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區塊鏈中的數據是的加密的那其他節點如何訪問
「龍龘網路」很高興能夠為您解答。
首先,區塊鏈技術當中的這個加密所指的是,數據在傳輸的時候以一種加密技術進行編譯,而不是說對顯示的數據進行加密,因為區塊鏈還有一個特點,那就是信息公開透明化,所有的儲存在區塊鏈上的交易記錄、資產數量等信息都是可追溯查詢的,當區塊鏈中,每完成一筆交易,都會以發起方為原點向四周進行廣播,將信息同步給周圍的節點,這些收到信息的節點將繼續對四周進行廣播,繼續將信息發送給周圍的節點。最終,這筆交易信息將會擴散至全網,實現全網共同記賬。
因此,這個數據所有人都可見,但是無法修改,也就是相當於「只讀」狀態,這就是區塊鏈的另外一大特點「防篡改」。
區塊鏈當中所使用的是「非對稱加密技術」,就是加密和解密所使用的不是同一個密鑰,通常有兩個密鑰,稱為「公鑰」和「私鑰」,它們兩個必需配對使用,否則不能打開加密文件。這里的「公鑰」是指可以對外公布的,「私鑰」則不能,只能由持有人一個人知道。它的優越性就在這里,因為對稱式的加密方法如果是在網路上傳輸加密文件就很難不把密鑰告訴對方,不管用什麼方法都有可能被別竊聽到。而非對稱式的加密方法有兩個密鑰,且其中的「公鑰」是可以公開的,也就不怕別人知道,收件人解密時只要用自己的私鑰即可以,這樣就很好地避免了密鑰的傳輸安全性問題。
私鑰通常是在你需要使用你加密錢包當中的數字貨幣的時候才會需要用上,當你要發起一筆轉賬交易的時候,你必須要使用自己的私鑰對摘要進行非對稱加密,公鑰與私鑰是唯一的對應關系,如果用公鑰加密數據,那麼要想解密就只有用對應的私鑰才能實現。
希望「龍龘網路」的回答能夠幫助到您。
2. 如何運用區塊鏈技術保護版權領域平台
近日,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印發了《「十四五」文化發展規劃》,該發展規劃包括「繁榮文化文藝創作生產」、「推動文化產業高質量發展」等十五個主要內容。在十五條主要內容中,國務院高度重視區塊鏈等新技術的發展、版權保護、以及區塊鏈技術在強化版權保護中的應用與推廣作用。多次重點提及「運用區塊鏈技術、強化版權保護」關鍵主題詞。
完善版權保護體系。完善著作權登記、集體管理制度,健全版權保護和交易系統,強化版權全鏈條保護和經營開發。加強數字版權保護,鼓勵有條件的機構和單位建設基於區塊鏈技術的版權保護平台。加強傳統文化、傳統知識等領域的版權保護。
易保全旗下品牌微版權,首創「區塊鏈+司法+知識產權保護」模式,可以為媒體、攝影、設計、動漫、游戲、律所等各行業提供作品確權、侵權監測、網路取證、舉證維權等一站式知識產權全鏈條保護服務。助推加大對侵權盜版行為的監管和打擊力度,完善版權保護體系建設,保障「劍網」專項行動有效開展, 提高文藝工作者創新創造積極性,繁榮文化文藝創作生產。
微版權運用區塊鏈加密技術,多節點、去中心化存儲數據,並通過區塊鏈同步存證到公證處、司法鑒定中心、版權保護中心、互聯網法院等節點上,及時固化存證內容,有效防篡改,確保全流程可溯源,全數據可核驗,全鏈路可信舉證。推動建立健全文化科技融合創新體系,強化版權全鏈條保護和經營開發,推動文化產業高質量發展!
3. 區塊鏈之加密原理總結(一)
先放一張以太坊的架構圖:
在學習的過程中主要是採用單個模塊了學習了解的,包括P2P,密碼學,網路,協議等。直接開始總結:
秘鑰分配問題也就是秘鑰的傳輸問題,如果對稱秘鑰,那麼只能在線下進行秘鑰的交換。如果在線上傳輸秘鑰,那就有可能被攔截。所以採用非對稱加密,兩把鑰匙,一把私鑰自留,一把公鑰公開。公鑰可以在網上傳輸。不用線下交易。保證數據的安全性。
如上圖,A節點發送數據到B節點,此時採用公鑰加密。A節點從自己的公鑰中獲取到B節點的公鑰對明文數據加密,得到密文發送給B節點。而B節點採用自己的私鑰解密。
2、無法解決消息篡改。
如上圖,A節點採用B的公鑰進行加密,然後將密文傳輸給B節點。B節點拿A節點的公鑰將密文解密。
1、由於A的公鑰是公開的,一旦網上黑客攔截消息,密文形同虛設。說白了,這種加密方式,只要攔截消息,就都能解開。
2、同樣存在無法確定消息來源的問題,和消息篡改的問題。
如上圖,A節點在發送數據前,先用B的公鑰加密,得到密文1,再用A的私鑰對密文1加密得到密文2。而B節點得到密文後,先用A的公鑰解密,得到密文1,之後用B的私鑰解密得到明文。
1、當網路上攔截到數據密文2時, 由於A的公鑰是公開的,故可以用A的公鑰對密文2解密,就得到了密文1。所以這樣看起來是雙重加密,其實最後一層的私鑰簽名是無效的。一般來講,我們都希望簽名是簽在最原始的數據上。如果簽名放在後面,由於公鑰是公開的,簽名就缺乏安全性。
2、存在性能問題,非對稱加密本身效率就很低下,還進行了兩次加密過程。
如上圖,A節點先用A的私鑰加密,之後用B的公鑰加密。B節點收到消息後,先採用B的私鑰解密,然後再利用A的公鑰解密。
1、當密文數據2被黑客攔截後,由於密文2隻能採用B的私鑰解密,而B的私鑰只有B節點有,其他人無法機密。故安全性最高。
2、當B節點解密得到密文1後, 只能採用A的公鑰來解密。而只有經過A的私鑰加密的數據才能用A的公鑰解密成功,A的私鑰只有A節點有,所以可以確定數據是由A節點傳輸過來的。
經兩次非對稱加密,性能問題比較嚴重。
基於以上篡改數據的問題,我們引入了消息認證。經過消息認證後的加密流程如下:
當A節點發送消息前,先對明文數據做一次散列計算。得到一個摘要, 之後將照耀與原始數據同時發送給B節點。當B節點接收到消息後,對消息解密。解析出其中的散列摘要和原始數據,然後再對原始數據進行一次同樣的散列計算得到摘要1, 比較摘要與摘要1。如果相同則未被篡改,如果不同則表示已經被篡改。
在傳輸過程中,密文2隻要被篡改,最後導致的hash與hash1就會產生不同。
無法解決簽名問題,也就是雙方相互攻擊。A對於自己發送的消息始終不承認。比如A對B發送了一條錯誤消息,導致B有損失。但A抵賴不是自己發送的。
在(三)的過程中,沒有辦法解決交互雙方相互攻擊。什麼意思呢? 有可能是因為A發送的消息,對A節點不利,後來A就抵賴這消息不是它發送的。
為了解決這個問題,故引入了簽名。這里我們將(二)-4中的加密方式,與消息簽名合並設計在一起。
在上圖中,我們利用A節點的私鑰對其發送的摘要信息進行簽名,然後將簽名+原文,再利用B的公鑰進行加密。而B得到密文後,先用B的私鑰解密,然後 對摘要再用A的公鑰解密,只有比較兩次摘要的內容是否相同。這既避免了防篡改問題,有規避了雙方攻擊問題。因為A對信息進行了簽名,故是無法抵賴的。
為了解決非對稱加密數據時的性能問題,故往往採用混合加密。這里就需要引入對稱加密,如下圖:
在對數據加密時,我們採用了雙方共享的對稱秘鑰來加密。而對稱秘鑰盡量不要在網路上傳輸,以免丟失。這里的共享對稱秘鑰是根據自己的私鑰和對方的公鑰計算出的,然後適用對稱秘鑰對數據加密。而對方接收到數據時,也計算出對稱秘鑰然後對密文解密。
以上這種對稱秘鑰是不安全的,因為A的私鑰和B的公鑰一般短期內固定,所以共享對稱秘鑰也是固定不變的。為了增強安全性,最好的方式是每次交互都生成一個臨時的共享對稱秘鑰。那麼如何才能在每次交互過程中生成一個隨機的對稱秘鑰,且不需要傳輸呢?
那麼如何生成隨機的共享秘鑰進行加密呢?
對於發送方A節點,在每次發送時,都生成一個臨時非對稱秘鑰對,然後根據B節點的公鑰 和 臨時的非對稱私鑰 可以計算出一個對稱秘鑰(KA演算法-Key Agreement)。然後利用該對稱秘鑰對數據進行加密,針對共享秘鑰這里的流程如下:
對於B節點,當接收到傳輸過來的數據時,解析出其中A節點的隨機公鑰,之後利用A節點的隨機公鑰 與 B節點自身的私鑰 計算出對稱秘鑰(KA演算法)。之後利用對稱秘鑰機密數據。
對於以上加密方式,其實仍然存在很多問題,比如如何避免重放攻擊(在消息中加入 Nonce ),再比如彩虹表(參考 KDF機制解決 )之類的問題。由於時間及能力有限,故暫時忽略。
那麼究竟應該採用何種加密呢?
主要還是基於要傳輸的數據的安全等級來考量。不重要的數據其實做好認證和簽名就可以,但是很重要的數據就需要採用安全等級比較高的加密方案了。
密碼套件 是一個網路協議的概念。其中主要包括身份認證、加密、消息認證(MAC)、秘鑰交換的演算法組成。
在整個網路的傳輸過程中,根據密碼套件主要分如下幾大類演算法:
秘鑰交換演算法:比如ECDHE、RSA。主要用於客戶端和服務端握手時如何進行身份驗證。
消息認證演算法:比如SHA1、SHA2、SHA3。主要用於消息摘要。
批量加密演算法:比如AES, 主要用於加密信息流。
偽隨機數演算法:例如TLS 1.2的偽隨機函數使用MAC演算法的散列函數來創建一個 主密鑰 ——連接雙方共享的一個48位元組的私鑰。主密鑰在創建會話密鑰(例如創建MAC)時作為一個熵來源。
在網路中,一次消息的傳輸一般需要在如下4個階段分別進行加密,才能保證消息安全、可靠的傳輸。
握手/網路協商階段:
在雙方進行握手階段,需要進行鏈接的協商。主要的加密演算法包括RSA、DH、ECDH等
身份認證階段:
身份認證階段,需要確定發送的消息的來源來源。主要採用的加密方式包括RSA、DSA、ECDSA(ECC加密,DSA簽名)等。
消息加密階段:
消息加密指對發送的信息流進行加密。主要採用的加密方式包括DES、RC4、AES等。
消息身份認證階段/防篡改階段:
主要是保證消息在傳輸過程中確保沒有被篡改過。主要的加密方式包括MD5、SHA1、SHA2、SHA3等。
ECC :Elliptic Curves Cryptography,橢圓曲線密碼編碼學。是一種根據橢圓上點倍積生成 公鑰、私鑰的演算法。用於生成公私秘鑰。
ECDSA :用於數字簽名,是一種數字簽名演算法。一種有效的數字簽名使接收者有理由相信消息是由已知的發送者創建的,從而發送者不能否認已經發送了消息(身份驗證和不可否認),並且消息在運輸過程中沒有改變。ECDSA簽名演算法是ECC與DSA的結合,整個簽名過程與DSA類似,所不一樣的是簽名中採取的演算法為ECC,最後簽名出來的值也是分為r,s。 主要用於身份認證階段 。
ECDH :也是基於ECC演算法的霍夫曼樹秘鑰,通過ECDH,雙方可以在不共享任何秘密的前提下協商出一個共享秘密,並且是這種共享秘鑰是為當前的通信暫時性的隨機生成的,通信一旦中斷秘鑰就消失。 主要用於握手磋商階段。
ECIES: 是一種集成加密方案,也可稱為一種混合加密方案,它提供了對所選擇的明文和選擇的密碼文本攻擊的語義安全性。ECIES可以使用不同類型的函數:秘鑰協商函數(KA),秘鑰推導函數(KDF),對稱加密方案(ENC),哈希函數(HASH), H-MAC函數(MAC)。
ECC 是橢圓加密演算法,主要講述了按照公私鑰怎麼在橢圓上產生,並且不可逆。 ECDSA 則主要是採用ECC演算法怎麼來做簽名, ECDH 則是採用ECC演算法怎麼生成對稱秘鑰。以上三者都是對ECC加密演算法的應用。而現實場景中,我們往往會採用混合加密(對稱加密,非對稱加密結合使用,簽名技術等一起使用)。 ECIES 就是底層利用ECC演算法提供的一套集成(混合)加密方案。其中包括了非對稱加密,對稱加密和簽名的功能。
ECC 是 Elliptic Curve Cryptography的簡稱。那麼什麼是橢圓加密曲線呢?Wolfram MathWorld 給出了很標準的定義: 一條橢圓曲線就是一組被 定義的且滿足 的點集。
這個先訂條件是為了保證曲線不包含奇點。
所以,隨著曲線參數a和b的不斷變化,曲線也呈現出了不同的形狀。比如:
所有的非對稱加密的基本原理基本都是基於一個公式 K = k*G。其中K代表公鑰,k代表私鑰,G代表某一個選取的基點。非對稱加密的演算法 就是要保證 該公式 不可進行逆運算( 也就是說G/K是無法計算的 )。
ECC是如何計算出公私鑰呢?這里我按照我自己的理解來描述。
我理解,ECC的核心思想就是:選擇曲線上的一個基點G,之後隨機在ECC曲線上取一個點k(作為私鑰),然後根據k*G計算出我們的公鑰K。並且保證公鑰K也要在曲線上。
那麼k*G怎麼計算呢?如何計算k*G才能保證最後的結果不可逆呢?這就是ECC演算法要解決的。
首先,我們先隨便選擇一條ECC曲線,a = -3, b = 7 得到如下曲線:
在這個曲線上,我隨機選取兩個點,這兩個點的乘法怎麼算呢?我們可以簡化下問題,乘法是都可以用加法表示的,比如2*2 = 2+2,3*5 = 5+5+5。 那麼我們只要能在曲線上計算出加法,理論上就能算乘法。所以,只要能在這個曲線上進行加法計算,理論上就可以來計算乘法,理論上也就可以計算k*G這種表達式的值。
曲線上兩點的加法又怎麼算呢?這里ECC為了保證不可逆性,在曲線上自定義了加法體系。
現實中,1+1=2,2+2=4,但在ECC演算法里,我們理解的這種加法體系是不可能。故需要自定義一套適用於該曲線的加法體系。
ECC定義,在圖形中隨機找一條直線,與ECC曲線相交於三個點(也有可能是兩個點),這三點分別是P、Q、R。
那麼P+Q+R = 0。其中0 不是坐標軸上的0點,而是ECC中的無窮遠點。也就是說定義了無窮遠點為0點。
同樣,我們就能得出 P+Q = -R。 由於R 與-R是關於X軸對稱的,所以我們就能在曲線上找到其坐標。
P+R+Q = 0, 故P+R = -Q , 如上圖。
以上就描述了ECC曲線的世界裡是如何進行加法運算的。
從上圖可看出,直線與曲線只有兩個交點,也就是說 直線是曲線的切線。此時P,R 重合了。
也就是P = R, 根據上述ECC的加法體系,P+R+Q = 0, 就可以得出 P+R+Q = 2P+Q = 2R+Q=0
於是乎得到 2*P = -Q (是不是與我們非對稱演算法的公式 K = k*G 越來越近了)。
於是我們得出一個結論,可以算乘法,不過只有在切點的時候才能算乘法,而且只能算2的乘法。
假若 2 可以變成任意個數進行想乘,那麼就能代表在ECC曲線里可以進行乘法運算,那麼ECC演算法就能滿足非對稱加密演算法的要求了。
那麼我們是不是可以隨機任何一個數的乘法都可以算呢? 答案是肯定的。 也就是點倍積 計算方式。
選一個隨機數 k, 那麼k * P等於多少呢?
我們知道在計算機的世界裡,所有的都是二進制的,ECC既然能算2的乘法,那麼我們可以將隨機數k描 述成二進制然後計算。假若k = 151 = 10010111
由於2*P = -Q 所以 這樣就計算出了k*P。 這就是點倍積演算法 。所以在ECC的曲線體系下是可以來計算乘法,那麼以為這非對稱加密的方式是可行的。
至於為什麼這樣計算 是不可逆的。這需要大量的推演,我也不了解。但是我覺得可以這樣理解:
我們的手錶上,一般都有時間刻度。現在如果把1990年01月01日0點0分0秒作為起始點,如果告訴你至起始點為止時間流逝了 整1年,那麼我們是可以計算出現在的時間的,也就是能在手錶上將時分秒指針應該指向00:00:00。但是反過來,我說現在手錶上的時分秒指針指向了00:00:00,你能告訴我至起始點算過了有幾年了么?
ECDSA簽名演算法和其他DSA、RSA基本相似,都是採用私鑰簽名,公鑰驗證。只不過演算法體系採用的是ECC的演算法。交互的雙方要採用同一套參數體系。簽名原理如下:
在曲線上選取一個無窮遠點為基點 G = (x,y)。隨機在曲線上取一點k 作為私鑰, K = k*G 計算出公鑰。
簽名過程:
生成隨機數R, 計算出RG.
根據隨機數R,消息M的HASH值H,以及私鑰k, 計算出簽名S = (H+kx)/R.
將消息M,RG,S發送給接收方。
簽名驗證過程:
接收到消息M, RG,S
根據消息計算出HASH值H
根據發送方的公鑰K,計算 HG/S + xK/S, 將計算的結果與 RG比較。如果相等則驗證成功。
公式推論:
HG/S + xK/S = HG/S + x(kG)/S = (H+xk)/GS = RG
在介紹原理前,說明一下ECC是滿足結合律和交換律的,也就是說A+B+C = A+C+B = (A+C)+B。
這里舉一個WIKI上的例子說明如何生成共享秘鑰,也可以參考 Alice And Bob 的例子。
Alice 與Bob 要進行通信,雙方前提都是基於 同一參數體系的ECC生成的 公鑰和私鑰。所以有ECC有共同的基點G。
生成秘鑰階段:
Alice 採用公鑰演算法 KA = ka * G ,生成了公鑰KA和私鑰ka, 並公開公鑰KA。
Bob 採用公鑰演算法 KB = kb * G ,生成了公鑰KB和私鑰 kb, 並公開公鑰KB。
計算ECDH階段:
Alice 利用計算公式 Q = ka * KB 計算出一個秘鑰Q。
Bob 利用計算公式 Q' = kb * KA 計算出一個秘鑰Q'。
共享秘鑰驗證:
Q = ka KB = ka * kb * G = ka * G * kb = KA * kb = kb * KA = Q'
故 雙方分別計算出的共享秘鑰不需要進行公開就可採用Q進行加密。我們將Q稱為共享秘鑰。
在以太坊中,採用的ECIEC的加密套件中的其他內容:
1、其中HASH演算法採用的是最安全的SHA3演算法 Keccak 。
2、簽名演算法採用的是 ECDSA
3、認證方式採用的是 H-MAC
4、ECC的參數體系採用了secp256k1, 其他參數體系 參考這里
H-MAC 全程叫做 Hash-based Message Authentication Code. 其模型如下:
在 以太坊 的 UDP通信時(RPC通信加密方式不同),則採用了以上的實現方式,並擴展化了。
首先,以太坊的UDP通信的結構如下:
其中,sig是 經過 私鑰加密的簽名信息。mac是可以理解為整個消息的摘要, ptype是消息的事件類型,data則是經過RLP編碼後的傳輸數據。
其UDP的整個的加密,認證,簽名模型如下:
4. 超詳細整理區塊鏈和加密貨幣行業術語(建議收藏)
比特幣詞彙表:你需要知道的每一個區塊鏈和加密貨幣短語
盡管困難重重,區塊鏈技術已成為主流。比特幣已成為家喻戶曉的詞,世界各地的金融機構都投資於加密貨幣或允許其客戶這樣做。與此同時,NFT 吸引了各路名人的加入和贊賞。
但盡管如此,區塊鏈技術仍然非常神秘。只有才華橫溢的工程師才能真正理解這些——其中許多人是比特幣和以太幣等加密貨幣的早期採用者,而對於外行來說可能仍是很困難的。
以下是您可能會覺得有用的區塊鏈術語的詞彙表。(所有短語按英文字母順序排列)
空投(Airdrop)
空投是指公司將加密貨幣或 NFT 直接放入您的錢包中。 區塊鏈 服務將推出代 幣 並空投給曾使用過該服務的用戶,而不是首次公開募股。這樣做有幾個原因:它可以是純粹的營銷,因為空投提高了人們可以投資的代幣的意識,或者可以為 DAO 提供治理代幣。
最近的一個例子:以太坊名稱服務允許用戶將他們的錢包號碼更改為錢包名稱(如 CNET.eth)。去年 12 月,它推出了自己的 ENS 代幣,向所有使用該服務的人空投了一定金額。使用以太坊名稱服務的人越多,他們被空投的代幣就越多——在某些情況下價值數萬美元。
山寨幣(Altcoin)
任何不是 比特幣 或 以太幣的加密貨幣都被稱為山寨幣(Altcoin) 。有時候也被稱為「 shitcoins。 」
幣安(Binance)
世界上最大的 加密貨幣 交易所,人們在這里購買和交易加密貨幣。它正在接受美國司法部和美國國稅局的逃稅和洗錢調查。
區塊鏈(Blockchain)
區塊鏈是「分布式資料庫」。簡單來說,它是一個去中心化的賬本,將信息記錄在數字「塊」中。一旦一個塊被挖掘並添加到鏈中,它就不能被更改,因此區塊鏈提供了不可更改數據的公共記錄。
有許多不同的區塊鏈具有不同程度的去中心化、效率和安全性。許多人擁有自己的加密貨幣——例如,以太幣是一種建立在 以太坊區塊 鏈上的加密貨幣。
比特幣(Bitcoin)
比特幣是第一個 加密貨幣 ,建立在比特幣區塊鏈之上。它是由一個人或一群人以中 本聰 的筆名於 2009 年創建的。只能鑄造2100 萬枚,其中大約1890 萬枚已經在流通。
銷毀(Burning)
加密貨幣 通過發送到只能接收而不能發出的錢包而被「燒毀」。銷毀機制通常被用來造成通縮影響:流通中的 代幣 越少,投資者持有的 代幣 就越稀缺。
買跌(Buy the dip)
這是指在價格下跌後購買更多資產。例如,如果價格下跌 10,000 美元,比特幣持有者可能會「逢低買入」。
冷錢包(Cold Wallet)
未連接到互聯網的加密貨幣錢包。這些錢包更安全,更不容易受騙。
跨鏈(Cross-chain)
將數據、代幣或資產從一個區塊鏈發送到另一個區塊鏈的能力。這不同於為在多個區塊鏈上工作而構建的「 多鏈 」服務。
密碼學(Cryptography)
一種信息加密形式,其中數據只能使用密鑰進行解密。使用 工作量證明 協議的 區塊鏈 依賴於解決極其復雜的密碼學難題,以便挖掘和驗證新區塊。
加密貨幣(Cryptocurrency)
加密貨幣是 區塊鏈 原生的代 幣 。加密貨幣通常隨著每個新區塊的開采而鑄造。例如,每 挖出 一個新的 以太坊 區塊, 都會 獲得兩個以太幣作為對礦工的補償。
加密貨幣是一種代 幣 。它們的誕生是它們的決定性因素:其他代幣是使用構建在區塊鏈之上的平台和應用程序創建的,而加密貨幣則內置於區塊鏈的協議中。
去中心化應用(Dapps)
去中心化應用程序的縮寫。
道(DAO)
一個去中心化的自治組織。DAO 是一個通過共識做出決策的組織:所有 治理代幣的 持有者都在組織決策中獲得投票權,投票最多的解決方案是 DAO 的行動方案。想像一個去中心化的投資銀行,但不是由基金經理做出投資決定,而是由其 治理代幣 的持有者投票決定如何投資其國庫中的資金。
去中心化交易所(Decentralized exchange)
去中心化交易所用於購買和交易 加密貨幣 。與典型的交易所不同,這些交易所使用繞過任何中心化權威的點對點交易。其中包括 Uniswap 和 Sushiswap。
去中心化金融(DeFi)
「decentralized finance」的縮寫。DeFi 是使用 區塊鏈 技術繞過中心化機構任何金融工具,例如 智能合約 或 DAO 。
鑽石手(Diamond Hands)
鑽石手是長期或在價格動盪期間持有金融資產的人。
DYOR
「Do Your Own Research」的縮寫。
以太幣(ETH)
在以太坊區塊鏈上開採的 加密貨幣 。以太 幣 的市值僅次於 比特幣 ,但卻是一種更常用的加密貨幣。大多數 山寨幣 也是 基於以太坊構建的 ,因此與以太 幣掛鉤 。大多數 NFT 也建立在以太坊上,這就是為什麼以太是 NFT 交易中使用的主要代幣。
以太坊(Ethereum)
與 比特幣 競爭的區塊鏈。它旨在採用 比特幣 開發人員開創的區塊鏈技術,並將其用於更復雜的金融工具,如 智能合約 。
閃貸(Flash loan)
閃電貸是一種 DeFi 工具,允許在沒有抵押品的情況下進行貸款。閃電貸允許您借錢購買資產,但前提是可以購買資產並在同一區塊內償還利息。想像一下,使用貸款購買一棟 100 萬美元的房子,但只有當您已經排好另一個願意支付足夠費用讓您償還貸款和利息的買家時,貸款才會被批准。
這些貸款使用 智能合約 技術。
FUD
「fear, uncertainty and doubt」的縮寫。這可能是合法的,例如人們對代幣或 NFT 項目的安全性或合法性或安全性表示擔憂,例如鼓勵人們出售、降低資產價格的有組織的舉動。
Gas
Gas 是您使用 以太坊 網路所要支付的價格。每筆交易都需要支付gas 費 ,這取決於 區塊鏈的 過載程度。每筆交易的價格通常在 50 美元到 500 美元之間,但在網路負載過重時價格可能會飆升。
治理代幣(Governance token)
治理代幣是賦予所有者對給定項目投票權的加密貨幣。另請參閱: DAO 。
GWEI
gas 的成本以 GWEI 表示。作為粗略的指導,當 gwei 低於 50 時,gas 會很便宜,而當 gwei 高於 100 時,gas 會很貴。
HODL
「hold」的故意拼寫錯誤,用於鼓勵人們在價格下跌期間持有他們的代幣。
Layer 1和Layer 2
如果您涉足 加密貨幣, 您會聽說Layer 1和Layer 2解決方案。Layer 1是 區塊鏈 架構本身,而Layer 2是指建立在區塊鏈之上的架構。
例如,以以太坊的高gas成本問題為例。Layer 1解決方案是讓 以太坊區塊 鏈更高效,例如通過採用 權益證明 協議。Layer 2解決方案的一個例子是 Immutible X,這是一個建立在以太坊之上的交易所,它使用 智能合約 技術允許無氣體、碳中和的交易。
流動性市場(Liquid Market)
流動性市場是一個擁有大量買家和賣家的市場,它允許幾乎立即完成買賣訂單。 加密貨幣 市場具有流動性,而 NFT 市場則不然。大多數合法的加密貨幣可以隨時買賣,因為 NFT 交易者需要列出待售物品,希望買家手動購買。
主網(Mainnet)
一個供公眾使用的區塊鏈協議將被放入主網。這將它與測試網區分開來,後者更像是區塊鏈協議的測試版發布。
模因幣(Memecoins)
許多加密貨幣旨在提供實用程序或服務為目的。Memecoins 不提供實用前景,純粹作為投機資產存在。狗狗幣是最知名的 ,但還有很多很多。
元掩碼(MetaMask)
一種基於瀏覽器的在線數字錢包,主要用於 以太坊區塊鏈 上的交易。
礦業(Mining)
挖礦是驗證交易並將區塊添加到區塊 鏈的過程 。這通常涉及解決復雜 密碼 問題的強大計算機。至關重要的是,這也是將新的 加密貨幣 添加到流通中的方式。
礦機(Mining Rig)
為挖掘 加密貨幣 的特定目的而設置的功能強大的計算機。
礦場(Mining Farm)
全天運行的采礦設備倉庫(或房間),用於挖掘 加密貨幣 。
鑄幣(Mint)
在區塊鏈上,鑄幣意味著驗證信息並將其作為區塊鏈上的一個塊。
「鑄造」 NFT 意味著在公開發售期間從其創建者那裡購買它。「鑄幣價格」是指它的創造者出售它的價格——例如無聊猿遊艇俱樂部的「鑄幣價格」是 0.08 以太幣。在一個集合中的所有 NFT 都被鑄造之後,想要接觸該集合的交易者需要從 OpenSea 等二級市場購買它們。
多鏈(Multi-chain)
設計用於多個 區塊鏈 的應用程序或服務。這與 跨鏈 應用程序和服務不同, 跨鏈 應用程序和服務旨在將數據或資產從一個區塊鏈發送到另一個區塊鏈。
月球(MOON)
價格的急劇飆升被稱為「mooning」或「a moon」。「To the moon(去月球)」是一個常見的短語。
NFT
不可替代的代幣(Non-fungible token)。這些是證明數字資產所有權的數字契約。目前,它們與藝術相關,但 NFT 可以證明任何數字的所有權。
鏈下/鏈上(Off-Chain/On-chain)
鏈上是指存在於 區塊鏈 上的東西,鏈下是指存在於 區塊 鏈之外的東西。 加密貨幣 是鏈上貨幣,法定貨幣是鏈下貨幣。
OpenSea
它是最大的 NFT 市場,專門研究基於 以太坊 的 NFT。(建立在不同區塊鏈上的 NFT 通常在專門的市場上出售。例如,Solana NFT 在 Solanat 上出售。)
Play to Earn(P2E)
Play to Earn (P2E) 游戲 集成了區塊鏈,並以 游戲 內 加密貨幣 獎勵玩家。這些 游戲 中的加密貨幣可以兌換成比特幣或以太幣。最突出的例子是 Axie Infinity,玩家可以獲得 Smooth Love Potion ($SLP)。
工作量證明(Proof of Work)
工作量證明(POW)是一種共識機制,通過該機制將塊添加到區塊鏈中。工作量證明要求礦工解決復雜的 密碼學 難題,這需要強大的采礦設備提供大量能源,以驗證新的區塊鏈交易。
工作量證明是一種安全且去中心化的共識機制,但效率低下是出了名的。這就是比特幣和以太坊區塊鏈的運作方式,盡管以太坊很快就會轉向更高效 的權益證明(Proof of Stake) 。
權益證明(Proof of Stake)
面對工作量 證明 的巨大能源需求, 權益 證明(POS)是一種更新的共識機制,可以更有效地挖掘區塊。權益證明允許 加密貨幣 持有者在相關區塊 鏈 上驗證新區塊。
他們通過抵押他們的 加密貨幣來 做到這一點。網路用戶質押他們的加密貨幣,如果他們的股份是通過隨機演算法選擇的,他們就有機會驗證一個新區塊——為此他們將獲得更多加密貨幣形式的獎勵。質押的加密貨幣越多,選擇用戶驗證新區塊的機會就越大。
工作證明獎勵那些花費最多計算能力來解決密碼難題的人,而權益證明獎勵那些長期投資加密貨幣的人。
抽水和傾銷(Pump and mp)
抽水和傾銷計劃涉及對產品的人為刺激,從而導致人們購買並提高其價格。然後,抽水和傾銷協調者以高價出售其資產,從而導致價格急劇下跌。
這些存在於傳統市場中,但在 加密貨幣 交易中更為常見,因為微市值加密貨幣的低流動性使其價格更容易操縱。
地毯拉動(Rug pull)
地毯拉動是指 加密貨幣 的創造者消失,並帶走資金。最近的一個例子是偽造的Squid Game 硬幣,盡管這些硬幣遠非罕見。「地毯」本質上是「騙局」的簡寫。
中本聰(Satoshi Nakamoto)
比特幣 創造者的化名。解釋去中心化金融的必要性和解釋比特幣如何運作的白皮書由中本聰簽署,但沒有人知道真實的人是誰。據推測,中本聰實際上是幾個人。
助記詞(Seed Phrase)
當你創建一個 加密貨幣 錢包時,你會得到一個 12 字的種子短語。每次在新設備上登錄錢包時,都需要使用助記詞。 永遠不要把你的助記詞給任何人 。
分片(Sharding)
分片在 區塊鏈上 分配網路負載,允許每秒處理更多事務。這聽起來很枯燥,但它非常重要。 以太坊 將在明年整合分片,這將使使用它更便宜,對環境的破壞也更小。
垃圾幣(Shitcoin)
Shitcoin 是一種不提供任何效用的 山寨幣 ,無論是 memecoin 還是無效的 山寨幣 。
絲綢之路(Silk Road)
Silk Road 是一個在線黑市,於 2013 年被 FBI 關閉。這是許多人第一次接觸 加密貨幣的地方 ,因為 比特幣 是該網站非法商品的流行支付方式。
智能合約(Smart contract)
智能合約是在滿足所需條件時自行執行的數字合約。例如,如果 Wallet X 向 Wallet Y 發送 0.08 ether,Wallet Y 向 Wallet X 發送 NFT Z。它們最常用於自動交易,但也可用於更復雜的用途,例如 快速貸款 。
穩定幣(Stable coin)
穩定幣是與美元掛鉤的加密貨幣。其中包括 Tether 和 USDC。他們的目的是讓 加密貨幣 交易者將他們的代幣保存在加密生態系統中,而不會經歷 比特幣 和 以太幣 價格波動的波動。
質押(Staking)
權益質押是在加密貨幣錢包中鎖定持有資金,從而支持區塊鏈網路運營。從本質上講,它包括鎖定加密貨幣以獲得獎勵。在大多數情況下,該流程需要用戶使用個人加密錢包參與到區塊鏈活動中。
權益質押的概念與權益證明(PoS)機制密切相關。它被用於許多基於PoS或相類似的其他區塊鏈系統中。
TLT
「think long term」的縮寫。
代幣(Token)
代幣是多種形式的區塊鏈資產。像 比特幣 這樣的 加密貨幣 是一種代幣。其他類型包括 治理代幣 ,它授予持有者在 DAO 或服務中的投票權,或 實用代幣 ,其中根據持有的代幣數量授予對服務的訪問許可權。
TXN
交易(transaction)的縮寫。
實用代幣(Utility Token)
旨在提供某種功能的代幣。這些可以是對應用程序、服務或 游戲 的訪問。示例包括 Filecoin,它授予對基於區塊鏈的數字存儲的訪問許可權,以及 Link,它連接 了鏈下 類型數據的智能合約。
虛榮地址(Vanity Address)
由 Ethereum Name Service 等公司提供的個性化錢包地址。它允許您將錢包地址更改為您選擇的單詞或短語,例如 CNET.eth。
Vaporware
承諾但從未真正進入市場的產品。該術語在 90 年代後期隨著最初的互聯網繁榮而流行起來,並且由於陰暗的 加密貨幣 創造者而得到了復興。
維塔利克·布特林(Vitalik Buterin)
以太坊區塊鏈 背後的創造者。
錢包(Wallet)
加密貨幣錢包是您可以存儲加密貨幣和 NFT 的地方。這些錢包可以是熱錢包或冷錢包——即連接到互聯網的瀏覽器錢包或未連接到互聯網的物理硬體。錢包可以讀寫,這意味著它們可以接收信息,也可以作為簽名或在線 ID。
Web 3
Web3 是區塊鏈愛好者想像的互聯網的下一次迭代。從互聯網發明到 2005 年左右,Web1 是只讀互聯網。Web2 指的是用戶能夠製作內容並將其上傳到互聯網上的出現。Web3 將是一個集成了區塊鏈的互聯網。想像一下,將您的社交媒體帖子作為 NFT 擁有,使用像以太幣這樣的 加密貨幣 作為通用貨幣,並將您的錢包作為一種 ID 形式而不是電子郵件/密碼組合。
鯨(Whale)
持有大量加密貨幣的人。
白名單 ( Whitelist)
加密貨幣 和 NFT 的 預售清單。列入白名單的投資者可以在公開發行前購買資產,有時以折扣價購買。
WAGMI
「we're all going to make it」的縮寫。
5. 一文讀懂,XFS中你必須掌握的密碼與區塊鏈理論術語
人們對於事物的深刻認知,不是像「如何將大象放進冰箱?」那般,只回答「打開冰箱,把大象放進去,關上冰箱」那麼簡單。 任何事物都需要一個抽絲剝繭,化整為零的認知過程。 特別是一個新興的概念和事物,更需要更加細致的了解。
XFS系統是一個分布式文件系統,但它並不是一個單一的框架結構,他 是密碼學、區塊鏈、互聯網等多種技術手段結合的一個有機整體 ,因此,想要更詳細的了解它,我們必須知道一些專業術語的概念。
1.加密網路
加密網路簡單來說就是一個公共區塊鏈。在區塊鏈技術誕生之前,互聯網網路中的數據傳輸其實是沒有任何加密手段的,黑客一旦截取的其中的數據,那麼除非那段數據本身就是密文,否則那些數據就直白地暴露在黑客眼前。
加密網路便是通過區塊鏈技術,由區塊鏈各個節點維護,任何人都可以無需許可加入,更重要的是,整個網路中運轉的數據是加密的。XFS系統便是一個典型的加密網路。
2.哈希演算法
哈希演算法是區塊鏈中用以確保數據完整性和安全性的一個特殊程序。哈希演算法採用的是名為「哈希函數」數學關系,結果輸出被稱為「加密摘要」。加密摘要的特點是任意長度的數據輸入後,返回的都是一個唯一且固定長度的值。
哈希函數具備:
基於這些特性,它在保證加密安全時也被用於防篡改,因為即使對散列函數的數據輸入進行微小更改也會導致完全不同的輸出。這也成為了現代密碼學和區塊鏈的主力。
3.分布式賬本
區塊鏈就是一個分布式賬本,但這個賬本不僅僅可以記錄交易信息,還可以記錄任何數據交互。每個分類帳交易都是一個加密摘要,因此無法在不被檢測到的情況下更改條目。這樣使得區塊鏈使參與者能夠以一種去中心化的方式相互審計。
4.私鑰和公鑰
私鑰和公鑰是區塊鏈通過哈希演算法形成加密後生成的一組用於解密的「鑰匙」。通過對私鑰加密,形成公鑰,此時,原始信息只能通過私鑰進行查看,由用戶自己保存,公鑰就如同一個房屋地址,用於進行數據交互,是可以公開的。反之,如果對公鑰加密,形成私鑰,那麼就會形成不可篡改的數字簽名,因為這個公鑰上的簽名只有私鑰擁有者才能進行創建。
1.節點
節點是一個區塊鏈網路的最基礎建設,也是區塊鏈網路和現實連接的物理設備。單個節點擁有許多的功能,例如緩存數據、驗證信息或將消息轉發到其他節點等。
2.點對點(P2P)網路
區塊鏈所構建的便是去中心化後節點與節點之間的數據交互。傳統的互聯網數據傳輸是一種客戶端—伺服器—客戶端的中心輻射模式。點對點網路則更符合「網」這個詞,在這個網路中,每個節點都在單一通信協議下運行,以在它們之間傳輸數據,避免了因為伺服器單點故障而引發的網路崩潰。
3.共識驗證
區塊鏈的共識驗證解決了大量分散的節點意見不統一的問題,以「少數服從多數」的哲學依據,在區塊鏈網路中,更多的節點認可便意味著「共識」,通常而言,區塊鏈網路中超過51%的節點認可的便會被採用和認可。
4.復制證明和時空證明
這兩個證明在XFS系統中都可以總稱為存儲證明。XFS系統的核心功能之一是數據存儲,因此,為了證明存儲的有效性,便通過復制證明驗證數據是否存在節點存儲空間中,並通過時空證明驗證時間上的持續性。存儲提供方如果在儲存有效期內能持續提交存儲證明,那麼他便會獲得由XFS系統提供的獎勵。
5.冗餘策略和糾刪碼
這是XFS用來平衡數據存儲量的兩個方式。冗餘策略將數據通過多副本的方式備份,確保數據在損壞或丟失後能找回。
糾刪碼則是確保數據在復制、傳輸時不會產生過多備份,節省存儲空間、提高傳輸效率。
6.文件分片協議
XFS將文件切分為N個細小的碎片存儲在節點當中,這些碎片只要有任意 M個碎片即可恢復出數據,這樣只要不同時有 N-M+1 個節點失效就能保證數據完整不丟失。
7.智能合約
XFS中的智能合約是一段程序代碼,由於是基於區塊鏈生成的,因此同樣繼承了區塊鏈不可篡改、可追溯等特點,它能保證雙方執行結果的確定性,這也使得XFS網路中的數據交互變得更加可信。
8.Dapp
即去中心化APP,同普通的APP一樣具備更加方便快捷的網路接入埠,唯一不同的便是它拋棄了傳統APP中心化的特點,這使得Dapp中的數據是歸屬於用戶自身,不用擔心隱私泄露、大數據殺熟等問題。
XFS系統是一個開放性平台,用戶可以自由的在其中使用、設計、創作各種Dapp。
結語
關於XFS中的理論術語基於篇幅原因是很難詳細展開細講的,這其中涉及到了更多的互聯網和區塊鏈專業知識。但通過上面這些簡單的解釋,相信大家對XFS系統也有了一個比較立體的認知,那麼,我們便期待打破傳統中心化存儲弊端,開船全新存儲時代的XFS新一代分布式文件系統吧。
6. 區塊鏈的加密性有什麼作用
金窩窩區塊鏈加密性 可以確保在調用大數據的同時,更好地保護數據來源的 私 密 性 ,從而杜絕倒賣數據的不良現象。
7. 什麼是區塊鏈加密演算法
區塊鏈加密演算法(EncryptionAlgorithm)
非對稱加密演算法是一個函數,通過使用一個加密鑰匙,將原來的明文文件或數據轉化成一串不可讀的密文代碼。加密流程是不可逆的,只有持有對應的解密鑰匙才能將該加密信息解密成可閱讀的明文。加密使得私密數據可以在低風險的情況下,通過公共網路進行傳輸,並保護數據不被第三方竊取、閱讀。
區塊鏈技術的核心優勢是去中心化,能夠通過運用數據加密、時間戳、分布式共識和經濟激勵等手段,在節點無需互相信任的分布式系統中實現基於去中心化信用的點對點交易、協調與協作,從而為解決中心化機構普遍存在的高成本、低效率和數據存儲不安全等問題提供了解決方案。
區塊鏈的應用領域有數字貨幣、通證、金融、防偽溯源、隱私保護、供應鏈、娛樂等等,區塊鏈、比特幣的火爆,不少相關的top域名都被注冊,對域名行業產生了比較大的影響。
8. 區塊鏈如何徹底改變游戲、加密朋克:NFT領域的比特幣
區塊鏈交易提供的安全性是 游戲 玩家的基本要素——每筆交易都被記錄、驗證和透明。這些交易存儲在一個開放的、數字分布式賬本上,無法更改。數字貨幣和 NFT 可以完全安全和安心地存儲。
使用區塊鏈協議, 游戲 玩家還可以更好地控制自己的數據;這以前由大公司持有,在數據泄露和黑客攻擊的情況下會帶來安全問題。玩家、運營商和監管機構可以實時訪問所有數據,防止欺詐。
此外,大多數 游戲 都內置了獎勵。當獎品隨機分配時,用戶對這些獎品的隨機性有信心是非常重要的:他們必須知道獲獎者是公平選擇的。為了可靠性和透明度,在線 游戲 平台將使用隨機數生成器,以確保隨機選擇所有獲勝者,並通過區塊鏈上的密碼證明進行驗證。
這種使用 DeFi 的新創造者經濟是另一個關鍵的區塊鏈優勢,它將徹底改變在線 游戲 ,為 游戲 玩家本身提供更大的靈活性,並允許他們將 游戲 時間貨幣化,獎勵他們的參與,最重要的是,創造,出售和交易自己的數字資產。
以前,資產和收藏品(例如皮膚和徽章)以及在 游戲 中獲得的獎勵必須保留在同一個 游戲 中:現在 游戲 玩家將能夠創建他們的數字資產並將其轉換為 NFT。他們可以交易和出售這些,將他們的收入從一個平台轉移到另一個平台,提供前所未有的新靈活性。
此外,穩定幣可用於區塊鏈 游戲 ——這種類型的加密貨幣與法定貨幣(例如美元、歐元、英鎊)或商品(例如黃金)掛鉤,比其他數字貨幣提供更大的價值穩定性。區塊鏈將 游戲 體驗提升到一個新的水平,使其比以往任何時候都更具沉浸感、創造性、 娛樂 性、安全性和經濟性。
為什麼是基於 NFT 的 游戲 ?你可以問問自己:NFT 給 游戲 世界帶來了什麼價值?
雖然 游戲 開發商和發行商多年來壟斷了 游戲 的經濟利益;區塊鏈在 游戲 行業的最新發展使 游戲 玩家有機會分享這個利潤豐厚的空間,同時也允許開發人員創建獨特且有價值的 游戲 功能。NFT 或不可替代的代幣使玩家能夠將 游戲 中的收藏品、資產和人工製品轉化為現實世界的價值。例如,你擁有在虛擬世界中獲得的物品,並通過在數字資產市場上交易或出售它們來獲得現實生活中的價值。這些物品或 NFT 的稀缺性和所有權由區塊鏈保護並記錄在區塊鏈上。
這段時間,在NFT的各個項目中,除了Axie Infinity,恐怕聽到最多的就是和加密朋克(CryptoPunks)相關的新聞了。
尤其這兩周,來自機構投資者瘋狂買入加密朋克的新聞已經在海外掀起狂潮。
在NFT領域,恐怕很難有第二個項目的共識及認知能夠比得上加密朋克了。
在《區塊鏈:元宇宙的靈魂》一書中,除了平台類項目之外,在其它所有的類別中,我第一個介紹的就是加密朋克。我之所以這樣安排一個很重要的原因就是這個項目已經被很多玩家默認是NFT領域的「比特幣」了。
加密朋克之所以有如今這樣的地位,在我看來有兩個重要的原因:
首先,它早期成長的過程和比特幣非常類似:比特幣早期是任何人都可以自己開電腦挖的。而加密朋克在發行之初是任何有以太坊錢包的人都可以免費申領的,兩者都是「0」起點。
其次,加密朋克的發展過程和比特幣非常類似,都是一個共識和認知逐步積累和沉澱的過程。比特幣是由早期圈內的極客們推廣開的,加密朋克早期也是圈內極客們非常喜愛的NFT玩具,在圈內人之間交易非常頻繁,然後在一系列頂級機構的介入下開始爆發。
由於國內外資訊的巨大鴻溝,國內對加密朋克的介紹並不多。實際上在海外,幾乎所有知名的頂流NFT玩家都有加密朋克。
和單純看不見、摸不著的數字貨幣比起來,每一個加密朋克都有自己的頭像,這實際上就賦予了它數字貨幣之外的意義。
頭像在社交媒體如此發達的今天幾乎成為我們每個人每天都要用到的資源。海外是推特、臉書,國內是微信、微博,每個賬號都有自己的頭像,頭像在今天已經不再單純的是一個圖片而是一個人在虛擬世界中的標識和象徵。
因此對NFT領域的玩家們而言,直接用一個酷炫的NFT頭像作為自己社交媒體的頭像不僅是最直接表明身份的方式,也是最直接吸引同好,相互交流的媒介。
在今年上半年,兩大頂級拍賣行都推出了對稀有加密朋克的拍賣,並取得了驚人的戰績。而買家都是來自傳統領域的投資者。這更加使得加密朋克在海外迅速出圈。
#比特幣[超話]# #歐易OKEx# #數字貨幣#
9. 什麼是區塊鏈加密演算法
這個是比特幣的一個重要概念,比特幣的底層技術區塊鏈運用了很多優秀的加密演算法來保證系統可靠性。具體的理解和操作可以去下載鏈派社區app,聽一下裡面講師的課程,你就清楚了。
10. 區塊鏈技術如何保障信息主體隱私和權益
隱私保護手段可以分為三類:
一是對交易信息的隱私保護,對交易的發送者、交易接受者以及交易金額的隱私保護,有混幣、環簽名和機密交易等。
二是對智能合約的隱私保護,針對合約數據的保護方案,包含零知識證明、多方安全計算、同態加密等。
三是對鏈上數據的隱私保護,主要有賬本隔離、私有數據和數據加密授權訪問等解決方案。
拓展資料:
一、區塊鏈加密演算法隔離身份信息與交易數據
1、區塊鏈上的交易數據,包括交易地址、金額、交易時間等,都公開透明可查詢。但是,交易地址對應的所用戶身份,是匿名的。通過區塊鏈加密演算法,實現用戶身份和用戶交易數據的分離。在數據保存到區塊鏈上之前,可以將用戶的身份信息進行哈希計算,得到的哈希值作為該用戶的唯一標識,鏈上保存用戶的哈希值而非真實身份數據信息,用戶的交易數據和哈希值進行捆綁,而不是和用戶身份信息進行捆綁。
2、由此,用戶產生的數據是真實的,而使用這些數據做研究、分析時,由於區塊鏈的不可逆性,所有人不能通過哈希值還原注冊用戶的姓名、電話、郵箱等隱私數據,起到了保護隱私的作用。
二、區塊鏈「加密存儲+分布式存儲」
加密存儲,意味著訪問數據必須提供私鑰,相比於普通密碼,私鑰的安全性更高,幾乎無法被暴力破解。分布式存儲,去中心化的特性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數據全部被泄漏的風險,而中心化的資料庫存儲,一旦資料庫被黑客攻擊入侵,數據很容易被全部盜走。通過「加密存儲+分布式存儲」能夠更好地保護用戶的數據隱私。
三、區塊鏈共識機制預防個體風險
共識機制是區塊鏈節點就區塊信息達成全網一致共識的機制,可以保障最新區塊被准確添加至區塊鏈、節點存儲的區塊鏈信息一致不分叉,可以抵禦惡意攻擊。區塊鏈的價值之一在於對數據的共識治理,即所有用戶對於上鏈的數據擁有平等的管理許可權,因此首先從操作上杜絕了個體犯錯的風險。通過區塊鏈的全網共識解決數據去中心化,並且可以利用零知識證明解決驗證的問題,實現在公開的去中心化系統中使用用戶隱私數據的場景,在滿足互聯網平台需求的同時,也使部分數據仍然只掌握在用戶手中。
四、區塊鏈零知識證明
零知識證明指的是證明者能夠在不向驗證者提供任何有用的信息的情況下,使驗證者相信某個論斷是正確的,即證明者既能充分證明自己是某種權益的合法擁有者,又不把有關的信息泄漏出去,即給外界的「知識」為「零」。應用零知識證明技術,可以在密文情況下實現數據的關聯關系驗證,在保障數據隱私的同時實現數據共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