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專家:數字貨幣是亞洲的未來
東亞論壇4月4日刊登Gordon R Clarke和Emir Hrnjic的文章,分析認為數字貨幣是亞洲的未來。兩位作者來自新加坡。
當數字貨幣和加密貨幣興起時,比特幣被視為對央行控制貨幣的直接挑戰。在經歷了早期對加密貨幣的不認可和敵意之後,各國央行開始認識並接受區塊鏈,這一比特幣背後高度創新的技術支撐。
區塊鏈涵蓋了一系列參數和演算法可調的可編程技術,提供了不同的方式來跟蹤和追蹤資產。這一技術為管理貨幣的發行提供了前所未有的機會。
廣義上的數字貨幣和基於區塊鏈技術的加密貨幣,還是有區別。大多數貨幣已經是數字貨幣,因為,它只作為計算機資料庫中的條目存在。中央銀行對流通中的實物現金數量與銀行賬戶和其他地方的貨幣數量各有不同的措施和控制。
大多數中央銀行已經對即時支付系統進行了監管,消費者和企業可以使用手機進行數字支付。移動網路運營商和銀行系統都在推動這一龐大的業務。在中國這個全球最大的移動支付市場,2019年交易額達到347萬億元人民幣(53.04萬億美元),幾乎是中國GDP的4倍。2020年,由於疫情的影響,交易總額暴漲。
隨著數字技術的發展和演變,亞洲的央行正在抓住機遇。
泰國一直是數字支付的領導者之一,重點是在個人之間和銷售點使用二維碼、手機和賬號進行即時銀行間轉賬。泰國銀行在2017年支持了"Prompt Pay"計劃,並鼓勵泰國銀行從減少現金使用中實現大量成本節約。大約70%的泰國銀行賬戶持有人簽署了Prompt Pay,那些不再需要處理現金的小型零售商,也在使用該服務。
新加坡一直以來都是即時支付的領頭羊,新加坡金融管理局(MAS)是最早對國內加密貨幣進行詳細技術研究的亞洲央行之一。'Project Ubin'探討了國內和跨境清算和結算。
中國人口眾多,銀行卡使用率低,多年來一直在推數字即時支付和二維碼掃描。阿里支付和微信支付各自宣稱其基於銀行賬戶的即時轉賬系統,擁有近10億活躍用戶。這十分龐大,如果其中任何一個系統失敗,都會帶來一定的系統性風險。
那麼,央行數字貨幣或央行加密貨幣如何呢?央行數字貨幣可以增加移動支付的競爭和降低風險,加速數字化以降低現金成本,並通過"可控的匿名性"減少洗錢。
盡管傳聞眾多,但新加坡推出央行數字貨幣的意向還未正式公布。與此同時,中國和柬埔寨都推出了加密貨幣,以尋求更大的金融包容性,但是,規模卻大不相同。
柬埔寨國家銀行在2020年10月推出了Bakong。它的一種點對點的資金轉移服務,可供零售客戶使用,支持以柬埔寨瑞爾或美元進行交易。據報道,Bakong已經帶來了幾乎三分之一的柬埔寨人口(1700萬人口中的5百多萬人)。正如在世界其他地區觀察到的那樣,較低的進入壁壘促進了金融包容性,這可能對經濟活動產生實際影響。
同時,自2014年啟動該項目以來,中國人民銀行迅速行動,推出了世界上第一種主要的主權數字貨幣--數字人民幣。這對於習慣了即時數字現金的消費者來說,應該是一個很容易的賣點,政府可以通過直接控制經濟中的非現金資金量來微調國內貨幣政策。目前在深圳、成都、蘇州等大城市已經有了實際的數字人民幣業務,客戶通過銀行獲得數字人民幣。
然而,亞洲其他地區的發展卻很滯後。印度議會預計將很快就加密貨幣監管進行投票,也許會禁止所有私人加密貨幣,並為印度儲備銀行的數字貨幣建立一個合法的框架。菲律賓於2001年成為亞洲第一個採用智能貨幣進行移動支付的國家,不過卻沒有利用其早期的領先優勢。印尼等較大的東盟國家也沒有走在前列。雅加達郵報》最近聲稱,印尼在數字貨幣問題上"並不著急"。
雖然全球有超過80%的央行已經嘗試使用加密貨幣,但是,中國與柬埔寨在央行數字貨幣部署方面處於世界領先地位,而新加坡則謹慎地將自己定位為使用不同方法的主要參與者。更多的亞洲央行可能會發現自己面臨發行數字貨幣的壓力,尤其是因為它們有可能成為國際貿易中的儲備貨幣。
一直大力投資於數字支付技術和中央銀行數字貨幣開發的國家將很快獲得好處。它們很可能會看到經濟活動的增長,其驅動力是實際的易用性和時間、成本和精力的節省。其他國家需要加快投資,並向中國和新加坡學習,否則有可能被留在貨幣黑暗時代。
總之,貨幣的未來就在這里,政府需要擁抱它。
2. 在新加坡發行區塊鏈ICO需要多久
國內禁止ICO發行從而比原鏈選擇在新加坡實行落地
自2017年9月國內禁止ICO之後,各大130項目平台9370交易所紛紛6165出海國外,有落地美國的,有落地馬爾他塞席爾的,其中新加坡落地佔其大頭。
為什麼新加坡會收到大家的關注和認可呢?
1. 新加坡本身就是金融城市,對於ico這塊也是持友好態度
2. 新加坡政治穩定,經濟發達,基礎設施牢靠,商業氛圍良好
3. 地理位置算是四通八達,可以為平台後期發展全球化布局打下基礎
那麼現在的新加坡市場基本上有兩種落地選擇
1. 新加坡基金會
2.普通新加坡公司前者相對後者更容易受到投資者信任,畢竟基金會屬於非盈利組織,投資者可能就會認為你是想長期去做這個項目的,而不是說割完一波就跑路的那種。而且基金會更容易與一些社會福利組織掛鉤,比如教育,農業,扶貧等等,到時候項目去寫白皮書自然也會顯得高大上,所以注冊基金會還是注冊普通公司,您心裡應該有個數了。
那麼新加坡基金會具體該如何注冊呢?
首先我們要找到一家靠譜的代辦公司(瘋狂的暗示)
1. 提供董事相關注冊證件:身份證正反面和護照首頁高清照片或者掃描件(無國籍限制,外國人提供護照+地址證明即可)
選擇經營范圍:軟體開發咨詢,信息技術服務,數據方面的,IT研究
3.提供注冊名稱:XXX FOUNDATION LTD,格式是這樣,名稱最好不要和政治相關,如果被審查會耽誤注冊時間。提供以上信息後,差不多15~20個工作日即可完成基金會的注冊,注冊完成可以登錄ACRA官網查詢公司信息,值得一提的是新加坡公司屬於半公開查詢,法人信息相對保密。
由於新加坡並不存在單獨的「基金會」實體,因此公共擔保有限公司(Company Limited by Garantee-CLG)就成為最接近非贏利性基金會的團體(CLG本身為非營利性機構)。同時,私人有限公司(Private Limited)也能夠通過對公司章程的修改,成為非營利性機構。因此在新加坡,非營利性基金會可以通過公共擔保有限公司(Company Limited by Garantee-CLG),和私人有限公司(Private Limited)兩種形式達成。
在通常情況下,為方便宣傳及融資,新加坡公司通常會在公司名字中,添加「Foundation」進行表示。如以公共擔保有限公司(Company Limited by Garantee-CLG)為載體,則名稱就為XXX Foundation Ltd.。如果是私人有限公司(Private Limited)為載體,則名稱就為XXX Pte.Ltd.。
優勢特點:亞洲區塊鏈中心;最盛行的落戶地區;政府對ICO有明確監管態度;離中國近,開放友好政策
越來越多從事區塊鏈發幣項目的項目方和交易所把新加坡基金會作為主體來運營項目。原因很簡單,新加坡的政策開放,政府支持區塊鏈項目的發展,基金會注冊完成之後,新加坡律師還可以根據項目白皮書出具合法合規的證明文件,以確保項目是可以在新加坡合規運營的。而新加坡的普通公司是出不了法律意見書的,所以注冊的時候請注冊新加坡的非營利性公眾擔保公司基金會。
法律意見書基於白皮書的修改,新加坡持牌律師出具的,要有這類資質交易所才是認的,做公募或私募,或者項目推廣宣傳白皮書企業發展規劃是很有說服力的,律師出的法律意見書上排名交易所也是要求之一的。
新加坡基金會注冊、白皮書撰寫、法律意見書出具、美國、愛沙尼亞、澳洲、加拿大、開曼等國家的數字牌照,支持發幣,法幣、幣幣交易、牌照合規全程服務項目對接交易所,幣圈人士定製方案。
出具法律意見書提供資料:
1、白皮書英文word版 2、注冊證書 3、注冊紙。(新加坡基金會注冊資料)
3. 新加坡加強對數碼支付代幣的管制,你對數碼支付代幣了解多少
在新加坡相對寬松的監管環境下,代幣的非安全性非常重要,也是新加坡政府決定是否直接干預監管的首要指標。因此,對於任何想在新加坡開展相關業務的區塊鏈項目來說,出具律師認可的法律意見書,證明所涉代幣的非證券性質,是合規性最重要的部分。
新加坡金融管理局(MAS)是新加坡的中央銀行。它通過制定適當的貨幣政策和密切關注宏觀經濟趨勢,促進新加坡經濟的非通貨膨脹增長。同時,新加坡金融管理局也是一個綜合性監管機構,負責監管新加坡所有金融機構,包括銀行、證券交易所、保險公司等。新加坡金融管理局一直密切關注本地金融技術,包括區塊鏈和代幣,並不斷向投資者推出各種監管措施和風險警示。
4. 盤點世界各國對加密貨幣的態度
任何事物常有兩重性,以BTC為代表的數字貨幣有「去中心化、點對點交易」等優勢,但也普遍存在著許多缺點。比如:數字貨幣不容易受資本管制、數字貨幣能夠用以黑市交易等、更有諸多的毫無實質性價值的ICO項目。
簡單地說,各個國家對數字貨幣的安全監管對策大概分成三種:
1、 措施較嚴苛的國家:中國,關閉數字貨幣兌換人民幣的集合競價,金融機構和支付服務組織都不能參與虛擬貨幣交易。
俄羅斯、約旦 :中央銀行嚴禁金融機構參與BTC以及數字貨幣的買賣交易。
2、 實施相應程度上受限的國家:美國雖實施牌照化管理方法,但牌照卻太難申請辦理。
韓國 為嚴厲打擊洗錢等犯罪行為,嚴禁匿名銀行賬戶買賣交易,未滿十八歲投資人和外籍人嚴禁在韓建立數字貨幣賬號。
日本 金融監管組織下令很多家數字貨幣交易中心整改落實合規管理對策。
3、實施徹底對BTC開放的國家: 新加坡 早就在2016年便發布了廣為人知的「沙盒」機制,即在 事前報備的狀況下,准許從事專業和現階段相關法律法規有一定的矛盾的業務流程 ,即便之後被官方停止有關業務流程也不容易追究其有關法律責任。
「沙盒」制度讓區塊鏈技術企業得到了巨大的自主創新發展空間,使新加坡變成世界各國為避開該國現行政策而趕赴國外ICO的一方紅土,也讓新加坡變成了在亞洲對ICO最友善的發達國家,現階段我國大部分的ICO項目都是在新加坡發行的。
下列盤點部分國家和地區對BTC的看法:
中國:個人能夠擁有並買賣BTC,但法律法規嚴禁金融投資公司比如金融機構這樣操作。
2013年12月5日,中央人民銀行(PBOC)最先通過嚴禁機構解決虛擬貨幣交易管控BTC。
2013年12月16日PBOC對於三方支付平台處理方嚴禁應用BTC買賣交易。
2014年4月1日PBOC命令金融機構和第三方支付企業兩個星期內關掉虛擬貨幣交易賬號。
2017年2月9日,PBOC並非通過法律法規方法,反而是「任務」方法延遲時間或是中止BTC提取服務項目。
2017年9月4日,中央銀行等發布公告,全面禁止ICO和虛擬貨幣交易平台。
2020年年初,中央人民銀行宣布潘功勝領導的國家外匯管理局將嚴厲打擊挖礦。
歐洲 :BTC在歐洲非常風靡,因為歐洲的債務危機、國家人民的財產無法得到相對應的安全保障、通貨膨脹率比較嚴重、國家政府部門的無作為等,全部都是造成BTC在歐洲大受歡迎的根本原因。群眾在生活消費的情況下,還要收巨額的稅款。因而,群眾和商戶都樂於利用BTC買賣交易。
德國 :BTC行業發展趨勢相對來說標准規范,現已列入到國家的監管體系。有消息流傳BTC被德國視為數字貨幣,但緊接著政府部門辟謠說,只不過把它用作個體數字貨幣、貨幣符號。個體使用BTC整年內免稅政策,但進行商業行為要繳稅。
英國 :未對BTC進行過多安全監管,也沒規定貫徹落實反洗錢法基本原則,推行了沙盒安全監管制度,能夠容錯機制。
阿根廷 :因為阿根廷金融危機,資產不斷流失,阿根廷的 社會 經濟發展經常出現停滯不前,群眾的資產無法得到相對應的保障,阿根廷群眾期望尋找某種新的投資方法來確保自身的資產不掉價,因而BTC在阿根廷交易非常頻繁。
非洲 :有新聞稱非洲某些國家也剛開始接受認知和接受BTC,在其中兼具象徵性的便是肯亞。
越南 :政府已經委託多家政府機構來審核虛擬貨幣和資產的監管問題。到2022年12月份,將會由國家銀行、司法部、通信部、越南政府貿易部以及其它部門一起來發布該監管框架。 對於BTC越南政府選擇了監管創新而不是禁止。
烏克蘭 :正處在戰爭風暴中的烏克蘭今年2月份通過了法案,確立了比特幣等加密貨幣在該國的合法地位。
中國台灣 :在台灣,比特幣被認為是洗錢工具。台灣央行行長Perng Fai-nan表示,比特幣應該被添加到國家AML預警系統中,以防止洗錢。盡管過去幾年,這種數字貨幣的升值相當強勁,但台灣也加入了監管比特幣的一方,就監管的必要性發表正式評論。
菲律賓 :菲律賓央行主管,Nestor Espenilla,談到了首次幣發行規制,並認為比特幣合法化是安全的。菲律賓央行對比特幣等金融技術持開放態度。
印度 :印度財政部國務部長Anurag Thakur指出政府正在考慮與數字資產有關的問題作為政府的主要議程之一。
雖然一些國家的做法是試圖將其扼殺,但潮水來得太快了,各國政府試圖淡化比特幣的最有可能的方式之一,是通過創建自己的數字貨幣,但這是否能成功還有待考究。
5. 新加坡有數字貨幣交易所嗎
有的。據新加坡金融管理局規定,所有數字貨幣交易所、錢包以及OTC平台等屬於支付型代幣(包括BTC、ETH等)的相關服務商,必須滿足相關反洗錢規定,並申請相應牌照以合規化運營。
溫馨提示:
1、以上解釋僅供參考。
2、在投資之前,建議您先去了解一下項目存在的風險,對項目的投資人、投資機構、鏈上活躍度等信息了解清楚,而非盲目投資或者誤入資金盤。投資有風險,入市須謹慎。
應答時間:2020-12-24,最新業務變化請以平安銀行官網公布為准。
[平安銀行我知道]想要知道更多?快來看「平安銀行我知道」吧~
https://b.pingan.com.cn/paim/iknow/index.html
6. 新加坡基金會常見問題解答
新加坡基金會常見問題解答:
一、什麼是法律意見書?
法律意見書是個統稱,主要包含:
1、白皮書合規;
2、TOKEN非證券化證明合規;
3、私募條款合規;
4、公募條款合規。
當這四點做好後,就可以找交易所,遞交資料准備審核上幣了,審核過了之後就可以發行了。
二、有關新加坡交易所的法律政策
新加坡一直以來對數字貨幣和相關產業十分友好,據統計,目前有包括DigiFinex、CoinTiger、DragonEx21在內的21家交易所設立於新加坡。
新加坡金融管理局(MAS)於2017年11月發布了《數字代幣發行指引》(A Guide to Digital Token Offerings),該指引指出,數字貨幣的發行平台、財務顧問和代幣交易平台,需要根據《證券期貨法》和《財務顧問法令》獲取相應牌照,並符合反洗錢、反恐怖主要融資等要求。
此外,MAS表示交易所在未經授權的情況下,不得擅自在交易所上架帶有證券期貨屬性的數字貨幣。
三、注冊新加坡基金會做ICO合規會遇哪些問題?
問:對於ICO,項目不同,程序會不同嗎?
答:ICO的定義是首次公募發行,任何項目的ICO是一致程序。
問:注冊的材料和擔保人的問題有哪些?
答:在注冊時,首先會對公司(基金會)進行核名,名字通常是XXX FOUNDATION LTD;在注冊時需要的擔保,這個指的是新加坡本地人個人擔保,並不需要再注冊公司進行擔保,本地人擔保一般代理機構可提供;除了擔保人,還需准備好護照、身份證、電話號碼和郵箱等資料。
問:合規與上交易所的關系是怎樣的?
答:做合規就是要上交易所,上交易所一定要做合規,尤其是大交易所,合規是必須的。合規的目的就是為了上交易所,合規最基本需要做法律意見書(需收費)。第一年注冊時做一次法律意見書即可,之後不需要再做。除了做ICO合規以外,法律的角度尤為關鍵,但由於外在環境波動過大,情勢未明朗,未來都仍有可能出現大幅變動。因此,除了時間上的不確定性外,不同的司法管轄權地區還存在地域上的不一致性。
目前為較多國家所接受的大原則是:只要沒有明確用途的token(即無法清楚界定為utility token者)、以及不是純粹的"加密貨幣"(僅具有貨幣屬性的),都可能會被監管單位認為是"權益型token"(security token)。
問:能上國內交易所嗎?能在國內募集資金嗎?
答:現在國內還是全面禁止ICO和代幣的,更不用提交易所了。而至於在國內募集資金,其實還是可以募集的。要知道,很多團隊自帶流量,有些客戶總有辦法在國內募集到資金。
問:整套ICO合規手續有哪些?
答:(1) 設立新加坡基金會;
(2) 基金會執照和章程;
(3) 律所背書的非證券性質代幣的法律意見書;
(4) ICO條款條件;
(5) 購買合同、代幣購買協議;
(6) 隱私性條款;
(7) KYC questionnaire。(客戶盡調問卷)
問:白皮書能代寫嗎?
答:白皮書是項目立項服務,屬於頂層設計的一個部分。白皮書通常是客戶自己做的,很少有項目方不做白皮書。當然項目方不方便寫,八戒可以提供白皮書代寫。
問:有關開戶事宜?
答:根據現行新加坡政策,開戶並不是必須的。但是若是有開戶的需求,八戒涉外知識產權可以提供一條龍服務內容:如注冊基金會、出具法律意見書、ICO合規整套、代寫白皮書等。
7. 新加坡有數字貨幣交易所嗎如何進行投資
比特幣的激增將數字貨幣帶入了一個野蠻增長的時代。目前,各交易平台上以數字貨幣為名上市的數字貨幣或產品近1000種,據說有近5000種產品等待交易。呵呵,這是最好的時候,也是最壞的時候。應該說,在如此眾多的產品中,一定有優秀的產品最終脫穎而出,成為技術領導者和行業標桿,開啟又一輪創造財富的奇跡。然而,大多數數字貨幣產品最終將被淘汰,甚至成為笑柄和騙局。事實上,現在看來很多都是騙局。
數字貨幣投資歸根結底是一項技術活動,關鍵在於學習和交流。最後,比特幣的價值在於它引領了一個時代,成功地為地球上的人們開展了科普教育。未來,佔主導地位的數字貨幣將是覆蓋全世界的數字貨幣,並至少在某一階段得到人類認可的價值觀的認可。
8. 風暴眼 | 央行等十部委出手,比特幣大跌8%,「幣圈9·4」再現
時隔四年之後,幣圈再次迎來幾大部委的聯手整頓。
9月24日下午,央行、銀保監會、網信辦、外匯局等十部委發布了《關於進一步防範和處置虛擬貨幣交易炒作風險的通知》。
通知指出,比特幣、以太幣等虛擬貨幣,不具有與法定貨幣等同的法律地位,不能作為貨幣在市場上流通;虛擬貨幣相關業務活動屬於非法金融活動,應堅決依法取締等。
與此同時,國家發改委也發布文件,矛頭直指「挖礦」:禁止任何名義「挖礦」 ,將數據中心類企業相關承諾納入徵信;將虛擬貨幣「挖礦」活動列為淘汰類產業,停止一切財稅支持等。
消息出來後,主流加密貨幣皆應聲而跌。比特幣跌破41000美元/枚,日內跌8.74%。
以太坊跌破2800美元/枚,日內跌11.23%。其他幣種如萊特幣、狗狗幣等跌幅也都不小。
這次出台的監管政策,不僅讓人想起四年前的幣圈「9·4禁令」。2017年9月4日,央行等七部門曾出手正式叫停ICO融資。此後各大交易所代幣價格一路下跌,數百家小交易所倒閉或出海,幣圈迎來一個大熊市。
同樣是在九月,同樣是多個部位聯手,幣圈會再次迎來一場「狂風暴雨」嗎?
實際上,自今年5月以來,國內對於虛擬貨幣的監管政策就在持續收緊,對於虛擬貨幣挖礦和交易的打擊力度也在不斷加大,國內加密貨幣行業正在迎來一場史無前例的監管風暴。
有行業人士對鳳凰網《風暴眼》表示:政策的出發點,除了維護正常的金融秩序,打擊空氣幣、傳銷等違法行為外,更是在『雙碳』政策的大背景下,對這種於國計民生無益且高耗能的虛擬貨幣挖礦行為的閉環打擊。」
十部委聯手,此次監管政策有何不同?
9月24日,央行等十部委發布的文件,和之前對於虛擬貨幣的監管政策有何不同呢?
世界經合組織區塊鏈政策委員會專家王娟認為,相較於之前的文件,這次的文件在內容上變化非常大。它是分級分類,由中央到省市,再到縣鄉,一層一層的去進行分級整治,對存量增量都有不同的具體實施方法,包括對大數據園區、對高新技術園區異常用電的核查,都是非常具體的實施措施。從財稅優惠、金融政策,到地方監管、舉報,全面的進行細致化的整治、打擊,這個內容是史無前例的。
王娟表示,特別要關注的是,以前虛擬貨幣挖礦被發改委從產業結構調整目錄淘汰類去除之後,這一次虛擬挖礦重新進入了淘汰類的目錄。這是一個非常明顯的信號,虛擬貨幣交易和挖礦在國內處於一個逐步的,完全清退的趨勢中。這個文件里特別也提出,數據中心是不可以用於來挖礦的,所以企圖在數字經濟、戰略新興產業、數據中心建設等一些比較熱點的詞彙上去挖掘監管的空白地帶應該是越來越小。
財經 評論員王赤坤認為:「這次打擊虛擬幣炒作的部委中增加了公安部、最高法、最高檢等,將相關虛擬幣交易行為定性為非法金融活動,將境外交易所在境內的相關活動也定義為非法金融活動,從事虛擬幣炒作不僅損失財產還會涉及犯罪入刑。相關個人相關公司和相關產業鏈應關注、知曉、理解和把握相關政策信號,提前預案,及時做好相關退出工作。」
針對這次政策帶來的影響,有律師認為,這次發文有「最高院」「最高檢」,區別於之前的銀行、行業協會等發文,後續政策落地和各地法院判例都會有明顯的價值傾向。
「單純從法律角度,個人層面的風險沒有因為這個文件而發生變化。核心風險在於平台方,OTC商戶次之,這一點要看政策在各地落地的情況。」該律師表示。
四個月發布19條「禁令」,幣圈迎來最嚴監管風暴
如果說2021年前4個月比特幣從1萬多美元暴漲到6.4萬美元,點燃了很多投資者心中的財富慾火的話,那麼5月以來國內持續的監管風暴,則澆滅了這把火。
5月18日晚間,中國人民銀行官微轉載了中國支付清算協會、中銀協和互金協會發布的聯合公告,明確金融機構、支付機構不得開展與虛擬貨幣相關的業務。
5月19日早間,內蒙古發改委也發布公告,設立虛擬貨幣「挖礦」企業舉報平台,全面受理關於虛擬貨幣「挖礦」企業問題信訪舉報。
5月21日,國務院金融委召開第五十一次會議,特別強調「打擊比特幣挖礦和交易行為,堅決防範個體風險向 社會 領域傳遞」。
此後,內蒙古、雲南、四川、新疆、青海等「挖礦」大省也都相繼發布了打擊虛擬貨幣挖礦的政策。
9月24日,央行等十部委和國家發改委也發布監管文件,禁止任何名義「挖礦」 ,堅決依法取締虛擬貨幣相關業務。
據鳳凰《風暴眼》不完全統計,自5月中旬以來,國務院金融委、國家發改委和央行等十部委,以及內蒙古、雲南、安徽等省份及相關機構,共發布了12條打擊虛擬貨幣挖礦和交易的監管政策。
雖然近些年來國內對於虛擬貨幣保持了持續的嚴監管態度,但今年出台的監管政策的數量之多,范圍之廣,力度之大,可謂史無前例!
從五月到九月,國內為何會掀起一場針對虛擬貨幣挖礦和交易行為的監管風暴呢?
有分析認為,原因可能有多個:一是包括防範「熱錢」資金利用比特幣違規進出境;二是在DC/EP逐漸推廣應用的背景下,清理規范數字貨幣概念和范圍;三是碳中和趨勢下,比特幣挖礦過於耗電等。
打擊「挖礦」行為,成為監管重中之重
實際上,中國對於比特幣等加密貨幣以及其衍生行業的監管一直是非常嚴格的。
早在2013年,央行等五部委就發布了《關於防範比特幣風險的通知》;2017年9月4日,央行等七部委發文,將ICO定性為非法集資,取締了超過38家的非法虛擬貨幣平台。
今年6月剛剛被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提議任命為IMF副總裁的央行副行長李波,在談到比特幣等加密貨幣時曾表示:「比特幣等加密資產是投資工具而非貨幣,應接受相應監管。」
李波認為,比特幣本身不是貨幣,而是一種另類投資。因此,加密資產將來應該發揮的主要作用,是作為一種投資工具或者是替代性投資。他強調,如果穩定幣等加密資產能夠成為廣泛使用的支付解決方案的話,就需要一個更加強有力的監管規則,也就是說,要比比特幣現在所接受的監管規則更加嚴格。
可以看出,對於比特幣等加密貨幣的監管,一直是明確的。但對於「挖礦」,政策上一直沒有非常明確規定。
鳳凰網《風暴眼》發現,在這輪針對虛擬貨幣的監管風暴中,政府亮明了對「挖礦」行為絕不容忍的態度,並且從中央部委到地方政府,打出了一套「組合拳」。
隨著國內監管政策的驟然收緊,曾佔到全球算力65%的中國比特幣礦場,也上演了一幕遷徙出海的「大逃離」。
5月份以來,四川、內蒙古、雲南等省份已經關停了大批比特幣礦場。國內一些體量較大的礦機企業和礦場主,也陸續向國外遷移。
據中國第一家礦機上市企業「嘉楠 科技 」微信公眾號消息,日前,嘉楠 科技 已正式開啟在哈薩克的自營挖礦業務,首批阿瓦隆礦機上架開機運行。
裝車運往海外的阿瓦隆礦機
據媒體報道,中國另一大礦機企業比特大陸也在6月 22 日對礦工表示,暫時停售現貨機器。此外,比特大陸已宣布全面向海外轉移,部分中高層員工正向海外轉移。
中國為何要嚴打比特幣「挖礦」?
在這輪針對虛擬貨幣挖礦行為的打擊清理風暴之前,中國是世界上最大的比特幣挖礦集中地,四川省更是被稱為「礦都」。
中國的「挖礦」產業究竟有多大?BTC.com上的算力分布圖顯示,目前世界上最大算力的比特幣礦池,如Antpool、F2Pool、BTCC等,都位於中國,中國的算力超過了比特幣總算力的60%。
在國外的社交媒體上,甚至還能看到有許多國外的比特幣愛好者呼籲要打破中國在比特幣上的「算力壟斷」。在2018年,知乎上還有人問「比特幣算力集中在中國有多大隱患?」
另外,世界上最大的三家礦機企業,嘉楠 科技 、億邦國際和比特大陸,都誕生於中國。其中嘉楠和億邦還分別於2019年和2020年在美股上市。
可以說,在中國,比特幣挖礦已經建立了從上游到下游的完整產業鏈,成為一個龐大的產業。
這么大的一個產業,政府為何要打掉它呢?因為,它實在太耗能了。
此前劍橋大學另類金融中心公布數據稱,比特幣的總能源消耗介於40-445兆瓦時(TWh)之間,平均統計約為130兆瓦時,比特幣挖礦一年消耗的電量約與荷蘭全國用電量相當。
由成千上萬台礦機組成的比特幣礦場
研究還顯示,約65%的加密貨幣挖礦活動在中國進行,而煤炭在中國能源結構中的佔比達到60%左右。約75%的礦工使用某種可再生能源,但可再生能源在總能耗中的佔比仍不到40%。
有行業人士對鳳凰《風暴眼》表示,「在碳中和、碳達峰這樣的大背景下,高耗能的挖礦顯然是與大方向相悖的,關停只是遲早問題」。
招聯金融首席研究員、復旦大學金融研究院兼職研究員董希淼認為,比特幣挖礦行為,往往以「大數據項目」作為掩護,騙取地方政府支持,耗費大量電力資源,不符合實現「碳中和」目標方向。
他此前在《整治虛擬貨幣挖礦與交易亂象刻不容緩》文章中指出,金融管理部門應加大對虛擬貨幣非法挖礦和交易活動的打擊力度。對比特幣挖礦項目,各地應進行全面清理、及時關停。
廈門大學中國能源經濟研究中心主任林伯強在接受媒體采訪時也表示,虛擬貨幣「挖礦」不僅屬於高耗能產業,而且虛擬貨幣對產業發展沒什麼貢獻,基本上沒有其他有益的作用,政府對此加大打擊力是合情合理的,特別是「碳中和」的大背景下。
林伯強認為,在打擊虛擬貨幣「挖礦」上必須採取「一刀切」,如果不一刀切的話,肯定會有人鑽漏洞,因為虛擬貨幣的利潤太高了。
世界各國態度不一,有國家將比特幣當做法幣
實際上不只是中國,英國、美國、韓國等國家也都在考慮加強對加密貨幣的監管。
今年8月,日本最高金融監管機構將加密貨幣交易商視為反洗錢計劃的一部分;日本FSA也考慮實施更嚴格的加密貨幣法規。
韓國、新加坡等對加密貨幣相對寬容的國家,也都在加強對比特幣等加密貨幣的監管力度,打擊洗錢等行為。今年6月,墨西哥財長表示,墨西哥金融系統禁止使用加密貨幣。
今年5月24日,美聯儲理事布雷納德表示,在保持安全的央行貨幣作為基礎的情況下,存在競爭的空間,不斷改善加密貨幣監管框架是非常重要的,監管框架應該隨著加密貨幣匯率的發展而變化,與美聯儲相比,其他監管機構可能在加密貨幣領域發揮更大的作用。
包括美聯儲在內的美國相關機構一直對加密貨幣持謹慎和嚴格監管的態度,包括制裁因涉嫌網路攻擊和洗錢的加密貨幣交易所SUEX等。
但與此同時,也有一些國家對比特幣等加密貨幣敞開了懷抱。今年6月,中美洲國家薩爾瓦所就通過了比特幣法案,宣布將比特幣作為國家法幣。
9月7日,薩爾瓦多的比特幣法案正式生效,薩爾瓦多也因此成為世界上首個採用比特幣作為法定貨幣的國家。鳳凰網《風暴眼》了解到,目前麥當勞、星巴克、必勝客以及當地的一些商店,都已經可以用比特幣進行消費支付。
近日,據烏克蘭媒體報道,烏克蘭最高拉達(烏克蘭議會)通過了虛擬資產法案,加密貨幣等虛擬資產在該國正式合法化。不過與薩爾瓦多不同,烏克蘭的法案規定虛擬資產在該國不得作為支付手段,但公民可以合法地持有以及交易。
比特幣究竟是「數字黃金」還是騙局?
從2020年下半年開始,幣圈持續的暴漲吸引了許多散戶投資者湧入幣圈,一些瞄準「新韭菜」的各種山寨幣、空氣幣項目也層出不窮。可以說,牛市之下亂象叢生。
盡管監管的達摩克利斯之劍已經落下,有人恐懼逃離的同時,也有貪婪者堅守「信仰」。更多的人可能依然充滿疑問:比特幣究竟是不是騙局?還能夠繼續投資嗎?
北京大學匯豐商學院經濟學教授,國家高端智庫中國深圳綜合開發研究院院長樊綱在接受鳳凰網 財經 采訪時表示,比特幣就是一場賭博,「你輸了,就會輸得很慘」。
如是金融研究院院長管清友認為,不要把比特幣當作一夜暴富的事,你可以去嘗試這種所謂的資產波動、體會這個市場,但是大家現在這種抗風險能力,我不建議大家所謂去高杠桿投資,因為你無法控制這樣的風險。也許你運氣極好,,但從投資概率上來講,很難賺到錢,因為這是高杠桿、高波動的資產,大部分人都是泡沫。
今年5月,清華五道口金融學院副院長張曉燕接受鳳凰網 財經 采訪時表示,很支持目前對於比特幣等虛擬貨幣的監管政策,監管政策是在保護散戶投資者的血汗錢。
張曉燕表示,央行發行的數字貨幣和比特幣等「虛擬貨幣」在本質上是不同的。提到目前熱議的比特幣等「虛擬貨幣」,她表示,首先,據2018年統計,比特幣25-30%的交易場景是非法的。再者,「虛擬貨幣」的交易缺乏有效監管,其價格容易被操縱,導致價格忽上忽下,波動劇烈。
「我很支持目前對於比特幣等虛擬貨幣的監管政策,這些政策是為了保護中小投資者」,她說,中國的散戶數量很多,中小投資者的共性是金融知識少,對虛擬貨幣的了解不夠深刻。監管政策是在保護散戶投資者的血汗錢。
[責任編輯:劉玉芳 PF012]
9. 區塊鏈ico發幣為什麼都注冊新加坡基金會
繼美國、瑞士之後,新加坡作為亞洲區塊鏈貿易的活動中心,成為了世界第三大ICO項目落地國家。圍繞新加坡的ICO政策方面和合規方面的問題。我們一一為大家解答。
新加坡對待ICO的政策和態度:
在全球很多國家對區塊鏈和加密貨幣的監管尚未明朗,央行再次發聲仍嚴厲禁止的大環境下,新加坡儼然是一塊區塊鏈領域發展的熱土
新加坡作為亞洲對數字貨幣最友好的國家、IC0融資全球第三的國家,新加坡政府支持代幣背後的區塊鏈技術及其發展潛能,但目前暫且不支持其作為流通貨幣或一種投資資產。
出海目的地選擇:對於項目方而言,目前最盛行的落戶地為新加坡,其原因是在於新加坡對ICO有明確監管態度。新加坡政府規定發行代幣必須有合法實體,及律師的法律意見。對於投資方而言,則選擇更多,離岸實體都可以選擇。架構根據投資人復雜程度而定。對於【項目方】,推薦基金會架構。
10. 為什麼都注冊新加坡基金會來做ICO發幣
1、 新加坡是城市國家,國土面積小、自然資源稀缺,還沒北京城一半大,所以新加坡是外貿驅動型經濟,主要以電子、石油化工、金融、航運、服務業為主,與其他大國相比,新加坡對新生事物和高科技,表現出更加熱情與接受的態度。
2、 隱秘的股東信息,通常區塊鏈企業非常在乎的隱私保護,而恰好在新加坡這里也能得到充分的保護。在新加坡注冊的企業,注冊公司會幫著找一個法人代表,股東的信息全部是隱秘的,外人根本無法查到,具體相關新加坡區塊鏈公司注冊可以參考:2018新加坡基金會注冊指引及法律意見書發幣講解。
3、 全球范圍區塊鏈領域出現過多起圈錢的事故,國內還有的甚至鬧到妻離子散,要跳樓喝農葯。在新加坡為了規避此類風險,會邀請律師團隊,對區塊鏈白皮書進行嚴格審查。
4、 區塊鏈企業在新加坡注冊還有一個好處是,全程可享受中文服務。新加坡是一個多語言的國家,擁有4種官方語言,即英語,馬來語,華語和泰米爾語。注冊企業與律師團隊溝通時,幾乎全程沒有語言障礙。這也是新加坡吸引中國區塊鏈創業者的重要原因。
5、 在新加坡,比特幣可以隨時提現,兌換成新加坡幣,可以像新加坡幣一樣自由兌換和流通。新加坡對於區塊鏈企業也相當歡迎,很多稅收政策對注冊企業相當具有誘惑力。
6、 除了新加坡,其實還有其他一些小國比如英屬維京群島、塞席爾和開曼,也有很自由的入駐政策和稅收優惠政策,但卻不被區塊鏈企業看好。主要是因為在島國和小國注冊,會讓投資者擔心企業是個殼公司,影響投資人的信心,所以這些地方也不是區塊鏈企業最好的選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