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中醫病證診斷療效標准》的電子版(word或pdf)誰有
2. 《中華人民共和國中醫葯行業標准——中醫病證診斷療效標准標准》的英文翻譯是什麼,有人知道嗎
http://www.docin.com/p-750938570.html
哇哈哈哈,搜了網路找到了這個
Criteria of diagnosis and therapeutic effect of diseases and syndromes in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3. 哪裡有下載中醫病證診斷療效標准.南京:南京大學出版社
我來回答,你所要的內容我已下載給你:
中醫耳鼻咽喉科病證診斷療效標准
2:(慢性鼻炎) 鼻窒的診斷依據、證候分類、療效評定鼻窒是因臟腑虛弱,邪滯鼻竅所致,以長期鼻塞、流涕為特徵的慢性鼻病。主要指慢性鼻炎。
2.1 診斷依據
2.1.1以長期持續鼻塞,或間歇性、交替性鼻塞,鼻涕量多為主要症狀。或伴有頭昏、記憶力下降、失眠、耳鳴、耳內閉塞感等症。
2.1.2病程較長,疲勞、感寒後症狀加重。易並發耳脹、耳閉。
2.1.3鼻腔檢查粘膜充血,呈紅色或暗紅色,鼻粘膜腫脹以下鼻甲為主。
2.1.4 應與鼻鼽、鼻淵相鑒別。
2.2 證候分類
2.2.1肺虛邪滯:鼻塞多為間歇性,時輕時重,鼻涕白粘、量多,遇寒加重。或伴氣短乏力、大便溏薄等症。鼻粘膜腫脹,色淡紅。舌苔薄白,脈細弱。
2.2.2氣滯血瘀:鼻塞多為持續性,鼻涕粘稠,不易擤出,嗅覺遲鈍。伴頭昏、耳鳴、記憶力減退等症。鼻粘膜充血,呈暗紅或深紅色。鼻甲腫大,表面不平滑,如桑椹樣,觸之較硬,缺乏彈性,對一般滴鼻劑收縮反應較差。舌質紫暗或有瘀點,脈澀。
2.3 療效評定
2.3.1 治癒:鼻塞、流涕等症狀消失,鼻腔檢查正常。
2.3.2好轉:鼻塞、流涕等症狀減輕,局部體征明顯改善。
2.3.3 未愈:症狀和體征無明顯改善。 28504希望對你有幫助!
4. 中醫針灸畢業論文範文精選
隨著針灸在全世界的廣泛應用,神經科學的研究結果對部分針灸療效機制科學意義上的肯定,逐漸形成了西方針灸的概念。下面是我為大家整理的中醫針灸 畢業 論文,供大家參考。
中醫針灸畢業論文 範文 一:針灸治療HZ止痛效應分析
帶狀皰疹(Herpes Zoster,簡稱HZ)是由水痘-帶狀皰疹病毒侵犯神經節及皮膚,沿周圍神經分布的群集皰疹及神經痛為特徵的一種病毒性皮膚病,其特點是侵害單側一個或多個皮區,多表現為軀乾的環狀或條形損害。筆者採用中心隨機對照研究 方法 ,運用不同針灸方法治療急性期帶狀皰疹患者,觀察不同針灸方法的止痛效應,並分析患者滿意度與止痛效應的關系,結果報道如下。
1資料與方法
1.1研究對象
病例來源於廣州中醫葯大學第一附屬醫院、廣州市中醫醫院、廣東省第二中醫院,為2007年4月—2009年10月針灸科、皮膚科住院或門診患者。將101例帶狀皰疹急性期患者,採用中心隨機的方法,分配至A組(電針組)30例、B組(鋪棉灸組)23例、C組(火針組)25例、D組(叩刺拔罐組)23例。剔除5例誤納病例及2例脫落病例,結果最後符合方案A組27例、B組23例、C組24例、D組20例,共94例。其中男54例(57.4%),女40例(42.6%);年齡最小20歲,最大70歲,平均(43.61±1.59)歲。4組患者的性別、年齡、身高、體重、生命體征情況,經統計計算,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而且兩組患者不適至初診時間、皰疹情況,經統計計算,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組間具有可比性。
1.2試驗標准
(1)診斷標准:中醫診斷標准:參照《中醫病證診斷療效標准》[1]中蛇串瘡診斷標准。西醫診斷標准:參照《Cecil Textbook of Medicine》[2]中帶狀皰疹的診斷標准。(2)納入標准①年齡18~70歲;②出現皰疹1~7天內,未經過抗病毒和止痛治療者;③簽署知情同意書,同意接受本課題組各種治療方法、服從課題組安排者。(3)排除標准①屬於帶狀皰疹的特殊類型,包括眼、耳帶狀皰疹、內臟帶狀皰疹、腦膜帶狀皰疹、泛發性帶狀皰疹、無疹型帶狀皰疹;②妊娠或哺乳期婦女;③過敏體質及對多種葯物過敏者;④瘢痕體質者;⑤合並嚴重的心血管、腦血管、肝、腎、造血系統等原發性疾病或全身衰竭者,糖尿病、惡性腫瘤、精神病患者,結締組織病、血友病患者,有出血傾向的患者;⑥病情危重,難以對治療的有效性和安全性做出確切評價者;⑦1個月內應用過皮質類固醇激素或免疫抑制劑者。
1.3治療方法
4組患者皰疹局部均保持皮膚清潔,注意保護皮損。治療時取卧位,皮膚常規消毒後進行。(1)A組(電針組)取穴:阿是穴(病變皮損處)、夾脊穴(患側)、支溝穴、後溪穴。操作方法:所有穴位定位均按照《國家標准經穴部位》[3]取穴。阿是穴用平刺法局部圍針刺,夾脊穴向脊柱方向斜刺,支溝穴、後溪穴直刺,均進針約0.8~1.0寸,針刺得氣後,接韓氏穴位刺激儀,採用疏密波,頻率為2/100Hz,2~5mA,強度以患者耐受為度,通電30min後出針。每天1次,10次為1個療程,共計1個療程。(2)B組(電針+鋪棉灸組)鋪棉灸操作方法:將脫脂干棉花撕成薄如蟬翼,約3cm×3cm大小棉片,根據皮損的面積決定施灸棉片的數量。鋪在阿是穴上,用火柴點燃燒盡棉花,每次施灸3遍。其餘治療及療程同A組。(3)C組(電針+火針組)火針操作方法:術者左手持點燃的酒精燈,右手持中粗火針在外焰加熱針體,直至將針尖燒至紅白後,迅速准確地刺入皰疹中央約0.2~0.3cm,根據皰疹數量的多少,先刺早發的皰疹,每次選擇3~5個,每個皰疹針刺2次,術畢擠出皰液,按壓約30秒鍾,塗上一層萬花油。其餘治療及療程同A組。(4)D組(電針+叩刺拔罐組)叩刺拔罐方法:術者以一次性梅花針叩刺阿是穴,以局部微滲血為度,然後選擇大小合適的玻璃罐,迅速拔按在叩刺部位及病損兩端。留罐5~10min,出血3~5mL,取罐後用活力碘消毒患處,視皰疹面積大小,決定火罐的型號和數量。其餘治療及療程同A組。
1.4觀察指標
(1)疼痛評價指標①疼痛強度(VAS評定法,單位:mm):記錄觀察點前24h內最痛點。以100mm標識,0表示不痛,100mm表示患者能夠想像的最大疼痛強度。②疼痛緩解程度(%):記錄觀察點前24h內疼痛強度與基線相比的緩解情況。記錄范圍0~100%,0表示完全沒有緩解,100%表示完全緩解。③疼痛開始緩解時間(d):從患者開始感覺有疼痛到疼痛緩解程度恆定在30%以上所需的時間。④疼痛持續時間(d):從患者開始感覺有疼痛到疼痛完全消失所需的時間。於觀察第1~10天每次治療前、第11天記錄。③④項如在療程內無法記錄(疼痛未緩解或者消失),則在第22、30、60、90天隨訪時記錄。(2)患者滿意度:用標尺法,0~100代表患者對其所接受的治療 措施 的耐受性,100分表示很滿意,0分為很不滿意,讓患者讀出最能代表其耐受程度的位置,並記錄讀數(分)。於第11天記錄。
1.5統計方法
數值以(珋x±s)表示,所有數據進行比較前,經過K-S正態分布檢驗。正態分布資料採用單因素方差分析,非正態分布資料採用非參數檢驗。非正態分布資料,多組間比較採用Kruskal-Wallis檢驗,兩組間比較採用Mann-WhitneyU檢驗,相關分析採用Spearman相關系數。用spss18.0進行統計分析。
2結果
2.1患者滿意度與VAS疼痛評分的關系
見表1和圖1。各組帶狀皰疹患者經治療後VAS評分均明顯減少,且治療後各組VAS評分存在差異(P<0.05),A組治療後VAS評分為(0.63±1.62)分,B組(8.04±10.95)分。4組治療前後差值的比較,差異無顯著性意義(P>0.05),說明經1療程的針灸治療後,針灸各組的總體止痛效應相當。經治療後,各組帶狀皰疹患者的滿意度有一定的不同(P<0.05),A組(電針組)、C組(電針+火針組)患者的滿意度高於B組(電針+鋪棉灸組)、D組(電針+叩刺拔罐組)(P<0.05);電針組與電針+火針組患者的滿意度相當(P>0.05);電針+鋪棉灸組、電針+叩刺拔罐組患者滿意度相當(P>0.05)。從患者角度分析,較電針+鋪棉灸、電針+叩刺拔罐,患者更加認同電針治療或電針結合火針治療。病人滿意度是指病人憑著自己對健康的理解,權衡自己的經濟條件,結合自己對醫療保健的要求,對所接受的醫療服務的綜合評價。[4]涉及整個疾病就診過程中的每個環節,對患者滿意度與治療後VAS評分、治療前後VAS評分差值進行相關分析,結果如圖1,患者滿意度與治療後VAS評分、治療前後VAS評分差值之間均無顯著的相關性(均P>0.05)。
2.2患者滿意度與患者疼痛緩解、疼痛持續時間、疼痛緩解程度的關系
見表2和圖2。4組帶狀皰疹患者的疼痛緩解時間、疼痛持續時間差別無顯著性意義(P>0.05),但疼痛緩解程度的差別有顯著性意義(P<0.01),其中以A組(電針組)較B組(電針+鋪棉灸組)疼痛緩解程度更明顯(P<0.01)。四組患者的滿意度與疼痛持續時間、疼痛緩解時間、疼痛緩解程度均沒有顯著的相關性(P>05)。
3討論
帶狀皰疹屬中醫“蛇串瘡”范疇,其發生多因機體正氣不足,濕熱毒邪循肝膽經絡熏蒸肌膚;在病變後期,餘毒未清,瘀血阻滯肌膚而發生神經痛。神經痛為帶狀皰疹特徵之一,可在發疹前或伴隨皮疹出現,神經痛是帶狀皰疹困擾患者的主要原因。止痛是針灸的一大功能,針灸有減輕帶狀皰疹疼痛、縮短疼痛持續時間等作用[5-6]。本方案取阿是穴、夾脊穴、支溝穴、後溪穴治療,本取穴方案從蛇串瘡病機出發,具有清熱解毒、活血化瘀、祛濕止痛的作用。採用電針法、電針+鋪棉灸法、電針+火針法、電針+叩刺拔罐法治療帶狀皰疹患者,雖治療後各組的VAS評分、疼痛緩解程度差別有統計學意義,但VAS評分治療前後差值、疼痛持續時間、疼痛緩解時間差別無統計學意義,患者滿意度與治療後的疼痛強度、治療前後VAS評分差值、疼痛持續時間、疼痛緩解時間、疼痛緩解程度均沒有顯著的相關性。不同針灸方法治療急性期帶狀皰疹各止前效應指標,除了疼痛緩解程度A組優於B組外,余VAS評分治療前後差值、疼痛持續時間、疼痛緩解時間、疼痛緩解程度組間差別均無顯著性意義,考慮與帶狀皰疹的自然病程一般為2-3周[7]有關,估計到治療後的觀察點,大部分患者自然病程已向痊癒轉歸,因此無法體現各療法止痛效應的差別。電針法為阿是穴圍針刺加夾脊穴、支溝穴、後溪穴電針治療,其餘三種療法分別為在此基礎上加上鋪棉灸法、火針法、叩刺拔罐法,治療後VAS評分A組(電針組)明顯低於B組(電針+鋪棉灸組),而疼痛緩解程度A組優於B組,結果說明針灸本身也給患者帶來一定的疼痛,將電針和鋪棉灸重疊治療急性期帶狀皰疹,不僅不能減輕患者的疼痛,可能還增加了患者的疼痛。
本研究中的患者滿意度,是患者將其所接受的治療措施的耐受性用0~100分表示出來,分數越高滿意度越高,屬病人 報告 的臨床結局。病人報告的臨床資料已成為臨床療效評價關注的焦點,可用於最佳治療方案的評價與選擇。[8]本研究結果發現不同針灸方法治療急性期帶狀皰疹,患者更加認同電針治療或電針結合火針治療,但患者滿意度與治療後的VAS評分、治療前後VAS評分差值、疼痛持續時間、疼痛緩解時間、疼痛緩解程度均沒有顯著的相關性。
中醫針灸畢業論文範文二:循證醫學針灸證據評析
1針灸研究證據的來源和范疇的確立
基於循證醫學證據評價體系對針灸醫學的啟示,根據針灸學科的發展現狀和特點以及證據來源范圍,本研究確定的針灸研究證據范疇主要包括:現代研究證據、古籍載錄證據、專家 經驗 證據,其中現代研究證據又包括隨機對照試驗研究、非隨機對照試驗研究、病例序列研究和個案報道。下面對各類研究證據的特點和納入理由作簡要闡述。
1.1古籍載錄證據流傳至今的針灸古代醫籍是歷代針灸臨床經驗的積累,不僅涵蓋了針灸安全有效的成功經驗、針灸的適應症、禁忌症和注意事項等有價值的信息,並經過幾千年臨床實踐反復證實了其真實性、可靠性和適用性。因此,古代醫籍載錄的相關針灸防治疾病證據是針灸臨床決策不可忽略的最佳證據之一,本研究納入的古籍載錄證據涵蓋清代以前所有針灸治療類文獻,從內容形式上說主要包括以疾病為綱的針灸處方文獻和針灸醫案。
1.2專家經驗證據經驗類文獻對於臨床醫學來講往往是最直接的體驗記錄,是臨床實踐與醫學理論相結合、突破和創新的結果,具有較高的理論概括和實踐指導意義。因此針灸專家經驗 總結 也是針灸臨床決策不可忽略的最佳證據之一。本研究納入的專家經驗總結主要為1919年以後國內針灸專家的臨床經驗類文獻,按照專家資質分為針灸名老中醫專家經驗和一般針灸專家經驗。
1.3現代臨床研究證據近現代臨床研究文獻是針灸臨床研究證據的主要來源。針灸學的特點之一是辨證施治,強調個體化治療,並且療法豐富,因此採用統一、標准化治療方案的針灸臨床隨機對照試驗並不足以代表針灸臨床研究的全貌。因此,本研究除了納入隨機對照試驗研究,還納入非隨機對照試驗研究、病例序列研究和個案報道,沒有納入系統評價或Meta分析。
(1)隨機對照試驗:隨機對照試驗(randomizedcontrolledtrial,RCT)是被認為是評價醫學干預措施有效性和安全性的最佳研究設計,證據的論證強度和科學性最佳[4]。本研究將RCT作為針灸研究證據之一,但對於針灸RCT的評價既要考慮試驗設計完成質量,又需考慮到針灸臨床實際。
(2)非隨機對照研究:目前,非隨機的臨床對照研究(Clinicalcontroltrial,CCT),仍在中醫葯、針灸領域中占據多數地位[5]。這類研究雖未採用隨機方法,但採用對照組進行比較,故非隨機臨床對照研究仍能給針灸臨床決策提供有價值的信息或線索。因此,非隨機臨床對照研究為本研究針灸研究證據納入來源之一。
(3)病例系列研究:病例系列研究(Caseseriestri-al)的價值在於可用於觀察臨床對照試驗排除的患病人群,可以充分施展針灸辨證論治特點,且費用低廉,而且在國內發表現代臨床研究文獻中,病例系列研究最多,故本研究也將其納入針灸研究證據的范疇。
(4)個案:個案(Singlecasestudy),也稱單個病例報告。針灸個案往往靈活多變地記錄針灸療效卓著的治療方案或完整的治療變化過程,是最能體現中醫辨證論治、針灸療法復雜干預特點的文獻形式,對於針灸臨床實踐具有一定價值。因此個案也是針灸研究證據的納入范疇。需要補充說明的是,系統評價或Meta分析是循證醫學提倡的最佳證據之一,但針灸治療方案隨辨證論治靈活多變,強調臨床研究的“同質性”的系統評價和Meta分析不足以一一對比分析,難以顧及針灸辨證論治、復雜干預的核心特點,故本研究沒有將其納入臨床決策分析的研究證據范疇。
2針灸臨床研究證據質量評價方法的建立
本研究在《循證針灸臨床實踐指南-面癱》制定過程中形成的針灸研究證據評價方法和標准基礎上,借鑒已有中醫領域的證據評價方法和標准[6-7]進行補充和完善,初步建立各類針灸研究證據質量評分標准和分級標准。
2.1古籍載錄證據的質量評價方法古代醫籍中的證據是論述性的,是臨床經驗記載或具體醫療過程的描述,故此,本研究主要考慮醫籍質量、醫家資質、記載形式(醫案、論述)、證據應用強度、內容完備程度等因素,初步建立古籍載錄證據的質量評價表及分級標准。(1)質量分級標准:高質量文獻:得分≥5分者,且須符合前3條中1條以上,其中符合第2條者為經典著 作文 獻,符合第3條者為歷代沿用的古代證據。中質量文獻:得分≥4分者,且須符合前4條中2條以上(含2條)。低質量文獻:得分﹤4分者。(2)評價指標說明:珍籍:本研究指王雪苔教授主編的大型叢書《針灸古典聚珍》中的收錄67種針灸醫籍。古代針灸經典著作:採用專家咨詢法和小組討論相結合的方法,本研究初步確定的古代針灸經典著作指《素問》、《靈樞》、《難經》、《甲乙經》。古代針灸名醫:依據中醫文獻學、醫學史及針灸發展史[8-9],用專家咨詢法和小組討論相結合的方法,初步確定的古代針灸名醫有33位,包括:黃帝、扁鵲、華佗、涪翁、郭玉、曹翕、呂廣、皇甫謐、王叔和、徐秋夫、徐文伯、葛洪、甄權、楊上善、孫思邈、王燾、王惟一、王執中、何若愚、閻明廣、竇漢卿、王國瑞、滑壽、徐鳳、凌雲、高武、汪機、馬蒔、楊繼洲、李時珍、吳昆、張景岳、李學川。記載為歷代沿用:指該治療方案在歷代專著中重復應用。
2.2專家經驗證據的質量評價方法專家經驗總結一般由專家自己或他人概況歸納而成,來源范圍包括專家經驗代表性專著和期刊論文。本研究一方面結合疾病的診治特點制定納入排除標准,一方面依據專家范疇界定、作者、載體形式及經驗總結可靠性等因素,初步制定專家經驗證據的質量評價表及分級標准。(1)質量分級標准:高質量文獻:得分≥5分者,且須符合前3條中1條以上。中質量文獻:得分≥4分者,且須符合前4條中2條以上(含2條)。低質量文獻:得分﹤4分者。(2)評價指標說明:針灸領域名老中醫專家的界定:在時間范圍上界定為民國至今的近現代針灸名老中醫;進而依據文獻學、醫學史及針灸發展過程[8-9],參照國家中醫葯管理局公布的第一批、第二批、第三批、第四批全國老中醫專家學術經驗集成工作指導老師名單,經過專家咨詢、討論和總結,初步確定近現代針灸名老中醫范圍,他們的代表性著作以及由他人完成的經驗總結為證據來源。中文核心期刊:以北京大學圖書館編制的第一版至第五版《中文核心期刊要目總覽》為依據進行界定。
2.3現代針灸研究證據的質量評價方法(1)隨機對照試驗:本研究基於CONSORT聲明[10]、Jadad評分量表[11],結合針灸臨床實際及文獻特點對干預措施的質量控制標准、療效指標、文獻載體指標等進行補充,初步制定隨機對照試驗研究的質量評價表及分級標准。質量分級標准:高質量文獻:得分≥11分者,且前3條得分≥3分,第4~11條符合5條以上。中質量文獻:得分≥10分者,且前3條得分≥2分,第4~11條符合3條以上;或者得分≥8分者,且前3條得分≥2分,且必須符合第4~11條符合5條以上。低質量文獻:得分﹤8分,且前3條得分≤1分;或觀察對象沒有明確的診斷標准。(2)非隨機對照試驗:本研究在RCT評價基礎上,根據非隨機的臨床對照試驗研究特點,初步制定該類證據的質量評價表及分級標准。質量分級標准:高質量文獻:得分≥8分,且前8條標准必須符合5條(含5條)以上。中質量文獻:得分≥8分,但前8條評價標准符合5條以下。低質量文獻:觀察對象沒有明確的診斷標准;或得分﹤8分。(3)序列研究質量評價方法:本研究在RCT評價基礎上,根據病例序列研究特點制定該類證據的質量評價表及分級標准,具體見表5。質量分級標准:高質量文獻:得分≥8分,且前8條標准必須符合5條(含5條)以上。中質量文獻:得分≥8分,但前8條評價標准僅符合5條以下。低質量文獻:觀察對象沒有明確的診斷標准;或得分﹤8分。(4)個案:針灸個案質量評價表及分級標準的制定考慮了載體形式、作者資質、病人診療信息完整性、治療措施、療效等因素,具體見表6。質量分級標准:高質量文獻:得分≥5分者,且須符合第4、7條。低質量文獻:得分﹤5分,或得分≥5分者,未符合第4、7條標准。
3針灸臨床研究證據強度及推薦等級標準的形成
本研究遵循循證醫學的原則和方法,結合針灸學科特點,通過專家會議討論、問卷咨詢等方式初步制定了針灸循證決策的研究證據強度及推薦等級標准,證據質量與推薦強度的等級一一對應,即高質量證據推薦強度也高。
4結論
遵循最佳研究證據是實踐循證醫學的關鍵環節,而證據的評價是保證其利用的前提。因此,本研究將循證醫學理念和方法與針灸學臨床實踐原理與現有文獻特點有機融合,初步建立了符合針灸自身特點的針灸臨床研究證據評價體系,該體系具有以下特點。
4.1參考循證醫學證據評價方法結合針灸自身特點
循證醫學以客觀、真實證據作為臨床決策的可靠來源,其理念、思路和方法值得針灸醫學深入研究和借鑒。針灸臨床文獻中同樣也存在著大量應用於針灸臨床決策的文獻,故此本研究以從文獻中挖掘真實、有效的治療方案為目的,參考循證醫學證據評價方法並結合針灸學科自身特點,建立應用於針灸臨床循證決策的證據評價體系。該體系既包括RCT、CCT、病例序列等研究證據的評價方法,同時強調名老專家經驗證據和古籍載錄證據的地位和作用,強調反映針灸臨床實際特點的證據如個案在評價體系中的作用,能基本體現針灸臨床實踐的規律和特色。
4.2以針灸臨床決策為目的最大可能納入研究證據
針灸臨床研究證據評價體系是應用現代循證醫學理念方法研究針灸臨床決策的方法學探索,它跨越兩個不同醫學體系,但歸根結底還是以針灸理論及其實踐為根本的,因此該體系必須兼顧針灸臨床個體化、經驗性等特色。隨機、對照、盲法固然是臨床可靠性評價的最好方法,但中西醫學兩種完全不同的理論體系導致應用這些方法到針灸臨床實際中尚有很多不適用性。針灸臨床文獻包含有RCT、CCT、病例系列研究、專家經驗、個案報道、古籍載錄證據等多種類型,各類型文獻之間既有方法學可靠性上的強弱,也有針灸臨床可適用性的高低,還有完成質量優劣以及針灸數千年傳承的習慣等多方面的不同,因此本證據等級體系以目前針灸臨床證據水平現狀為基礎,調和多因素對證據水平的評價影響,最大可能的納入各類有價值證據。
4.3多角度考慮影響證據質量的因素
針灸臨床決策是一個非常復雜的多因素影響過程,從證據角度評價各類型針灸臨床文獻是值得被深入探索的新領域,針對針灸理論及實踐的特殊性,在考慮現行循證醫學評價指標外,本研究加入醫家個人資質、水平、單位、載體、學術觀點、具體針灸方案、理論解釋等多方面因素進行評價指標的探索,並針對各類研究證據提出一套嚴格的評價方法和質量分級標准,以排除低質量或不合格證據,篩選出高質量的可信性強的證據,為臨床應用提供切實可行的有價值證據。
綜上,本研究採用文獻分析方法、專家訪談方法和共識性方法,結合針灸學科及文獻特點,比對循證醫學證據評價體系,探討針灸研究證據的范疇和特點,初步建立了針灸研究證據的評價方法和標准,初步建立了針灸臨床研究證據體系。但鑒於針灸學理論和臨床實踐的特殊性,建立適合針灸診療特點和文獻形式的證據分級,評價體系還是一項探索性的研究,故還存在研究證據的評價指標的確定可能不夠完善,部分評價指標缺乏權威參考標准等不足之處,亟待在今後的研究和實踐中不斷補充和完善。
中醫針灸畢業論文範文相關 文章 :
1. 針灸推拿學專業職業規劃範文
2. 電大護理論文範文
3. 中醫院實習心得體會3篇
4. 臨床醫學大專生簡歷範文
5. 您好,您有中醫病證診斷療效標准2012版 pdf 么
是這個嗎?你下來看看!
6. 中醫病證診斷療效標准·中醫兒科病證診斷療效標准 參考文獻如何導出
中醫診斷沒有什麼標准,對症用葯。要是給中醫定標准有很多的人的疾病就無法治療,現在所謂的西醫標準是限制中醫科學的傳承和發揚。
7. 有誰知道《中醫病證診斷療效標准》中「骨痹治療臨床研究指導原則
八綱辨證是中醫各種辨證的總綱。
辨證,即分析、辨認疾病的證候,是認識和診斷疾病的主要過程和方法。辨,即辨認,辨別,也就是分析。證,即證候,是機體在致病原因和條件作用下,機體與環境之間,臟腑、經絡、氣血津液之間關系紊亂的綜合表現,所以,明確了某一證候,即是對疾病發展階段中的病因、病位、邪正斗爭的強弱、陰陽的偏盛偏衰等病理情況的概括。
辨證的過程,是以臟腑、經絡、氣血津液、病因等理論為依據,對通過望、聞、問、切四診所搜集的症狀,體征等資料進行綜合、歸納、分析、推理、判斷、辨明其內在聯系,以及各種病變相互之間的關系,從而認識疾病,作出正確的診斷。
辨證和論治,是中醫理、法、方、葯在臨床上具體重要的兩個環節,兩者相互聯系,不可分割。辨證是認識疾病,論治是針對病證採取相應的治療手段和方法。辨證是治療的前提和依據,論治是辨證的目的和檢驗辨證正確與否的客觀標准。
「症」是指單個的症狀,中西醫認識是一致的,如頭痛,發熱,咳嗽,心慌,惡心…等。
「病」,是指病名,中醫所說的病名中只有少數與西醫病名是一致的,如麻疹,白喉,破傷風,哮喘,痢疾,中暑等,而大部分的叫法是不同的。由於中西醫的理論體系不同,對疾病的認識是不一樣的。西醫對疾病的認識是建立在人體解剖學,病理生理學的基礎上,臨床診斷疾病的依據是病人的自覺症狀、體格檢查、化驗檢查;中醫認為疾病是人體陰陽偏盛偏衰的結果,臨床辨證主要依據病人的症狀和體征(舌象、脈象等),診斷時不一定要確定病名,而是要明確是什麼「證」。
「證」,即證據、證候的簡稱,它不單純是症狀或主觀感覺,而是一組徵候群,也是中醫對疾病的診斷。「證」是一組特定的臨床表現(症狀,體征等),並包含著病因、病變部位、病變性質、正邪雙方力量對比狀況等方面的綜合概念。「證」是從分析症狀和體征著手,歸納成為比症狀更能說明疾病本質的概念。
中醫辨證是在長期臨床實踐中形成的,方法有多種,主要有八綱辨證,病因辨證、氣血精津辨證、臟腑辨證、衛氣營血辨證、三焦辨證、六經辨證等。其中八綱辨證是各種辨證的總綱。
八綱辨證是根據四診取得的材料,進行綜合分析,以探求疾病的性質、病變部位、病勢的輕重、機體反應的強弱、正邪雙方力量的對比等情況,歸納為陰、陽、表、里、寒、熱、虛、實八類證候,是中醫辨證的基本方法,各種辨證的總納,也是從各種辨證方法的個性中概括出的共性,在診斷疾病過程中,起到執簡馭繁,提納挈領作用。
疾病的表現盡管極其復雜,但基本都可以歸納於八綱之中,疾病總的類別,有陰證,陽證兩大類;病位的深淺,可分在表在里;陰陽的偏頗,陽盛或陰虛則為熱證,陽虛或陰盛則為寒證;邪正的盛衰,邪氣盛的叫實證,正氣衰的叫虛證。因此,八綱辨證就是把千變萬化的疾病,按照表與里、寒與熱、虛與實、陰與陽這種樸素的兩點論來加以分析,使病變中各個矛盾充分揭露出來,從而抓住其在表在里、為寒為熱、是虛是實、屬陰屬陽的矛盾,這就是八綱的基本精神。
一、表裡
表裡是說明病變部位深淺和病情輕重的兩綱。一般地說,皮毛、肌膚和淺表的經屬表;臟腑、血脈、骨髓及體內經絡屬里,表證,即病在肌表,病位淺而病情輕;里證即病在臟腑,病位深而病情重。
(一)表證
表證是病位淺在肌膚的證候。一般為六淫外邪從皮毛、口鼻侵入機體後,邪留肌表,出現正氣(衛氣)拒邪的一系列症狀,多為外感病初起階段。表證具有起病急、病程短、病位淺和病情輕的特點。常見於外感熱病的初期,如上呼吸道感染、急性傳染病及其它感染性疾病的初起階段。
主證:以發熱惡寒(或惡風),頭痛,舌苔薄白,脈浮為基本證候,常兼見四肢關節及全身肌肉酸痛,鼻塞,咳嗽等症狀。
由於外邪有寒熱之分,正氣抗禦外邪的能力有強弱不同,表證又分為表寒、表熱、表虛、表實證。
1.表寒證
主證:惡寒重,發熱輕,頭身疼痛明顯,無汗,流清涕,口不渴。舌質淡紅,苔薄白而潤,脈浮緊。
病機:寒邪束於肌表或腠理,正邪相爭,故惡寒發熱,邪氣侵犯體表經絡,致衛氣營血運行不暢,故頭身肢體酸痛。正邪相爭於表,故脈浮。
治則:辛溫解表。
常用方劑:麻黃湯
2.表熱證
主證:發熱重,惡寒輕,頭痛,咽喉疼痛,有汗,流濁涕,口渴。舌質稍紅,苔薄白不潤,脈浮數。
病機:邪正相爭於表,故發熱,惡寒。熱邪犯衛,汗孔失司,則汗外泄。熱傷津而口渴。熱邪在表,故脈浮數。
治則:辛涼解表。
常用方劑:銀翹散。
3.表虛證
主證:表證而惡風,惡寒有汗。舌質淡,舌苔薄白,脈浮而無力。
病機:體質素虛,衛陽不固,故惡風,汗出,脈浮而無力。
治則:調和營衛,解肌發表。
常用方劑:桂枝湯。
4.表實證
主證:發熱、惡寒、身痛、無汗。舌質淡紅,舌苔薄白,脈浮有力。
病機:邪盛正不衰、邪束肌表,正氣抗邪,肌表汗孔固密,故發熱惡寒而無汗,脈浮而有力。
治則:辛溫解表。
常用方劑:麻黃湯。
辨別表寒證與表熱證,是以惡寒發熱的輕重和舌象脈象為依據。表寒證是惡寒重發熱輕,表熱證是發熱重惡寒輕,表寒證舌苔薄白而潤,脈浮緊,表熱證舌苔薄白而不潤,脈浮數。此外,風寒之邪可以郁而化熱,由表寒證變成表熱證,外邪侵入肌表後容易入里化熱,表寒證(或表熱證)可以轉化為里熱證。
辨別表虛證與表實證,結合病人體質,以有汗無汁為依據。表實證為表證而無汗,年青體壯者多見;表虛證為表證而有汗,年老體弱或久病者多見。
(二)里證
里證是與表證相對而言,是病位深於內(臟腑、氣血、骨髓等)的證候,
里證的成因,大致有三種情況:一是表證進一步發展,表邪不解,內傳入里,侵犯臟腑而成;二是外邪直接入侵內臟而發病,如腹部受涼或過食生冷等原因可致里寒證;三是內傷七情、勞倦、飲食等因素,直接引起臟腑機能障礙而成,如肝病的眩暈、脅痛,心病的心悸、氣短、肺病的咳嗽、氣喘,脾病的腹脹、泄瀉,腎病的腰痛、尿閉等。因此,里證的臨床表現是復雜的,凡非表證的一切證候皆屬里證。外感病中的里證還需結合病因辨證、衛氣營血辨證,而內傷雜病中,則以臟腑辨證為主。里證要辨別里寒、里熱、里虛、里實(在寒熱、虛實辨證中討論)。
辨別表證與里證,多依據病史的詢問,病證的寒熱及舌苔、脈象的變化。一般地說,新病、病程短者,多見於表證;久病、病程長者,常見於里證。發熱惡寒者,為表證;發熱不惡寒或但寒不熱者,均屬里證。表證舌苔常無變化,或僅見於舌邊尖紅;里證常有舌苔的異常表現,脈浮者,為表證;脈沉者,為里證。
(三)半表半里證
病邪既不在表,又未入里,介於表裡之間,而出現的既不同於表證,又不同於里證的證候,稱為半表半里證。
主證:寒熱往來,胸脅脹滿,口苦咽干,心煩,欲嘔,不思飲食,目眩。舌尖紅,苔黃白相兼,脈眩。
病機:邪正相爭於半表半里,互有勝負,故寒熱往來。邪犯半表半里,膽經受病,故胸脅脹滿,口苦。膽熱而肝胃不和,故心煩,目眩,欲嘔,不思飲食。
治則:和解表裡。
常用方劑:小柴胡湯。
(四)表裡同病(表裡夾雜)
表裡同病是指表證和里證在同一個時期出現,常見的有三種情況:一是初病即見表證又見里證。二是發病時僅有表證,以後由於病邪入里而見里證,但表證未解,也稱為表裡同病,三是本病未愈,又兼標病,如原有內傷,又感外邪,或先有外感,又傷飲食等,也屬表裡同病。治療原則為表裡雙解。
二、寒熱
寒熱是辨別疾病性質的兩綱,是用以概括機體陰陽盛衰的兩類證候,一般地說,寒證是機體陽氣不足或感受寒邪所表現的證候,熱證是機體陽氣偏盛或感受熱邪所表現的證候。所謂「陽盛則熱,陰盛則寒」「陽虛則寒,陰虛則熱」。辨別寒熱是治療時使用溫熱葯或寒涼葯的依據,所謂「寒者熱之,熱者寒之」。
(一)寒證
寒證是感陰寒之邪(如寒邪、濕邪)或陽虛陰盛、臟腑陽氣虛弱、機能活動衰減所表現的證候,可分為表寒證和里寒證,表寒證已以表證討論,這里所指為里寒證。
主證:畏寒、形寒肢冷,口不渴或喜熱飲,面色白,咳白色痰,腹痛喜暖,大便稀溏,小便清長。舌質淡,苔白,脈沉遲。
病機:陽虛陰盛,病人寒化,故畏寒肢冷,脾胃寒冷,故腹痛喜暖,陽氣不振而脈沉遲。
治則:溫中祛寒
常用方劑:附子理中湯
(二)熱證
熱證是感受陽熱之邪(如風邪、熱邪、火邪等)或陽盛陰虛、臟腑陽氣亢盛和陰液虧損、機能活動亢進所表現的證候,可分為表熱證和熱證,表熱證已在表證討論,這里所指為里熱證。
主證:發熱,不惡寒,煩躁不安,口渴喜冷飲,面紅目赤,咳痰黃稠,腹痛喜涼,大便燥結,小便短赤。舌質紅,苔黃,脈數。
病機:陽熱偏盛,故發熱喜涼,熱傷津液而口渴喜飲,小便短赤,大便燥結。熱盛故見脈數。
治則:清熱法。
常用方劑:白虎湯等。
(三)實熱與虛熱
由於感受熱邪所形成的實熱證,與機體陰液虧損或機能亢進所致的虛熱證,其臨床表現及治則都是不盡相同的。見下表
表3-3 實熱證與虛熱證的鑒別
實 熱 證 虛 熱 證
發病急,病程短 發病緩慢,病程長
高熱,怕熱,大汗出 低熱,骨蒸潮熱,盜汗
神昏譫語,甚則發狂 五心煩熱,失眠多夢
煩渴引飲 口乾,但飲不多
咳吐黃稠痰、膿痰、或咳血 痰少,痰粘,或痰帶血絲
大便秘結,小便短赤 大便量少,小便黃、量少
面紅目赤 兩顴緋紅
舌紅,苔黃厚 舌紅,少苔或無苔
脈洪數 脈細數
熱邪熾盛 陰液虧耗,虛損內呈
多由熱邪引起(如感染) 多由機能亢進所致
治以清熱瀉火 治以滋陰清熱
(四)寒熱真假
在疾病發展到寒極或熱極的危重階段,可以發現一些「寒極似熱」、「熱極似寒」的假象,臨床上把本質是熱證而表現為寒象的叫「真熱假寒」,本質是寒證而表現為熱象的叫「真寒假熱」。這種情況往往表示疾病比較嚴重。如果不能抓住本質,就會被假象所迷惑,而致誤診、誤治。
1.「真寒假熱」:如慢性消耗性疾病患者常見身熱,兩顴潮紅,躁擾不寧,苔黑,脈浮大等,表面上看似有熱象,但病人卻喜熱覆被,精神萎頹淡漠,蜷縮而卧,舌質淡白,苔黑而潤,脈雖浮大但無力。為陰盛於內,格陽於外,其本質仍是寒證,故稱「真寒假熱」治療上要用溫里回陽,引火歸元。
2.「真熱假寒」:即內有真熱而外見假寒的證候,如熱性病中毒較重時可見表情淡漠、睏倦懶言、手足發涼、脈沉細等,粗看好似寒證,但又有口鼻氣熱,胸腹灼熱,口渴喜冷飲,大便秘結,小便短赤。舌紅絳,苔黃干,脈雖沉細但數而有力。為陽熱內郁不能外達,本質是熱證,故稱「真熱假寒」,治療上應清瀉里熱,疏達陽氣。
一般來說,寒、熱的表象屬標,是一種假象;內、里的寒、熱屬本,是它的本質。
辨別寒證與熱證,不能孤立地根據某一症狀或體征判斷,應對疾病的全部表現綜合觀察,尤其是寒熱、口渴不渴、面色、四肢溫涼,二便、舌象、脈象等幾方面更為重要。即畏寒喜熱為寒,發熱,怕熱喜冷為熱;口淡不渴為寒,口渴喜飲為熱;面色紅為熱;手足厥冷多為寒,四肢煩熱多為熱;小便清長、大便稀溏為寒,小便短赤、大便燥結為有熱;舌淡苔白為寒,舌紅苔黃為熱等等。從寒證與熱證的比較可以看出:寒證屬陰盛,多與陽虛並見;熱證屬陽盛,常有陰液虧耗的表現。
三、虛實
虛實是辨別人體的正氣強弱和病邪盛衰的兩綱。一般而言,虛指正氣不足,虛證便是正氣不足所表現的證候,而實指邪氣過盛,實證便是由邪氣過盛所表現的證候。《素問.通評虛實論》說:「邪氣盛則實,精氣奪則虛」。若從正邪雙方力量對比來看,虛證雖是正氣不足,而邪氣也不盛;實證雖是邪氣過盛,但正氣尚未衰,表正邪相爭劇烈的證候。辯別虛實,是治療是採用扶正(補虛)或攻邪(瀉實)的依據,所謂「虛者補之,實者瀉之」。
(一)虛證
虛證的形成,或因體質素弱(先天、後天不足),或因久病傷正,或因出血、失精、大汗,或因外邪侵襲損傷正氣等原因而致「精氣奪則虛」。
主證:面色蒼白或萎黃,精神萎靡,身疲乏力,心悸氣短,形寒肢冷或五
心煩熱,自汗盜汗,大便溏瀉,小便頻數失禁,舌少苔或無苔,脈虛無力等。
臨床上由於氣、血、陰、陽不足可分為氣虛、血虛、陰虛、陽虛,由於臟腑的不足造成的各臟腑的虛證(如肺氣虛、心血虛、肝陰虛、脾氣虛、腎陽虛等)。下面列表說明氣虛、血虛、陰虛、陽虛的證候及治則。臟腑的虛證在臟腑辨證中討論。
表3-4 氣虛、血虛、陰虛、陽虛鑒別表
分類 共同證侯 不同證侯 治則 常用方劑
氣虛 面色白或萎黃精神萎靡,身疲乏力,聲低懶言,自汗,納少,舌淡胖,脈無力 氣短,乏力動則氣急等症明顯,脈虛無力 益氣 四君子湯等
陽虛 畏寒,形寒肢冷,小便清長,下利清谷,脈遲 補陽 腎氣丸、參茸丸等
血虛 消瘦,頭暈,目眩,失眠,心悸,脈細 面色蒼白無華或萎黃,手足麻木,口唇指甲淡白,舌質淡,脈細弱無力 養血 四物湯等
陰虛 低熱或潮熱,顴紅,五心煩熱,口乾,咽燥,盜汗,舌紅絳,質瘦或有裂紋,無苔或少苔,脈細數 滋陰 六味地黃丸等
從上表可以看出:氣虛和陽虛,屬陽氣不足,故臨床表現相似而都有面色白,神疲乏力,自汗等症狀,但二者又有區別,氣虛是虛而無「寒象」,陽虛是虛而有「寒象」――怕冷,形寒肢冷,脈遲等。血虛和陰虛屬陰液不足,故臨床表現相似而都有消瘦,頭暈,心悸、失眠等症狀,但二者又有區別,血虛是虛而無「熱象」,陰虛是陰液虧損不能約束陽氣而導致陽亢,故為虛而有「熱象」――低熱或潮熱,口乾,咽燥等。
(二)實證
實證的形成,或是由病人體質素壯,因外邪侵襲而暴病,或是因臟腑氣血機能障礙引起體內的某些病理產物,如氣滯血瘀、痰飲水濕凝聚、蟲積、食滯等。
臨床表現由於病邪的性質及其侵犯的臟腑不同而呈現不同證候,其特點是邪氣盛,正氣衰,正邪相爭處於激烈階段。常見症狀為高熱,面紅,煩躁,譫妄,聲高氣粗,腹脹滿疼痛而拒按,痰涎壅盛,大便秘結,小便不利,或有瘀血腫塊,水腫,食滯,蟲積,舌苔厚膩,脈實有力等。
治則;瀉實攻邪是治療實證的主法,所謂「實則瀉之」。但瀉火、通便、逐水、祛痰、理氣、活血化瘀、消導和驅蟲等不同的瀉法用於不同病邪產生的各種實證,將在有關章節中討論。
辨證虛證與實證可從下面幾方面考慮:從發病時間上,新病、初病或病程短者多屬實證,舊病、久病或病程長的多屬虛證;從病因上,外感多屬實證,內傷多屬虛證;從體質上,年青體壯者多屬實證,年老體弱者多屬虛證;從臨床症狀與體征上,參考下表鑒別。
表3-5 虛證與實證鑒別表
症 狀 與體 征 治則
虛證 面色白、蒼白、萎黃無華 神疲乏力 聲低懶言 隱痛喜按 舌淡苔白或少苔 脈虛無力 補虛
實證 面紅 煩躁譫語 聲高氣粗 劇痛拒按 舌紅苔黃厚膩 脈實有力 瀉實
四、陰陽
陰陽是辨別疾病性質的兩綱,是八綱的總綱,即將表裡、寒熱、虛實再加以總的概括。《類經.陰陽類》說:「人之疾病,……必有所本,或本於陰,或本於陽,病變雖多,其本則一」,指出了證候雖然復雜多變,但總不外陰陽兩大類,而診病之要也必須首先辨明其屬陰屬陽,因此陰陽是八綱的總綱,一般表、實、熱證屬於陽證,里、虛、寒證屬於陰證。陰證和陽證的臨床表現、病因病機、治療等已述於表裡、寒熱,虛實六綱之中。但臨床上陰證多指里證的虛寒證,陽證多指里證的實熱證。
(一)陰證
陰證是體內陽氣虛衰、陰偏盛的證候。一般而言陰證必見寒象,以身畏寒,不發熱,肢冷,精神萎靡,脈沉無力或遲等為主證。由臟腑器官功能低下,機體反應衰減而形成,多見於年老體弱,或久病,呈現一派虛寒的表現。
(二)陽證
陽證是體內陽氣亢盛,正氣未衰的證候。一般而言陽證必見熱象,以身發熱,惡熱,肢暖。煩躁口渴,脈數有力等為主證。由臟腑器官機能亢進而形成,多見於體壯者,新病,初病呈現一派實熱的表現。
陰證與陽證的主要臨床表現可參考下表:
表3-6 陰證與陽鑒別表
證侯
四診
陰 證 陽 證
望 面色蒼白或暗淡,身重蜷卧,倦怠無力,萎靡不振,舌質淡而胖嫩,舌苔白而潤滑 面色潮紅或通紅,狂躁不安,口唇燥裂,舌質紅絳,舌苔厚,甚則燥裂,或黑而生芒刺
聞 語聲低微,靜而少言,呼吸怯弱,氣短 語聲壯歷、煩而多言,甚則狂言,呼吸氣粗,喘促痰鳴
問 飲食減少,喜溫熱,口不渴,口淡無味,大便溏薄,小便清長或少 口乾口苦,喜涼,煩渴引飲,大便燥結,小便短赤
切 疼痛喜按,身寒足冷,脈沉,細、澀、遲、弱、無力 疼痛拒按,身熱足暖,脈浮,洪、滑、數、實而有力。
(三)亡陰與亡陽
亡陰與亡陽,是疾病過程中兩種危險證候,多在高熱,大汗不止,劇烈吐瀉,失血過多有陰液或陽氣迅速亡失情況下出現,常見於休克病人。亡陰亡陽雖屬虛證范圍,但因病情特殊且病勢危篤,而又區別於一般虛證。
亡陰與亡陽的臨床表現,除原發疾病的各種危重症狀外,均有不同程度的汗出。但亡陰之汗,汗出熱而粘,兼見肌膚熱,手足溫,口渴喜飲,脈細數疾而按之無力等陰竭而陽極的證候;亡陽之汗,大汗淋漓,汗涼不粘、兼見畏寒倦卧,四肢厥冷,精神萎靡,脈微欲絕等陽脫而陰盛的證候。由於陰陽是互根的,陰液耗竭則陽氣無所依附而散越,陽氣衰竭則陰液無以化生而枯竭,所以亡陰與亡陽的臨床表現,難於截然割裂,其間可迅速轉化,相繼出現,只是有先後主次的不同而已。
亡陰與亡陽的治療都以扶正固脫為主。亡陰者,應益氣斂陰、救陰生津,大補元氣以生陰液而免致亡陽,常用方有生脈散;亡陽者,應益氣固脫、回陽救逆,常用方有獨參湯、參附湯等。
亡陰與亡陽的證治,參見下表。
表3-7 亡陰亡陽的鑒別表
汗 四肢 其它症狀 舌 脈 治則
亡陰 汗熱、味咸而粘 尚溫畏熱 面色潮紅、全身灼熱、煩躁、昏迷、氣促、渴喜冷飲 紅絳而干 細數疾而按之無力或虛大 益氣斂陰
救陰生津
亡陽 汗冷、味淡不粘 厥冷畏寒 面色淡色,全身發涼、淡漠、昏迷、氣微、口不渴或喜熱飲 淡白滑潤 微細欲絕或浮而空 益氣固脫
回陽救逆
五、八綱之間的相互關系及八綱辯證的運用
表裡、寒熱、虛實、陰陽八綱的區分並不是單純的、彼此孤立的、靜止不變的,而是錯綜復雜、互相聯系、互相轉化的。歸納起來,八綱之間存在著「相兼」、「夾雜」、「轉化」的關系。
(一)相兼關系
「相兼」即指兩個綱以上的症狀同時出現,如外感熱病初期,見有表證,還須進一步辨其兼寒或兼熱,故可分為表寒證和表熱證;久病多虛證,當進一步辨其屬虛寒證或虛熱證。相兼證的出現,不能平均看待,而是有主次和從屬關系,如表寒、表熱證都是以表證為主,寒或熱從屬於表證,治療當以解表為主,分別用辛溫解表或辛涼解表;虛寒、虛熱證都是以虛證為主,寒或熱也從屬於虛證,治療時當以補虛為主,分別用補陽或滋陰的方法。至於表裡相兼時,以何證為主,須看具體病情而定。
(二)夾雜關系
「夾雜」即指患者同時出現性質互相對立的兩綱症狀,如寒熱夾雜、虛實夾雜、表裡夾雜(習慣上叫表裡同病)病。另外,在疾病發展過程中,還會出現一些假象,如真熱假寒真寒假熱等。所以,在辨證過程中,要細心觀察,全面分析,去偽存真,抓住本質,以免造成誤診、誤治,延誤病情。
(三)轉化關系
「轉化」即指某一綱的症狀向其對立的一方轉化。表裡之間、寒熱之間、虛實之間、陰陽之間既是相互對立的,又可在一定條件下相互轉化。如外感風寒見惡寒發熱、頭痛等表寒證,若因病情發展或治療不當,則病邪可由表入里,病變性質可由寒轉熱,最後由表寒證轉化為里熱證;實證可因誤治、失治等原因,致病程遷延,雖邪氣漸去,而正氣亦傷,逐漸轉化為虛證,虛證可由於正氣不足,不能布化,以致產生痰飲或水濕、氣滯或血瘀等實邪,而出現種種實證。轉化是在一定條件下才能發生,辨證時必須隨時審察病機的轉變,及時診斷治療,避免疾病向惡化方向發展,促進疾病向痊癒方向轉化。
八綱辨證運用時,首先辨別表裡,確定病變的部位;然後辨別寒熱、虛實、分清病變性質,了解正邪雙方力量對比狀況;最後可以用陰陽加以總的概括。
小結
八綱辨證是對疾病從表裡、寒熱、虛實、陰陽八個方面歸納、分析進行診斷的一種方法,雖然它還要和病因辨證、衛氣營血辨證等結合起來診斷才能趨於完善,但它是各種辨證的基礎,起到執簡馭繁、提綱挈領的作用。
八綱各證不是一成不變的,而是依一定條件而轉化;表證傳里為病熱加重,里證出表為病勢向愈;熱證變寒證、實證變虛證多為正不勝邪,寒證變熱證、虛證變實證多為正氣逐漸恢復。
八綱雖有各自不同的見證,但很少是單純的、孤立的,而是存在著「相兼」、「夾雜」的復雜關系,有時還會出現「假象」。因此,在辨證過程中要認真地調查研究,連貫起來進行思索,透過現象抓住本質,及時掌握疾病的轉化,只有這樣才能有中肯的分析,正確的診斷,從而進行恰當的治療。
8. 《中醫病證診斷療效標准》裡面的椎動脈型頸椎病的癥候分類和療效評價
頸椎有問題是常見病,絕大部分不需要葯物或手術治療,找個正骨大夫,他們手法專治這類病,不再壓迫神經,相應的症狀自然就消失了,就是治的時候會有點皮肉痛,休息一下就好,治療時間通常不超過十分鍾
9. 痛風的診斷標準是什麼
目前一般根據美國風濕病協會於1977年制訂的診斷標准:急性關節炎發作1次以上,在1天內即達到發作高峰;急性關節炎局限於個別關節,整個關節呈暗紅色,第一腳拇趾關節腫痛;單側跗骨關節炎急性發作;有痛風石存在;高尿酸血症;非對稱性關節腫痛;發作可自行停止。凡具備上述3條及3條以上,並可除外繼發性痛風者即可確診。
國內學者為方便起見,制訂了一個比較簡便的標准:典型急性關節炎發作,可自行中止而進入無症狀間歇期,同時證實有高尿酸血症;關節腔積液中或白細胞內發現有尿酸鹽結晶;痛風結節中有尿酸鹽結晶發現。凡具有上述3項中之一項者即可確診。
中醫學診斷標准:痛風的中醫診斷標准,主要採用國家中醫葯管理局發布的《中醫病證診斷療效標准》中的「痛風的診斷依據、證候分類、療效評定」的標准。診斷依據如下。
(1)多以單個趾關節,猝然紅腫疼痛,逐漸疼痛劇烈如虎咬,晝輕夜甚,反復發作。可能有發熱、頭痛等症狀。
(2)多見於中老年男子,可能有痛風家族史。常因勞累、暴飲暴食、食用高嘌呤飲食、飲酒及外感風寒等誘發。
(3)初起可單關節發病,以第一趾關節為多見。繼則足踝、足跟、手指和其他小關節出現紅、腫、熱、痛,甚則關節腔可有滲液。
反復發作後,可伴有關節周圍、耳郭、耳輪和趾、指骨間出現「塊」
(痛風石)。
(4)血尿酸、尿尿酸增高。發作期白細胞計數升高。
(5)必要時做腎B超掃描及尿常規、腎功能等檢查,以了解痛風後腎臟病變情況。X線攝片檢查可顯示軟骨緣鄰近關節的骨質有不整齊的穿鑿樣圓形缺損。
中醫學證候分類如下。
(1)濕熱蘊結。下肢小關節猝然紅、腫、疼、痛,拒按,觸之局部灼熱、得涼則舒。伴有發熱口渴、心煩不安、尿溲黃。舌紅、苔黃膩,脈滑數。
(2)瘀熱阻滯。關節紅、腫、刺、痛,局部腫脹變形,屈伸不利,肌膚色紫暗,按之稍硬,病灶周圍或有塊壘硬結,肌膚乾燥,皮色暗黧。
舌質紫暗或有瘀斑,苔薄黃,脈細澀或沉弦。
(3)痰濁阻滯。關節腫脹,甚則關節周圍水腫,局部酸麻疼痛,或見塊壘硬結不紅。伴有目眩,面浮足腫,胸脘痞滿。舌胖,質紫暗,苔白膩,脈弦或弦滑。
(4)肝腎陰虛。病久屢發,關節痛如虎咬,局部關節變形,晝輕夜甚,肌膚麻木不仁,步履艱難,筋脈拘急,屈伸不利,頭暈耳鳴,顴紅口乾。舌質紅,少苔,脈弦細或細數。
10. 《中醫內科常見病診療指南中醫病證部分》pdf下載在線閱讀全文,求百度網盤雲資源
《中醫內科常見病診療指南中醫病證部分》網路網盤pdf最新全集下載:
鏈接:https://pan..com/s/1LgjeBseifqbuFQe2sa8JJ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