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娜塔莎之舞俄羅斯文化史》pdf下載在線閱讀全文,求百度網盤雲資源
《娜塔莎之舞》([英國] 奧蘭多·費吉斯)電子書網盤下載免費在線閱讀
鏈接: https://pan..com/s/1TkQYHRJ4s24V6m740qw6dQ
書名:娜塔莎之舞
作者:[英國] 奧蘭多·費吉斯
譯者:曾小楚
豆瓣評分:9.3
出版社:四川人民出版社
出版年份:2018-3
頁數:868
內容簡介:
在托爾斯泰的名著《戰爭與和平》里,娜塔莎,這位自小接受法國教育的貴族小姐,愛唱歌、跳舞,不論蘇格蘭舞、英吉利茲舞,還是俄羅斯民間舞,她都能翩翩起舞,展現婀娜多姿、優雅動人的俄羅斯風情。奧蘭多•費吉斯通過「娜塔莎之舞」,重新詮釋《戰爭與和平》這部巨作,介紹托爾斯泰、普希金、陀思妥耶夫斯基、柴可夫斯基、契訶夫、斯特拉文斯基、肖斯塔科維奇等偉大的作家和藝術家,以散文般的優美筆觸再現廣袤質朴、包容一切的俄羅斯。
《娜塔莎之舞》通過對18世紀興起的俄羅斯芭蕾、繪畫、詩歌、戲劇和音樂等討論,探索俄羅斯文化中歐洲文明與民間元素之間的分歧,「文明」和「本土」兩個俄羅斯之間的對抗,以及貴族上流社會和底層農村民眾間的分裂。書中更進一步討論「俄羅斯靈魂」和「俄羅斯性」的建構與表現,揭示政治、國族認同、社會觀念、風俗習慣、民間藝術、宗教等對俄羅斯文化的形成和發展所產生的影響,呈現出一幅充滿戲劇性的細節、輝煌炫麗的文化長卷。
作者簡介:
奧蘭多•費吉斯(Orlando Figes),英國人,生於1959年,劍橋大學三一學院博士,現任英國倫敦大學伯貝克學院歷史學教授。俄國生活的方方面面,不論是文學藝術,還是政治經濟,他都爛熟於心,無人能出其右。他的一系列解讀沙俄及蘇聯歷史的著作如《耳語者:斯大林時代蘇聯的私人生活》《人民的悲劇》《克里米亞戰爭》等都取得了非凡的成就,是當今英語世界俄羅斯研究的一流大家。作品曾獲沃爾夫森獎、NCR圖書獎,並入圍薩繆爾·約翰遜獎、達夫·庫珀獎等,已被翻譯成二十多種文字出版。
2. 《西方戰略思想史》pdf下載在線閱讀,求百度網盤雲資源
《西方戰略思想史》(鈕先鍾)電子書網盤下載免費在線閱讀
鏈接:https://pan..com/s/1qS4XU8yUTfkOCj0NaDs-BQ
書名:西方戰略思想史
作者:鈕先鍾
豆瓣評分:8.4
出版社: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
出版年份:2003-3-1
頁數:544
內容簡介:
本書以時代為經,思想為緯,歷述了自古希臘到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期間,戰略思想在西方世界的發展和演變過程。書中對於各戰略名家的中心理念,其思想與時代背景的互動關系,以及對世局和後人所造成的影響,都作了詳盡而深入的介紹與剖析,是進入西方戰略思想殿堂的重要參考書籍。
作者簡介:
鈕先鍾,江西九江人,生於1913年7月,南京金陵大學(現南京大學)理學學士。曾任《台灣新生報》總編輯,軍事譯粹社發行人、淡江大學歐洲研究所教授等職。現為淡江大學國際事務與戰略研究所榮譽教授。譯作近90種,包括《第二次世界大戰戰史》、《西洋世界軍事史》、《戰爭藝術》、《戰爭論》等等;著作涵括戰史與戰略,包括《第一次世界大戰》、《第二次世界大戰》、《大戰略漫談》、《現代戰略思想》、《中國戰略思想史》、《西方戰略思想史》、《孫子三論》等書。
3. 求分享《世界文學評介叢書》戰爭與藝術的雙重奏—外國文學與戰爭pdf電子書百度雲盤
《世界文學評介叢書》戰爭與藝術的雙重奏—外國文學與戰爭pdf
鏈接:https://pan..com/s/1udS49negKy0KX_rLeTUAag
4. 求《希臘神話與西方藝術(套裝2冊)》全文免費下載百度網盤資源,謝謝~
《希臘神話與西方藝術(套裝2冊)》網路網盤pdf最新全集下載:
鏈接:https://pan..com/s/188rcDVfnhZj05TFUHmJzBQ
5. 求《殘酷劇場藝術電影與戰爭陰影》全文免費下載百度網盤資源,謝謝~
《殘酷劇場藝術電影與戰爭陰影》網路網盤pdf最新全集下載:
鏈接:https://pan..com/s/1O2O-5gVyREGcImtG1kuwwA
6. 《戰爭論》的主要內容是什麼
《戰爭論》主要內容是指:分別論述戰爭的性質、戰爭理論、戰略、戰斗、軍隊、防禦、進攻和戰爭計劃。
《戰爭論》是普魯士軍事理論家卡爾·馮·克勞塞維茨創作的一部軍事理論著作,首次出版於1832年。在《戰爭論》中,克勞塞維茨揭示了戰爭從屬於政治的根本性質,認為戰爭是政治通過另一種手段的繼續;
指明了人的因素尤其是精神力量對於戰爭勝負的作用,認為統帥的才能、軍隊的武德等是作戰的關鍵;闡述了戰爭的性質有向民眾戰爭轉變的歷史趨勢,對民眾戰爭的地位和作用作了充分的肯定;探討了戰略和戰術、進攻和防禦、戰爭的目的和手段之間的辯證關系,提出了集中優勢兵力殲滅敵人等理論。
(6)戰爭的藝術pdf擴展閱讀:
作品思想
一、戰爭是政治的繼續。克勞塞維茨認為,戰爭就如同一條變色龍,千變萬化,各不相同。但戰爭的暴烈性,戰爭的概然性和偶然性卻是其根本屬性之一。
從戰爭與政治的關系看,政治是戰爭的母體,因而不應把戰爭看成獨立的東西,而要看作是政治的工具,是為政治服務的。軍事觀點必須服從於政治觀點。任何企圖使政治觀點從屬於軍事觀點的做法都是錯誤的。戰爭爆發之後,仍是政治交往的繼續,是政治交往通過另一種手段的實現,是打仗的政治,是以劍代筆的政治。
二、戰爭的目的就是消滅敵人。克勞塞維茨認為,戰爭的政治目的即是消滅敵人,而消滅敵人必然要通過武力決戰,通過戰斗才能達到,它是一種比其他一切手段更為優越、更為有效的手段。消滅敵人包括物質力量和精神力量兩個方面。
7. 《溝通力卡耐基最受歡迎的口才技巧和處世藝術》pdf下載在線閱讀全文,求百度網盤雲資源
《溝通力卡耐基最受歡迎的口才技巧和處世藝術》(卡耐基)電子書網盤下載免費在線閱讀
鏈接: https://pan..com/s/1thDKM9TvutVM8ux1pmR_Eg
書名:溝通力卡耐基最受歡迎的口才技巧和處世藝術
豆瓣評分:6.5
作者:卡耐基
出版社:中華工商聯合出版社有限責任公司
副標題:卡耐基最受歡迎的口才技巧和處世藝術
出版年:2014-3
頁數:288
內容簡介:
本書同繞人際溝通這個主題,將卡耐基作品的相關內容匯編在一本書中,使讀者領悟卡耐基的口才技巧與處世藝術,從而成為一個溝通高手。全書分為口才技巧和處世藝術兩個部分,每個部分包括三章,分別為培養魅力口才的訣竅、贏得他人贊同的溝通技巧、游刃職場、事業有成的藝術、受人歡迎的社交原則、增加個性魅力的秘訣、家庭和睦、婚姻幸福的方法。
作者簡介:
戴爾·卡耐基,世界著名成功勵志大師,美國「成人教育之父」。20世紀早期,美國經濟陷入蕭條,戰爭和貧困導致人們失去了對美好生活的嚮往,而卡耐基獨辟蹊徑地開創了一套融演講、推銷、為人處世、智能開發於一體的教育方式,運用社會學和心理學知識,對人性進行了深刻的探討和分析。卡耐基成人教育課堂上講述的許多普通人通過奮斗獲得成功的真實故事,激勵了無數陷入迷茫和困境的人,幫助他們重新找到了自己的人生目標,過上了快樂的生活。卡耐基在實踐基礎上撰寫而成的著作,是人類歷史上最暢銷的成功勵志經典。他的主要代表作有《人性的弱點》《人性的優點》《美好的人生》《快樂的人生》《演講與口才》等。這些書出版後,立即風靡全世界,被譽為「人類出版史上的奇跡」。
8. 《無情之戰太平洋戰爭中的種族與強權》pdf下載在線閱讀,求百度網盤雲資源
《無情之戰》([美]約翰·W.道爾)電子書網盤下載免費在線閱讀
鏈接:https://pan..com/s/1JgZtiYSeoZrgh9KWE0gvpQ
書名:無情之戰
作者:[美]約翰·W.道爾
譯者:韓華
豆瓣評分:8.7
出版社:中信出版集團
出版年份:2018-12
頁數:440
內容簡介:
在二次世界大戰時期的美國人看來,太平洋彼岸的島國日本生活著一群「小男人」。這些人時而恭順,時而好戰,是原始人、幼童和瘋子的綜合體。
相反,在日本看來美國才是威脅亞洲的魔鬼和野獸。日本作為神選之民,有責任帶領亞洲其他國家抗擊列強,弔民伐罪。
作者簡介:
約翰•W•道爾(John W. Dower)
哈佛大學博士學位,美國麻省理工學院歷史學教授,美國藝術科學院院±,美國歷史學會委員。主要研究領域是近現代日本史和美日關系,是相關領域最重要的學者之一。他的研究著作多次獲包括普立策獎和美國國家圖書獎在內的重要學術獎項。他的《擁抱戰敗》獲普利策獎。
-------------
譯者簡介
韓華
四川隆昌人,歷史學博士,國家圖書館研究館員。曾出版專著《民初孔教會與國教運動研究》《罪證——從東京審判看日本侵華鴉片戰爭》;譯著《孔門理財學》《審判山下奉文:戰爭罪與指揮官責任》等七部。曾在《近代史研究》《抗日戰爭研究》《日本侵華史研究》等刊物上發表論文三十餘篇。
9. 《德意志文化(1945~2000年)》pdf下載在線閱讀全文,求百度網盤雲資源
《德意志文化(1945~2000年)》(〔德〕赫爾曼61格拉瑟 )電子書網盤下載免費在線閱讀
鏈接:https://pan..com/s/1c-Ls-_ENq-vlXfTlSjbSOA
書名:德意志文化(1945~2000年)
豆瓣評分:7.4
作者:[德]赫爾曼•格拉瑟
出版社: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
出品方:甲骨文
原作名:Deutsche Kultur(1945-2000)
譯者:周睿睿
出版年:2016-6
頁數:904
內容簡介
說起文化你會想到什麼?芭蕾?唐詩宋詞?柏林愛樂?提香的畫?蘇州園林?時裝秀?
說起德國你會想到什麼?賓士?馬克思?貝多芬?FC拜仁慕尼黑?萊卡?默克爾?新天鵝堡?
那些都是文化,但文化不止那些。那些都是德國,但德國也不止那些。
當代德國始於1945年二戰結束。它從納粹的陰影里掙脫,從廢墟里重生,對「真善美」藝術的執著成了困苦迷霧中的唯一航燈。審視歷史,從思想根源上清算納粹的瘋狂與罪惡,也由此開啟對現代化的反思。經濟和政治的正常化帶來社會變革,傳統的文化觀念受到挑戰。對「啟蒙」和「理性」的舊有信念被拷問。文化社會化和社會文化化成為潮流。統一隨著第三次技術革命到來。在新世紀的路口回望,文化概念已完成了由「陽春白雪的文化」向「社會政治的文化」的轉變,德國也完成了由「二戰後的德國」向「當代德國」的轉變——我們正在生活的文化和我們今日所見的德國。
這是一本當代德國全方位的社會史,亦是一部關於新的文化理論和實踐的著作。它為你提供不一樣的文化、不一樣的德國——更廣闊的文化和更真實的德國。
(上冊)
格拉瑟為讀者展示了德國文化如何因為國家被不同的意識形態割裂而分道揚鑣,各自生長,直至半個世紀以後才重新匯合的歷程。他……用平等的視角……構築了一部戰後德國的精神史。
——陳煜,中國國家博物館展覽一部主任
德國文化界和史學界的必讀經典著作。除了專業貢獻……獨創了一種敘事藝術。……這部大師之作的基礎是格拉瑟本人親身經歷了所有這些他報道的歷史,而且他作為作家、活動家,數十年以來甚至左右了德國文化史的進程。因此,很難有另一個史學家能夠像他那樣,同活生生的德國歷史以及其中的事實和數據緊密相連。
——奧利弗•舍伊特,漢堡高等藝術學院教授
(下冊)
從1945年到2000年,德國從分裂到統一,從戰爭到和平,從廢墟到富裕,可謂跌宕起伏,令人眼花繚亂。……大量的細節不是來自封塵已久的檔案館,而是直接取自歷史過程的現場,鮮活而真切。讀者雖然在讀歷史,卻似乎可以身臨其境,隨歷史的脈搏而律動。
——陳洪捷,北京大學德國研究中心主任
文化在社會學和政治學研究中起到越來越重要的作用。格拉瑟的德國文化史不僅記錄了德國當代文化的發展脈絡,更是一部詳盡的當代德國社會史,從中可以印證文化對社會與政治的交互影響。
——比姬特•弗敖-艾芬格,德國漢堡大學社會與經濟學院教授
作者簡介
赫爾曼•格拉瑟(Hermann Glaser),1928年生於德國紐倫堡。1952年獲得博士學位,其專業領域涵蓋日耳曼語言文學、英語語言文學、歷史、哲學,在文化史、文化政策等方面著作等身。他是德國城市議會文化理事會主席、柏林工業大學榮譽教授、哈佛大學客座教授、國際作家筆會成員。曾獲包括德意志聯邦共和國十字勛章、紐倫堡文化大獎章在內的多個獎項。2013年,格拉瑟在紐倫堡市政廳慶祝85歲生日。
譯者簡介
周睿睿,1985年生於湖北武漢。現為德國漢堡大學社會與經濟學院講師、全球化管理中心研究員、德國文化政策協會成員。在漢堡大學講授《文化政策研究導論》和《德中公共文化政策比較》。
10. 《弱者的武器農民反抗的日常形式》pdf下載在線閱讀,求百度網盤雲資源
《弱者的武器》([美國] 詹姆斯·C·斯科特)電子書網盤下載免費在線閱讀
資源鏈接:
鏈接: https://pan..com/s/1FLPLNOpEqdz307L8ebPnaA
書名:弱者的武器
作者:[美國] 詹姆斯·C·斯科特
譯者:鄭廣懷
豆瓣評分:8.6
出版社:譯林出版社
出版年份:2007-1
頁數:483
內容簡介:
簡介:
作者通過對馬來西亞農民反抗的日常形式——偷懶、裝糊塗、開小差、假裝順從、偷盜、裝傻賣呆、誹謗、縱火、暗中破壞等的探究,揭示出農民與榨取他們的勞動、食物、稅收、租金和利益者之間的持續不斷的斗爭的社會學根源。作者認為,農民利用心照不宣的理解和非正式的網路,以低姿態的反抗技術進行自衛性的消耗戰,用堅定強韌的努力對抗無法抗拒的不平等,以避免公開反抗的集體風險。
導讀:
一部可能成為經典的令人難忘之作。
——《泰晤士報文學副刊》
任何想要了解東南亞農民社會的人都不能錯過此書。
——《亞洲研究雜志》
一部卓越的著作……斯科特以其出色的工作展示了人種學報告不能也無法呈現的農民反抗外來侵犯的「全貌」……是對反抗霸權的日常形式的精彩理論和經驗闡釋。
——愛德華·W.薩義德
前言:
前 言
任何研究領域的局限性在與其相關研究的共有定義中最能突顯出來。大量的關於農民的近期研究——包括我本人的和其他人的——都關注反抗與革命的問題。平心而論,除了關於親屬關系、儀式、耕作和語言方面一貫的標准民族志描述之外,更多的關注集中於有組織的、大規模的抗議運動,因為它們盡管只是曇花一現,卻顯然對國家造成了威脅。我可以想到對此類運動重要性的共有理解得以盛行的原因在於一系列相互強化的因素。對左派而言,對農民起義的過度關注顯然受到越戰和現在已經開始消退的左翼學術界對民族解放戰爭的迷戀的刺激。絕對以國家利益為中心的歷史記錄和檔案鼓勵了這種迷戀,它們從不提及農民,除非農民的行動對國家構成威脅。另一方面,農民只是作為徵召、糧食生產、稅收等方面的匿名「貢獻者」出現在統計數字中。這種視角下的每項研究強調了不同的側面。一些研究只能是強調外來者——預言家、激進知識分子、政黨——在動員通常懶散、無組織的農民的過程中的角色。另一些研究關注的只是西方社會科學家最為熟悉那些運動——那些擁有名稱、旗幟、組織機構和正式領導階層的運動。還有一些研究,只是在精確考察那些可能在國家層面推動大規模的、結構性變遷的運動方面有所貢獻。
我認為,這種視角所忽視的是這樣一個簡單的事實:貫穿於大部分歷史過程的大多數從屬階級極少能從事公開的、有組織的政治行動,那對他們來說過於奢侈。換言之,這類運動即使不是自取滅亡,也是過於危險的。即使當選擇存在時,同一目標能否用不同的策略來實現也是不清楚的。畢竟,大多數從屬階級對改變宏大的國家結構和法律缺乏興趣,他們更關注的是霍布斯鮑姆所稱的「使制度的不利……降至最低」。正式的、組織化的政治活動,即使是秘密的和革命性的,也是典型地為中產階級和知識分子所擁有;在這一領域尋找農民政治大半會徒勞無功。並非偶然,這也是走向結論的第一步:農民階級在政治上是無效的,除非他們被外來者組織和領導。
就其真正發生時的重要性而言,農民叛亂是相當稀少的——更不用說農民革命了。它們大多被輕而易舉地粉碎,即使非常罕見地成功了,令人悲哀的是其達到的結果也很少是農民真正想要的。無論是哪種革命的成功——我並不想否認這些成果——通常都會導致一個更大的更具強制力的國家機器,它比其前任更有效地壓榨農民以養肥自己。
鑒於上述原因,對我而言更為重要的是去理解可以稱為農民反抗的「日常」形式的斗爭——農民與試圖從他們身上榨取勞動、食物、稅收、租金和利益的那些人之間平淡無奇卻持續不斷的斗爭。此類斗爭的大多數形式避免了公開的集體反抗的風險。在此我能想到的這些相對的弱勢群體的日常武器有:偷懶、裝糊塗、開小差、假裝順從、偷盜、裝傻賣呆、誹謗、縱火、暗中破壞等等。這些布萊希特式——或帥克式——的階級斗爭形式有其共同特點。它們幾乎不需要協調或計劃,它們利用心照不宣的理解和非正式的網路,通常表現為一種個體的自助形式,它們避免直接地、象徵性地與權威對抗。了解這些平凡的反抗形式就是理解農民長期以來為保護自己的利益對抗或保守或進步的秩序所作的大多數努力。我猜想長期以來正是這類反抗最有意義和最有成效。因而,研究封建主義的歷史學家布洛赫指出,相對於「農村社區頑強進行的堅韌的、沉默的斗爭」而言,偉大的千年運動也只是「曇花一現」;這類斗爭旨在避免對他們的生產剩餘的索要和維護他們對生產資料——如耕地、林場、牧場等的所有權。這一觀點肯定也適用於對新大陸奴隸制的研究。對奴隸與其主人關系的分析不能僅僅去尋找納特·特納或約翰·布朗式罕見的、英雄主義的、註定失敗的舉動,而必須著眼於圍繞工作、食物、自主權、儀式的持續不斷的瑣碎的沖突——即反抗的日常形式。在第三世界,農民很少會在稅收、耕作模式、發展政策或繁瑣的新法律等問題上去冒險與當局直接對抗;他們更可能通過不合作、偷懶和欺騙去蠶食這些政策。他們寧願一點一點地擠占土地而不是直接侵佔土地;他們選擇開小差而不是公開發動兵變,他們寧可小偷小摸也不去搶公共的或私人的糧倉。而一旦農民不再使用這些策略而是採取堂吉訶德式的行動,這通常是大規模鋌而走險的信號。
這種低姿態的反抗技術與農民的社會結構非常適合——農民階級分散在農村中,缺乏正式的組織,最適合於大范圍的游擊式的自衛性的消耗戰。他們的行動拖沓和逃跑等個體行動被古老的民眾反抗文化所強化,成千上萬地累積起來,最終會使得在首都的那些自以為是的官員所構想的政策完全無法推行。反抗的日常形式不需要名目。但是,就像成百上千萬的珊瑚蟲形成的珊瑚礁一樣,大量的農民反抗與不合作行動造就了他們特有的政治和經濟的暗礁。在很大程度上,農民以這種方式表明了其政治參與感。打個比方說,當國家的航船擱淺於這些暗礁時,人們通常只注意船隻失事本身,而沒有看到正是這些微不足道的行動的大量聚集才使失事成為可能。僅此而言,理解這些無聲的匿名的農民行動的顛覆性就是十分重要的。
為了這樣一個目標,我在馬來西亞的一個村莊里度過了兩年(1978—1980)時間。這個村莊被我稱為塞達卡,這並不是它的真名。它是吉打州水稻主產區一個以種植水稻為主的小村落(有70戶人家),該村在1972年開始引入雙耕。與其他許多「綠色革命」一樣,它使得富人更為富有,而窮人仍然貧窮甚至變得更窮。1976年大型聯合收割機的引進或許更是致命的一擊,它使得小土地所有者和無地勞動者失去了三分之二掙工資的機會。在這兩年當中,我設法收集了大量的相關資料。我在關注反抗實踐本身的同時也關注村莊內的意識形態斗爭——它為反抗寫就了腳本。在本書中,我試圖討論反抗和階級斗爭的重大主題,以及賦予這些主題以實踐和理論意義的意識形態支配問題。
在塞達卡,貧富之間的斗爭不僅是關於工作、財產權、糧食和金錢的斗爭,它也是關於佔有象徵符號的斗爭,是有關過去和現在如何被理解和被分類的斗爭,是確認理由、評價過失的斗爭,也是賦予地方歷史黨派意義的斗爭性努力。這一斗爭的細節並不光彩,通常包括背後誹謗、流言蜚語、人身攻擊、給人起綽號、肢體語言和無聲的蔑視等,這些大部分都局限在村莊生活的「後台」。而在公共生活中——亦即在負載權力的情境中——經過精心算計的遵從是普遍和經常的狀態。階級沖突的這一方面的顯著特徵是它在多大程度上需要一個共享的世界觀。例如,如果沒有關於什麼是越軌、什麼是可恥和無禮的共同標准,那麼任何流言蜚語和人身攻擊就是毫無意義的。在一定意義上,爭論的強烈程度基於這樣的事實:人們所主張的共享價值觀遭到背離。人們爭論的不是價值觀本身,而是這些價值觀適用的事實:誰富、誰窮、何以致富、何以貧窮、誰吝嗇、誰逃避工作等。這些斗爭除了可以視做動員社會輿論的約束性力量以外,還可視為這一小共同體中窮人為抗拒他們所遭受的經濟和儀式上的邊緣化並堅持最低限度的公民的文化尊嚴而進行的努力。這種視角含蓄地肯定了「以意義為中心」的階級關系分析的價值。在本書最後一章,我將就更廣泛的意識形態支配和霸權問題進行說明和探討。
在塞達卡度過的14個月中,我有時興高采烈,有時萬分沮喪,有時手足無措,有時辛苦乏味,這些是每個人類學家都能夠體會到的。由於我並非正式的人類學家,因而所有這些經驗對我來說都是全新的。如果沒有貝利給予我的實用的田野研究講座,我將不知如何去做。即使是在這些明智的建議的指引下,我仍然對人類學家從早上起床到晚上入睡一直處於工作狀態的基本事實缺乏准備。在最初的幾個月里,我去室外活動大半沒有目的而是為了自己獨處。我發現需要保持一種審慎的中立——亦即保持緘默,這是明智的,但同時也是巨大的心理負擔。隨著我自己的「隱藏的文本」(參見第七章)的增多,我首次認識到瓊·杜韋格納德的評論的正確性:「在多數情況下,村莊會向外來研究者做出讓步,而研究者通常求助於隱藏。」我同樣發現鄰居們總是原諒我難免犯的錯誤,在每一點上容忍我的好奇心,他們對我的不適當行為並不在意,並允許我在他們身邊工作。他們有著既嘲笑我同時又與我友好相處的非凡能力,他們具備劃分界限的尊嚴和勇氣,他們善於社交,經常在非收獲季節就感興趣的話題與我徹夜長談。他們的友善表明,相對於我適應他們來說,他們更好地適應了我。和他們在一起的時光對我的生活和工作的意義是言辭的感謝不足以表達的。
盡管我努力刪減原稿,但它依然很長。主要原因在於許多特定故事的講述對於揭示階級關系的結構和實踐是絕對重要的。既然每個故事都至少有兩面,因而有必要考慮社會沖突所產生的「羅生門效應」的存在。努力講述這些故事的另外一個原因在於,要將一種貼近底層的階級關系的研究提升到一個相當的高度。我認為這些更為宏觀的思考需要有血有肉的詳細實例來呈現本質。因而,一個實例不僅是將一般概括具體化的最成功途徑,而且它具有比歸納出的原則更為豐富和復雜的優勢。
在馬來語很難直譯的地方,或馬來語表達本身很有意思的地方,我都將其加在正文或腳注里。除了對那些外來者所做的正式演講,我從不使用磁帶錄音機進行記錄。我的工作是依靠談話時片斷的筆記或事後馬上進行追記來完成的。由於許多句子中只有一些更容易記住的片斷可以憶起,結果使得我所記錄的馬來語有某種類似電報的性質。剛到時,我聽不懂吉打州農村的方言,相當多的村民用他們在市場上所用的更簡單的馬來語對我說話。
我覺得,本書的寫作還有一個特殊緣由。與其他鄉村研究相比,它更多是研究對象的產物。在我開始研究時,我的想法是展開我的分析,將研究寫出來,並准備一個關於我的發現的簡短的口頭版本,然後回到村民中去收集他們對此的反應、意見和批評。這些反應將收集在最後一章——作為「村民的回應」的部分,或者,如果你願意,也可以將其視為那些應該知曉本書內容的人所做的「書評」。事實上,在塞達卡的最後兩個月中,我的確花了更多的時間用於從大多數村民中收集這些意見。在各種各樣的評論中——這些評論通常反映了評論者的階級立場——充滿著一系列針對我所忽視問題的富於洞見的批評、修正和建議。所有這些在改變原有分析的同時也提出了一個問題。我是否應該將我較早的愚鈍的分析交給讀者而只在最後才呈現村民提出的見解呢?這是我最初的想法,而當我動筆時,我發現把我現在已經知道的當做不知道來寫是不可能的,於是我逐步把這些洞見融入到我自己的分析中。其結果就是去理解在何種程度上塞達卡的村民既是形成分析的原因,也是研究的原始素材,並因此使得那些復雜的談話更像是一種獨白。
最後,我要強調這是一個非常自覺的地方階級關系的研究。這意味著農民—國家關系顯然存在大量反抗,會明顯缺席,除非它們影響了地方的階級關系。這也意味著那些在任何政治危機中都相當重要的族群沖突、宗教運動或抗議也基本上沒有被涉及。本書也不去分析這里所考察的細微階級關系的經濟起源,這些源頭不難一直追溯到紐約和東京的董事會議上。這還意味著處於省或國家層面的正式的政黨政治也將被忽略。從一個角度看,所有這些省略都很可惜。但從另一個角度看,這里的努力是要表明地方階級關系是多麼重要、多麼豐富和復雜,還表明不以國家、正式組織、公開抗議、民族問題為中心的分析視角將給我們帶來的潛在發現。
下面這些過於冗長的謝辭意在表明為了進行研究我必須學習的許多東西,同時也表明那些教導我的人的耐心和大度。對於塞達卡的那些家庭——出於顯而易見的原因他們的名字被隱去——我所欠甚多,這筆債之所以沉重,原因在於我所寫的內容讓不只一個人感到他們的友好被濫用了。當然,對一個專業的外來者而言,那是一種人性的困境,而我只能期待他們將會發現我是以誠實的努力和自己有限的學識來公正地對待我的所見所聞的。
我的接待單位是位於檳榔嶼州的馬來西亞理科大學(Universiti Sains Malaysia)比較社會科學院。作為客人或學者,我是非常幸運的。我要特別感謝學院的Mansor Marican,Chandra Muzaffar,Mohd Shadli Abllah,Cheah Boon Kheng,Khoo Kay Jin,Colin Abraham及副校長兼院長Kamal Salih和院長助理Amir Hussin Baharuddin,感謝他們的建議和友善。Nafisah bte. Mohamed作為吉打州方言的特別輔導老師,幫助我為田野工作進行准備。馬來西亞理科大學政策研究中心對吉打州的穆達工程和與之相關的農業政策進行了許多出色的研究。該中心的Lim Teck Ghee 和David Gibbons不僅幫助我制訂研究計劃,而且還成為我彌足珍貴的朋友和批評者,他們的功勞在書中隨處可見——即使在我決定自行其是的時候。我還要感謝Sukur Kasim,Harun Din,Ikmal Said,George Elliston,當然還有中心主任K. J. Ratnam。位於亞羅士打附近Teluk Chengai的穆達地區農業發展局總部的官員們總是非常慷慨地貢獻他們的時間、他們的統計數據,尤其是他們的豐富經驗。任何發展項目中要找到這樣一些有知識、嚴格而坦率的官員都不是件容易的事。Affifuddin Haji Omar和S. Jegatheesan,以及時任穆達地區農業發展局總經理的Datuk Tamin Yeop,都給予了很多幫助。
與我的研究路徑互有交叉、對馬來西亞鄉村社會進行研究並著述的「無形學院」的成員們,對於我的理解和分析貢獻良多。由於他們人數眾多,我無疑會有所遺漏。他們中的一些人或許寧願不被提及,而我還是必須提到這樣一些名字,他們是Syed Husin Ali,Wan Zawawi Ibrahim,Shaharil Talib,Jomo Sundaram,Wan Hashim,Rosemary Barnard,Aihwa Ong,Shamsul Amri Baharuddin,Diana Wong,Donald Nonini,William Roff,Judith 以及 Shuichi Nagata,Lim Mah Hui,Marie*9鄄André Couillard,Rodelfe de Koninck,Lorraine Corner和Akira Takahashi。兩位來耶魯做畢業論文的馬來西亞理科大學的教師Mansor Haji Othman和S. Ahmad Hussein給我提出了重要的建議和批評。最後,我要特別感謝東京發展經濟學研究所的健三掘井的慷慨,他在1968年對塞達卡的土地所有制進行了研究並得出可以利用的結果,如此我才能確定十年間的變化究竟意味著什麼。
最後的手稿在同事們細致的批評指正下有了很大改觀。我忍痛割愛,不再爭論那些他們認為荒謬或無關緊要——或兩者兼有——的論題,同時增加了他們認為必要的歷史性和分析性的內容。即使我拒絕他們的看法,我也總是盡量通過加強或改變我的立場來減少直接的攻擊。然而,到此為止吧。如果他們一直完全堅持他們的看法,我還願意繼續修改,並努力調整他們無意造成的混亂。我迫不及待地要回報他們的厚愛。感謝Ben Anderson,Michael Adas,Clive Kessler,Sam Popkin(對,就是他),Mansor Haji Othman,Lim Teck Ghee,David Gibbons,Georg Elwert,Edward Friedman,Frances Fox Piven,Jan Gross,Jonathan Rieder,Diana Wong,Ben Kerkvliet,Bill Kelly,Vivienne Shue,Gerald Jaynes和Bob Harms。還有一些未留下姓名的人,他們同意甚至請求閱讀原稿,或許他們看過其中的一些篇章,卻給予了重新的思考。他們知道他們是誰。不好意思!
自1978年以來,許多機構的資助使得我和這項研究事業得以持續。我要特別感謝約翰·西蒙·古根海姆紀念基金會(John Simon Guggenheim Memorial Foundation)、國家科學基金(批准號SOC 7802756)和耶魯大學對我在馬來西亞研究的支持。最近,由麻省理工學院「科學、技術與社會項目」授予的埃克森基金(Exxon Fellowship)使本書的最終草稿和大多數修訂工作得以完成。Carl Kaysen容忍了我對書稿傾注過多的精力,並且與Martin Kreiger,Kenneth Kenniston, Charles Weiner, Peter Buck, Loren Graham, Carla Kirmani, Leo Marx和Emma Rothschild一起,幫助我保持智識上的收獲。由日本大阪的國家民族學博物館主辦、Shigeharu Tanabe和Andrew Turton安排的「東南亞的歷史與農民意識」研討會,有助於使我的觀點更加明晰。由社會科學研究委員會幫助組織的在海牙社會研究所舉行的另一個有著更多爭論的工作討論會,對本書第七章有關反抗的分析起了重要的作用。盡管我不清楚這兩次會議的參與者是否完全認同我所提出的論點,但他們至少應該知道他們的著述和批評對本書具有何等重要的價值。
應當感謝的還有下列對本書早期的部分內容給予發表的出版物:《國際政治科學評論》(1973年10月);《東南亞的歷史與農民意識》(Andrew Turton和Shigeharo Tanabe編,「山崎民族學研究」第13期;大阪:國家民族學博物館,1984);《政治人類學》(1982);《馬來西亞研究》1:1(1983年6月,馬來文)。
本書的出版傾注了許多打字員、排版員和編輯的心血,他們高興地看到這一出自他們之手的書稿。其中我特別要感謝的是Beverly Apothaker,Kay Mansfield和Ruth Muessig出色的工作。
本書與我的家庭生活的相互交融已經足以免除任何通常在此要說的常規套話。在此我可以說,盡管我努力了,但從未能夠哪怕稍微讓路易絲和孩子們相信,他們也在為我寫作本書出力。
作者簡介:
詹姆斯·C.斯科特(1936—)耶魯大學政治科學和人類學斯特林教授、農業研究計劃主任,普林斯頓高等研究院研究員。其研究興趣包括政治經濟學、無政府主義、意識形態、農民政治學、革命、東南亞和階級關系等。主要著作包括《馬來西亞的政治意識形態》(1968)、《比較政治腐敗》(1972)、《農民的道義經濟學》(1976)、《弱者的武器》(1986)、《統治與抵抗的藝術》(1992)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