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文檔加密 > 百工2pdf

百工2pdf

發布時間:2023-01-06 21:16:39

⑴ 關於唐刀的詩句

1. 求描寫唐刀的詩句

鴉九劍 作者:白居易

歐冶子死千年後,

精靈暗授張鴉九。

鴉九鑄劍吳山中,

天與日時神借功。

金鐵騰精火翻焰,

踴躍求為鏌鋣劍。

劍成未試十餘年,

有客持金買一觀。

誰知閉匣長思用,

三尺青蛇不肯蟠。

客有心,

劍無口,

客代劍言告鴉九。

君勿矜我玉可切,

君勿誇我鍾可刜。

不如持我決浮雲,

無令漫漫蔽白日。

為君使無私之光及萬物,

蟄蟲昭蘇萌草出。

2. 求關於唐刀的詩詞

赤壁 折戟沉沙鐵未銷,自將磨洗認前朝。

東風不與周郎便,銅雀春深鎖二喬。 輪台歌奉送封大夫出師西征 岑參 輪台城頭夜吹角,輪台城北旄頭落。

羽書昨夜過渠黎,單於已在金山西。 戍樓西望煙塵黑,漢兵屯在輪台北。

上將擁旄西出征,平明吹笛大軍行。 四邊伐鼓雪海涌,三軍大呼陰山動。

虜塞兵氣連雲屯,戰場白骨纏草根。 劍河風急雪片闊,沙口石凍馬蹄脫。

! 亞相勤王甘苦辛,誓將報主靜邊塵。 古來青史誰不見,今見功名勝古人。

報君黃金台上意,提攜玉龍為君死 醉里挑燈看劍,夢回吹角連營 辛棄疾 寶劍鋒從磨礪出,梅花香自苦寒來 劍客 十年磨一劍,霜刃未曾試。 今曰把示君,誰有不平事。

瀟灑人間一劍仙,青冥寶劍勝龍泉, 任憑李愈江南鶴,都要低頭求我憐; 沙漠飛來一條龍,神來無影去無蹤, 今朝踏破峨眉頂,明曰拔去武當峰. .趙客縵胡纓,吳鉤霜雪明。銀鞍照白馬,颯沓如流星。

十步殺一人,千里不留行。事了拂衣去,深藏身與名。

閑過信陵飲,脫劍膝前橫。將炙啖朱亥,持觴勸侯贏。

三杯吐然諾,五嶽倒為輕。眼花耳熱後,意氣素霓生。

救趙揮金槌,邯鄲顯火驚。千秋二壯士,烜赫大梁城。

縱死俠骨香,不斬世上英。誰能書閣下,白首太玄經。

李白‧俠客行> 十年磨一劍,霜刃未曾試,今曰把示君,誰為不平事。 唐詩‧劍客> 大雪滿天地,胡為仗劍游,要知心底事,合上樓上酒。

唐詩‧劍客> 俠客重難辛,夜出小平津,馬色迷官史,雞鳴起戎人。 露鮮華劍采,月照寶刀新,問我將何去,北海就孫賓。

古詩源> 仗劍行千里,微軀敢一言,曾為大梁客,不負信陵恩。 王昌齡‧答五陵太守> 醉里挑燈看劍, 夢回吹角連營 , 八百里分麾下灸 , 五十弦翻塞外聲。

沙場點秋兵。 。

辛棄疾‧破陣子> 凄涼寶劍篇,羈泊欲窮年,黃葉仍風雨,青樓自管弦, 新知遭薄俗,舊好隔良緣,心斷新豐酒,消愁斗幾千。

李商隱‧風雨> 昔有佳人公孫氏 , 一舞劍器動四方。 觀者如山色沮喪 , 天地為之欠低昂。

耀如羿射九曰落 , 矮如群帝驂龍翔。 來如雷霆收震怒 , 罷如江海凝青光。

杜甫> 三十年來尋劍客 , 幾回落業又抽枝。 自從一見桃花後 , 直至如今更不疑。

唐‧志勤‧禪詩> 流塵冉冉琴誰鼓 ? 漬血班班劍不磨。 俱是人間感懷事 , 豈無壯士為悲歌。

陸游‧琴劍> 少攜一劍行天下 , 晚落空村學灌園。 交舊凋零身老病 , 輪囷肝膽與誰論。

陸游‧灌園> 騮馬新跨白玉鞍 , 戰罷沙場月色寒。 城頭鐵鼓聲猶震 , 匣里金刀血末乾。

李白‧軍行> 五月天山雪,無花只有寒。笛中聞《折柳》, 春色未曾看。

曉戰隨金鼓,宵眠抱玉鞍。 願將腰下劍,直為斬樓蘭。

李白‧塞下曲> 幽人枕寶劍,殷殷夜有聲。人言劍化龍,直恐興風霆! 不然憤狂虜,慨然思暇征。

取酒起酹劍:至寶當潛形。 豈無知君者?時來自施行; 一匣有餘地,胡為鳴不平? 陸游‧寶劍吟> 黃金錯刀白玉裝 , 夜穿窗扉出光芒。

丈夫五十功未立 , 提刀獨立顧八荒。 京華結交盡奇士 , 意氣相期共生死。

千年史策恥無名 , 一片丹心報天子。 爾來從軍天漢濱 , 南山曉雪玉嶙峋。

嗚呼,楚雖三戶能亡秦,豈有堂堂中國空無人! 陸游‧金錯刀行> 寶劍雙蛟龍,雪花照芙蓉。精光射天地,雷騰不可沖。

一去別金匣,飛沉失相從。風胡歿已久,所以潛其鋒。

吳水深萬丈,楚山貌千重。雌雄終不隔,神物會相逢。

李白‧古風> 我友劍客非常人 , 袖中青蛇生細鱗。 騰空頃刻已千里 , 手決風雲驚鬼神。

荊軻專諸何足數 , 正晝入燕誅逆虜。 一身獨報萬國仇 , 歸告昌陵淚如雨。

刀 漢劉熙《釋名·釋兵》:「刀,到也,以斬伐到其所乃擊之。其末曰鋒,言若蜂刺之毒利也。

其本曰環,形似環也。其室曰削,削,峭也。

其形峭殺,裹刀體也。室口之飾曰棒,棒,捧束口也。

下末之飾曰埤,埤,卑也,在下之言也。短刀曰拍髀,帶時拍髀旁也;又曰露拍,言露見也。

」埤 玉+卑 郭子橫《洞冥記》:「黃帝采首山之金,始鑄為刀。」(《初學記·武部·刀》)。

3. 求關於唐刀的詩詞

赤壁 折戟沉沙鐵未銷,自將磨洗認前朝。

東風不與周郎便,銅雀春深鎖二喬。 輪台歌奉送封大夫出師西征 岑參 輪台城頭夜吹角,輪台城北旄頭落。

羽書昨夜過渠黎,單於已在金山西。 戍樓西望煙塵黑,漢兵屯在輪台北。

上將擁旄西出征,平明吹笛大軍行。 四邊伐鼓雪海涌,三軍大呼陰山動。

虜塞兵氣連雲屯,戰場白骨纏草根。 劍河風急雪片闊,沙口石凍馬蹄脫。

! 亞相勤王甘苦辛,誓將報主靜邊塵。 古來青史誰不見,今見功名勝古人。

報君黃金台上意,提攜玉龍為君死 醉里挑燈看劍,夢回吹角連營 辛棄疾 寶劍鋒從磨礪出,梅花香自苦寒來 劍客 十年磨一劍,霜刃未曾試。 今曰把示君,誰有不平事。

瀟灑人間一劍仙,青冥寶劍勝龍泉, 任憑李愈江南鶴,都要低頭求我憐; 沙漠飛來一條龍,神來無影去無蹤, 今朝踏破峨眉頂,明曰拔去武當峰. .趙客縵胡纓,吳鉤霜雪明。銀鞍照白馬,颯沓如流星。

十步殺一人,千里不留行。事了拂衣去,深藏身與名。

閑過信陵飲,脫劍膝前橫。將炙啖朱亥,持觴勸侯贏。

三杯吐然諾,五嶽倒為輕。眼花耳熱後,意氣素霓生。

救趙揮金槌,邯鄲顯火驚。千秋二壯士,烜赫大梁城。

縱死俠骨香,不斬世上英。誰能書閣下,白首太玄經。

李白‧俠客行> 十年磨一劍,霜刃未曾試,今曰把示君,誰為不平事。 唐詩‧劍客> 大雪滿天地,胡為仗劍游,要知心底事,合上樓上酒。

唐詩‧劍客> 俠客重難辛,夜出小平津,馬色迷官史,雞鳴起戎人。 露鮮華劍采,月照寶刀新,問我將何去,北海就孫賓。

古詩源> 仗劍行千里,微軀敢一言,曾為大梁客,不負信陵恩。 王昌齡‧答五陵太守> 醉里挑燈看劍, 夢回吹角連營 , 八百里分麾下灸 , 五十弦翻塞外聲。

沙場點秋兵。 。

辛棄疾‧破陣子> 凄涼寶劍篇,羈泊欲窮年,黃葉仍風雨,青樓自管弦, 新知遭薄俗,舊好隔良緣,心斷新豐酒,消愁斗幾千。

李商隱‧風雨> 昔有佳人公孫氏 , 一舞劍器動四方。 觀者如山色沮喪 , 天地為之欠低昂。

耀如羿射九曰落 , 矮如群帝驂龍翔。 來如雷霆收震怒 , 罷如江海凝青光。

杜甫> 三十年來尋劍客 , 幾回落業又抽枝。 自從一見桃花後 , 直至如今更不疑。

唐‧志勤‧禪詩> 流塵冉冉琴誰鼓 ? 漬血班班劍不磨。 俱是人間感懷事 , 豈無壯士為悲歌。

陸游‧琴劍> 少攜一劍行天下 , 晚落空村學灌園。 交舊凋零身老病 , 輪囷肝膽與誰論。

陸游‧灌園> 騮馬新跨白玉鞍 , 戰罷沙場月色寒。 城頭鐵鼓聲猶震 , 匣里金刀血末乾。

李白‧軍行> 五月天山雪,無花只有寒。笛中聞《折柳》, 春色未曾看。

曉戰隨金鼓,宵眠抱玉鞍。 願將腰下劍,直為斬樓蘭。

李白‧塞下曲> 幽人枕寶劍,殷殷夜有聲。人言劍化龍,直恐興風霆! 不然憤狂虜,慨然思暇征。

取酒起酹劍:至寶當潛形。 豈無知君者?時來自施行; 一匣有餘地,胡為鳴不平? 陸游‧寶劍吟> 黃金錯刀白玉裝 , 夜穿窗扉出光芒。

丈夫五十功未立 , 提刀獨立顧八荒。 京華結交盡奇士 , 意氣相期共生死。

千年史策恥無名 , 一片丹心報天子。 爾來從軍天漢濱 , 南山曉雪玉嶙峋。

嗚呼,楚雖三戶能亡秦,豈有堂堂中國空無人! 陸游‧金錯刀行> 寶劍雙蛟龍,雪花照芙蓉。精光射天地,雷騰不可沖。

一去別金匣,飛沉失相從。風胡歿已久,所以潛其鋒。

吳水深萬丈,楚山貌千重。雌雄終不隔,神物會相逢。

李白‧古風> 我友劍客非常人 , 袖中青蛇生細鱗。 騰空頃刻已千里 , 手決風雲驚鬼神。

荊軻專諸何足數 , 正晝入燕誅逆虜。 一身獨報萬國仇 , 歸告昌陵淚如雨。

刀 漢劉熙《釋名·釋兵》:「刀,到也,以斬伐到其所乃擊之。其末曰鋒,言若蜂刺之毒利也。

其本曰環,形似環也。其室曰削,削,峭也。

其形峭殺,裹刀體也。室口之飾曰棒,棒,捧束口也。

下末之飾曰埤,埤,卑也,在下之言也。短刀曰拍髀,帶時拍髀旁也;又曰露拍,言露見也。

」埤 玉+卑 郭子橫《洞冥記》:「黃帝采首山之金,始鑄為刀。」(《初學記·武部·刀》)。

4. 有沒有關於中國古代唐刀的資料

「唐刀」一詞是我國隋、唐代四種軍刀制式的總稱,並非特指某種刀。也不是僅指唐朝這一段時期。唐刀的外形和製作工藝對東亞的刀劍影響巨大,特別是日本武士刀。

現代俗稱「唐刀」,主要為中國大陸地區部分刀劍買賣商家推廣的概念,其狹直刀身,小鐔,長柄(可雙手握持)的形制;直接原型是日本正倉院藏品,千年前自唐朝進口之「金銀鈿裝唐大刀」。

唐刀的刀型來自於漢環首刀,前期大部分軍用唐刀均保留著環首,同時也擁有筆直的刀身。

唐刀為軍隊戰刀,最大的作用就是作戰,其製作工藝嚴格,並且還要考慮到戰斗時的另一個用途,那就是破甲以及耐用。破甲則需要硬度,並且刃口窄,耐用則需要韌性,所以唐刀採用了最先進的包鋼工藝。以百煉鋼為外皮,中間夾熟鐵,部分刃口採用局部淬火技術,即刃口堅硬可以劈砍破甲,同時刀身韌性不變形,耐用。這也是和日本刀最大的區別。

那麼一般簡單的辨別與唐刀相似的直刀方法就是:刀尖角狀為唐刀。有血槽刀尖半圓,刀刃刃區超過二分之一到三分之一的為日直刀。

唐刀鍛造

在前朝各代的深厚基礎之上,唐刀終於橫空出世,它繼承了中國刀的優良傳統,在吸取了折疊鋼和局部淬火的技術,還廣泛使用造價昂貴的復合鋼技術。

首先還是需要介紹一下局部淬火與百煉鋼這兩種當時先進的制刀技術。

局部淬火

基本方法是在刀淬火是只淬刀刃。達到刃硬背韌的效果,但是比起日本刀先進的覆土燒刃技術,還是有所不足。

折疊鋼

打制兵器時折疊鍛打的一種傳統製法,鋼塊需要人手打打燒燒、燒燒打打多至上百次。由於百煉鋼碳分比較多;組織更加細密、成份更加均勻,所以鋼的質量有很大提高。唐刀在前朝各代的深厚基礎之上,終於橫空出世了。它繼承了中國刀的優良傳統,在吸取了百煉鋼和局部淬火的技術之後;再加覆土燒刃和包鋼夾鋼的技術,形成了新式的中國戰刀。

覆土燒刃

一種局部淬火的技術。基本方法是以調配的泥土覆蓋刀身不同所需硬度的位置,然後將刀劍加熱至特定溫度。當紅熱的刀身進入水中後,溫度保護較弱的部分迅速 冷卻,而有溫度保護較強部位的溫度變化不會非常明顯,導致硬度各部位不同。這樣可以精確控制刀條不同部位淬火時的不同冷卻速度,冷卻速度與硬度成正比,與 韌度成反比。也造成刀身彎曲,日本叫做「返」,彎曲的程度和彎曲應力點完全取決於刀匠的經驗,經驗不足者會導致刀身裂縫、扭曲甚至斷裂。而中國是不使用覆土燒刃的,至少沒有實物證實曾經使用過。

從顯存實物來看,漢代即出現折疊鍛打和局部淬火,局部淬火產生的彎曲推測會低溫加熱後調直。

復合鋼工藝包鋼

在對於鋼材有深刻研究與認識之後所發明出來的制刀技術,主要方法是在V字形堅硬的高碳鋼中夾入較軟的低碳鋼。

復合鋼工藝夾鋼

在兩層低碳鋼的中間夾上一塊高碳鋼。這兩種技術都體現了「好鋼用在刀刃上」這一製作上等刀劍的基本思想,亦使得鋼刀擁有了極佳的韌性。PS:古代沒有唐刀的製作說明,製作方法都是從古書和記錄中推導而來的所以沒那麼詳盡。發展見證了中國歷史上最強盛的帝國,它是冷兵器文化中最燦爛輝煌的,謹已此文追憶那段偉大的歷史。

另外還有研磨,但中國已無任何相關詳細古文獻留存,故現代刀劍只能粗製或者仿效日本刀劍研磨技法了。

5. 有沒有人知道有關日本推古天皇贊賞唐刀的詩作

《萬葉集》之刀劍歌多雲高麗劍而非大和劍,至人代推古天皇譽贊馬子之歌:

如神乎蘇我(地名)之兒輩,若為馬則日向(地名)之駒,若為大刀則句禮(地名)之摩差比(寶刀名)。

就找到這個了。沒日文的,萬葉集都是pdf格式的,不好搜。不過一搜還真長姿勢,關於日本刀中國刀那叫一個打啊,我完全外行,只懂得買菜刀要實名制滴。

另外,插一句嘴,推古天皇在位是生於公元554年(欽明天皇15年),卒於公元628年4月15日。她看到的「唐刀」應該是唐朝之前的刀劍。

過程中,還搜到了歐陽修曾賦《日本刀歌》詩一首贊美日本刀,也一並留個紀念了:

昆夷道遠不復通,世傳切玉誰能窮。

寶刀近出日該國,越賈得之滄海東。

魚皮裝貼香木鞘,黃白閑雜鍮與銅。

百金傳入好事手,佩服可以禳妖凶。

6. 關於刀劍的問題

這說法肯定不對。唐朝有唐刀和唐劍,刀是單刃,劍是雙刃。你說的是有人硬把這個日本人的做法扣在唐朝上的,這種風氣比比皆是。日本人不區別刀劍也是有原因的,日本刀有一段時期流行鋒兩刃造,代表作是小烏丸,造型就是雙面開刃的劍,但是還具有刀的弧度。日本的這個是受其文化因素決定。

但是中國不同,自從春秋時代就有典型的劍,漢朝有了環首刀,劍和刀的概念就絕不混淆。單尖雙刃,三尺為劍,七尺為掃(記不太清,可能有誤)。

現代劍道是日本二戰後整出來的,此詞源頭我不甚明了。如果這句話非要牽強附會,我猜測,當時造型狹長的唐刀所流行的刀術乃是來自雙手劍的劍術,所謂七尺龍泉的寶劍,此種技術被遣隋使遣唐使連同刀的設計以及制刀技術帶回日本,流傳下來才有了這名稱。

再者,在研究日本古流劍術的時候,大部分時候,日本人都是用的「兵法」一詞,比如「二天一流兵法」。

7. 關於太刀(武士刀)或者武士的名言或者贊揚的句子

《日本刀歌》 宋朝 歐陽修 昆夷道遠不復通,世傳切玉誰能窮。

寶刀近出日本國,越賈得之滄海東。 魚皮裝貼香木鞘,黃白閑雜鍮與銅。

百金傳入好事手,佩服可以禳妖凶。傳聞其國居大島,土壤沃饒風俗好。

其先徐福詐秦民,采葯淹留丱童老。 百工五種與之居,至今器玩皆精巧。

前朝貢獻屢往來,士人往往工詞藻。 徐福行時書未焚,逸書百篇今尚存。

令嚴不許傳中國,舉世無人識古文。 先王大典藏夷貊,蒼波浩盪無通津。

令人感激坐流涕,銹澀短刀何足雲。四十九年 一睡夢 一期榮華 一杯酒 上杉謙信辭世足利義輝 五月雨は 露か涙か 郭公 我名をあげよ 雲の上まで(梅雨如露亦如淚,杜鵑載吾名至雲。)

尼子勝久都渡劃斷す千差の道 南北東西本郷に達す(決斷渡都之路差之千里,歷經四方終歸故鄉。)毛利元就 友を得て猶ぞうれしき桜花昨日にかはるけふの色香はをしむ夜の月は入ても鷲の山雲よりたかき名やはかくるる(求得知己便如遲開的櫻花,尚存有昨日春天的花香。

無夜月入鷲山,令吾名至雲高處。)天野隆良 不來不去、無死無生、今日雲晴れて峰頭月明らかなり(不來不去、無死無生,今日無雲萬里晴,月上峰頂格外明。)

伊香賀隆正 思いきや千年をかけし山松の 朽ちぬるときを君に見んとは(請君見,吾之千年幽思,如那不朽山松永不磨滅。)石川五右衛門石川や 浜の真砂は 盡くるとも 世に盜人の 種は盡くまじ(即使是川海濱邊細小的沙子,也會被世間的的賊人盜去做鞏固種子的土壤。)

井伊直政 生死の事大無常は迅速なり(人的生死存亡之大事,變幻是如此迅速無常。)石田三成築摩江や 蘆間に燈す かがり火と ともに消えゆく 我が身なりけり(吾身就如築摩江蘆間點點燈火,隨之消逝而去。)

上杉謙信 極楽も地獄も先は有明の 月ぞ心に掛る雲なき(月ぞこころにかかる月かな) 四十九年一夢の栄 一期栄花一杯の酒(極樂地獄之端必有光明,雲霧皆散心中唯有明月(吾心中之明月啊)。四十九年繁華一夢,榮花一期酒一盅。)

我は兵にて戦いを決す、塩にて敵を屈せしめることをせじ宇喜多秀家 み菩薩の種を植えけんこの寺へ みどりの松の一あらぬ限りは(僅與金剛寺的菩薩種的青松作一別。)吉川経家 武夫の取り伝へたる梓弓 かへるやもとの棲なるらん(吾身如同武士所取下的梓弓,一去不復棲處。)

大內晴持 大內を出にし雲の身なれども 出雲の浦の藻屑とぞなる(此身如雲般離開大內,卻終化為出雲灣的海草屑末。)大內義隆 さかならぬきみのうき名を留めをき 世にうらめしき春のうら波 打つ人も打たるる人も諸ともに(討人も討るゝ人も諸共に) 如露亦如電応作如是観(漂浮無停難留吾名,恨世間春之暗波,終徹悟勝敗皆不過朝露電光,一逝即過。)

大內義長 誘ふとてなにか恨みん時きては 嵐のほかに花もこそ散れ(怨艾悄然而生,發覺時,化恨成嵐已催得花盡散。)大嶋澄月 澄む月の暫し雲には隠るとも 己が光は照らさゞらめや(吾身就似被隱雲所暫遮的清月,(至此地步)已放不出一絲光芒。)

大嶋照屋 仮初めの雲隠れとは思へ共惜しむ習ひそ在明の月(忽見雲遮月隱,此思緒甚惜在明之月。)太田道灌 かかる時さこそ命の惜しからめ かねて無き身と思ひ知らずば(生時未惜命之珍貴,只可惜空空軀殼,不留得半點回憶。)

太田隆通 秋風の至り至らぬ山陰に 殘る紅葉も散らずやはある(秋風不至深山處,殘葉(楓葉)亦終將散去。)大谷吉継 契りあればむつのちまたに待てしばし おくれ先だつたがひ有りとも(乃註定在此六歧路,恭候遲早將來之日。)

岡部隆豐 白露の消えゆく秋の名殘とや しばしは殘る末の松風(白露消逝秋名殆去,惟獨末松受殘風。)岡谷隆秀 時有りて自から至り時有りて又還る 清風水を度り明月天に在り(此身時去時還,跨清風渡水,唯明月仍在天。)

小幡義実 寶剣を呑卻して名弓を放下す 只斯の景のみ有り一陣の清風(吞寶劍棄名弓,只觀得這一陣清風。)垣並房清 勝敗の跡を論ずること莫かれ、人我暫時の情、一物不生の地、山寒うして海水清し(莫論勝敗功績,人情皆一時,此地不產一物,惟有山寒海水清。)

蒲生氏郷 かぎりあれば 吹かねど花は 散るものを 心みじかき 春の山嵐(時之有限花吹散,此心歸於春山風。)蒲生大膳 まてしばし我ぞ渉りて三瀬川 淺み深みも君に知らせん(吾持馬刀下黃泉(三途川),是深是淺皆不告訴你。)

神戶信孝【織田信孝】 昔より主を內海の浦なれば報いを待てや羽柴築前 (『川角太合記』版)昔より主を內海の浦なれば尾張を待てや羽柴築前 (『氏郷記』、『勢州軍記』版)昔より主を內海の野間なれば報いを待てや羽柴築前 (『坂役叢話』版)過去主要在內海海灣等待捷報的羽柴築前。(『河角攝政記錄』版)過去主要在內海海灣在尾張等待的羽柴築前。

(『姓鄉記錄』,『勢州戰記』版)過去主要在內海的野地間等待捷報的羽柴築前。(『坡之戰逸話』版)黒川隆像 夢亦是夢、空猶是空、不來不去 端的の中に在り(夢亦是夢,空猶是不空中,不去不來,惟在中央。)

黒田孝高【黒田官兵衛】おもひをく 言の葉なくて つひにいく 。

8. 歐陽修為何當年要寫日本刀的詩

許多人在研究日本刀的時候,喜歡摘引宋朝著名文人《日本刀歌》來論證日本刀有多麼多麼優秀,居然成為出口宋朝的貴重商品,還到了高級知識分子手裡把玩,其實完全不是那麼回事。

這裡面有很多沒有說清楚的內情。 先溫習一下唐宋八大家之一的歐陽修先生的《日本刀歌》: 原文如下: 昆夷道遠不復通,世傳切玉誰能窮! 寶刀近出日本國,越賈得之滄海東。

魚皮裝貼香木鞘,黃白閑雜鍮與銅。 百金傳入好事手,佩服可以禳妖凶。

傳聞其國居大島,土壤沃饒風俗好。 其先徐福詐秦民,采葯淹留丱童老。

百工五種與之居,至今器玩皆精巧。 前朝貢獻屢往來,士人往往工詞藻。

徐福行時書未焚,逸書百篇今尚存。 令嚴不許傳中國,舉世無人識古文。

先王大典藏夷貊,蒼波浩盪無通津。 令人感激坐流涕,綉澀短刀何足雲。

這首名詩,傳誦千古,更是研究刀文化的學者必讀之詩。 說明了三個問題, 第一,日本刀這個名稱,在宋朝就有了,不是近代才有的。

第二,日本刀在宋朝的時候成為高級商品進入宋朝,這也說明日本刀已經在北宋時期就已經完全從唐刀的框架中脫離出來,自成一派。 第三,唐刀其實裝飾也精美,但是在北宋的時候基本失傳,宋朝的文人很可能不知道唐刀曾經多麼華美了。

研究的人們最喜歡引用的是這幾句: 寶刀近出日本國,越賈得之滄海東。 魚皮裝貼香木鞘,黃白閑雜鍮與銅。

百金傳入好事手,佩服可以禳妖凶。 這幾句的意思翻譯過來是: 如今有日本國出產的寶刀,江浙的商人在大海的東面得到了它。

香木做的刀鞘上貼著魚皮的紋飾,刀身用銅鋅合金與銅礦鑄成。 喜歡的人用一百金的價格買下它,佩戴在身邊可以祛除妖異災禍。

可見日本刀當時是江浙商人從日本進口的。大學者歐陽修贊美了此刀的裝飾精美,做工精良,其價值很高,需要一百金才能買下。

據此,不少人由此就得出了日本刀鋒利無比的結論。 實際上,從歐陽修這個詩裡面,你根本看不出歐陽修贊美日本刀多麼多麼鋒利的意思。

歐陽修老頭子得到這把刀的目的是什麼呢???「佩服可以禳妖凶」 大約的意思是搞了這么一把裝飾精美做工精良的刀可以用來辟邪。完全就是把日本刀看成了道士驅魔的寶劍。

可見,當時的文人,對日本刀的鋒利熟視無睹,從未想過這種刀有什麼軍事價值。 否則為什麼不像皇帝們推薦這種刀來裝備部隊,用於抗遼抗金呢。

可見當時中國的文士們玩刀,就是風雅,就是好玩,從未想到過殺人。這足以說明當時的文人重文輕武的習氣已經深入骨髓了。

歐陽修從日本刀這個器物上,聯想到了日本人的源流: 傳聞其國居大島,土壤沃饒風俗好。 其先徐福詐秦民,采葯淹留丱童老。

百工五種與之居,至今器玩皆精巧。 前朝貢獻屢往來,士人往往工詞藻。

意思是什麼呢? 聽說那國家是在一個大島上,土地肥沃風俗也好。 從前徐福騙了秦王,來這里采葯便一去不歸,帶來的童子也變老了。

帶去的工匠也把製作技藝傳給當地人,到現在,那裡的手工物件都很精巧。 它從以往的朝代就與中國有了朝貢往來,士子文人也能作詩歌辭藻。

歐陽修認為所謂日本人就是徐福帶去的童男童女的後人,現在這些童男童女的後人們會製造精巧器物,從宋朝前面的朝代都有來往,日本人也能詩詞歌賦。 歐陽修的這種看法基本是不錯的。

但是一代文豪歐陽修先生,從他的詩的最後幾句,才反應出他內心的真實想法。 徐福行時書未焚,逸書百篇今尚存。

令嚴不許傳中國,舉世無人識古文。 先王大典藏夷貊,蒼波浩盪無通津。

令人感激坐流涕,綉澀短刀何足雲。 意思是: 徐福出發時秦朝還沒有焚書,所以還有不少古文典籍留存在那裡。

可是卻嚴令禁止傳回中國,沒有人能見識。 先代聖王的典章收藏在蠻夷之地,大海浩瀚不可逾越。

想起來就使人激動不已痛哭流淚,相比之下,這銹鈍的短刀有什麼稀奇的啊。 宋代數一數二的文豪歐陽修先生根本對日本刀和日本人毫無興趣,他認為徐福當年帶去的先秦的文獻都保留在日本,而中國卻因為秦始皇焚書坑儒導致這些文獻失傳了,他一想到這些寶貴的先秦的文章都留在日本那天涯海角的蠻荒之地。

就忍不住要痛哭流涕,而無論是那些猥瑣矮小的徐福帶去的童男童女的後人日本人,還是這把表面上裝飾精美的日本刀,和那失傳的寶貴先秦文獻相比,完全就是一錢不值的狗屎。 由上可見中日文化的差異。

同時也澄清了歐陽修的日本刀歌,從來沒有贊美過日本刀多麼鋒利,他更心往神馳的是留在日本那些失傳的先秦文獻。其實,那些失傳的先秦文獻也只是歐陽修先生的想像,在宋朝以前日本人從未收藏過任何先秦失傳的文獻。

⑵ 師說教案教學設計

作為一名辛苦耕耘的教育工作者,可能需要進行教案編寫工作,編寫教案有利於我們弄通教材內容,進而選擇科學、恰當的教學方法。教案應該怎麼寫才好呢?以下是我為大家收集的師說教案教學設計,供大家參考借鑒,希望可以幫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師說教案教學設計 篇1

教學目標:

1、了解作者、背景及文體

2、疏通文章,理清思路

課時:3

第一課時

一、組織教學

二、檢查作業(背誦《滕王閣序》)

三、導入新課

1、板書課題

2、作者簡介:韓愈,字退之,世稱「韓昌黎」(祖籍河北昌黎),與柳宗元倡導「古文運動」。又稱「韓吏部」(晚年擔任吏部侍郎)又稱「韓文公」(謚號「文」)。

明人列他為:唐宋八大家之首。

3、 .寫作背景:

從柳宗元《答韋中立論師道書》一文中足可看出:「由魏晉氏以下,人益不事師,有,輒嘩笑之,以為狂人。獨韓愈奮不顧流俗,犯笑侮,收召後學,作《師說》,因抗顏而為師。世果群怪聚罵,指目牽引,而增與為言辭。愈以是得狂名。居長安,飲不暇熟,有挈挈而動,如是這數矣。」

4、 文體:「說」,議>論文的一種,可先敘後議,也可夾敘夾議。如初中《馬說》、《捕蛇者說》。

5、 學生通讀課文,解決以下幾個問題。

① 注意以下部分字的讀音。

句讀 諛 經傳 郯 萇弘 蟠 貽 巫

② 中心論點:古之學者必有師。

③ 全文中的四個段落,各從那些方面來闡述觀點?

第一段:正面闡述從師的重要性。

第二段:批判士大夫之族恥學於師的惡劣風氣。

第三段:援引聖人從師的態度,進一步闡述師道、師生關系。

第四段:說明.寫作的緣起。

6、 小結全文。

四、 作業:

1、 背誦第一段。

2、 思考(或略作書面整理)練習一中的1~~3小題。

第二課時

教學目標:

1、 解析論證過程、論證方法。

2、 掌握字詞、疏通全文。

內容步驟:

一、 檢查上堂作業:

1、 背誦第一段。

2、 結合練習一導入新課。

二、 內容結構:

第一段:正面闡述 ①老師的職責

②為什麼從師

③ 以什麼人為師

第二段:批判士大夫階層恥學於師的不良風氣

古之聖人——從師 聖益聖

今之眾人——不從師 愚益愚

愛其子——擇師 惑矣,未明也

於其身——恥師

師說教案教學設計 篇2

一、教學目標

1.理解本文的主要論點,正確理解從師學習的道理。

2.理清本文的論述思路。

3.了解正反對比在文中的運用。

二、重點難點

重點:理解本文的中心論點及文章的結構。掌握古今異義、詞類活用、一詞多義現象。

難點:准確概括文章的中心論點,掌握其論證說理的特點,對比手法的運用。

三、課時安排

兩課時

四、教學過程:

(一)作者簡介。

韓愈(768——824),字退之,唐代河陽(今河南孟縣)人。因為先輩世居昌黎(今河北省昌黎縣),所以後人稱「韓昌黎」。著名文學家、哲學家、古文運動的倡導者。和柳宗元一起,積極提倡古文(和當時流行駢文相對立,以儒家思想為基本內容、取法先秦及秦漢文體的散文)運動(是一場在復古的旗號下進行的既繼續傳統又有所革新、有所創造的文學運動,這場運動的'領導者提出的文學主張是「文道合一」「文以載道」),是「唐宋八大家」之首。

(二)寫作背景

孔子說:「三人行,必有我師焉,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在中國,自古以來就有從師的風尚,但是隋唐以來,由於佛教、道教的沖擊,儒家的社會地位與影響受到削弱,因而儒家的師道觀念也淡化,人們以從師為恥。柳宗元《答韋中立論師道書》說:「今之世,不聞有師;有輒嘩笑之,以為狂人。獨韓愈不顧流俗,犯笑侮,收召後學,作《師說》,因抗顏而為師;世果群怪聚罵,指目牽引,而增與為言辭。愈以是狂名。」韓愈倡言師道,勇為人師。《師說》是中國古代第一篇集中論述教師問題的著作。

(三)識體:

許多文言文從標題中的某一個詞就可以判斷文章的體裁,如《小石潭記》中的「記」、《出師表》中的「表」、《廉頗藺相如列傳》中「傳」、《馬說》、《捕蛇者說》、《愛蓮說》、《黃生借書說》、《少年中國說》、本文的「說」。「說」——是一種有敘有議,以議為主的文體,議論文體。「師說」——即「說師」,動賓倒置的現象多見於書籍、文章標題,如《實踐論》、《黃生借書說》。解釋為「說說(議論)有關老師的問題」。

(四)分段朗讀,解釋重點詞句

(五)逐層分析《師說》的論證方法

1.分析第一段:開門見山,提出中心

①老師的職責②為什麼從師③以什麼人為師。

第一層:開門見山提出中心論點:古之學者必有師。

「古」指兩漢以前,「學者」指學習的人,不同於今天所說有專門學問的人。作者要以「古之學者」為榜樣來宣揚師道,所以文章一開始就把它提了出來。「必有師」,把學者之所以有成就、有專長歸結為從師的結果。這句不僅起到點題作用,而且籠罩了全文,概括了要論及的內容、范圍,成為本文的中心論點。

第二層:正面概論教師的職能:傳道、受業、解惑。

「師者,所以傳道受業解惑也」,句中的「道」,包含「仁」、「義」等具體內容的儒家之道,即儒家的政治、哲學、倫理、文化、教育等思想觀點;「業」就是下文的「六藝經傳」;「惑」就是上述「道」和「業」中的疑難問題。

第三層:反面論述無師不能解惑,從理論上闡明從師的必要性。

第四層:正面提出擇師標准:凡先聞道者,都可以為師。

第五層:歸納上文,提出從師的原則:無貴無賤,無長無少,道之所存,師之所存。這里作者表達了不恥下問,能者為師的進步思想。

2.分析第二段:

(1)說說這一段與第一段是怎樣聯系的?

這段以第一段為立論根據,批判當時士大夫恥於從師的不良風氣;通過針砭時弊,又從反面論證第一段所提出的觀點,說明從師的必要。

(2)這段文字運用怎樣的論證方法?

這段文字運用正反對比的論證方法:

第一層:提出分論點:師道之不傳也久矣!欲人之無惑也難矣!

第二層:針對時弊,從三方面對比,剖析「不從師」的症結。

對比論證:古之聖人與今之眾人比——縱比

其子擇師與其身恥學於師比——自比

巫醫樂師百工之人與士大夫之族比——橫比

a.縱比:古之聖人:從師而問。

今之眾人:恥學於師。

作者的議論:聖益聖,愚益愚,其皆出於此乎?

b.自比:對其子:擇師而教。

對其身:恥學於師。

作者的議論:小學而大遺,吾未見其明也。

c.橫比:百工之人:不恥相師。

士大夫:群聚而笑之。

作者的觀點:師道之不復,可知矣。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歟!

通過三比,批判了士大夫之族「恥學於師」的錯誤言行,從反面論證了「學必有師」。這是對當時盛行的門第觀念的有力批判、公開挑戰。

3、分析第三段:

第三段與第一段關系怎樣?

這一段是正面論證,用歷史事例論證第一段中的論點。

第一層:提出分論點:聖人無常師。

第二層:用孔子的言和行兩方面的事例論證。作者舉出孔子詢官於郯子,訪樂於萇弘,學琴於師襄,問禮於老聃的事例。孔子言論中的「三」,應理解實指三人:一個自己,一個善者,一個不善者,而「我」卻能從其善,改其不善。這樣解釋才能體現格言的警辟性。最後作者從孔子的事例中推斷出:「弟子不必不如師,術業有專攻」的結論。

4.分析第四段:

作者為什麼稱贊李蟠?

作者贊揚李蟠,既是對他不從流俗的肯定,也是對士大夫們「不從師」的有力批判;既針砭時弊,又通過贊揚李蟠倡導從師。

這段點明作者作《師說》的緣由,樹立「不拘於時」「能行古道」的榜樣,總結全文。同時「不拘於時」照應第二段,「能行古道」照應第三段。

引用典型事例運用對比方法,正反論證,突出中心意思

這篇說理文引用典型事例,運用對比方法,從正面肯定從師的好處,從反面批判恥於從師的不良風氣,反復論證,以突出中心意思。本文的中心論點是,學必有師,道之所存,師之所存。作者在第一段里,先提出「古之學者必有師」這一論點,並加以論證。第二段里又提出「師道之不傳也久矣」這一論點,並分三層,引用典型事例,運用對比方法,從批判當時不重視從師的不良風尚,論證了中心論點。第三段里又提出「聖人無常師」這一論點,引用了孔子的事例和言論得出「弟子不必不如師,師不必賢於弟子,聞道有先後,術業有專攻」的結論,進一步論證了中心論點。最後簡短地贊揚了李蟠不拘於時的作法,以表明自己重視從師的態度。文筆簡潔流利,結構嚴謹,把從師的道理和師的作用在於傳道受業解惑等方面,論述得很精當透徹,富有啟發性,令人信服。

本文里有些精煉的含意深刻的語句,常被後人運用。例如:「師者,所以傳道受業解惑也」,「道之所存,師之所存也」,「聖人無常師」,「弟子不必不如師,師不必賢於弟子,聞道有先後,術業有專攻」;等等。

(1)師

課文中出現26次,它的含義和用法如下:

①作名詞,有兩種情況:

作「老師」講古之學者必有師

作"專門技藝人」講巫醫樂師百工之人

②作動詞,有三種情況:

作「學習、效法」講

吾師道也(「師道」,動賓關系)

巫醫樂師百工之人,不恥相師

作「從師」講

或師焉,或不焉

師道之不傳也久矣(「師道」,偏正關系)

作「以……為師」講意動用法(下面專講)

(2)之

課文中出現25次,它的用法如下:

①作代詞,有兩種情況:

指代人或事物擇師而教之

連接定語和中心詞,表示統一關系,相當於「這類」、「這些」

郯子之徒

巫醫樂師百工之人

③作助詞,有四種情況:

放在定語與中心詞之間古之學者

放在主謂之間,取消句子獨立性師道之不復,可知矣

表示賓語前置句讀之不知

在動詞、形容詞或表示時間的詞後,湊足音節,無意義

六藝經傳,皆通習之

③以前學過的課文中還有三種情況:

作代詞,指代自己君將哀而生之乎

作助詞表示定語後置蚓無爪牙之利

作動詞,「到」、「往」吾欲之南海

(3)其

課文中出現17次,用法如下:

①作代詞,有四種情況:

在主謂短語中作主語

生乎吾前,其聞道也,固先乎吾(他)

惑而不從師,其為惑也,終不解矣(那些)

復指,作主語古之聖人,其出人也遠矣(他們)

作兼語余嘉其能行古道(他)

作定語夫庸知其年之先後生於吾乎(他們的)

③作語氣副詞,有兩種情況:

表猜測聖人之所以為聖……其皆出於此乎(大概)

表感嘆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歟(多麼

法是指名詞或形容詞活用作動詞。以形容詞最常見,其次是名詞,還有少數表示

心理活動的動詞。意動用法翻譯成現代漢語,基本格式是:

名、形(動)+賓=以十賓十為十名、形(動),例如:

吾從而師之名詞以……為師

漁人甚異之形容詞以……為奇異

巫醫樂師百工之人不恥相師動詞以……為恥

⑶ 高一語文課本一二單元知識點整理

朗讀背誦是我國傳統的學習語文的重要 方法 ,是積累語言、培養語感的重要途徑。朗讀可以放到 課前預習 中,這樣可以培養你的閱讀能力,以下是我給大家整理的 高一語文 課本一二單元知識點整理,希望能助你一臂之力!

高一語文課本一二單元知識點整理1

(一)通假字

1.長樂王回深父。父,通「甫」,古代對男子的美稱。

(二)詞類活用

1.始舍於其址。舍:名詞活用為動詞,築舍定居。

2.名之曰褒禪。名:名詞活用為動詞,命名,稱呼。

3.有泉側出。側:名詞作狀語,在一側。

4.問其深,則其好游者不能窮也。深:形容詞用作名詞,深度。

5.好游者亦不能窮也。窮:形容詞活用為動詞。窮盡,走到頭。

6.而其見愈奇。見:動詞作名詞,見到的景象。

7.蓋其又深,則其至又加少矣。至:動詞用作名詞,到達的人。

8.火尚足以明也。明:形容詞用作動詞,照明。

9.不得極夫游之樂也。極:形容詞作動詞,盡情享受。

10.而世之奇偉、瑰怪、非常之觀,常在於險遠。險遠:形容詞用作名詞,險遠的地方。

11.世之謬其傳而莫能名者,何可勝道也哉。

謬:形容詞的使動用法,弄錯,使……錯。

傳:動詞作名詞,流傳的文字。

名:名詞作動詞,說明白。

(三)文言固定句式

1.其孰能譏之乎?(難道……嗎?)

2.何可勝道也哉!(哪裡……呢!)

3.此所以學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這就是……的緣故。)

(四)省略句、判斷句

1.有志與力,而又不隨之以怠。(賓語)

2.余於仆碑,又以之悲夫古書之不存。(賓語)

3.今所謂慧空禪院者,褒之廬冢也。

4.此所以學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

(六)狀語後置句

1.古人之觀於天地、山川、蟲魚、鳥獸,往往有得。

(七)重點翻譯句

1.世之奇偉、瑰怪、非常之觀,常在於險遠,而人之所罕至焉,故非有志者不能至也。

2.至於幽暗昏惑而無物以相之,亦不能至也。

(八)多義詞

1.乃

①以其乃華山之陽名之也(副詞,表示判斷,可譯為「是」「就是」)

②巫醫樂師百工之人,君子不齒,今其智乃反不能及,何也(竟,竟然,居然)

③良乃人,具告沛公(於是)

④於是為長安君約車百乘,質於齊,兵乃出(才)

2.道

①有碑仆道(路,道路)

②師者,所以傳道受業解惑也(道理)

③於是廢先王之道,焚百家之言,以愚黔首(主張)

④何可勝道也哉(說,講)

⑤策之不以其道(方法)

3.蓋

①日初出大如車蓋(車蓋)

②蓋失強援,不能獨完(承接上文,表示原因,可譯為「因為」「是因為」「是由於」等)

③況劉豫州王室之胄,英才蓋世,眾士仰慕,若水之歸海(超過,勝過)

④蓋其又深,則其至又加少矣(有「大概」的意思)

4.文

①獨其為文猶可識,曰「花山」(文字)

②不以木為之者,文理有疏密(紋)

③屬予 作文 以記之( 文章 )

④文過飾非(掩飾)

5.然

①至於_,理固宜然(如此,這樣)

②吳廣以為然(對,正確)

③有穴窈然(形容詞詞尾,「……的樣子」

④然視其左右,來而記之者已少(但,但是)

6.其

(1)始舍於其址。(代詞,它的,代華山)

(2)以故其後名之曰褒禪。(代詞,那)

(3)距其院東五里。(代詞,那個)

(4)以其乃華山之陽名之也。(代詞,它)

(5)其文漫滅。(代詞,它的,代仆碑)

(6)獨其為文猶可識曰「花山」。(代詞,它上面)

(7)其下平曠,有泉側出。(代詞,它的,代華山)

(8)問其深。(代詞,代上文「有穴窈然」的「穴」,譯作「那個洞」)

(9)則其好游者不能窮也。(代詞,代「好游者」,譯作「那些」)

(10)入之愈深,其進愈難,而其見愈奇。(「其進」的「其」是指代第一個分句,譯作「那」,「其見」的「其」是指代第一、二分句,也譯作「那」)

(11)然視其左右,來而記之者已少。(代詞,它的,代後洞)

(12)蓋其又深。(代詞,指代後洞,譯作「那」)

(13)則其至又加少矣。(代詞,代那些)

(14)既其出。(句中語氣助詞,沒有什麼實際意義)

(15)則或咎其欲出者。(代詞,指代「欲出者」,譯作「那」)

(16)而余亦悔其隨之而不得極夫游之樂也。(第一人稱代詞,自己)

(17)以其求思之深而無不在也。(代詞,他們)

(18)其孰能譏之乎?(副詞「其……乎」這個固定格式,用來表示反問,可譯作:難道……嗎?)

(19)後世之謬其傳而莫能名者。(代詞,指代那些以訛傳訛的情況,可譯為「那」)

(十)異義詞

1.比好游者尚不能十一。

古義:十分之一。

今義:數詞。

2.世之奇偉、瑰怪、非常之觀。

古義:不平常。

今義:用作表程度的副詞,十分,很。

3.此所以學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

古義:泛指求學的人,指讀書人。

今義:特指有專門學問的人。

4.此所以學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

古義:是代詞「所」與介詞「以」結合,相當於「……的原因」。

今義:常用來表示因果關系的連詞。

5.於是余又嘆焉。

古義:「於」,介詞,對;「是」,代詞,這件事。為單音詞連用。

今義:合用為一個連詞。

(十一)《游褒禪山記》字詞句基礎知識舉要

1、名

「名」是個會意字,從口從夕。夕是傍晚,這時候,光線暗淡,眼睛看不清楚事物,就用口說;事物不認識,就得給事物取名字。「命名」是「名」的本義。由此引申有「名字」「名稱」的意思;再引申有「名聲」「名望」「的」等意思。本文中「以其乃華山之陽名之也」的「名」用的是本義「命名」。由「命名」還可以引申出「說明」、「說出」的意思。《口技》「人有百口,口有百舌,不能名其一處也」, 成語 「莫名其妙」,本文「後世之謬其傳而莫能名者」,其中的「名」都是「說出、說明」的意思。

2、蓋

「蓋」作虛詞用,屬副詞類。常用來表示對事物帶有推測性的判斷或委婉的判斷,或者表示對原由的解釋。因為常用在句首,起 提示語 氣、起引出下文的作用,所以有人叫它作句首語氣詞。「蓋」可以根據上下文的語意,譯為「大約」「似乎」「大概」「原來」等。本文有三個 句子 用了「蓋」。

(1).今言「華」如「華實」之「華」者,蓋音謬也。(蓋:原來。)

(2).蓋余所至,比好游者尚不能十一,然視其左右,來而記之者已少。(蓋:大約。)

(3).蓋其又深,則其至又加少矣。(蓋:大概。)

3、所以

「所以」是文言中一種常見的凝固格式,由助詞「所」和介詞「以」組成,表示兩種基本的意義,依介詞「以」表示的不同意義而定。「以」當「用」講時,「所以」表示「……的方法」之義,《墨子·公輸》「吾知所以拒子矣」中的「所以拒子」的意思便是「抵抗你的方法」;「以」當「因」「由」講時多,「所以」表示「……的緣故」之義,本文中「此所以學者不能不深思而慎取之也」的「所以」便是「……的緣故」的意思。

4、今所謂慧空禪院者,褒之廬冢也。今言「華」如「華實」之「華」者,蓋音謬也

這兩個句子都用了判斷句式「……者,……也」,但用法不同,表示的語法關系也不同。兩個「者」字都是助詞,第一句表示單純的判斷,「者」在這里標明語音上的停頓,並有引出下文的作用;第二句表示因果關系的復合判斷,「者」在這里除了標明停頓和起引出下文的作用之外,還有提示原因的作用。「者」用在復合句前一分句之末,前後兩分句有解析和被解析的關系。前一分句提示某種結果或現象,後一分句申述緣由,這實際上是用判斷句式表因果關系。

5、余亦悔其隨之而不得極夫游之樂也

這個主謂句的結構比較復雜,可分三個大的層次:第一層,主語是「余」,謂語是動詞 短語 「亦悔其隨之而不得極夫游之樂」;第二層的動詞短語是動賓結構,動詞是「悔」,它的賓語是主謂短語「其隨之而不得極夫游之樂」;第三層,作賓語的主謂短語的主語是「其」,謂語是由兩個「動+賓」的動詞短語「隨之」和「不得極夫游之樂」組成的,這兩個動詞短語之間有因果關系,因為「隨之」,所以「不得極夫游之樂」。

高一語文課本一二單元知識點整理2

《詩兩首》

重要字音:彷(páng)徨寂寥(liáo)惆悵(chàng)凄婉(wǎn)頹圮(pǐ)青荇(xǐng)

浮藻(zǎo)長篙(gāo)漫溯(sù)斑斕(lán)笙(shēng)簫

多音字:看守、看見、遒勁、有勁、著迷、執著、裝載、記載、悄悄、悄然

重要字形:彷徨、惶然、惋惜、哀婉、彷徨、牌坊、惆悵、稠密、絲綢、追溯、朔風、挑釁、河畔、斑斕、無恥讕言、波瀾、頹圮、祭祀、杞人憂天

重要詞義:彷徨:(心事重重)地走來走去,猶疑不決。頹圮:坍塌,毀壞。

近義詞 辨析:

沉澱:指沉到溶液底層的難以溶解的物質,比喻凝聚,積累。

積淀:指長時間積累起來的習俗、 文化 。

彷徨:猶疑不決的走來走去。倘佯:自由自在地走來走去。

高一語文課本一二單元知識點整理3

言:感斯人言(話語)為:因為長句(寫)

凡六百一十六言(字)初為《霓裳》後《六么》(彈奏)

自言本是京城女(說)為君翻作《琵琶行》(為,替)

命:遂命酒(吩咐)暫:凝覺不通聲暫歇(短暫)

命曰《琵琶行》(取名)如聽仙樂耳暫明(頓時,忽然)

語:琵琶聲停欲語遲(說話)轉:砯崖轉石萬壑雷(使轉動)

今夜聞君琵琶語(曲)卻坐促弦弦轉急(更,越)

轉軸撥弦三兩聲(轉動)

幽:別有幽愁暗恨生(深沉)暗:尋聲暗問彈者誰(輕聲地)

幽咽泉流冰下難(形容隱晦,不暢達)別有幽愁暗恨生(隱藏的)

野芳發而幽香(清幽幽的)偏聽則暗(糊塗,愚昧)

至於幽暗昏惑而無物以相之(昏暗)

可:畏途巉岩不可攀(可以)

此情可待成追憶(難道,哪能)

數:數口之家,可以無飢矣(幾。若干)發:塗有餓莩而不知發(打開)

數罟不入洿池(密)發閭左謫戍漁陽九百人(派遣)

願令得補黑衣之數(數目)百發百中(發射)

扶蘇以數諫故(屢次)野芳發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陰(花開)

直:直不百步耳,是亦走也(只,不過)兵:非我也,兵也(兵器)

中通外直,不蔓不枝(不彎曲)窮兵黷武(軍事力量)

系向牛頭充炭直(通「值」價錢)必以長安君為質,兵乃出(軍隊)

草木皆兵(兵士)

勝:不違農時,谷不可勝食也(盡)焉:寡人之於國也,盡心焉耳矣(語氣助詞)

驢不勝怒,蹄之(能承受)王無罪歲,斯天下之民至焉(兼詞,於此)

此所謂戰勝於朝廷(勝利)

予觀夫巴陵勝狀,在洞庭一湖(優美的)

絕: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絕江湖(橫渡)強:蚓無爪牙之利,筋骨之強(強大,強健)

自雲先世避秦時亂,率妻子邑人來此絕境(隔斷)挽弓當挽強,用箭當用長(有力的弓)

以為絕妙(到了極點)策勛十二轉,賞賜百千強(有餘)

佛印絕類彌勒(非常)乃自強步,日三四里(讀qiǎng,竭力,勉強)

忽然撫尺一下,群響畢絕(終止)

假:君子生非異也,善假於物也(利用)望:吾嘗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見也(向遠處看)

以是人多以書假余(借)日夜望將軍至,豈敢反乎(盼望、希望)

乃悟前狼假寐,蓋以誘敵(不真,假裝)先達德隆望尊(名望)

七月既望(月圓之時,農歷每月十五日)

聞:順風而呼,聲非加疾也,而聞者彰(聽見)制:廉頗、趙奢之倫制其兵(統帥、指揮)

博聞強志(見聞、知識)秦有餘力而制其弊(控制、制伏)

不能稱前時之聞(聲譽、名聲)乃重修岳陽樓,增其舊制(規模)

終歲不制衣則寒(製作)

亡:追亡逐北,伏屍百萬(逃跑的士兵)利:因利乘便,宰割天下(有利的形勢)

秦無亡矢遺鏃之費(丟失)信臣精卒陳利兵而誰何(鋒利)

吞二周而亡諸侯(使……滅亡)有蔣氏者,專其利三世矣(好處)

河曲智叟以應(通「無」,沒有)

固:秦孝公據崤函之固(險固的地勢)度:內立法度,務耕織,修守戰之具( 規章制度 )

固國不以山溪之險(鞏固)試使山東之國與陳涉度長絜大(計算)

汝心固之,固不可徹(固執)萬里赴戎機,關山度若飛(越過)

得魚腹中書,固以怪之矣(本來)平心而度之,吾果無一失乎(揣度)

傳:師道之不傳也久矣(流傳)乎:其聞道也亦先乎吾(相當「於」)

六藝經傳皆通習之(古代解釋經書的著作)夫庸知其年之先後生於吾乎(表反問語氣)

從:惑而不從師(跟隨)所以:所以傳道受業解惑也(用來……的)

見漁人,乃大驚,問所從來(自)聖人之所以為聖(……的原因)

師:道之所存,師之所存也(老師)於:師不必賢於弟子(比,引出比較對象)

於其身也,則恥師焉(從師)而恥學於師(向,引出動作對象)

吾師道也(學習)不拘於時(被,引出動作主動者)

師必退(軍隊)其皆出於此乎(在,引出動作的處所)


高一語文課本一二單元知識點整理相關文章:

★ 人教版高一語文必修1第二單元知識點總結

★ 高一語文必修2第一二單元知識點

★ 高一語文必修2第一二單元知識點(2)

★ 高一語文知識點總結人教版

★ 人教版高一語文必修二文言文知識點梳理

★ 高一語文必修二必背知識點總結

★ 人教版高一語文必修2知識點梳理

★ 人教版高一語文必修2知識點梳理(2)

★ 高中語文必修一知識點總結

★ 高一語文必修二知識點總結人教版

⑷ 高二語文必修二知識點總結

著眼於眼前,不要沉迷於玩樂,不要沉迷於學習進步沒有別_的痛苦中,進步是一個由量變到質變的過程,只有足夠的量變才會有質變,沉迷於痛苦不會改變什麼。我為你整理了 高二語文 必修二知識點 總結 ,希望對你有所幫助!

高二語文必修二知識點總結1

《蘭亭集序》

——王羲之

一、文言實詞

1.通假字

悟言一室之內(通「晤」:面對面)

雖趣舍萬殊(趨:趨向,取向)

2、詞類活用

(1)名詞作動詞

一觴一詠(觴意為「喝酒」)

(2)形容詞作名詞

群賢畢至:(賢:賢才)

不知老之將至:(老:老年)

少長咸集(少長意為「少者、老者」)

況修短隨化(修、短:壽命長;壽命短)

死生亦大矣(大:大事)

(3)形容詞作動詞

齊彭殤為妄作(齊:把……看作相等)

(4)數詞意動用法

固知一死生為虛誕(一:把……看作一樣)

3、一詞多義

修禊事也(動詞,做,從事)

茂林修竹(形容詞,高)

況修短隨化(形容詞,長)

仰觀宇宙之大(助詞,的)

不知老之將至(用於主謂間,取消 句子 的獨立性)

及其所之即倦(V.嚮往,追求)

以之興懷(代詞,指向之所欣……已為陳跡)

一觴一詠(一邊)

若合一契(數詞,一個)

固知一死生為虛誕(把……看成一樣,視為同等)

其致一也(一樣)

夫夫人之相與(句首發語詞)

悲夫(語氣助詞)

二、虛詞

1.以

(1)介詞,把。引以為流觴曲水

(2)介詞,因為。猶不能不以之興懷

(3)連詞,用來。亦足以暢敘幽情

2.於

(1)介詞,引出動作的處所。會於會稽山陰之蘭亭

(2)介詞,引出動作的對象。當其欣於所遇

(3)介詞,對或在。暫得於己

(4)介詞,到。終期於盡

3.為

(1)動詞,作為,當作。引以為流觴曲水

(2)動詞,成為。已為陳跡

4.之

(1)結構助詞,的。暮春之初/會於會稽山陰之蘭亭/雖無絲竹管弦之盛

(2)助詞,定語後置的標志。仰觀宇宙之大

(3)助詞,主謂之間取消句子獨立性。夫人之相與/不知老之將至

(4)動詞,到,往。及其所之既倦

(5)代詞,它。感慨系之矣/猶不能不以之興懷

5.所

構成所字結構,相當於名詞 短語 。或因寄所託/當其欣於所遇/及其所之既倦

三、特殊句式

1.判斷句

(1)死生亦大矣(直接表示判斷)

(2)固知一死生為虛誕(動詞「為」,表示判斷)

(3)齊彭殤為妄作(動詞「為」,表示判斷)

2.省略句

(1)引(之)以(之)為流觴曲水(省略賓語「之」和介詞賓語「之」)

(2)列坐(於)其次(省略介詞「於」)

(3)悟言(於)一室之內(省略介詞「於」)

3.倒裝句

(1)會於會稽山陰之蘭亭(於會稽山陰之蘭亭會,介賓短語後置)

(2)仰觀宇宙之大(仰觀大宇宙,定語後置)

(3)俯察品類之盛(俯察盛品類,定語後置)

(4)不能喻之於懷(不能於懷喻之,介賓短語後置)

四、重要詞釋義

引以為流觴曲水(引:疏導、引來)

悟言一室之內(悟言:晤言,)

雖趣舍萬殊(趣:趨向,取向)

終期於盡(期:至,及)

未嘗不臨文嗟悼(臨:面對)

是日也(是:指代詞「這」)

茂林修竹(修:長)

所以游目騁懷(所以,古義:指用來;今義:表因果關系連詞)

信可樂也(信:指確定)

向之所歡(向:指過去)

列坐其次(次:指旁邊)

及其所之(及:指等到)

《赤壁賦》

——蘇軾

一、文言實詞

1.通假字

(1)浩浩乎如馮虛御風(馮:通「憑」,乘)

(2)山川相繆(繆:通「繚」,環繞)

(3)舉酒屬客舉匏樽以相屬(屬:通「囑」,勸人飲酒)

(4)杯盤狼籍(籍:通藉,狼藉)

2、古今異義詞

(1)徘徊於鬥牛之間:(古義:斗宿和牛宿,都是星宿名今義:一種競技方式)

(2) 白露 橫江:(古義:白茫茫的水汽今義:二十四節氣之一)

(3)凌萬頃之茫然:(茫然:古義:曠遠的樣子今義:完全不知道的樣子。凌:古:超越今:欺凌)

(4)望美人兮天一方(古:內心所思慕的人今:美貌的人)

(5)況吾與子漁櫵於江渚之上(古:對人的尊稱,多指男子今:兒子)

3、詞類活用

(1)名詞用作狀語:

月明星稀,烏鵲南飛(向南)/西望夏口,東望武昌(向西,向東)

(2)名詞用作動詞:

①歌窈窕之章( 唱歌 )

②況吾與子漁樵於江渚之上(打魚砍柴)

③下江陵(攻佔)

④順流而東(向東進軍)

(3)名詞的意動用法:

侶魚蝦而友糜鹿(以……為侶,以……為友)

(4)動詞的使動用法:

舞幽壑之潛蛟(使……起舞)/泣孤舟之嫠婦(使……哭泣)

(5)形容詞用作動詞:

正襟危坐(整理)//不知東方之既白(顯出白色)

渺滄海之一粟(渺小得像……)

4、一詞多義

①望七月既望(名詞,農歷每月十五)②如縱一葦之所如(動詞,往)

望美人兮天一方(動詞,眺望,遠看)如訴如泣(副詞,像)

(3)虛浩浩乎如馮虛御風(太空)(4)白白露橫江(白色的,adj)

盈虛者如彼(指月缺)不知東方之既白(發白,即天亮了)

(5)於蘇子與客泛舟游於赤壁之下(在,介詞)(6)長抱明月而長終(永遠,ady)

月出於東山之上(從,介詞)而卒莫消長也(增長,v)

此非孟德之困於周郎者乎(被,介詞)

於是飲酒樂甚(於是,連詞)

(7)然其聲嗚嗚然(擬聲詞詞尾,表狀態)(8)歌歌窈窕之章(唱,v)

何為其然也(這樣,代詞)歌曰(歌詞,n)

倚歌而和之(歌曲的聲調或節拍,n)

二、虛詞

1.而

(1)連詞,表轉折:

浩浩乎如馮虛御風,而不知其所止/逝者如斯,而未嘗往也/盈虛者如彼,而卒莫消長也

(2)連詞,表修飾:倚歌而和之/自其不變者而觀之

(3)連詞,表承接:正襟危坐而問客

(4)連詞,表並列:侶魚蝦而友麋鹿

2.之

(1)助詞,的:月出於東山之上/哀吾生之須臾

(2)助詞,定語後置的標志:凌萬頃之茫然

(3)助詞,主謂之間取消句子獨立性:苟非吾之所有/吾與子之所共適

(4)代詞,它、它們:蓋將自其變者而觀之/耳得之而為聲/取之無禁,用之不竭

3.於

(1)介詞,在:

蘇子與客泛舟游於赤壁之下/徘徊於鬥牛之間/漁樵於江渚之上/托遺響於悲風/於是飲酒樂甚

(2)介詞,從:月出於東山之上

(3)介詞,被:此非孟德之困於周郎者乎

4.乎

(1)語氣詞,表示疑問:此非盂德之困於周郎者乎/而又何羨乎

(2)介詞,在:相與枕藉乎舟中

(3)形容詞詞尾:郁乎蒼蒼/浩浩乎如馮虛御風/飄飄乎如遺世獨立

三、句式

l.判斷句:是造物者之無盡藏也(語氣詞「也」,表判斷)

2.疑問句

(1)何為其然也(「何」與「也」表疑問語氣)(2)而今安在哉(語氣詞「哉」,表疑問語氣)

(3)客亦知夫水與月乎(語氣詞「乎」,表疑問語氣)(4)此非曹孟德之詩乎(「乎」表反問語氣)

(5)此非孟德之困於周郎者乎(「乎」表反問語氣)(6)而又何羨乎(語氣詞「乎」,表反問語氣)

3.省略句

(1)(其聲)如怨如慕,(其聲)如泣如訴(省略主語「其聲」)

(2)(其聲)舞幽壑之潛蛟,(其聲)泣孤舟之嫠婦(省略「其聲」)

(3)(蘇子與客)相與枕藉乎舟中(省略主語「蘇子與客」)

4.倒裝句

①狀語後置

蘇子與客泛舟游於赤壁之下(於赤壁之下泛舟游,介賓結構後置)

月出於東山之上,徘徊於鬥牛之間(於東山之上出,於鬥牛之間徘徊,介賓短語後置)

此非孟德之困於周郎者乎(於周郎困,介賓短語後置)

況吾與子漁樵於江渚之上(於江渚之上漁樵,介賓結構後置)

②定語後置:

凌萬頃之茫然(茫然萬頃,定語後置)

③主謂倒裝:

渺渺兮予懷(予懷渺渺,主語後置)

④賓語前置:

而今安在哉?/何為其然也

5.被動句:此非孟德之困於周郎乎?

四、其他重要詞語:

客亦知夫水與月夫:(夫:那,代詞)

而吾與子之所共適:(適:享有)

高二語文必修二知識點總結2

1.通假字

悟言一室之內(通「晤」)

趣舍萬殊(通「取」。教材注釋為:趣,趨,趨向,取向。)

2.一詞多義

(1)修

修禊事也(動詞,做,從事)

茂林修竹(形容詞,高)

況修短隨化(形容詞,長)

(2)一

其致一也(統一,一致)

悟言一室之內(數詞)

固知一死生為虛誕(動詞,把……看作一樣)

3.詞類活用

(1)形容詞活用為名詞。

群賢畢至(賢才)

不知老之將至(老年)

況修短隨化(壽命的長(短))

(2)形容詞活用為動詞。

固知一死生為虛誕(把……看作一樣)

齊彭殤為妄作(把……看作相等)

(3)動詞的使動用法。

所以游目騁懷(使……縱展;使……馳)

所以興懷(使……興起)

二、文言虛詞

1.以

(1)介詞,把。引以為流觴曲水

(2)介詞,因為。猶不能不以之興懷

(3)連詞,用來。亦足以暢敘幽情

2.於

(1)介詞,引出動作的處所。會於會稽山陰之蘭亭

(2)介詞,對或在。暫得於己

(3)介詞,引出動作的對象。當其欣於所遇

(4)介詞,到。終期於盡

3.為

(1)動詞,作為,當作。引以為流觴曲水

(2)動詞,成為。已為陳跡

4.之

(1)結構助詞,的。暮春之初/會於會稽山陰之蘭亭/雖無絲竹管弦之盛

(2)助詞,定語後置的標志。仰觀宇宙之大

(3)助詞,主謂之間取消句子獨立性。夫人之相與/不知老之將至

(4)動詞,到,往。及其所之既倦(所之:所喜愛的事物)

(5)代詞,它。感慨系之矣/猶不能不以之興懷

5.所

構成所字結構,相當於名詞短語。

或因寄所託

當其欣於所遇

及其所之既倦

高二語文必修二知識點總結3

一、字

1、傳道受業解惑2、或師焉,或不焉

二、詞

(一)古今異義

1、古之學者必有師:

2、小學而大遺

3、今之眾人

4、師不必賢於弟子

(二)、一詞多義

(1)師

1、古之學者必有師

2、吾師道也

3、吾從而師之

4、師道之不傳也久矣

5、巫醫樂師百工之人

(2)傳

1、師道之不傳也久矣

2、所以傳道受業解惑也

3、六藝經傳皆通習之

(3)其

1、愛其子,擇師而教之

2、其聞道也亦先乎吾

3、其為惑也終不解矣

4、其皆出於此乎

5、其可怪也歟

6、傳其道解其惑者也

7、其出人也遠矣

8、夫庸知其年之先後生於乎

(4)於

1、其皆出於此乎

2、師不必賢於弟子

3、學於余

4、於其身也

5、不拘於時

(5)之

1、非蛇鱔之穴無可寄託者

2、擇師而教之

3、師道之不傳也久矣

4、句讀之不知

5、巫醫樂師百工之人

6、愛其子,擇師而教之

7、師道之不復,可知矣

8、六藝經傳,皆通習之

(三)詞類活用

1、其下聖人也亦遠矣

2、而恥學於師

3、小學而大遺

4、位卑則足羞

5、吾從而師之

6、吾師道也

三、句

(一)文言句式

:1、句讀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師焉,或不焉。

:1、不拘於時,學於余。

:1.師者,所以傳道受業解惑也。

2.道之所存,師之所存也。

:1.師不必賢於弟子

2.生乎吾前;生乎吾後

(二)語句翻譯:

1.吾師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後生於吾乎?是故無貴無賤,無長無少,道之所存,師之所存也。

2.今之眾人,其下聖人也亦遠矣,而恥學於師。

3.巫醫樂師百工之人,君子不齒,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歟!

4.李氏子蟠,年十七,好古文,六藝經傳皆通習之,不拘於時,學於余。余嘉其能行古道,作《師說》以貽之。

【同步練習題】

1.下列加點字的讀音完全正確的一項是()

A.郯子(tán)萇弘(chánɡ)

老聃(dān)李蟠(pán)

B.句讀(dú)瀆職(dú)

窮兵黷武(dú)買櫝還珠(dú)

C.六藝經傳(chuán)傳記(zhuàn)

傳說 (chuán)傳宗接代(chuán)

D.貽之(yí)春風駘盪(yí)

心曠神怡(yí)甘之如飴(yí)

【答案】A(B項「句讀」應讀dòu;C項「六藝經傳」應讀zhuàn;D項「春風駘盪」應讀dài。)

2.選出加點的詞古今意義相同的一項()

A.古之學者必有師

B.今之眾人,其下聖人也亦遠矣

C.吾從而師之

D.聞道有先後

【答案】D(A.學者:古義為求學的人;今義為在學術上有一定成就的人。B.眾人:古義為一般的人;今義為大家、許多人。C.從而:古義為跟從、並且,是兩個詞;今義是連詞,表上文是原因、 方法 等,下文是結果、目的等。)

3.選出加點的字意思相同的一組()

A.古之聖人,其出人也遠矣其皆出於此乎

B.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無惑於其身也,則恥師焉,惑矣

C.彼童子之師,授之書而習其句讀者六藝經傳皆通習之

D.生乎吾前,其聞道也固先乎吾師道之不復,可知矣

【答案】C(均為「學習」之意。A.出:超出/出自。B.惑:疑難問題/糊塗。D.道:道理/風尚。)

4.下面各組句子中,加點字含義有相同項的一組是()

A.欲人之無惑也難矣於其身也,則恥師焉,惑矣非吾所謂傳其道解其惑者也至於幽暗昏惑而無物以相之

B.猶且從師而問焉即如忠烈遺骸,不可問矣恣其所為不問朝夕遣人候問武

C.或師焉,或不焉雲霞明滅或可睹而或長煙一空左右或欲引相如去

D.其出人也遠矣蜀山兀,阿房出農不出則乏其食公拆襖,出珠授之

【答案】A(惑:①疑難問題;②糊塗;③疑難問題;④迷惑。B.請教/尋找/詢問/問候,C.有的/或許/有時/有的人,D.超出/出現,指建成/出工/拿出。)

5.下列各句中的「之」字用法與其他三項不同的一句是()

A.輟耕之壟上

B.郯子之徒

C.及其所之既倦,情隨事遷

D.項伯乃夜馳之沛公軍

【答案】B(B中「之」連接定語和中心詞,相當於這些,這類;其餘皆為動詞,到、往)


高二語文必修二知識點總結相關 文章 :

★ 高中語文必修二知識點歸納

★ 高中語文必修二知識點總結歸納

★ 高中語文必修二知識點歸納整理

★ 人教版高中語文必修二基礎知識點歸納

★ 高中語文必修2基礎知識總結

★ 人教版高一語文必修二文言文知識點梳理

★ 高一語文必修二必背知識點總結

★ 高一語文必修二知識點總結人教版

★ 高中語文必修二文學常識知識點

★ 高一語文必修二必背古詩詞知識點知識歸納

⑸ 《師說》全文翻譯是什麼

《師說》原文

師說

韓愈〔唐代〕

古之學者必有師。師者,所以傳道受業解惑也。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無惑?惑而不從師,其為惑也,終不解矣。生乎吾前,其聞道也固先乎吾,吾從而師之;生乎吾後,其聞道也亦先乎吾,吾從而師之。吾師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後生於吾乎?是故無貴無賤,無長無少,道之所存,師之所存也。

嗟乎!師道之不傳也久矣!欲人之無惑也難矣!古之聖人,其出人也遠矣,猶且從師而問焉;今之眾人,其下聖人也亦遠矣,而恥學於師。是故聖益聖,愚益愚。聖人之所以為聖,愚人之所以為愚,其皆出於此乎?愛其子,擇師而教之;於其身也,則恥師焉,惑矣。彼童子之師,授之書而習其句讀者,非吾所謂傳其道解其惑者也。句讀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師焉,或不焉,小學而大遺,吾未見其明也。巫醫樂師百工之人,不恥相師。士大夫之族,曰師曰弟子雲者,則群聚而笑之。問之,則曰:「彼與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位卑則足羞,官盛則近諛。」嗚呼!師道之不復,可知矣。巫醫樂師百工之人,君子不齒,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歟!

聖人無常師。孔子師郯子、萇弘、師襄、老聃。郯子之徒,其賢不及孔子。孔子曰:三人行,則必有我師。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師,師不必賢於弟子,聞道有先後,術業有專攻,如是而已。

李氏子蟠,年十七,好古文,六藝經傳皆通習之,不拘於時,學於余。余嘉其能行古道,作《師說》以貽之。


譯文
古代求學的人必定有老師。老師,是用來傳授道理、教授學業、解釋疑難問題的人。人不是一生下來就懂得知識和道理,誰能沒有疑惑?有了疑惑,如果不跟老師學習,那些成為困惑的問題,就始終不能解開。出生在我之前的人,他懂得的道理本來就比我早,我跟從他學習,以他為老師;出生在我之後的人,如果他懂得道理也比我早,我也跟從他,拜他為老師。我是向他學習道理的,哪管他是生在我之前還是生在我之後呢?因此,無論高低貴賤,無論年長年幼,道理存在的地方,就是老師所在的地方。

唉!古代從師學習的風尚不流傳已經很久了,要人沒有疑惑也難了!古代的聖人,他們超出一般人很遠,尚且要跟從老師請教(他,焉為代詞);現在的一般人,他們才智不及聖人也很遠,卻以向老師學習為恥。因此,聖人更加聖明,愚人更加愚昧。聖人之所以成為聖人,愚人之所以成為愚人,大概就是出於這個緣故吧?愛自己的孩子,選擇老師來教他。但是對於他自己,卻以跟從老師學習為可恥,真是糊塗啊!那些兒童的老師,教他讀書,學習書中的文句的停頓,並不是我所說的傳授道理,解答疑難問題的老師。不知句子停頓要問老師,有疑惑不能解決卻不願問老師;學習了小的卻丟了大的。我沒有看到他的明達。巫醫、樂師、各種工匠這些人,不以互相學習為恥。士大夫這一類人,聽到稱「老師」稱「弟子」的人,就聚在一起嘲笑他們。問他們,就說:「他和他年齡差不多,懂得的道理也差不多。(以)地位低(的人為師),就覺得羞恥,(以)官職高(的人為師),就近乎諂媚了。」哎!求師的風尚難以恢復由此可以知道了!巫醫、樂師、各種工匠這些人,君子不屑一提,現在他們的智慧竟然反而比不上這些人了,這真是奇怪啊!

聖人沒有固定的老師。孔子曾以郯子、萇弘、師襄、老聃為師。郯子這些人,他們的賢能都比不上孔子。孔子說:「幾個人一起走,其中一定有可以當我的老師的人。」因此學生不一定不如老師,老師不一定比學生賢能,聽到的道理有早有晚,學問技藝各有專長,如此罷了。

李家的孩子蟠,年齡十七,喜歡古文,六經的經文和傳文都普遍地學習了,不受時俗的拘束,向我學習。我贊許他能夠遵行古人從師的途徑,寫這篇《師說》來贈送他。


注釋
學者:求學的人。
師者,所以傳道受業解惑也:老師,是用來傳授道理、教授學業、解釋疑難問題的人。所以,用來……的。道,指儒家之道。受,通「授」,傳授。業,泛指古代經、史、諸子之學及古文寫作。惑,疑難問題
人非生而知之者:人不是生下來就懂得道理。之,指知識和道理。《論語·季氏》:「生而知之者,上也;學而知之者,次也;困而學之,又其次之;困而不學,民斯為下矣。」 知,懂得。
其為惑也:他所存在的疑惑。
生乎吾前:即生乎吾前者。乎:相當於「於」,與下文「先乎吾」的「乎」相同。
聞:聽見,引申為知道,懂得。
從而師之:跟從(他),拜他為老師。師,意動用法,以……為師。從師,跟從老師學習。
吾師道也:我(是向他)學習道理。師:學習。
夫庸知其年之先後生於吾乎:哪裡去考慮他的年齡比我大還是小呢?庸,發語詞,難道。知,了解、知道。之,取獨。
是故:因此,所以。


文言知識

一、通假字
①師者,所以傳道受業解惑也
受:通「授」,傳授,講授

②或師焉,或不焉
不:通「否」,表否定

二、一詞多義

①古之學者必有師:(名詞,老師)
②巫醫樂師百工之人:(名詞,擅長某種技術的人或者是樂師)
③吾師道也:(名詞做動詞,學習)
④師道之不傳也久矣:(名詞作動詞,從師)
⑤吾從而師之:(意動用法,以……為師)
⑥則恥師:(動詞 拜師)
⑦師者,所以傳道受業解惑也:(名詞 老師)(者也判斷句)


賞析

對"道之所存,師之所存也"的理解韓愈以儒家道統的繼承者自居,他「收召後學」,「抗顏而為師」,目的就是要恢復自孟子後已「失其傳」的儒家道統。正因為如此,他把「傳道」視為教師最重要也是最基本的任務。「受業」「解惑」,都與此有關:「業」即「道之文」,指以「六藝經傳」為代表的儒家經典;而「解惑」也是為了「明道」。由此可見,「師道」是貫穿全文的主線,「道之所存,師之所存也」,這個判斷就是上述內容的高度概括。


創作背景

《師說》大約是作者於貞元十七年至十八年(公元801—公元802年),在京任國子監四門博士時所作。作者到國子監上任後,發現科場黑暗,朝政腐敗,吏制弊端重重,當時的上層社會,看不起教書之人。在士大夫階層中存在著既不願求師,又「羞於為師」的觀念。作者借用回答李蟠的提問撰寫這篇文章,以澄清人們在「求師」和「為師」上的模糊認識。


作者簡介

韓愈(768年-824年12月25日),字退之,河南河陽(今河南省孟州市)人,自稱「祖籍昌黎郡」,世稱「韓昌黎」、「昌黎先生」。唐代中期大臣,文學家、思想家、政治家,秘書郎韓仲卿之子。元和十二年(817年),出任宰相裴度行軍司馬,從平「淮西之亂」。直言諫迎佛骨,貶為潮州刺史。

⑹ 《金史》卷三 本紀第三(2)

八月癸卯,斡魯以遼主至京師。甲辰,告於太祖廟。丙午,遼主延禧入見,降封海濱王。壬子,詔有司揀閱善射勇健之士以備宋。

九月壬午,廣寧府獻嘉禾。癸巳,保州路都孛堇加古撒曷有罪伏誅,以孛堇徒單烏烈代之。

十月甲辰,詔諸將伐宋。以諳班勃極烈杲兼領都元帥,移賚勃極烈宗翰兼左副元帥先鋒,經略使完顏希尹為元帥右監軍,左金吾上將軍耶律余睹為元帥右都臨,自西京入太原。六部路軍帥撻懶為六部路都統,斜也副之,宗望為南京路都統,闍母副之,知樞密院事劉彥宗兼領漢軍都統,自南京入燕山。詔建太祖廟於西京。召耶魯赴京師教授女直字。戊申,有司言權南路軍帥鶻實荅官吏貪縱,詔鞫之。壬子,天清節,宋、夏遣使來賀。丁巳,以闍母為南京路都統,埽喝副之,宗望為闍母、劉彥宗兩軍監戰。壬戌,詔曰:“今大有年,無儲蓄則何以備飢饉,其令牛一具賦粟一石,每謀克為一廩貯之。”宋易州戍將韓民毅以軍降,處之蔚州。

十一月庚辰,以降封遼主為海濱王詔中外。辛卯,南路軍帥司請禁契丹、奚、漢人挾兵器,詔勿禁。以張忠嗣權簽南京中書樞密院事。

十二月庚子,宗翰下朔州。甲辰,宗望諸軍及宋郭葯師、張企徽、劉舜仁戰於白河。大破之。蒲莧敗宋兵於古北口。丙午,郭葯師降,燕山州縣悉平。戊申,宗翰克代州。乙卯,中山降。丙辰,宗望破宋兵五千於真定。戊午,宗翰圍太原。耶律余睹破宋河東、陝西援兵於汾河北。甲子,宗望克信德府。

四年春正月丁卯朔,始朝日。降臣郭葯師、董才皆賜姓完顏氏。戊辰,宗弼取湯陰,大抃攻下浚州,迪古補取黎陽。己巳,諸軍渡河。庚午,取滑州。宗望使吳孝民等入汴,問宋取首謀平山者童貫、譚稹、詹度及張覺等。宋太上皇帝出奔。癸酉,諸軍圍汴。甲戌,宋使李梲來謝罪,且請修好。宗望許宋修好,約質,割三鎮地,增歲幣,載書稱伯侄。戊寅,宋以康王構、少宰張邦昌為質。辛巳,宋上誓書、地圖,稱侄大宋皇帝、伯大金皇帝。癸未,諸軍解圍。

二月丁酉朔,夜,宋將姚平仲兵四十萬來襲宗望營,敗之。己亥,復進師圍汴。宋使宇文虛中以書來,改以肅王樞為質,遣康王構歸。師還。壬子,以滑、浚二州與宋。宗翰定威勝軍,攻下隆德府。丁巳,次澤州。海濱王家奴誣其主欲亡去,詔誅其首惡,余並杖之。

三月癸未,銀術可圍太原,宗翰還西京。

四月癸卯,宗望使宗弼來奏捷。乙丑,耿守忠等大敗宋兵於西都谷。

五月辛未,宋種師中以兵出井陘。癸酉,完顏活女敗之於殺熊嶺,斬師中於陣。是日,拔離速敗宋姚古軍於隆州谷。

六月丙申朔,高麗國王王楷奉表稱藩。庚戌,宗望獻所獲三象。庚申,以宗望為右副元帥。

七月丙寅,遣高伯淑等宣諭高麗。壬申,出金牌,命孛堇大抃以所領渤海軍八猛安為萬戶。戊子,以鐵勒部長奪離剌不從其兄夔里本叛,賜馬十一、豕百、錢五百萬。蕭仲恭使宋還,以所持宋帝與耶律余睹蠟書自陳。

八月庚子,詔左副元帥宗翰、右副元帥宗望伐宋。宋張灝率兵出汾州,拔離速擊走之。劉臻以兵出壽陽,婁室破之。庚戌,宗翰發西京。辛亥,婁室等破宋張灝軍於文水。癸丑,宗望發保州。是日,耶律鐸破宋兵於雄州,那野等敗宋兵於中山。甲寅,新城縣進白烏。庚申,突拈取新樂。

九月丙寅,宗翰克太原,執經略使張孝純。鶻沙虎取平遙、靈石、孝義、介休諸縣。己巳,復以南京為平州。辛未,宗望破宋種師閔於井陘,取天威軍,克真定,殺其守李邈。

十月,婁室克汾州,石州降。蒲察克平定軍,遼州降。丁未,天清節,高麗、夏遣使來賀,中京進嘉禾。

十一月甲子,宗翰自太原趨汴。丙寅,宗望自真定趨汴。戊辰,宗翰下威勝軍。癸酉,撒剌荅破天井關。乙亥,宗翰克隆德府。活女渡盟津。西京、永安軍、鄭州皆降。庚辰,宗翰克澤州。宗望諸軍渡河,臨河、大名二縣、德清軍、開德府皆下。丙戌,克懷州。是日,宗望至汴。

閏月壬辰朔,宋出兵拒戰,宗望等擊敗之。癸巳,宗翰至汴。丙辰,克汴城。庚申,以高隨充高麗生日使。辛酉,宋主桓出居青城。

十二月癸亥,宋主桓降,是日,歸於汴城。庚辰,詔曰:“朕惟國家,四境雖遠而兵革未息,田野雖廣而畎畝未辟,百工略備而祿秩未均,方貢僅修而賓館未贍。是皆出乎民力,苟不務本業而抑游手,欲上下皆足,其可得乎?其令所在長吏,敦勸農功。”

五年正月辛卯朔,高麗、夏遣使來賀。癸巳,宗翰、宗望使使以宋降表來上。乙未,知樞密院事劉彥宗上表,請復立趙氏,不聽。丁巳,回鶻喝里可汗遣使入貢。

二月丙寅,詔降宋二帝為庶人。三月丁酉,立宋太宰張邦昌為大楚皇帝。割地賜夏國。四月乙酉,克陝府,取虢州。丙戌,以六部路都統撻懶為元帥左監軍,南京路都統闍母為元帥左都監。宗翰、宗望以宋二帝歸。己丑,詔曰:“合蘇館諸部與新附人民,其在降附之後同姓為婚者,離之。”五月庚寅朔,宋康王構即位於歸德。宋殺張邦昌。婁室降解、絳、慈、顯、石、河中、岢嵐,寧化、保德、火山諸城。撻懶徇地山東,下密州。迪虎下單州,廣信軍降。

六月庚申,詔曰:“自河之北,今既分畫,重念其民或見城邑有被殘者,不無疑懼,遂命堅守。若即討伐,生靈可愍。其申諭以理,招輯安全之。儻執不移,自當致討。若諸軍敢利於俘掠輒肆盪毀者,底於罰。”庚辰,右副元帥宗望薨。漢國王宗傑繼薨。

七月甲午,賜宗翰券書,除反逆外,咸貰勿論。以石州戍將烏虎棄城喪師,杖之,削其宮。八月戊寅,以宋捷,遣耶律居謹等充宣慶使使高麗。丙戌,以宗輔為右副元帥。詔曰:“河北、河東郡縣職員多闕,宜開貢舉取士,以安新民。其南北進士,各以所業試之。”

九月丁未,詔曰:“內地諸路,每耕牛一具賦粟五斗,以備歉歲。”辛亥,賜元帥右監軍完顏希尹、萬戶銀術可券書,除赦所不原,余並勿論。闍母取河間,大敗宋兵於莫州,雄州降。撻懶克祁州,永寧軍、保州、順安軍皆降。

冬十月丁卯,沙州回鶻活剌散可汗遣使入貢。辛未,天清節,高麗、夏遣使來賀。宋二帝自燕徙居於中京。

十二月丙寅,右副元帥宗輔伐宋,徇地淄、青。烏林荅泰欲敗宋將李成於淄州。趙州降。阿里刮徇地浚州,敗敵兵,遂取滑州。乙亥,西南路都統斡魯薨。己卯,賽里下汝州。

六年正月丙戌朔,高麗、夏遣使來賀。宗弼破宋鄭宗孟軍於青州。銀術可取鄧州。薩謀魯入襄陽。拔離速入均州。馬五取房州。癸巳,克青州。癸卯,闍母克濰州。丁未,迪古補敗宋將趙子昉兵。撒離喝敗宋於河上。甲寅,宋將馬括兵次樂安,宗輔擊敗之,聞宋主在維揚,以農時還師。宗弼敗宋兵於河上。

二月乙卯朔,拔離速取唐州,癸亥,取蔡州。己巳,移剌古敗宋將台宗雋等兵於大名。庚午,再破其軍,獲台宗雋及宋忠。甲戌,拔離速取陳州。癸未,克穎昌府。鄭州叛入於宋,復取鄭州。遷洛陽、襄陽、穎昌、汝、鄭、均、房、唐、鄧、陳、蔡之民於河北。宗翰復遣婁室攻下同、華、京兆、鳳翔,擒宋經制使傅亮。阿鄰破河中。斡魯入馮翊。

三月壬辰,命南路軍帥實古乃,籍節度使完顏慎思所領諸部及未置猛安謀克戶來上。己酉,撻懶下恩州。五月戊戌,移沙土古思以本部來附。六月己未,詔求祖宗遺事。撻懶遣兵徇下磁州、信德府。真定賊自稱元帥,秦王撒離喝討平之。七月乙巳,宋主遣使奉表請和,詔進兵伐之。以宋二庶人赴上京。八月乙卯,婁室敗宋兵於華州,訛特剌破敵於渭水,遂取下邽。丁丑,以宋二庶人素服見太祖廟,遂入見於乾元殿。封其父昏德公、子重昏侯。是日,告於太祖廟。以州郡職員名稱及俸給因革詔中外。

九月辛丑,繩果等敗宋兵於蒲城,甲申,又破敵於同州。乙丑,取丹州。十月丙寅,天清節,高麗、夏遣使來賀。癸酉,知樞密院事劉彥宗薨。丁丑,蒲察、婁室敗宋兵於臨真。戊寅,徙昏德公、重昏侯於韓州。庚辰,宗翰、宗輔會於濮,伐宋。

十一月庚寅,蒲察、婁室取延安府。壬辰,賑移懶路。乙未,取濮州,綏德軍降。婁室再攻晉寧軍,其守徐徽言固守,不能克。十二月丙辰,宗弼取開德府。丁卯,宗輔克大名府。鶻沙虎敗宋兵於鞏。

七年正月庚辰朔,高麗、夏遣使來賀。辛巳,吳國王闍母薨。甲午,以西京留守韓企先同中書門下平章事、知樞密院事。

二月戊辰,宋麟府路安撫使折可求以麟、府、豐三州降。己巳,婁室、塞里、鶻沙虎等破晉寧軍,其守徐徽言據子城拒戰。庚午,率眾潰圍走,擒之。使之拜,不拜。臨之以兵,不動。命降將折可求諭之降,指可求大罵,出不遜語,遂殺之。其統制孫昂及士卒皆不屈,盡殺之。甲戌,詔禁醫巫閭山遼代陵樵採。

三月己卯朔,日中有黑子。壬寅,詔軍興以來,良人被略為驅者,聽其父母夫妻子贖之。尚書左僕射高楨罷。四月,蒲察、婁室取鄜、坊二州。五月乙卯,拔離速等襲宋主於揚州。九月丙午朔,日有食之。庚午,宗弼敗宋兵於睢陽。辛未,降其城。是月,曹州降。十月丙子朔,京兆府降。丁丑,鞏州降。庚寅,天清節,高麗、夏遣使來賀。丁酉,阿里、當海、大抃破敵於壽春。己亥,安撫使馬世元以城降。甲辰,廬州降。十一月庚戌,徙曷蘇館都統司治寧州。乙卯,高麗遣使來貢。丙辰,宗弼取和州。壬戌,宗弼渡江,敗宋副元帥杜充軍於江寧。丁卯,守臣陳邦光以城降。

十二月丙戌,宗弼取湖州。丁亥,克杭州。阿里、蒲盧渾追宋主於明州。越州降。大抃敗宋樞密使周望於秀州,又敗宋兵於杭州東北。戊戌,阿里、蒲盧渾敗宋兵於東關,遂濟曹娥江。壬寅,敗宋兵於高橋。宋主入於海。

閱讀全文

與百工2pdf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吃雞國際體驗服為什麼伺服器繁忙 瀏覽:92
php中sleep 瀏覽:488
vr怎麼看視頻演算法 瀏覽:84
手機app如何申報個人所得稅零申報 瀏覽:692
如何截獲手機app連接的ip 瀏覽:330
冰箱壓縮機是否需要電容 瀏覽:344
python列表每一行數據求和 瀏覽:274
自己有一台伺服器可以玩什麼 瀏覽:656
社會學波普諾pdf 瀏覽:584
解壓做食物的小視頻 瀏覽:758
pdf怎麼單獨設置文件夾 瀏覽:474
業務邏輯程序員 瀏覽:659
addto新建文件夾什麼意思 瀏覽:160
有伺服器地址怎麼安裝軟體 瀏覽:659
安卓如何完全清除數據 瀏覽:690
安卓安卓證書怎麼信任 瀏覽:53
伺服器被攻擊如何解決 瀏覽:221
學霸變成程序員 瀏覽:882
c語言編譯錯誤fatalerror 瀏覽:441
ipv4內部伺服器地址怎麼分配 瀏覽:4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