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求推薦古代悲世或者淡雅多環境描寫的古言散文文集或者書名 最好附有pdf下載地址 還有英文散文
古言小說中的唯美句子
1、人世間,有一種痛苦叫做,夙願得償。——fresh果果《花千骨》
2、少為紈絝子弟,極愛繁華,好精舍,好美婢,好孌童,好鮮衣,好美食,好駿馬,好華燈,好煙火,好梨園,好鼓吹,好古董,好花鳥,兼以茶淫橘虐,書蠹詩魔,勞碌半生,皆成夢幻。——張岱《自為墓誌銘》
3、詩三百,一言以蔽之,思無邪。詞千篇,一語以概之,念無惡。歌萬首,一朝以焚之,詠上邪。賦單章,一夕以燃之,誦紅塵。
4、向來緣淺,奈何情深,但,不悔……相思——桐華《大漠謠》
5、「不要放棄,你要知宇宙恆長,萬物不滅。若是真愛,就不會計較哪怕已不是最初形態。好好守著,天地輪回,終有一天所有你以為離開和消逝的都會再次回來。」——fresh果果《仙劍奇俠之花千骨》
6、「他說他喜歡我,只要他喜歡我,我們就是相配的。」——唐七公子《華胥引》
7、正月觀燈,二月踏青,三月賞桃,四月流觴,五月賽舟,六月納涼,七月乞巧,八月賞月,九月賞菊,十月畫像,十一月參禪,臘月賞雪。——雍正《十二月行樂圖詩》
8、有時候負疚比直接的傷害更能摧毀一個人。——fresh果果《仙俠奇緣之花千骨》
9、如果這只是一場夢,他寧願永生不醒。如果這依舊是一個錯,他只願此刻一直錯下去。——果果《花千骨》
10、"我跨越千山萬水,只為尋得最初的你。——酒壑盛人《芊澤花》"
11、有一種等待是用來思憶的,那叫做望眼欲穿。有一種悲哀是用來放縱的,那叫做體無完膚。有一種愛情是用來懷念的,那叫做刻骨銘心。——vivibear《蘭陵繚亂》
12、陌上花開,可緩緩歸矣。——錢鏐《吳越王給他夫人的一封信》
13、當一個人的幸福達到極致之時伴隨而來的便是害怕失去的恐懼。——果果《花千骨》
14、如果我已經不再是我,你覺得我要如何才是幸福,你又要如何才是安心?——唐七公子《華胥引》
15、陌上人如玉,公子世無雙。——阿彩《帝凰之神醫棄妃》
16、我明白得太遲,而你終究不會在原地等我了。——唐七公子《三生三世十里桃花》
17、記住我,不能忘了我,假如今後喜歡上別的女子,一定不要讓我知道。——唐七公子《華胥引》
18、絕情斷念,絕情斷念,他永遠不會知道她對他的感情,更不會明白斷念劍對她而言意味著什麼。——fresh果果《花千骨》
19、人可以放下痛苦,又怎麼能放下和拋棄自己曾經擁有過的幸福?盡管那幸福背後,是懸崖峭壁,下面白骨森森。——fresh果果《花千骨》
20、感情常常就是這樣,哪怕只是剎那的相遇相知,瞬間的心暖心動,也值得人用一生去回憶和追逐,用一世去保護和守候。——fresh果果《仙劍奇俠之花千骨》
21、上善若水,水善利萬物而不爭。處眾人之所惡,故幾於道。居善地,心善淵,與善仁,言善信,政善治,事善能,動善時。夫唯不爭,故無尤。——老子《道德經》
22、一步一微笑,一步一傷心,一步一劫難,盡管記憶再悲傷,我卻笑著,不願遺忘。——fresh果果《花千骨》
23、這一生一世,再如何情深不悔,也只能成為茫茫歲月中潦草翻過的一頁,不會再有人憶起————九鷺非香《一時沖動,七世不祥》
24、「天上地下,太遙遠了」——側側輕寒《簪中錄》
25、她近在咫尺,只不過他一低頭就能觸碰到的距離,卻又遠在天涯,彷彿這一天一地的雨,下在她那邊的,與下在他這邊的,各有冷暖。——側側輕寒《簪中錄》
26、「太狠了……」黃梓瑕看看周子秦那匹溫順無比的「小瑕」,看看連馬都沒有的張行英,再看看自己的纖細的手腕,不由得覺得這場球真是堪憂。——側側輕寒《簪中錄》
27、"「我剛才在想,若是這人阻止了我,我會怎樣。」「可是他當真阻了,我才發現,我也不會怎樣。因為早就明白,他會這樣做。他考慮的事情很多,但是我永遠不會是最重要的那一個。''《深宮鎖凰孽》"
28、如果一份愛,讓你看不到身邊珍貴的親情,最後致一個一個地失去,他是不是該學著放手。——半壺月《天賜良媛》
29、就在昨日,他還帶著迷惘問父皇蘭亭:他已然傾盡一切去守護她,為什麼她還會懷疑!蘭亭告訴他:傾盡一切守護的未必全是愛,親人之間,恩義之間,都可以值得傾盡一切。但愛不同,當有一天,你發現,她死了,你活不了,這就是愛了!——半壺月《天賜良媛》
30、女人想擁有不一樣的命運,首先,自已要成為傳奇!——半壺月《天賜良媛》
B. 寧波哪有賣張黑女墓誌銘書法要黑底白字
買不到的話,可以自己找PDF點子文檔,然後到列印鋪裝訂成冊。再加個硬質的書皮,不比實體的差。
或者選擇網購,www.Z.CN 很好。
C. 魏碑字帖
魏碑字帖:
魏碑:是北魏埋藏(386-534)的碑誌,摩崖、造像等刻石文字,在我國書法藝術中具有獨特的風格。魏碑在漢字由隸書向楷書的演變過程中,上承鍾王,下啟隋唐,表現了藝術上的大膽的革新精神。康有為認為「北碑莫盛於魏,莫備於魏」,「其筆氣渾厚,意態跳宕,長短大小,各因其勢;分行布白,自妙其致。寓變化於整齊之中,藏奇崛於方平之內,皆極精采。」(《廣藝舟雙楫·備魏第十》)至清代,經阮元,包世臣,康有為的鼓吹,學習「魏體」之風大熾,形成碑學。
字帖:是供學習書法的人臨摹的範本,多為名家墨跡的石刻拓本、木刻印本或影印本。古代著名的書法都被刻在石碑上,後人為了臨摹他們的書法就把石碑上的字用紙拓下來,然後臨摹書寫。
D. 《精簡寫作》pdf下載在線閱讀,求百度網盤雲資源
《精簡寫作》([美] 羅伊·彼得·克拉克)電子書網盤下載免費在線閱讀
資源鏈接:
鏈接:https://pan..com/s/1ep6FYHrViOxvOvnj7Y9B9A
書名:精簡寫作
作者:[美] 羅伊·彼得·克拉克
譯者:黃筠
豆瓣評分:7.1
出版社:後浪丨中國華僑出版社
出版年份:2018-10
頁數:216
內容簡介:
快節奏時代的溝通與表達
簡潔來自精挑細選,而非粗暴壓縮
了解短文寫作的黃金法則
寫得簡潔、高效、耐人尋味
◎ 編輯推薦
☆ 在生活節奏逐漸加快的今天,每個人都渴望獲得更簡單直接的信息,更高效的溝通和表達,而這要求我們掌握新時代的寫作技藝——把文章寫得又短又好。
☆ 對工匠來說,想創造出鑽石耀眼的橫切面,必須專注、巧妙、 精細地打磨,做到無可比擬的精簡。寫作也一樣。只有認真打磨每一個細節,讓作品呈現出無法刪減一字一句的狀態,你內在的鋒芒才能充分地凸顯。
☆ 本書探討的是寫作中的一個基本法則:精簡。無論你想寫廣告文案、新聞還是詩歌、微小說……只有真正了解短文寫作的黃金法則,才能寫得簡潔、高效、耐人尋味。
是那些日常的簡短寫作造就了最為堅固的長篇巨制 ,而不是相反 。
——安伯托·艾柯
◎ 內容簡介
「重要的信息往往簡短,有力的寫作務必凝練」——在快節奏的時代,人們越來越注重溝通的成本與效率,如何寫得又短又好,是每一個現代人渴望掌握的寫作和溝通技能。了解短文寫作的黃金法則,才能寫得簡潔、高效、耐人尋味。
被譽為「全美寫作指導老師」的羅伊· 彼得· 克拉克在本書中帶領讀者深入探尋「短」寫作中的表達規律和創意思維,並聚焦於寫作中的一個基本法則:精簡。從莎士比亞的劇作到林肯的演講;從詩作、歌詞、廣告到標題、段子、圖片說明,甚至墓誌銘、網路表情符……所有「短」寫作都是本書的討論對象,而書中所有案例均不超過300個單詞,在作者天馬行空、幽默風趣的文字中,我們將一窺「精簡」寫作的奧秘。
作者簡介:
羅伊·彼得·克拉克(Roy Peter Clark),在美國佛羅里達州波因特學院(Poynter)教授寫作,培養了包括托馬斯·弗蘭奇(Thomas French)、黛安娜·薩格(Diana Sugg)等一批普利策獎獲獎作家。1977年他被《聖彼得堡時報》(St. Petersburg Press)聘請為美國最早的寫作指導之一,與「美國報紙編輯協會」合作一道提升全美報紙的寫作水平,被譽為「全美寫作指導老師」。他曾入選名人堂,與同行安·蘭德斯(Ann Landers)共享殊榮。他曾是美國瓦薩學院(Vassar College)的明星駐校作家,獲得了與比利·柯林斯(Billy Collins)、薩爾曼·魯西迪(Salman Rushdie)等作家同樣的頭銜。
E. 《墓誌銘圖書館》pdf下載在線閱讀全文,求百度網盤雲資源
《墓誌銘圖書館》([英]薩繆爾·法努斯)電子書網盤下載免費在線閱讀
鏈接: https://pan..com/s/1iqHRmXFKB7Xkg89qgYgTbA
書名:墓誌銘圖書館
作者:[英]薩繆爾·法努斯
譯者:黃蘭嵐
豆瓣評分:6.9
出版社:上海文藝出版社
出版年份:2019-8
頁數:413
內容簡介:
墓誌銘是生命的總結,
墓碑被視作不朽,
人們希望用怎樣的文字長存世間?
生者在逝者的墓誌銘中寄託哀思,發表勸誡,甚至是苛刻的批評。
「蓋棺定論」的關切不再是公道與否,而變成了對當時道德與風尚的宣告。
作者簡介:
薩繆爾•法努斯,牛津大學博德利圖書館的出版總監。博德利圖書館是錢鍾書筆下的「飽蠹樓」,於1602年開放,是歐洲最古老的圖書館,也是僅次於英國圖書館的英國第二大圖書館。
F. 《墓誌銘圖書館》pdf下載在線閱讀全文,求百度網盤雲資源
《墓誌銘圖書館》網路網盤pdf最新全集下載:
鏈接: https://pan..com/s/1gMhZEmiqODCvjhh3jiCTkA
G. 一念非凡 科學巨擘是怎樣煉成的 pdf
一念非凡科學巨擘是怎樣煉成的
曹則賢(中國科學院物理所研究員,博士生導師)
牛頓爵士(Sir Isaac Newton, 1643-1727), 英國數學家、物理學家和天文學家。牛頓是數學和物理學的開創性人物,他的《流數術》和《基於無窮多項式的分析》開啟了微積分這個數學領域,而其《自然哲學之數學原理》則奠定了經典力學的基礎。此外,他還第一個觀察記錄了棱鏡對日光的折射,提出了光的微粒說。牛頓被認為是人類歷史上最偉大的科學家。他的墓誌銘是英國詩人Alexander Pope仿照《聖經》的第一句撰寫的:「Nature and nature's laws lay hid in night; God said 「 Let Newton be!」 and all was light (自然和自然的定律隱藏在暗夜中;上帝說「讓牛頓來吧」,於是宇宙一片光明)。」
牛頓是一個當今世界人人都要熟悉的人物,所以關於他的生平、軼事之類的內容就不必多費筆墨了。讓我們直奔他的兩項偉大成就,微積分與牛頓力學,看看是什麼激發了他的靈感,而牛頓又是如何將靈感的火花拓展成學問的體系的。
二項式展開與微積分
英文里提及微積分,會用 the calculus 的說法,就象提及歐幾里得的《幾何原本》會用 the elements 一樣。加上定冠詞 the,就強調了所指內容是令人崇敬的獨特存在。微積分在過去對許多人來說就是高深學問的代稱,也許這種局面還會持續很長時間。
英文中積分一詞是 integral calculus,微分是 differential calculus。中文把 calculus 翻譯成微積分,其實這個詞本意應該是計算、一種計算體系。求極值,以及求二維幾何體的面積和三維幾何體的體積等問題,是一些古老的問題。古代中國人、希臘人早就得到了一些結果。在17世紀後半葉,關於無窮小分析已經有了很多的觀點、方法和具體發現,是到了有人將之組織成一門嶄新學問的時候了。德國的萊布尼茲1684年發表了一篇求最大、最小和切線新方法的文章,其中用到了 calculi 一詞。等到1696年法國人洛畢大 ( Guillaume de L』Hôspital )寫出了第一本這方面的教科書,微積分,the calculus,就成了這門新學問的名字。
雖然歷史上有牛頓和萊布尼茲關於微積分發現優先權的爭論,但有一點是肯定的,牛頓是研究和發現了微積分的。那麼,牛頓發現微積分的關鍵一步是什麼呢?是對二項式展開的推廣。
只要願意,可以得出任意次方二項式,n是自然數,的展開。所有二項展開式的系數被總結在楊輝三角(西方人稱為Pascal triangle )中(圖1)。楊輝三角很容易記住:每一行都比上面一行多一項,且總是以1開始和結束,中間的數字都由上一行相鄰的兩個數相加得到。千萬不要輕易認為你懂得了楊輝三角,這類數學對象包含內容之豐富與深刻是常人無法想像的。
圖1 楊輝三角,第n行的數字就是對應的展開式中各項的系數。
二項式展開這樣的知識,對我們一般人來說就是僵硬的教條。可是,在牛頓眼裡,知識是可以拓展、發展的,是用來超越的。偉大的牛頓就把上面的二項式展開公式拓展到指數是分數、甚至是負的情形, 即他不僅會展開這樣的二項式,還會展開這樣的多項式。牛頓給出了的展開式的一般表達,其中P, Q是任意的實數,m/n是一個分數, 即
這里的A, B, C, D…代表在該字母出現前的那一項表示。當然這樣的展開包括無窮多項。牛頓用對的展開來驗證他的展開式公式是否正確,他發現的展開為。對這個式子的右邊求平方,可以發現結果為無窮級數,大家可以自己驗證這一點。這是一個人所眾知的等比級數,其和就是,這證明了上面的展開是正確的。世界真奇妙,而這奇妙需要牛頓這樣的人去揭開蒙在其上的面紗。
這樣看來,形式的無窮級數可以表示一般的函數f(x)。牛頓進一步地發展了求逆級數的方法,即從無窮級數出發,去得到級數。二項式展開公式的推廣和求逆級數的方法,是牛頓發展微積分的重要工具。
有了這樣的二項式展開,牛頓要證明曲線在0到任意x (x>0)的一段內所覆蓋的面積為。牛頓關於這個問題的論證過程給人以雜亂無章的感覺,且包含很大的邏輯漏洞,因此被譽為是「一種簡潔的難以理解的形式」。不管怎樣,牛頓的這個論證,用現代數學語言可表述為:對於任意實數 a ,函數的一階微分為。有了這個關系,微積分的發展算是踏上了平坦大道。
在牛頓那裡,微分被稱為流數術(fluxion),積分被稱為逆流數術 (the inverse method of fluxion)。 Fluxion,和其它表示流動的英語詞如flow (流動),fluctuate(漲落),flux (流量)等是同源詞,都和流動或者速度有關。把位置隨時間的變化當作時間的函數,這個函數的流數,或者微分,就是速度。萬物皆流,物理學的方程,本質上就是流的方程。
蘋果與萬有引力
關於牛頓,有個神奇的傳說,說牛頓某日坐在蘋果樹下,一顆蘋果[1]碰巧掉到了他的頭上,這讓他頓悟了萬有引力的奧秘。這個傳說有人說是虛構的,但也見於他的熟人後來的文字中。但是,因為牛頓的巨大影響力,人們倒是寧願相信這個傳說是真的。牛頓的母校劍橋大學的三一學院就種了這么顆牛頓的蘋果樹 (圖2),說是曾經給牛頓帶來靈感的那棵蘋果樹的後代。這是一個關於偉大發現時刻抑或是帶來偉大發現之靈感的記憶符號。人們很容易就引種了牛頓的蘋果樹的後代,但能砸出靈感的蘋果一直沒能等到牛頓那樣的能砸出靈感的腦袋。
圖2 劍橋大學三一學院里後來種的蘋果樹。
且不說是否有這樣一棵蘋果樹,那樹上的某個蘋果掉到了牛頓頭上激發了牛頓的靈感,從而使他參透了萬有引力的奧秘。可以肯定的是,牛頓在研究行星運動的規律時,是注意到了地球上的落體運動的,而成熟果子的掉落是再自然不過的自由落體運動。實際上,早在牛頓出生之前,落體定律已經由伽利略得出,而行星運動三定律也已經由開普勒悟出。
很久以前,人們認為是力造成了運動。人類認識史上的一個偉大進步是關於慣性定律的認識。物體都有慣性,不受外力的物體保持靜止或者勻速運動(這一點後來被表述為牛頓第一定律,但其實早在牛頓之前已被人們所認識)——力是運動改變的原因。那時候,人們談論的力是壓力、摩擦力、推力這類通過接觸才有的力(contiguous force)。
天上行星的運動讓無數人好奇,歷史上許多古老的文明都有關於行星運動的觀測記錄。開普勒於1609-1619年間基於第谷的觀測數據,把太陽當成是行星運動的參照點[2],從而總結出了著名的行星運動三定律。其第一定律說行星在以太陽為焦點之一的橢圓軌道上運動,第二定律說行星在單位時間內相對太陽掃過相同的面積。為什麼是這樣?或者說是什麼形式的力讓行星採取這樣的運動形式?人們想回答這樣挑戰性的問題。
行星向前飛行,還不斷地改變其運動的方向和快慢。一個直覺的想法是,有一股指向前方的拉力牽著行星往前運動。可這個力從哪裡來?如果有,那麼這個力的來源一定不是接觸力,而應該是一種遠距作用或者超距作用(action-at-a-distance)。認識到存在超距作用是人類認識史上的一大進步。那麼這種超距作用力又該是什麼樣的?
也許真的是落下的蘋果給了牛頓以靈感。 蘋果一旦脫離了和樹的連接,就立即直往下朝地面落,說明地球對它的超距作用一直都在。也許地球對天上的月亮、太陽以及那些星星都存在這樣的超距作用,當然太陽也應該以這樣的超距作用影響著行星的運動。另一方面,蘋果掉到腦袋上砸得腦袋疼,那是因為腦袋擋在了它的去路上。如果沒遇到人的腦袋,它會一直落到地面上。如果沒有地面或者在地面上掘口井,蘋果則會一直朝下落去。老天,那蘋果會一直落到地球中心去。 那個超距作用力,具體地說地球對蘋果的吸引力,是一直指向地球中心的!此時,牛頓該是悟到了引力或者重力的真諦:引力存在於所有物體之間,是超距作用,是有心力(central force)。
那麼,假設太陽和行星之間存在的引力是有心力,這能解釋觀測到的行星軌道的性質即開普勒三定律嗎?牛頓假設物體間的引力是沿兩者連線的有心力,且大小與距離平方成反比,他用平面幾何證明了這樣的行星軌道確實是以太陽為一個焦點的橢圓。有了這個結論,開普勒第二、第三定律的證明就好辦了。牛頓關於開普勒第一定律的證明被收錄在他的《自然哲學之數學原理》一書中。圖3所示一英鎊的紙幣上是簡化了的牛頓證明所用的圖解。筆者觀此圖及證明時,如赤貧之人面對二斤重的鑽石,被驚訝得手足無措。有人若覺得自己平面幾何學得好,不妨試試看能否看得懂牛頓的證明過程。後來,錢德拉塞卡重寫了這個證明,當然啦,那證明就長了很多,而且也未必更容易懂。
圖3 一英鎊紙幣背面的牛頓和他的典型事跡。左上部分的圖案和圖中牛頓所持書中圖案一致, 是《自然哲學之數學原理》中關於有心力下行星軌道為橢圓的幾何證明。
有了微積分,有了萬有引力,經典力學這門科學終於建立起來了。重要的是,牛頓的工作是理性思維的典範。牛頓出生時,科學在西方世界還沒能取得對中世紀愚昧的優勢地位,到他去世時,西方已經步入理性時代,牛頓於此厥功甚偉。
牛頓給筆者最深刻的啟示是,一個偉大的科學家不僅要有深刻、大膽的思想,還要有證明自己思想正確的能力。將不斷涌現的思想和證明(或者演示)編織在一起,那就是知識的體系。
後記有趣的是,古文里有「牛頓」的說法。曹操《秋胡行》有句雲:「牛頓不起,車墜谷間。」
本文原為曹則賢著《一念非凡——科學巨擘是怎樣煉成的》(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2016.5)的第六篇,此次發表時略有增添。
注釋
1.這是人類文明史上第二個著名的蘋果。第一個是蛇引誘夏娃的那隻蘋果;第三個是一隻沾上氰化鉀的蘋果,天才阿蘭·圖靈咬去一口結束了他富有創造力的生命。
2.這是人類文明史上的又一個偉大事件,人類把看待天體運動的參考點從自己的腳下挪到了別的地方。
參考文獻
1.Gottfried Wilhelm Leibniz, Nova methos pro maximis et minimis, itemque tangentibus, quae nec fractas nec irrationales quantitates moratur, & singulare pro illi calculi genus, Acta eruditorium, 467–473,1684. 一種同樣適用於分數或無理數情形的求最大、最小和切線的新方法以及對一類特例的計算(拉丁文)。
2. G. F. A. de L』Hospital, Analyse des infiniment petits, pour l』intelligence des lignes courbes, Paris, 1696. 用於理解曲線的無窮小分析(法文)。
3. William Dunham, The calculus gallery: masterpieces from Newton to Lebesgue, 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 (2005). 中譯本為《微積分的歷程—從牛頓到勒貝格》。
4. Richard S. Westfall, Never at rest: a biography of Isaac Newton,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83).
◆ ◆ ◆ ◆ ◆ ◆ ◆ ◆ ◆ ◆ ◆ ◆ ◆ ◆ ◆
《一念非凡》作者序
人類歷史是由少數英雄人物創造的觀點,曾遭遇過激烈的批評。但是,如果說「科學的歷史是由少數英雄人物創造的」,估計反對的人不會太多。因為,論及一些偉大的科學成就,別說敢腆著臉硬去爭功,一般人如筆者這樣資質的僅只是能弄懂只鱗片爪就足以為自己感到自豪了。當然,我這里說的科學指的是數學、物理這樣的已經形成足夠嚴謹、厚重體系的學科。
一部科學史,就是不多的幾位巨擘揮灑天才的歷史。有些人,象伽利略、哈密頓、歐拉、開爾文爵士這樣的,他們的思想能穿透存在之未知的迷霧,為人類帶來智識的啟迪。有些人,比如龐加萊,又比如伽莫夫, 他們來到世上就是為了向世人展示這個世界是有天才存在的。每每讀到這些大師們的思想,領略了點滴他們天才的成就,總讓人有莫名的興奮和感嘆——為什麼在這塊最古老的、養育了人類之最大部分的土地上,不曾出現過這樣的科學巨擘呢?
也許並非我們生而平庸,而是在我們嗷嗷待哺的時候沒有見識過榜樣的力量,沒有高屋建瓴的智者予我們以醍醐灌頂式的洗禮?!那些科學巨擘們,都是在少年時期就得到了充分的、高品質的教育和啟迪的。少年心中不知什麼才是真正偉大的思想成就,什麼樣的人才是真正的科學大師,自然也沒有成為大師的渴望與野心。那麼,從他們中間產生科學巨擘的可能又在哪裡?
不知從何時起,筆者一直有一個願望,希望能把自己理解的那些科學巨擘們的思想與成就之點滴與朋友們——尤其是那些朝氣蓬勃的少年朋友們——分享。但是,正確理解和准確傳達這些科學大師們的思想與創造性成果遠超筆者能力之外。抱著退而求其次的想法,筆者撰寫了這本小書,向讀者介紹那些科學巨擘們成就其科學地位的非凡一念——也許只是一個偶然的念頭,但是後來成了科學史上的標志性事件,給科學,進一步地給人類文明,帶來了意想不到的推動。衷心希望這本小書能夠對年輕的朋友們,從中學生到剛踏入研究生涯的青年學者,有些許的幫助。
本書著眼的人與事,僅限於哲學、數學和物理三個領域。沒有別的原因,只是因為一些哲學、數學、物理領域里的大師具有別樣的魅力,他們的成就在我的心中引起了特別的崇敬,按照康德的說法,就是「我對它們的思考越是經常和持久,它們就越是以嶄新的、不斷增長的驚奇和敬畏充滿我的心靈。」 讀者將會注意到,本書提及的一些人可是哲學家-數學家-物理學家三位一體的,有人甚至還同時是語言學家或別的什麼學家。盡管可能不正確,我還是以為物理學,就心智努力的成分而言,多少遜於哲學和數學對智力以及品格的要求。不是數學家的物理學家,總是和物理學有那麼一層隔閡。一個不爭的事實是,哲學家和數學家裡幾乎沒有名不副實的人,遑論欺世盜名之徒。
本書包含30篇短文,其中前25篇大體上每篇介紹一位科學巨擘取得偉大成就時的某個非凡一念;第26篇談論作為學者品格的高傲的孤獨——寂寞中沉思的人才能瞥到黑暗中最微弱的亮光;接下來的3篇分別講述一位中學老師、一位工廠學徒和一位農民是如何憑一個非凡念頭影響了科學的;最後一篇特別談談平凡人如何也能享受學習和參與科學創造的樂趣。內容上我在保持通俗易懂的同時,仍然堅持加入一些深刻的東西,包括數學公式。有一種說法,每多一個公式,書的讀者就減少一半。按照這個說法,本書的讀者數將少於1。不過我不太相信這個說法。每一個健康的頭腦,都是喜歡挑戰的。數學公式之所以能嚇走讀者,可能是因為公式是以一種生硬的、唬人的方式出現的,如同有人把家常話般的德國哲學翻譯成晦澀難懂的文本一樣,問題出在作者或者譯者的不道德而不是因為數學或者哲學的不隨和。本書中的數學公式,如果讀者不感興趣,不妨直接跳過去,絲毫不影響感受那些科學巨擘靈光一現時的奇思妙想。但是,我希望讀者能努力理解這些看似艱深的東西,不要有身入寶山空手回的遺憾。在一些篇章後面我會列出一些非常專業的參考文獻,我不認為在這樣的書中列出這些專業的內容是多餘的。雖然這些文獻可能是以一種你還不會的語言寫成的,或者它的內容也不易理解,但是,設若這些內容在你的內心深處激起了成為科學大師的激情,那麼這些文獻可能就會成為你的墊腳石。會有那麼一天,你能讀懂它的——說不定那時你還嫌它淺顯呢。
這本小書是筆者的學習筆記、心得體會,也是筆者內心深處的一聲嘆息。因為作者功力鄙薄的原因,它雖然能為朋友們展示一些偉大學術創造過程中的腳手架的遺跡,卻不足以讓人們一窺科學創造的門徑。有志於科學事業的朋友,請早點嘗試閱讀科學巨擘們本人的著作,早日達成對大師之偉大成就的獨特視角下的理解。
理解了科學大師之人與成就的一個附帶好處是,它會讓你謙虛——發自內心地,由衷地。
本書的閱讀對象是任何一個對本書感興趣的人。筆者無意也無法把難度控制在某個層次上;實際上,筆者根本就不接受把知識劃分為中學生、大學生、研究生和教授能理解的不同層次的說法。倘若一本書能讓不同的讀者群都多多少少能有一些收獲,哪怕僅僅是閱讀時的會心一笑,那就是成功。再者說了,如果所讀之書沒有一點難度,那我們的進步從而何來?
你一定注意到了,有很多來自偉大頭腦的靈光一現這里沒有提及。沒有關系。這是一個開放的系列,稍待時日會有更多的內容在未來會被添加進來。
這個民族,這個我所屬的多災多難但一直生生不息的民族,無論如何要對科學做出一點實質性的貢獻。 而為此,我們要學會如何學習、如何創造。馬上發起沖擊,angreifen,sofort!
曹則賢
2013年春動筆
2015年秋定稿 於北京
H. 求一個《高麗墓誌銘集成》的PDF版
網路私信你了,有《高麗墓誌銘集成》的PDF
I. 哪位大哥大姐能給我一個 《全唐文補遺千唐志齋》的PDF或者word什麼的,我感謝萬分啊!!!!!!!!
唐代石刻文獻的重要收獲
——評《全唐文補遺·千唐志齋新藏特輯》
陳尚君
今年五月在北京見到千唐志齋主人張鈁先生的外孫女李鳴女士,她因為與我是大學同年級同學,因此談得很投機,
給我看了有關張鈁先生家族的許多珍貴資料,還談到河南文物部門准備紀念張先生的安排,最後說到千唐志齋近十多
年來廣徵石刻碑誌,數量多達五六百方,有許多珍貴的發現,而且不久有出版的可能,引起我更大的興趣。我始終認
為二十世紀唐代石刻文獻的大宗發現,極大地改變了唐代文史研究的格局,造成了全新的氣象。其中最重要的部分,
就是三十年代張鈁千唐志齋的一千二百多方藏品。近 二十多年新發表的大批唐代碑誌,其 中超過一半發現於洛陽一帶。
以千唐志齋的地位和影響,新藏品肯定有極高的文獻價值,十分值得期待。承西安碑林博物館王慶衛先生告知,我得
以見到這批新志的目錄,不久又得見全書。披覽所及,深感此批墓誌是最近二十多年來洛陽地區新發表墓誌中分量最
大的一批,其中涉及到唐代政治、社會、文化、民族等方面的記載極其豐富,且絕大多數為首次刊布,具有極其重大
的學術研究價值,是唐代石刻文獻的又一次重要收獲。
《全唐文補遺·千唐志齋藏志特輯》( 後文徑稱《特輯》,引錄時僅注頁碼), 三秦出版社 2006 年 6 月出版,署吳
剛主編,王京陽、趙跟喜、張建華副主編,點校者除三位副主編外,還有陳忠凱、袁憲、馬馳三位,其中趙跟喜為洛
陽千唐志齋博物館館長,《前言》由其撰寫;馬馳為中國唐史學會副會長,可以說是文物學者與唐史學者合作整理的
成果,達到了很高的學術水準。全書收入墓誌共 589 篇,唐以前35 篇,宋以後 33 篇,唐五代墓誌凡 521 篇,其中極
少數為舊志,如《元顯儁墓誌》,可能發表雖早,後歸千唐志齋,因收入。個別墓誌在他處也曾發表,如崔顥《唐故
太子洗馬滎陽鄭府君(齊望)墓誌銘》也見於趙君平《邙洛碑誌三百種》,絕大多數為近十多年出土而為千唐志齋收
集,並在《特輯》中首次發表,顯得特別珍貴。
《特輯》承《全唐文補遺》的一貫體例,因收入千唐志齋近年所得全部墓誌而稍作變通,將唐以前和宋以後墓誌
六十多方,作為附錄收入,是妥當的處置。這些墓誌中,確有一些很重要的文獻。唐前所出弘農楊氏的多方墓誌,王
慶衛先生已經另作文考試。李 清臣撰范仲淹妻張氏墓誌,涉 及范氏家室生平關系至大,就 不必我再費辭言了。范 杲( 小
傳作范景,恐誤,杲為宋初名臣范質子)撰劉溫叟墓誌,對於五代史研究關系至大。我先前作《舊五代史新輯會證》
未能利用,是很可惜的。其中關於劉岳家世和溫叟知貢舉始末的記錄,尤其珍貴。
當然,《 特輯》在體例、標點、作者等方面,仍有一些細節出入。如因為全部唐墓誌均按照時間先後編次,以致盧
載、崔從、崔沆、柳雍門等有二篇之作者,均兩次列目,有失《全唐文》作者歸一的原則。標點之出入,如 244 頁《崔
氏墓誌》「 以山越叛,換裴君實施於戎事,以疆場之近,而夫人不獲乎偕行」,「 換」當作「渙」, 應連上句讀,「 疆場」
應作「疆埸」。 未見拓本,可能是原本如此。再如 358頁《唐故巨鹿魏府君墓誌銘》「 曾祖知南府,皇守侍中、戶部尚
書、同中書門下三品」, 以其下文求之,知為玄宗相魏知古,「 南府」二字不可解,可能屬於誤錄而失校。182 頁《崔
氏墓誌銘》「 父神基」保存了「基」字末筆的闕筆,也沒有必要。以上諸點均屬細節出入,並不影響全書的基本質量。
石刻文獻多數都屬於私家文獻,但因為寫於特定時地,為特定原因寫作,與史書之為官方史家系統整理成史者有
很大不同。墓誌當然是為死者蓋棺而作的作品,具有不可避免的掩瑕頌德的目的,即使稱為諛墓也不為過。但若學者
善於綜合分析,去偽存真,也可以發現許多可以補充史實的重大記錄。現在的墓誌考釋類文章大多是將墓誌所述與史
書比讀,以資於解讀墓誌,若有與史書不同或者史書不載者,就認為可以訂補史書。這種方法不能算錯,但史書不能
備載一個時代的所有雞毛蒜皮的事情,墓誌有而史書不載者非常正常,不必指責史書。對此,岑仲勉先生在《貞石證
史》中已經有過經典的論述。本文即擬秉持此一立場,重點揭示本書中所包含的有資唐代文史研究的重要信息。
《特輯》提供了大量唐代著名文人的文章,可以提到的很多,在此僅舉兩個具體的例子。杜甫《壯游》詩雲:「 斯
文崔魏徒,以我似班揚。」 自註:「 崔鄭州尚,魏豫州啟心。」 魏啟心的詩文一直沒有存世者。本書收入開元二十一年
太子中舍魏啟心撰《唐故冀州刺史姚府君夫人弘農郡君楊氏墓誌銘》,頗有文采,對於研究杜甫早期生平很重要。順
2
便提到,崔尚的墓誌也已經在《洛陽新出土墓誌釋錄》發表,可知崔曾為杜甫祖父杜審言賞識,詩歌也頗負時名。中
唐著名詩僧清江,今存詩一卷,其生平詳《宋高僧傳》卷一五本傳,但無文章傳世。本書收其撰《唐故安國寺清源律
師墓誌》,志主即《宋高僧傳》所稱之「與同學清源從守直和尚下為弟子」之清源,守直則應從《文苑英華》卷七八
六皎然《唐杭州靈隱山天竺寺故大和尚塔銘》作守真。此篇可以見到清江的文章才能,見到他與清源的同學深情,在
僧文中頗罕見。同時,墓誌提到清源是嚴挺之孫,嚴武子,而前引《宋高僧傳》和皎然文均稱其為越州人,對於了解
嚴武一家的實際占籍,也提供了重要線索。
《特輯》收錄有詩篇傳世者之墓誌,即有邵炅(146 頁姚重晠《唐故朝請大夫行尚書考功員外郎上柱國魏郡安陽
邵府君墓誌銘》)、張錫(152 頁邢巨《唐故銀青光祿大夫工部尚書絳州刺史上柱國平原郡開國公張府君墓誌銘》)、許
景先(160 頁韓休《大唐故吏部侍郎高陽許公墓誌銘》)、鄭虔(詳下)、 崔備(324 頁張惟素《唐故諫議大夫清河崔府
君墓誌銘》)、 徐放(327 頁元佑《唐故朝散大夫守衢州刺史上柱國徐君墓誌銘》)、 賀蘭遂(341 頁許豐《唐故河南賀
蘭府君墓誌銘》)、 盧 載( 376 頁盧載自撰《 唐朝議郎守太子賓客分司東都上柱國賜紫金魚袋盧載墓誌銘》)、裴 夷直( 397
頁李景讓《唐故朝散大夫守左散騎常侍贈工部尚書裴公墓銘》)。 墓 志提供了這些作家研究的完整資料。如賀蘭遂,《日
本國見在書目》中有其集二卷,《千載佳句》中存其詩十多聯,但其生平一直無從考索。友人孫猛方作《日本國見在
書目》的箋證,苦無資料,我告之此墓誌已出,很感興奮。自撰墓誌,《 特輯》中有兩篇,盧載自撰墓誌是很有特色
的一篇。盧載不按當時的習俗備載家世閥閱,而是自稱「性靈疏愚,言語方質,才知聳善,未及有方」, 並引與友人
書,以為「身不登神仙,道不濟天下,過此以往,則皆略同,便當處山」, 可見其自負之高。墓誌中引到他自認為得
意的文章,有「《 建中德音述》一篇,是興起德宗皇帝終美之意;《文定》一首,是伸陳伯玉微婉被謗之由」, 另有為
魏博節帥起草的文書,可以見到他道濟天下的努力。遺憾的是,雖然官至兵部侍郎,但僅存《元德秀誄》一文和寫於
南嶽的兩句詩。此 篇墓誌的發現,讓 我們有機會了解一位傲兀文人的自負和追求。日 本京都大學川合康三教授曾著《 中
國的自傳文學》(中央編譯出版社 1999 年出版蔡毅中譯本),著力研究有個性人士在自傳中的個人描述。盧載此篇與
《全唐文補遺》第八輯收梁寧《唐故尚書水部員外郎以著作郎致仕彭城劉府君墓誌文》所引劉復自敘,是近年發現文
獻中最有特色的兩篇自傳,值得向川合教授作介紹。劉復有文集三十卷,凡五百多篇,今存詩十多首,較盧載稍微幸
運一些。
《特輯》中墓誌的文學史料也極其豐富。樊宗師《樊湊墓誌》( 278 頁),是繼《千唐志齋藏志》收錄其《樊涚墓
志》後再次發現其遺文。這位以文章怪奇名世,但被韓愈許為「文從字順各識職」的文章家,再次讓世人看到其為文
平易順暢的一面,證明韓愈的評價確非虛譽。陳翃《唐故朝散大夫檢校尚書駕部郎中兼同州長史郭公(湜)墓誌銘》
(271 頁)記墓主「著書數十卷」, 今存惟《高力士外傳》一種,是研究開元天寶軼事的重要著作,墓誌提供了作者
的完整傳記。陳翃撰有《郭汾陽家傳》,雖然已經亡逸,但宋人引用尚多。本志是其撰文墓誌第二次出土。裴虔餘《唐
故秀才河東裴府君(岩)墓誌銘》雲:「 數年之間,遂博通群籍,能效古為歌詩,迥出時輩,多誦於人口。前輩有李
白、李賀,皆名工,時人以此方之。」 裴岩沒有詩傳世,時人的評價恐不免誇張,但以李白與李賀並提,這是很早的
例證,當為文學史家注意。本書 315 頁收前試大理評事王建撰《李仲昌墓誌》,作者是否詩人王建,還有待查考。
崔胐《劉元貞墓誌》(196 頁,題長不錄)是體例很特殊的一篇墓誌,志主為玄宗天寶間的宿衛將領,任職三十
五年,卒於任。作者始稱「君子則爾哭,小人則爾歌。小人歌公德,君子哭公恆。」 又雲「君子必哭也,小人必歌也」,
在墓誌末則附歌一首:面松岳兮小有陽,東望溟兮飲太行。夾河洛兮地一藏,奉天勞兮憩北邙。窀穸奄兮不重光,大
賢郵兮物感傷。甫奇谷兮三畛強,永為古兮從此張。」 體式還是墓誌中常見的騷體,但稱為歌,值得注意。在墓誌中
引詩作,《 特輯》中只有一例,即盧蕃《唐故越州剡縣尉盧府君(廣)夫人隴西李氏合袝墓誌銘》引錄盧廣赴剡縣任
時,吟詩雲:「 掛席日千里,長江乘便風。無心羨鸞鳳,自若騰虛空。」《 全唐詩》沒有收錄盧廣的詩。附帶說到,《 洛
陽新出土墓誌釋錄》收《崔尚墓誌》,收錄崔尚所獻《溫泉詩》和賈升頌美崔尚詩的斷句,為石刻存詩的最近例證。
就文學研究來說,《 特輯》發表墓誌中學術價值最高的無疑是鄭虔墓誌。謹全文抄錄如下:
大唐故著作郎貶台州司戶滎陽鄭府君並夫人琅瑘王氏墓誌銘並序
公諱虔,字趍庭,滎陽人也。本枝自周,因國氏鄭,爾來千有餘年,世為著族。曾父道瑗,隨朗州司法參軍。
大父懷節,皇澧州司馬,贈衛州刺史。父鏡思,皇秘書郎,贈主客郎中、秘書少監。公則秘書之次子。源長慶深,
世繼其美。公神沖氣和,行純體素,精心文藝,克己禮樂。弱冠舉秀才,進士高第。主司拔其秀逸,翰林推其獨
步。又工於草隸,善於丹青,明於陰陽,邃於算術,百家諸子,如指掌焉。家國以為一寶,朝野謂之三絕。解褐
3
補率更司主簿,二轉監門衛錄事參軍,三改尚乘直長,四除太常寺協律郎,五授左青道率府長史,六移廣文館博
士,七遷著作郎。無何,狂寇憑陵,二京失守,公奔竄不暇,遂陷身戎虜。初脅授兵部郎中,次國子司業。國家
克復日,貶公台州司戶。非其罪也,國之憲也。經一考,遘疾於台州官舍,終於官舍,享年六十有九,時乾元二
年九月廿日也。夫人琅瑘王氏,皇鳳閣侍郎平章事方慶之孫,皇侍御史晙之女。承大賢之後,盛德相繼。母儀母
則,傳在六親;婦道婦容,聞於九族。享年廿有五,以開元十四年十一月二日,先公而歿。嗣子元老、野老、魏
老。有女五人。既奉胎中之教,又承庭下之訓。動乃應規,言必合則。咸以世事多故,或處遐方,唯長女、次女、
幼子在焉。初,公以權厝於金陵石頭山之原,夫人在王城南定鼎門之右,頃以時艱,未遑合袝。昨以詢於長老,
卜於龜筮,得以今年協從是禮。長女、次女相謂曰:「 吾等雖伯仲未集,而吉歲罕逢,今誓將畢乎大事。」 於是自
江涉淮,逾河達洛,萬里扶持,歸於故鄉。昨以六月廿五日,將啟城南故窆,言歸鄭氏新塋。大隧既開,玄堂斯
儼。盤藤繞塔,彰神理之獲安;葛蔓縈棺,未精誠之必感。青烏有言曰:「 地之吉,草木潤。神之安,福後胤。」
此其是也,必不可動。僉曰:「 此其為萬代檉檟,胡造次而易哉!」 於是長女、次女等嘆曰:「 不歸故鄉,亦聞古禮。」
遂以大歷四年八月廿五日,袝於夫人故塋,崇禮經也,議不可動也。外生盧季長備聞舊德,書此貞石。銘曰:於
昭我舅,道德是尊。才高位卑,天道奚論。茫茫野田,蒼蒼古原。凄涼對闕,冥冥雙魂。隴月夜明,松風晝昏。
千秋萬祀,傳於子孫。鼎門之右,龍門之側。鬱郁佳城,志滎陽塋域。
關於此篇墓誌的價值,我將另文詳細考釋。在此先述要點。十多年前作《鄭虔生平與著述補考》(收入《鄭虔研究續
集》,浙江古籍出版社 1993 年 12 月出版),依據杜甫《八哀詩》注,認為鄭虔與鄭審為叔侄,並據鄭審家世推定為鄭
述祖五世孫。現據此志及其他鄭氏家族墓誌,知前述推論並不錯,但鄭審僅是鄭虔從侄,為虔父鏡思兄進思之孫。鄭
虔生年,臨海鄭廣文紀念館考證為 685 年,並於去年舉辦了其誕辰 1320 周年的紀念活動。據本志,則鄭虔生卒年應
為 691 年至 759 年,可見據詩文和宗譜考證之難以精密。鄭虔曾登進士第,以往記載中都沒有述及,可以補《登科記
考》之缺。鄭虔七次仕歷的經過,也大致可以得到印證。鄭虔妻為武後相王方慶孫女,屬顯宦世族之家。《 特輯》另
收鄭虔撰文之《大唐故右千牛衛中郎將王府君(暟)墓誌銘》,為洛陽發現的第三方鄭虔撰文的墓誌,暟為方慶第六
子,為虔奉妻族命而作。鄭虔陷偽的任官,史書作水部郎中,墓誌作兵部郎中,又多國子司業一職。鄭虔至德二年冬
貶台州司戶,到乾元二年九月去世,包括赴台州路途,一共不足二年。以往根據杜甫詩和宋人杜詩注,認為鄭虔亡於
廣德二年,顯然差距很大。事實是杜甫在秦州一帶生活時,鄭虔即已經去世,由於相隔太遠,消息不通,杜甫在數年
後方得知鄭虔噩耗。墓誌對於杜甫一系列詩歌的解讀,也都有意義。鄭虔的喪葬和子嗣,墓誌都交待得很清楚。大約
在台州病故後不久,即權殯於金陵,到大歷四年歸葬洛陽,時距去世已經十年。現在臨海有鄭虔墓,似乎需要重新檢
討。鄭虔入袝夫人王氏故塋,有些特殊,故墓誌有詳細說明。但在已見唐代墓誌中,也有類似情況。鄭虔的子嗣,墓
志提到元老、野老、魏老三子,並雲營葬時,二子在遐方。鄭虔長子元老墓誌也已經出土,見《全唐文補遺》第八輯
103 頁,名忠佐,字元老,貞元十一年卒,年六十七。其父子墓誌都沒有留居台州的記錄,今臨海有大量鄭虔遺裔,
各支譜系出入很大,也有重新審視的必要。
就藝術史研究來說,包佶《大唐故朝請大夫盛王府司馬諸王侍書上護軍范陽張公(懷瓌)墓誌銘》(236 頁),對
於唐代著名書學理論家張懷瓘的家世、生平研究,極其重要。今人薛龍春著《張懷瓘書學著作考論》(天津人民美術
出版社 2005年 7 月出版)對懷瓘生平考證已詳,本志稱張家「僑居於廣陵」, 與《述書賦》稱張氏為海陵人雖有細節
出入,大體近是。志沒有敘及為張華之後,薛著認為懷瓌曾孫《張中立墓誌》稱華後疑出依託,可得佐證。墓誌雲:
「曾祖禮。祖隆,唐太子左司御率。父紹宗,贈宜春郡太守。」 可以考知其家世系。薛著依據《新唐書·宰相世系表》
疑與張說為同一支,但其祖隆與張氏還河東之祖張隆名同,恐非其後人。墓誌述其曾祖禮與父紹宗皆無官職(《張紹
宗墓誌》稱紹宗為邵州武岡令),紹宗贈官當因其二子位達之故。又稱懷瓌為紹宗第五子,天寶十四載卒,年六十四,
可據以推知懷瓘約生於垂拱前後。
就唐代家庭社會史研究而言,《 特輯》也提供了一批非常珍貴的資料。筆者不久前發表《唐代的亡妻與亡妾墓誌》,
分析唐代男性為其妻、妾所作墓誌及其感情和家庭生活的狀況,所得亡妻墓誌凡八十七篇、亡妾墓誌十九篇。據本書
則可以再補充亡妻墓誌十二篇,即劉肱《大唐前同州澄城縣主簿南陽劉肱妻河東裴氏墓誌》( 174 頁)、薛襄《大唐前
陳留郡陳留縣尉薛襄故夫人王氏墓誌銘》(193 頁)、郭湜《大理司直郭湜故妻隴西李夫人墓誌銘》(248 頁)、盧士瑀
《大唐范陽盧公故夫人清河崔氏墓誌銘》(285 頁)、高錫《唐高氏故夫人夫人河東裴氏墓誌銘》(294 頁)、 盧載《唐
前黔中觀察推官試太常寺協律郎盧載妻鄭氏墓誌銘》(308 頁)、盧士瓊《唐東都留守推官試大理評事盧君故夫人滎陽
4
鄭氏墓誌銘》(314 頁)、 郭文應《唐安州都督法曹參軍郭文應亡妻范陽盧氏墓誌銘》(330 頁)、崔彥崇《唐故滎陽鄭
夫人墓誌銘》(340 頁)、皇甫弘《唐涇原節度掌書記試太常寺協律郎皇甫弘妻博陵崔氏夫人墓誌銘》(343 頁)、張澹
《和州烏江縣令敦煌張公故夫人范陽盧氏墓誌銘》(369 頁)、崔鎮《唐鄉貢進士崔鎮亡妻滎陽鄭氏墓誌銘》(396 頁),
加上《書法叢刊》2005 年 4 妻刊出的李峴為妻撰墓誌,使今存唐亡妻墓誌達到了百篇,確是很可觀的珍貴記錄。亡
妾墓誌也可以增加一篇,即孫絿《王氏墓誌銘》。此志整理者加括注雲「孫絿妻」, 不太准確。墓誌中雲:「 余年十七,
命爾為箒妾,逮今僅紀矣。」 王氏的身份確為妾而非妻。此批墓誌包含的研究信息非常豐富。比方《王氏墓誌銘》中,
孫絿雲:「 余湎於酒,爾能排之;余不好書,爾能勵之。每言及是,不覺垂涕良久。余自嘆曰:『 為男子身,束身冕首,
不能行世間美事,反惰其業,為酒所惑,使兒女子勉誡,得不悲乎!』 遂擲瓢命秩(疑當作帙),貫覽墳典,不三二歲,
且有所補。一日,朋友俳余曰:『 孫氏子可謂道長矣。』 餘思之,乃爾之力也。」 這一段,幾乎就是《李娃傳》後半浪
子回頭故事的減縮版。墓誌記王氏臨終所言:「 余父冢長安中,苟終,願歸窆於其側。」 也是值得玩味的。雖然孫絿解
釋此語為「歿則侍父以孝」, 並以子女祭奠為由沒有遵從其遺言,仍窆於孫氏墓地,而此點因關涉唐代出嫁婦女與其
本家的關系,以及妾在葬制中的選擇,特別值得重視。
《特輯》收錄洛陽出土唐代世家大族墓誌之重要,趙跟喜館長在《前言》中已經說到:「 這批新收墓誌大多出於洛
北邙山、洛南萬安山、龍門西山及偃師、關林等地,其價值彌足珍貴,如萬安山出土的李、盧、姚、范官僚家族墓誌,
龍門張溝一帶出土的多與皇親國戚有關聯的人物墓誌等,其中人物事件或見諸史冊,或補缺拾遺,皆可印證唐史之一
般。」 全書可以補充唐史或者考訂唐代世家譜系的資料實在太豐富,本文難以一一遍舉,可留待學者今後進一步的研
究。在此僅舉皇甫氏一例。鄭薰《唐故中散大夫守給事中柱國賜紫金魚袋贈刑部侍郎皇甫公(鉟)墓誌銘》雲:「 其
先自宋戴公之子充石字皇父,為宋司徒。生仲,仲生發,發以王父字為族。漢興,改父為甫,因氏焉。至武帝初,雍
州牧鸞始自魯國遷茂陵,故起鸞為始祖。鸞生裒,舉至孝,為彭城相,北徙安定,家三水。裒生儁,東漢復為安定都
尉。儁生稜,渡遼將軍,以永平初徙居安定朝那,為郡著姓。稜有八子,為八祖,墳墓皆在安定郡城之西石虎谷口。
八祖之後,皆出安定,關中謂之望族,故世為安定人。公即渡遼第六子旗之後也。」 雖然皇甫氏的得姓原委,在《元
和姓纂》卷五和《新唐書·宰相世系表》中都有所述及,但都沒有此節詳盡。有關皇甫氏占郡安定的始末,以及八祖
墳墓地點的記錄,尤 其珍貴。其 材料來源顯然是鄭薰得自皇甫家人提供的譜牒記錄,雖 漢前事實的記載可能會有出入,
但對於了解漢唐間世族發展歷史和皇甫氏家族的重要性,相信會引起學者的興趣。
又梁涉《大唐故中散大夫襄陽郡別駕上柱國李府君(庭芝)墓誌銘》雲:「 十一代祖暠,晉涼武昭王。天寶中,主
上感肇霸之初,載興王之業,有制冊為興聖皇帝。俾四公之後,咸屬籍於宗正焉。」《 新唐書·宗室世系表》雲開元二
十三年以姑臧、絳郡、武陽(一作陵)、南陽四房復附屬籍,與此作天寶中不同。庭芝為義琛孫,出姑臧大房,可以
知道當時恢復宗室屬籍的具體情況。
至於文學世家的材料,可以舉著名詩人王之渙家族為例。曲石藏王之渙墓誌,曾為學者反復研究。其實在《千
唐志齋藏志》中,還有此一家族的四方墓誌,我在 20 年前曾撰文介紹(《 文學遺產》1987 年第 5 期《跋王之渙祖父
王德表、妻李氏墓誌》) 。近年香港中文大學文物館藏《王洛客墓誌》發表(《書法叢刊》2002 年3 期,又見北京大學
圖書館、香港中文大學文物館編《中國古代碑帖拓本》),詳細記載了其一生的文學活動。本書又收入之渙堂弟王之咸
墓誌(229 頁)及之咸子王綰墓誌(280 頁),為此一文學家族研究增加了新資料。
唐代海運史研究資料歷來很少。《 特輯》169 頁徐安貞《朱淑墓誌》雲:「 父玄泰,幽州大都督府司馬、攝侍御史、
兼河北道海運使。樓船鯨飛,輶車隼擊。」 208 頁李涓《大唐故北海郡千乘縣令盧府君(均方)墓誌》雲:「 調補洺州
平恩縣丞。秩滿,海運使朱玄泰奏君押運。越海有連檣之漕,安邊有如京之防。且溟渤窮乎天壤,通波亘於萬□ 。舳
艫電逝,委輸雲集。君皆飾躬履險,率先啟行,昭宣國章,敷惠邊土,使我東夏,保大定功。」 所敘都是開元年間由
朱玄泰實際領導、盧均方參與的從江南通過海路向河北運輸糧食物資的實際情形,對於了解唐代經濟史,以及安史之
亂發生的原因和睢陽保衛戰對於阻厄亂軍奪取江南的意義,也有參考意義。朱玄泰在兩《唐書》中未見述及。
有關唐代交通史的資料,可以舉出一例。華良夫《唐故殿中侍御史李公(舉)墓誌銘》雲:「 滿歲,調授京兆盩
厔尉。縣居劍南東西川穀口,中使、節制郎吏、西南夷宣詔使暨遷客,入者於是乎整駕,出者於是乎稅息,亭傳馬牛
之損,斃不絕日,府為病而難其任。」 所述長安往兩川經過盩厔時的境況,是很難得的記錄。
有關民族史和中外文化交流史的資料,《 特輯》也極其豐富。我認為史料價值最高的,一是韋承慶撰《大周故鎮
軍大將軍行左金吾衛大將軍贈幽州都督上柱國柳城郡開國公高公(質)墓誌銘》(79 頁),二是缺名《唐故右領軍中
5
郎將使持節招撫仆羅大使天水趙府君(臣禮)志文》(210 頁)。 高質為高麗貴族,墓誌記其十九代祖後漢末封王賜姓
並得賜鐵券文雲:「 宜令高密子孫,代代承襲,自非烏頭白,鴨綠竭,承襲不絕。」 又載質「曾祖前,本蕃三品位頭大
兄;祖式,二品莫離支,獨知軍國及兵馬事;父量,三品柵城都督、位頭大兄兼大相」。 對於研究高麗史極其重要。
墓誌記高質總章間歸唐後,歷任軍職,萬歲通天二年任瀘河道討擊大使、充清邊東軍總管,在與契丹叛軍作戰中,困
守孤城,城陷被俘而遇害於磨米城。上世紀初洛陽曾出土高質子高慈墓誌,羅振玉收入《唐代海東藩閱志存》,有關
其先世及父子戰死的內容,與本篇記載一致,可以參看,相信會引起學者較多的注意。趙臣禮一生除曾貶官瓊州的一
段經歷外,在武後時期經歷了西域的多次邊疆沖突和招撫出使,更曾兩次擔任招慰仆羅使,後在歸途中卒於武威。墓
志以其與張博望(騫)相比,可以見到其經歷的特殊。
最後,特別想指出的是,最近幾年發表的唐代墓誌數量極其巨大,為唐代文史研究提供了空前豐富的資料,造成
了近年石刻文獻研究的學術熱點。1997 年,日本學者氣賀澤保規編《唐代墓誌所在總合目錄》時,所得凡5482 件;
2004 年此書出版新版時,達到 6459 件,除增加了《全唐文》收錄的文獻保存的一部分外,多數為新發表者。2004
年以來,新發表的成批墓誌,除本書外,還有《全唐文補遺》第八冊、《邙洛碑誌三百種》、《洛陽新出土墓誌考釋》
等,總數約達到 1500 方。此外,另行發表而特別重要者,我以為還可以舉出魏烜《裴懷古墓誌》(《中原文物》2005
年 5 期戴霖文)、《 王洛客墓誌》(《書法叢刊》2002年3 期)、崔至《崔翹墓誌》(《書法叢刊》2006 年2 期)、徐浩《李
峴墓誌》(榮寶齋刊拓本,又見《書法叢刊》2005 年 4 輯)、令狐畲撰《狄兼謨墓誌》(《洛陽師范學院學報》2005 年
1 期刊趙振華等文)、房凝《支謨墓誌》(《洛陽大學學報》2006 年 1 期董延壽等文)等。此外,如陸邳《楊良瑤神道
碑》(《咸陽師范學院學報》2005 年 3 期張世民文)、智嚴《珪禪師紀德幢》(《敦煌研究》2004 年 6 期李文生文)等,
也有重要史料價值。趙跟喜館長在本書《前言》中說到,二十世紀八十年代以來洛陽出土的墓誌,「 主要有千唐志齋
六百餘方、洛陽文物二隊四百餘方、洛陽師范學院三百餘方、洛陽宋氏、劉氏、王氏等五百餘方,其他散存於市縣文
物單位,流散外地者幾近千方。」 除《特輯》外,洛陽師范學院藏品部分發表於《洛陽新出土墓誌釋錄》,洛陽民間私
人藏品部分收入趙君平《邙洛碑誌三百種》,洛陽文物工作隊藏品收入《洛陽出土歷代墓誌緝繩》和《洛陽新獲墓誌》
者約有一千方。估計已經出土而至今未曾發表者,仍有一千多方。千唐志齋秉著學術為天下公器的態度,及時完整地
發表全部藏品,提供學術界作進一步的研究,實在是一件造福學林、功德無量的善事。十分期待有關藏家也能及時發
表藏品,共通開創唐代石刻研究的新局面,並由此為唐代文史研究帶來新氣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