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支離破碎 意思
支離破碎形容事物零散破碎,不完整。支離:零散,殘缺。
用法:聯合式,作謂語、定語、補語,含貶義。
拼音:zhī lí pò suì
反義詞:渾然一體、完美無缺
出處:元·許謙《白雲集》:「近代以文辭取士,而不考其實,惟務雕鐫鏤刻,破碎支離,波淫邪遁之辭,靡所不至。」
譯文:近些年來用考試的方法獲得進士,卻不考察他們的實實在在的東西,那些吃棗全都支離破碎,毫無邏輯。
例句:年深日久,黃土高原被水切割得支離破碎,地面上呈現出千溝萬壑的景象。
(1)白雲集pdf擴展閱讀:
相近成語:七零八落
解釋:形容零散稀疏的樣子,特指原來又多又整齊的東西現在零散了。
拼音:qī líng bā luò
用法:聯合式,作謂語、狀語、補語,含貶義。
反義詞:井井有條
出處:宋·釋惟白《續傳燈錄·有文禪師》第42卷:「無味之談,七零八落。」
譯文:毫無營養的談話,講得零散稀疏。
例句:一個小小家當,弄得七零八落。(明·馮夢龍《醒世恆言》卷十六)
B. 百家姓 管姓詳解
分類: 社會民生
解析:
一、姓氏源流
管(Guǎn)姓源出有三:
1 、系自姬姓,為周文王之後,以國名為氏。據《通志·氏族略》、《中國姓氏起源》及《廣韻》所載,周武王滅商以後建立了周朝,封其三弟叔鮮,史稱管叔在管(今河南省鄭州市),建立了管國,讓他與蔡叔度一起管理商朝遺民。武王死後,由年幼的成王即位,因為成王年紀太小,就由周公旦主持朝政。管叔和蔡叔認為周公旦的統治不利於周王朝,於是聯合武庚起兵發動了叛亂,很快就被周公旦平息。管叔於是被殺,管叔死後,他的後代就用以前他的封地名「管」作為姓氏,稱管姓。
2、系自姬姓,為周穆王之後,以邑為氏。據《通志·氏族略》及《風俗通》所載,周穆王時,將其庶子分封於管邑,至管仲始顯於齊,其後世子孫以邑為氏。周穆王之後管仲是春秋時期著名的政治家,後來在齊國作了宰相,幫助齊桓公治理國家。管仲的後代也姓管,稱為管氏。
3、出自他族改姓。錫伯族瓜爾佳氏,漢姓為管。
得姓始祖:管仲。名夷吾,卒謚敬,亦名敬仲。穎上(今屬安徽省)人,春秋時齊國著名政治家,乃周穆王之後。管仲原輔佐公子糾,並用箭射殺公子小白,公子小白通過裝死才逃過一劫,後公子小白回國即位,即齊桓公。他不計前嫌,重用管仲為相,管仲感恩戴德,輔佐齊桓公實施改革,他通過通貨積財,尊王攘夷,九合諸侯,一匡天下,使齊桓公成為春秋五霸之首。管叔因叛亂被殺,身敗名裂,而管仲聲名顯赫,德才兼備,又使穆王支庶之管姓揚名天下,故管姓子孫尊管仲為管姓的得姓始祖。
二、遷徙分布
由上可知,管姓主源兩支,抑或文王之後 ,抑或穆王之後,兩支均自姬姓,有共同的血緣關系。在西周眾多諸侯國中,管國立國早,消亡亦早,管叔鮮被誅,其子孫風流雲散,到異地去棲生,時齊魯富庶,多數子孫播遷山東,亦有南徙安徽、江蘇北部和河南東部一帶者。春秋時,管姓名人除管仲外,亦有同時代的管至父,亦為齊國人。可見此際管姓仍主要繁衍於山東。西漢時見於史冊之管姓有高祖妃管夫人,李陵軍侯管敢,燕令管少卿,管姓郡望平原應在秦漢之際形成。東漢時農民軍首領管亥,亦為齊人,中常侍管霸,頓丘(今河南省清豐)人管伯,可見此際已有管姓在河南落籍。另東漢初年,有曾任山東副都軍務的管思藏自豫章之帶源徙居閩地寧陽招賢里羊崗壩(今寧化水茜張坊村)。三國時,北海郡朱虛(今山東省臨朐)人管寧,避居遼東三十多年,有子孫留居當地。魏晉南北朝時期,因社會動盪,管姓避亂有西去秦隴,南及瀟湘者。據《管氏宗譜》載:「齊魯有管仲後裔,秦隴有管純後裔,湖湘有管修後裔,遼東有管寧後裔。」南北朝時亦有管姓避居江南,隋末農民起義軍首領管崇即為晉陵郡(今江蘇省常州)人。唐宋之際,管姓在江南繁衍日盛。五代後唐年間,管思藏有後裔真郎,返徙江西帶源居住,後其子孫播衍閩、粵、贛各地。宋代詞人管鑒,隨父仕宦,由龍泉徙居臨川(今屬江西省)。元時,翰林學士管礻韋開基河南光山。明初,有光山一支遷往新蔡。同時,管姓作為明朝山西洪洞大槐樹遷民姓氏之一,被分遷於河南、河北、山東、陝西、天津、江蘇、安徽等地。據《明清進士題名碑錄》所載,明清之際管姓進士及第者有五十五人,有三十五名為江蘇、江西、浙江人,排除其特有的文化氛圍外,說明管姓在此三地分布甚廣,另南方還有湖北兩名,雲南一名。北方則以山東之莒州(五名)、高密(二名),陝西之咸寧(二名)為眾。管姓此期的分布由此可見一斑。此際之管姓有渡海赴台,僑居海外者。另有山東之管姓闖關東謀生。如今,管姓在全國分布甚廣,尤以江蘇、山東等省多此姓,二省管姓約佔全國漢族管姓人口的百分之六十三。管姓是當今中國姓氏排行第一百四十位的姓氏,人口較多,約佔全國漢族人口的百分之零點零九。
三、歷史名人
管 仲:名夷吾。春秋時期齊國人,和鮑叔牙是好朋友,他把鮑叔牙認為是自己的知音。後來經過鮑叔牙的推薦到了齊國任宰相,幫助齊桓公建立霸業,他執政四十餘年,實行了改革,使齊國不斷富強,使齊桓公成為五霸之首。著有《管子》86篇。
管 寧:三國時學者,北海郡朱虛人,游學天下,學問很高。東漢末,黃巾軍起義,他逃避到遼東,聚眾講《詩》、《書》三十年之久。後歸故里,魏文帝想讓他為太中大夫,他沒有答應。明徵帝讓他出來做光祿勛,他又沒有同意。著作有《姓氏論》。
管 及:宋代官吏,全州人。崇寧間,黃庭堅被貶到宜州,當時管及在宜州任職。他不避權勢,與黃庭堅交往甚密。黃庭堅於是寫了「折桂亭」的牌匾送給他,並且對他說:「你的兒子肯定有登進士科的。」後來果然靈驗。
管 湛:宋代官吏,字定夫,龍泉人。僑居臨川。三遷至大理少卿,政績顯赫。著作有《定齋類稿》甲、乙集。
管 絡:三國時魏國平原(今屬山東省)人,精通周易,善於占卜,相傳所佔無不靈驗。
管 崇:晉陵郡(今江蘇省常州)人,隋末農民起義軍首領。大業九年(613年)率眾起義,並推劉元進為主,任尚書僕射,後戰死軍中。
管 鑒:管鑒:龍泉(今屬浙江省)人,宋代官吏、詞人。官至廣東提刑,權知廣州經略安撫使。有《養拙堂詞》。
管 珍:江蘇省武進人,清代畫家,字陽復,號松崖。乾隆年間翰林,官至漕運總督。工花鳥,得惲壽平真髓,尤善設色牡丹。有《松崖集》。
管 聲:浙江省瑞安人,清代書法家。工書,以風韻勝,學歐、趙,有名於當時。管廷祚:上海嘉定人,清代學者。同治元年舉人,工詩,豪飲,善書法,曾任泰州學正。
管公明:三國時期魏國學者。
管師復:宋朝詩人,龍泉(今屬浙江省)人。為人講義氣、勇敢,擅長於寫詩。宋神宗想要授給他官 職他沒有接受。稱為卧雲先生。著作有《白雲集》。
管道升:元代著名女畫家。吳興人。被封為魏國夫人,也叫做管夫人。善於畫梅蘭竹,山水也畫得很好。她在書法上也很有成就,擅長於書寫行楷。
管師仁:宋代官吏,龍泉(今屬浙江)人,熙寧進士。知建昌軍,有善政,擢右正言。後累遷工部侍郎、吏部尚書、同知樞密院事。
管時敏:松江華亭(今屬上海市)人,明代官吏。出使楚府長史四十餘年,忠誠謹然,處理大小事務,一絲不苟,勤政廉潔,受到百姓愛戴。
管松濤:山東省巨野人,生於1902年,卒於1966年,1955年被中央軍委授予少將軍銜。
管謨業:山東省高密人,當代著名作家,筆名莫言。一九八二年開始小說創作,作品有《透明的紅蘿卜》、《紅高梁》、《鞦韆架》、《球狀閃電》、《高梁酒》、《狗道》等。開創了一個高密東北鄉的藝術世界。莫言小說創作往往藉助於象徵與寫意,表現對世界人生的理知、感覺、理想和願望。
四、郡望堂號
1、郡望
平原郡:西漢初期設置平原郡。相當於今天的山東省西北部平原縣一帶。
晉陽郡:本來是春秋時期晉國的都城,後來改為趙國的晉陽邑。漢代的時候在此置縣,作為太平郡的治所。在今天的山西省太原市。
2、堂號
匡世堂:春秋時期,管仲為齊桓公的宰相,他幫助齊桓公平定、治理天下。成為歷史上有名的宰相之一。孔子稱贊他「一匡天下」,意思是救了整個天下。
此外,管姓的主要堂號還有:「平原堂」、「白雲堂」、「過一堂」等。
============================================================
【管姓宗祠通用對聯】
〖管姓宗祠四言通用聯〗
竹苞松茂;
官廉民安。
——此聯為鶴頂格嵌管姓「管」字的析字聯
幼安高節;
仲父霸功。
——佚名撰管姓宗祠通用聯
上聯典指三國時北海朱虛人管寧,字幼安,年輕時曾與平原人華歆同坐一張席上讀書。有高官乘華麗的馬車從門前經過,華歆放下書本去觀看,他便把席子割開,與華歆分坐,並說:「你不是我的朋友!」後避戰亂去遼東,魏文帝征他任太中大夫,明帝又征他任光祿勛,他都辭去不做。著有《氏姓論》。下聯殿指春秋初期政治家管仲,名夷吾,字仲,潁上人,由鮑叔牙推薦,被齊桓公任命為卿,並尊稱為「仲父」。在齊國進行改革,確立選拔人才的制度,按土地好壞分等級征稅,用官府力量發展鹽鐵業,又鑄造並管理貨幣,調劑物價,從此國力強盛。幫助齊桓公以「尊王攘夷」為口號,使桓公成為春秋時第一個霸主。
幼安高節;
仲姬清才。
上聯典指三國·管寧,字幼安,專意攻讀,後以高節終。下聯典指元·管道升,字仲姬,工書畫,筆意清絕。
公明神卜;
仲父霸功。
——佚名撰管姓宗祠通用聯
上聯典指三國·管絡,字公明,善卜易。下聯典指春秋·管鍾,佐桓公成霸業,尊為「仲父」。
平原世澤;
相國家聲。
——佚名撰管姓宗祠通用聯
上聯典指管氏的望族平原郡。下聯典指春秋時期齊國宰相管仲。
-----------------------------------------------------------------
〖管姓宗祠五言通用聯〗
割席傳美談;
減租建奇勛。
——佚名撰管姓宗祠通用聯
上聯典指三國時魏國學者管寧,字幼安,朱虛人。與平原華歆、同縣邴原相交,游學異國,交敬善陳實,嘗與歆同席讀書,有乘軒冕過門者,歆廢書觀之,寧與他割分坐曰:「子非吾友也!」下聯典指宋代吏部尚書管師仁義,字元善,龍泉人。熙寧進士,知建昌軍,有善政,擢右正言,請蠲減河北租賦,以緩流民,一方賴其賜。累遷工部侍郎。官至吏部尚書、同知樞密院事。
仁義存白雲;
瑞應折桂亭。
——佚名撰管姓宗祠通用聯
上聯典指宋代詩人管師復,龍泉人。為人仁勇好義,工詩,神宗欲官之,不受。學者稱卧雲先生,有《白雲集》。下聯典指宋代官吏管及,全州人。崇寧間,黃庭堅謫居宜州,時及為宜州理曹,不避權勢,與黃庭堅交遊甚密。庭堅書「折桂亭」三大字貽之,且謂之曰:「君家積慶,後必有登進士科者。」其後言果驗。
-----------------------------------------------------------------
〖管姓宗祠七言通用聯〗
九合諸侯匡天下;
三遷少卿寧國邦。
——佚名撰管姓宗祠通用聯
上聯典指春秋初年政治家管仲,一名管夷吾,字敬仲。穎上(今安徽省境)人。先助公子小白(即齊桓公)爭位,失敗後,經鮑叔牙推薦,被齊桓公任為上卿。他執政四十餘年,因勢制宜,實行改革,使齊國不斷富強。對外致力於「尊王攘夷」、「九合諸侯」的活動,使齊桓公成為春秋時期第一人霸主。有《管子》七十六篇。下聯典指宋代官吏管湛,字定夫,龍泉人,僑居臨川。累官廣西提刑,三遷至大理少卿,政績顯著。有《定齋類稿》甲、乙集。
魏國管寧真名士;
元代道升女畫家。
——佚名撰管姓宗祠通用聯
上聯典指三國管寧。東漢末,黃巾軍起義,他避居遼東,召眾講習《詩》、《書》歷三十餘年方歸故里。魏文普召為太中大夫,辭不受。明帝征為光祿勛,亦固辭不就。有《姓氏論》,今佚。下聯典指元代女畫家管道升,字佧姬,吳興人。一字瑤姬,趙孟頫之妻。封魏國夫人,也稱管夫人。畫墨竹蘭梅,筆意清絕,亦工山水佛像,善翰墨詞章。書牘行楷,殆與其夫不辨。衛夫人之後,無與儔者。
尊王攘夷成霸業;
通易精術積天文。
——佚名撰管姓宗祠通用聯
上聯典指春秋時期齊國人管仲事典。下聯典指三國時魏國學者管公明事典。
============================================================
附錄:【管姓典故、趣事】
〖視死如歸〗
「視死如歸」源於《韓非子·外儲說左下》,又見《呂氏春秋·勿躬》。
鮑叔牙把管仲推薦給齊桓公,齊桓公向管仲詢問改革政治、復興國家的方略大計,管仲回答說:「開闢土地,擴大城鎮,發展生產,盡地之利,我不如寧敕,請派他做主管經濟的大官;升降適度,矢令恰當,進退得體,禮儀嫻熟,我不如隰朋,請派他做主管外交的大官;早入晚出,不惜個人生命,不計較個人寶貴,冒犯進諫,我不如東郭牙,請派他做主管監察的大官;行軍整肅,戰斗英勇,戰鼓一響,使全軍頑強挺進,視死如歸,我不如王子城父,請派他做大司馬;斷案英明,不殺不該殺的人,不冤枉無罪之人,我不如弦章,請派他做主管司法的大官。您假若只想治國強兵有這五個人就足夠了;如果您想成為諸侯的霸主,那麼,有我管仲在這里就行了。」齊聽後非常高興。對管仲言聽計從,最終完成了霸業。
後來,人們用「視死如歸」來形容為了正義事業不怕犧牲的精神。
-----------------------------------------------------------------
〖社鼠〗
「社鼠」這一典故出自於《韓非子外儲說右上》。
春秋初期,齊桓公任用管仲為相,最終成為春秋五霸中的第一位霸主。一天,齊桓公詢問管鍾,治理國家最大的憂患是什麼。管仲回答說是社廟里的老鼠,桓公對此大為不解。管仲解釋說,社廟里的牆壁是用木材塗上泥土做成的,老鼠喜歡在裡面打洞,人們要消滅老鼠是非常困難的。如果用火熏,害怕燒壞木料;用水灌,又擔心毀壞泥牆,老鼠之所以沒有消滅,究其原因就在於社廟的牆壁,國家如此,國君親信的那些小人,他們在外作威作福,搜刮民財,欺壓百姓;在內又互相勾結,蒙蔽君王。如果不及早動手,發覺並處死這類人,就會釀成禍害。這種人就是貽誤國家的社鼠啊!
後來,人們用這個典故比喻依仗權勢作惡。清代洪升的《長生殿》里就有這個典故:「不提防抻虎樊熊,任縱橫社鼠城狐。」
C. 唐詩昨日入城市,歸來淚滿、、、、、、的全文是
這是宋代詩人張俞的一首反映人民生活苦難的五言絕句《蠶婦》,全詩原文如下:
昨日入城市,歸來淚滿巾。
遍身羅綺者,不是養蠶人。
白話文釋義:一個住在鄉下以養蠶為生的婦女,昨天到城市裡去趕集並且出售蠶絲。回來的時候,她卻是淚流不斷,傷心的淚水甚至把手巾都浸濕了。因為她在都市中看到,全身穿著美麗的絲綢衣服的人,根本不是像她這樣辛苦勞動的養蠶人!
注釋:蠶婦指養蠶的婦女,蠶,一種昆蟲,吐出的絲是重要的紡織原料,主要用來紡織綢緞。市為古代做買賣或買賣貨物地方,這里是指賣出蠶絲。巾為手巾或者其他的用來擦抹的小塊布。
羅綺本為絲織品的統稱,羅,素淡顏色或者質地較稀的絲織品。綺,有花紋或者圖案的絲織品。在詩中,指絲綢做的衣服。
(3)白雲集pdf擴展閱讀
創作背景:《蠶婦》的作者張俞(《宋史》作張愈),是北宋文學家。字少愚,又字才叔,號白雲先生,益州郫(今四川郫縣)人,祖籍河東(今山西)。屢舉不第,因薦除秘書省校書郎,願以授父而自隱於家。文彥博治蜀,為築室青城山白雲溪。著有《白雲集》。
此詩寫在作者生活的北宋時期,充滿了對當時社會的諷刺和批判。在當時的封建朝廷,人民生活痛苦難言。詩人描寫了一位整日辛苦勞作,不經常進城,一直在貧窮的鄉下以養蠶賣絲為生的普通婦女的遭遇。
詩以「蠶婦」為題,寫的是當時社會中在政治和經濟上備受壓迫和剝削的勞苦人民;而同情處在社會底層的弱勢群體,為他們所受的不公平待遇鳴不平,本是我國詩歌的優良傳統之一。
揭示了怵目驚心的社會現實「剝削者不勞而獲,勞動者無衣無食」的形象,表現了詩人對勞動人民的同情,對統治階級的壓迫剝削的不滿。
詩的首兩句寫蠶婦的傷感。首句「昨日入城市」中的「市」,指買賣貨物的集市,寫這位蠶婦進城趕集。這本是一件普通的事,而次句詩卻說她「歸來淚滿巾」。可以看出蠶婦感情刺激之深。詩人用樸素的語言無聲地揭示了社會的極端不公。通過對一個蠶婦經歷與感受的敘寫,表達了對下層勞動人民處境的深刻同情。
詩中不著一字議論,卻無聲地控訴了以養蠶為生、深居僻鄉的勞動婦女這一形象。蠶婦初次進城,竟發現了自己貧困終生的根源,難怪她要悲傷,要痛哭流淚了。
蠶婦的神態、見聞、感受都寫得繪聲繪色、有血有肉,就以這么一個生活細節,來深刻揭露封建社會制度的極端不合理,立意深刻,構思巧妙,顯示了詩人對生活的敏銳洞察力和高度概括力。
後兩句「遍身羅綺者,不是養蠶人。」則是寫其「淚滿巾」的原因,揭示蠶婦是因為有感於獲而不勞、勞而不獲的不合理社會現實而傷感。蠶婦之所以會痛哭流淚,她的淚水傾吐的是:盡管她日夜辛勞,養蠶縹絲,而終身貧困,享受不到自己的勞動成果的辛酸。詩句說衣羅綺者不是養蠶人,就是說養蠶人不是衣羅綺者。
在寫法上,《蠶婦》詩後兩句中的「不是養蠶人」卻「遍身羅綺」,與詩句背後不言而自見的是養蠶人卻「渾身著些麻」,詩人用明顯對比的手法概括封建社會階級對立的現實,揭露統治者不勞而獲的不合理現實,極有說服力。
這是一首言簡意賅的諷喻詩,詩人借養蠶婦女的所見所感,把養蠶人衣不蔽體,不養蠶人卻穿著滿身綢緞加以對比,深刻地揭露了封建社會勞動人民的勞動成果遭到剝削掠奪的不合理現象。詩中反映了勞動人民生活的悲苦,表達了詩人對養蠶農婦的同情,對不勞而獲的剝削階級的憤恨,以及對整個封建社會的控訴和鞭撻。
D. 張俞是哪個朝代的
張俞是哪個朝代的呢?張俞,雋偉有大志,游學四方,屢舉不第,仁宗寶元初(1039)西夏事起,曾上書朝廷論邊防事。下面由我為您整理出張俞是哪個朝代的`的相關內容,一起來看看吧。
(一)張俞是哪個朝代的
北宋
張俞(《宋史》作張愈),生卒年不詳,北宋文學家。
(二)張俞簡介
張俞,字少愚,又字才叔,號白雲先生,益州郫(今四川成都郫都區)人[1] ,祖籍河東(今山西)。屢舉不第,因薦除秘書省校書郎,願以授父而自隱於家。文彥博治蜀,為築室青城山白雲溪。著有《白雲集》,已佚。
張俞,雋偉有大志,游學四方,屢舉不第,宋仁宗寶元初年(1039年),西夏事起,曾上書朝廷論邊防事。因人推薦,經試錄用為秘書省校書郎,但他把官職讓給父親,自己卻願在家隱居。益州長官文彥博特別優待他,為其出資買得青城山白雲溪唐人杜光庭故居安置,自號「白雲先生」。七詔不起,遨遊天下山水三十餘年,卒年六十五。張俞非常重視地方的文化教育事業,率先創辦「少愚書院」,以儒家經典為教材,親自教授。明代時改「少愚書院」為「子雲書院」。著有《白雲集》,已佚。《東都事略》卷一一八、《宋史》卷四五八有傳。
(三)宋史文載
張愈字少愚,益州郫人,其先自河東徙。愈雋偉有大志,游學四方,屢舉不第。寶元初,上書言邊事,請使契丹,令外夷相攻,以完中國之勢,其論甚壯。用使者薦,除試秘書省校書郎,願以授父顯忠而隱於家。文彥博治蜀,為置青城山白雲溪杜光庭故居以處之。丁內艱,鹽酪不入口。再期,植所持柳杖於墓,忽生枝葉,後合抱。六召不應。喜弈棋。樂山水,遇有興,雖數千里輒盡室往。遂浮湘、沅,觀浙江,升羅浮,入九疑,買石載鶴以歸。杜門著書,未就,卒。
妻蒲氏名芝,賢而有文,為之誄曰:「高視往古,哲士實殷,施及秦、漢,餘烈氛氳。挺生英傑,卓爾逸群,孰謂今世,亦有其人。其人伊何?白雲隱君。嘗曰丈夫,趨世不偶,仕非其志,祿不可苟,營營末途,非吾所守。吾生有涯,少實多艱,窮亦自固,困亦不顛。不貴人爵,知命樂天,脫簪散發,眠雲聽泉。有峰千仞,有溪數曲,廣成遺趾,吳興高躅。疏石通逕,依林架屋,麋鹿同群,晝游夜息。嶺月破雲,秋霖灑竹,清意何窮,真心自得,放言遺慮,何榮何辱?孟春感疾,閉戶不出,豈期遂往,英標永隔。抒詞哽噎,揮涕丸瀾,人誰無死,惜乎材賢。已矣吾人,嗚呼哀哉!」
(四)代表詩作
《蠶婦》
昨日入城市,歸來淚滿巾。
遍身羅綺者,不是養蠶人。
E. 蠶婦這首詩的解釋
蠶婦
北宋:張俞
昨日入城市,
歸來淚滿巾。
遍身羅綺者,
不是養蠶人。
注釋:
①蠶(can)婦——養蠶的婦女。蠶,一種昆蟲,吐出的絲是重要的紡織原料,主要用來紡織綢緞。
②張俞——宋代詩人。字少愚,號白雲先生。益州郫(今四川省郫縣)人。屢考進士不中,曾被推薦入朝作官,未應召,從此隱居四川青城山上的白雲溪,過著閑適生活。著有《白雲集》。
③市——做買賣,買賣貨物。這里是指賣出蠶絲。
④巾——手巾或者其他的用來擦抹的小塊布。
⑤遍身——全身上下。
⑥羅綺(qǐ)——絲織品的統稱。羅,素淡顏色或者質地較稀的絲織品。綺,有花紋或者圖案的絲織品。在詩中,指絲綢做的衣服。
解說:
一個住在鄉下的、以養蠶為生的婦女,昨天到城市裡去趕集並且出售蠶絲。回來的時候,她卻是淚流不斷,傷心的淚水甚至把手巾都浸濕了。因為她在都市中看到,全身上下穿著美麗的絲綢衣服的人,根本就不是像她這樣辛苦勞動的養蠶人!
F. 不是養蠶人出自哪首詩
出自宋代詩人張俞的《蠶婦》。
拓展資料:
1、原文:
《蠶婦》
宋 張俞
昨日入城市,歸來淚滿巾。
遍身羅綺者,不是養蠶人。
2、釋義:一個住在鄉下以養蠶為生的婦女,昨天到城鎮里去趕集並且出售蠶絲。回來的時候,她卻是淚流不斷,傷心的淚水把手巾都浸濕了。因為她在集市中看到,全身穿著美麗的絲綢衣服的人,根本不是像她這樣辛苦勞動的養蠶人。
3、賞析:詩首兩句寫蠶婦的傷感。婦人昨天進城裡去賣絲,回來的時候卻是痛哭流淚。「淚滿巾」可以看出蠶婦感情刺激之深。詩人用樸素的語言無聲地揭示了社會的極端不公。通過對一個蠶婦經歷與感受的敘寫,表達了對下層勞動人民處境的深刻同情。詩中不著一字議論,卻無聲地控訴了以養蠶為生、深居僻鄉的勞動婦女這一形象。蠶婦初次進城,竟發現了自己貧困終生的根源,難怪她要悲傷,要痛哭流淚了。那位蠶婦的神態、見聞、感受都寫得繪聲繪色、有血有肉,就以這么一個生活細節,來深刻揭露封建社會制度的極端不合理,立意深刻,構思巧妙,顯示了詩人對生活的敏銳洞察力和高度概括力。
後兩句揭示蠶婦是因為有感於獲而不勞、勞而不獲的不合理社會現實而傷感。蠶婦之所以會痛哭流淚,是因為她看到,城裡身穿絲綢服裝的人,都是有權有勢的富人。像她一樣的勞動人民,即使養一輩子蠶,也是沒有能力穿上美麗的絲綢衣服的。詩人用明顯對比的手法概括封建社會階級對立的現實,揭露統治者不勞而獲的不合理現實,極有說服力。
4、詩人介紹:張俞(生卒年不詳,1039年前後在世),字少愚,號白雲先生,益州郫(今四川郫縣)人。屢試不第。因推薦被任命為秘書省校書郎,卻願以官讓其父而自隱於家。文彥博知成都府時,為他在青城山白雲溪築室居住,因自號白雲先生。其詩簡括雄俊,鋒利明快。著有《白雲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