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WCF全面解析的前言
「全書之寫印,實系初稿。有時公私瑣務蝟集,每寫一句,三擱其筆;有時興會淋漓,走筆疾書,絮絮不休;有時意趣蕭索,執筆木坐,草草而止。每寫一段,自助覆閱,輒搖其首,覺有大不妥者,即貼補重書,故剪刀漿糊乃不離左右。個中甘苦,只自知之。」
在某個陽光明媚的早晨,我在去上班的公交車上翻看岳南先生的《南渡北歸》的時候,看到上面這段董作賓描述自己寫作《殷歷譜》之甘苦的文字,回想起我寫作這本書的經歷,不禁感慨萬千。我無意將《WCF全面解析》自比煌煌巨著《殷歷譜》,只是覺得人同此心,這段文字正好描述我寫作此書的狀態。
《WCF技術剖析(卷1)》(以下稱《卷1》)於2009年7月正式出版,在此不久我就開始了《卷2》的創作。對於《卷1》的寫作,我還算是游刃有餘,但是寫作《卷2》的難度是我始料未及的。如果像市面上大部分專著一樣只涉及WCF編程,我想《卷2》早在一年之前就已經完成了。但是我在寫作之初就沒有將本書定位為一本純粹的WCF編程書籍,而是決心寫一本「深入肌理」,對WCF進行「庖丁解牛」式剖析的書籍。在沒有任何現成資料可供參考的情況下,我只能通過對源碼的分析來了解其底層的實現原理。為了能夠確保這部分內容的正確性,我編寫了很多的測試程序來證實我的想法。
「探究之深」是本書難以在較短的時間之內交付出版的一個主要原因,而另一個因素則是「涉及之廣」。WCF不是微軟在Windows平台下的閉門造車,而是在設計之初就考慮到了針對開放標準的支持。《卷2》涉及到太多的WS-*規范,比如「異常處理」一章涉及到SOAP;「元數據」一章涉及到WS-Policy、WS-Transfer、WS-MEX和WSDL;「事務」一章涉及到WS-Coordination和WS-AT;「可靠會話」一章涉及到WS-RM;「傳輸安全」一章涉及到WS-Security、WS-Trust 、WS-Secure Conversation和WS-Security Policy;「WCF 4.0新特性」一章涉及到WS-Discovery。對於這一系列的WS-*規范,單單從頭到尾看一遍都需要花費不少時間,而我已經不太記得自己究竟看多少遍了。
《卷1》的整個內容基本上都圍繞著WCF本身,但《卷2》卻涉及到不少的背景知識。為了讓讀者對WCF有一個全面而深刻的了解,我在書中涉及到很多背景知識的介紹。比如「事務」一章中花費了很多文字介紹MSDTC和System.Transactions事務;「並發與限流」一章中有針對同步上下文的介紹;為了讓讀者能夠深入認識可靠會話的實現原理,我將其同TCP協議的機制進行類比;「隊列服務」一章中對MSMQ進行了系統的介紹;「傳輸安全」一章中更是涉及到針對非對稱加密以及NTLM和Kerberos認證原理的介紹。
由於寫作難度不小,加上寫作和資料收集只能在工作之餘進行,所以很多次都有中途放棄的念頭。很有意思的是,每次在我下定決心放棄寫作後沒幾天總是會收到《卷1》的讀者給我的留言,這些留言體現了對《卷1》的肯定,充滿了對《卷2》的期待。讀者的肯定和期待一次次給了我堅持下去的力量,前後經歷了兩年的時間終於完成了《卷2》,這算是對讀者的交代,也是對我自己的交代。
《卷2》完稿之後我開始為《卷1》的再版進行修訂。對於出版後的《卷1》我基本上很少翻看,因為我個人基本上不太喜歡翻看自己寫的東西,包括自己寫的400多篇博客文章。針對《卷1》的修訂讓我第一次完整地閱讀自己寫的東西,經過了寫作《卷2》的「折磨」,讓我對WCF有了更加深刻的認識,於是我基於對WCF最新的理解開始對《卷1》的內容進行大刀闊斧的修改。雖然《卷1》大體上還是保留著原來的結構,但是內容已經發生了巨大的改變。據我粗略估計,改動內容的比率基本上達到一半。
最後我將《卷2》和修訂後的《卷1》給李建忠和呂建偉(阿朱)老師幫忙審閱,李建忠老師建議增加關於WCF REST的內容,於是我在《卷1》中新加了「REST服務」一章。由於新的《卷1》已經難現往日模樣,在本書的策劃編輯張春雨老師的建議下我決定將原《卷1》和《卷2》作為一個整體分上、下冊出版,於是才有了你手中的這本《WCF全面解析》。 「實踐出真知」,不斷地在具體應用中進行實踐是學習WCF最有效的手段。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准,通過將所學的WCF知識應用到一個真正的應用之中,才能確保我們掌握的知識的正確性。實踐不但可以鞏固我們的所學,還會讓我們意識到不足。《WCF全面解析》在每一章節都會提供一系列的實例演示,讀者可以單獨下載這163個實例的源代碼。
② WCF和WebService的區別,有什麼優勢
WCF是微軟.NET戰略中的一大集成者,將.NET中各種網路通信技術集成在一起,構成了WCF。而Web Service是一個很通用的概念,在asp.net中就指一個web服務,wcf包含了所有.net以前的網路通信技術,當然也就包含了web service。
③ WCF的發展前景怎麼樣
可以說是ASP.NET Web Service升級版本 ,webservice進行了性能,數據加密、解密,託管宿主等多方面的擴展,最後的WCF是個很成熟的產品,將廣泛用於分布式開發
④ .NET 的 WCF 和 WebService 有什麼區別
微軟論壇的斑竹回答如下:
1.WebService:嚴格來說是行業標准,不是技術,使用XML擴展標記語言來表示數據(這個是誇語言和平台的關鍵)。微軟的Web服務實現稱為ASP.NET Web Service.它使用Soap簡單對象訪問協議來實現分布式環境里應用程序之間的數據交互。WSDL來實現服務介面相關的描述。此外Web services 可以注冊到UDDI中心.供其客戶查找使用。
後來微軟做了ASP.NET Web Service的安全,性能,數據加密、解密,託管宿主等多方面的擴展,稱為WSE系列,這個是過度產品,最高到WSE3.0.後來就是WCF時代。
2.WCF:其實一定程度上就是ASP.NET Web Service,因為它支持Web Service的行業標准和核心協議,因此ASP.NET Web Service和WSE能做的事情,它幾乎都能勝任,跨平台和語言更不是問題(數據也支持XML格式化,而且提供了自己的格式化器)。
但是WCF作為微軟主推一個通訊組件或者平台,它的目標不僅僅是在支持和集成Web Service,因為它還兼容和具備了微軟早期很多技術的特性。
根據微軟官方的解釋,WCF(之前的版本名為「Indigo」)是使用託管代碼建立和運行面向服務(Service Oriented)應用程序的統一框架。它使得開發者能夠建立一個跨平台的安全、可信賴、事務性的解決方案,且能與已有系統兼容協作。WCF是微軟分布式應用程序開發的集大成者,它整合了.Net平台下所有的和分布式系統有關的技術,如Enterprise Sevices(COM+).Net Remoting、Web Service(ASMX)、WSE3.0和MSMQ消息隊列。以通信(Communiation)范圍而論,它可以跨進程、跨機器、跨子網、企業網乃至於 Internet;以宿主程序而論,可以以ASP.NET,EXE,WPF,Windows Forms,NT Service,COM+作為宿主(Host)。WCF可以支持的協議包括TCP,HTTP,跨進程以及自定義,安全模式則包括SAML, Kerberos,X509,用戶/密碼,自定義等多種標准與模式。也就是說,在WCF框架下,開發基於SOA的分布式系統變得容易了,微軟將所有與此相關的技術要素都包含在內,掌握了WCF,就相當於掌握了叩開SOA大門的鑰匙。
⑤ 如何創建通過 WebSocket 進行通信的 WCF 服務
WebSocket是HTML5開始提供的一種瀏覽器與伺服器間進行全雙工通訊的網路技術。在WebSocket API中,瀏覽器和伺服器只需要做一個握手的動作,然後,瀏覽器和伺服器之間就形成了一條快速通道。兩者之間就直接可以數據互相傳送。
Cocos2d-x引擎集成libwebsockets,並在libwebsockets的客戶端API基礎上封裝了一層易用的介面,使得引擎在C++, JS, Lua層都能方便的使用WebSocket來進行游戲網路通訊。
引擎支持最新的WebSocket Version 13。
在C++中使用
詳細代碼可參考引擎目錄下的/samples/Cpp/TestCpp/Classes/ExtensionsTest/NetworkTest/WebSocketTest.cpp文件。
頭文件中的准備工作
首先需要include WebSocket的頭文件。
#include "network/WebSocket.h"
cocos2d::network::WebSocket::Delegate定義了使用WebScocket需要監聽的回調通知介面。使用WebSocket的類,需要public繼承這個Delegate。
class WebSocketTestLayer : public cocos2d::Layer, public cocos2d::network::WebSocket::Delegate
並Override下面的4個介面:
virtual void onOpen(cocos2d::network::WebSocket* ws);
virtual void onMessage(cocos2d::network::WebSocket* ws, const cocos2d::network::WebSocket::Data& data);
virtual void onClose(cocos2d::network::WebSocket* ws);
virtual void onError(cocos2d::network::WebSocket* ws, const cocos2d::network::WebSocket::ErrorCode& error);
後面我們再詳細介紹每個回調介面的含義。
新建WebSocket並初始化
WebSocket.org 提供了一個專門用來測試WebSocket的伺服器"ws://echo.websocket.org"。 測試代碼以鏈接這個伺服器為例,展示如何在Cocos2d-x中使用WebSocket。
新建一個WebSocket:
cocos2d::network::WebSocket* _wsiSendText = new network::WebSocket();
init第一個參數是delegate,設置為this,第二個參數是伺服器地址。 URL中的"ws://"標識是WebSocket協議,加密的WebSocket為"wss://".
_wsiSendText->init(*this, "ws://echo.websocket.org")
WebSocket消息監聽
在調用send發送消息之前,先來看下4個消息回調。
onOpen
init會觸發WebSocket鏈接伺服器,如果成功,WebSocket就會調用onOpen,告訴調用者,客戶端到伺服器的通訊鏈路已經成功建立,可以收發消息了。
void WebSocketTestLayer::onOpen(network::WebSocket* ws)
{
if (ws == _wsiSendText)
{
_sendTextStatus->setString("Send Text WS was opened.");
}
}
onMessage
network::WebSocket::Data對象存儲客戶端接收到的數據, isBinary屬性用來判斷數據是二進制還是文本,len說明數據長度,bytes指向數據。
void WebSocketTestLayer::onMessage(network::WebSocket* ws, const network::WebSocket::Data& data)
{
if (!data.isBinary)
{
_sendTextTimes++;
char times[100] = {0};
sprintf(times, "%d", _sendTextTimes);
std::string textStr = std::string("response text msg: ")+data.bytes+", "+times;
log("%s", textStr.c_str());
_sendTextStatus->setString(textStr.c_str());
}
}
onClose
不管是伺服器主動還是被動關閉了WebSocket,客戶端將收到這個請求後,需要釋放WebSocket內存,並養成良好的習慣:置空指針。
void WebSocketTestLayer::onClose(network::WebSocket* ws)
{
if (ws == _wsiSendText)
{
_wsiSendText = NULL;
}
CC_SAFE_DELETE(ws);
}
onError
客戶端發送的請求,如果發生錯誤,就會收到onError消息,游戲針對不同的錯誤碼,做出相應的處理。
void WebSocketTestLayer::onError(network::WebSocket* ws, const network::WebSocket::ErrorCode& error)
{
log("Error was fired, error code: %d", error);
if (ws == _wsiSendText)
{
char buf[100] = {0};
sprintf(buf, "an error was fired, code: %d", error);
_sendTextStatus->setString(buf);
}
}
send消息到伺服器
在init之後,我們就可以調用send介面,往伺服器發送數據請求。send有文本和二進制兩中模式。
發送文本
_wsiSendText->send("Hello WebSocket, I'm a text message.");
發送二進制數據(多了一個len參數)
_wsiSendBinary->send((unsigned char*)buf, sizeof(buf));
主動關閉WebSocket
這是讓整個流程變得完整的關鍵步驟, 當某個WebSocket的通訊不再使用的時候,我們必須手動關閉這個WebSocket與伺服器的連接。close會觸發onClose消息,而後onClose裡面,我們釋放內存。
_wsiSendText->close();
在Lua中使用
詳細代碼可參考引擎目錄下的/samples/Lua/TestLua/Resources/luaScript/ExtensionTest/WebProxyTest.lua文件。
創建WebSocket對象
腳本介面相對C++要簡單很多,沒有頭文件,創建WebSocket對象使用下面的一行代碼搞定。 參數是伺服器地址。
wsSendText = WebSocket:create("ws://echo.websocket.org")
定義並注冊消息回調函數
回調函數是普通的Lua function,4個消息回調和c++的用途一致,參考上面的說明。
local function wsSendTextOpen(strData)
sendTextStatus:setString("Send Text WS was opened.")
end
local function wsSendTextMessage(strData)
receiveTextTimes= receiveTextTimes + 1
local strInfo= "response text msg: "..strData..", "..receiveTextTimes
sendTextStatus:setString(strInfo)
end
local function wsSendTextClose(strData)
print("_wsiSendText websocket instance closed.")
sendTextStatus = nil
wsSendText = nil
end
local function wsSendTextError(strData)
print("sendText Error was fired")
end
Lua的消息注冊不同於C++的繼承 & Override,有單獨的介面registerScriptHandler。 registerScriptHandler第一個參數是回調函數名,第二個參數是回調類型。 每一個WebSocket實例都需要綁定一次。
if nil ~= wsSendText then
wsSendText:registerScriptHandler(wsSendTextOpen,cc.WEBSOCKET_OPEN)
wsSendText:registerScriptHandler(wsSendTextMessage,cc.WEBSOCKET_MESSAGE)
wsSendText:registerScriptHandler(wsSendTextClose,cc.WEBSOCKET_CLOSE)
wsSendText:registerScriptHandler(wsSendTextError,cc.WEBSOCKET_ERROR)
end
send消息
Lua中發送不區分文本或二進制模式,均使用下面的介面。
wsSendText:sendString("Hello WebSocket中文, I'm a text message.")
主動關閉WebSocket
當某個WebSocket的通訊不再使用的時候,我們必須手動關閉這個WebSocket與伺服器的連接,以釋放伺服器和客戶端的資源。close會觸發cc.WEBSOCKET_CLOSE消息。
wsSendText:close()
在JSB中使用
詳細代碼可參考引擎目錄下的/samples/javascript/Shared/tests/ExtensionsTest/NetworkTest/WebSocketTest.js文件。
創建WebSocket對象
腳本介面相對C++要簡單很多,沒有頭文件,創建WebSocket對象使用下面的一行代碼搞定。 參數是伺服器地址。
this._wsiSendText = new WebSocket("ws://echo.websocket.org");
設置消息回調函數
JSB中的回調函數是WebSocket實例的屬性,使用匿名函數直接賦值給對應屬性。可以看出JS語言的特性,讓綁定回調函數更加優美。四個回調的含義,參考上面c++的描述。
this._wsiSendText.onopen = function(evt) {
self._sendTextStatus.setString("Send Text WS was opened.");
};
this._wsiSendText.onmessage = function(evt) {
self._sendTextTimes++;
var textStr = "response text msg: "+evt.data+", "+self._sendTextTimes;
cc.log(textStr);
self._sendTextStatus.setString(textStr);
};
this._wsiSendText.onerror = function(evt) {
cc.log("sendText Error was fired");
};
this._wsiSendText.onclose = function(evt) {
cc.log("_wsiSendText websocket instance closed.");
self._wsiSendText = null;
};
send消息
發送文本,無需轉換,代碼如下:
this._wsiSendText.send("Hello WebSocket中文, I'm a text message.");
發送二進制,測試代碼中,使用_stringConvertToArray函數來轉換string為二進制數據,模擬二進制的發送。 new Uint16Array創建一個16位無符號整數值的類型化數組,內容將初始化為0。然後,循環讀取字元串的每一個字元的Unicode編碼,並存入Uint16Array,最終得到一個二進制對象。
_stringConvertToArray:function (strData) {
if (!strData)
returnnull;
var arrData = new Uint16Array(strData.length);
for (var i = 0; i < strData.length; i++) {
arrData[i] = strData.charCodeAt(i);
}
return arrData;
},
send二進制介面和send文本沒有區別,區別在於傳入的對象,JS內部自己知道對象是文本還是二進制數據,然後做不同的處理。
var buf = "Hello WebSocket中文,\0 I'm\0 a\0 binary\0 message\0.";
var binary = this._stringConvertToArray(buf);
this._wsiSendBinary.send(binary.buffer);
主動關閉WebSocket
當某個WebSocket的通訊不再使用的時候,我們必須手動關閉這個WebSocket與伺服器的連接,以釋放伺服器和客戶端的資源。close會觸發onclose消息。
onExit: function() {
if (this._wsiSendText)
this._wsiSendText.close();
⑥ Web Service和WCF的到底有什麼區別
Web Service是早期的技術實現了,也是soap的東西,採用的主要是http協議,假如是在C#上開發的話,需要寄宿在IIS上來實現。
WCF的話是相對較新的技術,裡面的basichttpbinding可以跟以前的ws進行通信,並且集成了大部分的通信協議(幾種http協議的實現以及net.Tcp實現、msmq、命名管道等實現),另外寄宿的宿主可以是命令行控制台、IIS、桌面程序等。
差別的話,感覺有這以下幾點[針對C#來說的]。
ws的話,編程模型沒有wcf的那麼好,具體的實現差別建議網路下,個人覺得wcf比較好。wcf可以用契約的介面方式來進行實現,而ws的話主要是通過繼承WebService的類來實現的,方法上添加WebMethod特性,WCF的話是通過服務契約來聲明(可以是介面也可以是類對象)
ws的話通用性比較強,跟java等ws也可以進行互相通信,然後假如是wcf發布的服務,除了basicHttpBinding這種綁定之外,其餘的幾種綁定基本上不能作為互相通信。例如命名管道跟net.Tcp都是,值得說的是這里的net.Tcp跟原生的tcp是不一樣的,內部實現上參考tcp的可靠連接機制進行了應用層的一套實現。
另外一點就是服務引用跟web引用上的,這個嚴格來說不能屬於兩者的區別,只是.net版本的區別,主要是針對客戶端對服務端發布好的服務進行的引用,服務引用生成的時候,會在配置文件上存在一份配置項,可以進行ABC終結點的配置,假如是web引用的話,會在setting中添加上一個硬編碼的地址。建議用服務引用。
還有一個就是客戶端調用服務端開發的時候,webservice的話,基本上只能通過服務端發布的地址來進行引用[應用的方式可以參考點3],或者通過服務端提供的wsdl文件來進行引用(該種方式一般比較少,因為需要提供文件,而不是通過公開的方式來進行介面的提供,無法應對服務變更後發布問題,但是確實有這個情況的存在)。而wcf的話,還存在可以通過提供契約文件(就是聲明了ServiceContract的那個介面文件)來進行服務的調用。
在介面層面的話,凡是IList<class T>以及IDictionary<class T>這一類的泛型實現都會在進行服務引用的時候,都會轉換為數組的,例如void F(IList<int>)會在引用後成為void F(int[])這種方式,而才用點4提供的契約文件的話就能保持方法的原始聲明。
個人建議的話,假如是新開發的系統基本上都才用wcf比較好,一個是介面的思想,一個是假如需要轉換為其他協議的話可以比較方便,只需要通過配置文件修改下就可以[當前前提是沒有用到特定協議的特定屬性,例如服務回調,有些協議是不支持雙向通信的]。而且也需要考慮發布的服務是否需要公開給別的語言進行通信。
另外說的性能在下降的話,大概說明下:
基本上針對應用的開發都是基於socket的開發,傳統的socket開發的話,是需要自己去實現整個通信框架的,包括多線程處理,IOCP等的實現[基本上.net的非同步通信模型在內部實現都會綁定好,IOCP是一個非同步模型,自行網路],二進制流的編碼處理[網路傳輸都是通過二進制的,例如utf8到二進制的轉換],tcp無邊界消息的處理[udp的話沒有這個,但是包體的大小也是有限制],通信協議的約定處理[例如ws跟wcf是採用soap這種,各種ws的約定,例如多少個位元組表示數據流的長度、數據的檢驗,還是數據加密位,也包括數據的位移處理],數據上拋模型跟數據回復模型[接受到數據後是需要上拋給業務層去進行處理的,然後也需要回復給客戶端,不過也不一定是這樣,看需求],還有各種針對性的處理,例如客戶端socket的保存[有可能對長期不適用的套接字要進行自動斷開的業務]。類似wcf這種東西的話,還有序列化跟反序列化的情況[序列化跟反序列化是性能開銷比較大的,例如序列化是通過反射來實現的,反射又是跟程序集的元數據有關的,屬於運行時行為],假如是自己實現tcp通信模型,就不一定會有序列化跟反序列化的通信模型了,而且wcf為了讓通信跟本地調用那樣以及標準的方面,位元組流都是比較大的,這里也會增加通信的帶寬【好比自定義的協議4個位元組的數據包長度+1個位元組的加密壓縮位+N個數據包位+X個位元組的檢驗位,這種的話實際用到的位元組就比較少了,因為在數據包裡面,可以會用2個位元組表示協議頭,例如ox0A表示登錄介面,再用4個位元組表示登錄名,4個位元組表示密碼等】。以上是簡單的對socket跟wcf\ws等協議的差別說明。socket跟wcf\ws對比的話,socket性能是最高的,高並發高響應的時候,這里是有差距的,技術上的話,socket需要更加多的技術支持[開發周期長,對人員要求高],而wcf在應用層面上基本無難度,就是一些配置,出現問題也大部分可以通過網路來處理。另外一個就是託管語言本身的問題,GC這塊的,GC回收的時候,是需要掛起堆棧上的線程的,而且GC的線程優先順序比自己所能創建的所有線程的優先順序都要高,等GC執行完畢的時候才能去執行自己的線程,wcf在堆對象上申請的空間也會更加多,自然導致GC會受到的概率也會更加大,這里也會可能導致wcf性能不如socket。基本上來說,C#的類都是引用對象,都是堆申請的,在引用計數超出的時候,都會被下一個GC[]操作去回收,真是個奇葩的事情。
總之,在ws跟wcf之間選擇的話,個人覺得優先選擇wcf好點。
如果是對性能要求較高[高並發等],或者是長連接再或者是需要用到UDP這種的話,就基本上無法用wcf跟ws這種了,wcf是沒有udp協議的,http協議也只是在tcp協議下的上層協議,底層發送的數據包跟實作是不通的。另外對於長連接,雖然wcf提供了類似回調這種情況機制,只是個人不推薦使用在這種長連接的場合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