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文檔加密 > 顏真卿pdf

顏真卿pdf

發布時間:2022-10-28 16:03:03

❶ 《顏真卿書干祿字書》pdf下載在線閱讀,求百度網盤雲資源

《顏真卿書干祿字書》(施安昌 編)電子書網盤下載免費在線閱讀

鏈接:https://pan..com/s/1Rht6eaZ9AheMSbAFVWxP7w

提取碼:ohn8

書名:顏真卿書干祿字書

作者:施安昌 編

出版社:紫禁城出版社

出版年份:1990

❷ 也說西塞山之爭     ·胡指揮·

也說西塞山之爭    ·胡指揮·

最近讀施蟄存的《唐詩百話》,其中一篇講張志和的五首漁歌子(施蟄存的這一篇以下簡稱"施文"),「第一首寫西塞山前的漁人生活,這是湖北的西塞山」:

西塞山前白鷺飛,桃花流水鱖魚肥。青箬笠,綠蓑衣,斜風細雨不須歸。

這與筆者之前的印象不符,因為以前一直以為這篇寫的是春風細雨時的江南水鄉美景。因年代久遠,地名變遷,中國有很多歷史遺跡的具體位置,現在都存在不少爭議,比如三國赤壁,諸葛亮躬耕之地卧龍崗,還有項羽起兵之地等等。

這個西塞山之爭議,看來十有八九也是一個歷史遺留問題了。上網一查,果然不出所料,這個爭議最早出現在南宋,而現在湖北黃石與浙江湖州為了這篇漁歌子之西塞山名頭爭執不下也有幾十年了。

在搜索網上資料的過程中,又讀到了一些其他人的文章,尤其是李全修的《此地彼地西塞山》一文(以下簡稱"李文")和郭艾晨的《陸游與西塞山「黃石說」》(以下簡稱「郭文」)。這兩篇與"施文"持同樣的觀點,而語文課本和其他一些介紹詩詞的文章則是相反的。經過搜索,思考和判斷,筆者完全同意西塞山黃石說。從歷史真實的角度來看,基本可以判定是湖北黃石長江上的西塞山;而從文學審美的角度來看,江南湖州的西塞山似乎更加合理,但黃石西塞山也完全說得通。寫作此文,希望能對黃石一說的論據有所補充,同時在「郭文」的基礎上進一步探索南宋以來湖州西塞山一說的來龍去脈,理清這個千古之謎。

(一) 五首漁歌子

張志和筆下的西塞山到底在哪裡呢?首先從這首漁歌子本身來看,除了西塞山,其他語句裡面看不出來具體所在。持湖州一說的有些人認為現在的黃石西塞山沒有桃花和白鷺,因而否定黃石一說,其實這些論據都是站不住腳的,即便現在沒有,也不能肯定唐朝那時沒有(其實從其他唐人詩句中倒是能看到一些反證,詳見後文)。

再來看看這首詞的寫作背景和「發表」時間。作者張志和,「博學能文」,「善畫」。本名張龜齡,祖籍浙江金華,早年游太學,受到皇帝賞識,做過官,後來歸隱,成為道士,自號煙波釣徒,因「著十二卷,凡三萬言」《元真子》,又稱元真子或玄真子。從顏真卿《浪跡先生元真子張志和碑銘》可以判斷,張志和寫作(或者首次公開)這首詞應該是大歷八年(顏真卿赴任湖州刺史)與大歷九年(張志和死於此年末的冬天)之間,具體情況在南唐溧水縣令沈汾《續仙傳·玄真子》中有這樣的敘述:「真卿為湖州刺史,日與門客會飲,乃唱和為《漁父詞》。其首唱即志和之詞,曰:西塞山邊白鷺飛……。真卿與陸鴻漸、徐士衡、李成矩共唱和二十餘首,遞相誇賞,而志和命丹青剪素,寫景夾詞。須臾五本,花木禽魚,山水景象,奇絕蹤跡,古今無比。」 《唐朝名畫錄》也有類似記載:"初顏魯公典吳興,知其高節,以漁歌五首贈之。張乃為卷軸,隨句賦象,人物、舟船、鳥獸、煙波、風月,皆依其文,曲盡其妙,為世之雅律,深得其態。"

根據這些記載,張志和不但寫了五首漁歌子,而且還按詩意畫了卷軸。可惜這些畫作和其他人的唱和詩詞都已經遺失了(就連張志和的這五首漁歌子也差一點失傳,詳情參見「施文」或「李文」。其實中國幾千年的歷史中,還不知道有多少珍貴的文獻都已經失傳,想到此,不禁令人痛心),否則一看圖畫便知到底是不是黃石的西塞山,也就不會有這個爭論了……

回到最初的問題,這首漁歌既然是在湖州首次發表,合理的推斷自然應該是描寫了湖州當地的景色。且慢,再來看看其他四首漁歌子:

釣台漁父褐為裘,兩兩三三舴艋舟。能縱桌,慣乘流,長江白浪不曾憂。

霅溪灣里釣魚翁,舴艋為家西復東。江上雪,浦邊風,笑著荷衣不嘆窮。

松江蟹舍主人歡,菰飯蒓羹亦共餐。楓葉落,荻花干,醉宿漁舟不覺寒。

青草湖中月正圓,巴陵漁父桌歌連。釣車子,撅頭船,樂在風波不用仙。

釣台,是富春江嚴子陵釣台,霅溪,只有湖州才有;松江,就是吳淞江,其下游在上海那一段就是蘇州河;青草湖,對照後面說的巴陵漁父,應該是在湖南嶽陽,與洞庭湖相連的那個青草湖。由此可見,每首漁歌子寫的都是不同的地方。

最後那一首青草湖尤其關鍵,如果沒有這一首,那還可以推測這幾首漁歌子都是江南風景,而既然其中一首寫了之前游歷過的青草湖,那麼這個西塞山也很有可能是之前游歷過的了。按此推測,這第一首漁歌子的寫作還存在以下兩種可能:一是張志和赴任南浦或卸任時途徑西塞山(南浦,今天的萬縣,與武昌,今天的黃石,相距甚遠,作為一個被貶的官員,其在任上估計不太可能有時間去西塞山游歷),極有可能是坐船經水路,因此觸景而生漁隱之意,寫下了這首漁歌子,但當時沒有立即「發表」。二是張在歸隱江湖之後,再次游歷長江西塞山,或者回想當年水路途經西塞山的情景而寫。

根據顏真卿所作碑銘中的敘述,「兄浦陽尉鶴齡,亦有文學,恐元真浪跡不還,乃於會稽東郭買地結茅齋以居之。閉竹門,十年不出,」張志和在去湖州與顏交往之前,曾在紹興閉門不出達十年之久。而張鶴齡(全唐詩作張松齡,應是同一個人)有一首「和答弟志和漁父歌」,可以和顏真卿一文相互印證:

樂是風波釣是閑,草堂松檜已勝攀,太湖水,洞庭山,狂風浪里且須還。

由此推測,張志和先寫了西塞山與青草湖兩首漁歌子(「施文」推測青草湖那首其實應該是第二首,不無道理),並寄回家中,其兄和答一詞,希望他歸家。

或者,張先寫了青草湖一首,其兄和答,張再寫了西塞山一詞回復,以明心志,如果是這樣,青草湖是第一首,西塞山則是第二首。無論哪種可能,這已經說明這兩首漁歌子都不是張志和在與顏真卿交往之後的作品,也就是說西塞山更有可能寫的不是湖州景色,而是長江黃石的西塞山。

另外,「李文」中認為這第一首漁歌子寫的是岸釣,而其他四首則是乘船漁釣,在此順便商榷一下。如果是如上所述的第一種可能,對一個還沒有實現的想法來說,當然是船釣比岸釣更自由自在。凡是釣過魚的都知道,如果能有船釣,絕不會選擇岸釣。如果是第二種可能,那麼既然張寫作此詞時已經浮舟江湖之上了,自然是乘船漁釣而「不須歸」更加順理成章了。況且,其他四首漁歌子都是船釣,這第一首之意應該也是,所謂漁隱之意不在魚,在乎山水之間也,而詞中是否點明漁舟就不重要了。一首小令,篇幅短小,難道一定要寫出舟船才是漁釣,否則就是岸釣嗎?

(二) 唐代西塞山

行文至此,從五首漁歌子詩詞本身及其寫作背景來看,都無法判斷西塞山是在何處,那麼不妨再把視野放寬,來看一看唐朝其他詩人在西塞山寫的作品。查全唐詩,詩題或詩句中有「西塞山」的共有八首,最著名的應該是劉禹錫的西塞山懷古,正如「施文」和「李文」所述,所有這些唐詩里的西塞山無一例外都是湖北西塞山。這里需要提及的是下面幾首:

西塞山下作 (韋庄)

西塞山前水似藍,亂雲如絮滿澄潭。

孤峰漸映湓城北,片月斜生夢澤南。

爨動曉煙烹紫蕨,露和香蒂摘黃柑。

他年卻桌扁舟去,終傍蘆花結一庵。

西塞山泊漁家 (皮日休)

白綸巾下發如絲,靜倚楓根坐釣磯。

中婦桑村挑葉去,小兒沙市買蓑歸。

雨來蒓菜流船滑,春後鱸魚墜釣肥。

西塞山前終日客,隔波相羨盡依依。

西塞山 (羅隱)

題註:在武昌界,孫吳以之為西塞。

吳塞當時指此山,吳都亡後綠孱顏。

嶺梅乍暖殘妝恨,沙鳥初晴小隊閑。

波闊魚龍應混雜,壁危猿狖奈奸頑。

會將一副寒蓑笠,來與漁翁作往還。

其中,羅隱的這首七律在清康熙年間編修的《全唐詩》中還被加了一個題注,特別指出西塞山在武昌界。之所以把這三首全詩列出,是因為這些寫出了黃石西塞山雄奇險要之外的另一面,類似武陵源那樣富有情趣的漁隱生活:「他年卻桌扁舟去」,「春後鱸魚墜釣肥」,「會將一副寒蓑笠,來與漁翁作往還」,也就是說唐朝的武昌西塞山完全符合張志和漁歌子的歸隱意境。另外還有一些唐詩中寫了「西塞」兩字(而不是「西塞山」三字),基本上也都是意指湖北長江上的西塞山,但也有例外,比如下面這首應該是指西塞的原意,即西邊的要塞:

夜宴觀石將軍舞 (李益)

微月東南上戍樓,琵琶起舞錦纏頭。

更聞橫笛關山遠,白草胡沙西塞秋。

「李文」提出,唐代的湖州恐怕未必存在「西塞山」這個山名,至少宋之前的文獻中沒有湖州西塞山這樣的記錄,史正福在《張志和與「西塞山前白鷺飛」》一文中列舉了唐宋有關湖州吳興的郡縣圖志,地方誌,地理志等等,均未見「西塞山」地名。不過,戰國時代的楚春申君大概曾在湖州屯兵,傳說中的屯兵之處或許曾經被稱作西塞?退一步說,假設張志和這首漁歌子沒有明確寫西塞山,而只是西塞,比如:西塞灣前白鷺飛,那麼或許還有些許可能是在湖州。為什麼還是只有些許?因為中唐與張同時期的不少詩人也曾游歷湖州(比如皎然,還有韋應物曾在鄰近的蘇州做刺史),甚至所有唐朝以及唐朝之前的詩人們,都沒有留下任何吟詠湖州西塞的詩詞,這說明就算湖州曾經有過西塞這個屯兵之處,到了中唐那時已經不知道具體在哪裡了。即便如此,這個春申君屯兵西塞的傳說還是為後世的西塞山湖州一說埋下了伏筆。

(三)宋代西塞山

及至北宋年間,蘇東坡在其添加詞作《浣溪沙》中直接引用三句漁歌子,並以「散花州」對仗西塞山,另一位北宋詞人王琪也有「西塞山前漁唱遠,洞庭波上雁行斜。」這些詞作顯然也是認為張志和的西塞山在湖北黃石,另外蘇門弟子黃庭堅,徐俯等人也持相同看法(在李郭二文中均有提及),此不贅述。

到了北宋末年,情況才開始發生變化。首先提出西塞山在湖州的是趙次公,他在蘇東坡的詩篇「西塞風雨」中的註解里寫道,「西塞,乃湖州磁湖鎮道士磯也」(《蘇詩五注》),但是沒有提供任何解釋。其實湖州既沒有磁湖鎮也沒有道士磯,黃石卻有磁湖道士磯。「郭文」大膽推測,此處的湖州是池州(黃石西塞山在那時屬於池州地界)的筆誤,給出的原因是趙次公稍後的葉夢得曾經也以為西塞山在湖州(葉有「應天長」一詞: 松陵秋已老……,青箬笠,西塞山前,自翻新曲……),卻「求之就不得」,「後觀張芸叟《南行錄》,始知在池州磁湖縣界」。這個大膽推測還是有些道理,因為趙次公以注杜詩而名傳後世,註解蘇東坡的詩作也往往頗有見地,想來不會不加考證就對西塞山歸屬妄下斷言。不過,也有人在文章中批評趙次公的註解思想偏重內釋,不重外釋,也就是說他一味從詩句本身加以解釋,而忽略了從詩外搜尋史料的考證。如此一來,是否筆誤也就不好判斷了。不管怎樣,磁湖鎮和道士磯這兩個地名並非像東湖或西山那樣司空見慣以致全國很多地方都有,如果說湖州和池州兩地都有道士磯,從概率上來看,可能性就已經很小了,但還不敢說完全不可能,而居然兩地還同時都有磁湖鎮,那就是幾乎完全不可能的了,所以說,趙次公的這個不重外釋的註解定然有誤。

「郭文」指出,南宋一代名臣,湖州人倪思在《經鋤堂雜志》中的斷言(「吳興人指南門二十餘里下菰、菁山之間一帶遠山為西塞山也」)實質性地把西塞山歸屬逆轉至湖州。筆者查詢了有關文獻的年代,發現南宋詞人王楙《野客叢書》的兩西塞一說(「有兩西塞,一在霅川,一在武昌。按《唐書·張志和傳》謂顏真卿為湖州刺史,志和來謁,真卿以舟敝漏,請更之,志和曰:「願浮家泛宅,往來苕霅間」。又志和詞中有「霅溪灣里釣漁翁」之句。明此,知志和之西塞正在霅川,而武昌乃曹成王用師之城。」)還要早於倪思的說法,因為《野客叢書》初稿寫成的時間在1195年,三改最終定稿在1202年,而倪思的《經鋤堂雜志》是其晚年札記,因倪卒於1220年,故推測這本札記年代應該晚於1202年,甚至可能在1210年之後。不過,王楙一生布衣,杜門著述,而倪思官至右丞相,主張抗金,且以直諫而名世,想必他的說法對世人影響更大一些。

其實,南宋還有更早一些提出或附和湖州西塞山一說的,而且還不止一兩人,而是頗有一些江南士子,鄉賢,乃至高官名臣。

1170年,在西塞山千古爭議的歷史上,是一個特別值得注意的一年。這一年,陸游第一次入蜀,途經西塞山之時,特意在《入蜀記》里寫下這段文字:「晚過道士磯,石壁數百尺……磯一名西塞山,即玄真子《漁父辭》所謂『西塞山前白鷺飛』者。」也許因為陸游只是一個小官,人微言輕,他在《入蜀記》中的斷言在當時以及後世對西塞山之歸屬並未造成很大的影響。下面要大書特書的是發生在1170年的另外一件小事,以及其後二十多年裡與之相關聯的一系列短文。筆者認為,這些事情才真正逆轉了西塞山的歸屬。

這事要從大約1155年說起,南宋畫家李結那一年任休寧主簿(休寧,今屬安徽黃山),結交了時任徽州司戶參軍的范成大,兩人言談之間,范就經常提及致仕後回歸故里的想法。十年之後,范有機會「歸故郡,遂卜築石湖。」李結聞說,特別羨慕,此時李已轉任崑山宰,說也要「經營苕霅間」,就是打算在湖州建自己的退休庄園。又過了幾年,應該是1170年左右,李結完成了一副水墨山水畫《雪溪漁社圖》(又稱《西塞漁社圖》,現藏美國大都會藝術博物館),描繪他想像或計劃中的霅溪庄園景色。此畫完成不久,李首先找了時在京城杭州任職的世交周必大(也是一代名臣),數次請求題跋,但都遭到拒絕,周給出的理由是自己還是仕途中人,為退休歸隱而題跋實在勉強(這也許不是他心中真正的理由,先按下不表,後文再談)。大約在1183年左右,李結又找另一位名臣王藺題跋,也被拒絕,王說當時未有空暇,承諾以後到「西塞山」拜訪李結時再寫。

1185年,李結的畫作完成十五年之後,他計劃中的霅溪西塞漁社大約也終於建成了。這一年,他把漁社圖寄給范成大,得到了此圖的第一個名人題跋。范在題跋中寫道,「尚冀拙恙良已,候桃花水生,扁舟西塞,煩主人買魚沽酒,倚桌謳之,調賦淞溪詞,使漁童樵青輩歌而和之。」漁童、樵青是唐肅宗當年賜給張志和的一奴一婢,被張配為夫婦,這兩個名字也是張志和給起的(參見顏真卿寫的張志和碑銘)。由此可見,李將自己的庄園起名西塞漁社,而范雖沒有明確指出張志和的西塞山就在湖州,但也認可了霅溪景色完全符合那首漁歌子的意境。

1188年,洪邁是第二位給西塞漁社圖題跋的,明確提出:「西塞在吳興,故元真有『霅溪灣里釣魚翁』之句,而黃州亦有之,乃唐曹成王用師處。東坡公嘗以偶散花洲被諸樂府,姑借為齊安重至於雲天箬笠江海蓑衣之章,則固表其下,曰吳興矣。」這段話純屬強詞奪理,妄下斷言,施李二文中均有批駁,此不贅述。值得一提的是,洪邁曾經自稱,「幼讀書日數千言,一過目輒不忘,博極載籍,雖稗官虞初,釋老傍行,靡不涉獵。」大概凡是讀書過目不忘的人都特別自信吧。

1190年4月(紹熙元年三月三日),周必大已經退休,回歸原籍廬陵,李結再次請求題跋,周此前因為自己還在做官而拒絕,此時認為李現在統領全蜀,責任重大,不應該想著歸隱,因而再次拒絕,並在卷軸上寫下了這些多次拒絕的原因(「今未可也,姑題卷軸歸之」)。周必大是一代名相,「立朝剛正」,處事有謀,而且堪稱當時的文壇領袖,在校勘、刻印書籍方面也頗有建樹,或許其拒絕題跋還有其他沒有說出來的原因?畢竟在所有題跋的這些高官名人之中,只有周沒有明確認可湖州西塞山這個說法。同年12月,另一位名臣趙雄為漁社圖題跋,其中引了李結的原話:「今移節湖右,出峽有日,將歸老於西塞山下矣。舊則山趾卜築,名曰漁社。」其後趙雄便附和了洪邁的說法:「西塞霅溪蓋吳興勝絕處。」

1191年2月,李結自蜀歸吳,閻蒼舒從荊州還蜀,兩人在長江的舟船上相遇,李向閻索取「西塞漁社」及「西塞山」七個大字,閻在題跋中寫下,「舟中搖兀,勉強書之。」可見,閻也算是認可了湖州西塞山一說。1191年暮春,與范成大,楊萬里,陸游並稱南宋四大詩人之一的尤袤在題跋中如此寫道,「今公袖功名之手,歸休林壑,又得元真子之故居,其樂何可勝道。老子於此興復不淺,為我問訊。山前白鷺,未知元真子,何如今日爾。」這幾句話既恭維了李結得到張志和的故居,也等於認可附和了西塞山在湖州的說法。同年6月,王藺已經退休回到淮鄉,這時李結也從四川經長江歸吳中,不遠數十里繞道專訪王,再次請求題跋。這一次,王承諾前約,他在題跋中回顧了李結的官聲名望,與李結交的情形,以及上次求題跋的事情,而且還寫了這么一段特別值得關注的話:「頃年過霅上,霅之二三子邀余游道場諸山。望西塞,指似白鷺飛處曰『此即元真子之故棲』。」

這段話是七、八年前,王第一次拒絕題跋時對李說的,由此可見,在1183年之前的幾年中(姑且認為1180年左右),王曾經游歷霅溪,那時湖州當地的幾位士子鄉賢(也有可能是地方官)之流就已經把那裡的一座山指認為張志和的西塞山了。

歷數這些題跋的南宋高官名人,以及一些湖州當地鄉賢,說明從朝野到鄉間都已有不少人獨自提出,或是認可附和了西塞山湖州一說,再加上前文提及但時間稍後一些的《野客叢書》和《經鋤堂雜志》,就這樣自南宋中期開始便確立了張志和西塞山湖州說壓過黃石說的優勢地位,對世人乃至後世的影響很大。可是,這些人當中除了個別如洪邁和王楙,幾乎個個都是人雲亦雲,隨聲附和,當然也不排除其中幾位名臣是送了知交故友(李結)一個順水推舟的人情面子。而洪邁和王楙給出的理由則完全經不起稍加考證,除了前文所述張志和寫作漁歌子的背景和時間之外,關鍵是唐代的湖州恐怕並沒有西塞山,而且唐人的西塞山詩作均指向黃石(參見施李二文)。

另外,南宋年間仍然堅持西塞山黃石說的除了陸游和後來才醒悟的葉夢得,至少還有吳曾。順便說一句,吳的《能改齋漫錄》編刊於1154~1157年之間,要稍稍晚於北宋末年趙次公的《蘇詩五注》,因此,「李文」中所說的「吳曾早於趙次公」是不對的。

(四)元明清的西塞山

自南宋以後的元明清年間,描寫湖州西塞山的詩詞便多了起來,其中不少都引用張志和漁歌子中的詞句或借用其漁釣歸隱的意境,諸如以下摘句或全詩:

懶拙道人苕溪曉望圖(元·張翥): 月從太湖東畔出,直射西塞山前明。

賦西塞山送趙季文湖州學錄(元·張雨): 往來苕霅舊山川,流水桃花思杳然。

過湖州(元末明初·德祥): 東林書卷貧猶買,西塞綸竿老未收。

九鶿圖(元末明初·李昱): 我家曾住苕洲上,綠蓑披雨聽漁唱。西塞山邊今有無,桃花流水應新漲。

濟陽登太白酒樓卻寄施湖州(明·祝允明): 西塞山,杜若洲,與爾相期釣鰲去,千年江海同悠悠。

湖州道中(明·韓奕):南潯賈客舟中市,西塞人家水上耕。

次韻答孫汝師見贈吳興卜居之作 其三(明·安希范):黃菊東籬元亮徑,綠蓑西塞志和舟。

題姚敬直西塞山居圖 (清·厲鶚):吳興多勝游,謙之未排纘。城西西塞山,地僻趣蕭散。

雪灘釣叟歌四首 其四 (明末清初·毛奇齡):

西塞漁人未著書,清灘萬疊雪來初。

松陵原有天隨子,早向吳江學釣魚。

吳興道中 (清·孫爾准)

二月苕溪水浸磯,舟行終日漾清暉。

紅深杜牧尋春路,綠上元真釣雨衣。

西塞山前魚正美,東林寺里鶴應歸。

何時卻許浮家住,卧聽漁歌無是非。

對比一下,寫黃石西塞山的詩詞也有,但相對來說就少了,而且大多已經與張志和「斜風細雨不須歸」的意境完全無關了:

道士洑(明·張居正): 指點吳魏爭雄處,萬軍一日蛟龍吞。至今西塞山頭色,猶是當年戰血痕。

黃鶴樓 (清·蔡顯原): 西塞山前霜氣深,黃軍浦上滄波迥。

道士洑(雲即西塞山也) (明·王世貞)

西塞山頭啼杜鵑,湔濤百尺瀉樓船。

總令漁父心無事,耐可中流倚醉眠。

另一方面,明清的一些湖州地方誌也開始記載西塞山了。明萬曆《湖州府志》如此記載:「西塞山在湖州城西二十五里,有桃花塢,下有凡常湖,唐張志和游釣於此。」而清雍正《浙江通志》則引用《經鋤堂雜志》,並加上了春申君屯兵之處的傳說:「吳興南門二十餘里,下菰青山之間一帶遠山為西塞山。山明水秀,真是絕境。其謂之西塞者,下菰城為(楚春申君)屯兵之處,坐西向東故也。」但是,清光緒《烏程縣志》又有不同的記載:「西塞山在縣西十八里,即唐張志和垂釣處。」

根據前文所述,所謂湖州西塞山不過是江南一帶眾多文人墨客筆下的絕佳勝境,並沒有一個公認的具體所在,老百姓一般是不知道的,這個西塞山的名字當然也就不會在湖州的老百姓當中流傳開叫起來,以致現在的湖州當地人也都不知道這個西塞山究竟在哪裡。所以,以上這些湖州地方誌的記載自然也就眾說紛紜,彼此矛盾了……

綜上所述,張志和曾經游歷黃石西塞山,去湖州拜訪顏真卿之前就已經寫了西塞山這首漁歌子,因為唐朝的湖州並沒有西塞山這個地方。南宋中期,一些文人墨客開始把張志和筆下的西塞山歸為湖州,可以說李結作《西塞漁社圖》以在其後向多位名人高官索取題跋就是一次極為成功的公關行動,幾乎一舉奠定了西塞山之歸屬。此後,西塞山之湖州說便壓倒了黃石說,以致後世似乎都不知道還有黃石一說。直到70年代末,施蟄存的《唐詩百話》才又重新提出黃石說,近年來陸續又有不少文章贊同。現在的小學語文課本中對西塞山的註解還是說在浙江湖州,希望以後能夠修正,至少要承認還有黃石一說。

最後就以一首小令來結束本文吧:

西塞山前白鷺飛,

流傳千古是何磯?

推定論,釋懸疑,

與君細細辯漁詞。

---------------------------------

參考文獻:

《唐詩百話》 43 張志和:漁歌五首 - 施蟄存

http://www.saohua.com/shuku/tangshi100/tangshi041.htm

此地彼地西塞山——張志和《漁歌子》考(1) - 李全修

http://www.hsdcw.com/html/2017-7-27/870121.htm

此地彼地西塞山——張志和《漁歌子》考(2) - 李全修

http://www.hsdcw.com/html/2017-8-10/872795.htm

此地彼地西塞山——張志和《漁歌子》考(3) - 李全修

http://www.hsdcw.com/html/2017-8-17/873869.htm

此地彼地西塞山——張志和《漁歌子》考(4) - 李全修

http://www.hsdcw.com/html/2017-8-24/874876.htm

陸游與西塞山「黃石說」 - 郭艾晨

http://blog.sina.com.cn/s/blog_50bacc330102xhar.html

張志和與「西塞山前白鷺飛」 - 史正福

https://www.yzzdlx.com/art28e6.html?id=2798

李結《西塞漁社圖》(又稱《雪溪漁社圖》),及其多篇題跋:

https://www.metmuseum.org/art/collection/search/40057

《王狀元集百家注分類東坡先生詩》考論 - 何澤棠

http://wsp.yqlib.cn/yjwx/yjlw/201407/P020140721574639597569.pdf

《蘇東坡傳》 附錄二 參考書及資料來源 - 林語堂

http://www.tianyashuku.com/rwzj/7821/323352.html

❸ 誰有小學六年級語文最好的復習資料

《六年級語文期末復習》網路網盤資源免費下載

鏈接:https://pan..com/s/1o2sICQFicDBGEKCLQAsfmw

?pwd=m4wf 提取碼:m4wf

六年級語文期末復習|五年級語文期末復習|2012學而思春季超常123班難題匯總.pdf|精選小學縮句練習題及答案.doc|六年一期數學期中|小六畢業模擬試題--數學.docx|初中語文現代文散文閱讀練習doc.doc|小升初數學能力測試卷(自製).rar|六年級語文上冊看拼音寫詞語練習題.docx|小學語文總復習-成語專項訓練(答案).doc|廣益試卷|六年級單元復習|初中語文散文閱讀解題技巧.doc|五年級字義方面練習題.doc|測試題


❹ 《南京傳》pdf下載在線閱讀,求百度網盤雲資源

《南京傳》(葉兆言)電子書網盤下載免費在線閱讀

鏈接:https://pan..com/s/1lcd7SE9-2XeBjfvMKyEl5g

提取碼:5d

書名:南京傳

作者:葉兆言

豆瓣評分:8.0

出版社:譯林出版社

出版年份:2019-8

頁數:510

內容簡介:

春歸秣陵樹,人老建康城。

作為一位公認的文章大家,葉兆言對他寫了四十年的南京有著獨特理解。

南京為他提供了一個講述中國歷史的平台,它不斷被破壞、被傷害,又不斷重生、發展;它在每一個歷史轉折點上都濃墨重彩,又以失意者退場;它清晰地展現了中國歷史的滄桑。

在這部集其四十年寫作大成的《南京傳》中,葉兆言以史為綱爬梳剔抉南京歷史:從公元211年孫權遷治秣陵,到1949年百萬雄師過大江,歷經東吳霸業、六朝金粉、南唐偏安、明清隆替、民國風雲,南京如何一步步走來?秣陵、建業、石頭城、建康,南京的古名稱有何歷史意義?從竹籬笆到明城牆,城市建制怎樣演變?孫權、蕭衍、李白、顏真卿、李煜、王安石、辛棄疾、朱元璋、朱棣、利瑪竇、張之洞、孫中山,這些人物在南京留下怎樣不朽的傳奇?……

葉兆言南京人立南京傳,文學家亦史學家,「透過南京這扇窗戶看中國歷史」,抽絲剝繭、細細道來。在這里,南京不僅是一個敘事空間,更是一個極目遠方的平台,而《南京傳》,也可以看作是一部以南京為基點的中國史。

作者簡介:

葉兆言,1957年出生,南京人。1974年高中畢業,進工廠當過四年鉗工。1978年考入南京大學,1986年獲得碩士學位。80年代初期開始文學創作,主要作品有八卷本《葉兆言中篇小說系列》,三卷本《葉兆言短篇小說編年》,長篇小說《一九三七年的愛情》《花煞》《別人的愛情》《沒有玻璃的花房》《我們的心多麼頑固》《很久以來》《刻骨銘心》,散文集《流浪之夜》《舊影秦淮》《葉兆言散文》《雜花生樹》《陳年舊事》等。《南京傳》為葉兆言2019年最新作品。

❺ 精編顏真卿楷書集字對聯 pdf

http://image..com/search/index?tn=image&ps=1&ct=201326592&lm=-1&cl=2&nc=1&ie=utf-8&word=%E9%A2%9C%E7%9C%9F%E5%8D%BF%E6%A5%B7%E4%B9%A6%E9%9B%86%E5%AD%97%E5%AF%B9%E8%81%94

❻ 書的由來

早在3000多年前的殷代後期,就出現了有關占卜吉凶的書。當時紙尚未發明,人們就地取材,以龜甲和獸骨為記錄材料,把占卜的內容刻在龜甲或獸骨上,這就是最早的圖書---甲骨的書。
我國最早的書還有「簡策」、「版犢」、「帛書」。用竹做的」稱「簡策」。把竹筒破成一條條又窄又平的細分簽,就可用筆在上面寫字,當紙使用。一條竹簽叫「簡」,許多條竹簽連結在一起叫「策」。「簡策」最早出現在南朝中葉。
用木頭做的書稱「版牘」。把樹鋸成若干段,再將段鋸成薄片就叫「版」,在「版」上寫字後,就叫牘。把薄片編起來,就是「版牘」。「帛書」是寫在絲織品帛上的書。
1993年10月,郭店楚簡出土於沙洋縣紀山鎮郭店一號楚墓。這是一次轟動全世界的考古大發現。
郭店楚簡是迄今為止世界上發現最早的原裝書。共804枚,其中有字簡726枚,簡上字數13000餘個。經古文字專家研究整理得知,郭店楚簡全部為先秦時期的18篇典籍。其內容為儒家和道家兩派著作。道家著作有《老子》(甲、乙、丙)三篇和《太一生水》,儒家著作有《緇衣》、《魯穆公問子思》、《窮達以時》、《五行》、《唐虞之道》、《忠信之道》、《成之聞之》、《尊德義》、《性自命出》、《六德》、《語叢》(四篇)。眾所周知,秦始皇的焚書坑儒政策使先秦大量的學術典籍付之一炬,但郭店楚簡在此之前深埋地下,逃過了這一劫難,得以重見天日。
-----------------------------
距今三千年前的商朝,有了最早的書籍實物——甲骨刻成的文獻,還有刻(或鑄)在青銅器上的書——金文,刻在石鼓上的書——石鼓文。我國正式的書是用竹片和木板做的木簡或竹簡。春秋末年,人們把字寫在綢上面,叫帛書。東漢,蔡倫發明了一種既輕巧又便宜的材料——紙。公元六到八世紀,畢升發明了活字印刷術,才出現了用紙裝訂的書。到了近代,又有用石印的書,現代主要是鉛印的書。目前,世界上有些國家已經實現了圖書資料儲存的電子化。
--------------------------------
無論古今中外,對於書,人們總給予最高的肯定與特別的關懷。 手工精製的紙特別適合中國書畫之用,分生宣和熟宣兩種。

人類許多偉大的創造,大都經過漫長歲月的發展過程,並聚合無數人的心力,時刻成長、壯大,圖書也不例外。以我們中國為例,它至少已有三千五百年以上的發展歷史,其間人們所投入的智慧與勞力,更無與倫比。圖書在迭次的創造改進,才有今天的面貌。大體來說,歷史上,除了某些為特殊目的所製作的圖書之外,書籍的發展,略有脈絡可尋。最早人們的交往,在彼此示意之時,可能只藉手勢或音量做為媒介。其後,從經驗的累積,進而確定一些固定的音節,來代表某種特定的意義,於是人類跨出了有聲無言的時代,邁入到有言無文的社會。

有了語言,人類往往藉助於記憶力,把聽到的話,牢牢記住,再對別人復述出來;或將心中的理想,個人的經驗,借語言加以傳播。這種目的及辦法,與日後圖書的功能相近,因此,可以稱之為口傳的活書。 人類的記憶到底有限,有時更會走樣,口傳的活書,必然有許多缺陷。於是,聰明的人類起而發明了許多幫助記憶的方法,其中最富代表性的便是結繩。以結繩的大小、松緊、多寡及塗上不同顏色等方式,來表示各種不同的意義,我們可稱之為繩書。

繩書能傳到遠方,也能長期保存,比起語言,自有某些長處。然而終因其式樣變化有限,無法滿足快速進步中人類社會的需要。於是,人類再著手改進,乃從模仿天性里,描繪外界形像加以簡化,使之蛻變成為簡單的圖像,再用它來做為意象的符號。這種圖畫,已有文字的雛形,一般人稱之為文字畫。之後,經過再改良演進,漸漸成為定型的象形文字。又經過長時期的發展,終於成就了無數的字體,供人們應用。文字的出現,既為人類文明開拓了嶄新境界,也為書奠下堅實的基礎。 中國的記言文是在記事文之先發展的。商代甲骨卜辭大部分是些問句,記事的話不多見。兩周金文也還多以記言為主。直到戰國時代,記事文才有了長足的進展。古代言文大概是合一的,說出的、寫下的都可以叫作「辭」。卜辭我們稱為「辭」,《尚書》的大部分其實也是「辭」。我們相信這些辭都是當時的「雅言」①,就是當時的官話或普通話。但傳到後世,這種官話或普通話卻變成了詰屈聱牙的古語了

閱讀全文

與顏真卿pdf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小米sd卡解壓 瀏覽:996
程序員那麼可愛陸漓替老袁說情 瀏覽:28
當女程序員遇見問題 瀏覽:746
32位編譯器什麼意思 瀏覽:355
php多參數函數 瀏覽:17
通達信板塊動作源碼 瀏覽:751
matlab完全自學一本通pdf 瀏覽:250
php源碼本地安裝 瀏覽:961
伺服器怎麼用不會斷電 瀏覽:301
主從伺服器有什麼用 瀏覽:213
jstlpdf 瀏覽:15
安卓原神在哪個app下載 瀏覽:808
單片機編程技術什麼意思 瀏覽:104
e點課堂源碼 瀏覽:46
免費打擊墊app哪個好 瀏覽:532
程序員必裝的6款軟體 瀏覽:750
基於單片機的遙控器設計 瀏覽:521
安卓如何取消圓圖標 瀏覽:11
收件伺服器怎麼樣 瀏覽:48
建築設計規范pdf 瀏覽: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