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山東師范大學古代文學研究生導師
先秦文學,周遠斌,《紅樓夢人物百家言——薛寶釵》,中華書局2006年版。
《古代文學情感觀流變研究》,中國文史出版社2005年版。杜貴晨,、《中國古代短篇小說史》,中州古籍出版社,1991年《李綠園與歧路燈》,遼寧教育出版社,1992年《中國古代小說散論》,山東文藝出版社,1994年《「三」與〈三國演義〉》,中國文聯出版社,1999年《傳統文化與古典小說》,河北大學出版社,2001年《剪燈三話》,春風文藝出版社,1999年《明詩選注》,人民文學出版社,2003年《唐宋詩選》(二人合著),太白文藝出版社,2004年《小豆棚(校注)》,中州古籍出版社,1989年《大宋中興通俗演義》(校點),巴蜀書社,1995年主編《中國古代文學作品選》,山東大學出版社,2000年羅貫中與《三國演義》,山東文藝了出版社,2004年《儒林外史》(校點),河北大學出版社,2004年《數理批評與小說考論》 齊魯書社2006年《紅樓夢人物百家言叢書》(6種7冊)中華書局2005即出《愛情文學叢書》(5種)山東文藝出版社1990年
唐宋文學,王勇,山東省古典文學學會副秘書長,學術專著《中國古代文學分體研究》(青島海洋大學出版社1996年5月),《馮惟敏、馮溥、李之芳、田雯、張篤慶、郝懿行、王懿榮年譜》,山東大學出版社2002年12月,《四書五經簡注》,山東友誼出版社2000年4月。陳元鋒,《樂官文化與文學—先秦詩歌史的文化巡禮》,山東教育出版社1999年。《北宋館閣翰苑與詩壇研究》,中華書局2005年。《段成式詩文輯注》(與閆昭典合著),濟南出版社1995年。明清文學,石 玲,《袁枚詩論》齊魯書社,2003年《齊魯文化通史》(明清卷),中華書局2004年(合著),《山東分體文學史》(戲曲卷),齊魯書社2005年(合著),王恆展,:《中國歷代文言小說賞析》、《中國歷代白話小說賞析》、《中國古代寓言大觀》、《中國分體文子史》(小說卷)、《山東分體文子史》(小說卷)、《游俠劍客》、《中國小說發展史概論》、《梁山泊與水滸傳》、《謝榛全集》、《中國古代文學分體研究》(小說卷)、《中國傳統文化通覽》、《中國文化通覽》,元明清,魏青,齊魯書社2005年版《山東分體文學史·散文卷》(參撰,即《第五章元明散文 〈概說〉、〈明前期文〉、〈明後期文〉》,山東科技出版社2004年版《齊魯歷史名人》(參撰,即《齊魯文學家》)。徐文軍,《中國文學(第四冊)》,齊魯書社2002/06出版,分冊主編;《小成語大啟發》明天出版社2002/08出版,二人合編;《中國傳統文化通覽(英漢版)》,中國海洋大學出版社2002/12,副主編;《山東分體文學史·小說卷》,齊魯書社,2005/01,副主編;《中國文化通覽》,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07,副主編,王恆展,:《中國歷代文言小說賞析》、《中國歷代白話小說賞析》、《中國古代寓言大觀》、《中國分體文子史》(小說卷)、《山東分體文子史》(小說卷)、《游俠劍客》、《中國小說發展史概論》、《梁山泊與水滸傳》、《謝榛全集》、《中國古代文學分體研究》(小說卷)、《中國傳統文化通覽》、《中國文化通覽》,劉靖淵,《中國歷代詩歌精讀·宋詩卷》濟南出版社《山東分體文學史》(詩歌卷,明清部分)齊魯書社2005年《解語花——傳統男性文學中女性形象觀照》 河北人民出版社2001年《北宋詞研究史論》 齊魯書社2006年
『貳』 你好,請問可以麻煩您再分享一下中國分體文學史的網盤嗎謝謝
別做夢了,別人沒分享是不可能看得到的,如果這樣誰還敢用網盤?一點隱私都沒有 希望能幫到你,滿意望採納,謝謝
『叄』 漢語言文學專業的考研方向
漢語言文學專業的考研方向有八個,具體是如下:
一、文學與世界文學
二、中國少數民族語言文學
三、中國現當代文學
四、中國古代文學
五、中國古典文獻學
六、漢語言文字學
七、語言學及應用語言學
八、文藝學
考研前景
漢語言文學專業是中國大學史上最早開設的專業之一,是老牌專業,也是基礎專業,出現於十九世紀末。二十世紀八十年代以後,該專業得到了很大的發展,一些師范類大學要為中國語文教學培養教師開設本專業,綜合類大學在中文系或文學院也普遍設有這一專業。
傳統的漢語言文學專業所開設的專業課程大多局限於文學類科目,比較單一,而市場需要的是綜合漢語言文學及其他一門學科知識的復合型人才,這也是由漢語言文學專業的就業面寬所決定的。
雖然是一個傳統專業,但是歷年來招生人數有增無減,社會需求趨於飽和,供大於求。近年來,總體上漢語言文學專業的學生就業形勢一直比較平穩,不那麼熱門,就業面寬,本專業畢業生一般文筆較好,思維活躍,可以勝任很多部門和機構的工作。
專業老師在線權威答疑 zy.offercoming.com『肆』 2022年北師大漢語言文學保研去向
語言文學專業考研8大方向解讀
1、中國古典文獻學:
專業簡介:中國古典文獻學以整理和研究中國古代典籍、弘揚傳統文化為宗旨。作為一門獨立的學科,中國古典文獻學很「年輕」,僅有20多年的發展歷史。
這個專業主要致力於中國古代典籍的研究與整理,如文學作品總集、歷代作家別集的校點、箋注、輯佚、編著,作家、作品基本史料的整理研究,撰寫作家傳記、文學活動編年、作品系年以及寫作本事、流派演變的記述與考證等。
研究方向:先秦兩漢魏晉南北朝文學文獻、唐宋文學文獻、元明清文學文獻等。所學課程:古籍校釋學、古籍版本學、古籍整理實踐、古代專書研究、中國目錄學史、古典文獻形態學、古籍考證學、古籍辨偽學、古籍輯佚學、古籍編纂學、古籍檢索學等。
就業前景:可以進入大學、科研機構、出版社、圖書館、文化產業等相關部門從事古典文獻研究及教學工作。
2、文藝學:
專業簡介:文藝學也叫文學學,是研究文學的性質、特點及其發生、發展規律,給文學實踐以指導的學科。文藝學研究范圍非常廣泛,包括文學理論、文學批評、文學現象以及文學史等,當今的研究者還將視角轉向了新興的、頗具活力的文化研究方面。該專業與哲學聯系緊密,理論性、思辨性較強。
研究方向:文學理論、文藝美學、文學批評、文化與詩學、西方文論、中西比較詩學、中國古典詩學、中國文學批評史等。
就業前景:多進入文化機構、高等院校新聞媒體單位,從事文學評論、編輯、宣傳策劃等工作。
3、比較文學與世界文學:
專業簡介:比較文學與世界文學是一門復合型的學科。其研究立足於吸收傳統世界文學研究的成果,打破固有的學科界限,把世界文學、歐美文學納入全球整體格局中,弘揚中華民族文化。
該專業要求考生具有較為扎實的中外文學功底和開闊的文化視野,具備良好的外語能力,能夠熟練閱讀外文文獻。
研究方向:中外文學關系、比較文學與文論、世界華人文學研究、外國文學與翻譯研究、比較文學理論、西方文學與中西比較文學、東方文學與東方比較文學、比較詩學、歐美文學、國外中國學等。
就業前景:主要就職於高校、科研單位、新聞出版行業、涉外企業等。
4、語言學及應用語言學:
專業簡介:語言學及應用語言學專業以中國境內語言為研究重點,分析、歸納人類語言的發生學關系和內在規律。
該學科可分為理論語言學與應用語言學兩大塊,理論語言學傾向於理論研究,探討特定語言的語音、詞法、句法、語義、語用的共時結構和歷史演變規律。
應用語言學泛指語言學理論或方法運用在其他領域及學科而產生的應用學科,如語料庫語言學、法律語言學、教學語言學等,實用性更強。對外漢語在某些高校是應用語言學的一個分支。
研究方向:理論語言學、應用語言學、社會語言學及方言學、語言信息處理、語言測試、文化語言學、語音學、對外漢語教學等。
就業前景:多在高校、科研單位、對外漢語培訓機構、新聞出版機構以及中學、國家機關從事教學、研究、培訓等工作。
5、漢語言文字學:
專業簡介:漢語言文字學為語言類的傳統學科,分為現代漢語和古代漢語兩個大方向。它包括傳統的文字學、音韻學、訓詁學以及現代漢字學、漢語語音學、語法學、語義學、語用學、修辭學等一系列學科,主要研究從上古到現代的漢語的口語系統與文字系統的演變規律、結構特徵和現實狀況。
現代漢語側重於研究現代普通話和方言,與語言學及應用語言學聯系緊密;古代漢語側重研究古文字(甲骨文、金文、隸書等)、古音韻、訓詁、詞彙等,與歷史文獻學、考古學和古代文學關系密切。
研究方向:漢語方言、漢語史、漢語詞彙學、現代漢語語法修辭、音韻文字訓詁、中古漢語詞彙語法、漢語語音學、漢語發展史、漢字信息處理、對外漢語教學等。
就業前景:一般就職於高等院校、國家文化出版部門、中學、對外漢語培訓機構等。
6、中國少數民族語言文學:
專業簡介:中國少數民族語言文學專業,旨在培養具備相關少數民族語言文學的系統知識,能在少數民族教育、文化部門和單位從事教學、科研、翻譯、文學創作、新聞等工作的專門人才。
該專業主要學習有關民族的語言、文獻,了解相關理論、發展歷史、研究現狀等方面的情況,並接受從事專業工作所需業務能力的訓練。該專業地域性較強,僅有少數高校開設。
研究方向:少數民族語言研究、少數民族文學研究、少數民族文獻研究、中國歷代民族政策研究、中國少數民族關系史、中國少數民族族別史、藏族語言文學研究、維吾爾語研究與應用、文獻翻譯研究等。
就業前景:主要就職於少數民族教育文化部門及相關單位。
7、中國古代文學:
專業簡介:中國古代文學是中國傳統文化中最具魅力的一個組成部分。這個專業以古代文學發展的歷史、文學體裁的演變、歷代作家作品、文學流派、文學現象、典籍、文論、各個時期文學承前啟後的關系等為研究對象,因而要求考生具有一定的古文功底和對文學作品的鑒賞能力,熟悉某一段歷史階段的文學發展情況。
研究方向:先秦兩漢文學、魏晉隋唐文學、宋元文學、明清及近代文學、分體文學史、古代文論等。
就業前景:近年來興起的「國學熱」使中國古代文學專業重新煥發活力,此專業招生人數較多,畢業生多從事教學、文化宣傳、學術科研、新聞出版采編等方面的工作。
8、中國現當代文學:
專業簡介:中國現當代文學專業注重學理研究與現實問題的緊密結合。
它主要是對20世紀以來的文學理論與文學思潮予以重審,對現當代文學的歷史發展、思潮流變、文學群體、作家作品進行深入研究,探討文學與鄉土文化、啟蒙文化、政治意識形態之間的聯系,以開闊的視野,結合新興的研究方法。
將傳統的文學研究置於不斷加劇的「現代化」和「全球化」進程中來思考,以此來認識和回應當代社會巨變所帶來的新的文學、文化問題。北京大學、南京大學的中國現當代文學為國家重點學科。
研究方向:中國現代文學、中國當代文學、戲劇影視文學、科幻文學、民間文學、當代文化與文學研究、二十世紀中國文學思潮、中國現當代文學與鄉土文化等。
就業前景:一般就職於企業、高等院校、文化單位、新聞出版機構。
『伍』 獨特的視角,文學的重構
——評袁行霈的《中國文學概論》
作為一名文學愛好者和專業學習者,加上那麼點試窺性質的初探「企圖」,本人深感對於有一定文學功底和基礎的人來說,若是想要把中國古代文學的全貌概況進行專業性的認識和梳理,則袁行霈先生的《中國文學概論》不可不看,不可不精讀,且一遍兩遍恐怕還不夠,至少應三遍以上。究其緣故,本文試著從兩大方面來說明。
一、獨特的視角
《中國文學概論》作為一本用概論的方式來闡述中國古代文學的著作,要明確其性質,倒是一個難題。正如作者在後記中所說:「近四十年來中國大陸似乎沒有出版過《中國文學概論》之類的書籍,我只能根據自己平時對中國文學的理解,摸索著建立一種體系。這種體系既不同於中國文學史,也有別於文學概論;既要涵蓋中國文學的各個方面和全部過程,又要簡明扼要並且具有理論性。」鑒於此,為了論述的目的和從書的內容上看,(實際上這也是本文立足的基點)本人把它的性質暫定為文學史類書籍,至於恰當與否,希望大方之家能支持這樣一句話:「你所說的我不可能都同意,但我誓死捍衛你說話的權利。」所謂「仁者見仁,智者見智」也。
從宏觀方面來講,《中國文學概論》並不是一本普普通通的中國古代文學入門書,盡管它的第一批讀者是外國學生。正好相反,它以多側面的透視和總體的論述的獨特視角來闡述中國古代文學時所涉及的內容涵蓋量極大極廣,比起當前通行的高校文學史類教材有過之而無不及。這一點,主要體現在全書的總論中,並從此中得出它是中國文學通史的結論。
綜觀總論六章,每章都是以不同的視角來綜述文學,給讀者一種全新的文學審視觀。第一章作者用四個方面來概述中國文學的特色,其中不乏貫穿實例的引證。第二章中提出的中國文學分期的依據和基於此將中國古代文學分為四個時期的觀點則成為本部分的重頭戲,乃至全書的閃光點。到了第三章中的關於地域研究問題,是作者針對以往的中國文學的研究中注重史的敘述、作家作品的考證評論,以及文體的描述而提出來的。至於第四章的文學類別劃分、第五章的儒釋道三家對文學的滲透和影響及第六章的文學鑒賞,作者在前人和今人的基礎上進行了更為深入卻又簡略的概述,把專著濃縮為章節,使讀者得到精華中的精髓,但又不束縛他們的思維,可以讓其在腦中再由薄到厚。一句話,綜合六章說它是中國文學通史是不為過的,只不過為精華本而已。
從微觀方面來說,《中國文學概論》在它的分論部分以四章的份額分別有詳有略地論述中國古代文學的主要文體,抑或可以說是把其有密切關系的文體進行綜論。在綜論過程中,作者的意圖和思想都被表現得淋漓盡致。同時,一些新穎的觀點的提出和論證亦被作者翔實的材料和朴實的語言所「證身」。如在論述中國詩歌的源頭時,袁行霈先生在傳統兩個源頭的基礎上,提出了中國詩歌的第三個源頭為漢樂府的新看法,並且把其抬到更高的地位,似有壓倒《詩經》和《楚辭》兩個源頭之勢。在這里,作者還似有意暗示中國傳統的各種文體有很大一部分最初來自於民間,只是在經過一段時期後,所謂的俗文體才被扶正,登堂入室地成為雅文體。
另外,作者在對詩賦、詞曲、小說、散的源流演變論述過程中,認為每一體裁都有其發育、成熟、衰老期。從中,一些文學研究中令人費解或解釋不甚清楚的現象就得到迎刃而解。比如同等資歷下,體裁成熟期時的作家們更容易成名,頗有時勢造英雄的味道;而體裁衰老期時的作家們,若是沒有勇於探索、去嘗試和創新的精神,只會安於現狀或朝著極端發展,不能做到像蘇東坡以詩為詞、周邦彥以賦為詞、辛棄疾以文為詞的文傑那樣不被體裁的外在形式所束縛,不但不能登上文壇的頂峰,成為一代大家,甚或會被時代所淘汰。
由於是對每一種文體進行論述,分論部分看起來就是幾種分體文學史的結集本。須要說明的是,不能因為此,我們就主觀地認為它們的聯系很疏散。恰恰相反,全書抓住了文學體裁在演化進程中互相滲透這一關鍵,清晰地展現出各種體裁豐富特徵的成因以及復雜的演化過程的由來。所以說分論部分就是四種有機聯系的分體文學史,應當是縮寫罷了。
二、文學的重構
《中國文學概論》作為一本已出版有十餘年歷史的專著,它的亮點即以文學體裁演化階段作為中國文學分期的依據並由此而得出中國古代文學分為四個時期的結論,相信是使它至今仍受歡迎的至關重要的原因之一。傳統和現行的高校文學史類教材的編寫大都是沿襲老套的編寫體例,即以社會歷史的發展階段(主要是朝代分期)來描述文學,通過對某一歷史時期文學的研究來較清楚的展示該時期的文學與當時社會生活的種種關系,並由此來認識、揭示該時期文學發展的規律。這樣做本無可厚非,怕只怕到最後的成果弄出的卻是一本或一部關於作家、作品的評論的集合體的所謂文學史,與同一體例下的游國恩等主編的《中國文學史》不可同日而語,有著天壤之別。
本來,文學史作為「史」體,其編寫自然是以時間為順序,但具體到操作步驟上來,則歷來有兩種觀點:一種認為文學分期的依據應是社會歷史的發展階段(主要是朝代分期);另一種卻認為其依據應為文學體裁演化階段,因為文學史是文學的歷史,就應通過對文學體裁演化進程中每一形態的研究來較清楚地揭示文學自身特徵與其運動機制,而前者是以社會學的方法來研究文學,不利於揭示文學本身發展的規律。不過後者的理論被付諸於實踐的,當首推袁行霈先生的《中國文學概論》。不可否認,上述兩種觀點只是由於出發點不同,才造成了體例的內容各有側重點罷了,至於孰好孰壞,至今當沒有定論。因為按照前者編寫的文學史有幾部還是非常經典的,如游國恩等於六十年代初主編的《中國文學史》,況且此種體例仍占據著絕對的主流;而後者鑒於體例還不是非常完善,給人的第一印象是以新巧取勝,有點華而不實的感覺,所以袁行霈先生雖然寫出了《中國文學概論》這一似有「違背」常規慣例形式的著作,但在他近年主編的四卷本《中國文學史》的編寫體例上仍是以朝代分期為依據,盡管書中出現了三古七段雙視角這個理論新亮點。也不知是悲或喜,更大的可能是或許是提出理論容易,可一旦具體到操作上來還是有很大的難度的,但願不是囿於傳統習慣。
雖說是文學的重構,提出了文學分期的依據和分為四個時期:詩騷時期、詩賦時期和詞曲、話本時期以及傳奇與長篇小說時期,不過《中國文學概論》中的觀點仍是一家之言,並非定論。所以有學者提出,中國古代文學應分為五個時期,不過仍是以文學體裁的演化規律為依據,即文學的自由發生期、文學的恢復發展期、文學的自覺繁榮期、文學的全面成熟期、文學的總結期(詳參見《東北師大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1990第五期關四平《中國文學史重構斷想》)。可喜的是,兩家的立足點都是以文學體裁演化階段作為文學史的分期依據,只不過是在以此為前提下如何建構新的文學史體存在著分歧,這也不違背學術研究領域應呈現出百家爭鳴的局面。值得注意的是,在同一篇文章中,關四平先生似乎論述的更詳細、更明確,認為:中國文學史,顧名思義,是文學的歷史,也是歷史的文學。它首先是中國文學的發展史,而文學的發展史,又是由各種文體的興衰嬗變史構成的。中國文學的文體系統,包含著既互相滲透、橫向影響,又縱向發展、獨立成章的各個子系統……新文學史的體例,就要以文體的興衰嬗變規律為分期的主要依據,同時兼顧不同歷史階段給文學以重大影響的各種社會外有因素。可見袁行霈先生的觀點不但不是孤立無援,反而關四平先生的後起之論大有超過其之勢。
不可忽視,《中國文學概論》全書也不是無毛病可挑,如在分論文論一章時,其內容過於單薄,顯得有點力不從心,遠不如前三章的份額和重量。此外,有人說小說論一章有魯迅先生的《中國小說史略》的影子。關於這一點,本人想還是有待於商榷。而從以上兩點中衍生出來的關於此書至今還沒有修訂版本的問世的問題,則似乎成為一個遺憾,畢竟十幾年過去了,中國古代文學研究過程中涌現出的一些新見解、新成果還是有值得吸收的,這也貼近當下的一句時髦話——與時俱進。
綜上所述,《中國文學概論》作為一本關於文學的概論性著作,既體現出它的專業性,不是泛泛而談,有它自己的獨特視角的編排體例,即以文學通史和分體文學史的形式緊密聯系地論述中國文學;又突出了它的新穎性,對中國文學進行了重構的設想,為後來者研究提供參考依據。以上兩點,足以使它成為當代中國一本歷久不衰的學術性專著。
『陸』 誰有《世界文學評介叢書》伊甸園中的一枝禁果—波德萊爾與《惡之花》pdf電子書百度雲網盤資源
《世界文學評介叢書》網路網盤txt 最新全集下載
鏈接:
海南出版社出版的《世界文學評介叢書》集各國家、各地區、各語種文學內容於一身,是迄今為止國內第一套大規模、多層次、多角度的世界文學博覽叢書。共6輯85冊,依類別分為(一)國別、地區文學史,(二)分體文學史,(三)文學運動、流派、思潮,(四)文學比較、交流,(五)作家作品(上),(六)作家作品(下),這套叢書全面、系統、多角度地評述了世界文學。均使用同一ISBN。
『柒』 求李修生,趙義山《中國分體文學史》的pdf版
你要的資料(選擇普通下載即可!)
1、這個資料分了好幾卷,找到其中之一;
2、手機瀏覽器端登 陸 或 PC電腦端登陸,即可查看、下載;
3、文件有時效性,若文件失效或下載問題,請留言 或查看 頭像簽名;
『捌』 漢語言文學考研具體考什麼科目
漢語言文學專業考研科目主要包括思想政治理論、外國語和兩門專業課,滿分500分。其中思想政治理論和外國語為統考必考科目,專業課根據報考的具體專業方向而定。
漢語言文學專業考研方向如下:1、文藝學。研究方向有:文學理論、文藝美學、文學批評、文化與詩學、西方文論、中西比較詩學、中國古典詩學、中國文學批評史等)。
2、語言學及應用語言學。研究方向有:理論語言學、應用語言學、社會語言學及方言學、語言信息處理、語言測試、文化語言學、語音學、對外漢語教學等。
3、漢語言文字學。研究方向有:漢語方言、漢語史、漢語詞彙學、現代漢語語法修辭、音韻文字訓詁、中古漢語詞彙語法、漢語語音學、漢語發展史、漢字信息處理、對外漢語教學等。
4、中國古典文獻學。研究方向有:先秦兩漢魏晉南北朝文學文獻、唐宋文學文獻、元明清文學文獻等。
5、中國古代文學。研究方向有:先秦兩漢文學、魏晉隋唐文學、宋元文學、明清及近代文學、分體文學史、古代文論等。
6、中國現當代文學。研究方向有:中國現代文學、中國當代文學、兒童文學、戲劇影視文學、科幻文學、民間文學、當代文化與文學研究、二十世紀中國文學思潮、中國現當代文學與鄉土文化等。
7、中國少數民族語言文學。研究方向有:語言學概論、古代漢語、現代漢語、文學概論、中國文學史、有關民族語言史、有關民族文學史、有關民族現代語言、漢語—民族語語法對比、有關民族歷史等。
8、比較文學與世界文學。研究方向有:中外文學關系、比較文學與文論、世界華人文學研究、外國文學與翻譯研究、比較文學理論、西方文學與中西比較文學、東方文學與東方比較文學、比較詩學、歐美文學、國外中國學等。
『玖』 王琳的簡介
王琳,1978年生於河南洛陽,現居鄭州。自幼喜愛書法、美術、攝影。作品多次獲獎。畢業於遼寧師范大學。2002-2011年先後任洛陽日報社美術編輯、攝影記者,河圖網圖片編輯,《洛陽攝影》視覺總監。2011年創辦河南聖世之光藝術教育。多次憑擔任省市級書畫大賽評委,長期從事書法教育研究,受益者眾。
現為:
河南聖世書院院長
王字格練字發明人
中國書畫家聯誼會書畫教育工作委員會常務理事
全國青少年書畫藝術測評評委
中國硬筆書法協會會員
河南省硬筆書法研究院副秘書長
全國書法教育名師
全國規範字書寫注冊教師
『拾』 有什麼漢語言文學專業必讀的書籍
漢語言文學專業必讀書目:
1.《中國詩史》陸侃如,馮沅君著,人發文學出版社1983年版
2.《中國文學史》章培恆,駱玉明主編,上海文藝出版社2000年版
3.《中國古代文學史》郭預衡著,上海古籍出版社1998年版
4.《中國分體文學史》李修生,趙義山主編,上海古籍出版社2000年版
5.《中國散文發展史》張夢新主編,杭州大學出版社1996年版
6.《中國傳記文學發展史》陳蘭村主編,語文出版社1999年版
7.《中國歷代文學作品選》朱東潤主編,人民文學出版社1962年版
8.《中國詩史》[日]吉川幸郎著,章培恆等譯,安徽文藝出版社1986年版
9.《中國詩話史》蔡鎮楚著,湖南文藝出版社1988年版
10.《中國古典小說史論》楊義著,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
11.《中國古典小說史論》[美]夏志清著,胡益民等譯,江西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
12.《中國小說史學史長編》胡從經著,上海文藝出版社1998年版
13.《中國戲曲通史》張庚,郭漢城著,中國戲曲出版社1987年版
14.《中國古典文學研究史》郭英德等著,中華書局1995年版
15.《中國主平點文學史》孫琴安著,上海社會科學院出版社1999年版
16.《中國古典詩歌接受史研究》陳文忠著,安徽大學出版社1998年版
17.《庄騷傳播接受史綜論》尚永亮著,文化藝術出版社2000年版
18.《先秦文學史參考資料》北京大學中國文學史教研室選注,中華書局1962年版
19.《兩漢文學史參考資料》北京大學中國文學史教研室選注,中華書局1962年版
20.《中古文學史論著》王瑤著,上海古籍出版社1982年版
21.《唐五代文學編年史》傅璇琮主編,遼寧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
22.《宋元戲曲史》王國維著,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1995年版
23.《明代小說史》陳大康著,上海文藝出版社2000年版
24.《中國詩學體系論》陳良運著,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2年版
25.《中國古代接受詩學》鄧新華著,武漢大學出版社2000年版
26.《中國敘事學》楊義著,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