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文檔加密 > 終極理論pdf

終極理論pdf

發布時間:2023-01-02 16:53:11

㈠ 《終極理論之夢》pdf下載在線閱讀全文,求百度網盤雲資源

《終極理論之夢》(S·溫伯格)電子書網盤下載免費在線閱讀

鏈接: https://pan..com/s/1UP1aUm0BcXklkeoVmDnVzQ

提取碼: pmkg

書名:終極理論之夢

作者:S·溫伯格

譯者:李泳

豆瓣評分:8.4

出版社:湖南科學技術出版社

出版年份:2007-3

頁數:276

內容簡介:

《第一推動物理系列:終極理論之夢》講的,是一場偉大的理性的歷險,去找尋大自然的終極理論。中級理論的夢想激發了今天許多高能物理學的研究,雖然還不知道那終極理論會是什麼樣子,也不知道還要過多少年才能找到它,但我們相信已經開始模模糊糊地看到了它的身影。在《第一推動物理系列:終極理論之夢》中,諾貝爾物理學獎獲得者《最初三分鍾》的作者溫伯格講述了對自己然的統一理論的偉大追求――一個能解釋從原子內部的聯結到太陽與地球的吸引等不同的力的理論。全書令人眼花繚亂去清澈透明,引導著我們從相對論和量子力學走到今天的超弦以及可能與我們同在的別的宇宙。

作者簡介:

S·溫伯格 1933年出生,1954年畢業於康奈爾大學。1979年因弱電統一理論與格拉肖和薩拉姆分享當年諾貝爾物理學獎。他是美國科學院院士、文學和科學院士,英國皇家學會外籍會員,國際天文學會會員,美國哲學和科學史學會會員,美國中世紀學會會員。曾任美國軍備控制和裁軍機構顧問,美國防禦分析研究所顧問等職。他的《廣義相對論與引力論》、《最初三分鍾》等書曾風行世界。

㈡ 《終極理論之夢》pdf下載在線閱讀,求百度網盤雲資源

《終極理論之夢》([美]斯蒂芬•溫伯格)電子書網盤下載免費在線閱讀

資源鏈接:https://pan..com/s/1ujEY8eA5-dJILKrM4VKGaw

提取碼:c9sd

書名:終極理論之夢

作者:[美]斯蒂芬•溫伯格

譯者:李泳

豆瓣評分:8.7

出版社:湖南科學技術出版社

出版年份:2018-1

內容簡介:

《終極理論之夢》講的,是一場偉大的理性的歷險,去找尋大自然的終極理論。終級理論的夢想激發了今天許多高能物理學的研究,雖然還不知道那終極理論會是什麼樣子,也不知道還要過多少年才能找到它,但我們相信已經開始模模糊糊地看到了它的身影。

在《終極理論之夢》中,諾貝爾物理學獎獲得者、《最初三分鍾》的作者溫伯格講述了對自然的統一理論的偉大追求――一個能解釋從原子內部的聯結到太陽與地球的吸引等不同的力的理論。全書令人眼花繚亂卻清澈透明,引導著我們從相對論和量子力學走到今天的超弦以及可能與我們同在的別的宇宙。

作者簡介:

斯蒂芬•溫伯格是得克薩斯大學Josey Regental科學教授。由於他的研究成就,他榮獲了許多獎勵,其中包括1979年的諾貝爾物理學獎,1991年的美國國家科學獎章,還有數學物理學的Heinemann獎金以及普林斯頓大學的Madison獎章,他被選為美國科學院院士,英國皇家學會會員,美國哲學學會會員,美國藝術和科學院院士。他的科學著作有《引力和宇宙學》和三卷本的《量子場論》。他為一般讀者寫的書有《最初三分鍾》(現已被譯為23種文字)、《基本粒子和物理學定律》(與費曼合著)、《亞原子粒子的發現》(同樣收錄在《第一推動叢書》中),還有文集《仰望蒼穹:科學和它的文化對手》,溫伯格教授還經常為《紐約書評》和其他知名期刊撰寫文章。

㈢ 史蒂芬·霍金

史蒂芬·霍金

2004-2-19 9:01:51

母親眼中的霍金
伊莎貝爾·霍金是史蒂芬.霍金的母親。1930年,伊莎貝爾在牛津研究哲學、政治和經濟學。1942年1月,納粹空軍正狂轟濫炸英格蘭,倫敦遭受到幾乎夜夜不停的空襲。這迫使霍金一家,搬離海格特的家園,而遷到牛津避難。他們在史蒂芬誕生後又回到了倫敦,一直在那裡住到1950年。
研究宇宙似是命中註定
我在產前一周到了牛津。我在醫院時,作了一些工作,而且得到一張書券,所以就去布勒克威爾書店買了一本星象圖。
我的小姑說:"你做這件事情真是未卜先知。"
史蒂芬在某些方面肯定是非常能乾的,但不是所有方面。他相當晚才學會閱讀,但他總是很多話;他也非常富有想像力,在這方面比數學方面發展得更快。
我們比較注意的是我丈夫的才幹而不是史蒂芬的。盡管如此,史蒂芬一開始就是個自學者。如果他不想學什麼東西則多半是他不需要。他大體上像是一張吸墨紙,把什麼都吸收進去。我們經常把他和妹妹帶到南肯辛頓的博物館去。我把他留在科學博物館,把瑪麗留在自然歷史博物館。
史蒂芬·霍金:我愛逃學
我出生於1942年1月8日,剛好是伽利略逝世三百周年的同一天。然而,我估計了一下,大約有二十萬個嬰兒在同一天誕生,不知道其中有沒有後來對天文學感興趣的人。
盡管我的父母親在倫敦生活,我卻是在牛津誕生的。這是因為牛津在戰時是個出生的好地方:德國人同意不轟炸牛津和劍橋,英國以不轟炸海德堡和哥廷根作為回報。可惜的是,這類文明的措施不能擴及更大的范圍。
我上學時,牛津物理課程的安排,使得大學很容易逃避用功。我上大學前考了一次,然後在牛津過了三年只在最後考一次畢業考。我有一次計算過,在牛津的三年中,我大約總共學習了一千小時,也就是平均每天一小時。我並不以那時的不用功為傲,我只不過是描述當時的想法而已,這就是我和大部分同學共同的態度:一種百般無聊的心態,而且覺得沒有任何事情值得爭取。
愛情讓我重生
我過完二十一歲生日之後不久就進醫院檢查。他們從我的手臂取出肌肉樣品,把電極插到我的身上,把一些放射性不透明流體注入我的脊柱中,一面使床傾斜,一面用X光來觀察這流體上上下下流動。我被診斷得了ALS病,肌肉萎縮性側面硬化病,或者被英國人稱作運動神經細胞病。
我意識到我得了一種可能在幾年內死亡的不治之症,這確是一大打擊。我怎麼會那麼倒霉呢?怎麼這種病會發生在我身上呢?
肌肉萎縮性側面硬化病在美國被叫做廬伽雷病,這是以患該病而死於1941年的紐約洋基隊一壘手命名的。該病引起神經細胞逐漸瓦解,這些神經細胞位於脊柱和頭腦內以控制隨意肌肉的活動。頭腦思維不受影響。通常呼吸肌肉失效,導致肺炎或窒息而死。
因為我估計自己活不到完成博士論文,所以看來做研究已沒有什麼意義。然而,疾病隨著時間流逝似乎緩和了下來。我開始明白廣義相對論,並在研究上獲得進展。但是真正使我生活改觀的是我和一位名叫簡·瓦爾德的女士訂的婚。這下我有了活下去的目標。也就是說,如果我要結婚就必須有一份工作。
1965年史蒂芬.霍金申請劍橋凱爾斯學院,他得到一份研究獎學金。同年7月他和簡·瓦爾德結婚。他們的第一個兒子羅伯特出生於1967年,女兒露西出生於1970年,而第二個兒子提莫西出生於1979年。
年輕霍金愛跳舞
珍娜·韓福瑞(珍娜·韓福瑞受過一般醫學和精神病學的訓練,現為一位開業的弗洛伊德分析專家。她的父親約翰和史蒂芬·霍金的父親在同一研究所工作。1959年當霍金一家的其他人都到印度生活時,由於史蒂芬在上聖阿爾班斯學校,所以在韓福瑞家住了一年。史蒂芬的動作相當笨拙。我記得他在擦凈桌子後,推著一整車的餐具進廚房,撞上了什麼東西使得整車東西都掉了出來。大家全笑起來,但是在停頓了一下之後,史蒂芬笑得最大聲。
但是他同時卻是井井有條的:例如有一回他提議晚上跳蘇格蘭舞。我們有許多空間和一間大廳,我們買了一些唱片和一本書教我們怎麼跳,史蒂芬負責此事。他堅持大家要穿西裝和打領帶,因為他是孩子中最大的。他是全過程的總管。我已記不得我們多久跳一次舞,但是大家的確非常快樂。史蒂芬對此非常認真,你知道那時他愛好跳舞。
諾曼.狄克斯(賽船俱樂部是大學學院的主要活動。當史蒂芬.霍金在那裡念本科時,諾曼.狄克斯是學院船長。他在牛津工作了四十多年。他有一副相當嘹亮的好嗓門,雖然不是軍官的嗓門,但也夠威風凜凜的。
我們可以相信當他所熱愛的東西都失去時,他不僅堅強地活著,而且偉大地活著,那麼他所帶給我們不僅僅是科學的智慧,還有人類最可貴的精神。
同學眼中的霍金:他來自另一星球
(德瑞克·鮑尼是史蒂芬.霍金在大學學院時的四個物理學生之一;他離開牛津之後在伯里斯特爾大學作研究,埃薩克斯的聖十字學校校長。)
我在大學學院的那一年共有四名學物理的:史蒂芬、高登·貝瑞、里查德·布雷安和我自己。
我認為那時我們沒有人知道史蒂芬到底多聰明。直到第二年我們才發覺到這一點。我們在個人指導時被分成兩對,這兩對的進度完全相同。有一次四個人做同樣的作業。我們被指定讀《電磁學》第十章。這是由很特別的作者組合布里尼夫婦合寫的。該章結尾附有十三個問題。我們的導師玻比·伯曼說:"盡可能完成。"
我們嘗試一下以後,我很快就發現一題也做不出來。里查德是我的工作夥伴,那個星期我們一起設法解出了其中的一題半,為此我們感到很得意。高登拒絕任何協助,自己設法解出一題。史蒂芬和往常一樣還沒有開始。他上學時不甚用功。
他從來不吃早飯,這對他來說似乎是件大事。我們對他說:"這習慣不好,史蒂芬,你早晨應該起床吃早飯。"他沉思地盯著我們,第二天早晨他真的起床吃早飯。那天上午我們這些乖小孩跑去上九點到十二點的三堂課,史蒂芬沒去。我們走時大概九點或者差五分九點,因為從大學學院到實驗室去上課只要五分鍾的路,史蒂芬也在那時回到自己的房間去。
我們十二點左右回來時,史蒂芬剛好下來。我們在學院的門房相遇。
"啊,霍金!"我問道:"你做了幾題?"
"哦,"他說:"我只來得及做這前面的十題。"
我們所有人都大笑起來,而他卻滿臉狐疑地對我們凝視,這使我們全都呆住了。我們立刻意識到,他的的確確做了這前面的十題。我想,這時大家才意識到,我們和他是不可能同行並進的,我們就像來自於不同的星球。
他是我教過學生中歸聰明的,我不能自誇曾經教過他任何東西(羅伯.白曼曾在劍橋學習,後來在牛津的物理系得到一個教職,在牛津時為史蒂芬·霍金在大學學院的學監和物理學導師。
他顯然是我所教過的學生中最聰明的。我從那時開始教過大約三十名學生,他的最後考試並不比其他學生好,當然考得好的學生不僅是聰明而且非常用功。史蒂芬不僅僅是聰明,他甚至不能用聰明來衡量。按照正常標准不能說他非常用功,因為這實在沒有必要。他每一周都完成輔導的作業。我想我真正的作用只是監督他學習物理的進度。我不能自誇曾經教過他任何東西。
趣事:輪椅壓到王子的腳趾頭
當霍金被選為皇家學會會員時,他是最年輕的會員。他們在一兩年後也選了查理王子。他們邀請一些比較年輕的會員來倫敦。我沒有去。可是簡回來說,查理王子極愛史蒂芬的輪椅。史蒂芬喜歡旋轉這個輪椅來炫耀。結果在他旋轉時壓到查理王子的腳指頭。朋友當.佩奇:我希望王子的腳指頭依然無恙。我想這是我和查理王子共同的經驗。我們倆都被史蒂芬的輪椅壓過。
霍金永遠不能成材?
霍金:我是相當正常的小男孩,很慢才學會閱讀,但對事物的來龍去脈卻非常有興趣。在校的成績從未在中等以上(這是一所精英學校)。我十二歲時,一位朋友跟另一位朋友用一袋糖果打賭,說我永遠不可能成材。我不知道這個賭的輸贏是否已被敲定。如果是,究竟是哪一方贏了?
貝西爾·金(史蒂芬·霍金在聖阿爾班斯的同學和好朋友):我們討論生命自發產生的可能性。我想史蒂芬提出了一種看法不僅表明他思考過這問題,而且甚至計算出它的過程要多久。那時候我曾對我的朋友約翰·馬克連納漢說:"我認為史蒂芬會成為非同尋常的能人。"約翰不同意。所以我們孩子氣地用一包糖來打賭。而且,順便提及,我斷定我賭的已被證明是正確的,我應該得到報償,但至今尚未得到。
約翰·馬克連納漢(十歲時是同班同學後在劍橋又成為朋友):我們三個人打了一個賭,其內容是我們之中沒人會成大器,或者是其中有人會成材。我已記不清這賭的細節了。但是史蒂芬仍然堅持說,因為他出名了,而我還未送給他一包糖,所以我還欠他的。
霍金與愛因斯坦
"繼愛因斯坦之後最偉大的物理學家"---幾乎所有的媒體都"言之鑿鑿"地對霍金下了這樣一個定論。霍金堪與愛因斯坦比肩?
蘇汝鏗(復旦大學物理系教授):我至今不知道這個"最偉大"的原始出處。霍金與愛因斯坦兩人都從事理論物理學的研究,要我來評價,愛因斯坦提出的相對論,開辟了一個嶄新的物理學時代,奠定了現代宇宙學的基礎,有廣義相對論,才有了後來的大爆炸理論、黑洞理論等等;而霍金則是將愛因斯坦的廣義相對論運用到許多具體的領域,如大爆炸宇宙學、黑洞等,豐富了理論,作出了原創性貢獻。
記者:就理論貢獻而言,他倆能比較嗎?
蘇汝鏗:我曾看到過霍金這樣一段話,在"星球大戰"中,有我和愛因斯坦在一起的鏡頭,但我們的科學工作並沒有多大的關系。
胡守鈞(復旦大學社會學系教授):我個人認為,評價愛因斯坦之後誰是"最偉大"的物理學家,這是一個很滑稽的問題,就像評價鄧麗君之後誰是中國最好的流行歌手,王菲?那英?還是韓紅?
霍金與宇宙
"黑洞"、"大統一"、"大爆炸",這些仿若與霍金"伴生"的物理學名詞,並未因在媒體上的頻頻"曝光"而彰顯其科學含義。它們是什麼?霍金又做了什麼?
蘇汝鏗:用最簡單的話講,"大爆炸"是對宇宙起源的看法;"黑洞"是對宇宙中某些恆星"歸宿"的看法;而"大統一"理論,則是試圖把物質世界裡已知的相互作用都"統"於一個理論框架里,希望以此來概括宇宙中的所有現象。
記者:就你們看來,霍金在天體物理學中最重要的貢獻是什麼?
蘇汝鏗:我認為有兩點。首先,他是黑洞熱力學的奠基人之一,把過去學術界認為風馬牛不相及的引力、熱學、統計物理學融為一體,開拓了一個新的研究領域。再者,他考慮了黑洞的量子效應,發現黑洞並不十分黑",即黑洞附近的某些粒子可以逃逸出去,這便是著名的"霍金蒸發"。《紅樓夢》有雲:"身後有餘忙縮手,眼前無路轉回頭","無路轉回頭",這是經典物理;而量子物理認為無路也能像土行孫一樣"鑽"過去。霍金把黑洞物理從"經典"提升到"量子"的高度。
記者:他在浙大演講的"膜宇宙"是指什麼?
蘇汝鏗:這是目前宇宙學最前沿的理論,它把超弦理論中所要求的高維空間緊縮為四維時空,這就是一張"膜",用以研究宇宙目前演化的狀態。作為當今世界最傑出的物理學家之一,霍金在這方面也走在了科學前沿。
霍金與諾貝爾獎
霍金的名聲如日中天,為何至今與諾貝爾物理獎無緣?
胡守鈞:霍金提出了許多有創見的理論,但他所研究的黑洞、宇宙學等等,實驗驗證需要一個較長的時間。
蘇汝鏗:沒有實證就與"諾獎"無緣,這方面例子太多了!愛因斯坦提出了宇宙引力波理論,但得諾貝爾獎的是幾十年後通過實驗間接證明引力波存在的澳大利亞人;四五十年代提出"大爆炸"宇宙學的是物理學家,而最終登上諾貝爾領獎台的,是十多年後貝爾電話實驗室兩位研究"噪音"的工程師,他們"無意"中觀測到宇宙的背景輻射,驗證了"大爆炸"理論。
記者:那為什麼霍金的"名氣"反比絕大多數諾貝爾獎得主大得多?
胡守鈞:這是個相當有趣的現象。當然與他是第一流的科學家和有一本暢銷全球的科普讀物不無關系。不過我認為更重要的,是他的"輪椅"。霍金是只能用三根手指攀登著如此險峻的巔峰。這是一個絕無僅有的"標志",這個"標志"或深刻或膚淺地泛植於全球人的心中,一經"深諳其道"的媒體觸點,"霍金狂飈"從天落。
霍金與數學年會
以物理學研究名揚天下的霍金,則被邀參加正在中國召開的世界數學年會並做專題演講。總不會是拉個"名角"捧場吧?
胡守鈞:這是我個人的看法,數學中抽象的"公理",需要依附對象來顯示"公理"存在的必要性;而物理,從客觀中產生的理論"圖景",可以用數學來論證它的合理性。它們從來就是唇齒相依。
蘇汝鏗:霍金,既然是個偉大的物理學家,也必定是個傑出的數學家。
記者:如此冷寂枯燥的基礎研究,他們怎能甘之若飴?
胡守鈞:這就是人類的良心。也許會是長遠的寂寞,但基礎理論奠定的,是整整一個時代的生產力基礎。李政道先生曾引杜甫的詩句以明志,"細推物理須行樂,何用浮名伴此身"。
霍金與《時間簡史》
普通人認識霍金,據說與他那本發行量僅次於《聖經》的《時間簡史》不無關系。然而霍金說:能完全看懂這本書,可以拿物理學博士了。果真是本"天書"?
胡守鈞:《時間簡史》寫得非常棒,但確實不太好懂。它是想解釋從大爆炸之後,宇宙是怎樣一步步演化過來的。
蘇汝鏗:"時間"的歷史確實不好懂。通常物理學家認為時間有5種箭頭---宇宙學箭頭、電動力學箭頭、量子力學箭頭、熱力學箭頭和生命箭頭。注意,箭頭是有方向的,也就是說,時間是有方向的。於是霍金問:"時間為什麼有方向?方向從何而來?"為什麼人不能是死、病、老、生?如果時間註定不能"反演",那麼大爆炸的"宇宙箭頭"可視為所有時間方向的根本原因。但這只是一個假設。
胡守鈞:時間是什麼?它有沒有開始?把我們導向何方?這既是物理學的根本命題,也是具有深刻科學含義的哲學命題。上世紀30年代,羅馬教皇曾經召開了一個用"宇宙科學"理論來證明"上帝存在"的大會,一個名不見經傳的小子問:"既然宇宙是有開始的,那麼宇宙開始前是怎麼樣的?"當時比利時神父、宇宙學家勒梅特是這樣"經典"地回答:"提出如此深刻問題的人,上帝為他准備好了地獄!"可人無限的思維又怎麼是有限的概念禁錮得了呢!
記者:霍金曾說,1988年《時間簡史》初版時,萬物的終極理論似乎已經在望了,但現在這仍是一條蜿蜒的路途;"萬物的終極理論",存在嗎?
胡守鈞:老子曰"道可道,非常道",任何理論都不是終極真理。以有限的生命空間,馳騁於無邊的思維世界,努力探尋宇宙無限的答案---這不正是霍金之真,科學之美,人類之魂?!

A Brief History of Hawking(霍金小傳)

Stephen William Hawking was born on 8 January 1942 (300 years after the death of Galileo) in Oxford, England. His parents' house was in north London, but ring the second world war Oxford was considered a safer place to have babies. When he was eight, his family moved to St Albans, a town about 20 miles north of London. At eleven Stephen went to St Albans School, and then on to University College, Oxford, his father's old college. Stephen wanted to do Mathematics, although his father would have preferred medicine. Mathematics was not available at University College, so he did Physics instead. After three years and not very much work he was awarded a first class honours degree in Natural Science.

Stephen then went on to Cambridge to do research in Cosmology, there being no-one working in that area in Oxford at the time. His supervisor was Denis Sciama, although he had hoped to get Fred Hoyle who was working in Cambridge. After gaining his Ph.D. he became first a Research Fellow, and later on a Professorial Fellow at Gonville and Caius College. After leaving the Institute of Astronomy in 1973 Stephen came to the Department of Applied Mathematics and Theoretical Physics, and since 1979 has held the post of Lucasian Professor of Mathematics. The chair was founded in 1663 with money left in the will of the Reverend Henry Lucas, who had been the Member of Parliament for the University. It was first held by Isaac Barrow, and then in 1669 by Isaac Newton.

Stephen Hawking has worked on the basic laws which govern the universe. With Roger Penrose he showed that Einstein's General Theory of Relativity implied space and time would have a beginning in the Big Bang and an end in black holes. These results indicated it was necessary to unify General Relativity with Quantum Theory, the other great Scientific development of the first half of the 20th Century. One consequence of such a unification that he discovered was that black holes should not be completely black, but should emit radiation and eventually evaporate and disappear. Another conjecture is that the universe has no edge or boundary in imaginary time. This would imply that the way the universe began was completely determined by the laws of science.

His many publications include The Large Scale Structure of Spacetime with G F R Ellis, General Relativity: An Einstein Centenary Survey, with W Israel, and 300 Years of Gravity, with W Israel. Stephen Hawking has three popular books published; his best seller A Brief History of Time, Black Holes and Baby Universes and Other Essays and most recently in 2001, The Universe in a Nutshell. There are .pdf and .ps versions of his full publication list.

Professor Hawking has twelve honorary degrees, was awarded the CBE in 1982, and was made a Companion of Honour in 1989. He is the recipient of many awards, medals and prizes and is a Fellow of The Royal Society and a Member of the US National Academy of Sciences.

Stephen Hawking continues to combine family life (he has three children and one grandchild), and his research into theoretical physics together with an extensive programme of travel and public lectures.

㈣ 廣義相對論

由光速不變原理論證愛因斯坦狹義相對論中的特殊洛侖茲變換——對愛因斯坦論證的探討

【刊名】 長春工業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 編輯部郵箱 1982年 00期
【作者】 房思廷
【中英文摘要】 我們於一九八一年十二月收到這篇只用光速不變原理來直接論證《洛倉茲變換》的文章.在組織審議中發現《ThePhys,Teach,》Vol20(1982)No1,P42發表的文章也有類似的論證,應該說雙方都是獨立的見解.文中提出的論據,目前尚有爭論,本著百家爭鳴的方針,予以發表,希望展開討論.

以上全部為文獻,pdf格式
發電子郵件到[email protected]索取。
請註明「愛因斯坦相對論」資料索取
希望對你有用。
回答者: 農夫山前有點田 - 見習魔法師 三級 7-10 22:12

狹義相對論的創立

早在16歲時,愛因斯坦就從書本上了解到光是以很快速度前進的電磁波,他產生了一個想法,如果一個人以光的速度運動,他將看到一幅什麼樣的世界景象呢?他將看不到前進的光,只能看到在空間里振盪著卻停滯不前的電磁場。這種事可能發生嗎?

與此相聯系,他非常想探討與光波有關的所謂以太的問題。以太這個名詞源於希臘,用以代表組成天上物體的基本元素。17世紀,笛卡爾首次將它引入科學,作為傳播光的媒質。其後,惠更斯進一步發展了以太學說,認為荷載光波的媒介物是以太,它應該充滿包括真空在內的全部空間,並能滲透到通常的物質中。與惠更斯的看法不同,牛頓提出了光的微粒說。牛頓認為,發光體發射出的是以直線運動的微粒粒子流,粒子流沖擊視網膜就引起視覺。18世紀牛頓的微粒說佔了上風,然而到了19世紀,卻是波動說佔了絕對優勢,以太的學說也因此大大發展。當時的看法是,波的傳播要依賴於媒質,因為光可以在真空中傳播,傳播光波的媒質是充滿整個空間的以太,也叫光以太。與此同時,電磁學得到了蓬勃發展,經過麥克斯韋、赫茲等人的努力,形成了成熟的電磁現象的動力學理論——電動力學,並從理論與實踐上將光和電磁現象統一起來,認為光就是一定頻率范圍內的電磁波,從而將光的波動理論與電磁理論統一起來。以太不僅是光波的載體,也成了電磁場的載體。直到19世紀末,人們企圖尋找以太,然而從未在實驗中發現以太。

但是,電動力學遇到了一個重大的問題,就是與牛頓力學所遵從的相對性原理不一致。關於相對性原理的思想,早在伽利略和牛頓時期就已經有了。電磁學的發展最初也是納入牛頓力學的框架,但在解釋運動物體的電磁過程時卻遇到了困難。按照麥克斯韋理論,真空中電磁波的速度,也就是光的速度是一個恆量,然而按照牛頓力學的速度加法原理,不同慣性系的光速不同,這就出現了一個問題:適用於力學的相對性原理是否適用於電磁學?例如,有兩輛汽車,一輛向你駛近,一輛駛離。你看到前一輛車的燈光向你靠近,後一輛車的燈光遠離。按照麥克斯韋的理論,這兩種光的速度相同,汽車的速度在其中不起作用。但根據伽利略理論,這兩項的測量結果不同。向你駛來的車將發出的光加速,即前車的光速=光速+車速;而駛離車的光速較慢,因為後車的光速=光速-車速。麥克斯韋與伽利略關於速度的說法明顯相悖。我們如何解決這一分歧呢?

19世紀理論物理學達到了巔峰狀態,但其中也隱含著巨大的危機。海王星的發現顯示出牛頓力學無比強大的理論威力,電磁學與力學的統一使物理學顯示出一種形式上的完整,並被譽為「一座庄嚴雄偉的建築體系和動人心弦的美麗的廟堂」。在人們的心目中,古典物理學已經達到了近乎完美的程度。德國著名的物理學家普朗克年輕時曾向他的老師表示要獻身於理論物理學,老師勸他說:「年輕人,物理學是一門已經完成了的科學,不會再有多大的發展了,將一生獻給這門學科,太可惜了。」

愛因斯坦似乎就是那個將構建嶄新的物理學大廈的人。在伯爾尼專利局的日子裡,愛因斯坦廣泛關注物理學界的前沿動態,在許多問題上深入思考,並形成了自己獨特的見解。在十年的探索過程中,愛因斯坦認真研究了麥克斯韋電磁理論,特別是經過赫茲和洛倫茲發展和闡述的電動力學。愛因斯坦堅信電磁理論是完全正確的,但是有一個問題使他不安,這就是絕對參照系以太的存在。他閱讀了許多著作發現,所有人試圖證明以太存在的試驗都是失敗的。經過研究愛因斯坦發現,除了作為絕對參照系和電磁場的荷載物外,以太在洛倫茲理論中已經沒有實際意義。於是他想到:以及絕對參照系是必要的嗎?電磁場一定要有荷載物嗎?

愛因斯坦喜歡閱讀哲學著作,並從哲學中吸收思想營養,他相信世界的統一性和邏輯的一致性。相對性原理已經在力學中被廣泛證明,但在電動力學中卻無法成立,對於物理學這兩個理論體系在邏輯上的不一致,愛因斯坦提出了懷疑。他認為,相對論原理應該普遍成立,因此電磁理論對於各個慣性系應該具有同樣的形式,但在這里出現了光速的問題。光速是不變的量還是可變的量,成為相對性原理是否普遍成立的首要問題。當時的物理學家一般都相信以太,也就是相信存在著絕對參照系,這是受到牛頓的絕對空間概念的影響。19世紀末,馬赫在所著的《發展中的力學》中,批判了牛頓的絕對時空觀,這給愛因斯坦留下了深刻的印象。1905年5月的一天,愛因斯坦與一個朋友貝索討論這個已探索了十年的問題,貝索按照馬赫主義的觀點闡述了自己的看法,兩人討論了很久。突然,愛因斯坦領悟到了什麼,回到家經過反復思考,終於想明白了問題。第二天,他又來到貝索家,說:謝謝你,我的問題解決了。原來愛因斯坦想清楚了一件事:時間沒有絕對的定義,時間與光信號的速度有一種不可分割的聯系。他找到了開鎖的鑰匙,經過五個星期的努力工作,愛因斯坦把狹義相對論呈現在人們面前。

1905年6月30日,德國《物理學年鑒》接受了愛因斯坦的論文《論動體的電動力學》,在同年9月的該刊上發表。這篇論文是關於狹義相對論的第一篇文章,它包含了狹義相對論的基本思想和基本內容。狹義相對論所根據的是兩條原理:相對性原理和光速不變原理。愛因斯坦解決問題的出發點,是他堅信相對性原理。伽利略最早闡明過相對性原理的思想,但他沒有對時間和空間給出過明確的定義。牛頓建立力學體系時也講了相對性思想,但又定義了絕對空間、絕對時間和絕對運動,在這個問題上他是矛盾的。而愛因斯坦大大發展了相對性原理,在他看來,根本不存在絕對靜止的空間,同樣不存在絕對同一的時間,所有時間和空間都是和運動的物體聯系在一起的。對於任何一個參照系和坐標系,都只有屬於這個參照系和坐標系的空間和時間。對於一切慣性系,運用該參照系的空間和時間所表達的物理規律,它們的形式都是相同的,這就是相對性原理,嚴格地說是狹義的相對性原理。在這篇文章中,愛因斯坦沒有多討論將光速不變作為基本原理的根據,他提出光速不變是一個大膽的假設,是從電磁理論和相對性原理的要求而提出來的。這篇文章是愛因斯坦多年來思考以太與電動力學問題的結果,他從同時的相對性這一點作為突破口,建立了全新的時間和空間理論,並在新的時空理論基礎上給動體的電動力學以完整的形式,以太不再是必要的,以太漂流是不存在的。

什麼是同時性的相對性?不同地方的兩個事件我們何以知道它是同時發生的呢?一般來說,我們會通過信號來確認。為了得知異地事件的同時性我們就得知道信號的傳遞速度,但如何沒出這一速度呢?我們必須測出兩地的空間距離以及信號傳遞所需的時間,空間距離的測量很簡單,麻煩在於測量時間,我們必須假定兩地各有一隻已經對好了的鍾,從兩個鍾的讀數可以知道信號傳播的時間。但我們如何知道異地的鍾對好了呢?答案是還需要一種信號。這個信號能否將鍾對好?如果按照先前的思路,它又需要一種新信號,這樣無窮後退,異地的同時性實際上無法確認。不過有一點是明確的,同時性必與一種信號相聯系,否則我們說這兩件事同時發生是沒有意義的。

光信號可能是用來對時鍾最合適的信號,但光速不是無限大,這樣就產生一個新奇的結論,對於靜止的觀察者同時的兩件事,對於運動的觀察者就不是同時的。我們設想一個高速運行的列車,它的速度接近光速。列車通過站台時,甲站在站台上,有兩道閃電在甲眼前閃過,一道在火車前端,一道在後端,並在火車兩端及平台的相應部位留下痕跡,通過測量,甲與列車兩端的間距相等,得出的結論是,甲是同時看到兩道閃電的。因此對甲來說,收到的兩個光信號在同一時間間隔內傳播同樣的距離,並同時到達他所在位置,這兩起事件必然在同一時間發生,它們是同時的。但對於在列車內部正中央的乙,情況則不同,因為乙與高速運行的列車一同運動,因此他會先截取向著他傳播的前端信號,然後收到從後端傳來的光信號。對乙來說,這兩起事件是不同時的。也就是說,同時性不是絕對的,而取決於觀察者的運動狀態。這一結論否定了牛頓力學中引以為基礎的絕對時間和絕對空間框架。

相對論認為,光速在所有慣性參考系中不變,它是物體運動的最大速度。由於相對論效應,運動物體的長度會變短,運動物體的時間膨脹。但由於日常生活中所遇到的問題,運動速度都是很低的(與光速相比),看不出相對論效應。

愛因斯坦在時空觀的徹底變革的基礎上建立了相對論力學,指出質量隨著速度的增加而增加,當速度接近光速時,質量趨於無窮大。他並且給出了著名的質能關系式:E=mc2,質能關系式對後來發展的原子能事業起到了指導作用。

廣義相對論的建立

1905年,愛因斯坦發表了關於狹義相對論的第一篇文章後,並沒有立即引起很大的反響。但是德國物理學的權威人士普朗克注意到了他的文章,認為愛因斯坦的工作可以與哥白尼相媲美,正是由於普朗克的推動,相對論很快成為人們研究和討論的課題,愛因斯坦也受到了學術界的注意。

1907年,愛因斯坦聽從友人的建議,提交了那篇著名的論文申請聯邦工業大學的編外講師職位,但得到的答復是論文無法理解。雖然在德國物理學界愛因斯坦已經很有名氣,但在瑞士,他卻得不到一個大學的教職,許多有名望的人開始為他鳴不平,1908年,愛因斯坦終於得到了編外講師的職位,並在第二年當上了副教授。1912年,愛因斯坦當上了教授,1913年,應普朗克之邀擔任新成立的威廉皇帝物理研究所所長和柏林大學教授。

在此期間,愛因斯坦在考慮將已經建立的相對論推廣,對於他來說,有兩個問題使他不安。第一個是引力問題,狹義相對論對於力學、熱力學和電動力學的物理規律是正確的,但是它不能解釋引力問題。牛頓的引力理論是超距的,兩個物體之間的引力作用在瞬間傳遞,即以無窮大的速度傳遞,這與相對論依據的場的觀點和極限的光速沖突。第二個是非慣性系問題,狹義相對論與以前的物理學規律一樣,都只適用於慣性系。但事實上卻很難找到真正的慣性系。從邏輯上說,一切自然規律不應該局限於慣性系,必須考慮非慣性系。狹義相對論很難解釋所謂的雙生了佯謬,該佯謬說的是,有一對孿生兄弟,哥在宇宙飛船上以接近光速的速度做宇宙航行,根據相對論效應,高速運動的時鍾變慢,等哥哥回來,弟弟已經變得很老了,因為地球上已經經歷了幾十年。而按照相對性原理,飛船相對於地球高速運動,地球相對於飛船也高速運動,弟弟看哥哥變年輕了,哥哥看弟弟也應該年輕了。這個問題簡直沒法回答。實際上,狹義相對論只處理勻速直線運動,而哥哥要回來必須經過一個變速運動過程,這是相對論無法處理的。正在人們忙於理解相對狹義相對論時,愛因斯坦正在接受完成廣義相對論。

1907年,愛因斯坦撰寫了關於狹義相對論的長篇文章《關於相對性原理和由此得出的結論》,在這篇文章中愛因斯坦第一次提到了等效原理,此後,愛因斯坦關於等效原理的思想又不斷發展。他以慣性質量和引力質量成正比的自然規律作為等效原理的根據,提出在無限小的體積中均勻的引力場完全可以代替加速運動的參照系。愛因斯坦並且提出了封閉箱的說法:在一封閉箱中的觀察者,不管用什麼方法也無法確定他究竟是靜止於一個引力場中,還是處在沒有引力場卻在作加速運動的空間中,這是解釋等效原理最常用的說法,而慣性質量與引力質量相等是等效原理一個自然的推論。

1915年11月,愛因斯坦先後向普魯士科學院提交了四篇論文,在這四篇論文中,他提出了新的看法,證明了水星近日點的進動,並給出了正確的引力場方程。至此,廣義相對論的基本問題都解決了,廣義相對論誕生了。1916年,愛因斯坦完成了長篇論文《廣義相對論的基礎》,在這篇文章中,愛因斯坦首先將以前適用於慣性系的相對論稱為狹義相對論,將只對於慣性系物理規律同樣成立的原理稱為狹義相對性原理,並進一步表述了廣義相對性原理:物理學的定律必須對於無論哪種方式運動著的參照系都成立。

愛因斯坦的廣義相對論認為,由於有物質的存在,空間和時間會發生彎曲,而引力場實際上是一個彎曲的時空。愛因斯坦用太陽引力使空間彎曲的理論,很好地解釋了水星近日點進動中一直無法解釋的43秒。廣義相對論的第二大預言是引力紅移,即在強引力場中光譜向紅端移動,20年代,天文學家在天文觀測中證實了這一點。廣義相對論的第三大預言是引力場使光線偏轉,。最靠近地球的大引力場是太陽引力場,愛因斯坦預言,遙遠的星光如果掠過太陽表面將會發生一點七秒的偏轉。1919年,在英國天文學家愛丁頓的鼓動下,英國派出了兩支遠征隊分赴兩地觀察日全食,經過認真的研究得出最後的結論是:星光在太陽附近的確發生了一點七秒的偏轉。英國皇家學會和皇家天文學會正式宣讀了觀測報告,確認廣義相對論的結論是正確的。會上,著名物理學家、皇家學會會長湯姆孫說:「這是自從牛頓時代以來所取得的關於萬有引力理論的最重大的成果」,「愛因斯坦的相對論是人類思想最偉大的成果之一」。愛因斯坦成了新聞人物,他在1916年寫了一本通俗介紹相對認的書《狹義相對論與廣義相對論淺說》,到1922年已經再版了40次,還被譯成了十幾種文字,廣為流傳。

相對論的意義

狹義相對論和廣義相對論建立以來,已經過去了很長時間,它經受住了實踐和歷史的考驗,是人們普遍承認的真理。相對論對於現代物理學的發展和現代人類思相的發展都有巨大的影響。 相對論從邏輯思想上統一了經典物理學,使經典物理學成為一個完美的科學體系。狹義相對論在狹義相對性原理的基礎上統一了牛頓力學和麥克斯韋電動力學兩個體系,指出它們都服從狹義相對性原理,都是對洛倫茲變換協變的,牛頓力學只不過是物體在低速運動下很好的近似規律。廣義相對論又在廣義協變的基礎上,通過等效原理,建立了局域慣性長與普遍參照系數之間的關系,得到了所有物理規律的廣義協變形式,並建立了廣義協變的引力理論,而牛頓引力理論只是它的一級近似。這就從根本上解決了以前物理學只限於慣性系數的問題,從邏輯上得到了合理的安排。相對論嚴格地考察了時間、空間、物質和運動這些物理學的基本概念,給出了科學而系統的時空觀和物質觀,從而使物理學在邏輯上成為完美的科學體系。

狹義相對論給出了物體在高速運動下的運動規律,並提示了質量與能量相當,給出了質能關系式。這兩項成果對低速運動的宏觀物體並不明顯,但在研究微觀粒子時卻顯示了極端的重要性。因為微觀粒子的運動速度一般都比較快,有的接近甚至達到光速,所以粒子的物理學離不開相對論。質能關系式不僅為量子理論的建立和發展創造了必要的條件,而且為原子核物理學的發展和應用提供了根據。

廣義相對論建立了完善的引力理論,而引力理論主要涉及的是天體。到現在,相對論宇宙學進一步發展,而引力波物理、緻密天體物理和黑洞物理這些屬於相對論天體物理學的分支學科都有一定的進展,吸引了許多科學家進行研究。

一位法國物理學家曾經這樣評價愛因斯坦:「在我們這一時代的物理學家中,愛因斯坦將位於最前列。他現在是、將來也還是人類宇宙中最有光輝的巨星之一」,「按照我的看法,他也許比牛頓更偉大,因為他對於科學的貢獻,更加深入地進入了人類思想基本要領的結構中。」
回答者:鷥歌 - 秀才 二級 7-11 13:13

相對論是關於時空和引力的基本理論,主要由愛因斯坦(Albert Einstein)創立,分為狹義相對論(特殊相對論)和廣義相對論(一般相對論)。相對論的基本假設是光速不變原理,相對性原理和等效原理。相對論和量子力學是現代物理學的兩大基本支柱。奠定了經典物理學基礎的經典力學,不適用於高速運動的物體和微觀條件下的物體。相對論解決了高速運動問題;量子力學解決了微觀亞原子條件下的問題。相對論極大的改變了人類對宇宙和自然的「常識性」觀念,提出了「同時的相對性」,「四維時空」「彎曲空間」等全新的概念。

狹義相對論,是只限於討論慣性系情況的相對論。牛頓時空觀認為空間是平直的、各向同性的和各點同性的的三維空間——絕對空間,時間是獨立於空間的單獨一維(因而也是絕對的),即絕對時空觀。狹義相對論認為空間和時間並不相互獨立,而是一個統一的四維時空整體,並不存在絕對的空間和時間。在狹義相對論中,整個時空仍然是平直的、各向同性的和各點同性的,這是一種對應於「全局慣性系」的理想狀況。狹義相對論將真空中光速為常數作為基本假設,結合狹義相對性原理和上述時空的性質可以推出洛侖茲變換。

廣義相對論是愛因斯坦在1915年發表的理論。愛因斯坦提出「等效原理」,即引力和慣性力是等效的。這一原理建立在引力質量與慣性質量的等價性上(目前實驗證實,在10 − 12的精確度范圍內,仍沒有看到引力質量與慣性質量的差別)。根據等效原理,愛因斯坦把狹義相對性原理推廣為廣義相對性原理,即物理定律的形式在一切參考系都是不變的。物體的運動方程即該參考系中的測地線方程。測地線方程與物體自身故有性質無關,只取決於時空局域幾何性質。而引力正是時空局域幾何性質的表現。物質質量的存在會造成時空的彎曲,在彎曲的時空中,物體仍然順著最短距離進行運動(即沿著測地線運動——在歐氏空間中即是直線運動),如地球在太陽造成的彎曲時空中的測地線運動,實際是繞著太陽轉,造成引力作用效應。正如在彎曲的地球表面上,如果以直線運動,實際是繞著地球表面的大圓走。

倒相對論:相對論的提出,同樣受到很多的指責,有很多人認為它是錯誤的,並大大阻礙了社會的發展。然而這種觀點並不被主流科學界所接受。

愛因斯坦和他的相對論

除了量子理論以外,1905年剛剛得到博士學位的愛因斯坦發表的一篇題為《論動體的電動力學》的文章引發了二十世紀物理學的另一場革命。文章研究的是物體的運動對光學現象的影響,這是當時經典物理學面對的另一個難題。

十九世紀中葉,麥克斯韋建立了電磁場理論,並預言了以光速C傳播的電磁波的存在。到十九世紀末,實驗完全證實了麥克斯韋理論。電磁波是什麼?它的傳播速度C是對誰而言的呢?當時流行的看法是整個宇宙空間充滿一種特殊物質叫做「以太」,電磁波是以太振動的傳播。但人們發現,這是一個充滿矛盾的理論。如果認為地球是在一個靜止的以太中運動,那麼根據速度迭加原理,在地球上沿不同方向傳播的光的速度必定不一樣,但是實驗否定了這個結論。如果認為以太被地球帶著走,又明顯與天文學上的一些觀測結果不符。

1887年邁克爾遜和莫雷利用光的干涉現象進行了非常精確的測量,仍沒有發現地球有相對於以太的任何運動。對此,洛侖茲(H.A.Lorentz)提出了一個假設,認為一切在以太中運動的物體都要沿運動方向收縮。由此他證明了,即使地球相對以太有運動,邁克爾遜也不可能發現它。愛因斯坦從完全不同的思路研究了這一問題。他指出,只要摒棄牛頓所確立的絕對空間和絕對時間的概念,一切困難都可以解決,根本不需要什麼以太。

愛因斯坦提出了兩條基本原理作為討論運動物體光學現象的基礎。第一個叫做相對性原理。它是說:如果坐標系K'相對於坐標系K作勻速運動而沒有轉動,則相對於這兩個坐標系所做的任何物理實驗,都不可能區分哪個是坐標系K,哪個是坐標系K′。第二個原理叫光速不變原理,它是說光(在真空中)的速度c是恆定的,它不依賴於發光物體的運動速度。

從表面上看,光速不變似乎與相對性原理沖突。因為按照經典力學速度的合成法則,對於K′和K這兩個做相對勻速運動的坐標系,光速應該不一樣。愛因斯坦認為,要承認這兩個原理沒有抵觸,就必須重新分析時間與空間的物理概念。

經典力學中的速度合成法則實際依賴於如下兩個假設:1.兩個事件發生的時間間隔與測量時間所用的鍾的運動狀態沒有關系;2.兩點的空間距離與測量距離所用的尺的運動狀態無關。愛因斯坦發現,如果承認光速不變原理與相對性原理是相容的,那麼這兩條假設都必須摒棄。這時,對一個鍾是同時發生的事件,對另一個鍾不一定是同時的,同時性有了相對性。在兩個有相對運動的坐標系中,測量兩個特定點之間的距離得到的數值不再相等。距離也有了相對性。

如果設K坐標系中一個事件可以用三個空間坐標x、y、z和一個時間坐標t來確定,而K′坐標系中同一個事件由x′、y′、z′和t′來確定,則愛因斯坦發現,x′、y′、z′和t′可以通過一組方程由x、y、z和t求出來。兩個坐標系的相對運動速度和光速c是方程的唯一參數。這個方程最早是由洛侖茲得到的,所以稱為洛侖茲變換。

利用洛侖茲變換很容易證明,鍾會因為運動而變慢,尺在運動時要比靜止時短,速度的相加滿足一個新的法則。相對性原理也被表達為一個明確的數學條件,即在洛侖茲變換下,帶撇的空時變數x'、y'、z'、t'將代替空時變數x、y、z、t,而任何自然定律的表達式仍取與原來完全相同的形式。人們稱之為普遍的自然定律對於洛侖茲變換是協變的。這一點在我們探索普遍的自然定律方面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此外,在經典物理學中,時間是絕對的。它一直充當著不同於三個空間坐標的獨立角色。愛因斯坦的相對論把時間與空間聯系起來了。認為物理的現實世界是各個事件組成的,每個事件由四個數來描述。這四個數就是它的時空坐標t和x、y、z,它們構成一個四維的連續空間,通常稱為閔可夫斯基四維空間。在相對論中,用四維方式來考察物理的現實世界是很自然的。狹義相對論導致的另一個重要的結果是關於質量和能量的關系。在愛因斯坦以前,物理學家一直認為質量和能量是截然不同的,它們是分別守恆的量。愛因斯坦發現,在相對論中質量與能量密不可分,兩個守恆定律結合為一個定律。他給出了一個著名的質量-能量公式:E=mc2,其中c為光速。於是質量可以看作是它的能量的量度。計算表明,微小的質量蘊涵著巨大的能量。這個奇妙的公式為人類獲取巨大的能量,製造原子彈和氫彈以及利用原子能發電等奠定了理論基礎。

對愛因斯坦引入的這些全新的概念,大部分物理學家,其中包括相對論變換關系的奠基人洛侖茲,都覺得難以接受。舊的思想方法的障礙,使這一新的物理理論直到一代人之後才為廣大物理學家所熟悉,就連瑞典皇家科學院,1922年把諾貝爾獎金授予愛因斯坦時,也只是說「由於他對理論物理學的貢獻,更由於他發現了光電效應的定律。」對於相對論隻字未提。

愛因斯坦於1915年進一步建立起了廣義相對論。狹義相對性原理還僅限於兩個相對做勻速運動的坐標系,而在廣義相對論性原理中勻速運動這個限制被取消了。他引入了一個等效原理,認為我們不可能區分引力效應和非勻速運動,即非勻速運動和引力是等效的。他進而分析了光線在靠近一個行量附近穿過時會受到引力而彎折的現象,認為引力的概念本身完全不必要。可以認為行星的質量使它附近的空間變成彎曲,光線走的是最短程線。基於這些討論,愛因斯坦導出了一組方程,它們可以確定由物質的存在而產生的彎曲空間幾何。利用這個方程,愛因斯坦計算了水星近日點的位移量,與實驗觀測值完全一致,解決了一個長期解釋不了的困難問題,這使愛因斯坦激動不已。他在寫給埃倫菲斯特的信中這樣寫道:「……方程給出了近日點的正確數值,你可以想像我有多高興!有好幾天,我高興得不知怎樣才好。」

1915年11月25日,愛因斯坦把題為「萬有引力方程」的論文提交給了柏林的普魯士科學院,完整地論述了廣義相對論。在這篇文章中他不僅解釋了天文觀測中發現的水星軌道近日點移動之謎,而且還預言:星光經過太陽會發生偏折,偏折角度相當於牛頓理論所預言的數值的兩倍。第一次世界大戰延誤了對這個數值的測定。1919年5月25日的日全食給人們提供了大戰後的第一次觀測機會。英國人愛丁頓奔赴非洲西海岸的普林西比島,進行了這一觀測。11月6日,湯姆遜在英國皇家學會和皇家天文學會聯席會議上鄭重宣布:得到證實的是愛因斯坦而不是牛頓所預言的結果。他稱贊道「這是人類思想史上最偉大的成就之一。愛因斯坦發現的不是一個小島,而是整整一個科學思想的新大陸。」泰晤士報以「科學上的革命」為題對這一重大新聞做了報道。消息傳遍全世界,愛因斯坦成了舉世矚目的名人。廣義相對論也被提高到神話般受人敬仰的寶座。

從那時以來,人們對廣義相對論的實驗檢驗表現出越來越濃厚的興趣。但由於太陽系內部引力場非常弱,引力效應本身就非常小,廣義相對論的理論結果與牛頓引力理論的偏離很小,觀測非常困難。七十年代以來,由於射電天文學的進展,觀測的距離遠遠突破了

㈤ 百分!跪求第一推動叢書全集(1到4輯)全部,十分感謝!!!

㈥ 《上帝擲骰子嗎量子物理史話》pdf下載在線閱讀,求百度網盤雲資源

《上帝擲骰子嗎》(曹天元)電子書網盤下載免費在線閱讀

資源鏈接:

鏈接:https://pan..com/s/1WLQHRlJ12LZ0DRKfdraVgQ

密碼:qnl7

書名:上帝擲骰子嗎

作者:曹天元

豆瓣評分:9.2

出版社:遼寧教育出版社

出版年份:2006-1

頁數:369

內容簡介:

《上帝擲骰子嗎》這本書是關於量子論的故事。量子論是一個極為奇妙的理論:從物理角度來說,它在科學家中間引起了最為激烈的爭議和關注;從現實角度來說,它給我們的社會帶來了無與倫比的變化和進步;從科學史角度來說,也幾乎沒有哪段歷史比量子論的創立得到了更為徹底的研究。然而不可思議的是,它的基本觀點和假說至今沒有滲透到大眾的意識中去,這無疑又給它增添了一道神秘的光環。

這本書帶讀者做一次量子之旅,從神話時代出發,沿著量子發展的道路,親身去經歷科學史上的烏雲和暴雨,追逐流星的輝光,穿越重重迷霧和險灘,和最偉大的物理學家們並肩作戰。除了回顧基本的歷史背景,還將向著未來探險,去逐一摸索量子論面前的不同道路,闖入人跡罕至的未知境地,和先行者們一起開疆擴土。讓人驚嘆的,不僅僅是沿途那令人眼花繚亂的絢麗風景,更來自於人內心深處的思索和啟示——那是科學深植在每個人心中不可抗拒的魅力。

這本書適合任何有中學基本物理概念的讀者。

作者簡介:

曹天元(Capo),出生於上海,足跡遍歷內地、香港和美國,現居香港。本人不願透露具體身份。

閱讀全文

與終極理論pdf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程序員相親被刪除微信 瀏覽:790
centos命令窗口 瀏覽:596
編譯器有幾個好用的 瀏覽:500
資料庫和網站如何搭載伺服器 瀏覽:154
網路流理論演算法與應用 瀏覽:795
java和matlab 瀏覽:388
釘釘蘋果怎麼下app軟體 瀏覽:832
php網站驗證碼不顯示 瀏覽:859
鋁膜構造柱要設置加密區嗎 瀏覽:344
考駕照怎麼找伺服器 瀏覽:884
阿里雲伺服器如何更換地區 瀏覽:972
手機app調音器怎麼調古箏 瀏覽:503
銳起無盤系統在伺服器上需要設置什麼嗎 瀏覽:19
紅旗計程車app怎麼應聘 瀏覽:978
如何編寫linux程序 瀏覽:870
吉利車解壓 瀏覽:248
java輸入流字元串 瀏覽:341
安卓軟體沒網怎麼回事 瀏覽:785
dvd壓縮碟怎麼導出電腦 瀏覽:275
冒險島什麼伺服器好玩 瀏覽:5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