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中國歷史地圖集·第八冊清時期》pdf下載在線閱讀,求百度網盤雲資源
《中國歷史地圖集·第八冊》(譚其驤 主編)電子書網盤下載免費在線閱讀
資源鏈接:
鏈接:https://pan..com/s/163Iy0uUVkiFy78HZIupcfA
書名:中國歷史地圖集·第八冊
作者:譚其驤 主編
豆瓣評分:9.6
出版社:地圖出版社
出版年份:1982-10
頁數:120
作者簡介:
譚其驤(1911年2月25日—1992年8月28日),字季龍、筆名禾子,浙江嘉興嘉善人。中國歷史地理學家,是中國歷史地理學科的主要奠基人和開拓者之一。1930年畢業於暨南大學歷史系,1932年畢業於燕京大學研究生院。新中國成立前,先後任教於輔仁、北京、燕京、清華、浙江、暨南等大學。
建國後,歷任復旦大學教授、歷史系主任、中國歷史地理研究所所長,中國科學院地學部委員,國務院學位委員會第一屆學科評議組成員,國務院古籍整理出版規劃小組成員,國家歷史地圖集編委會副主任兼總編輯。1960年獲全國文教先進工作者稱號。九三學社社員。第三至五屆全國人大代表。中國現代歷史地理學科的創始人之一。1934年與顧頡剛等發起成立中國第一個歷史地理的學術團體——禹貢學會,創辦《禹貢》半月刊。早年研究地理沿革、疆域史地和民族問題,自成體系。1955年起主持編纂《中國歷史地圖集》,並致力於黃河水系的研究,對黃河史研究作出貢獻。
主編《中國自然地理、歷史自然地理》等,《中國歷史地圖集》1986年獲上海(1979-1985年)哲學社會科學特等獎。譚其驤先生主持的《中國歷史地圖集》被稱為史學界的兩大基礎工程之一(另一工程為二十四史的點校),從開始設計到完成歷時30年之久,為歷史地理學的發展打下了堅實的基礎:一方面是解決了許多長期沒有解決的問題。
② 《地理學的性質當前地理學思想述評》pdf下載在線閱讀,求百度網盤雲資源
《地理學的性質》([美] 理查德·哈特向)電子書網盤下載免費在線閱讀
資源鏈接:
鏈接:https://pan..com/s/1BNoZu1iih1BmuU1920bMtg
書名:地理學的性質
作者:[美] 理查德·哈特向
譯者:葉光庭
出版社:商務印書館
出版年份:2011
頁數:656
內容簡介:
《地理學的性質》雖然最後一章(第十二章)已對文中所得出的明確結論作了概括,但經驗表明尚需在正文前另附摘要,作為對讀者的指南。他們可能只對所討論的某些問題感興趣,而不是全都感興趣。
第一章
(一)作者進行此項研究,是因為美國地理學家雖然經常討論他們領域的性質和范圍,但對過去的討論和所討論問題的更嚴肅的研究,特別是外國文獻中的研究,卻不熟悉。
(二)對本領域在近代發展為一個學科期間的一貫特點缺少了解,導致引起不滿和三番五次地試圖進行改革。
(三)對於地理學應當是什麼,或者人們可能想望它成為什麼,本文並未提出筆者個人的看法,只把這個問題看作一個值得研究的問題,對本領域進行檢查,一如學者們在為它而工作,對它所設想的那樣(第二章),從而確定地理學是什麼(第四章),它作為一門學科分支的特點和性質又是什麼(第十一章)。(請注意第31~32頁對目的所作的更詳盡的闡述。)美國地理學家最近大力提出改變或特別強調某些概念的建議,但我們的歐洲同行對此早已研究過了,這里也對這些建議作了研究和檢驗(第五~十章)。有能力的地理學家認真提出的思想值得充分考慮,所以這些討論勢必也是冗長而詳盡的。這些章節佔全文近1/3,所得出的結論是否定的。那就是第三章、第五章之一、第八章、第九章(除第六部分外)及第十章之三、五。有的讀者可能希望略去這幾節。
第二章
雖然在古典的古代,地理學即已紮根,但它發展為一門近代學科,卻是1750~1900年期間在歐洲,主要是在德國結晶起來的。考察地理學有關概念的歷史發展和這一領域內所做過的大量工作,可以得出下列結論:
(一)地理學按地球上各地區因果關繫上的差異,換言之,即地球上的地區差異,來研究這些地區。
(二)除了少數例外,地理學家都承認需要兩種不同的研究方法——專注於全球或其主要部分的特定要素地區差別的系統研究,及特定地區全部地理的區域研究。
(三)自然地理學和人文地理學之分,是「二元論」的不同形式,這在19世紀中葉即已成為一個問題,但此期後半段大半已克服。
(四)在地理學家的實際研究工作中特別強調地形研究,終於在德國鞏固地建立了地貌學(或地文學),成為地理學領域的一部分;在美國及其他國家可能也是如此。
(五)地球的統一性概念,即Ganzheit概念,甚至把地球設想為一個有機體,在這門學科的早期發展中雖很重要,卻已經幾乎完全被揚棄了。
(六)另一方面,把一個特定區域看作自成一個單元、一個「整體」或「有機體」的相似概念,雖然在19世紀早期受到有力的批判,但近幾十年來又在德國重新出現,並已被移植,受到許多學者的有力支持。
(七)「自然區」概念的相關問題雖然在19世紀早期受到抨擊,今天仍是一個時行的問題。
第三章
過去許多時候,某些地理學家或者地理學家團體,想像本領域時,用了與描述本領域發展基本路線的原有術語很不相同的術語。這種脫離歷史發展路線的偏向,在地理學家新近的思想中有某種表現,所以在每一事例中都研究了這個概念的歷史,找出它被拋棄的理由。
這些偏向是:
(一)任意取消各種被看作不能用「科學」方法來研究的現象,以求使地理學成為一門「精密的」科學或「基本上是自然科學」;
(二)把地理學定義為研究行星地球而不是地球表面的科學;
(三)把地理學定義為對自然環境與人類之間關系的研究,或對人類活動適應自然環境的研究;
(四)把地理學定義為地球表面上的分布研究。第四章
(一)把地理學看作地球表面地區差異研究的概念,在常識上由眾所周知的事實證明是正確的:世界上不同地區的事物各有不同,而且這些不同在某種方式上也是互有因果聯系的。在智力思維和實際目的上,為了了解不同地區的性質,都經常需要認識和了解這些不同是什麼,其間又是怎樣聯系著的。
(二)對這樣一個領域與別的知識領域關繫上的邏輯地位,伊曼努埃爾·康德、洪堡和赫特納都以非常相同的話作過解釋。系統科學研究不論存在於何時何地的某類現象,與此不同;另外兩組研究則是解釋按時空聯系著的現象復合體所必需的。歷史科學研究在時間片段中的這種聯系。天文學關心天空中的現象聯系,地理學則是研究地球表面空間上的現象聯系。
(三)與歷史學相比較,可以最透徹地理解地理學的性質;與歷史單元或歷史時期相比較,可以最透徹地理解地理空間——區域的性質。第五章.
(一)「景觀」概念基於含有雙重意義的德語Landschaft一詞,因而不可避免地會導致論述地理學領域里許多主要問題時缺乏明確的思想。試圖用這個含義不清的詞來闡釋地理學領域,尤其不妥當,也不必要。
(二)英語「Landscape」一詞通常的含義,如果明確解釋為表示地球外部的、可見的(或可觸摸的)表面,那麼在地理學上可能是有價值的。這個表面是由各種外表形成的,即與大氣層直接相接觸的外表——植被、裸露的土地、冰雪、水體,或人類造成的各種特徵。稍稍穿過大氣進入這個表面中去,只會在理論上造成}昆亂:實際上隨時都可不予考慮。
(三)以「自然景觀」和「文化景觀」等術語來指整個景觀互相隔離的成分,是用得不妥當的。任何時候都只有一種景t觀,只有在人類未觸動過的地區,才配稱為「自然景觀」。這里提出下面幾種解決辦法,以代替拿這些術語來表示一大串須加仔細區分的不同概念的用法:(1)「自然環境」一語已是約定俗成,理解明確,可用以表示一個地區所有自然因素的總和。(2)「自然景觀」應僅僅用以表示人類進入以前存在於一個地區的「原生景觀」(originallandscape),因為此詞過去已被誤用,可能需要「原生自然景觀」這個贅冗的短語,或用「洪荒景觀」(primeval landscape)一語以避免疊床架屋。(3)一個有人居住的地區,假設從未為人類所觸動,今天可能存在怎樣一種景觀——這種理論上的景觀的概念,並不是一個常常需要的概念,因而即使要用,最好也要說透。(4)在文明人進入以前,原始發展地區的景觀也不是自然景觀,因為即使是原始民族,也可能造成顯著的變化,不過倒不妨稱之為「原始景觀,』(primitive landscape)。(5)同樣,這種原始地區的一般景觀以及充分開發地帶中間的小片未加治理的地區,可以稱之為「荒涼景觀」(wild landscape),而與「耕作景觀」(cultivated landscape)或有田地、農舍、,道路、城市等「整治景觀」(tamed landscape)成一對比。
第六章
歷史學與地理學之分——像任何別的科學分門一樣——是與現實相沖突的。現象實際上在時空兩方面都是聯結在一起的。只因人類研究現實,智慧尚有局限,從這一點來說,把兩者分開來還算有理。每個領域都有好多題目,只有利用別的領域的方法,研究才能深『透。
(一)在歷史研究中運用地理方法,尤其是試圖決定特定地理特徵對歷史的意義時,邏輯上都是歷史學的一部分,不論作這些研究的是歷史學家還是地理學家。
(二)要充分解釋一個區域的許多個別特徵,可能須考慮導致所考察情況的過去條件。地理學把注意力集中於時間橫斷面事物的現狀上來考慮發展結果,其目的還在於作出解釋,而不是因為關心那些過程本身。
(三)歷史地理學本來是過去時期的地理學,卻把那時期看成彷彿就是現在一般。在比較歷史地理學中,研究同一地區各個連續時期的地理,以揭示各個連續時間的差別。
第七章
因為各地區關聯的各種現象十分復雜,關心本領域的科學發展的地理學家們,早就為如何選擇研究中所應包括的資料問題而焦慮了一從本世紀初開始,少數歐洲地理學家主張地理學以限於物質特徵為妥,包括自然特徵和文化特徵,從而排除了非物質的文化特徵(常常表達為以「可見的特徵」或「感官上可感知的特徵」為限)。最近相當多的美國地理學家大力提倡這個論點,或是把它說成既定原則。因此在把它看作不合邏輯、歷史上不連貫、有破壞性和不切實際而予以摒棄以前,先對它作了徹底的檢查(參見235f.小結]。
第八章
(一)如果把地理學看作世界地區差異的研究,那麼選擇資料所應考慮的邏輯基礎,就是所選資料本身及其與別的可變因素的因果關系,都要能對地區差異總復合體起重大作用。
(二)因此,基本標准即赫特納所表達、一大批德國地理學家所接受的那些標准:(1)有關特徵因地而異;(2)這些變化形成一個或數個系統,內有諸現象按其相互關系的區位的空間聯系,形成一種地區表現;(3)在特徵或要素變化和其他要素變化之間存在著因果聯系,其不同現象統一於一地。
(三)用例證把這些標准應用於具體事例上。
(四)任何一批資料,只要符合這些標准,就能在地圖上標出,可以顯示出與其他要素地圖形成引人注目的對比。制圖表示是地理工作最獨特的技術。因此大致說來,檢驗某項研究的地理性質,簡單的測試就是看它能不能基本上用地圖來研究。
第九章
(一)~(五)只要地理學家對區域地理大力進行研究,他們對劃分世界所形成的地區單元的性質,就會引起紛爭。在早期,許多學者曾聲稱地區單元——不論叫區域、自然區、地理區、Landschaften或景觀,相當於個別具體物體或整體,或者甚至是有機體,可以像研究別的個體物體一樣地來研究它們;本世紀,此說又一次抬頭。所以世界是由這些個別單元的馬賽克①組拼而成的,而且可以把每個單元作為整體,按其與別的單元的關系來研究。因為這個概念也已以某種方式進入美國的文獻中,包括教科書在內,所以在對其一切表現形式一概加以否定以前,也詳細地考慮了它期望得到承認的要求。區域只不過是地球表面的一種權宜的任意劃分,不過界線劃得尚稱明智,對區域研究也是必要的。
(六)可是某些地區單元確與所列舉的條件相一致。農人的一塊田地或城市的一個街區,都是一個明確的個體單元。把一個農庄、一家工廠,或者甚至一座城市看成一個整體,在許多方面都是恰當的。最後,人類創造文化景觀所做出的事,確乎造成了一種馬賽克,雖則遠非完美。
(七)強調區域是明確的物體,彷彿自身都是完整的,顯然已經導致忽視一個最基本的地理因素,即在地球表面諸現象相互關繫上區位的意義。第十章
(一)區域不是什麼明確具體的物體,而只是學者對地球表面所作的任意劃分。這個結論並不鄙棄劃分世界或其任何廣大部分為區域的問題,也不把這種劃分的根據貶為無足輕重。找出一種或幾種把世界劃分為區域的最。明智、最有用的方法,這是很重要的事。
(二)區域劃分有兩大系統,各有不同用途。一為特殊區域實際系統,奠基於對一切有關因素的考慮,包括海陸關繫上的相對位置。一為一般區域比較系統,只考慮地區內部的特點,與相對位置無關;嚴格地說,這種系統建立起來的不是區域,而只是某幾類地區而已。
(三)無論在哪個系統中,「自然區域」一語都容易引起誤解。嚴格分析的結果,可以看出這種區域實際上是以某些自然因素的結合為基礎,按其對具有特定文化、技術的人們的重要性而加以決定的。
(四)分析了一個特殊區域系統,揭示出問題所固有的若干困難,並討論了必須作出的專斷的解決方法。分析了認為此種劃分在基礎上必須徹底根據發生學的論點,並認為不切實際而予以否定。
(五)對根據自然要素結合來建立一般區域比較系統的各種企圖作了分析,認為是不能令人滿意的。在大多數場合,這些都不過是氣候或植被類型系統而已。
(六)~(七)一般區域系統奠基於人類所建文化特徵的實際綜合,有望能取得更大的成功。對兩個此種系統作了詳細分析,一個是根據世界現時景觀覆蓋,另一個是根據土地利用中涉及的特徵綜合,得出了有關它們的優點和局限性的結論。
(八)結束的第八節[361~365頁]為本章作了詳盡的摘要。
第十一章
(一)最後一章的目的,是確定前幾章所述的地理學特點,與這類學問的另一些分支作比較,為方便起見,姑且把此類學問稱之為科學。
(二)地理學是一門滲透到自然科學和社會科學中的學科,帶有這兩類學科的特點;地理學的某些特點即因此而來。以為地理學與歷史學相似,不像系統科學那樣把某類特定現象作為其興趣中心,卻以研究空間各部分——即地球表面的地區——以內各種現象的組合為其特殊職能,這個結論具有更深刻的意義。地理學與歷史學相似,它如實地考察現實,素樸地按事物實際的排列來看事物。
(三)地理學的性質應按其堅持可靠性、准確性、普遍性和系統性這些最後目標加以檢驗。地理學力求使它的知識盡可能地可靠和精確。與其他科學相比,地理學的成就不能僅僅按其達到這些目標的程度來衡量,而且還要按所負任務的相對困難來衡量。
(四)地理學通過發展一個可靠的一般概念系統,從而闡明相互關系的一般原理,努力尋求其知識的普遍性。然而也正像任何科學分支一樣,地理學中還留有許多重大的現象,只能按獨特性來研究。在地理學中,相當大的一部分研究工作——雖然沒有歷史學中那部分研究工作那麼大——必然是關繫到獨特事例的。
然而在系統地理學中卻愈來愈強調一般概念和普遍原理的闡述,雖然地理學問題中常常包含著的因素,其復雜性使得普遍原理或法則的應用極端困難。懷著在區域地理學中找到普遍原理或法則的希望,試圖來建立以地區為單元的一般概念,結果卻發現是在追求邏輯上不可能的東西,因為地區不是一件物體或一種現象。然而系統地理學的一般概念卻被用於區域地理學,對地區類型的一般描述也有助於部分地理解特定地區的性質。
(五)地理知識以兩種方式組織成系統。地理學領域的專門分支把地區差異現象分為幾大組,每組都由密切聯系的現象組成;其中包括自然地理學各部分——如氣候學、地形學、土壤學等等;還有人文地理學或文化地理學的幾個分支——經濟地理學、政治地理學和社會地理學,所有這些分支的知識,也按系統地理學和區域地理學的方法來組織。
(六)這種區別地理學為兩種組織形式的劃分,也與別的組合科學,即天文學、歷史地質學和歷史學的情況作了比較。
(七)在分析系統地理學的性質時,特別注意以下的題目:在系統地理學的目的與相關系統科學的目的之間作出明確區分的問題;特殊技術;要素復合體研究;預見能力;系統科學中所研究的自然現象和文化現象的廣泛范圍。
(八)區域地理學研究包含3個主要步驟。為了理解現象在特定地點的實際相互關系,就需要考慮小分區,其中各種因素的地方變化則任意略去。第二步是把各單元地區互相聯系起來,以發現大區域結構和功能的形成。最後,必須研究區域相互間的排列和一個區域里的現象與另一區域里的現象的相互聯系。在這個過程中,必須運用幾種專斷的辦法,這里提出幾個問題,對此詳細地作了討論。
還討論了另外幾個特殊問題,包括:過渡地區問題;區域研究中應包括的那一類知識;「地區的起源」:關於區域的科學法則和原理;比較區域地理學;特別適於作深人細致研究的區域規模問題——「微觀地理學」研究的價值。
(九)系統地理學和區域地理學並不代表地理學領域內的獨立分支,雖各有獨特的內容,卻是兩種不同的方法。兩者相互依存,在各項特定研究中必須結合起來。
本章的詳細結論,可在最後一章中[464~468頁]找到摘要小結。
第十二章
《地理學的性質》對結論作一小結,略去所有得出否定結論的討論,只摘要重述了前幾章得出關於地理學性質的肯定結論。
③ 《地質大辭典》pdf下載在線閱讀,求百度網盤雲資源
《地質大辭典》(地質礦產部地質辭典辦公室)電子書網盤下載免費在線閱讀
資源鏈接:
鏈接: https://pan..com/s/1-Sln2iqXk8T4NgV1b5ZCTg
書名:地質大辭典
作者:地質礦產部地質辭典辦公室
出版社:地質出版社
出版年份:2005-6
頁數:3083
內容簡介:
地質科學是一門基礎理論科學,也是一門應用科學。人們要研究地球的
形成和發展,探索地殼運動的規律,開發礦產資源,規劃工農業建設,都離
不開地質科學的理論與方法。我國人民在認識地質現象,開發與利用礦產資
源方面,有著悠久的歷史和卓越的創造。解放以來,我國的地質工作和地質
科學研究都得到了蓬勃的發展,隨著我國四個現代化建設事業的發展,廣大
的地質工作人員,都迫切希望提高科學理論和技術水平,而廣大群眾也希望
對地質科學和有關科學有更多的了解。這樣就需要有一部綜合性工具書,比
較全面地介紹地質科學及有關學科的基本概念和內容。
為此原國家地質總局責成書刊編輯室和中國地質科學研究院組織力量編
纂本辭典,成立了由許傑等同志組成的領導小組。幾年來,經過三十多個教
學、科研和生產單位數以百計的科學技術人員的共同努力,經過全國四百多
個單位的認真審查與修改,現已編纂完畢。
這本辭典是我國建國以來的第一部綜合性地質辭典,全書共包括四十多
個學科的名詞、術語一萬一千多條,三百餘萬字,插圖一千餘幅。為了進一
步徵求廣大讀者的意見,按各學科的內部聯系,暫分為五個分冊出版。俟分
冊出齊之後,再修訂編成總冊發行。
④ 《世界歷史地圖集》pdf下載在線閱讀全文,求百度網盤雲資源
《世界歷史地圖集》(張芝聯 劉學榮 主編)電子書網盤下載免費在線閱讀
鏈接: https://pan..com/s/1umRac9umEORYGXXI7Bg_Ww
書名:世界歷史地圖集
作者:張芝聯 劉學榮 主編
豆瓣評分:8.6
出版社:中國地圖出版社
出版年份:2002-4
頁數:175
內容簡介:
《世界歷史地圖集》是以反映世界歷史發展過程中的重大事件和政區疆域為主的綜合性參考地圖集。編圖的目的是為大專院校師生、中學教師、世界史和外事工作者及具有中等以上文化水平的讀者提供一本學習和研究世界歷史的工具書。參加編繪這部地圖集工作的同仁,都是在大學長期從事世界歷史教學的學者,他們在多年的教學實踐中,深感需要一部能配合大專院校世界歷史教學、具有中國特色、簡明適用的世界歷史地圖集。
我國自古就有「左圖右史」的傳統。如果我們能把各個歷史時期不同國度人們的活動納入地圖,並對照中國的歷史事件,就能使我們獲得比較全面、准確的地域概念,從而加深我們對世界歷史的具體理解。
⑤ 《法國地理學思想史》pdf下載在線閱讀,求百度網盤雲資源
《法國地理學思想史》(梅尼埃)電子書網盤下載免費在線閱讀
鏈接:https://pan..com/s/1J91F0ZpcT3R1wOMiQxnOxg
書名:法國地理學思想史
作者:梅尼埃
譯者:蔡宗夏
豆瓣評分:9.4
出版社:商務印書館
出版年份:1999-1
頁數:253
內容簡介:
本書從法國近代地理學的誕生,一直寫到本世紀60年代末期,全面詳盡地闡述了這段時間法國地理學思想的孕育、形成、演化和發展的全過程,並以令人信服的論據,作了階段劃分,論述了各個時期的特點。文章層次分明,條理清楚,結構嚴謹,詳簡有序,旁徵博引,資料翔實。從而引導讀者追循作者的筆觸,對法國地理學思想的發展全過程作一番巡視。從70年代至今,是法國著名的地理學史專家,索邦大學教授P.克拉瓦爾續寫的。
⑥ 《史學概論》pdf下載在線閱讀,求百度網盤雲資源
《史學概論》(李隆國 編)電子書網盤下載免費在線閱讀
鏈接:https://pan..com/s/1enAyGLWIbocmpxhuaX46PQ
書名:史學概論
作者:李隆國 編
豆瓣評分:7.1
出版社:北京大學出版社
出版年份:2009-7
頁數:271
內容簡介:
《史學概論》基本是一本「史學入門手冊」,介紹本學科基本的概念和范疇,結合大量普通歷史學家的論著,介紹查找資料的門徑,選題的操作,史料的閱讀和理解;講述考訂史實,分析歷史現象,寫作合格論著的方法。在此基礎上,介紹史學傳統,歷史理論和史學理論,試圖溝通中西,搭建中西史家開展對話的共同平台。《史學概論》是大學歷史學科本科生基礎課教材,分章節講述了歷史學的性質,學科特點,從事歷史學研究需要訓練,簡要介紹了一些基本的研究方法。
作者簡介:
北京大學歷史學系副教授(2007年8月至今)
專業特長及近期研究方向:西歐中古史;西歐中世紀史
⑦ 國際地質學史研究現狀及其趨勢的初步認識
張九辰
(中國科學院自然科學史研究所)
科學的地質學產生於18世紀的最後25年,而地質學史研究則出現於19世紀早期。與其他學科相比,地質學這門學科的特點之一,就是學科史研究一直與這門學科的發展相伴而行。許多地質學家在從事學科研究的同時,也在努力研究這門學科的發展歷程。例如,科學地質學的奠基人賴爾(Charies Lyell,1797~1875)在其地質學的劃時代著作《地質學原理》(1830~1832)中,就包含有地質學發展簡史的論述。英國著名地質學家蓋基(Archibald Geikie,1835~1924)的《地質學奠基者》,更是早期研究地質學史的代表性著作。
地質學的發展歷史上英雄輩出,機構林立,也進一步促進了對這門學科的歷史研究。因此,歷史上關於地質學家和地質機構的研究論著異常豐富。地質學機構也是世界科學機構中建立較早的領域,像英國地質調查局就是英國歷史上第一個官方出資建立、且一直發展至今的科學機構。因此一些重大的紀念日,例如,學術機構的周年紀念、著名地質學家的生辰紀念等,都推動了相關研究論著的問世。
地質學史是對地質學科發展過程的梳理和解釋。但是在不同的歷史時期,這些解釋是在不斷發生變化的。因此,隨著時間的推移,地質學史研究的內容、方法、角度也在緩慢地變化當中。
一、地質學史研究內容的轉變
早期的地質學史研究,是作為地質學的一個部分,由地質學家利用業余時間思考與探討的問題。因此,這個時期關於地質學各門分支學科發展歷史的研究論著較多。由於各門學科發展的不均衡,地質學分支學科史研究的差異也很大,其中以古生物學史和第四紀地質的歷史研究論著最為豐富。
第二次世界大戰勝利以後,地質學史研究開始成為一個專門的學術領域,一些歷史學家、科學史家和社會學家也開始關注地質學的發展歷史。另外,隨著地質學各分支學科的快速發展,對學科的理論發展史進行研究,已經變得越來越困難。因此機構與人物史研究逐漸成為地質學史研究的主體,尤其是關於地質學家的傳記著作,數量尤為龐大。這個時期研究的重點,大多集中在17~19世紀的歐洲地質學發展史,關注的焦點也從地質學的內史轉變到了地質學社會史。
近幾十年,對20世紀地質學發展的歷史研究,才開始逐漸走入人們的視野。眾所周知,地質學在20世紀取得的成就,可以說比過去幾個世紀取得成就的總和還要多。對20世紀地質學科發展歷史的研究不但重要,而且也十分緊迫。但是與對過去幾個世紀地質學史研究相比,對20世紀地質學史的研究存在著相當多的困難。首先,這段歷史離我們太近,很多結果還沒有「沉澱」下來,還有待時間的檢驗;其次,20世紀地質學的學科分化速度很快,專業的深化程度和知識信息量已經大到僅靠個人的力量無法把握。現在要想撰寫一部涉及地質學各門分支學科的歷史變得幾乎不可能。第三,這個時期的很多親歷者仍然在世,為生者諱成為研究20世紀地質學史中面臨的一大問題。雖然有著種種的困難,但是當代學者越來越關注20世紀地質科學的發展歷史。因此,對20世紀地質學史的研究逐漸成為國內外學者關注的重點。
早期從事地質學史研究的學者,主要在地質學領域,很少有社會學家介入地質學史研究。但是隨著知識的全球化以及跨學科研究的興起,越來越多的來自地質學領域以外的學者。例如,科學史、歷史學、科學社會學、科學人類學、科學哲學等領域的學者,也開始關注這門學科的發展歷程。相鄰學科領域學者的介入,給地質學史研究帶來了新的視角和新的研究方法。近些年,對於地質學思想史和地質學社會文化史的關注也開始增多。
二、地質學史研究的國際組織
在自然科學領域,每一門傳統的學科,都有相應的研究機構、有穩定的研究隊伍和充足的經費來源。但是在自然科學的學科史領域,其體制化建設還很薄弱,尤其是專門學科歷史研究的體制化更加困難。目前為了某一門學科的歷史研究,建立起專門的研究機構還十分困難,即使像科學史研究這樣的綜合性研究機構,在全世界也是鳳毛麟角,只有中國和俄羅斯有較大規模的研究實體。因此地質學史研究,目前主要依靠鬆散的學術組織,以及有關的學術刊物、學術會議維持交流,並推動著這項工作的進展。
目前,地質學史研究的唯一國際性組織是國際地質科學史委員會(International Com-mission on the History of Geological Sciences),簡稱INHIGEO。INHIGEO最初是由蘇聯地質學家I.I.Gorsky於1964年在德里召開的第22屆國際地質學大會上提議創建的。1967年,在亞美尼亞首都耶烈萬召開的國際地質科學聯合會會議上,該委員會正式創建。IN-HIGEO最初有來自16個國家的31名會員。這16個國家分別是:澳大利亞、比利時、捷克斯洛伐克、丹麥、東德、法國、印度、日本、紐西蘭、波蘭、西班牙、瑞典、荷蘭、英國、美國和蘇聯。INHIGEO的第一任會長,是蘇聯學者V.V.Tikhomirov教授,副會長是荷蘭學者R.Hooykaas教授,秘書長是波蘭學者K.Maslankiewicz教授。除了Tikhomirov和Hooykaas外,INHIGEO的其他會員都是地質學家。他們中的一些人甚至是著名的地質學家,並在第二次世界大戰後開始對地質學史研究產生了興趣。
目前INHIGEO大約有來自近50個國家的200多名會員。它的會員構成,也一直在慢慢地變化。早期的會員多是地質學家,而現在越來越多的職業科學史家參與到INHIGEO的各種工作當中。INHIGEO的主要目的是致力於推動地質學史研究的國際合作。它通過組織學術會議、出版《通訊》和文集,以及積極參與有關的國際學術活動等方式開展工作。INHIGEO每年出版一期《通訊》,每兩個月向各國會員發送電子簡報,溝通消息、介紹各國地質學史研究動態、會議及有關網站情況。
值得一提的是美國地球科學史委員會(History of Earth Science Society,簡稱HESS)。該組織是在1981年的美國地質學會年會上創建的,其最初的宗旨,就是創辦一份刊物,以廣泛地促進科學家、科學史家和檔案工作者的交流。近年HESS也在努力擴大其影響,力圖把該組織變成一個國際性的組織,其組織的骨幹成員也是INHIGEO的骨幹成員。該組織近年通過與相關的組織聯合舉辦學術會議並及時出版會議文集、開設網站等途徑以擴大影響。
三、主要出版物及作者群體
關於國際地質學史研究的文獻,《地球探賾索隱錄》的作者,較為全面地概括了20世紀90年代中期以前的地質學史研究論著。這里主要分析近一二十年中,國際地質學史的主要刊物、出版物及其影響。
世界范圍內,地質學史的專門刊物只有兩種:每年出版兩期的Earth Science History和INHIGEO每年出版一期的《通訊》。
Earth Science History是美國地球科學史委員會(HESS)的出版物。該刊物正式創辦於1982年,該刊第一期編輯和目前的主編,都曾經擔任過INHIGEO的秘書長。該刊物主要發表地學史領域研究性論文,其中以地質學史為主體。此外,介紹新出版的地學史論著的書評,也是該刊的一大特色。為了擴大刊物的影響,Earth Science History一直保持較低的價位,並積極邀請非英語世界的學者撰寫學術論文。
INHIGEO的《通訊》至2013年已經出版到了第45期。與Earth Science History以研究性論文為主不同,《通訊》除了研究論文外,還發表口述訪談、會議消息、各國地質學史研究狀況和各國會員報道等。《通訊》不但信息量大,而且及時,成為反映國際地質學史研究現狀和地質學史學術研究交流的有效平台。
此外,世界各國也會不定期出版地質學史的研究文集。但由於這些文集屬於非定期出版物,又分散於不同的國家或地區,具體數量較難統計。像倫敦地質學會每年資助出版的特刊中,也包含有地質學史的專題文集。此外,國際地科聯的刊物Episod和其他科學史類、歷史類,甚至社會科學類的刊物上,也偶有涉及地質學史的研究性文章。
國際地質學史研究,長期以來一直以人物研究為主。從筆者對近10年Earth Science History上的文章內容所作的一個粗略統計可以看出,人物研究一直是地質學史研究的主要內容。同時,筆者還對該雜志的作者群體作了初步的統計,發現目前該雜志的作者群體仍然是以地質學家為主體。
如果從INHIGEO這個國際組織的人員構成來看,近些年來,研究地質學史的專業領域還是相當廣泛的,地質學家、歷史學家、科學史家、科學哲學家、博物學家……很多學者都參與到了地質學史的研究當中。
四、非英語世界的地質學史研究
地質學是區域性科學,因此地質學國別史研究也是地質學史的重要組成部分。目前已有不少國家出版有國家地質學史的研究論著。但是這類文獻多用其本國文字發表,由於語言及文化背景的障礙,這方面研究的國際交流比較困難。
由於目前國際學術組織、刊物使用的語言是英語,所以前文既是國際性研究的介紹,也是對英語世界地質學史研究的綜述。但是地質學研究具有地域性特點,不同的國家和地區都有各自的特色,而且就地質學學科史而言,規模大且發展好的國家並不在英語世界。因此,這里專門介紹幾個非英語國家的地質學史研究現狀。
1.俄羅斯
地質學史的教學始於蘇聯,地質學史研究機構也以蘇聯建立最早、規模最大,國際地質學史組織的創建也是由蘇聯學者首先倡議,並在蘇聯創建的。目前,俄羅斯仍然是世界上擁有地質學史研究機構的少數國家之一。
俄羅斯有著強大的科學史研究實體,涉及地質學史研究的研究實體主要有:俄羅斯科學院科學技術史研究所、俄羅斯地質博物館地質學史研究部。兩個部門有一定的學術交流,但由於研究傳統的差異,這些交流多為個人行為,機構的聯合與合作則較少。近些年,在國際地質學史學術交流中較為活躍的俄羅斯學者,大多來自他們的博物館系統,而非地質學史研究機構了。
可能與多數成員來自博物館系統有關,俄羅斯的地質學史研究一向重視史料的收集與整理。他們還專門建立起「俄國的科學遺產」數字圖書館:http://nasledie.enip.ras.ru/index.html。該網站收錄有300部原始論著,語言有俄、法、德、英等。目前他們已經收集了23名地學家的34部出版物,還有6個博物館的古生物及礦物收藏品。另外,俄羅斯還建設有地質學史網站:http://www.benran.ru/SEMINAR/SEM/Sb-11/sbornik/doc250.pdf。俄羅斯地質學史研究,還十分重視對地質學家的人物傳記研究,並在每年組織俄羅斯著名地質學家的紀念會。
2.日本
日本地質學史研究一直比較活躍。該國不但定期組織學術交流、出版學會通訊,而且在有關科學史刊物上也經常發表地質學史的文章。日本地質學史的學術組織是Japanese Association for History of Geological Science,該組織還仿照國際組織的簡稱,將日本學術組織簡稱為JAHIGEO。這個組織每年召開3~4次會議,其會員也參與日本科學史學會組織的活動。此外,JAHIGEO每年出版2期日文通訊,至2012年已出至39期;1期英文通訊,至2012年已出至14期。日本地質學史研究的英文刊物,每年發送給國際INHIGEO會員,以利於各國學者了解日本的地質學史研究工作。從目前該國的出版物來看,日本學者也重視地質人物研究,尤其是對19世紀在日本工作的西方地質學家和開創時期的日本本土地質學家多有研究。
3.德國
德國成立有History of Earth Science 小組,每年舉行研討會。2012年的會議主題是20世紀的地質學家。德國從事地質學史研究的人數不多,而且主要以博物館為依託。因此,德國地質學史研究內容廣泛,涉及地質人物、礦山史、學科史,並對大型國際合作項目進行研究。德國學者利用博物館的優勢,經常舉辦有關展覽。近兩年出版過兩期不定期出版物:History of Earth Sciences in the German Democratic Republic.
4.中國
中國在中國地質學會下設有中國地質學史專業委員會。該專業委員會成立於1980年。該學術團體成立後,共召開了25屆學術年會;有不定期的出版物《地質學史論叢》,現已出版五集。該學術團體成立後,在中國古代地學思想、地質事業史、地質學科史、地質教育史、中外交流史及地學人物史等方面組織、開展研究,取得了大量研究成果。
五、對地質學史研究的幾點認識
國際上地質學史的專門研究機構很少。由於世界各國普遍缺乏地質學史研究實體,在沒有充足的經費支撐、穩定的職業地質學史研究人員的情況下,地質學史研究在國際上還沒有形成統一的規范和具有強大影響力的主流研究趨勢。目前,地質學史研究仍然分散在不同的學術領域和部門當中,所以地質學史研究主題和研究方法的統一,尚待時日。
地質學史是一門綜合的、邊緣雜交的學科,其本身並沒有形成成熟的理論框架和研究範式。因此,從事地質學史研究必須借鑒相鄰學科的研究方法,例如,地質學、歷史學、科學社會學、人類學、科學哲學等學科的概念和思想、引入其研究方法。只有通過跨學科的研究與合作,才能使地質學史研究擺脫題材狹窄、方法陳舊、門類單一、交流不暢等缺陷。
經過幾十年的發展,國際地質學史研究仍然面臨著不少的問題。尤其是隨著地質學分支學科的不斷增加和研究的深化,撰寫全面性的地質學史綜述性論著已經變得越來越困難。學科的不斷分化,造成的問題就是如何建立對話平台,避免自說自話,這就需要尋找共同感興趣的話題。對於共同話題的認識,目前國際地質學史界仍在探索之中。比較集中的議題有地質人物研究、地質機構研究、重要分支學科的歷史研究、重大地質事件及理論研究,以及地質教育史研究,等等。研究的角度,也開始從學科內部的歷史轉向研究學科發展與社會文化環境的關系的科學社會史方面。
20世紀50年代,英國學者C.P.斯諾在「兩種文化」的演講中指出,科技與人文正被割裂為兩種文化。科技和人文知識分子正在分化為兩個言語不通、社會關懷和價值判斷迥異的群體,這必然會妨礙社會和個人的進步和發展。斯諾提出「兩種文化」對立的觀點後,人們一直在尋找著溝通兩者之間的橋梁。地質學史研究,或可成為聯系兩者的重要紐帶。從國際地質科學史研究委員會的人員組成也可看出,不同學術領域的學者正在利用這個學術平台,逐漸走到了一起,開始了交流與對話。而下一步的目標,就是如何促進雙方的合作,以建立統一的研究範式。
地質學史研究的融合,不僅是來自不同學術領域的融合,而且還包括來自不同國家和地區的融合。從國際學術界研究現狀來看,中國的地質學史研究並不落後。但是,由於語言的障礙、文化的差異、研究側重點的不同等多方面的原因,中國地質學史研究並不為國際學術界所了解,也沒有融入地質學史研究的主體當中。近些年,隨著國際學術交流的加強,更隨著跨國史研究和史學全球化潮流的到來,與國際接軌、與國際學術界開展學術對話甚至爭論,將是中國地質學史研究發展的必然趨勢。
⑧ 《地理學它的歷史、性質和方法》pdf下載在線閱讀,求百度網盤雲資源
《地理學它的歷史、性質和方法》[德]阿爾夫雷特·赫特納電子書網盤下載免費在線閱讀
鏈接:
書名:地理學它的歷史、性質和方法
作者名:[德]阿爾夫雷特·赫特納
豆瓣評分:8.6
出版社:商務印書館
出版年份:2012-8
頁數:523
內容介紹:
《地理學—它的歷史、性質和方法》是近代地理學的重要經典著作,是「統一地理學」學派創始人、德國地理學家赫特納(1859—1941)的主要代表作。本書共分九編,內容包括三大部分:地理學史部分論述古希臘以來所有重要學派的重要思想;地理學性質部分闡釋赫特納學派關於地理學的特性、地理學的體系、地理學同其他有關科學的關系的觀點;地理學方法部分提出了地理研究和教學的步驟、方法和各種手段。
⑨ 《歷史地理第三十二輯》pdf下載在線閱讀全文,求百度網盤雲資源
《歷史地理第三十二輯》網路網盤pdf最新全集下載:
鏈接:https://pan..com/s/1_zAf326CahSa_ZF7A87AWw
⑩ 求大神《中國地理學史》電子版書籍免費百度雲網盤下載
《中國地理學史》網路網盤txt 最新全集下載
鏈接: https://pan..com/s/1sLJIKAJfH7olmrF2AKXMHA
中國地理學史是對中國地理學發展過程的研究。中國古代地理學知識萌芽很早,至春秋戰國時代已在許多方面取得了傑出的成就。戰國以後,逐漸形成傳統的地理眩,即「方輿之學」。明中葉以後,徐霞客等注重實地考察、探討自然規律,開辟了中國地理學研究的新方向。但是,中國近代地理學是在西方近代地理學傳入後開始的,張相文、竺可楨、翁文灝等為中國傳統地理學向近代地理學的轉變和發展作出了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