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初讀佛經,但不知具體讀什麼,請幫忙推薦!還請說說書名,出版社,還有比較好的譯本。
阿彌陀佛!師兄,佛法如同一個繁茂的大樹,千枝萬葉,難以勝數。但不論多少枝葉,多少法,多少法門,皆依一根。若明根,則一切枝條井井有序。若不明根,枝枝葉葉,處處皆是迷霧,不明方向,不辨就裡。師兄,明心即是識根。若明心,一切萬法井然有序,如同識根,不於枝葉間團團轉。修行,就在根上下功夫!
若識得此心,一切法門,任師兄行,若明得此理,師兄本有的妙有真智自然開啟。智慧光顯,痴冥不現!願師兄早日開啟智慧眼,明心識根,則修行一日千里。
歡迎師兄加入佛光普照五群,每晚七點至九點與大家共學佛法。經過一段時間的學習,師兄會慢慢明了此心為何物,此根在何方!1179.24574
若初入佛法,可以網路視頻搜索:普願講堂,上面有幾個視頻推薦師兄看看:《佛弟子的正知正見》、《如何逐漸步入佛法解脫》、《佛陀三法印》,相信會對師兄有所幫助!另外,師兄,學習佛法,首先要知道佛所講的基本和核心是什麼。不論修行任何法門,這些都是基礎!其中包括:
四念處:觀身不凈,觀受是苦,觀心無常,觀法無我!四念處是非常實用的修行方法,果能依次第如理觀照,深悟其理,則看破一切虛妄顛倒,必定解脫六道!
三法印:諸行無常,諸法無我,涅槃寂靜!三法印是佛留與我們末世眾生驗證佛法與否的標准和依據。
八正道:正見、正思維、正語、正業、正命、正精進、正念、正定!八正道是佛為我們總結的修行順序和次第。此八正道依次生起。我們要學習佛法,必須先有正見,有了正見,才可能有正的思維。有了正的思維才能產生正語、正業及正命。有了正命才是真正的正精進,否則,沒有正的方向,就算是再精進,也是失之毫釐,謬以千里!必不能導至正念,不能得以正定!
四依止:依智不依識,識義不依言,依法不依人,依了義不依不了義。此四依止,如果我們能深刻體悟,如實依止,能保證我們不入邪途,不墮險坑!
師兄對佛法的基本理念有一些初步了解之後,就建議師兄看看《大乘金剛經論》,我空間日誌當中就有524.949245,這是文殊菩薩代末法眾生問佛的好多關於修行的問題,特別針對我們的因緣。初入佛門,先看看,以明辨方向。
《六祖壇經》也非常值得師兄讀誦學習!
另外,我空間第三頁中有一個電子版的大藏經。我推薦師兄打開其中的經集部,裡面有許多關於佛法的小故事,特別有趣味性,相信師兄肯定喜歡讀,而且能通過它了解許多佛法的因果因緣規律。比如:
《佛說越南經》:講述盲目乞兒的因果事由,慳貪的果報。
《盧至長者因緣經》:非常有趣的一個故事,進述盧至長者的慳貪之性,以及他轉變的過程,非常生動有趣,至人忍俊不禁!
《佛說奈女只域因緣經》:講述神醫只域(耆婆)因果因緣故事,說明因果不虛的道理!
《五母子經》:一人作五子,各與母死別,五母哀傷,情執若此,苦不堪言,輪轉五道無有休息。
等到師兄對佛法有一定基礎的了解了,建議師兄好好讀誦《金剛經》、《心經》、《法華經》、《圓覺經》、《楞嚴經》等等,皆是無上的究竟了義經典,開啟我們本具與諸佛無二的圓滿智慧本心,指導我們證得菩提妙果!
❷ 金陵刻經處刊阿彌陀經疏鈔演義
《阿彌陀經疏鈔演義》(4卷1冊)([明]祩宏述,[明]古德演義)(清光緒18年[1892]金陵刻經處刊,佛家系列,總大小為165M,古籍屋收藏,更過佛家系列看列表。
| ├──《般若燈論》(15卷1冊)(龍樹菩薩偈本,分明菩薩釋論,[唐]波羅頗蜜多譯,慧賾序)(清光緒24年[1898]金陵刻經處刊.pdf 261M
| ├──《大乘起信論等八種合刊》(疏•沙門法藏述,疏記會本•梁•三藏真諦譯,義記別記•沙門法藏述,纂注•梁•三藏ǜ.pdf 406M
| ├──《六祖壇經》(曹溪古本,[明]憨山大師堪校並序,[清]虛雲老和尚囑咐江伯昭收藏)(香港實業公司2014年影印).pdf 61M
| ├──《密宗道次第論,密宗論》(克主大師著,法尊法師譯,[唐]日本金剛空海撰)(台灣新文豐出版公司1979年、1997年影印.pdf 60M
| ├──《妙法蓮華經句解》(【宋】景定辛酉年[1261]釋聞達序)(台灣新文豐出版公司2006年影印).pdf 403M
| ├──《普庵手書加頌金剛般若波羅蜜》(【南宋】乾道已丑年[1169]普庵述)(杭州春光文教印刷廠2014年影印).pdf 31M
| ├──《釋迦方誌》(【唐】道宣撰,施貲1924年刻)(台灣新文豐出版公司1987年影印).pdf 51M
| ├──《四分比丘尼戒本》(姚秦三藏佛陀耶舍共竺佛念譯,寶華山傳戒比丘讀體依藏重刻,光緒二十一年[1895]金陵刻經處識ϼ.pdf 28M
| ├──《天目中峯和尚廣録》([明]張子華重刊,洪武20年[1387]徐一夔序)(香港佛教惠泉寺倡印,福島製作公司2005年承印).pdf 88M
| ├──《維摩詰集注》(李翊灼校輯)(台灣新文豐出版公司1979年、1992年影印).pdf 191M
| ├──《新刪定四分僧戒本》(【唐】貞觀二十一年[647]釋道宣撰,序。天津刻經處1930年謹識)(觀音寺倡印,宏大印刷制本Ņ.pdf 26M
| ├──《閱藏隨筆》([清]雍正3年[1725]元度編,太穆襌師節解,光緒9年[1883]汪國鳳序,1883年沙門聽潮真修謹撰序)(香港中華.pdf 129M
| ├──《證道歌注》([唐]永嘉襌師著,彥琪注)(合發印刷有限公司2014年印).pdf 15M
| ├──《梵綱經古跡,葯師經古跡,攝大乘義章,菩薩戒本記,百法明門論疏,菩薩戒羯磨記,菩薩戒本宗要合刊本》([唐]遁.pdf 141M
| ├──《梵綱經菩薩戒本——誦戒儀式注附》(觀音寺倡印,宏大印刷制本公司2014年影印).pdf 40M
| ├──《毘尼日用,沙彌十戒威儀録要》(毘尼日用切要——寶華山宏戒比丘讀體匯集,沙彌十戒威儀録要——金陵刻經處)ϼ.pdf 29M
| ├──《毘尼止持會集•下冊》(全二冊)(讀體大師撰)(泰京甘露寺1959年印).pdf 148M
❸ 初讀佛經,但不知具體讀什麼,請幫忙推薦!還請說說書名,出版社,還有比較好的譯本。
出自:法界佛教總會中文網-宣化上人法寶官網www.drbachinese.org/ 經典淺釋 大方廣佛華嚴經淺釋 大方廣佛華嚴經疏序淺釋 大方廣佛華嚴經凈行品淺釋 1974 大方廣佛華嚴經凈行品淺釋 1981 大方廣佛華嚴經賢首品淺釋 大方廣佛華嚴經普賢行願品淺釋 大乘妙法蓮華經 大乘妙法蓮華經淺釋 大乘妙法蓮華經安樂行品淺釋 大乘妙法蓮華經觀世音菩薩普門品淺釋 大佛頂首楞嚴經 大佛頂首楞嚴經淺釋(含新版五十陰魔淺釋) 大佛頂首楞嚴經五十陰魔淺釋 佛說阿彌陀經 佛說阿彌陀經淺釋 金剛般若波羅蜜經 金剛般若波羅蜜經淺釋 般若波羅蜜多心經非台頌解 大悲心陀羅尼經 大悲心陀羅尼經淺釋 葯師琉璃光如來本願功德經 葯師琉璃光如來本願功德經淺釋 地藏菩薩本願經 地藏菩薩本願經淺釋 占察善惡業報經淺釋 六祖法寶壇經 六祖法寶壇經淺釋 佛遺教經 佛遺教經淺釋 佛說四十二章經 佛說四十二章經淺釋 大乘百法明門論淺釋 大乘起信論淺釋 上人著述及其他 楞嚴咒句偈 大悲咒句偈(中英對照) 勸發菩提心文淺釋【新版】 七佛傳法偈淺釋 水鏡回天錄〈全文〉 水鏡回天錄白話解 - 帝王篇 水鏡回天錄白話解 - 賢聖篇 水鏡回天錄白話解 - 文士篇 再增訂佛祖道影〈圖文〉(新增) 佛祖道影白話解 - 西天歷代祖師 佛祖道影白話解(二) - 禪宗初期祖師(新增) 佛陀十大弟子傳 祖師的故事 - 菩提達摩祖師(中英.圖文) 祖師的故事─鳩摩羅什法師 天龍八部的故事 - 大鵬金翅鳥 虛雲老和尚畫傳集(上冊.中英) 虛雲老和尚畫傳集(下冊.中英) 虛雲老和尚涅盤專刊【圖像版】 永嘉大師證道歌詮釋 永嘉大師證道歌淺釋 論語白話解選輯 葯性賦淺釋 全真七子 上人開示 宣化上人開示錄(一) 宣化上人開示錄(二) 宣化上人開示錄(三) 宣化上人開示錄(四) 宣化上人開示錄(五) 宣化上人開示錄(六) 皈依的真義 為什麼要受五戒?(中英對照) 正法的代表(中英對照) 十法界不離一念心 經典開示選輯 1 照妖鏡 經典開示選輯 2 菩提本無樹 經典開示選輯 3 地獄不空 經典開示選輯 4 千手千眼 西方極樂是君家〈宣化上人談念佛〉 虛空打破明心地〈宣化上人說禪〉 百日禪選輯一 百日禪選輯二 佛根地〈 1975年佛七開示.中英) 1978年亞洲弘法紀實 - 放眼觀世界 1981年亞洲弘法紀實 - 法界唯心 1990年歐洲弘法開示 - 佛教新紀元 1993年訪台開示 1993年訪台開示〈中英對照) 宣化上人般若語庫 1 春日蓮華 宣化上人般若語庫 2 教育救國 宣化上人般若語庫 3 道德救國 宣公上人答問錄 - 金剛棒喝【新版】01-28-2007更新 宣化上人語錄 - 世紀末警鍾 人類的未來(中英對照) 練?功 無辜的小鬼(中英.附動畫) 出塵(中英繪本書.Flash檔) 破殼(中英繪本書.PDF檔) 天地靈文救世界 五行性 六字大明咒 老老實實地做個好人 (一九八七年上人對東北家鄉父老的談話) 其他法總出版品 佛說梵網經 佛說梵網經講錄.慧僧法師講述 白山黑水育奇英 - 宣化上人事跡【中國篇】 宣化老和尚追思紀念專輯第一冊 楞嚴咒(附漢語拼音.PDF檔) 大悲咒(附漢語拼音.PDF檔) 十小咒(附漢語拼音.PDF檔) 地藏懺(附漢語拼音.PDF檔) 弟子規淺釋(中英對照.漢語拼音) 大龜王(育良叢書.中英圖文) 懸命的蜘蛛絲(中英對照) 一個名叫春風的家 (育良小學.培德中學創校三十周年特刊) 法總二○一三年月歷(新增) 心法雜志(1956年上人創辦於香港)網頁版│圖像版 萬佛聖城在家菩薩戒本手冊 萬佛聖城日誦儀軌
❹ 佛教有哪些經文
一、凈土五經:
無量壽經、阿彌陀經、觀無量壽經、普賢行願品、大勢至菩薩念佛圓通章
二、禪宗七經:
心經、金剛經、圓覺經、楞伽經、楞嚴經、維摩詰經、六祖壇經、
三、其它佛經:
華嚴經、地藏經、葯師經、俱舍論大涅盤經、佛遺教經、解深密經、成唯識論妙法蓮華經、十善業道經、瑜伽師地論、大乘起信論、父母恩難報經、佛說盂蘭盆經、佛說四十二章經、佛說八大人覺經、占察善惡業報經、觀世音菩薩普門品、
(4)大乘起信論pdf擴展閱讀
一、長阿含經
長阿含經(Dirghagama-sutra)。原始佛教基本經典。北傳佛教四部阿含之一。因所集各經篇幅較長,故名。後秦佛陀耶舍、竺佛念譯。全經分四分四誦,22卷,共收30部經。此經梵本屬法藏部。曾在中亞發現梵本殘片。歷代別出異譯之單品約24種、58卷左右。
北傳漢譯《長阿含經》與南傳《長部經典》大體相應。《長部經典》共收34種經。其中有四經漢譯全缺;而《三十二相經》、《念處經》漢譯收在《中阿含經》 中;但南傳《長部經典》沒有《增一經》、《三聚經》和《世紀經》三經。一般認為,北傳傾向於把內容相近的經文排在一起,而南傳的排列則更多地保留了經文形成先後的原來面貌。
三、妙法蓮華經
妙法蓮華經(Saddharmapundarika-sutra) ,簡稱《法華經》, 在古印度、尼泊爾等地長期流行。在克什米爾、尼泊爾和中國新疆、西藏等地有40多種梵文版本,分為尼泊爾體系、克什米爾體系(基爾基特)和新疆體系。尼泊爾體系版本約為11世紀後作品,保持完整,已出版5種校訂本。1983年北京民族文化宮圖書館用珂羅版彩色復制出版了由尼泊爾傳入、珍藏於西藏薩迦寺的法華經。
《妙法蓮華經》 是佛陀釋迦牟尼晚年說教,明示不分貧富貴賤、人人皆可成佛。 關鍵詞「妙法蓮華」。「妙法」指的是一乘法、不二法;「蓮華」比喻「妙」在什麼地方,第一是花果同時,第二是出淤泥而不染,第三是內斂不露。
四、《楞嚴經》
《楞嚴經》是佛教的一部極為重要的經典。在《法滅盡經》上說:末法時代,《楞嚴經》先滅,其餘的經典跟著就滅了。
如楞嚴經不滅,正法時代就現前。楞嚴經包括:序分、三番破識、十番顯見、剖妄出真、會通四科、圓彰七大、審除細惑、從根解結、二十五聖圓通章、四種清凈明誨、楞嚴神咒、十二類生、歷位修證、七趣、五十陰魔。
五、《金剛般若波羅蜜經》
《金剛般若波羅蜜經》來自印度的初期大乘佛教。因其包含根本般若的重要思想,在般若系大乘經中可視為一個略本;本經說「無相」而不說「空」,保持了原始般若的古風。本經六種譯本中,通常流通的是鳩摩羅什的初譯。
如印順法師所說,此後的五譯是同一唯識系的誦本,比如菩提流支、達摩笈多等,都是依無著、世親的釋本譯出;只有羅什所譯為中觀家(般若系)的誦本。又如呂澄說,羅什傳龍樹的般若學,所以能「心知其意」;到玄奘新譯般若經,《金剛經》其實已「面目全非」了。
❺ 菩提心是什麼
問題一:什麼是菩提心,如何發菩提心? 我們學佛,什麼是最重要的?
對於這個疑問,相信很多學人都思考過。然而經典浩瀚,猶如佛經中「盲人摸象」的比喻,難以找到一個基礎和根本。
末學淺陋,以自己學佛的感受勉強回答這個問題:
答案是:發菩提心!
對初學而言,發菩提心是首要的;對學佛多年而未發心者而言,發菩提心是比開悟更重要的當務之急!
先解釋一下:
「菩提」, 翻譯為「覺」,這里是指「無上菩提」:成就無上佛果的「覺」, 即是成佛的意思;
「菩提心」, 全稱「阿褥多羅三藐三菩提心」 (無上正等正覺心),即是成佛的心;
「發菩提心」,就是發「阿褥多羅三藐三菩提心」,也就是發無上正等正覺之心。簡單一句話,就是要發「上求佛道、下化眾生」之心。
此菩提心之內容,即「眾生無邊誓願度,煩惱無盡誓願斷,法門無量誓願學,佛道無上誓願成」
一.發菩提心是成佛的第一步
我們學佛的初級目的:出離生死苦海,不受六道輪回;
我們學佛的終極目的:上求無上佛道;下化無邊眾生。
「眾生無邊誓願度,煩惱無盡誓願斷,法門無量誓願學,佛道無上誓願成」又叫做「諸佛通願」:諸佛在因地時,都發過這個願,若無這四宏願,諸佛無以成佛,佛法也就成了無源之水、無本之木。
以求佛道的因而得成佛之果,法爾如是,自自然然。
如未發求佛道之心,以何因而得佛果?
有《華嚴經》為證: 「菩提心者,則為一切諸佛種子,能生一切諸佛法故。」
二.發菩提心是判別菩薩與非菩薩的標准
「菩薩」:全稱「菩提薩省保菩提為「覺」, 薩飾「有情」(眾生),直譯為「覺有情」;很多場合,被解釋為「覺悟了的有情」。末學以為這個解釋值得探討。問一句:若必須覺悟才有資格稱為菩薩,那麼,怎麼會有「凡夫菩薩」之說呢?
《優婆塞戒經》:「在家之人發菩提心,勝於一切辟支佛果。(勝於二乘極果是什麼?菩薩!)出家之人發菩提心,此不為難,在家之人發菩提心,是乃名為不可思議。何以故?在家之人多惡因緣所纏繞故。在家之人發菩提心時,從四天王乃至阿迦尼吒諸天,皆大驚喜,作如是言:我今已得人天之師」!
以上經文不僅明示:「在家人發菩提心,勝於一切辟支佛果」。更以「天人師」稱贊發菩提心的在家凡夫!
故末學以為:「菩提薩省庇Φ苯饈臀:「求菩提(覺)的有情」,也就是:「求佛道的行者」。
因此,發了菩提心,就是菩薩;未發心者,就算有神通乃至有慈悲心,也不是菩薩!
還以《華嚴經》為證: 「忘失菩提心,修諸善法,是名魔業」
三.發菩提心能消重罪
《普賢菩薩行願品》雲:「菩薩自念。我於過去無始劫中。由貪鎮疑。發身口意。作諸惡業,無量無邊。若此惡業有體相者,盡虛空界不能容受。」
無始劫以來,無量罪業,是礙修學佛的主要原因;罪障深而福德淺者,就算聰明才智,鄲是「鈍根人」。因此,消除罪障是學佛的捷徑。
《優婆塞戒經》雲:「善男子,有智之人發菩提心已,即能破壞惡業等果如須彌山。」
四.發菩提心與往生凈土
曇鸞大師《往生論注》:「無量壽經三輩往生中,雖行有優劣,莫不皆發無上菩提之心。此無上菩提心,即是願作佛心。願作佛心,即是度眾生心。度眾生心,即攝取眾生生有佛國土心。是故願生彼安樂凈土者,要發無上菩提心也。若人不發無上菩提心,但聞彼國土受樂無間,為樂故願生,亦當不得往生也。」
徹悟禪師:「真為生死,發菩提心,以深信願,持佛名號。」此16字被奉為「凈土綱領」。
綜上所述,我們知道:開悟只是漫長的成佛道路上的一個必經之關卡。而發......>>
問題二:佛教常說的菩提心是什麼菩提心 菩提心的本體就是利益一切眾生、讓他們獲得如來正等覺果位的希求心,《現觀庄嚴論》中所說:「發心為利他,求正等菩提。」求無上菩提之心。又稱無上菩提心、無上道心、無上道意,或略稱道心、道意、覺意。此菩提心為一切諸佛之種子,是凈法長養之良田,若發起此心,勤行精進,則得速成無上菩提。蓋此菩提心乃大乘菩薩最初必發起之大心;生起此心稱為發菩提心,略稱發心、發意;最初之發心,則稱初發心、新發意,為菩提之根本。《大智度論》卷四十一雲(大正25・362c)U『菩薩初發心、緣無上道,我當作佛,是名菩提心。
問題三:菩提是什麼意思。 菩提
梵文Bodhi的音譯
意譯覺、智、知、道
意思是覺悟、智慧、大徹償悟、明心見性
共有三種:聲聞菩提、緣覺菩提、佛菩提
後者(佛之菩提)是最高的覺悟和智慧。
問題四:什麼是菩提心?如何發菩提心 我們學佛,什麼是最重要的?
對於這個疑問,相信很多學人都思考過。然而經典浩瀚,猶如佛經中「盲人摸象」的比喻,難以找到一個基礎和根本。
末學淺陋,以自己學佛的感受勉強回答這個問題:
答案是:發菩提心!
對初學而言,發菩提心是首要的;對學佛多年而未發心者而言,發菩提心是比開悟更重要的當務之急!
先解釋一下:
「菩提」, 翻譯為「覺」,這里是指「無上菩提」:成就無上佛果的「覺」, 即是成佛的意思;
「菩提心」, 全稱「阿褥多羅三藐三菩提心」 (無上正等正覺心),即是成佛的心;
「發菩提心」,就是發「阿褥多羅三藐三菩提心」,也就是發無上正等正覺之心。簡單一句話,就是要發「上求佛道、下化眾生」之心。
此菩提心之內容,即「眾生無邊誓願度,煩惱無盡誓願斷,法門無量誓願學,佛道無上誓願成」
一.發菩提心是成佛的第一步
我們學佛的初級目的:出離生死苦海,不受六道輪回;
我們學佛的終極目的:上求無上佛道;下化無邊眾生。
「眾生無邊誓願度,煩惱無盡誓願斷,法門無量誓願學,佛道無上誓願成」又叫做「諸佛通願」:諸佛在因地時,都發過這個願,若無這四宏願,諸佛無以成佛,佛法也就成了無源之水、無本之木。
以求佛道的因而得成佛之果,法爾如是,自自然然。
如未發求佛道之心,以何因而得佛果?
有《華嚴經》為證: 「菩提心者,則為一切諸佛種子,能生一切諸佛法故。」
二.發菩提心是判別菩薩與非菩薩的標准
「菩薩」:全稱「菩提薩省保菩提為「覺」, 薩飾「有情」(眾生),直譯為「覺有情」;很多場合,被解釋為「覺悟了的有情」。末學以為這個解釋值得探討。問一句:若必須覺悟才有資格稱為菩薩,那麼,怎麼會有「凡夫菩薩」之說呢?
《優婆塞戒經》:「在家之人發菩提心,勝於一切辟支佛果。(勝於二乘極果是什麼?菩薩!)出家之人發菩提心,此不為難,在家之人發菩提心,是乃名為不可思議。何以故?在家之人多惡因緣所纏繞故。在家之人發菩提心時,從四天王乃至阿迦尼吒諸天,皆大驚喜,作如是言:我今已得人天之師」!
以上經文不僅明示:「在家人發菩提心,勝於一切辟支佛果」。更以「天人師」稱贊發菩提心的在家凡夫!
故末學以為:「菩提薩省庇Φ苯饈臀:「求菩提(覺)的有情」,也就是:「求佛道的行者」。
因此,發了菩提心,就是菩薩;未發心者,就算有神通乃至有慈悲心,也不是菩薩!
還以《華嚴經》為證: 「忘失菩提心,修諸善法,是名魔業」
三.發菩提心能消重罪
《普賢菩薩行願品》雲:「菩薩自念。我於過去無始劫中。由貪鎮疑。發身口意。作諸惡業,無量無邊。若此惡業有體相者,盡虛空界不能容受。」
無始劫以來,無量罪業,是礙修學佛的主要原因;罪障深而福德淺者,就算聰明才智,也是「鈍根人」。因此,消除罪障是學佛的捷徑。
《優婆塞戒經》雲:「善男子,有智之人發菩提心已,即能破壞惡業等果如須彌山。」
四.發菩提心與往生凈土
曇鸞大師《往生論注》:「無量壽經三輩往生中,雖行有優劣,莫不皆發無上菩提之心。此無上菩提心,即是願作佛心。願作佛心,即是度眾生心。度眾生心,即攝取眾生生有佛國土心。是故願生彼安樂凈土者,要發無上菩提心也。若人不發無上菩提心,但聞彼國土受樂無間,為樂故願生,亦當不得往生也。」
徹悟禪師:「真為生死,發菩提心,以深信願,持佛名號。」此16字被奉為「凈土綱領」。
綜上所述,我們知道:開悟只是漫長的成佛道路上的一個必經之關卡。而發心......>>
問題五:菩提心是什麼意思 菩提心,菩提是梵語,翻議成中文,覺悟,智慧。菩提心很廣泛的,歷代祖師的說法也不同。
《觀無量壽佛經》講,菩提心即至誠心、深心、迴向發願心,具三心者,必生彼國。
《大乘起信論》也講三心,即真心、深心、大悲心,三心合而齊發為菩提心。義趣同《觀無量壽佛經》完全相同。
當代佛門大德黃念祖老居士在《凈宗心要》說,菩提心是大智慧、大慈悲、大願力,三個一體這樣的心。
藕益大師在《彌陀經要解》中,一語驚天地:「深信發願,即無上菩提,合此信願,的為凈土指南,由此而執持名號,乃為正行。」大師以前的祖師大德們,從來沒有這樣說過。
問題六:菩提心是什麼意思 菩提心的本體就是利益一切眾生、讓他們獲得如來正等覺果位的希求心,《現觀庄嚴論》中所說:「發心為利他,求正等菩提。」求無上菩提之心。詳稱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又稱無上菩提心、無上道心、無上道意,或略稱道心、道意、覺意。此菩提心為一切諸佛之種子,是凈法長養之良田,若發起此心,勤行精進,則得速成無上菩提。蓋此菩提心乃大乘菩薩最初必發起之大心;生起此心稱為發菩提心,略稱發心、發意;最初之發心,則稱初發心、新發意,為菩提之根本。《大智度論》卷四十一雲(大正25・362c)∶『菩薩初發心、緣無上道,我當作佛,是名菩提心。』
此菩提心之內容,即『眾生無邊誓願度,煩惱無盡誓願斷,法門無量誓願學,佛道無上誓願成』之四弘誓願,前一為利他之願心,後三為自利之願心。要言之,此心即是二利之願心,其體廣大,其德無邊。故諸經論廣嘆其德以勸發行者。舊譯《華嚴經》卷五十九雲(大正9・775b)∶
『菩提心者,則為一切諸佛種子,能生一切諸佛法故。菩提心者,則為良田,長養眾生白凈法故。菩提心者,則為大地,能持一切諸世間故。菩提心者,則為凈水,洗濯一切煩惱垢故。菩提心者,則為大風,一切世間無障礙故。菩提心者,則為盛火,能燒一切邪見愛故。菩提心者,則為凈日,普照一切眾生類故。菩提心者,則為明月,諸白凈法悉圓滿故。』
問題七:菩提心是什麼意思? 菩提心,指求道、求取正覺之心。
悉發菩提心,就是都生出求道成佛的願心。
問題八:佛教中的徹見菩提心是什麼意思? 徹 是(徹底), 菩提心 , 是(自性)就是完全覺悟 , 明白真像,回復無染的本性 ,
問題九:什麼是發菩提心? 三大阿僧o劫之後成佛――從發菩提心開始起算
馬鳴菩薩在《大乘起信論》講到什麼時候開始起算「三大劫之後成佛」――從發菩提心開始起算。
但是,發菩提心的時候必須符合三個條件:
第一個條件你要知道一切諸法從本以來即是涅,你要能夠如理正念真如法(要能夠理解、相信「一切諸法從本以來性涅故」)。
第二個條件,要樂積一切善法(能隨手做的好事你會很樂意的去做),
第三個條件要讓自己成佛以及普渡眾生成佛。才是一般世俗人所知道的那一種:
要起算「三大劫之後成佛」,需要你對於了義佛經聞思成熟之後,才會進入「三大劫起算」,你那個時候所發的菩提心才能在「三大劫」後成佛。
發起菩提心的人很多,但是沒有辦法進入三大阿僧o劫這個時間內。為什麼呢?理由是他不能「如理正念真如法」 。如理正念真如法以後,你去修積一切善法,是沒有造作想(比如你有在修積善法,你在修持一切的戒律等)。
附:《大乘起信論》原文:「信成就發心,略說有三。一、發正直心,如理正念真如法故。二、發深重心,樂集一切諸善行故。三、發大悲心,願拔一切眾生苦故。」
很多人「發菩提心」其實只知道發第二和第三個條件,而最為重要的第一個條件「如理正念真如法」卻沒有滿足,所以無法起算「三大阿僧o劫之後成佛」這個時間點。一個是沒有遇到真正合格的菩薩法師告訴他們,他們不知道發菩提心還有這個條件,另一個是即使知道了,他們也沒有能夠「如理正念真如法」。那他們應該怎麼辦呢?怎樣才能「如理正念真如法」呢?
他們應該深入學習大乘了義佛經和聖弟子所造的論。我推薦大家深入閱讀現代善知識呂真觀所著的《實證佛教導論》第七章「大乘法的實證」。
《實證佛教導論(部分內容)》電子版下載地址:pan./s/1mg6yJv6(用PDF閱讀軟體打開)
問題十:菩提是什麼意思 菩提,意譯覺、智、知、道。廣義而言,乃斷絕世間煩惱而成就涅盤之智慧。即佛、緣覺、聲聞各於其果所得之覺智。此三種菩提中,以佛之菩提為無上究竟,故稱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譯作無上正等正覺、無上正遍智、無上正真道、無上菩提。
佛之菩提,據大智度論卷五十三載,又分五種:
(一)發心菩提,謂十信菩薩發心求菩提,戶心則為至菩提果之因。
(二)伏心菩提,謂十住、十行、十迴向等階位之菩薩行諸波羅蜜,制伏煩惱,降伏其心。
(三)明心菩提,謂登地菩薩了悟諸法實相畢竟清凈,即所謂般若波羅蜜相
(四)出到菩提,謂第八不動地、第九善慧地、第十法雲地等三階位之菩薩,於般若波羅蜜中得方便力,亦不執著般若波羅蜜,滅除系縛之煩惱,出離三界,到薩婆若(一切智),故稱出到菩提。
(五)無上菩提,謂等覺妙覺證成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即佛果之覺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