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對萊布尼茨哲學的敘述、分析和批判》pdf下載在線閱讀,求百度網盤雲資源
《對萊布尼茨哲學的敘述、分析和批判》(費爾巴哈)電子書網盤下載免費在線閱讀
鏈接:https://pan..com/s/1HYtptiVwdrRguAq9RRxX8Q
書名:對萊布尼茨哲學的敘述、分析和批判
作者:費爾巴哈
譯者:塗紀亮
豆瓣評分:8.4
出版社:商務印書館
出版年份:1998-01
頁數:330
內容簡介:
本書是德國著名哲學家費爾巴哈(1804—1872)的早期著作。本書首先概述了近代哲學的發展過程,分析了萊布尼茨哲學與斯賓諾莎哲學和笛卡爾哲學的區別;然後,詳細地闡述和分析了萊布尼茨的「單子論」;接著,介紹了萊布尼茨的「神正論」和認識論觀點。
本書得到了馬克思、恩格斯的肯定,是馬克思主義哲學的一個直接理論來源。它不僅對研究費爾巴哈的哲學思想,而且對研究萊布尼茨的哲學思想,都很有參考價值。
作者簡介:
路德維希·安德列斯·費爾巴哈Ludwig Andreas Feuerbach
1804年7月28日—1872年9月13日
德國哲學家,出生於拜恩州(巴伐利亞)下拜恩區的首府蘭茨胡特,死於同一州的紐倫堡。是德國著名法學家保羅·約翰·安塞姆里特·馮·費爾巴哈的第四個兒子。
費爾巴哈先在黑森州的海得爾堡學習神學,受到當時教授的影響,對黑格爾的哲學感興趣,不顧父親的反對,到柏林跟隨黑格爾學習哲學,兩年後,他成為「青年黑格爾學派」的成員。
1828年,他到紐倫堡附近的埃爾蘭根學習了兩年自然科學,並任大學講師,1830年匿名發表了第一部著作《論死與不朽》,抨擊個人不朽的概念,擁護斯賓諾莎的人死後會被自然重新吸收的哲學。他的這種激進思想加上不善演講,他一直在學術界無法取得成功,並被永遠驅逐出大學講壇。只能依靠他妻子在一座瓷廠中的股份生活,居住在紐倫堡附近的勃魯克堡。
1834年發表了《阿伯拉爾和赫羅伊絲》,1838年發表《比埃爾·拜勒》, 1839年發表了《論哲學和基督教》,宣稱「基督教事實上不但早已從理性中消失,而且也從人類生活中消失,它只不過是一個固定不變的概念」,公開反叛當時的觀念。同時發表了《黑格爾哲學的批判》,對黑格爾的唯心論作了分析批判。1841年發表《基督教的實質》,重申對基督教的看法,認為人就是他自己的思考對象,將宗教歸結為對無限的認識。宗教「不過是對於知覺的無限性的認識;或者說,在對無限的認識中,有意識的主體以其自身本能的無限性作為認識的對象」。也就是說,上帝不過是人的內在本性的向外投射。這本書的第一部分發揮了「宗教之真正的或人類學的本質」,論及上帝作為「理解的存在」、「道德的存在或法律」、作為「愛」等方面,都是為了適應人類的本性的各種不同的需要。在這本書的第二部分,費爾巴哈分析了「宗教之虛偽的或神學的本質」,認為把上帝看成是離開人的存在而存在,會使人相信啟示和奇跡,不僅會「損壞和消除人類的最重要的感覺,對真理的追求」,而且相信宗教儀式的「聖餐」和獻祭,導致「必然的結果是迷信和不道德」。他認為基督教的上帝只是一個幻像,論及到其他學科時,尤其是哲學,他認為黑格爾的哲學是偽宗教的,他提出一種機械論的唯物主義。他的這本書被翻譯成英語和法語出版。
費爾巴哈不承認自己是無神論者,但這只是口頭的,他的所謂有神論實際就是通常意義上的無神論,他稱之為人道主義的神學,以人為上帝,是力圖應用主觀的感覺恢復所謂的神性。
在1848年到1849年間,德國各公國中出現的革命運動中,由於他對宗教的抨擊,使許多革命黨人將他看成英雄,但他自己從沒有參加過政治活動,只作過一些演講,全部精力用在寫作上。但他明白地反對君主制度,認為「無限制的君主國乃是無道德的國家」,革命失敗後,他公開責罵當時歐洲的反動局勢,比做「空間略大的監獄」。1857年出版了《神統》。1860年由於他賴以為生的瓷廠倒閉,他只得離開在勃魯克堡的家,搬到紐倫堡。只是由於朋友們的幫助,他才得以出版最後一本書《上帝、自由和不朽》(1866年)。1870年他加入了德國社會民主黨。由於長時間的精力消耗,僅兩年後的1872年在紐倫堡去世。
費爾巴哈對反基督教的政論家有很大的影響,他的某些觀點在德國教會和政府的斗爭中被一些極端主義者接受。對卡爾·馬克思的影響也很大,雖然馬克思並不贊同他觀點中的機械論,馬克思曾寫過《費爾巴哈論綱》批判他這種形而上學的唯物主義。
Ⅱ 《克爾凱郭爾-牛津通識讀本克爾凱郭爾》pdf下載在線閱讀,求百度網盤雲資源
《克爾凱郭爾》((英)帕特里克•加迪納)電子書網盤下載免費在線閱讀
資源鏈接:
鏈接:https://pan..com/s/12pAj1lMwks97TY9_EKjyNw
書名:克爾凱郭爾
作者:(英)帕特里克•加迪納
譯者:劉玉紅
豆瓣評分:8.1
出版社:譯林出版社
出版年份:2013-6
頁數:276
內容簡介:《克爾凱郭爾》由牛津大學摩德林學院研究員帕特里克•加迪納撰寫,闡釋了克爾凱郭爾對人的存在狀況所進行的探究,以及他的思想背景、思想形成過程和基本理論傾向等。國內資深哲學學者劉放桐作序推薦。
他是孤獨的哲人,他是信仰的騎士,他是現代西方存在主義的先驅。作為19世紀最具創造力的思想家之一,克爾凱郭爾的許多觀點完全處於主流思潮之外。他對康德和黑格爾的倫理與宗教理論所作的回應,他的主要觀點與費爾巴哈、馬克思等人學說的對比,他對人的存在狀況所進行的探究,這些在本書中都有評論性的闡釋。
——————————————————————————————————
「帕特里克•加迪納的這本傑作,使克爾凱郭爾的雙重形象鮮活起來:他既是一位思想家,也是一個凡人。」
——《獨立報》
作者簡介:帕特里克•加迪納生前為牛津大學摩德林學院研究員。作為一名哲學家,同時對繪畫、文學和音樂深懷興趣。著有《歷史解釋的本質》(1961)、《叔本華》(1963)、《克爾凱郭爾》(1988),編有文集《歷史理論》(1959)、《19世紀哲學》(1969)。逝於1997年。
Ⅲ 《保衛馬克思》pdf下載在線閱讀,求百度網盤雲資源
《保衛馬克思》([法國] 路易·阿爾都塞)電子書網盤下載免費在線閱讀
資源鏈接:
鏈接:https://pan..com/s/14pL5nxqcvs7-sgdQD2dxqQ
書名:保衛馬克思
作者:[法國] 路易·阿爾都塞
譯者:顧良
豆瓣評分:8.9
出版社:商務印書館
出版年份:2010-10
頁數:267
內容簡介:
作者路易·阿爾都塞(1918—1990)為法國著名哲學家、「結構主義馬克思主義」的奠基人,他在國外馬克思主義學界享有很高的名望,為馬克思主義學說在法國思想界的地位打下了很深的基礎。本書收錄了他圍繞馬克思主義理論所寫的數篇重要論文,主要包括《費爾巴哈的「哲學宣言」》《論青年馬克思》《矛盾與多元決定》《關於唯物辯證法》《馬克思主義和人道主義》等。本書是二十世紀後半葉西方馬克思主義文本中最重要的經典著作之一。
Ⅳ 《對萊布尼茨哲學的敘述、分析和批判》pdf下載在線閱讀,求百度網盤雲資源
《對萊布尼茨哲學的敘述、分析和批判》([德] 費爾巴哈)電子書網盤下載免費在線閱讀
資源鏈接:
鏈接: https://pan..com/s/1iynEIc06EYAxUoBTB4sLVw
書名:對萊布尼茨哲學的敘述、分析和批判
作者:[德] 費爾巴哈
譯者:塗紀亮
出版社:商務印書館
出版年份:2009
頁數:330
作者簡介:
路德維希·安德列斯·費爾巴哈Ludwig Andreas Feuerbach
1804年7月28日—1872年9月13日
德國哲學家,出生於拜恩州(巴伐利亞)下拜恩區的首府蘭茨胡特,死於同一州的紐倫堡。是德國著名法學家保羅·約翰·安塞姆里特·馮·費爾巴哈的第四個兒子。
費爾巴哈先在黑森州的海得爾堡學習神學,受到當時教授的影響,對黑格爾的哲學感興趣,不顧父親的反對,到柏林跟隨黑格爾學習哲學,兩年後,他成為「青年黑格爾學派」的成員。
1828年,他到紐倫堡附近的埃爾蘭根學習了兩年自然科學,並任大學講師,1830年匿名發表了第一部著作《論死與不朽》,抨擊個人不朽的概念,擁護斯賓諾莎的人死後會被自然重新吸收的哲學。他的這種激進思想加上不善演講,他一直在學術界無法取得成功,並被永遠驅逐出大學講壇。只能依靠他妻子在一座瓷廠中的股份生活,居住在紐倫堡附近的勃魯克堡。
1834年發表了《阿伯拉爾和赫羅伊絲》,1838年發表《比埃爾·拜勒》, 1839年發表了《論哲學和基督教》,宣稱「基督教事實上不但早已從理性中消失,而且也從人類生活中消失,它只不過是一個固定不變的概念」,公開反叛當時的觀念。同時發表了《黑格爾哲學的批判》,對黑格爾的唯心論作了分析批判。1841年發表《基督教的實質》,重申對基督教的看法,認為人就是他自己的思考對象,將宗教歸結為對無限的認識。宗教「不過是對於知覺的無限性的認識;或者說,在對無限的認識中,有意識的主體以其自身本能的無限性作為認識的對象」。也就是說,上帝不過是人的內在本性的向外投射。這本書的第一部分發揮了「宗教之真正的或人類學的本質」,論及上帝作為「理解的存在」、「道德的存在或法律」、作為「愛」等方面,都是為了適應人類的本性的各種不同的需要。在這本書的第二部分,費爾巴哈分析了「宗教之虛偽的或神學的本質」,認為把上帝看成是離開人的存在而存在,會使人相信啟示和奇跡,不僅會「損壞和消除人類的最重要的感覺,對真理的追求」,而且相信宗教儀式的「聖餐」和獻祭,導致「必然的結果是迷信和不道德」。他認為基督教的上帝只是一個幻像,論及到其他學科時,尤其是哲學,他認為黑格爾的哲學是偽宗教的,他提出一種機械論的唯物主義。他的這本書被翻譯成英語和法語出版。
費爾巴哈不承認自己是無神論者,但這只是口頭的,他的所謂有神論實際就是通常意義上的無神論,他稱之為人道主義的神學,以人為上帝,是力圖應用主觀的感覺恢復所謂的神性。
在1848年到1849年間,德國各公國中出現的革命運動中,由於他對宗教的抨擊,使許多革命黨人將他看成英雄,但他自己從沒有參加過政治活動,只作過一些演講,全部精力用在寫作上。但他明白地反對君主制度,認為「無限制的君主國乃是無道德的國家」,革命失敗後,他公開責罵當時歐洲的反動局勢,比做「空間略大的監獄」。1857年出版了《神統》。1860年由於他賴以為生的瓷廠倒閉,他只得離開在勃魯克堡的家,搬到紐倫堡。只是由於朋友們的幫助,他才得以出版最後一本書《上帝、自由和不朽》(1866年)。1870年他加入了德國社會民主黨。由於長時間的精力消耗,僅兩年後的1872年在紐倫堡去世。
費爾巴哈對反基督教的政論家有很大的影響,他的某些觀點在德國教會和政府的斗爭中被一些極端主義者接受。對卡爾·馬克思的影響也很大,雖然馬克思並不贊同他觀點中的機械論,馬克思曾寫過《費爾巴哈論綱》批判他這種形而上學的唯物主義。
Ⅳ 鬼的傳說和由來
實際上鬼的來源是多重性的,復雜多變。首先,鬼是跟靈魂聯系在一起的,而靈魂又和夢境密切相關。在遠古時代,人們還完全不知道自己身體的構造,並且受夢中景象的影響,於是就產生一種觀念:他們的思想和感覺不是他們身體的活動,而是一種獨特的、寓於這個身體之中而在人死亡時就離開身體的靈魂的活動。從這個時候起,人們不得不思考這種靈魂對外部世界的關系。
既然靈魂在人死時離開肉體而繼續活著,那麼就沒有任何理由去設想它本身還會死亡;這樣就產生了靈魂不死的觀念。這樣,遠古時代的人們便得出了人是由「肉體」和「靈魂」兩部分組成的這一結論。肉體可以死亡,但靈魂是永遠不死的。人在死亡時其靈魂就脫離了人的肉體,便成為了鬼。
自從有了文字就有了關於鬼的記載。從甲骨文中看,「鬼」的字形是一個人頭上戴著一個很大的恐怖面具,與人十分相似。這說明先祖早已把鬼看作是與人關系密切的怪物。鬼的概念在原始社會時期就有了,其含義與現代基本類似,源自人們對死亡的恐懼和對死者的敬畏。
某些宗教或迷信的人認為人死後有「靈魂」,稱之為「鬼」。科學研究表明,鬼魂只存在於人們的大腦里,科學家經過大規模科學調查後,得出結論:「鬼」是不存在的,「鬧鬼」都是環境和心理作用造成。
靈魂,指意識、精神、心理活動,是大腦生理活動的結果,是物理、化學反應的產物,並不能脫離大腦而存在。人一死,大腦活動終止,意識喪失,所謂的靈魂也跟著消失。這是靈魂不存在的科學依據。
人們普遍都有幻覺,但大多數人都意識不到這一點,因此有時候會把這些幻覺理解為鬼魂。迄今為止,從未發現過客觀存在的任何一種被聲稱的超自然力現象。實驗證明,鬼魂只是頭腦創造的假象,因為生病、勞累或者壓力,人類大腦在某一瞬間失去了身體的位置所致。
科學界對鬼魂現象有多種解釋:一種解釋是因為心理作用,包括錯覺和幻覺造成的認知的錯誤;另一種解釋是精神病理作用,也就是腦部器官受損,而導致遺忘、精神紊亂等現象。第三種可能與環境改變有關,主要是出現電磁場變化。
他認為人類的生活空間充滿了電磁波。人腦就是電化學器官,生物電信號在腦細胞間傳遞信息,強大的電磁場會影響到那些信號,並產生奇異的視覺、觸覺與聽覺。作用於人腦的電磁場還可以導致不同的情緒,如恐懼、緊張等,就是這種情緒使人產生看見鬼魂的異常現象。
鬼,是象形字。甲骨文字形,下面是個「人」字,上面像一個可怕的腦袋(非「田」字),是似人非人的怪物。「鬼」是漢字部首之一,從「鬼」的字大多與迷信、鬼神有關。
Ⅵ 求黑格爾 邏輯學下載
鏈接: https://pan..com/s/1ZYwyuV71QHdZSIyEZTCvgA
黑格爾的《邏輯學》,通稱「大邏輯」,以別於《哲學全書》中的第一部分「邏輯學」,即通稱的「小邏輯」。《邏輯學》共分「有論」、「本質論」和「概念論」三編,前兩編合稱客觀邏輯,分別出版於1812年和1813年,第三編稱主觀邏輯,出版於1816年。全書三編出版後,黑格爾又著手修訂,僅完成了第一編「有論」部分。
Ⅶ 弗洛伊德的文藝理論與傳統理論觀點的聯系、區別
弗洛伊德是歐洲著名的心理學家和神經病醫生,是精神分析學派的樹立者。他在探求神經病的原因時,逐漸從生理病因說走向心理的病因說。他認為人的意識可分三個層次,即意識、前意識和潛意識。要治好神經病人,就必須通過病人的自由聯想挖掘浴意識領域的動機和慾望(主要是性的沖動和慾望)。這才是釜底抽薪的辦法。1895年,弗洛伊德與初格伊爾出版了《歇斯底里研究》一書。這本書的出版,為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學的理論奠定了基礎。1896年至1897年,弗洛伊德在反復地、深入地進行自我分析中,發現自己小時候熱戀自己的母親,與此同時,他妒嫉並敵視父親。由此,他創造了「俄狄浦斯情結」的理論。布洛伊爾不同意弗洛伊德關於性的觀點,於是弗格伊德便和另一位學者弗利斯以通信的形式研究問題。90年代後期,在俄國和波蘭,反動派殘酷迫害猶太人。這種對猶太人的迫害影響了整個歐洲。弗洛伊德也遭到種族主義者的排斥和打擊。但他仍在艱難的環境中進行心理學問題的研究和探討。1900年,他出版了《夢的解析》一書。這是他的精神分析學的代表作。這本書印了600本,但問世後遭到冷遇,8年才賣完。雖然如此,弗洛伊德在20世紀初已成了國內外著名的獨樹一幟的心理學家。1909年,他應美國克拉克大學校長的邀請,到該校參加20周年校慶。他被授予名譽博士學位。此後他的學說日益受到重視,對全世界產生了廣泛的影響。弗洛伊德獨樹一幟,自成學派,對心理學研究作出了巨大貢獻。他的精神分析學的缺點是(1)片面誇大潛意識的作用,貶低意識的作用,這就必然陷入非理性主義。(2)過分強調性本能的作用,實際是將人和動物等同起來,把人降低為動物。弗洛伊德的主要著作有《夢的解析》、《精神分析引論》相《精神分析引論新編》等。
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法,就是通過分析人的心理現象來揭示內心深處隱蔽的思想感情。他在這方面有一套完整的理論。第一,他「肯定精神過程本身都是無意識的,而那些有意識的精神過程只不過是一些孤立的動作和整個精神生活的局部。」無意識就是潛意識。他強調潛意識,認為這是精神活動的主要方面。精神活動好象一座冰山,掩沒在水面之下的是冰山的絕大部分,屬潛意識領域,而在水面上的意識領域只佔冰山很小的一部分。意識是人能認識自己和認識環境的心理部分,潛意識是人們本身沒有意識到的內心的隱蔽的、深沉的部分。第二,他認為性的本能沖動在神經的和心理的疾病成因中都起著極為巨大的作用,而且正是這些性的沖動「對人類精神的最高的文化、藝術和社會成就做出了其價值不可能被估計過高的貢獻」。他認為潛意識領域一般與性本能相聯系。他反復論證潛意識是一種特殊的精神狀態,一種特殊的心理過程。潛意識領域內的精神活動比有意識的精神狀態更為復雜微妙。弗洛伊德認為,意識是人的心理狀態的最高形式。它控制潛意識,使它留在最底層,復雜、調皮、活躍的潛意識一次次沖出來,又一次次被看守人打回去。弗洛伊德認為「三部人格結構」是本我,自我,超我。這就是人格結構的三個組成部分。「本我」,是人的本能,包括生活本能和死亡本能。這是一種生物沖動,是人的原始力量的來源。它屬潛意識范圍,按照快感原則,要求滿足原始本能的需要。弗洛伊德認為延續個體和種族生命的本能是「生活本能」,或者稱為里比都。他還認為人類除有「生活本能」外,還有一種項亡本能」。它包括「自我毀滅」、破壞性、侵略性等沖動。本我包括人的生活本能和死亡本能。由於譯名不同,它又被稱為「意底」或「伊德」。它屬於潛意識范圍,不受理性、道德、法律和各種社會習慣的約束。如果仕它自由泛濫,就可能造成危害社會和個人的嚴重後果。「自我」,這是人格結構的表層。它是現實化了的本能。嬰兒最初只有「本我」。但在社會環境的影響下,逐漸懂得只有在某種條件下才能順利地滿足「本我」的要久於是形成了「自我」。本能始終是為了要達到追求快樂的目的,但是通過它的教師——必然性的教育,使它接受了事實的原則。按照弗洛伊德的說法是:「這個原則說到底也是以快樂為目的的,不過由於考慮到事實,是被延續和減輕了的快樂,「自我」是保護個人的精神調節因素,它控制「本我」,以免本能肆元忌憚,造成對社會和個人的危害。弗洛伊德認為「本我」代表不可遏制的慾念,「自我」代表理智和深謀遠慮。「超我」,這是道德化了的「自我」。它是人格結構中的——個組成部分。「本我」所遵循的是快感原則,「自我」遵循現實原則,而「超我」所遵循的是道德原則。弗洛伊德在對病人進行精神分析時,發現許多病人由於自己違反了社會道德而深感內疚,甚至有一種犯罪感。可見在他們的人格結構中有「超我」的部分。這是人和動物不同之處。動物有本能。在和環境的接觸中,也多少發展了「自我」。但「超我」卻是人類所特有的。「超我」包括兩個方面:一方面是通常所謂的「良心」,另一方面是「自我理想」。兒童在社會環境的影響下,特別是在父母的影響下,不僅發展了「自我」,而且逐步有了明辨是非的道德觀念。弗洛伊德認為,在冗長的兒童時期,正在長大的人依賴父母生活,留下一個沉澱物。這個沉澱物構成了自我裡面一個特殊的機關,使父母的影響能夠長期存在。兒童內,L1的這種沉澱物就是父母的人格和代代相傳的社會道德。這種道德、良心、理想就構成了人格中的「超我」。「自我」在人們身上起了很好的調節作用。它要使「本我」的要求得到滿足,又要考慮現實環境的條件是否允許,還要考慮「超我」是否能通過,即是不是符合社會道德。因此,人格中的「本我」、「自我」、「超我」的關系是非常密切的。
現代派作家都推崇弗洛伊德並或多或少受到這位心理學家的影響。弗洛伊德強調人的潛意識和性本能,認為這是人類心理活動的原動力。他把人的精神機制和人格結構分成三個層次:意識、前意識和潛意識。他對人的變態心理和夢作了長時期的、認真的研究。按照他的看法,夢是願望的達成,這種願望與潛意識有密切聯系。神經病的根源也是由於潛原識中性本能受到壓抑而陷入幻想境界。潛意識和性本能也是文學創作的原動力,作家通過創作使本能和慾望得到宣洩。他還認為所有的夢都是以自我為中心,而作家的創作是白日做夢,他們在創作中也表現了以自我為中心的特點。他的這些論點對現代派文學的內容和形式都產生了重大的影響。現代派分學在內容上的特點是著重表現自我,強調表現主觀世界。現代派作家筆下的人物經常是變態的、不正常的男人或女人。有的是瘋子,有的是白痴,還有一些人是虐待狂或被虐待狂。現代派作家還經常描寫人物的性本能。他們對人的潛意識特別感興組描寫人類心靈的奧秘,在心理描寫方面掘進很深。他們熱衷於描寫主人公的夢魘、幻覺、意識流、暗示、象徵、自由聯想等。例如英國著名的現代派作家喬伊斯的意識流小說的代表作《尤利西斯》就對人物的性本能和變態心理描繪得淋漓盡致。作品的女主人公毛萊缺乏理性,只有原始的本能和沖動。作品的結尾所描寫的是她在半醒半睡之間的夢幻和意識流。這種跳躍式的內心獨白長達40多頁,中間並無標點符號。其中有一部分獨自是這樣的:「一刻鍾以後在這個早得很的時刻中國人該起身梳理他們的發辮了很快修女們又該打起早禱的鍾聲來了她們倒不會有人打擾她們的睡眠除了一二個晚間還做禱告的古怪牧師以外隔壁那個鬧鍾雞一叫就會大鬧起來」。這里所表現的完全是人物迷離恍您的心理狀態,明顯地受了弗洛伊德的影響。法國意識流小說代表作家所寫的《億流水年華》,長達300萬字,全是主人公一圈套一圈的回憶,揭示了人物的前意識和潛意識,從頭至尾是夢幻和意識流。
現代派文學中的象徵主義派、超現實主義派、新小說派、表現主義派、荒誕派等都受了弗洛伊德學說的影響,主張表現自我,並經常運用象徵、夢幻、暗示等藝術手法。象徵主義派認為,藝術不是反映客觀世界,而是以夢幻的浪漫形式表現主觀世界,描繪作者內心深處的奧秘。他們認為作家的王國是深沉的夢境。他們的創作與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學有密切聯系。弗洛伊德的學說引導現代派作家對人的內心世界進行深入挖掘,進行多層次的心理描寫,擴大了文學反映的范圍。另一方面,由於弗洛伊德片面強調潛意識和性本能,是文學創作的原動力,認為文學創作是表現自我,因此這類論點顯然對現代派文學起了不良作用。
26.弗洛伊德的文藝觀點是什麼?
27.弗洛伊德的《創作家與白日夢》包括些什麼內容?
28.阿德勒的學說的主要內容是什麼?
29.榮格的學說的主要內容是什麼?
30.威廉·詹姆期的心理學的主要內容是什麼?與現代派文學有什麼關系?
--------------------------------------------------------------------------------
26.弗洛伊德的文藝觀點是什麼? 弗洛伊德認為潛意識和性本能是文藝創作的原動力,是本能沖動的凈化與升華。他用索福克勒斯的《伐狄浦斯王》和莎士比亞的《哈姆萊特》為例說明這個問題。他認為人在兒童時代,第一個性沖動的對象是自己的母親,由於愛戀自己的母親,便妒嫉和仇恨自己的父親。在《俄狄浦斯王》中,俄狄浦斯王殺父娶母就是一種願望的達成,是人們童年時期願望的達成。這種願望本來早已被壓抑到潛意識中。一旦文學家「由於人性的探究」而發掘出俄狄浦斯王的罪惡時,「他使我們看到內在的自我,而發覺盡管受到壓抑,這些願望仍舊存在於心底」。他認為這部悲劇中的命運的震撼力必定是由於我們內心深處也有類似的呼聲,因此才引起我們的共鳴。弗洛伊德認為所有的男孩都戀母姑父,他把這種被壓抑在潛意識中的感情稱為「俄狄浦斯情結」。在分析哈姆萊特這個形象時,弗洛伊德說:「哈姆萊特能作出所有的事,卻對一位殺掉他父親、篡其王位、奪其母後的人無能為力,那是因為這人所做出的正是他自己已經潛抑良久的童年慾望。於是對仇人的恨意被良心的自譴所取代,良心告訴他,他自己實際上比這殺父娶的兇手好不了多少。」他認為在哈姆萊特身上同樣存在「俄狄浦斯惰結」。與此同時,他還認為,所有的女孩都愛戀父親,妒嫉母親。他將這種被壓抑的感情稱為「埃勒克特拉情結」,因為在希臘神話中有一個故事,內容是埃勒克特拉慫恿哥哥殺掉母親,為父親報仇。弗洛伊德強調,一切文藝作品是作家內心潛意識的外在表現,是「俄狄浦斯情結」和「埃勒克特技情結」的不同形式和不同程度的表現。 弗洛伊德認為文藝是為了表達作者不能滿足的願望,是以藝術形式使被壓抑的本能慾望得到宣洩。他說:「藝術無異於白日做夢」,而夢是與幻想相聯系的,因為「我們在夜間所做的夢,不是別的,正是幻想」。潛意識有種種強烈的願望受到壓抑,得不到滿足,於是在夢中以幻想的形式得到滿足。藝術是白晝夢,同樣是作者願望的滿足,是被壓抑的感情和本能慾望的宣洩。弗洛伊德在《夢的解析》中,以歌德和霍爾姆霍茲等作家為例說明這個問題。歌德在年輕時常到法官布扶家去。他愛上了布扶的女兒夏洛蒂。當他得知這個少女己和別人訂婚後,內心感到萬分痛苦。後來,歌德的好友葉沙雷愛上了上司的妻子,因不能如願而在絕望中自殺。歌德在聽到這消息後,異常激動。他象做夢一樣,構思了著名的作品《少年維持之煩惱》。在他內心被壓抑的性的火焰或愛的本能升華為偉大的藝術作品。弗洛伊德認為藝術家由於願望得不到滿足才進行創作。他「從現實轉開,並把他的全部興趣、全部本能沖動轉移到他所希望的幻想生活的創作中去」。 弗洛伊德認為文學作品常常是作者的「自我披露」,總是「以自我為中心」。他說:「我們將選擇並非自命不凡、卻同樣有著廣大男女的浪漫小說作家、長篇及短篇小說作家來討論。這些作家的作品都有一個作為注意中心的主人公;作者用盡一切手段來贏得我們對主人公的同情,把主人公置於他的特別厚愛的保護之下。如果在一個章節的末尾,主人公因為重傷而流血不止,人事不省,那麼,我在下一章的開頭肯定會發觀,他受到了無微不至的照料,逐漸康復。……我同主人公一起歷盡艱難險阻,卻感到很安全……不過,在我看來,這種不受傷害的重要特徵,正好清楚地披露了「自我」陛下一一一切白晝夢以及小說的主人公。他認為自我是「每一場白日夢和每一篇故事的主角」。 弗洛伊德認為,藝術家與神經病人有相似之處。神經病人對現實不滿,使離開現實走向幻想的世界。藝術家也從他所不滿的現實中退縮下來,鑽到他的想像力所創造的世界中去。他和神經病人不同的是,他仍然有清醒的意識,他知道如何去尋找那條回去的道路,而再度地把握現實。 弗洛伊德還認為,藝術家通過創作,使自己的潛意識願望得到假想的滿足,並且還能引發並滿足讀者自身的潛意識願望。與此同時,藝術家還利用形式美的那種可感知樂趣,來引起讀者的審美感。弗洛伊德很重視文學的形式美。他認為文學形式必須富有戲劇性,富有幻想或想像,生動而具體。作家和藝術家進行創作的時候,可以象做夢一樣,採取疑縮、改裝、轉移、倒置、集錦等手法,使作品帶有浪漫性、戲劇性.典型性和象徵性。 弗洛伊德的文藝觀點有不少片面的、偏頗的看法,但他用現代心理學來研究文藝創作,也不無可取之處。
27.弗洛伊德的《創作家與白日夢》包括些什麼內容? 弗洛伊德在《創作家與白日夢》一文開首便說:「我們這些外行一直懷著強烈的好奇心——就象那位對阿里奧斯托提出了相同問題的主教一樣——想知道那種怪人的(即創作家的)素材是從哪裡來的。他又是怎樣利用這些材料來使我們產生如此深刻的印象,而且激發起我們的情感。——也許我們還從來沒想到自己競能夠產生這種情感呢!假如我們以此請問作家,作家自己不會向我們作解釋,或者不會給我們滿意的解釋,正是這一事實更引起了我們的興趣」而且即使我們很清楚地了解他選擇素材的決定因素,明了這種創作虛構形象的藝術的性質是什麼,也還是不能幫助我們成為創作家。」 弗洛伊德認為,探討這方面的問題,應當追溯到童年時代去尋找想像活動的最初蹤跡。孩子們最喜愛、最熱心的莫過於他們玩耍的游戲。在游戲時,他創造了一個屬於自己的世界,用一種新的方法重新安排他那個世界的事物,來使自己得到滿足。創作家所做的,就象游成中的孩子一樣。他以非常認真的態度來創造一個幻想的世界,同時又明顯地把它與現實世界分割開來。在語言中保留了兒童游戲和詩歌創作之間的這種關系。 弗氏還說,人長大以後,停止了游戲,似乎他們要放棄那種從游戲中獲得的快樂。但是凡懂得人類心理的人都知道,要一個人放棄自己曾經經歷過的快樂,比什麼事情都更困難。大人只是把小孩的「游戲」變成「幻想」。他在虛渺的城堡創造出那種我們叫做「白日夢」的東西來。大人的幻想活動本如孩子的游戲那麼容易被入察覺。成年入總會為自己的幻想感到害躁而把他們藏匿起來,把自己的幻想當作個人內心最深處的所有物:弗洛伊德認為,幻想的動力是未得到滿足的願望,每一次幻想就是一個願望的履行。因此一個幸福的人絕不會幻想,只有一個願望未滿足的人才會。幻想可以分為兩類:一是野心的慾望,二是性慾的願望。如果幻想變得過於豐富,過分強烈,神經官能症和精神病發作的條件就成熟了。 文中還說:「我們晚上所做的夢也就是幻想。」「語言早就以它無比的智慧對夢的實質問題作了定論,它給幻想的虛無縹渺的創作取了個名字,叫『白日夢』。」弗氏把富於想像力的作家比作「光天化日之下的夢幻者」,把作家的作品比作白日夢。一篇作品就象一場白日夢一樣,是幼年時曾做過的游戲的繼續,也是它的替代物,哪怕是神話,也很可能是所有民族寄託願望的幻想和人類年輕時代的長期夢想被歪曲之後所遺留的跡象。他認為,「自我」是每一場白日夢和每一篇故事的主角。故事中的「好人」都是幫助己成為故事主角的「自我」的,而「壞人」則是這個「自我」的敵人或對手之類。在心理小說中,作者彷彿是坐在主人公的大腦里,而對其餘的人物都是從外部來觀察的。現代小說的作家用自我觀察的方法將他的「自我」分裂成許多「部分自我」,結果就使他自己精神生活中沖突的思想在幾個主角身上得到體現,有一些小說,我們可以稱它們為「古怪」小說,看來同白日夢的類型形成很特殊的對比。 文中還寫道,白日夢者小心地在別人面前掩藏起自己的幻想,因為他覺得他有理由為這些幻想感到官羞而難於啟齒。而且,即使他把自己的幻想告訴別人,也不一定會給別人帶來愉快。但是,當一個作家把他創作的劇本或小說擺在我們面前,或者把我們所認為是他個人的白日夢在書本上告訴我們時,我們感到很大的愉快。作家的任務就是通過創作的技巧來克服我們心中的厭惡感,通過改變和偽裝起來減弱他利己主義的白日夢的性質,並且在表達他的幻想時提供我們以純粹形式的,也就是美的享受或樂趣,從而把我們收買了。我們給這樣一種樂趣起了個名字叫「刺激品」,或者叫「預感快感」;向我們提供這種樂趣,是為了有可能得到那種來自更深的精神源泉的更大樂趣。弗氏說;「我認為,一個創作家提供給我們的所有美的快感都具有這種「預感快感」的性質,實際上是一種虛構的作品給予我們的享受。
28.阿德勒的學說的主要內容是什麼? 阿德勒(1879—1937)是奧地利的精神病學家。原是弗洛伊德的信徒。後來建立了「個人心理學」派別。他的學說的主要內容是: 一、他強調人格的整體性和統一性,不象弗洛伊德那樣把人格分成三個部分。 二、統一的人格以及各種精神活動都有一定的目標。由於精神生活有明確的目標,人們就能同社會環境互相適應。這種精神目標就是優越。人都把優越作為自己奮斗的總目標,一切心理活動都圍繞這個總目標而進行。阿德勒認為:「無論他是在追求不可達到的理想或是古老的神祗,違犯一切的限度和准則,在他的道路的每一部分他都是受他的優越的渴望,他的自比於神的思想,他的非凡的魔術般的權力的信念所引導和驅策的。」他的這種有奮斗目標的論點就是強調意識和理性的作用,這和弗洛伊德強調潛意識和非理性是相反的。 三、人們對優越性的渴望是由於存在自卑感。這種自卑感發源於人類兒童時期。人在幼兒時期,必須依附於父母或別的人才能生存不去。他的弱小無力和無知使他對周圍世界產生自卑感。他對自卑感的對抗稱為「補償作用」。作為補償,他渴望消除自己的不足之處。阿德勒認為:「這樣,這個兒童就達到了安置一個目標、一個想像的優越目標的地步,藉此,他的貧乏就轉變為財富,他的附屬性就轉變為支配性,他的苦難就轉變為幸福和快樂,他的無知就轉變為全知,他的無能就轉變為藝術的創造。兒童感到他的不安全越久而且越明確,他或者從身體的弱點或者從顯著的心理弱點遭受的痛苦越多,他對生活的玩忽覺察得越清楚,他所安置的這個目標就將會越高:並且他對它就將會堅持得越忠實。」後來阿德勒把為個人優越的目標而奮斗的觀點改為個人為使社會完美而奮斗的觀點。他的意見是為個人的優越而努力可能有益,也可能有害。如一個人只顧追求個人優越就可能對社會造成危害,結果形成優越情結。這種人極端驕傲自大,目中無人,飛揚跋扈,以致大家都憎惡他。阿德勒對自卑感的看法還是一分為二的。一方面自卑感可以激發人奮發向上,不斷朝既定目標前進。另一方面,自爽感也往往是神經病的根源。他說:「每一種神經病都可以理解為患者想要使自己擺脫自卑感以求得到優越感的—』砷企圖。」過分的自卑感能導致一個人精神崩潰,神經失常。阿德勒把這種情況稱為「自卑情結」。 阿德勒的「個人心理學」理論雖然不盡完善,不少心理學家對他提出批評。但他的學說包含唯物主義。他重視社會環境和個人經驗對人的心理活動的影響,這是應該肯定的。
29.榮格的學說的主要內容是什麼? 榮格(1875—1961)是瑞士的精神病學家。他發展和修正了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學,建立了分析心理學。他也認為人有潛意識,但他和弗洛伊德不同的是,他不象弗洛伊德那樣把潛意識全部看作是性沖動和罪惡。弗格伊德提出「自我」這一概念,他卻在「自我」之外又提出「自身。達一概念。他認為「自我」包括在「自身」之內。「自我」是我的意識的主體,而「自身」則是我的總體的主體。他認為人和人之間是存在著差別的,認為人的精神世界有兩種不同的傾向,他稱為定勢。一種定勢指向人的內在世界,另一種定勢指向外部環境。根據這兩種特徵,他將人的心理類型分為兩種,即內煩與外傾。性格內傾的人一般比較沉默,不喜交際,內心的思想感情不願向人流露。這種人愛思考問題,想像力比較豐富,在別人面前感到害羞,遇事退縮。屬於外傾類型的人完全相反。他們愛熱鬧,喜交際,對人親熱直爽,樂於幫助別人,胸無城府,對環境的適應性強。 榮格認為人的心理類型可以分為外傾和內傾兩類。在這總的分類的基礎上還可按照基本心理機能的差異進一步分類。他認為人有四種心理機能,就是思維、情感、感覺和直覺。他將總的分類和四種心理機能分類加以組合,把人格進一步分為八種類型: (1)外傾思維型,這類人既是外傾的,又是能理智地、冷靜地思考問題的。他的思維的特點是以客觀資料作為依據。據榮格的經驗,這種類型「主要地是發現於男人之中」。 (2)外傾情感型,這類人的感情非常豐富,但「她的情感是符合於客觀的情境和一般價值的」。這類人一般是婦女,熱情活潑,愛交際,尊重權成和傳統,盡可能使自己適應客觀環境。 (3)外頓感覺型,這種人重感覺,不斷追求新異感覺經驗,性格開朗,重視享樂。榮格說:「他的目的是具體的享受,而且他的道德也是具有類似的頓向性的。」 (4)外傾直覺型,這種人做事不依據客觀條件和事實,而是憑頭腦中的直覺和頸感。他熱烈追求新事物,「他對於各種尚孕育於萌芽狀態但大有未來前途的事物具有一種敏銳的嗅覺」。這種人思想變化無常,不會長期堅持自己的意見。榮格認為:「商人,承包人,投機者,經紀人,政客等等通常部屬於這種類型。」 (5)內傾思維型,這種人偏向主觀思維,對客觀事實不感興趣。喜歡生活在個人的小天地中,感情壓抑。 (6)情感內傾型,這種人的思想感情相當隱蔽,不愛說話,不喜歡和別人交往。這種類型的人一般是婦女。據榮格說:「她們的外表的風度是和諧的和不引人注目的;她們流露出一種愉快的平靜……」。 (7)內傾感覺型,這種人對客觀情境的感受力很強,性格沉靜,長於形象思維。藝術家一般屬於這種類型。 (8)內傾直覺型,這是一種比較奇特的類型。這種人好夢想,思想怪誕,脫離現實。他看重知覺,以個人經驗指導生活。他可能是一個不平八的藝術家,也可能是未被賞識的天才。
30.威廉·詹姆期的心理學的主要內容是什麼?與現代派文學有什麼關系? 威廉。詹姆斯(1842—1910)是美國著名心理學家。他是機能派心理學的創立者,也是美國實用主義哲學的創始人之一。機能派心理學實質上是實用主義心理學。實用主義哲學的特點,即「存在就是有用」,檢驗真和善的標準是看「它是否於我有利」。詹姆斯將實用主義哲學應用到心理學方面,於1890年發表奠定機能派心理學理論的專著《心理學原理》。 他的心理學理論有下列主要內容。 一、他認為心理學屬自然科學范圍,它是「關於心理生活的現象及其條件的科學」。 二、作為心理學研究的對象的人的意識就象川流不息的流水。他說:「意識本身並不表現為一些割裂的片斷。象『鎖鏈』或『列車』這樣一些字眼並不能恰當地描述它最初所表現的狀態。它並不是什麼被連接起來的東西;它是在流動著的。『河』或『流』乃是最足以逼真地描述它的比喻。此後我們在談到它的時候,或把它稱之為思想流,意識流,或主觀生活流。」他認為意識是經常變化著的,而且「意識總是對於它的對象的某些部分發生興趣而把其他部分則加以排除」,也就是說,意識始終對它的對象進行選擇。 三、他認為心理學有三種方法,就是內省法、實驗法、比較法。他強調「內省的觀察是我們首先相主要而且經常所須依賴的觀察。……它的意思當然是窺視我們自己的心理並且報告我們在那裡所發現的東西。」為了運用實驗法,他在哈佛大學建立過一所小規模的心理學實驗室。他認為比較法可以補充內省法和實驗法的不足。例如心理學家常把各種動物的本能加以研究,並和人的本能進行比較。 四、詹姆斯還提出本能論、習慣論、情緒淪的觀點。他將人類許多復雜的心理現象都歸結為本能。認為「每一種本能都是一種沖動」,「人類比之於較低級的動物具有更加繁多的沖動」。至於本能和習慣的關系,他的看法是「絕大多數的本能都是為了引起習慣的緣故而被賦予的」。他認為「凡是具有天賦傾向的習慣就稱之為本能,某些歸因於教育的習慣,則被絕大多數的人稱之為理智的動作」。他在情緒論方面的主要觀點是人的情緒不是客觀世界引起的,而是由身體內部的變化和外部表情引起的。「我們所以感到悲傷是因為我們哭泣,惱怒是因為我們攻打,害怕是因為我們發抖,而並不是因為我們悲傷,惱怒,或害怕,所以我們才哭泣,攻打,或發抖。」 詹姆斯的心理學是為資主本義社會服務的,有許多缺點和謬誤。他的學說對現代派文學最大的影響是關於意識流的論點。現代派中的意識流小說派就是寫人的意識流。作為一種藝術手法,意識流手法在現代派文學中得到了廣泛的運用。
Ⅷ 誰有費爾巴哈的《黑格爾哲學批判》的我要電子版的,急求!!!
私信你了
you《黑格爾哲學批判》的pdf版
Ⅸ 馬克思的著作都有哪些
著 作
馬克思、恩格斯全集(PDF)
馬克思恩格斯選集(CHM)
青年在選擇職業時的考慮(1835年8月)
評普魯士最近的書報檢查令 (1842年2月)
《黑格爾法哲學批判》導言(1843年)
1844年經濟學哲學手稿(1844年)
關於費爾巴哈的提綱(1845年)
德意志意識形態(節選)(與恩格斯合著)(1845-1846年)
反克利蓋的通告(卡·馬克思和弗·恩格斯,1846年5月11日)
罷工和工人同盟(1847年上半年)
「萊茵觀察家」的共產主義(1847年9月5日)
論波蘭——1847年11月29日在倫敦舉行的紀念1830年波蘭起義十七周年的國際大會上的演說(馬克思和恩格斯)
共產主義者同盟章程(1847年12月8日)
工人聯合會(1847年12月底)
關於自由貿易的演說(1848年)
六月革命(1848年6月28日)
共產黨宣言(1848年)
共產黨宣言(1920年8月版陳望道譯本) 【繁體版《共產黨宣言》】
附錄:《共產黨宣言》傳入年表
《共產黨宣言》一八八八年英文版序言(民鳴譯,中國最早中譯本)
論波蘭問題——1848年2月22日在布魯塞爾舉行的1846年克拉柯夫起義兩周年紀念大會上的演說(馬克思和恩格斯)
共產黨在德國的要求(卡·馬克思和弗·恩格斯,1848年3月)
巴黎「改革報」論法國狀況(1848年11月2日)
反革命在維也納的勝利(1848年11月6日)
資產階級和反革命(1848年12月)
資產階級的文件(1849年1月4日)
經濟狀況(1849年3月6日)
三個新法案(1849年3月12日)
僱傭勞動與資本(1847年著,1849年發表)
僱傭勞動與資本 (1849年著,1891年發表的版本)
中央委員會告共產主義者同盟書 (1850年3月)
1848年至1850年的法蘭西階級斗爭(1850年1月-11月)【CHM電子書下載】
路易·波拿巴的霧月十八日(1851年12月—1852年3月)【CHM電子書下載】
憲章派(1852年8月2日)
中國革命和歐洲革命(1853年5月31日)
不列顛在印度的統治(1853年6月10日)
倫敦交易所的恐慌——罷工(1853年9月27日)
給工人議會的信(1854年3月9日於倫敦)
工廠工人狀況(1857年4月7日)
《政治經濟學批判》導言(1857年8月)
鴉片貿易史(1858年8月3日和9月3日)
《政治經濟學批判》序言(1859年)
國際工人協會成立宣言(1864年9月28日)
工資、價格和利潤(1865年)
資本和勞動之間的斗爭及其結果(1865年5月底—6月27日)
工會(工聯)它們的過去、現在和未來(1866年8月底)
資本論第一卷(1867)
總委員會關於洛桑代表大會的呼籲書(1867年7月中旬)
國際工人協會總委員會致社會主義民主同盟中央局(1869年3月9日)
法蘭西內戰(1871年4月)
巴枯寧「國家制度和無政府狀態」一書摘要(摘錄)(1874年)
哥達綱領批判(1875年4-5月)
資本論第二卷(1885)
資本論第三卷 (1894)
農民起義和太平天國革命(?)
書 信
馬克思致帕·瓦·安年科夫 (1846年12月28日)
馬克思致魏德邁(1852年3月5日)
馬克思致恩格斯(1856年4月16日)
馬克思致恩格斯(1857年9月25日)
馬克思致庫格曼(1866年10月9日)
馬克思致路·庫格曼(1868年7月11日)
馬克思致庫格曼(1871年4月12日)
馬克思致庫格曼(1871年4月17日)
給維·伊·查蘇利奇的復信(1881年2月)
Ⅹ 《路德維希·費爾巴哈和德國古典哲學的終結》pdf下載在線閱讀,求百度網盤雲資源
《路德維希·費爾巴哈和德國古典哲學的終結》(恩格斯)電子書網盤下載免費在線閱讀
資源鏈接:
鏈接:https://pan..com/s/1Yylutcy7nWZIqSKNz_FBEQ
書名:路德維希·費爾巴哈和德國古典哲學的終結
作者:恩格斯
譯者:中共中央馬克思、列寧、恩格斯、斯大林著作編譯局
豆瓣評分:8.4
出版社:人民出版社
出版年份:1997-8
頁數:72
內容簡介:
《路德維希·費爾巴哈和德國古典哲學的終結》收編馬克思列寧主義經典作家的重要著作,以單行本形式陸續出版。這些著作凡可獨立成書者,則一文一書;有些重要文章和書信則按專題編成文集;有些著作還設有附錄,收編作者本人的有關論著和與《路德維希·費爾巴哈和德國古典哲學的終結》直接有關的材料。為幫助讀者學習和研究,在每書正文後附有「注釋」和「人名索引」,有些著作還附有「名目索引」。譯文和資料均以新版全集、選集為准。有些著作尚無新版者,則按新版要求重新校訂譯文,編寫資料。這套文庫與全集、選集相配合,可適應廣大讀者的不同需要。理論工作者,教學和宣傳工作者,各級幹部,大專院校學生和其他讀者均可從這套文庫中選擇自己所需要的著作,也可系統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