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妄談瘋話民國三大奇書之三》pdf下載在線閱讀全文,求百度網盤雲資源
《妄談瘋話》(宣永光)電子書網盤下載免費在線閱讀
鏈接: https://pan..com/s/1vdigtrcu3QPEl7-enIRGjA
書名:妄談瘋話
作者:宣永光
豆瓣評分:8.5
出版社:大眾文藝出版社
出版年份:2003-2
頁數:413
內容簡介:
民國時期有三部奇書引起軒然大波,即《妄談瘋話》、《百弊放言》、《宗吾臆談》。部部行銷數十萬冊,國人爭相傳閱,以讀此三部奇書為時尚。本書是《妄談瘋話》內容包括題詞、寫在前面、序、寫在前面的後面、老宣供詞、跳加官、第一部妄談、論男女、論情愛、論婚姻家庭、論性愛;第二部瘋話、、論民國社會、論民國官場、論人性、論民國文化。
作者簡介:
宣永光(1886-1960)河北省灤縣城內南街人。乳名和尚,學名金壽。世人常呼為「老宣」。 1886年生於河北灤縣。 筆名「瘋話老宣」;北京人。著名現代文學家。 二十世紀三十年代,四川的李宗吾與北京的瘋話老宣,可謂中國文壇的兩位奇人怪傑,是中國現代文壇的春秋魔筆,現代史上的瘋妄鬼才。 當年宣永光的一部《妄談》,曾令讀者嘩然,掀起軒然大波;緊接《瘋話》又出,半月內一連四版,售出萬冊,一時洛陽紙貴。民國時期有三部奇書引起軒然大波,即《妄談瘋話》、《百弊放言》、《宗吾臆談》,部部行銷數十萬冊,國人爭相傳閱,以讀此三部奇書為時尚。 宣永光是繼魯迅之後中國最著名的雜文作家之一,1960年在北京去世。
個人履歷自述
自拙作瘋話問世以來,承讀者不棄,屢以不佞之真實姓名年齡籍貫及現狀見問。不佞愈不答復,問者愈催促不已。幾有法吏訊盜"若不從實招來,難免老爺生氣"之勢。不佞狡展無術,只好自將醜史,全盤托出於左: 不佞氏宣、名永光。今河北省灤縣城內南街人。乳名和尚,學名金壽。民元十月投考陸軍預備學校時,始改今名。朋輩屢以老宣呼之,因以為號。祖籍魯之青州。遷於浙之餘姚。明末,在浙之一支已傳至八世。八世中有洞出公者,宦遊北上,入籍灤州(今改縣)。及不佞之身,已十一世矣,故不佞為紹興師爺之後。先父字若眉,居名篤齋,人稱篤齋先生。系廩貢生,候選州同,曾佐張騰蛟軍門戎幕。以耽於理學,不台時尚,窮老授徒以終。先母氏吳,同籍灤州。生先長次兩姊及不佞三人。不佞九齡入塾,受業於家庭專館教員石杏村先生。前清光緒二十四年,入本縣教會學校成美學館,習英語與科學。 二十七年,入北京匯文書院為"洋學生"。在校時,以讀書為桎梏,以欺騙師長為能事。屢屢攀牆越屋私出遊玩。永不與諸同學合群為伍。入禮拜堂即暗讀小說。有時亦喃喃頌禱,假冒信徒。進自習室即濫寫情書,兼習繪事。尤精於某種圖畫。幸天相"惡"人,不佞雖不務正,而各科除算術外,無不及格。算學雖為不佞所深惡痛絕,然以巧弄計謀之故,亦可勉強夠分。 三十二年冬,即步入社會與書本絕緣。且以父歿乏資,未能出洋"鍍金"。彼時人材缺乏,事浮於人。不佞遂自命為先知先覺,目空一切。朝辭一職,夕即有人約聘。五年之中,所改職業至七種之多。僅以郵政一事而言,不佞若肯耐守至今,位置已可超出郵政務官以上。入民國後,歷充第一第二陸軍預備學校,匯文學校,民大,華大,朝大,北大,鐵大,平大農學院等校之教員講師,以歷史地理英文三項,誤人子弟。就中以A、B、C、D騙人之時最多。且又濫竽於政軍二界,為中下兩級官佐。 現年五九加四。身高四尺八寸。體重百十八磅。面黃瘦無發,狀如鴉片煙鬼。天性剛愎頑劣,易喜易怒。貪食而無量。好色而無欲。三餐無肉則哭。半日無妻則弗。元配本縣龔氏。繼娶北平趙氏。均旗籍人。此即不佞幼年好談排滿之果報也。不佞因罪孽深重,不自殞滅,禍延子嗣。龔氏僅遺一女,嫁已三年。去冬,趙氏流產一男,形體未全,即赴修文。今仍奉祀於某大醫院中,可謂典型猶在。龔氏於民廿一,駕返瑤池,享年七七有二。生時暴烈善怒,不佞畏之如虎。趙氏系民廿二,迎娶過門。芳齡四八又四。天性剛猛多疑,不佞怕之如神。 不佞賓士南北東西二十餘年。既未從事革命運動,又未為國為民謀求幸福。蹉跎至今,不但將祖產變作揮霍之資。至此時衰力竭之年,一旦失業,即有斷炊之慮。不佞現居東城某巷,賃舍八間。日以吃飯睡覺澆花養魚弄貓戲狗為事。每日食米飯二小碗,用菜二大盤,吸紙煙兩盒,飲濃茶六壺。大便二次,小便二十餘次。飯飽水足,即倒身一睡。日夜共睡十二小時。且好潔成癖,將大好光陰,多耗於灑掃盥浴刷牙濯足之間。雖有藏書之癖,苦無讀書之心。喜集碑帖,而無觀摩之志。 近三年來,學校中 若有校長,肯為保鑣,不佞即"倒"執教鞭,對付些時。否則即勉強撰稿,售之報社。造謠惑世,騙取金錢。合計平津兩處稿費,月入百元左右,足敷生活購書浪費與還債之需。決不為未來之少爺小組,遺下分文資產。至愚夫婦養老之資,惟托諸於上帝老天爺而已。所供是實。再有問者,恕不答復。
㈡ 哪位有完整的《四庫全書》電子版(pdf)和《永樂大典》電子版(pdf)的下載地址
這大龐大的東西。電子版基本收集不齊。原書都會不齊。不要有這樣的想法了。
㈢ 哪位大哥大姐能給我一個 《全唐文補遺千唐志齋》的PDF或者word什麼的,我感謝萬分啊!!!!!!!!
唐代石刻文獻的重要收獲
——評《全唐文補遺·千唐志齋新藏特輯》
陳尚君
今年五月在北京見到千唐志齋主人張鈁先生的外孫女李鳴女士,她因為與我是大學同年級同學,因此談得很投機,
給我看了有關張鈁先生家族的許多珍貴資料,還談到河南文物部門准備紀念張先生的安排,最後說到千唐志齋近十多
年來廣徵石刻碑誌,數量多達五六百方,有許多珍貴的發現,而且不久有出版的可能,引起我更大的興趣。我始終認
為二十世紀唐代石刻文獻的大宗發現,極大地改變了唐代文史研究的格局,造成了全新的氣象。其中最重要的部分,
就是三十年代張鈁千唐志齋的一千二百多方藏品。近 二十多年新發表的大批唐代碑誌,其 中超過一半發現於洛陽一帶。
以千唐志齋的地位和影響,新藏品肯定有極高的文獻價值,十分值得期待。承西安碑林博物館王慶衛先生告知,我得
以見到這批新志的目錄,不久又得見全書。披覽所及,深感此批墓誌是最近二十多年來洛陽地區新發表墓誌中分量最
大的一批,其中涉及到唐代政治、社會、文化、民族等方面的記載極其豐富,且絕大多數為首次刊布,具有極其重大
的學術研究價值,是唐代石刻文獻的又一次重要收獲。
《全唐文補遺·千唐志齋藏志特輯》( 後文徑稱《特輯》,引錄時僅注頁碼), 三秦出版社 2006 年 6 月出版,署吳
剛主編,王京陽、趙跟喜、張建華副主編,點校者除三位副主編外,還有陳忠凱、袁憲、馬馳三位,其中趙跟喜為洛
陽千唐志齋博物館館長,《前言》由其撰寫;馬馳為中國唐史學會副會長,可以說是文物學者與唐史學者合作整理的
成果,達到了很高的學術水準。全書收入墓誌共 589 篇,唐以前35 篇,宋以後 33 篇,唐五代墓誌凡 521 篇,其中極
少數為舊志,如《元顯儁墓誌》,可能發表雖早,後歸千唐志齋,因收入。個別墓誌在他處也曾發表,如崔顥《唐故
太子洗馬滎陽鄭府君(齊望)墓誌銘》也見於趙君平《邙洛碑誌三百種》,絕大多數為近十多年出土而為千唐志齋收
集,並在《特輯》中首次發表,顯得特別珍貴。
《特輯》承《全唐文補遺》的一貫體例,因收入千唐志齋近年所得全部墓誌而稍作變通,將唐以前和宋以後墓誌
六十多方,作為附錄收入,是妥當的處置。這些墓誌中,確有一些很重要的文獻。唐前所出弘農楊氏的多方墓誌,王
慶衛先生已經另作文考試。李 清臣撰范仲淹妻張氏墓誌,涉 及范氏家室生平關系至大,就 不必我再費辭言了。范 杲( 小
傳作范景,恐誤,杲為宋初名臣范質子)撰劉溫叟墓誌,對於五代史研究關系至大。我先前作《舊五代史新輯會證》
未能利用,是很可惜的。其中關於劉岳家世和溫叟知貢舉始末的記錄,尤其珍貴。
當然,《 特輯》在體例、標點、作者等方面,仍有一些細節出入。如因為全部唐墓誌均按照時間先後編次,以致盧
載、崔從、崔沆、柳雍門等有二篇之作者,均兩次列目,有失《全唐文》作者歸一的原則。標點之出入,如 244 頁《崔
氏墓誌》「 以山越叛,換裴君實施於戎事,以疆場之近,而夫人不獲乎偕行」,「 換」當作「渙」, 應連上句讀,「 疆場」
應作「疆埸」。 未見拓本,可能是原本如此。再如 358頁《唐故巨鹿魏府君墓誌銘》「 曾祖知南府,皇守侍中、戶部尚
書、同中書門下三品」, 以其下文求之,知為玄宗相魏知古,「 南府」二字不可解,可能屬於誤錄而失校。182 頁《崔
氏墓誌銘》「 父神基」保存了「基」字末筆的闕筆,也沒有必要。以上諸點均屬細節出入,並不影響全書的基本質量。
石刻文獻多數都屬於私家文獻,但因為寫於特定時地,為特定原因寫作,與史書之為官方史家系統整理成史者有
很大不同。墓誌當然是為死者蓋棺而作的作品,具有不可避免的掩瑕頌德的目的,即使稱為諛墓也不為過。但若學者
善於綜合分析,去偽存真,也可以發現許多可以補充史實的重大記錄。現在的墓誌考釋類文章大多是將墓誌所述與史
書比讀,以資於解讀墓誌,若有與史書不同或者史書不載者,就認為可以訂補史書。這種方法不能算錯,但史書不能
備載一個時代的所有雞毛蒜皮的事情,墓誌有而史書不載者非常正常,不必指責史書。對此,岑仲勉先生在《貞石證
史》中已經有過經典的論述。本文即擬秉持此一立場,重點揭示本書中所包含的有資唐代文史研究的重要信息。
《特輯》提供了大量唐代著名文人的文章,可以提到的很多,在此僅舉兩個具體的例子。杜甫《壯游》詩雲:「 斯
文崔魏徒,以我似班揚。」 自註:「 崔鄭州尚,魏豫州啟心。」 魏啟心的詩文一直沒有存世者。本書收入開元二十一年
太子中舍魏啟心撰《唐故冀州刺史姚府君夫人弘農郡君楊氏墓誌銘》,頗有文采,對於研究杜甫早期生平很重要。順
2
便提到,崔尚的墓誌也已經在《洛陽新出土墓誌釋錄》發表,可知崔曾為杜甫祖父杜審言賞識,詩歌也頗負時名。中
唐著名詩僧清江,今存詩一卷,其生平詳《宋高僧傳》卷一五本傳,但無文章傳世。本書收其撰《唐故安國寺清源律
師墓誌》,志主即《宋高僧傳》所稱之「與同學清源從守直和尚下為弟子」之清源,守直則應從《文苑英華》卷七八
六皎然《唐杭州靈隱山天竺寺故大和尚塔銘》作守真。此篇可以見到清江的文章才能,見到他與清源的同學深情,在
僧文中頗罕見。同時,墓誌提到清源是嚴挺之孫,嚴武子,而前引《宋高僧傳》和皎然文均稱其為越州人,對於了解
嚴武一家的實際占籍,也提供了重要線索。
《特輯》收錄有詩篇傳世者之墓誌,即有邵炅(146 頁姚重晠《唐故朝請大夫行尚書考功員外郎上柱國魏郡安陽
邵府君墓誌銘》)、張錫(152 頁邢巨《唐故銀青光祿大夫工部尚書絳州刺史上柱國平原郡開國公張府君墓誌銘》)、許
景先(160 頁韓休《大唐故吏部侍郎高陽許公墓誌銘》)、鄭虔(詳下)、 崔備(324 頁張惟素《唐故諫議大夫清河崔府
君墓誌銘》)、 徐放(327 頁元佑《唐故朝散大夫守衢州刺史上柱國徐君墓誌銘》)、 賀蘭遂(341 頁許豐《唐故河南賀
蘭府君墓誌銘》)、 盧 載( 376 頁盧載自撰《 唐朝議郎守太子賓客分司東都上柱國賜紫金魚袋盧載墓誌銘》)、裴 夷直( 397
頁李景讓《唐故朝散大夫守左散騎常侍贈工部尚書裴公墓銘》)。 墓 志提供了這些作家研究的完整資料。如賀蘭遂,《日
本國見在書目》中有其集二卷,《千載佳句》中存其詩十多聯,但其生平一直無從考索。友人孫猛方作《日本國見在
書目》的箋證,苦無資料,我告之此墓誌已出,很感興奮。自撰墓誌,《 特輯》中有兩篇,盧載自撰墓誌是很有特色
的一篇。盧載不按當時的習俗備載家世閥閱,而是自稱「性靈疏愚,言語方質,才知聳善,未及有方」, 並引與友人
書,以為「身不登神仙,道不濟天下,過此以往,則皆略同,便當處山」, 可見其自負之高。墓誌中引到他自認為得
意的文章,有「《 建中德音述》一篇,是興起德宗皇帝終美之意;《文定》一首,是伸陳伯玉微婉被謗之由」, 另有為
魏博節帥起草的文書,可以見到他道濟天下的努力。遺憾的是,雖然官至兵部侍郎,但僅存《元德秀誄》一文和寫於
南嶽的兩句詩。此 篇墓誌的發現,讓 我們有機會了解一位傲兀文人的自負和追求。日 本京都大學川合康三教授曾著《 中
國的自傳文學》(中央編譯出版社 1999 年出版蔡毅中譯本),著力研究有個性人士在自傳中的個人描述。盧載此篇與
《全唐文補遺》第八輯收梁寧《唐故尚書水部員外郎以著作郎致仕彭城劉府君墓誌文》所引劉復自敘,是近年發現文
獻中最有特色的兩篇自傳,值得向川合教授作介紹。劉復有文集三十卷,凡五百多篇,今存詩十多首,較盧載稍微幸
運一些。
《特輯》中墓誌的文學史料也極其豐富。樊宗師《樊湊墓誌》( 278 頁),是繼《千唐志齋藏志》收錄其《樊涚墓
志》後再次發現其遺文。這位以文章怪奇名世,但被韓愈許為「文從字順各識職」的文章家,再次讓世人看到其為文
平易順暢的一面,證明韓愈的評價確非虛譽。陳翃《唐故朝散大夫檢校尚書駕部郎中兼同州長史郭公(湜)墓誌銘》
(271 頁)記墓主「著書數十卷」, 今存惟《高力士外傳》一種,是研究開元天寶軼事的重要著作,墓誌提供了作者
的完整傳記。陳翃撰有《郭汾陽家傳》,雖然已經亡逸,但宋人引用尚多。本志是其撰文墓誌第二次出土。裴虔餘《唐
故秀才河東裴府君(岩)墓誌銘》雲:「 數年之間,遂博通群籍,能效古為歌詩,迥出時輩,多誦於人口。前輩有李
白、李賀,皆名工,時人以此方之。」 裴岩沒有詩傳世,時人的評價恐不免誇張,但以李白與李賀並提,這是很早的
例證,當為文學史家注意。本書 315 頁收前試大理評事王建撰《李仲昌墓誌》,作者是否詩人王建,還有待查考。
崔胐《劉元貞墓誌》(196 頁,題長不錄)是體例很特殊的一篇墓誌,志主為玄宗天寶間的宿衛將領,任職三十
五年,卒於任。作者始稱「君子則爾哭,小人則爾歌。小人歌公德,君子哭公恆。」 又雲「君子必哭也,小人必歌也」,
在墓誌末則附歌一首:面松岳兮小有陽,東望溟兮飲太行。夾河洛兮地一藏,奉天勞兮憩北邙。窀穸奄兮不重光,大
賢郵兮物感傷。甫奇谷兮三畛強,永為古兮從此張。」 體式還是墓誌中常見的騷體,但稱為歌,值得注意。在墓誌中
引詩作,《 特輯》中只有一例,即盧蕃《唐故越州剡縣尉盧府君(廣)夫人隴西李氏合袝墓誌銘》引錄盧廣赴剡縣任
時,吟詩雲:「 掛席日千里,長江乘便風。無心羨鸞鳳,自若騰虛空。」《 全唐詩》沒有收錄盧廣的詩。附帶說到,《 洛
陽新出土墓誌釋錄》收《崔尚墓誌》,收錄崔尚所獻《溫泉詩》和賈升頌美崔尚詩的斷句,為石刻存詩的最近例證。
就文學研究來說,《 特輯》發表墓誌中學術價值最高的無疑是鄭虔墓誌。謹全文抄錄如下:
大唐故著作郎貶台州司戶滎陽鄭府君並夫人琅瑘王氏墓誌銘並序
公諱虔,字趍庭,滎陽人也。本枝自周,因國氏鄭,爾來千有餘年,世為著族。曾父道瑗,隨朗州司法參軍。
大父懷節,皇澧州司馬,贈衛州刺史。父鏡思,皇秘書郎,贈主客郎中、秘書少監。公則秘書之次子。源長慶深,
世繼其美。公神沖氣和,行純體素,精心文藝,克己禮樂。弱冠舉秀才,進士高第。主司拔其秀逸,翰林推其獨
步。又工於草隸,善於丹青,明於陰陽,邃於算術,百家諸子,如指掌焉。家國以為一寶,朝野謂之三絕。解褐
3
補率更司主簿,二轉監門衛錄事參軍,三改尚乘直長,四除太常寺協律郎,五授左青道率府長史,六移廣文館博
士,七遷著作郎。無何,狂寇憑陵,二京失守,公奔竄不暇,遂陷身戎虜。初脅授兵部郎中,次國子司業。國家
克復日,貶公台州司戶。非其罪也,國之憲也。經一考,遘疾於台州官舍,終於官舍,享年六十有九,時乾元二
年九月廿日也。夫人琅瑘王氏,皇鳳閣侍郎平章事方慶之孫,皇侍御史晙之女。承大賢之後,盛德相繼。母儀母
則,傳在六親;婦道婦容,聞於九族。享年廿有五,以開元十四年十一月二日,先公而歿。嗣子元老、野老、魏
老。有女五人。既奉胎中之教,又承庭下之訓。動乃應規,言必合則。咸以世事多故,或處遐方,唯長女、次女、
幼子在焉。初,公以權厝於金陵石頭山之原,夫人在王城南定鼎門之右,頃以時艱,未遑合袝。昨以詢於長老,
卜於龜筮,得以今年協從是禮。長女、次女相謂曰:「 吾等雖伯仲未集,而吉歲罕逢,今誓將畢乎大事。」 於是自
江涉淮,逾河達洛,萬里扶持,歸於故鄉。昨以六月廿五日,將啟城南故窆,言歸鄭氏新塋。大隧既開,玄堂斯
儼。盤藤繞塔,彰神理之獲安;葛蔓縈棺,未精誠之必感。青烏有言曰:「 地之吉,草木潤。神之安,福後胤。」
此其是也,必不可動。僉曰:「 此其為萬代檉檟,胡造次而易哉!」 於是長女、次女等嘆曰:「 不歸故鄉,亦聞古禮。」
遂以大歷四年八月廿五日,袝於夫人故塋,崇禮經也,議不可動也。外生盧季長備聞舊德,書此貞石。銘曰:於
昭我舅,道德是尊。才高位卑,天道奚論。茫茫野田,蒼蒼古原。凄涼對闕,冥冥雙魂。隴月夜明,松風晝昏。
千秋萬祀,傳於子孫。鼎門之右,龍門之側。鬱郁佳城,志滎陽塋域。
關於此篇墓誌的價值,我將另文詳細考釋。在此先述要點。十多年前作《鄭虔生平與著述補考》(收入《鄭虔研究續
集》,浙江古籍出版社 1993 年 12 月出版),依據杜甫《八哀詩》注,認為鄭虔與鄭審為叔侄,並據鄭審家世推定為鄭
述祖五世孫。現據此志及其他鄭氏家族墓誌,知前述推論並不錯,但鄭審僅是鄭虔從侄,為虔父鏡思兄進思之孫。鄭
虔生年,臨海鄭廣文紀念館考證為 685 年,並於去年舉辦了其誕辰 1320 周年的紀念活動。據本志,則鄭虔生卒年應
為 691 年至 759 年,可見據詩文和宗譜考證之難以精密。鄭虔曾登進士第,以往記載中都沒有述及,可以補《登科記
考》之缺。鄭虔七次仕歷的經過,也大致可以得到印證。鄭虔妻為武後相王方慶孫女,屬顯宦世族之家。《 特輯》另
收鄭虔撰文之《大唐故右千牛衛中郎將王府君(暟)墓誌銘》,為洛陽發現的第三方鄭虔撰文的墓誌,暟為方慶第六
子,為虔奉妻族命而作。鄭虔陷偽的任官,史書作水部郎中,墓誌作兵部郎中,又多國子司業一職。鄭虔至德二年冬
貶台州司戶,到乾元二年九月去世,包括赴台州路途,一共不足二年。以往根據杜甫詩和宋人杜詩注,認為鄭虔亡於
廣德二年,顯然差距很大。事實是杜甫在秦州一帶生活時,鄭虔即已經去世,由於相隔太遠,消息不通,杜甫在數年
後方得知鄭虔噩耗。墓誌對於杜甫一系列詩歌的解讀,也都有意義。鄭虔的喪葬和子嗣,墓誌都交待得很清楚。大約
在台州病故後不久,即權殯於金陵,到大歷四年歸葬洛陽,時距去世已經十年。現在臨海有鄭虔墓,似乎需要重新檢
討。鄭虔入袝夫人王氏故塋,有些特殊,故墓誌有詳細說明。但在已見唐代墓誌中,也有類似情況。鄭虔的子嗣,墓
志提到元老、野老、魏老三子,並雲營葬時,二子在遐方。鄭虔長子元老墓誌也已經出土,見《全唐文補遺》第八輯
103 頁,名忠佐,字元老,貞元十一年卒,年六十七。其父子墓誌都沒有留居台州的記錄,今臨海有大量鄭虔遺裔,
各支譜系出入很大,也有重新審視的必要。
就藝術史研究來說,包佶《大唐故朝請大夫盛王府司馬諸王侍書上護軍范陽張公(懷瓌)墓誌銘》(236 頁),對
於唐代著名書學理論家張懷瓘的家世、生平研究,極其重要。今人薛龍春著《張懷瓘書學著作考論》(天津人民美術
出版社 2005年 7 月出版)對懷瓘生平考證已詳,本志稱張家「僑居於廣陵」, 與《述書賦》稱張氏為海陵人雖有細節
出入,大體近是。志沒有敘及為張華之後,薛著認為懷瓌曾孫《張中立墓誌》稱華後疑出依託,可得佐證。墓誌雲:
「曾祖禮。祖隆,唐太子左司御率。父紹宗,贈宜春郡太守。」 可以考知其家世系。薛著依據《新唐書·宰相世系表》
疑與張說為同一支,但其祖隆與張氏還河東之祖張隆名同,恐非其後人。墓誌述其曾祖禮與父紹宗皆無官職(《張紹
宗墓誌》稱紹宗為邵州武岡令),紹宗贈官當因其二子位達之故。又稱懷瓌為紹宗第五子,天寶十四載卒,年六十四,
可據以推知懷瓘約生於垂拱前後。
就唐代家庭社會史研究而言,《 特輯》也提供了一批非常珍貴的資料。筆者不久前發表《唐代的亡妻與亡妾墓誌》,
分析唐代男性為其妻、妾所作墓誌及其感情和家庭生活的狀況,所得亡妻墓誌凡八十七篇、亡妾墓誌十九篇。據本書
則可以再補充亡妻墓誌十二篇,即劉肱《大唐前同州澄城縣主簿南陽劉肱妻河東裴氏墓誌》( 174 頁)、薛襄《大唐前
陳留郡陳留縣尉薛襄故夫人王氏墓誌銘》(193 頁)、郭湜《大理司直郭湜故妻隴西李夫人墓誌銘》(248 頁)、盧士瑀
《大唐范陽盧公故夫人清河崔氏墓誌銘》(285 頁)、高錫《唐高氏故夫人夫人河東裴氏墓誌銘》(294 頁)、 盧載《唐
前黔中觀察推官試太常寺協律郎盧載妻鄭氏墓誌銘》(308 頁)、盧士瓊《唐東都留守推官試大理評事盧君故夫人滎陽
4
鄭氏墓誌銘》(314 頁)、 郭文應《唐安州都督法曹參軍郭文應亡妻范陽盧氏墓誌銘》(330 頁)、崔彥崇《唐故滎陽鄭
夫人墓誌銘》(340 頁)、皇甫弘《唐涇原節度掌書記試太常寺協律郎皇甫弘妻博陵崔氏夫人墓誌銘》(343 頁)、張澹
《和州烏江縣令敦煌張公故夫人范陽盧氏墓誌銘》(369 頁)、崔鎮《唐鄉貢進士崔鎮亡妻滎陽鄭氏墓誌銘》(396 頁),
加上《書法叢刊》2005 年 4 妻刊出的李峴為妻撰墓誌,使今存唐亡妻墓誌達到了百篇,確是很可觀的珍貴記錄。亡
妾墓誌也可以增加一篇,即孫絿《王氏墓誌銘》。此志整理者加括注雲「孫絿妻」, 不太准確。墓誌中雲:「 余年十七,
命爾為箒妾,逮今僅紀矣。」 王氏的身份確為妾而非妻。此批墓誌包含的研究信息非常豐富。比方《王氏墓誌銘》中,
孫絿雲:「 余湎於酒,爾能排之;余不好書,爾能勵之。每言及是,不覺垂涕良久。余自嘆曰:『 為男子身,束身冕首,
不能行世間美事,反惰其業,為酒所惑,使兒女子勉誡,得不悲乎!』 遂擲瓢命秩(疑當作帙),貫覽墳典,不三二歲,
且有所補。一日,朋友俳余曰:『 孫氏子可謂道長矣。』 餘思之,乃爾之力也。」 這一段,幾乎就是《李娃傳》後半浪
子回頭故事的減縮版。墓誌記王氏臨終所言:「 余父冢長安中,苟終,願歸窆於其側。」 也是值得玩味的。雖然孫絿解
釋此語為「歿則侍父以孝」, 並以子女祭奠為由沒有遵從其遺言,仍窆於孫氏墓地,而此點因關涉唐代出嫁婦女與其
本家的關系,以及妾在葬制中的選擇,特別值得重視。
《特輯》收錄洛陽出土唐代世家大族墓誌之重要,趙跟喜館長在《前言》中已經說到:「 這批新收墓誌大多出於洛
北邙山、洛南萬安山、龍門西山及偃師、關林等地,其價值彌足珍貴,如萬安山出土的李、盧、姚、范官僚家族墓誌,
龍門張溝一帶出土的多與皇親國戚有關聯的人物墓誌等,其中人物事件或見諸史冊,或補缺拾遺,皆可印證唐史之一
般。」 全書可以補充唐史或者考訂唐代世家譜系的資料實在太豐富,本文難以一一遍舉,可留待學者今後進一步的研
究。在此僅舉皇甫氏一例。鄭薰《唐故中散大夫守給事中柱國賜紫金魚袋贈刑部侍郎皇甫公(鉟)墓誌銘》雲:「 其
先自宋戴公之子充石字皇父,為宋司徒。生仲,仲生發,發以王父字為族。漢興,改父為甫,因氏焉。至武帝初,雍
州牧鸞始自魯國遷茂陵,故起鸞為始祖。鸞生裒,舉至孝,為彭城相,北徙安定,家三水。裒生儁,東漢復為安定都
尉。儁生稜,渡遼將軍,以永平初徙居安定朝那,為郡著姓。稜有八子,為八祖,墳墓皆在安定郡城之西石虎谷口。
八祖之後,皆出安定,關中謂之望族,故世為安定人。公即渡遼第六子旗之後也。」 雖然皇甫氏的得姓原委,在《元
和姓纂》卷五和《新唐書·宰相世系表》中都有所述及,但都沒有此節詳盡。有關皇甫氏占郡安定的始末,以及八祖
墳墓地點的記錄,尤 其珍貴。其 材料來源顯然是鄭薰得自皇甫家人提供的譜牒記錄,雖 漢前事實的記載可能會有出入,
但對於了解漢唐間世族發展歷史和皇甫氏家族的重要性,相信會引起學者的興趣。
又梁涉《大唐故中散大夫襄陽郡別駕上柱國李府君(庭芝)墓誌銘》雲:「 十一代祖暠,晉涼武昭王。天寶中,主
上感肇霸之初,載興王之業,有制冊為興聖皇帝。俾四公之後,咸屬籍於宗正焉。」《 新唐書·宗室世系表》雲開元二
十三年以姑臧、絳郡、武陽(一作陵)、南陽四房復附屬籍,與此作天寶中不同。庭芝為義琛孫,出姑臧大房,可以
知道當時恢復宗室屬籍的具體情況。
至於文學世家的材料,可以舉著名詩人王之渙家族為例。曲石藏王之渙墓誌,曾為學者反復研究。其實在《千
唐志齋藏志》中,還有此一家族的四方墓誌,我在 20 年前曾撰文介紹(《 文學遺產》1987 年第 5 期《跋王之渙祖父
王德表、妻李氏墓誌》) 。近年香港中文大學文物館藏《王洛客墓誌》發表(《書法叢刊》2002 年3 期,又見北京大學
圖書館、香港中文大學文物館編《中國古代碑帖拓本》),詳細記載了其一生的文學活動。本書又收入之渙堂弟王之咸
墓誌(229 頁)及之咸子王綰墓誌(280 頁),為此一文學家族研究增加了新資料。
唐代海運史研究資料歷來很少。《 特輯》169 頁徐安貞《朱淑墓誌》雲:「 父玄泰,幽州大都督府司馬、攝侍御史、
兼河北道海運使。樓船鯨飛,輶車隼擊。」 208 頁李涓《大唐故北海郡千乘縣令盧府君(均方)墓誌》雲:「 調補洺州
平恩縣丞。秩滿,海運使朱玄泰奏君押運。越海有連檣之漕,安邊有如京之防。且溟渤窮乎天壤,通波亘於萬□ 。舳
艫電逝,委輸雲集。君皆飾躬履險,率先啟行,昭宣國章,敷惠邊土,使我東夏,保大定功。」 所敘都是開元年間由
朱玄泰實際領導、盧均方參與的從江南通過海路向河北運輸糧食物資的實際情形,對於了解唐代經濟史,以及安史之
亂發生的原因和睢陽保衛戰對於阻厄亂軍奪取江南的意義,也有參考意義。朱玄泰在兩《唐書》中未見述及。
有關唐代交通史的資料,可以舉出一例。華良夫《唐故殿中侍御史李公(舉)墓誌銘》雲:「 滿歲,調授京兆盩
厔尉。縣居劍南東西川穀口,中使、節制郎吏、西南夷宣詔使暨遷客,入者於是乎整駕,出者於是乎稅息,亭傳馬牛
之損,斃不絕日,府為病而難其任。」 所述長安往兩川經過盩厔時的境況,是很難得的記錄。
有關民族史和中外文化交流史的資料,《 特輯》也極其豐富。我認為史料價值最高的,一是韋承慶撰《大周故鎮
軍大將軍行左金吾衛大將軍贈幽州都督上柱國柳城郡開國公高公(質)墓誌銘》(79 頁),二是缺名《唐故右領軍中
5
郎將使持節招撫仆羅大使天水趙府君(臣禮)志文》(210 頁)。 高質為高麗貴族,墓誌記其十九代祖後漢末封王賜姓
並得賜鐵券文雲:「 宜令高密子孫,代代承襲,自非烏頭白,鴨綠竭,承襲不絕。」 又載質「曾祖前,本蕃三品位頭大
兄;祖式,二品莫離支,獨知軍國及兵馬事;父量,三品柵城都督、位頭大兄兼大相」。 對於研究高麗史極其重要。
墓誌記高質總章間歸唐後,歷任軍職,萬歲通天二年任瀘河道討擊大使、充清邊東軍總管,在與契丹叛軍作戰中,困
守孤城,城陷被俘而遇害於磨米城。上世紀初洛陽曾出土高質子高慈墓誌,羅振玉收入《唐代海東藩閱志存》,有關
其先世及父子戰死的內容,與本篇記載一致,可以參看,相信會引起學者較多的注意。趙臣禮一生除曾貶官瓊州的一
段經歷外,在武後時期經歷了西域的多次邊疆沖突和招撫出使,更曾兩次擔任招慰仆羅使,後在歸途中卒於武威。墓
志以其與張博望(騫)相比,可以見到其經歷的特殊。
最後,特別想指出的是,最近幾年發表的唐代墓誌數量極其巨大,為唐代文史研究提供了空前豐富的資料,造成
了近年石刻文獻研究的學術熱點。1997 年,日本學者氣賀澤保規編《唐代墓誌所在總合目錄》時,所得凡5482 件;
2004 年此書出版新版時,達到 6459 件,除增加了《全唐文》收錄的文獻保存的一部分外,多數為新發表者。2004
年以來,新發表的成批墓誌,除本書外,還有《全唐文補遺》第八冊、《邙洛碑誌三百種》、《洛陽新出土墓誌考釋》
等,總數約達到 1500 方。此外,另行發表而特別重要者,我以為還可以舉出魏烜《裴懷古墓誌》(《中原文物》2005
年 5 期戴霖文)、《 王洛客墓誌》(《書法叢刊》2002年3 期)、崔至《崔翹墓誌》(《書法叢刊》2006 年2 期)、徐浩《李
峴墓誌》(榮寶齋刊拓本,又見《書法叢刊》2005 年 4 輯)、令狐畲撰《狄兼謨墓誌》(《洛陽師范學院學報》2005 年
1 期刊趙振華等文)、房凝《支謨墓誌》(《洛陽大學學報》2006 年 1 期董延壽等文)等。此外,如陸邳《楊良瑤神道
碑》(《咸陽師范學院學報》2005 年 3 期張世民文)、智嚴《珪禪師紀德幢》(《敦煌研究》2004 年 6 期李文生文)等,
也有重要史料價值。趙跟喜館長在本書《前言》中說到,二十世紀八十年代以來洛陽出土的墓誌,「 主要有千唐志齋
六百餘方、洛陽文物二隊四百餘方、洛陽師范學院三百餘方、洛陽宋氏、劉氏、王氏等五百餘方,其他散存於市縣文
物單位,流散外地者幾近千方。」 除《特輯》外,洛陽師范學院藏品部分發表於《洛陽新出土墓誌釋錄》,洛陽民間私
人藏品部分收入趙君平《邙洛碑誌三百種》,洛陽文物工作隊藏品收入《洛陽出土歷代墓誌緝繩》和《洛陽新獲墓誌》
者約有一千方。估計已經出土而至今未曾發表者,仍有一千多方。千唐志齋秉著學術為天下公器的態度,及時完整地
發表全部藏品,提供學術界作進一步的研究,實在是一件造福學林、功德無量的善事。十分期待有關藏家也能及時發
表藏品,共通開創唐代石刻研究的新局面,並由此為唐代文史研究帶來新氣象。
㈣ 求《聊齋志異 》PDF格式百度雲
《聊齋志異 》網路網盤txt最新全集下載
鏈接: https://pan..com/s/1qnbXXceOXRDGzSPS0WWJyA
《全本聊齋志異(超值白金版)》俗名《鬼狐傳》,是中國古代一部優秀的文言短篇小說集,為清朝初年蒲松齡的代表作。「聊齋」是蒲松齡的書齋名,「志」是記述的意思,「異」指奇異的故事。此書約完成於清康熙十九年(1680),此後不斷有所增補和修改。
㈤ 誰有中華再造善本,百度雲,求地址。
《中華再造善本叢書》中華再造善本工程」分為五編進行,自唐迄清為《唐宋編》、《金元編》、《明代編》、《清代編》、《少數民族文字文獻編》,每編下以經、史、子、集、叢編次。《中華再造善本》一期首先推出750種兼具文物價值和學術研究價值的古籍善本影印出版
注意看圖中右下角處,此處PDF高清格式的中華再造善本全套
《中華再造善本-金元編》部分目錄
ZHSY000443 十三經註疏 元刻明修本
ZHSY000444 魁本大字詳音句讀周易 元至正十二年梅隱書堂刻本
ZHSY000445 周易 元相台岳氏荊溪家塾刻本
ZHSY000446 伊川程先生周易經傳 元刻本
ZHSY000447 晦庵朱文公易說 元刻本
ZHSY000448 周易程朱傳義音訓 元至正六年虞氏務本堂刻本
ZHSY000449 周易程朱先生傳義附錄 元延祐二年圓沙書院刻本
ZHSY000450 程朱二先生周易傳義 元至元二年碧彎書堂刻本
ZHSY000451 東古鄭先生易翼傳 元大德十一年廬陵學官刻本
ZHSY000452 易學啟蒙通釋 元刻明修本
ZHSY000453 周易象義 元刻本
ZHSY000454 周易本義啟蒙翼傳 元刻本
ZHSY000455 易纂言外翼 元刻本
ZHSY000456 周易系辭述 元刻本
ZHSY000457 周易本義集成 元刻明修本
ZHSY000458 學易記 (元)李簡撰 元刻本
ZHSY000459 周易經傳集程朱解附錄纂注 (元)董真卿撰 元刻本
ZHSY000460 周易經義 (元)塗溍生撰 元刻本
ZHSY000461 周易鄭康成注 元至元六年慶元路儒學刻本
ZHSY000462 尚書註疏 蒙古刻本
ZHSY000463 書集傳 元至正十一年德星書堂刻本
ZHSY000464 書集傳 元刻本
ZHSY000465 書集傳輯錄纂注 元延祐五年建安余氏勤有堂刻本
ZHSY000466 朱子訂定蔡氏書集傳 元刻本
ZHSY000467 尚書通考 元至正刻本
ZHSY000468 書義矜式 元刻本
ZHSY000469 直音傍訓尚書句解 元敏德書堂刻本
ZHSY000470 詳音句讀明本大字毛詩 元至正二十七年盱南孫氏刻本
ZHSY000471 魁本大字詳音句讀毛詩 元刻本
ZHSY000472 附釋音毛詩註疏 元刻明修本
ZHSY000473 詩集傳 元刻本
ZHSY000474 詩童子問 元至正三年建安余志安勤有堂刻本
ZHSY000475 詩集傳附錄纂疏 元泰定四年建安劉君優翠嚴精舍刻本
ZHSY000476 詩集傳通釋 元至正十二年建安劉氏日新書堂刻本
ZHSY000477 明經題斷詩義矜式 元刻本
ZHSY000478 詩經疑問 元至正七年建安書林劉錦文刻本
ZHSY000479 直音傍訓毛詩句解 元刻本
ZHSY000480 詩經旁註 元羅祖禹刻本
ZHSY000481 詩經旁註 元羅祖禹刻本
《中華再造善本-唐宋編》部分目錄
ZHSY000055 春秋集注 宋寶祐三年臨江軍庠刻本
ZHSY000056 春秋集注 宋德祐元年衛宗武華亭義塾刻本
ZHSY000057 春秋繁露 宋嘉定四年江右計台刻本
ZHSY000058 監本纂圖重言重意互注論語 宋劉氏天香書院刻本
ZHSY000059 論語集說 宋淳祐六年湖頖刻本
ZHSY000060 孟子或問纂要 宋刻本
ZHSY000061 中庸輯略 宋刻本
ZHSY000062 四書章句集注 宋嘉定十年當塗郡齋刻嘉熙四年淳祐八年十二年遞修本(論語孟子)及宋淳祐十二年當塗郡齋刻本(大學中庸)
ZHSY000063 經典釋文 宋刻宋元遞修本
ZHSY000064 爾雅 宋刻本
ZHSY000065 爾雅疏 宋刻宋元明初遞修公文紙印本
ZHSY000066 輶軒使者絕代語釋別國方言解 宋慶元六年潯陽郡齋刻本
ZHSY000067 群經音辨 宋紹興九年臨安府學刻宋元遞修本
ZHSY000068 說文解字 宋刻元修本
ZHSY000069 新集古文四聲譜 宋刻本
ZHSY000070 隸韻 宋刻拓本
ZHSY000071 隸韻 宋刻拓本
ZHSY000072 龍龕手鏡 宋刻本
ZHSY000073 廣韻 宋刻本
ZHSY000074 鉅宋廣韻 宋乾道五年建寧府黃三八郎刻本
ZHSY000075 集韻 宋刻本
ZHSY000076 切韻指掌圖 宋紹定三年越州讀書堂刻本
ZHSY000077 韻補 宋刻本
ZHSY000078 附釋文互注禮部韻略 宋紹定三年藏書閣刻本
ZHSY000079 押韻釋疑 宋嘉熙三年禾興郡齋刻本
ZHSY000080 紫雲先生增修校正押韻釋疑 宋刻本
ZHSY000081 史記 宋乾道七年蔡夢弼東塾刻本
ZHSY000082 史記 宋淳熙三年張杅桐川郡齋刻八年耿秉重修本
ZHSY000083 史記 宋建安黃善夫家塾刻本
ZHSY000084 漢書 北宋刻遞修本
ZHSY000085 漢書 慶元建安劉元起刻本
ZHSY000086 漢書 宋蔡琪家塾刻本
ZHSY000087 漢書 宋嘉定十七年白鷺洲書院刻本
ZHSY000088 後漢書 北宋刻遞修本
ZHSY000089 後漢書 北宋刻遞修本
ZHSY000090 後漢書江南東路轉運司刻本
ZHSY000091 後漢書 宋王叔邊刻本
ZHSY000092 後漢書 宋白鷺洲書院刻本
ZHSY000093 後漢書 黃善夫本
ZHSY000094 三國志 宋衢州州學刻宋元明遞修本
ZHSY000095 三國志 宋刻本
ZHSY000096 晉書 宋刻本
ZHSY000097 宋書 宋刻宋元明遞修本
ZHSY000098 南齊書 宋刻宋元明初遞修本
ZHSY000099 梁書 宋刻宋元明遞修本
ZHSY000100 陳書 宋刻宋元遞修本
ZHSY000101 魏書 宋刻宋元明遞修本
ZHSY000102北齊書宋刻元明遞修本
ZHSY000103 周書 (唐)令弧德棻撰 宋刻宋元明遞修本
ZHSY000104 南史 (唐)李延壽撰 宋刻本
ZHSY000105 北史 (唐)李延壽撰 宋刻本
《中華再造善本-明清編》部分目錄
├─明清001-050
│ 五經文字+(唐)張參撰+清初席氏釀華艸堂影宋抄本.pdf
│ 儀禮+(漢)鄭玄注+明嘉靖吳郡徐氏刻三禮本.pdf
│ 六藝論+(漢)鄭玄撰(清)陳鱣輯+清乾隆四十九年陳氏裕德堂刻本.pdf
│ 剪綃集+(宋)李龏撰+清初毛氏汲古閣影宋抄本.pdf
│ 吳中水利通志++明嘉靖三年錫山安國銅活字印本.pdf
│ 周禮+(漢)鄭玄注+明嘉靖吳郡徐氏刻三禮本.pdf
│ 唐中興閑氣集+(唐)高仲武輯+清初毛氏汲古閣影宋抄本.pdf
│ 唐宋諸賢絕妙詞選+(宋)黃升輯+清初毛氏汲古閣影宋抄本.pdf
│ 唐秦隱君詩集+(唐)秦系撰+清影宋抄本.pdf
│ 回回館譯語+清初刻本.pdf
│ 大元聖政國朝典章++清影元抄本.pdf
│ 大明一統志+(明)李賢、萬安等纂修+明天順五年內府刻本.pdf
│ 大明會典+(明)徐溥等纂修+明正德六年司禮監刻本.pdf
│ 字鑒+(元)李文仲編+清初毛氏汲古閣影元抄本.pdf
│ 孝經列傳+(明)胡時化編集+明萬曆刻本.pdf
│ 小學五書+(宋)張時舉編+清初毛氏汲古閣影宋抄本.pdf
│ 建文朝野匯編+(明)屠叔方撰+明萬曆刻本.pdf
│ 新刊眞楷大字全號縉紳便覽++明萬曆十二年北京鐵匠衚衕葉鋪刻藍印本.pdf
│ 新刊金文靖公前北征錄新刊楊文敏公後北征記+(明)金幼孜撰(明)楊榮撰+明弘治十七年劉氏安正堂刻本.pdf
│ 春秋國華+(明)嚴訥輯+明萬曆活字印本.pdf
│ 春秋存俟+(明)餘光余颺撰+明弘光元年文來閣刻本.pdf
│ 李羣玉詩集+(唐)李羣玉撰+清道光四年黃氏士禮居影宋抄本.pdf
│ 梅花衲+(宋)李龏撰+清初毛氏汲古閣影宋抄本.pdf
│ 楚辭+(漢)王逸章句(宋)洪興祖補注+清初毛氏汲古閣刻本.pdf
│ 武經七書++清影宋抄本.pdf
│ 殿閣詞林記+(明)廖道南撰+明嘉靖刻本.pdf
│ 毛詩稽古編+(清)陳啟源撰+清抄本.pdf
│ 汗簡+(宋)郭忠恕撰+明弘光元年馮舒抄本.pdf
│ 汴京遺跡志+(明)李濂撰+明嘉靖二十五年自刻本.pdf
│ 河防一覽+(明)潘季馴撰+明萬曆十八年自刻本.pdf
│ 班馬字類補遺+(宋)李曾伯撰+清初毛氏汲古閣影宋抄本.pdf
│ 皇明職方兩京十三省地圖表+(明)陳組綬撰+明崇禎九年刻本.pdf
│ 碧雲集+(南唐)李中撰+清道光四年黃氏士禮居影宋抄本.pdf
│ 台閣集+(唐)李嘉祐撰+清初影元抄本.pdf
│ 虛齋樂府+(宋)趙以夫撰+清初毛氏汲古閣影宋抄本.pdf
│ 西湖游覽志+(明)田汝成撰+明嘉靖二十六年嚴寬刻本.pdf
│ 西番譯語++清初刻本.pdf
│ 詩外傳+(漢)韓嬰撰+明沈氏野竹齋刻本.pdf
│ 讀易餘言+(明)崔銑撰+明崔氏家塾刻本.pdf
│ 通雅+(清)方以智撰+清康熙五年姚氏浮山此藏軒刻本.pdf
│ 鄭學十八種+(漢)鄭玄撰(清)孔廣林輯+清抄本.pdf
│ 酒邊詞+(宋)向子諲撰+清光緒十四年王□刻宋名家詞本.pdf
│ 重續千字文+(宋)葛剛正撰並篆注+清影宋抄本.pdf
│ 雕菰樓易學+(清)焦循撰+稿本.pdf
│ 雞肋編+(宋)庄季裕撰+清初影抄元抄本.pdf
│ 高昌館課++明抄本.pdf
│ 高昌館譯書++清初刻本.pdf
│ 髙常侍集+(唐)高適撰+清初影宋抄本.pdf
│ 鮑氏集+(南朝宋)鮑照撰+清初毛氏汲古閣影宋抄本.pdf
│ 黑韃事略+(宋)彭大雅撰(宋)徐霆疏證+明嘉靖二十一年抄本.pdf
㈥ 請教王建高麗的具體歷史
以下是王建的生平典故~
建(約767-831)字仲初,潁川(今河南許昌)人。家貧,「從軍走馬十三年」,居鄉則「終日憂衣食」,四十歲以後,「白發初為吏」,沉淪於下僚,任縣丞、司馬之類,世稱王司馬。他寫了大量的樂府,同情百姓疾苦,與張籍齊名。又寫過宮詞百首,在傳統的宮怨之外,還廣泛地描繪宮中風物,是研究唐代宮廷生活的重要材料。他寫過一些小詞,別具一格,《調笑令》,原題為「宮中調笑」,可見本是專門供君王開開玩笑的,王建卻用來寫宮中婦女的哀怨:「團扇,團扇,美人並來遮面。玉顏憔悴三年,誰復商量管弦?弦管,弦管,春草昭陽路斷。」末句斬釘截鐵,守望之情,躍然紙上。又如《江南三台》:「揚州池邊小婦,長干市裡商人,。三年不得消息,各自拜鬼求神。」純是白描,別有情趣。
唐代詩人。門第衰微,早歲即離家寓居魏州鄉間。20歲左右,與張籍相識,一道從師求學,並開始寫樂府詩。貞元十三年(797),辭家從戎,曾北至幽州、南至荊州等地,寫了一些以邊塞戰爭和軍旅生活為題材的詩篇。在「從軍走馬十三年」(《別楊校書》)後,離開軍隊,寓居咸陽鄉間,過著「終日憂衣食」(《原上新居十三首》)的生活。元和八年(813)前後,「白發初為吏」(《初到昭應呈同僚》),任昭應縣丞。長慶元年(821),遷太府寺丞,轉秘書郎。在長安時,與張籍、韓愈、白居易、劉禹錫、楊巨源等均有往來。大和初,再遷太常寺丞。約在大和三年(829),出為陝州司馬。世稱王司馬。大和五年,為光州(治所在今河南潢川)刺史,賈島曾往見贈詩。此後行跡不詳。
王建一生沉淪下僚,生活貧困,因而有機會接觸社會現實,了解人民疾苦,寫出大量優秀的樂府詩。他的樂府詩和張籍齊名,世稱「張王樂府」。其詩題材廣泛,生活氣息濃厚,思想深刻,愛憎分明。如《田家行》、《簇蠶辭》、《當窗織》、《織錦曲》、《促刺詞》、《去婦》、《水夫謠》、《海人謠》等,反映了勞動人民備受殘酷剝削壓迫的痛苦生活,特別對勞動婦女的悲慘境遇深表同情;《白□歌二首》、《羽林行》、《射虎行》等,揭露了君主荒淫、權豪凶橫和藩鎮混戰等黑暗的社會現實;《古從軍》、《遼東行》、《渡遼水》、《涼州行》等,抨擊了給廣大人民帶來災難的開邊戰爭,同時也譴責了邊將的無能,不知收復失地,表現了既反對窮兵黷武,又慨嘆國土淪喪的進步立場。此外,他還有一些作品,如《賽神曲》、《田家留客》等描寫了農村風俗和生活畫面;《寄遠曲》、《鏡聽詞》等,表現了婦女對出門遠行親人的思念之情;《望夫石》、《精衛詞》等,歌頌了堅貞的愛情和被壓迫者的斗爭精神。也有少數作品,流露出人生無常、嘆老傷貧等消極情緒。
王建樂府詩,善於選擇生活中具有典型意義的人物,事件和環境加以藝術概括,集中而形象地反映現實,揭示矛盾。他很少在詩中發議論,而是運用比興、白描、對比、映襯等手法,通過各種形象或人物的自白來再現現實;或在結尾用重筆突出主題,戛然而止。用筆簡潔峭拔,入木三分,語氣含蓄,意在言外。體裁大多是七言歌行,篇幅較短。語言通俗明晰而凝煉精悍,富有民歌謠諺的色彩。用韻平仄相間,往往隔二句或四句換韻,節奏短促,激越有力。這些特色,形成了王建樂府詩特有的藝術風格。
王建又以《宮詞》知名。他的《宮詞》百首,突破前人抒寫宮怨的窠臼,廣泛地描繪宮禁中的宮闕樓台、早朝儀式、節日風光,以及君王的行樂游獵,歌伎樂工的歌舞彈唱,宮女的生活和各種宮禁瑣事,猶如一幅幅風俗圖畫,是研究唐代宮庭生活的重要資料。歐陽修《六一詩話》曾指出它的內容「多言唐宮禁中事,皆史傳小說所不載者」。詩中的描繪也栩栩如生,因而廣為傳播,頗有仿作。魏慶之《詩人玉屑》引《唐王建宮詞舊跋》說,後世「效此體者雖有數家,而建為之祖」。王建的五、七言近體,有一部分征戍遷謫、行旅離別、幽居宦況之作,因有真實的生活體驗,也能「感動神思,道人所不能道」(《唐才子傳》)。但這些詩往往雜有消極頹廢思想,藝術上也缺乏明顯特色。他的絕句,則清新婉約,多可誦之作。還寫過《宮中三台》和《江南三台》等小令,是中唐文人詞的重要作者之一。
王建的著作,《新唐書·藝文志》、《郡齋讀書志》、《直齋書錄解題》等皆作10卷,《崇文總目》作2卷。今傳刻本有:《王建詩集》10卷,南宋陳解元書棚本;1959年中華書局上海編輯所以此為底本,並參照其他刊本校補排印。《王建詩集》8卷,明汲古閣刻本。《王建詩》8卷,《唐六名家集》本。《王司馬集》8卷,清胡介祉刊本。《王建詩集》10卷,《唐詩百名家全集》本。《宮詞》1卷,有單刻本及明顧起經注本。事跡見《唐詩紀事》、《唐才子》。
二、
王建(847-918)】 五代十國時前蜀國的建立者。前蜀高祖。字光圖。陳州項城(今河南沈丘)人,一作許州舞陽(今河南舞陽西)人。少時以屠牛、盜驢、販私鹽為生,後投忠武軍(治許州,今河南許昌)。僖宗為避黃巢起義軍兵鋒而逃奔成都,王建等五都頭率兵入蜀,被號為隨駕五都,歸宦官田令孜指揮。令孜認其為養子。後分典神策軍。宦官楊復恭掌禁軍,疑王建,出之為壁州(一作利州)刺史。王建招集溪洞酋豪,組織起800人的隊伍,逐步擴大地盤,佔領成都西、南諸州。大順二年(891),攻佔成都。乾寧四年(897),破梓州(東川節度使治所),佔有東西兩川之地。天復二年(902)取山南西道。三年,唐封王建為蜀王。王建北有漢中,東有三峽,割據蜀地的基礎穩固。後梁開平元年(907),在成都稱帝,國號蜀,史稱前蜀。武成二年(909),王建頒《永昌歷》。天漢元年(917),改國號為漢。次年,復號為蜀。當時中原戰亂,文士多奔於蜀,王建目不知書而喜與文士談論。前蜀建立後沒有大規模戰爭,民眾得以繼續進行生產。
三、
收三千里河山,高麗太祖-王建
公元九世紀初,立國已經900餘年的新羅王朝王權衰落。隨著「安史之亂」以後唐的日益衰敗,新羅的統治同樣陷入了危機之中。
新羅經歷了「弓福之亂」後,在公元880年新羅王朝中心金州迎來了個迴光返照的「城中無草屋」的興盛期以後終於無可奈何的衰落下去了。公元887年第五十一代真聖女王即位,這時中央對地方的控制已經十分微弱了。
同大唐的衰落原因極其相似,以元宗、哀奴起義為開端,農民暴動再掀起高潮,各地地方豪族勢力乘機紛紛自稱將軍、城主,憑武力據地設置獨立的權力機構,新羅王室所領被不斷的蠶食,最後只相當與以金州為中心的一個地方政權了。
在弱肉強食的兼並戰爭中,甄萱與弓裔脫穎而出,剪除了其他勢力與新羅平分天下。 甄萱,尚州農民出身,軍人起家。他最初不過是一介步卒,後因累積戰功而被新羅朝廷拔擢為將軍。他在朝鮮半島西南沿海地區積聚實力,准備舉兵。真聖女王六年(公元892年),甄萱乘農民起義之機起兵,糾集一群亡命之徒襲取了武珍州(全羅南道光州),後又據完山州(全羅北道全州)自立,初時號稱「新羅西面都統治指揮兵馬制置、持節都督全武公等州軍事、行全州刺使兼御使中丞、上柱國、漢南郡開國公」等,公元900年稱王。聲稱要復興被新羅所滅的百濟,定國號百濟,史稱後百濟。
弓裔,公元899年起兵自立之初,自稱新羅王室出身,乃憲康王之庶子。孝恭王五年(公元901年),弓裔放棄正統,在開城建都稱王,聲稱復興高句麗,定國號高句麗,史稱後高句麗。公元904年改國號為摩震,獨自建元。公元905年遷都鐵圓(江原道鐵原郡),復改國號泰封。隨即向新羅展開激烈攻勢又出兵北方,更從海路南下襲百濟後背,一時間所向披靡,銳不可當。但弓裔的統治沒有一點仁政的味道。他因為仇視新羅,就試圖殺死所有的新羅人。弓裔利用佛教來維系自己的統治,他自稱彌勒佛,頭戴金幘,身披方袍,以長子為青光菩薩,以季子為神光菩薩。他曾經自述「佛經」二十餘卷,其中全是為自己歌功頌德的歪理邪說。有僧人釋聰批評弓裔所授皆為「邪說怪談」,弓裔聽說以後,立即將釋聰逮捕,用鐵錐活活打死。和世界上一切暴君一樣,弓裔對自己的部下百般猜忌,有許多人因為他的無端懷疑而被誅殺。為了震懾人們的心理,弓裔宣稱自己具有洞察別人內心世界的神力,結果搞得他的部下人人自危。弓裔的倒行逆施終於導致了他的垮台,從而使他的心腹大將王建登上了朝鮮的歷史舞台。
王建字若天,松岳郡(京畿道)人,生於唐僖宗乾符四年(公元877年)。王建在弓裔部下累任松岳城主、鐵原太守,因戰功而成為弓裔的最得力的將領,統率西南海域的水軍,實力漸增。關於王建的出身,史籍上眾說紛紜,不乏疏漏。《高麗世系》一書記載了高麗時代流傳的許多關於王氏祖先的傳說。此書略雲,太祖王建之先名虎景、自稱聖骨將軍。虎景生康忠,康忠有子寶育,天資慈惠,入知異山修道。寶育之女配唐貴姓,生作帝建,作帝建晚年居俗離山長岬寺,常讀佛典卒。作帝建之子曰隆建,即世祖而太祖之父也。時桐里山有道誢,與世祖相見如舊識,同登鵠嶺究山水之脈,上觀天文,下察地理,築松岳之新第,預言將一統三韓,誕生英主雲雲。然而,這種說法其實是出自高麗毅宗王時金寬毅的《編年通錄》,是後人的假作。據《松京志》雲: 《麗史》論曰,金永夫、金寬毅皆毅宗朝臣也。寬毅作《編年通錄》,永夫采而進之。其剳子亦曰寬毅訪集諸家私畜文書,其後閔漬作《編年綱目》,亦因寬毅之說。獨李齊賢援據《宗族記盛源錄》,斥其傳訛之謬。齊賢一代名儒,豈無所見而輕有議於時君世系乎?(中略)《太祖實錄》乃政堂文學修國史黃周亮所撰也。周亮仕太祖孫顯宗朝。太祖時事,耳目所及,其於追贈,據實書之。以貞和為國相之配,以為三代而略無一語及於世傳之說,寬毅乃世宗時微官,且去太祖二百六十餘年,可舍當時實錄,而信後代雜出之書邪?(《松京志》卷七)
根據現代學者的研究,王氏源於開城西面的禮成江下游的禮成港。這里在八、九世紀時是一個水陸交通的樞紐,也是一個商賈雲集的都會,朝鮮半島前往中國大陸的貿易就是以此為起點的。現在估計王氏原本是依靠貿易起家的巨商,其後逐漸壯大為開城地方頗有勢力的豪強。王建的父親王隆建控制了開城並將其作為據點,公元896年王隆攜子王建歸附了弓裔,此後的王建便成為了弓裔部下的得力干將。新羅景明王二年(公元918年)弓裔部下軍官起事,王建的心腹騎將洪儒、裴玄慶、申崇謙和朴智謙驅逐弓裔擁戴王建為王(弓裔在出亡的路上被殺)。《東國通鑒》卷十二並《高麗史•太祖本紀》雲,太祖二年,遷都松岳郡,升郡為開州,創建宮闕。王建同樣自稱為高句麗的後繼者,定國號為高麗,定年號為天授。至此,朝鮮半島後三國的局面正式形成了。 高麗與後百濟迅速陷入了對峙與戰爭中。
公元920年(高麗天授三年)王建首先向新羅景明王發出聯合的信息,向新羅聘使,同年,甄萱攻陷新羅西部的大耶城,進軍高麗南端的進禮城,新羅向王建求救。 隨之開始了長達16年的統一戰爭。戰爭初期雙方互有勝負形成了拉距,雙方都積極的向外界尋求援助。公元922年百濟遣使日本希望日本加入半島的戰局,但日本回絕了。於是甄萱又入貢後唐,換取了「持節都督全武等州軍事行全州刺使海東西面都統指揮兵馬制置等事百濟王食邑二千五百戶、檢校太尉兼侍中判百濟事」。此外弓裔早在公元900年剛剛稱王時就向吳越派遣了使節(實際上公元896年他就向當時還未稱王的浙東節度使錢鏐派遣過使節)。但後百濟的外交活動並無助其在戰爭中取得優勢。(當時的中原王朝本身的實力就很有限,所謂的封號只不過是一紙空文,而江南割據政權的力量就更弱了。)
公元926年,高麗與百濟之間展開了規模空前的決戰。9月後百濟直取金州,10月城陷,城陷之時,景哀王正與妃嬪游鮑石亭、擺曲水宴,結果俱為百濟兵所獲。王建親自領兵赴援,大敗而歸,王建僅以身免。景哀王自盡,甄萱雖然取勝,自是付出相當代價的,於是12月甄萱主動向王建提出休戰。王建於翌年3月表示同意。甄萱利用幾個月的時間加緊整軍備戰,獲得喘息的機會。5月起在慶尚北道北部,忠清北道南部再開戰端。公元929年後百濟在慶尚北道勢如破竹,進展迅速。同年甄萱又一次向日本請援,又被拒絕。
從公元930年開始高麗展開了反擊,這一年王建在古昌郡大破後百濟。公元933年王建遣使入後唐朝聘,得封為高麗國王。同年,王建廢自立年號「天建」,開始採用後唐所賜的年號「長興」。得到中原王朝冊封的王建獲得了正統的名義,得以名正言順的取代新羅統一半島。公元934年,高麗大軍南下忠清道,甄萱再次以「和親」為名向王建提出休戰的請求。當時,軍中諸將大都以為甄萱勢孤請和,進言王建允准「和親」,惟獨老將瘐黔弻力言不可不戰。王建採納了瘐黔弻的意見,派遣精銳騎兵數千,奇襲後百濟軍,大獲全勝。高麗在運州取得了對後百濟決定性的勝利 ,熊津以北之地盡入高麗。
公元935年後百濟發生內亂,甄萱長子神劍聯合二子良劍和三子龍劍幽禁其父於「金山佛宇」,弒殺被甄萱立為儲君的四子金剛,自立為王。公元935年夏六月,甄萱帶著最小的兒女「奔羅州,請入朝」,向老對手王建俯首稱臣。這一年還發生了一件大事,對於這一事件《高麗史》中有一段記載:「.....冬十月壬戌(10月30日)新羅王金傅,遣侍郎金封,請入朝...... 十一月甲午(12月1日),新羅王率百僚發王都,士庶皆從之.香車寶馬連亘三十餘里,道路填咽、觀者如堵。沿路州縣供億甚盛,王遣人問尉。 己未(26日),羅王上書曰:『本國久經危亂,歷數已窮,無復望保基業,願以臣禮見!』不允。 十二年辛酉(29日),群臣上奏曰:『天無二日,土無二王;一國二君,民何以堪?願聽羅王之請!』...... 除新羅國為慶州......。」 這里所記載的是新羅末王敬順王金傅向王建臣服的史實。9年之前朴氏出身的景哀王為甄萱所殺,後百濟王在金州燒殺搶掠之餘並未滅亡新羅。他將金氏王族後裔金傅扶上了新羅國王的寶座,身為傀儡的金傅眼看國土日窘、僅剩金州一隅,決定向王建臣服。他的兒子反對道:「當與忠臣義士謀,收合民心以死守國。」(《三國史記•新羅本紀》)然而,新羅的江山畢竟已經無可挽回,不過臣服後的金傅和新羅的王室還是受到了王建的禮遇。王建將長女樂浪公主許給金傅為妻,封金傅為樂浪王仍以新羅舊都慶州交其治理。
公元936年夏六月後三國的歷史在一件戲劇性的事件中劃上了句號。甄萱主動向王建請兵去討伐自己的三個不孝子,他說「願仗威靈,以誅賊子」(《高麗史•太祖本紀》)。王建當然不可能錯失良機,他與甄萱「親率三軍赴天安,進次一善。神劍率文武官僚出降。得逆臣能奐,數罪誅之。」(《東國史略•高麗紀》)老子打兒子來成全別人的天下,這樣的事情在世界史的舞台上也是罕見的。不過王建以神劍「為人所脅且歸命乞罪」將其赦免。不久以後,甄萱「憂懣發疽,數日卒於黃山佛舍」。 王建將良劍和龍劍流放晉州,不久便將二人殺死。同時任命甄萱之婿朴英為規爵佐丞,以示對甄氏的懷柔之意。
統一半島之後,王建面臨著兩大難題的考驗:對內如何鞏固高麗王朝的統治;對外如何面對新近崛起的強鄰——契丹。王建參照泰封、新羅和中原王朝的典章制度,為新興的高麗王朝初步確立了中央政府的架構。高麗置三省:內議、廣評和內奉省,其中又以廣評省的地位最為重要。廣評省下轄選、兵、民刑、禮、工六官,分管國家的各種事務,可以說是高麗王朝的中樞所在。高麗的最高軍事機關為循軍部,軍隊由從自耕農當中征發的府兵組成。此外,駐扎在都城開京的六軍,具有禁軍地位,直接由國王掌握。從高麗王朝朝廷的結構來看,它在表面上完全承襲了中原隋、唐帝國的中央集權利制度。然而表面上的類似無法掩蓋高麗王朝和中華上國社會基礎上的巨大差異。王建所建立的高麗王朝歸根到底是在地方豪族支持下建立的(其實王建的家族也是眾多豪族中的一員),高麗王國的統一程度是無法與中原王朝相比的。
地方豪族勢力的興起和新羅後期各地軍鎮的建立有著直接的聯系。新羅朝廷設置軍鎮是為了扼守戰略要沖以保衛國土,前期軍鎮主要設在北部邊境以防禦渤海國。但是隨著海賊的騷擾對海上貿易的威脅日益嚴峻之後,新羅朝廷開始在南部沿海地區建立一系列的要塞。張保皋(即弓福)鎮守的清海鎮、位於今日南陽的官城鎮和江華島上的穴口鎮是其中最為重要的三鎮。和張保皋一樣,這些鎮將所掌握的武裝大都是以其家族成員為核心的私兵。他們在事實上世世代代控制著遠離京城金州的大部分新羅國土,這些地方望族在他們的地盤上廣築城池,因此他們也被稱為「城主」。這些城主大都以官軍的名義駐扎一方,並從自己的`屬民當中徵募士兵,所以在史籍中他們往往被稱為「將軍」。城主的社會背景是復雜的,張保皋那樣起於草莽的自不待言,有些城主也是從具有京城貴族背景的人中產生的。這些金州的貴族有些出身於真骨貴族、有些則出自身份較低的六頭品,他們因為犯罪或是在政治斗爭中失敗而被逐出了京城。不過,更多的城主則是在地方上的豪門望族。有勢力的家族把周圍的土地和百姓置於自己的控制後,大大的擴充了自己的勢力。這兩類城主逐漸代替了由朝廷委派的地方官,成了地方上的「土皇帝」。
王建的統一標志者王朝戰爭的結束,但是地方上的城主們和他們的城寨依然保持著獨立和半獨立的地位,這一點和後三國時期並無區別。早在王建登位之初,就有許多豪族前來依附,據《高麗史》太祖十三年二月乙末條記載:「是時,新羅以東沿海州郡、部落皆來降。自溟州至興禮府、總百十餘城。」這些豪族的歸附對於當時力量較弱的王建來說無疑是雪中送炭,因而在他定鼎天下之後,是不能不加以回報的。此外,那些跟隨王建出生入死的將領們在地方上的權勢是受到朝廷認可的,太祖在地方上的統治還得靠他們的維系。為了安撫地方的豪族,並將他們納入王朝的統治體系,王建採取拉一些行之有效的措施。和地方豪族連姻的策略,是為了鞏固王室和豪族之間的關系,促使在他們為了高麗政權的強化、社會的安定上作出貢獻。王建和全國二十多個大族有姻親關系,比如貞州柳氏、平山瘐氏和朴氏、廣州王氏。另一方面,王建按照地方豪族對王朝的功勛、他們多領城邑的大小、多寡,將全國大小豪族的領地相應的設置成府、州、縣,執掌這些府、州、縣的官員依然是原來的豪族,這樣一來他們就被王建納入了高麗的國家機器中,高麗的郡縣制由此而來的(高麗的地方政區設置沿襲我國的唐朝,包括道、府、州、郡、縣這五級,王建時代府、州、郡、縣僅僅是一個開端,至高麗成宗十四年(公元995年),地方政區的設置才告一段落)。盡管王建想方設法籠絡地方豪族,他們仍然不願安分守己(王建政策的本身也有從容豪族的缺點),王建死後兩年就爆發了「王規之亂」,差點沒顛覆高麗王朝,這場叛亂宣告了王建懷柔策略的失敗。
如果說在對待國內豪族的問題上,王建採取了懷柔和推恩的策略,那麼與此形成鮮明對比的是,王建在朝鮮半島的北部積極進取的戰略。在王建經略北境的全盤戰略里,平壤的重要地位是值得一提的。自公元668年被唐軍攻破以後,平壤逐漸荒廢,王建以防禦女真侵擾為由將平壤升格為西京,派遣從弟王式廉為長官駐守。在高麗王朝的早期,西京平壤的長官擁有很大的權力,他只需要對國王本人負責,其部下官員的任免完全由長官自己決定。與此同時,王建採取了移民實邊的策略,將大量的人口從半島的南部遷往北部。王建的這些措施增強了高麗北部的邊防力量,大大拓展了國土面積。
高麗太祖天授八年(公元925年),遼太祖耶律阿保機興兵滅亡渤海國,並以皇太子耶律倍為人皇王,在渤海故地建立了「東丹國」。到公元928年,由於契丹用兵中原的需要和渤海遺民的不斷反抗,「東丹國」被遷移到了遼東,一時間廣袤的渤海故地成了無人過問的空地。渤海的滅亡,使高麗與契丹的關系迅速緊張,契丹與後百濟的盟約更使王建不能不有所防範。就是在這樣的背景下,高麗開始主動的吸納渤海的遺民,自天授十一年(公元928年)三月「渤海人金神等六十戶來投」起,渤海人便源源不斷的湧入了高麗境內。其中比較著名的有,天授十七年(公元934年)「渤海國世子大光顯率眾數萬來投」,四年後「渤海人朴升以三千餘戶來投」,景宗獻和王四年(公元979年)「渤海人數萬來投」。公元942年,契丹再次遣使高麗為修復國交做最後的努力,結果失敗。據《高麗史•太祖世家》所載:「壬寅二十五年冬十月,契丹遣使來遺橐駝五十匹。王以契丹嘗與渤海連和,忽生疑貳,背盟軫滅。此甚無道,不足遠結為鄰,遂絕交聘。流其使三十人於海島,系橐駝於萬夫橋下,皆飢死」。於是,高麗與契丹的關系徹底決裂。與此同時,王建經略北邊的步伐一刻也未停止,到他統治的末期,高麗的北境已經遠及今咸境南道的永興和清川江的南岸,疆域大大超過了新羅。
高麗文化的一大特色是佛教的興盛,這一點和獨尊儒術的李朝是截然不同。既然提及高麗佛教,太祖王建對佛教的熱忱是不能不提的。據《東國通鑒》卷十兒並《高麗史•太祖本紀》記載,太祖二年,遷都松岳郡,升郡為開州,創造宮闕。又建法王、慈雲、王輪、內帝釋、舍那、天禪、新興、文殊、圓通、地藏十寺於京內,此乃高麗官辦寺院之始。縱觀王建一朝,他在全國各地廣建寺院、佛塔,其中最著名者莫過於開京內所立之七層寶塔和平壤所建之九層寶塔。王建推崇佛教的原因,除去他個人的宗教信仰以外,也有維系國家穩定的考慮。李齊賢所撰之《開國寺重修記》中記載:「天授十八年,太祖用術家之言,造開國寺,募卒伍為工徒,破戈盾充結構,所示偃兵息民也。」由此可見,王建利用宗教為己所用的用意。晚年的王建因為對死亡的恐懼而成為一名虔誠的佛教徒。《白雲山內院寺事跡》有雲:「太祖敕諸州,建叢林,設禪院,造佛造塔,凡至三千五百餘所」王建此舉,如果不是出於真誠的信仰,是很難做到的。
後晉天福八年(公元943年),高麗太祖王建薨,年六十七。王建傳給惠宗義恭王遺訓十條,茲抄錄一二如下:
其一曰,我國家大業,必資諸佛護衛之力,故創禪教寺院,差遣住持焚修,使各治其業。後世奸臣執政,徇僧請揭,各業寺社,爭相換奪,切宜禁之。
其二說,諸寺院皆道誢推佔山水順逆而開創。道誢雲,吾所佔定外,妄加創造,則損薄地德,祚業不久。朕念後世國王公侯、後妃朝臣,各稱願堂,或增創造,則大可憂也。新羅之末,競造浮屠,衰損地德,以底於亡,可不戒哉?(《高麗史》卷二)
可見,王建對於佞佛事的危害並非沒有認識,但是他的後世子孫終究還將為此付出代價。不過,王建對此已經無能為力,因為這位文武雙全的好國王安息了。
㈦ 《聊齋志異》pdf下載在線閱讀全文,求百度網盤雲資源
《聊齋志異》網路網盤pdf最新全集下載:
鏈接: https://pan..com/s/1iLLaEWB5jziabKP5tBEh5Q
㈧ 《前漢演義》pdf下載在線閱讀,求百度網盤雲資源
《前漢演義》(蔡東藩)電子書網盤下載免費在線閱讀
資源鏈接:
鏈接:https://pan..com/s/1cpLyQbU1yPLL9342K6Hvjg
書名:前漢演義
作者:蔡東藩
豆瓣評分:7.7
出版社:中央編譯出版社
出版年份:2008.5
頁數:588
內容簡介:
《中國歷史通俗演義》上迄秦漢,下至民國,兩千年的中國歷史栩栩如生地展現在我們面前。它是迄今為止唯一一部全面敘述中國歷史的通俗演義。自它問世以來,即受到眾多知名人士的廣泛推崇。毛澤東同志曾建議黨的高級幹部應該好好閱讀,以了解中國歷史,這套歷史演義叢書也是毛澤東列給兒子毛岸英的必讀書。
目錄
第一回 移花接木計獻美姬 用李代桃歡承淫後
第二回 誅假父納言迎母 稱皇帝立法愚民
第三回 封泰岱下山避雨 過湘江中渡驚風
第四回 誤椎擊逃生遇異士 見圖讖遣將造長城
第五回 信佞臣盡毀詩書 築阿房大興土木
第六回 阬深谷諸儒斃命 得原璧暴主驚心
第七回 尋生路徐市墾荒 從逆謀李斯矯詔
第八回 葬始皇驪山成巨冢 戮宗室豻獄構奇冤
第九回 充屯長中途施詭計 殺將尉大澤揭叛旗
第十回 違諫議陳勝稱王 善招撫武臣獨立
第十一回 降真龍光韜泗水 斬大蛇夜走豐鄉
第十二回 戕縣令劉邦發跡 殺郡守項梁舉兵
第十三回 說燕將廝卒救王 入趙宮叛臣弒主
第十四回 失兵機陳王斃命 免子禍嬰母垂言
第十五回 從范增訪立楚王孫 信趙高冤殺李丞相
第十六回 駐定陶項梁敗死 屯安陽宋義喪生
第十七回 破釜沈舟奮身殺敵 損兵折將畏罪乞降
第十八回 智酈生獻謀取要邑 愚胡亥遇弒斃齋宮
第十九回 誅逆閹難延秦祚 坑降卒直入函關
第二十回 宴鴻門張樊保駕 焚秦宮關陝成墟
第二十一回 燒棧道張良定謀 築郊壇韓信拜將
第二十二回 用秘計暗渡陳倉 受密囑陰弒義帝
第二十三回 下河南陳平走謁 過洛陽董老獻謀
第二十四回 脫楚厄幸遇戚姬 知漢興拚死陵母
第二十五回 木罌渡軍計擒魏豹 背水列陣誘斬陳余
第二十六回 隨何傳命招英布 張良借箸駁酈生
第二十七回 縱反間范增致斃 甘替死紀信被焚
第二十八回 入內帳潛奪將軍印 救全城幸得舍人兒
第二十九回 貪功得禍酈生就烹 數罪陳言漢王中箭
第三十回 斬龍且出奇制勝 劃鴻溝接眷修和
第三十一回 大將奇謀鏖兵垓下 美人慘別走死江濱
第三十二回 即帝位漢主稱尊 就驛舍田橫自剄
第三十三回 勸移都婁敬獻議 偽出遊韓信受擒
第三十四回 序侯封優待蕭丞相 定朝儀功出叔孫通
第三十五回 謀弒父射死單於 求脫圍賂遺番後
第三十六回 宴深宮奉觴祝父壽 系詔獄拚死白王冤
第三十七回 議廢立周昌爭儲 討亂賊陳豨敗走
第三十八回 悍呂後毒計戮功臣 智陸生善言招蠻酋
第三十九回 討淮南箭傷御駕 過沛中宴會鄉親
第四十回 保儲君四皓與宴 留遺囑高祖升遐
……
作者簡介:
蔡東藩(1877—1945),名郕,字椿壽,號東藩,清山陰縣臨浦(今屬蕭山)人。14歲中秀才,後又進京朝考,名列優貢,分發福建候補知縣,因不滿官場惡習,數月即稱病回鄉,辛亥革命之後,曾先後在杭州及紹興等地教書。
從1916年開始,到1926年為止,蔡東藩用10年的心血和驚人的毅力,先後完成了前漢(含秦)、後漢、兩晉、南北朝、唐、五代、宋、元、明、清、民國共11部歷史通俗演義,合稱《歷朝通俗演義》,時間跨度自秦始皇到民國九年,凡二千一百六十六年。加上《西太後演義》及《歷朝史演義》兩部,總共撰寫了13部計724萬字的通俗史巨著,其內容跨越時間之長、人物之眾、篇制之巨,堪稱歷史演義之最。被人譽為「一代史家,千秋神筆」。
㈨ 《中國歷史紀年表》pdf下載在線閱讀全文,求百度網盤雲資源
《中國歷史紀年表》(方詩銘)電子書網盤下載免費在線閱讀
鏈接: https://pan..com/s/1jJ1Vwa5fhj1O1JkmBYf5gg
書名:中國歷史紀年表
作者:方詩銘
豆瓣評分:9.1
出版社:上海人民出版社
出版年份:2007-3
頁數:168
內容簡介:
《中國歷史紀年表(修訂本)》編制,力求准確,尤注意於與出土文物符合。如前涼年號,一般年表多據《玉海》,認為張寔以下皆改元,其說實本於宋人龔穎《運歷圖》,與西北所出前涼簡牘、紀年陶器和《晉書.張軌傳》等均不合,宋人晁公武《郡齋讀書志》已雲:「不知穎何所據而言。」而大理紀年則多據雲南所出大理文物,亦與一般年表僅據文獻記載者異。近年學者研究所得,如楊寬先生之於戰國年世,李家瑞先生之於大理紀年,陳旭麓先生之於辛亥革命期間所用黃帝紀元等,均為《中國歷史紀年表(修訂本)》所取資,謹此志感。編制及修訂過程中,多得談宗英同志之助,亦謹志感。
㈩ 誰有中華再造善本續編電子書,求賜
中華再造善本唐宋目錄:
ZHSY000001 周易 宋刻本
ZHSY000002 周易註疏 宋兩浙東路茶鹽司刻宋元遞修本
ZHSY000003 周易正義 宋刻遞修本
ZHSY000004 漢上易傳 清初毛氏汲古閣影宋抄本
ZHSY000005 周易本義 宋咸淳元年吳革刻本
ZHSY000006 周易要義 宋淳祐十二年魏克愚刻本
ZHSY000007 張先生校正楊寶學易傳 宋刻本
ZHSY000008 張先生校正楊寶學易傳 宋刻本
ZHSY000009 大易粹言 (宋)曾穜 輯 宋淳熙三年舒州公使庫刻本
ZHSY000010 童溪王先生易傳 宋開禧元年建安劉日新宅三桂堂刻本
ZHSY000011 大易集義 (宋)魏了翁 輯 宋刻本
ZHSY000012 古三墳書 宋刻本
ZHSY000013 尚書 宋刻本
ZHSY000014 尚書正義 宋兩浙東路茶鹽司刻本
ZHSY000015 朱文公訂正門人蔡九峰書集傳 宋淳祐十年呂遇龍上饒郡學刻本
ZHSY000016 禹貢論 宋淳熙八年泉州州學刻本
ZHSY000017 杏溪傅氏禹貢集解 宋刻元修本
ZHSY000018 毛詩詁訓傳 宋巾箱本
ZHSY000019 監本纂圖重言重意互注點校毛詩 宋刻本
ZHSY000020 詩集傳 宋刻本
ZHSY000021 詩集傳 宋淳熙七年蘇詡筠州公使庫刻本
ZHSY000022 呂氏家塾讀詩記 宋淳熙九年江西漕台刻本
ZHSY000023 詩說 宋刻本
ZHSY000024 周禮 宋婺州市門巷唐宅刻本
ZHSY000025 京本點校附音重言重意互注周禮 宋刻本
ZHSY000026 周禮 宋刻本
ZHSY000027 纂圖互注周禮 宋刻本
ZHSY000028 周禮疏 宋兩浙東路茶鹽司刻宋元遞修本
ZHSY000029 儀禮要義 宋淳祐十二年魏克愚刻本
ZHSY000030 禮記 宋婺州義烏蔣宅崇知齋刻本
ZHSY000031 禮記 宋淳熙四年撫州公使庫刻本
ZHSY000032 禮記 宋余仁仲萬卷堂家塾刻本
ZHSY000033 纂圖互注禮記 宋刻本
ZHSY000034 禮記正義 宋紹熙三年兩浙東路茶鹽司刻宋元遞修本
ZHSY000035 禮記要義 宋淳祐十二年魏克愚刻本
ZHSY000036 禮記釋文 宋淳熙四年撫州公使庫刻本(與文盲兄重復)
ZHSY000037 禮記集說
ZHSY000039 新定三禮圖 宋淳熙二年鎮江府學刻公文紙印本
ZHSY000040 家禮 宋刻本
ZHSY000041 公羊春秋 轂梁春秋 宋刻本
ZHSY000042 春秋經傳集解 宋刻本
ZHSY000043 纂圖互注春秋經傳集解 宋龍山書院刻本
ZHSY000044 春秋經傳集解 宋刻本
ZHSY000045 春秋左傳正義 宋慶元六年紹興府刻宋元遞修本
ZHSY000046 春秋公羊疏 宋刻元修本(與小窮奇兄重復)
ZHSY000047 春秋公羊經傳解詁 宋淳熙撫州公使庫刻紹熙四年重修本
ZHSY000048 春秋公羊經傳解詁 宋紹熙二年余仁仲萬卷堂刻本
ZHSY000049 監本附音春秋穀梁註疏 宋刻元修本
ZHSY000050 春秋名號歸一圖 宋刻本
ZHSY000051 春秋意林 宋刻本
ZHSY000052 西疇居士春秋本例 宋刻本
ZHSY000053 春秋五禮例宗 宋刻本
ZHSY000054 春秋傳 宋乾道四年刻慶元五年黃汝嘉修補本
ZHSY000055 春秋集注 宋寶祐三年臨江軍庠刻本
ZHSY000056 春秋集注 宋德祐元年衛宗武華亭義塾刻本
ZHSY000057 春秋繁露 宋嘉定四年江右計台刻本
ZHSY000058 監本纂圖重言重意互注論語 宋劉氏天香書院刻本
ZHSY000059 論語集說 宋淳祐六年湖頖刻本
ZHSY000060 孟子或問纂要 宋刻本
ZHSY000061 中庸輯略 宋刻本
ZHSY000062 四書章句集注 宋嘉定十年當塗郡齋刻嘉熙四年淳祐八年十二年遞修本(論語孟子)及宋淳祐十二年當塗郡齋刻本(大學中庸)
ZHSY000063 經典釋文 宋刻宋元遞修本
ZHSY000064 爾雅 宋刻本
ZHSY000065 爾雅疏 宋刻宋元明初遞修公文紙印本
ZHSY000066 輶軒使者絕代語釋別國方言解 宋慶元六年潯陽郡齋刻本
ZHSY000067 群經音辨 宋紹興九年臨安府學刻宋元遞修本
ZHSY000068 說文解字 宋刻元修本
ZHSY000069 新集古文四聲譜 宋刻本
ZHSY000070 隸韻 宋刻拓本
ZHSY000071 隸韻 宋刻拓本
ZHSY000072 龍龕手鏡 宋刻本
ZHSY000073 廣韻 宋刻本
ZHSY000074 鉅宋廣韻 宋乾道五年建寧府黃三八郎刻本
ZHSY000075 集韻 宋刻本
ZHSY000076 切韻指掌圖 宋紹定三年越州讀書堂刻本
ZHSY000077 韻補 宋刻本
ZHSY000078 附釋文互注禮部韻略 宋紹定三年藏書閣刻本
ZHSY000079 押韻釋疑 宋嘉熙三年禾興郡齋刻本
ZHSY000080 紫雲先生增修校正押韻釋疑 宋刻本
ZHSY000081 史記 宋乾道七年蔡夢弼東塾刻本
ZHSY000082 史記 宋淳熙三年張杅桐川郡齋刻八年耿秉重修本
ZHSY000083 史記 宋建安黃善夫家塾刻本
ZHSY000084 漢書 北宋刻遞修本
ZHSY000085 漢書 慶元建安劉元起刻本
ZHSY000086 漢書 宋蔡琪家塾刻本
ZHSY000087 漢書 宋嘉定十七年白鷺洲書院刻本
ZHSY000088 後漢書 北宋刻遞修本
ZHSY000089 後漢書 北宋刻遞修本
ZHSY000090 後漢書江南東路轉運司刻本
ZHSY000091 後漢書 宋王叔邊刻本
ZHSY000092 後漢書 宋白鷺洲書院刻本
ZHSY000093 後漢書 黃善夫本
ZHSY000094 三國志 宋衢州州學刻宋元明遞修本
ZHSY000095 三國志 宋刻本
ZHSY000096 晉書 宋刻本
ZHSY000097 宋書 宋刻宋元明遞修本
ZHSY000098 南齊書 宋刻宋元明初遞修本
ZHSY000099 梁書 宋刻宋元明遞修本
ZHSY000100 陳書 宋刻宋元遞修本
ZHSY000101 魏書 宋刻宋元明遞修本
ZHSY000102北齊書宋刻元明遞修本
ZHSY000103 周書 (唐)令弧德棻撰 宋刻宋元明遞修本
ZHSY000104 南史 (唐)李延壽撰 宋刻本
ZHSY000105 北史 (唐)李延壽撰 宋刻本
ZHSY000106 隋書 (唐)魏徵等撰 宋刻遞修本
ZHSY000107 隋書 宋刻本
ZHSY000108 唐書 宋紹興兩浙東路茶鹽司刻本
ZHSY000109 唐書 宋紹興刻宋元遞修公文紙印本
ZHSY000110 古史 宋刻元明遞修本
ZHSY000111 建康實錄 宋紹興十八年荊湖北路安撫使司刻遞修本
ZHSY000112 資治通鑒 南宋紹興本
ZHSY000113 資治通鑒考異 宋紹興二年兩浙東路茶鹽司公使庫刻宋元遞修本
ZHSY000114 資治通鑒釋文 宋刻本
ZHSY000115 資治通鑒外紀詳節 宋刻本
ZHSY000116 入注附音司馬溫公資治通鑒 宋刻本
ZHSY000117 入注附音司馬溫公資治通鑒綱目 宋刻本
ZHSY000118 呂大著點校標抹增節備注資治通鑒 宋刻本
ZHSY000119資治通鑒綱目宋刻本
ZHSY000120 編年通載 宋刻本
ZHSY000121 歷代紀年 宋紹熙三年盱江郡齋刻本
ZHSY000122 續資治通鑒長編 宋刻本
ZHSY000123 續資治通鑒長編撮要 宋刻本
ZHSY000124 皇朝編年備要 宋紹定刻本
ZHSY000125 皇朝中興系年要錄節要 宋刻本
ZHSY000126 中興兩朝編年綱目 宋刻元修本
ZHSY000127 通鑒紀事本末 宋淳熙二年嚴陵郡庠刻本
ZHSY000128 通鑒紀事本末 (宋)袁樞 撰 宋寶祐五年趙興籌刻元明遞修本
ZHSY000129 袁氏通鑒紀事本末撮要 宋刻本
ZHSY000130 路史 宋刻本
ZHSY000131 國語 宋刻宋元遞修本
ZHSY000132 戰國策 宋紹興刻本
中華再造善本金元目錄:
ZHSY000443 十三經註疏 元刻明修本
ZHSY000444 魁本大字詳音句讀周易 元至正十二年梅隱書堂刻本
ZHSY000445 周易 元相台岳氏荊溪家塾刻本
ZHSY000446 伊川程先生周易經傳 元刻本
ZHSY000447 晦庵朱文公易說 元刻本
ZHSY000448 周易程朱傳義音訓 元至正六年虞氏務本堂刻本
ZHSY000449 周易程朱先生傳義附錄 元延祐二年圓沙書院刻本
ZHSY000450 程朱二先生周易傳義 元至元二年碧彎書堂刻本
ZHSY000451 東古鄭先生易翼傳 元大德十一年廬陵學官刻本
ZHSY000452 易學啟蒙通釋 元刻明修本
ZHSY000453 周易象義 元刻本
ZHSY000454 周易本義啟蒙翼傳 元刻本
ZHSY000455 易纂言外翼 元刻本
ZHSY000456 周易系辭述 元刻本
ZHSY000457 周易本義集成 元刻明修本
ZHSY000458 學易記 (元)李簡撰 元刻本
ZHSY000459 周易經傳集程朱解附錄纂注 (元)董真卿撰 元刻本
ZHSY000460 周易經義 (元)塗溍生撰 元刻本
ZHSY000461 周易鄭康成注 元至元六年慶元路儒學刻本
ZHSY000462 尚書註疏 蒙古刻本
ZHSY000463 書集傳 元至正十一年德星書堂刻本
ZHSY000464 書集傳 元刻本
ZHSY000465 書集傳輯錄纂注 元延祐五年建安余氏勤有堂刻本
ZHSY000466 朱子訂定蔡氏書集傳 元刻本
ZHSY000467 尚書通考 元至正刻本
ZHSY000468 書義矜式 元刻本
ZHSY000469 直音傍訓尚書句解 元敏德書堂刻本
ZHSY000470 詳音句讀明本大字毛詩 元至正二十七年盱南孫氏刻本
ZHSY000471 魁本大字詳音句讀毛詩 元刻本
ZHSY000472 附釋音毛詩註疏 元刻明修本
ZHSY000473 詩集傳 元刻本
ZHSY000474 詩童子問 元至正三年建安余志安勤有堂刻本
ZHSY000475 詩集傳附錄纂疏 元泰定四年建安劉君優翠嚴精舍刻本
ZHSY000476 詩集傳通釋 元至正十二年建安劉氏日新書堂刻本
ZHSY000477 明經題斷詩義矜式 元刻本
ZHSY000478 詩經疑問 元至正七年建安書林劉錦文刻本
ZHSY000479 直音傍訓毛詩句解 元刻本
ZHSY000480 詩經旁註 元羅祖禹刻本
ZHSY000481 詩經旁註 元羅祖禹刻本
ZHSY000482 詩集傳名物鈔音釋纂輯 元至正十一年雙桂書堂刻本
ZHSY000483 詩外傳 元至正十五年嘉興路儒學刻明修本
ZHSY000484 韓魯齊三家詩考 元刻本
ZHSY000485 詩考 元至元六年慶元路儒學刻本
ZHSY000486 詩地理考 元至元六年慶元路儒學刻本
ZHSY000487 周禮 金刻本
ZHSY000488 儀禮集說 元大德刻明修本
ZHSY000489 禮記纂言 元元統二年吳尚等刻本
ZHSY000490 禮記集說 元天歷元年建安鄭明德宅刻本
ZHSY000491 大戴禮記 元至正十四年嘉興路儒學刻本
ZHSY000492 踐阼篇集解 元至元六年慶元路儒學刻明初修本
ZHSY000493 禮書 元至正七年福州路儒學刻明修本
ZHSY000539 史記 蒙古中統二年段子成刻明修本
ZHSY000540 史記 元至元二十五年彭寅翁崇道精舍刻本
ZHSY000541 通志 元大德三山郡癢刻元明遞修明弘治公文紙印本
ZHSY000542 北史 元大德信州路儒學刻明嘉靖元年修本
ZHSY000543 五代史記 元宗文書院刻明修本
ZHSY000544 漢書 元大德九年太平路儒學刻明成化正德遞修本
ZHSY000545 後漢書 元大德九年寧國路儒學刻明成化遞修本
ZHSY000546 三國志 元大德十年池州路儒學刻本
ZHSY000547 宋史
ZHSY000548 金史【元至正五年江浙等處行中書省刻本】
ZHSY000549 資治通鑒【元至元二十六年至二十八年魏天祐刻本】
ZHSY000550 通鑒釋文辯誤 元刻本
ZHSY000551 重新校正集注附音資治通鑒外紀元刻本
ZHSY000552 少微家塾點校附音通鑒節要 元至治元年本
ZHSY000553 增節標目音注精議資治通鑒 蒙古憲宗三年至五年張宅晦明軒刻本
ZHSY000554 資治通鑒綱目 元至元二十四年詹光祖月崖堂刻本
ZHSY000555 蜀漢本末 元至正十一年建寧路建安書院刻本
ZHSY000556 續資治通鑒 元雲衢張氏刻本
ZHSY000557 續資治通鑒 元陳氏余慶堂刻本
ZHSY000558 續資治通鑒 元陳氏余慶堂刻本
ZHSY000559 通鑒答問 元至元六年慶元路儒學刻本
ZHSY000560 宋季三朝政要 元皇慶元年陳氏余慶堂刻本
ZHSY000561 宋季三朝政要 元至治三年張氏刻本
ZHSY000562 宋史全文續資治通鑒 元刻本
ZHSY000563 汲冢周書 元至正十四年嘉興路儒學刻本
ZHSY000564 周書王會補注 元至元六年慶元路儒學刻明初修本
ZHSY000565 戰國策 元至正二十五年平江路儒學刻明修本
ZHSY000566 吳越春秋 元大德十年紹興路儒學刻明修本
ZHSY000567 契丹國志 元刻本
ZHSY000568 兩漢詔令 元至正九年蘇天爵刻明修本
ZHSY000569 注陸宣公奏議 元至正十四年劉氏翠岩精舍刻本
ZHSY000570 翠微先生北征錄 元抄本
ZHSY000571 運使復齋郭公言行錄 元至順刻本
ZHSY000572 皇朝名臣續碑傳琬琰錄 楊氏楓江書屋藏元刻本
ZHSY000573 孔氏祖庭廣記 蒙古乃馬真後元年孔氏刻本
ZHSY000574 [至正]金陵新志 元至正四年集慶路儒學溧陽州學溧水州學刻本
ZHSY000575 幽蘭居士東京夢華錄 元刻本
ZHSY000576 茅山志 元刻本
ZHSY000577 三輔黃圖 元致和元年余氏勤有堂刻本
ZHSY000578 牧民忠告 經進風憲忠告 廟堂忠告 元刻本
ZHSY000579 新入諸儒議論杜氏通典詳節 元至元二十三年刻本 13冊
ZHSY000580 文獻通考 元泰定元年西湖書院刻本
ZHSY000581 故唐律疏議 元余志安勤有堂刻本
ZHSY000582 至大重修宣和博古圖録 元刻本
ZHSY000583 通鑒總類 元至正二十三年吳郡庠刻本 40冊
ZHSY000584 十七史纂古今通要 元刻本
ZHSY000585 新增音義釋文古今歷代十八史略 元刻本
ZHSY000586 漢藝文志考證 元至元六年慶元路儒學刻本
ZHSY000587 通鑒地理通釋 元至元六年慶元路儒學刻本
ZHSY000588 漢制考 元至元六年慶元路儒學刻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