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條件單/損盈單/止損預備單設置後,軟體關閉仍有效嗎
咨詢記錄 · 回答於2021-09-06
② 天道損盈而益謙,地道變盈而滿謙,人道惡盈而好謙是什麼意思
此問出自《易經·謙·彖》正確、完整的原文是:
【謙】彖曰 謙亨,天道下濟而光明,地道卑而上行。天道虧盈而益謙,地道變盈而流謙,鬼神害盈而福謙,人道惡盈而好謙。謙尊而光,卑而不可逾,君子之終也。
【譯文】彖謙虛禮讓亨通順利。天生的道理是謙虛禮讓作風低下就要彌補,這樣能贏得崇高稱譽受到尊敬,人在社會中的職務規律是謙恭有禮就能由下往上高升。天生的道理是要減弱驕傲自滿情緒並且增強謙虛禮讓作風,人在社會中的職務規律是要改變驕傲自滿情緒並且傳播謙虛禮讓作風。祖先治理國家是懲罰驕傲自滿者並且賞賜謙虛禮讓者,民眾的規律是討厭驕傲自滿者並且交好謙虛禮讓者。謙虛禮讓者受到敬重因而能夠贏得崇高稱譽,具備謙恭有禮品質所以能晉升職位,這是才德出眾之人嚮往的終極目標。
注釋:「下」低。與「高」相對。《管子·乘法》:「高毋近旱而水用足,下毋近水而溝防省。」
「濟」調劑;彌補;補益。《文選·曹植〈求自試表〉》:「功勤濟國,輔主惠民。」李善注引《爾雅》:「濟,益也。」
「光」榮耀(能夠贏得崇高稱譽。);榮寵;光彩。《詩經·大雅·韓奕》:「百兩彭彭,八鸞鏘鏘,不顯其光。」 鄭玄箋:「光,猶榮也。」
「明」尊崇,尊敬。《禮記·禮運》:故君者所明也,非明人者也。
「地」地位(一個人在社會中的職務。)。《孟子·離婁下》:「禹、稷、顏子,易地則皆然。」
「上行」由下往上高升。《楚辭·王褒·九懷·通路》:「乘虯兮登陽,載象兮上行。」
「流」傳下來;傳播。張居正《論時政疏》:「明主不惡危切之言以立名,志士不避犯顏之誅以直諫,是以事無遺策,功流萬世。」
「鬼」《漢語大詞典》祖先。《論語·為政》:「非其鬼而祭之,諂也。」
「神」治,治國。《漢語大詞典》猶治。《荀子·王制》:「故天之所覆,地之所載,莫不盡其美,致其用,上以飾賢良,下以養百姓而安樂之。夫是之謂大神。」王先謙集解引郝懿行曰:「《釋詁》:神者,治也。然則大神謂大治。」又《易·系詞上》:「夫《易》開物成務,冒天下之道。」(冒:統括;天下:國家;道:治理。)
「害」使受損害;懲罰。《韓非子·三守》:「憎人不獨害也,待非而後害之。」
「福」賜福(賞給的東西,給予的好處。),保佑。《左傳·庄公十年》:小信未孚,神弗福也。
「不」《漢語大詞典》助詞。無義。用以足句或加強語氣。《詩經·小雅·車攻》:「徒御不驚,大庖不盈。」毛傳:「不驚,驚也;不盈,盈也。」
「逾」指晉升職位。漢· 賈誼《服疑》:「臣不逾級,則主位安。」
③ 第四十一卦 損卦
我是鄭宏鵬,樊登讀書會隰縣分會會長,每天一篇文章之093。
損卦是《易經》第四十一卦,在解卦之後,也就是解除艱難之後要減損。因為困難解除、矛盾緩解後容易懈怠,就會造成損失,所以解卦之後是損卦。損卦告訴我們要減損自己去增加別人,和後面的益卦構成一對關系。損卦是減少自己,益卦是增加別人,一個是減少、一個是增加,叫損益之道。
「損」和「益」往往是連在一起講的,如損卦《彖傳》說「損益盈虛」,《黃帝內經》有「七損八益」,《道德經》也講了「為學日益,為道日損」,還有「天之道,損有餘而補不足」,「損有餘」就是損、減少,「補不足」就是益、要增加,這就叫「損益有道」。要減損什麼呢?要減損私慾、過多的財富、多餘的東西,這樣才能有益於別人。
我們來看卦辭:
損,有孚,元吉,無咎,可貞,利有攸往。曷之用,二簋可用享。
「損,有孚,元吉,無咎,可貞,利有攸往」:要減損自己,首先要有誠心、決心、信心,從一開始就吉祥,或者說抓住本元就吉祥,沒有災禍,可以守持正道,有利於繼續前往。
「曷之用,二簋可用享」:用什麼來表示呢?可以用兩個竹編的盆子來獻上祭品。「簋」字前面已經講過了,是竹編的盛器,比如坎卦六四爻「樽酒,簋貳」,意思是一樽酒,兩簋食物,這都是指簡陋的祭品。古代祭祀一般用八簋、六簋、四簋,很少用兩簋,所以「二簋」就比喻微薄、很少的東西,用很少的東西祭祀祖先和神靈本來是不恭敬的,但是心中有誠信,就不在乎物質有多少了,食物再少也沒有關系,這就體現了減損之道。所以減損最重要的是「有孚」,心中要虔誠。
現代社會想做到「損」很不容易,現在人都追求多,越多越好,包括財富、名聲等等,比如很多企業追求多元化發展,越做越大,結果最後死掉了;人也是這樣,都想多得,在飲食方面,什麼好東西都想吃,吃得越來越多,因此我們可以發現,無論人還是團隊,最後都是撐死的,而不是餓死的。所以要懂得「損」,也就是「舍」,「有舍有得,不捨不得,小舍小得,大舍大得」,這句話誰都知道,但做起來卻不容易,換種說法叫「有損有益,無損無益,小損小益,大損大益」,這都是一個道理,最關鍵的是要真正去做。
《彖傳》解釋:
彖曰:損,損下益上,其道上行。損而有孚,元吉,無咎,可貞,利有攸往。曷之用,二簋可用享。二簋應有時,損剛益柔有時,損益盈虛,與時偕行。
「損,損下益上,其道上行」:損是要減損下面的,增加上面的,也就是要向上奉獻,這樣的話道就向上行走。為什麼要減損下面的增加上面的?因為損卦是「山澤損」,上面是山,下面是澤,從客觀來說,沼澤是少的,因為大地是平的,沼澤低於大地,大地減少後凹下去就變成沼澤了;而山要高於大地,所以它是增加的。
從損卦的形成來看,損卦是從泰卦變來的,泰卦上面是大地,下面是天,叫「地天泰」,泰卦的第三根爻本來是陽爻,現在到損卦里變成了陰爻,表明九三爻已經減損了,然後用減損掉地去增加最上面那根爻,泰卦最上面的爻是陰爻,現在變成陽爻了,這就叫「損下益上」。從這句話的含義來看,「損下益上」是減少自己增加別人,為什麼呢?就自然現象來說,上面是天,下面是地,人是站在下面的,所以下面是人,這就是說要減少人類的、個人的行為或私慾去增加有利於天下人的事情,要向上(天道)奉獻,做符合天道的事情,為了天道而減少自己,所以說減損之道實際體現了無私奉獻、積極向上的精神。因此《彖傳》一開始解釋就是「損下益上,其道上行」。
卦辭說「曷之用,二簋可用享」:「曷」是「何」,有什麼用處?用兩簋的食物做祭品就可以了。《彖傳》解釋這句話說「二簋應有時」:用兩簋盛著食物去祭祀祖先一定要符合時機,強調了「時」;接下來又強調了「時」,「損剛益柔有時」:減損陽剛增加陰柔也要符合時機,這里的「損剛益柔」實際就是損多益少。
在《易經》尤其是《易傳》里,很多卦《彖傳》的解釋里都提到了「時義大矣哉」,就是要符合時機、時勢、時令,這個「時」就是天時,是天道的一種表現形式。「損益盈虛,與時偕行」:要增加還是減少,要盈滿還是虛虧,都要符合時機、與時俱進。「損益盈虛」有兩種解釋:第一種,有損有益,有盈有虛;第二種,「損」作動詞,減少,「損益」即減少多的;「盈」也作動詞,是增加、填滿,「盈虛」即把虛空的東西給增加、填滿了。兩種解釋都可以,總之都要「與時偕行」,所以最後這句話連續用三個「時」,兩個「有時」,一個「與時」。
在後面益卦的《彖傳》中說「凡益之道,與時偕行」,這話經常被領導人引用,意思是是增益之道要與時偕行,在下一講益卦的講解中,我會重點解釋。類似的表達在謙卦的《象傳》里也說到了,叫「地中有山,謙。君子以裒多益寡,稱物平施」,「裒多益寡」就是減少多的,增加少的;「稱物平施」是使得事物公平均勻,這樣就和諧了。這就是天道,天道是公平的。
損益之道是最符合辯證法的,它告訴我們有損一定有益,有往一定有來,有盈一定有虛,只要符合時機就可以了。也就是該損的時候一定要損,該益的時候一定要益,該盈的時候一定要盈,該虛的時候一定要虛。虛的同時就盈了,盈的同時也就虛了,損的同時也就益了,益的同時也就損了,這就是相關的、相反相成的關系。
《象傳》解釋:
象曰:山下有澤,損。君子以懲忿窒慾。
「山下有澤,損」:《象傳》從形象來看這個卦,損卦的形象是山在上面,澤在下面。我們可以想像一下:減損下面沼澤的土來增加上面的山,山就會越來越高,沼澤就會越來越低,這就是減損的一種情景;我們還可以來想像一下:山在上面,沼澤在下面,山會慢慢往下陷,被減損了,而沼澤就會被慢慢填滿,這樣山越來越低、沼澤越來越高,慢慢就平衡了,所以減損是互相的。君子看到這樣的場景應該怎麼做呢?「君子以懲忿窒慾」:要抑制憤怒、控制私慾,也就是修養自己的德行,把私慾、憤怒等多餘的東西減少、控制住,也就是減損不好的東西,不好的東西減少了,好的心態、情緒、品德就增加了。
④ 周易六十四卦第四十一卦 山澤損
對於卦象來說,我們經常都會在一些影視劇中看到一些神棍模樣的人往往會在其中去忽悠別人,而說出來的話語往往都是讓人聽不懂的。那麼在命數學中,周易 六十四卦 第四十一卦講得是什麼?跟著我們一起來看看吧。
這個卦是異卦(下兌上艮)相疊。艮為山;兌為澤。上山下澤,大澤浸蝕山根。損益相間,損中有益,益中有損。二者之間,不可不慎重對待。損下益上,治理國家,過度會損傷國基。應損則損,但必量力、適度。少損而益最佳。
事業:開拓事業必有投入。投入多少應事先精心算計,力求損益得當。諸事皆應有節度,切忌欺詐、貪婪。天下事克已最難,務嚴格要求自己,刻苦奮斗,手段靈活,爭取事業成功。
經商:全面調查市場行情,計算投入和收益的比例。不必過於計較利潤的多少,獲利即可。真誠與他人合作,彼此信任,手段靈活,切勿自我封閉。
求名:為了成長進步,務必有所投入,且應付諸實踐。以損增益,成就理想。
外出:有益可行。注意節省費用,防止損多於益。
婚戀:全面權衡對方的長處與短處。大處著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