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古代真有武功秘籍嗎
⑵ 中國象棋譜大全
這是我這些年學象棋收集的各種棋譜大全,由於篇幅有限我只列舉了這幾十本,我一共收集了大概四百多冊各種象棋棋譜,從古至今各種棋譜都包括在內,內中不泛有經典棋局和殘局可代研究和欣賞
請注意看一下圖中右下角,回答中的所有中國象棋棋譜都在那處可下載到pdf格式電子版的棋譜,有興趣自己可看一下
中國象棋棋譜目錄:
《映月攬勝象棋譜》《象棋殘局寶典》《套子百局譜》
《廣州棋壇六十年史》《曠代棋王胡榮華全集》《象棋全盤戰術指微》
《象棋古譜·殺法集錦適情雅趣》《象棋古譜全局三種-附象棋萃鯖》
《象棋古譜全局謀略》《象棋古譜決勝妙殺》《象棋古譜布局名招》
《象棋古譜新編 竹香齋象戲譜》《象棋古譜新編》《象棋名流精華》
《殺王妙手--棋勢洶洶的絕殺神招》《棋國爭雄錄》《象棋中局初探》
《象棋中局妙手》《象棋中局寶典》《象棋中局寶典》《象棋中局戰術與戰理》
《象棋中局戰法》《象棋中局戰略與戰術》《象棋中局技巧》《象棋中局拼殺百法》
《象棋中局殺勢》《象棋中局殺法》《象棋中局集錦》《象棋冠軍精妙殺局》
《象棋博弈傳奇》《象棋實用棄子局》《象棋實用殘局》
《象棋對局選》《象棋排局欣賞》
⑶ 中國十八般兵器的圖文資料
九短:刀、劍、鞭、鐧、拐、斧、棒、椎、杵。
九長:刀、槍、棍、鉞、叉、鐺、鉤、槊、戟。 十八般乃:一弓、二弩、三槍、四刀、五劍、六矛、七盾、八斧、九鉞、十戟、十一鞭、十二鐧、十三槁、十四殳、十五叉、十六耙頭、十七綿繩套索、十八白打。1、刀
刀是我國最早出現的兵器之一,《初學記·武部·刀》:歷代有吳刀、赤刀、容刀、鸞刀、鄭刀、孟勞、西戎利刀、昆吾割玉刀、鳴鴻刀、百辟寶刀、百鏈、青犢、漏影三刀。2、槍
槍和矛一樣,是古代戰場上使用最廣的長形刺兵,後漢已有載錄,但是 度銳長,還未脫離矛頭形式。因為長矛使用不便,晉代開始逐漸流行用槍。宋代以後,矛在基本上就被槍所代替了,未曾公亮的《武經總要》就列舉了十八種宋代長桿鐵槍,其中有:搗馬突槍、雙鉤槍、環子槍、單勾槍、拐槍、拐突槍、錐槍等。南宋抗金名將岳飛,極善使槍,至今尚有岳家槍法。3、劍
劍創始自軒轅黃帝時代。綜合劍史所記,大抵古劍之長,由一尺三寸至四尺多不等,其重量則為二至三斤,正符因人設制,應屬可信。劍的招式是以劈、砍、崩、撩、格、洗、截、刺、攪、壓、掛、雲等為主。它的特點是剛柔相濟、吞吐自如,飄灑輕快,矯健優美,正如拳諺所形容的「劍似飛鳳」,由此可知其妙。4、戟
戟為古兵器之一,創於弓箭之後,形與戈略同,周代大戟的出土,說明在周時已廣為使用。這種中國特有的兵器,至少已有三千年以上的歷史。5、斧
與戈矛同時,亦為古仗之一。黃帝時即有斧銊之名,在當時非但用為兵器,抑且用為刑罰之具。宋曾公亮《武經總要》載有大斧、鳳頭斧,都是隋、唐遺制。元代軍隊喜用小斧、大斧和寬體大斧。清代將士喜用雙斧,斧柄僅有尺余,斧刃甚小,雙斧均可插腰,戰場上使用靈活。6、鉞
銊為斧之由來,以時代論則為同時,以形式論亦正彷佛;書曰:「王左杖為銊,注銊大斧也。」按此可見斧銊本無甚巨大之分當,惟銊與斧,如完全相同,何不徑名之曰大斧,而必名之為銊,此顯見其相似而不能相混也。銊頭較斧大三之一,桿端比斧多一矛頭,長約一尺六寸,故銊桿長於珬U者亦尺六七寸;斧桿末端無鑽,故三十六法中無點逗各法也;銊則亦如槍桿,末端有三尖之鑽,以備匆忙時作點格之用;至其餘之搆造,則完全與斧相同,重量亦彷佛。斧之與銊,亦猶槍之與矛,箭之與弩,形式之不同者,僅毫釐問耳;至其功能,亦不甚判別,故能得三十六法之精髓者,銊斧可並用也。鉞是斧的一種,但比斧大。7、鉤
武術器械,古代兵器之一。由戈演變而成。春秋時期,鉤與戈、戟並用之。武術中所用的鉤有單、雙鉤之分。技法有鉤、縷、掏、帶、托、壓、挑、刨、掛、架等。演練時起伏吞吐如浪式。8、叉
叉之由來,較各種兵器為後,宋元以前,初不見用諸戰陣,或謂漢時蠻人,皆以此為利器;又謂叉為古時獵獸之器。至於飛叉之法,宋代以前,迄無所聞,相傳創之者為宗澤偏將張純。純為花縣人,力猛侞虎,善使飛叉,能於二十步外取人,發無不中……9、鎲
武術長重器械。形似叉,中有利刃似槍尖,稱"正峰"或"中叉鋒",長一尺半;兩側分出兩股,彎曲向上成月牙形。下接楸E ,柄長六至七尺。鎲始於明代,逐漸由槍演變而成。至清代常見使用,現今使練者甚少。用法有拍、砸、拿、滑、壓、橫、挑、扎等。10、棍
殳(棍)之由來已久,古人山居穴處,不免為蛇猛獸之侵凌,又無銳兵利刃以御敵;山間樹木叢雜,隨處皆是,往往折之以為自衛之器。殳長約一丈二尺,粗細不等,蓋亦視人力而為標准者。
殳法初無一定之組織,任意撲擊耳,後人實創之,惟嫌其太長,使展不甚便利,故改為八尺,易名為棍,後又以人體之長度為准,使殳及其人之眉間而止,名之曰齊眉棍,始有棍之傳世。11、槊
硬木製成,分槊柄和槊頭兩部分。槊柄一般長六尺。槊頭呈圓錘狀,有的頭上裝有鐵釘若干。有的槊柄尾端裝有鐏。其主要技法有劈、蓋、截、攔、撩、沖、帶、挑等。
丈八槊:槊的一種。長一丈八尺,故名。12、棒
同屬棍種。棒長約五尺,以堅韌白蠟木製之。棒身兩端粗細不一,一端粗可盈把,此端是握手處。往上愈細,頂端粗為八寸。棒的種類較多,僅《武經》記載即有鉤棒、抓子棒、狼牙棒、杵棒、桿棒、大棒、夾鏈棒七種。13、鞭
鞭亦為短兵之一種,其由來與鐧相同,惟戩必雙用,鞭則有單雙軮硬之分;考諸古籍所載,大都系單鞭硬鞭;稽之現在,則都重荼I蕖]I鞭之制,不知起於何時?創自何人?至雙鞭之法,疑後人因見於戩法雙用,攻御並行之便利,故竊其法,易單為雙。然鞭戩同為無刃之短兵,不過形式稍異;至若掄舞攻御之法,主力點既完全相同,自不能大異,彼創雙鞭者,亦正見其矜奇眩世耳。鞭之區別如是,而名稱亦至不一,即就硬鞭而言,有竹節鞭,虎尾軮等數種,其餘無論矣;大概皆就其形式而釐定其名耳。
鐵鞭為六角形,鐵鐧為四楞形「大小短長,隨人力所勝用之。」有的鞭首上聯綴一條短鐵鏈,上系兩節鐵棍,稱做聯珠雙鐵鞭。還有一種鐵鏈夾棒,出自西北地區,是受農家打禾連枷啟發創制而成的。
鞭、鐧二者,始源甚早,但鮮見出土文物。《史記·伍子胥列傳》:「及吳兵入城,伍子胥求昭王,乃掘楚平王墓,出其屍,鞭之三百,然後已。」說明春秋、戰國時期已開始用。
明代出現了兩節鐵鞭,其形略如宋代鐵鏈夾棒,但宋器鐵鏈頗長而短棒怍方體;明器則中鏈甚短,而上下棒均系細圓體,所以其名叫鞭。其他鞭,明代甚多,何良臣《陣紀》說:「鈀尾鞭、丈八鞭、連珠鐵鞭、豹尾鞭、鐵鞭,各有專門,但身法、手法、步法,皆由拳棍上來。」此可知,明軍中多有用鞭者,而且重視以拳棍技術為基礎,來提高高鞭的實戰能。
清代鞭形制已有軟硬之分,但軟硬之廣用,是在清軍入關之後,因為當時滿族人及北方人喜練這種鞭。當時為九節鞭,每一節長僅三至四寸,聯以鐵環,不用時,可以收小握於一手之中,或圍繞腰際。用時抽開鞭頭,套索於腕,猛力一抽,鞭即挺直,可用其擊、笞、勾、縛,善用者常可勝敵人之刀劍,一擊而可拖拉敵頸或腿,使其倒地。
鞭有單、雙、軟、硬之分,其質有銅、鐵、鐵木、純木之別,與用皮革製成,驅趕牛馬的鞭子,是完全不同的器具。但軟鞭類的七節鞭、九節鞭、十三節鞭等,與趕牛馬的鞭子,在來源上,可能有一定的關系。
鞭與鐧使法相似,主要以擋、摔、點、截、掃、盤、板、戳、攔、撩、撥,以及絞壓等主。它要求演習者在身法上轉折圓活,剛柔合度;步伐輕捷奮迅,與手法緊密配合。14、鐧
鐧為短兵之一,方形有四棱,連把約長四尺,因形似簡故名。鐧無刃,每距六七寸有節者,名竹節鐧;自把至端,完全平直者,名方棱鐧;蓋以形之不同而變更其名也。
考鐧之由來,與劍為同時;至二十四法之出,則在秦漢以後,創自何人,亦不復可考;
惟以短兵利於步戰之故,後人多有習之者,即今南北拳家,類能嫻之;亦正如單遁I鞭之攜帶便利,可隨身防護也。惟鐧無單用,法重雙行,故後人有雌雄鐧鴛鴦鐧等名,亦矜奇胘異,增減原有之二十四法,而另立門戶者;然終脫不了此母法也。且有用長兵之人,而藏鐧腰間,以防不測者;是則鐧為短兵而兼為暗器矣,此大都皆後人之自作聰明,立偽欺人,不可為訓也;世之學武者,宜遵古法行之,庶不至多所皆謬。
鐵鞭為六角形,鐵鐧為四楞形「大小短長,隨人力所勝用之。」鞭、鐧都屬短兵器,因為二者形制相似,所以歷代都把鞭、鐧相提並論。宋《武經總要》:「鐵鞭、鐵鐧二色,鞭,其形大小長短,隨人力所勝用之。有人作四棱者,謂之鐵鐧,謂方棱似形,皆鞭類也。」明《武備志》亦同。
清王《兵仗記》說:「與劍相類者為鐵鐧,無刃起四棱,言方棱似也;有與為類者為鐵鞭,純鐵為之,狀如竹根節也。鞭、鐧大小長短,各隨力所勝用之。」由以上歷史專著,我們可以了解,鞭形戕如竹根節,而狀為四棱體,二者長短因人而異,以力量大小而權衡。鞭與鐧歷代視之為雜兵,因為在短兵器中不及刀、劍用之廣,除雙鞭雙鐧外,多配於其他兵器作戰,尤其和長兵為伍來使用。唐初的戰將秦瓊善使雙鐧。15、錘
屬鎬種。錘,是一種帶柄的狀打擊兵器。元朝蒙古騎兵善用鐵錘,一種六棱形,稱「西夏帕耳」;一種錘頭為六角形,用短鐵鏈系於柄上,稱「佛來爾」。清軍入關前也很喜歡用錘,成立過鐵錘軍,定鼎中原後,遂不復用。16、撾
屬鎬種。撾是一種構造較復雜的兵器。宋代有兩種長兵,一種抓槍,長二丈四尺;一種抓子棒,無刃而有鐵爪,都有擊抓之作用。但這種「抓」與「撾」是否一物呢?明茅元儀《武備志》上圖示了一種雙飛撾,「用凈鐵打造,若鷹爪樣,五指攢中,釘活,穿長繩系之。始擊人馬,用大力丟去,著身收合,回頭不能脫走。
撾兼有抓勾之作用,與宋之抓槍、抓子棒相似,但撾要拋,而抓則不離雙手;同時撾五指活動具有機械能力,被抓住即難逃脫,可輔助長短兵器之不足。何良臣《陣記》亦提到明有抓槍與抓子棒,說明「撾」與抓」是有明顯區別的兵器。清代有一種飛爪,脫胎於棉繩套索,《中國兵器史稿》說:「此器僅一繩一爪,爪以鐵制,與人掌同;惟而略短,每指除大指外,亦均三節。第一節之端銳利有如雞爪,每一節相連之處,皆活絡,裝有極小及靈活之機關,能使各節伸縮活動,蓋每節小機括,亦有弦索通於總索也。飛爪著人,將索一抽,小機括使爪深陷入人體,敵掙奔則愈深,萬難逃脫。」估計,飛爪可能是承襲《武備志》之雙飛撾而制,而且因明之雙飛撾不便,而改為單爪。17、拐子
短兵械.拐俗稱"拐子",由民間老人之拐杖而演變成的一種武術器械。由鐵制或木製。按其形式可分為長拐和短拐兩類。長拐一般長四尺。拐柄為圓柱形。在其柄端垂直處,有一突出之橫拐。使用時可雙手持柄,也可一手持柄一手持拐。端拐多為丁字形,長不足三尺。短拐可雙拐同使,也可以與刀劍之類兵器同使。18、流星錘同屬鎬種。鏈子錘。
⑷ indesign輸出為PDF時是雙色圖,但印刷出來的時候圖片卻變成了單色的,什麼情況
難說。一般正常的話,應該是文件問題。因為印刷廠不會去改文件。
但然了,沒看到文件也不好下非常肯定的結論。
⑸ 哪位高手告訴我幾本武術經典著作啊!諸如《武術匯宗》之類的 .在哪可以下栽來看的啊
古武學
│ │ 48小時超級自衛術.pdf
│ │ 《中華武術》、《體育文史》編輯部編著: 武蹤 第一輯 (人民體育出版 1988).pdf
│ │ 《九陰真經》正本.pdf
│ │ 《拳經拳法備要》-蟫隱廬本.pdf
│ │ 《胎息經》注釋.pdf
│ │ 【胡維岳 胡益平】內家綜合拳(北京體育大學出版社 2008年).pdf
│ │ 一切為了實戰而練.pdf
│ │ 七仙形秘拳.pdf
│ │ 三十二勢絕命拳(遊民生).pdf
│ │ 三才門乾坤戊已功功譜-王培生.pdf
│ │ 三陰戮妖玄刀全本.pdf
│ │ 中華拳術明鏡錄——馬國興文集.pdf
│ │ 中華武功(董金明).pdf
│ │ 中華武術大觀沙國政專輯(八卦獅形掌,形意雞形拳,武當八仙劍).pdf
│ │ 中國傳統健身法(丁瑞生).pdf
│ │ 中國名拳(吳忠農).pdf
│ │ 二林子技擊術.doc
│ │ 雲台秘技.pdf
│ │ 人民體育出版社出版編輯武術傳統套路選編 (人民體育出版社 1980 ).pdf
│ │ 八字功.pdf
│ │ 六面整體渾圓力訓練步驟.pdf
│ │ 內家拳功法揭秘.pdf
│ │ 內家拳舊聞.exe
│ │ 內硬十三太保橫練功.txt
│ │ 凌空點穴真訣.rar
│ │ 剩餘耕技 介紹.pdf
│ │ 千金決.pdf
│ │ 古典心意拳潛能激發訓練法.PDF
│ │ 呂偉:肘魔(中國展望出版社 1987).pdf
│ │ 吳殳:增訂手臂錄(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 1989).rar
│ │ 園靈樁.pdf
│ │ 密宗秘法.pdf
│ │ 應用武術(劉學謙).pdf
│ │ 徐哲東:國技論略(民國)_古籍.pdf
│ │ 打拳譜(金仁霖老師藏本)清木刻版_古籍.pdf
│ │ 拳經拳法備要.exe
│ │ 拳經洞微(清玄散人).pdf
│ │ 拳經洞極--清玄散人.pdf
│ │ 斷骨殘筋術.pdf
│ │ 無極站樁功.rtf
│ │ 李練:武海拾貝(成都科技大學出版社 1994).pdf
│ │ 梁山功夫(宋義祥著).pdf
│ │ 梅山武功(陳益球).pdf
│ │ 武學心傳.pdf
│ │ 武學文集.chm
│ │ 武術之家.chm
│ │ 武林卸骨拿筋術(安在峰).pdf
│ │ 武林秘籍.exe
│ │ 武林絕秘練功手冊.pdf
│ │ 武漢體育學院武術編寫小組編:武術講義(試用)(武漢體育學院 1977).pdf
│ │ 武當桶子功.pdf
│ │ 民國24年金鐵盦《四兩撥千斤空手入白刃真傳合刊》全一冊.pdf
│ │ 民國25年金一明《練功秘訣》全一冊.pdf
│ │ 民間武功寶典:秘傳6步奪命功(鄒才能).pdf
│ │ 江湖殺手秘技.pdf
│ │ 沾衣十八跌.rar
│ │ 渾圓功夫的內修方法.pdf
│ │ 爆發拳力自練法.pdf
│ │ 百花武學講座.pdf
│ │ 神功(王連義).pdf
│ │ 秘傳內家拳精選.pdf
│ │ 程氏心法三種(剩餘耕技)_古籍.pdf
│ │ 竹林錘譜.pdf
│ │ 第三輯 中國技擊精華 金一明.pdf
│ │ 第三輯 練功秘訣 金一明.pdf
│ │ 第二輯 陰陽八盤掌 任致誠.pdf
│ │ 紅日書生劉長春功法.pdf
│ │ 經穴秘密.pdf
│ │ 萇氏武技書(全).pdf
│ │ 跌法入門(吳興貴傳授 遊民生整理).pdf
│ │ 金家功夫初級.rar
│ │ 金恩忠 著:國術名人錄(山西科學技術出版社2000年)_古籍.pdf
│ │ 高等學校普通體育課教學參考書武術編寫組:武術(人民體育出版社 1980).pdf
│ │ 黃百家:內家拳法_古籍.pdf
│ │ 黑白兩道九大絕招.pdf
│ │ 龍易武林秘籍合集.pdf
│ │ 龍筋虎骨金剛勁.pdf
│ │
│ ├—八極門
│ │ 「兩儀樁」功.txt
│ │ 中國武術系列規定套路:八極拳(人民體育出版社 1999)_s_s.pdf
│ │ 八極拳歌訣.txt
│ │ 八極拳的「擤氣」技術.txt
│ │ 八極拳的「跺腳」技術.txt
│ │ 八極拳門十八絕命手_w.pdf
│ │ 劉雲樵:《大內八極拳》台灣流傳的八極拳_w.pdf
│ │ 劉雲樵:八極拳_古籍_s_g.pdf
│ │ 劉雲樵:八極拳圖說(麒麟圖書公司 1983)_古籍_s_s.pdf
│ │ 劉雲樵:八極拳(新潮社)_s_s.pdf
│ │ 劉雲樵:八極秘藝 六大開拳_s_s.pdf
│ │ 安在峰:八極拳應手制敵法_s_g.PDF
│ │ 安在峰:八極拳運動全書(人民體育出版社)_w.chm
│ │ 安在峰:八極拳運動全書(人民體育出版社)_w.rar
│ │ 張中堯 張建軍:八極拳與八極氣功(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 1991)_s_s.pdf
│ │ 武華彥:八極拳六手翻秘技_s_s.pdf
│ │ 武進繆淦傑:八極拳-國術秘本(上海文業書局出版社 1936.11)_古籍_s_s.pdf
│ │ 氣在拳中,拳在氣中--八極拳小架內氣練法.txt
│ │ 王世泉:八極拳珍傳(人民體育出版社 2006)_s_g.pdf
│ │ 蔣浩泉:八極拳(1983)_s_s.pdf
│ │ 郭清海整理:八極拳修煉秘籍_s_s.pdf
│ │ 霍文學:霍氏八極拳十字勁_s_g.pdf
│ │ 馬憲春:八極十三式_s_s.pdf
│ │ 齊德昭:八極拳(人民體育出版社 1984)_s_s.pdf
│ │
│ ├—周潛川
│ │ ├—峨嵋十二樁釋密_10094410
│ │ │
│ │ ├—峨嵋天罡指穴法_10058597
│ │ │
│ │ ├—氣功療法 峨眉二十庄釋密_10058044
│ │ │
│ │ ├—氣功葯餌療法與救治偏差手術_10058574
│ │ │
│ │ └—氣功葯餌療法與救治偏差手術_10094409
│ │
│ ├—太極拳
│ │ │ 42式太極劍競賽套路拳譜.txt
│ │ │ 42式太極拳歌訣.txt
│ │ │ 萬籟聲整理:張三豐原式太極拳圖解_w.pdf
│ │ │ 中國太極第一人楊澄甫演示楊式太極拳_w.doc
│ │ │ 二十四式太極拳.pdf
│ │ │ 二十四式簡易太極拳_或躍在淵.exe
│ │ │ 馮志強 李秉慈 孫劍雲:太極拳全書(學苑出版社 2003.3_1 674頁)_s_g_q.pdf
│ │ │ 馮志強傳授 王鳳鳴編著:太極推手技擊傳真(人民體育出版社 2005.6_1 303頁)_s_g.pdf
│ │ │ 馮志強:陳式心意混元太極拳教程(青島出版社 1998.10_1 143頁)_s_g.pdf
│ │ │ 劉嗣傳:武當三豐太極拳(人民體育出版社 2001.1_1 316頁)_s_g.pdf
│ │ │ 劉登信:武當顧式太極拳(人民體育出版社 2007)_s_g.pdf
│ │ │ 初練太極 如何化去身上的僵勁.txt
│ │ │ 呂方軍演述 安在峰:太極拳推手快速入門不求人(北京體育大學出版社 2001)_s_g.pdf
│ │ │ 吳圖南講授 馬有清編著:太極拳之研究(商務印書館 2003年 126頁)_s_b.pdf
│ │ │ 吳圖南:國術太極拳(山西科學技術出版社 2001)_古籍_s_g.pdf
│ │ │ 吳孟俠 吳兆峰:太極拳九訣八十一式註解(1958年初版)(人民體育出版社 1983)_古籍_s_b.pdf
│ │ │ 吳文翰:武派太極拳體用全書(北京體育大學出版社 2001)_s_s.pdf
│ │ │ 周稔豐:太極拳常識(人民體育出版社 1978)_s_s.pdf
│ │ │ 周稔豐:氣功太極拳(天津大學出版社 1989)_豎排_s_b.pdf
│ │ │ 四十八式太極拳_s_s.pdf
│ │ │ 太極五星捶(馬金龍).pdf
│ │ │ 太極拳全書(人民體育出版社 1995)_s_b.pdf
│ │ │ 太極拳理論大全.txt
│ │ │ 太極拳的經典拳術論文集(共52篇)_w.pdf
│ │ │ 太極拳選編(據文化圖書印刷公司1927年初版影印)_古籍_s_s.pdf
│ │ │ 太極推手精義.txt
│ │ │ 太極松掤.txt
│ │ │ 太極混元功(劉緒銀).pdf
│ │ │ 太極目錄.TXT
│ │ │ 姚馥春 姜榮樵:太極拳講義(山西科學技術出版社2000年)_古籍_s_g.pdf
│ │ │ 孫夫子太極圖.exe
│ │ │ 孫祿堂著 孫劍雲整理:太極拳(人民體育出版社 1957.9_1 69頁)_s_b.pdf
│ │ │ 孫祿堂:太極拳學—第一版_古籍_s_s.pdf
│ │ │ 孫祿堂:太極拳學(114頁)_古籍_s_b.pdf
│ │ │ 張奇:張三豐原式太極拳(北京體大 2002)_s_s.pdf
│ │ │ 張式太極混元功(張人銘).pdf
│ │ │ 張志勇:十六式太極拳(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6.6_1 253 頁)_w.doc
│ │ │ 張炳斗:太極梅花螳螂拳體用全書1998-9-1_s_g.pdf
│ │ │ 徐致一:太極拳淺說(太極拳研究社 1931)_古籍_s_g.pdf
│ │ │ 杜元化:太極拳正宗_古籍_s_b.pdf
│ │ │ 楊澄甫口述 陳微明筆述 鄭孝胥:題書太極拳學經典著作(1925 121頁)_w.exe
│ │ │ 楊澄甫口述 陳微明筆述:太極拳術十要太極拳術十要_w.doc
│ │ │ 楊澄甫:太極拳體用全書.chm
│ │ │ 氣功與太極.chm
│ │ │ 沈壽點校:太極拳譜(人民體育出版社 2001)_古籍_s_s.pdf
│ │ │ 沈壽:太極拳論譚(人民體育出版社 1995)_s_g.pdf
│ │ │ 王新午:太極拳法實踐(陝西人民出版社,1959)_古籍_s_s.pdf
│ │ │ 董英傑:太極拳釋義(上海書局 1987)_古籍_s_s.pdf
│ │ │ 蔡翼中:太極拳圖解_古籍_s_b.pdf
│ │ │ 解守德:太極內功心法(人民體育出版社 2006)_s_g.pdf
│ │ │ 門惠豐 闞桂香:東岳太極拳劍(人民體育出版社 2001)_s_g.pdf
│ │ │ 陳式太極拳的五層功夫_w.doc
│ │ │ 陳微明:太極答問(上海致柔拳社 1929)_古籍_s_g.pdf
│ │ │ 陳微明:太極長拳(上海致柔拳社 1929)_古籍_s_g.pdf
│ │ │ 顧留馨:怎樣練習太極拳_s_g.pdf
│ │ │ 馬有清:太極拳規范(友誼出版公司 1983.11_1 96頁)_s_s.pdf
│ │ │ 馬永勝:新太極劍書(民國版)_古籍_s_g.pdf
│ │ │
│ │ ├—馮志強述意 張禹飛整理:太極混元內功1~4_雜志_s_s
│ │ │ 太極混元內功_1.pdf
│ │ │ 太極混元內功_2.pdf
│ │ │ 太極混元內功_3.pdf
│ │ │ 太極混元內功_4.pdf
│ │ │
│ │ ├—吳氏太極拳
│ │ │ 劉晚蒼 劉石樵:吳式太極拳架與推手(武術泰斗教你學拳系列叢書) (上海教育出版社 2005) _s_g.pdf
│ │ │ 吳公藻:太極拳講義(據1936年上海 泉太極拳研究社初版重排印行)(上海書店 1992)_古籍_s_g.pdf
│ │ │ 吳英華、馬岳梁:正宗吳式太極拳(北京體育大學出版社 1999-04-01)_s_s.pdf
│ │ │ 吳英華,馬岳梁,施梅林:吳式太極快拳(河南科技出版社 1987)_s_s.pdf
│ │ │ 孫南馨:吳式方架太極拳(北京體育大學出版社 1996)_s_g.pdf
│ │ │ 張全亮:王培生傳吳式太極刀(人民體育出版社 2005-7-1)_s_s.pdf
│ │ │ 張耀忠:王培生傳吳式太極劍(人民體育出版社 2005)_s_s.pdf
│ │ │ 李秉慈:吳式太極拳圖譜.45式_s_s.pdf
│ │ │ 王培生,王輝璞:吳氏太極拳三十七式行功圖解(遼寧人民出版社,1987)_s_s.pdf
│ │ │ 王培生:吳式太極拳詮真(人民體育出版社 2003)_s_s.pdf
│ │ │ 王培生:太極功及推手精要(大連工學院體育教學部 1985)_s_s.pdf
│ │ │ 薛安日:吳式太極拳·劍·推手入門(北京體育大學出版社 1999)_s_g.pdf
│ │ │ 馬岳梁 徐文:吳式太極拳推手_s_s.pdf
│ │ │
│ │ ├—和式太極拳
│ │ │ │ 侯爾良:和式太極拳精義(人民體育出版社 2006)_s_g.pdf
│ │ │ │ 和有祿著:和式太極拳譜(人民體育出版社 2003)_s_g.pdf
│ │ │ │ 和有祿-和式太極拳推手秘要.jpg
│ │ │ │ 和有祿:和式太極拳十三式(人民體育出版社 2005)_s_s.pdf
│ │ │ │
│ │ │ └—和有祿示範:和式太極拳精要十八式圖解(上下)_s_g
│ │ │ 和式太極拳精要十八式圖解_上.pdf
│ │ │ 和式太極拳精要十八式圖解_下.pdf
│ │ │
│ │ ├—孫氏太極拳
│ │ │ 孫劍雲:孫式太極拳詮真(人民體育出版社 2005)_s_s.pdf
│ │ │
│ │ ├—楊式太極拳
│ │ │ │ 傅鍾文 演述 周元龍 筆錄:楊式太極拳(1963年版)(1980)_s_g.pdf
│ │ │ │ 吳圖南傳授 於志鈞編著:楊式太極拳:小架及其技擊應用(北京體育大學出版社 2001 302頁)_s_g.pdf
│ │ │ │ 崔仲三:傳統楊式太極拳教程〔青島出版社 1999〕_s_s.pdf
│ │ │ │ 李和生:內功解秘:楊式太極拳老六路(經濟管理出版社 2006)_s_s.pdf
│ │ │ │ 李鴻義:楊氏太極拳、劍、刀高難套路及秘傳九訣(南海出版公司 1995)_s_s.pdf
│ │ │ │ 楊澄甫著 董英傑編述:太極拳體用全書(文光印務館 1934年 68頁)_古籍_s_s.pdf
│ │ │ │ 汪永泉傳楊氏太極拳功札記.doc
│ │ │ │ 王志遠:楊式太極拳詮釋 理論篇(人民體育出版社 2005)_s_s.pdf
│ │ │ │ 王志遠:楊式太極拳詮釋 練習篇(人民體育出版社 2005)_s_g.pdf
│ │ │ │ 粟子宜著:傳統楊氏大架太極拳械推手(四川科學技術 2007)_s_g.pdf
│ │ │ │ 陳炎林:太極拳刀劍桿散手合編{又名楊式太極拳發勁 運氣 練勢}(295頁)_古籍_s_g.pdf
│ │ │ │ 陳龍驤 李敏弟:李雅軒楊式太極大槍_s_s.pdf
│ │ │ │ 陳龍驤等著:李雅軒楊氏太極劍詮真(人民體育出版社 2006)_s_g.pdf
│ │ │ │ 魏樹人:楊式太極拳術述真-楊健侯秘傳(人民體育出版社 2000)_s_g.pdf
│ │ │ │
│ │ │ └—魏樹人:楊式太極拳術系列(人民體育出版社 2001)
│ │ │ 楊式太極拳術述真之三-拆架拆手_s_g.pdf
│ │ │ 楊式太極拳術述真之五-內功勁法_s_g.pdf
│ │ │ 楊式太極拳術述真系列之一-內功理法_s_g.pdf
│ │ │ 楊式太極拳術述真系列之二-行拳心法_s_g.pdf
│ │ │ 楊式太極拳術述真系列之四-內功修煉法_s_g.pdf
│ │ │
│ │ ├—王新午:太極拳法實踐(陝西人民出版社 1959)_djvu_s_g
│ │ │
│ │ ├—謝永銘隱僧著:太極螳螂攔接拳(香港萟美圖書公司出版 1985)_s_g
│ │ │
│ │ ├—趙堡太極
│ │ │ 劉榮淦,張義霄:精義太極拳:趙堡太極拳健身、養生技擊法(北京體育大學出版社 1996-06)_s_g.pdf
│ │ │ 原寶山:武當趙堡太極拳大全(世界圖書出版西安公司 2001)_s_g.pdf
│ │ │ 王海洲:趙堡太極拳十三式(人民體育出版社 )_s_s.pdf
│ │ │ 王海洲:趙堡太極拳詮真(人民體育出版社 2003-2-1)_s_b.pdf
│ │ │ 趙堡太極拳文集_w.pdf
│ │ │ 趙增福:中國趙堡太極(世界圖書出版西安公司 1997)_s_s.pdf
│ │ │ 鄭悟清傳授 鄭瑞 譚大江編著:武當趙堡太極拳小架(人民體育出版社 2000-2)_s_s.pdf
│ │ │ 鄭悟清宗師論太極拳手稿_w.pdf
│ │ │
│ │ └—陳氏太極拳
│ │ 馮志強編著 王潔整理:陳式太極拳精選(人民體育出版社 1996 288頁)_s_g.pdf
│ │ 馮志強:陳式太極拳入門十二說要_w.doc
│ │ 馮志強:陳式太極拳入門(人民體育出版社 1993 174頁)_s_s.pdf
│ │ 劉鵬:陳氏二路太極拳 (北京體育學院出版社 1993){密碼:wesnwsjs}_s_b.pdf
│ │ 洪均生:陳式太極拳實用拳法--十七代宗師陳發科晚年傳授技擊精萃(山東科技出版社 1989)_s_b.pdf
│ │ 洪均生:陳式太極拳實用拳法--十七代宗師陳發科晚年傳授技擊精萃(山東科技出版社 1989)_s_g.pdf
│ │ 王西安著: 陳式太極拳新架二路及單刀單劍 (河南科學技術出版社 2007年)_s_g.pdf
│ │ 陳固安:太極棍(河南科學技術出版社 1985)_s_g.pdf
│ │ 陳國燦:陳氏太極拳二路(炮捶)(2000)_s.pdf
│ │ 陳式太極拳實用拳法一路功用歌訣.txt
│ │ 陳式太極拳實用拳法三字經.doc
│ │ 陳氏太極拳(沈家楨 顧留馨)_s_g.pdf
│ │ 陳照丕:陳氏太極拳匯宗_古籍_s_b.CHM
│ │ 陳照奎《陳式太極拳》_手抄本_s_s.pdf
│ │ 陳照奎傳授 馬虹整理:陳式太極拳拳法拳理(北京體育大學出版社 2005 506頁)_s_g.pdf
│ │ 陳照奎秘傳 馬虹整理:陳式太極拳勁道釋秘:拆拳講勁(北京體育大學 2009-01)_s_s.pdf
│ │ 陳照奎編,馬虹整理:陳式太極拳體用圖解(北京體育大學出版社 2002 349頁)_s_g.pdf
│ │ 陳績甫:陳氏太極拳匯宗_古籍_s_s.pdf
│ │ 陳鑫:陳氏太極拳圖說(開明印刷局1933年版本復印)(上海書店影印出版 1986)_古籍_s_g.pdf
│ │ 陳正雷大師著《陳氏太極十三桿、三桿、八桿、梢桿》繁體版_w.pdf
│ │ 馬有清:太極刀劍合編(中國友誼出版公司 1987 111頁)_s_s.pdf
│ │ 馬虹:陳式太極拳技擊法(人民體育出版社)_s_s.pdf
│ │
│ ├—少數民族拳種
│ │ 回族傳統武術-七式門-馬宇.pdf
│ │ 回族心意拳六合拳(買西山).flv
│ │ 楊華增:回族秘傳心意內功--強身治病的武術氣功.pdf
│ │
│ ││
⑹ 求內功心法,武功秘籍,修真口訣,修真法術秘籍,魔法口訣全系的
3.修真秘籍:
《丹道周天功》《太乙金華真經》《修真直指.秘傳本》《天仙金丹心法》《雲集七箋》《仙術秘庫》《全真教清修功法》《古本伍柳仙宗全集》《蟄龍睡丹功.蜇龍胎息法》《道教內丹修煉》《鴻蒙丹法》
⑺ 手相看哪只手
怎麼看手相
從前的手相看法是,男人看左手,女人看右手。或是以左手代表先天運,右手錶示後天運,重視單一的相法。這種舊式相學是錯誤的。現在的科學手相法是看左右兩手而相比較。稱做綜合診斷。
男人的左手代表母親,右手代表父親,左手代表初年,右手代表晚年。女人左手代表母右手代表父的遺傳,此點和男性相同。但運勢方正配相反,右手代表初年,左手代表晚年。
同時,初年和晚年的區分,和手紋同樣,三十歲左右的年齡是倆者的分界線。
(摘錄於秘傳相法)
手相解讀你人生的貧富貴賤
1、掌丘隆起豐滿、起伏有形的人容易富貴;掌丘平整、低陷的人容易貧賤。掌丘是在手掌上凸出或隆起的肉墊,稱為丘或陵,其形
狀有點象小山,故命名為丘,掌丘分為木星丘、土星丘、太陽丘、水星丘、金星丘第一火星丘、第二火星丘等等,各代表著不同的含義。如果這些掌丘隆起豐滿、起伏有形,則代表著事業和財運上能成功,且容易富貴,在社會上有一定的地位。如果這些掌丘平整低陷,分不出來個高低,整個手掌平平,該高的部位卻低陷,這樣的人容易貧賤,一生容易從事基層辛苦類的工作,人生較默默無聞。
2、手掌厚實紅潤的人容易富貴;手掌粗糙堅硬的人容易貧賤。手掌厚實紅潤的人,代表著他的事業財運好,有經濟物質基礎,不管他們在工作上,還是在生活中,都比較努力奮斗,往往有很好的收獲,這類手相的人在財富方面運氣也比較好,生活上較寬裕,屬於容易富貴的手相。如果一個人的手掌比較粗糙和堅硬,這樣的人容易貧或賤,他們常常依靠辛苦求財,很少採用智慧,雖然有一份收入,往往只能夠生活所需,即便有財富,他們喜歡過樸素的日子,不喜歡奢侈,人生比較平凡單純,精神上有時知足而樂,雖然不是很富貴有,但貧賤他們也快樂。
3、五指圓厚柔軟、密不透風的人容易富貴;五指粗澀堅硬、疏漏見光的人容易貧賤。五個手指的形狀比較圓厚,不幹瘦,五指並齊時密不透風,這樣的人往往生活上比較富貴,他們擅長理財,運用智慧投資,生活上會越來越好,且會變得富貴。五個手指粗澀堅硬,乾瘦猶如枯枝,這樣的人做事憨厚,生活上常常很艱苦,理想不務實,常常想著不努力就能獲取財富,或想著一下子中個大獎,心比較高,結局往往是大的理想沒有實現,小的事情又不願意去做,導致自己兩手空空,生活上變得貧賤。另外,如果五指並齊,處處疏漏見光,則代表著收入沒有開支多,入不敷出,屬於月光族,工資月月花光,所以他們容易貧賤。
4、手相中的線清晰且深長的人容易富貴;手相中的線淺且亂的人容易貧賤。手中的線有時和命運有著很大的關系,特別是手相中的三大主紋,即感情線(天紋)、生命線(地紋)、智慧線(人紋)這三大線起著重要的作用,如果清晰深長不亂,事業線和財運線再好一些,運勢比較穩定,容易富貴。如果手中的主線亂且淺,手中有很多粗粗細細、短短長長雜線,形成很多不規則的形狀,這樣的人內心善良,一生操心較多,生活上容易貧賤,即便有財富,也會優先讓親威成員用,自己在生活上則比較節省。
手相圖解,如何看手相,手相掌丘奧秘
掌丘是在手掌上凸出或隆起的肉墊,從厚薄程度可以看出一個人的個性、特點、健康、愛情優劣
第一火星平原:代表勇氣
第一火星丘(積極火星丘,又名下火星丘),在木星丘和金星丘的中間部份,在中國手相學的位於震位;另一個叫做第二火星丘(消極火星丘,又名上火星丘),在水星丘和太陰丘的中間,即小指對下掌邊的中央處。
第一火星丘隆起的人,大多數身體非常強壯、孔武有力、勇敢異常、不斷邁進,可以說是天生的戰斗者,很多有名的軍人和將領,都是屬於火星丘漲的人。
如果第一火星丘低陷時,主膽怯、畏羞、沒有進取心、做事猶豫不決、決而不行,此外對任何事情都提不起興趣和精神去做,即使機會來臨,也不敢去把握和利用,因此往往失去良機,故成功的機會很少。
第二火星平原:代表自製力
第二火星丘,(消極火星丘,又名上火星丘)在水星丘與太陰丘之間的部份,即小指對下掌的中央處,相當於中國手相學的兌位;第二火星丘發達的人,其性質是與第一火星丘剛相反,它的特性,對人或對事,都是以理智來處理,不像第一火星丘人的沖動和魯莽,他們有道義、講邏輯、不喜歡野蠻的舉動和厭惡流血事件。
第二火星丘適當發達的人,最宜為軍人、外科醫生、警察、消防員、救生員、機械工程員、冒險家等;除上述的職業外,還具有一種神秘的磁力,如利用此天賦特質,來研究玄學,例如:催眠術、心靈學、占卜,易學等,而通常都能獲得意想不到的效果。
木星丘:代表上進心
木星丘所在的位置是在食指基部之下,在中國手相學上,稱為巽宮(以先天手掌左手計)。
木星丘發達飽滿即顯著隆起時:主道德觀念重、性善良、愛權力、有野心、支配欲強、愛名譽、重尊嚴、重財帛、有慈悲心、直覺力強,對宗教有興趣、責任感重,假如你找人來負責一個重要職位,擴展業務,行政人員少不免要誠實可靠,有責任感,那麼木星丘發達的人,就是你所需要的人了。
木星丘低陷時:主愚笨,粗俗,無道德觀念,怯懦,好色,不忠實,不愛名譽,與此木星丘發達時所主的事項,恰恰相反。
土星丘:代表思考與誠信方面
土星丘的位置是在中指基部之下,相當於中國手相學的離位;一般土星丘越高聳中指越長;但通常土星這丘發達的人,是比較少。
土星丘隆起時:主其人有智慧、忍耐力強、待人誠懇、處事小心、獨立心強,高智能、好學、好研究、有組織和系統能力、對數學計算方面有興趣、喜愛寧靜的郊外生活;此外對運動也感興趣、農作、畜牧、園林、地產、礦務的業務也適宜。丘過大者,主多愁善感。
土星丘低陷時:主其人容易悲觀、憂郁、沮喪、可守秘、喜穩居、迷信、宗教狂、感覺遲純,有星狀紋者為陰虛陽亢體質(若月丘也有星狀紋,易患中風)。
太陽丘:代表財富、才能與名聲
太陽丘在無名指之下,相當於中國手相學的離位。太陽丘所主范圍大概如下幾點:有藝術審美眼光、名譽、光榮、樂觀、溫和、慈愛、奢侈、輕視財帛等。
太陽丘發達的人不一定是畫家,藝術家或戲劇家,但是對服裝方面很講究,家庭、辦公室和他經常接觸的地方,都喜歡優雅和藝術化,懂得怎樣享受,和利用天然環境作樂;此外,太陽丘發達的人富同情心,又樂意幫助他人,即使是個陌生人來求他,也能得到金錢上或人事上的幫忙;太陽丘發達的人不願意接受別人的恩惠或禮物,除非對方允許領受他的回敬;做事方面,要求真善美,有始有終,絕不中途而廢,如他認為不滿意時,將繼續幹下去,直至十全十美。
水星丘:代表機智方面
水星丘在小指之下,如果水星丘過度發達,比其它丘特別隆起時,或加上小指彎曲,頭腦線有缺點,或丘上有不良的符號等,那麼他能運用天賦的才幹,會作出種種為非作歹的事情來。例如:一位沒有道德的商人,以欺詐手段,鼓其雌黃之舌,把對方說服,達其無恥目的,或模仿他人的商標,偽造別人的貨品等,以中飽私囊,要是一位醫生或律師,可能利用他們本身職業的常識,加上先天的條件,向顧客以不正當的手法勒詐、威迫、苛求,一切總是以錢為前提,損人利己;總言之,成功者多數屬水星丘人,而危害社會的,也是水星丘人佔多數,因此觀察此丘,就不得不小心了。
月丘:代表浪漫、神秘
月丘又稱(太陰丘),在小指對下掌邊最底的部份,即第二火星丘下,至手頸在線的位置,這個丘主想像力、玄想、神秘、音樂、自私、懶惰、愛旅行等事項。
太陰丘發達的人,對水方面特別有興趣,他們喜歡居住於近海的地方,或湖邊的地區,假如水星丘同時發達的話,愛好航海生涯,很多水手都有隆起的太陰丘。
如果太陰丘過度發達,則主其人憂郁、善變、冷酷、貪婪、宗教狂、幻想、懶惰、迷信等;假如拇指雄壯而堅硬,則其程度可以減輕,若是拇指柔軟而細小,其程度則更甚,又如果他的手掌軟而鬆弛,則是一個懶惰成性的人,生活在幻想中,醉生夢死,不能面對現實,常被幻想支配,往往渴望不能得到的事物,因此無法滿足自己,希望時常轉換環境,因而引起心靈常常不安,若經濟許可,經常作遠行,如經濟不容許,祗有鬱郁不樂。
金星丘:代表健康活力
金星丘所在的位置,是在第一火星丘的下面,手頸線對上的部份,即拇指底下,生命線內邊的部份,相當於中國手相的艮位。金星丘較為發達的人,主仁慈、富同情心、情愛溫和、感情豐富等;通常這個丘稱為(愛)丘,父母之愛其子女,子女之愛其雙親,夫婦間之恩愛,朋友間之友愛等;這個(愛)都是從我們內心表達出來的,當然愛的種種是有區別的。
金星丘過度發達,主活力充沛、性感、情慾旺熾、淫亂、對愛情虛偽、自私;如果是女性,主賣弄風情之類。
如果金星丘低陷、平坦,同時生命線太接近拇指,使金星丘所應占的部份太過狹窄而細小時:主缺乏活力、愛情冷淡、無同情心、自視過高、性機能薄弱,倘若是婦女,為不孕象徵之一。
地丘
地丘又稱(海皇丘)在手掌的底部,相當於中國手相學的坎位,是發展的原動力所在,亦代表健康、生殖能力、性能力、持久力和住所等。
地丘上有旅行線(從生命線底部分叉橫過地丘至月丘)表示喜歡到處雲游,會遠離家鄉或居無定所,經常會搬家。
地丘發達,主忍耐力強,事業在外會受人幫助而有所作為,且健康良好,子女運亦很好。
地丘低陷、平坦,主健康不良,做事虎頭蛇尾,不能有持久力,在外會受到很多挫折,就算有旅行線,亦不宜經常遠行。
火星平原
火星平原的位置,是在第一火星丘與第二火星丘的中間,亦即是掌的最中凹陷的部份,通常來說,這個部份是稍為低陷;假如這部份周圍平坦而中間特別隆起,像一土堆似的,如其高度與各指對下的各丘相等時,表示有不屈的精神,和無比的勇氣,若配以各指第一節長,頭腦線良好,為不可多得的最佳象徵;若果各指第一節短,而頭腦線有缺點,則祗表示有勇無謀,傲慢自大,暴躁而已。
判斷火星平原的低陷情形,須要小心來觀察,譬如,各丘隆起,自然會形成火星平原覺得低陷,需知這是良好之徵,所謂真正的凹陷,意思就是說:各丘不發達,同時火星平原又是低陷下去,那就難免遭遇到上述的各種情形。
希望對你有幫助。
⑻ 求中國古代天文學書籍
├─欽定儀象考成
│ 欽定儀象考成-01_欽定儀象考成_卷首上.pdf
│ 欽定儀象考成-02_欽定儀象考成_卷首下.pdf
│ 欽定儀象考成-03_欽定儀象考成_卷一至卷三.pdf
│ 欽定儀象考成-04_欽定儀象考成_卷四至卷六.pdf
│ 欽定儀象考成-05_欽定儀象考成_卷七至卷九.pdf
│ 欽定儀象考成-06_欽定儀象考成_卷十至卷十二.pdf
│ 欽定儀象考成-07_欽定儀象考成_卷十三至卷十六.pdf
│ 欽定儀象考成-08_欽定儀象考成_卷十七至卷十九.pdf
│ 欽定儀象考成-09_欽定儀象考成_卷二十至卷二十二.pdf
│ 欽定儀象考成-10_欽定儀象考成_卷二十三至卷二十五.pdf
│ 欽定儀象考成-11_欽定儀象考成_卷二十六.pdf
│ 欽定儀象考成-12_欽定儀象考成_卷二十七至卷三十.pdf
│
├─欽定儀象考成續編不著撰者
│ 欽定儀象考成續編不著撰者-一.pdf
│ 欽定儀象考成續編不著撰者-七.pdf
│ 欽定儀象考成續編不著撰者-三.pdf
│ 欽定儀象考成續編不著撰者-九.pdf
│ 欽定儀象考成續編不著撰者-二.pdf
│ 欽定儀象考成續編不著撰者-五.pdf
│ 欽定儀象考成續編不著撰者-八.pdf
│ 欽定儀象考成續編不著撰者-六.pdf
│ 欽定儀象考成續編不著撰者-十.pdf
│ 欽定儀象考成續編不著撰者-十一.pdf
│ 欽定儀象考成續編不著撰者-十三.pdf
│ 欽定儀象考成續編不著撰者-十二.pdf
│ 欽定儀象考成續編不著撰者-十五.pdf
│ 欽定儀象考成續編不著撰者-十六.pdf
│ 欽定儀象考成續編不著撰者-十四.pdf
│ 欽定儀象考成續編不著撰者-四.pdf
│
└─欽定天文正義不著撰者
欽定天文正義不著撰者-一.pdf
欽定天文正義不著撰者-七.pdf
欽定天文正義不著撰者-三.pdf
欽定天文正義不著撰者-九.pdf
欽定天文正義不著撰者-二.pdf
欽定天文正義不著撰者-二十.pdf
欽定天文正義不著撰者-二十一.pdf
欽定天文正義不著撰者-二十七.pdf
欽定天文正義不著撰者-二十三.pdf
├─推步法解 (清)江永撰
│ 推步法解 (清)江永撰-一.pdf
│ 推步法解 (清)江永撰-二.pdf
│
├─新制靈台儀象志(比)南懷仁撰
│ 新制靈台儀象志(比)南懷仁撰-一.pdf
│ 新制靈台儀象志(比)南懷仁撰-七.pdf
│ 新制靈台儀象志(比)南懷仁撰-三.pdf
│ 新制靈台儀象志(比)南懷仁撰-九.pdf
│ 新制靈台儀象志(比)南懷仁撰-二.pdf
│ 新制靈台儀象志(比)南懷仁撰-五.pdf
│ 新制靈台儀象志(比)南懷仁撰-八.pdf
│ 新制靈台儀象志(比)南懷仁撰-六.pdf
│ 新制靈台儀象志(比)南懷仁撰-十.pdf
│ 新制靈台儀象志(比)南懷仁撰-十一.pdf
│ 新制靈台儀象志(比)南懷仁撰-十三.pdf
│ 新制靈台儀象志(比)南懷仁撰-十二.pdf
│ 新制靈台儀象志(比)南懷仁撰-十四.pdf
│ 新制靈台儀象志(比)南懷仁撰-四.pdf
│
├─春秋日食集證 (清)馮澄撰
│ 春秋日食集證 (清)馮澄撰一.pdf
│ 春秋日食集證 (清)馮澄撰三.pdf
│ 春秋日食集證 (清)馮澄撰二.pdf
│ 春秋日食集證 (清)馮澄撰五.pdf
│ 春秋日食集證 (清)馮澄撰四.pdf
│
├─春秋朔閏至日考 (清)王韜撰
│ 春秋朔閏至日考 (清)王韜撰一.pdf
│ 春秋朔閏至日考 (清)王韜撰三.pdf
│ 春秋朔閏至日考 (清)王韜撰二.pdf
│
├─春秋長歷 (清)陳厚耀
│ 春秋長歷 (清)陳厚耀卷一-卷二.pdf
│ 春秋長歷 (清)陳厚耀卷三-卷四.pdf
│ 春秋長歷 (清)陳厚耀卷五.pdf
│ 春秋長歷 (清)陳厚耀卷八-卷九.pdf
│ 春秋長歷 (清)陳厚耀卷六-卷七.pdf
│ 春秋長歷 (清)陳厚耀卷十.pdf
│
⑼ 道家的道家經典
這些道家經典書籍都出自圖中最上面的地方
大眾普通人都知道的道家經典書籍:
《道德經》、《道家易》、 《六韜》 、老子甲本卷後古佚書(《五行》、《九主》、《明君》、《德聖》)、《周訓》、《凡物流形》、《尹文子》、《慎子》、《素書》、《孫子兵法》、《守白論》、《鶡冠子》、《屍子》、《太一生水》、《文子》、《莊子》、 《列子》、老子乙本卷前古佚書(《經法》、《十大經》、《稱經》、《道原經》)、《物則有形圖》、《湯處於湯丘》、《湯在啻門》、《易傳》、《道家佚書輯本十七種》、《郁離子》、《庄元臣文集》、《傅山全書》、《玄真子》 、《無能子》、《伯牙琴》、
《行氣玉佩銘》、《擊壤歌》、《鬼穀子》、《恆先》、《彭祖》、《三德》、《用曰》、《伊尹書》、《太公》、《辛甲》、《關尹子》、《子華子》、《呂氏春秋》、《淮南子》、《管子》 、《老子指歸》、《老子河上公章句》、《衡論》、《世說新語》、《苻子》、《無君論》、《劉子》、《元次山集》、《王無功文集》、《唐玄宗文集》、《天隨子》、《宗玄先生文集》、《化書》、《金人銘》、《巾幾銘》、(《語叢四》說之道)、《鬻子》、《須溪先生全集》、《易龍圖序》、《東坡易傳》、《逍遙詠二百首》、《老藏(《老子集成》)》、《各道家諸子典籍註疏》、《道藏》等等。
⑽ 請教,《三才圖會》是本什麼書
三才圖繪
《三才圖會》又名《三才圖說》,是由明文獻學家、藏書家王圻及其子王思義撰寫的網路式圖錄類書。所謂「三才」,並非指「天」、「地」、「人」。據《周禮正義》卷七十四:「三才,天地之人道」。所以,「三才」,應該是指「人」和人化的「天」和「地」。
此書成於明萬曆35年,共106卷,分十四類:天文、地理、人物、時令、宮室、器用、身體、文史、人事、儀器、珍寶、衣服、鳥獸、草木。此本為明萬曆37年(1609)原刊本。
此書在圖中右下角可找到其全套的電子書三才圖繪
此書於明萬曆35年(1607)完成編輯,並在明萬曆37年(1609)出版。萬曆年間,正值我國版畫發展的黃金時代,徽州和金陵刻工的作品在當時享有盛譽。圖像的繪刻線條清晰,但因卷帙巨大,圖像繁多,繪刻亦有粗細不同。
該書內容上自天文,下至地理,中及人物,分天文﹑地理﹑人物﹑時令﹑宮室﹑器用﹑身體﹑衣服﹑人事﹑儀制﹑珍寶﹑文史﹑鳥獸﹑草木等十四門。前三門為王圻所撰,時令以下十一門,為其子王思義所撰,全書又經王思義以十年之力加以詳核,始成就緒。每門之下分卷,條記事物,取材廣泛,所記事物,先有繪圖,後有論說,圖文並茂,相為印證。為形象地了解和研究明代的宮室﹑器用﹑服制和儀仗制度等提供了大量資料。
此書匯集諸家書中有關天地諸物圖像,「圖繪以勒之於先,論話以綴之於後」,對每一事物皆配有圖像,然後加以說明。圖不清晰者可藉助文字表達,文字無法說清者可以圖作參考,圖與文互為印證。所配插圖偏重通俗性和實用性。此書可為眾多學科的研究者提供資料,其功用可與網路全書相比。書中圖譜多取之於他書,間有冗雜﹑虛構之弊。不過有些圖書卻加了一些想像及神話色彩,如鶴或鱟魚等。而當中一些地圖是改編自傳教士帶來的國外地圖,所以《三才圖會》被譽為明朝繪圖類書的佼佼者。
三才圖繪目錄:
三才圖會.01.序.天文4卷.總106卷.明王圻.王思義撰輯.明萬曆37年原刊本.1609年.pdf
三才圖會.02.地理16卷.總106卷.明王圻.王思義撰輯.明萬曆37年原刊本.1609年.pdf
三才圖會.03.人物14卷.總106卷.明王圻.王思義撰輯.明萬曆37年原刊本.1609年.pdf
三才圖會.04.時令4卷.總106卷.明王圻.王思義撰輯.明萬曆37年原刊本.1609年.pdf
三才圖會.05.宮室4卷.總106卷.明王圻.王思義撰輯.明萬曆37年原刊本.1609年.pdf
三才圖會.06.器用12卷.總106卷.明王圻.王思義撰輯.明萬曆37年原刊本.1609年.pdf
三才圖會.07.身體7卷.總106卷.明王圻.王思義撰輯.明萬曆37年原刊本.1609年.pdf
三才圖會.08.衣服3卷.總106卷.明王圻.王思義撰輯.明萬曆37年原刊本.1609年.pdf
三才圖會.09.人事10卷.總106卷.明王圻.王思義撰輯.明萬曆37年原刊本.1609年.pdf
三才圖會.10.儀制8卷.總106卷.明王圻.王思義撰輯.明萬曆37年原刊本.1609年.pdf
三才圖會.11.珍寶2卷.總106卷.明王圻.王思義撰輯.明萬曆37年原刊本.1609年.pdf
三才圖會.12.文史4卷.總106卷.明王圻.王思義撰輯.明萬曆37年原刊本.1609年.pdf
三才圖會.13.鳥獸6卷.總106卷.明王圻.王思義撰輯.明萬曆37年原刊本.1609年.pdf
三才圖會.14.草木12卷.總106卷.明王圻.王思義撰輯.明萬曆37年原刊本.1609年.pdf