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文檔加密 > 格柵理論pdf

格柵理論pdf

發布時間:2023-01-04 15:08:06

㈠ 關於查理·芒格的格柵理論思維方法的資料

因為周末無意中看到 知乎 關於 查理·芒格 思考方法的問題,就谷歌了一下相關內容,今天整理,本來就是想利用思維導圖的方式搞明白他的大致思考工具,但是很可惜,我在整理過程中發現這些轉了好幾手的知識,其實沒有多大的用處,關鍵的問題是,我其實真的沒有特別明白這到底是什麼意思。 這時候我突然意識到,其實我真的應該放棄在這種[轉手知識]里浪費時間,應該把更多的精力放到原典的閱讀上去,比如閱讀《窮查理寶典》等。

網路上所能找到的資料如下:

就上面的資料進行整理,以了解查理·芒格格柵理論的大致框架。

1.查理·芒格出生於一個有法律傳統的家庭,因為家族關系,進入哈佛法學院讀書。22歲時他結了第一次婚,7年後離婚,在29歲的時候經歷了喪子之痛,這可能是他人生中所經歷的最大的失敗和痛苦。他通過律師事務所賺到了第一桶金,然後轉行進行投資。

查理·芒格並不是完美的天才人物,雖然他的智商測試分數很高,但是動手能力卻很差,當然,他的情商也很低,很多時候他的表現屬於典型的目中無人,芒格自我評價,「在放肆無禮方面是黑帶水平」。

查理·芒格在從事律師行業期間芒格碰到了巴菲特,但他們兩個並不是一開始就一起合作的,而是經歷了很長一段時間:

1. 反向思維方式。

2. 多元思維模型,也就是盡量避免「鐵錘人思維」

3. 於專注和看重機會,也就是「極度的耐心和極度的決心」,「好主意特別少,所以當機會對你有利時,狠狠地下賭注吧」。

4. 「飛行員准則」,他們也是逆向思考,芒格所看重的是,他們有一套自己事前的檢查機制。

5. 「人類誤判心理學」

上面一段的總結來自[查理·芒格方法論 - 經濟觀察網 - 專業財經新聞網站](http://www.eeo.com.cn/2010/1208/188404.shtml)

查理·芒格總結的五個普遍性原理:

上面一段總結來自[查理。芒格投資決策格柵理論](http://www.360doc.com/content/07/1113/16/17436_819943.shtml)

下面的這段資料來自 知乎網站 巴菲特合夥人查理·芒格的思考方法是怎樣的? - 知乎

問題是什麼?事情的實質是什麼?
事情的核心或重點在哪裡?相應的主要問題是什麼?
什麼是相關的?什麼是可解決的?什麼是重要的?什麼是可知的?什麼是可以適應的(Utility-applicability)?
我了解事情的全貌嗎?為了使自己對事情有想法,我需要一些相關數據和基本知識儲備,否則我就得承認「我不知道」。
我的判斷比其他人好嗎?
我必須對什麼做出預測?它是可預測的嗎?
需要做出決定嗎?如果我不當機立斷,會發生什麼?為解決此事,我能做什麼?「我」應該去做嗎?
我對此問題的思考花了多少時間?此刻我思考到了哪一步?處於誰的立場上?
簡化問題,先解決「不需大腦思索」的大問題,然後從自己的境地開始思考。

把語言和各種想法翻譯成我明白的方式。我能理解所用的語言和結論的真正含義和暗示嗎?它意味著什麼?它是否有助於我對未來做出有用的預測嗎?
我是否了解事情發生和運轉的方式和原因?它正在產生什麼影響?為什麼會有這樣的影響?現在的情況如何?怎樣及為何會發生如此情況?其結果會是什麼(會有什麼觀察、發現、事件、體驗)?

利用規則和預設規則來篩選——我可以如何檢測?
改變規則,以適應我的心理特徵、心理承受能力、心理優勢和心理局限。
考慮我的價值觀和偏好,由此判斷事物的輕重緩急,以及希望規避的事情。

就數字而言,我想獲得什麼樣的價值?目標數字是什麼?目標效果是什麼?所設定的時間范圍是什麼?
假設我已經達到了目標,那麼這個目標如何反映在數字和效果上?接下來又需要達到什麼?這個目標是否合理?如果從目標逆向回溯到現在,是否可行?
我是否有辦法衡量目標的完成程度?這個標準的關鍵指標是什麼?
如果我達到了目標,隨之而來的會是什麼?那是我希望得到的嗎?
我可否把大的目標分成若干有期限的短期目標?
我做此事的真正原因何在?是因為我想這樣還是因為我不得不這樣?我在闡述目標時,是基於內外兩方面的現實呢,還是受到了某些心理力量的影響?
我能否簡短地闡述我的目標,以使人更容易明白我達到此目標的方式?
這是不是我真正希望達到的結果?

為了達到目標,我必須知道能讓我達成目標的各種成因。
通過哪些要素的組合可以達成的目標?我如何佐證此公式?
什麼是我不希望獲得的結果?可能促使「非目標」出現的原因是什麼?我能如何規避?我必須不做什麼,或者必須避免什麼?
整個系統要運轉起來,會受哪些變數的影響?這些關鍵性變數是什麼?主要的未知因素何在?有哪些確定的因素可以幫助我評估和優化這些變數?
哪些變數有賴於其他變數(或情形、環境、背景、時機、行為)?哪些變數是獨立於其他變數的?
什麼外力才能促使某一變數出現?這些外力來源於何處?是短期還是長期外力?其相對優勢是什麼?這些外力之間如何組合、互動,效果會如何?我如何才能讓諸多外力作用於共同的方向?缺乏了哪個外力會毀掉整個系統?這個外力來源於何處?可預測度有多高?這些外力如果出現,會促發什麼樣的合理結果?哪些外力是暫時性的,哪些外力是永久的?作用於變數的這些外力若發生變化,整個系統會發生怎樣變化?
在這些變數和外力發生變化時,系統抵制這些變化的慣性有多強?變數和外力產生變化(上升或者下降)後,可能導致哪些希望的和不希望的短期和長期結果(數字或效果),如規模、體積、強度、密度、長度、時間維度、環境、參與者等?一組較小的外力如果長期發生作用,會怎樣?如果作用於變數的某一外力長期發生作用,結果會如何?什麼外力能加以改變?需要什麼才能達到臨界質量?添加了哪些外力後能達到臨界質量?如何發生作用?如果我改變了一個變數或者外力,會導致其他事情發生嗎?什麼情況會讓一個外力發生改變?這個改變會產生其他結果嗎(請注意我感興趣的是整個系統的效果和最終結果)?一個變數發生了變化,會對整體結果帶來戲劇性的改變嗎?屬性是否也會隨之改變?如果變數之間的關系發生變化,結果會如何?促發改變的那個點是什麼?障礙是什麼?催化劑是什麼?引爆點是什麼?拐點在哪裡?暫停點在哪裡?局限是什麼?有多久時滯才能等到效果發生?反饋是什麼?什麼能令此成因加速?效果若要發生逆轉,臨界點在哪裡?對這個公式,我能做什麼改變,其他人能做什麼改變?如何做?誰來做?什麼時候做?我需要改變哪些變數才能達成目標?我如何度量變化的程度?Degree of sensitivity if I change the assumptions?對目標和路徑會產生什麼影響?如果某一變數保持不變,會如何?我在提高某一變數的同時降低另一變數呢?會有怎樣的網路效應?如果一次只改變一個變數或者外力呢?外部環境中有什麼會改變我的處境?如果對其中一個變數進行優化,會產生其他什麼優勢和劣勢?什麼才能導致最終結果發生變化?如果我改變了條件,變數還會成立嗎?
這一公式會否出現例外,為什麼?需要哪些條件才能達成目標?Has my goal different cause short-term and long-term?這個成因是否依賴於時間條件?通過觀察效果,我能否追溯其成因?我有否採用不同的角度和立場來審視整個系統?對主題的考量依賴於什麼東西?
限制我達成目標的主要力量是什麼?

通過目標、主體問題、規則、因果、行為、佐證、反證、資金的機會成本、時間、其他資源、精力、理解力、風險和精神壓力等因素,來對其他替代方案進行判斷。
我有什麼依據(包括模式)來判斷這些替代方案很有可能幫我達成目標?
這些因素有賴於某些特定的時間點或者事件嗎?
每一個行動可能產生的後果是什麼?可能產生什麼效用?可能性有多高?你對每個結果的期待值有多高?
如果現在採取某些行動,我是否會放棄未來的一些機會?

通過對結果的預估,尋找最可能幫助我達成目標的替代方案。
如果我做出了一個選擇,什麼將隨之發生,什麼又不會發生?
每個替代方案(邏輯上)可能產生的想要的結果或者不想要(或不希望)的結果是什麼(定性並定量)?結果之後的次生結果(短期內或者長期內產生的)會是什麼?
會產生什麼樣不同的情形和結果?在這樣的依據下,會產生什麼長期或短期的效應?
什麼可以幫助我預測事情的結果或其真偽?
為了達到目標,什麼事情必須發生?必要事件發生以及發生在我身上的可能性分別有多高?如果我逆向而行,會有什麼後果?
什麼不確定因素會極大影響到結果?重復出現的效應或者復雜因素會產生什麼不希望的結果?
錯誤的選擇和正確的選擇分別會產生什麼後果?
我是否從不同的角度全面考慮了整個系統?我有否考慮過其社會、財務、生理和情感上的結果?別人可能會怎麼做?依照我的經驗和以前的行為,我會怎麼應對?如果別人也照我這樣做,會產生什麼樣的結果?

個人興趣或者心理原因帶來的會導致我產生誤判的偏見,有何原因可以解釋嗎?
我所做出的結論或者選擇的事實中,是否存在偏見?事實判斷和價值判斷分別是什麼? — 他有多可靠?他有足夠的能力做出判斷嗎?如何加以證明?他做此判斷的目的是什麼?他有沒有撒謊的動機?他如何判斷正誤?

假設需要基於我想要達成的目標,並用此假設去檢驗我關於結果的預估。
對每個替代方案都要問:這個替代方案可能達成我的目標嗎?對每個觀點都要問:這個想法是對的嗎?
我如何檢驗某個表述的真偽?在證實之前,我能否先證偽?
要檢驗這一表述,我需要知道些什麼?首先,我必須知道什麼公式能夠讓我的表述成立,然後我才能知道,對於判斷未來的真正結果,什麼才是最重要的。其次,我要知道能夠支撐和推翻這一表述成立的證據。哪些表述是需要論證的?
最簡單的假設是什麼?

(促發目標、非目標和意見的)主要成因出現的可能性有多高?
對判斷做出真偽評判時,去尋找其意義、動力、成因、後果和正反依據
如果判斷是正確的,那麼後果將意味著什麼?後果會不會超乎邏輯或者不可思議?其中有任何可預測之處嗎?
我怎樣並且從哪裡才能找到支持某一判斷的代表性證據?已知的有哪些?哪些東西是毋庸置疑的?若反復加以檢驗或用其他方式的考量,會出現相同的結果嗎?我能否對結果進行檢驗?這些依據都是基於已知因素嗎?我是否正確理解了各項數據?依據在哪裡?反面依據呢?我認可依據的理由是什麼?這一依據的權重是多少?What is the quality of the evidence?可信度有多高?是否緊密依賴於外部環境?樣本是否太少?結論跟手中的依據相符嗎?有沒有違反科學法則或自然法則?
我有什麼代表性的信息?對其加以觀察會出現發生什麼?我能夠通過實驗來證實我的猜測嗎?
對於將會發生什麼(可行還是不可行),有沒有相關的過往紀錄(案例評估、變異性、平均率、隨機程度、自身經歷、環境、夥伴與對手,以及其他相關的因素)?有什麼理由相信這些紀錄對未來會發生的事情並不具有代表性?什麼能讓未來與以往大不相同?什麼是恆在的,什麼不是?
這能持續多久?現在的主要成因是什麼?什麼外力能讓其持續、能帶來改變、或者造成阻礙,為什麼?可能性有多高?
如果我拿到了能夠推翻我之前信念的依據,我必須自問:為什麼會這樣?現在是什麼情況?我拿到的是什麼樣的依據?我接受這一依據的理由是什麼?

思考會導致誤判的原因
如何檢驗和證明我的結論是錯誤的?我可能犯錯的理由是什麼?從哪裡可以找到證明我錯誤的依據?這個依據可信嗎?有沒有什麼事實和依據與我的結論/觀點不符?
我做的分析基於哪些主要假設?是基於真實情況嗎?假設的結果符合邏輯嗎?有人證明過我的假設是正確的嗎?如果我的想法和假設是錯誤的,結果會是什麼?
我有否忽視了什麼?有沒有更好的選擇?我是否忽視了某些依據?當有人力介入時,我是否考慮到了其局限性?什麼因素是不確定的,為什麼?我是否只考慮到了目前的趨勢?我有否誤解了什麼?我使用了正確的定義嗎?我是否綜合考慮了所有相關的因素?我採用了合適的衡量標准嗎?我有否混淆了成因和相關性?如果我的目標是基於某個我認為正確但其實是錯誤的理念,會如何?其中會有隨機性的或者系統性的錯誤嗎?對於我所得到的結果,有沒有其他原因可以解釋?我有否考慮過,整個系統或者某些互動環節的可能會出現我不希望發生的變化?
我的想法是否存在偏見?在做出一個極具智慧的決定時,我的自我是否過於膨脹?我真的會創造歷史紀錄嗎?我有否看到可能產生的反作用?
我沒看到的是什麼?其重要之處是什麼?如果逆轉我的假設,會否得到極度不合邏輯的結果?這個可能性是不是更高?有沒有反例?什麼依據可以證明我是錯的(或者證明我無法達成目標)?實驗(或者經驗、觀察)得出的證據中,有哪些是錯誤的?有更多支持性的證據嗎?這些錯誤是如何導致的?
意義何在?我能否向人們證明正確假設所得到的結果是不可能出現的?如果我用數學的方式准確描述出來,其隱含的影響是什麼?相反的方向是不是更有可能?如果是,那麼現在的想法就是錯誤的。
負面影響表現在什麼地方?
我會因何受到傷害?什麼可能向錯誤的方向發展?什麼會讓事情走偏?如果這樣,結果如何?
事情出錯的頻率如何?會否有意料之外的因素?什麼事情發生後會極大改變整體結果?
可能發生的最壞的境況是什麼?發生的可能性有多大?如果不幸發生了,我該怎麼做?如果事情繼續惡化,後果會是什麼?這個後果的後果又會是什麼?
如果我受到多種外力的阻礙,結果會如何?哪種有效效應是危害最低的?
執行中會面臨什麼風險?
我最不希望出現的是什麼?我最不確定的是什麼?
一個看上去是優勢的因素有沒有可能讓我得到不希望的結果?我會怎樣失去某個優勢?
怎樣構建系統才能將負面影響降到最低?有修正辦法嗎?發生了意想不到的事情,我有沒有備選方案?我能加以修正嗎?設定什麼樣的規則可以幫助我達成目標而規避不希望的結果?有沒有內在的安全隱患?

我把賭注押在哪些關鍵要素上?我是否拿對我重要的東西去冒險,換取的有可能是對我效用相對較低的東西?
與現有的次優機會相比,我的正確決定所帶來的益處和價值是什麼,錯誤決定的成本(金錢、時間、精神壓力等)是多少?
我這樣做是因為我堅信其結果能最好地實現我的利益;或者我相信能符合我利益,但後來證明我錯了;或者它根本就不符合我的利益。上述三個可能性給我的目標帶來的短期和長期的後果會是什麼(實際損失和機會成本)?我能否加以應對和/或還原?
我不這樣做是因為我堅信其結果不能最好地實現我的利益;或者我相信不符合我利益,但後來證明我錯了;或者它根本就符合我的利益。上述三個可能性給我的目標帶來的短期和長期的後果會是什麼(實際損失和機會成本)?我能否加以應對和/或還原?
如果我因為認為不必要而此刻不採取任何行動,但時候證明我錯了,這給我的目標帶來的短期和長期的後果是什麼?我能否加以應對和/或還原?

對我來說,每一個替代方案的實際效用和優勢是什麼?哪個方案最有利於我達到目標?它是否真的比其他選擇更有吸引力?
我用什麼標准來判斷替代方案之間的優劣?
通過對每個替代方案的特點進行打分,我最看好的是哪一個?
這個選擇能不能讓我脫穎而出?能不能造成一定的影響?我是否願意接受某種特定的結果?

我採用了哪些標桿?用作決策依據的標桿是哪些?
我怎樣才能容易地評估我向目標推進的程度?有哪些指標可供我對照?
我所構建的系統能否激勵人們按照最有利於達成目標的方式去行動?或者,這個系統是否會阻礙目標的完成?

我可以執行嗎?我現在必須開始採取的特定行動是什麼?首先需要做的是什麼?
誰做什麼,什麼時候做,在哪裡做,為什麼做,以及如何做?
我知道決定性的點(時間和效果)在哪裡嗎?
我是否設置了一定的控制體系和規則?為什麼這些規則是合適的?如果我不設置這些規則(或者不改變我做事的方式),結果會如何?這個規則要求我必須採取哪些管理和實踐的舉措?要遵循這個規則,會花費多少時間?我能否決定自己如何遵循這些規則?我可以設置一個有時間限定的規則嗎?這些規則在哪些地方會失效?

我是否准備好了改變決定,以適應新的信息和新的判斷?
如某一特定事件發生,是否需要做出新的決定?如此問題今天就存在,我有否對其進行過評估?支持此決定的理性思考現在是否存在?有什麼新的證據證明這個可能性能可以得到改變?我衡量進展的標准,是否能讓我判斷之後將要發生的事情?哪些事件是相關的,哪些是不相關的?我的目標會否因此發生改變(若不考慮時間長度)?

事情進展的情況有多好或者有多不好?我有否採取什麼行動?我說到做到了嗎?當時我是怎麼考慮的?初衷和現實的出入在哪裡?
為什麼我會犯錯?犯錯的過程是什麼?在哪裡犯錯了?機會成本有多大?
我如何判斷現狀是否會照此繼續下去?我對錯誤有沒有採取行動?如何才能不重演錯誤?我該做卻未做的是什麼?我應該把精力集中在哪裡?我必須提高和學習的地方在哪?

我想達到的是什麼?為什麼我沒有達成目標?發生了什麼?怎麼發生的?在哪裡發生的?什麼時候發生的?誰被影響了?
我的目標因何而達成?能夠促使我達到目標的因素會受到什麼干擾?這些因素是標還是本?對我達成目標構成限制的因素中最重要的是哪一個?我把目標建立在什麼原則和假設上?如果這些原則和假設有誤的話,結果會如何?假若不存在任何限制,最好的行為鏈是什麼?其他可能的結果是什麼?

目前我所處的環境和我的心理狀態如何?如果避免了痛苦,我能獲得什麼好處?我如何判定什麼是結果?它們讓我難受還是愉悅?哪種心理趨向會影響我?這些因素會導致我做出誤判嗎?

環境和參與者(包括其規模)是什麼狀況?誰是決策者,他做決策的標準是什麼?誰獲益,誰買單?誰為結果負責?參與者對現實結果的看法會受什麼影響?

我能判斷他的角色是什麼嗎?他的經歷如何?哪些臨時性或者永久性的特徵在影響著他(如年齡、文化背景、健康情況或者心情)?什麼環境(內部或者外部的)或者處境會影響他?他是否意圖向我出售什麼?

什麼會符合他的邏輯?他如果避免痛苦,可以獲得什麼益處?他將什麼視為痛苦?他害怕什麼,為什麼?他想多得到一些什麼,不想失去什麼?什麼「資源」會帶給他動力?是他的健康、工作、家庭、職銜、聲名、地位還是權力?什麼會激發他,什麼會打擊他?什麼會(被他視作)是對他的懲罰?他可以如何被評估?他怎樣看待「非目標」的後果?對某事的相信(或者不相信)是否能給他帶來優勢/利益?

什麼偏見會影響他得出的結論?有什麼外在原因可能會影響他?哪些誘惑會符合他的個人利益?什麼會激發他去行動?

我最終的結果是什麼?能達到我的目標嗎?有利於他的東西是否也有利於我?我們建立的系統是否能讓相關參與者的利益與我的目標相一致?他的錯誤決定是否會由這個系統來買單?他是否知道他的行為的結果?對他來說,短期或長期的結果是什麼?責任鏈是什麼?他對結果是否負有責任?如果換一個人也做同樣的事情,會如何?

如果將我的角色調換,我希望怎樣被對待?什麼會促使我去做我希望他做的事情?我能通過什麼行為取向來影響他的行為?如果我執意要達成「非目標」,我需要怎麼做?把角色轉換回來後,我能夠避免以上事情發生嗎?

我可以滿足他的個人利益嗎?我能否消除他對失去聲名、金錢、地位,以及家庭的恐懼?我可以改變他對痛苦的看法嗎?怎樣架構體系才能使某些影響最小化?我有否告訴過他我的期望是什麼?我有否檢查過已經完成的事情?對於成功完成的事情,我是否給出了鼓勵與支持?他掌握必需的技能、知識和相關的信息嗎?他知道自己肩負的期望嗎?他是否明白無誤地知道目標是什麼,如何達到,以及為何這是最優途徑?他會評估自己的進度嗎?這與他的日常行為有關嗎?他是否負有責任並獲得了授權?他所能得到的獎勵是否和目標一致?我可以設定什麼樣的規則來應對人類共有的局限性?設置一個相反的規定會怎樣?哪些改變是必須發生的?誰對此負有責任?發生改變的可能性會有多大?他的價值觀是什麼?他的目標?他會將什麼視為結果?如果他如我們所希望的那樣去做,他會如何看待結果?如果他不照我們希望的那樣去做呢?

需求的原因——我有多確定(並且能解釋為何如此確定)人們將來仍會繼續購買這類產品或服務?過去的情況是什麼,未來可能發生什麼?需求是否呈周期性?生產能力與需求的對比是什麼樣子?
回報能力——產業和公司的回報能力,以及其過去10年的發展狀況是什麼?
產業結構——競爭者的數字和規模?誰在該產業中擁有發言權?要在該產業中獲利,什麼因素是必須的?公司在產業中的地位如何?我是否知道誰會在這個市場上獲利,為什麼?
真正的消費者——誰對購買行為有決定權?其決定的標準是什麼?

競爭優勢——我有多確定(並且能解釋為何如此確定)別人會購買我公司的產品或服務而不是其他人的?其中的原因是否10年來幾無變化?在下一個10年會不會改變?
價值——我們的優勢能有多強大和可持續?這些優勢在若干年後會更強大更具持久性嗎?什麼會破壞或減少這些優勢?市場進入壁壘?品牌忠誠度?受需求或價格變化的影響程度?是否容易復制?產品生命周期是否很長?客戶改變供貨商的成本和動機為何?每年能夠抵禦機競爭的價格差異(Annual cost differential against competition)?需要多大的資本投入?議價能力如何?產品過時的風險?客戶新的替代選擇是什麼?購買習慣或購買力會有何改變?若成本結構相同,競爭對手會有多大的降價空間?需要做什麼才能保持穩固的競爭優勢?還有成長空間嗎?市場對此產品的需求有上升的可能嗎?定價能力如何?
盈利能力。競爭優勢能否轉化成利潤,並且如何才能做到?公司怎樣盈利?要實現收入增長,需要多少資本?財務特徵:資本回報率(營業利潤率和投入產出比)、毛利率、銷售額增長、成本/資本結構及其使用效率?正常情況下的現金流是多少?有無規模優勢?有無決定性的因素?
財政特徵。資本回報(操作成本的富餘和資本轉化),毛利潤,銷售增長,成本和資本結構的效用率?正常的現金流?規模優勢?

組成管理團隊的,是能力出眾、誠實可信,並且理解和全力去創造價值的人嗎?

我能夠以比其他選擇有更好回報的價格買下這個產品么?需要有事實和數據為依據。

生意會怎樣被毀掉?如果公司要徹底將一個競爭對手置於死地,這個對手會是誰?為什麼?如果公司繼續運營下去,5年之後誰會是競爭對手,為什麼?公司業務抵抗不利因素的能力如何?如果公司花光了所有的股權投資,它還會不會有價值?會否出現某人獲得大量資金和人才,在競爭中勝過公司?如果競爭對手並不在乎回報,他可以對公司產生多大的破壞?公司對經濟衰退的敏感程度如何?執行時所面臨的風險有多大?新技術會有益還是有害?

說句實在的,就上面這幾十條的方法,我還真沒有耐心讀完,更何談弄懂和應用了,應該找到這些東西的原始出處,了解其來龍去脈,然後再分析。

㈡ 《查理·芒格的智慧投資的格柵理論》pdf下載在線閱讀,求百度網盤雲資源

《查理·芒格的智慧》([美] Robert G. Hagstrom)電子書網盤下載免費在線閱讀

資源鏈接:

鏈接:https://pan..com/s/1Us0ODjljXhXdlwTyPHRKGA

提取碼:e3d8

書名:查理·芒格的智慧

作者:[美] Robert G. Hagstrom

譯者:鄭磊

豆瓣評分:7.8

出版社:機械工業出版社

出版年份:2015-4-1

頁數:287

內容簡介:

作為巴菲特的黃金搭檔和幕後智囊,芒格與巴菲特創造了有史以來最優秀的投資紀錄。芒格極其熟練地掌握了各種不同的學科,能夠在投資時考慮到許多普通人不會考慮到的因素。

芒格用一個非常形象的比喻來說明不同學科的不同思維方式是如何相互作用的:格柵模型。「你的頭腦中已經有了許多思維方式,你得按自己直接和間接的經驗將其安置在格柵模型中。」

芒格告訴我們,將不同學科的思維模式聯系起來建立融會貫通的格柵,是投資的最佳決策模式。用不同學科的思維模式思考同一個投資問題,如果能得出相同的結論,這樣的投資決策更正確。懂得越多,理解越深,投資者就越聰明智慧。

芒格認為:「要努力學習,掌握更多股票市場、金融學、經濟學知識,但同時要學會不要將這些知識孤立起來,而要把它們看成包含了心理學、工程學、數學、物理學的人類知識寶庫的一部分。用這樣寬廣的視角就會發現,每一學科之間都相互交叉,並因此各自得以加強。一個喜歡思考的人能夠從每個學科中總結出其獨特的思維模式,並會將其聯想結合,從而達到融會貫通。」

真正的、永遠的成功屬於那些首先努力建立思維模式格柵,然後學會以善於聯系、多學科並用的方式思考的人們。

如果你想一窺這位投資天才的思維格柵模型,不妨從本書中尋找答案。

作者簡介:

羅伯特·哈格斯特朗,美盛投資顧問公司首席投資策略師、董事總經理。他是美國最知名的以善於寫作巴菲特及芒格思想理念而著稱的作家,已出版九本投資圖書,包括《紐約時報》暢銷書《巴菲特之道》(原書第3版)(本書第1版即銷售120萬冊)、《巴菲特的投資組合》(芒格推薦書目)、《查理·芒格的智慧:投資的格柵理論》,以及《NASCAR:驅動體育的商業》、《偵探與投資者:來自傳奇特工的未曾揭示的投資技巧》等。

羅伯特本科與碩士均畢業於維拉諾瓦大學,並持有CFA證書。他與家人居住於美國賓夕法尼亞州維拉諾瓦。

㈢ 《巴菲特之道原書第3版》pdf下載在線閱讀,求百度網盤雲資源

《巴菲特之道(原書第3版)(典藏版)》([美]羅伯特·哈格斯特朗(Robert G. Hagstrom))電子書網盤下載免費在線閱讀

資源鏈接:

鏈接:https://pan..com/s/1DO-t-MWd44hfdFCmXZmPRw

提取碼:rbf5

書名:巴菲特之道(原書第3版)(典藏版)

作者:[美]羅伯特·哈格斯特朗(Robert G. Hagstrom)

譯者:楊天南

豆瓣評分:9.1

出版社:機械工業出版社

出版年份:2020-12

頁數:336

內容簡介:

在六十載櫛風沐雨的航行中,沃倫·巴菲特曾遭遇過無數挑戰,卻仍在演繹著無與倫比的傳奇。他因謙遜、正直和智慧贏得了世界各地千萬人的愛戴,並點燃了人們對於他的投資之道的強烈好奇。這也是羅伯特·哈格斯特朗十年之後寫作《巴菲特之道》第3版的原因。

當今世界獲得信息的手段越來越方便,但人們想從股市中分一杯羹卻仍非易事。哈格斯特朗將這位「奧馬哈先知」的投資哲學在《巴菲特之道》中條分縷析地進行解讀,教讀者將巴菲特的投資方法融入自己的實踐之中。你將了解巴菲特如何挑選股票以及購買企業,這二者實際上都建立在同樣的模式下,其中的秘訣被解碼為12個投資准則。同時本書還會讓你發現巴菲特的方法「並未超出任何人的能力范圍」。

書中記錄的第一手資料,會讓你了解伯克希爾-哈撒韋公司如何運用12個投資准則進行企業並購。在學習了如何進行理性決策之後,書中還解釋了為什麼巴菲特認為集中投資極大地簡化了投資組合管理的任務。從中你能獲知巴菲特如何處理投資中遇到的心理挑戰,以及在長期投資中耐心所扮演的角色。

在講述巴菲特的成長和職業歷程時,哈格斯特朗還介紹了很多重要人物,從本傑明·格雷厄姆到菲利普·費雪,再到查理·芒格,他們影響了巴菲特的投資觀。

沃倫·巴菲特的投資方法已經經歷了逾60年的考驗,將他的投資准則融入你的思維和行動或許不能使你成為億萬富翁,但一定會改進並提高你的長期投資水平,你將成為更好的投資者。

作者簡介:

羅伯特·哈格斯特朗

(Robert G. Hagstrom)

羅伯特·哈格斯特朗,美盛投資顧問公司首席投資策略師、董事總經理。他是美國最知名的以善於寫作巴菲特及芒格思想理念而著稱的作家,已出版九本投資圖書,包括《紐約時報》暢銷書《巴菲特之道》(原書第3版)(本書第1版即銷售120萬冊)、《巴菲特的投資組合》(芒格推薦書目)、《查理·芒格的智慧:投資的格柵理論》,以及《NASCAR:驅動體育的商業》《偵探與投資者:來自傳奇特工的未曾揭示的投資技巧》 等。

羅伯特本科與碩士均畢業於維拉諾瓦大學,並持有CFA證書。他與家人居住於美國賓夕法尼亞州維拉諾瓦。

譯者簡介:

楊天南,北京金石致遠投資管理有限公司CEO、基金管理人、金融投資家、財經專欄作家。美國聖地亞哥大學金融MBA,2001年即親赴奧馬哈與巴菲特見面。

楊天南的譯作有《巴菲特之道》《巴菲特致股東的信》《巴菲特的第一桶金》《戴維斯王朝》等投資經典,著作有《規劃財富人生》《一個投資家的20年》。他曾先後獲得投資界金長江獎、卓越私募基金獎、亞洲財經最具影響力財經書刊獎、華文財經圖書大獎、優秀譯者、十佳譯者等榮譽。

㈣ 「格柵理論」——查理·芒格

《查理·芒格的投資邏輯》閱讀感悟之十:

「格柵理論」:理論要集百家大成,投資要成一家之言 。

在芒格的投資邏輯中,「格柵理論」是一個非常核心的理論,它是統籌所有學科的「工具箱」。

「格柵理論」就相當於一個完整的籃球,而籃球表面存在很多紋路分化出來的隔間,每一個隔間代表一個思維方式:物理學、文學、生物學、社會學、天文學、哲學、數學、經濟學、美學等。

當我們遇到問題時,便可以根據問題的性質去分辨應該釆用哪一種的思維方式,找出對應的思維模式,這樣解決問題,更有針對性和提高效率。

「格柵理論」還體現著發散性思維,這里舉一個有趣的例子:例如你看到了一座橋,在數學思維當中,你可以去研究它的長寬高和造價;而物理學領域,你可以研究它的穩固性與力學原理;在歷史學思維中,你也可以去研究它的歷史;到了生物學領域,造橋的材料及分子構成便可以作為研究對象;在經濟學的領域,你可以從造價中,去研究該橋建造後帶給的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從美學的角度,你可以去研究該橋的建築造型、建造工藝、美學特點等。

如果你能學會「格柵理論」,對於任何問題都釆用多種思維方式去思考問題,會更加深入全面,多角度的研究,會大大提升解決問題的正確率。

由於投資活動的特殊性,一個錯誤的決定,會招致極大的損失;所以作為一名合格的投資者,你必須擁有自身的投資思維和投資模式,了解股市變化趨勢,多借鑒優秀投資者的投資邏輯,但切記不要復制,投資決策只能是自己的思維。

我們需要學習的是優秀投資者的投資思維與特殊風格,結合自身的實際情況,形成一套盡於自己的投資模式。

㈤ 知識管理No.005丨拿什麼拯救你帶寬不足的大腦

曾經看過這樣一個段子——

「如果你每天還在看耶魯公開課,
上3W咖啡聽創業講座,
知乎果殼關注無數,
36氪每日必讀,
對馬雲的創業史了如指掌,
對張小龍的產品思維如數家珍,
喜歡羅振宇勝過喬布斯,
逢人便談互聯網思維……
那你應該還在每天擠地鐵。」

怎麼樣?是不是覺得被戳中了。看看我們身邊,有多少人過著這樣的生活——

每天早起聽得到,上班路上聽喜課,碎片時間刷知乎,下班回家學微課,睡覺之前聽英語,周末還要參加社群活動、分享體會心得。朋友圈裡,英語打卡、閱讀打卡、寫作打卡、手繪打卡,參加訓練營的時候熱血沸騰的希望改變自我,過後有幾人真正獲得了改變?

「學然後知不足」本來是件好事。但是,如果這種「知不足」的體驗被放大成了焦慮,恐怕就不太好了。

多少人每天沉浸於龐大的信息流中,被裹挾推搡、跌跌撞撞往前跑。一邊跑一邊害怕被甩下來。這種心理狀態被稱為「知識焦慮」。對於知識焦慮,36氪(好吧,我承認我還在每天擠地鐵)最近的一份研究報告是這樣界定的——

說白了,就是信息越來越多,我們的信息接收能力沒有提升。再加上,強大的工作壓力、激烈的職場競爭和鬼知道會怎樣的未來——媒體天天喊著AI即將替代人,這些都是強化知識焦慮的助推因素。

其實還有一個很重要的原因,就是互聯網把那些大神赤裸裸地呈現在了人們面前,以前大家坐井觀天覺得自己還不錯,你好我好大家好,突然打開的視野讓人們深刻體會到了「天外有天、人外有人」的痛苦。而且,這些人外人還在以加速度成長,你說氣不氣人,焦不焦慮?

於是,借著知識焦慮這個時代心理表徵,以羅振宇為代表的一批知識領域創業者,掀起了知識付費的熱潮。羅老師振臂一呼,跟我來,我懂你的知識焦慮!於是應者雲集。

我這樣說並沒有貶低羅老師的意思,反而我還很感謝他把知識變成一門生意,讓有知識的人可以借之過上體面有尊嚴的生活。羅老師自己也說過,自己就是一個商人。既然是商人,一定要有自己的商業邏輯,要有勾起消費者購買慾望的「殺手鐧」。知識焦慮就是知識付費這門生意的底層邏輯。

所謂知識付費,就是利用創作者和消費者之間的信息差,把知識變成產品售賣。觀察「得到」App就很明顯地可以發現這個特點。萬維鋼老師的專欄「精英日課」、吳軍老師的「矽谷來信」,都是典型的利用接近信息源頭的信息差產生知識紅利在盈利。

平心而論,「得到」屬於知識付費領域的良心品質,畢竟羅振宇請來的大部分都是真正站在知識領域前沿的人。而其他數不勝數的微課、訓練營,利用的不過僅僅是用戶人性中的貪、嗔、痴。

貪,利慾為貪,看到別人憑借寫作從三線小城躍升一線知識網紅、年入百萬,於是就幻想加入他的訓練營快速成長,總想著以小博大、做少得多,21天習慣養成、14天改變計劃對著的就是人的貪念。

嗔,仇視為嗔,看到以前可能還不如自己的人,竟然都能夠活的這么滋潤,於是恨恨不已,天天想著「時無英雄使豎子成名」。比較是萬惡之源。當一個迅速「成長」超越他人的機會擺在面前,干不幹?干他娘的。

痴,愚昧為痴,分不清良莠、辨不明好壞,把砒霜當蜜糖,把垃圾當營養。明明知道速食快餐都不健康,卻以為自己吃的漢堡不是垃圾食品,於是被人填鴨式喂成了知識虛胖症,滿口「黃金思維圈」「臨界知識」「認知升級」,眼高手低、腳步虛浮。

這是人性底層的東西,很難改變。為什麼很多人一邊喊著「聽過了這么多道理,卻依然過不好這一生」,一邊忙著上桿子被收「智商稅」,根源即在於此。

那麼,作為無數所謂被收「智商稅」的個體,有沒有自我救贖的道路呢?有,當然有,不過那是「窄門」。我關於知識體系的系列文章,就希望與你一同過那「窄門」。

既然要自我救贖,我們首先要搞清楚,知識焦慮究竟是什麼?我們為什麼會陷入知識焦慮呢?

前面說了很多產生知識焦慮的原因,工作壓力、激烈競爭等等都是外部環境的因素,信息量與接收能力的差距算是一個內部因素,但是,還沒有觸及知識焦慮的本質。

為什麼這些因素會讓我們產生知識焦慮?要認清這個問題,需要回到概念本身。

首先來看看焦慮的概念。要明確的一點是,我們所談論的焦慮不是病理性焦慮,而是一種現實性焦慮,這是人類適應外部環境的一種正常的情緒反應。根據網路的解釋——

從這個定義來看知識焦慮,我們是受到了海量信息對認知能力的挑戰,所以才會產生一種無法控制的無力感和相應的應激情緒反應。

分析到這里,按說就夠了,可是我總覺得這還是在用現象解釋現象。為什麼海量信息會給我們造成這樣的體驗?

如果用最近非常流行的「第一性原理」①來分析,我們需要問的應該是——

在我們的大腦里究竟發生了什麼?

讀到塞德希爾的《稀缺》這本書的時候,我終於找到了答案,那就是——

很簡單的四個字,但解釋力足夠強。

讓我們一起想一想,知識焦慮是種怎麼樣的感覺?知識焦慮並不是知識學的少的人才有,很多我們看到一直在學習,學了很多東西的人,也會有知識焦慮。

感覺自己學到的東西總是少於自己的需求,這才是知識焦慮最突出表現。

要想成長,就要不斷學習,只要感覺自己對知識的「擁有」少於「需要」,你的大腦就處於知識的稀缺狀態,而稀缺狀態最直接的影響就是讓大腦帶寬不足。

帶寬本來是通訊行業的術語,指的是信號傳輸的數據傳輸能力。《稀缺》這本書借用過來,下了這樣一個定義——

面對紛至沓來的新信息,不少人都會有這樣的體驗,越學越覺得學不過來,有疲於奔命的感覺。正如塞德希爾指出的,貧窮之人會一直窮困潦倒,忙碌之人會永遠日理萬機,孤獨之人會終日形單影只。

困學之人會永遠困於學習。

因為稀缺會進一步延續並加劇稀缺。為什麼會這樣?因為稀缺降低的認知能力和執行控制力是我們對自我有效控制的關鍵能力。說白了,就是稀缺會讓我們變笨和沖動。

想想你為什麼會報那麼多聽不完的微課,參加那麼多根本完不成的訓練營,屯那麼多一輩子也看不完的電子書?知識胃口就像漏了布袋子,永遠填不滿。

很多時候,雖然已經在學英語、學演講、學閱讀了,但是看到99元的寫作訓練營,是不是還是忍不住沖動想要報名?是的,工作需要寫作能力,可是你的大腦已經沒有餘力了啊!而這時候,可能你還會想著是不是要再學一門時間管理來解決問題,豈不是南轅北轍。

寫到這里,一個朋友發來鏈接「畢業2年半,只靠公眾號,月收入翻了20倍,他是怎麼做到的?」

她問我,這些人怎麼做到從零基礎騰飛的?

我說,零基礎沒問題啊,誰不是從零基礎開始學習呢?關鍵是多長時間能夠從零基礎變成厚基礎,強調零基礎其實就是在利用人們的貪念。

宣傳文案里會告訴你「方法技巧都是相通的,所以即使你是零基礎,只要花時間掌握了這些套路,你就有能力從零到一做出一個全新的賬號。」但永遠不會告訴你的是,成功者的學習能力、所處的行業平台以及刻意練習的程度,這些才是冰山的底座,套路只是冰山一角。

一方面是我們內心的不安定感,另一方面是鋪天蓋地的知識付費「誘惑」,讓很多人像西西弗斯一樣,徒勞地滾著知識大石,忍受著大腦帶寬被壓縮的痛苦,強化著知識焦慮的程度。

處於這樣的狀態有什麼危害?

從當下來看,會讓你的注意力下降,學習的效率會不斷降低,因為處於焦慮狀態的大腦一定是效率低下的。

從長遠來看,稀缺帶來的管窺心態,讓你的眼光變得短淺,你無法看到更為長遠的未來,沒有辦法很好地規劃自己的學習成長路徑。

舉個例子,黃金思維圈模型。

黃金思維圈的概念並不復雜,What-How-Why,現象-方法-理念,凡是不要只看錶象,要多問Why,努力找到本質。也就是我們經常強調的「因上努力,果上隨緣」。

但是為什麼很多人一到實踐中就不知該如何運用了呢?看看我們身邊汲汲於果,不從因上找出路的人還少嗎?

黃金思維圈強調凡是要深入Why的層面,能夠問出Why的人,一定是認知能力非常強的人。而帶寬不足的人只能注意到What層面,因為他們眼裡只有當前火燒眉毛的事情。

所以不是知道黃金思維圈就能用好它,你的大腦需要有足夠的帶寬才行。

在國際象棋領域,新手棋手和大師棋手的根本區別是什麼?

上世紀60年代,美國卡耐基-梅隆大學的心理學家、諾貝爾獎得主赫伯特·西蒙(Herbert Simon)和威廉·蔡斯(William Chase)研究發現,在大師級棋手大腦的長時記憶②中,存儲著5萬~10萬個信息組塊,在下棋時,他們會去捕捉5~9個模塊,而不是5~9個具體細節。而新手棋手則會專注於眼前棋局中具體的每一步。

西蒙強調說,通過把不同層次的信息構建成一個一個信息組塊,大師就能突破記憶的極限。實際上,大師棋手通過形成相互關聯的信息組塊,極大地解放了大腦,並把大腦帶寬用到了更為重要的對於棋局發展趨勢的判斷上。

在投資領域,查理·芒格作為巴菲特的合夥人被人們奉若神明,他以其獨到的投資智慧輔佐巴菲特,讓伯克希爾·哈撒韋公司擁有了神奇的業績。

對查理·芒格稍有了解的人知道,他是一個以博學著稱的投資家。與我們想像中投資家應該精於經濟學不同,查理·芒格的知識領域跨越人類主要學科。

有一本專門分析研究查理·芒格投資理念的書——《查理·芒格的智慧》。這本書的副標題是「投資的格柵理論」。「格柵」是查理·芒格提出的一個形象比喻,是一種不同知識領域不同學科交叉的思維模型。

書中詳細闡述了查理·芒格廣泛涉獵的物理學、生物學、社會學、心理學、哲學、文學、數學等不同學科。而且查理·芒格並不僅僅是學習了這些學科領域的知識,他還進一步融匯貫通,打通知識之間的鏈接,形成了服務於投資的知識體系。

在做投資決策的時候,查理·芒格不會像一般的投資者,緊緊盯著股市指數,而是能夠充分調用自己的認知能力,做出更為長遠的投資規劃。

象棋大師通過信息組塊及其聯系提高自己的棋力,查理·芒格通過自己獨有的知識體系提升自己的決策力,他們共同的特點就是,大腦中獨特的知識體系(信息組塊系統就是象棋大師的知識體系)能夠幫助他們篩選過濾信息,使他們擁有大量的思考帶寬富餘,可以把注意力集中在更重要的方面。

用《稀缺》里的術語表述就是——他們的大腦擁有餘閑。

讓你的大腦擁有大量的余閑,你才能真正做出有價值的選擇。要知道選擇往往比努力更重要。

正如前面的兩個例子所表明的,專家級人物之所以具備普通人沒有的判斷力,得益於他們具備強大的知識體系作為支撐。

回到知識焦慮問題,解決的辦法就是要——斷舍離,把不需要、不必要的那些學習負擔果斷舍棄。可是你該如何判斷哪些可斷、哪些可舍、哪些可離?

沒有形成知識體系的人,最大的特點就像是牆頭草,風吹兩邊倒。你不知道哪些知識對你有用,哪些是不必要的,你也無法判斷哪些知識是源頭知識、哪些是二手知識,也就沒有辦法做出自己的選擇判斷,只能是被宣傳文案牽著鼻子走。

所以,要讓自己的大腦擁有帶寬余閑,你需要——

擁有較為科學合理的知識體系,並具備動態升級、彈性拓展知識體系的能力。

擁有這樣的知識體系後,大腦可以空出更多的帶寬去專注更重要的問題。當你把各種問題處理得井井有條,又會讓你的大腦處於更好的運行狀態,擁有更多的余閑去完善知識體系,如此反復形成正反饋。

這就可以很好地解釋作為世界上最成功的投資人,查理·芒格為何每天還有大量的時間讀書,而大多數普通上班族卻忙的不可開交,加班加點也完不成任務。

01.知識焦慮植根於人性的「貪、嗔、痴」,你所有的困擾皆來源於此。

02.知識焦慮的根本原因是大腦「帶寬不足」,而不是學得不夠多、不夠好。

03.釋放大腦帶寬需要留有餘閑,而科學合理的知識體系是余閑的基礎。

至於如何構建起科學合理的知識體系,後面的文章會慢慢道來。

注釋:
①「第一性原理」的思考方式是用物理學的角度看待世界的方法,也就是說一層層剝開事物的表象,看到裡面的本質,然後再從本質一層層往上走。

②長時記憶(Long-term memory)是指存儲時間在一分鍾以上的記憶,一般能保持多年甚至終身。它的信息是以有組織的狀態被貯存起來的。

———End———

這是河東西知識管理研究系列的第5篇文章,感興趣的話,歡迎點個贊並持續關注哦!
知識管理No.004丨遭遇黑天鵝事件,刷新了我對知識體系的認知
知識管理No.003丨最怕你是在浪費生命,還以為自己學無止境
知識管理No.002丨為什麼不蠢又不懶,還是被收智商稅?
知識管理No.001丨跳出低水平勤奮陷阱,學會時間管理還不夠!

閱讀全文

與格柵理論pdf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考駕照怎麼找伺服器 瀏覽:882
阿里雲伺服器如何更換地區 瀏覽:968
手機app調音器怎麼調古箏 瀏覽:501
銳起無盤系統在伺服器上需要設置什麼嗎 瀏覽:17
紅旗計程車app怎麼應聘 瀏覽:978
如何編寫linux程序 瀏覽:870
吉利車解壓 瀏覽:248
java輸入流字元串 瀏覽:341
安卓軟體沒網怎麼回事 瀏覽:785
dvd壓縮碟怎麼導出電腦 瀏覽:274
冒險島什麼伺服器好玩 瀏覽:541
如何在伺服器上做性能測試 瀏覽:793
命令序列錯 瀏覽:259
javaif的條件表達式 瀏覽:576
手機app上傳的照片怎麼找 瀏覽:531
雲伺服器面臨哪些威脅 瀏覽:748
c語言各種編譯特點 瀏覽:177
路由器多種加密方法 瀏覽:604
程序員阻止電腦自動彈出定位 瀏覽:168
如何做伺服器服務商 瀏覽:7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