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文檔加密 > 西方政治制度pdf

西方政治制度pdf

發布時間:2022-10-20 21:39:16

『壹』 中國和西方古代主要政治制度分別是什麼

以古代中國、古希臘、古羅馬來看,依文明可劃分為:大河文明和海洋文明,古代中國屬於前者,另兩個屬於後者.文明影響了政治制度的確立以及建立,古代中國的農耕文明以土地束縛人,所以脫離原始社會後,很快形成高度集權的中央集權制,封建王朝建立較早.而古希臘和古羅馬的海洋文明,以小國寡民的城邦制為主,屬於原始的民主,所以歷史上都曾有被落後的民族侵佔.另外,早期的發展,古代中國以農耕為主,而古希臘、古羅馬以商業貿易為主要發展道路.因此,古代中國與古希臘、古羅馬是兩種概念,說到政治制度,以進入中央集權統治的時間來看,中國早在秦始皇大一統的時候,就已經開始了專制的中央集權,而西方直到文藝復興前後才進入民族統一的時候(看德國就知道了).政治制度是兩回事,人們的思想觀念也是兩種,因而影響了現代中國、希臘及義大利(其實應該說是現代的中國和西歐),以法律來看,中國使用的是大陸系的法律,而西歐國家多使用的是海洋系法律,內容和懲戒措施都不一樣.我們的法律主要強調保護集體財產,而西歐的法律以保護公民私有財產為主(經典如《拿破崙法典》) 中國古代政治制度以君主專制主義中央集權為主,農耕文明,①君主專制、個人集權與宗法血緣關系,貫穿中國古代政治制度的始終.②政權與神權相結合,以神權作為政權合理性的依據.③政治制度與倫理道德相結合,儒家學術思想長期影響古代政治制度.④貴族特權和官僚政治伴隨中國古代政治的始終.⑤在高度君主專制中央集權制度下,行政權力包攬一切,並且實行人治.西方古代政治制度是直接原始民主.中方:中國自建國以來世襲制就相伴而生,商周時期盛行宗法制和分封制相結合的政治制度,這種政治制度是我過早期政治制度的一大特點.秦朝統一中國施行中央集權制度,這一制度多我國產生了深遠影響!西方:古代希臘羅馬政治制度是西方政治制度的源頭,而希臘是選用的民主制度;羅馬的羅馬法多整個西方乃至整個世界都產生了深遠影響!

『貳』 西歐封建社會的政治制度特點及形成原因(1000字)

一、西歐封建社會的政治特點:從西歐主要封建國家形成和發展的歷程中可見其發展極不平衡,政治發展曲折艱難,國家長期四分分裂,統一的中央集權統治很晚才出現(英法到15世紀、德意在19世紀六七十年代)。(中國封建社會政治制度的特點:專制主義中央集權) 二、形成原因: 1、 體系嚴密的封建制度 西歐封建社會早期,土地是主要財富。國王把一部分土地分封給大封建主,這些人成為諸侯。諸侯又把一部分土地分封給較小的封建主,小封建主再向下分封。國王和大封建主又各自分封了一批騎士,作為自己的武裝力量。這樣的層層分封,就形成公爵、侯爵、伯爵、子爵、男爵、騎士等自大至小不同等級的封建主。這些封建主分別領有大小不等的封地,擁有數量不等的庄園、農奴和武裝。這樣,在社會的每個角落,形成一種領主(封主)和附庸(封臣)的關系,他們彼此負有義務。領主保護附庸,附庸必須向領主宣誓效忠,為領主提供多種服務。但是,領主只能直接管轄自己的附庸,不能管轄附庸的附庸。每一個封建主無異於一個小國君,割據一方,各自為政。 諸侯的勢力很大,有的竟敢向國王提出挑戰。封建貴族住在戒備森嚴的城堡里,有自己的武裝;他們的經濟生產單位叫庄園,一般自給自足,不與外界交往。結果,嚴格的封建等級制度、遼闊庄園環繞的無數城堡以及直插天際的尖頂教堂,成為西歐封建社會早期的典型政治風貌和獨特社會景觀。2、 政教沖突從5~6世紀開始,西歐的教會勢力迅速增長。羅馬天主教會是最有勢力的封建領主,它擁有天主教世界土地的三分之一。教會同樣按照封建的方式建立自己的教階制度,最高的是教皇,下面有大教主、主教等,他們各有自己的轄區。8世紀中期,義大利中部形成教皇國。教皇既是宗教首領,又是擁有世俗權力的一國之君,直接管轄的領土達四萬多平方千米。國王為了使自己的統治神聖化,經常請求教皇以上帝的名義為自己加冕。查理大帝就是這樣做的。這種做法加強了封建國王與教會的聯系,更意味著教權凌駕於主權之上。9世紀,教皇成為西方基督教世界的仲裁者。然而,教皇與封建君主時而相互勾結,時而明爭暗鬥。在西歐中世紀,人們相信世界上的一切權力都是上帝授予的,但在誰才是這個權力擁有者的問題上,意見卻是大相徑庭。國王和教會都想把這一大權據為己有,雙方不斷發生碰撞和摩擦。只是到了中世紀後期,隨著西歐中央集權國家的形成和壯大、資產階級的興起、文藝復興、啟蒙運動和宗教改革的開展,教皇和羅馬天王教皇的勢力才逐漸衰落下去。3、城市的興起11~12世紀,歐洲各地的城市普遍重新興起。中世紀時,由於人口的增加和商業的發展,除原來羅馬帝國時期的老城市外,在城堡、主教堂、大修道院附近地區出現了許多新興城鎮。在西歐城市重新興起和工商業迅速發展的過程中,市民階級形成了,並從中進一步分化出手工業者、商人和銀行家等。商人和銀行家作為市民階級的上層,發展為早期的資產階級。廣大西歐城市開展了爭取自治權利的斗爭,並訂制自己的法律,建立自己的武裝,向封建王權和各級封建主發起挑戰。到14~15世紀,從西歐封建社會內部發展起來的新興的城市中等階級,已經與封建制度水火不容,成為歐洲反封建王權的強大革命力量。4、 封建等級代表制的出現13世紀早期,歐洲一些王國的君主竭力重振王權,將地方權力收歸中央。結果,王權受到封建法律的約束,國王的獨斷專行受到限制。國王不甘心權力的削弱,挑起內戰。國王戰敗。13世紀後半期,英國的議會制度開始萌芽。以後議會逐漸定型為上下兩院。國王必須通過議會規定賦稅,制定法律。等級代表制的封建君主政體對國王權力有所約束。14世紀初,法國也出現了以三級會議為代表的等級代表制度。由於法國王權比較強大,三級會議限制王權的作用相對較小。英國的等級代表制度對西方政治制度的發展影響巨大。在反對封建國王專制集權的斗爭中,封建貴族、高級教士、城市商人等聯合起來斗爭,迫使國王坐下來,與他們商討有關關稅等關系國計民生的重大問題,是封建王權受到制約。英國的等級代表制在制約封建王權、建立資本主義政治制度的斗爭中起到了重要作用,成為西方近代議會制度的起源。

『叄』 西方政治制度史電子版的書在哪下載

作者:馬嘯原著 頁數:396 出版社: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出版日期:2000.05
作者:張定河,白雪峰著 頁數:392 出版社:濟南:山東人民出版社 出版日期:2003.07
你要的是哪本,都有pdf

『肆』 比較中西方兩大政治制度

中西方政治制度
一、古代希臘的政治制度

1、城邦制度

在地中海希臘半島獨特的地理環境中,在特定的歷史條件下,公元前8~6世紀,希臘出現了約兩百多個奴隸制小國,史稱「城邦」或「城市國家」。小國寡民是城邦的突出特徵。城邦一般包括市區和周邊的農村地區。在古希臘人心目中,「城邦」意味著同一血緣人群的共同團體、共同地域和政治經濟的絕對獨立。希臘城邦的政體類型多樣,大致分為民主制、貴族制和君主制、寡頭制、僭頭制等。其中,雅典和斯巴達是最著名的城邦。斯巴達實行貴族制,雅典以民主制著稱。希臘城邦實行的公民政治,使城邦公民享有較充分的政治權利。尤

其是雅典的民主制為後世提供了寶貴的借鑒經驗。
2、雅典城邦的民主政治
(1)民主制的確立:君主制—貴族制—梭倫改革—顆里斯提尼改革,最終確立民主制。
(2)基本特點:人民主權與輪番而治。
(3)評價:一方面指出雅典民主政治是小國寡民的希臘城邦的產物,有其時代的局限,所採用的公民直接參政、輪流坐莊的形式所導致的結果也並非總是公正的,雅典的民主統治仍是為奴隸主階級服務的;另一方面則要指出雅典民主政治的價值和意義就在於:它為後世提供了一個最值得參照的政體形式,為人類文明中的政治組織形式的完善指出了一條道路。雅典的民主在當時有很大的進步性。所以,雅典的民主制度是不愧於希臘地區奴隸制民主制度的典範的。
3、希臘城邦獨具特點:①獨立。不依附於任何政治勢力,有自己的法律體系、官員、法庭等等。這些城邦即使是結盟也沒有一個最高權威,是互不統屬的。②直接民主。最高權力屬於公民大會,與原始社會的軍事民主制有關,這是東方所沒有的,可以選舉官員、判決等等,公民大會的權威高於任何個人。③公民。公民有選舉和被選舉權,但是邊區居民、外邦人、農奴、婦女都沒有公民權。公民只是所有人中的百分之幾。④義務官制。沒有官薪,全憑自願服務。根據公民大會選出的一般是臨時的職務,服務完後就完了,只有少數固定官職。後來採取了公務津貼制度,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公民參與政治的積極性。⑤法制。國家要根據法律來治理,有嚴格的司法系統。往往開國者是最重要的立法者。公民之間的矛盾斗爭往往有在法律中先解決的傳統,在迫不得已時才採用武裝對抗。
雅典是古希臘的主要城邦,是民主政治思想的產生地。雅典的民主政治是歷史上最狹隘也是最充實的民主政治。最狹隘,是指享受民主權利的人數太少;最充實,是指全體公民在立法及治理公眾事務上有直接與平等的權利。
由於不同的地理環境和經濟特點,在古代的中國和希臘、羅馬產生了兩種不同的政治制度。
中國古代的政治制度以專制主義中央集權制度為核心。專制主義中央集權的制度在中國延續兩千多年,對中國統一多民族國家的形成與發展、國體與政體、官僚政治與行政管理,以至文化教育都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中國早期的國家政治制度是隨著夏世襲制的建立而開始出現的。商周時期,經歷了從方國聯盟到天下共主的轉變。秦朝建立的中央集權制度對此後兩千多年的中國社會發展有著深遠影響,同時中央集權和地方分權的斗爭也長期延續,但整個趨勢是專制皇權日益加強。注意幾個重點:一是商代的內服外服制度和西周的分封制、宗法制;二是秦的統一和「皇帝制」、「三公九卿制」與郡縣制;三是漢朝七國之亂和漢武帝的集權措施、唐朝藩鎮割據和五代十國的分裂局面、宋初加強中央集權的措施;四是隋唐三省六部制的確立和宋元時期的演變,明清君主專制制度日益強化,清朝達到了頂峰。
西方政治文明的源頭在古希臘和古羅馬。無論是古希臘的民主制,還是古羅馬的共和制和元首制,無論是他們創造的法律制度,還是哲人們的政治智慧,都給後人提供了寶貴的參考經驗。其中最給後人以啟迪的是愛琴文明與古希臘城邦制度、雅典城邦的民主政治和古羅馬的法律。
世界各民族從原始社會進入文明社會,最早建立的國家都是城邦類型的小國。即以一個城市為中心,包括周圍一些村落,一城一邦,故稱「城市國家」(簡稱「城邦」)。不同的是,其他民族大都隨歷史的發展,由小國演變為大國以至帝國,而希臘文明的特點卻是,它保留城邦小國紛立的局面較其他文明更為長遠,而且是在城邦體制下達到其文明繁榮昌盛的高峰。

希臘城邦多具有小國寡民的特點,各邦獨立自治,城邦就是一個以城市為中心的獨立主權國家。各邦公民享有不同程度的政治權力(婦女除外)。而奴隸及外邦移民則處於受壓迫、剝削的地位。所以,古希邦城邦實際上是公民集體聯合起來,維護自身利益,壓迫奴隸與外邦人的一種國家組織。
五、古希臘制度與中國制度法差別
古代東西方文化有所交流,兩種法律體系也曾相互影響。但是這樣的影響卻是很有限的。、古東方法一直沒有走上古希臘法的道路,而古希臘法也沒有沿襲古東方法的的模式,
早在兩千年前,亞里士多德在他的《政治學》中,就已深刻地意識到東方政治制度與希臘制度具有本質的不同。他指出,希臘的城邦不是血緣團體,而是以共同利益為紐帶的社會性聯合體,是「政治社團」。他彷彿針對我們當代某些史家的看法似的指出:「有人說〔希臘〕城邦政治家和〔東方〕帝王、或家長、或奴隸主相同,這種說法是謬誤的。」(《政治學》中譯本第3頁) 我們知道,人類社會普遍地起源於早期文化的氏族組織(這種氏族,根據歷史學家楊希枚的看法,嚴格地說應該叫姓族)。在拉丁語、希臘語和梵語中,這個字的詞根都是「生殖」(gigno,rlrouol,ganamai),意味著繼承共同祖先的一個血緣親族團體。無論在中國商周時代的城邑社會中,還是在希臘、羅馬的遠古社會中,都可以發現,這種姓族組織乃是社會組織的基本單位。 中國傳統社會制度的一個根本性特點,就是自商周以來,血緣親族關系一直是中國社會人際關系的深層結構。在此後三千多年的歷史長河裡,先秦時代的姓族宗法組織轉形為秦漢以後的宗族組織,又轉形為唐宋以後的姓氏親族組織,再轉形為明清以下直到近現代的鄉村家族組織,雖然在形態上歷經演變——但其基本結構卻一直能夠保持不變,並積淀在社會人際關系和價值系統的深部。實際上,經常被史家嘆為歷史之謎的中國文化的那種巨大的內聚力、再生力,那種連續性和遲滯性,其秘密,都正根源於此中。 以中國傳統的政治制度為例。皇帝和臣民的關系,本來只是一種隸屬和統治的政治性關系。在歐洲中世紀,君臣間的政治性關系甚至也是一種契約性關系(見《西歐封建經濟形態研究》第107頁)。而在中國,這種政治關系卻不僅是一種政治關系,而且是一種親族式的倫理關系。事實上,中國官僚政治結構,同時也就是一種虛擬的政治親屬輩份結構。皇帝被稱作「君父」,所有的官吏依其等級的差別而成為人民的尊長。他們不僅享有政治權力,而且享有父權。因而治家的方式被用於治國,家庭倫理結構成為政治法律結構的原型。這種觀念對西方政治家來說,是難以理解的。但對中國人來說卻是極其自然的。所以,中國傳統社會中最重要的價值觀念是「忠」(政治概念)與「孝」(倫理概念),「尊尊」(政治概念)和「親親」(倫理概念)。就功能來看,在中國社會中,非常習慣於將血緣組織、經濟組織、宗教組織、軍隊組織四位合於一體。寓政於親族,寓農於親族,寓兵於親族,寓文教於親族。農民在血緣組織(即「社」)內集體勞動,征賦與共。這種家、政、教、農、經、軍合一的組織,甚至又以「公社」的形式重建於現代,其原型則正是中國古代村社中這種以血緣為核心的組織結構(一九五八年曾大量印發《漢書·張魯傳》作為文件,供建立人民公社者學習,這不是偶然的)。
此外,我們知道,皇帝自稱「天子」,認宗於天和自然神,意味著他是天神的兒子。而中國傳統文化的自然觀和宇宙觀,集中體現於董仲舒的「天人合一」觀念——實際就是以親族人倫關系作為本體論的自然觀念。中國文化中幾乎所有的神(不論是自然神還是文化神),都被認為與中國人有直接或間接的親屬關系:如「天公」、「地母」、「東王父」、「西王母」等等,不一而足。中國傳統的人際關系可以概括在兩個「五倫」的公式中:一、天、地、君、親、師;二、君臣、父子、夫妻、兄弟、朋友。前者是五倫的本位,後者是五倫在人際關繫上的推廣。而二者的深層結構,都與中國人的親族觀念相關聯著。
但在希臘則不同。從很早的時期起,這種血緣親族關系的紐帶在希臘社會中就被打破了,就不再成為維系社會結構的基本關系了。公元前六世紀,由民主主義政治家克里斯提尼所推動的政治和社會改革,其中一項重要內容,就是打破和改造雅典社會結構中殘存的血緣親族組織。希臘城邦不是一個封閉的農業社會,而是一個開放的商業社會。商品經濟的發達,航海貿易往來的頻繁和擴大,大量外邦人的遷入定居,所有這些,都從根本上腐蝕和瓦解了古希臘社會中那種血緣性的親族組織。隨之而來的就是一系列深刻的社會變遷過程,導致了古代希臘在政治制度、社會結構、價值觀念上,都與古代中國發生了根本性的不同,並決定了東西方兩大文化體系以後發展道路的全然不同。由此我們就可以看出,在當代史學中,往往以一個「奴隸制度」的名稱,把如此不同的兩種古代社會制度說成是本質相同的,這種做法乃是何其荒謬!現在,該是讓歷史學從這種教條主義的歷史公式中解放出來的時候了
古希臘的傳統愛智,誕生了形式邏輯、平面幾何和科學試驗;東方的文化重悟,所以有道家的「道」和佛教的「空」。西方人多有上帝情懷,相信「神愛世人」;東方人頗重世俗倫理,信守「仁者愛人」。這些文化特質也在法律上有著鮮明的體現。
希臘城邦本身就是公民集體聯合的國家組織,所以,盡管其政體有所差異,但都不同程度地實行公民政治。民主制下每個公民都是最高權力機關——公民大會的當然成員,各級官職向全體公民開放,其民主性在古代歷史上首屈一指,亦即其公民政治的發展在古代世界史上臻於頂峰。貴族制與民主制是希臘城邦中最流行的政體。貴族制下,盡管國家最高權力掌握在部分公民——貴族手中,但另一方面,由全體自由公民組成的公民大會在形式上仍是最高權力機構,在有些城邦,甚至還擁有相當的權力。
雅典民主制的建立不是一蹴而就,更非強權者的恩賜賞予,而是長期斗爭的結果。其中既包含下層平民群眾的反抗,也凝聚著傑出人物的智慧。在這一過程中,先是貴族推翻腐朽的君主制,確立起貴族制,從而為向民主制演化准備了條件。
2.古代希臘城邦政體有那幾種形式?其主要特徵是什麼?
形式:貴族制、民主制、君主制、寡頭制和僭主制;
特徵:小國寡民,各邦長期獨立自治。
:①雅典民主政治的基本特點是人民主權和輪番而治。
②公民大會、五百人議事會、民眾法庭和眾多規模不大的行政和軍事機關是其民主政體的充分體現:公民大會是最高權力機關,審議決定一切國家大事;五百人議事會使公民大會的附屬機構,負責為大會准備提案並主持大會;民眾法庭是日常司法機關;
③一切官職向公民開放並由選舉產生。

古代中國的政治制度,經歷了初創、確立、改革、發展和完善的過程,對統一的多民族的中央集權制封建國家的鞏固和發展起了重要的作用。其中的地方行政制度、專制主義的中央集權制度和選官制度對中國歷史的影響更為深遠。
1.地方行政制度:主要包括周朝的分封制、秦朝的郡縣制、金朝的猛安謀克制、遼朝的蕃漢分治制度、元朝的行省制度、明朝的僧官制度、後金和清政權的八旗制度、明清的土司制度和「改土歸流」。
認識:我國的地方行政制度,自秦朝實施郡縣制度以來,逐漸發展和完善。這一制度,組織系統龐大,結構嚴密,在征發徭役、兵役,徵收田賦和租稅,以及管理地方的治安秩序和鞏固邊疆等方面發揮了良好的作用。地方行政制度的改革和完善,既加強了中央集權,鞏固了封建統治,也有利於社會的穩定和經濟的發展。猛安謀克制以及蕃漢分治等我國少數民族政權所實行的地方行政制度,僧官制度和土司制度等治理少數民族地區的行政制度,不但進一步豐富和發展了我國的地方行政制度,加強了中央集權,也對我國多民族國家的鞏固和發展起了重要的歷史作用。

2.君主專制主義中央集權制度的建立與演變:秦朝建立了專制主義中央集權制度,西漢時得到鞏固,隋唐時完善,北宋時加強,元朝時發展,明清時期皇權得到進一步強化。
認識:

發展趨勢:一是不斷調整、改革中央行政結構,削弱相權,以加強皇權。明太祖廢丞相,使中央行政權分屬六部,基本上解決了皇權與相權的矛盾,進一步強化了君主專制局面。二是不斷調整、改革地方行政結構,加強中央對地方,特別是對邊疆地區的嚴密管轄。宋太祖加強中央集權基本上消除了地方割據勢力的條件,中央與地方的矛盾緩和,在元明清三朝,再沒有出現過國家大分裂。三是對人們思想的控制日益加強,明朝的八股取士制度和清朝的文字獄就是典型的表現。
積極作用:①有利於多民族封建國家的建立、鞏固和發展,有利於維護國家的統一和領土的完整。②能有效地組織人力、物力和財力進行大規模的經濟建設和生產活動,有利於社會經濟的發展。③在統一的社會環境下,有利於民族大融合,有利於各地區經濟、文化的交流、發展和提高,使我國古代人民創造了領先於世界的古代文明。
消極影響:①君權專制易形成暴政統治和導致腐敗現象的出現,成為阻礙歷史發展的因素。②在思想方面獨尊一家,箝制了人們的思想,出現了萬馬齊喑的可悲局面。③在明清時期,嚴重阻礙了資本主義萌芽的產生和發展。
概括地說,在封建社會前期,其積極作用是主要的。封建社會後期,其消極作用逐漸增大,尤其是明清時期,封建專制主義中央集權的進一步強化,束縛了社會生產力的進一步發展,其危害尤為嚴重。
評價這一歷史現象時,應該將其放在特定的歷史條件下進行分析,不能一概而論。如:即使是明清時期,這一制度在維護統一的多民族國家的鞏固和反擊外來侵略方面仍然發揮著積極的作用。
3.選官制度:主要包括漢朝的察舉制、魏晉時期的九品中正制和隋唐至清末的科舉制度。
認識:
漢代選官以「鄉舉里選」為依據,體現的是尊重鄉里輿論對士人德才評判的權威性。但是,輿論評價一旦與仕途沉浮相聯系,就容易被某些有權勢、有影響的人物或社會集團所控制、所利用。曹操審時度勢,提出了「惟才是舉」的用人原則,這既是對處於亂世求賢的需要,也是對漢代「選舉失實」的刻意糾正。在漢末軍閥混戰的沖擊之下,鄉里組織遭到破壞,「鄉舉里選」的傳統做法難以為繼。在此情況下,三國時的魏制定和推行了「九品中正制」。起初,這一制度是致力於解決朝廷選官和鄉里清議的統一問題,是對漢代選官傳統的延續,也是對曹操用人政策的繼承。但到魏晉之交,因大小中正官均被各個州郡的「著姓士族」所壟斷,他們在評定品級時,偏袒士族人物,九品的劃分,已經背離了「不計門第」的原則。此後整個兩晉南北朝時期,九品中正制一直是保護士族世襲政治特權的官僚選拔制度。
南北朝時期的士族制度,只是按照門第高低分配權力,不能滿足數量眾多的出身低微的地主的要求,而門第高的士族腐敗,因而加劇了當時的政治腐敗和地方割據分裂的傾向,說明士族制度已經腐朽。同時封建經濟有所發展,尤其是均田制實行後,中小地主勢力增長,非常渴望進入統治階層。隋唐時期,實現了國家的統一,為革新政治、鞏固統治、加強中央集權,在選官上實行了科舉制。由於一般農家子弟生活貧困,能讀書應試者可謂鳳毛麟角,能夠參加科舉考試的絕大多數是庶族地主。因此,科舉制度實際上是一種代表地主階級利益的選官制度。
科舉制度的積極意義:剝奪了士族地主的政治特權,削弱了地方豪強士族的勢力,使封建官吏的選拔和任用權收歸中央,有利於消除地方和中央在選官方面的腐敗,改變了自秦漢以來以薦舉為主的官吏選拔制度,是歷史的一大進步。通過科舉考試,向整個地主階級開放仕途,有利於籠絡人才,緩和了矛盾,擴大了統治階級的基礎。科舉制度把讀書、考試和做官緊密聯系起來,從而提高了官員的文化素質,大大加強了中央集權,有利於政局的穩定,推動了教育和科技文化的發展。
科舉制度的消極影響:明清時專重「四書」「五經」,以八股文取士,禁錮了士人的思想,極大地束縛了知識分子的創造性,也在一定程度上阻礙了科技的發展和社會的進步,是中國近代落後於西方的文化因素。其種種弊端是專制主義中央集權極端強化的產物。

4.古代政治制度的發展線索及其階段性特徵
西周重視國家的制度建設,包括宗法制、分封制、井田制、官制在內的「周禮」體系得以確立。這是一個神權下降、王權強化、人文精神崛起的時代。
戰國的變法運動,破壞了貴族等級社會,造就了一系列新的制度。君主集權制、官僚制、郡縣制等紛紛出現,對此後的歷史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秦朝確立了以皇帝為中心的中央集權制政體,郡縣制在全國范圍推廣。西漢王朝繼承了秦朝的政治制度和法律制度,而在地方實施「郡國並行」制,對地方官員的監察力度加強,至漢武帝時期州刺史的設立,標志著監察制度更加嚴密。
三國兩晉南北朝時期是我國封建社會前期兩大鼎盛時期之間的過渡階段。這一時期的許多制度,表現出承前啟後的過渡性。如選官用人制度,自察舉制經由「九品中正」制向科舉制過渡;中央中樞機構,自「三公九卿」制向「三省六部」制轉變;軍事制度,出現於北朝的府兵制,發展成為隋唐府兵制的基礎;賦稅制度,曹魏的租調制是隋唐租庸調制的濫觴;土地制度,從曹魏的「屯田」、西晉的「占田」發展到北魏的「均田」,為隋唐均田制所直接繼承。這些發展中的重要制度,不僅在魏晉南北朝時支撐著國家機器的運轉,而且為隋唐盛世的出現提供了制度保證。
隋唐時期是我國封建社會政治制度繼秦漢以後又一次大的發展時期,其確立的基本框架,一直影響到我國封建社會的後期。隋朝統治者採取強化封建專制主義中央集權的措施,如確立三省六部制,提高政府部門行政效能;改革地方機構,加強中央對地方的控制;建立科舉制,擴大地主階級政權的基礎。唐朝在此基礎上進一步完善了專制主義中央集權政治,成為中國封建社會前所未有的鼎盛時期。
五代、遼、宋、夏、金、元時期是中國由統一的封建王朝走向分裂並再度走向統一的時期。在這一時期,邊疆地區進一步開發,民族融合空前加強;中央集權制度進一步加強。元朝統治者在地方設置行中書省,後來發展成為行政區域的名稱,初步奠定了明清乃至當代省區的規模。元政府在澎湖島設立巡檢司,管轄澎湖和台灣;中央的宣政院直接統轄西藏地區,西藏正式成為元朝的行政區。元朝加強了中央與地方、中原與邊疆的聯系,鞏固和發展了多民族的統一國家。
明清(鴉片戰爭以前)是統一的多民族封建國家進一步發展和封建制度的衰落時期。明初對專制政權進行了全面強化,皇權具有絕對權威,成為明朝政治制度的特色。清朝軍機處是總攬軍國大計的中樞機構,軍機處的設立,既減少了皇帝處理國家政務的環節,又提高了皇帝處理政務的效率和保密性,是封建專制主義中央集權進一步加強的體現。理藩院的設置,空前地加強了中央政府對邊疆各民族的管轄。我國的疆域得以最後確定。對西藏宗教領袖的冊封制度、金瓶掣簽制度、駐藏大臣制度等加強了對西藏地區的管轄,並為後代所效仿。

『伍』 00316西方的政治制度自考

00316《西方的政治制度》是高等教育自學考試的一門科目。內容主要包括西方政治制度的歷史變遷、西方政治制度的基本原則、西方國家的政黨與利益集團、西方國家的議會制度、西方國家的司法制度。高等教育自學考試(Self-taught higher ecation examinations),簡稱自學考試、自考,分為社會型考生和應用型考生。

自學考試學習方式靈活、工學矛盾小、費用低,實行「寬進嚴出」,「教考分離」,凡中華人民共和國公民,不受性別、年齡、民族、種族和已受教育程度的限制,均可參加自學考試。自學考試採用學分累計的方式逐步完成學業,學習者完成專業考試計劃規定的全部課程並取得合格成績,完成畢業論文或其他教學時間任務,思想品德鑒定合格者准予畢業取得相應畢業證書,國家承認其學歷。符合學位條件的自學考試本科畢業生,由有學位授予權的主考學校依照有關規定,授予學士學位。

『陸』 西方國家政治制度的基本特點有哪些

一、西方國家政治制度具有多樣性和共同性

西方國家是一個政治的概念,這里的「西方」不是一個純理意義上的概念,它是指歐洲、北美洲、大洋洲以及亞洲的發達資本主義國家。

西方國家的政治制度在建立和發展過程中,各國都呈現了本 國的特點,都是為了適應本國的政治、經濟、社會需要而建立的。比如議會制度,在不同的國家就有不同的內容。

二、主權在民的基本原則

「主權在民」最早是一種政治思想,是資產階級啟蒙思想家們為反對「君權神授」的專制思想而提出來的。它把國家政治權力的來源從天上搬到人間,以「天賦人權」的權力觀代替了「神授」的神秘權力觀。

三、代議民主制

在專制統治被推翻,資產階級民主政權建立之後,關於人民如何行使權力的問題,「主權在民」的原則沒有回答這一問題。啟蒙思想家有的主張直接民主,如法國的盧梭;有的主張間接民主(代議制),如英國的洛克。

但是,近代資產階級憲政實踐表明,民族統一國家出現後,適合於小國寡民的直接民主制已經無法實現。因此,英國資產階級在封建議會基礎上,首創代議制,並認為「議會主權」就是「人民主權」,從而代議民主制被西方國家普遍接受,也成為了西方國家政治制度的共同特點。

四、分權制衡原則

西方國家把分權與制衡作為對待國家權力的基本原則,在實踐中,他們把國家權力分為立法權、行政權和司法權,分別交給不同的機關行使,並且三者之間相互制約。三權分立的制度實際上是分權和制衡原則的結合。

五、政治統治與管理的「法治」原則

法治就是根據法律治理國家的一種原則,這是資本主義政治制度運行的一項原則。法治是資產階級在反對封建專制的斗爭中提出來的,最初包含兩層意思:

第一,君主的權力只能是來自法律,權力的行使必須受到立法和司法的監督;

第二,要法治,不要人治。後來法治就成了西方國家政治統治和管理的方式,成為其政治制度的特點。

(6)西方政治制度pdf擴展閱讀:

自近代以來,我國在實現現代化的征程中,始終面臨著「西方優勢」的巨大壓力。

伴隨著新型工業化、信息化、城鎮化和農業現代化的不斷推進,「西方標准」在西方主導的經濟全球化時代彰顯著西方優勢,即使遭遇了國際金融危機後西方道路「無可奈何」的整體性衰落,「西方崇拜」情結在政治制度建設中仍很有市場。

習近平總書記曾一針見血地指出,「在政治制度上,看到別的國家有而我們沒有就簡單認為有欠缺,要搬過來;或者,看到我們有而別的國家沒有就簡單認為是多餘的,要去除掉。

這兩種觀點都是簡單化的、片面的,因而都是不正確的」「照抄照搬他國的政治制度行不通,會水土不服,會畫虎不成反類犬,甚至會把國家前途命運葬送掉」「只有紮根本國土壤、汲取充沛養分的制度,才最可靠、也最管用」。

這清楚地告訴我們在國家政治制度的設計和發展中,必須堅定樹立絕不照搬西方政治制度模式的理論自覺,清醒認識到絕不照搬西方政治制度模式的「三重意蘊」:「照搬」西方不僅無用,而且危險,更不用照搬。

『柒』 西方古代和近代政治制度的演變

古代和近代政治制度的演變:


一、古希臘羅馬的政治制度


(一)古希臘的政治制度

1、歷史背景

(1)公元前8——公元前6世紀,古希臘城邦國家發展起來。

(2)城邦公民直接參與管理,其制度包含一定的民主因素。

(3)希臘各城邦長期獨立,各城邦的制度千差萬別。


2、雅典——古典民主城邦的代表

(1)性質——奴隸制民主


3、斯巴達——寡頭政治的代表

『捌』 西方國家政治制度是怎樣產生的

比較流行的西方政治制度起源觀點有二:

一為契約論,簡而言之,人們為了脫離原始的野蠻狀態,保護自己的生命和財產,相互約定成立一個政治共同體,並共同制定出該共同體之運作規范。

二為階級統治,優勢階級為了滿足自己壓迫和管控弱勢階級的需求而自上而下建立起政治共同體及其規則。

事實上,兩者在理論或歷史實踐兩個方面均擁有大量可靠例證,故不必局限於某一論說,應將兩者綜合對比來考察為好。

『玖』 西方現代民主政治的基本內容

一、現代西方民主理論

民主之真諦,為古今學者所探求不息;君主之腐敗,為資產階級所痛恨不已。所以資產階級現代民主政治理論是資產階級在反對中世紀封建專制主義的斗爭中形成和發展起來的,是資產階級思想家批判封建主義政治的銳利武器,又為資產階級建立自己的政治制度奠定了基礎。

從中有霍布斯、洛克、盧梭、孟德斯鳩、格勞修斯等優秀的理論家,他們提岀了天賦人權、社會契約論、自由論、分權制衡論等影響後代的思想理論。

二、現代西方民主運動

隨著啟蒙思想家倡導的民主主義理論的深入人心,專制制度的精神支柱動人們。人們開始反對封建專制的統治,發起了一系列的民主運動。1688年英國光榮革命的勝利、1783年美國獨立戰爭的成功、幾個世紀法國人民爭取民主的曲折,這些都是在民主理論的思想下所完成的。現代民主運動也是民主理論與民主制度是中介。

三、現代西方民主制度

啟蒙思想家的倡導,民主運動的風起雲涌,各國以不同的方式實現創建資產階級民主政制的目標:英國的君主立憲制和責任內閣制、美國的總統制聯邦制共和制、法國的議會共和制和半總統制半議會制。雖然每個國家因為其國情的不同,政體也有所不同,但是其共同之處就是資產階級共和國終取代了君主專制制度。

(9)西方政治制度pdf擴展閱讀:

西方政治制度的發展

①政治民主化:政治民主化過程主要表現為公民政治權利的擴大尤其是普選權的實現。資產階級的立憲民主政體是建立在對公民個人權利特別是私有財產權的保護的基礎之上的

②行政集權化(考過論述):20 世紀後半葉議會民主開始走向衰落,在主要西方國家,紛紛走向行政集權。其具體表現就是作為行政首腦的總統或總理的權利擴張上。

如:在美國,羅斯福實行「新政」,行政權力大大擴大,被稱為「帝王般的總統」;在英國,政府權力不斷向首相轉移,被稱為「首相民主」。在法國,總統超越一切其他機關之上,成為整個至高無上的權威,戴高樂稱之為「選舉的君主制」。

③多元共治:治理型政治的特徵:首先,治理是一個多個主體間的管理活動。政府、公民團體甚至個人都可以有效地參與對涉及自身利益和公共利益的公共事務進行管理。其次,治理還是一個互動的過程,即涉及集體行為的各個社會公共機構之間存在著權利的依賴。第三,多元共治還意味著社會自主管理。要求國家還權於社會,治理意味著較少的政治性。

④地方自治:指在國家主權允許的范圍內,基於地區居民的意願,由作為法人而獨立於國家的地域性公共團體的自治機關自助處理一定的地方性事務。

『拾』 自考00316西方的政治制度

自考
第一章:西方政治制度的歷史變遷

1. 民族國家:指建立起中央集權制的、具有同意的民族階級利益以及同質的國民文化的、由本國統治階級治理並在法律上代表全體國民的主權國家。
3. 城邦民主制:是指城邦國家中全體公民享有平等的權利,行使決定國家大政和參與國家管理的權利的政治制度。
4. 議會君主制:是以議會為國家最高立法機關和最高權利機關、君主不直接支配國家政權的政體形式。

第二章:西方民主制度的基本原則

1. 直接民主制:是指任何公民都有權利和義務直接參與國家事務的決策和管理的民主制度。
2. 代儀民主制:是指人民根據主權在民的原則,按照一定的程序選舉代表組成代議機關,以行使國家最高權利的政治制度。
5. 分權:即權利分立,是指國家權利不能集中於國家機構的某個部門或者一部分人,而應當合理地分割成若幹部分,由憲法授予不同的國家機構(部門)和不同的人民所執掌。
6. 制衡:是指分立為不同部分的權利之間應形成彼此制約的關系,其中任何一部分都不能獨占優勢。

第三章:選舉制度

1. 選舉制度:是現代國家政治制度的重要組成部分。它是選舉產生國家各級代表機關的代表和公職人員所應遵循的一系列原則與制度的總稱。主要包括選舉原則、組織和程序等。
(現代意義上的選舉制度,是指公民通過法定的民主程序選舉代表組成代議機關來決定國家政治事務,這是現代議會制確立以後的事。)
2. 普選制:是指所有公民不受歧視性地平等地享有和自由使用其選舉權的現代選舉制度。
3. 秘密投票:又稱無記名投票。它是指選民遵循選舉法規定,按照自己的意願填寫選票並親自投入票箱,選票不署名,不向其他人公開。
4. 強制選舉:是指並非出自選民意志的選舉,即公民在選舉中難以做到或完全不能按照自己的意願決定是否參加投票以及把票投給誰。
5. 選民登記:是指選民在行使選舉權之前須按照法律規定在選舉機構進行登記,以確認選民身份。選民登記的過程也即選民資格審查的過程。
11. 多數代表制:是指候選人或候選人所代表的政黨,只要在一個選區內獲得多數選票即可當選。
12. 相對多數代表制:又稱簡單多數制。即由獲得本選取最多選票的候選人或候選人所代表的政黨當選,無須超過半數或達到一定的比例。
13. 絕對多數代表制:是指在選舉中要進行兩輪以上的投票,在前幾輪投票中都要求候選人必須獲得絕對多數票才能當選,最後一輪才由在上一輪投票中得票最多的兩名候選人競選,獲得相對多數票者當選。
14. 比例代表制:是指根據參加競選的各政黨候選人所獲得選票數,按比例分配議席。
18. 選舉監督:就是依法檢查選舉活動中的行為是否公正合法,其目的在於防止違法與舞弊行為對選舉活動的破壞。

閱讀全文

與西方政治制度pdf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傳奇引擎修改在線時間命令 瀏覽:107
php取域名中間 瀏覽:896
cad命令欄太小 瀏覽:830
php開發環境搭建eclipse 瀏覽:480
qt文件夾名稱大全 瀏覽:212
金山雲伺服器架構 瀏覽:230
安卓系統筆記本怎麼切換系統 瀏覽:618
u盤加密快2個小時還沒有搞完 瀏覽:93
小米有品商家版app叫什麼 瀏覽:94
行命令調用 瀏覽:435
菜鳥裹裹員用什麼app 瀏覽:273
窮查理寶典pdf下載 瀏覽:514
csgo您已被禁用此伺服器怎麼辦 瀏覽:398
打開加密軟體的方法 瀏覽:156
雲存儲伺服器可靠嗎 瀏覽:967
2核1g的雲伺服器能帶動游戲嘛 瀏覽:898
逆命20解壓碼 瀏覽:146
徐州辦犬證需要下載什麼app 瀏覽:1002
百保盾是什麼樣的app 瀏覽:699
文件和文件夾的命名規格 瀏覽:7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