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GEB——一條永恆的金帶》pdf下載在線閱讀全文,求百度網盤雲資源
《GEB——一條永恆的金帶》(樂秀成 編譯)電子書網盤下載免費在線閱讀
鏈接: https://pan..com/s/1uCLzKVjHXDp1wUwXwnP1Kg
書名:GEB——一條永恆的金帶
作者:樂秀成 編譯
豆瓣評分:8.8
出版社:四川人民出版社
出版年份:1984-6
頁數:208
作者簡介:
道格拉斯·理查·郝夫斯台特(Douglas Richard Hofstadter,1945年2月15日-)
中文名侯世達,美國學者、作家。主要研究領域包括意識、類比、藝術創造、文學翻譯以及數學和物理學探索。因其著作《哥德爾、埃舍爾、巴赫》獲得普立茲獎(非小說類別)和美國國家圖書獎(科學類別)。
侯世達是美國印第安納大學文理學院認知科學傑出教授,主管概念和認知研究中心。他本人和他輔導的研究生組成「流體類推研究小組」。1977年,侯世達原本屬於印第安納大學的計算機科學系,然後他開始了自己的研究項目,研究心理活動的計算機建模(他原本稱之為「人工智慧研究」,不久就改稱為「認知科學研究」)。
② 《十一_孤_(理查._慈_典短篇小_集平_本)》pdf下載在線閱讀,求百度網盤雲資源
《十一種孤獨(理查.葉慈經典短篇小說集平裝本)》(理查.葉慈)電子書網盤下載免費在線閱讀
鏈接:https://pan..com/s/1P1GmHf30RE2vrWJQe8JgXQ
書名:十一種孤獨(理查.葉慈經典短篇小說集平裝本)
作者:理查.葉慈
譯者:李佳純
出版社:木馬文化
出版年份:2018-7-4
頁數:304
內容簡介:
理查.葉慈在他最著名的作品《真愛旅程》出版後隔年(1962),推出了他的第一部短篇小說集《11種孤獨》:以冷峻的筆觸,葉慈寫下普通人的普通生活:十一種孤獨的人生,尋常人的孤獨、不如意、失落與絕望。本書最常拿來與詹姆士.喬伊斯的《都柏林人》相比較,只因為他的故事全部都發生在紐約,一如都柏林之於喬伊斯,並在當時的小說家圈子中蔚為風潮;稍後《紐約時報》曾贊美道:「這些為保住小小的尊嚴——更多的是——屈辱的角色,簡直像是從皇後區肥厚的電話簿里隨機挑選出來的。」
〈傑克南瓜燈博士〉描述的一個住在寄養家庭、剛轉學過來的小三男孩,第一天上學的時候「女生認定他不怎麼體面而轉過頭」,「下課後男孩們想到他也只為了確定什麼都不讓他參加」;盡管級任的女老師想盡辦法幫他融入其他同學,卻意外地幫了倒忙,最後連兩人之間微妙的情誼都失去。
〈建築工人〉是一個22歲已婚、以海明威為未來典範的作家,遇上了一個徵寫手的計程車司機;計程車司機的童年玩伴如今是知名影星,小學老師如今是鼎鼎大名的心理學家,兩人都鼓勵他出一本自傳描述他精採的人生;作家為求糊口,幫計程車司機蓋出一篇又一篇空中閣樓,然而包括作家自己、計程車司機、演員及心理學家的現實生活,卻開始緩慢地崩塌……
葉慈筆下的每一個小人物,都曾在一瞬間擁有自己的尊嚴,擁有一個可能能了解他們、貼近他們當下的朋友/愛人/長輩,卻在一個平凡的轉折點上,那個對象或那個瞬間轉了個方向、飄然遠離,留下意料之外的孤獨與難堪——盡管在一個偌大的城市、身旁有那麼多人圍繞,孤獨卻依然不可避免,葉慈寫出的不僅僅是那個年代的孤獨,也是我們的。
作者簡介:
理查.葉慈(RichardYates)
一九二六年生於紐約州楊克斯鎮。二次大戰退役之後,在雷明頓蘭德公司(RemingtonRandCorporation)擔任公關部寫手,也曾短暫為勞勃 甘乃迪參議員撰寫講稿。一九五三年起開始發表備受贊譽的小說作品,第一本小說《真愛旅程》(RevolutionaryRoad)提名一九六二年美國國家圖書獎。他總共出版過九部作品,包括小說AGoodSchool、TheEasterParade、DisturbingthePeace,及兩部短篇小說合集《11種孤獨》和LiarsinLove。葉慈離過兩次婚,有三個女兒,卒於一九九二年。評論界將理查.葉慈與費茲傑羅、契軻夫等大文豪並列,並認為他是美國戰後最好的小說家及短篇故事作者。
③ 《雲圖》pdf下載在線閱讀,求百度網盤雲資源
《雲圖》([英] 大衛·米切爾)電子書網盤下載免費在線閱讀
鏈接:https://pan..com/s/1P90D7nRrS31qgbKOnf4MBA
書名:雲圖
作者:[英] 大衛·米切爾
譯者:楊春雷
豆瓣評分:8.3
出版社:上海文藝出版社
出版年份:2010-1-1
頁數:486
內容簡介:
《Cloud Atlas》(《雲圖》,2004)是大衛.米切爾的第三部小說。這本書由六段故事構成,從1840年一位美國人從悉尼旅行到舊金山的日記、二十世紀三十年代初居住在比利時的年輕作曲家、1975年捲入加利福尼亞災難的年輕記者、當今倫敦出版回憶錄的黑道、1984年韓國發生的故事與一個老人敘述當時在夏威夷的青春自語為終結。 《Cloud Atlas》入圍2004年布克獎(Man Booker Prize)。
作者簡介:
大衛·米切爾是英國著名作家,歐美文學界公認的新一代小說大師。1969年生於英格蘭伍斯特郡,在肯特大學主修英美文學、比較文學。曾在日本廣島擔任工程系學生的英文教師八年。米切爾博採村上春樹、奧斯特、卡爾維諾、博爾赫斯諸大師作品之所長,自成一派,其作波詭雲譎,靈氣無窮。處女作《幽靈代筆》(1999)轟動歐美文學界,榮獲萊斯文學獎,入圍《衛報》處女作獎決選;《九號夢》(2001)入圍布克獎決選,米切爾也因此書被評為英國最佳青年小說家;《雲圖》(2004)榮膺英國國家圖書獎最佳小說獎和理查與茱蒂讀書俱樂部年度選書,同時入圍布克獎、星雲獎、克拉克獎決選;《綠野黑天鵝》(2006)獲得美國圖書館協會最佳青少年圖書和《學校圖書館報》最佳圖書稱號,入圍科斯塔圖書獎和《洛杉磯時報》圖書獎;《雅各布·德佐特的一千個秋天》(2010)問鼎英聯邦作家獎。米切爾小說原創性十足,為二十一世紀英語小說開啟了全新的模式與風貌。2007年,以傑出的文學成就被美國《時代》雜志評為「世界100位最具影響力的人物」之一。
④ 求保羅·艾克曼的《情緒的解析》、《心理學家的面相術:解讀情緒的密碼》、《說謊》完整版PDF
心理學家的面相術:解讀情緒的密碼
第一章 跨越文化的情緒
這本書涵蓋我過去四十年對情緒的研究,我相信有助於改善人的情感生活。我寫的內容大部分根據自己的科學實驗,或是其他研究情緒的科學家。我自己的研究專長是發展專門技術,以解讀和測量情緒的臉部表情,在這個前提下,我能看見陌生人、朋友和家人臉上細微到幾乎每一個人都會忽略的差別,藉此我學到許多事情,因為個人時間有限,有些還沒有得到實驗的證明。當我所寫的內容只是根據自己的觀察時,會加入下述之類的話,「我觀察到」、「我相信」、「我覺得似乎是…」。如果我寫的內容是根據科學實驗,則會在書末的附錄具體註明相關的研究。
本書的內容大部分和我對跨文化臉部表情的研究有關,我對心理學的整體看法(特別是關於情緒的部分),因為出現新證據而徹底改變。這些發現來自巴布亞紐幾內亞、美國、日本、巴西、阿根廷、印尼和前蘇聯,我因此發展出自己對情緒本質的看法。
我在一九五○年代末期開始做研究時,對臉部表情並沒有興趣,當時引起我興趣的是手部動作。我為手部動作分類的方法,可以分辨憂郁的病人屬於精神官能症還是精神病,並顯示病人接受治療後進步的情形1。到一九六○年代初期,還沒有發展出任何工具,可以直接精確地測量憂郁的病人復雜而快速變化的臉部動作。我不知道該如何進行,所以沒有做這方面的研究。二十五年後,我發展出一種測量臉部動作的工具,於是重新觀看那些病人的記錄影片,找出重要的發現,我會在第五章討論。
機緣下,發現新大陸
若非兩次幸運的機緣,我不會在一九六五年把研究焦點轉到臉部表情和情緒。先是國防部研究計劃推展局出乎意料之外撥給我一筆經費,用來研究跨文化的非口語行為。我並沒有主動申請這筆經費,而是因為一樁丑聞(一項研究計劃被用來掩飾鎮暴活動),使得一項重要的研究被取消,而該項計劃的預算必須在那個會計年度用於某個沒有爭議的海外研究,而我恰好走進必須消化這筆預算的人的辦公室,他的妻子是泰國人,對彼此非口語溝通的差異感到驚訝,希望我找出非口語溝通中,什麼是普世皆然的,而什麼又是有文化差異的。我起初很不情願,卻又不想迴避這個挑戰。
計劃之初,我相信表情和姿勢都是從社交學來的,具有文化差異。我一開始徵詢意見的人,也都抱持相同的看法,包括瑪格麗特.米德(Margaret Mead)、葛瑞格利.貝特森(Gregory Bateson)、艾德華.霍爾(Edward Hall)、雷.博懷斯特爾(Ray Birdwhistell)和查理斯.歐斯古德(Charles Osgood)。達爾文(Charles Darwin)曾提出不同的看法,但我深信他是錯的,沒有詳細閱讀他的著作。
第二件幸運的機緣是見到席爾旺.湯金斯,他剛寫完兩本關於情緒的書,主張臉部表情是與生俱來的,不同種族有共通性,可是缺少支持的證據。如果不是因為我們同時把非語言行為的文章交給同一本期刊(他的文章是關於臉部的研究,我的文章是身體動作的研究)2,我恐怕不會閱讀他的書,也不會認識他。
我對席爾旺想法的深度和廣度有非常深刻的印象,但我認為他的想法可能是錯的,就像達爾文一樣。我很高興這個問題有不同的論據,不是只有一百年前的達爾文才反對米德、貝特森、博懷斯特爾和霍爾,表示這個議題還有討論的空間。在著名科學家和前輩政治家之間有不同的說法,年方三十的我竟然有機會又有經費嘗試徹底解決這個問題:表情是普世共通的嗎?還是像語言一樣,在各個文化中有獨特的表現?我難以抵抗這個誘惑!雖然我不在意誰對誰錯,但心裡並不認為席爾旺是正確的。【原注1】(【原注1】研究結果和我的預期剛好相反,這樣很好,行為科學的研究結果如果違反科學家的預期,反而更加可靠。大部分科學領域的情形剛好相反,如果結果和事前的預期相同的話,比較受人相信,因為偏見或錯誤的可能性會一再受到科學家重覆實驗的傳統所檢證,以確定是否能得到相同的結果。不幸的是,這個傳統並不存在行為科學界,實驗很少被自己或別的科學家重覆檢證。少了這種屏障,行為科學家比較容易在不知不覺中,找出自己想要的結果。)
我在第一個研究中,向五種不同文化的人(智利、阿根廷、巴西、日本和美國)展示照片,請他們判斷各個臉部表情所顯示的情緒,不同文化的人對大部分情緒都有共識,表示臉部表情可能是普世共通的3。另一位曾向席爾旺請益的心理學家卡羅.以撒德(Carrol Izard),對不同文化的人進行相同的實驗,並得到相同的結果4。席爾旺並沒有讓我們知道對方的存在,當我們知道並不是只有自己在做這項工作時,原本心懷不滿,但就科學而言,有兩組獨立的研究者得到相同的結果,是比較好的。看來達爾文是正確的。
但有一個問題:雖然發現不同文化的人對臉部表情流露的情緒有共識,為什麼還有那麼多聰明的人抱持相反的看法呢?並不是只有旅遊者才認為日本、中國或其他文化中人的表情,具有非常不同的意義。瑪格麗特.米德的門生博懷斯特爾是倍受尊重的人類學家,專精於表情和姿勢的研究,在著作中談到許多文化中的人會在不高興時微笑,所以不接受達爾文的看法5。博懷斯特爾的主張符合文化人類學和大部分心理學的主流觀點:任何在社交上重要的事,比如情緒的表達,都必然是學習的產物,所以在各個文化中是不同的。
我提出「表露的規則」【譯注】(【譯注】display rules,在動物學中譯為「展示的規則」,但譯者認為在本文譯為「表露的規則」較貼切),以解釋我的研究發現和博懷斯特爾的觀察之間有何差異。我認為表露的規則是在社交中學來的,常常有文化差異,這些與表情有關的規則,會說明某人可以向什麼人、在什麼時候表現某種情緒,這就是為什麼大部分公開的運動競賽中,輸家不會表現心裡的難過和失望。表露的規則具體呈現於父母的告誡:「不要得意忘形」。這些規則會支配真實感受的情緒表達,或是減輕,或是誇大,或是完全隱藏,或是加以掩飾。6
我用一系列研究檢驗這個構想,結果顯示日本人和美國人在獨處時,看見手術和意外事件的影片時,會表現相同的臉部表情,可是當科學家和他們一起觀看影片時,日本人比美國人更會以微笑來掩飾負面的表情。在獨處時會表現與生俱來的表情,在公開的場合則會控製表情7。由於人類學家和大部分旅遊者都是觀察公開的行為,所以得到與我不同的結果。相反地,具有象徵意義的姿勢,比如點頭稱是、搖頭拒絕、一切順利的姿勢,其實是有文化特性的8。就這一點而言,博懷斯特爾、米德和大部分其他行為科學家都是正確的,可是他們對情緒的臉部表情的看法,卻是錯誤的。
我當時沒有看出這種觀點有一個漏洞,想盡辦法反駁我研究結果的人也沒有發現(比如博懷斯特爾和米德)。這個漏洞就是我們研究的對象可能從電影和電視中的卓別林與約翰.韋恩學得西方世界臉部表情的意義;來自媒體的學習,或是接觸其他文化的人,可以解釋為什麼不同文化的人對我展示的白種人圖片的情緒有相同的看法。我需要未受視覺干擾的文化,生活其中的人沒有看過電影、電視、雜志,很少見過外來者,甚至不曾看過。如果他們對我展示的圖片所代表的情緒,和前述受試者有相同看法的話,我才能證明自己的論點。
表情可有地域之別
帶我進入石器時代文化的人是神經學家卡列頓.葛吉謝克(Carleton Gajsek),他在巴布亞紐幾內亞與世隔絕的高地工作了十幾年,試圖找出一種名為「庫魯病」(kuru)的原因,這種病殺死了新幾內亞某個文化中半數的人,當地人相信是巫術造成的。我抵達時,葛吉謝克已經知道這種病是一種慢性病毒造成的,這種病毒會在出現症狀前,在人體內蟄伏多年(愛滋病毒也是這類病毒),但還不知道這種病毒如何傳染。(後來知道是經由食人的習俗傳染,當地人並不吃敵人,死於戰斗的敵人其實比較健康。他們只吃死亡的朋友,而這些人多半死於庫魯病。他們沒有經過烹煮就食用,使疾病很容易散布。幾年後,葛吉謝克因為發現慢性病毒,獲得諾貝爾獎。)
幸運的是,葛吉謝克知道石器時代的文明不久就會消失,所以錄下十幾萬尺的影片,記錄兩種文化的日常生活。他自己不曾看過這些影片,因為光是看一次就要花費大約六周的時間。
他很高興有人基於科學的理由想檢視影片,樂於借我。我和同事衛理.弗瑞生(Wally Friesen)花了六個月仔細檢視影片。影片包括兩個非常有說服力的證據,可以說明情緒的臉部表情具有共通性。首先,完全找不到我們所不熟悉的表情,如果臉部表情是學習而得的,與世隔絕的人就應該表現出新奇的表情,可是影片中沒有我們不曾見過的表情。
但我們熟悉的表情也可能表示截然不同的情緒,雖然影片並沒有顯示每一個表情的前因後果,可是當看得出前因後果時,都能證實我們的解釋。如果同樣的表情在各個文化代表不同的情緒,不熟悉此文化的外來者就無法正確解讀他們的表情。
我試著想像博懷斯特爾和米德會怎麼反駁我的主張,他們可能說:「沒有新的表情並沒有關系,你看見的表情其實有不同的意義。你猜對意思是因為當地社會背景向你透露出跡象,你並未看見一個沒有前因後果和當時背景的表情,如果有的話,你一定猜不到那個表情的意義。」為了解決這個漏洞,我們把席爾旺從東岸請來我的實驗室,和我們共度一周。
在他抵達之前,我們先剪接影片,使他只能看見臉部特寫鏡頭下的表情,卻不知道當時的社交背景。席爾旺的解讀完全無誤,他雖然沒有看見社交背景,但對表情都提出正確的解釋,他甚至能精確知道自己是如何做出判斷。衛理和我雖然能了解每一個表情所傳遞的情緒訊息,卻只是根據直覺來判斷,除了微笑以外,通常無法具體精確地說出臉部傳遞的訊息。席爾旺卻能走到螢幕前,准確指出哪一個特定的肌肉動作代表該種情緒。
我們還請他對兩種文化提出整體的印象,他說其種一個似乎非常友善,另一個則容易爆發憤怒,如果沒有達到偏執程度的話,也非常多疑,而且有同性戀的情形。他所說的是安加文化(Anga),他的描述符合葛吉謝克的說法,這個文化會不斷攻擊試圖建立官方機構的澳洲官員,鄰族都知道他們極度多疑,男性在婚前都過著同性戀的生活。幾年後,生態學家伊瑞納斯.艾伯-亞貝費特(Irenaus Eibl-Eibesfeldt)試圖與他們共處,結果卻不得不逃走以保住性命。
之後,我決定投入臉部表情的研究,去新幾內亞找出證據,支持我已知道是正確的事:至少某些臉部表情的情緒是有共通性的。我要找出測量臉部動作的客觀方法,讓每一個科學家都能客觀認識席爾旺敏銳看出的臉部動作。
看相片說故事
一九六七年,我前往東南高地研究福爾人,他們住在海拔兩千多公尺的小村莊。我不會說當地方言,但靠著幾位在傳教士辦的學校學過簡單英語的小男孩幫忙,可以把英語譯成福爾語,再把福爾語譯成英語。我帶著幾幅臉部表情的照片,大部分是原先研究已開發文化時,席爾旺給我的照片(第九頁的附圖是其中三張)。因為擔心他們無法判讀白種人的表情,我還帶了幾張從記錄片選出的福爾人照片。我甚至擔心他們可能因為以前沒見過照片,而完全無法了解照片是什麼東西。曾有幾位人類學家宣稱,沒有見過照片的人,必須經過學習才能看懂照片。不過福爾人沒有這種問題,也不認為福爾人和美國人的照片有什麼不同。問題在於我該怎麼要求他們回應。
福爾人沒有文字,所以無法要他們從清單中選出符合照片情緒的字。如果我念出關於情緒的字,又擔心他們記不住,念出來的順序也可能影響他們的選擇。於是我請他們把每一種臉部表情編成一個故事:「告訴我發生了什麼事,照片中的人顯現這種表情之前發生了什麼事,之後又發生什麼事。」可是沒有用,我不知道問題出在翻譯的過程,還是他們根本不懂我想要聽什麼,也可能是他們不了解我為什麼要他們這么做,也說不定福爾人只是不願意向陌生人說故事。
我花了很多時間才得到我要的故事,但每次會談都弄得我和他們筋疲力竭。我猜我的要求對他們並不容易,可是仍不缺自願者,他們有強烈的動機來看照片:我給每一位幫助我的人一塊肥皂或一包香菸。他們沒有肥皂,所以肥皂很重要;他們自己會種菸草,用煙斗來吸,可是比較喜歡我帶來的香煙。
他們的故事大多符合照片中的情緒,例如,看到一張已開發文化會判斷為哀傷的照片,他們大多會說這個人的小孩死了。棘手的是,在說故事的過程中,要證明不同的故事都符合一個特別的情緒,並不容易。我知道應該以不同的方式來進行,卻不知道該怎麼做。
我還錄下許多自發的表情,例如鄰村的人見到朋友時愉快的樣子。我會安排一些情境來誘發情緒。我錄下兩個男人玩樂器的聲音,拍到他們第一次從錄音機聽到自己的聲音和音樂時的驚訝和喜悅。我還用橡皮刀戳一位小男孩,拍下他和朋友的反應,他們覺得我在開玩笑。(我還算聰明,沒有拿這個把戲用在成年男子身上。)這些片段的影片不足以成為我的證據,因為抱持相反看法的人,可以辯稱我只是選擇出現共通表情的少數場合。
幾個月後,我離開新幾內亞,心中並沒有不舍,因為我渴望與人談話,在那裡沒有人可以和我聊天,我也渴望吃點不一樣的東西,我先前誤以為自己會喜歡當地的食物,結果不然,我對芋頭和蘆荀已經感到厭煩。那是我一生最刺激的一次冒險,可是我仍擔心自己並沒有找出確切的證據。我知道福爾文化不久就會受到外界影響,而世上其他像福爾文化一樣孤立的文化已經不多了。
返鄉後,我偶然發現心理學家約翰.戴胥爾(John Dashiel)在一九三○年代用來研究小小孩如何解讀臉部表情的方法,太小的孩子還不會閱讀,無法從許多字中做選擇,戴胥爾並沒有要他們編故事(像我在新幾內亞所用的方法),他的方法比較好,向小孩讀一個故事,然後請小孩從許多照片中選出一張符合故事的照片,我也可以使用這個方法。我重溫新幾內亞人編的故事,選出最常用來代表各種情緒的故事,這些故事很簡單:「他的朋友來訪,他很快樂;他很生氣,快要吵起來了;他的小孩死了,非常傷心;他看到自己不喜歡的東西,或是看到很難聞的東西;他看見新奇而出乎意料之外的東西。」
但最常用來描述害怕的故事有個問題,原來的故事是一隻野豬造成的危險,為了避免有人想成驚訝或生氣,我必須修改成:「他獨自坐在家中,村莊空無一人,家裡沒有刀子、斧頭或弓箭,一隻野豬突然站在門口,他非常害怕地看著野豬,野豬在門口站了幾分鍾,不肯離開,他害怕野豬會來咬他。」
我安排幾組照片,每組三張(下圖為其中一例),請他們聽完故事後從一組照片中選出一張,只需要指出照片即可。我做了好幾組照片,以避免重復出現同一張照片時,他們會用消去法來選擇:「喔,這張照片是小孩死掉時的照片,那張是准備吵架時的照片,答案當然是剩下的那一張。」
一九六八年底,我帶著故事和照片回到新幾內亞,還多了一組同仁幫忙收集資料9,以及許多罐頭食品。我們的再度來臨引起轟動,因為除了葛吉謝克和他的攝影師理查.蘇連生(Richard Sorenson)(他在前一年幫了我很多忙),很少有外地人來訪,更少有人會重遊此地。我們去了幾個村莊,當他們知道這次的要求很簡單,各地的人就自動前來,他們喜歡這個工作,也很高興能拿到肥皂和香煙。
我非常小心,確定團隊里的人不會在無意中透露出正確的照片是哪一張,照片裱貼在紙上,背後有編號,只有從後面才看得見號碼。展示照片的人不知道配合各個表情的照片編號是幾號,負責記下答案的人也不知道前面的照片是什麼。讀完故事後,受試者指出照片,由一位工作人員寫下那張照片的編號【原注2】。(【原注2】雖然我們非常謹慎,可是有一位堅持表情是學習而來、不是天生的人,卻在十五年後說我們可能以某種方式暗示受試者應該選哪一張照片,他沒有指出我們怎麼透露答案,只是認定我們一定有透露,只因堅持表情必然有文化差異,就認定我們泄露答案。)
不出幾個星期,我們已測試三百多人,佔了該文化百分之三的人口,足夠進行統計分析。快樂、生氣、嫌惡和哀傷的結果都非常明確,害怕和驚訝則無法區分,很多人聽了害怕的故事後,會把驚訝的相片當成害怕的表情,同樣地,聽了驚訝的故事後,常常選出害怕的相片。可是,害怕和驚訝都不會與生氣、嫌惡、傷心和快樂混淆。直到今天,我還不知道他們為什麼無法區分害怕和驚訝,問題可能出在故事,或是這兩種情緒在這些人的生活中常常交織在一起,無法區分。在已開發的文化中,害怕和驚訝是可分辨的。10
在所有受試者中,除了二十三個人,其餘都沒有看過電影、電視或相片,也不會說英語,不曾住過任何西方殖民地或城鎮,更沒有為白種人工作過。這二十三個例外的人都看過電影、會說英語,曾就讀傳教士辦的學校一年以上。大部分沒有接觸過外界的受試者,和這些少數例外的人,在判斷情緒時,並沒有差別,男性和女性之間也沒有差別。
我們又做了一個受試者覺得很難的實驗,由當地會說英語的人讀一個故事,請受試者假設自己是故事的主角,然後表現出故事中人可能有的表情。我錄下九個人的反應,他們都沒有參與前述實驗,然後把未經剪接的錄影帶放給美國大學生看,如果表情有文化差異,這些大學生就無法正確解讀他們的表情,可是不然,他們能正確區分各個情緒,只是無法分辨害怕和驚訝,就像新幾內亞人一樣。在此列出新幾內亞人擺出四種情緒的照片。.
⑤ 《生命中最美好的事都是免費的》pdf下載在線閱讀全文,求百度網盤雲資源
《生命中最美好的事都是免費的》([加拿大] 尼爾·帕斯理查)電子書網盤下載免費在線閱讀
資源鏈接:
鏈接: https://pan..com/s/1zoMvOk0_eIJa9pBDIlmcFw
書名:生命中最美好的事都是免費的
作者:[加拿大] 尼爾·帕斯理查
譯者:趙燕飛
豆瓣評分:6.5
出版社:江蘇文藝出版社
出版年份:2014-1-1
頁數:312
內容簡介:
★ 全世界最幸福的人尼爾,寫給所有人的樂活書。
★ 真正的幸福不是驚天動地的事,而是懂得發現生命中的小美好,過自己想要的生活。
★ 5,000萬次超人氣點擊,連續3年榮獲全球最佳博客獎,每天有50000新人加入。
★ 持續140周位居國際暢銷書排行榜第1名,《紐約時報》國際最高榮譽獎!
★全新生活理念「生命中最美好的事都是免費的」,從歐美波及全球,引發了全世界80多個國家數億人的口碑傳播,大學生、都市白領、學校、家庭、企業和社會各階層感動盛贊。
★ 一本受到全球20餘家主流媒體的爭相推崇的書。每一篇文章,都引發幾十萬人內心共鳴。
★清新時尚的裝幀設計,內文四色全彩印刷,開啟一場華麗麗的視覺盛宴,突現典藏版本的華美特質。翻開每一頁,都能體會滿滿的幸福和美好。
★ 世界如此浮躁,把最美好幸福的書送給你最在乎的人。適合每個年齡層的人,適合在任何心情下閱讀。一本書,收獲的不止是幸福……
在忙碌紛繁的都市中,我們的心漸漸遺失了對美好生活的想像。 有時候,我們會忘記那些令我們會心微笑的小事情;有時候,我們會不自覺地感覺世界正在崩塌、陷落,幸福已經成為久遠的傳說。
但事實上,美好的事情一直都在我們周圍,而且全部都是免費的。
當你翻開這本書,每一頁都充滿令人心動的美妙時刻,每一張圖都閃耀著讓人沉醉的耀眼光芒,每一段文字都散發著溫熱迷人的芬芳;
當你翻開這本書,用心感受一片雲的靜美,一朵花的芳香,和一個推心置腹的人聊一下午雲淡風輕的人生。你就會發現,生活中原來還有這么多美好是我們不曾珍惜;
當你翻開這本書,你就打開了美好生活的另一扇窗,陽光溫暖,歲月靜好。當你打開這本書,你就打開了幸福人生的能量場,懂得珍惜,才會擁有。
它會讓你找回你心中那個天真的三歲小孩,讓你發現生活中原來有很多值得欣賞的小美好、小快樂,讓你在積極樂觀的生活態度下變得充實而美滿……
願你在積極樂觀的生活態度下變得充實而美滿,
願你帶著愛和微笑去珍惜那些出現在生命中的小美好。
作者簡介:
【加拿大】尼爾·帕斯理查
尼爾曾是一位朝九晚五的上班族,他跟全世界任何一個寫字樓里的普通白領一樣,每天面臨著巨大的工作壓力和生活壓力。經歷了兩次婚姻破滅和最好的朋友跳樓自殺後,絕望至極的尼爾決定改變自己,重新認識生活,發現生活之美。
於是,他創立了全球第一個記錄美好生活的個人網站:生活中1000個美妙時刻(http://www.1000awesomethings.com),這個博客在短短一段時間內形成一股熱潮,迅速席捲歐美國家,並獲得了被譽為互聯網奧斯卡之稱的威比獎(The Webby Awards)最佳博客獎,至今已有5200萬人點擊瀏覽,每天有50000新人加入。
⑥ 《去見那個男人》pdf下載在線閱讀,求百度網盤雲資源
《去見那個男人》([美]詹姆斯·鮑德溫)電子書網盤下載免費在線閱讀
鏈接:https://pan..com/s/1hRzt2DG_YAk_j6b0j8dmuA
書名:去見那個男人
作者:[美]詹姆斯·鮑德溫
譯者:胡蘇曉
豆瓣評分:7.2
出版社:上海文藝出版社
出版年份:2015-12
頁數:288
內容簡介:
美國黑人文學的巔峰、二十世紀美國最重要的作家之一詹姆斯•鮑德溫唯一一部短篇小說集
詹姆斯•鮑德溫的文字充滿詩的質地和音樂節奏,筆鋒細膩而帶感情,作為他唯一一部短篇小說集,《去見那個男人》以驚人的直率,坦誠道出美國社會存在的諸多問題,如白人至上的觀念、對黑人的種族歧視等,揭示了人類愛與恨、種族沖突的根源。其中《桑尼的藍調》一篇被許多高校選入文學課指南的短篇小說集里。
——————————————
我完完全全地受惠於詹姆斯•鮑德溫的文字,它讓作為作家的我獲得了釋放。——托妮•莫里森
詹姆斯•鮑德溫已經成為我們這個時代罕見的作家。——諾曼•梅勒
詹姆斯•鮑德溫天性追求真實。這一天性召喚他在高山上講述真實,在哈萊姆區宣講真實,在巴黎左岸吟唱真實。他的誠實和勇氣引領他發現真相,並在詩歌、戲劇、小說和散文中將之描寫出來。他是一個巨人。—— 瑪雅•安吉羅
這本小說集是詹姆斯•鮑德溫風格最尖銳的一次展示,令人驚嘆。——《紐約時報》
作者簡介:
詹姆斯•鮑德溫(1924—1987),美國著名小說家、散文家、詩人、劇作家和社會活動家。
詹姆斯•鮑德溫生於紐約市黑人聚集的哈萊姆區,自幼母親改嫁,十四歲時跟隨牧師繼父開始在教堂佈道。高中畢業後,離開教堂,搬至格林威治村,曾當過飯館侍者和僕役,業余時間則寫作書評和小品文 。1944年,他結識黑人作家理查•賴特,並在賴特的幫助和鼓勵下從事創作。四年後,步賴特的後塵離開美國僑居巴黎和歐洲。1957年,美國爆發警察鎮壓黑人示威的小石城事件,鮑德溫回到美國,參加黑人民權運動,同時寫下許多文章,就反對種族歧視、黑人解放的道路等問題發表意見。1987年11月30日,鮑德溫因胃癌逝於法國南部城市。
鮑德溫一生著述頗為豐厚,內容豐富多變,包括六部長篇小說、四部劇本、十幾部散文集、一本童書和一卷詩集,其中著名的有長篇小說《向蒼天呼籲》(山頂宏音)、《喬瓦尼的房間》、《另一個國家》、散文集《土生子的札記》、《沒有人知道我的名字》、《下一次將是烈火》等。他的作品影響了很多作家,托妮•莫里森親自編輯了他的小說和散文集兩卷本。2002年,鮑德溫被學者莫萊菲•凱特•阿桑特列為100位偉大的美國黑人之一。2005年,《向蒼天呼籲》入選《時代》雜志「1923-2005年百佳英語小說」。
⑦ 《GEB——一條永恆的金帶》pdf下載在線閱讀,求百度網盤雲資源
《GEB——一條永恆的金帶》(樂秀成 編譯)電子書網盤下載免費在線閱讀
資源鏈接:
鏈接:https://pan..com/s/1ZeqgsR2Fzp5C0H4nOeajaw
書名:GEB——一條永恆的金帶
作者:樂秀成 編譯
豆瓣評分:8.8
出版社:四川人民出版社
出版年份:1984-6
頁數:208
作者簡介:
道格拉斯·理查·郝夫斯台特(Douglas Richard Hofstadter,1945年2月15日-)
中文名侯世達,美國學者、作家。主要研究領域包括意識、類比、藝術創造、文學翻譯以及數學和物理學探索。因其著作《哥德爾、埃舍爾、巴赫》獲得普立茲獎(非小說類別)和美國國家圖書獎(科學類別)。
侯世達是美國印第安納大學文理學院認知科學傑出教授,主管概念和認知研究中心。他本人和他輔導的研究生組成「流體類推研究小組」。1977年,侯世達原本屬於印第安納大學的計算機科學系,然後他開始了自己的研究項目,研究心理活動的計算機建模(他原本稱之為「人工智慧研究」,不久就改稱為「認知科學研究」)。1984年,侯世達受聘於密歇根大學,任心理學教授,同時負責人類認識研究。1988年,他回到印第安納大學,任「文理學院教授」,參與認知科學和計算機科學兩個學科,同時還是科學史和科學哲學、哲學、比較文學、心理學的兼職教授,當然侯世達本人表示他只是在名義上參與這些系科的工作。2009年4月,侯世達被選為美國文理科學院院士,並成為美國哲學會會員。
侯世達曾說過他對「以計算機為中心的宅文化感到不適」。他承認「(他的受眾中)很大一部分人是被技術吸引」,但提到他的成果「激勵了很多學生開始計算機和人工智慧方面的研究」時,他回應說盡管他對此感到高興,但他本人「對計算機沒有興趣」。那次訪談中他談到一門他在印第安納大學教授過兩次的課程,在那門課程中,他以「懷疑的眼光審視了眾多廣受贊譽的人工智慧項目和整體的發展」。例如,就國際象棋選手卡斯帕羅夫被超級計算機深藍擊敗一事,他評論說「這是歷史性的轉折,但和電腦變聰明了沒有關系」。
⑧ 求《生命中最美好的事都是免費的》書,pdf或者txt格式
《生命中最美好的事都是免費的》網路網盤txt 最新全集下載
鏈接: https://pan..com/s/1u8hGCZ-cE4mC3h2-nckwHQ
《生命中最美好的事都是免費的》是2014年1月1日江蘇文藝出版社出版的圖書,作者是(加拿大)尼爾.帕斯理查。
⑨ 《權力意志1885-1889年遺稿》pdf下載在線閱讀,求百度網盤雲資源
《權力意志》((德)尼采)電子書網盤下載免費在線閱讀
資源鏈接:
鏈接:https://pan..com/s/1JgrED7LqSA4ihW6DXNg3Gg
書名:權力意志
作者:(德)尼采
譯者:孫周興
豆瓣評分:8.9
出版社:商務印書館
出版年份:2007-2-1
頁數:1480
內容簡介:
該書根據科利和蒙提那裡考訂研究版《尼采全集》第12卷和第13卷譯出,並根據第14卷補譯了相應的編者注釋。第12卷和第13卷嚴格按照時間順序收錄尼采作於1885年秋至1889年初之間的全部殘篇遺稿,包括了後人編輯的所謂尼采「主要著作」即《權力意志》諸版本的內容。
作者簡介:
弗里德里希·威廉·尼采
弗里德里希·威廉·尼采(Friedrich Wilhelm Nietzsche,1844年10月15日-1900年8月25日),著名德國哲學家。1844年尼采出生於普魯士薩克森州一個鄉村牧師家庭。尼采自幼相信自己有著波蘭貴族血統並為此而感到自豪。1865年,尼采進入萊比錫大學攻讀古典語言學,並開始接觸叔本華的哲學思想。這些思想後來成為尼采哲學思考的起點。1869年,年僅25歲的尼采被聘為瑞士巴塞爾大學古典語言學教授。1879年,尼采辭去了巴塞爾大學的教職,開始了十年的漫遊生涯,同時也進入了創作的黃金時期。1889年,長期不被人理解的尼采由於無法忍受長時間的孤獨,在都靈大街上抱住一匹正在受馬夫虐待的馬的脖子,最終失去了理智。1900年,尼采與世長辭,享年55歲。
尼採的生日恰好是當時的普魯士國王弗里德里希·威廉四世的生辰。由於尼採的父親曾執教過四位公主,於是他獲得恩准以國王的名字為兒子命名。尼採回憶:「無論如何,我選在這一天出生,有一個很大的好處,在整個童年時期,我的生日就是舉國歡慶的日子。」尼采學話很慢,他老是用嚴肅的目光注視著一切,老牧師非常喜歡他,經常帶著他一起散步。尼采5歲時,父親不幸墜車震傷,患腦軟化症,不久就去世了。
不久他隨全家搬到了南堡(Naumburg),但是尼采並沒有忘記父親,父親的身影早已刻入他的記憶當中,他希望以父親為榜樣成為一名牧師,因此他時常給夥伴們朗誦聖經里的某些章節,為此,他獲得了小牧師的稱號。由於父親過早去世,他被家中信教的女人們(他的母親、妹妹、祖母和兩個姑姑)團團圍住,她們把他嬌慣得脆弱而敏感。在尼採的成長過程中,虔誠的清教徒母親的影響是不容忽視的,他後來終生保持著清教徒的本色,猶如石雕一般純朴。
10歲時他就讀於南堡文科中學,對文學與音樂極感興趣。14歲時,進入普夫達中學,這個學校課程都是古典的,訓練很嚴格,出了很多偉人,如詩人和劇作家Novalis,語言學家和研究莎士比亞的學者Schlegel,以及哲學家和愛國者費希特。可是尼采卻難以接受這種新生活,他很少玩耍,也不願意接近陌生人。這時的他除了理智的發展有著驚人的進步外,音樂和詩歌已經成為他感情生活的寄託。
1864年,尼采和他的朋友杜森(Paul Deussen)進入波恩大學攻讀神學和古典語言學,但第一學期結束,便不再學習神學了。他常聽同學們交談,有些人毫無信念和激情地重復黑格爾、費希物、謝林的各種公式,那些偉大的體系已經喪失了激發人的力量;還有一批人喜歡實證科學,閱讀福格特和比希納的唯物主義論文。這些都沒能吸引尼采,他是一名詩人,需要激情、超常和具有神秘性的東西,他不再滿足於科學世界的清晰與冷靜。尼採在修養和氣質上更是一名貴族,所以他對平民政治不感興趣,而且他從沒想過要過一種安寧舒適的生活,所以他不會對有節制的歡樂和痛苦這樣一種可憐的生活理想感興趣。尼采有自己的喜好,他熱愛希臘詩人,喜歡巴赫、貝多芬和拜倫。
1865年,他敬愛的古典語言學老師李謝爾思(F. W. Ritschls)到萊比錫大學任教,尼采也隨之到了那裡。當時的尼采雖然年紀不大,但已經開始哲學沉思了。那時,叔本華是這個青年心中的偶像,此外他還從朗格、施皮爾、泰希米勒、杜林、哈特曼那裡汲取了傳統的抽象概念。
1867年,23歲的尼采應征入伍。他是近視眼,又是寡婦的獨子,本來可以倖免,但在薩多瓦和色當的神聖日子裡即便是哲學家也要去當兵。後來他在行軍中從馬上摔下來扭傷了胸肌並因此而退役。
1868年,他的導師李謝爾思向巴塞爾大學推薦他:「39年來,我親眼目睹了這么多的年輕人成長起來,但我還從未見到有一個年輕人像這位尼采一樣如此早熟,而且這樣年輕就已經如此成熟……如果上帝保佑他長壽,我可預言他將來會成為第一流的德國語言學家。他今年24歲,體格健壯,精力充沛,身體健康,身心都很頑強……他是萊比錫這里整個青年語言學家圈子裡的寵兒……您會說,我這是在描述某種奇跡,是的,他也就是個奇跡,同時既可愛又謙虛。」李謝爾思第一個向世間預言尼采是位天才。
1869年2月,尼采被聘為巴塞爾大學古典語言學系副教授。此後的十年是尼采一生中相對愉快的時期。在巴塞爾,他結識了許多年長和年輕的朋友,例如瑞士著名文化藝術史學家雅可布·波克哈特(Jakob Burckharat)。1869年5月17日,尼采初次到瑞士盧塞恩城郊的特利普拜訪了華格納。同月28日,他在巴塞爾大學發表就職演說,題為《荷馬和古典語言學》。當時,巴塞爾城裡所有貴族家的大門都對他敞開,他成為巴塞爾學術界的精英和當地上流社會的新寵。1870年,尼采被聘為正教授。不久傳來了德法開戰的消息,尼采主動要求上前線。在途經法蘭克福時,他看到一隊軍容整齊的騎兵雄赳赳氣昂昂地穿城而過。突然間尼採的靈感如潮水般湧出:「我第一次感到,至強至高的『生命意志』決不表現在悲慘的生存斗爭中,而是表現於一種『戰斗意志』,一種『強力意志』,一種『超強力意志』!
1870年10月,尼采重返巴塞爾大學講壇。他結識了神學家弗蘭茨·奧弗爾貝克(Franz Overbeck),兩人很快成為摯友並共居一所住宅。1872年,他發表了第一部專著《悲劇的誕生》(Die Geburt der Tragodie)。這是一部傑出的藝術著作,充滿浪漫色彩和美妙的想像力;這也是一部幼稚的哲學作品,充滿了反潮流的氣息。尼采並不就此止步,他毅然攻擊最受尊敬的典範—大衛·斯特勞斯,以此抨擊德國人的粗俗的傲慢和愚笨的自得:「司湯達曾發出忠告:我一來到世上,就是戰斗。」《悲劇的誕生》和《不合時宜的思考》(Unzeitgemabe Betrachtungen)的第一部發表之後,引來了一片狂熱的喝彩聲,同時也遭到了維拉莫維茨領導的語言學家圈子的排斥。
1873年,尼采寫了《希臘悲劇哲學》的片斷(後以未完成的手稿出版)。1874年,尼采又完成了《不合時宜的思考》的第二部分《論歷史對生命的損益》、第三部分《教育家叔本華》。在這部作品中,他猛烈抨擊各沙文主義大學:「經驗告訴我們:國立大學慣於支持低劣哲學家,這是偉大哲學家發展的最大障礙……永遠也不會有一個國家會庇護柏拉圖和叔本華這樣的人……國家總是懼怕他們。」1875年10月,尼采結識了音樂家彼德·加斯特(P. Gast)。1876年,尼采完成了《不合時宜的思考》的第四部分《理查·華格納在拜羅伊特》。在這部作品中,他稱華格納為齊格弗里德,「他從不知道害怕為何物」,甚至把華格納稱為惟一真正藝術的奠基人。到了1876年8月,情況急轉直下。尼采出席了華格納主持的首屆拜羅依特音樂節。當時華格納創作的歌劇一夜一部地全部被搬上
1883年,他完成了《查拉圖斯特拉如是說》的第一、第二部分,1884年完成了第三部分,1885年完成了最後一部分。尼採在這部著作中闡述了著名的「同一性的永恆輪回」的思想。這是他的兩個主要思想體系中的一個。而另一個「趨向權力的意志」的構思,由於他的身心崩潰而半途夭折。著名的「超人」理想和「末人」形象就是在這部著作中首次提出的。尼采評價自己這部著作:「在我的著作中,《查拉圖斯特拉如是說》佔有特殊的地位。它是我給予人類的前所未有的最偉大的饋贈。這部著作發出的聲音將響徹千年,因此它不僅是書中的至尊,真正散發高山氣息的書—人的全部事實都處在它之下,離它無限遙遠—而且也是最深刻的書,它來自真理核心財富的深處,是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泉水,放下去的每個吊桶無不滿載金銀珠寶而歸。這里,沒有任何『先知』的預言,沒有任何被稱之為可怕的疾病與強力意志混合物的所謂教主在佈道,從不要無故傷害自身智慧的角度著眼,人們一定會首先聆聽出自查拉圖斯特拉之口的這種平靜的聲音的。『最平靜的話語乃是狂飆的先聲;悄然而至的思想會左右世界。』」
1886到1887年,尼采把他浪跡天涯時寫下的箴言、警句、辭條匯集起來,組成了兩個集子:《善惡的彼岸》( 1886年)和《道德的系譜》(1887年)。在這兩個集子中,尼采希望摧毀陳舊的道德,為超人鋪平道路,但是他陳述的一些理由卻難以成立。此外,這兩個集子中所闡述的倫理學的體系還給人留下一種印象—充滿刺激性的誇張。以下五部著作—《華格納事件》、《偶像的黃昏》、《反基督徒》、《看那這人》、《尼采反駁華格納》都是以極快的速度一氣呵成的。它們寫得標新立異,很有深度。但同時這些書也具有聞所未聞的攻擊性和令人瞠目的自我吹噓。
1889年,圖林的災難降臨了。尼采進入了他的生命的最後十年。他先是住在耶拿大學精神病院。1890年5月,母親把他接到南堡的家中照料。1897年4月,因母親去世,尼采遷居到位於魏瑪的妹妹伊麗莎白·福爾斯特-尼採的家中居住。在尼採的一生中,他的家庭始終是他的溫暖的避風港,作為這個家庭中惟一的男性,家中的五位女性成員始終圍著他轉,無微不至地關懷他,精心呵護他,盡量滿足他的一切願望。但尼采為了心中的崇高理想,毅然舍棄了這一切,像個苦行僧一樣在這個風雨飄搖的世界中飄泊游盪,忍飢挨餓,沉思冥想。1900年8月25日,這位生不逢時的思想大師與世長辭了。「銀白的,輕捷地,像一條魚,我的小舟駛向遠方。」
如果我們從世俗的角度來看,尼採的一生是不幸的,他的結局是悲慘的。他是一個典型的失敗者:他的思想的發展未能達到預期的目標;在他生活的年代能夠理解他的人寥寥無幾,可怕的孤寂始終包圍著他;最後,病魔緩緩地悄然而至,甚至成了他的生命的一部分。反過來,人們也可以這樣說,如果沒有他的患病與疾病的折磨,他的生平與著作都是無法想像的。
但是,任何一個沒有偏見的人拿起尼採的著作,都會發覺它們才氣橫溢、光彩奪目、豪氣沖天。當然,這裡面也夾雜了誇張和神經質式的自我陶醉。在這些著作中,尼采以非凡的勇氣和驚人的洞察力輕而易舉地顛倒了各種公認的觀念,奚落了一切美德,贊揚了所有的邪惡。尼采並沒有建立一個封閉而龐大的哲學體系,他只寫散文、格言和警句;在他的字里行間並不證明什麼,只是預告和啟示;但恰恰不是憑借邏輯推理而是憑借神奇的想像力,他征服了全世界;他獻給人類的不只是一種新的哲學,也不僅僅是一首詩或一段警句,而且還是一種新的信仰、新的希望、新的宗教。很可惜,尼採的生命歷程太短暫,閱歷太簡單,還沒有來得及把自己的片面真理發展成智慧。如果他能活得更長一些,如果他能再多得到一些鼓勵,也許他會把自己那粗糙混亂的觀念梳理成和諧優美的哲學。
無論如何,尼采思想是現代思想的一座巍然聳立的里程碑。在尼採去世後的一個世紀中,他的思想深深地影響了如雅斯貝爾斯、海德格爾、里爾克、赫塞、托瑪斯·曼、斯蒂芬·喬治、蕭伯納、紀德、薩特和馬爾盧這樣一些著名的思想家;他的著作不僅在德、法語區域聞名遐邇,而且還流傳於遙遠的北美、南美、亞洲、大洋洲、非洲。
尼采大無畏地反對哲學形而上學及其在認識論方面的絕對優勢;反對千百年來哲學以純理性觀察宇宙、運用邏輯推理程序建立的以理性為中心的龐大思辯體系;他熱愛生命,提倡昂然的生命力和奮發的意志力,肯定人世間的價值,並且視自然界為惟一的真實世界,給歐洲古典哲學注入新鮮血液並開辟了古典語言學的嶄新時代。從這個意義上說,他開創了人類思想史的新紀元,哲學史可以以尼采前和尼采後來劃分。在尼采之後,傳統的哲學體系解體了,哲學由非存在轉變為存在,從天上回到了地上,由神奇莫測、玄而又玄轉變為引起億萬人心靈的無限共鳴。
⑩ 《冰與火之歌(卷二)列王的紛爭》pdf下載在線閱讀,求百度網盤雲資源
《冰與火之歌(卷二)》([美國] 喬治·R·R·馬丁)電子書網盤下載免費在線閱讀
鏈接:https://pan..com/s/1SR2C1Js7ywaBmCk4QRZiyA
書名:冰與火之歌(卷二)
作者:[美國] 喬治·R·R·馬丁
譯者:屈暢
豆瓣評分:9.4
出版社:重慶出版社
出版年份:2006-1
頁數:669
內容簡介:
繼《權力的游戲》之後,喬治·馬丁推出了另一部恢宏之作,續篇《列王的紛爭》。與羅伯特·喬丹不同的是,喬治·馬丁牢牢把握住了精妙的情節和那些真實得令人驚嘆的人物。《列王的紛爭》具備了一部優秀奇幻小說需要的所有元素:愛情故事、宮廷陰謀、背叛和戰爭,並且遠不止於此。喬治·馬丁所展示的人物能夠在不覺中觸及你的靈魂深處,引發你強烈的愛憎感,如同他們本是你真實生活中的一部分。這使得《冰與火之歌》不僅僅在奇幻界堪稱傑作,更是一部文學佳品。馬丁拒絕演繹尋常的善惡套路,或是呈現讀者可能期待的那些包裹著糖衣的英雄故事。他書中的人物具有不可思議的深度,無論善惡,他們都將賺取你的情感。這些再結合魔法元素的合理運用和對懸念與高潮設置的天賦感覺,造就了《列王的紛爭》,如同《權力的游戲》這本你全心愛上的小說一樣,也使喬治·馬丁躋身當代最卓越的作家之列。
作者簡介:
喬治·雷蒙·理查·馬丁(Geoger Raymond Richard Martin):1948年出生於美國新澤西州的貝約恩。在1971年取得碩士學位以後,馬丁陸續在重要的科幻雜志上,如《類比》雜志,發表了許多短篇作品,並很快以感傷懷舊的浪漫筆觸,略帶歌特氣息的荒涼氛圍,以及糅合恐怖小說元素的科幻作品,受到讀者矚目。這一時期他的代表作有中短篇小說《萊安娜之歌》(A Song For Lya),《沙王》(Sandkings),《十字架與龍》(The Way Of Cross And Dragon)等,長篇小說《光逝》(Dying Of The Light),《熱夜之夢》(Fever Dream),《末日狂歌》(The Armageddon Rag)等。而在此後的十年中,馬丁轉向影劇界發展,擔任了多部電視劇集的編劇工作。直到上世紀90年代,馬丁受到《冰與火之歌》故事的感召,退出影劇界,轉而投入《冰與火之歌》的創作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