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道德原則研究》pdf下載在線閱讀,求百度網盤雲資源
《道德原則研究》([英國] 大衛·休謨)電子書網盤下載免費在線閱讀
資源鏈接:
鏈接:
書名:道德原則研究
作者:[英國] 大衛·休謨
譯者:曾曉平
豆瓣評分:8.4
出版社:商務印書館
出版年份:2001-2
頁數:204
內容簡介:《道德哲學研究》明確地討論了倫理學的主要問題,以清晰、嚴謹的形式進行了道德分析。休謨認為,道德研究的目的是發現道德贊美和道德遣責賴以存在的一般原則;善或惡之所以得到贊許或遣責,部分是由於人的同情,部分是由於其社會效用;效用說明了仁愛、正直、友誼、誠實之類美德的價值。作者主張一切人類行為源於自私的理論是錯誤的;凡有價值的東西,或是由於有效用,或是因為它適意。
⑵ pdf中的字體轉換為輪廓,是什麼意思
因為你的電腦上的有些字體在別的電腦上不一定有,當你將字體轉換為輪廓後,在別的電腦上可按你的字體方式顯示。但因為文字轉換為了圖形,PDF文件的體積會增大較多。
⑶ 《人類行為的經濟分析》pdf下載在線閱讀全文,求百度網盤雲資源
《人類行為的經濟分析》網路網盤pdf最新全集下載:
鏈接: https://pan..com/s/1erq-05-e3HntsIWDw7cLzQ
⑷ 政 治技能如何影響員工建言關系及績效的作用.PDF
(一)政治技能與建言效能感
政治技能概念提出之後迅速得到了研究者的關注,其對組織及個體的積極促進作用已得到廣泛證實。在Pfeffer的基礎上,Ferris等(2005a)指出政治技能包括4個維度:社交敏銳性(Social Astuteness)、人際影響(Interpersonal Influence)、關系網路建立能力(Networking Ability)及表現真誠(Apparent Sincerity),後續的研究者基本上採用了此框架進行實證研究。研究表明政治技能可正向預測個體與團隊績效(Ferris et al.,2007;Ferris,Blickle, Schneider,Kramer,Zettler,Solga,Noethen and Meurs,2008;Blickle,Meurs,Zettler,Solga,Noethen,Kramer and Ferris,2008;Bing,Davison,Minor,Novicevic and Frink,201l;Shi,Chen and Zhou,2011)、個人聲望(Ferris et al.,2007;Liu,Ferris,Zinko,Perrewé,Weitz and Xu,2007)、工作滿意度、離職傾向(Harris,Harris and Brouer,2009)及職業成功(劉軍等,2008)等。Semadar、Robins和Ferris(2006)在比較了政治技能、自我監控等因素對管理績效的預測作用後認為,政治技能是最有效的預測變數。
Banra(1986)認為自我效能感是個體對完成某項任務的信念。自我效能感隨著具體任務和情境的變化而變化,與一般自我效能感相比,針對特定領域的自我效能感對個體行為的預測力更高(Banra,2001)。在建言行為研究領域,Kish-Gephart等(2009)首次明確提出建言效能感的概念,是一般自我效能感在建言領域內的具體化。
政治技能有助於提升個體的建言效能感水平。首先,建言行為可能會破壞人際關系(Avery,Mckay,Wilson,Volpone and Killham,2010;Thomas and Feldman,2011;Liang,Farh and Farh,2012;魏昕、張志學,2010)。但是,高政治技能員工能夠與他人建立良好的個人與工作關系(Ferris et a1.,2008;Treadway,Breland,Adams,Duke and Williams,2010),尤其是對建言行為的主要對象——領導來說,高政治技能員工可以與其建立親密關系,當員工建言時,上級往往認為其建言是友好的,是一種維護領導效能的行為(Van Dyne,Kamdar and Joireman,2008)。即使建言行為並未能達到預期效果,上級也不會責備他們(Wang,Huang,Chu and Wang,2010)。從而有效地增強了高政治技能個體對成功建言的信心,即提高了個體的建言效能感。其次,高政治技能者通過對環境的認知,知道何時以何種方式進行建言。他們在建言時表現得更加真誠,知道如何隱藏不可告人的自私動機,使建言對象感覺其建言不是為了個人目的(Ferris et al.,2007;Treadway,Ferris,Duke,Adams and Thatcher,2007)。這樣能夠向公眾傳遞有益於良好形象的信號(Ferris et al.,2007;Han,2010),使上級與同事認為其值得依賴,容易在組織中獲得較高的聲望評價(Ferris et al.,2008),從而他們對自己的建言獲得同事及領導的支持有較高信心,這種信心也是建言效能感的體現之一。最後,高政治技能個體通過有效地構建人際網路以提升地位並獲得與控制更多資源(Ferris et al.,2007;Treadway,Hochwarter,Ferris,Kacmar,Douglas,Ammeter and Buckley,2004;Ferris et al.,2008;Treadway et al.,2010),隨著自我控制感水平的提升,因而其有更高成功建言的信念(Tangirala and Ramanujam,2008;Morrison and Rothman,2009)。根據以上文獻回顧,提出如下假設:
假設1:政治技能與建言效能感正相關。
(二)上下級關系、績效水平的調節作用
探討政治技能效用發揮的邊界條件是本研究的目的之一。如前所述,政治技能高的個體對條件線索高度敏感,這就決定了政治技能高的個體在實現其目的時,先會對環境線索進行積極認知,並根據不同的條件呈現不同行為。
在差序格局的中國文化組織中,基於「親—忠—才」的框架,我們認為,員工與上級的關系與其過往績效可能是政治技能發揮作用的重要條件。原因如下:首先,即使基於規則的管理在中國越來越得到重視,但關系的重要性仍然占據主導地位(Zhang and Keh,2010)。在組織的各類關系中,高水平的上下級關系可為員工帶來更高的收益(王忠軍等,2011;劉軍等,2008;Law et al.,2000;Chen and Tjosvold,2007)。可見,在差序格局的中國文化組織中,與上級主管「親」(關系近)是員工最重要的資本之一。同時,員工若期望在組織中有所作為,除上下級關系這種「軟實力」外,高水平的績效是必不可少的條件。績效是「才」的直接結果,是組織員工獲得身份地位、職場機會以及與此相關的個人心理資本的「硬實力」。與關系一樣,績效水平也是員工在組織中最可倚仗的職場資本。如前所述,對環境敏感是高政治技能者的內在特徵(Ferris et al.,2007)。在差序格局的中國組織中,作為員工在組織中立足的重要「資本」,政治技能對建言行為的影響過程必然會受到員工與其上級的私人關系及過往績效水平的影響。
資源保存理論(Conservation of Resources Theory,COR)認為個體總是努力獲得、保留和維持他們認為有價值的資源。這些資源本身稀缺,或者通過它們可以獲取其他更多稀缺資源。當個體缺乏這些資源或者資源消耗後無法有效補充時,就會影響工作績效和工作態度(Hobfoll,1989)。
根據COR理論,我們認為,作為組織中員工重要「資本」的上下級關系與績效都可以作為政治技能效能發揮的替代資源。相對於高上下級關系及績效來說,低上下級關系及績效時,政治技能對員工建言效能感有更大的正向影響,反之亦然。這是因為當上下級關系及績效水平較低時,員工與領導及組織的關系多局限於一般工作關系,較少得到領導及組織的特別關注和資源的分配等,缺乏與組織及領導積極的互動和認同。也就是說領導及組織甚少提供資源給員工,此時,為了實現其目的,員工就主要依靠其政治技能作為行動的錨點,以改善從組織中較難獲取資源的狀況。例如,員工憑借其社交敏銳性、人際影響力、關系網路能力和真誠性的有效運用,在組織中獲得期望的資源,從而提高其建言效能感水平。而在高水平的上下級關系及績效情況下,員工可以獲得更多來自與領導及組織提供的資源及支持,那麼員工對其成功建言的信心就會更高。這是因為:下級與上級關系越好,上級會為其提供額外的幫助、支持及資源的分配(劉軍等,2008;Zhang,Wang and Shi,2012;Zhou,Wang,Chen and Shi,2012)。同樣,當績效水平較高時,員工會獲得更多正面評價、權力或資源,從而容易在組織中樹立起較高的個人威信。在這種情況下,政治技能對建言效能感的影響就不會有低水平的上下級關系及績效時的影響那麼強烈。因為當政治技能水平低時,員工可能會用上下級關系及過往績效作為替代資源來增強他們的建言效能感,此時關系與績效的作用類似於「雪中送炭」,效用陡增。但是當政治技能高時(相比低時),高水平的上下級關系與績效並不一定會使建言效能感的水平得到顯著提升。因為高水平的資源增加了資源無用的機率(Hobfoll,2001),此時關系與績效的作用類似「錦上添花」,效用一般。而且擁有這么多的資源,員工不必同時給予關注,他們必然會更看重其中一個(Kalshoven and Boon,2012)。基於以上分析,提出如下假設:
假設2a:上下級關系調節了政治技能與建言效能感的關系,上下級關系越好,政治技能對建言效能感的正向影響程度越弱;反之亦然。
假設2b:績效水平調節了政治技能與建言效能感的關系,績效水平越高,政治技能對建言效能感的正向影響程度越弱;反之亦然。
(三)建言效能感的中介作用
為了全面認識建言行為的發生機制,研究者引入了許多中介變數。這些變數有心理安全感(Detert and Burris,2007;Kish-Gephart et al.,2009;李銳、凌文輇、柳士順,2009;Walumbwa and Schaubroeck,2009)、自尊(汪林、儲小平、黃嘉欣、陳戈,2010;倪婧、儲小平,2010)、領導部屬交換(吳隆增、曹昆鵬、陳苑儀、唐貴瑤,2011)、上司信任(李銳等,2009)、組織支持感(李銳、凌文輇、方俐洛,2010)、心理授權(Bae,Chuma,Kato,Kim and Ohashi,2011)、心理所有權(周浩、龍立榮,2012)及心理契約破裂(Si,Wei and Li,2008)等。可以看出,研究者較多基於社會交換理論進行中介變數的選擇,這可能因為建言行為是一種角色外行為(Van Dyne and LePine,1998),高質量的交換關系可以促進角色外行為的發生。但有研究也指出,即使在寬松、自主、支持的環境中,員工仍然不願對組織問題進行建言以回報組織的厚待(何軒,2009;Detert and Edmondson,2011)。因此,研究者需要採用新的視角,以期釐清建言行為的中介機制。
自我效能感對個體行為的影響已得到廣泛證實。已有研究表明高自我效能感員工的工作自信水平較高(Walumbwa,Avolio and Zhu,2008),對環境及行為的控制具有信心(Stajkovic,2006)。而低自我效能感的個體可能會選擇減少努力或放棄(Parker,Williams and Turner,2006)。Banra(1986)認為,自我效能感隨著具體任務和情境的變化而變化。此後諸如創造自我效能感(Tierney and Farmer,2002)、管理自我效能感(陸昌勤、凌文輇、方俐洛,2004)及建言自我效能感(Kish-Gephart et al.,2009)等針對特定領域的效能感構念相繼被提出。這些研究都發現,特定領域的自我效能感都比一般自我效能感的預測力更大。
如前所述,自我效能感是對個體行為進行有效預測的重要變數。根據社會認知理論,自我效能感決定了個體目標的選擇、實現目標的努力程度及在實現目標過程中的堅持程度(Banra,1997)。它對各種心理狀態和行為都具有普遍的積極意義(Walumbwa et al.,2008;Fred,David,Wang,Wang,Kristina and Amanda,2011)。社會認知理論認為自我效能感是與行為距離最近的認知變數,也是將環境影響傳導至行為的重要中介變數(Banra,2001)。相比政治技能,建言效能感是與建言行為更近端(Proximal)的構念。
針對建言行為,在建言之前,員工必須對其建言的效果有信心,否則員工可能會選擇放棄建言,保持沉默(Parker et al.,2006)。這種對建言行為結果的信心,其實就是指對建言行為的自我效能感。Landau(2009)的研究也表明,自我效能感影響了員工對上級是否會重視他/她的話的信念。根據社會認知理論,我們推測,員工在建言前,針對建言情境,對自己是否能掌握建言的機會、對建言效果的預期及對建言過程能否控制等因素進行認知與評估,在評估基礎上形成了其關於建言的效能感,並依據效能感水平的高低來決定建言或者不建言。已有實證研究支持了此觀點,段錦雲和魏秋江(2012)發現,建言效能感中介了一般自我效能感對員工建言行為的影響。因此我們推測,政治技能對建言行為的影響是以建言效能感為中介完成的。據以上分析,綜合假設1提出如下假設:
假設3:建言效能感中介了政治技能對建言行為的影響。
在假設2和假設3的基礎上,我們進一步提出被調節的中介作用模型。具體來說,建言效能感中介了政治技能對員工建言行為的影響,並且該中介作用的大小取決於員工的績效與上下級關系水平。在績效和上下級關系水平較高情境下,政治技能對建言效能感的影響增量減少,此時,政治技能對建言行為的影響效應較少通過建言效能感來傳導;而在績效和上下級關系水平較低情景下,政治技能對建言效能感的影響增量變大,此時政治技能對建言行為的影響就會更多地通過建言效能感傳導。基於以上分析,我們提出如下假設:
假設4a:績效調節了建言效能感在政治技能與建言行為關系間的中介作用,即績效水平越低時,建言效能感在政治技能與建言行為關系間的中介作用越強;反之越弱。
假設4b:上下級關系調節了建言效能感在政治技能與建言行為關系間的中介作用,即關系水平越低時,建言效能感在政治技能與建言行為關系間的中介作用越強;反之越弱。
⑸ 《經濟學原理》pdf下載在線閱讀,求百度網盤雲資源
《經濟學原理》([英] 馬歇爾)電子書網盤下載免費在線閱讀
資源鏈接:
鏈接:https://pan..com/s/1HF6LwLScPj5Ve7YBktRVBw
書名:經濟學原理
作者:[英] 馬歇爾
譯者:朱志泰
豆瓣評分:9.0
出版社:商務印書館
出版年份:2019-5
頁數:1011
內容簡介:
馬歇爾的《經濟學原理》一書中提出了「均衡價格論」,用邊際效用規律來論證需求規律,並在「均衡價格」論的基礎上建立分配論,把生產要素分為勞動、資本、土地和組織,然後進行經濟學分析。
本書共分為六篇。第一篇「導言」介紹了經濟學的實質、經濟規律、經濟研究的次序與目的;第二篇「若干經濟概念」解釋了財富、生產、消費、勞動、必需品、收入、資本的概念和內涵;第三篇「論慾望及其滿足」分析了慾望與活動的等級、消費者需求的等級、慾望的彈性、立即使用和延緩使用的選擇、價值與效用;第四篇「生產要素」論述了土地的肥力、人口的增長、人口質量、財富的增長、工業組織。第五篇「需求、共給與價值的一般關系」包含市場、需求和供給的暫時均衡、正常需求和正常供給的均衡、資金的投放與分配、連帶需求與復合需求、連帶供給與復合供給、邊際成本和價值的關系、邊際成本和農產品價值的關系、邊際成本和城市土地價值的關系、壟斷理論等。第六篇「國民收入的分配」講述了分配概論、勞動工資、資本的利息、資本與經營能力的利潤、地租、進步對價值的一般影響等。
作者簡介:
阿爾弗雷德·馬歇爾(1842—1924),近代英國最著名的經濟學家,新古典學派的創始人,劍橋大學經濟學教授,19世紀末和20世紀初英國經濟學界最重要的人物。在他的努力下,經濟學從僅僅是人文科學和歷史學科的一門必修課發展成為一門獨立的學科。劍橋大學在他的影響下建立了世界上第一個經濟學系。
⑹ 《食利者政治經濟學奧地利學派的價值和利潤理論》pdf下載在線閱讀全文,求百度網盤雲資源
《食利者政治經濟學》([俄]尼·布哈林)電子書網盤下載免費在線閱讀
鏈接: https://pan..com/s/1PO7cJ6GW_XORqE4FPZszlA
書名:食利者政治經濟學
作者:[俄]尼·布哈林
譯者:郭連成
豆瓣評分:8.5
出版社:商務印書館
出版年份:2002-1
頁數:195
內容簡介:
《食利者政治經濟學奧地利學派的價值和利潤理論》內容包括馬克思以後的資產階級政治經濟學、邊際效用理論和馬克思主義理論的方法論基礎、價值理論、利潤理論等。
作者簡介:
尼古拉·伊萬諾維奇·布哈林,(Николай Иванович Бухарин,1888年10月9日-1938年3月14日), 聯共(布)黨和共產國際的領導人之一,馬克思主義理論家和經濟學家。曾任聯共(布)黨中央委員會委員和政治局委員,共產國際執行委員會委員、主席團委員、政治書記處書記。《真理報》主編。曾經被譽為"黨內頭號思想家"。列寧逝世後,他同斯大林站在一起,在戰勝「新反對派」和托季聯盟的斗爭中起了重要作用。後由於和斯大林的分歧於1929年被解職。大清洗時被處決。
⑺ 《政治經濟學理論》pdf下載在線閱讀,求百度網盤雲資源
《政治經濟學理論》(斯坦利·傑文斯)電子書網盤下載免費在線閱讀
資源鏈接:
鏈接:https://pan..com/s/1oWkYs8YigQ5OowVio57v6Q
書名:政治經濟學理論
作者:斯坦利·傑文斯
譯者:郭大力
出版社:商務印書館
出版年份:2011-7
頁數:214
內容簡介:
"本書作者斯坦利•傑文斯是資產階級經濟學邊際效用學派創始人之一。在本書中,他利用導數來表術邊際效用概念,並在此基礎上,藉助數學推理論證了兩種商品之間的交換的均衡價格是怎樣決定的。
⑻ 《國民經濟學原理世紀人文系列叢書》pdf下載在線閱讀,求百度網盤雲資源
《國民經濟學原理》([奧地利] 卡爾·門格爾)電子書網盤下載免費在線閱讀
資源鏈接:
鏈接:https://pan..com/s/1xqzo34jTq2OCgwNep4bD3A
書名:國民經濟學原理
作者:[奧地利] 卡爾·門格爾
譯者:劉絜敖
豆瓣評分:9.4
出版社:上海人民出版社
出版年份:2005-05
頁數:211
內容簡介:《國民經濟學原理》:奧地利學派始於1871年,其時,門格爾發表《國民經濟學原理》,這本著作篇幅不大,卻足以同《國富論》、《純粹經濟學要義》媲美。由於該書闡述了邊際效用理論,故而門格爾當之無愧地成為現代經濟學開創者之一。
⑼ 《自然價值》pdf下載在線閱讀,求百度網盤雲資源
《自然價值》([奧] 弗·馮·維塞爾)電子書網盤下載免費在線閱讀
資源鏈接:
鏈接:https://pan..com/s/1mKjPA4r1oIJ7FR70ZgDJkA
書名:自然價值
作者:[奧] 弗·馮·維塞爾
譯者:陳國慶 譯
豆瓣評分:8.4
出版社:商務印書館
出版年份:1982-6
頁數:280
內容簡介:維塞爾繼承和發展了門格爾的主觀價值論。他和門格爾一樣,以人對滿足其需要的財物的效用的主觀評價來說明價值。他最先提出「邊際效用」一詞,說明價值是由「邊際效用」決定的。照維塞爾的解釋,某一財物要具有價值,它必須既有效用,又有稀少性,效用和稀少性相結合是邊際效用,從而是價值形成的必要和充分的條件。他所謂的「邊際效用」就是人們在消費某一財物時隨著消費數量的增加而遞減的一系列效用中最後一個單位的消費品的效用,即最小效用。該財物每一單位的價值都由邊際效用來決定,其總價值等於邊際效用與單位數的乘積。維塞爾把這種由邊際效用決定的價值叫做「自然價值」。維塞爾還把邊際效用理論應用於解釋分配,並提出所謂「歸屬論」。他認為生產財物即生產資料的價值是由他們所生產的消費財物的邊際效用決定的,這價值應按各個生產要素在生產中的作用或「貢獻」大小,以一定份額「歸屬」於各有關生產要素,從而構成各生產要素的收益,工資、利息、地租就是勞動、資本、土地各生產要素的收益,這些收益歸根結底都是主觀評價的結果。
維塞爾用主觀心理來解釋價值、利息、地租等,完全抹煞了這些經濟范疇的客觀性和歷史性,掩蓋了它們的真正來源和本質,其目的就在於否定馬克思主義勞動價值論和剩餘價值論,為資本主義制度辯護。
作者簡介:維塞爾出生於維也納一個高級軍官家庭,早年在維也納大學學習法律,畢業後到奧地利政府機關供職達10年。曾去德國,在歷史學派的W.羅雪爾、B.希爾德布蘭德(1812~1878)、K.G.A.克尼斯(1821~1898)等指導下研修經濟學。 1884年到布拉格大學任教,1889年成為該校經濟學教授。1903年接替岳父C.門格爾任維也納大學經濟學教授。1917年後,任奧匈帝國上議院終身議員,並在奧匈帝國最後兩屆內閣中任商務大臣。
⑽ 《國民經濟學原理世紀人文系列叢書》pdf下載在線閱讀全文,求百度網盤雲資源
《國民經濟學原理》([奧地利] 卡爾·門格爾)電子書網盤下載免費在線閱讀
鏈接: https://pan..com/s/1VN2io3BS9M065c8b4_qSjg
書名:國民經濟學原理
作者:[奧地利] 卡爾·門格爾
譯者:劉絜敖
豆瓣評分:9.4
出版社:上海人民出版社
出版年份:2005-05
頁數:211
內容簡介:
《國民經濟學原理》:奧地利學派始於1871年,其時,門格爾發表《國民經濟學原理》,這本著作篇幅不大,卻足以同《國富論》、《純粹經濟學要義》媲美。由於該書闡述了邊際效用理論,故而門格爾當之無愧地成為現代經濟學開創者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