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太極拳養生功法及好處有哪些
太極拳 是我國民族傳統 體育運動 的瑰寶,雖起源於我國,但如今卻已插上翱翔的翅膀沖出亞洲走向世界,人們在世界的不同角落都可以看到打太極拳的人群。下面是我為大家整理的關於:太極拳養生功法。歡迎閱讀!
簡述太極拳養生功法
練拳
動以入門,入門先練拳。練身正、體松、氣勻、意專。節節貫串活關節,變著轉接是關鍵。練養生太極拳動靜相修,拳功並練,通過練拳明拳術招法,練形、意、息、松、氣、勁、神的太極功夫。
練意
有為以始,無為以成。練拳先要練意。形體、動作、呼吸、 松身、行氣、使勁,全憑心意用功夫。法具於心,心使意動而成招,招法精明全在意。
鍛煉用意指揮形體動作、放鬆、呼吸、氣血運行、周身協調、動作、放鬆、呼吸、內氣、勁力協調一致的能力,鍛煉中樞神經(傳統養生說的“心”)對人體器官、系統的綜合指揮、協調能力,稱之謂“意力”,即傳統養生功法說的“心力”。
練松
放鬆是練氣、練勁、練神的基礎。養生太極拳採用隨息放鬆法。
隨息法是鍛煉順應能力的一種功法。通過隨息放鬆練到順應生理節律、通體松透,方能身心松舒,氣血順暢,於是可以得氣(有氣感),可以入道,進階練氣、更向上進。隨息放鬆是鍛煉逆腹式呼吸、拳勢呼吸的過渡功法。
呼吸
養生太極拳採用逆腹式的拳勢呼吸。這是經過鍛煉後養成的符合生理節律的自然呼吸方式,是與拳勢動作、內氣、勁力、協調一致的呼吸方式。
在這種呼吸方式時,形體動作的開合虛實、呼吸的出入、內氣的升降開合、勁力的蓄發出入,各循陰陽,相互協調一致,我們稱之謂陰陽相合。逆腹式的拳勢呼吸是丹田真氣於招式勁力而發揮效率的必要保證。
練氣
養生太極拳練拳練氣和靜功練氣,動靜相修,得氣快、顯效迅速。功法有聚氣養氣——練丹田氣,意氣升降——氣通任督,升降開合——行氣通經。這是療疾健身和功夫性鍛煉的太極修煉基礎功夫。
意氣合力
養生太極拳練拳、息、松、氣合一意,練到意力足,氣力自生。氣力用於內以運氣血,是為陰陽自和之能力——療疾健身的功力。氣力用於外以運身手,是為拳勢招式之勁力——技擊應用的功力。
以上為太極內功的第一層(初級)功夫,療疾健身、拳術功夫之基礎。
太極修煉
功夫至此,則可更上一層:煉神氣-修太極。功法有:攝心止念,斂神聚氣,守中抱一,神氣和合,太極運轉……循序漸進,逐級升登,以證太極、金丹大道。
女人打太極拳的好處
首先,打太極拳可以強身健體
現代人生活節奏快,壓力大。女性除了和男性一樣在社會上工作打拚外,還要負擔起家庭家務的重擔,常常會感到精神焦慮、體力不支,久而久之身體就會出現很多問題,從而影響工作和生活。
習練太極拳以後,這些狀況都可以改變。太極拳是全身性的運動,練習時不但可以鍛煉肌肉骨骼、舒筋活絡,還可以通過呼吸與動作間的相互配合對內臟加以按摩,達到強身健體的作用。
其次,打太極拳可以養顏美容
愛美是女人的天性,很多女性把大量的時間和金錢花在美容上,殊不知目前許多美容 方法 都是以犧牲人的整體健康來換取局部的短暫美容效果,並不能長期保持一個人的美麗容顏,反而使人對某種美容產品產生依賴性。
要想真正達到容光煥發的目的,不能只注意外在的美容與保養,而忽視了內在的調理。對於愛美的女性來說,太極拳運動是最好的美容養顏的方法。
練太極拳能調養血氣,暢通經脈,合乎生命運動規律,不損害人的身體,使女性朋友在運動中得到一種全身性的保養,長期堅持下來可以使女性面色紅潤光澤、肌膚細膩、雙目有神,從而達到美化容貌、常葆青春之效。
第三,打太極拳可以塑造身材
女性都希望自己擁有S形的好身材。俗話說:“沒有醜女人,只有懶女人。”要想擁有完美的身材,主要是靠不懈的堅持運動來達到的。
太極拳是一種柔和的運動,以腰為軸,節節貫穿,周身相隨,連綿不斷,圓轉自如,動靜相間。長期練習太極拳可以有效去除身體贅肉,使女性身材勻稱、肢體靈活。
對年輕的女孩來說,練太極拳可以有更為顯著的效果,可以促進身體發育,使身材更為完美。
第四,練太極拳可以修身養性
太極拳講究“敬”和“靜”。拳理雲:“學太極拳不可不敬,不敬則外慢師友,內慢身心,心不斂束如何能學藝?”拳理又雲:“學者初上場時先洗心滌慮去其妄念,平心靜氣以待其動,如此而後可以學拳。”
練習太極拳的過程中陰陽相合,剛柔相濟,一動而無有不動,一靜而百骸皆靜,對人的耐力和承受力都是一個考驗的過程。所以習練太極拳的過程又是一個修煉身心的過程,能使浮躁歸於寧靜。
長期習練太極拳可以使女性嫻靜優雅、淡定從容,使女性更富有陰柔之美,充滿女性魅力。
太極拳是最好的 健身運動 之一,可以使女性健康、美麗、自信、優雅,從而使家庭美滿、社會和諧,讓世界充滿愛。女性朋友快來練習太極拳吧。
太極拳養生功法相關 文章 :
1. 太極拳養生功法
2. 修煉太極拳基本功法
3. 太極拳養生拳法
4. 太極拳養生健身四大功效
5. 太極拳的養生健身八大功效
6. 陳式太極拳新架二路的養生功法
7. 正確練習太極拳的養生作用
㈡ 太極宗師秘傳的太極內功
太極拳 是我國古老而又傳統的 武術 ,縱觀歷史舞台,太極拳在其中是一枝獨秀。太極內功一直是現代人討論的 熱點 話題,下面是我為大家整理的關於:太極宗師秘傳的太極內功。歡迎閱讀!
太極宗師秘傳的太極內功
太極拳的本質是武術,武術便會涉及到內功修煉,太極內功如何修煉呢?修煉內功和丹田有很大的關系。
(一)丹田內轉法
是陳式太極拳的精華丹田內轉,從武術和勞動角度來說,它是使人體產生松活彈抖型的爆發力的太極內功;而從養生健身角度來說,它又是“煉精化氣”、“還精補腦”的重要養生功法。
古往今來,人類在不斷探索健康長壽的 方法 。那麼養生大道最首要的問題是什麼是“煉精”。沒有“煉精”的功夫,也就談不上“化氣”、“化神”和“還精補腦”。
煉精會帶動真氣,煉精、化氣是相輔相成的,煉精是養生的基本功,男人練了此功可以達到補腎防腎虛的目的。
一些煉功的人往往只講練氣、養氣、運氣等等,而很少談及煉精之法。只講“節流”,不講或很少講“開源”。這不能說不是一個值得探討的課題。
何謂精這里講的精是指人體的內分泌腺,即激素(荷爾蒙)。這種激素進入腺體周圍的毛細血管,隨血液循環到身體各處,以調節身體的生長、發育、物質代謝和組織器官的活動。
按“煉精化氣”的原理,它可轉化為真氣,順經絡循環到身體各處,充盈周身,維持和增強人的生命力。這種激素過多或缺乏,都會引起各種疾病。產生這種生命要素的主要部位在丹田,即小腹。
丹田一直是人們養生的重要部位,道家認為丹田是練功的根,也因此設立了專門煉金丹的地方。
《黃庭經》的“黃庭”二字即指此處,認為此處是“積精累氣”之所。《胎息經》所言胎息的部位也指此處,認為此處為人體生命之源(人體力學家認為此處是人體重心、中心所在)。前人講:“抓住丹田練內功,哼哈二氣妙無窮”。
太極拳家則把丹田稱為“太極點”,系太極拳運動的軸心,故又稱“太極核”。由此可知,太極拳的創編人陳王庭遺詞所雲:“一卷《黃庭》隨身伴,悶來時造拳,忙來時耕田,”(《陳氏太極拳圖說》)。
當時造拳也是參照《黃庭經》,抓住了這個煉功的關鍵部位,而提出了“氣沉丹田和丹田內轉相結合”,作為太極拳的內功功法,從而使太極拳成為一套內功、外功兼練的拳種。
丹田,一般都指臍內向里斜下一寸三分(又稱一寸半)處。即小腹之內,骨盆之中,膀胱之後,骶椎之前,會陰穴之上,氣功家稱此處為儲藏真氣的“夾室”。其實,此處是人體許多重要臟器所在之地。尤其是生殖器官聚集的地方。
由外及內進行剖析,首先是腹肌,腹肌是牽動人體腰部及下肢力量的關鍵,它並對小腹內的臟腑起保護作用。其內部則是生殖腺聚集的部位。如精囊腺、前列腺、女性的卵巢等。
科學家認為增強有關內分泌臟器的機能,是增強人體生命活力的重要 措施 之一。這些激素是促進人體各器官生長、發育,並持久地維持其正常狀態,延長壽命的極其重要的生命原素。
運動這個部位,即某些運動家提倡的“腹部 體操 ”、“骨盆體操”、”海底運動”等,也就是太極拳運動強調的“丹田內轉”之內功功法。
可以增強消化系統的吸收功能,培養真氣,增強內分泌,從而達到健美、健腦、嫩膚。這種丹田內功與整體運動(外功)結合起來,就可以達到祛病延年健康長壽的境域。
從技擊角度分析,這種丹田內轉功法,則是太極拳所特有的螺旋型的松活彈抖勁的動力源泉。拳論所謂“主宰於腰”,實質上就是主宰於丹田。
太極拳運動發勁時,丹田內部潛轉活動的離心運動和向心運動表現在發,則放射到四肢,即氣貫四梢;卷,則從四梢收到丹田,即氣聚丹田。但這種力量的收和放,都不是直線的,而是通過人體所特有的一系列的螺旋動作、節節貫穿地來實現。
平素的套路鍛煉,推手、單式鍛煉,一招一勢都著眼於丹田潛轉,著眼於丹田內轉帶動四肢乃至周身,不斷發揮丹田內轉這種人體的樞紐作用對於增強人體的自衛、技擊能量,無疑是十分重要的。
拳論中所謂:“周身柔軟似無骨,忽然放出都是手,”即這種丹田爆發力的形象描述。
(二)丹田內轉功法的基本特徵
怎樣“抓住丹田練功夫”各種功法都有自己獨特的方式方法,有的取站樁功,有的持靜坐法,有的則配合以簡單動作,稱為動功,還有更簡要的方法採取揉腹法、揉腎囊等,方法各異。
陳式太極拳則與眾不同,它是在復雜的拳勢演練過程中(第一路83勢,近400個動作;第二路7l勢,近300個動作),意注丹田,以意領氣,氣沉丹田,然後取逆腹式呼吸法,以真氣帶動,調動丹田內轉,丹田內轉又帶動全身的螺旋式運動。
形之於外則為“順逆纏絲”、“胸腰折疊”諸形式。而且強調丹田內功與四肢、軀體動作完全協調一致,叫做“一氣貫穿,周身一家”。拳論雲:“內不動,外不發。”
“腰不動,手不發。”打起拳來,小腹內部內氣鼓盪,翻江倒海;外形則轉臂旋腕,旋腕轉背,旋踝轉膝,以丹田內轉為核心(原動力),貫串整體一系列的螺旋運動,非圓即弧。
這種丹田內轉功夫,可以使腹部臟器,特別是盆腔內的臟器,通過自我摩盪,自我按摩,而增強其機能,生精化氣,有益於打通前後三關,舒通經絡,通任督二脈。
太極內功修煉的四大步驟
第一步、從基礎開始練就丹田力
太極拳不分你我,不分種類,各門各式太極,它們的拳理是相通的,都能產生內功暴發力。練拳時一定要放鬆,一定要有意念引導。
放鬆就是頭上頂、肩下垂、肘下窄、氣下沉、松兩胯、腳趾叉開抓地。有一種全身沒分量的輕靈感覺,但腳用力往下踩,後跟要實。這樣才有根基,所謂的“有根”莫過於此。所以說放鬆是從上至下的,要達到全身心的放鬆。
但放鬆不是鬆懈,手臂要有一種沉重感,沉甸甸的,越沉,說明你越松。可以這樣理解,鬆懈如不用的鞭繩,正常的松如同甩上力的鞭繩,柔中有彎卻有剛性的力度。
意念引導是打拳沒人似有人,好像你的前面有人和你實戰,你用每招每勢去應對對方的招法。這樣練下去,丹田就會逐漸有氣感。如果再加上時常地站樁,那麼效果會更好。若有名師指點,那就如同虎添翼了!
產生的內力在丹田,要想法把丹田之氣運到四肢。丹田(骶骨)是人體的總重心所在,就像一個圓的圓心。人的整體勁力皆由骶骨發出,下一階段的練習,就要體會內力由中心向梢節傳導的感覺。
此外,太極拳丹田力的練習,還需要我們掌控好對螺旋力的運用。
這樣,我們就找到了修練太極功力的關鍵所在,再通過進行樁功訓練,使周身骨架筋經貫通,也就是有些人所說的打通大小周天,用丹田之氣帶動雙臂陰陽舞動,“牽動往來氣貼背,實戰格鬥任揮灑。
第二步、脊柱和後腰力的產生
當丹田氣產生後,就要開始鍛煉脊柱的力量,將丹田之氣通過“小周天”將氣提上來,再過肩,送到脊柱和後腰,讓後背和後腰產生膨脹氣,壯實後腰。
此勁出自丹田,一旦練出,終身不退。脊柱力是整體力傳遞過程中很重要的一個環節,鍛煉脊柱時意念應始終感知脊柱,使脊柱和手臂的內在能量達到協調貫通,讓意念與身體相隨,形神合一。為以後的功力發揮打下堅實的基礎。
第三步、周身整體力的產生
周身整體力指的是什麼呢?周身整體力要體現“雞腿”、“龍身”、“熊膀”、“豹頭”、“鷹爪”、“雷聲”的威猛。
“雞腿”是說通過練習太極拳,松胯而襠走後弧,產生強有力螺旋向下向上的腿功。
“龍身”是指腰部要有游龍舞腰擺尾之內力。
“熊膀”意在練就結實的臂膀,就如鞭子把柄,通過正確練習太極拳使背部慢慢變地如同鋼板一樣堅實,斜方肌與背闊肌向兩前側拉伸,肩胛下沉橫開,含胸拔背,背圓胸實,兩肋鼓脹,氣血充盈,貫注周身。當周身之氣膨脹和收縮時,便使內力有極大的彈性和暴發力。
“豹頭”要求拳練到頭頂藍天,脖如立柱,結實堅挺,勁力從腳下直貫頭頂。
“鷹爪”顧名思義,說明通過太極拳練習,氣貫手指,手有鷹爪一樣力度;“雷聲”指在發力時發出的自然哼哈之聲,如雷響,氣貫山河。
特別指出的是,練習太極拳必須運用好呼吸,用好了就會下沉放鬆,產生極強的暴發力。但千萬要注意不能憋氣,也不能讓氣填胸,這樣會產生氣結傷身體的。
第四步、產生肢體稍節力
產生整體力後,要通過整體骨架貫通,筋力連結,氣貫周身,將氣力送到手臂,產生抖彈力。
這種抖彈力是從松胯下沉,地面給我們反作用力,反作用力再從腳底到腿,再由腿到腰,貫通周身,通過丹田,全身發緊,瞬間產生極強的暴發力,再傳遞到手臂或腿腳,形成強有力的攻擊力。
這一步驟的目的就是通過松開肩關節,練出小臂的松沉力,實戰時手臂如同一條鋼鞭抽出去。全身發緊就是整體混元勁產生的表現,唯有松之極,才能緊之至,並力之大。這種力量打出來,血肉之軀根本無法承受。
太極內功內涵
抓住丹田練內功
武術內功的修煉就是練就丹田一粒混元氣。氣是一種極其細微的物質.是構成世界萬物的本質。人體中的氣.主要有先天的腎氣.也稱元氣;後天的水谷精微之氣.也稱谷氣;口鼻吸入之氣.也稱清氣。
練習太極拳的過程,就是調動人體內各種氣的積極性的過程,就是運用可以隨時得到調節、補充的後天之氣.去滋養、扶植先天之氣.使氣血調和.陰陽相濟.則人體臟腑器官自然會健旺。丹田是人體的發動機.丹田內氣充實,身體健壯.打拳時就會內勁充沛。
練習太極拳的內功有一個很重要的方法,是“抓住丹田練內功”。
太極拳的套路是活步樁功.因此.練拳時要心意平靜.緩慢柔和,氣沉丹田。除了套路練習外.混元太極拳還有一些樁功訓練.比如:無極站樁功、吐納采氣法、開合折疊大力功。
提抓功、捉閉功等.陳式太極拳中還有獨特的纏絲功。這些功法練習.都是培養丹田內氣.增長功力.養生祛病.健體強身的好方法。
總之.修煉太極拳內功要記住前輩們的 經驗 之談:“抓住丹田練內功.哼哈二氣妙無窮。“活樁慢練,意守丹田.久而久之.自然會練就丹田一粒混元氣。
內功是松功
內功.泛指武術練到高深境界.從身體內部產生出來、超乎尋常、超乎想像、一般人認為難以達到的功能。
凡習練武術者.初始抻筋.拔骨、開腰.著重底盤的腰腿功夫。其練法剛猛激烈.躥蹦跳躍.閃展騰挪.是外家硬功。此種練法勞其筋骨.是消耗極大的肢體訓練。
內功是松功.松功看得見摸得著.便於操作。聽易懂,學易會.易操作.我稱太極松功為”三易工程”。
㈢ 武當太極拳譜
太極拳法意相連,招招式式細經研。守定中宮無極勢,無形無象養真元。太虛太極吳有象,陰陽動靜操做拳。
右傳拳經十三勢,今作簡化續前源。開拳陰陽起太極,三陽上崩雙儀環。太極吊球蘊玄機,雙切腕法鎮中原。
太極盪球掌前顧,十指采例左右懸。野馬分鬃抱球起,球掩橫肘肘齊肩。鳳足點在虎足側,托球掌藏腋下緣。
鳳換虎足展龍姿,托掌前棚齊胸間。扶球手化塌掌下,左右三循龍在前。白鶴亮翅右虎坐,兩手抱印脈合全。
上下翻飛切掌挑,少陰心經氣脈圓。摟膝拗步虎坐宣,扶封掌持金肘懸。下行摟膝掌後移,上過聽宮指前穿。
穿掌化按金鍾響,轉身橫肘又同前。丁甲雲封三才俱,左右摟膝虎龍幡。右進半步出豐步,手探昆琶動金弦。
斷肘折肱擒拿閉,金鋒掌法上下連。墜坐虎步身退還,倒卷肪法後做前。手足同展擔山勢,退行四步乘連環。
虎勢右峙非等閑,右橫金肘抱球圓。左騰虎步擒龍姿,左掌前棚正當先。搭手捋開龍換虎,回身擠手龍在煎。
撤手後坐換虎形,龍行虎按神氣全。攬雀尾式左右展,左峙虎勢球左懸。棚招擠按四法備,右棚左捋虎左還。
翻掌腕打並勾手,三陽刀至滾單鞭。左掌直撞金鋒脈,手足同威顧三前。雲手三環行三步,橫虎橫龍左右旋。
雙掌雲擇搖身脊,勾雲拿月金蛟剪。單鞭再接高探馬,穿掌罩面氣要圓。前穿右掌攔手刺,回收左掌護丹田。
兩掌開合雙鋒斬,手腳齊進達身前。鳳點頭佩提龍腿,進步蹬腳玉柱掀。雙風貫耳自古傳,提龍腿上架雙拳。
金頂奎牛通督脈,三陽崩發力最全。轉身蹬腳腹上占,兩掌同展護擺蓮。單鞭下勢削金鐵,虎狻移身封肘肩。
提膝上打致命處,半陰半陽掌單懸。方稱金雞獨立勢,左右雙打上下翻。左右穿梭抱球含,橫肘上揚掌托天。
內旋球法左右位,下掩龍雷撞掌參。斜走四宮封四隅,棚滾上架鐵甲環。只因此法輕靈便,喚做穿梭玉女傳。
海底針要躬身就,下用穿掌驚丹源。忽然上封金闕頂,右翻橫肘闖金乾。閃通背上托架功,身取龍姿見真詮。
進步搬攔肋下使,反砸外降封肘拳。三陽氣會身手足、右握金錘崩驚團。左取穿掌救右急,左右兩手護正顏。
如閉似閉雲環持,化做撞掌動金玄。右轉身姿合雙掌,十字手封金輪前。兩掌外翻復下落,身姿微立收真元。
真氣循通廿四式、三昧精神氣斂全。周經百脈無休歇,一氣通真太極拳。先師傳拳經范勢,後學拳經證前源。
全體大用意為主,宣合百脈自通玄。有法有術名太極,陰陽動靜氣血宣。神意相合全武道、天下英豪盡延年。
太極起勢陽氣升,雙腕挑打吊球成。左右采捌取肘肱,上崩下砸將勢封。身蹲後足宣虎坐,前腿放平縱虎行。
前足落定身前移,龍姿就勢後足蹬。龍行虎步相交峙,動靜陰陽虎挨龍。虎形進前回頭打,直沖龍姿闖前蹤。
野馬分鬃抱球姿,托掌上映金肘橫。足尖點落鳳點頭,提膝提足勢提龍。上下抱球陰陽分,陰陽掌法各不同。
托掌滾發棚臂起,橫肘急切降肘崩。正應腋下金挑掌,上掌下塌力正洪。直沖中宮奪其局,側踏邊鋒胯外行。
上手進足同一側,肩腋兩側取背胸。撒放二訣乘機使,左右連環不可逢。白鶴亮翅挑打胸,下切上展酒旗紅。
摟膝拗步三才勢,封膝閉胯過聽宮。進步後追龍雷掌,雲封直透響朱陵。手揮琵琶穿化精,擒拿封閉斷肘肱。
倒轉肱法墜身退,穿掌罩面挫敵鋒。攬雀尾分左右脈,棚將擠按順轉行。龍騰虎坐縱其勢,二脈交宮虎換龍。
捋擠二法趁機使,棚按應機審虛靈。勾手吊腕三陽力,單鞭一掌泰山驚。雲手變化隱玄通,三進三合臂上攻。
勾雲拿月雲盤手,上下旋纏金肘橫。七星掛壁金至剪,左右用法一般同。再合單鞭連手使,神武銅雷震當胸。
高探馬上攔手刺,右蹬腳起玉柱傾。雙風貫耳高天下,金錘斗鑽震聽宮。轉身蹬腳腹上占,單鞭下勢伏虎龍。
橫肘切掌削金鐵,挺身獨立金雞鳴。提膝上打致命處,下傷二足難留情。玉女海底針要躬身就,金鋒掌刺金丹庭。閃通背起托天手,斜身橫架闖龍形。搬攔錘打降肘勢,右搬左攔龍虎迎。
武當太極拳譜
連珠三式藏變化,手執玄錘肋下生。如封似閉顧盼定,全憑兩手護正中。十字手法變不盡,開合顧盼運神明。
兩掌外落合太極,二十四勢操練成。前取諸法參右意,今演簡化寄有形。此譜應作蒙教化,育徹初學權武情。
遇敵上前迫近打,仔細鑽研待藝精。習武尚需真傳授,勢勢法法要記清。文武渾為一,分厘不錯細審聽。
展卷操拳會右意,莫讓歲月等閑更。內脈太極揚宗風,三十六勢道初成。陰陽纏經含變化,剛柔相濟運神功。
拳腳一統達武事,文武合參隱真宗。仁風譜語難參照,應在轉換諸法中。展衣闊袖張弛帶,恍如雲鶴臨松風。
踏取子午渾真地,遙看日月星斗平。太乙金編有神注,瀟湘雨竹誰人聽。紫雲平鋪騰劍氣,黃芽側開滾蟠龍。
靜若雷霆收陣怒,醉如斑斕舞狂風。拳復將元氣展,寓習丹脈運神功。慢將罡風隱瑞氣,漸展玉掌攬芝峰。
虎口分張開左右,肺脈大指動玄英。手太陰脈經內循,下合肝脾有交通。金鋒二指頻點頭,調養百眯氣安平。
微展雙掌動玉指,略轉二腕對勞宮。虛涵厥陰守中竅,靈溫丹華舉昇平。青龍出水立掌擎,半陰半陽蘊罡風。
左循右纏沿脈律,隱剛現柔似龍形。進步舉足同神會,坐朱托掌乘虎騰。混元球持左右攀,兩掌虛按上下封。
棚手開掌進左步;混元合真內外行。舉步升斂太合氣,坐掌抬至雲門平。陽剛上舉合內脈,兩掌雲起外纏經。
的推浮雲齊按式,雲環雙撞將勢封。三才鎖拿虎踞步,側捋乾陽順手生。橫肘左臂擠按勢,雲掌開合復按攻。
右化勾手三陽俱,左開單鞭一掌騰。內以氣行而催力,外以滾掌而擊應。先天纏循充真力,銅雷神武演真形。
大喝一聲獅子吼,初傳三味運金瞳。右轉回身輾左足,虛收右步法提龍。左橫降肝胸間位,右提余劍立肘封。
落踏右足猛虎踞,獨掌朝綱玉掌凝。子午連環陰陽肘,摘星避日執金鋒。前進左足俯身下,摘星手化截玉聲。
海底撈月金蚊剪,右掌橫斬力外蹬。起身應化反甩掌,右取立掌鎖邊鋒。前役分爭宣武做,下取虎姿喜迎風。
右進半步出半步,兩肘外展上下通。右手上齊額角地,玄英指對太陽宮。左手下抵膝眼外,太陽金氣切掌撐。
兩臂虛合如鶴羽,神若雲鶴裕松風。左膝內扣經外纏,左掌外翻左勢同。右肘援爭纏內脈,亮翅白羽對月鳴。
左足平踏落地輕,右步提與左足平。下取雲封三才掌,外過膝宮側展鋒。斜停聽宮施劍氣,中取玉堂奪天庭。
五丁開山上下持,摟膝拗步丁甲封。如此換掌三進步,金風側人龍掌停。左足平踏經外循,右取內循腿撐平。
右轉身姿出右足,右倚琵琶隱金聲。左輪玉指動金弦,左右輪轉斷肘肱。復將左化玄女托盤手,目視神岳太和峰。虎收威嚴龍展形,取法搬攔變三更。右揮降肘反錘砸,左取扶封金肘橫。
三陽力透前役足、左足前踏右後蹬。陽剛外纏縱其力,玄錘右執乘勢崩。龍換虎威右坐步,兩臂抱取混元鋒。
氣通雲門掌齊喉,雙手深隱切肘形。棚擠捋按全四式,如封似閉不可逢。上有神威身中正,足履九宮勢縱橫。
震踏左足期提龍,右足超越左足峰。上期切掌左右峙,十字手含子午峰。斜取橫勢兩臂撐,舉朱弓踏真乾宮。
上齊耳輪出枝秀,下護金鑒肘橫封。左右同輪抱猛虎,虛掩其勢莫可輕。肘底沉錘身手立,半陰半陽顯金鋒。
右坐虎足資腎元,左宣肝脾操內工。右轉身姿虎左檀,拳掌上下法融通。右持神錘翻肘勢,右舉護頭掌上擎。
橫擔二臂兩分爭,蹲坐虎勢前役封。前點大趾正肝脾,退身墜走倒轉肱。提足收掌示偏峰,後經腮耳穿前宗。
提龍腿成獨立站,金風穿掌照沉峰。金環玉鎖步後插,前足後落退前蹤。金槍劈斬三返顧,渾天金風掌逆行。
左跨一步大架展,左掌左後順勢封。內藏龍形蟠龍靠,右執金鋒削役經。紫陽化鶴呈斜飛,玉女飛身隱仙蹤。 蹲身虎坐身低俯,左足尖點龍虎爭。海底針刺沖陽穴,下懸金鋒斬化功。龍形進步右足蹬,排山掌法用不空。
將身上勢提右肘,雙掌排龍柳迎風。左托日月玄光閃,右掌同起腦模逢。干層祥光照環字,斜展身姿似城傾。
步進前齊右肘,右拳余輝映夭明。披身橫打翻身錘,邊鋒直期玉門中。橫行跨步吳帶風,右峙虎坐手輪成。
左右循傳雙金指,雲盤三展最輕靈。虎坐右庭左足平,黃金印托左掌中。橫開右掌吞金氣,又化塌掌金肘橫。
左化金鋒穿掌送,高探馬取混元鋒。隼鷹雲翅掌順同,左點肝脾蹲身形。左取扶封凌雲渡,右起升神拿劈空。
金鋒龍雷透甲掌,右分腳起展足經。蟠龍腿藏內樁足,抱元歸一手雙封。橫起右腳傾玉柱,橫腳踹之軟肋蹬。
連環二步追蹤腿,丁甲懇錘頂上擎。反背甩掌應之下,走馬對陣宣仁風。進步栽錘難遮架,右錘下奔左足踵。
忽然反身右側擊,右輪玄錘左肘橫。左化金風抖後肘,右錘左足兩蹬崩。下妻盤龍卧澗式,右拳懸頭左肘鋒。
左足進步立身形,右輪上揚錘高擎。栽錘突認身饋來,八法神錘使人驚。倒插右足宣虎坐,反身橫肘又稱雄。
右手上揚金火劍,封喉直取日月宮。避敵急上雕擄手;右腳橫揣肋下蹬。左步內纏降左肘,右足右拳循寰中。
上打玉門初禁地,右峙肩胯龍虎封。左右盤旋雙錘持,上下翻飛伏虎龍。回拳再將右肘降,虎棱左勢兩拳撐。
內鑽雙拳滾金肘,復將虎妻換龍爭。挺身內力壯真元,左披身勢伏虎精。右移虎跨齊胸肘,右旋右錘六陽峰。
上峙肩封龍虎靠,橫肘玄錘掩其宗。六甲金錘左右展,渾天真力督陽經。雙拳渾未頭兩側,左足在前右足蹬。
身齊龍姿前峙之,雙風貫耳鍾鼓鳴。再學湘子橫左步,子午抱拳左腿騰。橫蹬肋下玉柱斜,回身右視左腳平。
起身右腳橫扁踹,左橫二臀身手成。落下右足提左足,浪子踢球舊有名。鵲雀蹬枝勝骨斷,離地尺許膝骨迎。
左妻虎步右換龍,上下虛合混元鋒。左掌扶封右肩際,右手齊肘肋下停。右持准龍翻海式,左右盤旋一般同。
陰陽掌開斜一字,野馬分鬢左右行。虎妻左步左肘平,兩掌虛會抱球生。身姿且隨金玄掌,穿梭玉女復乘龍。
太極內斂行左右,混元初判兩儀成。上掌化造中宮機,下手翻為滾肘功。身姿左起天盤掌,陰陽掌化排雲形。
三才轉換天地人,凌霄托掌右迎風。翻成勾手正火局,金刀金肘掩前胸。左遂撲腿容地氣,向下沉姿似抄萍。
三十六劈斬金鐵,單鞭下勢一掌封。連環進步提龍腿,金雞獨立唱魁星。左揮金鋒用橫肘,右舉歪錘上清宮。
再走連環行丁字,截腳震踏展英風。玄錘下執銅雷響,龍華會上子午功。又遂陣法進左步,一錘忽至奪天工。
乘隙掩錘指襠下,玉盞驚雷振天庭。走陣移宮點右足;七星上架六合峰。太乙退變玄真跨坎虎,太極玄圖展威明。鐵翅神鷹輪羽翅,右足開真演成形。轉身擺蓮護腿進,抄掌走足涌罡風。
翻成將軍射虎姿,左右雕弓勢挽成。雙錘開舉分高下,一的一後飄麾纓。三陽至真臻法象,六合真如垂金晶。
自從太極開玉掌,一陽之中寓罡風。三番九轉陰陽變,煉至三陽換雙弓。回首再將氣脈展,硼捋擠按舒身形。
三十六勢太極功,晨昏無歇道始成。一九初萌真元始,如封似閉混元鋒。二九行納天罡氣,雲盤三手脈道行。
三九純陽始見真,玄都玉女穿梭聲。四九周天合內脈,三十六宮白雲封。金鵬展翅天地闊,萬類歸元日月清。
三昧真火出坎地,六脈元真人黃庭。三十六宮春自在,光祖煥武英俠風。四計通真周天合,一陽初判六陽終。
真如回夭團寶象,丹經武事皆有情。以易參玄成大道,以武煥真悟初成。祖師傳法演內眯,如今留有太極經。
翻成文武合做玄,道亘占今自有形。覓芝曾登凌絕頂,玉魄贍光分外明。一團瑞氣三千載,一粒丹砂萬右恆。
㈣ 陳式太極拳基本功的主要招式
江湖有言:「教拳不教樁,傳拳不傳胯」;可見站樁和練胯的重要性。筆者練拳多年,總結出了一點門道:練拳應該從下往上練!什麼意思呢?就是說要先站樁練腿力,等站樁有了一定的基礎就可以開始練胯,然後到腰,最後到肩膀到肘,然後手才能發力。這個順序是不可顛倒的,否則你就會走很多彎路。
定步雲手涮胯跟一般的定步雲手只有一點點區別,就是步子開到盡可能大,臀部要平行於膝蓋或者低於膝蓋(這不叫盪襠,這是練胯的一種方法),這種方法能盡快把胯練開、練活。
1、預備式
雙腳並步站立,兩手自然垂於體側,中指在褲縫的位置,沉肩墜肘,下頜微收,脖子輕貼衣領之意,兩肩自然下垂,胸微含猶如嘆氣時的狀態。眼睛自然平視。耳聽身後。
2、起勢
雙腿自然屈膝下蹲,胯根內收,身體猶如微微鞠躬狀,力量在兩大腿上,雙手同時從體側向身體前方微雙順纏提起,然後身體微微左轉,右手繼續微微順纏在體前中心線向前上方穿掌至嘴的高度(掌心斜向左上方,指尖斜向前上方),左掌同時向前按出在中心線右肘的高度(掌心斜向右下方指尖斜向右上方)。眼看前方微微偏上。耳聽身後。
3、開式
身體微微右轉、右掌同時逆纏向前微微偏右棚出(掌心向前指尖斜向左上方),左掌同時微順纏向前偏右方微微切出(掌心斜向右上指尖向右前方)。重心移至右腿,左腳微微提起以腳跟里側輕貼地向左側磴出,要盡可能的把步子開大,盡可能的蹲低,臀部最好略低於膝蓋。眼看左側磴腳的方向。耳聽身後。
4、正式
(一)身體微微右轉,微沉右臀,右膝微微順纏打開,同時雙手在整體松沉的基礎上自然外棚。 (二)身體右轉,同時蹬右腿合左腿,重心左移;同時穿左掌,沉右掌,兩手如同抱球狀,右掌至中心線下頜的高度,左掌至肋間臍部略偏上,兩手心斜相對。
(三)身體左轉,左掌同時逆纏向右上方棚出,高度在右太陽穴的高度(掌心向前微微偏右,指尖向右上),右掌同時順纏向肚臍前中心線切出(掌心向左上,指尖向前微偏下),右肘的方向與右小臂的方向一致,不可夾或架。
(四)身體微微左轉,同時左臀微沉,左膝微微順纏打開,雙手在整體松沉的基礎上微微自然外棚;
(五)蹬左腿合右腿,重心右移,同時身體繼續微微左轉,同時穿右掌沉左掌,兩掌心斜相對如同抱球狀,右手在中心線下頜的高度,左手在肋間肚臍偏上一點的高度。
(六)身體右轉,同時右掌逆纏向右太陽穴前棚出(掌心向前微微偏右,指尖斜向左上),左掌同時順纏向肚臍前中心線切出(掌心斜向左上,指尖向前略偏下),左肘勁力方向與左小臂一致,不可夾,不可架。
如此反復練習,重心左右移動算一次。基本要求一組三十次到五十次。每天十組為度。堅持練習,可以快速把胯練開,練活。 前面講過了陳式太極拳基本功之定步雲手涮胯,接下來講講陳式太極拳基本功之太極尺功活腰。
太極拳基本功訓練大致分為三個階段,第一是長腿力階段,這一階段得靠站樁,站板凳樁、無極樁等等;第二是開胯、活胯階段,這一階段最好是練定步雲手涮胯;第三是活腰、合腰階段,這一階段得靠太極尺輔助訓練。當然筆者不排除有其他的分法和方法,這些方法只是筆者本人覺得最有效、最快捷的方法,願與大家交流分享。 第一、第二階段是最辛苦的階段,這兩個階段練好了,到了第三階段你基本上就可以體會到苦盡甘來的感覺。可惜的是,很多人吃不了苦,或者是找不到正確方法,一直在第一、第二階段停止不前,這就他們所謂的「太極十年不出門」,其實只要方法對了,肯吃苦,太極拳跟任何武術一樣都是可以在同樣的時間里出功夫的,而且可能更快。
這幾個階段是無法跨越的,如果有哪怕一個階段的基礎沒打好,太極拳別說十年,二十年、三十年甚至一輩子也出不了功夫。當然養生的另外,但是如果養生的能稍微吃點苦,身體會好得更快,養生效果會更好。
太極尺有好幾種練法,每一種練法都有不同的作用,這里我們只講講中國太極功夫網裡面王敏夫老師傳授的最常練的活腰方法。
1、預備式
兩腳水平打開大概兩步的距離,半蹲,雙手向上托起太極尺到胸前高度。重心在兩腿中間。沉肩墜肘,下頜微收,眼睛自然平視。耳聽身後。
2、左式
(一)身體微微右轉,右手往上、往裡擰。同時右膝微微順纏打開,蹬右腿合左腿,重心左移。左腰下沉。
(二)重心繼續左移,身體左轉,右手向下擰至肚臍高度,左手往裡裹,右腰下沉。
3、左回式
左膝微微順纏打開,重心微微右移,右手回到預備式位置。
4、右式
(一)左手往上、往裡擰。蹬左腿合右腿,重心右移。右腰下沉。
(二)身體右轉,重心繼續右移,左手向下擰至肚臍高度,右手往裡裹,左腰下沉。
5、右回式
右膝微微順纏打開,重心微微左移,右手回到預備式位置。
然後再到左式,如此循環。
此太極尺練法主要是訓練腰胯一體,初學者經常是扭著腰,腰胯沒有一起動,有時候胯動腰不動,有時候腰動胯沒動,這樣打出的勁力是不整的,沒有殺傷力。只有把腰胯練到一體了,發出的力才透,才整。
陳式太極拳基本功之太極尺功可以跟第二階段定步雲手涮胯交叉著練,只要架子放低一點,此功法同樣對開胯、活胯有顯著作用。 有了前面的陳式太極拳基本功之定步雲手涮胯和太極尺功活腰基礎後就可以開始練習太極球功。
陳式太極拳基本功之太極球功也有好幾種練法,每種練法都有自己的功用,這里只介紹一下陳式太極拳家傳功夫架太極球功常練的兩種方法:
拋球
1、兩腳打開大概與肩膀同寬,膝蓋微曲,含胸收腹,氣沉丹田,雙手抱起太極球在肚臍高度。
2、蓄力,雙手垂直往上拋出太極球。注意:胯一定要放鬆,感覺力從地起,通過大腿到腰,再從手發出去;主要是用腰力,手只是起到一個輔助作用。另外不要憋氣,初練此功不要刻意追求呼吸,只要自然呼吸就好。
3、待太極球落到一定高度雙手順勢把球接住,回到肚臍高度。再重復拋出。
注意:量力而行,不要砸傷自己的手腳,太極球拋出的高度要根據個人功力的深厚而定,太極球的大小、重量也要根據個人情況而定。
此功法主要是練習腰的發力,是陳式太極拳最常練的發力方法之一,堅持練習可以快速增長腰力。
前後運球
1、兩腳大步打開,半蹲,兩手掌心相對夾住太極球在胸前高度(注意,不是兩手向上托住太極球,而是兩手心相對把球夾住,這樣夾住的目的是起到鍛煉手臂的作用),先吸一口氣,沉肩墜肘,呼氣時把太極球水平向前推出。
2、吸氣,同時把太極球收回。呼氣時再把太極球推出,如此一呼一吸,一出一回反復練習。注意,練習時動作要盡可能的慢,推出太極球時兩手要盡可能往前推伸直。
此功法對鍛煉臂力有很好的作用,同時對開肩也很有幫助。
陳式太極拳基本功之太極球功是在練習者腰胯有了一定基礎後才開始練習的,不可操之過急,否則容易練出死力。
另外筆者不太喜歡用鋼制的那種太極球,太硬了,容易摔壞。筆者家裡用的是一個裡面灌滿細沙的籃球,大概有13公斤重,手感還不錯,大家可以拿一個舊的或者買一個新的籃球,在氣嘴那個地方鑽一個孔(其實就是把氣嘴往球肚裡面捅進去就自然有一個孔了,很簡單),然後往裡面慢慢灌沙子,最後再用東西把孔堵住,一個完美的太極球就做好了。
步法
陳式太極拳步法主要有上步、退步和橫開步三種。步法靈不靈活關繫到你能不能搶佔先機,克敵制勝,所以步法在太極拳的訓練中,甚至在所有武術的訓練中都是非常重要的。
下面講講由泓力太極養生俱樂部總教練王敏夫老師傳授的陳氏太極拳三種基本步法的練習方法:
上步
1、 兩腳並攏站立,兩手自然放在大腿兩側,放鬆身體。
2、 身體右轉,右腳隨著身體以腳跟為軸,前腳掌貼著地面向外旋轉45度,身體的方向跟腳尖方向一致。
3、 重心右移,提左腳到膝蓋的高度,同時身體下沉,向左前方45度方向(與右腳成90度方向)蹬左腳,注意:蹬腳的時候是腳跟里側貼著地面蹬出去。
4、 身體左轉,轉到不得勁的時候,左腳以腳跟為軸,前腳掌貼著地面向外旋轉到左前方45度方向。
5、 重心左移,收右腳,身體下沉,向右前方45度方向蹬右腳,注意:同樣是腳跟里側貼著地面蹬出。
6、 身體右轉,轉到不得勁的時候,右腳以腳跟為軸,前腳掌貼著地面向外旋轉到右前方45度方向。
7、 重心右移,收左腳,身體下沉,向左前方45度方向蹬左腳,注意:腳跟里側貼著地面蹬出。然後再接著第4個步驟,如此循環練習。
退步
1、 兩腳並攏站立,兩手自然放在大腿兩側,放鬆身體。
2、 兩腳微微虛膝下蹲,重心偏左,右腳大腳趾一側貼著地面向後蹬出一步的距離,兩腳外側大概與肩膀同寬。
3、 重心右移,左腳小腳趾一側貼著地面收回到右腳旁邊。
4、 左腳大腳趾一側貼著地面向後蹬出一步距離,兩腳外側大概與肩膀同寬。
5、 重心左移,右腳小腳趾一側貼著地面收回到右腳旁邊。
6、 右腳大腳趾一側貼著地面向後蹬出一步距離,兩腳外側大概與肩膀同寬。然後再接著第3個步驟,如此循環練習。
橫開步
1、 兩腳並攏站立,兩手自然放在大腿兩側,放鬆身體。
2、 兩腳虛膝下蹲,重心偏右,提左腳,身體下沉,同時左腳腳跟里側貼著地面向左橫蹬。
3、 右膝微微順纏打開,同時蹬右腿合左腿,重心左移,襠走下弧線,順勢把右腳收到左腳旁邊。
4、 左腿合住勁,身體下沉,同時右腳腳跟里側貼著地面向右橫蹬。
5、 左膝微微順纏打開,同時蹬左腿合右腿,重心右移,襠走下弧線,順勢把左腳收到左腳旁邊。
6、右腿合住勁,身體下沉,同時左腳腳跟里側貼著地面向左橫蹬。然後再接著第3個步驟,如此循環練習。
㈤ 太極拳內功修煉!
一、太極拳內功技擊法功法原型
它是根據古傳陳式太極拳拳法,結合古代太極圖及河圖、洛書、太極陰陽學說等,將太極混元氣以陰陽纏絲勁分化,結合方圓相生、五行相生相剋原理,分別用陰陽纏絲勁來化勁擊敵的。
二、陳式太極拳內功技擊法四步功
1·深入細致地學習陳式太極拳秘傳功夫架。
陳式太極拳秘傳功夫架是在原有陳式拳架的基礎上進行創新總結,一代一代沿襲下來的秘傳功夫架套路。
2·學習秘傳功夫架的變勁、變打法。
這一步功是在秘傳功夫架套路練到勢勢熟練無誤的基礎上進行的變勁、變打法;就是將混元陰陽纏絲勁變出,一勢一勢進行學習,直至勢勢都有陰陽纏絲勁,勢勢鄱能變勁,變打,達到松、柔、彈、抖的技擊勁別。
3·學習陳式太極拳秘傳推手法。
在陰陽纏絲勁變出來的基礎上,練習雙人推手法,運用陰陽纏絲勁,雙人推手,熟悉套路上的各種勁別、打法。做到聽勁、辨勁准確無誤,達到將對方不知不覺地跌倒的境界。
4·學習陳式太極拳散手法。
在以上三步功的基礎上,進行雙人拆招對打,熟悉各種攻防技巧,運用太極八法,掤、捋、擠、按、采、挒、肘、靠、抓、拿、摔、滑等進行實戰演習,達到借力打人,四兩撥千斤,挨著何處何處擊的境界。
以上四步功法,砬循序漸迸,--層一層,層層深人,逐步進人佳境,切不可操之過急。
三、陳式大極拳秘傳內功技擊法功法特點
l·頂勁虛虛領起,氣沉丹田,周身放鬆。
頂勁領起則精神百倍,氣沉丹田,周身放鬆,避免橫氣填胸,使身軀放長產生彈性成為棚勁。整套拳掤勁不能失,失則犯偏。
2·立身中正安舒,八面支撐。
古語講:「人正不怕鬼敲門。」身正則不致身體偏斜,已經為人所識,若偏斜即無法運用粘連隨的技擊方法。
3.神氣內隱,忽隱忽視,剛柔相濟。
神氣內隱則柔,外顯則剛,剛柔變換,忽隱忽現,便於交手間勁。
4·方圓相生,奇正變化,陰陽換勁,內氣圓話。
對方觸及已何處,何處即成圈,何處出勁何處即成方,勁由內換,人不知我,我獨知人,內氣充沛,運用圓活自如。
5·虛實兼到,實中有虛,虛中有實,真真假假,人已相參,上下相隨。
兩手分虛實,兩定也要分虛實,陰陽變化,虛實也跟著變化,陰中有陽,陽中有陰。
6·開合相宜,呼吸順遂,周身配合。
「以腰為軸,節節貿穿,引動內氣,呼吸以逆腹式呼吸為主,呼吸與所作配合順遂。」外形在內氣的催動下,一動則全身動,靜則全身靜,動靜開合,起落旋轉。當開時則開,合時則合,形、氣、身相結合,做到開合相宜,周身配合。
四、陳式太極拳內功技擊法四步功之功效
l·通過四步功的訓練、練習,可以出現內氣周而復始,取之不盡,用之不竭,力量大無邊,消化積食,祛病延年。
2·觸覺靈敏,眼神如電,動作如翱翔之鷹,身形輕靈矯健。
3·發人時不現於形,對方在不知不覺中跌例,周劈上下不敢挨,挨著何處何處擊,渾身都是手,出手不見手。
4·借力打人,四兩撥動千斤轉,觸之則鬆柔如綿。
5·身如火葯,一動即發,變化無方,神鬼莫測。
綜上所述,陳式大極拳內功技擊法是通過以上四步功的鍛煉獲得的,它是太極拳的技擊精華,我本人學識粗淺,有不詳之處還請同仁批評指正。
㈥ 太極拳的訓練方法及其要領
初學者一定要掌握太極拳的訓練方法,太極拳的特點柔和緩慢,練習中體會太極拳的節奏感。訓練太極拳有哪些方法呢?下面是我為大家整理的關於:太極拳的訓練方法及其要領。歡迎閱讀!
太極拳的訓練方法
習太極拳貴在堅持,很多人因為找不到太極拳的練習方法,就放棄了學習,下文有詳細的學習方法。
一、樁功
樁功是練好太極拳的首要問題。沒有樁功的太極拳好比建在沙灘上的樓房,風一吹便倒,由此可見樁功的重要。那麼練太極拳要站哪些樁功呢?
太極拳樁功很多,有開合樁、下蹲樁、馬步樁、手揮琵琶樁、提手上式樁、白鶴亮翅樁等等,實際上每個太極拳的動作就是一個樁。
許多人都不喜歡練樁,覺得樁功枯燥乏味,其實樁功是太極拳的基本功,而且樁功是靈活多變的。
要把樁功練得一般人兩三個乃至三五個都推不動、拉不動,多棒的小夥子,也休想抬起胳膊來,才算基本達到太極樁功的要求。
而現在從各體育大學院校到省市武術隊的專業教練,以及各地的太極拳輔導站的教練員、輔導員們,根本不教學者練樁,甚至連他們自己也不知道什麼是站樁。
據這些教練員、輔導員們講,出光碟的那些專家教授,都不談太極拳站樁的問題,叫我們知道什麼?所以我說那些練太極拳不站樁、不懂站樁、或說站樁沒用的專家教授們、七八九段們,毀了太極拳的根子!
練好樁功能穩固下身,下身不穩會影響到上身的施展,因此,一定要多練樁功。
二、頭部功夫
練太極拳對頭部的要求是,頭容正直,下頦微里收。名曰:虛領頂勁,下頦微一收,氣貫於頂。如果推手發人時差了頭頂懸之勁,就可能發不動,或發不遠。
有了這頭頂懸的勁,就可能發得動,或發得很漂亮。所以虛領頂勁不可少。面部表情要自然,不可嘻皮笑臉,也不能齜牙咧嘴(練形意拳、八卦掌也是同樣的要求)。總之不管多難多易,都要求面部表情自然,好象什麼事也沒發生那樣。
三、眼部功夫
練太極拳時,眼神從始至終都要配合動作。該看前方時要看前方,該看前手時要看前手。不管看哪裡,都要讓人覺著自然得體。不能該看前手時看了後手,該看右手時看了左手。
如白鶴亮翅,定式後應看正前方;又如左野馬分鬃,抱球時右手在上左手在下,眼應看上面右手食指。當左腳邁出去,慢慢落實成左弓步時,左手也同時到左胸前,右手停於右胯旁,這時眼就得看左手虎口或食指。
眼看左手時,既不能瞪眼也不能迷茫,而是要兩眼有神注視前手。更為難做的是,不論一趟太極拳有多少動作,練10分鍾、 20分鍾乃至30分鍾、40分鍾,眼都不眨一下。我的恩師練一趟八十八式也不眨一下眼。
練眼也專門有練眼之功,如香火頭練眼功、提渣滓練眼功、看太陽練眼功、看月亮練眼功等。日後我再專門談練眼的功夫,可以讓大家把眼練得能看夏天中午12點的太陽數分鍾乃至更長。
四、鼻子呼吸之功
練太極拳從始至終應呼吸自然。練時配合動作呼和吸,使呼吸慢慢拉長。呼和吸應以耳朵聽不見為佳,而且呼吸不能有間斷。須知練太極拳不同練早操的二八呼、四八呼,而是要根據動作的難度大小、長短配合呼吸。
從起式到收式,都應是起吸落呼、收吸放呼。久而久之,就可使動作和呼吸結合上。再加緊下大功夫,就能達到氣與勁合的境地。當然還有更為高深的呼吸功夫,即練著練著太極拳,突然感覺耳旁如打了一聲雷,不覺自己有呼吸,這就是胎息。
如果經常能達到胎息的境界,長壽是定然無疑的。不過這種呼吸,現在練太極拳的專家教授們、七八九段們,恐怕是知者甚少了。要想學會如此境界的呼吸,速找明師虛心求教,可能還能學到。
五、耳之功夫
一般人可能會問,練太極拳與耳朵有什麼關系?又不是和人比武,要眼觀六路,耳聽八方。請聽聽我講的耳在太極拳中的作用,可能會有所幫助。前面談了呼吸是耳朵聽不見的呼吸,那麼耳朵聽什麼呢?我認為耳要聽蟬鳴。
什麼是蟬鳴?蟬鳴即我們稍一靜,大腦中發出的“而”的聲音。只要能排除雜念,神不外散,專注地聽蟬鳴,久而久之,剎那間耳邊“嘩啦”一聲,如同雷聲,就入靜了。
此時,只知練拳,不知其他,見如不見。見人如不見,見物如不見,見一切如不見。這就是練太極拳所講的動中求靜的最佳效果。
久靜而生動,此動不是練太極拳動作的動,而是一點真陽在動,這一點真陽即是無念而自舉的動(所以要練真正的太極拳,尤其是養生功,不能集體在一起,更不便男男女女在一起練,關鍵就在於此。
這個怕是一萬個練太極拳的也沒幾個懂的,更別說什麼太極拳專家教授、七八九段)。真陽一動就得會收,這收氣之法,不是得真傳者,也絕對不知道。真陽一動,要用小周天收氣之法收之。
氣越收越足,真陽越動越勤、越堅、越硬,直至七個小周天都收不住,即改用無孔笛顛倒兩頭吹之功。七個無孔笛也收不住、降不了,速開通奇經八脈。八脈開通身屬陽,准備下手采小葯。
當我們練著練著突然覺得一點真陽要奪關而出,千鈞一發之際,要會勒陽關,調外葯,調到葯產神知,此時要會上下任督接連之法,速用寶劍斬插之,這叫做寶劍插在三江口,管叫黃河水倒流,風吹之,火化之。
太極拳的練習要領
一、扎扎實實練好基本功
在太極拳功法中,腰功是其重要的基本功之一。針對初學太極拳不會用腰或練拳多年仍不會用腰者,必須堅持不懈地進行基本功練習。
筆者在選擇練腰的基本功法上,主要學練的是俯腰、涮腰、扭腰、擺胯、抖擻等,並以上述功法作為熱身練習磨練多年,漸漸增長了腰勁。
除此之外,還針對自身情況選擇拳勢中某些技術性較強、典型的用腰動作進行練習,如:雲手、野馬分鬃,以及陳氏太極拳中發勁動作等。
通過單勢練習,學會腰走圓形、S形、8字形,以及腰走小圈,手走大圈等“腰之運化”的技能技巧,為練好太極拳奠定了基礎。
二、以中正為本
太極拳要求行拳要緩慢均勻,形態上要求上輕下穩中間活。中間當然是指腰間。活,是指腰的運化要靈活。而這一切,都要以上體中正為根本。
只有保持上體中正,才能使腰胯放鬆,才能使縱軸免受外力擠壓,也才能保證腰的靈活運轉。
因此,練拳時必須遵循身法要領,注意虛領頂勁,含胸拔背,頭正、項豎、沉肩、肘墜,使腰間始終保持松豎狀態,而沒有絲毫“額外負擔”,以便隨時發揮其“主宰”作用。
三、正確把握旋轉度
太極拳拳勢中以腰為主的旋轉動作,除腳下旋轉90°以上的旋轉外,通常其旋轉度均為45°以內,如此既符合腰的生理動量,也符合太極拳注意松腰和內動的基本要領。
在以腰為主的旋轉中,需要提出的是腰胯之間的動量關系,即,轉腰只可隨上下一線而擺胯,決不可扭胯。胯與腰保持在同一條中軸線上,腰與尾閭也在同一條中軸線上,除此若出現腰胯歪扭,便容易造成肌肉緊張,甚或關節扭傷。
四、以意領動腰在先
用意,是太極拳中的重要,是太極拳所有的步驟的前提。用腰也需要我們能夠用意來引導,那麼在練習的過程中就應該遵循意念先動的原則,同時要注意將意念放於腰上。
這么做能夠幫助我們提升自己的腰功,同時也符合了太極拳腰為主宰的思想,能夠提高我們的太極拳水平。
太極拳的學習步驟
一、打基礎
開始學練太極拳的時候,最初的十多天最困惑,許多人都感覺自己特別笨。
其實,並不是大家笨,而是因為太極拳內功心法的術語及用意不用力的要求,對於人們建立知識參照系來說,是一個全新的理念和體驗——也可能這方面的本身就是一張白紙,連個參照物都沒有。
但是,這就是培養、激發內功的重要途徑,這個途徑必須從一開始就樹立起來,否則光顧盡快學會動作,然後去追求動作的規范與否,就會與秘傳太極拳“神意作主宰”的要求越來越遠。
這樣的學練太極拳幾年、幾十年,只能算是比劃太極拳套路,只相當於天天練體操,可取得活動筋骨的效用,而太極拳豐富的內涵之滋味就無從品嘗了。
所以,學太極拳的第一階段,關鍵的關鍵就是解決如何學拳,如何練拳的問題。
魏樹人老師說:“由簡到繁地學習、掌握太極拳的內功理法,是把握太極拳基本技術核心的關鍵。從內功理法入手,由淺入深地琢磨、體驗動作的內含主旨,隨著日久功深,便可自然轉入下一個階段——內外相合。”
這個階段關健就是學會動作要領,粗通神意氣的內涵,並能一點點的融進行拳走架的整修過程中。
在這個階段,不僅要重視以上的內容學習, 還需要我們重視對於太極拳基本功的學習與掌握。
基本功是太極拳學習的基礎,也是提高太極拳水平的一個重要方式。對於練習者來說,要根據自身的情況以及學習的太極拳流派特點進行基本功的練習,幫助自己打下更好的基礎。
二、內外相合
著名學者南懷瑾在《易經雜說》一書中指出:中國道家講修道,令人慾修成神仙,必須打通任督二脈。
所謂任督二脈打通,就要‘黃中道理’,這個‘黃中’抽象的是天地之中,具體的是人的內部腸胃一切都好,黃就是中央的顏色,‘理’不是道理的理,是中國醫學上的“腠理”,就是皮膚毛孔。
工夫做到了,修養夠了的人,內部通了,外部亦通了,每個毛孔都通了,這個時候所謂天人合一的境界到達身體來了,面上都有光彩。
這時真美,充滿了四肢,全身暢通了,那麼,‘內聖外王’,內在有了這樣高的修養,如果有機會發到外面,發於事業,就內外合一、天人合一、美麗極了。”這段話所說的內涵,可以通過太極拳的修煉來實現。如何實現,關鍵就是要做到內外相合。
很多人對於內外相合並不了解,也就很難去掌握內外相合的相關內容。內外相合指的是身體與自然的交匯融合,是練習者通過神意氣的結合形成的功夫。
在這個階段,練習者能夠感受到太極拳的功效。另外,對於內外相合最好的練習方式就是三道氣圈。
平時我們可以在日常生活中,反復地練習這三道氣圈。走路的時候帶著三道氣圈;轉身的時候要照顧到三道氣圈;轉身的時候要照顧到三道氣圈;站樁時可專門練習三道氣圈(包括三圈相摞)。
㈦ 求《張三豐太極煉丹秘訣文字版》全文免費下載百度網盤資源,謝謝~
《張三豐太極煉丹秘訣文字版》網路網盤pdf最新全集下載:
鏈接:https://pan..com/s/1SLcanaOZt19TC_wX28U9Qg
㈧ 哪位高手告訴我幾本武術經典著作啊!諸如《武術匯宗》之類的 .在哪可以下栽來看的啊
古武學
│ │ 48小時超級自衛術.pdf
│ │ 《中華武術》、《體育文史》編輯部編著: 武蹤 第一輯 (人民體育出版 1988).pdf
│ │ 《九陰真經》正本.pdf
│ │ 《拳經拳法備要》-蟫隱廬本.pdf
│ │ 《胎息經》注釋.pdf
│ │ 【胡維岳 胡益平】內家綜合拳(北京體育大學出版社 2008年).pdf
│ │ 一切為了實戰而練.pdf
│ │ 七仙形秘拳.pdf
│ │ 三十二勢絕命拳(遊民生).pdf
│ │ 三才門乾坤戊已功功譜-王培生.pdf
│ │ 三陰戮妖玄刀全本.pdf
│ │ 中華拳術明鏡錄——馬國興文集.pdf
│ │ 中華武功(董金明).pdf
│ │ 中華武術大觀沙國政專輯(八卦獅形掌,形意雞形拳,武當八仙劍).pdf
│ │ 中國傳統健身法(丁瑞生).pdf
│ │ 中國名拳(吳忠農).pdf
│ │ 二林子技擊術.doc
│ │ 雲台秘技.pdf
│ │ 人民體育出版社出版編輯武術傳統套路選編 (人民體育出版社 1980 ).pdf
│ │ 八字功.pdf
│ │ 六面整體渾圓力訓練步驟.pdf
│ │ 內家拳功法揭秘.pdf
│ │ 內家拳舊聞.exe
│ │ 內硬十三太保橫練功.txt
│ │ 凌空點穴真訣.rar
│ │ 剩餘耕技 介紹.pdf
│ │ 千金決.pdf
│ │ 古典心意拳潛能激發訓練法.PDF
│ │ 呂偉:肘魔(中國展望出版社 1987).pdf
│ │ 吳殳:增訂手臂錄(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 1989).rar
│ │ 園靈樁.pdf
│ │ 密宗秘法.pdf
│ │ 應用武術(劉學謙).pdf
│ │ 徐哲東:國技論略(民國)_古籍.pdf
│ │ 打拳譜(金仁霖老師藏本)清木刻版_古籍.pdf
│ │ 拳經拳法備要.exe
│ │ 拳經洞微(清玄散人).pdf
│ │ 拳經洞極--清玄散人.pdf
│ │ 斷骨殘筋術.pdf
│ │ 無極站樁功.rtf
│ │ 李練:武海拾貝(成都科技大學出版社 1994).pdf
│ │ 梁山功夫(宋義祥著).pdf
│ │ 梅山武功(陳益球).pdf
│ │ 武學心傳.pdf
│ │ 武學文集.chm
│ │ 武術之家.chm
│ │ 武林卸骨拿筋術(安在峰).pdf
│ │ 武林秘籍.exe
│ │ 武林絕秘練功手冊.pdf
│ │ 武漢體育學院武術編寫小組編:武術講義(試用)(武漢體育學院 1977).pdf
│ │ 武當桶子功.pdf
│ │ 民國24年金鐵盦《四兩撥千斤空手入白刃真傳合刊》全一冊.pdf
│ │ 民國25年金一明《練功秘訣》全一冊.pdf
│ │ 民間武功寶典:秘傳6步奪命功(鄒才能).pdf
│ │ 江湖殺手秘技.pdf
│ │ 沾衣十八跌.rar
│ │ 渾圓功夫的內修方法.pdf
│ │ 爆發拳力自練法.pdf
│ │ 百花武學講座.pdf
│ │ 神功(王連義).pdf
│ │ 秘傳內家拳精選.pdf
│ │ 程氏心法三種(剩餘耕技)_古籍.pdf
│ │ 竹林錘譜.pdf
│ │ 第三輯 中國技擊精華 金一明.pdf
│ │ 第三輯 練功秘訣 金一明.pdf
│ │ 第二輯 陰陽八盤掌 任致誠.pdf
│ │ 紅日書生劉長春功法.pdf
│ │ 經穴秘密.pdf
│ │ 萇氏武技書(全).pdf
│ │ 跌法入門(吳興貴傳授 遊民生整理).pdf
│ │ 金家功夫初級.rar
│ │ 金恩忠 著:國術名人錄(山西科學技術出版社2000年)_古籍.pdf
│ │ 高等學校普通體育課教學參考書武術編寫組:武術(人民體育出版社 1980).pdf
│ │ 黃百家:內家拳法_古籍.pdf
│ │ 黑白兩道九大絕招.pdf
│ │ 龍易武林秘籍合集.pdf
│ │ 龍筋虎骨金剛勁.pdf
│ │
│ ├—八極門
│ │ 「兩儀樁」功.txt
│ │ 中國武術系列規定套路:八極拳(人民體育出版社 1999)_s_s.pdf
│ │ 八極拳歌訣.txt
│ │ 八極拳的「擤氣」技術.txt
│ │ 八極拳的「跺腳」技術.txt
│ │ 八極拳門十八絕命手_w.pdf
│ │ 劉雲樵:《大內八極拳》台灣流傳的八極拳_w.pdf
│ │ 劉雲樵:八極拳_古籍_s_g.pdf
│ │ 劉雲樵:八極拳圖說(麒麟圖書公司 1983)_古籍_s_s.pdf
│ │ 劉雲樵:八極拳(新潮社)_s_s.pdf
│ │ 劉雲樵:八極秘藝 六大開拳_s_s.pdf
│ │ 安在峰:八極拳應手制敵法_s_g.PDF
│ │ 安在峰:八極拳運動全書(人民體育出版社)_w.chm
│ │ 安在峰:八極拳運動全書(人民體育出版社)_w.rar
│ │ 張中堯 張建軍:八極拳與八極氣功(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 1991)_s_s.pdf
│ │ 武華彥:八極拳六手翻秘技_s_s.pdf
│ │ 武進繆淦傑:八極拳-國術秘本(上海文業書局出版社 1936.11)_古籍_s_s.pdf
│ │ 氣在拳中,拳在氣中--八極拳小架內氣練法.txt
│ │ 王世泉:八極拳珍傳(人民體育出版社 2006)_s_g.pdf
│ │ 蔣浩泉:八極拳(1983)_s_s.pdf
│ │ 郭清海整理:八極拳修煉秘籍_s_s.pdf
│ │ 霍文學:霍氏八極拳十字勁_s_g.pdf
│ │ 馬憲春:八極十三式_s_s.pdf
│ │ 齊德昭:八極拳(人民體育出版社 1984)_s_s.pdf
│ │
│ ├—周潛川
│ │ ├—峨嵋十二樁釋密_10094410
│ │ │
│ │ ├—峨嵋天罡指穴法_10058597
│ │ │
│ │ ├—氣功療法 峨眉二十庄釋密_10058044
│ │ │
│ │ ├—氣功葯餌療法與救治偏差手術_10058574
│ │ │
│ │ └—氣功葯餌療法與救治偏差手術_10094409
│ │
│ ├—太極拳
│ │ │ 42式太極劍競賽套路拳譜.txt
│ │ │ 42式太極拳歌訣.txt
│ │ │ 萬籟聲整理:張三豐原式太極拳圖解_w.pdf
│ │ │ 中國太極第一人楊澄甫演示楊式太極拳_w.doc
│ │ │ 二十四式太極拳.pdf
│ │ │ 二十四式簡易太極拳_或躍在淵.exe
│ │ │ 馮志強 李秉慈 孫劍雲:太極拳全書(學苑出版社 2003.3_1 674頁)_s_g_q.pdf
│ │ │ 馮志強傳授 王鳳鳴編著:太極推手技擊傳真(人民體育出版社 2005.6_1 303頁)_s_g.pdf
│ │ │ 馮志強:陳式心意混元太極拳教程(青島出版社 1998.10_1 143頁)_s_g.pdf
│ │ │ 劉嗣傳:武當三豐太極拳(人民體育出版社 2001.1_1 316頁)_s_g.pdf
│ │ │ 劉登信:武當顧式太極拳(人民體育出版社 2007)_s_g.pdf
│ │ │ 初練太極 如何化去身上的僵勁.txt
│ │ │ 呂方軍演述 安在峰:太極拳推手快速入門不求人(北京體育大學出版社 2001)_s_g.pdf
│ │ │ 吳圖南講授 馬有清編著:太極拳之研究(商務印書館 2003年 126頁)_s_b.pdf
│ │ │ 吳圖南:國術太極拳(山西科學技術出版社 2001)_古籍_s_g.pdf
│ │ │ 吳孟俠 吳兆峰:太極拳九訣八十一式註解(1958年初版)(人民體育出版社 1983)_古籍_s_b.pdf
│ │ │ 吳文翰:武派太極拳體用全書(北京體育大學出版社 2001)_s_s.pdf
│ │ │ 周稔豐:太極拳常識(人民體育出版社 1978)_s_s.pdf
│ │ │ 周稔豐:氣功太極拳(天津大學出版社 1989)_豎排_s_b.pdf
│ │ │ 四十八式太極拳_s_s.pdf
│ │ │ 太極五星捶(馬金龍).pdf
│ │ │ 太極拳全書(人民體育出版社 1995)_s_b.pdf
│ │ │ 太極拳理論大全.txt
│ │ │ 太極拳的經典拳術論文集(共52篇)_w.pdf
│ │ │ 太極拳選編(據文化圖書印刷公司1927年初版影印)_古籍_s_s.pdf
│ │ │ 太極推手精義.txt
│ │ │ 太極松掤.txt
│ │ │ 太極混元功(劉緒銀).pdf
│ │ │ 太極目錄.TXT
│ │ │ 姚馥春 姜榮樵:太極拳講義(山西科學技術出版社2000年)_古籍_s_g.pdf
│ │ │ 孫夫子太極圖.exe
│ │ │ 孫祿堂著 孫劍雲整理:太極拳(人民體育出版社 1957.9_1 69頁)_s_b.pdf
│ │ │ 孫祿堂:太極拳學—第一版_古籍_s_s.pdf
│ │ │ 孫祿堂:太極拳學(114頁)_古籍_s_b.pdf
│ │ │ 張奇:張三豐原式太極拳(北京體大 2002)_s_s.pdf
│ │ │ 張式太極混元功(張人銘).pdf
│ │ │ 張志勇:十六式太極拳(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6.6_1 253 頁)_w.doc
│ │ │ 張炳斗:太極梅花螳螂拳體用全書1998-9-1_s_g.pdf
│ │ │ 徐致一:太極拳淺說(太極拳研究社 1931)_古籍_s_g.pdf
│ │ │ 杜元化:太極拳正宗_古籍_s_b.pdf
│ │ │ 楊澄甫口述 陳微明筆述 鄭孝胥:題書太極拳學經典著作(1925 121頁)_w.exe
│ │ │ 楊澄甫口述 陳微明筆述:太極拳術十要太極拳術十要_w.doc
│ │ │ 楊澄甫:太極拳體用全書.chm
│ │ │ 氣功與太極.chm
│ │ │ 沈壽點校:太極拳譜(人民體育出版社 2001)_古籍_s_s.pdf
│ │ │ 沈壽:太極拳論譚(人民體育出版社 1995)_s_g.pdf
│ │ │ 王新午:太極拳法實踐(陝西人民出版社,1959)_古籍_s_s.pdf
│ │ │ 董英傑:太極拳釋義(上海書局 1987)_古籍_s_s.pdf
│ │ │ 蔡翼中:太極拳圖解_古籍_s_b.pdf
│ │ │ 解守德:太極內功心法(人民體育出版社 2006)_s_g.pdf
│ │ │ 門惠豐 闞桂香:東岳太極拳劍(人民體育出版社 2001)_s_g.pdf
│ │ │ 陳式太極拳的五層功夫_w.doc
│ │ │ 陳微明:太極答問(上海致柔拳社 1929)_古籍_s_g.pdf
│ │ │ 陳微明:太極長拳(上海致柔拳社 1929)_古籍_s_g.pdf
│ │ │ 顧留馨:怎樣練習太極拳_s_g.pdf
│ │ │ 馬有清:太極拳規范(友誼出版公司 1983.11_1 96頁)_s_s.pdf
│ │ │ 馬永勝:新太極劍書(民國版)_古籍_s_g.pdf
│ │ │
│ │ ├—馮志強述意 張禹飛整理:太極混元內功1~4_雜志_s_s
│ │ │ 太極混元內功_1.pdf
│ │ │ 太極混元內功_2.pdf
│ │ │ 太極混元內功_3.pdf
│ │ │ 太極混元內功_4.pdf
│ │ │
│ │ ├—吳氏太極拳
│ │ │ 劉晚蒼 劉石樵:吳式太極拳架與推手(武術泰斗教你學拳系列叢書) (上海教育出版社 2005) _s_g.pdf
│ │ │ 吳公藻:太極拳講義(據1936年上海 泉太極拳研究社初版重排印行)(上海書店 1992)_古籍_s_g.pdf
│ │ │ 吳英華、馬岳梁:正宗吳式太極拳(北京體育大學出版社 1999-04-01)_s_s.pdf
│ │ │ 吳英華,馬岳梁,施梅林:吳式太極快拳(河南科技出版社 1987)_s_s.pdf
│ │ │ 孫南馨:吳式方架太極拳(北京體育大學出版社 1996)_s_g.pdf
│ │ │ 張全亮:王培生傳吳式太極刀(人民體育出版社 2005-7-1)_s_s.pdf
│ │ │ 張耀忠:王培生傳吳式太極劍(人民體育出版社 2005)_s_s.pdf
│ │ │ 李秉慈:吳式太極拳圖譜.45式_s_s.pdf
│ │ │ 王培生,王輝璞:吳氏太極拳三十七式行功圖解(遼寧人民出版社,1987)_s_s.pdf
│ │ │ 王培生:吳式太極拳詮真(人民體育出版社 2003)_s_s.pdf
│ │ │ 王培生:太極功及推手精要(大連工學院體育教學部 1985)_s_s.pdf
│ │ │ 薛安日:吳式太極拳·劍·推手入門(北京體育大學出版社 1999)_s_g.pdf
│ │ │ 馬岳梁 徐文:吳式太極拳推手_s_s.pdf
│ │ │
│ │ ├—和式太極拳
│ │ │ │ 侯爾良:和式太極拳精義(人民體育出版社 2006)_s_g.pdf
│ │ │ │ 和有祿著:和式太極拳譜(人民體育出版社 2003)_s_g.pdf
│ │ │ │ 和有祿-和式太極拳推手秘要.jpg
│ │ │ │ 和有祿:和式太極拳十三式(人民體育出版社 2005)_s_s.pdf
│ │ │ │
│ │ │ └—和有祿示範:和式太極拳精要十八式圖解(上下)_s_g
│ │ │ 和式太極拳精要十八式圖解_上.pdf
│ │ │ 和式太極拳精要十八式圖解_下.pdf
│ │ │
│ │ ├—孫氏太極拳
│ │ │ 孫劍雲:孫式太極拳詮真(人民體育出版社 2005)_s_s.pdf
│ │ │
│ │ ├—楊式太極拳
│ │ │ │ 傅鍾文 演述 周元龍 筆錄:楊式太極拳(1963年版)(1980)_s_g.pdf
│ │ │ │ 吳圖南傳授 於志鈞編著:楊式太極拳:小架及其技擊應用(北京體育大學出版社 2001 302頁)_s_g.pdf
│ │ │ │ 崔仲三:傳統楊式太極拳教程〔青島出版社 1999〕_s_s.pdf
│ │ │ │ 李和生:內功解秘:楊式太極拳老六路(經濟管理出版社 2006)_s_s.pdf
│ │ │ │ 李鴻義:楊氏太極拳、劍、刀高難套路及秘傳九訣(南海出版公司 1995)_s_s.pdf
│ │ │ │ 楊澄甫著 董英傑編述:太極拳體用全書(文光印務館 1934年 68頁)_古籍_s_s.pdf
│ │ │ │ 汪永泉傳楊氏太極拳功札記.doc
│ │ │ │ 王志遠:楊式太極拳詮釋 理論篇(人民體育出版社 2005)_s_s.pdf
│ │ │ │ 王志遠:楊式太極拳詮釋 練習篇(人民體育出版社 2005)_s_g.pdf
│ │ │ │ 粟子宜著:傳統楊氏大架太極拳械推手(四川科學技術 2007)_s_g.pdf
│ │ │ │ 陳炎林:太極拳刀劍桿散手合編{又名楊式太極拳發勁 運氣 練勢}(295頁)_古籍_s_g.pdf
│ │ │ │ 陳龍驤 李敏弟:李雅軒楊式太極大槍_s_s.pdf
│ │ │ │ 陳龍驤等著:李雅軒楊氏太極劍詮真(人民體育出版社 2006)_s_g.pdf
│ │ │ │ 魏樹人:楊式太極拳術述真-楊健侯秘傳(人民體育出版社 2000)_s_g.pdf
│ │ │ │
│ │ │ └—魏樹人:楊式太極拳術系列(人民體育出版社 2001)
│ │ │ 楊式太極拳術述真之三-拆架拆手_s_g.pdf
│ │ │ 楊式太極拳術述真之五-內功勁法_s_g.pdf
│ │ │ 楊式太極拳術述真系列之一-內功理法_s_g.pdf
│ │ │ 楊式太極拳術述真系列之二-行拳心法_s_g.pdf
│ │ │ 楊式太極拳術述真系列之四-內功修煉法_s_g.pdf
│ │ │
│ │ ├—王新午:太極拳法實踐(陝西人民出版社 1959)_djvu_s_g
│ │ │
│ │ ├—謝永銘隱僧著:太極螳螂攔接拳(香港萟美圖書公司出版 1985)_s_g
│ │ │
│ │ ├—趙堡太極
│ │ │ 劉榮淦,張義霄:精義太極拳:趙堡太極拳健身、養生技擊法(北京體育大學出版社 1996-06)_s_g.pdf
│ │ │ 原寶山:武當趙堡太極拳大全(世界圖書出版西安公司 2001)_s_g.pdf
│ │ │ 王海洲:趙堡太極拳十三式(人民體育出版社 )_s_s.pdf
│ │ │ 王海洲:趙堡太極拳詮真(人民體育出版社 2003-2-1)_s_b.pdf
│ │ │ 趙堡太極拳文集_w.pdf
│ │ │ 趙增福:中國趙堡太極(世界圖書出版西安公司 1997)_s_s.pdf
│ │ │ 鄭悟清傳授 鄭瑞 譚大江編著:武當趙堡太極拳小架(人民體育出版社 2000-2)_s_s.pdf
│ │ │ 鄭悟清宗師論太極拳手稿_w.pdf
│ │ │
│ │ └—陳氏太極拳
│ │ 馮志強編著 王潔整理:陳式太極拳精選(人民體育出版社 1996 288頁)_s_g.pdf
│ │ 馮志強:陳式太極拳入門十二說要_w.doc
│ │ 馮志強:陳式太極拳入門(人民體育出版社 1993 174頁)_s_s.pdf
│ │ 劉鵬:陳氏二路太極拳 (北京體育學院出版社 1993){密碼:wesnwsjs}_s_b.pdf
│ │ 洪均生:陳式太極拳實用拳法--十七代宗師陳發科晚年傳授技擊精萃(山東科技出版社 1989)_s_b.pdf
│ │ 洪均生:陳式太極拳實用拳法--十七代宗師陳發科晚年傳授技擊精萃(山東科技出版社 1989)_s_g.pdf
│ │ 王西安著: 陳式太極拳新架二路及單刀單劍 (河南科學技術出版社 2007年)_s_g.pdf
│ │ 陳固安:太極棍(河南科學技術出版社 1985)_s_g.pdf
│ │ 陳國燦:陳氏太極拳二路(炮捶)(2000)_s.pdf
│ │ 陳式太極拳實用拳法一路功用歌訣.txt
│ │ 陳式太極拳實用拳法三字經.doc
│ │ 陳氏太極拳(沈家楨 顧留馨)_s_g.pdf
│ │ 陳照丕:陳氏太極拳匯宗_古籍_s_b.CHM
│ │ 陳照奎《陳式太極拳》_手抄本_s_s.pdf
│ │ 陳照奎傳授 馬虹整理:陳式太極拳拳法拳理(北京體育大學出版社 2005 506頁)_s_g.pdf
│ │ 陳照奎秘傳 馬虹整理:陳式太極拳勁道釋秘:拆拳講勁(北京體育大學 2009-01)_s_s.pdf
│ │ 陳照奎編,馬虹整理:陳式太極拳體用圖解(北京體育大學出版社 2002 349頁)_s_g.pdf
│ │ 陳績甫:陳氏太極拳匯宗_古籍_s_s.pdf
│ │ 陳鑫:陳氏太極拳圖說(開明印刷局1933年版本復印)(上海書店影印出版 1986)_古籍_s_g.pdf
│ │ 陳正雷大師著《陳氏太極十三桿、三桿、八桿、梢桿》繁體版_w.pdf
│ │ 馬有清:太極刀劍合編(中國友誼出版公司 1987 111頁)_s_s.pdf
│ │ 馬虹:陳式太極拳技擊法(人民體育出版社)_s_s.pdf
│ │
│ ├—少數民族拳種
│ │ 回族傳統武術-七式門-馬宇.pdf
│ │ 回族心意拳六合拳(買西山).flv
│ │ 楊華增:回族秘傳心意內功--強身治病的武術氣功.pdf
│ │
│ ││
㈨ 太極拳的九層功夫
太極拳,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 是以中國傳統儒、道哲學中的太極、陰陽辯證理念為核心思想,集頤養性情、強身健體、技擊對抗等多種功能為一體,結合易學的陰陽五行之變化,中醫經絡學,古代的導引術和吐納術形成的一種內外兼修、柔和、緩慢、輕靈、剛柔相濟的漢族傳統拳術。下面是我專門為您整理好的:太極拳的九層功夫。
太極拳的九層功夫
太極拳的光陰很難練到傳說中的地步,人們更大的疑問是:太極拳事實能不及打?連練了九十多年太極的吳圖南師長都說,“太極拳推而不打”,不及打,那又緣何稱為“拳”?在楊露禪、郝為真地方的誰人年月里,乃至在閻志高的時期,太極拳都是能打的,那麼即日的太極拳為何只能推而不及打人呢?
老拳譜太空洞,非到修煉至必定水平,不易領會。20世紀下半葉的太極拳名家中,除郝少如、閻志高的拳論堪稱經典外,只有樂亶和鄭曼青的著作能做修煉的准繩了。近期吳文翰師叔又專門撰文引見鄭氏之著作。鄭曼青師長有雲:“若問餘四十年之心得,卻只有十二字,日:吞天之氣,接地之力,壽人以柔。”具體的練法,鄭師長的大作里都有詳論,值得故意者去鑒戒。
我在此要引見一些學者在各個修煉條理中的操縱辦法,也算是對那篇《太極拳十問》的增加吧。
第一層光陰:形正氣順。
有些自以為練的差未幾的人會說:這算什麼光陰!到公園里看一看,就這光陰有幾個體能練到的,不是低頭貓腰,便是挺胸凸臀。練古代的還別瞧不起人家專業的競技武術,2007年的春節晚會上,最出彩的節目便是那幾位太極拳冠軍演出的《行雲流水》。那應該是形正氣順的樣板,形正不光是一種美,並且形不正則氣不順。冠軍們接二連三地騰空二起腿和轉身騰空擺蓮,不光輕靈超脫,有滯空感,並且落地後氣不長出,面不改色,哪一位練古代的有這份光陰!競技活動員不練內功,不練武術,更不練推手,幾年、十幾年就練一個形正氣順,就能出這么大的光陰。
何如不妨正形,竊以為吳圖南師長所說的:“松功之要,首在提舉,提舉愈高,著落愈速。”這幾句話最重要。所謂“提舉”者,與“虛領頂勁”有符合之處。太極拳要練出輕靈的光陰,務必要松,吳師長有雲:“松功如高舉珠,悠然而斷,有如斷線珍珠,粒粒著落,如珠走盤,圓活反常,節節貫穿,魚貫而上,方顯天真而不遲滯。”凡練太極,只能打慢拳,不及打快拳者,皆是不得“虛領頂勁”之要領,更不知“提舉”之後松的滋味,還在那處自詡一套拳能打一個多小時,有多大的光陰呢!
那麼“提舉”何如練呢?是不是用腦殼把肉體提起來,便是“提舉”?笑話,你非把自己頂出個高血壓弗成!虛領頂勁時頭部的肌肉要絕對松開,百會穴只有松開了,本領“吞天之氣”。所謂“提”,是要提起“百勞”穴後背的那根筋,這根筋連著整個脊骨的各環節,如能將這根筋提起,則脊椎各環節自然會成為被串起的珠子了。以前練太極拳或別的內家拳者都先讓這根筋騰起來,有運用“肘會飛金晶”或“峨嵋十三樁”等辦法的,八卦掌的拉磨式也是擰筋出槽的最好辦法。
腰是太極拳行功的要害樞紐,先輩說:腰勁宜往下沉。何如沉法?命門要向後微微興起,尾閭向前向下找雙腳之湧泉,雙臀向腳後跟溜。腰勁沉好了,本領以丹田轉動滿身。有些練武式太極者,多將夾脊穴隆起,外傳與修煉斂氣入骨時的光陰相關,原來否則。腰和頂是太極拳形正的要害,形正本領氣順。
氣順之准則是調息,即丘處機先師所雲:“使呼吸至根柢吸自外而內,呼之亦人內。”吸氣自然,呼氣用意念降至丹田,有鑄劍者則降至會陰。
第二層光陰:丹田內轉。
許多練家將此列為高妙光陰,原來否則。在正宗太極門內這是基本,武式先要以五行功轉丹田。轉丹田有二個功效,一是把丹田活開,使之能納氣,此氣屬混元之氣,依然後天的有形之物,但他是修煉天資一氣的資本,具有通常根器的練拳者不或許一開始就進來到天資虛靈狀態,因此先練出混元之氣是必經的基本。二是培育以丹田運轉肢體的民俗,下丹田是內家拳的中樞,有人說丹田是人的第二大腦,密宗修證出臍下四指有明點,能自賦頭腦。太極拳武術的最高地步是應物自然,而離形丹田則一概不及。
先要以意念扶引得氣,站太極樁,走太極步,再行功走架,吐納之氣,經絡之氣聚合於丹田,逐漸而成氣丘,內轉此氣丘而旋動脊柱和中脈,以內動而外顯形成拳架,則可入內家拳之方法矣。
第三層光陰:松彈抖炸。
想議定練太極拳用於武術者,務必不妨發勁,推手的光陰只可用於逐鹿游戲,推手的勁是長勁。而能用於太極拳武術的冷脆抖炸,只能議定抖大桿子和修煉秘傳的拳架取得。數十年來,筆者不停尋覓實用於武術的原傳太極拳架,至2007年,經姜鐵森師長引見,才得識霍夢魁師長的嫡傳門生吳本萍師長,學到了武禹襄傳楊班侯的五十四式小架太極拳。聽老輩們講,陳青萍、楊露禪都曾傷過人,由武家藉助政海的權勢幫他們擺平,因此武家兄弟得窺能傷人的拳法和練法。而陳楊兩家由拳致禍後,皆以能制人而不傷人的太極拳法示人,導致本日習太極拳者誤以為打手則是推手,推手便是太極拳的武術。吳圖南師長說的“太極拳推而不打”,與通常人性命相搏,恐怕時間一長就會自身難保,更況且與妙手過招,如吳公儀與白鶴門陳師長交戰時,其既不及制人又不及傷人,令眾人對太極拳大跌眼鏡。
古今中外能稱為拳法者,必有能傷人的光陰,所發之勁力必定要有殺傷力。少林等門派的殺傷力靠鐵砂掌、鐵拳功和鐵指功取得,而內家拳則議定站樁、扶引和打坐及抖大桿子,修煉陰勁、抖擻勁等得之,以擊外而傷內為主意。通過數年的修煉,雙臂在肌肉鬆開的狀態下,剎時即可陸續發出彈抖寸勁,互助拳架操練身法和步法,可用於武術,抖大桿子的具體練法可見拙著。周身炸勁的出現有賴於混元氣充裕之後,再通過大桿子光陰有成而取得。在實戰武術中,他方拳腳近身時,周身螺旋發力,這股炸勁能代開他方的打擊。
第四層光陰:綿延快打。
通常操練太極者,多有中定一勢,武式門內陰陽相濟之時,也要靜上一靜,所謂“其靜如動,其動如靜”也!而古代的定勢練法,有點像瞬息的樁功,一勢要以過三五次呼吸才可。因此有人就將太極練的越來越慢,這是練法,無可厚非。但用准則需越練越快,內氣鼓盪,不及有一點間歇和停頓,武式小架、楊式小架、楊式長拳和吳式快拳均是雲雲。
先要把光陰練到內氣鼓盪,此氣仍非天資一炁,依然有形之混元氣,行於經絡、臟腑,可助武術,並能抗擊打。真能內氣鼓盪,行功走架自然會越練越快,且每一發勁後,內氣如抽絲般柔柔收束,能使拳勢繼續不散,意氣形綿綿無間如繞梁之音。關於拳架的選擇也很重要,早年我在輝璞師長門放學過吳式快拳,後在北京看法過楊式小架,其本事和步法之豐裕,給我的印象很深。至2007年,隨吳本萍師長習李啟軒傳的五十四式小架快拳後,才徹底領會太極拳原傳拳法的秘密。
李啟軒傳下的武禹襄老架,認真旋轉中脈和脊柱,使腰、腿、臂形成“背絲扣”,脫手成圈,行步滑動如風,發勁冷脆,特別適於武術。但卻特別難練,沒有十年純功者,絕對練不出味道。像祝大彤師長宣揚的那樣:不消練氣,不消練勁,不消腰,不下勢子,就用一個“松”,一個“空”,就能練出光陰,純屬異想天開,我想這是他為自己年青時由於沒下過光陰,沒有正式入過太極門,而杜撰出的獨門表面吧!
第五層光陰:中黃直透。
閔小艮師長鑒戒密宗的修煉辦法,而創“中黃直透”的中派丹法,我議定實踐發覺,“中黃直透”比運轉任督上脈更實用於太極拳的丹道修煉。許多練家以混元氣用意念導行於任督,會發生遺患。看似容光煥發,身寬體胖,原來多患消渴症、高血壓,但中黃直透與密宗以修煉中脈為方法的辦法還紛歧樣,太極拳的內動是先以四象轉動丹田,以中脈和脊柱為中軸旋轉啟發四肢,因此這種內動很易買通三焦,許多人練太極拳一年左右就飯量大增,胃口洞開,這也正是太極拳不妨健身的最大特點,而這種特點註定了“中黃直透”比小周天更得當太極拳的內功修煉。
近期有人撰文陳述“太極拳表面與藏密之三脈七輪學說”的相干,這不是穿鑿附會,而是兩大修證體系的一定符合。有人在太極拳行功走架者的身上假想出有九個珠子,由這九個珠子的旋轉形成了太極拳架,原來這與七輪內轉而啟發周身行拳是一個原理。太極拳的“中黃直透”先要在陰蹺動怒,這與藏密拙火的修煉原理定是一樣的,不外太極拳的動怒靠的不是七支坐法,而是大江西派的太極樁功法。陰蹺動怒後即可漸化腹中氣丘的混元氣,使之轉化為天一真水,小腹會平復如少年,好似有減肥的效用,而內臟及精力更面對著洗手不幹前的熔煉。天一真水與密宗的“菩提月液”相似,這是後天轉天資的基礎,也是斂氣入骨的基本。
我曾撰寫過多篇太極拳內功修煉的文章,多是些本人按先輩們的指點依古代丹道辦法修煉的心得,循規蹈矩並有利潤,但欲成長太極拳學,卻不及不博採眾家之長。上海有許多隱修太極功者,他們鑒戒20世紀初密宗高僧所傳的大指模心法,將太極拳修煉到了很高的地步,我們知道的只有樂家父子,原來再有許多。我的門生李舒在上海體院念書的五年時間就多有看法。
太極拳的九層功夫
第六層光陰:斂氣入骨。
郝少如師叔在其大作《武式太極拳》中論及“腰脊斂氣”:“兩肩松開,以意將氣下沉貼於背,由兩肩收於脊骨,斂於腰脊,謂之腰脊斂氣。”何謂腰脊?郝師叔有論日:“武式太極拳以個別脊椎脊骨為主弓,大椎與脊骨根上下兩頭為弓梢,腰脊(命門處)為弓把。”也便是說命門處為斂氣的竅要。命門確是“生命之根,天資之本”,但命門雖有壯陽益腎之效力,惋惜卻無法斂氣。能斂氣者首驗為“骨陽”,骨髓由溫而熱。本門秘傳的斂氣入骨之方法是尾閭骨,源於陳致虛先師所傳之內赤心法。尾間骨中原有九竅,可吸納天一真水。
此一階段之動作,姜鐵森形立足體空如水管,且柔若無骨,氣血如水,而內力如水之壓強,可隨拳架之改變,將氣血任意貫注。我之體驗:脊骨由下至上,先溫後熱,反面之皮膚會出疹子,紅且癢,或許接連很長一段時間。熱至指骨,上肢一動就會發出“骨鳴”,繼而如開水注入下肢,腳心會很熱,一年四序都有或許患上腳氣。以來肉體會喜涼怕熱,逐漸寒暑不侵。
樂幻智師長的兒子樂亶留住了八篇太極拳學方面的文章,此中談內氣的開合和運轉都很具體,有形蓄意,而且以為中氣不妨像“車輪通常的旋轉中”,“便基礎上已是天資窄小後天的水平了”。竊以為此論不當,天資無形無象,不妨像“車輪通常的旋轉者最多也就練到了混元一氣的水平,離天資倘遠”,能“斂氣入骨”才是入天資的標記。先要將混元一氣化成無形無象的“天一真水”,天資色才可浸入尾閭九竅。關於混元氣我再說幾句,1989年我為先師王輝璞師長拍攝吳式太極拳講座時期,一天黃昏,師長讓我單獨去他貴寓,師長請出張三豐的自畫像和一本太極拳老譜讓我長了看法,然後聊“太極丹”的事兒,先師讓我摸他的小腹,果真有一個乒乓球巨細的器械在動,先師說:“這便是太極丹。”然後評釋道:“光陰越深,則球越小,王茂齋師祖的太極丹只有黃豆粒那麼大,而楊禹廷老師的卻有花生米巨細。”即日想來,王師長的太極丹也是有形之物,屬後天混元氣天生,而能將其煉化得愈小則距天資越近矣!
拳架行至斂氣入骨階段,周身骨節均要抻開,拳勢伸張松放,注意動中求靜,身心如一,如能在前念無滅,後念未生之際行功走架,則後天轉天資成矣!
第七層光陰:一覺獨靈。
練至“中黃直透”,“人多發胖”:“至精是求者,其征有二,一則精力注重,而腹背皆干滑如臘肉,一則氣體健舉,而額顱皆肥澤如粉粢。是皆血脈盛行,應乎自然,內充足而外安寧,犯而不校者也。”而“斂氣入骨”之後,人會練得瘦下來,造血幹細胞的流量加大後不妨激活肉體中已經虛弱的神經編制,按《時輪密續》中的教法:人之氣脈,原來有72000條,從生下來後的五個月開始,每天壞死兩條“氣脈”,100年後,72000條氣脈就全部壞死。斂氣入骨之後則或許逆轉這種狀態。如能激活周身的氣脈,自然會發生“一覺獨靈”的效力。
光陰練到一覺獨靈的條理,行功走架會極輕靈。周身的“環節要松,皮毛要攻”,夏季站太極樁時,不妨看到胳膊上的汗毛豎了起來。1996年的秋天,我指導攝制組去長海縣拍攝大型記錄片《人與海島》,白日采訪,晚上到海邊練功。打拳時身上出汗,招惹蚊子,每有蚊子落下,沾身能知,總是將身一抖,台里隨行的弟兄們見我打拳的樣子都感觸可笑。站樁時,心如止水,發梢上落了蚊子也能知道。那年年關去了北京,訪問了幾位先輩,談起這些體悟,有先輩說:這是一覺獨靈的光陰。
太極拳的“一覺獨靈”光陰已進來到修心的條理,我1992年始知禪的味道,對太極拳大有輔益。假若不是逐日禪定半時,一覺獨靈的光陰也不會提前上身。此時看待消息的分別心驟減,不妨真正體悟到“動中有靜,靜中有動”。一趟拳能打很永劫間而忘記了時間的流逝,站樁時易入靜,定中得天資炁也很快。在肉體逐漸瘦下來後,會出現骨血離別,肌肉猶如是掛在了內骨骼上,很松!在行拳走架時,肌肉好似已經不住作用了。
第八層光陰:應物自然。
真正的松,是身心俱放下,不是用意念松到了。當時,肉體中的每一個細胞都能自己做主,局部就是整體,整體也可化入局部。武式門內認真打手,搭手即打,真正的大眾,接辦時並不化,以肉體的自然感觸力,轉換角度未來勁打出,這種光陰用小腦去想、去判別已是徒勞,要在剎時仰仗皮毛的觸覺及神經的感觸力而做出響應。相關於內家拳先輩在不視、不知、不覺的狀態下將偷襲者打出去的傳說,也並非都是子虛烏有,我也有過體驗。有人評釋應物自然的光陰是,能在肉體被擊打的剎時,將體內的真氣凝集在被擊收拾上,從而發生龐大的產生力。這種說法固然有點牽強,但好似也不妨說得通。
原來應物自然的光陰,圓滿是修心的結束。以唯識學而論,若如笛卡爾所說,“我思故我在”。則與太極拳及丹道和禪學的修煉體系類似,修心是將眼、耳、鼻、舌、身這前五識與第六認識離別,再將第六識與第七識末那識剝離,最後呈現出阿賴耶識,則成績大圓滿。長久在有時識的狀態下行拳走架、站樁和禪定,人的前五識就會由被迫的授受,轉化出自主認識就會,同時可以對客觀事物做出響應。至此條理,修煉者的整體認識就會“依止基礎識,五識隨緣起,或俱或不俱,如濤波依水”。固然距原本面主意剝現尚遠,但已進來應物自然的地步。行拳走架時,丹田區之四象已不再起驅行動用,周身也開始虛化,只有臍下明點在自轉而組合形成拳勢。
第九層光陰:虛空生化。
這應該是有形修煉之最高地步,無形無象,有時無欲,毫無一絲做作,拳勢不是出於手腳和肉體,而猶如是一泓清泉從內心流出,這個心便是阿賴耶識。自有照像術問世以來,悉數名家的拳照都不及驗證出此等地步,唯有鄭曼青的“白鶴亮翅”不妨靠近這一條理。此地步是不松而松,不空而空的化境,身心已經圓融,消息如一,表裡如一。身心通透,表裡無礙,猶如是一個影子在打拳,修煉者不知我在練拳,依然拳在練我,逐漸不知拳,不知我。
有幾個題目再藉此談幾點見解。如今練太極拳的人越來越多,上世紀80年月我在小河沿和魯迅兒童公園練功時,不光有松鼠放戈,晚上再有貓頭鷹夜行,如今什麼都沒有了,只剩下人了。這么多練太極拳的人,此中大局部是為了健身,太極拳也確有扶正祛邪的作用。但太極拳的真光陰絕不是四五十歲的人能練出來的,以前老先輩說:二十歲多學點,三四十歲多練點,五六十歲多養點。年齡已經到了四五十歲了才想起學太極拳,有了點理解,就著書立說,乃至否認古代表面和古代練法,好似有點螳螂擋車!何況他們的這些表面通常因而階段性的體驗替換了修煉的全經過,以偏代全險些成了今世太極拳表面的特點。
其一是作甚太極拳的原動點,有人說是肉體的力作用於腳鐲,那麼肉體內動的原點又在那裡?有的人以命門兩側的腎球為原動點,這應該是源於王培生的“六球功”表面,惋惜雙腎球位於中心線偏後,執意於此,行拳走架時一定前傾,於是不免讓人說:“低頭貓腰學藝不高。”原來丹田是一個整體太極球,內含水四象陰陽,武式門鑒戒王宗岳拳論及丹道表面,而創四象內轉和外運五行的內功心法,通過一百多年的修煉實踐,得到的驗證是:可作為總共內家光陰修煉的竅要。
其二是妄談“松”和“空”,松是太極內功修煉至必定火候而出現的以內攝外的表象,並非刻意求得。習拳之初不緊則為松,這是家師輝璞的教言,內功有成後,周身有一處不松就不及發勁,才始知松的滋味。以意求松,非是真松,豈不知有形蓄意皆為假的原理!“空”更弗成妄談,伸手摸人摸個空,不外是人家身上有化勁,沾上就走,並非是他的肉體真的練空了。真能將肉體練空的光陰不是太極拳,有大指模的凈幻身和大圓滿的虹身訣竅,內丹修煉到極致也可到達這種地步,那是真的改形換質的“空”了。
其三是誇大推手的功效,推手不外是一種游戲,這種游戲看待升高肌膚的聽覺和重心的穩固性有益處,但應對真打實戰的搏擊則無能為力。不信就找那些練拳擊和散打的小孩童試一試,別以為你年齡大了人家不敢打你,別忘了初生牛犢不怕虎。
真能將太極拳的光陰練到“虛空生化”的地步,會出現“三易”的形象,面如潤玉,鶴白童顏,或能練到青發童顏,乃至落齒重生。像鄭曼青的拳照就有一種由由然,體不堪衣的感觸,那是真正的松,一種表裡無礙的圓融,一種恍兮惚兮的地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