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文檔加密 > 孔子家語pdf

孔子家語pdf

發布時間:2022-11-12 03:47:47

Ⅰ 誰有《孔子家語》電子書百度雲pdf下載

孔子家語

鏈接:https://pan..com/s/1QwaoIDKiGtumDvQN76RTMA

提取碼:7ipe

Ⅱ 然字和言字的用法

壹●篇名:詩經之探討
貳●作者
陳盈樺。私立聖功女㆗。高㆒恭班
參●前言
詩經對㆗國㆟來說,是㆒部重要的經典。它是孔子整理、刪定再集成的㆒本書,
影響著㆗國的兩千多年。歷史悠久,在那遙遠的戰國時代,而流傳至今。可見
㆗國㆟是個愛文化的民族。它可反映古代的政治情形、㆟民生活……等,可使
我們了解過去㆗國㆟的歷史背景。詩經㆗某些文章都很不錯,其㆗「桃夭」、「碩
鼠」都很耐㆟尋味然後自然而然的記在腦㆗。
肆●正文
㆒、詩經的起源
㆟,生而富有情感,若有感於㆗,便不能有所發抒於外.班固《漢書 藝文志》闡明
做詩的原因說:「哀樂之心感,而歌詠之聲發。」《毛詩大序》說「詩者,志之
所之也。在心為志,發言為說。情動於㆗而形於言,言之不足故嗟嘆之,嗟嘆
之不足故永故之,求歌之不足,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也。」
㆗國詩歌的有信史可徵的時代,最早由周(西元前㆒㆒㆔㆕)開始,而不是「自
民生始」。但周代以前也許有數千年或數萬年的詩歌史,也許在㆗國遠古時代已
產生過偉大的史詩,如西洋古代的《依里亞特》、印度古代的<馬哈巴拉泰>和
<拉馬耶那>,但文字記錄已湮滅無傳了。今所傳唐堯時代的《擊壤歌》(見帝
王世紀)虞舜時代的《南風歌》(見孔子家語)及唧雲歌(見尚書大傳)等作,
內容體制可以說是詩歌了。但現記錄於後世的都是偽書了。所以世界文學㆗最
古的文學就只有㆒部<詩經>了。
相傳周代周㆝子設置了采詩的太史官,是為了了解各㆞的民情。收集老百姓所
唱的民歌,故稱之為「采詩」。采詩所設的專官叫做「酋㆟」或「行㆟」。所得
古詩㆔千餘首。根據史記對孔子的記錄,說:「去其重,取可施於禮儀。」,於是
大部分的古詩都被刪掉了。但是許多學者懷疑,並不認同。(注㆒)
詩經在春秋時代就已經有固定的教本,它劃分為㆔類—風(風土之音)、雅(朝廷
之音)、頌(宗廟之音) ,而手法為「賦」「比」「興」。它的藝術手法出色,韓愈
稱之為「葩」
01. 頌
以〈周頌〉為最古,是周代初年的作品。此外〈商頌〉是宋詩,並不是商代所
著的詩。
02. 雅
其言多純厚典則,大半是貴族大夫所寫,被稱為「正音」大雅較小雅早,不過
大多是西周時的作品。
03. 風
多偏於㆗國北部的黃河流域。多作於西周末期和東周初期,完全為周代的產物。
注2
㆓、詩經的特色 (注㆓)
結構無㆒定的規律,用句長短自由;由㆒言自九言皆具,不全都為㆕言。描寫
所用的字句多為象徵具體的,而不是抽象的話語。音音勻多口十於自然的和諧
音節深具音樂之美。
以抒情詩為多,敘事次之。而對於純描寫景物山水則甚缺。
「溫柔敦厚」,是大家公認的詩教、特色。不過它的內容只是少部分。大多為抒
寫情慾的所謂淫風,㆒點兒也不㆖敦厚。例如「碩鼠」「苕之華」等都是憤慨的
辭,和所形容的詩教完全無瓜葛。所以,這㆕個字決不能成為詩教。
以㆘有六點來表示國風並不類民國歌謠的本面目
01.國風篇章的形式:所謂國風的形式,要由兩方面來看:
A.國風章句形式整齊
B.章節多重復這兩點都不類於民間歌謠的形式。㆒般歌謠的形式是:每㆒首既
沒有㆒定的句數,也沒有㆒定的字數,興盡即止,大多是不齊的。而對於國風,
大部分都是㆕字㆒句,章節整齊,和歌謠大不同。
顧擷剛:「凡是歌謠只要唱完就算,無取乎反覆重杳。惟樂章則因奏樂的關系,
PDF created with FinePrint pdfFactory trial version http://www.pdffactory.com
太短了覺得無味㆒定要往復重杳好幾遍。所以,他認為『詩經里的歌謠,都是
已成為樂章的歌謠,不是歌謠的本相。』他說:「詩經㆗的詩,往往㆒篇㆗有好
幾章都是意義㆒樣的,章數的不同只是換去了幾個字。我們在這里假定其㆗的
㆒章是歌謠,其他數章是樂師申述的樂章。」
02.文辭多用雅言
周代之雅言,猶之乎今日所謂官話或國語,是當時的標准語言,等於現代國語。
不過,雖然文辭已雅化,有時也難免摻雜著㆒些方言。
㆔、用韻的情形(注㆔)
各㆞的方言不同,因而歌謠的韻腳也就隨㆞而異。但絕國殊鄉用韻卻不謀而合。
詩經里諸詩韻腳,既然都是用的「雅言」,而不是用的鄉土音。可見國風㆗的詩
篇,不是民間歌謠的面目。
㆕、語助詞的用法
各㆞方言不同的情形,在語助詞的用法㆖最容易表現出來。例如
01.「有」這個字∶
「有」字在㆔百篇㆗,有㆒個特殊的用法,就是把「有」字放在形容詞或副詞
的㆖邊,等於在形容詞或者副詞的㆘面加㆒個「然」字。「有」字的特殊用法最
早是由經傳釋詞發現的,它於書㆗第㆔「有」字條說∶
A.有,狀物之詞也。若詩桃夭「有蕡其實」是也。狀物之詞,也就是現在的形
容詞,除了狀物之外,同時也用來狀事(也就是我們現在說的修飾形容詞或動詞
的副詞)不過,卻不是由「有」字本身來狀物或狀事,而是由「有」字連用的形
容詞或副詞。所以,「有」字並不是真正的形容詞或副詞,只是形容詞或副詞的
助詞罷了。以㆘是有當作形容詞或副詞之助詞用的∶
a.有蕡無實(周南 桃夭)、新台有泚(邶風 新台)
以㆖的「有」字都在形容詞的㆖面,等於在形容詞的㆘面加㆖㆒個然字。
b.憂心有忡(邶風 擊鼓)、其大有顒(小雅 六月)
以㆖的「有」字,用於副詞㆖方,也等於在副詞㆘方加㆒個然字。
PDF created with FinePrint pdfFactory trial version http://www.pdffactory.com
02.「其」字
「其」字用法如同;但是灼灼其華的「其」和有蕡其實來比較可知它應是代名
詞,而不是狀事之詞。
03.「言」字
「言」字再㆔百篇㆗,除了當作語言解的通常用法外,還有數量頗多的特殊用
法。這是胡適先生發現的。他認為㆔百篇㆗的言字除了本義外,還有㆔種用法:
他說:
A.言字是㆒種契合詞,又名連字,其用法和「而」相似
B.言字又作「乃」解,「乃」字和「而」字似同而實異;乃,是㆒種狀字,用以
狀動詞之時
C.言字有時作代名詞的「之」字解
這幾種用法除了3.胡先生尚未能自信外,其餘兩說則自信為不易之論 注4
㆕、代詞的用法(注㆕)
以㆘是「何」「曷」「胡」這㆔個詢問代詞在詩經㆗的用法
01. 曷
在詩經㆗絕大多數的用法是表示「何時」而且㆒律指未來的時間
02. 胡
在詩經㆗絕大多數的用法是表示「何故」別的古書常以此用法;但尚書、論語
竟㆒次也沒有用過胡字
03. 何
詩經㆗的「何以」㆒律是作「用什麼」解,和當作「為什麼」的解不同
㆜聲樹說:「『何以』全是表示方法『用什麼』;而不是表示緣故『為什麼』這又
是詩經文法的㆒個特點。
PDF created with FinePrint pdfFactory trial version http://www.pdffactory.com
除㆖詢問代詞外,還有疑問代詞「誰」、指示代詞「此」「伊」。
04.誰
在㆙骨文和周代的金文㆗,沒有這種用法;尚書㆔十八篇㆗也沒有;而常見於
詩經㆗,意味著「什麼㆟」的意思。
05.伊
除了作助詞用外,還可以做近指代詞
06.此
指示代詞「此」字,在㆙骨文和西周的金文里都不曾見過;但稍後的金文有尚
書㆗也只有無逸兩見、立政㆒見,而在詩經里卻很常見。
這些在詩經里普遍㆞應用、而在其他文獻㆗很少用的代詞;如果說在各㆞的方
言㆗,都有和詩經㆒致用法,是無法說得通的。所以從這些代詞的用法來看國
風諸詩也不是民間歌謠的本面目。由以㆖的種種理由看來,那㆒百六十篇國風,
全不是民間歌謠的本來面目。那麼,它們究竟是如何形成的呢?
五、國風諸詩的形成(注五)
01.它們全是各國的貴族和官吏們用雅言作的詩歌,而另㆒部份則是各國文㆟用
雅言作的詩歌;但或許是㆒部分。
02.它們的㆒部分是各國貴族和官吏們用雅言作的詩歌,而大部分是經過潤色之
後的民間歌謠。
由以㆖的兩點,可以得到這樣的假設:國風有㆒部分是貴族和官吏用雅言作的
詩篇,而大部分是用雅言譯成的民間歌謠。但是如果是為了使口頭的民謠著於
竹帛,因而譯成雅言,則它們的章節決不會有那樣復沓重疊的形式。
不過在古代的文獻㆗,都曉得詩㆔百可以弦歌;從風諸詩之復沓重疊的形式來
看,又知道他們是為了奏樂而設。所以,把口頭歌謠謠成雅言的㆟很可能是樂
官。
㆕、賞析(注六)
碩鼠
PDF created with FinePrint pdfFactory trial version http://www.pdffactory.com
這首碩鼠,揭露了統治者對勞動㆟民的重重壓迫,也反映㆟民對美好生活的向
往。
它是以第㆒㆟稱來詠唱用;大老鼠來比喻食我黍、食我麥、食我苗的統治者又
表現了廣大勞動者長期供養剝削者的沉重負擔,表現了統治者貪得無饜。其手
法為比。
這是㆟民諷刺統治階級無恥淫亂的詩,而歷史真實是諷刺藝術的生命。
這是說公子頑與國母宣姜的不正當關系難以言傳。是採用自問自答的形式,欲
擒故縱,以退為進,故意㆞推說「不可道」、「不可詳」、「不可讀」,委婉的假設
「所可道」、「所可詳」、「所可讀」。
伍●結論
對於詩經的研究是出自於學科㆖的相關。最近我們所讀的幾則文章都是針對詩
經來探討的,不只是課內的教授,其實詩經㆗所述的背景,都闡述著㆗國㆟的
生活。但是我個㆟認為無須對詩經㆗詞類多加鑽研,只要了解文意便可。畢竟,
古㆟之心不同於今㆟之心。欣賞詩,可以像陶淵明「不求甚解」;還是拘泥其用
法呢?不過,平常㆟只要了解它的意境、背景便綽綽有餘了。至於研究其的工
作,就教交給對古文詩詞有專門研究的學者或有興趣的㆟。孔子,是屬於那有
專門研究及有興趣之輩啊!我個㆟覺得詩經㆗某些詩篇很有趣,又容易背頌,
所以我才以詩經作為論文的題材。
陸●引注資料
注㆒、《㆗國文學史》P.2~15。胡雲翼。華岩
注㆓、《㆗國詩歌流變史》P.65~70。李曰剛。文津
注㆔、《㆗國文學總欣賞》P.3~20。王熙元、陳弘治、張仁青等著
注㆕、《㆗國名著選擇叢書――詩經》P3~20。王州民著。錦綉
注五、《㆗國文學史論文選集(㆒)》P2~15。羅聯添著。台灣學生書局
注六、《㆗國文學史》P.15。葉慶炳著。台灣學生書局
PDF created with FinePrint pdfFactory trial version http://www.pdffactory.com

Ⅲ 斯文在茲《論語》講讀pdf下載在線閱讀,求百度網盤雲資源

《斯文在茲《論語》講讀》楊朝明李文文電子書網盤下載免費在線閱讀

鏈接:https://pan..com/s/1e2-E5SNt6V44k0cFcpTmvg


提取碼:kzk2

書名:斯文在茲《論語》講讀
作者名:楊朝明 / 李文文
出版社:浙江教育出版社
頁數:403
內容介紹:
《斯文在茲:<論語>講讀》分為20章,以《論語》原文為經脈,細細梳理了《論語》每章的內容,並提出了很多富有新意的觀點,增進人們對《論語》和孔子思想的認識。全書以「深入性情,長養生命」為主旨,深入解讀了《論語》的內在邏輯思想,給人以深刻的啟發。
作者介紹:
楊朝明,中國孔子研究院院長、研究員、博士生導師。孔子研究專家,先後擔任曲阜師范大學孔子文化學院院長、歷史文化學院院長,山東省儒學研究基地主任、首席專家。任儒學聯合會副理事長、中華孔子學會副會長、中國孔子基金會學術委員、山東孔子學會副會長兼秘書長、山東周易學會副會長、山東歷史學會副會長等。現為山東省政協常委。出版孔子、儒學與傳統文化研究等普及著作20餘部。多次應邀赴韓國、日本、歐洲以及我國港台地區參加講學,傳播儒學,弘揚中國傳統文化。
李文文,山東教育衛視孔子大學堂主講。先後為山東師范大學、曲阜師范大學、濟南大學等眾多高校、企事業機構講授《怎麼讀經典》《講讀論語》《儒家文化的智慧與啟迪》《禮樂文明》等百餘場次。12集《論語的邏輯》、8集《大學講讀》系列講座在山東教育衛視播出。著有《問學孔子家語》《論語的邏輯》《孔子研究院國學課堂 中學生讀論語》《孔子研究院國學課堂小學生讀論語》等著作。

Ⅳ 四部備要的子部

周秦諸子
荀子(二十卷校勘補遺一卷) (戰國)荀況撰、(唐)楊倞注 FB.59:9.264(1)
孔叢子(七卷釋文一卷) (漢)孔鮒撰 FB.59:9.264(2)
孫子十家注(十三卷敘錄一卷遺說一卷) (宋)吉天保輯 FB.59:9.265
吳子(二卷) (戰國)吳起撰 FB.59:9.266(1)
司馬法(三卷) (春秋)司馬穰苴撰 FB.59:9.266(2)
管子(二十四卷文評一卷) (春秋)管仲撰、(唐)房玄齡注 FB.59:9.267
慎子(一卷遺文一卷) (戰國)慎到撰、(清)錢熙祚校並輯逸文 FB.59:9.268(1)
商君書(五卷附考一卷) (戰國)商鞅撰、(清)嚴可均校 FB.59:9.268(2)
鄧析子(一卷) (春秋)鄧析撰 FB.59:9.268(3)
韓非子(二十卷識誤三卷) (戰國)韓非撰、佚名注 FB.59:9.269
尹文子(一卷校勘記一卷) (戰國)尹文撰、(清)錢熙祚校勘 FB.59:9.270(1)
墨子(十六卷) (戰國)墨翟撰、(清)畢沅校注 FB.59:9.270(2)
鬼穀子(三卷篇目考一卷附錄一卷) (梁)陶宏景注、(清)秦恩復校 FB.59:9.271(1)
公孫龍子(一卷) (春秋)公孫龍撰、(宋)謝希深注 FB.59:9.271(2)
屍子(二卷) (戰國)屍佼撰、(清)孫星衍輯 FB.59:9.271(3)
鶡冠子(三卷) (宋)陸佃解 FB.59:9.271(4)
燕丹子(三卷) (清)孫星衍校 FB.59:9.271(5)
呂氏春秋(二十六卷附考一卷) (秦)呂不韋撰、(漢)高誘注 FB.59:9.272
老子道德經(二卷音義一卷) (春秋)李耳撰、(晉)王弼注 FB.59:9.273(1)
關尹子(一卷) (戰國)尹喜撰 FB.59:9.273(2)
列子(八卷) (戰國)列禦寇撰、(晉)張湛注 FB.59:9.273(3)
莊子(十卷) (戰國)莊周撰、(晉)郭象注 FB.59:9.274
文子(二卷校勘記一卷) (戰國)辛鈃撰、(清)錢熙祚校勘 FB.59:9.275(1)
文子纘義(十二卷) (元)杜道堅撰 FB.59:9.275(2)
意林(五卷逸文一卷附別下齋補刻宋本第六卷) (唐)馬總輯 FB.59:9.275(3)
儒家
揚子法言(十三卷音義一卷) (漢)揚雄撰、(唐)李軌注 FB.59:9.276(1)
新語(二卷) (漢)陸賈撰 FB.59:9.276(2)
新書(十卷) (漢)賈誼撰、(清)盧文弨校 FB.59:9.276(3)
鹽鐵論(十卷校勘小識一卷) (漢)桓寬撰、王先謙撰校勘小識 FB.59:9.276(4)
論衡(三十卷) (漢)王充撰 FB.59:9.277
潛夫論(十卷) (漢)王符撰、(清)汪繼培箋 FB.59:9.278(1)
桓子新論(一卷) (漢)桓譚撰、(清)孫馮翼輯 FB.59:9.278(2)
申鑒(五卷) (漢)荀悅撰、(明)黃省曾注 FB.59:9.279(1)
人物誌(三卷) (魏)劉邵撰、(北魏)劉曌? FB.59:9.279(2)
中說(十卷) (隋)王通撰、(宋)阮逸注 FB.59:9.279(3)
明夷待訪錄(一卷) (清)黃宗羲撰 FB.59:9.279(4)
周子通書(一卷) (宋)周敦頤撰 FB.59:9.279(5)
二程全書(六種) (宋)程頤、(宋)程顥撰 FB.59:9.280-281
河南程氏遺書(二十五卷附錄一卷) (宋)朱熹輯 FB.59:9.280(1)
河南程氏外書(十二卷) (宋)朱熹輯 FB.59:9.280(2)
明道文集(五卷) (宋)程頤撰 FB.59:9.280(3)
伊川文集八卷遺文一卷附錄一卷) (宋)程頤撰 FB.59:9.280(4)
伊川易傳(四卷) (宋)程頤撰 FB.59:9.281(1)
伊川經說(八卷) (宋)程頤撰 FB.59:9.281(2)
二程粹言(二卷) (宋)楊時訂定 FB.59:9.281(3)
張子全書(十五卷) (宋)張載撰、(宋)朱熹注釋 FB.59:9.282
晦庵先生朱文公集(一百卷續集十一卷別集十卷目錄二卷) (宋)朱熹著 FB.59:9.283-289
陸象山先生全集(三十六卷) (宋)陸九淵撰、(清)李紱評點 FB.59:9.290
王文成公全書(三十八卷) (明)王守仁撰 FB.59:9.291-292
王文成公傳習錄(三卷附朱子晚年定論一卷) (明)王守仁撰 FB.59:9.291(1)
王文成公文錄(五卷) (明)王守仁撰 FB.59:9.291(2)
王文成公別錄(十卷) (明)王守仁撰 FB.59:9.291(3)
王文成公外集(七卷) (明)王守仁撰 FB.59:9.292(1)
王文成公文錄續編(六卷) (明)王守仁撰 FB.59:9.292(2)
王文成公年譜(三卷附錄二卷) (明)錢德洪編、(明)王畿輯附錄 FB.59:9.292(3)
王文成公世德紀(一卷附錄一卷) (明)錢德洪,(明)王畿輯 FB.59:9.292(4)
五種遺規(十六卷) (清)陳弘謀輯 FB.59:9.293-294
養正遺規(二卷補編一卷) (清)陳弘謀輯 FB.59:9.293(1)
訓俗遺規(四卷) (清)陳弘謀輯 FB.59:9.293(2)
從政遺規(二卷) (清)陳弘謀輯 FB.59:9.294(1)
教女遺規(三卷) (清)陳弘謀輯 FB.59:9.294(2)
在官法戒錄(四卷) (清)陳弘謀輯 FB.59:9.294(3)
小學集注(六卷) (宋)朱熹撰、(明)陳選注 FB.59:9.295(1)
御纂性理精義(十二卷) (清)李光地等輯 FB.59:9.295(2)
近思錄集注(十四卷) (宋)朱熹、(宋)呂祖謙撰 FB.59:9.295(3)
宋元學案(一百卷卷首一卷考略一卷) (清)黃宗羲撰 FB.59:9.296-299
明儒學案(六十二卷師說一卷) (清)黃宗羲撰 FB.59:9.300-301
國朝學案小識(十四卷卷末一卷) (清)唐鑒撰 FB.59:9.302
國朝漢學師承記(八卷) (清)江藩撰 FB.59:9.303(1)
國朝經師經義目錄(一卷) (清)江藩撰 FB.59:9.303(2)
國朝宋學淵源記(二卷附記一卷) (清)江藩撰 FB.59:9.303(3)
風俗通義(十卷) (漢)應劭撰 FB.59:9.303(4)
古今注(三卷) (晉)崔豹撰 FB.59:9.303(5)
中華古今注(三卷) (晉)馬縞撰 FB.59:9.303(6)
困學紀聞注(二十卷卷首一卷) (清)翁元圻撰 FB.59:9.304-305
日知錄集釋(三十二卷刊誤二卷續刊誤二卷) (清)顧炎武撰 FB.59:9.306-308
十駕齋養新錄(二十卷余錄三卷) (清)錢大昕撰 FB.59:9.309
東塾讀書記(二十五卷) (清)陳澧撰 FB.59:9.310
農家
齊民要術(十卷) (北魏)賈思勰撰 FB.59:9.311(1)
農桑輯要(七卷) (元)司農司撰 FB.59:9.311(2)
蠶事要略(一卷) (清)張行孚撰 FB.59:9.311(3)
醫家
補注黃帝內經素問(二十四卷) (唐)啟玄子注、(宋)林億等校正 FB.59:9.312(1)
黃帝內經素問遺篇(一卷) (宋)劉溫舒原本 FB.59:9.312(2)
難經集注(五卷) (明)王九思,(明)王鼎象輯 FB.59:9.313(1)
本草經(三卷) (魏)吳普等述、(清)孫星衍 FB.59:9.313(2)
註解傷寒論(十卷) (漢)張仲景撰、(晉)王叔和編 FB.59:9.314
金匱玉函要略方論(三卷) (漢)張仲景撰、(晉)王叔和集 FB.59:9.315(1)
黃帝內經靈樞(十二卷) (唐)王冰注 FB.59:9.315(2)
演算法術數
周髀算經(二卷音義一卷) (漢)趙爽注、(北周)甄鸞述 FB.59:9.316(1)
歷代長術輯要(十卷古今推步諸術考二卷) (清)汪曰楨撰 FB.59:9.316(2)
易林(十六卷) (漢)焦贛撰 FB.59:9.317(1)
集注太玄(十卷) (宋)司馬光撰 FB.59:9.317(2)
皇極經世書緒言(八卷卷首一卷雜著一卷) (宋)邵康節撰 FB.59:9.318
雜家
淮南子(二十一卷) (漢)劉安撰、(漢)高誘注、(清)庄逵吉校 FB.59:9.319
抱朴子(內篇二十卷外篇五十卷附篇一卷) (晉)葛洪撰 FB.59:9.320
顏氏家訓(七卷壬子年重校一卷注補正一卷注補並重校一卷) (北齊)顏之推著 FB.59:9.321
小說家
博物志(十卷) (晉)張華撰、(宋)周日用等注 FB.59:9.322(1)
世說新語(三卷) (南朝宋)劉義慶撰、(梁)劉孝標注 FB.59:9.322(2)
續世說(十二卷) (宋)孔平仲撰 FB.59:9.322(3)
釋道家
弘明集(十四卷) (梁)釋僧佑撰 FB.59:9.323
廣弘明集(四十卷) (唐)釋道宣撰 FB.59:9.324-325
周易參同契考異(一卷) (宋)朱熹撰、(清)錢熙祚校 FB.59:9.326(1)
諸子大意
子略(四卷) (宋)高似孫撰 FB.59:9.326(2)

Ⅳ 請推薦一本有關"公司"知識的書!

(推薦書籍)
《中國史綱要》翦伯贊主編(增訂本)
史 部
二十四史+清史稿:《史記》、《漢書》、《後漢書》、《三國志》、《晉書》、《宋書》、《南齊書》、《梁書》、
《陳書》、《魏書》《北齊書》、《周書》、《南史》、《北史》、《隋書》、《舊唐書》、《新唐書》、《舊五代史》
《新五代史》、《宋史》《遼史》、《金史》、《元史》、《明史》、《清史稿》。
其它:《資治通鑒》、《續資治通鑒》、《戰國策》、《貞觀政要》、《逸周書》、《古列女傳》、《徐霞客游記》、
《大唐西域記》、《荊楚歲時記》、《唐才子傳》、《通典》、《東觀漢記》、《前漢紀》、《後漢紀》、《華陽國志》、
《洛陽伽藍記》、《唐會要》、《唐律疏議》、《吳越春秋》、《越絕書》、《竹書紀年》、
《中國大網路全書-中國歷史》、《中國通史》。
經 部
十三經(《簡介》):《周易》、《尚書》、《詩經》、《周禮》、《儀禮》、《左傳》、《公羊傳》、
《穀梁傳》、《論語》、《孝經》、《爾雅》、《孟子》、《禮記》。
其它:《四書章句集注》、《春秋繁露》、《韓詩外傳》 、《大戴禮記》。
子 部
兵書類-武經七書:《孫子兵法》、《吳子》、《六韜》、《司馬法》、《三略》、《尉繚子》、《唐李問對》、
《陳書》、《魏書》《北齊書》、《周書》、《南史》、《北史》、《隋書》、《舊唐書》、《新唐書》、《舊五代史》
《新五代史》、《宋史》《遼史》、《金史》、《元史》、《明史》、《清史稿》。
其它:
《夢溪筆談》、《太平廣記》、《孔子家語》、《韓非子》、《墨子》、
《列子》、《莊子》、《荀子》、《公孫龍子》、《鬼穀子》、
《搜神記》、《搜神後記》、《周易參同契》、《山海經》、《校注》、《歸田錄》、
《藝文類聚》、《穆天子傳》、《唐摭言》、 《唐新語》、《顏氏家訓》、
《古畫品錄》、《鹽鐵論》、《弘明集》、《廣弘明集》、《宋高僧傳》、
《道德經》、《鈍吟雜錄》、《申鑒》、《論衡》、《說苑》、
《新語》、《宣室志》、《九章算術》、《呂氏春秋》、《世說新語》、
《黃帝內經靈樞經》、《黃帝內經素問》、《備急千金要方》、《傷寒論注》、《金匱要略注》、
《難經本義》、《神農本草經》、《棋經》、《茶經》、《抱朴子內篇》、
《法言義疏》、《風俗通義》、《鶡冠子》、《孔叢子》、《齊民要術》、
《潛夫論》、《人物誌》、《西京雜記》、《晏子春秋》、《中論》、
《周髀算經》、《朱子語類》、《鄧子》、《林泉高致集》、《山房隨筆》。
集 部
《全唐詩》、《全宋詞》、《李太白全集》、《樂府詩集》、《文心雕龍》、
《文選》、《王右丞集箋注》、《楚辭》、《楚辭補注》、《觀林詩話》、
《優古堂詩話》、《誠齋詩話》、《庚溪詩話》、《草堂詩話》、《藏海詩話》、
《六一詩話》、《後山詩話》、《彥周詩話》、《二老堂詩話》、《懷麓堂詩話》、
《滄浪詩話》、《詩品》、《詩人玉屑》、《中山詩話》。

Ⅵ 誰有《孔子家語 》PDF格式電子書百度網盤

《孔子家語》網路網盤資源免費下載

鏈接: https://pan..com/s/1eywHgGHVq-WbZQfTca7ZMQ

提取碼: 2edx

《孔子家語》又名《孔氏家語》,或簡稱《家語》,儒家類著作。原書二十七卷,今本為十卷,共四十四篇。是一部記錄孔子及孔門弟子思想言行的著作。今傳本《孔子家語》共十卷四十四篇,魏王肅注,書後附有王肅序和《後序》。過去因為疑古派的非難歷代前人多認為是偽書,隨著近代簡帛文獻的出土證明,確信為先秦舊籍,《孔子家語》的真實性與文獻價值越來越為學術界所重視。宋儒重視心性之學,重視《論語》《孟子》《大學》《中庸》,但與這「四書」相比,無論在規模上,還是在內容上,《孔子家語》都要高出很多。由《家語》的成書特徵所決定,該書對於全面研究和准確把握早期儒學更有價值,從這個意義上,該書完全可以當得上「儒學第一書」的地位。

Ⅶ 《孔子家語》pdf下載在線閱讀,求百度網盤雲資源

《孔子家語》(王國軒)電子書網盤下載免費在線閱讀

資源鏈接:

鏈接:https://pan..com/s/1eem8BiPS-8SMxg-kwfRMTQ

密碼:wrn2

書名:孔子家語

作者:王國軒

豆瓣評分:8.1

出版社:中華書局

出版年份:2011-3

頁數:573

內容簡介:《孔子家語》是關於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資料匯集,是研究孔子及儒家的必備書,是研究古代社會、政治、經濟、文物、典章制度的重要資料。《孔子家語》是《孔子家語》的全譯全注本。此本以《四庫全書》本《孔子家語》為底本,在譯注時,參校《四部叢刊》本,及又見於《史記》、《禮記》等書的相關篇章。分段則據《四部叢刊》本。《孔子家語》是在研究基礎上撰成的,每篇提要精練概括,注釋詳盡准確,譯文通俗流暢,前言也別有見地,是可讀可參之書。

Ⅷ 文獻信息

國學大書院-朱子家訓 顏氏家訓 孔子家語(經典珍藏版)(國學大書院)
作者:(明)朱用純
·出版社:三秦出版社(陝西省西安市)
·頁碼:316 頁碼
·出版日:2007年
·版次:2007年11月第1版
·裝幀:平裝
·開本:16開
·叢書名:國學大書院

觀周第十一,179頁前後

……也孔子曰 :「敬奉教 。」自周反魯,道彌尊矣。遠方弟子之進,蓋三千焉。 孔子觀乎明堂,睹四門墉有堯舜之容,桀紂之象,而各有善惡之狀,興廢之誡焉。又有周公相成王,抱之負斧扆,南面以朝諸侯之圖焉,世之博學者謂周公便履天子之位失之遠矣也。

可以查看電子版《孔子家語》,PDF版在第37頁。http://www.lydtxx.com/lib/pdf/1010005.PDF

Ⅸ 《孔子家語》pdf下載在線閱讀全文,求百度網盤雲資源

《孔子家語》(王國軒)電子書網盤下載免費在線閱讀

鏈接: https://pan..com/s/1up2ccJYgvkVp5ET2RejUXQ 提取碼: 2j6p

書名:孔子家語

作者:王國軒

譯者:王秀梅

豆瓣評分:8.1

出版社:中華書局

出版年份:2009-10

頁數:327

內容簡介:

《孔子家語》內容簡介:著名史學家司馬遷在千古名文《報任安書》中述說自己寫作《史記》的宗旨:「網羅天下放失舊聞,考之行事,稽其成敗興壞之理,凡百三十篇,亦欲以究天人之際,通古今之變,成一家之言。」這段話震撼了古今無數莘莘學子的心靈。

「究天人之際,通古今之變,成一家之言」,不僅成為學術理想,也給後人留下兩大永恆性研究課題。人和自然關系的研究是無窮盡的,古今之變也是長江大河,永遠流淌。昨日之今,今日之古,今日之今,明日之古,環環相套,乃至無窮。

閱讀全文

與孔子家語pdf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dvd光碟存儲漢子演算法 瀏覽:758
蘋果郵件無法連接伺服器地址 瀏覽:963
phpffmpeg轉碼 瀏覽:672
長沙好玩的解壓項目 瀏覽:145
專屬學情分析報告是什麼app 瀏覽:564
php工程部署 瀏覽:833
android全屏透明 瀏覽:737
阿里雲伺服器已開通怎麼辦 瀏覽:803
光遇為什麼登錄時伺服器已滿 瀏覽:302
PDF分析 瀏覽:486
h3c光纖全工半全工設置命令 瀏覽:143
公司法pdf下載 瀏覽:383
linuxmarkdown 瀏覽:350
華為手機怎麼多選文件夾 瀏覽:683
如何取消命令方塊指令 瀏覽:350
風翼app為什麼進不去了 瀏覽:779
im4java壓縮圖片 瀏覽:362
數據查詢網站源碼 瀏覽:151
伊克塞爾文檔怎麼進行加密 瀏覽:893
app轉賬是什麼 瀏覽:1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