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文檔加密 > 殷周金文集成pdf

殷周金文集成pdf

發布時間:2022-10-31 07:11:41

⑴ 羊按照甲骨文金文小篆看書寫書的演變過程

羊--字的演變


象形字。「羊」的造字方法 是以局部替代整體。商代甲骨文(圖1-8)的「羊」所描繪的是一隻羊頭的正視圖,上端是兩只彎曲的羊角,中間一豎是羊臉的線條化,下部向上斜的兩短畫像羊的胡須。

商代甲骨文或重疊羊角,或在羊角上加諸如圖A、B、C的飾物。後來這些裝飾筆畫統一作一短橫。商代金文偶爾也有全身入畫的,如商代「羊己觚」上的「羊」(新附1,見《殷周金文集成》[5])。西周金文(圖9)方正規整,已接近小篆:羊角彎度小了,羊下巴和鬍子變成「十」字。

戰國時主流寫法與西周一致(圖10、11),所出各種異體或加飾件、飾筆、飾點繁化,或省、變作圖D、E、F、G等追求詭異、個性的效果,此時古隸有的字已與後代楷書幾無區別。《說文解字》將結構整理作「從,象頭腳足尾之形」,屬於理據重構,內中不免失誤之處。漢代隸書(圖18-22)把羊角變成「前」字頭(「」),下巴變成一長橫了。於是,楷書(圖F)也相沿訛變,最終把羊鬍子和鼻樑變為「羊」中的一豎,成為記號字。

⑵ 百度的大神們,你們是如何分辨出甲骨文、金文等一些古字體的有什麼參考書可以推薦下嗎

金文與甲骨文相比,有許多不同之處.甲骨文象形味重,字形繁復,而金文則比較簡單,此外,甲骨文象形字的筆畫隨意增省,異體特多,而金文則比較一致.從使用工具上看,甲骨文用刀契刻在龜甲和動物的骨頭上,筆畫很細,不可能出現墨團類的肥筆,需要填實的部分一般都改用勾廓.同時,轉折也很難圓轉自如,一般都重新起筆,寫成方折的形體.而金文主要是用范模澆鑄的,因此即使筆畫寫得很細,澆鑄出來也會成倍地變粗,並且出現肥筆,轉折處也過渡圓渾,不帶稜角,結體渾厚,而刻字因兩端有進刀和收刀,所以線條比較尖細.材料、工具和刻鑄方法的不同,決定了金文與甲骨文在風格的大致區別.

參考書
《甲骨文合集》郭沫若主編
《甲骨學通論》王宇信著
《殷卜辭中所見先公先王考》王國維著

《殷周金文集成》考古研究所編纂
《三代吉金文存》上中下三冊,20卷。羅振玉

⑶ 上面一個草字頭底下勺去一點是什麼字

【字海】釋義

金文隸定字。同【茯】字。
字見《殷周金文集成引得》1109頁。
金文原形字出自《殷周金文集成》第429器銘文中。因不清楚未錄。

⑷ 戰國古璽文字特徵

戰國石璽文字特徵是:
第一節春秋戰國的文字概況——規整和美飾成為潮流
在春秋戰國之交,中國社會發生了劇烈變化,這對漢字形體的演變產生了巨大的影響。春秋之前,貴族階級在經濟、政治、文化等方面都佔有統治地位,文字當然也被他們所壟斷。春秋戰國之交,舊的貴族階級逐漸為新興的剝削階級所取代,文字開始擴散到民間。進入戰國之後,隨著經濟、政治、文化等方面的巨大變化和飛速發展,文字的應用越來越廣,使用文字的人也越來越多,因此文字形體發生了前所未有的劇烈變化。這主要表現在俗體字的發展上。
因此,在春秋戰國時期,文字呈現出多種了多種面貌。比較端莊典雅的金文和變化多端的俗體字並存,在地域上也呈現出文字地區性分化的現象。
戰國時期的文字種類相當繁多,包括銅器、鐵器、金器、銀器、石刻、玉刻、盟書、貨幣、璽印、風泥、陶文、骨器、簡牘、木器、漆器、縑帛文字等等。
鑄在金屬上的金文是春秋戰國時期的正體字;簡帛文字為手寫體文字;陶文是璽印文字的使用方式,所以大部分陶文其實就是璽文。璽印文字因為璽印昭明信用的功用因而是比較正規和嚴格的。可以說璽印文字就是流行文字的入印文字。
金文是與璽印文字關系最密切的文字。從整體面貌上出發,金文又被劃分為整飭類和非整飭類。整飭類金文字體的最基本特點是章法橫縱、行氣清新,字距均等,字與字之間獨立不牽連,字大小一致。非整飭類金文往往比較草率。
整飭類金文在春秋早期進一步的規整化。風格既非西周早期的雄峻渾厚,也非西周中晚期的典雅柔和。春秋中期,金文在體勢上規整為長方,結體更加講究均衡和對稱,並且開始出現地域化風格特點。到了春秋晚期至戰國早期,金文字體出現了美飾化的潮流。一個重要而集中的體現是南方出現了鳥蟲篆。晉、齊、中山、越、徐、楚等地均出現了成熟且富有個性的字體美化修飾技巧。這些美術化的手段包括「屈曲」、「直化」、「圓轉」、「方轉」、「粗細變化」、「加長」、「變窄」、「方正」、「扭曲」與「添加裝飾點」等。
以下圖片選自《殷周金文集成釋文》,編號為《集成》上的編號。從這些戰國金文的拓片可以看到,在戰國時期,雖然地域不同,金文多存在美飾化的現象。

金文的美飾化風氣體現了春秋戰國時期的青銅器製造技術的進步,已經可以製造相當細膩精美的青銅器。同時古人駕御線條、進行文字美化變形的慾望和能力都很強。在這樣的大環境中,出現鑄造精美,文字設計巧妙的印章就是理所當然了。戰國古璽因為面積和形狀的限制,文字並非如戰國金文那般的拉長和扭曲,而是有自己一套變形和美化的方式。
第二節古璽文字的特徵概述
一 璽印文字的特點:
戰國時期的璽印根據文字的結構和相貌特徵歸類,可以分為燕系、齊系、楚系、晉系和秦系五大體系。
1.從橫向看,不同地域的璽印文字具有不同的特點:
楚璽文字線條流暢,結構飄逸,具有楚文字的斜劃較多的特點,有書寫的韻味。
晉璽文字線條細勁均勻,結構整齊,文字的印化程度較高。
齊璽文字筆劃比較均勻,印面文字布局隨意性大,特別是大型的官璽,粗獷而自然。
燕璽文字多顯陽剛之美。筆劃多方折,給人犀利勁健的感覺。
秦印文字繼承了周以來的文字形體,線條以直代曲,鑿刻痕跡明顯。
2.從縱向看,不同時期的璽印文字也具有不同的特點:
王獻唐在《五橙精舍印話》中總結了璽印文字變化的基本規律,認為是愈晚愈整飭:
「初期之璽文字多難識,比畫多粗而有力,任刀沖行,起落多有尖勢。行刀成畫,積畫成體,不加修飾,一任斜直。也不計字體大小,筆畫繁簡,有則刻之,無則空之,自然排列,隨意伸縮,不求整齊。行款寬狹,疏密斜正,都無一定之規,沒有著意經營的痕跡,透出古穆渾厚之氣象,表現一種原始質朴之美。
中期璽印筆畫漸細,筆畫起落處有出尖,有的略平,也不像初期那樣錯落草率。文字的結體開始講求整齊,筆畫多的文字注意收束,筆畫少的文字則稍事疏放,以求相互配合,不至於過大過小,錯落懸殊。整體上看,比初期璽印顯得修整一些,韻致也較初期薄弱了一些。
晚期璽印文字的筆畫和結體愈益修整,注意筆畫的橫平豎直,圓筆漸做方筆處理,行款也較為工密,開始飾有界格,與秦印的特徵較為接近。文字愈整傷而古意愈失,這是先秦金文發展的規律也是古璽文字發展的規律。」
古璽的藝術風貌,是由時期和地域這一對橫縱坐標來定位的,是精緻整飭還是古樸蒼茫,跟地域和時期都有關系。
二.古璽文字與同地域其他文字的比較:
以下將各系典型璽印與同系的金文及其他文字進行一個簡單的比較,以求整體面貌上印象。以下金文選自《殷周金文集成釋文》。

通過以上比較觀察,得出如下總體印象:
第一璽印文字面貌體現了同域的其他文字面貌和結構特點。
第二.璽印的文字比同域的其他文字相比,與金文有著同等的庄嚴,比帛書、簡牘、壺、戈等文字來得相對更加嚴謹和端正。
第三.璽印文字的變形和美飾方式沒有戰國金文的扭曲和盤繞,線條平直規整,注意文字的對稱與平衡。
第四.璽印文字不單是文字的選用,存在著獨特的美飾方法,如加界格、邊欄、鳥獸;文字間的排列方式多樣化。
那麼戰國文字在入印的時候都有著什麼樣的變形和美化的手段呢?有哪些字法和章法安排上的規律值得我們當今的篆刻創作借鑒呢?以下分章節對戰國古璽的文字印化變形方式與章法構成進行歸納和梳理,力求總結出一些文字變形和排列規律。

⑸ 位老師能詳細介紹一下《三代吉金文存》《殷周金文集成》:修訂增補本(全八冊)這兩本書謝謝

《三代吉金文存》:
作者簡介:
羅振玉(1866——1940),中國近代金石學家、文物收藏家。初字堅白,後改字叔蘊、叔言,號雪堂、貞松老人,又稱永豐鄉人、仇亭老民。原籍浙江上虞縣(今浙江省上虞縣)永豐鄉。清同治五年六月二十八日(1866年8月8日)生於江蘇山陽縣(今江蘇省淮安縣),1940年5月14日卒於遼寧旅順。
羅振玉以上虞縣學第七名出身,應壬午(1882)、戊子(1888)兩次鄉試不中,自此潛心治學。中日甲午戰爭後,留意新學,與蔣伯斧等人在上海合辦學農社及《農學報》,又創設東文學社,翻譯介紹日本和歐美農學著作,並協辦武昌農校、江楚編譯局、蘇州師范學堂等。1906年起,任學部參事官、京師大學堂農科監督等職。辛亥革命後,以清朝遺民自居,僑居日本。1919年返國,逐漸參預清室的復辟活動,被溥儀任為南書房行走。偽滿洲國傀儡政權成立後,曾任偽監察院長及滿日文化協會會長等職。
羅振玉自幼喜愛收集金石銘刻,終生不輟。因其學術見聞廣,掌握資料多,又恰值殷墟甲骨、敦煌遺書、西域簡牘、中原碑誌等大量古物陸續被發現,以一家之力廣泛收集各類新發現的文物資料,分門別類地加以整理研究,為近現代社會科學研究保存了可貴的資料,做出了有益的貢獻。

內容簡介:
三代吉金文存》乃羅振玉40年收集金文拓片的豐碩成果,共有4831器。在出版後的近半個世紀里,它以收羅宏富、印刷精良而聞名於世,無有別書可替代。此書按器種排列,每個器種下又按字數多寡序列。惟無釋文,僅有一目錄,於初學者不大方便。重印的《三代吉金文存》書後有孫稚雛《三代吉金文存辯正》一文,可以幫助讀者更好地認識此書的的優點與不足之處。

目錄

卷一 鍾 百十有四
卷二 鼎 四百七十四
卷三 鼎 二百六十五
卷四 鼎 九十四
卷五 甗 七十二
卷六 彝 三百九十五
卷七 簋 二百三十六
卷八 簋 一百二十三
卷九 簋 六十七
卷十 簠 九十一器
卷十一 尊 二百七十一
卷十二 壺 一百一十三
卷十三 卣 一百九十三
卷十四 盉 六十三
卷十五 爵 三百六十八
卷十六 爵 三百四十四
卷十七 盤 六十三
卷十八 雜器 一百六十一
卷十九 戈 一百三十四
卷二十 戟 六十 矛 四十有六 雜兵 九十有一
凡得四千八百三十有五器

《殷周金文集成》
內容簡介:
本書收錄的多文資料,包括殷周、西周、春秋和戰國時期的各類器物,年代下限斷至秦統一以前。宋代以來各家著錄和國內外主要博物館藏品,力爭收集得比較齊全。各地新出土的發掘品和採集品,以各冊編成時已公開發表者為限。預計所收器銘的總數當在萬件以上。書中採用拓本的主要來源有五:(一)考古所多年積累的舊拓本,(二)《考古學報》和《考古》的檔案,(三)編輯組同志前往有關單位新打制的拓本,(四)若干文博單位提供的現成拓本或拓本原大照片,(五)若干單位或個人借給的拓本。其中第(一)(二)兩項共計約五千器,第(三)薦將近三千器,第(四)項一千餘器,第(五)項為數不多。再有一定數量的器銘,因手頭缺少善拓或僅有摹本流傳,採取剪貼《三代吉金文存》、(商周金文錄遺)等書,或由我所技術室按比例復制其它著錄書,用兩種辦法將其補齊。

目錄

修訂增補說明
前言
出版說明
編輯凡例
第一冊
銘文(鍾鎛類、鐃、鈴、鐸、句鑃等類 鬲 甗類 匕類)
銘文說明(鍾鎛類、鐃、鈴、鐸、句鑃等類 鬲 甗類 匕類)
第二冊
銘文(鼎類)
銘文說明(鼎類)
第三冊
銘文(*類)
銘文說明(*類)
第四冊
銘文(*類 盨類 簠類 敦類 (金和) 豆類 卣類)
銘文說明(*類 盨類 簠類 敦類 (金和) 豆類 卣類)
第五冊
銘文(尊類 觶類 觚類 爵角類)
銘文說明(尊類 觶類 觚類 爵角類)
第六冊
銘文(爵角類 斝類 觥類 盉類 壺類 罍類 方彝類 勺類 杯類 瓿類 *類 瓶類 缶類)
銘文說明(爵角類 斝類 觥類 盉類 壺類 罍類 方彝類 勺類 杯類 瓿類 *類 瓶類 缶類)
第七冊
銘文(盤類 *類 鑒類 盂類 盆類 異形器類 衡量器類 雜器類 類別不明之器 戈戟類)
銘文說明(盤類 *類 鑒類 盂類 盆類 異形器類 衡量器類 雜器類 類別不明之器 戈戟類)
第八冊
銘文(矛類 劍類 雜兵類 車馬器類 符節類)
銘文說明(矛類 劍類 雜兵類 車馬器類 符節類)
附錄目錄
一 器物出土地索引
二 器物現藏地索引
三 器物著錄書刊索引
四 部分著錄書刊與本書器號對照表

⑹ 西周《仲生父鬲》銘文

銘文:中生父乍(作)井孟姬寶鬲,其萬年,子子孫孫永寶用。文獻資料出處:《殷周金文集成》(修訂增補本)。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編,中華書局2007年4月出版,第一冊,第六七六頁。

⑺ 中國古代的青銅器txt全集下載

中國古代的青銅器 txt全集小說附件已上傳到網路網盤,點擊免費下載:

內容預覽:
主講人簡介
王世民,中國科學院考古研究所工作研究員漢族。1935年生於江蘇省徐州市。1956年畢業於北京大學歷史系,同年至中國科學院考古研究所工作,累任至研究員。兼任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生院考古系教授、中華炎黃文化研究會理事暨學術委員、中國考古學會理事、中國郭沫若研究會常務理事、中國古文字研究會理事等職。享受國務院頒發的政府特殊津貼。研究領域主要為中國考古學史和中國古代青銅器,曾參與編撰http://
http://
《中國大網路全書》考古學卷http://
http://
《中國歷史地圖集》http://
http://
《中國青銅器全集》http://
http://
《中國音樂文物大系》等大型圖書,承擔夏商周斷代工程中西周青銅器研究工作。主持編纂的多卷本http://
http://
《殷周金文集成》,獲國家優秀圖書獎、古籍整理圖書獎、中國社會科學院優秀研成果獎等多種獎項。最近,合著的http://
http://
《西周青銅器分期斷代研究》一書,又獲郭沫若中國歷史學獎。
內容簡介
中國古代青銅器源遠流長,絢麗璀燦……

⑻ 「大」字下面的「力」不要出頭是什麼字

應該是夯字的異體字,詳細見圖

基本字義

hāng ㄏㄤˉ

砸地基用的工具:木~。蛤蟆~。打~。

用夯砸:~土。~實。

方言,用力打:拿棍子~。

其它字義

bèn ㄅㄣˋ

同「笨」。

⑼ 《說文解字》部首分篇梳理第十三(上)

《說文》末篇以金篇結束,所以後五篇的五行篇次序很可能為水-木-火-土-金。水篇(第十)單一個「水」部就佔了半篇,而木篇(第十一)的「木」部也是幾乎佔半篇。

至於火篇,《說文·第十》的「馬」至「熊」諸部多為有靈性之生物,所以我認為該劃歸第九篇。如此,火篇的「火」部也是幾乎佔去半篇。

是以水、木、火三篇且按下不表,等回頭合並到上述三篇的下篇一起解。

而《說文·第十三》的土篇,似乎異常混亂:其「糸」至「率」諸部宜歸於第六篇,接下來的「蟲」部篆文構形雖與火篇結尾的「心」部近似,但參考金篇、水篇、木篇的篇首,該篇還是宜用「土」部為篇首。而《說文·第九》的「糸」至「率」諸部,大致屬性介於土金之間,宜放到土篇的末部。

於是,我認為土篇的上篇為「土」至「劦」諸部,加上一個「蟲」部,加起來大致占本篇一半稍多的篇幅。

結合相關字「石」、「沙」、「泥」,「土」字的甲骨文構形大致為平地所出(有別於石頭)、能結塊的泥沙混合物。某些甲骨文「土」還帶有數量不定的小點,為了是增加泥沙混合物的特點——易於破碎。

金文、篆文的「土」我認為都從「十」表示平地所出的混合物:

該部基本廢棄,

該部與「難」(漢)的相似構件應為起源相同的漢字構件:

其分化,大致在西周中期:

篆文中統一為「堇」,隸變中又重新分化:

「堇」字古文,有從火的有從土的,也有僅是「堇」的上部的:

這說明「堇」字古文本身並不是太好理解,所以我們得藉助「堇」的相關字,甲骨文從「堇」的字只有「艱(艱)」字:

從僅有的三例甲骨文「艱(艱)」看,甲骨文「艱(艱)」表意的關鍵在其構件壴(鼓),

      此甲骨文的左部構形解為「鼓」基本是沒有異議的;然而對整個字,漢語多功能字型檔網認為:全字會一人在鼓旁守候之意,以便擊鼓報告艱險之事(參郭沫若、唐蘭)。

        筆者認為,一人守候鼓旁的說法,筆者認為較為貼近甲骨文「艱(艱)」的構形,然而會意擊鼓報告艱險之事之說則有點牽強。

        甲骨文「艱(艱)」字構形差不多就是一個人獨自守候在鼓旁,精簡的說法其實是放哨,而值守放哨意味著漫長的等待,而且是等待某種意外的出現。而在荒蠻的古代,意外通常等同於危險,所以放哨者的責任相當重大,是以值守意味著肉體與精神的雙重壓力。甲骨文「艱(艱)」字會意艱難辛苦應該是從這個角度引申而來。

        如此,則甲骨文「艱(艱)」字的右部應該是一個人緊張的守候,屈膝或者雙手交疊的構形,都為了突出緊張。

        而「堇」字的甲骨文與「艱」字甲骨文的右部一樣或者在下面加了堆火,兩字的差別源於鼓與火的差別。火在文字出現的年代應是已經普及使用,守候在火堆旁,意味著一般的守夜,防野獸之類 。是以「堇」可以引申出緊張義或者小心義,從而另造出「勤」、「謹」、「覲」等字。

「里」字最早見於西周金文,最初很可能表示一個井田單位的居住地。《春秋·穀梁傳》宣公十五年(前594年)載:「古者,三百步一里,名曰井田。井田者,九百畝,公田居一。」

而「步」的構形為左右足印個各一。由立定開始,左邁一步,右邁一步,然後立定,這才是古人認為的「步」。當然,只從兩個腳印來說,現代理解為一個邁步也不為過。但閱讀古文的時候,就必須注意古今差異。

人的腿長(會陰高)/身高×100:亞洲男性平均為45.70,而按現代國內男性平均身高算(約170),腿長差不多80,加上要保持交替邁步的話,邁出現代概念的一步肯定小於80。若按75算,那麼古代300步就是450米,若按70算,古代300步就是420米。

秦漢尺的長度如商鞅量尺、新莽銅斛尺、後漢建武銅尺都是一尺等於0.231米。由此可以算出一里等於1800尺(秦漢六尺為步)為415.8米。

所以,「里」最初表示一個井田單位(里長由此而來),而由三百步(見方)建立一個里,引申出長度含義的「里(三百步)」。

現代的自然村落,有些相距也只是幾百米,這估計是因為一旦距離過長,人們浪費在路上的時間與體力消耗會大大降低每天的勞動成果。因此,當一個村子的規模大到一定程度,就自然會出另一個村子。

所以,周人以三百步為一里(一個村落、基本聚落),而不是六百或者更長的九百為一里是有其相當深刻的內在原因的。

因此,「里」從田從土,表示田地中沒有種植(農民居住)的地方。

縱橫交錯的田埂表示種植農作物是田地。甲骨文中一度還表示縱橫交錯的鬼面,所以部分甲骨文「田」寫成非常多的縱橫交錯。

我認為「畕」與「畺」互為異體(表示邊界),而「界」為「畺」的轉注字(獨體字「畺」(彊)一度表示生薑)

而「疆」則是「域」的異體。

黃帝真的存在嗎?

「黃」字在以上文章中已經解析過,現整理如下:

從上圖我們可以看出,「黃」字的古文其實由兩部分組成,一是中間類似「田」字的構形,另一個象人的軀干或者箭頭。然而考察古文「矢」:

由上圖看,甲骨文的「矢」箭尾要麼交叉,要麼表示箭尾的兩筆是外撇的,與「黃」字下部兩筆的收筆明顯垂直向下不同,而金文的「矢」有明顯的箭頭象形;相應的,部分金文的「黃」字估計是要免除誤會,所以在其上部加上類似發髻或口(類草字頭或「廿」),以代表頭部的構形來明確構形含義。是以「黃」字指的是人軀幹上(或軀幹上穿戴)的某物,具體是什麼要參考其他線索。

古文中以「黃」字為部件構造的字裡面,應該只有廣(廣)字現在還比較常用,只是現代「廣」字常用義廣大與「黃」字關系不大,也因此「廣」被簡化為「廣」。慶幸的是,筆者還發現一個常用字的金文構件使用的是「黃」字,那就是艱難的「艱(艱)」字。那麼,我們來看看「艱(艱)」字的古文:

      「艱(艱)」字甲骨文的左部構形解為「鼓」基本是沒有異議的;然而對整個字,漢語多功能字型檔網認為:全字會一人在鼓旁守候之意,以便擊鼓報告艱險之事(參郭沫若、唐蘭)。

        我認為,一人守候鼓旁的說法,可說較為貼近甲骨文「艱(艱)」的構形,然而會意擊鼓報告艱險之事之說則有點牽強。

        甲骨文「艱(艱)」字構形差不多就是一個人(或叉手站或跪坐)獨自守候在鼓旁,精簡的說法其實是放哨,而值守放哨意味著漫長的等待,而且是等待某種意外的出現。而在荒蠻的古代,意外通常等同於危險,所以放哨者的責任相當重大,是以值守意味著肉體與精神的雙重壓力。甲骨文「艱(艱)」字會意艱難辛苦應該是從這個角度引申而來。

        如此,則甲骨文「艱(艱)」字的右部應該是一個人緊張的守候,屈膝或者雙手交疊的構形,都為了突出緊張。而鼓在那個年代應該還並不常見,而守候在鼓旁,基本就意味著軍隊出征在外,放哨者隨時要注意敵人的出現。

若從鼓指代軍隊這個角度看,「艱(艱)」字的金文構形就好理解了:左邊構形就是指代軍隊,右邊構形就是披甲值守於火堆旁的哨兵。顯而易見,「艱(艱)」字構形的的重點就在放哨(「堇」字始終是甲金文「艱」的構件之一),而軍隊哨兵的重點在銳利的眼神,於是,軍隊慢慢發展出專門的哨探,甲金文「艱」字構形在後來變成「艱」也就順理成章了。

由此,「黃」字的構形也明確了,那就是一個人身上披著衣甲(或披甲的人)。由於古代工藝簡陋,那時候的衣甲只保護內臟所在的軀幹部位。後來由於青銅甲是黃燦燦的,所以「黃」字引申出顏色的黃,最後成為常用義,但其造字本義仍留在「廣」字中,下為「廣」字古文:

「廣」字從廣從黃,「黃」字由披甲人的構形本義可以引申指代軍隊,「廣」的構形本義就可理解為集合軍隊對外擴張,差不多等同後起字「擴」。用例在秦孝公《求賢令》中可體現:「昔我繆公自歧雍之間,修德行武。東平晉亂,以河為界。西霸戎翟,廣地千里。」還有成語集思廣益的「廣」。

對部分的金文「堇」和「難」來說,「黃」才是其構件:

乃至金文「漢」字,其實也從「黃」(確切的說,是甲骨文「堇」之含義):

甲骨文「堇」構形所表示的「放哨」與「黃」字所表示的「披甲之人」其實都能指代軍隊,而軍隊的基本作用,是「守護」。這也是為何甲骨文「堇」在金文中多數被替換為「黃」。

「漢」為我族族名,始於漢朝,但金文中,「漢」字出現不多,且算得上構形各異,至於甲骨文,目前一般認為還沒發現。因為漢族尊黃帝為始祖,而金文中作為構件「堇」「黃」兩部可以相互替換。所以我將「漢」字的解析放到這里:

目前所見到的最古老的「漢」字,是西周早期的青銅器:中甗(《集成》949)。而後是春秋的敬事天王鍾,戰國的鄂君啟銅節。以上青銅器的銘文內容,基本都提到了江漢平原的相關地名。

所以,從「難」的「漢」字是後起字。估計是為更明確表示「漢」字含義而添加的構件。但是,現在網上有種看法很流行,就是將最簡的「堇」字(甲骨文「艱」右部(縛手站立)的構件,如下圖)

理解成是受刑哀嘆(哀嚎)的人,進而由「難」、「熯」兩字為附證,說明「漢」字的最初含義為「受難之地、流放之地」。

對這種看法,我點評如下:

其一,由甲骨文「堇」分化出「熯」字,只能說明甲骨文「堇」存在歧義的可能性比較大,但「熯」字所表達的「乾旱」含義,在戰國時代就出現異體「旱」,更重要的是,「旱」後來基本替代了「熯」字,在典籍中,表示「乾旱」多用「旱」字。

對比「堇」字與「艱」字在篆文之後的穩定性,理解其共同構件(上圖最簡「堇」字)時,不該藉助「熯」字解析「漢」。

其二,金文「堇」字與「艱」字的共同構件(上圖最簡「堇」字)多數替換為「黃」,這一現象說明為了避免與「熯」字相同構件產生的歧義,所以將甲骨文中表示「哨兵」的構件(上圖最簡「堇」字)變成近似含義的「披甲的人(軍人)」「黃」。而後來,更是出現了「熯」的異體「旱」,這種情況下,「熯」的解析可如《說文》認為的那樣,從火,漢省聲。因此,藉助使用頻度可謂最低的相關字「熯」來解析「漢」,可謂舍本取末的行為。

其三,關於「難」相關的青銅銘文如下:

9713(《殷周金文集成》編號),󱩌季良父壺:其萬年。霝冬難老。
10151,齊大宰歸父盤:台𣄨󱱉壽。靈命難老
285,叔屍鍾:用旂󱱉壽。霝命難老
2840,中山王󱩆鼎:此易言而難行施。。。。𠳵邦難寴。󱴬人才彷

很明顯,金文「難」的含義都是指困難,而並非「災難」,更別說什麼「流放之地」相關。

  以本文所解析的「堇」與「黃」兩字的含義去解析「難」字:軍人(或哨兵)的作用是一體兩面的,保護所屬,驅趕(警報)敵襲。那麼,若「難」字的構件「隹」為一般鳥類,理解為則「難」可理解為驅趕飛鳥,守護糧田。

但「難」與「雒」兩字,都晚出於西周晚期,加上嚴格來說,「隹」是翼展比較寬的大鳥,這類飛鳥,要麼是如鷹隼一類的猛禽,要麼是如大雁一般的候鳥。因此,「難」字的構件「隹」還可能「雒」省,因為我們是農耕民族,候鳥的到來,可能對農作物造成很大的損失。

雖然「艱」和「難」是近義詞,但將「艱」字替換到上面幾個青銅銘文的「難」字上,明顯不對味。因為「艱」字傾向於表示「艱辛、辛苦」,但「難」字傾向於表示「困難,完成可能性低」一類的含義。而「難」的構形為驅趕飛鳥(候鳥)的話,正和其使用含義完全貼合。

所以,無論從「熯」還是從「難」,所推論出的「漢」字表示「受難之地、流放之地」的結論,雖然有那麼點道理,但都經不起推敲。

        「難」字解出,那麼戰國文字「漢」從「難」的原因就清楚了:

如上圖,江漢平原是候鳥遷徙中線的主要途經地,其南方的洞庭湖,更是一部分候鳥的越冬地。因此,從「難」的戰國文字「漢」,我認為是特指洞庭湖周邊的漢水下游。

「漢」在成為朝代名與族名之前,那就指的是漢水。算上沒改道前的西漢水,漢水大部分位於秦嶺與大巴山之間,兩列大山近距離夾持下,漢水流域僅有少量河谷盆地,古代若在此處進行農業,那兩邊山林里的鳥兒將是相當嚴重的禍害。因此金文「漢」造字可謂相當貼切:從「堇(省火)」從水,表示需要放哨(驅趕飛鳥)的流域。

        而隨著社會的變遷,「堇」字的構形變成上黃下土,其造字本義與「難」字「守護土地(農作物)」的含義重合,於是「漢」字的構形發展成篆體的左水右堇,構形的右部只取守護土地之義,戰國文字的構件「隹」消失。篆文出現的同時,還出現隸變,右部構形去除「土」字,回歸更早的「火」字,只取守護之意,同時進行筆畫合並,於是變成現在所見的繁體「漢」字,字義也變成守護者(之水)。

        再到後來出現漢朝、漢族,「漢」字的字義則可反向理解為水之守護者(治水者)。漢族以農業為根,而治水為農業的命脈。而此義在胡漢有別、胡漢不兩立、五胡亂華之類的語境中能清晰的理解到。可惜歷史上的祖先們對此感悟不夠深,當時的他們,還沉浸在化夷為華的成功擴張成績中,雖有非我族類其心必異的說法,然而其漢族意識終究不夠清晰,對胡漢之別理解的不夠透徹。

因為中國入狄夷則狄夷之是不可避免的結局(草原即使開發成農田也不能長久),但狄夷入中國未必全都都中國之,這就是五胡亂華形成的最基本原因。

至於「星漢」被理解為銀河,我認為源於「堇」(放哨)從火,即使是驅趕飛鳥(候鳥)僅是白天的行為,但在交通基本靠走的古代,入秋(收獲)時節的驅鳥者在各自的防區直接篝火席地而眠的可能性非常大。若從高山看,夜裡的諸多篝火,不就跟天上的星星相似么。

而現代社會夜裡的燈火,某種程度也像天上的星星:

「男」字的下部構件為「力」,但「力」的構形,或許有兩種可能(參看「力」的解析),之所以如此,估計因為時代的變遷:

甲骨文的「男」、「女」構形,很明顯的是表達男耕女織,所以無論甲金文中「力」字是「手臂」也好,「犁地的工具」也罷,都能表示「男」為「耕作」的含義。

進入西周,井田制建立,小農(小家庭)經濟開始建立,特別春秋之後,井田制崩潰,小農(小家庭)經濟普及。這個大環境下,女子下地的時間不會比男子少很多。所以,大部分金文「女」的構形如下:

以上構形,已經不是類似甲骨文「女性織布」的構形,而是突出了成熟女性胸部性徵。對應的,「男」字的戰國文字乃至篆文的構件「力」,非常明晰的勾勒出「犁地工具」的特徵:

「力」字一般被認為是古代的犁地工具,然而,我認為,參考「力」的相關甲骨文,其構形更可能是人的臂膀:

其相關字,比如「勛(勛)」,其古文左部為鼎,其構形為臂(力)能扛鼎:

而篆文「勛(勛)」卻是從熏,這從側面說明,篆文「力」與之前或之後的「力」字很可能是不一樣的構形內涵。

比如「加」、「嘉」:

當然,篆文「力」倒真的可能是表示「犁地的工具」,雖然如此,篆文之前與之後的「力」字構形,都與篆文「力」不相類。所以「力」字不該以篆文為核心(或基準)來解析。

無論「力」的最初構形是什麼,其引申含義都有「力氣」,所以,三個「力」放一起,最可能就是表示「合作」

對比「它」(古文蛇)字,「蟲」字表示身體能夠任意彎曲的動物。甲骨文「它」的構形為「鱗蟲」,而金文「它」,我看是「有脊椎之蟲」。

閱讀全文

與殷周金文集成pdf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android智能家居藍牙 瀏覽:644
pt螺紋編程 瀏覽:451
手機電音app哪個好 瀏覽:749
checksum命令 瀏覽:637
java創建xml文件 瀏覽:170
算命源碼國際版 瀏覽:283
三菱模塊化編程 瀏覽:718
控制項讀取文件源碼 瀏覽:445
文件夾側面目錄標簽怎麼製作 瀏覽:232
做程序員學什麼 瀏覽:320
pdfeditor教程 瀏覽:880
fortran把文件放入文件夾 瀏覽:709
程序員1年經驗不敢投簡歷 瀏覽:481
如何看電腦的源碼 瀏覽:897
找工作app軟體哪個好 瀏覽:96
信息管理網站源碼 瀏覽:439
小說app哪個好免費 瀏覽:224
域名在線加密 瀏覽:146
軟體編程西安交大 瀏覽:453
是不是串貨的奶粉查不到溯源碼的 瀏覽:8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