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文檔加密 > 日知錄集釋pdf

日知錄集釋pdf

發布時間:2022-12-08 02:05:21

A. 日知錄集釋的內容提要

明清之際的著名學者、抗清志士顧炎武所著的《日知錄》,是其積三十餘年心力編次而成的,旨在資治,「平生之志與業皆在其中」。凡經義、吏治、財賦、史地、後事、藝文等,皆探其原委,考正得失,論據精詳,文理通達,確是一部名山絕業之作。道光年間,青年學者黃汝成,以遂初堂三十二卷本為底本,參以閻、沈、錢、楊四家校本,並收錄道光前九十餘家學者對《日知錄》的研究成果,成《日知錄集釋》一書,是為西溪草廬重刊本。此次整理校點即以西溪草廬本為底本,校勘中汲取了黃侃用雍正年間《日知錄》抄本對校西溪草廬本《日知錄》而成的《日知錄校刊》成果,以恢復《日知錄》原貌。對《日知錄》、《日知錄集釋》的引文,盡量一一核對原書,糾謬正誤。對文意出入不大者,則不作校改,對清代的避諱字則逕改。對一些清代的違礙語,如「胡虜」、「我大明」等,則改從抄本而出校記。對《日知錄》引文,盡量補足出版。閻若璩之後李遇孫所著之《日知錄續補正》、丁晏所著之《日知錄校正》、俞樾所著之《日知錄小箋》俱為黃汝成所未見者,擇其精要,編入《日知錄》相應各條之後。附錄有《譎觚十事》、《日知錄之餘》。

B. 日知錄集釋屬於經史子集中的哪類

應該屬於 子部的「諸錄」。
參考:
經部:分為易、書、詩、禮、春秋、孝經、五經總義、四書、樂、小學十類。
史部:各種體裁歷史著作,分為正史、編年、紀事本末、別史雜史、詔令奏議、傳記、史鈔、載記、時令、地理、職官、政書、目錄、史評十五類。
子部:諸子百家及釋道宗教著作,分為儒家、兵家、法家、農家、醫家、天文演算法、術數、藝術、諸錄、雜家、類書、小說家、釋家、道家十四類。
集部:收歷代作家一人或多人的散文、駢文、詩、詞、散曲等的集子和文學評論、戲曲等著作,分為楚辭、別集、詩文評、詩詞五類。

C. 日知錄的版本情況

《日知錄》的主要版本有:1670年(康熙九年)自刻本(孤本),康熙三十四年遂初堂本,經義齋刻本、1793年(清乾隆五十八年)、1795年(清乾隆六十年)遂初堂重刊本(附《日知錄之餘》)、乾隆時巾箱本、皇清經解本等。歷代注家甚多,據清人黃汝成統計,多達九十餘家。一時大家如惠棟、江永、戴震、全祖望、錢大昕、王鳴盛、趙翼等紛紛為之作注。成就最高、最為人矚目者卻是名不見經傳的黃汝成。其以1695年(清康熙三十四年)遂初堂本為底本,以閻若琚、沈彤、楊寧、錢大昕四家校本為主要依據,博採諸家疏解,成《日知錄集釋》三十二卷。1834年(清道光十四年)刊行。
綜上所述,《日知錄》的刻本有三個系統:
一為1670年(清康熙九年)顧炎武自刻本,八卷。此為顧炎武手定的《日知錄》的最早刊本,保留了顧炎武早期思想的痕跡,且因其刊刻時間早,流傳稀少,常人難以得見。上海圖書館館藏有《日知錄》1670年(康熙九年)刊本,彌足珍貴。 北京大學圖書館亦館藏有八卷清稿本,取校康熙初刻八卷本,文字互存異同,頗有研究價值。
一為1695年(清康熙三十四年)潘耒整理的遂初堂本,這個系統是顧炎武手定八卷版付印後,仍對日知錄地不斷地擴充修改而來。顧氏去世後,其門人潘耒據其手稿,在福建建陽整理付刻,是為三十二卷本,包括經義齋刻本和1793年(清乾隆五十八年)、1795年(清乾隆六十年)重刊本。一般認為,此本潘耒有就顧炎武《日知錄》遺稿作刪削整理。潘耒是顧炎武的入室弟子,其整理的《日知錄》,學界認為最能保存和反映顧炎武的學術思想。
一為1834年(清道光十四年)黃汝成《日知錄》集釋本。黃汝成以1695(清康熙三十四年)潘耒整理的遂初堂本為底本,集道光以前清人注釋之大成,博採諸家之長,成《日知錄集釋》,為《日知錄》研究提供了一個較為完善、便利的本子。

D. 古代文學讀書筆記5篇

《五雜俎》不僅在考辨方面有一定的價值,所記明代史事,足供參考者尤多,如敘皇帝、太子、藩王婚禮的浪費,稅使的擾民,宦官的驕橫等等。下面是的我為你們整理的 文章 ,希望你們能夠喜歡

《五雜俎》

明代考據辯證兼瑣聞 故事 綜合性筆記,十六卷,謝肇制撰。謝肇淛(1567—1624)字在杭,號武林、小草齋主人,晚號山水勞人。明萬曆二十年(1592)進士,歷任湖州、東昌推官,南京刑部主事、兵部郎中、工部屯田司員外郎,曾上疏指責宦官大旱之年仍大肆搜括民財,受到神宗嘉獎。入仕後,歷游川、陝、兩湖、兩廣、江、浙各地所有名山大川,所至皆有吟詠,雄邁蒼涼,寫實抒情,為當時閩派詩人的代表。另著有《太姥山志》,並與徐火勃重刻淳熙《三山志》。

《五雜俎》本書是作者的 隨筆 札記,包括 讀書心得 和事理的分析,也記載政局時事和風土人情,涉及社會和人的各個方面。全書十六卷,分為「天、地、人、物、事」五門。其中天部二卷,地部二卷,人部四卷,物部四卷,事部四卷。天部記述天文、氣候、節氣和四時的人事活動。地部記述理理、疆界、山川、河流、名勝,包括當時的海外地區,是研究歷代地理的重要資料。人部記述人的形體、心性、境遇,包括技藝、醫葯、術數、書畫、宗教等各種活動。物部記述動物、植物和各種物品,鳥獸蟲魚花卉草木、飲食服飾、文玩樂器等都有論述。事部記述貧富、 收藏 、文字、職官、行政、姓氏、婚嫁等社會活動。書中提供的大量資料有助於研究明代社會狀況,作者過記事,分析是非正誤有評述,有論斷,對讀者很有啟發。如據《西京雜記》中的「正月以上辰,三月以上巳」,駁送周密《癸辛雜識》所提出的「『上巳』當為『上己』,因為上旬無巳日」之說。又謂「蜻蜓點水」非愛水,而是產卵,以備一說。

如記京都乞丐:

京師謂乞兒為花子,不知何取義。嚴寒之夜,五坊有鋪居之,內積草桔及禽獸茸毛,然每夜須納一錢於守歲者,不則凍死矣。其飢寒至極者,至窖干糞土而處其中,或吞砒一銖。然至春月,糞砒毒發必死。許一年凍死毒死者不下數千,而丐多如故也。

但《五雜俎》同樣有明人筆記以多為勝,忽略專精的通病,書中談歷代掌故部分,大抄前人筆記,又不註明出處;記錄笑話,亦皆采舊文,甚為無聊,記鳥獸蟲魚,又多涉神怪。

《五雜俎》最早為明萬曆四十四年(1616)如韋館刻本。

今有:《五雜俎》中華書局1959年版;《五雜俎》上海書店出版社2001年版;《五雜俎》台北:偉文出版社1977年版。

《丹鉛雜錄》《譚苑醍醐》《藝林伐山》

明代考論經史、詩文、訓詁、名物的幾部筆記。楊慎撰。楊慎簡介見中國古代文學要籍簡介(二)詩文別集《楊升庵集》。明代考論經史、詩文、訓詁、名物的筆記以楊慎撰述的為最多。其中著名的有《譚苑醍醐》八卷,《藝林伐山》二十卷和以《丹鉛》為名的《丹鉛雜錄》十卷和《丹鉛續錄》八卷。

《丹鉛雜錄》和《丹鉛續錄》考論經史、詩文、訓詁,其內容非常廣泛,舉凡經史子集均有涉獵。如指出柳宗元《小石潭記》中「潭中魚可百許頭,皆若空游無所依」一句,並非柳氏獨創,而是來自酈道元《水經注》中「綠水平潭,清潔澄深。俯視游魚,類若乘空」。楊慎崇經黜史,重視音韻訓詁;敢於對宋儒進行大膽批評;又對傳統經典提出了許多有意義的解釋。楊慎重視史書的文采,強調修史要秉筆直書,反對官修史書,提倡個人獨立修史;評價歷史人物能不落窠臼,有自己獨立的觀點。楊慎讀書廣泛,對過去不為人注意的子部書籍進行了探索、討論,擴大了人們的視野。

《譚苑醍醐》亦皆考證之語,與《丹鉛錄》大致相出入,而亦頗有異同。引《水經注》載諸葛亮表雲:「臣遣虎步監孟琰據武功水東,司馬懿因渭水漲,攻琰營,臣作橋越水射之。橋成,遂馳去」。此事《三國志·諸葛亮傳》不載,可補史闕。楊慎在文學上既講求文法,主張詩文用字要有來歷,又反對極端的復古主義;反對詩史說;偏愛李白,亦好杜甫,對李白的身世進行了有價值的探討。又辨李白為蜀之彰明人,歷引其《上裴長史書》與《悲清秋賦》及諸詩句,以證《唐書》稱白為隴西人及唐宗室之非,如此之類,考訂辨論,亦多獲新解。

楊慎雖然淵博,但其筆記中考證疏誤,記憶錯誤處也不少。陳耀文曾撰《正楊》四卷,糾正楊慎之訛;胡應麟《少室山房筆叢》內《丹鉛新錄》和《藝林學山》兩部分,亦專門駁楊慎的引證和論辯。

今有:《丹鉛雜錄丹鉛續錄俗言》商務印書館,叢書集成本,1936年版;《丹鉛雜錄丹鉛續錄》中華書局1985年版;《丹鉛雜錄丹鉛續錄》上海書店1886年版。

《藝林伐山》商務印書館1937初版;《藝林伐山》中華書局1985版;《藝林伐山》上海書店,叢書集成本,1986年版。

《棗林雜俎》

本書是一部明代史料筆記,作者談遷。談遷(1593—1657)為明清之際著名史學家,原名以訓,字仲木,號射父。明亡後改名遷,字孺木,號觀若,自稱「江左遺民」。浙江海寧(今浙江海寧西南)馬橋人。明諸生。一生未曾做官,家貧,靠繕寫、代筆或作記室維生。自幼刻苦好學,於經史百家無不致力,對明代史事尤其著力,歷經艱險完成明朝編年史《國榷》。著作另有《棗林集》、《棗林詩集》、《棗林雜俎》、《北游錄》、《西遊錄》、《史論》、《海昌外志》等。《清史稿》有傳。

《棗林雜俎全》分為智、仁、聖、義、中、和六集十八門,其中「土司」一門有目無文,實有十七門。書中逸典、先正、流聞等門對南明弘光朝、明代典章制度及戶帖式的記錄,具有較高的史料價值。對明代科舉、民俗、物產、植物、山川等人文自然景觀等也有詳細的描述。本書對於了解明代歷史,尤其是研究明末清初的歷史具有一定的參考價值。書中也雜有神怪靈異等荒誕傳聞。

今有:《棗林雜俎》羅仲輝胡明校點,中華書局,元明史料筆記叢刊,2006年版;《棗林雜俎》齊魯書社1997年版;《棗林雜俎》上海古籍出版社,1995影印本。

《板橋雜記》

明末清初一部記載南京秦淮河一帶歌妓生活的筆記,三卷,類似唐代孫棨的《北里志》。余懷撰。余懷(1616~1696)清初文學家。字澹心,一字無懷,號曼翁、廣霞,又號壺山外史、寒鐵道人,熟讀經史,學識淵博,有匡世之志,文名震南都。為國子監生,受到國子監司業的吳偉業的賞識。崇禎十三年、十四年(1640——1641),二十五、六歲的余懷被南京兵部尚書的范景文邀入幕府,負責接待四方賓客並掌管文書。清軍佔領南京,余懷化妝成道士流亡他鄉,開始長期顛沛流離生活。從順治年間直到康熙初年,他經常奔走於南京、蘇州、嘉興一帶,以游覽為名,聯絡志同道合者,進行抗清復明的活動。從康熙八年(1669)起,余懷隱居吳門,以賣文為生,民族氣節始終不移。同時,精力集中於學術著作方面。他晚年自號鬘持老人。福建莆田黃石人,僑居南京,因此自稱江寧余懷、白下余懷。晚年退隱吳門,漫遊支硎、靈岩之間,征歌選曲,與杜浚、白夢鼎齊名,時稱「余、杜、白」。《板橋雜記》亦作於晚年,康熙三十二年(1693年)。除筆記《板橋雜記》外,還著有詩文《甲申集》七卷,《餘子說史》十卷,《東山談苑》八卷,記明末黨爭之事的《汗青余語》多卷,《四蓮花齋雜錄》八卷,《硯林》一卷,《茶史補》一卷《婦人鞋襪考》一卷《宮閨小名錄》一卷等。

《板橋雜記》三卷,署三山人撰。全書分上卷、中卷、下卷。收選了一些優秀的小品文。記述了明朝末年南京十里秦淮南岸的長板橋一帶舊院諸名妓的情況及有關各方面的見聞。其中上卷為雅游,描寫明末清初金陵秦淮河畔的梨園,秦淮河燈船,妓院和江南貢院;中卷為麗品,記金陵諸名妓情況,以舊院為主,珠市附之;下卷為軼事,雜記舊院諸狎客之奇聞逸事。卷首有餘懷自識:「此即一代之興衰,亦千秋之感慨所系,非徒挾邪之是述,艷治之實傳。」《四庫全書總目》評曰:「文章凄縟,足以導欲增悲,亦唐人北里志之類。然律以名教,則風雅之罪人矣。」魯迅在《中國小說史略》中寫道:「唐人登科之後,多作冶遊,習俗相沿,以為佳話……自明至清,作者尤伙,清余懷之《板橋雜記》尤有名。」

今有:《板橋雜記》江蘇文藝出版社1987年版;《板橋雜記》劉如溪點評,青島出版社2010年版;《板橋雜記》上海古籍出版社2000年版。

《日知錄》

清代著名考據辯證類筆記,三十二卷,顧炎武撰。顧炎武簡介見中國古代文學要籍簡介(二)詩文別集《顧林亭集》。

《日知錄》是顧炎武「稽古有得,隨時札記,久而類次成書」的著作。書名取之於《論語·子張篇》。子夏曰:「日知其所亡,月無忘其所能,可謂好學也已矣」。顧炎武是明末清初大儒,學問淵博,見識通達,《日知錄》是他積累三十多年的筆記,與經史、詩文、訓詁、名物、典章制度、天文、地理以及吏治、雜事,無所不談;許多條目,全都原原本本,考證詳明。《內容宏富,貫通古今。三十二卷本《日知錄》有條目1009條(不包括黃侃《校記》增加的2條),長短不拘,最長者《蘇淞二府田賦之重》有5000多字;最短者《召殺》僅有9字。這與作者立志學術創新有密切的聯系。書前有其學生潘耒做的序。潘耒把《日知錄》的內容大體劃為八類,即經義、史學、官方、吏治、財賦、典禮、輿地、藝文。潘耒強調《日知錄》的經世意義,認為此書只有宋元時期的名儒能做出來,明朝三百年來沒有這樣的書,將來治國者採用其說,會大有益於「世道人心」,如果僅嘆服其考據的精闢,文辭的博辨,那不是作者著書的本意。關於寫作此書的目的,顧炎武本人說得很明白:「別著《日知錄》,上篇經術,中篇治道,下篇博聞,共三十餘卷。有王者起,將以見諸行事,以躋斯世於治古之隆」;「意在撥亂滌污,法古用夏,啟多聞於來學,待一治於後王」。

《日知錄》中,顧炎武提出社會風氣的好壞決定社會興衰的觀點,說:「目擊世趨,方知治亂之關,必在人心風俗」。他認為「風俗衰」是亂之源,並列舉大量事例,說明奢靡浮華的社會風氣,是導致國家衰亡的重要原因。他說評價君主的功績首先要看社會風氣:「論世而不考其風俗,無以明人主之功」。他不但從政治上提出了整頓「人心風俗」的具體 措施 ,如重流品、崇厚抑浮、貴廉、提倡耿介和儉約等,還從經濟上分析了「人心風俗」敗壞的原因,認為要使風俗變好,必須有讓百姓安居樂業的物質條件:「今將靜百姓之心而改其行,必在治民之產,使之甘其食,美其服,而後教化可行,風俗可善乎!」除正面倡導培養人心風俗、加強禮治,他還強調法制,主張嚴懲敗壞世風的貪官奸臣,說:「法不立,誅不必,而欲為吏者之勿貪,不可得也。」顧炎武還看到了「勢」在事物發展過程中的作用,主張進行社會變革,提出要順勢而行,「物來而順應」的變革思想。在卷三十二中,作者還特別指出學界「座主門生」與朋黨之禍的關系。指出唐代的進士,以主考為「主座」,自稱「門生」。以中唐以後,遂有朋黨之禍。並指出明代主考與進士,公然稱「座師」與「門生」,朋黨之禍,也不減於唐宋。

顧炎武曾把寫這部書比作「采銅於山」。注重收集第一手資料,在治學上嚴謹扎實,堪稱楷模。他這種研究學問的態度和 方法 是對明朝空疏學風的反動,對有清一代學風的轉變與形成具有重要的作用。後輩學者對這部筆記多推崇備至李慈銘稱贊《日知錄》這部筆記,「直括得一部《文獻通考》,而俱能出自於《通考》之外」;梁啟超說:「論清學開山之祖,舍亭林沒有第二人」。除黃汝成外,為這部書作校補、箋注的還有很多,如李遇孫《日知錄續補正》,丁晏《日知錄校正》,俞樾《日知錄小箋》,黃侃《日知錄校記》等。道光年間黃汝成采各家之說為該書作注,為《日知錄集釋》。

《日知錄》初刊於康熙三十四年(1695)。現在通行的商務印書館《國學基本叢書》本《日知錄》是以黃汝成的「集釋」本為底本。其中《刊誤》和《續刊誤》各二卷亦為黃汝成著。後附的《日知錄之餘》四卷,乃後人輯顧炎武著作遺佚而成。

今有:《日知錄集釋》,欒保群呂宗力校點,上海古籍出版社2006年版;《日知錄校注》陳垣校注,安徽大學出版社2007版;《日知錄集釋》石家莊·花山文藝出版社1990年版;《日知錄》中國文史出版社1999年版。



古代文學 讀書筆記 5篇相關文章:

★ 中國古代文學讀書筆記精選5篇

★ 古代文學讀書筆記5篇

★ 中國古代文學讀書筆記5篇

★ 古代文學作品讀書筆記5篇

★ 中國古代文學史讀書筆記

★ 中國古代文學作品讀書筆記

★ 《中國古代文學》讀書筆記

★ 古代文學作品讀書筆記

★ 中國古代文學讀書筆記作文

★ 中國古代文學讀書筆記

E. 明末清初黃宗羲、顧炎武、王夫之等人提倡經世致用,反對君主專制,這主要是基於他

清初三大思想家黃宗羲、王夫之、顧炎武猛烈批判李贄,是思想史上值得深思的問題。三大思想家在理欲觀、佛禪觀、對歷史人物的評價三個方面與李贄存在嚴重分歧。李贄提倡私慾,蔑視天理,三大思想家理欲並重,反對縱欲;李贄佞佛,三大思想家闢佛;李贄稱贊馮道為「吏隱」,三大思想家堅持氣節,貶抑馮道。從三大思想家與李贄的分歧,可以看出,隨著時代的變遷,中國早期啟蒙思想具有階段性特點,啟蒙思想的承繼與發展缺乏一種自覺的連續性。李贄的思想表現為個人對社會的抗爭,三大思想家則是既批判了專制制度,又照顧到明清易代之際特殊歷史條件下人們的思想特徵,二者都具有進步意義。同時,三大思想家雖然批判了李贄,但二者之間深層次的思想邏輯上的一致性還是相當明顯的。
關鍵詞:李贄;王夫之;黃宗羲;顧炎武;啟蒙思想

李贄像

明代思想家李贄和清初三大思想家黃宗羲、顧炎武、王夫之同是中國早期啟蒙思想史上的重要人物,都為啟蒙思想的發展貢獻了智慧。但是,明清之際,李贄卻遭到三大思想家的無情批判。王夫之斥責李贄不恤君親,不顧人倫,與民彝相抗,是「惑人心者」,[1](P891)其書其人宜「亟誅絕之」。[2] (P636)顧炎武則稱李贄為「小人」,認為「自古以來,小人之無忌憚而敢於叛聖人者,莫甚於李贄」。[3](P668)黃宗羲雖然沒有象王、顧二人那樣嚴厲指斥李贄,但他沒有在其所著《明儒學案》中為李贄立學案,而《明儒學案》向來是重視學術研究中的「一偏之見」和「相反之論」的,[4](P18)由此也可見黃氏對李贄的態度。作為啟蒙思想家的李贄,為什麼會遭到同樣是啟蒙思想家的後人的如此無情的批判呢?對此,我們要認真反思。實際上,三大思想家與李贄的分歧,主要集中在理欲觀、佛禪觀、對歷史人物的不同評價這三個方面。而這些分歧的產生,又是和社會歷史的變遷、學術淵源的不同緊密相連的。同時,在這種分歧的背後,又可看到中國早期啟蒙思想的一些特點。



理欲關系問題是宋至清思想史上的重要理論問題,也是啟蒙學者多為關注的問題。三大思想家之批判李贄,較為突出地就表現在理欲觀的分歧上。
在理欲問題上,李贄充分肯定「人慾」,根本不承認有所謂與「人慾」相對立的「天理」。他認為穿衣吃飯這種人們的物質慾望就是「人倫物理」之「天理」,並非在此之外別有一「天理」存在,他在《焚書》卷一《答鄧石陽書》中說:「穿衣吃飯,即是人倫物理,除卻穿衣吃飯,無倫物矣。」既然如此,就不應 「滅人慾」,相反,還要使「人慾」得到充分滿足,即他在《明燈道古錄》中說的,「各遂其千萬人之欲」。李贄所謂的「人慾」,是一種「私慾」,他認為,「夫私者,人之心也。人必有私而後其心乃見。若無私,則無心矣」。[5](P344)種田、持家、從學、做官,都是為了滿足個人私慾。一般人如此,聖人也是如此,趨利避害之心,人人相同,「趨利避害,人之同心」。由此,李贄還進一步解釋了義利關系,指出「正義即是謀利」,「夫欲正義,是利之也。若不謀利,不正可矣」。[5](P344)李贄認為,利之所在便是義,利在義中,正義的目的就是因為有利可謀,否則正義也就沒有意義了。李贄把為自己謀利當做一種不可抗拒的客觀規律,要求人們順應它,他在《焚書》卷一《答耿中丞》中說:「寒能折膠,而不能折朝市之人,熱能伏金,而不能伏競奔之子。何也?富貴利達所以厚吾天生之五官,其勢然也。是故聖人順之,順之則安之矣。」總之,李贄將人慾等同天理,並充分肯定人的私慾,主張私慾即為公利,認欲為理。這是和程朱理學排斥私慾的「天理之公」與「聖人無我」的禁慾主義相對抗的。
三大思想家對此的認識與李贄的差別是很明顯的。我們先看王夫之。首先,王夫之認為人的物質慾望與道德准則都是人性的當然內涵,聲色臭味與仁義禮智不相悖逆,「有聲色臭味以厚其生,有仁義禮智以正其德」,「仁義禮智之理,下愚所不能滅,而聲色臭味之欲,上智所不能廢,俱可謂之為性」。[2] (P121)人性就是理與欲的統一。
王夫之像

其次,王夫之雖然認為天理人慾均為人性所不可缺之內容,但他並沒有象李贄那樣將人慾等同天理,而是認為二者不可互替,「天理人慾,同行異情。異情者異以變化之幾,同行者同於形色之實」。[1](P837)第三,王夫之反對禁慾主義,但也反對棄理縱欲,主張以理制欲、以理統欲。之所以如此,是因為 「無理則欲濫,無欲則理亦廢」,[1](P255)不以理制欲,人慾橫流則成災,完全抑絕人慾,則理也缺乏存在的基礎而必遭廢止。「倘以盡己之理壓伏其欲,則於天下多有所不同;若只推其所欲,不盡乎理,則人己利害,勢將扞格」。[6](P640)再者,王夫之提倡「公欲」,反對「私慾」,認為只有「公欲」才合乎天理。「人慾之大公,即天理之至正矣」。「私慾凈盡,天理流行,則公矣」。[2](P406)主張存公欲去私慾,這和李贄倡導「私慾」是很不相同的。正是在這些方面,王夫之指責李贄「與天理民彝相抗」。[2](P648)王夫之既肯定了人的正常生活欲求和追求功利的合理性,也針砭了由於取消一切道德規范所導致的社會病態,其分「公欲」、「私慾」,有勉勵人們為「公利」和高尚事業奮斗的積極意義,也不難看出這一分法和朱熹分「物慾」、「私慾」有著一定程度的聯系。
顧炎武也認為自私自利是人之常情,「天下之人各懷其家,各私其子,其常情也。為天子為百姓之心,必不如其自為」。[7](P14)「人之有私,固
顧炎武像

情之所不能免也。」[3](P92)他還指出,追求私利的人慾是客觀存在的,不容否認,「有公而無私,此後代之美言,非先王之至訓矣」。[3] (P92)但顧炎武探討理欲問題的歸宿是在「理」與「公」上。對此,他提到制度層面上進行論述,指出為政之道在於充分滿足個人私慾的基礎上形成「天下之公」之「天理」。「合天下之私,以成天下之公,此所以為王政也。」[3](P92)他的「寓封建於郡縣」的政治設想,就是要把郡縣治理與郡守、縣令的個人私慾聯系起來,通過對私利的承認,有效地促進社會公利的形成。顧炎武希望統治者要能因私而成公,「聖人者因而用之,用天下之私,以成天下之公而天下治」。[7](P14)顧炎武承認「私慾」有一定的合理性,但他學宗程朱,受程朱思想的影響是明顯的,他反對禁慾,也反對縱欲,尤其反對私慾的膨脹,在顧炎武這里,滿足人們「私慾」的目的是為了達到「公利」,落腳點在後者。而李贄的落腳點在前者。正因如此,顧炎武批評鍾惺、李贄,借別人的話指責他們「公然棄名教而不顧」,「敗壞天下」。[3](P668)
黃宗羲認為利己乃人之本性,「有生之初,人各自私也,人各自利也」。後世君主視天下為一己之私產,而侵奪了民眾的私利,「使天下之人不敢自私,不敢自利,以我之大私為天下之大公」。[8](P2)並從這個層面上批評了君主專制。但是,黃宗羲承認人的私慾的合理性,是有限度的。他反對人慾泛濫,將 「人慾」界定為「一人之私」,「人慾是落在方所,一人之私也」。[9](P153)那麼,在這一己之私的人慾的流行中就不可能有天理的體現,天理與人慾是完全對立的,「天理人慾,正是相反,此盈則彼絀,彼盈則此絀,故寡之又寡,至於無欲,而後純乎天理」。[9](P153)他還狠狠批評了好友陳確「人慾恰好處即天理」的命題,認為「必從人慾恰好處求天理,則終身擾擾,不出世情,所見為天理者,恐是人慾之改頭換面耳」。[9](P153)黃宗羲對一己之私的人慾如此深惡痛絕,並如此嚴格地區別天理與人慾,除了他思想中尚存理學之痕跡較多之外,還與他的君子小人之辨有關,他以為君子無私慾,小人有私慾,表現了對小人的痛恨。李贄提倡私慾,自然是黃宗羲所不能同意的。
總之,李贄在理欲觀上認欲為理,人慾即是天理,個人私慾即是公利,否認一切社會規范。三大思想家雖然也都承認人慾存在的合理性,但同時又都注意以理節欲,認為人慾的發展需要一個度,過猶不及,均非正常。他們對「私慾」,尤其深惡痛絕。



從學術淵源上看,李贄是王門後學、泰州學派第三代傳人,治學的路子是心學。王學後人,流於禪者甚多,李贄便是其中之一,他治學出入佛老,晚年更是事佛有加,甚至落發為僧,摒棄世俗人情,走向極端狂禪。他在《續焚書》卷二《三教歸儒說》中認為,「儒、道、釋之學,一也」。在同書卷一《復李士龍》中又說孔子、老子、釋迦牟尼為「三大聖人」。這些,是三大思想家最為反感的。
三大思想家學術傳承不同,但卻一致闢佛。王夫之宗師張載,修正程朱,反對陸王,尤其對陸王心學流於禪進行了猛烈批判。李贄的狂禪,更使王夫之深惡痛絕。王夫之認為,老莊、申韓、佛教為古今三大害,「古今之大害有三,老莊也,浮屠也,申韓也」。[10](P580)他斥佛教為「異端」、「禽獸」,佛教的所謂六業輪回及善惡報應是「廢人道,亂天紀」。[11](P236)在他看來,王陽明之學有嚴重禪學傾向,「姚江王氏陽儒陰釋,誣聖之邪說」。[2] (P10)其一傳而為王艮、王畿,再傳而為李贄,「恬不知恥,而竊佛老之土苴以相附會,則害愈烈。而人心之壞,世道之否,莫不由之矣」。[12] (P1246)特別是李贄,「合佛、老以溷聖道,尤其淫而無紀者也」。[2](P26)
顧炎武反對陸王,修正程朱。批判空疏學風,號召人們做實實在在的學問。他通過比較孔子學說和心學,揭露了陸王心學的禪學實質,借黃震的話說:「孔門未有專用心於內之說也,用心於內,近世禪學之說耳。」[3](P653)贊同黃震對心學的斥責:「近世喜言心學,舍全章本旨而獨論人心道心,甚者單摭道心二字,而直謂即心是道,蓋陷於禪學而不自知,其去堯、舜、禹授受天下之本旨遠矣。」[3](P654)顧炎武一生致力於恢復儒學之正,剔除後儒附會在原始儒學上的「異端」之說,佛學便在辟除之列。他聲稱自己「生來不讀佛書」,[7](P242)以示不與言佛者同道。他罵李贄為「小人」,一個重要的原因就是李贄承緒陸王,不僅傾向於禪,而且皈依佛門,溺於禪教。明萬曆間禮部尚書馮琦上言,稱李贄「惑世誣民」,指責李贄「背棄孔孟,誹毀程朱,惟《南華》、西竺之語是宗是競。以實為空,以空為實,以名教為桎梏,以紀綱為贅疣。以放言高論為神奇,以盪軼規矩,掃滅是非廉恥為廣大。取佛書言心言性略相近者竄入聖言,取聖經有空字無字者強同於禪教。語道既為踳駁,論文又不成章。世道潰於狂瀾,經學幾為榛莽」。[3](P661)這是顧炎武深表贊同的。

黃宗羲像

從學術淵源上看,黃宗羲與李贄同是王學傳人,但黃氏卻沒有在《明儒學案》中為李贄立學案,個中原因,也在於李贄偏離師說,走向狂禪,而黃宗羲卻是要修正王學,極力剔除陽明心學中的禪學成分,二人的分歧非常明顯。清初,由於學術傳承的不同,王夫之、顧炎武均有將姚江王氏之學歸為禪學的傾向,企圖將陽明心學排斥在儒學之外。但在黃宗羲看來,陽明心學不是禪學,但心學末流多流於禪的現象是存在的。在《明儒學案》中,他努力揭露王學末流的禪學傾向,亟辨儒、釋界限。他說:「陽明先生之學,有泰州、龍溪而風行天下,亦因泰州,龍溪而漸失其傳。泰州、龍溪時時不滿其師說,益啟瞿曇之秘而歸之師,蓋躋陽明而為禪矣。……泰州之後,其人多能以赤手搏龍蛇,傳至顏山農、何心隱一派,遂復非名教之所能羈絡矣。」[4](P703)從《明儒學案》我們可以看出,在心學 「是禪」、「非禪」的問題上,黃宗羲的態度是非常明顯的。其一,他反對人們將王氏後學的流弊加到陽明頭上;其二,王氏後學中有些人背叛了陽明之學,基本點轉移到佛禪的立場上,應盡力排擊;其三,有些人受禪學影響,但基本點仍在儒學。黃宗羲對佛教極為反感,多處揭露佛燈、舍利、地獄等神道的虛偽性。他認為佛教的輪回說抹煞世間之倫理,斷絕孝親之觀念,「傷害天理」,[8](P158)是邪說之首,要「投巫驅佛」。[8](P41)李贄是狂禪,在黃宗羲看來,他的基本立場已轉到了禪學上,已不能再算作儒者之列。在《明儒學案·泰州學案》中,黃宗羲為李贄好友焦竑、耿定理以及李贄師友耿定向、王畿、羅汝芳、潘士藻等人都立了學案,彰揚他們的思想,而獨獨漏掉了李贄,這不是偶然的。黃宗羲曾分析過耿定向與李贄的思想分歧,從中我們多少可以窺知一些黃氏不為李贄立學案的原因。他說:「先生(指耿定向)因李卓吾鼓倡狂禪,學者靡然從風,故每每以實地為主,苦口匡救,然又拖泥帶水,於佛學半信半不信,終無以壓服卓吾。」 [4](P815)李贄是狂禪,又做了和尚,自然被排除在總結明代理學發展的《明儒學案》之外,耿定向諸人受禪學影響,「於佛學半信半不信」,基本立場尚未脫離儒學,故有立案之資格。



清初三大思想家批判李贄的第三個原因就是對歷史人物的評價不同。李贄評價歷史人物,不以孔子之是非為是非,敢於沖破成見,對一些遭人非議的歷史人物進行了重新認識。如他在《藏書》中為商鞅平反,稱秦始皇為千古一帝,卓文君為善擇佳偶,武則天是聖後,特別是對於五代時期一生事四姓十君並耶律契丹的馮道倍加稱贊,稱其為「吏隱」,能將百姓之存亡置於君主和自身的榮辱之上,在保身的同時又使百姓免遭塗炭之苦。對於他的這些看法,特別是他關於馮道的評價,是清初三大思想家斷不能同意的。
清初三大思想家身處明清易代之際,「神州盪覆,宗社丘墟」,清王朝「以夷變夏」,使得他們承受了巨大的亡國哀痛。他們富有民族意識,以保持「氣節」相砥礪,誓死不仕清朝。特殊的歷史時期使他們在看待歷史人物時有著與李贄截然不同的視角。
王夫之一生崇敬民族英烈,以劉琨、岳飛、文天祥等忠節之人為楷模,鄙視與唾棄變節仕二姓之敗類,尤其恥為五代的馮道。「馮道身為宰相,旦此夕彼,如失節之婦,二十年而五適人,人皆得而賤之」。[6](P1147)這樣喪失大節的人物,李贄卻要倍加贊揚,這是王夫之所不能容忍的,他說:「自古小人淹沒寵利,不恤君親者,即無所不至,未敢以其所為,公然標榜,與天理民彝相抗,其良心固尚不盡亡也。自龍溪竊釋中峰之說,以貪嗔痴治戒定慧,惑世誣民。李贄益其邪焰,獎譙周、馮道而詆毀方正之士。時局中邪佞之尤者,依為安身之計。猖狂之言,正告天下而無復慚愧。」[2](P648)他認為李贄獎掖馮道,是故為「奇詭」之言,「褒其所不待褒」,「貶其所不勝貶」,不但起不到彰揚君子、貶抑姦邪的作用,而且將人誤導,其危害世風,無異於洪水猛獸,他說:「若近世李贄、鍾惺之流,導天下於邪淫,以釀中夏衣冠之禍,豈非逾於洪水,烈於猛獸乎」。「人心以蠱,風俗以淫,彝倫以斁,廉恥以墮」。[10](P1111)
黃宗羲研究歷史也著意於表彰忠烈,高揚氣節,尤其對仗節死義之士,守節不仕之民給予大力表彰。在他看來,忠義是「天地之元氣」,和平年代,「韜為道術,發為事功」,矻矻為民;歷史巨變時期,或表現為忠烈,或表現為氣節,是一種精神,[9](P505)李贄贊賞馮道,所彰揚的東西與黃宗羲是格格不入的。顧炎武和黃、王一樣,堅持民族氣節,堅辭清廷徵聘,過著與清廷不合作的遺民生活。他同樣將李贄褒揚馮道看成一大罪惡。顧炎武引用明萬曆間禮科給事中張問達彈劾李贄之語,稱李贄「以馮道為吏隱」是「狂誕悖戾」。[3](P667)在清初,顧炎武是提倡士人廉恥的重要人物,他治學以「博學於文,行己有恥」 相砥礪,尤其重視士人之高節與知恥。宋代歐陽修在《新五代史·馮道傳》中極為鄙薄馮道,因為他不顧禮義廉恥,不能守節,並評論說:「禮義,治人之大法;廉恥,立人之大節。蓋不廉則無所不取,不恥則無所不為。人而如此,則禍敗亂亡亦無所不至。況為大臣,而無所不取,無所不為,則天下豈有不亂,國家豈有不亡者乎?」對此,顧炎武極為贊賞,在《日知錄》中照錄了這段文字,並進一步指出,「士大夫之無恥,是謂國恥」。[3](P482)馮道事四姓十君,為無恥之尤,是顧炎武最為鄙視的。李贄褒馮道而炎武貶馮道。一褒一貶,分歧明顯。



從以上三個方面的論述來看,三大思想家之批判李贄,主要是基於思想上的差異。而這種思想上的差異,又是與學術淵源和時代變化緊密相聯的。李贄生活在晚明,他所面對的社會環境與三大思想家所面對的「以夷變夏」、「天崩地解」之改朝換代的時代環境迥然有異。李贄發揮泰州學派「百姓日用即道」的觀點,把人慾強調到了極端,尤其極端肯定個人私慾,認為所有人都是為「欲」、「利」而奔波,片面強調「欲」、「私」而排斥「理」、「公」,認為「天下盡市道之交」,社會人際關系無非是一種商業交易,聖人、士與市井之人沒有什麼兩樣,都是為了謀求私利。這在明清之際特別需要儒士之節和民族精神的情況下,顯然是不合時宜的。三大思想家都不反對人有自私自利之心,但都反對私慾膨脹,希望用仁義廉恥人倫道德之「天理」來約束人們的物質慾望。比如顧炎武就認為士不應混同於一般民眾,像商人一樣去謀私利,而應象東漢黨錮之輩那樣「依仁蹈義,捨命不渝,風雨如晦,雞鳴不已」,[3](P469)像北宋靖康之變以後的英雄豪傑一樣,「以名節為高,廉恥相尚」,「臨難不屈」,[3](P472)擔當時代重任。這些恰恰是李贄之所忽視的。同樣,李贄評價歷史人物,敢於沖破俗見,往往發人深省,其對馮道的評論,就頗耐人尋味。但由於明清之際,民族矛盾凸顯在人們面前,對於深明《春秋》大義的知識分子來講,這是一個需要氣節的時代,馮道事四姓十君及耶律契丹,是歷史上的「貳臣」,自然要受到貶斥。李贄褒揚馮道,自然就要受到目睹明末降官如毛、降將如潮的三大思想家的批判了。
清初,鑒於明亡的歷史教訓,三大思想家開始由反思政治得失而推原學術精神,由歷史的批判而進行學術的批判。他們深深感到,明之亡,理學末流長於空談、寡於治道不能辭其咎。於是開始對宋明以來占統治地位的程朱理學和陸王心學在學理上的種種失誤進行剖析,特別是對心學傳人流於禪的現象進行了批判。他們深切地感到,由於陸王心學之由儒入佛,言心性、喜頓悟,學風空虛,深化了儒學的危機。剔除佛學,恢復經學之本來面目,是關乎儒教存亡的大事。李贄「淫於釋」,敗壞學風,自然也是反思心學失誤的三大思想家所不能同意的。
由此,我們不能不對中國早期啟蒙思想中的一些問題進行反思。
首先,中國早期啟蒙思想隨著時代的變化具有階段性特點,啟蒙思想的承繼與發展缺乏一種自覺的連續性。晚明,中國社會的商品經濟蓬勃發展,資本主義萌芽表現明顯,一些新型生產關系出現。「工商皆本」的觀念盛行,市民生活逐漸奢靡腐化,逾禮越制時時發生,棄農經商的地主和棄儒從商的士人大量出現。在這種情況下,李贄開始重估傳統價值,肯定人們追求物質享受的合理,倡導「私慾」,越禮制而尊佛禪,評歷史自出新意。總之,顛倒了傳統的是非觀,表現出一種新的思想苗頭。到明清之際,中國資本主義萌芽由於明清易代而備受摧殘,歷史的劇變將反對民族壓迫之夷夏觀念凸現在人們面前。此時,明中葉以來興起的市民階層追求財富的要求雖不絕如縷,但王朝更替之實際情況更顯重要。思想家們要面對雙重的價值選擇。由此,人們開始反思晚明思想界的失誤。三大思想家從總結明亡教訓的立場出發,指斥李贄鼓吹「私慾」,轉而強調「大公」,甚至「天理」;反對佛禪,醇化儒學;高揚氣節,指斥「貳臣」。這種變化,是時代劇變提出的新課題。這說明,中國早期啟蒙思想受外部環境的制約比較大,其思想的成熟性、穩固性比較差,且缺乏一種自覺的一以貫之的思想承繼與理性認同。至少在三大思想家與李贄之間是如此。李贄所使用的范疇、概念與所持的價值觀,在三大思想家那裡幾乎都遭到否定與批判。三大思想家面對現實,提出了有別於李贄的價值思考,他們的啟蒙是一種根源於傳統學理的思想發展,不認真分析,就很容易被掩蓋在傳統學術精神之下。
其次,一部分學者認為,如果將李贄看作早期啟蒙學者和進步思想家,那麼痛罵李贄的三大思想家就不能被看作是啟蒙學者,而且思想是反動的和倒退的。實際上,這是將問題簡單化了。後來者批判前人,並不標志著後來者的思想就沒有啟蒙意義。時代不同了,啟蒙思想的表現形式也就有了變化。李贄的思想是激進的,他對社會虛偽、腐惡現象提出尖銳的批評,竭力去破壞、打碎那種絕對化、偶像化的正統思想,啟蒙意義不言而喻。可是,由於這種「異端」思想沒有估計到正統思想的強大,太過超前,並沒有多少社會基礎,無法引起社會任何階級或階層的心理共鳴,只表現為個人對社會的抗爭。三大思想家與李贄的分歧不在於要不要人慾,而在於對人慾的度的把握。李贄主張自由放任,而三大思想家更強調要預設一個秩序的界限,肯定慾望之合情合理,又不要使私慾膨脹。三大思想家同樣對專制制度進行了無情批判,既反對封建的條教禁約,又照顧到明清易代之際特殊歷史條件下人們的思想特徵,因此他們即倡導公欲,又倡導道德人格的完善。把對現存社會制度的批判和對未來社會的憧憬與探求有機聯系在一起,體現出一種啟蒙思想的成熟。由於他們的思想更能在本質上把握時代的脈搏,有較為廣泛的社會基礎,更容易引起士大夫階層的共鳴。可以說,李贄與三大思想家的思想都具有歷史的進步意義。
其三,如果再深入一步認識的話,我們就會看到,三大思想家雖然嚴厲地批判了李贄,但他們的思想與李贄的思想仍有許多暗合之處,或者說,他們的思想中揚棄地包含了李贄學說的合理因素,雖然這種暗合並非是一種自覺地繼承,但仍然讓我們看到啟蒙思想家在思考問題時相合的一面。比如,在理欲觀方面,表面看,三大思想家所提倡的「公欲」與李贄的「私慾」是對立的。其實,公欲也是對人慾的肯定,公欲是建立在對每個人自私自利之心的肯定這一基礎上的,沒有對私慾的肯定,公欲也就失去了立論的基礎。再如在批判封建專制政體時,三大思想家都是以肯定人性自私說為出發點來立論的,這與李贄的「人皆自私論」不謀而合。以此為邏輯起點,黃宗羲揭露了封建君主為滿足一己之私慾,剝奪天下人自私自利權力的罪惡,提出「向使無君,人各得自私也,人各得自利也」,[8](P3) 從滿足人們自私自利的人性的角度出發提出了廢除、改變君主專制的必要性。顧炎武「合天下之私以成天下之公」的命題同樣是以承認個人私利為前提的。李贄提出 「人皆自私論」,透過層層宗法關系的密網,表達了對個人私利、個體的存在及其價值的肯定。三大思想家則力圖從人性自私說出發,批判封建專制主義,表達了對於建立保障自私和自利之心的基礎上的理想社會的嚮往。這種邏輯上的一致性是明顯的。

參考文獻:
[1]王夫之.船山全書(一)[M].長沙:嶽麓書社,1988.
[2]王夫之.船山全書(十二)[M].長沙:嶽麓書社,1992.
[3]顧炎武.日知錄集釋[M].長沙:嶽麓書社,1994.
[4]黃宗羲.明儒學案[M].北京:中華書局,1985.
[5]李贄.藏書[M].北京:中華書局,1959.
[6]王夫之.船山全書(六)[M].長沙:嶽麓書社,1991.
[7]顧炎武.顧亭林詩文集[M].北京:中華書局,1983.
[8]黃宗羲.黃宗羲全集(第一冊)[M].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1985.
[9]黃宗羲.黃宗羲全集(第十冊)[M].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1993.
[10]王夫之.讀通鑒論[M].北京:中華書局,1975.
[11]王夫之.船山全書(五)[M].嶽麓書社,1993.
[12]王夫之.船山全書(四)[M].嶽麓書社,1991.

刊於《河南師范大學學報》2002年第6期

F. 傳世藏書的藏書目錄

經庫
十三經註疏:
周易正義 十三經註疏阮刻本
尚書正義 十三經註疏阮刻本
毛詩正義 十三經註疏阮刻本
周禮註疏 十三經註疏阮刻本
儀禮註疏 十三經註疏阮刻本
禮記正義 十三經註疏阮刻本
春秋左傳正義 十三經註疏阮刻本
春秋公羊傳註疏 十三經註疏阮刻本
春秋穀梁傳註疏 十三經註疏阮刻本
論語註疏 十三經註疏阮刻本
孝經註疏 十三經註疏阮刻本
爾雅註疏 十三經註疏阮刻本
孟子註疏 十三經註疏阮刻本
經學史:
尚書大傳 皇清經解續編本
韓詩外傳 明沈氏野竹齋刊本
春秋繁露 抱經堂盧校本悉刻二十二子本
大戴禮記 皇清經解本
六藝略 百衲本漢書
白虎通義 白虎通德論本
五經異義 皇清經解本
周易集解 古經解匯函本
春秋經傳纂例 古經解匯函本
周官新義 錢儀吉校補本
七經小傳 影宋刊本
大學衍義補 四庫全書本
古文尚書疏證 眷西堂本
孟子字義疏證 微波榭本
漢學師承記 國學基本叢書本
經義述聞 皇清經解本
春秋公羊經何氏釋例 皇清經解本
今古學考 四益館經學叢書本
孔子改制考 朱維錚復校本
經學歷史 周子同注釋本
國故論衡 國學講習會原刊本
語言文字:
說文解字注 經韻樓刻本
方言 四部叢刊本
釋名疏證補 影光緒二十二年本
廣雅疏證 嘉慶元年初刊本
廣韻 張氏澤存堂宋本廣韻本
中原音韻 訥庵本
經傳釋詞 古書字義用法叢刊本
馬氏文通 清光緒三十年本
存目提要(72種)
史庫 二十六史:
史記 百衲本
漢書 百衲本
後漢書 百衲本
三國志 清武英殿本
晉書 清武英殿本
宋書 清武英殿本
南齊書 清武英殿本
梁書 清武英殿本
陳書 清武英殿本
魏書 清武英殿本
北齊書 清武英殿本
周書 清武英殿本
南史(一) 清武英殿本
南史(二) 清武英殿本
北史 清武英殿本
隋書 清武英殿本
舊唐書 清武英殿本
新唐書 清武英殿本
舊五代史 清武英殿本
新五代史 清武英殿本
宋史(一) 清武英殿本
宋史(二)清武英殿本
遼史 清武英殿本
金史 清武英殿本
元史 清武英殿本
新元史 天津徐氏退耕堂本
明史(一) 清武英殿本
明史(二)清武英殿本
清史稿(一)關內本
清史稿(二)關內本
清史稿(三)關內本
表(一) 百衲本、殿本、關內本
表(二) 關內本
表(三) 關內本
資治通鑒
資治通鑒(一) 影鄱陽胡氏本
資治通鑒(二) 影鄱陽胡氏本
資治通鑒(三) 影鄱陽胡氏本
續資治通鑒
續資治通鑒(一) 馮集梧補刻本
續資治通鑒(二) 馮集梧補刻本
存目提要(96種)
通典
通典 中華書局本
通志略 通志略 明汪刻本
文獻通考
文獻通考(一) 清武英殿三通合刻本
文獻通考(二) 清武英殿三通合刻本
文獻通考(三) 清武英殿三通合刻本
地理:
水經注 世界書局本
大唐西域記 高麗新藏本
海國圖志 光緒丙子平慶涇固道署重刊本
地理:
讀史方輿紀要(一) 稿本
讀史方輿紀要(二) 稿本
存目提要(74種)
雜史
世本 茆泮林輯本
國語 士禮居刻本
戰國策 姚寵校本
吳越春秋 隨盦叢書本
越絕書 四部備要本
華陽國志 成都志古堂原版印行本
貞觀政要 四庫全書本
史通 史通通釋本
文史通義 葉瑛文史通義校注本
十七史商榷 叢書集成本
竹書紀年 四庫全書本
目錄類:
四庫全書總目(一) 浙江翻刻武英殿本
四庫全書總目(二) 浙江翻刻武英殿本
四庫未收書目提要 光緒八年傅以禮校訂本
四庫撤毀書提要 輯佚本
子庫 諸子:
老子 四部叢刊本
莊子 四部叢刊本
文子 守山閣叢書本
鶡冠子 四部叢刊本
列子 四部叢刊本
晏子春秋 二十二子本
孔子集語 平津閣叢書本
曾子注釋 皇清經解本
子思子全書 經典集林本
荀子 二十二子本
孔叢子 杭州藏明翻宋刻本
賈誼新書 抱經堂本
至言 玉函山房本
河間獻王書 玉函山房本
公孔弘書 玉函山房本
新序 嘉靖翻宋刻本
揚子法言 秦氏仿宋本
新論 嚴可均輯本
潛夫論 古堂影宋本
申鑒 黃省曾注本
孔子家語 湖北叢書本
墨子 畢沅校正本
隨巢子 玉函山房本
管子 二十二子本
商君書 四部叢刊本
申子 玉函山房本
韓非子 四部叢刊本
晁氏新書 玉函山房本
諸子
政論 嚴可均本
中論 杜思資深堂本
仲長子昌言 玉函山房本
鄧析子 復宋本
尹文子 湖海樓叢書本
公孫龍子 嚴可均本
人物誌 影明正德刊本
鬼穀子 陶弘景注本
陰符經 續知不足齋本
屍子 二十二子本
呂氏春秋 畢沅校注本
淮南子 庄逵吉本
論衡 通津草堂本
蔣子萬機論 嚴可均輯本
傅子 叢書集成本
抱朴子 道藏本
劉子 道藏本
金樓子 四庫全書本
顏氏家訓 影明遼陽傅太平本
中說 四部叢刊本
長短經 叢書集成本
兩同書 四庫全書本
化書 道藏本
周敦頤集 正誼堂全書本
張載集 康熙間朱軾校刊本
陸九淵集 涵芬樓本
二程本書 康熙間呂留良刻本
朱熹集(一) 影嘉靖十一年本
朱熹集(二) 影嘉靖十一年本
朱子語類 西京清麓叢書本
王陽明集 影隆慶六年刻本
焚書 國粹叢書
續焚書 原刻本
東西均 安徽藏原裝本
明夷待訪錄 指海本
四存編 畿輔叢書本
大同書 中華書局本
仁學 上海圖書館刻本
訄書 東京翔鸞社鉛印重訂本
諸子平議 春在堂本書本
存目提要(12種)
佛典:
佛本行經 金陵刻經處刻本
梵網經 鳩摩羅什譯本
阿彌陀經 鳩摩羅什譯本
金剛經錍 鳩摩羅什譯本
緣起經 常州天寧寺刻經處集刊本
妙法蓮花經 上海佛學局釋氏十三經本
心經 上海佛學書局釋氏十三經本
維摩詰經 鳩摩羅什譯本
無量壽經 魏康僧鎧譯本
唯識三十論頌 中國佛學刊唯識三十論略釋本
大乘起信論 南京佛紀流通處單行本
肇論 北京佛經流通處刻本
三論玄義 金陵刻本經處清二十五年刻本
六祖大師法寶壇經 金陵刻經處刻曹溪原本
金剛 揚州刻經處刻本
華嚴一乘教義分齊章
原人論 同治十三年雞園刻經處刻本
輔教編 鐔津文集本
弘明集 大正藏本
廣弘明集 大正藏本
高僧傳 大正藏本
比丘尼傳 大正藏本
大宋高僧傳 宋磧砂藏本
洛陽伽藍記 商務張宗祥合校本
求法高僧傳 金陵刻經處刻本
景德傳燈錄 常州天寧寺刻本
存目提要(74種)
道典:
太平經合校 王明合校本
真誥 道藏本
洞玄靈寶三洞奉道科戒營始 道藏本
道教義樞 道藏本
養性延命錄 道藏本
道樞 道藏本
修真十書 道藏本
庚道集 道藏本
中和集 道藏本
歷世真仙體道通鑒 道藏本
太上感應篇 道藏本
存目提要(88種)
文史筆記:
風俗通義 影元大德本
古今注 影宋刊本
酉陽雜俎 影趙氏本
封氏聞見記 雅雨堂叢書本
夢溪筆談 四部叢刊本 學津討原本
容齋隨筆 影宋刊本
困學紀聞 影傅氏元初刻本
南村輟耕錄 影潘氏元刊本
焦氏筆乘 明萬曆刻本
客座贅語 金陵叢刻本
日知錄集釋 嘉定黃氏西溪草廬重刊本
十駕齋養新錄 影嘉慶本
札朴 蔣氏心矩齋校本
東塾讀書記 商務排印本
讀書雜志 清道光十二年刻本
癸巳存稿 光緒十年刻本
癸巳存高 王藻刻本
日下舊聞考 原刻本
存目提要(20種)
雜記:
西京雜記 影嘉靖本
雲溪友議 影明刊本
唐語林 守山閣本
東坡志林 學津討原本
揮塵錄 毛氏影鈔本
老學庵筆記 津逮秘書本
雲麓漫鈔 涉聞梓舊本
東京夢華錄 學津討原本
夢粱錄 知不足齋本
齊東野語 叢書集成本
武林舊事 知不足齋本
呈史 影元刊本
青樓集 古今說海本
七修類稿 耕煙草堂本
五雜俎 日本寬文刻本
萬曆野獲編 道光刻本
池北偶談 康熙文粹堂刊本
板橋雜記 金陵叢刻本
茶餘客話 二十二卷本
履園叢話 原刻本
閱世編 上海掌故叢書本
清稗類鈔(一) 商務原本
清稗類鈔(二) 商務原本
存目提要(98種)
醫部
素問 顧氏翻宋刻本
靈樞經 明趙府居敬堂刊本
難經 古今醫統正脈全書本
類經 金閶童湧泉刊本
醫經存目提要(17種)
傷寒論 明趙開美影宋刻本
類證活人書 古今醫統正及脈全書本
傷寒明理論 明刊本
傷寒論注 馬中驊校刊本
傷寒貫珠集 清末廣州惠濟倉美本
傷寒存目提要(29種)
金匱要略方論 明萬曆趙開美本
金匱要略心典 清雍正刻本
金匱存目提要(9種)
溫疫論 鄭重光溫疫論補注本
廣瘟疫論 上海千頃堂書局石印本
疫疹一得 延慶堂刊本
溫病條辨 清嘉慶問心堂刻本
溫熱經緯 清同治湖北崇文書局刻本
隨息居重訂霍亂論 四明林正堂室刊本
時病 論 清光緒 雷慎修堂本
溫病存目提要(11種)
脈經 清光緒周學海本
瀕湖脈學 四庫全書本
四診抉微 清雍正四年丙午玉映堂原刊本
察舌辨症新法 中醫學大成本
診斷存目提要(19種)
神農本草經 問經堂叢書本
雷公炮 論 1932年成都義生堂刊本
珍珠囊補遺葯性賦 中國醫學大成本
湯液本草 古今醫統正脈全書本
本草綱目 味古齋重校刻本
本草存目提要(27種)
肘後備急方 明正統道德藏本(影印本)
備急千金要方 江戶醫學影宋本
千金翼方 明萬曆三十三年王肯堂刊本
外台秘要 明崇禎十三年程衍道校勘本
太平聖惠方 永正十一年抄本
太平惠民和劑局方 元鄭天澤刊本
聖濟總錄 清乾隆五十年震澤汪氏燕遠堂刻本
普濟本事方 清乾隆十五年芸暉堂錄宋抄本
濟生方 四庫全書本
醫方考 亮明齋刻本
方劑存目提要(66種)
素問玄機原病式 古今醫統正脈全書本
宣明方論 四庫全書本
內外傷辨 明萬曆吳勉學校刻東垣十書本
脾胃論 明嘉靖梅南書屋刻東垣十書本
蘭室秘藏 元刻本
醫學發明 明萬曆刻本
陰證略例 十萬卷樓重刻本
十葯神書 中國醫學大成本
雜病證治准繩 上海科技出版社縮影本
痰火點雪 中國醫學大成本
症因脈治 康熙四十五年初刻本
理虛元鑒 清乾隆辛卯年柯氏原刻本
傅青主男科 上海啟新書局合刊影印本
風勞臌膈四大證治
血證論 清光緒十六年庚寅刻本
內科存目提要(15種)
劉涓子鬼遺方 明萬曆二十九年刻本
外科正宗 明崇禎四年辛未刻本
外科證治全生 清咸豐十一年武昌節署刻本
瘍科心得集 盡心齋刻本
外科存目提要(25種)
理傷續斷方 洪武刻本
正體類要 薛氏醫案本
骨傷科存目提要(10種)
婦人大全良方 四庫全書本
濟陰綱目 小酉山房刻本蜩寄藏版
傅青主女科 湖北崇文書局刻本
婦科存目提要(26種)
小兒葯證直訣 周氏醫學叢書本
萬氏家傳幼科發揮 萬密齋醫學全書本
幼幼集成 登雲閣藏版(初刻本)
兒科存目提要(21種)
秘傳眼科龍木論 明萬曆乙亥刊本
銀海精微 醉耕堂刊本
原機啟微 薛氏醫案本
口齒類要 明新都吳玄有校刊本
審視瑤函 清掃葉山房刻本
重樓玉鑰 清道光蘇城喜墨齋刊本
五官科存目提要(20種)
針灸甲乙經 古今醫統正脈全書本
針灸大成 明萬曆辛丑年刻本
針灸存目提要(19種)
十問 馬王堆漢墓帛書
合陰陽 馬王堆墓帛本
天下至道談 馬王堆墓帛本
素女經 雙梅影 叢書本
養老奉親書 壽親養老新書本
內功圖說 人民衛生出版社影印本
養生氣功存目提要(20種)
格致余論 古今醫統正脈全書本
醫經溯洄集 古今醫統正脈全書本
名醫類案 知不足齋本
醫貫 三多齋梓行本
醫學源流論 半松齋初刻本
醫原 留耕書屋新鐫本
醫案醫話醫論存目提要(30種)
諸病源候論 丁光迪等校注本
華氏中藏經 清孫星衍校刻本
三因極一病證證方論 宋刊配補元麻沙復亥
醫學啟源 明正德刊本
儒門事親 古今醫統正脈全書本
洗冤集錄 元刊本
衛生寶鑒 惜陰軒叢書本
丹溪心法 古今醫統正脈全書本
脈因證治 頤生堂刻本
醫學綱目 明嘉靖刻本
證治要訣及類方 明正統八年刻本
明醫雜著 宋陽山刻本
醫學正傳 上海會文堂書局本
韓氏醫通 鄒松如氏藏本
赤水玄珠 明萬曆二十四年刻本
醫學入門 萬曆三年乙亥刊本
萬病回春 金陵周氏刻本
先醒齋醫學廣筆記 京口大成堂刻本
景岳全書 兩廣運使署刻本
醫宗必讀 金相堂本
醫門法律 四庫全書本
石室秘錄 三讓堂刻本
辨證錄 黃退庵校刊本
醫學心悟 中國醫學大成本
醫宗金鑒 武英殿刊本
醫學三字經 南雅堂刻本
醫林改錯 三槐堂刻本
理瀹駢文 清同治三年刻本
醫學衷中參西錄 清宣統元年天津新華印書局鉛印本
綜合存目提要(67種)
兵書:
孫子 中華藝術社影宋刻武經七書本
吳子 中華學藝社影宋刻武經七書本
司馬法 中華學藝術社影宋刻武經七書本
孫臏兵法 文物出版社1985年本
尉繚子 中華學藝社影宋刻武經七書本
六韜 中華學藝社宋刻武經七書本
黃帝陰符 經四庫全書本
黃石公三略 中華學藝社影宋刻武經七書本
握奇經 津逮秘書本
將苑 清張澍輯諸葛忠武侯文集本
唐太宗李衛公問對 中華學藝社影宋刻武經七書本
衛公兵法輯本 清漸西村舍叢刊本
神機制敵太白陰經 守山閣叢書本
武經總要 明唐福春刻本(影印本)
虎鈐經 粵雅堂叢書本
何博士備論 留香室刊本
十七史百將傳 翁氏刻隆慶元年耿文光印本
守城錄 瓶花書屋叢書本
歷代兵制 靜觀堂刊本
翠微先生北征錄 秋浦雙忠錄本
紀效新書 四庫全書本
練兵實紀 四庫全書本
武編 徐象標耘曼山館刻本
陣紀 惜陰軒叢書本
草廬經略 粵雅堂叢書本
三十六計
曾胡治兵語錄 1931年青年書店費怒春注釋本
存目提要(76種)
小說:
山海經 影明成化刻本
燕丹子 孫星衍校訂本
異苑 四庫全書本
世說新語 王先謙校刻本
搜神記 津逮秘書本
夷堅志 涵芬樓排印本
太平廣記(一)談愷本
太平廣記(二)談愷本
剪燈新話 董康誦芬室翻刻日本活字本
剪燈余話 董康誦芬室翻刻日本活字本
覓燈因話 董康誦芬室刊本
虞初新志 上海進步書局正印本
聊齋志異 鑄雪齋抄本
閱微草堂筆記 進步書局筆記小說大觀本
三國演義 毛綸毛崗百二十回本
水滸全傳 袁無涯原刊本
西遊記 明代刊本李卓吾先生批評西遊記本
封神演義 四雪草堂刊本
三遂平妖傳 錢塘王慎修刊本
綠野仙蹤 上海古籍影印刻本
紅樓夢 程乙本
醒世姻緣傳 文學古籍刊行社影印同德堂本
儒林外史 卧閑草堂本
鏡花緣 蘇州原刊本
海上花列傳 初刻石印本
七俠五義 上海廣百宋齋排印本
兒女英雄傳 聚珍堂活字本
官場現形記 上海世界繁華報本
二十年目睹之怪現狀 廣智書局本
喻世明言 上海古籍影印天許齋刊本
警世通言 上海古籍影印兼善堂刊本
醒世恆言 上海古籍影印葉敬池刊本
老殘游記 上海神州日報館排印本、剪報本
孽海花 真美善書店合刊本
拍案驚奇 上海古籍影印尚友堂刊本
二刻拍案驚奇 上海古籍影印尚友堂刊本
型世言 台北影印本
存目提要(64種)
科技:
周髀算經 南宋鮑澣翻刻秘書省刻本
九章算術 四庫全書本
四元玉鑒 丁取忠校本
測圓海鏡 知不足齋叢書本
五星占 中國天文史文集(1978)本
星經 叢書集成本
靈台秘苑 四庫全書本
乙巳占 叢書集成初編本
新儀象法要 守山閣叢書本
毛詩草木鳥獸蟲魚疏 叢書集成初編本
南方草木狀 叢書集成初編本
茶經 百川學海本
竹譜 叢書集成初編本
筍譜 百川學海本
菌譜 百川學海本
荔枝譜 叢書集成初編本
桐譜 叢書集成初編本
鳳仙譜 昭代叢書別集本
人參譜 梅谷叢書十種本
禽經 百川學海本
閩中海錯疏 萬有文庫本
促織經 康熙乙末年(1715年)抄本
雞譜 乾隆丁末年抄本
汜勝之書 萬國鼎本
四民月令 石氏書(石聲漢四民月令校注)
齊民要術發 四部叢刊本
四時纂要 明萬曆十八年朝鮮刻本
耒耜經 夷門廣牘叢書本
農書 知不足齋叢書本
農桑輯要 武英殿聚珍本
農桑衣食撮要 明刻本農桑撮要
馬首農言 咸豐五年刻本
營田輯要 同治三年成都楓林黃氏家乘本
湖蠶述錢恂積 步齋抄本
天工開物 明崇禎十年刊本
營造法式 四庫全書本
刀劍錄 說郛本
陶說 鮑廷博本
景德鎮陶錄 書業堂刊本
飲流齋說瓷 上海朝記書店鉛排本
北山酒經 文淵閣四庫全書本
酒譜 說郛本(宛委山堂本)
文房四譜 叢書集成初編本
雲林石譜 叢書集成本
硯箋 亭藏書本
墨史 知不足齋叢書本
蜀錦譜 嘉靖廿年全蜀藝文志本
裝璜志 叢書集成本
術數:
宅經 四庫全書本
靈棋經 四庫全書本
易林 四庫全書本
太玄經 四庫全書本
葬書 四庫全書本
李虛中命書 四庫全書本
靈城精義 四庫全書本
玉管照神局 四庫全書本
太清神鑒 四庫全書本
月波洞中記 四庫全書本
皇極經世書 四庫全書本
六壬大全 四庫全書本
遁甲演義 四庫全書本
三命通會 四庫全書本
卜法詳考 四庫全書本
協紀辨方書 四庫全書本
總集
全上古三代秦漢三國六朝文 光緒王刻本
全上古三代文 光緒王刻本
全秦文 光緒王刻本
全漢文 光緒王刻本
全後漢文 光緒王刻本
全晉文 光緒王刻本
全宋文 光緒王刻本
全齊文 光緒王刻本
全粱文 光緒王刻本
全陳文 光緒王刻本
全後魏文 光緒王刻本
全北齊文 光緒王刻本
全後周文 光緒王刻本
全隋文 光緒王刻本
先唐文 光緒王刻本
楚辭補注 影明翻宋本
文選 胡克家翻宋本
玉台新詠 明寒山趙氏小宛堂本
全唐詩 清康熙揚州詩局本
全唐文 揚州官刻本
唐文拾遺 潛園總集本
唐文續拾 潛園總集本
讀全唐文札記三種
樂府詩集 毛氏汲古閣本
中州集 誦芬室影元本
彊村叢書(一) 影印民國十一年校補
彊村叢書 (二) 影印民國十一年校補
雍熙樂府 嘉靖四十五年本
明詞彙利 影趙尊岳再校本
列朝詩集(一) 清宣統二年神州國光社鉛印本
列朝詩集(二)清宣統二年神州國光社鉛印本
六十種曲(一) 汲古閣本
六十種曲(二) 汲古閣本
別集
建安七子 丁福保漢魏六朝名家集初刻本
三曹集 丁福保漢魏六朝名家集初刻本
阮籍 清宣統三年(1991)所刊丁氏本
嵇康 四部從書本
陶淵明集 四部叢刊本
謝靈運集 漢魏諸名家集
鮑照集 四部叢刊本
庾信集 四部叢刊本
王維集 清乾隆趙殿成本
李白集 中華書局聚珍仿宋版
杜甫集 仇兆鰲注本
韓愈集 四庫全書本
白居易集 那波道圓本
梅堯臣集 四部備要本
歐陽修集 世界書局本
蘇洵集 四庫叢刊本
蘇軾集 四部備要本
蘇轍集 四部叢刊初編本
王安石集 明嘉靖三十九年撫州本
黃庭堅集 四庫全書本
文天祥集 四部叢刊本
陸游集 四庫備要
楊萬里集 四部叢刊本
元好問集 四部叢刊本
薩都刺集 四部叢刊本
楊維楨集 四部叢刊本
劉基集 四部叢刊本
高啟集 景泰本《大全集》
宋濂集 四部叢刊本
方孝孺集 四部叢刊本
歸有光集 康熙原刻本
袁宗道集 劉氏嘉業堂本
袁宏道集 佩芏居四十卷本
袁中道集 珂雪齋前集本
徐渭集 徐渭集本
鍾惺集 近聖居本與徐刻遺稿
譚元春集 張澤刻譚友夏合集本
陳子龍集 安雅堂稿崇禎原刻本
牧齋集 四部叢刊本
吳梅村集 四部叢刊本
黃梨洲詩文集 四部叢刊本
顧亭林集 四部叢刊本
王船山詩文集 金陵本
曝書亭集 四部叢刊本
漁洋山人精華錄 林佶刻本
通志堂集 徐刻之原本
方苞集 四部叢刊本
小倉山房詩文集 嘉慶隨園藏本
龔自珍集 四部叢刊本
惜抱軒詩文集 四部備要本
魏源集 同治九年古微堂詩集刻本
湘綺樓詩文集 湘綺樓全集本
入境廬詩草 能立辛未6月重校再版本
嚴復詩文集 沈雲龍蔣貞金輯本
譚嗣同集 中華書局版
梁啟超集 林志鈞編飲冰室合集
王國維詩文集 上海古籍書店1983年印行王國維遺集本
文藝評論
文心雕龍 黃叔琳校本
文則 有正書局文學津梁本
文章精義 正書局文學津梁本
修辭鑒衡 四庫全書本
文章辨體序說 羅氏樣本
論文偶記 遜敏堂叢本
楹聯叢話 道光本
初月樓古文緒論 常州先哲遺書
藝概 同治十三年刻本
春覺齋論文 都門鉛印本
論文雜記 劉申叔遺書
文評散篇選編
詩品 明刊說郛本
文鏡秘府論 日本京都藤井佐兵衛版行本
二十四詩品 明刊說郛本
六一詩話 四庫全書本
石林詩話 清文煥所輯歷代詩話本
歲寒堂詩話 丁福保輯訂歷代詩話續編本
白石道人詩說 白石道人四種清同治十年刊本
滄浪詩話 歷代詩話本
滹南詩話 知不足齋叢書本
藝苑卮言 歷代詩話續編
詩藪 朝鮮舊刊本
姜齋詩話 清詩話本
原詩 丁福保訂清詩話本
漁洋詩話 清詩話本
說話啐語 丁福保所輯清詩話本
隨園詩話 乾隆自刻本
石洲詩話 嘉慶二十盾原刻本
飲冰室詩話 中華書局飲冰室合集本
詩評散篇選編
樂府指迷 四庫全書本
詞源 道光戈載校秦恩復刻本
詞旨 陳去病百尺樓叢書本
渚山堂詞 劉承干吳興叢書本
詞品 嘉靖本
爰園詞話 詞話叢編本
窺詞管見 語話叢編本
古今詞話 世德堂刊詞學全書本
七頌堂詞繹 別下齋叢書本
遠志齋詞衷 詞語叢編本
花草蒙拾 賜硯堂叢書本
皺水軒詞筌 詞話叢編
金粟詞話 別下齋叢書本
古今詞論 澄暉堂本
介存齋論詞雜著 詞論叢編
賭棋山莊詞話 詞話叢編
蒿庵論詞 詞話叢編
芬陀利室詞話 光緒刊本
白雨齋詞話 開明書店鉛印八卷本
復堂詞話 詞話叢編本
論詞隨筆 詞話叢編本
詞徵 上海圖書館藏本
人間詞話 王國維遺書本
蕙風詞話 惜陰堂叢書刊本
海綃說詞 詞話叢編
詞論散篇選編
教坊記 百卷本說郛本
碧雞漫志 知不足齋五卷本
唱論 新曲苑本
南詞敘錄 讀曲叢刊
魏良輔曲律 誦芬讀曲叢刊本
曲律 讀曲叢刊本
曲品 1918年北京大學出版部出版的吳梅校本
度曲須知 崇禎原刻本
譚曲雜札 南音三籟本
衡曲塵談 誦芬室讀曲叢刊
遠山堂曲品 祁彪佳文稿本
遠山堂劇品 祁彪佳文稿本
笠翁劇論 盧前編新曲苑本
樂府傳聲 正覺樓叢書本
雨村曲話 曲苑本
雨村劇話 函海本
花部農譚 豳雜俎本
藤花亭曲話 藤花亭十種本
詞余叢話 坦園叢稿本
續詞詞余叢話 坦園叢稿本
宋元戲曲考 王國維戲曲論文集
曲評散篇選編
小說論評散篇選篇
古畫品錄 四庫全書本
續畫品 四庫全書本
唐朝名畫錄 四庫全書本
歷代名畫記 津逮秘書本
山水賦 四庫全書本
筆法記 四庫全書本
益州名畫錄 四庫全書本
圖畫見聞志 四庫全書本
宋朝名畫評 四庫全書本
林泉高致集 四庫全書本
德隅齋畫品 四庫全書本
畫史 四庫全書本
山水純全集 四庫全書本
廣川畫跋 四庫全書本
宣和畫譜 四庫全書本
畫繼 四庫全書本
華光梅譜 沈子丞編歷代論畫名著匯編
竹譜 知不足齋叢書
古今畫鑒 程氏叢刻本
中麓畫品 函海本
畫說 寶堂秘籍本
明畫錄 讀畫齋叢書本
畫塵 明陶宗義說郛本
畫訣 馬克明點校論輯要本
畫筌 馬克明點校論輯要本
苦瓜和尚畫語錄 知不足齋叢書
南田畫跋 畫論叢刊本
雨窗漫筆 馬克明點校論輯要本
鹿台題畫稿 馬克明點校論輯要本
繪事砝微 畫論叢刊本
畫學心法問答 邈園叢書本
小山畫譜 借月山房匯抄本
芥舟學畫輯 乾隆辛丑所編琴書閣藏本
山靜居畫論 知不足齋叢書本
松壺畫憶 榆園叢刻本
南宗抉秘 屏廬叢刻本
藝舟雙楫 光緒十四年重校本安吳四種本
書譜 四庫全書本
法書要錄 四庫全書本
廣藝舟雙楫 光緒十九年南海康氏萬木草堂刊本

G. 四部備要的子部

周秦諸子
荀子(二十卷校勘補遺一卷) (戰國)荀況撰、(唐)楊倞注 FB.59:9.264(1)
孔叢子(七卷釋文一卷) (漢)孔鮒撰 FB.59:9.264(2)
孫子十家注(十三卷敘錄一卷遺說一卷) (宋)吉天保輯 FB.59:9.265
吳子(二卷) (戰國)吳起撰 FB.59:9.266(1)
司馬法(三卷) (春秋)司馬穰苴撰 FB.59:9.266(2)
管子(二十四卷文評一卷) (春秋)管仲撰、(唐)房玄齡注 FB.59:9.267
慎子(一卷遺文一卷) (戰國)慎到撰、(清)錢熙祚校並輯逸文 FB.59:9.268(1)
商君書(五卷附考一卷) (戰國)商鞅撰、(清)嚴可均校 FB.59:9.268(2)
鄧析子(一卷) (春秋)鄧析撰 FB.59:9.268(3)
韓非子(二十卷識誤三卷) (戰國)韓非撰、佚名注 FB.59:9.269
尹文子(一卷校勘記一卷) (戰國)尹文撰、(清)錢熙祚校勘 FB.59:9.270(1)
墨子(十六卷) (戰國)墨翟撰、(清)畢沅校注 FB.59:9.270(2)
鬼穀子(三卷篇目考一卷附錄一卷) (梁)陶宏景注、(清)秦恩復校 FB.59:9.271(1)
公孫龍子(一卷) (春秋)公孫龍撰、(宋)謝希深注 FB.59:9.271(2)
屍子(二卷) (戰國)屍佼撰、(清)孫星衍輯 FB.59:9.271(3)
鶡冠子(三卷) (宋)陸佃解 FB.59:9.271(4)
燕丹子(三卷) (清)孫星衍校 FB.59:9.271(5)
呂氏春秋(二十六卷附考一卷) (秦)呂不韋撰、(漢)高誘注 FB.59:9.272
老子道德經(二卷音義一卷) (春秋)李耳撰、(晉)王弼注 FB.59:9.273(1)
關尹子(一卷) (戰國)尹喜撰 FB.59:9.273(2)
列子(八卷) (戰國)列禦寇撰、(晉)張湛注 FB.59:9.273(3)
莊子(十卷) (戰國)莊周撰、(晉)郭象注 FB.59:9.274
文子(二卷校勘記一卷) (戰國)辛鈃撰、(清)錢熙祚校勘 FB.59:9.275(1)
文子纘義(十二卷) (元)杜道堅撰 FB.59:9.275(2)
意林(五卷逸文一卷附別下齋補刻宋本第六卷) (唐)馬總輯 FB.59:9.275(3)
儒家
揚子法言(十三卷音義一卷) (漢)揚雄撰、(唐)李軌注 FB.59:9.276(1)
新語(二卷) (漢)陸賈撰 FB.59:9.276(2)
新書(十卷) (漢)賈誼撰、(清)盧文弨校 FB.59:9.276(3)
鹽鐵論(十卷校勘小識一卷) (漢)桓寬撰、王先謙撰校勘小識 FB.59:9.276(4)
論衡(三十卷) (漢)王充撰 FB.59:9.277
潛夫論(十卷) (漢)王符撰、(清)汪繼培箋 FB.59:9.278(1)
桓子新論(一卷) (漢)桓譚撰、(清)孫馮翼輯 FB.59:9.278(2)
申鑒(五卷) (漢)荀悅撰、(明)黃省曾注 FB.59:9.279(1)
人物誌(三卷) (魏)劉邵撰、(北魏)劉曌? FB.59:9.279(2)
中說(十卷) (隋)王通撰、(宋)阮逸注 FB.59:9.279(3)
明夷待訪錄(一卷) (清)黃宗羲撰 FB.59:9.279(4)
周子通書(一卷) (宋)周敦頤撰 FB.59:9.279(5)
二程全書(六種) (宋)程頤、(宋)程顥撰 FB.59:9.280-281
河南程氏遺書(二十五卷附錄一卷) (宋)朱熹輯 FB.59:9.280(1)
河南程氏外書(十二卷) (宋)朱熹輯 FB.59:9.280(2)
明道文集(五卷) (宋)程頤撰 FB.59:9.280(3)
伊川文集八卷遺文一卷附錄一卷) (宋)程頤撰 FB.59:9.280(4)
伊川易傳(四卷) (宋)程頤撰 FB.59:9.281(1)
伊川經說(八卷) (宋)程頤撰 FB.59:9.281(2)
二程粹言(二卷) (宋)楊時訂定 FB.59:9.281(3)
張子全書(十五卷) (宋)張載撰、(宋)朱熹注釋 FB.59:9.282
晦庵先生朱文公集(一百卷續集十一卷別集十卷目錄二卷) (宋)朱熹著 FB.59:9.283-289
陸象山先生全集(三十六卷) (宋)陸九淵撰、(清)李紱評點 FB.59:9.290
王文成公全書(三十八卷) (明)王守仁撰 FB.59:9.291-292
王文成公傳習錄(三卷附朱子晚年定論一卷) (明)王守仁撰 FB.59:9.291(1)
王文成公文錄(五卷) (明)王守仁撰 FB.59:9.291(2)
王文成公別錄(十卷) (明)王守仁撰 FB.59:9.291(3)
王文成公外集(七卷) (明)王守仁撰 FB.59:9.292(1)
王文成公文錄續編(六卷) (明)王守仁撰 FB.59:9.292(2)
王文成公年譜(三卷附錄二卷) (明)錢德洪編、(明)王畿輯附錄 FB.59:9.292(3)
王文成公世德紀(一卷附錄一卷) (明)錢德洪,(明)王畿輯 FB.59:9.292(4)
五種遺規(十六卷) (清)陳弘謀輯 FB.59:9.293-294
養正遺規(二卷補編一卷) (清)陳弘謀輯 FB.59:9.293(1)
訓俗遺規(四卷) (清)陳弘謀輯 FB.59:9.293(2)
從政遺規(二卷) (清)陳弘謀輯 FB.59:9.294(1)
教女遺規(三卷) (清)陳弘謀輯 FB.59:9.294(2)
在官法戒錄(四卷) (清)陳弘謀輯 FB.59:9.294(3)
小學集注(六卷) (宋)朱熹撰、(明)陳選注 FB.59:9.295(1)
御纂性理精義(十二卷) (清)李光地等輯 FB.59:9.295(2)
近思錄集注(十四卷) (宋)朱熹、(宋)呂祖謙撰 FB.59:9.295(3)
宋元學案(一百卷卷首一卷考略一卷) (清)黃宗羲撰 FB.59:9.296-299
明儒學案(六十二卷師說一卷) (清)黃宗羲撰 FB.59:9.300-301
國朝學案小識(十四卷卷末一卷) (清)唐鑒撰 FB.59:9.302
國朝漢學師承記(八卷) (清)江藩撰 FB.59:9.303(1)
國朝經師經義目錄(一卷) (清)江藩撰 FB.59:9.303(2)
國朝宋學淵源記(二卷附記一卷) (清)江藩撰 FB.59:9.303(3)
風俗通義(十卷) (漢)應劭撰 FB.59:9.303(4)
古今注(三卷) (晉)崔豹撰 FB.59:9.303(5)
中華古今注(三卷) (晉)馬縞撰 FB.59:9.303(6)
困學紀聞注(二十卷卷首一卷) (清)翁元圻撰 FB.59:9.304-305
日知錄集釋(三十二卷刊誤二卷續刊誤二卷) (清)顧炎武撰 FB.59:9.306-308
十駕齋養新錄(二十卷余錄三卷) (清)錢大昕撰 FB.59:9.309
東塾讀書記(二十五卷) (清)陳澧撰 FB.59:9.310
農家
齊民要術(十卷) (北魏)賈思勰撰 FB.59:9.311(1)
農桑輯要(七卷) (元)司農司撰 FB.59:9.311(2)
蠶事要略(一卷) (清)張行孚撰 FB.59:9.311(3)
醫家
補注黃帝內經素問(二十四卷) (唐)啟玄子注、(宋)林億等校正 FB.59:9.312(1)
黃帝內經素問遺篇(一卷) (宋)劉溫舒原本 FB.59:9.312(2)
難經集注(五卷) (明)王九思,(明)王鼎象輯 FB.59:9.313(1)
本草經(三卷) (魏)吳普等述、(清)孫星衍 FB.59:9.313(2)
註解傷寒論(十卷) (漢)張仲景撰、(晉)王叔和編 FB.59:9.314
金匱玉函要略方論(三卷) (漢)張仲景撰、(晉)王叔和集 FB.59:9.315(1)
黃帝內經靈樞(十二卷) (唐)王冰注 FB.59:9.315(2)
演算法術數
周髀算經(二卷音義一卷) (漢)趙爽注、(北周)甄鸞述 FB.59:9.316(1)
歷代長術輯要(十卷古今推步諸術考二卷) (清)汪曰楨撰 FB.59:9.316(2)
易林(十六卷) (漢)焦贛撰 FB.59:9.317(1)
集注太玄(十卷) (宋)司馬光撰 FB.59:9.317(2)
皇極經世書緒言(八卷卷首一卷雜著一卷) (宋)邵康節撰 FB.59:9.318
雜家
淮南子(二十一卷) (漢)劉安撰、(漢)高誘注、(清)庄逵吉校 FB.59:9.319
抱朴子(內篇二十卷外篇五十卷附篇一卷) (晉)葛洪撰 FB.59:9.320
顏氏家訓(七卷壬子年重校一卷注補正一卷注補並重校一卷) (北齊)顏之推著 FB.59:9.321
小說家
博物志(十卷) (晉)張華撰、(宋)周日用等注 FB.59:9.322(1)
世說新語(三卷) (南朝宋)劉義慶撰、(梁)劉孝標注 FB.59:9.322(2)
續世說(十二卷) (宋)孔平仲撰 FB.59:9.322(3)
釋道家
弘明集(十四卷) (梁)釋僧佑撰 FB.59:9.323
廣弘明集(四十卷) (唐)釋道宣撰 FB.59:9.324-325
周易參同契考異(一卷) (宋)朱熹撰、(清)錢熙祚校 FB.59:9.326(1)
諸子大意
子略(四卷) (宋)高似孫撰 FB.59:9.326(2)

閱讀全文

與日知錄集釋pdf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dvd光碟存儲漢子演算法 瀏覽:757
蘋果郵件無法連接伺服器地址 瀏覽:962
phpffmpeg轉碼 瀏覽:671
長沙好玩的解壓項目 瀏覽:144
專屬學情分析報告是什麼app 瀏覽:564
php工程部署 瀏覽:833
android全屏透明 瀏覽:736
阿里雲伺服器已開通怎麼辦 瀏覽:803
光遇為什麼登錄時伺服器已滿 瀏覽:302
PDF分析 瀏覽:484
h3c光纖全工半全工設置命令 瀏覽:143
公司法pdf下載 瀏覽:381
linuxmarkdown 瀏覽:350
華為手機怎麼多選文件夾 瀏覽:683
如何取消命令方塊指令 瀏覽:349
風翼app為什麼進不去了 瀏覽:778
im4java壓縮圖片 瀏覽:362
數據查詢網站源碼 瀏覽:150
伊克塞爾文檔怎麼進行加密 瀏覽:892
app轉賬是什麼 瀏覽:1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