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文檔加密 > pdf技術

pdf技術

發布時間:2022-02-05 23:33:53

A. pdf是什麼格式

PDF是由Adobe Systems在1993年用於文件交換所發展出的文件格式。

PDF主要由三項技術組成:衍生自PostScript;字型嵌入系統;資料壓縮及傳輸系統。它的優點在於跨平台、能保留文件原有格式、開放標准,能免版稅自由開發PDF相容軟體,是一個開放標准,2007年12月成為ISO 32000國際標准。

如果有轉換、編輯等有相關需求可以直接使用嗨格式PDF轉換器,它可以智能識別,高效處理,直接拖拽文件至軟體界面,即可完成PDF文件相互轉換。文件轉換全程在電腦本地運行,文件信息安全有保障。文檔轉換不改變原本排版,轉換成功率高達99%。

【嗨格式PDF轉換器】

B. 依維柯新的PDF是什麼技術

這個技術可以有效的減少尾氣中PM顆粒的含量,完全符合國五標准。

C. pdf格式的技術

PDF主要由三項技術組成:
衍生自PostScript,可以說是PostScript的縮小版。
字型嵌入系統,可使字型隨文件一起傳輸
資料壓縮及傳輸系統。

D. 我為什麼放棄技術分析pdf

這本書不顧股價波動變化的客觀現象和事實,片面地取消股票的定量分析,只強調定性分析,放棄技術分析就等於把秤和尺子等計量工具銷毀,對事物的全面客觀的認識,必須做到定量分析和定性分析的有機統一。這本書是教條主義和形而上學的思想的產物。

E. 怎樣把PDF格式的技術書轉為txt格式

直接使用adobe acrobat professional的導出就行

F. 技術的本質:技術是什麼,它是如何進化的 PDF電子

技術無處不在。技術改變生活。技術推動經濟增長。技術劃分歷史時代。關於技術,我們知道很多。關於技術,我們知之甚少。我們關於技術的認識水平,大致相當於進化論出現之前的生物學。十八世紀法國博物學家居維葉曾經自豪地說:「今天,比較解剖學到達了完美的頂點。單看一根骨頭,就有可能確定其在生物分類中的『綱』,有時甚至能確定它的『屬』。」居維葉沒有誇張,當時的生物學家確實對動物家族之間的關系了如指掌,但他們不了解進化論,他們不知道,所有這些動物,都是從哪裡起源的。


歷史學家、經濟學家和社會學家能如數家珍一般詳細討論某一種具體的技術對人類社會各個方面帶來的深遠影響,但他們說不清楚技術的來源和進化。對技術最為熟悉的工程師們則對這一問題毫不感興趣。有一次,經濟學家布萊恩.阿瑟問著名的技術專家沃爾特.文森蒂(Walter Vincenti),為什麼那麼多絕頂的工程師,沒有一個人嘗試過建立一個關於技術的基礎理論。文森蒂毫不遲疑地回答:「工程師們只喜歡那些他們能解決的問題。」


布萊恩.阿瑟(Brain Arthur)決定自己動手,探索一個關於技術的基礎理論。阿瑟的研究以叛經離道著稱。所有的經濟學家都說規模收益遞減,他非要寫了一篇論述規模收益遞增的論文,結果,他被斯坦福大學放逐,流落到研究復雜科學的聖塔菲研究所。


在《技術的本質》一書中,阿瑟聲稱,技術像生物一樣,也是有基因、能突變,不斷進化的。所有的技術,都脫胎於之前的技術,就像所有現存的生物,都能追根溯源地找到原始的祖先一樣。


阿瑟試圖找到各種千差萬別的技術內在的一致性。依舊用生物學打比方,從外表來看,脊椎動物差異極大,斑馬和蝙蝠之間看起來毫無相似之處,但它們但骨骼結構卻是高度相似的,它們都有心臟、肝臟、腎臟和神經系統,都是左右對稱,都建立在細胞的基礎之上。如果我們「解剖」技術,就會發現所有的技術都是一種組合。無論多麼復雜的技術,都可以拆成若干模塊,模塊中又有零部件,這樣不斷地深挖下去,就會發現,復雜精妙的技術最終都是平凡的零部件的組合。


為什麼技術要採取模塊化的方式呢?赫伯特.西蒙(Herbert Simon)曾經講過一個關於製表匠的寓言。假設每隻手錶都有1000個零件,第一個製表匠一個零件一個零件的安裝,若干他出了一個小錯,或是工作被打斷,就得從頭再來;第二個製表匠則把手錶分為10個模塊,每個模塊中又有10個小模塊,每個小模塊中有10個零部件,那麼,即使他裝錯了,或是工作被打斷,損失的只是工作的一小部分。更重要的是,模塊化的技術更適合進一步的創新:我們可以嘗試把一個模塊更新,或是對不同的模塊進行新的組合。


那麼,所有的這些技術,都是從哪裡來的?阿瑟提出,技術乃是對「現象」的捕捉。這聽起來頗為異端,技術不是受科學的指導,是科學的應用版嗎?其實,科學和技術盡管聯系緊密,但二者並非一體。直到20世紀初期以前,大部分技術發明都不需要科學的幫助。原始人看到剝落的燧石中,有尖銳的石片,可以方便地切割動物的肉和皮毛,就發明了石刀、石斧。熱衷於煉金術和煉丹術的人們反復嘗試,居然誤打誤撞地發現了很多化學技術。直到近期,技術發明才不得不大量從科學那裡「借貸」,比如屬於量子效應的核磁共振、隧道效應或受激效應,都是從科學理論中搬過來的。


即使是這些更加精密的技術,其本質也是對某種「現象」的捕捉和編碼。技術人員和科學家不同,他們關心的是如何應用。看到物體的擺動,他們意識到可以利用這一「現象」做出時鍾;了解到多普勒效應,他們會聯繫到可以利用這一「現象」測汽車超速。隨著大量的「現象」被捕捉和編碼,工程師們的工具箱里就更加玲琅滿目。工程師們的工具箱里裝滿了他們已經學會的各種技術,這些技術構成了工程師們的「域」,也就是他們的活動范圍。


大部分技術工作都是「日常標准工程」,即按照已經有的技術模版,不斷「復制」出解決各種問題的新版本。技術人員應用科學思想就像政客們使用已故的政治哲學家們的思想一樣,他們日復一日地使用這些思想,但對其起源的細節卻知之甚少。無非是照章辦事、比葫蘆畫瓢而已,最多是在應用於不同問題的時候,會有些小小的改動。但是,不要小看這些微小的變革,積少成多,這些不起眼的創新最後能導致巨大的變化。正如牛頓爵士所說的,頓悟來自於「連續不斷的思考」。


當然,這不是否認重大的技術突破,但是,如果你仔細去觀察,重大的技術突破並非來自天才觀點的橫空出世。大部分技術的重大突破來自於對已有技術的重新組合,或是從其它的「域」里尋找新的工具。技術創新中應用的原理大多來自於已有的其它設備、方法,其它領域的理論,發明的核心就是「挪用」(appropriation),一種自覺不自覺的借鑒。正如熊彼特所說的,創新就是新的組合。創新就是「混搭」,是把看起來沒有聯系的事物聯系起來,以一種出其不意的組合重新展示給人們。所有的素材其實都在你的手邊,而創新就是大膽地跨界、大膽地模仿:從來就沒有什麼新技術,也不靠專家院士。


當一個絕妙的點子突然出現之後,技術創新並非能馬上實現。從想出一個好的主意,到真正把主意變成現實,還有一段迢迢長路。首先,你可能想到了關鍵問題的解決方案,但牽一發而動全身,如果你的主部件變動了,那麼其它配套的部件也要調整,這又會帶來一系列派生的小問題,你必須不斷地循環往復、調試修改,直至完成整個系統的重組;其次,技術轉化工作可能需要另一個不同的團隊。


比如,弗萊明發現了青黴素,但將青黴素現象轉化成可治療的方案,需要對青黴素中的活性成分進行隔離和純化,需要弄清楚它的化學結構,需要經過臨床試驗檢驗其療效,還需要進行生產方式的開發。這已經遠遠超過了弗萊明的能力范圍。完成這些工作的是牛津鄧恩病理學院的霍華德.弗洛里(Howard Florey) 和恩斯特.柴恩 (Ernst Chain)領導的生化學家團隊。13年後,弗萊明的發現才轉化成盤尼西林。


技術的演進中充滿了不確定性。好的技術被廣泛應用,往往要拖延很長時間。經濟史學家保羅·大衛(Paul David)的研究指出,美國的工廠花了40年的時間才實現了電氣化。並非是因為技術不成熟,而是因為配套的技術沒有跟上。過去的廠房是按照蒸汽機的要求建造的。電氣工程師不懂建築,建築師不了解電氣化,等到整個經濟體系都慢慢適應過來,需要一個漫長的過程。


不成熟的技術卻有可能長存。保羅·大衛的另一項研究指出,現有的「QWERTY」通用鍵盤,其實並非是最優的布局,應為佔英語單詞70%的字母是「DHIATENSOR」。但在一次打字比賽中,使用「QWERTY」鍵盤打字機的打字員勝出,這個偶然性的事件確立了鍵盤的標准。阿瑟也講了核反應堆的故事。


核反應堆需要不斷冷卻,同時需要用慢化劑控制中子的能量水平。有三種選擇方案,分別是同時用重水做冷卻和慢化,同時用輕水做冷卻和慢化,或是用氣體(通常是氦氣或二氧化碳)進行冷卻,用石墨處理慢化。加拿大最初使用的是重水方案,英國一直嘗試氣體—石墨方案,但並不成功,到1949年蘇聯爆炸了第一顆原子彈之後,美國急於確立自己的核優勢,因此匆忙下令將原本用於航空母艦的反應堆重新設計成供陸地使用。海上反應堆採用的是輕水模式,於是陸地上的反應堆也採用了這種被很多專家認為在經濟上和技術上都較弱的設計方案。


技術可能會突然爆發,洶涌而來。技術創新的步伐並非是勻速的,有時候跑得快,有時候跑得慢。當技術大潮到來的時候,不是經濟適應技術,而是經濟「遭遇」了技術。新一輪技術浪潮會讓原有的生產模式土崩瓦解,社會組織發生天翻地覆的變化。蒸汽機的出現改變了原有的紡織業,農戶不再在家織作,而是到工廠里做工,成了工人。互聯網時代又可能會再次顛覆工業化革命以來的企業組織、用工制度,甚至教育體制。


技術永遠都不完美,永遠都在重構。技術是雜交的,不是純種的;技術是峰迴路轉,不是金光大道;技術是隨和遷就的,不是特立獨行的;技術是有趣的,也是無聊的;技術既是殘缺不全的,又是雷同冗雜的;技術吵吵鬧鬧,熙熙攘攘,凌亂無章,無視一切。技術是一個復雜體系,是一個演進的過程。技術不是古板、冰冷的機械,而是生機勃勃的有機體。你側耳傾聽,才能聽到它的婉轉輕啼。


來源何帆研究札記、金融時報

G. java 生成pdf用什麼技術

可以用itext,有兩種方式,一種是模板式的,還有一種在後台編寫。

H. PDF標准卡是什麼 原理

PDF標准卡原理是射頻識別技術,這是一種利用射頻通信技術實現的非接觸式自動識別技術。相對於傳統的條形碼、磁卡等接觸式識別技術,射頻識別技術可實現非可視、多目標識別,具有防水、防磁、壽命長、容量大、無機械損耗、信息可加密、內容可更改等優點。

如今RFID 技術已經廣泛應用於人們的日常生活,最常見的如公共交通、門禁管理、二代身份證、公共食品葯品衛生管理等。平常經常看到的一些非接觸式卡,這些都是RFID 技術的運用。

(8)pdf技術擴展閱讀

RFID 讀寫卡工作頻率范圍為10~15MHz ,通常工作選用的頻率為13.56MHz 。讀寫器和電子標簽的工作次序通常有兩種時序:一種是讀寫器先發言(RTF,Reader Talk First ):另一種是標簽先發言(TTF ,Tag Talk First )。RTF 方式:電子標簽只有接收到讀寫器特殊命令才發送數據。

電子標簽進入讀寫器的能量場主動發送自身系列號。TTF 方式的射頻標簽具有識別速度快等特點,適用於需要高速應用的場合。另外,TTF 方式在雜訊環境中更穩健,在處理標簽數量動態變化的場合也更為實用,因此,更適於工業環境的跟蹤和追蹤應用。

閱讀全文

與pdf技術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投訴聯通用什麼app 瀏覽:150
web伺服器變更ip地址 瀏覽:954
java正則表達式驗證郵箱 瀏覽:360
成熟商務男裝下載什麼軟體app 瀏覽:609
加密2h代表長度是多少厘米 瀏覽:23
拍賣程序員 瀏覽:101
電腦的圖片放在哪個文件夾 瀏覽:274
unsignedintjava 瀏覽:216
編譯器下載地址 瀏覽:42
什麼是面對對象編程 瀏覽:708
b站伺服器什麼時候恢復 瀏覽:721
6p相當於安卓機什麼水準 瀏覽:498
能否給隱藏相冊加密 瀏覽:596
糖心app改什麼名 瀏覽:823
戰地1控伺服器如何部署 瀏覽:395
xp還原系統輸入命令 瀏覽:324
mysql命令行版本 瀏覽:305
如何進入itunes找文件夾 瀏覽:834
CAD中重復命令使用 瀏覽:479
心智pdf 瀏覽:4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