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文檔加密 > 給青年的十二封信pdf

給青年的十二封信pdf

發布時間:2022-12-18 19:34:25

㈠ 《給青年的十二封信》主要內容是什麼

《給青年的十二封信》主要內容:本書主要講述了作者旅歐期間從海外寄到某一家雜志社登載過的十二封信。

這十二封信以有中學程度的青年為對象,並未曾指定某一受信人的姓名,誰是中學程度的青年,誰就是受信人,誰都應該讀一讀這十二封信。

每封信以青年們所正在關心,或應該關心的事項為題,如讀書、修身、作文、社會運動、愛戀、哲理,凡此種種。

作者介紹:

朱光潛(1897-1986),安徽桐城人,著名美學家、文藝理論家、翻譯家,我國現代美學的開拓者和奠基者之一。

主要著作有《文藝心理學》、《悲劇心理學》、《西方美學史》、《給青年的十二封信》、《談修養》、《談美》、《詩論》、《談文學》等。

㈡ 《給青年的十二封信》朱光潛

正處在青年時期的我,其實不是很有方向與目標感,但我能夠意識到,這是我人生唯一的一次青春時光,而熱愛生命的我,自然不能浪費這個組成生命的最重要的一段時期:青春。青春,是人生最充滿希望與魅力的時光。青年,是早晨的太陽。有的人選擇服務社會,投身於社會的公益活動之中,為社會的發展添磚加瓦。有的人選擇認真讀書,鍛煉體魄,為國家貢獻智慧的力量。而我,又願意做什麼?怎麼樣才能不浪費這一段時期呢......我有許多許多疑惑。

作者,尊敬的朱光潛先生,是我早就了解到的一位美學大家,他是我敬仰的一位有學識、有所作為的人,他的話我願意聽。同時他是一個十分關愛青年的人,是一個終身願與青年為友的志士,文字後面的「你的朋友  孟實」以及一些關心的話,我可以感受到並不是客套話,而是先生發自內心的。

而這本書的標題,一下子就吸引了我----《給青年的十二封信》,專門是為青年而寫的啊。

時間真是神奇而又美妙,轉眼間,我盡然已經從呱呱墜地的嬰兒,變成了有自己獨立思想和選擇的人,變得真正的獨立自主。但是這個過程,確是父母、同學、老師等環境因素造成的,我覺得我的選擇並不佔有很重要的成分。

而處在大學的我,現在非常覺得我要做一個能夠掌握自己未來的人,選擇自己成為什麼樣的人。畢竟,有些事,老了就沒有機會去感受了,所以一定要放在人生前面去做。而有些養老的事情,可以往後放放。

比較吸引我的幾篇:《談讀書》《談動》《談靜》《談升學與選課》《談人生與我》《談現實與立志》《游戲與娛樂》《談理想與現實》

關心的話題:讀書、升學、做人、修身、作文、談情、愛戀等

1.假如我的十二封信對於現代青年能發生毫末的影響,我尤其虔心默祝這封信所宣傳的超「效率」的固定價值的標准能印入個個讀者的心孔里去。因為我所知道的學生們、學者們,革命家們都太貪容易,太浮淺粗疏,太不能深入,太不能耐苦,太類似美國旅行家看《蒙娜麗莎》了。

3.你能否在課外讀書,不是你有沒有時間的問題,是你有沒有決心的問題。

4.人類學問逐天進步不止,你不努力跟著跑,便落伍退後。要緊的是養成讀書的習慣,是在學問中尋出一種興趣。你如果沒有一種正常嗜好,沒有一種在閑暇時可以寄託你的心神的東西,將來離開學校去做事,說不定要被惡習慣引誘。

思考:

1.我關心的事項有哪些?

2.「在中國,什麼都只是吃飯的工具,什麼都實用,就什麼都淺薄。效率原是要顧的,但只顧效率,究竟是蠢事。青年為國家社會的生力軍,如果不從根本上培養能力,凡事近視,貪浮淺的近利,一味襲踏時下陋習,結果縱不至於「一蟹不如一蟹」,亦只是一蟹仍如一蟹而已。國家社會還有什麼希望可說」

人總是要有一些工作的方向去寄託身心!不只是為了吃飯而已,是一種尋找目標與使命的過程。

3.以前讀這本書的時候,覺得自己才不會有這樣那樣的毛病,但是隨著自己認知的提高,現在才認識到自己確識有這樣那樣的毛病。

4.如果做一件事情,要是抱怨自己沒有時間,那就大錯特錯了,做不做是自己決心的問題。世間有許多人比自己忙得多。富蘭克林、孫中山、毛主席

的確啊,我真就會比被我鄙視的人好嗎?以前我也曾鄙視某些人,但是後來不也是變成了一樣的人?

㈢ 給青年的十二封信——朱光潛

看完了這本書,雖然晚了幾年,但是還好,這本書對我影響比較大的是前三封信,尤其是談讀書,雖然已經不再是的我們,進入職場後,也不能放棄讀書,而是更應該多讀書,我們總說自己很忙,沒有時間讀書,試問一下自己,是否真的很忙,忙到連半個小時的都沒有,每天讀半小時,一周也是三個半小時,一月就是14個小時,一年就是168個小時,至少每年能讀完20本書,但是現在的我們,有多久沒有讀一本書了,是自己懶還是沒時間,自己最好有一個答案。

談動,現在的人越來越浮躁,越來越焦慮,憂愁,但是這一切的焦慮究竟來自何處呢?依據很流行的話,人的焦慮,大多是讀書太少,做太少,想太多,想想自己是否是這樣,做的太少,想的太多,百分之八十的焦慮都是自己給自己製造的。朱光潛先生,在這里提出了動的概念,其實在現在便是行動,做的意思,與其自己在那裡瞎想,不如開始行動,動起來,或許焦慮也會豁然開朗了。

談靜,我覺得動和靜是相對的,一個人在行動之後,一定要靜下來思考,去反思總結自己執行的優劣性,靜中的思考,或許能對整個行動的最終結果產生重大的影響。靜下心,沉下心,去思考,去總結,是我們現在每個年輕人要時刻保持的一種心態。

一、談讀書

你能否在課外讀書,不是你有沒有時間的問題,是你有沒有決心的問題。如果在 讀書中尋出一種趣味,你將來抵抗誘惑的能力比別人定要大些,多讀一本沒有價值的書,便喪失可讀一本有價值的書的時間和精力,所以你須慎加選擇。興味凡人都越老越麻木,你長大一歲,你感覺興味的銳敏力便須遲鈍一分。

多讀一本沒有價值的書,便喪失可讀一本有價值的書的時間和精力,所以你須慎加選擇。

每個人讀書都有自己的一定的方法,第一,凡值得讀的書至少須讀兩遍,第一遍須快讀,著眼在醒豁全篇大旨與特色。第二遍須慢讀,須以批評態度衡量書的內容。第二,讀過一本書,須有筆記綱要和精彩地方和自己的意見。記筆記不但可以幫助你記憶,而且可以逼你仔細,刺激你思考。

二、談動

我只覺得憂來無方,不但人莫之知,連我自己也莫名其妙,哪裡有所謂哲學與人生觀!……外感偶來,心波立涌,拿天大的哲學,也抵擋不住。

流行語中又有「閑愁」的字樣,閑人大半易於發愁,就因為閑時生機靜止而不舒暢。

愁生於郁,解愁的方法在泄;郁由於靜止,求泄的方法在動。

從前我很疑惑何以劇情愈悲而讀之愈覺其快意,近來才悟得這個泄與郁的道理。

一切道德學說都不免膚淺,如果不從「盡性」的基點出發。如果把「盡性」兩字懂得透徹,我以為生活目的在此,生活方法也就在此。

人性固然是復雜的,可是人是動物,基本性不外乎動……

當你開始動起來的時候,還會記得憂愁嗎?

三、談靜

人生樂趣一半得之於活動,也還有一半得之於感受。所謂「感受」是被動的,是容許自然界事物感動我的感官和心靈。……眼見顏色,耳聞聲音,是感受;見顏色而知其美,聞聲音而知其和,也是感受。同一美顏,同一和聲,而各個人所見到的美與和的程度又隨天資境遇而不同。

世間天才之所以為天才,固然由於具有偉大的創造力,而他的感受力也分外比一般人強烈。……世界上最快活的人不僅是最活動的人,也是最能領略的人。所謂領略,就是能在生活中尋出趣味。

領略趣味的能力固然一半由於天資,一半也由於修養。……許多閑人不必都能領略靜中趣味,而能領略靜中趣味的人,也不必定要閑。

「靜」,便是指心界的空靈,不是指物界的沉寂,物界永遠不沉寂的。你的心境愈空靈,你愈不覺得物界沉寂,或者我還可以進一步說,你的心界愈空靈,你也愈不覺得物界喧嘈。靜的修養不僅是可以使你領略趣味,對於求學處事都有極大幫助。

我生平不怕獃人,也不怕聰明過度的人,只是對著沒有趣味的人,要勉強同他說應酬話,真是覺得苦也。你對著有趣味的人,你不必多談話,只是默然相對,心領神會,便可覺得朋友中間的無上至樂。

四 、談中學生與社會運動

這一代的青年,這一代的領袖,此時如果毫無准備,想將來理亂不問的書生一旦會變成措置咸宜的社會改造者,也是痴人妄想。……蔡孑民先生說:「讀書不忘救國,救國不忘讀書。」這兩句話是青年人最穩妥的座右銘。

現在一般青年的心理大半都還沒根本改變。學生自成一種特殊階級,把社會看成待我改造的階級。這種學者的架子早已御人於千里之外,還談什麼社會運動?你盡管說運動,社會卻不敢高攀,受你的運動。

五 、談十字街頭

昨日的殉道者,今日或成為市場偶像,而真純面目便不免因之污損了。到了市場而不成為偶像,成偶像而不至於破落,都是很難的事。

十字街頭握有最大權威的是習俗。習俗有兩種:一為傳統(Tradition),一為時尚(Fashion)。……傳說尊舊,時尚趨新,新舊雖不同, 而盲從附和,不假思索,則根本無二致。

習俗對於維持社會安寧,自有相當價值,我們是不能否認的。可是以維持安寧為社會唯一目的,則未免大錯特錯。習俗是守舊的,而社會則須時時翻新,才能增長茲大,所以習俗有時時打破的必要。

人是一種賤動物,只好模仿因襲,不樂改造創新。所以維持固有的風化,用不著你費力。你讓它去,世間自有一般庸人懶人去擔心。可是要打破一種習俗,卻不是一件易事。……習俗的背叛者比習俗的順從者較為難能可貴,從歷史看社會進化,都是靠著幾個站在十字街頭而能向十字街頭宣戰的人。這般人的報酬往往不是十字架,就是斷頭台。可是世間只有他們才是不朽,倘若世界沒有他們這些殉道者,人類早已為烏煙瘴氣悶死了。

一種社會最可怕的不是民眾膚淺頑劣,因為民眾通常都是膚淺頑劣的。它所可怕的是沒有在膚淺卑劣的環境中而能不膚淺不卑劣的人。

你只有和它(膚淺頑劣)沖突,要不然,就和它妥洽。在現時這種狀況下,沖突就是煩惱,妥洽就是墮落。無論走哪一條路,結果都是悲劇。但是,朋友,你我正不必因此頹喪!

六 談多元宇宙

人生是多方面的,每方面如果發展到極點,都自有其特殊宇宙和特殊價值標准。我們不能以甲宇宙中的標准,測量乙宇宙中的價值。

人是社會的動物,而同時又秉有反社會的天性。想調劑社會的需要與利己的慾望,人與人中間的關系不能不有法律道德為之維護。……善惡便是「道德的宇宙」中的價值標准。

「道德的宇宙」決不是人生唯一的宇宙,而善惡也決不能算是一切價值的標准,這是我們中國人往往忽略的道理。……「科學的宇宙」中的適當價值標准只是真偽。……伽利略和達爾文是「科學的宇宙」中的人物,從「道德的宇宙」所發出的命令,他們則不敢奉命唯謹。

美術的標准既不是是非,也不是善惡,只是美醜。……道德行為都是起於意志,而美術品只是直覺得來的意象,無關意志,所以無關道德。

在「戀愛的宇宙」里,我們只能問某人之愛某人是否真純,不能問某人之愛某人是否應該。……在這種境界,如果身家財產學業名譽道德等等觀念滲入一分,則戀愛真純的程度便須減少一分。

「道德的宇宙」里真正的聖賢少,「科學的宇宙」里絕對真理不易得,「美術的宇宙」里完美的作家寥寥,「戀愛的宇宙」里真正的戀愛人更是鳳毛麟角。

七 談升學與選課

做學問,做事業,在人生中都只能算是第二樁事。人生第一樁事是生活。我所謂「生活」是「享受」,是「領略」,是「培養生機」。……我最怕和談專門的書獃子在一起,你同他談話,他三句話就不離本行。談到本行之外,旁人所以為興味盎然的事物,他聽之則麻木不能感覺。

倘若先沒有多方面的寬大自由教育做根底,而職業教育的流弊,在個人方面,常使他生活單調乏味,在社會方面,常使文化膚淺褊狹。

倘若基礎樹得不寬廣,你就是「專」,也決不能專到多遠路。……學問這件東西,先要能博大而後能精深。

八 、談作文

在一切藝術里,天資和人力都不可偏廢。……一般人也許以為這樣咬文嚼字近於迂腐。在青年心目中,這種訓練尤其不合胃口。他們總以為能倚馬千言不加點竄的才算好角色。這種念頭不知誤盡多少蒼生!

文章像其他藝術一樣,「神而明之,存乎其人」,精微奧妙都不可言傳,所可言傳的全是糟粕。

學文如學畫,學畫可臨帖,又可寫生。……筆法和意境在初學時總須從臨帖中領會。……揣摩呻吟,至能背誦,然後執筆位文,手腕自然純熟。……所謂臨帖在多讀書。……讀書只是一步預備的工夫,真正學作文,還要特別注意寫生。要寫生,須勤做描寫文和記敘文。

《九 談情與理》

規范是應然,是以人的意志定出一種法則來支配人類生活的。事實是實然的,是受自然法則支配的。……但是一般人制定規范,往往不根據事實而根據自己的希望。

理智指示我們應該做的事甚多,而我們實在做到的還不及百分之一。所做到的那百分之一大半全是由於有情感在後面驅譴。……歷史上許多俠烈的事跡都是情感的而不是理智的。

純任理智的人縱然也說道德,可是他們的道德是問理的道德(morality according to principle),而不是問心的道德(morality according to heart),問理的道德迫於外力,問心的道德激於衷情,問理而不問心的道德,只能給人類以束縛而不能給人類以幸福。

許多人「孝順」父母,並不是因為激於情感,只因為他想凡是兒子都須得「孝順」父母,才成體統。禮至而情不至,孝的意義本已喪失。……我承認「養老」、「養小」都確是一種義務,我否認能盡這種義務就是孝慈。

生活是多方面的,我們不但要能夠知(know),我們更要能夠感(feel)。理智的生活只是片面的生活。理智沒有多大能力去支配,縱使理智能支配情感,而理勝於情的生活和文化都不是理想的。

十 、談擺脫

生命途程上的歧路盡管千差萬別,而實際上只有一條路可走,有所取必有所舍,這是自然的道理。世間有許多人站在歧路上只徘徊顧慮,既不肯有所舍,便不能有所取。世間也有許多人既走上這一條路,又念念不忘那一條路。結果也不免差誤時光。

「擺脫不開」便是人生悲劇的起源。畏首畏尾,徘徊歧路,心境既多苦痛,而事業也不能成就。許多人的生命都是這樣模模糊糊地過去的。……認定一個目標,便專心致志地向那裡走,其餘一切都置之度外,這是成功的秘訣,也是免除煩惱的秘訣。

斯蒂文森論文,說文章之術在知遺漏(the art of omitting),其實不獨文章如是,生活也要知所遺漏。……十年以來,說了許多廢話,看了許多廢書,做了許多不中用的事,走了許多沒有目標的路,多嘗試,少成功……為什麼天天做明知其無聊的工作,說明知其無聊的話,和明知其無聊的朋友假意周旋?

十一 、談在盧浮爾宮所得的一個感想

凡是第一流美術作品都能使人在微塵中見出大千,在剎那中見到終古。……(《蒙娜·麗莎》)雖則見歡愛而無留戀,雖則見罪孽而無畏懼。一切希冀和畏避的念頭在霎時間都渙然冰釋,只游心於和諧靜穆的意境。

困難日益少,而人類也愈把事情看得太容易,做一件事不免愈輕浮粗率,而堅苦卓絕的成就也便日益稀罕。……我所知道的學生們、學者們和革命家們都太貪容易,太浮淺粗疏,太不能深入,太不能耐苦,太類似美國旅行家看《蒙娜·麗莎》了。

「效率」決不是唯一的估定價值的標准,尤其不是最高品的估定價值的標准。最高品估定價值的標准一定要著重人的成分(human element)。……我記得這幾句話(布朗寧的詩Rabbi Ben Ezva),所以能驚贊熱烈的失敗,能欣賞一般人所嗤笑的呆氣和空想,能景仰不計成敗的堅苦卓絕的努力。

十二、 談人生與我

我有兩種看待人生的方法。在第一種方法里,我把我自己擺在前台,和世界一切人和物在一塊玩把戲;在第二種方法里,我把我自己擺在後台,袖手看旁人在那兒裝腔作勢。

(前台)

人類比其他物類痛苦,就因為人類把自己看得比其他物類重要。人類中有一部分人比其餘的人苦痛,就因為這一部分人把自己比其餘的人看得重要。……無量數人和無量數物都已生過來死過去了。一個小蟲讓車輪壓死了,或者一朵鮮花讓狂風吹落了,在蟲和花自己都決不值得計較或留戀,而在人類則生老病死以後偏要加上一個苦字。這無非是因為人們希望造物主宰待他們自己應該比草木蟲魚特別優待。

從草木蟲魚的生活,我覺得一個經驗。我不在生活以外別求生活方法,不在生活以外別求生活目的。

(後台)

我看匠人蓋屋也和我看鳥鵲營巢、螞蟻打洞一樣,我看戰爭也和我看斗雞一樣,我看戀愛也和我看雄蜻蜓追雌蜻蜓一樣。

在閑靜寂寞的時候,我把這一類的小小事件從記憶中召回來,尋思玩味,覺得比抽煙飲茶還更有味。……我感謝劉姥姥、嚴貢生一流人物,更甚於我感謝錢塘的潮和匡盧的瀑。

悲劇也就是人生一種缺陷。它好比洪濤巨浪,令人在平凡中見到庄嚴,在黑暗中見出光彩。假如荊軻真正刺中秦始皇,林黛玉真正嫁了賈寶玉,也不過鬧個平凡收場,哪得叫千載以後的人唏噓贊嘆?

人生本來要有悲劇才算人生,你偏想把它一筆勾銷,不說你勾銷不去,就是勾銷去了,人生反更索然寡趣。所以我無論站在前台或站在後台時,對於失敗,對於罪孽,對於殃咎,都是一副冷眼看待,都是用一個熱心驚贊。

這十二封信以有中學程度的青年為對象,並未曾指定某一受信人的姓名,誰是中學程度的青年,誰就是受信人,誰都應該讀一讀這十二封信。

每封信以青年們所正在關心,或應該關心的事項為題,如讀書、修身、作文、社會運動、愛戀、哲理,凡此種種。自朱光潛先生筆下汩汩流淌的,是如長者勸導似的語重心長,如老友交談般的誠懇真摯,讀來親切自然,受益頗多。作者雖隨了個話題抒述其意見,統觀全體,卻似乎也有一貫的出發點可尋,就是勸青年眼光要沉,要從根本上做工夫,要顧到自己,勿隨了世俗圖近利。

㈣ 給青年的十二封信

    好吧,我坦誠,接到書的第一感受,真的是後悔和失望,薄薄一冊,裝訂簡陋,打開目錄,大部分文章和上一本《厚積落葉聽雨聲》重合,浪費了我等待的心思和購買的錢財啊。(主要是錢,主要是窮啊)

    姑且讀一讀吧。從第一封信件《談讀書》的意外驚喜,到讀完整本書的收獲滿滿,真是感到慶幸,茫茫書海,還好我沒放棄。

    這本書分為正文和附錄兩個部分。正文部分為《給青年的十二封信》,是朱光潛先生在歐留學期間,以中學生為主要對象,以書信方式寫的談學習和人生方面的文章;附錄《談美》,是先生為國內的青年朋友寫的一部美學通讀讀物,講述了作者在美學、藝術、創造和人生方面的一些感悟。

    正文和附錄各佔一半篇幅,各有特色,各有重點,某種意義上,附錄比正文更為深刻和精彩。但因附錄部分的大部分文章和我閱讀的上一本書完全重合,主要就談談十二封信吧。

    《談讀書》。經典永流傳,近百年過去,先生關於讀書的觀點,依然發人深省,讓人受益。 第一,你能否在課外讀書,不是你有沒有時間的問題,是你有沒有決心的問題。 此觀念甚合我意,我從來不以為任何人沒有時間做任何一件真心想做的事,時間是重要的排序,你認為重要,你有決心,就會有時間。第二, 在讀書中尋出一種趣味,你將來抵抗引誘的能力就比別人大。 深以為然,離開象牙塔,踏入物慾橫流的社會,面對各種誘惑和挑戰,大概讀書才是最好的寄託。 第三,興味要在青年時設法培養,過了正常時節,便會萎縮。 我曾反對孩子在幼兒時期苦練各種體育、音樂、繪畫童子功,但和這個觀點並不矛盾,潛移默化地培養各種趣味興味異常重要。應試教育最大的壞處,可能是剝奪了孩子在青年時期各種興趣和能力的培養,總以為現階段專注學業,等日後如願以償到了理想大學,再慢慢地去培養那些興趣和能力。可悲的是,作者在百年之前就點出來這不切實際不符合邏輯的理念。 第四,培養讀書興趣,應該從課外書入手。 任何有趣的書籍,一旦變成預備考試的材料,都會索然寡味。同理,這么有含金量的十二封信件,若是作為我學生時代的必讀必考書目,我大概都不會有這么深的興趣和感悟。第五, 讀書要慎加選擇,初中生多讀想像的文學,高中生多讀含理的文學。 對於現在的青少年而言,讀書是件很奢侈的事,最好真的把有限的時間用來讀有價值的書。為了家裡的青少年,我做不少功課,有些書我盡可能先讀一遍後再決定是否推薦給他,不過這幾年讀書的經歷,給我的感觸就是,新書並不如舊書,經典還是值得反復閱讀的。 第六,關於讀書方法,凡值得讀的書至少讀兩遍,第一遍快讀,著眼於醒豁全篇大旨和特色,第二遍須慢讀,須以批評態度衡量書的內容。讀過一本書,須筆記綱要精彩和你自己的意見。 青少年疲於應付學業和活動,大概是沒有這個心思和時間的,我這個快告別青年時期的中年人,讀書方法卻和先生推薦的完全吻合。喜歡的書,難讀的書,通常要讀上兩遍,為了寫筆記,做好標記和重點也是必須的。

    《談動》和《談靜》。先生關心青年人,可見一斑。動靜結合,並不矛盾。先生談動: 人生來好動,好發展好創造,能動,能發展,能創造,便是順從自然,便能享受快樂;不動,不發展,不創造,便是摧殘生機,便不免感受煩惱。解愁的方法在於泄;郁由於靜止,求泄的方法在動。 在教育畸形發展的當今,這段話應該給更多的中學教育者、管理者和家長來看看,青春期正是活潑好動,多愁善感之際,除了學習,青年需要動起來,聽聽音樂,看看電影,打打籃球,哪怕就是散散步聊聊天做做家務都是很有意義的。先生談靜: 人生樂趣一半得之於活動,一半得之於感受,感受就是這里的靜。所謂能夠領略,就是能在生活中尋找趣味。領略趣味的能力一半由於天子,一半由於修養,在靜中容易見出趣味。 人生的感受力何其重要,說的功利一點,青年若沒有感受力,是無法寫成好文章,當然也沒有辦法真正去體會人生。

    《談中學生和社會運動》。先生觀點是, 讀書和救國都不可偏廢。 打動我的是先生引用的屠格涅夫《父與子》的一段話——「 別人鼓吹普及教育,我只提起粉筆誠誠懇懇的當一個中小學教員;別人提倡國貨,我只能穿起土布衣到鄉下去辦一個小工廠;別人喊打倒軍閥,我只能苦勸我的表兄不為非作歹;別人發電報攻擊賄選,吾才小人,發電報也沒人理會,我只能集合同之出死力和地方紳士奮斗,不腳買票賣票的事在我自己的鄉里發生。大事小事都要人去做,我不敢說別人做的不如我做的重要。但是別人如果定要卡我丟開這些末節去談革命,我只能敬謝不敏。」 一讀再讀,何須多言!

    《談升學與選課》。選校和選專業是每個青年都必須面臨的大事,值得探討。 選校放在第一,應以有無誠懇和愛的空氣為准,做學問全賴自己,做事業也全賴自己,與資格都無關系。 我同意後半段,做事在於自己,但對前半段很是茫然,如何判斷一個學校的空氣才是難題。現在擇校風行,也不能全怪家長,無法判斷學校的空氣,起碼替孩子選一個優質的同伴。 選專業,任何科目,只要和你興趣資質相近,都可以發揮你的聰明才力,都可以效用於社會。做學問,做事業,在人生中只能算是第二樁事,人生第一樁事就是生活,是享受,是領略,是培養生機。 我理解就是選擇你喜歡的或者你擅長的就可以,大可不必追求時髦和功利。人不是社會機械,不會實現目標的工具,人須有點腔調和氣質。所以我常常和家裡青少年建議,在高考之前,找到自己真心喜歡的方向比多考幾分重要太多。 職業教育要寬大自由教育做根子,學問要先博大而後精深。 我不反對中國目前的職業教育,但總覺得哪裡不妥。先生的觀點或者是個啟發,職業教育方向是對的,但基本學問的基礎太薄弱,終究不能走得深遠。

    《談作文》。 文章需要練習。學文如學畫,即可臨帖,又可寫生。寫生自然比較重要,但筆法和意境在初學時總要從臨帖中領會,二者不可偏廢。文學、只有好壞的分別,沒有新舊的分別。要寫生,特別對初學者,須勤寫描寫文和記敘文。 如何寫好文章,不僅對於青年應考,對於社會人也是非常重要的,先生的觀念在附錄部分講創造時也可以看出,寫好的文章,要有想像,有情感,也有一定的格律和格式,應從模仿入手,經過刻意的練習和揣摩,積累到一定的成都,意識變成潛意識,靈感會來拜訪你,此時在舊經驗的基礎上進行創造、突破和改變。如此看來,我家青少年在模仿和臨帖方面還需要下功夫。

    《談人生與我》。 人應該如何生活,順著所給的本性生活著,像草木蟲魚一樣,生活就是為了生活,別無目的 。我想起余華的《活著》,無論幸福還是悲慘,生活或許本沒有意義,生活的目的就在於生活本身。

    十二封信篇幅不長,值得思考和回味的卻很多,建議青年學生都要仔仔細細認認真真地閱讀和領會;談美的部分,建議我這樣的偽青年仔仔細細認認真真地閱讀和領會。

㈤ 朱光潛《給青年的十二封信》

早在二十世紀,朱光潛先生便從海外寄回了這十二封寫給青年朋友的信。信件包含十二個話題:談讀書、談動、談靜、談中學生與社會運動、談十字街頭、談多元宇宙、談升學與選課、談作文、談情與理、談擺脫、談在盧佛爾宮所得的一個感想、談人生與我。就這些方面,先生勸我們青年人眼光要深沉,要從根本上做功夫,戒驕戒躁,勿隨了世俗圖近利。

談讀書

第一,凡值得讀的書至少須讀兩遍。第一遍須快讀,著眼在醒豁全篇大旨與特色。第二遍須慢讀,須以批評態度衡量書的內容。第二,讀過一本書,須筆記綱要和精彩的地方和你自己的意見。記筆記不特可以幫助你記憶,而且可以逼得你仔細,刺激你思考。要緊的是要養成讀書的習慣,在學問中尋出一種興趣。

我覺得這個習慣越早培養就越好,若錯過了最佳時期,那麼當下就是最早的時候,所以永遠都不要輕易就放棄。

談動

愛惜每一寸光陰,不虛度,在日後回想起來才不至於後悔。閑愁最苦!愁來愁去,人生還是那麼樣一個人生,世界也還是那麼樣一個世界。

有個成語叫「無事生非」,就是當我們無所事事的時候就總會胡思亂想,招惹是非。但是一旦忙起來,就不傷感了不八卦了,甚至還會覺得時間不夠用。當我們天天忙於工作、忙於學習、忙於家務,閑暇時忙於好友聚會、健身、購物、培養興趣愛好的時候,還會有時間去傷感去八卦去煩惱嗎?估計那時的我們都忘記了還有這些「事」吧!

談靜

人生樂趣一半得之於活動,也還有一半得之於感受。在百忙中,在塵市喧嚷中,你偶然丟開一切,悠然遐想,你心中便驀然似有一道靈光閃爍,無窮妙悟便源源而來。這就是忙中靜趣。

最近很享受自己一個人待著的時光,不想回各種消息,大概是因為要與這段最安靜的日子永遠告別了,所以才更加珍惜更加不舍。也是因為靜下來才能好好和另一個自己進行對話。但是有時也會感覺到自己的思想不夠開闊,這時又會鑽進書裡面去尋找答案……

談中學生與社會運動

讀書不忘救國,救國不忘讀書。這兩句話是青年人最穩妥的座右銘。

梁啟超先生也早在《中國少年說》里寫道:故今日之責任,不在他人,而全在我少年。少年智則國智,少年富則國富,少年強則國強,少年獨立則國獨立,少年自由則國自由,少年進步則國進步,少年勝於歐洲,則國勝於歐洲,少年雄於地球,則國雄於地球。

青年人朝氣蓬勃,就像八九點鍾的太陽,希望寄託於青年人身上!

談十字街頭

凡物既靜,不加力不動,而所加的力必比靜物的惰力大,才能使它動。打破習俗,你須以一二人之力,抵抗千萬人之惰力,所以非有雷霆萬鈞的力量不可。

你只有和它沖突,要不然,就和它妥洽。在現時這種狀況之下,沖突就是煩惱,妥洽就是墮落。無論走哪一條路,結果都是悲劇。

我們要能於叫囂擾攘中:以冷靜態度,灼見世弊;以深沉思考,規劃方略;以堅強意志,征服障礙。總而言之,我們要自由伸張自我,不要汩沒在十字街頭的影響里去。

雖千萬人,吾往矣。保持自己的個性,勇敢、誠實地面對自己的真實想法,活出自己的樣子!

談多元宇宙

戀愛是人格的交感共鳴,所以戀愛真純的程度以人格高下為准。一般人誤解戀愛,動於一時飄忽的性慾沖動而發生婚姻關系,境過則情遷,色衰則愛弛,這雖是冒名戀愛,實則只是縱欲。我為真正戀愛辯護,我卻不願為縱欲辯護;我願青年應該懂得戀愛神聖,我卻不願青年在血氣未定的時候,去盲目地假戀愛之名尋求洩慾。

談升學與選課

資稟興趣人各不同,不要為了社會需要而忘卻自己。我時常想,做學問,做事業,在人生中都只能算是第二樁事。人生第一樁事是生活。我所謂「生活」是「享受」,是「領略」,是「培養生機」。假若為學問為事業而忘卻生活,那種學問事業在人生中便失其真正意義與價值。

表明讀書要先廣泛涉獵各方面的書,然後在有選擇性地挑一些書來讀。也就是說先各個領域都要涉及,然後有針對性的就某方面加強。

談擺脫

「擺脫不開」便是人生悲劇的起源。畏首畏尾,徘徊歧路,心境既多苦痛,而事業也不能成就。許多人的生命都是這樣模模糊糊地過去的。要免除這種人生悲劇,第一須要「擺脫得開」。消極說是「擺脫得開」,積極說便是「提得起」,便是「抓得住」。認定一個目標,便專心致志地向那裡走,其餘一切都置之度外,這是成功的秘訣,也是免除煩惱的秘訣。

為什麼天天做明知其無聊的工作,說明知其無聊的話,和明知其無聊的朋友假意周旋?在我看來,這都由於「擺脫不開」。因為人人都「擺脫不開」,所以生命便成了一幕最大的悲劇。

這一點是我一直在追求的境界,總是會被各種事情纏繞上身,其實過後一想,有些事情我本可以完全不在乎,但奈何自己是心軟、「受虐」體質,有些事情也不過是庸人自擾罷了!往後餘生,願自己心狠一點,清醒一點,灑脫一點!

談在盧浮爾宮所得的一個感想

最高品估定價值的標准一定要著重人的成分,遇見一種工作不僅估量它的成功如何,還有問它是否由努力得來的,是否為高尚理想與偉大人格之表現。如果它是經過努力而能表現理想與人格的工作,雖然結果失敗了,我們也得承認它是有價值的。

因為我所知道的學生們、學者們和革命家們都太貪容易,太浮淺粗疏,太不能深入,太不能耐苦,太類似美國旅行家看《蒙娜·麗莎》了。

談人生

我有兩種看待人生的方法。在第一種方法里,我把我自己擺在前台,和世界一切人和物在一塊玩把戲;在第二種方法里,我把我自己擺在後台,袖手看旁人在那兒裝腔作勢。

你站在橋上看風景,看風景的人在樓上看你。芸芸眾生,只不過滄海一粟。在自己的世界裡孤芳自賞,在別人的世界裡隨遇而安。如此,便好。

㈥ 求《給青年的十二封信》全文免費下載百度網盤資源,謝謝~

《給青年的十二封信》網路網盤pdf最新全集下載:
鏈接: https://pan..com/s/1Ipo6aEuhS_fLlUiXPTWB4A

?pwd=fuhb 提取碼: fuhb
簡介:本書收入朱光潛先生的兩本小冊子——《給青年的十二封信》及《談美》。前者是他1925年留學英國後不久寫給靠前青年的,以書信方式,從文藝、美學、哲學、道德、政治等角度,與青年談論修養,指點迷津,深受青年歡迎。1929年結集出版後一版再版,成為暢銷書。《談美》是三年之後的1932年,作者再以書信形式為青年所寫的一本美學入門書。《談美》被稱為「給青年的第十三封信」。

閱讀全文

與給青年的十二封信pdf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公司法pdf下載 瀏覽:379
linuxmarkdown 瀏覽:347
華為手機怎麼多選文件夾 瀏覽:679
如何取消命令方塊指令 瀏覽:345
風翼app為什麼進不去了 瀏覽:774
im4java壓縮圖片 瀏覽:358
數據查詢網站源碼 瀏覽:146
伊克塞爾文檔怎麼進行加密 瀏覽:886
app轉賬是什麼 瀏覽:159
php的基本語法 瀏覽:792
對外漢語pdf 瀏覽:516
如何用mamp本地web伺服器 瀏覽:869
如何加密自己js代碼 瀏覽:627
排列組合a與c的演算法 瀏覽:534
如何在文件夾中找到同名內容 瀏覽:786
有什麼app文字轉韓文配音 瀏覽:372
循環宏1命令 瀏覽:35
斐波那契數列矩陣演算法 瀏覽:674
公式保護後加密不了 瀏覽:82
java跳轉到jsp 瀏覽:8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