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尚派形意拳的拳術研究會
尚氏形意拳研究會:1、02年10月3日—4日,在樂陵召開了中國尚氏形意拳師承大會,成立了尚氏形意拳研究會名單如下:
會長:尚芝蓉
名譽會長:卞志良
常務副會長:李文軍
副會長:李宏、劉俊峰、呂太敏、張國良、蘇立志、孫東昌、孫長江、劉再廣、孟志紅、崔國貴、任懷珠、許可堯
秘書長:劉俊峰
副秘書長:李世華、鄭宜軍、徐章練、宋洪光
顧問:閆玉珍、鄒本英、肖鵬傑、索玉峰、江國寶
競賽委員會:蘇立志、李宏、李文軍、劉俊峰、袁寶海、董平
2、03年10月3日—4日,在樂陵召開了中國尚氏形意拳大會,發布了《尚氏形意帥承譜》,並進行了技藝交流。
3、05年10月3日—4日,在樂陵舉行了尚雲祥師祖逝世六十八周年紀念,及尚芝蓉先生落碑典禮,並根據尚芝蓉先生的遺囑及大家推選,增設了常務理事會及中國尚氏形意拳研究會人員名單:(原研究會人員不變,本會不設掌門人
會長:李文軍(兼常務理事會理事長)
常務副會長:劉俊峰(兼常務理事會常務理事長)
名譽會長:崔國貴
副會長:肖鵬傑、王少英、鄒本英
副秘書長:范永德、宮海順、任忠新、孫文義
常務理事會副理事長:鄭宜君
常務理事會常務理事:宋雷
常務理事會理事:黃世海、崔海嶺、張德生、程秀林、劉興元、劉振華、蘇連生、王書河、李文東、王世良、王世君、韓俞、范海濤、臧殿合 辛長建 商紅梅 劉寧 李小龍 孟振坤 吳景超 王建明 姚愛民
張海民 任建國 范永先 郝慶生 周喜 李東奇 孫望 李文軍 韓風海、張金濤、賈建華
B. 求練習形意拳的資料
初學看的太多不好,只看李天翼的形意拳術,練六個月。
C. 尚派形意拳怎麼樣
尚派形意拳
尚派形意拳創始人尚雲祥先生,字霽亭,山東樂陵尚家村人。生於古歷1864年11月28日,逝於1937年10月10日,自幼慧穎強識,生性爭強好勝,嗜武成性,深得李存義、程庭華等前輩教誨,所練八卦,也與眾不同,擺扣步,動中發力,迅疾剛實,與馬貴、張策、王茂齋是摯友。尚先生以超人毅力彌補先天不足終有成就,其時,形意門中無人能出其右,師爺郭雲深得知形意門中後起之秀尚雲祥,親去驗功,深得厚愛,親授三絕藝:一是大桿子,二是號稱打遍天下「半步崩拳」,三是腹下的「丹田氣打」。其間一人獨在北京鼓樓練功十年,才形成源於河北派,又不同於河北派其它支派的獨特練法與技擊,世人尊其所傳的形意拳為尚派形意拳。當時人稱「鐵胳膊尚」、「鐵腳佛」,他和師爺郭雲深一樣擅長崩拳,人皆稱郭、尚為「半步崩拳打遍天下」。
中文名
尚派形意拳
門派
尚派
武功
形意拳
創始人
尚雲祥
拳術形成
武壇巨擘形意大師尚雲祥精通百家,卻專攻形意,得師於中華武士會創辦人,單刀李存義先生,承蒙傾囊以授,乃之藝冠群英,後得「半步崩拳打遍天下」,郭雲深先生厚愛,親傳衣缽,深得形意真諦,並繼承了先生「半步崩拳」「丹田氣打」「大桿子」三絕藝,對其所學,再此改進,身未出燕趙卻名揚大江南北,清末李存義先生兩次西去防諸前輩交融河北、山西技藝之長對其所學有所改進和創新,尚雲祥吸取了李存義先生的心得融會貫通,李存義和程庭華都是董海川的高徒又是拜把子兄弟,尚雲祥深得劉奇蘭、郭雲深、程庭華等先輩教誨,所練所傳八卦也與眾不同,擺扣步動中發力,迅猛剛實,與馬貴、張策、王茂齋是摯友,後尚雲祥也曾兩次西去訪心意六合同門頗有心得,其間尚雲祥曾一人獨在北京鼓樓練功十年,給清朝大總管李蓮英護院十年間他利用守夜,除教李連英武功外(李蓮英是得形意拳真諦的人,後祥)無數次的演練「大桿子」「大槍」「丹田氣打」「半步崩拳」以及各種「靜」,「動」樁功等,當時人稱「鐵胳膊尚」「鐵腳佛」他和郭雲深一樣擅長崩拳,郭雲深「半步崩拳打遍天下」這贊辭可原樣用在尚雲祥身上這是國內外武術界所公認的,尚雲祥經過畢生的磨礪,終成為身懷絕技的一代宗師,他練法源於河北,又不同於河北、山西和其他支派的獨特技法,在形意門中以獨特的風格和高超技藝,獨步武林。
D. 尚式形意拳的尚派形意拳之入門訣竅
尚派形意拳套路有五行、十二行、連環、出入洞、四把、安身炮等多種。
本拳樁功計有十二種,但若能精於一樁,則其它各式均能觸類旁通。本文只介紹五種基本樁法。 雙足分開同肩寬,平行而立,膝稍彎曲。頭直目正身端氣靜,松肩垂肘,腋下半虛,將雙手抬起,十指分開稍彎置腹前,手與自身之距為三拳,意念中雙手如抱一大氣球,渾身肌肉群有鬆散下墜之意,目似垂簾,似菖蒲低眉,於遠方收神,耳邊如聞細雨風聲。此樁意念,頭似枕非枕,背似靠非靠,似坐非坐,似笑非笑,似尿非尿,以放鬆為目的,應有舒適無比,欣欣自得之意。簡言之,不可死板拿勁,不求絕對入靜。避免不愉快之回憶。天高地闊之境,鮮花綠樹之趣,均可意想。此階段愈深愈久,對日後拳學造詣愈有助,原因極簡單,欲得內勁須放鬆,松至極處必真緊。
或問:「不用力何以長力?訣曰:「世之柔者莫過於水,攻堅者莫過於水。望初學者三思之。再淺喻之,世人皆羨虎豹之威,龍蛇之靈,仿生而造拳,而多數人卻忽視了最根本所在。在此奉勸初學諸君觀察一番牛、馬和豹的體質,牛馬負重拉載,虎豹不及也,但虎豹卻能將牛馬捕食之,蓋牛馬長期勞作已失自然之力。皆負重之僵肌,而虎豹全身卻十分松軟,貓犬亦如是。簡言之,動物愈兇猛,自身愈松軟,而觀之者以為其無力也。內家拳法之梗概,由此可明一二。而人體幼時,身體亦松軟也。郭老雲深曾言:「練得軀柔嬰孩似,打遍天下不費難!」以謂習拳之最關健處,希初學者必須於放鬆勁上用功,切!切! 此階段須待上述兩功有得後方可習練。不然,非但無益,且有前功盡棄之患。
此樁外形仍同上,只是腋下全虛,肩松肘橫,雙手抬起置胸前,頭頂項豎,膝頂足蹬,十指分開。初步意念,意想自身各條皮筋拉緊放鬆的頻率逐漸加快,繼而以此極與外界發生聯系,如目視前方樹尖、樓頂,夜晚暗星等。意念中將一條彈簧套在樹央或其它物上。另一端栓在自己雙手腕處或脖子上,以全身整體運動將外界物拉來送去。目光35°向前上方平視。但只需意會,切莫著力,尤其胸腹部不能有絲毫緊張,如憋氣用力必身僵氣滯,全體皆非。 此樁仍以基本樁為原則,只因對敵決斗時應側身而立,故需斜中求正,正中求斜,看正似斜,抱斜似正,乃側身對敵而求身法中正之樁。此樁是歷代前賢總結中華武術最為科學之技擊間架及預備式。習之有得,不但能隨機而發力,隨勢而動轉,而且使自身受敵面積減至最低限度。
其練法將自身安排為龍身(曲折有面積),熊膀(腰背部肌肉四面拉伸,拳譜所謂含胸豎頂、拔背、吊頂,以及雙臂模撐皆為此也)、雞腿」(分虛實、單雙重合一)、虎抱頭(如虎豹撲食,雙爪護住自己頭部)。此樁須形神合一,內外兼修,尤重氣勢浩然,其勢似餓虎搜山,威而鎮定,似狸貓捕鼠,欲捕待機,故名之虎抱頭。
歷代名家對此樁闡述較為詳盡,在此僅談為今人最易忽視的虎抱頭。前年曾有刊物發表了抱同豹之爭多篇文章,同門中細心者竟去觀察虎豹的形態,斷言虎豹無抱頭之態,應為虎豹頭。其探討真理之情可敬,然而大可不必在故紙堆中尋章摘句。我國仿生拳種頗多,真義乃取動物搏擊之長,切莫把人動物化,抱同豹皆為護頭之意,俗稱「保護頭」即此。頭為六陽之首,周身之主,四肢百駭,目之視,耳之聽,手之舉,足之動,莫不由頭主宰。因此,各家拳派盡皆重視頭部保護與應用,形意拳亦復如是。不懂護頭,豈可奢談技擊入門之道,望初學者三思。
欲在技擊中攻守得當,必須在站樁時養成習慣和配備合理之間架,必以虎抱頭之樁,入門而深求。此樁主要站法有二,因習者自身條件及發拳習慣而各有專擅。要求如下: 此樁丁八步站立,前腿膝部前頂而上提,腳尖實著地,後腳跟離地一紙高,後腿膝頂胯縮,雙腿成前四後六之比例,左臂前出至頭部前,右臂置於胸腹前,全身須均整莊重,威嚴肅穆,頭頂項豎,肩松肘橫,胸窩含蓄,小腹松圓,指分脆翻,背緊腰直(勿塌腰),目正額收。
此樁所得之力為:正面前撞力(崩拳,包括直拳、點拳);左右翻滾力(炮拳,包括控掌,撩掌等);兩側長短力(橫拳,包括圈錘、鑽拳、裁拳石峰,裹肘為鑽,平財為橫,揚肘為裁,後肘為削)。前輩中郭老雲深、尚先生雲祥均多致力於此樁。 此樁要領同上,只是雙臂抬起,齊護頭部。此樁亦能得單抱頭之力,但所側重者乃前後螺旋力(劈拳,包括單、雙劈掌)及前後沖撞力(憧掌,包括刀手、虎撲等),歷代通家精通此樁者當數劉奇蘭等先輩。
虎抱頭樁法無論單雙,均應做到渾身上下牽掛成圓滿之整體,各關節各有松開放長之意,無論何處,角度絕不可小於90°,今人有將後手貼於腹部考,實為大謬。雙肩與胸腹部必須放鬆。此樁意念,依次為:松靜無為,松緊互為,臨敵假象,但最根本者為河間劉老曉蘭所雲:「如斯進六面力。」六面力者何也?乃前後撐抱力,左右開合力,上下托按力,兩側翻滾力,橫豎長短力,反向交替力。習時左右互換,久之功深,自有不可思議之妙。 尚派形意拳的椿功,以三體式為主,除有增強體質,為技術築基的作用外,還別具技擊內涵。武術諺雲:「筋長力大,肉厚身沉」,正因為通過鍛煉把肌腱抻開,才能收放迅速,抻得長,放的遠,打擊力大。尚派三體式椿功,雖在靜態中,卻突出地強調這「抻筋拔骨」隱形於內的內涵作用。這正是構成尚派形意動作開展、靈活,發勁迅猛剛實的基因。實際這一特點是從站三體式椿功就開始得到訓練。
對上述「抻筋拔骨」和「靜中求動」兩項特點的表現和作用分述如下: 1、頦收頭頂和氣沉丹田, 這是對身軀上下的抻拔。利於上通三關(周天督脈的尾閭、夾脊、玉枕)下固丹田。在龍折身中的順胯、擰腰,是對身軀擰轉的抻拔,這會助長丹田的發勁,並達於四肢。
2、沉肩、拔背、墜肘是對上肢臂部的抻拔。特別是肘的里裹而又下墜,使肘窩朝上,在手掌俯扣正確的條件下,使肩、肘、手三點在一條直線上,並要舒展抻長。這樣,則擰抻力大,「三催」(腰催肩,肩催肘,肘催手)的勁整。加上內意的配合,會使氣灌梢節,手有麻脹感、熱流和氣流,以至指關節時而有吱吱的聲動。形意出拳時,要求「明了三星多一力」。不僅肩窩、肘窩要抻開,連攥拳出現的腕窩也要抻開。而站三體式椿功時,前手雖是俯掌,但要掌心回收,掌指前頂,虎口撐圓,同樣具有抻腕之意。在這樣技術規矩要求下,雖是用意不用力,卻能促進「三催」勁整,氣貫梢節,勁達於指,因而使內勁放得長,打的遠,助長發勁的彈性。
3、兩腿彎前三後七,形成「夾剪」這是下肢腿部的抻拔。前腿三成勁,後腿七成勁。特別是前腳尖朝前,前膝亦向前微挺,而整個腿卻要向裡面收夾。而後腳尖外擺(與前腳成45度左右夾角)後膝卻要里扣(使膝尖接近前方),這樣就使前腿與後腿形成既可靈活,而又沉實的「夾剪」勁。不僅對踝、膝關節,就是對脛、股肌肉,也都起極大地抻拔作用。因為膝關節反應比較第三故在站椿中,也會場出現吱吱響動。(手可摸到)。尤其是後膝的里扣,配合上體「龍折身」的反擰,形成腰胯間的抻拔。更增大上肢前鑽,下肢前趟、後蹬之勁,也大大助長腰部發勁的威力。莫道上述這些抻拔要求,表面上顯不出有什麼特殊之處,但卻能給周身一體,丹田發勁,打長放遠,迅猛剛實,帶來莫大的技擊實效。這也正是尚派三體式為培養技擊實效的精微內涵之一。也可以說是站三體式的神髓之所在。 經雲:「靜為本體,動為作用」,「靜中之動謂之真動,動中之靜謂之真靜」,動靜同理,體用一源。而站三體式椿功,既講體用之效,又講動靜之理。故而,它是從「靜中求動」開始的。不真動就談不到知「意」,不真靜就談不到知「性」,靜為性,動為意,不靜則真意就不能發動。真意能動,才會「妙用則為神」。故形意拳要求練形神合一,進而追求「虛極靜篤時,則還於先天本性」,「寂然不動,感而遂通,無可不可也」的高超境地。而這些追求又何嘗不是用意來引化神氣而求得技擊上的妙用。而三體式正是為了發揮動靜體和用之作用而築其基,也是「靜中有動」內意鍛煉的開始。它的表現和作用:
1、內視筋骨、意註上肢梢節,在沉肩、墜肘配合下,掌指就「有動」,有麻脹感受,有熱流和氣流,以至指關節時而有吱吱響動。雖只用意不用力,卻能力貫掌指,氣貫梢節。意注下肢,在前膝挺,後膝扣,又在「龍折身」的配合下,膝關節就「有動」。有酸痛感,有熱流和氣感受,以至膝關節時有吱吱響動。這樣就能使下盤根固,後腿蹬進力大,還可以氣貫「湧泉」,亦可治療關節炎、寒腿等疾病。
2、調息歸根,意注丹田,小腹就「有動」。有熱流和氣感,會使丹田真氣逐漸充盈,因之體強、根固,內勁中生。津多咽之,意引丹田,會有腹鳴,咕嚕聲直下小腹,會覺腹腔松暢,氣順腹實,更有益於內藏和腹腔疾病。這就是所謂「練丹田之氣」,「丹田久練靈根本」,亦即「固靈根」,「真氣退藏於密」,也就是所謂「元神元氣」相合,由無而有,由小而大,一氣之動,發之周身。也是使內勁的形成和發動有根。尚派三體式正是從靜中求其動,得養練之始。當通過動作和套路的鍛煉,當做到「上下相隨,內處合一,周身完整一氣」,把明勁打好,練到剛健之至時,則「剛至柔生,柔極自化」。這時站三體式該提高要求,則要:
3、以「悟靈性為至上」,用「神意氣合於丹田,運化周身,無微不至,感之遂通」。這則是尚派三體式椿功最後從「靜中有動」而至「動中有靜」所要追求的高深造詣,到此境地自會「無處不有,無時不然,觸之自應,不思而得」,則「拳無拳,意無意,無意之中是真意」的妙境,自可得之。這也是尚雲祥先生為內處兼修,體用並重給我們指出向高超境地進軍的階梯。
二、繼承並傳留了「趟勁」特長,體現出「腳打七分」的特殊技法。
經雲:「腳打踩意不落空,消息全憑後足蹬,與有交勇無虛備,去意好似卷地風」,「掙崩摘豆角,犁周(音)五趾頂」,「腳步打七分手打三」,這些拳經要義,突出一點,就是要求練形意必須練出上步的前趟,後蹬之勁。這不僅是形意拳進步快而遠的特點,而且是如犁翻地,能把對方拔根拋出的絕技。惜此技法知者甚少,乃致對上述拳經要論,多有曲解,失去真意。惟尚派形意所練上步之勁,仍保留並傳留了這一絕技。所謂「去意好似卷地風」,就是要求把上步的「趟勁」練成象摧枯掃殘的卷地勁風,既猛又快。「犁周」,就是要求把「趟勁」練成象鐵犁翻地一樣,勁大力實,拔地而起。得用上步所發揮的「腳打」,能如此勁大迅猛,用在技擊上,自然比手的作用力大得多,因之才有「腳打七分手打三」的提法和要求。尚先生晚年所世、所教凡是上步都強調要練出「趟勁」來,因之對形意這一絕技,起到繼承和發揚作用。習這功到,乃知「卷地風」這一「腳打」的深切涵意。也就進而掌握到「腳打七分」真勁。因之,磨練這一技法,乃成為尚派形意的顯著特點之一。 尚派形意的出手入手,突出強調「肘不離肋,手不離必」,乃是形意主要顧法之一,是利用上肢以護怕、肋;但又是打法中主要的蓄勁動作,為使臂借身勁而勁大,身借臂勁而得發。腰催肩、肩催肘、肘催手「三催」之勁得以有蓄而發,起著事半功倍的作用。「出洞入洞緊隨身」則是「虎抱頭」的具體運用,小臂裹抱於頭下,既是保護頭、胸之「顧」,又是發揮「擰裹墜」,以蓄力待發之「打」。正是打顧一體。在出手發勁上,則突出強調「起橫不見橫,落順不見順」的要求。而「起橫不見橫」中的「橫」是「顧」,用時在「不見橫」中就含有勢正勁順之長,就可用「打」。「落順不見順」中的「順」是「打」,用時在「不見順」中就含有「橫裹」之勁,見來手即可用於「顧」。且「起與落」、「橫與順」本身就包括「順中有逆,逆中有順」,即相輔相成,又「打顧」如一,因之它即是「顧中有打」,也是「打中有顧」。尚派形意既嚴於要求進行平素鍛煉,則武術動作在運動中,能保持周身輕松、自然、不努氣,又絲毫不用拙力,才能身手不滯,舒展靈活。只有四肢舒展,周身順遂,才能練好動作,找到每一動作的應有獨特技巧。以至練功、找勁,向高級階段邁進。在椿功練「抻筋拔骨」的基礎上,於練動作時再能舒展,自然就會身手運用自如,由柔和入剛實,而致抻得長,放得遠。所謂「先求開展,後求緊湊」正是為了打好剛勁轉柔化創造前提。因之,尚派形意在做動作時,要求周身、四肢松開,但要處處合乎規矩,使勁意充沛,無處不到,神氣內斂,歸入丹田。因而使動作做得既舒展靈活,又沉實勁整,並會氣勢奪人。至此對什麼「遠近一丈步位疾,兩頭回轉寸為先」,「我在場中無定勢,或把或拳望著就是」,「不知進退枉學藝,不知起落枉伶俐」,「能在一思進,莫在一思存」,「若遇人多三搖兩旋」等等,經義對機動靈活的要求自可意到步隨,身手如一,無往而不得也。
四、發勁迅猛剛實,體現出「火機一發物必落」的技法。
尚派形意最顯見的特點,是在動作和發勁上既迅猛又剛實。因而同儕們說:「練不出迅猛剛實的爆發勁來,就不能是說剛勁練到了。」尚雲祥先生年過古稀時還說:「人再有三十年陽壽,就再打它三十年剛勁。」這句話的涵義,可惜真正理解的人並不多。但確實是顛撲不破的真理。是先生專攻形意,磨練一生,從實踐中得出來的不同一般的經驗總結。因為形意發勁制敵的基礎是講「硬打硬進無遮攔」的。先生說「硬打」就是不管對方是動、是靜,動也打,靜也打,不管對方是剛、是柔,剛也打,柔也打,不借慣性,不借他力,遮也打,攔也打,沾著就發,這才叫「硬打」,才真正有發人的本領。要想做到這樣,就必須先打好剛勁。不努氣,不用拙力,從自然、和諧中練出完整的剛勁來。再把剛勁練出迅猛剛實的「爆發勁」來,才能達到「起如風,落如箭,打倒還嫌慢」,起如箭,落如風,追風趕月不放鬆「的打法要求。才能使內勁逐漸充盈,打得實,放得遠,勢如奔雷。有了這種疾用驟發迅猛剛實的爆發勁,才算到了得不借外力,自身發勁,沾著就有的本領。有了它才體現出形意的真勁,「火機一發物必落」的技法要求。一句話:「練不出迅猛剛實的爆發勁,手到對方身上就沒有『想打就能放』的威力。」
E. 形意拳術大全pdf百度雲
形意拳術大全(第二版).pdf
http://pan..com/s/1i3J2xxz
F. 尚派形意拳的介紹
尚派形意拳創始人尚雲祥先生,字霽亭,山東樂陵尚家村人,生於古歷1864年11月28日,逝於1937年10月10日,自幼慧穎強識,生性爭強好勝,嗜武成性,深得李存義、程庭華等前輩教誨,所練八卦,也與眾不同,擺扣步,動中發力,迅疾剛實,與馬貴、張策、王茂齋是摯友。尚先生以超人毅力彌補先天不足終有成就,其時,形意門中無人能出其右,師爺郭雲深得知形意門中後起之秀尚雲祥,親去驗功,深得厚愛,親授三絕藝:一是大桿子,二是號稱打遍天下「半步崩拳」,三是腹下的「丹田氣打」。其間一人獨在北京鼓樓練功十年,才形成源於河北派,又不同於河北派其它支派的獨特練法與技擊,世人尊其所傳的形意拳為尚派形意拳。當時人稱「鐵胳膊尚」、「鐵腳佛」,他和師爺郭雲深一樣擅長崩拳,人皆稱郭、尚為「半步崩拳打遍天下」。
G. 尚式形意拳的尚派形意拳之虎撲全形
虎形八法,又名「全虎形」,為尚雲祥先生秘不外傳的手法之一。這一組散手,技擊性強,其中某一式練熟,即能御敵自衛,如能將此八法完全練習純熟,必要時,即可應付自如,本功法並沒有高難動作,因此男女老少皆可練習。 :前式我方以虎撲把撲出時,對方如用兩手由外下方往上托我兩肘時,我借其上托之力,兩掌往左右外翻,往上托其腮下部,並往後力推,對方仍然仰面跌出,但須改換左足進步,右足跟步,以助沖勁。
要點:翻掌改托掌時,動作要迅速,連往上托帶前推,進步跟步要猛。 :對方如用雙手撲我胸部時,我退左步或右步閃躲,如不及閃身時,兩手分別由左右外上方,並齊十指下插,分開其推束之雙手,急用兩側掌(掌沿平向上,兩中指尖相對)推撞其胸上部,左足或右足隨撞胸時進步,另一足跟步助力。
要點:兩臂往外撐圓;兩「掌沿」平向上,撞胸、進步、跟步要同時進行。 四、虎抓:對方用右手打我頭頂、左面時,我右手由對方右手外下方往上反刁其右腕,向下方捋抻,同時墊右步(少半步),進左步於其右腳外方,左掌劈其右面,或抓其頭部。對方如用左手攻我上部時,破解進招法同—前,唯左右手足動作互換,右手打來時,左手打來時。
要點:刁腕墊右步動作要同時進行,進左步於對方腳外方劈右面或抓頭也要同時,形意手法講究動作協調,方能奏效; ,假如對方進右步,用右手擊我左面時,我左手往左外攔格其右手,隨將兩手握陽拳(拳心向上)用拳輪(掌沿)和腕側夾斬其脖項,並屈兩肘,肘尖下沉,搓撞其上胸,同時進右步於其中門(襠中),左足跟步助力。對方如用左手攻我右面時,我進左步,兩手夾擊其項,只動作方向相反。
要點:進步用手外攔;握拳向左右外展蓄力,進步都要同時動作《拳經》上說:「此法前行,進人要進身,身手齊到是為真。」又說:「 手到步不到,打人不得妙;手到步也到,打人如拔草。」 :假如對方進左步,用兩手分別由左右向中擊我兩耳或兩邊山林穴(太陽穴)時,我兩手握拳並齊向前上方舉起,兩臂弧形向外撐圓;即可護住頭部,急變陰拳(拳背向上)以雙拳拳面(拳骨節平面)擊其兩乳上部,同時進左步跟右步以助沖力。對方用兩手擊我上部進右腳時,我如前法破招,但須進右腳,避免雙方兩腳抵觸。
要點:兩臂上舉外撐護頭,進步擊胸,動作要齊,效果更佳。 :對方進右步,用右手打我頭部或攻擊我中部(胸肋)時,我墊右步於其右腳外側,同時用右手於其右腕外方翻手刁拿其右腕,向我右下方捋抻,進左步於其右腳後,絆住其右腿,左手陰拳往我右肩前伸出蓄力,用拳輪(掌沿)和腕側橫擊其胸肋,右足不動。,此式又名 「虎尾鞭」,又叫「橫掃千軍」。對方左手打我上部、中部時,仍用此法接招破招,唯手足動作左右互換。
要點:墊步拿腕要同時進行,上步陰拳(拳背向上):拳輪橫擊胸部或左肋也要同時動作,方能盡其妙用。 :對方如用左手攻擊我右面時,我左手由其左手腕外方刁拿其左腕,同時退左步側身,左手向左上方冷抻,同時右膝上提,右腳外沿蹬踹其左大腿部,同時用右手掌拍擊其胸部。對方如用右手打我左面時,我退右步右側身,右手反手拿其右腕向右上方冷抻,左腳外沿蹬踹其大腿。
要點:刁腕捋抻、提膝、蹬踹、拍胸等動作要合成一氣,自然敏捷輕靈。
H. 尚式形意拳的尚派形意拳之五行拳
五行拳是形意拳的基礎拳法,對應中國傳統文化中的金、水、木、火、土五行,五行拳相生相剋,為拳法應用之基礎。下面筆者對尚派形意拳的五行拳與眾不同之處分別介紹一下。 :橫拳是五行拳最後一拳,拳經雲:「橫拳者,一氣之團聚也,其形似彈,五行屬土。」《形意拳正宗闡密》中說到:「在武道中則為橫拳,炮母(火生土也)而劈子(土生金也)含包四德(火水金木)故土能生萬物,橫拳能變各拳。」橫拳落式雙手亦為雙陽,前手發一銼勁,具有起如鋼銼之意。橫拳並非橫撥之勁,而是由丹田貫勁於肩臂,再由肘及拳抖銼翻擰而出,拳經雲「起橫不見橫,落順不見順」即此意也。橫拳步法與五行拳其它亦不同,動作可分為三節,假如左腳在前,已經打出右拳,第一動左腳向中線扣步,第二動右腳向右前方斜進,第三動左足後跟。
五行拳是形意拳之根本,練習形意拳必須要明白五行拳之拳理,在此基礎上,對其勁力和五行拳相生相剋的健身作用進行研究,才能真正進入形意拳之門,並逐漸登堂入室。
I. 尚式形意拳的尚派形意拳之三體式與鷹捉
三體式是形意拳之根本,形意拳的練和用基本上都是採用三體式的腿勁和步型,故練形意拳的人都以三體式樁功為主要樁功,尚派形意拳亦不例外。三體式是形意拳之母式,而鷹捉則被稱為形意拳的母拳。練形意拳的人都非常重視這兩項功夫的訓練。李文彬先生在其著作《尚式形意拳械抉微》中曾將三體式樁功和鷹捉台稱為尚派形意拳的築基功夫。
尚派形意拳五行拳、十二形與套路拳大部分都是以鷹捉為起手式,這是符合拳經「起手鷹捉」的.另外,尚派形意拳還將鷹捉單獨拿出來練習,別的形意拳也有這趟拳,不過名為劈拳而非鷹捉:尚派形意拳另有一套與別派形意不同的劈拳,該拳用拳頭劈出並用小臂處發勁打人:
鷹捉作為尚派形意拳的基礎功夫之一,確實有獨到之處。鷹捉出手講螺旋、擰.裹、墜,其第一拳形為鑽拳而實為橫拳,因為此拳到位後手臂要擰轉到小指處的拳眼朝上,它發出的勁是橫勁?後手沿前手臂打出,下肢同時變成三體式,要做到「手腳齊到才為真」。需要指出一點.尚派形意拳要求上步必須練出趟勁來,這個趟勁威力驚人,邁步一趟就可以使對方拔根而起。拳經雲:「腳打七分.手打三分」,尚派形意拳的「腳打」靠的就是腳下的趟勁:「手打」要練出翻浪勁來,即練螺旋、擰、裹、墜勁-我認為這兩項既可分開單練,又可合練.逐步求得上下相隨的整勁來。只有練出整勁.才能身手協調.爆發力強.再進一步找出打人時的技巧,最後.一伸手一邁步就能將人打起來。「腳打」可以通過走雞形步和趟步來練習。「手打」平常走路時就可以練習,先伸左手邁左步,即伸手打出鷹捉的螺旋、擰,裹、墜勁,同時腳下邁出三體式步,再上步換位,前手回收.繼續重復前述動作:如此反復,經過一段時間的練習.胳膊的棚勁與腿勁均會增加,腰胯越來越靈活,身體也會更加協調,發力時的整勁較以前亦大有改進。在手腳單練的同時,還要專門練習整體的協調與發勁能力,即練習鷹捉這趟拳,通過長期鍛煉可以練出翻浪勁,抖擻勁和炸勁等各種勁力,同時也為以後習練五行拳打下基礎-因此,鷹捉是形意拳的母拳當之無愧。
鷹捉除了以上訓練之外.還有定步鷹捉練習、實戰拆手練習和手上功夫練習。定步鷹捉即鷹捉的原地發力,是不借後腳的蹬勁而僅靠腰胯擰轉與重心稍微變化的發力練習。雖然每趟拳都以它為起式,但我們仍應把它抽出來單獨練習,通過反復練習定步鷹捉,把手腳練合.腰胯練活.下盤練穩、整勁練精、功力練高。拆手練習是將鷹捉變為實戰用法。我的師父張世傑先生曾將鷹捉拆出十幾種用法,當然.這些用法並不是每個人拿來就能用.因為尚派形意拳非常重視練功找勁,所以實戰中鷹捉應用自如的前提是練功找勁有一定的基礎。鷹捉的手上功夫平時在站三體式樁功或練鷹捉時就要特別注意虎口撐開,除拇指外的四指抓扣.手心手背都要成圓弧形,這樣做自然會力貫梢節:站三體式樁功時意注手指,意到氣到,日久功深,手的抓握力會大增。另外.尚派門中有各種練手上功夫的方法.例如.我師父讓我們通過練習五指抓樹來提高手指的抓力。用十指做俯卧撐也是鍛煉指力的好方法。
三體式樁功是鷹捉的靜態定型,而鷹捉是三體式樁功的動態表現,兩者都是形意拳的築基功夫.想在形意拳上有所收獲的人,應該在這兩項基本功上下點兒功夫:你若經過一段時間的苦練,加上明師的指點和自己的體悟.便知我所言不假。以上僅一家之言.有不當之處,盼各位武林前輩與朋友指正。最後用一位前輩的話作為結束語:「以功力為後盾,憑技巧贏人」,願以此與大家共勉。
J. 尚式形意拳的尚派形意拳的趟步
形意拳各家有各家的練法,尚派性意拳要求前腳朝前,為的就是求一個朝前的趟勁,後膝內扣朝前為的是使朝前的勁不外散,順胯扣膝使後腿產生一個擠勁,當邁步的時候,這個擠勁與後腿的蹬勁合在一起,通過後腿蹬地將身體送出,同時前腿趟出,這就是趟勁,趟勁練好了,內外兩側均有這個勁,無論對方怎麼下勢,站的怎麼穩,只要與對方接觸上,一邁步,對方就得出去(這當然不是絕對的,得看對手是什麼水平)。
後膝頂在前膝窩內,前腳朝前,後腳與正前方成45度。
形意拳有「腳打七分,手打三分」之說,尚派形意拳的崩拳的基本功——趟步是專門訓練腿部的前趟後蹬之勁,是練習崩拳腿勁的輔助功。首先兩腳並攏站好,接著右腳與正前方成四十五度角分開,兩踝骨前後對齊(左腳在前),接著兩腿貼緊下蹲,後腳蹬地,將身子送出,同時前腳前趟,後腳跟進到前腳處,如此反復,力疲為止,然後換右腳在前,左腳在後,左右兼顧練習.要領:後腳跟進時用大腿帶小腿,勢子盡量要低,仔細體會前腳的趟勁和後腳的蹬勁,如果能真正的體會的這兩個勁並將其應用於實踐中,我認為你的腿部技術已經入門(對形意拳來說)。注意後膝頂在前膝窩內。
其實趟步也是發力的動作,正如手臂與對方接觸發力時,力點在我的小臂處(假設小臂與別人接觸),我後腳蹬地,將力作用到力點,而趟步則是力點在我的小腿處(無論內側還是外側,只要接觸就算),後腿蹬地發力,作用到前小腿上,對方就出去了,小腿的動作就象是踢人一樣.
趟勁是向前的勁,與左右關系不大,邁步如犁行,耕地用的犁,它的勁就是向前,將土翻起來了.尚派形意拳前腳朝前而不內扣就是為了求得這個前趟之勁.順胯是為了加大兩腿的撐力,扣膝為了增加兩腿的擠勁,為了後腿的勁不外散,將勁全部集中向前,所以說尚派形意拳的趟勁與眾不同,我們平時常叫它豁勁.明白了這個勁,整體力也就有了,只要與人碰上,只要給個接觸點,對方就得拔跟起來.這就是形意拳的霸道之處,也是腳打七分的體現.
對於趟步先賢早有明示,如趟泥(兜泥),如涉水(逆水而上),如犁耕....通過這些誘導來體會我們身體各部之間的關系配合:頭領,.胯拉送.,膝縱,腕兜.....拳經中的「起如挑擔,身似槐蟲」在其中也能得以體現。至於趟打,踢打,截打等,功深後可自由發揮,隨機應用。行意者觀其形會其意也。意自形生,形隨意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