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記載夏商周三朝最真實的歷史書
《竹書紀年》,亦稱《汲冢紀年》、《汲冢古文》或《汲冢書》。由於該書原無名題,原書為竹簡,也稱《竹書》,所記史事屬於編年體,稱為《紀年》,一般就稱《竹書紀年》。《竹書紀年》是一部於西晉太康二年(281年)被盜墓者不準所發現的古代史書,是一本編年體的史書。由於它當時被埋藏於魏安厘王(一說應為魏襄王)的墓里,所以能夠避過秦末大亂的毀滅。它記錄了從傳說時代的夏朝到魏襄王(一說應為魏哀王)之間的歷史事件。
《竹書紀年》對史學界的震撼,在於它所紀錄的史料與《史記》所描述的不單只內容不同,而且取向相異。竹書紀年描述了從夏朝到戰國時期歷代所發生的血腥政變和軍事沖突,譬如,根據《史記》所記載,商朝太甲被伊尹囚禁3年後,伊尹見太甲改過自新,便鄭重的將國家交給他。太甲復位後,沉痛接受教訓,成為了一個勤政愛民、勵精圖治的聖君。不過,《竹書紀年》對此卻有不同的描述:伊尹放逐太甲後,自立為王,7年後,太甲潛回殺掉篡位的伊尹,並改立伊尹的兒子伊陟和伊奮繼承伊家。但出土的甲骨文顯示,直至商朝末年,商朝仍然堅持對伊尹的祭祀,因此《竹書紀年》的歷史記載存疑。
本書早在漢代時就已經散逸。279年的西晉,一個位於今日河南省的魏王墓被盜挖,盜墓者被捕之餘,亦同時讓墓里的大批竹簡出土。當時國家對這件事情非常重視,晉武帝命令中書監荀勖、中書令和嶠負責翻譯竹簡(因為魏國文字和秦國的小篆差異頗大),竹簡長度為古尺二尺四寸,每簡四十字,凡十三篇,周平王東遷後用晉國紀年,戰國時期三家分晉後用魏國紀年。期間又遇上八王之亂等多次政治紛擾,秘書丞衛恆在從事「考正」時際被殺,使整理的進度大受打擊,由佐著作郎束皙續成。最後負責官員把史書紀錄的部份整理好,並將之命名為《竹書紀年》。
由於《史記》採用紀傳體來記述事件,竹書紀年的出現,可以從另一角度審視史記內容,如「太甲殺伊尹」、「文丁殺季歷」、「共伯和干王位」,與史書有極大差異。又如《竹書紀年》記載:「懿王元年,天再旦於鄭,……」,可能是指在前899年4月21日,清晨時發生的日全蝕,可據此推定周懿王元年(也有學者對這個說法存疑)。王國維在《今本竹書紀年疏證》中指出今本紀年中的周幽王六年(前776年)日食出自《詩經·小雅》「十月」和《新唐書·歷志》「大衍歷議日食」,本是周代的無年代日食紀錄和唐代以前的計算結果。
這套晉朝時整理好的《竹書紀年》,到了宋代又再度散佚。清代學者從史書中輯收《竹書紀年》的各種引文,重新再組合成一份復原版的『竹書紀年』。這一份復原版的《竹書紀年》,一般稱之為《古本竹書紀年》。明代嘉靖以後,出現二卷的所謂「《今本竹書紀年》」。由於來路不明以及體例與歷來所引《竹書紀年》有所不同,《今本竹書紀年》歷來被斥為元明時人之偽作。但也有學者肯定《今本竹書紀年》的真實性。例如美國學者夏含夷認為《今本竹書紀年》和輯錄的《古本竹書紀年》體例文字等有諸多差異,是因為兩者分別是西晉時代兩次竹簡整理工作的產物。
❷ 最近在研究夏商周的歷史,有哪些具體的書籍能讓參考一下
《夏商周歷史與考古》
作者: 程平山 著
叢 書 名: 出 版 社: 人民出版社 ISBN:9787010049946 出版時間:2005-06-01 版次:1
頁數:310 裝幀:平裝 開本: 所屬分類:圖書 > 歷史 > 中國史
編輯本段內容簡介
《夏商周歷史與考古》收錄取了作者在過去十多年間的研究文章十五篇,按照課題而言包括了對於夏商周時期的歷史學與考古學的研究。
《夏商周歷史與考古》由三部分組成。一是對夏代紀年、都邑與文化的探究:關於夏代紀年研究;關於早期夏文化問題;關於二里頭遺址的性質。
二是對先商暨商代歷史與文化的考察:關於契至湯八遷考;閼伯相土所居商丘考;商湯居毫考;釋「三毫」;商周管邑地望考;關於漳河型文化;探索先商文化的途徑與方法;關於先商文化;關於二里岡文化淵源;關於先商暨商代歷史與文化。
三是對周代歷史與文化的探討:北趙晉侯墓墓主考;關於鄂西地區西周春秋楚文化。
對西周時期楚居所,作者的結論是:楚在西周之時為漢南之國,周平王之時楚人猶在彭水以地、江陵以北地區,南漳一帶應為西周楚人始封地。
❸ 中國歷史地圖集pdf
《中國歷史地圖集》是一本以中國歷代疆域政區為主的地圖集,由譚其驤主編。全書自原始社會至清末,按歷史時期分為8冊、20個圖組,共304幅地圖(插圖未計在內),地圖全部採用古今對照。本圖集從20世紀50年代起開始編纂,文化大革命時期受到嚴重干擾,1975年出版了內部版,但錯誤百出。1982年起陸續出版了1-8冊。《中國歷史地圖集》是研究我國歷代行政區劃不可多得的寶貴資料。
這些歷史地圖集均出自圖中下面的印章上的字
中國歷史地圖集包括以下朝代地圖:
《東漢地圖》
《東晉地圖》
《明朝地圖》
《南北朝地圖1》
《南北朝地圖2》
《秦朝地圖》
《清後期地圖》
《清前期地圖》
《三國地圖》
《宋金地圖》
《宋遼地圖》
《隋地圖》
《唐朝地圖1》
《唐朝地圖2》
《西漢地圖》
《西晉地圖》
《元朝地圖》
《中華民國地圖》
《北宋地圖》
《陳齊周地圖》
《春秋時期地圖》
《東漢地圖》
《東晉十六國地圖》
《明朝地圖》
《南宋地圖》
《秦代地圖》
《清朝地圖》
《三國地圖》
《商代地圖》
《宋魏地圖》
《隋朝地圖》
《唐朝地圖》
《五代十國地圖》
《西漢地圖》
《西晉地圖》
《夏朝地圖》
《元朝地圖》
《戰國時期地圖》
《周代地圖》
❹ 《武王克商之年研究夏商周斷代工程叢書》pdf下載在線閱讀,求百度網盤雲資源
《武王克商之年研究》(北京師范大學國學研究所編)電子書網盤下載免費在線閱讀
資源鏈接:
鏈接:https://pan..com/s/1hb59QrbRP552pt-Yit55DQ
書名:武王克商之年研究
作者:北京師范大學國學研究所編
出版社: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
出版年份:1997-11
頁數:692
內容簡介:
本書是《夏商周斷代工程叢書》的第一種;「夏商周斷代工程」是 中國大陸「九五」期間的重大科研項目。這項工程以自然科學與人文、社會科學相結合,進行多學科交叉研究,要把夏商周時期的年代進一部科學化、量化,為深入探索中國古代文明的起源和發展打下更好的基礎。典籍中所得到公認的古代紀年,只能上推到西周晚期的共和元年,即公元前841年,因此要推求更早的年代,周武王克商之年即是重要的著手點。
武王克商之年的重要,首先在於這是商周兩個朝代的分界點,因而是年代學研究上不可迴避的。這一分界點的推定,對其後的西周來說,影響到王年數的估算;對其前的夏商而言,又是其積年的起點,如陳夢家先生《殷墟卜辭綜述》所述:「在年代學上,夏商周三代是相牽聯的,要求得殷代的絕對年代,首先要確定周代元年。」
從年代學研究的角度來看,武王克商之年的重要,還在於這是一個可能的突口,由於伐紂系周朝建立之始,周又是中國歷史上最重要的朝代之一,周(包括春秋戰國)及其後文獻中關於這一重大事件的敘述較多,而且含有若干歷日和天象的記錄,給運用天文歷法知識進行推算準備了一定的條件。這就使學者們能夠在沒有確定共和以上列王年數的情況下,直接去推定武王克商之年。
事實上,自西漢末年的劉歆開始,已經有許多學者做過這種推算的嘗試。因為文獻材料尚非充分,以及學者間對材料的理解有異,所採用的方法、角度也不相同,他們推出的武王克商之年彼此有相當大的懸殊。盡管如此,每位學者所走過的道路,總是有今天我們需要借鑒之處。只有在總結了前人的所有成果之後,我們才有希望前進一步。
「夏商周斷代工程」在1996年5月正式啟動。在現劃論證和組織項目期間,有關學科的專家都對武王克商之年的推定這一關鍵問題表示了特別的關注。因此,在整個工程已建立的9個課題中,專門設置了「武王伐紂年代的研究」這一課題。該課題下屬4個專題:「武王伐紂時天象的研究」、「先周文化的研究與年代測定」、「周原甲骨的整理及年代測定」、「豐鎬遺址分期與年代測定」。基本的想法是,把文獻學、天文學、考古學、古文字學和科技測年等學科結合起來,盡可能使用現代科學手段,吸收各方面成果。
工作達列比較深入的階段,大家迫切感覺到這個疑難課題上廣泛借鑒和總結前人學說的必要。然而,涉及武王克商之年的學術文獻數量非常繁復,資料極為分散,有些論著在幾處大圖書館也難尋覓,造成研究工作的嚴重障礙。因而提出了蒐集編輯(還有翻譯)這方面文獻的設想。這一行動從年3月發軔,經過3個來月的時問,真正做到「竭澤而漁」,共輯集到各家論著一百多篇,隨後精選出有代表性的57篇,結集成《武王克商之年研究》這本書。
過去大家一般認為,關於武王克商之年的說法計有30多種,現在本書所反映的說法竟有44種。僅從這一點,便可看出本書的成績。(以上內容系節錄自李學勤所作序) 。
作者簡介:
本書所收錄的論文篇目如下:
一、選編說明
二、古代學者所定克商之年一覽表
三、近現代研究論文:
1.公元前1127說
論武王克殷年代,謝元震 撰。
2.公元前1122說
殷周之際年歷推證,吳其昌 撰。
帝辛三十三年殷亡說,(日)島邦男 撰。
3.公元前1118說
武王克商的年代,(日)成家徹郎 撰。
4.公元前1112說
中國古代天文歷法史研究的矛盾形勢和今後出路,劉朝陽 撰。
5.公元前1111說
武王伐紂年月日今考,董作賓 撰。
從利簋銘看伐紂年,嚴一萍 撰。
用周初歷法與周初年代─惟一月壬辰旁死霸史日考證,鄭天傑 撰。
6.公元前1106說
西周考年,張汝舟 撰。
武王克商在公元前1106年,張聞玉 撰。
7.公元前1105說
西周金文和周歷的研究,馬承源 撰。
8.公元前1102說
西周青銅器銘文中之年代學資料,黎東方 撰。
9.公元前1093說
用日食、月相來研究西周的年代學,葛真 撰。
10.公元前1088說
武王克商之年為公元前1088年說,(日)水野清一 撰。
11.公元前1087說
西周斷代和年歷譜,(日)白川靜 撰。
12.公元前1076說
伐紂之記載檢討,丁驌 撰。
13.公元前1075說
中國古代歷史上的年代問題,唐蘭 撰。
14.公元前1071說
對武王克商年份的更正─兼論夏商周年代 ,李仲操 撰。
15.公元前1070說
西周年代綜述(摘要),李仲操 撰。
武王克殷之年,張政烺 撰。
文王受命至成王五年年表─讀王國維《周開國年表》後記,劉啟益 撰。
16.公元前1066說
周初之年代,(日)新城新藏 撰。
17.公元前1065說
關於商、殷的一些新聞,(美)哈特納 撰。
西周的年代與歷法,白光琦 撰。
18.公元前1063說
周初的絕對年代,(日)山田統 撰。
19.公元前1059說
古代和現代中國的行星天文學,(美)彭瓞鈞 撰。
20.公元前1057說
殷周天象和征商年代,張鈺哲、張培瑜 撰。
21.公元前1055說
武王克殷年考,章鴻釗 撰。
試談西周紀年,榮孟源 撰。
22.公元前1051說
略論西周武王的年代問題與重要青銅彝器,高木森 撰。
西周年代考,姜文奎 撰。
23.公元前1050說
三代年表,(英)葉慈 撰。
24.公元前1049說
書經武成篇之生霸死霸及武王伐紂的年代月日考,王保德 撰。
25.公元前1046說
天命的宇宙─政治背景,(美)班大維 撰。
26.公元前1045說
西周之年歷,(美)倪德衛 撰。
《竹書紀年》與周武王克商的年代,(美)夏含夷 撰。
西周年代新考─論金文月相與西周王年 ,周法高 撰。
武王克商與西周諸王年代考,趙光賢 撰。
27.公元前1044說
武王克殷年月考,李丕基 撰。
28.公元前1041說
晚商的絕對年代,(美)吉德煒 撰。
29.公元前1040說
武王克商之日期,(美)倪德衛 撰。
武王伐紂年代考,周文康 撰。
30.公元前1039說
周武王克商的年代問題,何幼琦 撰。
31.公元前1030說
周武王克殷日歷,丁山 撰。
西周年代學上的幾個問題,(韓)方善柱 撰。
公元前1030年克殷新說,周清流 撰。
32.公元前1029說
周武王克殷年代考,黃寶權、陳華新 撰。
33.公元前1027說
最初可紀之年代,梁啟超 撰。
殷周年代考,雷海宗 撰。
西周歷朔新譜及其它,莫非斯 撰。
殷代的兵器與工具,(瑞典)高本漢 撰。
商殷與夏周的年代問題,陳夢家 撰。
西周史事概述,屈萬里 撰。
周初年代平議,何炳棣 撰。
34.公元前1025說
殷周年代的問題─長期求徵的結果及其處理的方法,勞干 撰。
35.公元前1024說
試論西周紀年,(日)平勢隆郎 撰。
36.公元前1018說
西周年代考(摘要),周法高 撰。
--------------------------------------------------------------------------------
四、武王克商之年研究論著要目:
--------------------------------------------------------------------------------
1.1130B.C.
林春溥據《毛詩正義》推算,《竹柏山房叢書》。
2.1127B.C.
謝元震,〈西周年代 〉,《文史》第28.29期
3.1123B.C.
胡厚宣,〈古代研究的史料問題 〉引,商務印書館。
4.1122B.C
劉歆,《世經》,《漢書‧律歷志》。
紹雍,《皇極經世》。
劉恕,《通鑒外記》。
鄭樵,《通志》。
金履祥,《通鑒前編》。
馬端臨,《文獻通考》。
吳其昌,〈金文歷朔疏證〉,《燕京學報》1929.12.6。
吳其昌,〈殷周之際年歷推證〉,《國學論叢》2卷1期1929。
島邦男,〈克殷年月考〉,《東洋學》14號1965。
島邦男,〈伐殷考〉,《文經論叢》創刊號1965.11。
島邦男,〈帝辛三十三年殷亡說〉,《甲骨學》第11期1976。
5.1118B.C
成家徹郎,〈武王克商之年代〉(修訂版),《西周史論文集》。
6.1117B.C
胡厚宣,〈古代研究的史料問題〉引,商務印書館。
7.1116B.C
皇甫謐,〈帝王世紀〉引,《叢書集成本》。
8.1112B.C
劉朝陽,《周初歷法考》。
劉朝陽,〈中國古代天文歷法史研究的矛盾形勢和今後出路〉,
《天文學報》1卷1期1953。
9.1111B.C
一行,〈大衍歷議〉,《新唐書‧律歷志》。
董作賓,〈中國年歷總譜之西周年歷譜〉,《史語所集刊》1952。
董作賓,〈武王伐紂年月日今考〉,《台灣大學文史哲學報》3期。
嚴一萍,《何尊與中國年代》。
嚴一萍,〈從利簋銘看伐紂年〉,《中國文學》新8期。
鄭天傑,〈周初歷法與周初年代〉,《史學匯刊》11期1981。
10.1106B.C
張汝舟,〈西周年考〉,《二毋室古代天文歷法論叢》。
張聞玉,〈西周王年論稿〉,貴州人民出版社。
11.1105B.C
馬承源,〈西周金文和周歷的研究〉,《上海博物館集刊》1982。
12.1102B.C
黎東方,〈西周青銅器銘文中之年代學資料〉,(台北)學生書局1975。
13.1093B.C
葛真,〈用日食、月相來研究西周的年代學〉,《貴州工學院學報》1980.2。
14.1088B.C
水野清一,〈武王克商的年代問題引〉,據巴納(Noel Barnard)"Metallurgical
Remains of Ancient China"1975。
15.1087B.C
白川靜,〈西周斷代和年歷譜〉,《金文通釋》第5卷。
16.1078B.C
胡厚宣,〈古代研究的史料問題 〉引,商務印書館。
17.1076B.C
丁驌,〈西周王年與殷世新說〉,《中國文字》新4期1981.7。
丁驌,〈西周王年新說更正〉,《中國文字》新5期198112。
丁驌,〈伐周之記載檢討〉,《中國文字》新13期1990.2。
18.1075B.C
唐蘭,〈中國古代歷史上的年代問題〉,《新建設》1955.3。
劉啟益,〈西周紀年銅器與武王至厲王在位年數〉,《文史》第13期。
19.1071B.C
李仲操,〈對武王克商年份的更正─兼論夏商周年代〉,《中原文物》1期1997。
20.1070B.C
殷歷家據《易緯‧乾鑿度》推算
鄒伯奇,〈太歲無超辰說〉,《學計一得》。
李仲操,〈西周年代〉,文物出版社。
張政烺,〈武王克殷之年〉,《洛陽考古四十年》。
劉啟益,〈文王受命至成王五年年表〉,《傳統文化與現代化》1996.5。
21.1067B.C
姚文田,〈周初年月日歲星考〉(按殷正),《邃雅堂學古錄》。
22.1066B.C
姚文田,〈周初年月日歲星考〉(按周正),《邃雅堂學古錄》。
新城新藏,〈周初之年代〉,《中國天文學史研究》。
23.1065B.C
姚文田,〈周初年月日歲星考〉(按董作賓推算),《邃雅堂學古錄》。
哈特納,〈殷商的某些消息〉,《第14屆科技史國際會議論文集》1974。
白光琦,〈西周的年代與歷法〉,《西周史論文集》。
24.1063B.C
山田統,〈周初的絕對年代〉,《大陸雜志》15卷5.6期。
25.1059B.C
彭瓞鈞,〈古代和現代中國的行星天文學〉,《美國天文學通報15》1983。
26.1057B.C
朱右曾,張汝舟據《逸周書集訓校釋》推算。
張鈺哲,〈哈雷慧星的軌道演變趨勢和它的古代史〉,《天文學報》19期1978。
趙光賢,〈從天象推算武王伐紂之年〉,《歷史研究》1979.10。
張培瑜,〈殷周天象和征商年代〉,《人文雜志》1985.5。
27.1055B.C
章鴻釗,〈中國古歷析疑〉,科學出版社1958。
榮孟源,〈試談西周紀年〉,《中華文史論叢》1980.1。
28.1051B.C
高木森,〈略論西周武王的年代問題與重要青銅彝器〉,《華學月刊》1980.11。
姜文奎,〈西周年代考〉,《大陸雜志》82卷4期1991。
29.1050B.C
《今本竹書紀年》。
李兆洛,〈初建元以前歷代甲子〉,《李氏合刻五種》卷三。
葉慈(W. P. Yetts),《三代年表》(Chronological Tables of the Three Dynasties,
"West" and "East" and the Zhou Dynasty),The Rulers of China,1957。
30.1049B.C
王保德,〈書經武成篇之生霸死霸及武王伐紂的年代月日考〉,
《東方雜志》復刊後17卷7期1984。
31.1047B.C
林春溥,〈古史考年異同表〉(按《史記》推算),《竹柏山房叢書》。
32.1046B.C
班大維(David W. Pankenier),〈商西周的天文年代〉(Astronomical Dates in
Shang & Western Zhou),Early China(7):81-82。
班大維(David W. Pankenier),〈天命的宇宙─政治背景〉(The Cosmo-Political
Background of Heaven's Mandate),Early China(20),1995。
高明,《中國古文字學通論》,北京大學出版社。
33.1045B.C
倪德衛(David S. Nivison),〈西周之年歷〉(The Dates of Western Zhou),
《哈佛大學亞細亞研究學報》(Harvard Journal of Asiatic Studies)43卷
1983第2期。
倪德衛(David S. Nivison),〈《國語》「武王伐紂」天象辨偽〉,
《古文字研究》第12輯。
夏含夷,〈《竹書紀年》與武王克商的年代〉,《文史》第38輯。
周法高,〈西周年代新考〉,《大陸雜志》65卷5期1984。
周法高,〈武王克商的年代問題〉,(台灣)《中央圖書館館刊》19.2.28.1986。
趙光賢,〈關於周初年代的幾個問題〉,《人文雜志》1987.2。
趙光賢,〈武王克商與西周諸王年代考〉,《北京文博》1995.1。
34.1044B.C
李丕基,〈武王克殷年月考〉,《國民雜志》1卷5期1941。
35.1041B.C
吉德煒(Keightley),〈晚商的絕對年代〉(Absolute Chronologhy),
《商史的淵源》(Sources of Shang History)1978。
36.1040B.C
倪德衛(David S. Nivison),〈1040當為武王克商之年〉(1040 As the Date
of the Chou Conquest),Early China1982-1983
倪德衛(David S. Nivison),〈武王克商之日期〉,《竹書紀年》解謎第8章。
周文康,〈武王伐紂年代考〉,《徐州師范學院學報》1983.4。
37.1039B.C
何幼琦,〈武王伐紂的年代問題〉,《中山大學學報》1981.1。
何幼琦,〈西周的年代問題〉。
何幼琦,〈周武王克商的年代問題〉,《西周年代學論叢》。
38.1035B.C
蕭子顯,《南齊書‧祥瑞志》。
39.1030B.C
丁山,〈周武王克殷日歷〉,《責善半月刊》1940.1.20。
丁山,〈文武周公疑年〉,《責善半月刊》1941.2.1。
方善柱,〈西周年代學上的幾個問題〉,《大陸雜志》51卷1期1975。
周清流,〈公元前1030年克殷新說〉。
周清流,〈西周年代考辨〉,《史學史研究》1997.2。
40.1029B.C
黃寶權,〈武王克殷年代考〉,《中國歷史文獻研究集刊1》。
41.1029B.C
梁啟超,〈最初可記之年代〉,《飲冰室全集》之四十七。
雷海宗,〈殷周年代考〉,《武漢文史哲季刊》2.1.1931。
莫非斯,〈西周歷朔新譜及其它〉,《考古社刊》第5期1936。
陳夢家,〈西周年代考〉,商務印書館。
陳夢家,〈商殷與西周的年代問題〉,《歷史研究》1955.2。
高本漢,〈殷代的兵器與工具〉,《瑞典遠東博物館刊》17期。
屈萬里,〈西周史實概述〉,《史語所集刊》42.4.1971。
何炳棣,〈周初年代平議〉,《香港中文大學學報》1974.1。
42.1025B.C
勞干,〈論周初年代問題與月相問題的新看法〉,《香港中文大學中國文
化研究所學報》7卷1期1974。
勞干,〈論周初年代和召誥洛誥新證明〉,(台灣)《中研院國際漢學會議論文
集‧歷史考古組》1981。
勞干,〈從甲午月食討論殷周年代的關鍵問題〉,《史語所集刊》64.1.1993。
勞干,〈殷周年代的問題─長期求證的方法及其處理的結果〉,
《史語所集刊》67.2.1996。
43.1024B.C
平勢隆郎,〈試論西周紀年〉,《中國古代紀年的研究》。
44.1018B.C
周法高,〈西周紀年代考〉,《香港中文大學中國文化研究學報》
第4卷1期1971。
❺ 有沒有描寫夏商周具體歷史的書籍。
1、《國語》,由左丘明編著,是中國最早的一部國別體著作。記錄范圍為上起周穆王十二年(前990)西征犬戎(約前947年),下至智伯被滅(前453年),包括各國貴族間朝聘、宴饗、諷諫、辯說、應對之辭以及部分歷史事件與傳說。
2、《殷商史》,作者是胡厚宣、胡振宇。主要對處於中國歷史遠古時期的殷商時代的社會、政治、經濟與文化生活等方面作了系統、詳細、深入的考釋與闡述。
3、《西周史》,作者黃愛梅。該書分別從西周歷史、制度、社會生活等方面著手,結合考古遺址、出土文物以及傳世文獻資料,以圖文並茂的形式,對西周的政治、經濟、文化等方面予以深入淺出的全面展現。
4、《中華遠古史》,作者王玉哲。該書從開篇,一直寫到西周末,詳盡論述了中國遠古歷史從史前文明經原始社會到奴隸社會再到封建社會演變、發展的過程,尤其對夏、商、周三代的族源、地望、世系、宗法制度、繼承製度、政權形式、社會經濟及社會性質等問題的論述見解獨到。
5、《戰國史》,作者是楊寬,主要講述戰國時代,是中國歷史上關鍵性的重大變革和發展時期,無論經濟、政治、文化等各方面,都有著重大的變革和發展;而且這種變革和發展的影響十分深遠。
❻ 以朝代為順序,評述歷史事件始末,並獨立成篇的史書體裁,叫做什麼
叫做編年體史書。
編年體是中國傳統史書的一種體裁,它是以年代為線索編排有關歷史事件。編年體史書以時間為中心,按年、月、日順序記述史事。因為它以時間為經,以史事為緯,比較容易反映出同一時期各個歷史事件的聯系。 例如:《春秋》、《左傳》、《資治通鑒》、《竹書紀年》、《漢紀》、《後漢紀》、《國榷》。
類別
編輯
以編年體紀錄歷史的方式最早起源於中國。由周代史官於公元前841年前後創體,《左傳》完善其體例,荀悅《漢紀》創斷代編年體,司馬光成通史編年體。其它的編年體史書,還有綱目體、起居注、日歷、實錄、東華錄等。
先秦編年體史書流傳至今的,有《春秋》、《左傳》、《竹書紀年》(輯本)等。斷代編年史,是寫一個封建王朝興亡的歷史著作,如東漢荀悅《漢紀》、明談遷《國榷》等。編年體通史著名的有宋司馬光《資治通鑒》、清畢沅《續資治通鑒》等。綱目體以編年為序,簡記大事為綱,補充注說史事為目。有宋朱熹《通鑒綱目》等。起居注,是記錄帝王言語、行動和居止的專書,周代始創。時政記,是宰相執政關於朝廷君臣議論軍國要政的記錄,武周時始創,明代廢止。日歷,是由史官根據起居注或時政記等所記雜事,稍加潤飾匯編而成的資料書。唐順宗時所創,明以後廢止。實錄是在新皇帝即位後,由國史館根據前一皇帝的起居注、時政記、日歷等數據,重新匯編,撰修成的前皇帝言行及一代大事的編年史長編。自北涼劉昞《敦煌實錄》創體,唐以後成為定製。東華錄,清乾隆閑蔣良驥創體,是根據實錄和其它檔案、公文、邸報所寫的朝廷大事摘要。 起居注、實錄等官修編年體資料書,雖不無諱飾篡改,但因其篇幅浩大,材料詳明,而有著珍貴的價值。
❼ 我國現存最早的一部編年體史書是什麼
《春秋》是我國現存最早的一部編年體史書,相傳為孔子依據魯國史官所編的《春秋》加以整理修訂而成的。
《春秋》:即《春秋經》,又稱《麟經》或《麟史》,是魯國的史書,記載了從魯隱公元年(前722年)到魯哀公十四年(前481年)的歷史。
編年體是中國傳統史書的一種體裁,它是以年代為線索編排有關歷史事件。編年體史書以時間為中心,按年、月、日順序記述史事。因為它以時間為經,以史事為緯,比較容易反映出同一時期各個歷史事件的聯系。
(7)周代史pdf擴展閱讀
以編年體紀錄歷史的方式最早起源於中國。由周代史官於公元前841年前後創體,《左傳》完善其體例,荀悅《漢紀》創斷代編年體,司馬光成通史編年體。
《左傳》,我國第一部較為完備的編年體史書,原名《左氏春秋》,相傳為春秋末年的左丘明為解釋孔子的《春秋》而作,名為《春秋左氏傳》,簡稱《左傳》。
《資治通鑒》,是我國最大的編年體通史,也是我國編年體通史的傑作,北宋司馬光主編,上起周威烈王二十三年(公元前403年),下至五代周世宗顯德六年(公元959年),記載了1362年的歷史,花了19年的時間編寫成的。
❽ 請問各朝代的歷史都是怎麼記錄的
中國歷代均設置專門記錄和編撰歷史的官職,統稱史官。各朝對史官的稱謂與分類多不相同,但主要的可以分類記錄類和編纂類兩者。史官剛剛出現的時候以及發展過程中的很長時間,這兩者是不大分別的,後來演化出專門負責記錄的起居注史官和史館史官,前者隨侍皇帝左右,記錄皇帝的言行與政務得失,皇帝不能閱讀這些記錄內容,後者專門編纂前代王朝的官方歷史。
❾ 《博物館里的極簡中國史》pdf下載在線閱讀全文,求百度網盤雲資源
《博物館里的極簡中國史》網路網盤pdf最新全集下載:
鏈接:https://pan..com/s/1T4Fno-RIHWhCJ_zgXksxhg
❿ 周書的史料來源
一是舊史,包括西魏史官柳虯所寫(可能周代史官曾經續寫)的官史和隋代牛弘沒有完成的周史;二是唐初為了修史而徵集的家狀之類。牛史是本書的蓋本。劉知幾曾經說過,周書只憑牛史,「重加潤色」,「不能別求他述,用廣異文」,可見周書根據的資料是很貧乏的。而且在很有限的資料范圍內,考核修訂的工作也是很草率的。我們曾將庾信為當時官僚貴族所作的碑誌和本書有關列傳比對,年月歷官常有出入,其中有些可以確定是本傳錯了的。還有不少記事記年自相矛盾的地方。
原書殘缺,今本多取《北史》補入。
具體的範文模板
鏈接:https://pan..com/s/14y6VTSJWi3_SseSn86-hPQ