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褚遂良《陰符經》
褚遂良《陰符經》高清版
褚遂良《陰符經》釋文:
上篇:觀天之道,執天之行,盡矣。天有五賊,見之者昌。五賊在心,施行於天。宇宙在乎手,萬化生乎身。天性人也,人心機也,立天之道,以定人也。天發殺機,移星易宿;地發殺機,龍蛇起陸;人發殺機,天地反覆;天人合發,萬化定基。性有巧拙,可以伏藏。九竅之邪,在乎三要,可以動靜。火生於木,禍發必克;奸生於國,時動必潰。知之修煉,謂之聖人。
中篇:天生天殺,道之理也。天地,萬物之盜;萬物,人之盜;人,萬物之盜。三盜既宜,三才既安。故曰:食其時,百骸理;動其機,萬化安。人知其神而神,不知不神而所以神。日月有數,小大有定,聖功生焉,神明出焉。其盜機也,天下莫能見,莫能知。君子得之固窮,小人得之輕命。
下篇:瞽者善聽,聾者善視。絕利一源,用師十倍。三反晝夜,用師萬倍。心生於物,死於物,機在目。天之無恩,而大恩生。迅雷烈風,莫不蠢然。至樂性愚,至靜性廉。天之至私,用之至公。禽之制在氣。生者死之根,死者生之根。恩生於害,生於恩。愚人以天地文理聖,我以時物文理哲;人以愚虞聖,我以不愚虞聖;人以奇其聖,我不以奇其聖。沉水入火,自取滅亡。自然之道靜,故天地萬物生。天地之道浸,故陰陽勝。陰陽相推,而變化順矣。聖人知自然之道不可違,因而制之。至靜之道,律歷所不能契。爰有奇器,是生萬象,八卦甲子,神機鬼藏。陰陽相勝之術,昭昭乎進乎象矣。
㈡ 褚遂良陰符經原文
上篇(神仙抱一演道章)觀天之道,執天之行,盡矣。天有五賊,見之者昌。五賊在心,施行於天。宇宙在乎手,萬化生乎身。天性,人也;人心,機也。立天之道以定人也。天發殺機,移星易宿;地發殺機,龍蛇起陸;人發殺機,天地反覆;天人合發,萬變定基。性有巧拙,可以伏藏。九竅之邪,在乎三要,可以動靜。火生於木,禍發必克;奸生於國,時動必潰。知之修煉(唐褚遂良大字陰符經上乃是「知之修之」),謂之聖人。中篇(富國安民演法章)天生天殺,道之理也。天地,萬物之盜;萬物,人之盜;人,萬物之盜。三盜既宜,三才既安。故曰:食其時,百骸理;動其機,萬化安。人知其神之神,不知不神之所以神也。日月有數,大小有定,聖功生焉,神明出焉。其盜機也,天下莫能見,莫能知。君子得之固躬,小人得之輕命。下篇(強兵戰勝演術章)瞽者善聽,聾者善視。絕利一源,用師十倍。三返晝夜,用師萬倍。心生於物,死於物,機在目。天之無恩而大恩生。迅雷烈風,莫不蠢然。至樂性余,至靜性廉。天之至私,用之至公。禽之制在炁。生者死之根,死者生之根。恩生於害,害生於恩。愚人以天地文理聖,我以時物文理哲。人以愚虞聖,我以不愚虞聖;人以奇期勝,我以不奇期勝。故曰:沉水入火,自取滅亡。自然之道靜,故天地萬物生。天地之道浸,故陰陽勝。陰陽相推,而變化順矣。是故聖人知自然之道不可違,因而制之。至靜之道,律歷所不能契。爰有奇器,是生萬象,八卦甲子,神機鬼藏。陰陽相勝之術,昭昭乎進乎象矣。
㈢ #書法#褚遂良大字《陰符經》
《陰符經》又稱《黃帝陰符經》。舊題黃帝撰,實是後人偽托。全書共分三篇,上篇:論天道與人事的關系,系道教修養之術;中篇:論天道的法則;下篇:論用兵理論,涉養生、氣功、食療、精神調養等多面內容。
褚遂良(596-658,一說659),字登善。博通文史,精於書法,以善書由魏徵推薦給太宗,受到賞識。唐太宗臨終時,被召為顧命大臣。褚遂良、歐陽詢、虞世南、薛稷並稱「初唐四大家」。
《陰符經》大字墨跡,紙本,楷書96行,共461字。風格近《雁塔聖教序》,然末題「起居郎臣褚遂良奉敕書」,按照褚遂良任此官職的時間,當時褚書風格應是《伊闕佛龕碑》,所以《陰符經》是假託褚遂良的偽作,但不失為精品佳作,可作為臨摹範本。另外,《陰符經》尚有小楷和行書兩種刻本流傳於世,字跡皆很小,難窺廬山面目。
傳為褚遂良所書的墨跡本大字《陰符經》,已非典型意義上的唐楷,深具「二王」行意、北碑意趣和古隸之美,尤其行意較多,無論點、豎、橫畫,起筆多自然落筆、露鋒起筆甚至尖鋒起筆。行筆方圓兼施,逆起逆止,橫畫豎入,豎畫橫起,首尾間起伏頓挫,提按使轉及出鋒、回鋒,法度分明。點畫細而不弱,肥而不臃,結體端莊而靈動,氣息盈滿,從心所欲而不逾矩。
結構方中見扁,多見橫勢,寬綽而有虛靈之氣,此乃從隸書中來。轉折多圓中見方,難見圭角,頓挫分明,筆畫圓潤而又骨力內含,但也有一些圓轉、近似圓轉或方折的形式。
臨習小提示
1.《陰符經》筆法多變,中側兼用,順逆並舉,開合呼應,其結體骨力洞達又嫵媚多姿。臨摹之初宜從筆法入手,參以結構,兩者結合,才能形正氣正,不至於纖弱疲軟,流於皮相。
2.有的字豎畫的上端成s形,字中牽絲也較為明顯,這是凌空行筆的特徵,臨習時不必刻意強調。
3.毛筆可選用狼毫中短鋒;臨字大小以每字6至7cm見方為宜;行筆速度不宜太快,否則極易造成虛浮怯弱之弊。
4.《陰符經》外形妍美,風神高雅。臨習者應淡化甚至舍棄華飾之處,追求自然質朴,深入體察,切勿片面追求俊美外形而忽略了高雅的神韻。不妨與褚遂良晚年的《聖教序》對比,來獲取更多體驗。
㈣ 褚遂良陰符經的褚遂良大字陰符經
「大字陰符經」墨跡本,96行,461字,傳唐代褚遂良書。世傳褚遂良楷書有「雁塔聖教序」、「同州聖教序」、「房梁公碑」、「孟法師碑」、「伊闕佛龕碑」、「倪寬贊」等,其中「倪寬贊」為墨跡本,余者為碑刻。
褚遂良(596—658年)字登善,錢塘(杭州)人。貞觀時歷任諫議大夫、中書令等,又曾任河南縣令,故人稱褚河南。褚遂良書法師歐陽詢、虞世南,上溯王羲之。與歐陽詢、虞世南、薛稷並稱「初唐四大家」。前面介紹過的幾種書法風格不盡相同,可以看出他書法各個時期的特點。 《陰符經》起筆方法很獨特,急速鋪毫,如魚入水,輕捷頓挫,顯得豐姿綽約,寫起來特別痛快。但用筆和結字必須淡化甚至舍棄其華飾之處,帖中牽絲不可過分學,尤其是起筆動作,書家常凌空起筆,將很多動作省略在空中,在臨池中要多加品味。行筆速度不能太快,否則容易造成虛浮怯弱的毛病。
《陰符經》行意較多,無論是點、豎、橫畫,在入筆方面大多自然落筆、露鋒起筆,有的甚至是尖鋒,這在一般唐碑中是不可能出現的。如右圖中的「天」字,兩橫起筆自然;「以」字左右兩部分用露鋒起筆,使整個字形產生飛動感。《陰符經》中也有極少字是逆鋒起筆的,如右圖中的「無」字。
《陰符經》橫畫收筆自然重按迴旋,形成「懸膽」特徵,如右圖中「可」、「盜」二字長橫畫的收筆,僅《陰符經》中才有,佃臨習時不能太刻意。橫畫收筆有時出鉤,如右圖中「有」字橫畫朝下鉤,「莫」字橫畫朝上鉤。產生這樣的筆畫形態主要有兩個原因:一是《陰符經》極其注重用筆,很多筆畫不是一帶而過,和帖中所蘊涵的隸意有很大關聯;二是《陰符經》中行意很多,此乃自然牽絲的固化特徵,如「有」字先寫一撇,再寫長橫,然後寫「月」部左側一豎,故橫畫末端鉤筆朝下;「莫」字寫完長橫,接著寫撇點,所以鉤筆朝上。豎畫收筆一般分為「垂露」和「懸針」,這一點較為常見。
《陰符經》中牽絲較為明顯,臨習時應將起收筆弄清楚,用心去體會,做到舉一反三,以便更好地了解一些筆畫的彎拱和粗細變化的緣由。帖中一些起筆並不值得仿效,如果不帶有批判的眼光,很容易形成習氣。如右圖中「不」字的豎畫,「物」、「然」二字的起筆,這些都沒有必要學。再如「其」字左豎形成彎曲形狀是和上一個字的行筆分不開的,臨習時要胸中有數;「神」字右部中豎起筆和左邊點畫暗連,這是書家凌空起筆的體現,臨習時不必仿照。
《陰符經》中筆畫轉折大多圓中見方,難見圭角,但頓挫分明,使筆畫圓潤而又骨力內含,也有一些圓轉、近似圓轉或方折的形式,臨習時宜多加體會。
對《陰符經》中線條表現力要有一個綜合的認識。帖中線條大多柔中有剛,以輕細為主,這是褚書特徵。總覽《陰符經》中用筆輕重形成的筆畫粗細變化,共有三種情況:一是整體上都是細筆,少有跳宕變化;二是純粹粗筆;三是有粗有細(大部分字都屬於這種情況)。《陰符經》筆畫的粗細變化不是某個字形本身的問題,與字體繁簡程度並不完全相關,而是出於整體章法的需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