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不夠知己》pdf下載在線閱讀全文,求百度網盤雲資源
《不夠知己》(溫源寧)電子書網盤下載免費在線閱讀
鏈接: https://pan..com/s/1pOuUasEf_sHz-2Mtfl61Cw
書名:不夠知己
豆瓣評分:8.5
內容簡介
《不夠知己(英漢對照)》收錄原載於《中國評論周報》專欄的人物英文小傳及翻譯家江楓的優美譯文,英漢對照,以素描的方式、「春秋」的筆法寫下對吳宓、胡適、徐志摩、周作人、辜鴻銘、馮友蘭、丁文江、吳經熊、馮玉祥等名人的印象記,褒貶辛辣別致,格調活潑,修辭風趣。
作者簡介
溫源寧(1899—1984),廣東陸豐人。學者,英國劍橋大學法學碩士。歷任北京大學西方語言文學系教授兼英文組主任、清華大學西洋文學系教授。曾與林語堂、全增嘏、姚克等合編英文文史月刊《天下》。代表作有英文人物隨筆集《不夠知己》。
江楓(1929— ),原名吳雲森,祖籍徽州,生於上海。著名翻譯家,詩人。曾就讀於西南聯大附中、清華大學外文系和北京大學中文系。1995年獲彩虹翻譯終身成就獎。2011年獲中國翻譯文化終身成就獎。
② 《戰地行紀》pdf下載在線閱讀全文,求百度網盤雲資源
《戰地行紀》([英] W.H.奧登)電子書網盤下載免費在線閱讀
鏈接: https://pan..com/s/1oXHghwigHNweDCHZen6FAA
書名:戰地行紀
作者:[英] W.H.奧登
譯者:馬鳴謙
豆瓣評分:8.1
出版社:上海譯文出版社
出版年份:2012-11
頁數:200
內容簡介:
奧登是二十世紀改變了整個英語文學世界的人物,他的成就不僅僅是在詩歌、戲劇和評論領域留下了不朽巨著,而且其文字中所蘊涵的獨特的現代性對當代文學所產生的影響,為眾多作家帶來的深遠啟迪,是難以統計、不可磨滅的。作為國內第一次出版的《奧登文集》的第一部,《戰地行紀》是其中體裁最 為獨特的作品。
奧登的復雜性不僅體現在他思想軌跡的幾度易轍,也在於其生活經歷的豐富多彩,頻繁的旅行經歷塑造了他充滿矛盾的性格,也深刻地改變了他對許多問題的認識,一九三八年的中國之旅即是其中不可或缺的一環。這一次,和他結伴而行的是他的摯友兼伴侶——英國作家衣修伍德,兩人之前已經共同創作了三部詩劇,如今則為了他們的第四本書輾轉於中國,足跡遍布香港、廣東、漢口、上海、黃河流域戰區等,先後訪問過周恩來、蔣介石、宋美齡、李宗仁、馮玉祥等重要歷史人物,留下眾多珍貴的一手資料。這本書就是後來於一九三九年出版的《戰地行紀》,一部集詩歌、散文、照片於一體的戰地札記。此書出版時間正逢歐戰爆發前夕,以其翔實的資料、幽默動人的文筆和堅定的反法西斯立場廣受歡迎,具有極高的史學價值和文學價值,其中奧登創作的二十七首十四行詩更被譽為「奧登三十年代詩歌中最深刻、最有創新的篇章,也可以說是這十年間最偉大的英語詩之一」。
作者簡介:
W.H.奧登(1907—1973),英國著名詩人、評論家(由於其出生於英國,後來成為美國公民,所以也有人將其列為美國作家),舉世公認的二十世紀最偉大的作家之一。其作品數量巨大,主題多樣,技巧高超,身後亦備受推崇,其獨特風格對後輩作家影響深遠。
克里斯托弗•衣修伍德(1904—1986),英國小說家(在身份歸屬問題上,他與奧登情況相同,國籍都在三四十年代由「英」轉為「美」),著有小說《葬禮》、《再見,柏林》等。由於衣修伍德一生交遊廣泛,因此其回憶錄等文字具有較高的歷史價值,其受歡迎的程度甚至超過他的小說。
③ 《大唐狄公案》pdf下載在線閱讀全文,求百度網盤雲資源
《大唐狄公案》([荷蘭] 高羅佩)電子書網盤下載免費在線閱讀
鏈接: https://pan..com/s/1x_cLBlzp63bw0MDdQhaR0w
書名:大唐狄公案
作者:[荷蘭] 高羅佩
譯者:陳來元
豆瓣評分:8.9
出版社:海南出版社
出版年份:2008-6
頁數:1304
內容簡介:
全書以中國唐代宰相狄仁傑為主人公,描述狄公在州、縣及京都為官斷案,與民除害的傳奇經歷。全書故事紛紜,案情凶險,情節扣人心弦,謎底逼人追索。
作者筆下的狄公迥異於中國傳統公案小說「青天大老爺」,他有獨到的辦案風格:重效率而輕縟節,講操守而又善變通,重調查推理,而不主觀妄斷。狄仁傑斷案如神,被西方讀者稱為古代中國的福爾摩斯。
作者簡介:
高羅佩,荷蘭職業外交官,通曉15種語言,主要任職於遠東各國。他曾評價自己一身三任:外交官是他的職業,漢學是他的終身事業,寫小說是他的業余愛好。作為一個西方人,高羅佩對中國古代琴棋書畫十分痴迷。他20歲開始練習中國書法,且終生不輟;他研究中國古琴,師從古琴大師葉詩夢,並與於右任、馮玉祥等組織天風琴社;他能寫中國舊體詩詞,與郭沫若、徐悲鴻等大師都有唱和;齊白石、沈尹默等人的畫上也有他的上款。《大唐狄公案》的插圖均為他自己所畫。
④ 《戰地行紀》pdf下載在線閱讀,求百度網盤雲資源
《戰地行紀》([英] W.H.奧登)電子書網盤下載免費在線閱讀
鏈接:https://pan..com/s/1qubvaC33kvl21LNoa6-xMw
書名:戰地行紀
作者:[英] W.H.奧登
譯者:馬鳴謙
豆瓣評分:8.1
出版社:上海譯文出版社
出版年份:2012-11
頁數:200
內容簡介:
奧登是二十世紀改變了整個英語文學世界的人物,他的成就不僅僅是在詩歌、戲劇和評論領域留下了不朽巨著,而且其文字中所蘊涵的獨特的現代性對當代文學所產生的影響,為眾多作家帶來的深遠啟迪,是難以統計、不可磨滅的。作為國內第一次出版的《奧登文集》的第一部,《戰地行紀》是其中體裁最 為獨特的作品。
奧登的復雜性不僅體現在他思想軌跡的幾度易轍,也在於其生活經歷的豐富多彩,頻繁的旅行經歷塑造了他充滿矛盾的性格,也深刻地改變了他對許多問題的認識,一九三八年的中國之旅即是其中不可或缺的一環。這一次,和他結伴而行的是他的摯友兼伴侶——英國作家衣修伍德,兩人之前已經共同創作了三部詩劇,如今則為了他們的第四本書輾轉於中國,足跡遍布香港、廣東、漢口、上海、黃河流域戰區等,先後訪問過周恩來、蔣介石、宋美齡、李宗仁、馮玉祥等重要歷史人物,留下眾多珍貴的一手資料。這本書就是後來於一九三九年出版的《戰地行紀》,一部集詩歌、散文、照片於一體的戰地札記。此書出版時間正逢歐戰爆發前夕,以其翔實的資料、幽默動人的文筆和堅定的反法西斯立場廣受歡迎,具有極高的史學價值和文學價值,其中奧登創作的二十七首十四行詩更被譽為「奧登三十年代詩歌中最深刻、最有創新的篇章,也可以說是這十年間最偉大的英語詩之一」。
作者簡介:
W.H.奧登(1907—1973),英國著名詩人、評論家(由於其出生於英國,後來成為美國公民,所以也有人將其列為美國作家),舉世公認的二十世紀最偉大的作家之一。其作品數量巨大,主題多樣,技巧高超,身後亦備受推崇,其獨特風格對後輩作家影響深遠。
克里斯托弗•衣修伍德(1904—1986),英國小說家(在身份歸屬問題上,他與奧登情況相同,國籍都在三四十年代由「英」轉為「美」),著有小說《葬禮》、《再見,柏林》等。由於衣修伍德一生交遊廣泛,因此其回憶錄等文字具有較高的歷史價值,其受歡迎的程度甚至超過他的小說。
⑤ 《論語譯注》pdf下載在線閱讀,求百度網盤雲資源
《論語譯注》(楊伯峻)電子書網盤下載免費在線閱讀
資源鏈接:
鏈接:
書名:論語譯注
作者:楊伯峻
豆瓣評分:9.2
出版社:中華書局
出版年份:2009-10-1
頁數:308
內容簡介:
《論語譯注》內容包括:試論孔子、導言、例言、學而篇第一、為政篇第二、八佾篇第三、里仁篇第四、公冶長篇第五、雍也篇第六、述而篇第七、
泰伯篇第八、子罕篇第九、鄉黨篇第十、先進篇第十一、顏淵篇第十二等。
作者簡介:
楊伯峻(1909~1992),原名楊德崇,湖南省長沙市人,著名語言學家。 1932年畢業於北京大學中文系,後歷任中學教員、馮玉祥將軍研究室成員、廣東中山大學講師、湖南《民主報》社社長、湖南省政治協商會議秘書處處長、中共湖南省委統戰部辦公室主任、北京大學中文系副教授、蘭州大學中文系副教授、中華書局編輯、中國語言學會理事等。他在語言文字領域的貢獻主要體現在古漢語語法和虛詞的研究方面以及古籍的整理和譯注方面。
⑥ 《論語譯注》pdf下載在線閱讀全文,求百度網盤雲資源
《論語譯注》(楊伯峻)電子書網盤下載免費在線閱讀
鏈接: https://pan..com/s/1FW-YINuBx3TK4LA57B4DJQ
書名:論語譯注
作者:楊伯峻
豆瓣評分:9.2
出版社:中華書局
出版年份:2009-10-1
頁數:308
內容簡介:
《論語譯注》內容包括:試論孔子、導言、例言、學而篇第一、為政篇第二、八佾篇第三、里仁篇第四、公冶長篇第五、雍也篇第六、述而篇第七、
泰伯篇第八、子罕篇第九、鄉黨篇第十、先進篇第十一、顏淵篇第十二等。
作者簡介:
楊伯峻(1909~1992),原名楊德崇,湖南省長沙市人,著名語言學家。 1932年畢業於北京大學中文系,後歷任中學教員、馮玉祥將軍研究室成員、廣東中山大學講師、湖南《民主報》社社長、湖南省政治協商會議秘書處處長、中共湖南省委統戰部辦公室主任、北京大學中文系副教授、蘭州大學中文系副教授、中華書局編輯、中國語言學會理事等。他在語言文字領域的貢獻主要體現在古漢語語法和虛詞的研究方面以及古籍的整理和譯注方面。
⑦ 外國資產階級是怎樣看待中國歷史的 pdf
自海通以還,新學漸興,域外學術書籍譯介遂成近代中國「輸入學理,再造文明」(胡適語)之重要途徑;而對外國學者中國史研究著述的譯介,不僅有益於學術的繁榮發展,更有助於我們在一定程度上克服因「身在此山」而形成的某些局限。但國外中國史研究林林總總,洋洋大觀,幾十年來(特別是近20年)對其譯介雖多,終也只能是「取一瓢飲」,因此這種譯介的態度和選擇標准本身小而言之實際又是學術變遷的反映,大而言之甚至可說是時代、社會變化的一種折射,成為值得研究的對象。本文不擬對50年來海外中國近代史研究著作譯介的豐碩成果作全面研究述論,更非具體的書評書介,僅想對這種譯介在不同時期的主要特點、對國內中國近代史研究的主要影響和意義等試作初步研究概述,難免掛一漏萬,誠祈方家指正。
(一)
1949年中華人民共和國的成立並不僅僅是一種政權的更迭,而是從經濟基礎、社會結構到上層建築深刻而全面的巨變,馬克思列寧主義上升為國家意識形態。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認為,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築,但上層建築反過來又會影響經濟基礎,因此一種全面的社會變動要求一種全新的意識形態與之相應。「學術」屬上層建築.所以對舊有的學術進行「改造」就「勢所必至」了。由於對中國近代歷史的認識與中國革命關系重大,所以中國近代史研究中的馬克思主義學派在中國共產黨奪取政權的革命戰爭年代就已相對成熟;但在原先的高等院校的知識分子中,這一時期占統治地位的一直是種種非馬克思主義學派。這樣,以前者改造後者,對資產階級學術思想進行批判,自然成為這一領域的中心任務,對海外中國近代史研究著作的譯介,自然也不可能離開這一中心任務。
對此意圖,當時出版的所有海外中國近代史研究著作譯介幾乎都有明確的說明。《中華帝國對外關系史》的「中譯本序言」談到之所以翻譯此書一是因為該書的資料「有不小的利用價值」,但更重要的一個理由」是因為它「一向被中外資產階級學者奉為圭臬之作」,現在「不要忘記這些謬論在很長的一個時期中,曾經嚴重地毒害了中國的思想界。應該說在殖民主義理論的作品中,這部書是占著非常重要的地位的,因而也就是反對殖民主義者所應該注意閱讀的東西」。①丹涅特著《美國人在東亞》、萊特著《中國關稅沿革史》、約瑟夫著《列強對華外交》、威羅貝著《外人在華特權和利益》、伯爾考維茨著《中國通與英國外交部》的譯者「前言」或「後記」,都毫無例外地鄭重聲明了這一點。
在當時百廢俱興的歷史條件下,就數量而言,翻譯出版的海外中國近代史研究著作並不算多。但從學術研究的角度看,50年代組織選譯的絕大多數著作的確代表了國外有關學術研究的一流水平,選書之精當與譯品質量之高至今仍令人欽佩,此皆說明選譯者眼光的不凡、學識的深厚與態度的嚴肅認真。例如,直到現在《中華帝國對外關系史》仍是被國內中外關系研究者引征最頻的著作之一;《外人在華特權和利益》一書在整體上仍未被超越……更有意義的是,當時代環境發生變化後,這些譯著的學術性便立即顯示出來,為一些相關學科在新時期的迅速發展打下一定基礎。
更值得注意的是,50年代初期對蘇「一邊倒」,各學科都在自身建設方面競相翻譯出版「蘇聯老大哥」的有關著作作為「教科書」,並奉為「典範」時,有關研究中國近代史的著作卻翻譯出版極少,更無被視為「典範」之作。這也從一個方面說明在中國近代史學科中中國的馬克思列寧主義學派當時即已相對成熟,已基本形成了自己的理論體系、框架和方法,無需像其他不少學科那樣匆忙照搬蘇聯的「教科書」。
隨著國內政治形勢的變化和發展,「階級斗爭」愈演愈烈,對外國資產階級學者的分析、批判言辭也日趨激烈,這種「譯介」更明確被提到「了解敵情」、「興無滅資」、「反帝反修」的程度。《外國資產階級是怎樣看待中國歷史的——資本主義國家反動學者研究中國近代歷史的論著選譯》(第1、2卷)和《外國資產階級對於中國現代史的看法》近120萬字,選譯了從19世紀末葉以來,尤其是近幾十年來仍有影響的英、美、法、德、日等國數十位資產階級學者對中國近代社會性質、近代經濟及文化問題、中外關系、農民戰爭、邊疆危機、中國革命、國共斗爭……等各方面有代表性的論述。在長達萬言的「序言」中,選編者對近百年來外國資產階級學者的中國研究狀況進行了高度的概括,對各種觀點進行了嚴厲的政治批判,並進一步申明了編譯的目的:「我們選譯這些資料,即是為了了解敵情和提供反面教材進行興無滅資的斗爭。我們從這些資料里可以進一步認清學術思想領域內,外國資產階級學者的真面目,認識帝國主義通過文化侵略毒化中國人民的罪惡活動,藉以激發我們民族自尊心和愛國主義思想,積極參加反對帝國主義和現代修上主義的斗爭,並且從斗爭中清除資產階級歷史學在中國史學界的流毒和影響,壯大歷史科學隊伍,團結一切愛國的歷史科學工作者,共同建設社會主義和共產主義的新文化。」②
十年「文革」特別是它的中後期,有關俄蘇研究中國近代史的著作在一片荒蕪的學術園地中突然「一花獨放」,翻譯出版了一大批。這種「一花獨放」,完全是由於「反修」斗爭和中蘇邊境沖突的需要。齊赫文斯基主編的《中國近代史》的中譯本「出版說明」寫道:「本書炮製者以極其卑劣無恥的手法,全面、系統地偽造近代中國歷史」,「惡毒誹謗攻擊中國人民的偉大革命斗爭和中國共產黨的馬列主義正確路線」。這篇個到5000字的「說明」充滿了「恬不知恥」、「瘋狂攻擊」、「秉承其主子出意旨」……這樣一些幾近謾罵的文字,並認定這部書的目的是「妄圖否定毛主席關於中國近代史的一系列科學論斷,否定毛主席為中國革命制定的馬列主義正確路線」,「變中國為蘇修社會帝國主義的殖民地」。③當時的「時代精神」可說盡在其中。而有關中俄邊境著述的譯介更多,由於這些譯著以資料、回憶錄為主且限於本文篇幅,恕不細述。但是這些翻譯為後來的中俄關系史研究打下了較為深厚的基礎。
另外值得一提的是,由於中美關系在1971年開始解凍,費正清的名著《美國與中國》也在「供有關部門研究中美關系時批判和參考之用」的名義下,由商務印書館組織翻譯出版。
(二)
「文革」結束後,隨著改革開放的新時期的開始,沉寂已久的學術開始復甦,由於較長時期的自我封閉,學界對國外學術研究的了解尤其必要、急迫。這種形勢,為海外中國近代史研究譯介的繁榮發展提供了客觀條件,而開風氣之先且成效最著的則為中的社會科學院近代史研究所在國門初啟的1980年創辦的不定期刊物《國外中國近代史研究》。
該刊編者在創刊號中明確表示其「目的在於及時介紹外國研究中國近代史的情況,了解外國研究中國近代史的動態,溝通中外學術交流」。承認「近年來,在中國近代史這個學術領域內,國外的研究工作發展較快」,「一些我們還未涉及的問題,國外也有了較深入的研究;國外還不時對我國近代史研究上的某些觀點提出不同意見,進行商榷或爭論。凡此種種,都需要我們及時了解,以改變閉目塞聽的狀況,活躍學術空氣,促進研究工作的發展」。「所收文章主要看其是否有新觀點、新資料,或新進展,至於內容與觀點正確與否,則不一定要求」。④從「了解敵情」、「反面教材」……到「溝通中外學術交流」、彼此平等地「進行商榷或爭論」,承認自己多有不足、曾經「閉目塞聽」……這種轉變是巨大的、根本性的。這篇「編者的話」雖只短短400多字,但卻從一個側面反映出新時代的新精神,亦說明所謂新時期確非虛言泛論,而是實實在在地發生了方方面面巨大的新變化。後人或許很難想像,這種平實如常的語言所說的本是最「平常下過」的道理、然而實際卻是那樣地「不平常」,因為它是那樣地來之不易。這種態度,可說是新時期譯介的代表。從1980年創刊到1995年終刊,《國外中國近代史研究》15年來共出版27輯,發表了40O余篇近80O萬字的譯作。其中有國外學術期刊的論文翻譯,也有著作摘譯,文種涉及性、日、俄、法、德等諸多語種,以較快的速度、較為全面地向國內學術界介紹了外部世界的有關信息,對學術研究起了重要作用。對學術發展如此重要的刊物卻因種種原因不得個於幾年前停刊,學界至今仍咸為惋惜。另外,由中共中央黨史研究室主辦的《國外中共黨史研究動態》從1990年創刊到1996年停刊,共出刊42期,也曾是了解國外有關學術發展的一個重要窗口。
在最近20年中,有關譯介越來越多,越來越快,其中影響較大的譯叢有:
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從1987年起出版「中國近代史研究譯叢」,陸續出版的有美國學者魏斐德著《大門口的陌生人——1839―1861年間華南的社會動亂》、孔飛力著《中華帝國晚期的叛亂從其敵人——1796―1864年的軍事化與社會結構》、費維愷著《中國早期工業化——盛宣懷(1844―1916)和官督商辦企業》、陳錦江著《清末現代企業與官商關系》、施堅雅著《中國農村的市場和社會結構》、英國學者楊國倫著《英國對華政策(1895―1902)》、日本學者濱下武志著《近代中國的國際契機——朝貢貿易體系與近代亞洲經濟圈》。
江蘇人民出版社從1988年起陸續出版的「海外中國研究叢書」中與近代中國有關的譯著有美國學者費正清、賴肖爾著《中國:傳統與變革》、羅茲曼主編《中國的現代化》、格里德著《胡適與中國的文藝復興——中國革命中的自由主義(1917―1950》、郭穎頤著《中國現代思潮中的唯科學主義(1900―1950)》、史華茲著《尋求富強:嚴復與西方》、柯文著《在傳統與現代性之間:王韜與晚清改革》、墨子刻著《擺脫困境——新儒學與中國政治文化的演進》、周錫瑞著《義和團運動的起源》、杜贊專著《文化、權力與國家——190O―1942年的華北農村》、艾愷著《最後的儒家——梁漱溟與中國現代化的兩難》、張灝著《梁啟超與中國思想的過渡(1890一1907)》、任達著《新政革命與日本——中國,1898―1912》、周策縱著《五四運動:現代中國的思想革命》、蕭公權著《近代中國與新世界:康有為變法與大同思想研究》。
山西人民出版社1989年出版的「五四與現代中國」叢書收有譯著《五四:文化的闡釋與評價——西方學者論五四》、美國學者施瓦支(舒衡哲)著《中國的啟蒙運動——知識分子與五四遺產》、張灝著《危機中的中國知識分子》、紀文勛著《現代中國的思想遺產——民主主義與權威主義》、日本學者近藤邦康著《救亡與傳統》。
其他譯著更是難以勝數,對不同專業領域都有相當的影響。
通論性的主要有費正清編《劍橋中國晚清史》(兩卷)、《劍橋中華民國史》(兩卷),另外費氏的《美國與中國》不斷重印,《費正清集》、偉大的中國革命(1800―1985)》、《費正清自傳》和《費正清看中國》等都翻譯出版。還有美國學者石約翰著《中國革命的歷史透視》、史景遷著《天安門》、柯文著《在中國發現歷史——中國中心觀在美國的興起》,以及日本學者溝口雄三著《日本人視野中的中國學》等。
經濟史方面主要有美國學者郝延平著《中國近代商業革命》、《十九世紀的中國買辦——東西間橋梁》、劉廣京著《英美航運勢力在華的競爭(1862―1874)》、日本學者中村哲著《近代東亞經濟的發展和世界市場》、美國學者珀金斯著《中國農業的發展——1368―1968》、黃宗智著《華北的小農經濟與社會變遷》、《長江三角洲小農家庭與鄉村發展》、《中國農村的過密化與現代化》、楊格著《近百年來上海政治經濟史(1842―1937)》、法國學者白吉爾著《中國資產階級的黃金時代(1911―1937)》等。
政治、軍事、社會史方面的譯著主要有美國學者周錫瑞著《改良與革命——辛亥革命在兩湖》、易勞逸著《1927―1937年國民黨統治下的中國流產的革命》、胡素珊著《中國的內戰》、齊錫生著《中國的軍閥政治(1916―1928)》、小科布爾著《江浙財閥與國民政府(1927―1937)》、鮑威爾著《中國軍事力量的興起(1895―1912)》、施堅雅著《中國封建社會晚期城市研究》、英國學者貝思飛著《民國時期的土匪》、加拿大學者陳志讓著《軍紳政權——近代中國的軍閥時期》、蘇聯學者卡爾圖諾娃著《加倫在中國,1924―1927》、切列潘諾夫著《中國國民革命軍的北伐》、賈比才等著《中國革命與蘇聯顧問》、論文集《共產國際與中國革命——蘇聯學者論文選譯》等。
有關中外關系史的譯著主要有英國學者季南著《英國對華外交(1880―1885)》、美國學者李約翰著《清帝遜位與列強(1908―1912)》、威維爾著《美國與中國:財政和外交研究(1906―1913)》、柯里著《伍德羅·威爾遜與遠東政策(1913―1921)》、塔克曼著《史迪威與美國在華經驗(1911―1945)》、菲斯著《中國的糾葛——從珍珠港事變到馬歇爾使華美國在中國的努力》、科爾著《炮艦與海軍陸戰隊——美國海軍在中國(1925―1928)》、沙勒著《美國十字軍在中國(1938―1945)》、柯偉林著《蔣介石政府與納粹德國》、包瑞德著《美軍觀察組在延安》、布賴克福特著《卡爾遜與中國》、凱恩著《美國政治中的「院外援華集團」》、孔華潤著《美國對中國的反應》、謝偉思著《美國對華政策(1944―1945)》、日本學者藤村道生著《日清戰爭》、蘇聯學者鮑里索夫等著《蘇中關系》等。
思想文化史方面的譯著主要有美國學者伯納爾著《一九○七年以前中國的社會主義思潮》、林毓生著《中國意識的危機——「五四」時期激烈的反傳統主義》、盧茨著《中國教會大學史》、日本學者實藤惠秀著《中國人留學日本史》、法國學者衛青心著《法國對華傳教政策——清末五口通商和傳教自由(1842―1856)》(兩卷)等。
人物研究方面的譯著主要有美國學者德雷克著《徐繼畲及其〈瀛寰志略〉》、史扶鄰著《孫中山與中國革命的起源》、薛君度著《黃興與中國革命》、麥柯馬克著《張作霖在東北》、日本學者松本一男著《張學良》、蘇聯學者普里馬科夫著《馮玉祥與國民軍》、英國學者施拉姆著《毛澤東》、美國學者特里爾著《毛澤東傳》、邁斯納著《李大釗與中國馬克思主義的起源》、周明之著《胡適與中國現代知識分子的選擇》、弗思著《丁文江——科學與中國新文化》等。
以上僅是一個極為粗略的鳥瞰,但從中卻足可看出海外中國近代史研究著作的譯介在這20年中的繁榮盛況,確實起到了「改變閉目塞聽的狀況」、「溝通中外學術交流」的作用,對這期間中國近代史學界學術的活躍和發展起了不能忽視的推動作用。
(三)
這期間的海外中國近代史研究著作譯介對國內有關研究的影響、促進是多方面的。當然,學術的變化、各種新觀點的產生總體而言自有更為深刻的社會與學術自身的背景和原因,這種「譯介」只是其中因素之一。但由於本文的任務只是分析這種「譯介」的作用,不必對其他背景與原因作深入探討與詳細論述,故祈讀者勿因此而以為筆者認為新時期的種種新觀點完全是這種「譯介」外在作用的結果;同樣,對各種新觀點本身的具體分析、深入研究和評判也不是本文的任務。故本文亦僅限於客觀論述「譯介」對各種新觀點的影響和作用。大體而言,這種影響有以下幾個方面:
新時期中國近代史研究中一個引人注目、也引起激烈爭論的觀點是從現代化(本文中「現代化」與「近代化」二詞意義相同,根據行文需要選擇使用)的角度,而不僅僅或主要不是從階級斗爭、民族斗爭的角度來看待中國近代史。「海外中國研究」叢書的「總序」明確表示:「故步自封,不跳出自家的文化圈子,透過強烈的反差去思量自身,中華文明將難以找到進入其現代形態的入口」。「收入本叢書的譯著,大多從各自的不同角度、不同領域接觸到中國現代化的問題」。在很長的一個時期內,以費正清為代表的「西方沖擊一中國反應」模式是西方中國近代史研究中佔主導地位的學派。這一模式認為「傳統」與「現代」互相對立,中國近代的歷史尤其是現代化史的動力完全來自外部的刺激和挑戰,因此「19世紀之前使得中國如此偉大的東西,恰恰被證明也就是後來嚴重地阻礙著中國實現現代化轉換的東西」。「中國作為『中央之國』,其自我獨立的政治和文化運轉體系,以長期未受到外來挑戰而聞名於世」。但也因此「直到現代挑戰不可避免地降落到它的大門口之時,都未能領悟到這種挑戰的性質」,因而錯過了現代化的時機。⑤新觀點也正是從這一角度出發,從中國近代自身的政治、經濟、文化等方面探討現代化受挫的原因;同時對西方的侵略帶來的不同(廣義的)文化的「碰撞」以及這種「碰撞」引起的中國社會的變化等作了不同以往的結論。在現代化理論框架中,洋務運動自然成為「中國早期工業化」的一個重要階段,而興辦洋務的最初動機則無足輕重,也因此才會在80年代形成洋務運動研究熱。同樣,一些研究者對民國時期尤其是抗戰前的經濟狀況也作了更為客觀的研究。
近代中國的「市民社會」、國家與社會的關系、公共領域等是近些年美國學界的一個研究熱點,並有激烈的爭論,而近年中國的有關研究,如對晚清商會、自治社團或組織、地方精英、公共機構等方面的研究成果甚豐,明顯受此影響與啟發。甚至對近代中國「市民社會」這種觀念提出質疑、反對意見的,其基本「理論資源」也還是來自美國學界的不同觀點,亦見其影響之深。
由於主要地不是從階級斗爭或民族斗爭而是從中西文化沖突、互補(在近代中國實際幾乎是西方文化向中國文化的單向流動)的角度出發,不少研究者更側重於「買辦」、「租界」在東西方文化交流中的作用與意義。同樣,傳教士、教會學校在中國現代化過程中所起的積極作用,主要是傳播近代科學文化知識,近年也得到更多的強調與重視。文化與社會的關系或曰文化背後的社會意義,是近些年來在西方興起的一種新的學術觀點、方法和思潮,《義和團運動的起源》和《文化、權力與國家——1900―1942年的華北農村》便是這種新範式在中國近代史研究領域的代表作。前者對19世紀山東省的社會、經濟結構作了區域性分析,尤其是用文化人類學的方法對魯西北地區的民間文化,如社戲、話本、宗教、廟會、集市、尚武傳統、中西文化沖突的歷史等都作了細致的研究。在此基礎上,作者認為義和團運動的爆發是魯西北的社會經濟結構與文化傳統之間由多種原因「互動」的結果。後者力圖打通歷史學與社會學的間隔,從「大眾文化」的角度,提出了「權力的文化網路」等新概念,以華北農村為例,詳細論證了國家權力是如何通過種種渠道,諸如商業團體、廟會組織、宗教、神話等深入社會底層的,如「龍王廟」的實際意義是掌管水資源的分配,鄉紳關注「關帝廟」是將其。既作為國家的守護神又作為地方的保護者。這兩本書對近年來國內的有關研究產生了明顯的影響,如傳統文化與義和團的關系,廟會的社會文化意義、功能都受到研究者的重視。
在中外關系史研究中,一些研究者認為中國被納入近代國際體系的過程當然是國家主權受侵犯的過程,是被殖民的過程,但同時也是近代中國「睜眼看世界」、破除「華夏中心」的過程,是外交近代化,即近代外交觀念、制度產生和發展的過程。幾十年前的「侵華史」已漸為現在更加中性的「中外關系史」所取代,雖只一名之興替,卻也可略窺學術之變化,表明研究的「理論預設」今昔已有所下同。
在思想史研究方面,以前未獲研究的「唯科學本義」開始被研究者注意,對自由主義及其代表人物的研究更加客觀,已從「政治批判」轉入「學術研究」,這反映出「譯介」的影響。《中國的啟蒙運動——知識分了與五四遺產》一書中對「啟蒙」與「救亡」關系的探討,使中國思想、學術界深受啟發。從70年代後期起,美國的中國史研究中「傳統」與「現代」互相對立的模式漸為新的現代化理論所取代,即「現代」從「傳統」中發展而來,應更加註重承繼、利用種種傳統資源。《中國意識的危機——「五四」時期激烈的反傳統主義》一書更側重對近代中國,尤其是五四時期「激烈」「全面」反傳統思想的負面作用進行分析,在80年代中後期「文化熱」、「激烈反傳統」思潮再度產生的背景下,該書的翻譯出版確引人注目,作者可能也未想到,該書實際為90年代因種種原因而異軍突起的「文化保守主義」作了重要的理論鋪墊。
在人物研究方面,《孫中山與中國革命的起源》將孫中山個人與社會環境緊密結合起來考察,突破了以往人們譏稱的「孫中心」框框。《黃興與中國革命》一書對以往注意不夠的黃興與辛亥革命的關系作了細致的研究,引起了有益的探討,促進了有關研究的深化。而且,以上兩書均在國門初啟時翻譯出版,當時也更引人注目。《李大釗與中國馬克思主義的起源》一書對李大釗思想與民粹主義的關系作了深刻的研究和分析,啟發了關於民粹主義對中共其他領導人思想影響的研究,這種研究直到現在仍引起熱烈的爭論。相對於國內的人物研究以前主要集中於政治人物,國外對「文化人物」的研究一直比較重視,如對梁漱溟、丁文江、錢穆、洪業等都有研究專著,這些專著的譯介對國內有關研究有著明顯的推動作用。
簡言之,50年來海外中國近代史研究著作的譯介與中華人民共和國的歷史一樣走過了曲折發展的過程,現在確可說是百花齊放。但在這種繁榮之下卻仍有不能忽視的隱憂,即譯作的質量有每況愈下之勢,一些錯譯、誤譯反而起了學術的「誤導」作用,倘長此以往,會使人對所有「譯介」的准確性都產生懷疑,終將使這種學術發展必不可少的「譯介」本身受到嚴重損害。提高譯作質量,是譯介者的當務之急。當然,每個研究者都必須面對的挑戰是,在如此多樣化的譯作面前如何能真正擷其精華而不是食洋不化,機械照搬。而這,卻是更加艱難,也更加重要的。
注釋:
本文寫作中承蒙曾學白女士幫助搜集部分資料,謹表謝忱。
① 邵循山:「中譯本序言」,〔美〕馬士著,張匯文等譯:《中華帝國對外關系史》第1卷,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1957年版,第1―2頁。該書第2卷、第3卷均為張匯文等譯,分別由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1958年、商務印書館1960年出版。
②「序言」中國科學院近代史研究所資料編譯組編譯:《外國資產階級是怎樣看待中國歷史的——資本主義國家反動學者研究中國近代歷史的論著選譯》第1卷,商務印書館1961年版,第10―14頁。
③ 「出版說明」,〔蘇〕齊赫文斯基上編,北京師范大學歷史系、北京大學歷史系、北京大學俄語系翻譯小組譯:《中南近代史》上、下冊,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1974年版,第1―6頁。
④ 「編者的話」,《國外中國近代史研究》第1輯,中國主會科學出版社198O年版。
⑤ 〔美〕羅茲曼主編、國家社會科學基金「比較現代化」課題組譯:《中國的現代化》,江蘇人民出版社1988年版,第669頁。
⑧ 《孟子譯注》pdf下載在線閱讀全文,求百度網盤雲資源
《孟子譯注》(楊伯峻)電子書網盤下載免費在線閱讀
鏈接:
書名:孟子譯注
豆瓣評分:9.0
作者:楊伯峻譯注
出版社:中華書局
副標題:中國古典名著譯注叢書
譯者:楊伯峻
出版年:2005-01-01
頁數:483
內容簡介:
本書對《孟子》一書詳加註釋,並作了全譯,對文中的某些問題作了考證。書末附有《孟子詞典》,與《譯注》相輔相成。不但能幫助一般讀者讀懂《孟子》,還能給研究者提供一些線索和參考。
作者簡介:
楊伯峻(1909-1992):中華書局編審,湖南長沙人。1932年畢業於北京大學中文系。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前曾任馮玉祥研究室成員、中山大學講師。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歷任湖南《民主報》社社長,湖南省政協秘書處處長,湖南省統戰部辦公室主任,北京大學、蘭州大學副教授,中華書局編審。中國語言學會理事。著有《文言虛詞》(中華書局1965年)、《文言語法》(中華書局1963年)、《列子集釋》(中華書局1979年)、《孟子譯注》(中華書局1962年)、《論語譯注》(中華書局1962年)、《春秋左傳論》(中華書局1981年)、《春秋左傳詞典》(中華書局1985年)、《楊伯峻治學論稿》(嶽麓書社1992年)、《楊伯峻學術論文集》(嶽麓書社1984年)等。
⑨ 《不夠知己》pdf下載在線閱讀,求百度網盤雲資源
《不夠知己》(溫源寧)電子書網盤下載免費在線閱讀
鏈接:https://pan..com/s/1Xn_9XaI4YX5y5BlJ1Hsxig
書名:不夠知己
作者:溫源寧
譯者:江楓
豆瓣評分:8.5
出版社: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
出版年份:2012-3
頁數:254
內容簡介:
《不夠知己(英漢對照)》收錄原載於《中國評論周報》專欄的人物英文小傳及翻譯家江楓的優美譯文,英漢對照,以素描的方式、「春秋」的筆法寫下對吳宓、胡適、徐志摩、周作人、辜鴻銘、馮友蘭、丁文江、吳經熊、馮玉祥等名人的印象記,褒貶辛辣別致,格調活潑,修辭風趣。
作者簡介:
溫源寧(1899—1984),廣東陸豐人。學者,英國劍橋大學法學碩士。歷任北京大學西方語言文學系教授兼英文組主任、清華大學西洋文學系教授。曾與林語堂、全增嘏、姚克等合編英文文史月刊《天下》。代表作有英文人物隨筆集《不夠知己》。
江楓(1929— ),原名吳雲森,祖籍徽州,生於上海。著名翻譯家,詩人。曾就讀於西南聯大附中、清華大學外文系和北京大學中文系。1995年獲彩虹翻譯終身成就獎。2011年獲中國翻譯文化終身成就獎。
⑩ 《孟子譯注》pdf下載在線閱讀,求百度網盤雲資源
《孟子譯注》(楊伯峻 譯注)電子書網盤下載免費在線閱讀
鏈接:https://pan..com/s/1CDjXM_3wr5avrD0vEonQHA
書名:孟子譯注
作者:楊伯峻 譯注
譯者:楊伯峻
豆瓣評分:9.0
出版社:中華書局
出版年份:2012-4
頁數:383
內容簡介:
《孟子譯注》是楊伯峻先生的力作,注釋准確,譯注平實,是當代最好的《孟子》讀本之一。本書作為一部通俗的古典名著讀本,不但能幫助一般讀者讀懂《孟子》一書,還能給研究者提供一些線索和參考。
作者簡介:
楊伯峻(1909-1992):中華書局編審,湖南長沙人。1932年畢業於北京大學中文系。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前曾任馮玉祥研究室成員、中山大學講師。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歷任湖南《民主報》社社長,湖南省政協秘書處處長,湖南省統戰部辦公室主任,北京大學、蘭州大學副教授,中華書局編審。中國語言學會理事。著有《文言虛詞》(中華書局1965年)、《文言語法》(中華書局1963年)、《列子集釋》(中華書局1979年)、《孟子譯注》(中華書局1962年)、《論語譯注》(中華書局1962年)、《春秋左傳論》(中華書局1981年)、《春秋左傳詞典》(中華書局1985年)、《楊伯峻治學論稿》(嶽麓書社1992年)、《楊伯峻學術論文集》(嶽麓書社1984年)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