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古代漢語的常用字
古代漢語的常用字可以翻閱《古漢語常用字字典》,裡面有詳細介紹。
古代漢語常用字示例:【言】
(一)動詞。
1、說話,說。
例(1)論語鄉黨:"食不語,寢不~。
例(2)"左傳成公二年:"豈敢~病?"
2、引申為談問題,對某事表示意見。
例(1)左傳僖公四年:"楚子使與師~曰。"
例(2)戰國策趙策三:"勝也何敢~事?"(勝:趙勝。平原君自稱。)
例(3)史記廉頗藺相如列傳:"趙括自少時學兵法、~兵事。"
(二)名詞。
1、話,言論。
例(1)論語公冶長:"聽其~而觀其行。"
2、引申為一句話為一言。
例(1)論語為政:"詩三百,一~以蔽之,曰'思無邪'。"(詩三百:詩經三百篇。)
3、又一個字為一言。
例(1)論語衛靈公:"子貢問曰:'有一~而可以終身行之者乎?'子曰:'其"恕"乎!'"
例(2)史記老子韓非列傳:"於是老子乃著書上下篇,言道德之意,五千餘~。"
例(3)又如"五~詩","七~詩"。
Ⅱ 《古漢語常用字字典》pdf下載在線閱讀,求百度網盤雲資源
《古漢語常用字字典》(王力)電子書網盤下載免費在線閱讀
鏈接:
書名:古漢語常用字字典
作者:王力
豆瓣評分:9.4
出版社:商務印書館
出版年份:2005-07
頁數:569
內容簡介:
《古漢語常用字字典(第4版)》由著名語言學家王力、岑麟祥、林燾、戴澧、唐作藩、蔣紹愚等十餘位專家學者編寫,是學習古漢語的必備工具書。《古漢語常用字字典(第4版)》主要收古漢語常用字,兼收難字、雙音詞,共計近萬條。釋義權威,審音準確,例句精當,難懂例句附有註解和串講。《古漢語常用字字典(第4版)》專設「注意」、「辨析」內容,對疑難字詞加以提示和辨析。
《古漢語常用字字典(第4版)》收古漢語常用字4200餘個(不包括異體字)。古今意義相同而且現代漢語中也很常用的字,古書中很少出現的生僻字和意義,古白話和現代漢語中才出現的字和意義,以及詩詞曲中特有的意義一般不收。並酌收少量的雙音詞,約2500多個。本字典附錄有《難字表》、《中國歷代紀元表》兩種。其中《難字表》收2500餘字,只有注音和釋義,不舉例,作為字典正文的補充。難字表中的字和正文的字統一列在檢字表中。
Ⅲ 古代漢語常用字字典
古代漢語常用字字典如下:
古漢語常用字字典(繁體字本),這是1979年出版的,是在王力主編的《古代漢語》「常用詞」的基礎上編寫的,字典初稿的絕大部分條目也都經過王力先生審定。所以,這本字典有一定的特色,並受到讀者的歡迎,是和王力先生的指導分不開的。
《古漢語常用字字典(繁體字本)》是商務印書館2011年3月1日出版的圖書,作者是蔣紹愚。
Ⅳ 古漢語常用字總結
「之」的所有用法:
1.「之」字用作指示代詞。如:
①「之二蟲又何知?」「之」表示「這」,意為「這兩條魚又怎麼知道?」
②「是吾師也,若之何毀之?」「之」表示「這樣」,意為「(他)是我的老師,像這樣(我)又怎麼(可以)詆毀他呢?
③「請京,使居之。」「之」代指處所,表示「那裡」。
④「見其發矢十中八九,但微頷之。」「之」,此,指陳堯咨射箭十中八九這一情況。
2.「之」用作第三人稱代詞。這種情況出現得比較多,在課文中屢見不鮮,主要表示「他」、「她」、「它」。如:
①「子曰:『默而識之,學而不厭,誨人不倦,何有於我哉?』」「之」代指「它」,「默而識之」,意即默默地在心裡記住它。
②「桓侯故使人問之」,「之」指代他(扁鵲),意即「桓侯特意派人去問他(扁鵲)」。
③ 「行欲至宛市,定伯便擔鬼著肩上,急執之。」「之」指代它(鬼),「急執之」意即趕忙把它(鬼)捉住。
3.「之」字用作動詞,意為「往,到……去」。如:
①「吾欲之南海,何如?」「之」意為「到……去」,句子的意思是:「我准備到南海去,怎麼樣?」
②「行不知所之。」「之」意為「到……去」。
4.「之」字用作助詞,這種情況比較常見,但筆者以為也最復雜,可以分為下面三種:
⑴「之」用作結構助詞,相當於「的」,如:
①「聖人之道,卒於魯也傳之。」意即「孔子的學問,最終是靠不怎麼聰明的曾參傳下來的」。
②「志士不飲盜泉之水,廉者不受嗟來之食」,兩個「之」均是「的」的意思,意即「有志氣的人不喝盜泉的水,方正的人不接受侮辱性的施捨」。
⑵「之」字用於主語和謂語之間,取消句子的獨立性。如;
①「桓侯曰:『醫之好治不病以為功。』」「之」在這里沒有實在意義,用於取消句子的獨立性。
②「西蜀之去南海,不知幾千里也。」同樣,「之」在這里也沒有實在意義。�
值得注意的是,這一種用法容易和「之」字用作「的」的時候混淆,應注意區分,以免弄錯。
⑶「之」字在句子中只起調節音節的作用,也無實義。如:
①「久之,目似瞑,意暇甚。」「久之」,很久,「之」,調節音節,沒有實在意義 。
②「填然鼓之。」在這里,「之」也是單純調節音節,沒有實義。
基本上來說,在文言文中「之」的常見的用法就是上面幾種,只要掌握其規律,摸准「之」的用法和意義也是不困難的。
===========================================================================
「乎」的用法
⑴表示疑問語氣,相當於「嗎」、「呢」。例:①天下事有難易乎?②此不為遠者小而近者大乎?③將以實籩豆奉祭祀,供賓客乎?④然,胡不己乎?⑤丈夫亦愛憐其少子乎?⑥若毒之乎?⑦君將哀而生之乎?⑧大王嘗聞布衣之怒乎?⑨齊人固盜乎?⑩然豫州新敗之後,安能抗此難乎?(11)壯士,能復飲乎?(12)技蓋至此乎?(13)齊桓、晉文之事,可得聞乎?(14)若寡人者,可以保民乎哉?
⑵表示反問語氣,相當於「嗎」、「呢」。例:①孰為汝多知乎!②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③人取之,未嘗有言而獨不足子所乎?④王侯將相寧有種乎?⑤求劍若此,不亦惑乎?⑥而衣之交尚不相欺,況在國乎?
⑦吾師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後生於吾乎?⑧至廢孟子而不立,非導源於小儒乎?⑨非仁木乎?⑩技經肯綮之未嘗,而況大觚乎?
⑶形容詞詞尾,有時相當於「地」。例:①今夫佩虎符、坐皋比者,乎干城之具也。②故今之墓中全乎為五人也。③以無厚入有間,恢恢乎其於游刃必有餘地矣。④忽乎吾將行兮。
⑷表示測度語氣,相當於「吧」。例:①日食飲得無衰乎?②聖人之所以為聖,愚人之所以為愚,其皆出於此乎?③王之好樂甚,則齊國其庶幾乎。④師勞力竭,遠主備之,無乃不可乎?
⑸同「於」。例:①叫囂乎東西,隳突乎南北。②今雖死乎此,比吾鄉鄰之死則已後矣。③吾嘗疑乎是。(乎:對。)④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間也。⑤頹然乎其間。⑥先王之法,經乎上世而來者也。⑦良劍期乎斷,不期乎莫鋣。(乎:引進動作的對象。)⑧生乎吾前,其聞道也固先乎吾?⑨亦無怪乎其私之也。⑩君子博學而日參省乎己。(乎:對。)(11)子言未發而哀樂具乎其前。(12)蓋進乎技矣。(13)王變乎色曰。(14)臣之所好者,道也:進乎技矣。(15)依乎天理,批大 ,導大 。(16)以吾一日長乎爾。(爾:比。)(17)攝乎大國這間。(18)異乎三子者之撰。(19)浴乎沂。(20)幽獨處乎山中。
⑹表示感嘆語氣,相當於「啊」、「呀」。例:①嗚呼!孰知賦斂之毒有甚是蛇者乎!②嗟乎,燕雀安知鴻鵠之志哉!③天乎,人乎,而竟已乎!
⑺表示商量語氣,相當於「嗎」,「吧」。例:①今亡亦死,舉大計亦死,等死,死國可乎?②無以,則王乎?
⑻用在句中,表示停頓語氣。例:於是乎書
---------------------------------------------------------------------------------------------
「乎」與「也」互文通用
「也」字在發展過程中,在語氣上、運用上,都有變化。它的語氣,強烈果斷,用在句尾,當作肯定語氣詞,主要用於陳述句中,比其他同類詞意義明顯。《史記·孫子傳》:「願勿斬也。」《史記·淮陰侯列傳》:「用與不用,聽與不聽也。」《論語·子罕》:「三軍可奪帥也,匹夫不可奪志也。」語氣強烈,都表示肯定之義。由於「也」字讀音和邪耶同,有時把它當作疑問語氣詞的「乎」、耶(邪)用。《國語·周語下》:「敢問天道乎,抑人故也?」此句「乎」與「也」互文通用。(摘自黃現璠著《古書解讀初探——黃現璠學術論文選》第412頁)
=======================================================================
「者」的用法
一指人、物、事、地點等,相當於「......的」或「......的人(東西、事情、地方)。」
例:
⑴近塞上之人,有善術者。(者:指人)
⑵若所市於人者,將以實籩豆奉祭祀、供賓客乎?
⑶其他祖父積、子孫棄者無論焉。(者:指事。)
⑷有復言令長安君為質者,老婦必唾其面!
⑸當其南北分者,古長城也。
⑹僻不當道者,皆不及往。
⑺循表而夜涉,溺者千有餘人。
⑻誰為大王為此計者:(者:指人)
⑼客何為者?(者:指人)
⑽大率用根者,若有宿根,須取無莖葉時采。(者:指物,葯)
⑾又可怪者,在盜積賊,殺人重囚,氣傑旺,染此者十不一二。(者:指病)
⑿亦余昔年欲登未登者。
二與「若」之類字組成某種片語,或單用,表示比擬,相當於「......的樣子」、「......似的」。
例:
⑴然往來視之,覺無異能者。
⑵言之,貌若甚戚者。
三放在主語之後,表示提頓或判斷。
例:
⑴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
⑵陳勝者,陽城人也。
⑶廉頗者,趙之良將也。
⑷師者,所以傳道受業解惑也。
⑸屈原者,名平,楚之同姓也。
四放在主語之後,引出原因。
例:
⑴不以木為之者,文理有疏密。
⑵然操遂能克紹,以弱為強者,非惟天時,抑亦人謀也。
⑶而安陵以五十里之地存者,徒以有先生在也。
⑷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
⑸臣所以去親戚而事君者,徒慕君之高義也。
⑹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鱔之穴無可寄託者,用心躁也。
五放在疑問句末,表示疑問。
例:
何者?上下之分也。
六放在假設復句中,表示假設,相當於「如果......」、「......的話」。
例:
⑴入則無法家弗士,出則無敵國外患者,國恆亡。
⑵盡吾志而不能至者,可以無悔矣。
⑶不者,若屬皆且為所虜。
七放在「有」字的賓語之後,表示提頓。
例:
⑴有蔣氏者專其利三世矣。
⑵有郭四者,凡四殺人。
⑶楚有宋玉、唐勒、景差之徒者,皆好辭而以賦見稱。
八放在數詞之後(翻譯時,要根據所列事物,在數詞詞後加上相應的量詞和名詞)。
例:
⑴或異於二者之為,何哉?(二者:兩種心情。)
⑵此數者用兵之患也。(此數者:這幾點。)
九放在後置的定語之後,相當於「的」。
例:
⑴求人可使報秦者,未得。(定語是「可使報秦者」,中心詞是「人」。
⑵於是令齊軍善射者萬弩,夾道而伏。
十放在時間詞之後,表示停頓,起調整音節作用。
例:
⑴近者奉辭伐罪。
⑵古者以天下為主,君為客。
⑶遠者數世,近者及身。
(十一)放在陳述句末,表示陳述結束。
例:
⑴送之至湖口,因得觀所謂石鍾者。
⑵始臣之解牛之時,所見無非牛
===============================================================================
「也」的用法
(一)句末語氣詞,
1.表示判斷語氣。
①城北徐公,齊國之美麗者也(《鄒忌諷齊王納諫》)
②張良曰:「沛公之參乘樊噲者也」(《鴻門宴》)
2.句末語氣詞,表示陳述或解釋語氣。例:
①即不忍其觳觫,若無罪而就死地,故以羊易之也(《齊桓晉文之事》)
②雷霆乍驚,宮車過也。(《阿房宮賦》)
3.用在句中或句末,表示肯定、感嘆的語氣。
①鳴呼!滅六國者六國也,非秦也。族秦者秦也,非天下也。(《過秦論》)
②至於誓天斷發,泣下沾襟,何其衰也!(《伶官傳序》)
③古之人不余欺也(《石鍾山記》)
4.用在句末,表示疑問或反詰語氣。
①公子畏死邪?何泣也?(《信陵君竊符救趙》)
②吾王庶幾無疾病與,何以能鼓樂也?(《庄暴見孟子》)
③使秦復愛六國之人,則遞三世可至萬世而為君,誰得而族滅也?
5.用在句末,表示祈使語氣。
①攻之不克,圍之不繼,吾其還也。(《崤之戰》)
②當相與共謀之,勿令姊有窮途之慮也(《杜十娘怒沉百寶箱》)
(二)句中語氣詞。用在句中,表示語氣停頓。
①是說也,人常疑之。(《石鍾山記》)
②其聞道也亦先乎吾。(《師說》)
【……之謂也】【其……之謂也】【其……之謂乎】意思是「說的就是……啊」
①詩雲:「他人有心,予忖度之。」——夫子之謂也(《齊桓晉文之事》)
【也哉】語氣助詞連用,為加強語氣,多有感嘆或反詰之意。例:
①豈非計久長,有子孫相繼為王也哉?(《觸龍說趙太後》)
②窮予生之光陰以療梅也哉!(《病梅館記》)
③豈獨伶人也哉!(《伶官傳序》)
============================================================================
「而」的用法
一、連詞:表七種關系
1、表承接關系
①登高而招,臂非加長也,而見者遠。
②有賢士大夫發五十金,買五人之脰而函之,卒與屍合。
2、表因果關系:因而
①故予與同社諸君子哀斯墓之徒有其石而為之記。
②欲居之以為利而高其直。
3、表示轉換關系:可是、卻
①青,取之於藍,而青於藍。
②今之眾人,其下聖人也亦遠矣,而恥學於師。
4、表並列關系,並列的成分必須詞性和結構相同。
①蟹六跪而二螯
②永州之野產異蛇,黑質而白章。
5、表遞進關系:而且
①夫趙強而燕弱,而君幸於大王。
②君子博學而日參省乎己。
6、表假設關系:如果、假使
①諸君而有意,瞻余馬首可也。《馮婉貞》:
諸位如果有(拯救我村)之意,看我的馬頭(聽我命令)就可以了。
②以大王之威而先割十五都予趙,趙立奉璧來。《廉藺列傳》
7、表狀語修飾關系:可譯為「地」「著」或不譯
①吾嘗終日而思矣。
②呼爾而與之,行道 之人弗受。《魚我所欲也》:呼呵著給你吃,走路的人不能接受。
③暮而果大亡其財。《智子疑鄰》:晚上果然他們家丟了許多財物。
二、語氣副詞:就
①勿以惡小而為之,勿以善小而不為。
②死而死矣;而境界危惡,層見錯出,非人世所堪。《<指南錄>後序》:
死就死了,可是境界危險惡劣,層層交錯出現,不是世人所能忍受的。
三、副詞:尚且、都
①而非是者,雖有切於身心性命之事,可以收取善之益,求一屈己焉而不可得也。《問說》:
而以是為非的人,雖然有與他修身養心品德修養有密切關系的事,可以得到有益的善事,求他使自己屈尊一下都不可能。
②千乘之君,求與之友而不可得也。《孟子·萬章下》:千輛兵車的國君,尋求與他結友都不可能啊。
四、副詞:乃
①孔子過泰山側,有婦人哭於墓者而哀。夫子式而聽之,使子路問之,曰:「子之哭也也,壹似重有憂者?」而曰:「然。」《禮記》:孔子從泰山旁邊經過,有一個婦人在墓旁哭得很傷心。夫子扶著車前橫木聽著哭聲,讓子路去問那個婦人,說:「您這樣哭,很像有很多憂愁似的?」(婦人)乃說:「是。」
五、指代副詞:怎麼
①況操自來送死,而可迎之邪?《赤壁之戰》:何況曹操自己來送死,怎麼可以投降他呢?
六、副詞、形容詞詞尾,無義
①鋌而走險。《左傳》:無路可走採取冒險行動。
七、連詞,相當於「以」連接上、下、往、來等字。
①三代而下,有學而無問。《問說》:三代(夏、商、周)以下,有學習,無求問。
②由孔子而來,至於今百有餘歲。《孟子》:自孔子以來,到現在一百多年了。
八、祈使語氣詞:同「耳」,吧、呵
①楚狂接輿歌而過孔子曰
Ⅳ 《古代漢語常識》pdf下載在線閱讀,求百度網盤雲資源
《古代漢語常識》(王力)電子書網盤下載免費在線閱讀
鏈接:
書名:古代漢語常識
作者:王力
豆瓣評分:8.6
出版社:北京出版社
出版年份:2016-7
內容簡介:
編輯推薦
王力先生是罕見鮮有的全面的漢語語言學大師,深入研究歷代漢語的語音、詞彙、語法,創立漢語史學科;深入研究漢語音韻學和漢語詩律學,深入研究現代語法和語法理論,深入研究漢字改革,所有領域的有關成果足以深深影響當時、現在和未來。——馬慶株
內容簡介
《古代漢語常識》是王力先生生前若干文章、講話的結集,包括《古代漢語常識》《中國古代的歷法》《文言的學習》等十篇。在書中,作者用較為通俗的語言解釋了古漢語的語法現象、古代歷法知識、漢語語音與詞彙的發展變化、文言文的學習方法等問題。本書文風清通簡要,不搞繁瑣考證,以面向大眾讀者、普及漢語知識為目的,適合大中院校學生及古典文化愛好者認知、了解、學習古漢語的需求。
作者簡介:
王力,字了一,著名語言學家,中國現代語言學的奠基人之一,師從梁啟超、趙元任等,曾赴法國留學,獲巴黎大學文學博士學位,回國後歷任清華大學、西南聯合大學、嶺南大學、中山大學、北京大學等校教授。王力先生從事中國語言學研究逾半個多世紀,出版漢語語法學、音韻學、詞彙學、漢語史、語言學史等方面專著四十餘種,發表論文二百餘篇。
Ⅵ 古漢語常用字字典電子書txt全集下載
《古漢語常用字字典(2005年版).pdf》網路網盤免費下載:
鏈接: https://pan..com/s/1eGD4ZJuBJc219o6gWVIYfg
Ⅶ 文言文中常用字
文言文結構
(一)判斷句
所謂判斷句,就是以名詞、代詞或名詞性短語為謂語對主語進行判斷的句式。其常見的形式有以下幾種:
1.「……者,……也」「……,……也」「……,……者也」「……者,……」「……者,……者也」「……,……」等形式。如:「廉頗者,趙之良將也。」
[練習1]列說我們學過的文言文中的此類判斷句。(句數在3句以上)
①陳勝者,陽城人也。
②項脊軒,舊南閣子也。
③南陽劉子驥,高尚士也。
④噌吰者,周景王之無射也。
⑤七略四庫,天子之書。
⑥宮中府中,俱為一體。
⑦梁,吾仇也,燕王,吾所立。
⑧此三者,吾遺恨也。
⑨賂秦而力虧,破滅之道也。
⑩斯用兵之效也。
2.採用副詞「乃」「即」「則」「皆」「是」「誠」「為」等表示判斷。如:「此乃臣效命之秋也。」
[練習1]列說我們學過的文言文中的此類判斷句。(句數在3句以上)
①問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漢。
②不知天上宮闕,今夕是何年。
③即今之傫然在墓者。
④梁父即楚將項燕。
⑤此則岳陽樓之大觀也。
⑥非死,則徙爾。
⑦此皆良實,志慮忠純。
⑧此誠危急存亡之秋也。
⑨如今人方為刀俎,我為魚肉。
⑩我乃楚狂人,風歌笑孔丘。
3.採用否定副詞「非」表示否定。如:「六國破滅,非兵不利,戰不善,弊在賂秦。」
[練習1]列說我們學過的文言文中的此類判斷句。(句數在3句以上)
①登高而招,臂非加長也,而見者遠。
②城非不高也,城非不深也,兵草非不堅利也。
③非挾太山以超北海之類也。
(二)被動句
文言文中,有些語句的主語是動作的承受者,這種句式就是被動句。其常見類型有:
1.「見」「……見……於」「於」表被動。如:「吾常見笑於大方之家。」
[練習1]列說我們學過的文言文中的此類被動句。(句數在3句以上)
①臣誠恐見欺於王。
②秦城恐不可得,徒見欺。
③故內惑於鄭秀,外欺於張儀。
④李氏子藩,年十七,不拘於時,學於余。
2.「為」「為……所」表被動。如:「父母宗族,皆為戮沒。」
①而身死國滅,為天下笑。
②為國者無使為積威之所劫哉。
③為予群從所得。
④恐為操所先。
⑤其後楚日以削,數十年,竟為秦所滅。
(三)倒裝句
文言中的倒裝句,是相對於現代漢語的句序而言的,基於此,我們將文言倒裝句式分為賓語前置、定語後置、狀語後置、主謂倒裝等。
1.賓語前置
所謂賓語前置,就是通常作賓語的成分,置於謂語動詞的前面,以示強調。如:「洎不之信」中的「之」就是前置的賓語。賓語前置通常分為四種情況。
(1)疑問句中,疑問代詞作賓語,賓語前置。如:「大王來何操?」
(2)否定句中,代詞作賓語,賓語前置。如:「古之人不余欺也。」
(3)藉助「之」「是」將賓語提前。如:「句讀之不知,惑之不解。」「孜孜焉唯進修是急,未之多見也。」
(4)介賓短語中賓語前置。如:「不然,籍何以至此?」
2.定語後置
通常定語應該放置於中心詞的前面,但文言語句中卻有很多句子將定語放在中心詞之後。如:「蚓無爪牙之利,筋骨之強,上食埃土,下飲黃泉,用心一也。」其中的「利」「強」都是後置定語。文言中的定語後置有以下幾種情況。
(1)用「之」使定語後置。如:「四海之大,有幾人歟?」
(2)用「者」的後置。如:「馬之千里者,一食或盡粟一石。」
3.狀語後置
文言文中,介詞結構作狀語往往都會置於句後作補語。如:「貧者語於富者曰」「於富者」就是置於句後作補語的介詞短語。
4.主謂倒裝
這種情況很少,往往是為了表示強烈的感嘆。如:「甚矣,汝之不惠。」「美哉,我少年中國。」
[小練習]判斷下列各句中的句式。
①保民而王,莫之能御也。
②王無異於百姓之以王為愛也。
③德何如,則可以王矣?
④何由知吾可也?
⑤甚矣,烏紗之橫,皂隸之俗哉!
⑥欲祠韋蘇州、白樂天諸公於其中
⑦故凡為愚者,莫我若也。
⑧凡人不能教子女者,亦非欲陷其罪惡。
(四)省略句
文言文中,普遍存在著省略成分的情況,對省略成分的把握,有助於完整理解句子的意思。文言文中的省略句通常有:
1.省略主語。
(1)承前省。如:「永州之野產異蛇,(異蛇)黑質而白章。」
(2)承後省。如:「沛公謂張良曰:『(公)度我至軍中,公乃入。』」
(3)自述省。如:「(予)愛是溪,(予)得其尤絕者家焉。」
(4)對話省。如:「(孟子)曰:『獨樂樂,與人樂樂,孰樂?』(王)曰:『不若與人。』」
2.省略謂語。如:「一鼓作氣,再(鼓)而衰,三(鼓)而竭。」
3.省略賓語。如:「可燒而走(之)也。」
4.省略介詞賓語。如:「公閱畢,即解貂覆生,為(之)掩戶。」
5.省略介詞「於」。如:「今以鍾磬置(於)水中,雖大風浪不能鳴焉。」
[小練習]補充下面句子中省略的成分。
①冉氏嘗居也,故姓是溪為冉溪。
②故西門豹為鄴令,名聞天下。
③均之二策,寧許以負秦曲。
④皆出山下平地,蓋上出也。
⑤今當遠離,臨表涕零,不知所言。
⑥漁工水師雖知而不能言。
⑦國人莫敢言,道路以目。
⑧使將士更休,而自坐帷幕。
⑨士志於道而恥惡衣惡食者,未足與議也。
(五)固定結構
一、表疑問的固定結構 常見的有:奈何、若何、如何、何如、奈……何、若……何、如……何、孰與。例如:
①取吾璧,不予我城,奈何?(《廉頗藺相如列傳》)
②吾子取其麋鹿,以閑敝邑,若何?(《 之戰》)
③與不 同好,如何?(《左傳·齊桓公伐楚》)
④以五十步笑百步,則如何?(《孟子·梁惠王上》)
⑤以君之力,曾不能損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列子·愚公移山》)
⑥公之視廉將軍孰與秦王?(《廉頗藺相如列傳》)
①句中的「奈何」,意思是「怎麼辦」,②---④句中的「若何」、「如何」、「何如」意為「怎麼樣」,⑤句中的「如……何」可解作「把……怎麼樣」,⑥句中的「孰與」是「與……比較,哪一個……」的意思。一般地說,「奈何」、「奈……何」、「若……何」,可解作「怎麼辦」、「把……怎麼樣」、「拿……怎麼辦」、「怎麼」,而「若何」、「如何」、「何如」一般解作「怎樣」、「怎麼樣」、「怎麼」等,要視具體語境而定。
二.表反問的固定結構 常見的有:何……之有、何以……為、何……為、不亦……乎。例如:
⑦譬若以肉投餒虎,何功之有哉?(《信陵君竊符救趙》)
⑧君子質而已矣,何以文為?(《論語·顏淵》)
⑨如今人方為刀俎,我為魚肉,何辭為?(《鴻門宴》)
⑩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論語·學而》)
「何……之有」可譯作「有什麼……」,「何功之有」即「有什麼用處」,是反問句。其用法特點是:何+名詞+之+有。「何以……為」、「何……為」可譯作「做什麼」,其中「何」是疑問代詞「什麼」,「為」是句末語氣詞,相當於「呢」。「何以文為」譯為「要華美做什麼呢」,「何辭為」譯為「要告辭做什麼呢」。「不亦……乎」譯作「不是……嗎」。「不亦樂乎」譯作「不是很快樂嗎」。
三.表測度的固定結構常 見的有:得無……乎(耶)、無乃……乎。例如:
11.覽物之情,得無異乎?(《岳陽樓記》)
12.成反復自念,得無教我獵蟲所耶?(《促織》)
13.師勞力竭,遠主備之,無乃不可乎?(《 之戰》)
「得無……乎(耶)」、「無乃……乎」均可譯為「恐怕……吧」,都表示推測、估計。「得無異乎」譯為「恐怕不同吧」,「得無教我獵蟲所耶」譯為「恐怕是教我捉蟲的地方吧」,「無乃不可乎」譯為「恐怕不可以吧」,只是例11、13的末句除了表測度外,還帶有委婉否定的意味。
四、表感嘆的固定結構 常見的有:一何、何其、何如,均解釋為「多麼」。例如:
14吏呼一何怒,婦啼一何苦?(《石壕吏》)
15至於誓天斷發、泣下沾襟,何其衰也!(《伶官傳序》)
16痛定思痛,痛何若哉!(《〈指南錄〉後序》)
五.表判斷的固定結構 常見的有:是之謂、此之謂。例如:
17是之謂政令行。(《荀子·王霸》)
18詩雲:「殷鑒不遠,在夏後氏之世。」此之謂也。(《孟子·離婁》)
17句中的「是之謂」可譯作「這就叫做」,18句中的「此之謂」只能譯作「就是說這個」。這兩句均為判斷句,不過這里的「是」或「此」在古漢語中卻是前置的賓語。
文言文是相對白話文而來的,其特徵是以文字為基礎來寫作,因此注重典故、駢驪對仗、音律工整,並且不使用標點,在「白話文運動」之前,除了白話文小說外的文章均是由文言體寫成,包含了策、詩、詞、曲、八股、駢文古文等多種文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