導航:首頁 > 文檔加密 > 禹貢pdf

禹貢pdf

發布時間:2022-10-16 18:48:23

Ⅰ 《中國歷史地圖集第二冊秦、西漢、東漢時期》pdf下載在線閱讀,求百度網盤雲資源

《中國歷史地圖集 第二冊》(譚其驤)電子書網盤下載免費在線閱讀

資源鏈接:

鏈接:https://pan..com/s/1qSAmXqIvwMz0QDlHKDDKLg

提取碼:94kc

書名:中國歷史地圖集 第二冊

作者:譚其驤

豆瓣評分:9.4

出版社:中國地圖出版社

出版年份:1982-1

內容簡介:

《中國歷史地圖集(1-8)》按歷史時期分為8冊:第一冊:原始社會·夏·商·西周·春秋·戰國時期;第二冊:秦·西漢·東漢時期;第三冊:三國·西晉時期;第四冊:東晉十六國·南北朝時期;第五冊:隋·唐·五代十國時期;第六冊:宋·遼·金時期;第七冊:元·明時期;第八冊:清時期。 按年代分為20個圖組,共有304幅地圖(不另占篇幅的插圖不計在內),549頁。地圖上的內容包括:已知原始社會遺址和其他時期重要遺址的分布,中國歷史上各民族建立的政權的疆域政區或活動范圍、民族分布,秦以前見於記載的全部可考地名,自秦代開始全部縣以上地名、一二級政區的界線,可考的長城、關津、堡寨、穀道、陵墓、庭帳等,主要的河流、湖泊、山嶺、海岸線、島嶼等,共收地名7萬多個。各冊均有中、英文的編例和地名索引。

作者簡介:

譚其驤(1911年2月25日—1992年8月28日),字季龍、筆名禾子,浙江嘉興嘉善人。中國歷史地理學家,是中國歷史地理學科的主要奠基人和開拓者之一。1930年畢業於暨南大學歷史系,1932年畢業於燕京大學研究生院。新中國成立前,先後任教於輔仁、北京、燕京、清華、浙江、暨南等大學。

建國後,歷任復旦大學教授、歷史系主任、中國歷史地理研究所所長,中國科學院地學部委員,國務院學位委員會第一屆學科評議組成員,國務院古籍整理出版規劃小組成員,國家歷史地圖集編委會副主任兼總編輯。1960年獲全國文教先進工作者稱號。九三學社社員。第三至五屆全國人大代表。中國現代歷史地理學科的創始人之一。1934年與顧頡剛等發起成立中國第一個歷史地理的學術團體——禹貢學會,創辦《禹貢》半月刊。早年研究地理沿革、疆域史地和民族問題,自成體系。1955年起主持編纂《中國歷史地圖集》,並致力於黃河水系的研究,對黃河史研究作出貢獻。

主編《中國自然地理、歷史自然地理》等,《中國歷史地圖集》1986年獲上海(1979-1985年)哲學社會科學特等獎。譚其驤先生主持的《中國歷史地圖集》被稱為史學界的兩大基礎工程之一(另一工程為二十四史的點校),從開始設計到完成歷時30年之久,為歷史地理學的發展打下了堅實的基礎:一方面是解決了許多長期沒有解決的問題。

Ⅱ 古代航海規則

先秦時期
殷商與西周時期,人們除了會製造船舶之外,已能製成帆而利用風力航行。甲骨文用「凡」通假「帆」字,說明殷人行船已經使用帆,不過,這時的帆一般主要用在陸地江河航行中。而隨著春秋戰國時期各國的海上活動興起,人們航海的地理知識逐漸增加,將中國東部外測的不同水劃成「北海」(今渤海)、「東海」(今黃海)、「南海」(今東海)。人們已了解到「百川歸海」並一開始在沿海巡航。同時,人們在江河和航海過程中,逐漸認識了風,並利用風和帆航行。
先秦時期,人們在認識風的同時,也對一些雲雨氣象有所了解,如《尚書·洪範》「月之從星,則從風雨」等都是人們在航行中注意天氣變化而總結出的經驗規律。
這一時期,人們對海洋水文特別是潮汐有一定的了解。如《尚書·禹貢》「朝夕迎之,則遂行而上」等,說明當時人們已經知道趁漲潮出海,利用海洋定向潮流,順流而下。
值得一提的是,春秋戰國時期,海上導航技術已與天文學聯系起來。戰國時期人們已經對二十八星宿和一些恆星進行了定量觀測,並取得了可喜成果,並把海上航行與天文學相結合,利用北極星為航行定向。戰國時期,磁石「司南」已發明。但其用途主要用於陸上定位。英尺,春秋戰國時期主要以太陽和北極星為海上導航標志。
總之,先秦時期的航海技術已有一定的基礎,人們對海洋的認識逐漸深刻,對洋流、風力、潮汐,和海上天文、氣象知識有一定的認識,利用太陽和北極星為海上導航標志,並發明了海上測天體高度的儀器。

Ⅲ 《中國歷史地圖集·第八冊清時期》pdf下載在線閱讀,求百度網盤雲資源

《中國歷史地圖集·第八冊》(譚其驤 主編)電子書網盤下載免費在線閱讀

資源鏈接:

鏈接:https://pan..com/s/163Iy0uUVkiFy78HZIupcfA

密碼:doc1

書名:中國歷史地圖集·第八冊

作者:譚其驤 主編

豆瓣評分:9.6

出版社:地圖出版社

出版年份:1982-10

頁數:120

作者簡介:

譚其驤(1911年2月25日—1992年8月28日),字季龍、筆名禾子,浙江嘉興嘉善人。中國歷史地理學家,是中國歷史地理學科的主要奠基人和開拓者之一。1930年畢業於暨南大學歷史系,1932年畢業於燕京大學研究生院。新中國成立前,先後任教於輔仁、北京、燕京、清華、浙江、暨南等大學。

建國後,歷任復旦大學教授、歷史系主任、中國歷史地理研究所所長,中國科學院地學部委員,國務院學位委員會第一屆學科評議組成員,國務院古籍整理出版規劃小組成員,國家歷史地圖集編委會副主任兼總編輯。1960年獲全國文教先進工作者稱號。九三學社社員。第三至五屆全國人大代表。中國現代歷史地理學科的創始人之一。1934年與顧頡剛等發起成立中國第一個歷史地理的學術團體——禹貢學會,創辦《禹貢》半月刊。早年研究地理沿革、疆域史地和民族問題,自成體系。1955年起主持編纂《中國歷史地圖集》,並致力於黃河水系的研究,對黃河史研究作出貢獻。

主編《中國自然地理、歷史自然地理》等,《中國歷史地圖集》1986年獲上海(1979-1985年)哲學社會科學特等獎。譚其驤先生主持的《中國歷史地圖集》被稱為史學界的兩大基礎工程之一(另一工程為二十四史的點校),從開始設計到完成歷時30年之久,為歷史地理學的發展打下了堅實的基礎:一方面是解決了許多長期沒有解決的問題。

Ⅳ 《尚書》pdf下載在線閱讀,求百度網盤雲資源

《尚書》(慕平)電子書網盤下載免費在線閱讀

資源鏈接:

鏈接:https://pan..com/s/1RbqHPtQ0PgK4PuVOH6hA2w 提取碼:1234

書名:尚書

作者:慕平

譯者:慕平 註解

豆瓣評分:8.2

出版社:中華書局

出版年份:2009-3

頁數:330

內容簡介:

《尚書》是中國古代思想文化的寶庫。《堯典》中記載的觀象授時、四仲中星等可以說是世界最早期的天文學記載,其真實性得到現代天文學家的廣泛肯定。《禹貢》一篇,乃鴻篇巨制,對我國的區域地理根據物產、土壤等作了詳細劃分,引起後世自然科學家的廣泛探討。《呂刑》篇主張不濫用刑罰、注意德教的「祥刑」思想深深啟發影響著後代封建社會的統治者。《洛誥》等篇記載周初營建洛邑之事,反映了當時的社會、政治情況,得到了出土文物的印證。《洪範》一篇「統治大法」,詳列「九疇」,備言天道人事,對後世君主影響深遠。因為《尚書》每篇並非成於一時,其中文句有著語法、詞彙、方言的差異,又是現代語言學家們研究上古漢語演變的重要資料。如此等等,都說明《尚書》是具有著巨大歷史文化價值的古代文獻。

Ⅳ 中國的來歷

在古代,「中國」一詞的意思之一,是指帝王所處的都城。《詩經·大雅·民勞》:「惠此中國,以綏四方」。這是勸西周厲王放鬆一點對人民的壓榨,先從愛惜京都的人民做起,進而安撫四方之民。這里,「中國」指京都,「四方」指京都外的諸夏。「中國」的另一古義是泛指黃河中下游地區,即遠古華夏族所居住的地方。地處南方長江流域的楚國人稱周、魯、齊、晉等國所處的黃河流域為「中國」。這一含義的「中國」與「中原」的詞義相同。

後來,隨著疆域的擴大,「中國」所包括的范圍也擴大了。在今天,「中國」已是專有名詞,與古義的「中國」大不相同了。
http://211.161.160.48/qjd/zy/44/html/writing4404.htm

遠在 3000年前,中國西周三代開國君主曾經三異國都。最初周文王在未得天下時,將周民族的政治中心確定在豐(今陝西西部的歧山附近),武王滅商後便將國都向東遷移到鎬京(今天西安附近)。成王即位後又派周公在今天洛陽以西5里處建立洛邑,史稱東都。當時建立洛邑的一個重要理由便是洛陽居天地正中。中國這個名稱就反映了天地正中的意識。周成王在位時採納了周公提出的建藩屏周方略,大肆分封諸侯(所謂藩國),讓它們承擔保衛京畿的任務。於是形成了以四夷為外環,四方諸侯為內環,周室王畿為'中國'的政治格局,這就是中國一名的來歷。如今在德語中,除用China一詞稱呼中國外,有時還用Mitten Land一詞,即中央之國。應該說這個詞與中國的本義完全一致。在這個背景下,殷商時期流行的天下四方觀念變成了五方觀念,這第五方就是中央,而四方則成為具有邊緣含義的四維。春秋時期成文的《詩經》就有四方為綱、四方為則的說法。連中國傳統的四大名山--東岳泰山、南嶽霍山(今安徽天柱山,後改為湖南衡山)、西嶽華山和北嶽恆山--也被稱為四垣,就像一間屋子的四壁。天子定期到四岳巡狩,一來是為了祭告天地,二來為了視察四方諸侯的工作。
http://www.top169.net/book/novel/dly/15.htm

"中國"一詞的含義
翁獨健先生認為:"中國一詞,從《詩經》上就可以找到,不過古代'中國夕之稱只是地域的,文化的概念,或者是一種褒稱。……歷史上的中國不僅包括中原王朝,而且也包括中原王朝以外的少數民族政權。"
張瓏如先生認為:"關於'中國'的概念,歷史上是某一個地域名稱,不是國稱,作為國家的概念,是近代的事。以往有些學者,把它認為國稱,或囿於《禹貢》九州之說,把中原地區作為中國的疆域〔,這〕是不對的。"
半一之先生認為:"中國之稱在歷史上是個地區的稱呼,而且是有變化和發展的。先秦時,指處於眾多國家的中央地區的國家,而把四鄰稱做東夷,南蠻,西戎,北狄。當時,中國不是一個國家概念,而且它的領域也不是當時的國家領域。與'中國'同時使用的名稱還有『四海',『天下'。"
杜榮坤先生認為:"'中國'一詞最早見於《詩經》,《尚書》。據史籍記載和近人研究,初含有'京師','帝都','國中','王a'等意。隨著歷史的發展,'中國'一詞包含的范圍逐漸擴大,成為地域的名稱。……古代華夏族最初於中原建立國家,為有別於四方蠻夷戎狄,自稱'中國',即'中央之國'的含意。……秦統一六國,華夏族與四周所謂戎狄蠻夷諸族逐漸融合,形成以華夏族(漢代以後漸稱漢族)為主體的統一多民族集權國家,'中國'一詞泛指中原王朝所直接管轄的地區……"杜先生又說:"歷史上'中國'一詞是地域或文化類型及政治地位的區分,而不是整個歷史疆域和政治管轄范圍的概念,國家政權的正式名稱。"
陳連開先生認為:"中國一詞,在中國古代文獻中含義不止一端,大體是殷周指天子所居王城;到春秋戰國指中原諸侯國和實行華夏文化禮儀的諸侯國,既是地域概念,又是文化概念。到秦漢以後,往往指王朝直接管轄區,而以王朝的邊疆為『裔'。
以上各位學者的見解代表了學術界的基本看法,其中的諸多見解,如不能以現代國家概念去衡量當時的"中國";"中國"既是地域概念,又是文化概念;"中國"一詞包含的范圍不斷變化等,都是十分正確的,但有一個相當關鍵的問題似有商榷餘地,這就是:"中國"之"中"字的真正含義到底是什麼 田繼周先生稱:"在先秦時代,中國是指處於當時我國眾多國家的中部地區的國家。比如商王國因居於眾國之中部,而稱中國。"舉一之先生意見同於田先生。筆者對此種說法一直持置疑態度。因為除瀕海的邦國之外,任何一個邦國四周都有其他邦國存在,因而所有這些邦國都是居於"眾國之中部",不獨商王國。杜榮坤先生認為古人自稱中國,"即'中央之國'的含意",所引用的史料見《韓非子 初見秦》。考《韓非子》原文:"趙氏,中央之國也。"其舊注稱:"趙居邯鄲,燕之南,魏之北,韓之東,故曰'中央'。"這顯然是講趙國居列國中央,跟中國是不是中央之國無關;魏國的位置更是居於列國中央,但文中卻未稱其為"中央之國"。真正值得注意的倒是殷商的名稱。《爾雅 釋言》雲:"殷,齊,中也。"《爾雅》疏釋曰:"殷,齊皆謂正中也。"系強調自己在"天下"萬國之中的中心地位而言。《詩 商頌 殷武》有"商邑翼翼,四方之極"之句,毛詩注稱:"商邑,京師也。(鄭玄)箋雲:極,中也。商邑之禮俗翼翼然可則效,乃四方之中正也。"《易 坤》有"君子黃中通理,正位居體"的說法,《疏》釋為:"以黃居中,兼四方之色……居中得正,是正位也。"《禮記 中庸》有雲:"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韓非子 揚權》稱:"事在四方,要在中央,聖人執要,四方來效。"天子居中得正,允執其中,天子所居之處非中而何 前述"五服","九服",均以天子所居為中心,由內向外層層構建藩衛之國。故"中國"之"中",並非源自地域位置,而是源自"以我為中心"的政治理念。

"春秋三世說"中的"天下"與"中國"
"中國"一詞的頻繁使用,主要在周以後。《禮記 王制》有雲:"中國夷戎,五方之民,皆有性也……中國、蠻、夷、戎、狄,皆有安。"十分明顯,此時的"中國"一詞,是與蠻、夷、戎、狄對舉而使用的。如果說《禮記》的成書時間較靠後,則《左傳 庄公三十一年》有"凡諸侯有四夷之功,則獻於王,王以警於夷。中國則否"的說法,足見春秋前期,"中國"一詞就已經與蠻、夷、戎、狄對舉。那麼"中國"指誰呢 《公羊傳 禧公四年》稱:"南夷與北狄交,中國不絕若線。桓公救中國而攘夷狄,卒荊,以此為王者之事也。"齊桓公救援邢,衛等國,被稱作"救中國",足見此時的"中國",已經擴大到被認為是"諸夏"的國家。
到這里,就不能不言及《公羊》學派的"春秋三世說"。《公羊傳 成公十五年》有:"《春秋》內其國而外諸夏,內諸夏而外夷狄。王者欲一乎天下,易為以外內之詞言之 言自近者始也。"東漢經學大師何休進一步發揮公羊學派的說法,將《春秋》所記242年的歷史,理想化地分為三個階段,即:"所傳聞之世","所聞之世"和"所見之世"。"所傳聞之世見治起於衰亂之中……故內其國而外諸夏","所聞之世見治昇平,內諸夏而外夷狄","至所見之世著治太平,夷狄進至於爵,天下遠近小大若一"。雖然那242年歷史發展事實並非如此理想化,但我們必須承認此種理念對民族關系發展規律做出了某些正確認識和預見。夏、商時期,應該是華夏民族的形成時期;而集華夏制度文化和精神文化之大成的"周禮"的形成,是華夏民族最終形成的標志。觀夏、商、周、春秋,各邦國不斷分化,有的進人華夏集團,有的進人蠻、夷、戎、狄集團,像祀國這樣的國家,一度搖擺於夷夏之間,最後終於擺進了華夏集團,成了"諸夏"的一分子。
http://cache..com/c?word=%D6%D0%B9%FA%3B%D2%BB%3B%B4%CA%3B%B5%C4%3B%C0%B4%C0%FA&url=http%3A//210%2E45%2E210%2E3/wf/%7Ekjqk/mzyj/mzyj2005/0501pdf/050108%2Epdf&b=0&a=42&user=#0

Ⅵ 《走在歷史的路上顧頡剛自述》pdf下載在線閱讀,求百度網盤雲資源

《走在歷史的路上》(顧頡剛)電子書網盤下載免費在線閱讀

資源鏈接:

鏈接:https://pan..com/s/1nN-_m3TsBlV4iSQjKRQeEQ

提取碼:mv55

書名:走在歷史的路上

作者:顧頡剛

豆瓣評分:8.4

出版社: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

出版年份:2011-9

頁數:193

內容簡介:

《走在歷史的路上》收錄了顧頡剛為《古史辨》第一冊所寫的序,歷述他求學的經過和生活的感受,以及他和古史考證、辨偽及民俗學的因緣,從中不僅可以看出他踏入學術界的心路歷程,而且他的治學方法也值得有志於從事歷史研究的人來借鑒。《孟姜女故事研究》是這篇序言初稿中的一部分,現附其後,以呈現給讀者該序言的全貌。書中還收錄了《顧頡剛先生主要學術活動年表》,以使讀者了解顧先生一生的學術活動。

作者簡介:

顧頡剛(1893一1980)中國史學家和歷史地理學家。原名誦坤,字銘堅。江蘇蘇州人。1920年畢業於北京大學文科中國哲學系。歷任廈門、中山、燕京、北京、雲南、齊魯、中央、復旦、蘭州等大學教授,中央研究院院士,及中山大學歷史語言研究所主任、齊魯大學國學研究所主任等職。早年收集民間歌謠,從事民俗學研究。1920年開始考辨古史傳說,至1923年,提出「層累地造成的中國古史觀」,打破把古代視為「黃金時代」的觀念,在史學界引起了激烈的爭論。以後曾將自己和他人研討爭辨的文章,編為《古史辨》八冊(已出版七冊)。1927年,創辦民俗學會和《民俗周刊》並編輯「民俗學會叢書」。以民俗資料印證古史傳說。後又進而考辨歷史地理,於1934年創辦《禹貢》半月刊,次年建立禹貢學會。推動了我國歷史地理學的研究,培養了一批歷史地理學的專門人才。由於當時民族危機深重,逐漸側重邊疆地理研究,於1936年創立邊疆研究會,同時組織通俗讀物編刊社,主持編印鼓詞等曲調的讀物,宣傳抗日。抗戰時期,轉入內地,創辦中國邊疆學會,出版《邊疆周刊》、並先後主編《責善》半月刊、《文史雜志》。解放後任中國科學院歷史研究所研究員和學術委員。生平著述極富,出版有《秦漢的方士和儒生》(原名《漢代學術史略》)、《三皇考》、《史林雜識初編》、《中國歷史地圖集》、《孟姜女故事研究集》、《妙峰山》、《吳歌甲集》等。

Ⅶ 急求蘇教版語文七年級上酈道元《三峽》的注釋和課後問題,TXT,pdf,電子書都可以的,謝謝啊!急求!!!

從三峽七百里中,兩岸高山連綿不絕,沒有一點中斷的地方;重重的懸崖,層層的峭壁,如果不是正午和半夜,就看不見太陽和月亮。
到了於夏天江水漫上丘陵的時候,下行和上行的航路都被阻絕了。有時遇到皇帝有命令必須急速傳達,早晨從白帝城出發,傍晚就到了江陵,這兩地可是相距一千二百多里呀!即使騎上快馬,駕著風,也沒有這樣快。
到了春天和冬天的時候,雪白的急流,碧綠的潭水,迴旋著清波,倒映著各種景物的影子。高山上多生長著姿態怪異的柏樹,懸泉和瀑布在那裡飛流沖盪。水清,樹榮,山高,草盛,真是妙趣橫生。
每逢初晴的日子或者結霜的早晨,樹林和山澗顯出一片清涼和寂靜,高處的猿猴放聲長叫,聲音持續不斷,異常凄涼,空盪的山谷里傳來猿叫的回聲,悲哀婉轉,很久才消失。所以三峽中的漁民唱到:「巴東三峽巫峽長,猿鳴三聲淚沾裳!」

注釋:

自:從,此處有「在」之意。三峽:指長江上游重慶、湖北兩省間的瞿塘峽、巫峽和西陵峽。三峽全長實際只有四百多里。

略無:毫無。闕:空缺。

嶂(zhàng):屏障似的高峻山峰。

停午:一作「亭午」,中午。夜分:半夜。

曦(xī):日光。

夏水襄陵:夏天大水漲上了高陵之上。襄,上。陵,大的土山。

沿:順流而下。溯(sù):同「溯」,逆流而上。

或:有時。王命:朝廷的文告。宣:宣布,傳達。

朝發白帝:早上從白帝城出發。白帝:城名,在重慶市奉節縣。

江陵:今湖北省江陵縣。

奔:賓士的快馬。御風:駕風。

以:認為。此句謂和行船比起來,即使是乘奔御風也不被認為是快。或認為「以」當是「似」之誤。(見清趙一清《水經注刊誤》)

素湍:浪花翻滾的急流。綠潭:綠色的潭水。

回清倒影:迴旋的清波倒映著岸上景物的影子。

絕巘(yǎn):險峻的山峰。巘,凹陷的山頂。

懸泉:從山頂飛流而下的泉水。飛漱:飛流沖盪。漱,噴射。

清榮峻茂:清清的江水,欣欣向榮的樹木,高峻的山峰,茂盛的野草。

晴初:初晴的日子。霜旦:打霜的早晨。

屬(zhǔ):連續。引:延長。凄異:凄涼異常。

哀轉久絕:悲哀婉轉,很久才能消失。

巴東:漢郡名,在現在重慶雲陽、奉節一帶。

沾:打濕。

裳:(cháng)

賞析一:

酈道元的《三峽》(首段)是一篇著名的山水之作,以不到區區200字的篇幅,作者描寫了三峽錯落有致的自然風貌。
作者用「自三峽七百里中」起筆,既交代了描寫對象,又介紹了其總體長度。
接著,作者先寫山,用「兩岸高山,略無闕處」寫山之「連」,「重岩疊嶂,隱天蔽日」寫山之「高」,又用「自非亭午夜分,不見曦月」側面烘托,讓人進一步感到三峽的狹窄,寥寥數筆形象地勾勒出三峽磅礴逶迤、雄偉峭拔的整體風貌,使讀者很快被三峽的雄險氣勢所吸引。
水是山的眼睛。作者按自然時令來寫水,先寫水勢最大最急的夏季。用「夏水襄陵,沿泝阻絕」正面極寫水勢之險惡、水位之高、水流之急。「朝發白帝,暮到江陵,其間千二百里,雖乘奔御風,不以疾也」,通過對比、誇張更加突出了夏季江水暴漲後的水流之疾。再寫水勢減小的春冬,此時的三峽可用一「秀」字概括。「素湍」「綠潭」,兩種色彩、兩種情態,動靜交織,對比鮮明;「怪柏」「懸泉」「瀑布」,也是有靜有動、有聲有色,山水樹木交匯其中,蔚為奇觀。「清榮峻茂」一句話四字寫三物:「清」字寫水,「峻」字寫山,「榮」「茂」寫柏樹。「良多趣味」,又摻入了作者的審美意趣,使得詩情畫意融為一體。寫秋水,作者用一「霜」字暗示,寫三峽秋景的清寒,並用猿鳴來烘托蕭瑟的秋高,讓人不勝凄涼。
作為描寫山水之作,本文並非單純寫景色,而是以情托景(如「良多趣味」托出春冬景色之佳,「猿嘯」「凄異」托出秋季景色之涼),緣情入景(如開頭幾句體現了初賞三峽的總體之情,使人頓有雄偉奇險之感,以下再分寫時而悚懼,時而欣喜,時而哀凄的四季之情),作者以情而非四季的順序來布局謀篇。
一切景語皆情語,初學寫作者,寫景狀物要做到寫出其特點,要和自己的思想感情相一致。

作者介紹:

酈道元,字善長,范陽涿鹿(今河北諑州市)人,生年不詳,北魏孝昌三年(527年)卒於關中(今陝西臨漳)。酈道元出生於官宦世家,其祖父、父親曾多年為官。酈道元成年之後,也多次出任中央和地方官吏,到過很多地方。酈道元做官期間,執法嚴格,辦事果斷,對各種違法行為予以嚴加懲處,因此觸犯了一些地方豪強和皇親國戚,後遭皇室暗算而死。

酈道元從少年時代起就有志於地理學的研究。他喜歡游覽祖國的河流、山川,尤其喜歡研究各地的水文地理、自然風貌。他充分利用在各地做官的機會進行實地考察,足跡遍及今河北、河南、山東、山西、安徽、江蘇、內蒙等廣大地區,調查當地的地理、歷史和風土人情等,掌握了大量的第一手資料。每到一個地方,他都要游覽名勝古跡、山川河流,悉心勘察水流地勢,並訪問當地長者,了解古今水道的變遷情況及河流的淵源所在、流經地區等。同時,他還利用業余時間閱讀了大量古代地理學著作,如《山海經》、《禹貢》、《禹本紀》、《周禮職方》、《漢書·地理志》、《水經》等,積累了豐富的地理學知識,為他的地理學研究和著述打下了基礎。

通過把自己看到的地理現象同古代地理著作進行對照、比較,發現其中很多地理情況隨著時間的流逝發生了很大變化。如果不及時把這些地理現象的變遷記錄下來,後人就更難以弄明白歷史上的地理變化。因此,應該對此時的地理情況進行詳細的考察,同時查閱古代文獻,與古代的地理學著作相印證,將地理面貌的歷史變遷盡可能詳細、准確地記載下來。為此,酈道元決定以《水經》為藍本,以作注的形式寫一本完整的地理學著作。

《水經》是三國時代桑欽所著的一部地理學著作,此書簡要記述了137條全國主要河流的水道情況。原文僅1萬多字,記載相當簡略,缺乏系統性,對水道的來龍去脈及流經地區的地理情況記載不夠詳細、具體。為此酈道元利用自己掌握的豐富的第一手資料。在《水經》的基礎上,酈道元終於完成了《水經注》這一地理學名著。

Ⅷ 《中國歷史地圖集第三冊三國、西晉時期》pdf下載在線閱讀,求百度網盤雲資源

《中國歷史地圖集 第三冊》(譚其驤)電子書網盤下載免費在線閱讀

資源鏈接:

鏈接:https://pan..com/s/1c7_uEWXqV6a_hs2rvy1bgg

提取碼:2cx7

書名:中國歷史地圖集 第三冊

作者:譚其驤

豆瓣評分:9.5

出版社:中國地圖出版社

出版年份:1996-6

內容簡介:《中國歷史地圖集》(以下簡稱《圖集》)按歷史時期分為8冊:第一冊:原始社會•夏•商•西周•春秋•戰國時期;第二冊:秦•西漢•東漢時期;第三冊:三國•西晉時期;第四冊:東晉十六國•南北朝時期;第五冊:隋•唐•五代十國時期;第六冊:宋•遼•金時期;第七冊:元•明時期;第八冊:清時期。按年代分為20個圖組,共有304幅地圖(不另占篇幅的插圖不計在內),549頁。地圖上的內容包括:已知原始社會遺址和其他時期重要遺址的分布,中國歷史上各民族建立的政權的疆域政區或活動范圍、民族分布,秦以前見於記載的全部可考地名,自秦代開始全部縣以上地名、一二級政區的界線,可考的長城、關津、堡寨、穀道、陵墓、庭帳等,主要的河流、湖泊、山嶺、海岸線、島嶼等,共收地名7萬多個。各冊均有中、英文的編例和地名索引。

作者簡介:譚其驤(1911年2月25日—1992年8月28日),字季龍、筆名禾子,浙江嘉興嘉善人。中國歷史地理學家,是中國歷史地理學科的主要奠基人和開拓者之一。1930年畢業於暨南大學歷史系,1932年畢業於燕京大學研究生院。新中國成立前,先後任教於輔仁、北京、燕京、清華、浙江、暨南等大學。

建國後,歷任復旦大學教授、歷史系主任、中國歷史地理研究所所長,中國科學院地學部委員,國務院學位委員會第一屆學科評議組成員,國務院古籍整理出版規劃小組成員,國家歷史地圖集編委會副主任兼總編輯。1960年獲全國文教先進工作者稱號。九三學社社員。第三至五屆全國人大代表。中國現代歷史地理學科的創始人之一。1934年與顧頡剛等發起成立中國第一個歷史地理的學術團體——禹貢學會,創辦《禹貢》半月刊。早年研究地理沿革、疆域史地和民族問題,自成體系。1955年起主持編纂《中國歷史地圖集》,並致力於黃河水系的研究,對黃河史研究作出貢獻。

主編《中國自然地理、歷史自然地理》等,《中國歷史地圖集》1986年獲上海(1979-1985年)哲學社會科學特等獎。譚其驤先生主持的《中國歷史地圖集》被稱為史學界的兩大基礎工程之一(另一工程為二十四史的點校),從開始設計到完成歷時30年之久,為歷史地理學的發展打下了堅實的基礎:一方面是解決了許多長期沒有解決的問題。

Ⅸ 《中國歷史地圖集(第六冊):宋、遼、金時期宋、遼、金時期》pdf下載在線閱讀,求百度網盤雲資源

《中國歷史地圖集(第六冊)》(譚其驤)電子書網盤下載免費在線閱讀

資源鏈接:

鏈接:https://pan..com/s/1lod7BYqA0ti5XXrEnX0_ag

提取碼:iuho

書名:中國歷史地圖集(第六冊)

作者:譚其驤

豆瓣評分:9.4

出版社:中國地圖出版社

出版年份:1982-10

頁數:115

內容簡介:

《中國歷史地圖集》(以下簡稱《圖集》)按歷史時期分為8冊:第一冊:原始社會•夏•商•西周•春秋•戰國時期;第二冊:秦•西漢•東漢時期;第三冊:三國•西晉時期;第四冊:東晉十六國•南北朝時期;第五冊:隋•唐•五代十國時期;第六冊:宋•遼•金時期;第七冊:元•明時期;第八冊:清時期。按年代分為20個圖組,共有304幅地圖(不另占篇幅的插圖不計在內),549頁。地圖上的內容包括:已知原始社會遺址和其他時期重要遺址的分布,中國歷史上各民族建立的政權的疆域政區或活動范圍、民族分布,秦以前見於記載的全部可考地名,自秦代開始全部縣以上地名、一二級政區的界線,可考的長城、關津、堡寨、穀道、陵墓、庭帳等,主要的河流、湖泊、山嶺、海岸線、島嶼等,共收地名7萬多個。各冊均有中、英文的編例和地名索引。

作者簡介:

譚其驤(1911年2月25日—1992年8月28日),字季龍、筆名禾子,浙江嘉興嘉善人。中國歷史地理學家,是中國歷史地理學科的主要奠基人和開拓者之一。1930年畢業於暨南大學歷史系,1932年畢業於燕京大學研究生院。新中國成立前,先後任教於輔仁、北京、燕京、清華、浙江、暨南等大學。

建國後,歷任復旦大學教授、歷史系主任、中國歷史地理研究所所長,中國科學院地學部委員,國務院學位委員會第一屆學科評議組成員,國務院古籍整理出版規劃小組成員,國家歷史地圖集編委會副主任兼總編輯。1960年獲全國文教先進工作者稱號。九三學社社員。第三至五屆全國人大代表。中國現代歷史地理學科的創始人之一。1934年與顧頡剛等發起成立中國第一個歷史地理的學術團體——禹貢學會,創辦《禹貢》半月刊。早年研究地理沿革、疆域史地和民族問題,自成體系。1955年起主持編纂《中國歷史地圖集》,並致力於黃河水系的研究,對黃河史研究作出貢獻。

主編《中國自然地理、歷史自然地理》等,《中國歷史地圖集》1986年獲上海(1979-1985年)哲學社會科學特等獎。譚其驤先生主持的《中國歷史地圖集》被稱為史學界的兩大基礎工程之一(另一工程為二十四史的點校),從開始設計到完成歷時30年之久,為歷史地理學的發展打下了堅實的基礎:一方面是解決了許多長期沒有解決的問題。

閱讀全文

與禹貢pdf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怎麼把電腦里文件夾挪出來 瀏覽:693
java流程處理 瀏覽:683
ftp創建本地文件夾 瀏覽:659
腰椎第一節壓縮 瀏覽:738
xp去掉加密屬性 瀏覽:117
2345怎麼壓縮文件 瀏覽:982
迷你奪寶新演算法 瀏覽:407
伺服器如何防止木馬控制 瀏覽:715
壓縮空氣用電磁閥 瀏覽:742
微信為什麼不能設置加密認證 瀏覽:672
鄧倫參加密室逃脫視頻 瀏覽:391
音頻壓縮編碼標准 瀏覽:300
常提到的app是表示什麼 瀏覽:261
天津程序員傳銷 瀏覽:349
下班之後的程序員 瀏覽:73
檢測支持ssl加密演算法 瀏覽:344
衢州發布新聞什麼APP 瀏覽:85
中國移動長沙dns伺服器地址 瀏覽:252
wifi密碼加密了怎麼破解嗎 瀏覽:599
linux命令cpu使用率 瀏覽: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