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自由在高處》txt全集下載
自由在高處 txt全集小說附件已上傳到網路網盤,點擊免費下載:
② 自由在高處電子書txt全集下載
自由在高處 txt全集小說附件已上傳到網路網盤,點擊免費下載:
內容預覽:
因為無力,所以執著
?——我為什麼要寫作?
轉眼之間,離開巴黎已經幾年。我時常懷念自己在那裡求學、采訪與簡單生活的日子。我從不諱言,雖然孤身一人,但我在巴黎度過了一生中迄今最難忘、最美好與最純潔的時光。而我所學到的,與其說是在巴黎大學的課堂,不如說是在巴黎這座城市。我寫的為數不多的幾篇散文,也多是因巴黎有感而發,這是一種連接過去與未來的鄉愁。因了這種鄉愁,歸國後雖然終日忙碌,但有機會我總還是想著在巴黎轉轉,哪怕只為匆匆幾天的停留,為沉悶的人生透一口氣,為心靈做個深呼吸。
2010年初春,我去日內瓦參加第四屆世界反對死刑大會,順道又一次去看米哈博橋。「河水走了,橋還在。日子走了,我還在。」今年昔我,久別重逢,看著靜靜流淌的塞納河水與淺綠色的米哈博橋,以及河邊一棵棵剛剛長出新葉的老梧桐樹,真有一種莫名的想寫點什麼的沖動。不幸的是,當時我忘了帶筆,手機又早早用光了電,什麼也記不下來了。我在河邊找來了小石……
③ 《自由在高處》丨序言解讀(1)
跟朋友聊起了我那些束之高閣的書,竟發現有一本嶄新的《自由在高處》悄悄沉寂。朋友說這本書的作者熊培雲是他最喜歡的當代作家,讀這本書頗受影響,對現實有了更真實的看待,建議我認真讀。
有這么好的一本書,我卻享福不覺,隨即翻開來讀。書由一個個簡短獨立的章節構成,多是時評性的內容,縱觀目錄,覺得有些晦澀和高冷,不來回多看幾遍對於底子薄弱的我來說想要吸收有些困難,然而開頭的兩個序言卻引起了我的極大興趣。《我願此生遼闊高遠》是此書出版後加印的一些新內容,作者分五個部分用平緩的語言講述了自己的經歷和對自由的人生感悟。
文章由作者出訪美國的收獲說起。在美國總統大選中得知同時需要選出驗屍官等一些細節,讓作者像是發現了新大陸一樣,這樣的機緣開始讓他著重尋求美國社會變革中的精神資源,包括重大會議期間美國國父們的言行和非暴力社會運動中的思想資源。這些內容看似遙遠又陌生,反復讀幾遍才發現,這樣的認識影響著作者對真理和自由的考量,接下來舉例講了對其觸動最深的關於富蘭克林在制憲會議上的故事,通俗易懂的多。
美國制憲會議被後人寫成了英雄史詩,但當時整個過程卻是風雨飄搖。經過幾個月的激烈討論和爭辯,各州代表團各抒已見,毫不退讓,眼看就要分道揚鑣。而當時已是八十歲高齡、白發皚皚的富蘭克林用一番話在最後時刻打破了僵局,凝聚了人心。他說,對於早些年自己的一些看法和觀點,他一度強硬偏執地認為自己的正確性,強調真理掌握在自己手裡,事後卻發現大謬不然,又或者隨著自己年紀的增長,反而對自己的判斷愈加保守,愈發看中別人的判斷。正是帶著這樣的感悟,不管憲法當下是否有繆誤存在,為了公眾福祉,他都願意接受,當然也沒有比當時更好的憲法了,同時他奉勸持反對意見的人對自己的絕對無誤不要太有把握。最後,代表團們相互妥協通過了憲法草案。
雖然富蘭克林的一席話並非是決定事態走向的唯一因素,但他追求真理的態度和覺悟是令後人大加贊賞的。「追求真理,但不強加於人」,或者說,「我的真理以你不接受為邊界」,這是一種對他人的包容和對自我的自信,而作者指出這種包容和自信正是國人所缺失的。我們往往碰到有些爛人,盲目自信自大,總站在所謂的道德制高點上或者自以為是的位置上頤指氣使,欺強凌弱,強加於人,強制他人按照自己的意願和想法行事,實質就是干涉別人的舉動,也忘記了人與人相處,尊重是最低限度。用書中一句話概括說來: 「在公域,我們因互相妥協而保全社會;在私域,我們因互不幹涉而保全自己。」 我把它理解成,大事上退一步海闊天空,小事上守住自我底線,在互相妥協間守住邊界,不能隨意越界!
文中有兩個詞彙「房間里的大象」和「看不見的猩猩」,用意來論證:有些東西只用眼睛是看不到的,還得用心靈看。初次聽到「房間里的大象」這個詞是在一個訪談上蔣方舟提到的,貶義詞,但我當時不明白具體所指。而在這本書上作者給出了具體說明,指那些觸目驚心到顯而易見卻被明目張膽地忽略或者否定的事實。我理解為有點睜眼說瞎話的意思。人們或許由於恐懼、恐慌或是羞愧,親眼目睹那些沒發生在自己身上、任由著不合常規不公平乃至殘暴的事件發生在眼前,又或是所謂的事不關己,高高掛起的姿態。書中列舉了一個醉醺地男人毆打他人,卻沒人上前阻止的例子。這種社會現象輕易可見,也無怪大呼小叫,甚至我們熟悉的《皇帝的新衣》也可以視之為「房間里的大象」,面對著皇帝赤裸遊行,全民都噤若寒蟬、不吭一聲的情況不也同樣如此。而「看不見的猩猩」是一個心理學實驗,講述的是一分鍾內計算台上球員傳球的次數。這不是試驗者的目的,而是要問有多少人注意到舞台上走過一隻大猩猩,結果一半以上的人忽略了此細節。人們總是相信眼見為實,可帶著某種觀點和目的專注於討論某個問題時,也會有視覺盲區。如果在此情況下,再強調自己百分百所見,或者強逼他人也接受自己的所見,那麼錯上加錯顯得更為滑稽。總之,這兩個詞彙不僅要我們敢於看到房間里的大象,用心看見舞台上的猩猩,更是對第一部分中關於對真理不要持有絕對無誤的有利論證。
作者常常往返於日本進行學術交流,對天上的雲朵都有著不同的所觀所想,由此引伸出對自由的獨特理解。日本上空,每一朵白雲的邊界都清晰可見,而接近中國領空時卻是愁雲慘淡萬里凝,雲層模糊一片。這未免有些巧合之意,其實算是作者借物言志,強調日本社會中,個人與國家、個人與社會以及家庭成員間的權界劃分非常清晰,與中國截然不同。日本人大都各司其職,做好各自分內之事,不佔他人之財,不給他人添麻煩,這是日本的文化特徵。關於這一點,曾去日本幾個月的同事回來跟我分享過,有一些共鳴。日本人說話輕聲細語,做事禮貌且顧及他人感受,在路上也很少看到行人邊走邊吃,就連走親訪友串門都很少,甚至日本父母沒有幫助照看孫輩的習慣,這些都與我們國內大相徑庭,倒不是說日本人不夠熱情好客,反而更是清晰劃得自己權利的邊界,恪守一定的社會契約,對追求自由更是一種保駕護航。歷史因素曾讓我對日本的一切產生抗拒,而隨著閱歷的增加,我卻有了不同的看法,就拿今年的俄羅斯世界盃來說,盡管日本隊最後被對手絕殺輸掉了比賽,但依然默默體現了隊伍的整體素養,賽後把更衣室打掃的一塵不染並致謝。雖有報道稱其作秀,但了解了日本人不給別人添麻煩的文化素養後還是有所明白的。
在我們該如何生活中,作者用兩個讀者的故事,談到了自由與天命。這兩個讀者都是受此書嚴重影響的重度患者粉絲,其中一個是來自唐山的殘疾女孩寫了封極具知書達禮的信件,讓作者頗受感動。在信中,女孩講述自己在十八歲之後的人生志向,雖然肉體受限於自由,而精神上卻用寫作擔負起了自己的使命。她祈望現在的年輕人應該變得更加自信自持、勤學博愛,而非猥瑣放縱、懶惰狹隘。試想一下,這是一個連自由行走都異常艱難的女孩,可她卻相信她自由的存在,這樣自由的高處即為對精神世界的高度追求,比起健全的同齡人來說這又是何等的超前,此時雖不是知天命的年紀,但她對自己的天命已是瞭若指掌,她用寫作堅守她的信仰與她活著的力量。同樣,另一個故事也是表述了只有十六歲的男孩在追求心靈方面所做的努力,他不滿於現在學校教育忽視知識本身,更多的專注於考試的無限競爭。他抓住了可以為其傳道授業解惑帶其前進的救命稻草,執著地想拜師作者膝下,帶他走出禁錮。作者出於早年也有類似的經歷,曾經在他需要擔負起家庭責任的時候他按照自己的意願甩甩衣袖辭職去了國外,後覺得不妥。他擔心男孩任性般地重走他的年輕路,給出了建議,婉拒了男孩的這一訴求。因為在他看來,擔負責任也是一種內在的自由。在我看來,他顧慮男孩該負的家庭責任,實際上也是對男孩負責,算是對自我自由的解救。
靈魂和身體是拓展自由的天和地。有的人只重視身體,比如保健、愛漂亮等,忽略了對靈魂的塑造;有的人則是靈魂走的快,身體卻跟不上,作者苦惱於後者。而一個想要帶領好自己的人,必須在自己能控制的情況下,平衡好兩者共同前進。回頭反思自己,卻覺得身體和靈魂都滯後了,身體並未最佳,而靈魂更容易一邊隨大流,一邊在抱怨,沒有自己獨立的精神立場,不夠聰慧。這種負擔也在隨著年齡的增長越感沉重。我一邊羨慕著那些二十齣頭的小年青,一邊又在不停催促自己盡最大可能變的優秀起來。時間緊迫、生命苦短,我認識到了好好愛自己和愛生活的重要性,積極調動自己的想法,守衛好自己的靈魂和身體,往前多走兩步是兩步。而這書中滿滿的自由在高處,對我來說更是一個仰望的方向,先守護好靈魂和身體,進而努力去守衛好一生的責任更或是自由。
正如書中所言:我願歲月無負天地,我願此生遼闊高遠。這本書看似題目遼闊、故事簡單,但表達的內容卻很深刻,單是序言就意義非凡,也不是我的這一點認知,寫完這個解讀同是希望自己可以藉此加深理解和記憶,有所觸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