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文檔加密 > 山西家譜pdf

山西家譜pdf

發布時間:2022-11-03 22:07:08

① 山西蘭姓家譜

轉自911cha.com蘭姓是當今中國姓氏排行第一百零三位的姓氏,人口較多,約佔全國漢族人口的百分之零點一七。 蘭[蘭、闌、欄、斕,讀音作lán(ㄌㄢˊ)] 一.姓氏淵源: 第一個淵源:源於姬姓,出自春秋時期鄭國公族之後,屬於以為氏。 據史籍《通志·氏族略》記載,春秋時期鄭國君主為鄭穆公姬蘭,姬蘭是周厲王之子姬友(鄭桓公)的裔孫,其支庶子孫中,有以王父名為姓氏者,稱蘭氏。 第二個淵源:源於羋姓,出自楚莊王之幼子蘭,屬於以先祖名字為氏。 春秋時期,楚莊王羋旅(熊侶)封他的小兒子羋蘭(熊蘭)為上官邑(今河南滑縣)的大夫,羋蘭的後代子孫中,有以邑名為姓氏者,稱上官氏;亦有以先祖名字為姓氏者,稱蘭氏。 第三個淵源:源於羋姓,出自春秋時期楚國大夫的封地,屬於以封邑名稱為氏。 春秋時期,楚國有大夫食采於蘭邑(今山東棗庄東二十五公里),其後裔子孫中有以邑名為姓氏者,稱蘭氏。 第四個淵源:源於匈奴族,出自古匈奴族休屠部烏洛蘭氏、拔列蘭氏族,屬於以氏族名稱漢化改姓為氏。 匈奴族休屠部的涼州烏洛蘭氏、拔列蘭氏,在南北朝時,歸附於北魏政權。北魏孝文帝拓拔宏遷都洛陽後,推行漢化政策,烏洛蘭氏、拔列蘭氏兩氏族被改漢姓為蘭氏、石氏。 第五個淵源:源於鮮卑族,出自鮮卑族拓拔部,屬於以氏族名稱漢化改姓為氏。 南北朝時期,北魏孝文帝拓拔宏遷都洛陽後,推行漢化政策後: ①鮮卑族拓拔部中的是蘭氏,亦稱是連氏,後多改為改蘭氏、連氏。 ②拓拔部嗢石蘭氏,亦稱烏石蘭氏,後多改為蘭氏、石氏。 ③拓拔部烏洛蘭氏,後改為蘭氏。 ④拓拔部仆蘭氏,亦稱普蘭氏、蒲蘭氏,後多改為仆氏、普氏、蒲氏,亦有改為蘭氏者。 第六個淵源:源於鮮卑族,出自鮮卑族獨孤部,屬於以氏族名稱漢化改姓為氏。 南北朝初期,鮮卑族獨孤部為北魏初期核心的八大家族之一,亦是構成北魏王朝的三十六部之一,除了部分族人仍為獨孤氏外,在北魏孝文帝太和元年以前即有改為漢字單姓者,為蘭氏、卜氏。 第七個淵源:源於羌族,出自古羌族白蘭氏部落,屬於以部族稱謂漢化改姓為氏。 古羌族白蘭氏,是在歷史上開發青海的少數民族姓氏之一。後在南北朝時期大舉遷徙於中國西南地區,在雲南、貴州地區為古蘭若人,其族後逐漸演進為彝族,其中即有以原部落稱謂為漢姓蘭氏者;在廣西地區的族人逐漸演化為壯族,其中亦有以原部落稱謂為漢姓蘭氏者。 第八個淵源:源於女真族,出自金國女真族後裔,屬於漢化改姓為氏。 據史籍《清朝通志·氏族略·滿洲八旗姓》記載: ①滿族額哲氏,滿語為Eje Hala,漢義為「騸牛」,世居蘭河山,後有以居地名稱取諧音漢姓為蘭氏、哲氏者。 ②滿族輝羅氏,源於金國時期古女真族姓氏「會蘭氏」,以姓為氏,滿語為Huilo Hala,是滿族最古老的姓氏之一,世居烏拉(今吉林吉林)、松花江沿岸,後冠漢姓為蘭氏、輝氏、何氏等。 據史籍《清朝通志·氏族略·附載滿洲八旗姓》記載,滿族拉庫勒氏,亦稱喇庫勒氏、蘭庫拉氏,滿語為Lakule Hala,世居木楞扎喇(今黑龍江牡丹江穆棱林區),後冠漢姓為蘭氏、郎氏。 第九個淵源:源於蒙古族,屬於漢化改姓為氏。 據史籍《清朝通志·氏族略·蒙古八旗姓》記載: ①蒙古族扎賴氏,亦稱札答蘭氏、札只剌氏、茶赤剌氏,是成吉思汗的勁敵札木合的後裔,世居錫喇塔拉。滿族亦有引為姓氏者,滿語為Jalai Hala。其族人中後有冠漢姓為蘭氏者。 ②蒙古族烏蘭氏,漢義為「紅色」,世居呼倫貝爾、黑龍江。滿族亦有引為姓氏者,滿語為Ulan Hala。其族人中後有冠漢姓為蘭氏、洪氏者。 第十個淵源:源於達斡爾族,出自金國女真族後裔,屬於漢化改姓為氏。 據史籍《清朝通志·氏族略·滿洲八旗姓》記載,達斡爾族必喇氏,亦稱別蘭氏、畢力揚氏,源於金國時期古女真族姓氏「必蘭氏」,世居和悠、長白山、黑龍江、烏蘇里江口等地區。滿族亦有引為姓氏者,滿語為Bira Hala,漢義「河川」。後冠多漢姓為蘭氏、楊氏等。 據史籍《黑龍江志稿·人物誌》記載,達斡爾族瓦蘭氏,亦稱瓦然氏,為托莫氏的一個分支。滿族亦有引為姓氏者,滿語為Walan Hala,漢義為「巧妙」。後冠多漢姓為蘭氏、喬氏等。 第十一個淵源:源於回族,出自元朝官員諳都刺家族,屬於漢化改姓為氏。 據文獻《回族人物誌·元》中記載,回族中的蘭氏,源自元朝官員諳都刺家族。 諳都刺,字瑞芝,生於元至元十三年(公元1276年)。祖父阿思蘭,元朝初七隨從大將軍阿術征伐南宋,轉戰於河南江北各地,因功官至冀寧路(今山西太原)達魯花赤(縣令)。子孫因其名蘭,遂以蘭為氏。 回族姓氏中雖有音同字不同的「同源異姓」現象,但回族蘭氏與藍氏卻不同源,不可混同! 二.得姓始祖 姬蘭。即鄭穆公。公元前八零六年,周宣王把同父異母少弟姬友封於鄭(今陝西華縣東),稱鄭桓公,為西周最後分封的一個諸侯國。下傳至公元前六二七年,鄭穆公即位。傳說穆公之母生穆公時,夢見天使手執一株蘭草,異常恭敬的贈予她,其時幽香撲鼻,醒來似乎餘味無窮,不久產下一子,遂將其子取名為蘭。姬蘭在位二十二年,死後謚號為穆,史稱鄭穆公。其支庶有的以王父之名為氏,稱蘭姓。他們尊姬蘭為其得姓始祖。 三.遷徙分布: 蘭氏人口總數在今中國姓氏排行第一百零三位,在宋版《百家姓》中排行第二百六十六位。 鄭穆公時,鄭國已遷都於新鄭(今河南新鄭)。 公元前375年鄭國為韓國所滅。蘭氏子孫紛紛外遷,大多西遷陳(都城今河南淮陽)、宋(都城在今河南商丘)間地。此後至秦漢,蘭氏基本上在中原一帶繁衍發展。 兩漢時期,見諸史冊之蘭氏僅有武陵太守蘭廣和蘭夫人,且只有隻言片語,讓人難知其詳。魏晉南北朝時,先秦有將軍蘭殊,南朝有蘭子雲,中昌魏(今河北大名)人蘭欽、蘭夏禮父子。可見此際已有蘭氏因仕宦之故徙居江南。 唐朝時期有涪州人(今重慶涪陵區)蘭沖虛。證明在重慶、江蘇等南方亦有了蘭氏人活動的身影。蘭氏曾長期稱盛於今河北定州,山東莒縣、河南平輿一帶。 宋、元之際,蘭氏因仕宦,躲避兵火、瘟災等原因始大舉播遷江南各地,廣泛分布於今江蘇、安徽、浙江、江西、湖南、湖北、福建等地。 元朝末期,山西因處於表裡山河的特殊地理位置。對當時中原、江東一帶飽受戰火的老百姓而言,簡直就是人間天堂,世外桃源,故山西蘭氏繁衍得較為興盛。 明朝初期,山西蘭氏作為明朝洪洞大槐樹遷民姓氏之一,被分遷於江蘇、安徽、浙江、河南、湖北等地。明末張獻忠屠川,使川地百姓人口銳減。 清朝暑期,伴隨湖廣填四川的運動,兩湖之蘭氏入遷四川。明、清兩代,始有沿海之蘭氏飄洋過海,或遷居台灣,或遷居東南亞各地。 如今,蘭氏在全國分布較廣,尤以湖南、福建、江西三省多此姓,上述三省蘭氏人口總數約佔全國蘭氏人口的57%,而今在青海省就有蘭氏村九個:互助縣有蘭家寨、蘭家溝、三個蘭家村,大通縣有蘭沖、上、下蘭沖村,湟源縣有蘭占巴村。 四.郡望堂號 蘭姓在長期的繁衍播遷過程中,形成如下郡望:1、中山郡,漢代時所置,治所在盧奴(今河北定州);2、汝南郡,漢代時所置,治所在平輿(今河南平輿北);3、東莞郡,漢為城陽郡,晉改稱東莞,治所在莒(今山東莒縣),後又改為東安。 堂號: 「中山」、「平水」、「東莞」等。

② 山西董姓家譜大全~!要全的~!

梁1092萬人占總人口0.84%。

截止2001年年底,全國總人口為127627萬人(不含港澳台),其中漢族人口約占總人口的91.59%,達到116893.56;少數民族人口約占總人口的8.41%,達到10733.43萬人。上千萬人口的姓氏有:
李10322萬人占總人口7.94%
王9633萬人占總人口7.41%
張9191萬人占總人口7.07%
劉6994萬人占總人口5.38%
陳6500萬人占總人口5%
楊4004萬人占總人口3.08%
趙2977萬人占總人口2.290%
黃2899萬人占總人口2.23%
周2756萬人占總人口2.12%
吳2665萬人占總人口2.05%
徐2158萬人占總人口1.66%
孫2002萬人占總人口1.54%
朱1638萬人占總人口1.26%
高1573萬人占總人口1.21%
林1521萬人占總人口1.17%
何1521萬人占總人口1.17%
郭1491萬人占總人口1.15%
馬1365萬人占總人口1.05%
胡1]00萬人占總人口l%
羅1118萬人占總人口O.86%
梁1092萬人占總人口0.84%
宋1053萬人占總人口O.81%
鄭1014萬人占總人口0.78%
按人口數量多少往下排列的姓氏是:謝姓936萬人,韓姓884萬人,唐姓845萬人,馮姓832萬人,於姓806萬人,董姓793萬人,蕭姓767萬人,程姓741萬人,曹姓741萬人,袁姓702萬人,鄧姓702萬人,許姓702萬人,傅姓663萬人,沈姓650萬人,曾姓650萬人,彭姓637萬人,呂姓611萬人,蘇姓611萬人,盧姓611萬人,蔣姓611萬人,蔡姓598萬人,魏姓546萬人,賈姓546萬人,丁姓546萬人,薛姓546萬人,葉姓546萬人,閻姓533萬人,余姓533萬人,潘姓533萬人,杜姓520萬人,戴姓507萬人,夏姓507萬人,鍾姓507萬人。

人口在200萬以上的姓氏還有:汪、田、任、姜、范、方、石、姚、譚、廖、鄒、熊、金、陸、郝、孔、白、崔、康、毛、邱、秦、江、史、顧、侯、邵、孟、龍、萬、段、雷、錢、湯、尹,黎、常、武、喬、賀、賴、龔、文。

③ 山西劉氏家譜排列

山西太原劉氏: 據《太原文存》卷8《劉氏族譜序》記載,太原劉氏形成於明朝,以劉信為開基始祖。劉信,明成化時人。
山西芮城劉氏: 形成於明朝初,以劉敏為開基始祖。該族以"孝悌堂"為堂號。至明嘉靖時,有第7世孫劉良臣,始創修芮城《劉氏家傳》,明萬曆時劉良臣的兒子續修。清康熙時,劉敏第十四世孫也即劉良臣的第七世孫劉士錫,再次重修《芮城劉氏家傳》。
山西嶽陽(今古縣)劉氏: 據清咸豐時手抄本山西嶽陽《劉氏宗譜》記載,該支劉氏家族形成於明初,以劉美天為開基始祖。劉美天在洪武年間定居岳陽縣金堆里石佛疊,傳到第七世時分為四大房,分別居於岳陽縣羅家山、弱柳、凌雲、鄧家山等地。清朝乾隆58年(1793年),四大房始合宗祭祖,創修族譜。現在,這支劉氏家族已傳到開基始祖劉美天的第24代。
山西徐溝太常村劉氏: 據民國二十六年手抄本《太常村劉氏系圖》記載,該支劉氏形成於明初,開基始祖劉仲禮,明洪武年間由山西洪洞縣大槐樹下遷來徐溝太常村。到今天,該支劉氏已傳到始祖劉仲禮的第27代。
山西交城劉氏: 據民國末年劉學光編交城《劉氏世譜》記載,這支劉氏家族原籍江南,明朝初年徙居山東省濟南桓台縣等地,清朝光緒十五年以後,才陸續遷入山西省中南部八縣。民國三十七年(1948年),有一支又由屯留遷入交城瓦窯村落籍,此後到今仍居於此。這支家族現在已傳到第23左右。據族譜記載,該族歷史上較著名的人物有劉麟,曾任直錄河間府通判;劉泰華,曾任下德騎尉、候遷守備;劉志通,曾任安徽懷遠縣丞;劉得洪,任江西浮梁知縣,補用知府。

④ 山西洪洞大槐樹家譜劉姓家譜

山西洪洞大槐樹家譜劉姓家譜:100 世劉備(玄德);101世劉 永(公壽);102世劉晨(耀輝);103世劉乾清(玉靜);104世劉文琥(文虎);105世劉麟( 麒 );106世劉振河107世劉習文( 雅 );108世劉棣鑒(瑾升);109世劉淳震(繼明);

110世劉坤仁(若宰);111世劉丹(子圭);112世劉昞(延明);113世劉珍偦(劉珍);114世劉於政(楚雲);115世劉虯(友圭);116世劉之遴(時俊);117世劉楨(漢鼎);118世劉子翼(福慶);119世劉可壽(東山);120世劉尚文(世珍);121世劉學昜(賢);122世劉洪(處智);123世劉曙道(伯昂);124世劉宗翼(存者);125世劉嶇衡(劉賄);

(4)山西家譜pdf擴展閱讀:

我始祖於元末明初自山西省洪洞縣遷居鄒平縣大劉家莊,一世劉海,二世劉得山,三世長子劉子仲,定居鄒平,次子劉子焉即為我小張始祖,公元1370年前來治理淄水,公元1405年定居小張。

小張劉氏祖先自定居小張後共續譜5次:道光三年(公元1823年),光緒三十一年(公元1905年),公元1963年,公元1993年,公元2013年。

通過幾次續譜,仍有部分始祖後人無法取得聯系,現公布如下:子焉祖兩侄子:劉從文(二世),長子劉思祿,次子劉財惠(三世);劉從禮(二世),長子劉景時,次子劉養體(三世)。

⑤ 山西省洪洞縣大槐樹石氏家譜

摘要 粵考石之為姓,春秋衛大夫石碏後也,世久人遠,其詳不可得而稽矣。第溯其來,有石奮為九卿,嗚於漢;石苞號八公攀龍,顯於晉;在唐則有石洪,以明經見舉;在宋有石介,號徂徠先生。歷文德思思奮椿陵,為湟川人物,因作秦國夫人輓歌一聯雲:「月沉湘浦冷,花卸漢宮秋。」時稱為奇句,為文昭王所喜,拜楚水部員外郎,遷融州副史,匾額居里「儒林坊」,即今之榕坪是也。

⑥ 山西洪洞大槐樹家譜劉姓家譜

山西洪洞大槐樹家譜劉姓家譜:100 世劉備(玄德);101世劉 永(公壽);102世劉晨(耀輝);103世劉乾清(玉靜);104世劉文琥(文虎);105世劉麟( 麒 );106世劉振河107世劉習文( 雅 );108世劉棣鑒(瑾升);109世劉淳震(繼明);

110世劉坤仁(若宰);111世劉丹(子圭);112世劉_(延明);113世劉珍_(劉珍);114世劉於政(楚雲);115世劉虯(友圭);116世劉之遴(時俊);117世劉楨(漢鼎);118世劉子翼(福慶);119世劉可壽(東山);120世劉尚文(世珍);121世劉學_(賢);122世劉洪(處智);123世劉曙道(伯昂);124世劉宗翼(存者);125世劉嶇衡(劉賄);

(6)山西家譜pdf擴展閱讀:

我始祖於元末明初自山西省洪洞縣遷居鄒平縣大劉家莊,一世劉海,二世劉得山,三世長子劉子仲,定居鄒平,次子劉子焉即為我小張始祖,公元1370年前來治理淄水,公元1405年定居小張。

小張劉氏祖先自定居小張後共續譜5次:道光三年(公元1823年),光緒三十一年(公元1905年),公元1963年,公元1993年,公元2013年。

通過幾次續譜,仍有部分始祖後人無法取得聯系,現公布如下:子焉祖兩侄子:劉從文(二世),長子劉思祿,次子劉財惠(三世);劉從禮(二世),長子劉景時,次子劉養體(三世)。

⑦ 山西李氏族譜

山西沁源:百子朝登,世有恩清,正生元光,若能治家,常懷興憲,木果月恆。

山西運城:傳玄學,伯陽志廣繼,世民開唐基,太宗三晉起,長安登寶殿,科選百才智,篤印宋鴻峰,華夏法典正。

山西李氏:廣運永孝常。

山西李氏:桂林永庭士,春景金東生;光貴蘭遠逢,萬事慶大清。

山西孝義:貴仲成盛現,增啟清開學。 洪桐祖籍:繼厚傳家廣,兆德炎思昌。

山西李氏:金世學井,洪憲文成。

山西運城:景耀慎克。

山西平遙:可山秉世光清國。

山西大同:連文元錦肇。

山西交城:軟登文大永秀,玉長尊廷立士廣。

山西平定:日英山明水秀。

山西五台:唐如進廣國春。

山西介休:天應芳敷殿,國元如春(樹)生;正顯奇明貴,玉寶廷承登。

山西平定:萬恆華千德。 耕讀堂李:翊慶定永嘉。(山西永濟)

山西喜鵲:玉春守俊。

山西洪桐:玉亭茂樹,尚傳守成;克計廣侯,昭燕培凡。

山西李氏:源聚泰華,明閣昭霞;興仁儉讓,萬世吾家。 山西洪桐:月成興相道。

山西洪桐:自樹延傳,繼增明世,永匯清泉。

(7)山西家譜pdf擴展閱讀:

祖訓

明明我祖,漢史流芳,訓子及孫,悉本義方,仰繹斯旨,更加推詳。

曰諸裔孫,聽我訓章:讀書為重,次即農桑,取之有道,工賈何妨;

克勤克儉,毋怠毋荒; 孝友睦姻,六行皆臧; 禮義廉恥,四維畢張;

處於家也,可表可坊; 仕於朝也,為忠為良,神則佑汝,汝福綿長。

倘背祖訓,暴棄疏狂,輕違禮法,乖舛倫常,貽羞宗祖,得罪彼蒼,

神則殃汝,汝必不昌。最可憎者,分類相戕,不念同愾,偏倫異鄉,

手足干戈,我民憂傷。願我族姓,怡怡雁行,通以血脈,泯厥界疆;

汝歸和睦,神亦安康,引而親之,歲歲登堂,同底於善,勉哉勿忘。

⑧ 山西洪洞縣大槐樹王氏家譜

明洪武至永樂年間,為填補豫、魯、蘇、皖北部戰亂災荒人口大量流失死亡,官府下令從山西省澤州、潞州等地向以上數省移民。官府在洪洞縣廣濟祠設立中轉站。明朝政府派員駐此,移民無論來自何方,移向何處去,皆匯集在廣濟祠邊的大槐樹下,領取川資安家費用,辦理簽證手續。離別之前,還要在樹下傾訴離情,拜奠故土,這些貧苦農民離開家鄉後由於受當時歷史時代的限制,絕大部份人及其後裔再也沒有回到家鄉,只有洪洞縣、大槐樹、大樹上的老鸛窩成為他們對家鄉的記憶。於是洪洞縣、大槐樹、大樹上的老鸛窩就牢牢地印記在他們的腦海之中,成為這一代又一代移民後裔們的祖居地。

王氏遷徽始祖王璧唐咸通間自太原遷歙之黃墩苦竹巷。其後裔子孫散居歙縣、績溪、祁門、宣州、婺源、休寧、涇縣、旌德等地。族譜所記王希翔唐未自黃墩遷居婺源武口;王雲北宋後期自篁墩遷居婺源中雲;王瑜號雙杉仲舒孫唐光啟年間自黃墩遷居婺源龍井墩。清之大臣王茂蔭出自該族。天下王氏視太原為發源地,都是自山西往外移民的,而徽州王氏早在唐代就直接從太原遷來篁墩再散居徽州各地的,比明代山西大規模移民外地早上千年。

古槐後裔姓氏表

祭祖小屋裏貼著一張「古槐後裔姓氏表」,該表上共有四百五十姓,供奉著他們的牌位,這大大超過了百家姓。他們都是六百年前移民到全國各地的,經過搜集整理,公諸於牆,以便尋根查詢。近年來,大陸民眾競修家譜,海外同胞尋根祭祖,紛紛查詢自己同大槐樹的血緣關系。

太原王氏族譜

王 128【全國】太原王氏會通世譜十三卷首一卷(明)王友瑄等纂明弘治十四年(1501)刻本北圖 129 【全國】王謝世家三十卷(明)韓昌箕撰明天啟天年(1622)刻本中央民院華東師大 美國 130 【全國】太原王氏會通宗譜八卷首一卷明刻本安徽徵州地區博(存二卷) 131【全國】郎琊三槐王氏宗譜(清)王梁修清道光間槐清堂刻本一冊北圖132【全國】隴南王氏族譜鈔本一冊北圖註:卷首有王育德清咸豐癸丑年修譜凡例。該族散居陝西、甘肅等地。 133 【全國】王氏族譜不分卷(清)王廷詩等總領王廷麟等主修清光緒四年(1878)刊本四川珙縣下羅鄉五星村 134 【全國】王氏通譜(清)王庸敬輯清光緒二十年(1894)槐政堂活字本北圖歷史所中央民院 上海圖 吉林大學 美國 日本 135 【全國】王氏宗譜(清)王國棟修清抄本、北圖註:本書包括《太原王氏宗譜》二十卷首一卷,存十二卷;《郎琊王氏宗譜》十四卷首一卷,缺家乘十卷;《本槐王氏宗譜》六卷首一卷。 136【全國】王謝世表(民國)黃大華編民國二十三年(1934)鉛印本一冊江蘇蘇州市圖 河南圖 江西圖 陝西圖 美國 137 【全國】鍬溪王氏宗譜十八卷首一卷(清)王氏槐泉局重修清宣統二年(1910)聽笙堂木刻本湖北黃罔縣檔(缺卷1)註:該族散居江西、湖北等地。 138 【全國】郎琊王氏宗譜七十卷首一卷(民國)王志周王彩國等續修民國元年(1912)木刻本湖北黃罔縣檔(缺卷首、卷4、6、11、13-16、19-24、26、27、29-31、33、34、36- 39、43-46、48、49、60)註:該族散居江西、湖北等地。 139 【全國】鍬溪王氏宗譜不分卷(民國)三槐局重修民國二十五年(1936)聽笙堂木刻本四十冊湖北黃罔縣檔註:該族散居江西、湖北等地。 140 【北京】宛平王氏宗譜不分卷(清)王惺王元鳳纂修清乾隆五十九年(1794)王氏青箱堂刻本北圖人民大學 遼寧圖 吉林大學 美國 日本 141 【北京通縣】中華民國河北省通縣宋家莊王氏族譜一卷(民國)王舫王鳳苞撰民國三十七年(1948)鈔本北京市通縣檔 142 【天津】王氏宗譜不分卷(清)王振鈞王守恂等輯清光緒二十年(1894)槐蔭堂刻本四冊南開大學 143 【河北保定】清苑王氏家譜九卷(明)王開纂修明萬曆十一年(1583)鈔本四冊北圖 144 【河北灤縣】郎琊王氏宗譜八卷(民國)王啟森修民國八年(1919)鉛印本北圖科圖 吉林大學 日本 美國 145 【河北】灤縣王氏續修宗譜不分卷(民國)王向榮續修民國二十四年(1935)鉛印本河北唐山市檔河北灤南縣文管 河北灤南縣檔 146 【河北】新城王氏譜八卷(清)王兆弘等纂修清乾隆二十五年(1760)刻本山東圖 147 【河北】新城王氏世譜不分卷(清)王祖灅修清嘉慶十三年(1808)刻本一冊山東濟南市博 148 【河北撫寧】王氏家譜一卷清雍正六年(1728)稿本河寧撫寧縣賁坨鄉縣村(二部) 149 【河北撫寧】王氏譜圖一幅寫本河北撫寧縣西張庄鄉約和庄村 150 【河北滄縣】王氏家譜寫本三冊河北青縣陳嘴鄉吳辛庄 151 【河北臨漳】王氏家譜五卷(清)王辛祚等修清乾隆四十三年(1778)刻本五冊人民大學 152 【河北寧晉】王氏族譜十卷(清)王明經修清咸豐五年(1856)刊本十冊科圖 153 【河北寧晉】王氏族譜十卷(清)王淑修清交緒十三年(1887)債德堂刻本十冊歷史所 154 【河北寧晉】王氏族譜十卷(民國)王鳳鳴王樹海等續修民國六年(1917)天津華新印刷局鉛印本十冊科圖 河北大學 155 【河北陽原】西寧王氏家乘不分卷(民國)王僅纂修民國三十四年(1945)鈔本十冊歷史所 156 【河北】文安王氏宗譜不分卷(民國)王祖繹王祖彝同修民國二十五年(1936)鉛印本一冊北圖(二部) 首都圖 天津圖 浙江圖 湖北圖 157 【河北棗強】王氏家譜不分卷(清)王錫麟續修清道光十二年(1832)追達堂刊本四冊日本 美國 158 【河北滄州】王氏族譜不分卷(清)王國均述清道光二十年(1840)刊本,一冊科圖 159 【山西靈石】王氏族譜二十卷(清)王中輝王中極纂清乾隆三十九年(1744)纂乾隆五十五年(1790)存厚堂刻本遼寧圖 山西大學日本 美國註:王攸寧首修於清康熙二十七年。 160 【山西】臨晉王氏族譜二卷(清)王士焱等重修清咸豐元年(1851)刊本八冊科圖 上海圖 161 【山西洪洞】山西平陽府洪洞縣董薄里薄村十甲王氏族譜二十七卷首一卷末一卷(清)王楷蘇王楷歐編次清嘉慶二年(1797)刊訂刻本十冊歷史所山西洪洞縣檔 162 【山西洪洞】王氏家譜四卷(清)梁卓午撰清光緒十三年(1887)懷德堂鈔本歷博 163 【山西洪洞】王氏族譜崇祀鄉賢錄不分卷(清)王錫國王得時等七修清光緒十九年(1893)木活字本二冊美國 164 【遼寧本溪】王氏宗譜書一卷清嘉慶二十五年(1820)纂復印本遼寧本溪山城子鄉朱石峪 165 【遼寧本溪】王氏宗族譜書一卷 (民國)王振昌纂民國間銅刻本遼寧本溪連山關鎮石哈村 166 【上海】王氏郎琊世譜不分卷 (清)王鎬主編陸於郿編清乾隆五十六年(1791)修鈔本一冊浙江圖 167 【上海】王氏家譜六卷(清)王壽康纂清咸豐十一年(1861)奉思堂重刻本北圖日本 美國 168 【上海】王氏世譜四卷(民國)王坤增重修民國八年(1919)藍格鈔本一冊上海圖(缺卷4) 169 上海王氏家譜六卷首一卷(民國)王師曾等續修民國十三年(1924)鉛印本河北大學上海市文管 日本 美國 170 【上海】嘉定王氏續修支譜二卷(民國)王鈞善王為豐等續修民國三十七年(1948)油印本一冊河北大學 171 【上海】南匯王氏宗譜不分卷(民國)王慶圻編民國二十年(1931)鉛印本一冊北圖 科圖 遼寧圖 吉林大學 日本美國註:一名《翼經堂家譜》 172 【上海松江】雲間王氏族譜二十二卷(清)王興堯等三修清嘉慶六年(1801)遂高圖刊本十二冊美國 173 【江蘇】王氏三沙全譜三卷首一卷(清)王大增等重修(1809)頤和堂刊本八冊美國 174 【江蘇】王氏三沙全譜不分卷(清)王鍾王錫驥等編清光緒二年(1876)三槐堂活字本北圖歷史所 上海圖 哈雨濱師大 日本美國註:又名《王氏三沙統譜》。 175 【江蘇】王氏三沙統譜不分卷(清)王慰祖總輯王同播協修清宣統三年(1911)三槐堂刊本六冊科圖 176 【江蘇南京】王氏族譜八卷(清)王明松王有煥等續修清嘉慶四年(1803)木活字本遼寧圖註:王松、王廷謙首修於明永樂八年。 177 【江蘇江寧】上元蘇庄王氏宗譜八卷(清)王宗庸等修清光緒三十二年(1906)孝思堂木活字本八冊美國 178 【江蘇江寧王李郁】三宗同家譜不分卷(民國)王厚泉創修民國十一年(1922)春森堂石印本一冊日本 美國 179 【江蘇江寧】闡頭王氏家乘十四卷(民國)王錫宏王彬彥等主修民國二十四年(1935)燕翼堂活字本十四冊歷史所注:王夢森始修於清乾隆五十八年。 180 【江蘇溧水】江左王氏宗譜十六卷(民國)王瀣纂民國三十四年(1945)鵝書堂木活字本江蘇溧水縣群力鄉東崗村 181 【江蘇睢寧】王氏三修族譜十二卷(民國)王存質總理民國十七年(1928)石印本江蘇睢寧縣黨史辦註:王良輔等始於清雍正六年。 182 【江蘇豐縣】王氏族譜一卷清光緒四年(1878)鈔本江蘇豐縣套婁鄉小王莊 183 【江蘇豐縣】王氏族譜二卷(民國)王開璋重修民國六年(1917)寫本江蘇豐縣孫婁鄉張庄村 184 【江蘇豐縣】王氏家譜三卷(民國)王軍伯纂民國二十一年(1932)鈔本江蘇豐縣順河鄉 185 【江蘇東海】王氏宗譜二卷(民國)王發英纂民國十三年(1924)鈔本江蘇東海縣檔 186 【江蘇東海】王氏家譜一卷(清)王元璋王善夫纂清光緒二十八年(1902)纂鈔本江蘇東海縣檔 187 【江蘇贛榆】朱柳村王氏宗譜一卷洪錫纂鈔本江蘇贛榆縣檔 188 【江蘇贛榆】王氏家譜江蘇贛榆縣金山鄉 189 【江蘇淮陰】清河王氏族譜不分卷(清)王琛編輯清同治七年(1868)介福堂刻本一冊江蘇淮安縣圖 190 【江蘇阜寧】王氏宗譜三卷(民國)王鳳誥等修 191 【江蘇泰州】王氏宗譜六卷(民國)王國麟等修民國十三年(1924)三槐堂木活字本六冊南京圖 192 【江蘇江都】王氏族譜四卷(清)王建文等重修清光緒二十九年(1903)三槐堂活字本吉林大學 193 【江蘇】江都王氏族譜六卷(民國)王穆文等修民國七年(1918)木活字本八冊美國註:一名《王氏家乘》。 194 【江蘇】江都王氏族譜四卷(民國)王傳政總纂民國二十三年(1934)活字本四冊歷史所註:王士發始修於清道光五年。 195 【江蘇泰興】王氏族譜十八卷(清)王屏之等修清光緒三十四年(1908)活字本,十八冊北圖 196 【江蘇如皋】東院王氏家譜十二卷附補遺(清)王兆荃等重修清道光二十一年(1841)敦睦堂刻本。北圖遼寧圖註:王郜等首修於明萬曆四十一年。 197 【江蘇】海安王氏族譜八卷(清)王業衢等重修清同治二年(1863)王氏家祠刊本八冊美國 198 【江蘇鎮江】潤東王氏宗譜不分卷(清)王文英等纂修清嘉慶三年(1798)刊本八冊科圖 199 【江蘇鎮江】潤州開沙王氏重修族譜十卷(清)王元祿王硯農等重修清道光二十六年(1846)木活字本歷博日本 美國註:一名《開沙王氏重修甲分譜系》。 200 【江蘇鎮江】京江開沙王氏族譜十卷 (清)王厚存王桂冬重修清光緒三十二年(1906)木活字本 十冊科圖日本 美國 201 【江蘇鎮江】京江開沙王氏族譜十卷 (民國)王昌言纂修民國二十三年(1934)活字本十冊北圖 202【江蘇鎮江】沙州王氏宗譜六卷 (清)王言矩等修清同治十三年(1874)崇賢里木活字本十冊美國 203 【江蘇鎮江】潤東順江洲王氏十二修族譜十五卷 (清)王如鋐王崇廣等修清光緒三十四年(1908)崇賢里分祠活字本十六冊北圖歷史所註:封簽題《潤東王氏族譜》,雇頁題《王氏家譜》,版心題《崇賢里王氏族譜》。 204 【江蘇鎮江】京口順江王氏家乘二十四卷(清)王秋農等重修清光緒十九年(1893)雙柏堂木活字本二十四冊美國註:一名《京口王氏家譜》 205 【江蘇鎮江】京口順江洲王氏第十三次增修家乘三十卷(民國)王汝誡等纂修民國十年(1921)雙柏堂活字本三十冊北圖 206 【江蘇鎮江】金沙王氏大成宗譜四卷(清)王家羲等重修清光緒二十六年(1900)三槐堂木活字本四冊美國 207 苦竹王氏宗譜三十二卷(民國)王振澤修民國二年(1913)宗德堂活字本三十二冊歷史所註:始修於明嘉靖四十三年【安徽太湖】王誠意修民國二年(1913)

⑨ 山西土姓家譜

http://lib.sx.cn/secdir/zjsx/jpsjk/index-jpsm.htm這里有山西圖書館官方公布的家譜,希望可以幫助到你。

閱讀全文

與山西家譜pdf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為什麼要搭建單獨伺服器 瀏覽:478
編譯器有什麼控制 瀏覽:891
希爾伯特pdf 瀏覽:645
php數組全數字 瀏覽:645
解密塔羅牌小程序源碼 瀏覽:862
聚合跑分源碼 瀏覽:553
注冊dns伺服器寫什麼 瀏覽:879
linux安裝deb包 瀏覽:521
電腦盤文件夾如何平鋪 瀏覽:267
相機卡滿了沒文件夾 瀏覽:751
如何批量快速壓縮視頻 瀏覽:432
我的世界如何加入ice伺服器 瀏覽:873
兄弟cnc編程說明書 瀏覽:204
php閃電入門教程學習 瀏覽:152
金岳霖邏輯pdf 瀏覽:938
linuxtomcat線程 瀏覽:77
pboc長度加數據加密 瀏覽:187
英雄聯盟國際服手游怎麼下安卓 瀏覽:298
程序員的思路 瀏覽:234
只能用命令獲得的四種方塊 瀏覽:3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