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戲劇兩種》pdf下載在線閱讀,求百度網盤雲資源
《戲劇兩種》([德] 戈特霍爾德·埃夫萊姆·萊辛)電子書網盤下載免費在線閱讀
資源鏈接:
鏈接:https://pan..com/s/1zMBGSKIacQLet1qCrxoGCQ
書名:戲劇兩種
作者:[德] 戈特霍爾德·埃夫萊姆·萊辛
譯者:商章孫
豆瓣評分:7.9
出版社:上海譯文出版社
出版年份:1980-10
頁數:238
內容簡介:
《明娜·馮·巴恩赫姆》(Minna von Barnhelm),又稱作《士兵的幸運》,是萊辛創作的五幕喜劇。初稿於1763年。修改於1765年。定稿於1767年。
故事的情節並不復雜。但是所反映的社會現實意義,則遠遠超過所謂的「喜劇」的定義。整出喜劇的編排基本還是遵照亞力士多德的古典封閉戲劇的結構安排。五幕分別承擔了開端,發展,高潮,回降和結局的作用。人物雖然比更加嚴格的古典戲劇要稍多,達到10個,但是仍然不足以推翻它作為封閉結構的創作初衷。同時,本故事也嚴格遵守了時間和地點的統一。即故事發生在24小時間,地點是一家客店。
歌德曾高度評價過這部作品:這是一部反映了整個北德意志國家事件,七年戰爭所造成的畸形情況的作品。
在普奧七年戰爭間為普魯士一方服務的貴族青年,馬傑·馮·忒爾赫姆因為經濟糾紛產生的誤解而被免職。第一幕講述了他回到之前下榻的旅店,卻被勢利的店主因為沒有按時繳付房租為由趕到了一間破房。而新住進他過去的房間里的一位年輕小姐,則恰恰是來德累斯頓尋找她未婚夫——即馬傑的明娜。馮。巴爾赫姆小姐。明娜是薩克森鄉間的貴族小姐。與她女僕健女伴同行而來。馬傑雖然身陷困境,但是仍然沒有丟失他為人誠實善良的本心。他不但免除了一個寡婦死去的丈夫對自己的欠債,也堅決辭退了過於曾受惠於他的巡官的經濟援助,為了付清房錢,他抵押了自己和明娜的訂婚戒指給店主。
第二幕,店主上樓來詢問明娜的個人情況。並向她炫耀了自己新得的戒指。明娜一眼認出這是心上人的東西。追問之下,知道馬傑已經來到了此地。兩人最終見面,但是,馬傑為了不拖累明娜,於是再三說違心的話,為了讓明娜放棄對自己的愛情。明娜十分傷心。
第三幕,馬傑寫了一封信給明娜交待情況。傅朗西斯卡在和馬傑過去的巡官——保爾的交涉下彼此產生好感。明娜雖然讀了信卻准備對馬傑玩個小花招。以喚回他對她的愛情。
第四幕,傅朗西斯卡也加入了這場善意的欺騙。她騙馬傑說因為明娜拒絕了叔叔給她安排的婚事已經被取消了繼承權,眼下其實已經身無分文。而與此同時,明娜則遇見了前來找馬傑的國王的法國官員,官員向她轉述了對馬傑的誤解,以及不久復職信將遞到。
第五幕,馬傑恢復信心和勇氣,決定和明娜一起去承擔各種困難。此刻,復職信也剛到,馬傑愈發感到新生。他找明娜要她與他走,但是明娜則裝作不答應,並且將馬傑的訂婚戒指退給了他。馬傑卻誤以為明娜將他給她的訂婚戒指退回來,又氣又悲,以為她此來就是來退婚的,於是甩手將出。明娜意識到玩笑開大,連忙解釋,兩人終於和好如初。而傅朗西斯卡和保爾,也成了幸福搭檔。
劇中明娜通過身體演示,模仿未婚夫台爾海姆受到壓抑的視覺與聽覺感知,引導台爾海姆恢復自身的整體感知能力,成為完整的人。戲劇表達18世紀下半葉的德意志對構建感知整體性的呼籲——人要像重視理性那樣,重視自身的情感和感知能力。這既是對啟蒙運動理性至上觀念的反撥,又體現了啟蒙時期身體感知話語的重要地位。而這種對整體感知能力的追求,以及對理性與感性和諧統一的訴求,預示了啟蒙之後古典時代的即將到來。
《愛米麗雅·迦洛蒂》於1758年動手寫作,1772年完成並演出。劇本描寫文藝復興時期義大利的小城瓜斯塔拉統治者赫拉勒愛上了已經同阿皮阿尼訂婚的愛米麗雅。為了佔有她,赫拉勒縱容親信殺死阿皮阿尼,拐走愛米麗雅。當愛米麗雅的父親了解了全部真相之後,為保護她的聲譽,親手殺死了女兒。該劇為反封建戲劇開了先河。《愛米麗雅·迦洛蒂》的中心問題是愛米麗雅的悲劇,但這種悲劇卻是外在原因造成的。在愛米麗雅和她的父親身上,作者的道德觀念得到深刻的反映。對於這些人物說來,肉體的毀滅要比道德的沉淪好得多。該劇最大的成就,就在於它深刻地暴露和批判了封建貴族的黑暗統治和荒淫無恥的罪惡行為。它完成了作者所擬定的教育使命,同時也達到他的戲劇藝術的頂點。
《愛米麗雅·迦洛蒂》(1772)的故事發生在十五世紀的義大利,敘述一個親王想誘騙愛米麗雅,採用寵臣瑪里內利的計謀,在愛米麗雅去結婚的路上,僱傭一批強盜殺死她的未婚夫,把她騙到宮中。愛米麗雅的父親奧多雅多為了保護女兒的貞操,忍痛殺死了她。劇中的親王是德國十八世紀荒淫無恥的封建統治者的化身。瑪里內利是一個長於諂媚、善用陰謀詭計的宮廷侍從。愛米麗雅是市民道德教育下安分守己、未通世故的女子。劇中最有典型意義的人物奧多雅多是一個沒落貴族,他具有資產階級思想,痛恨統治者,不願和宮廷交往,但他軟弱無力,只採取躲避的態度。女兒被騙入宮,在他心裡引起「理智和憤怒」的交戰,他要為「受害的道德報仇」。他殺死女兒,便認為保存了她的貞操,取得了道義上的勝利。這體現了德國資產階級的特點。他們厭惡封建統治階級的道德敗壞,但是沒有力量向統治階級進行面對面的斗爭,只能用市民道德來和它對抗。這是德國文學中一部傑出的市民悲劇。
作者簡介:
萊辛(1729.01.22~1781.02.15),德國人,生於德國的薩克森,萊比錫大學畢業,德國啟蒙運動時期劇作家、美學家、文藝批評家。生於勞西茨地區的卡門茨(Kamenz),父親是牧師。
1746年入萊比錫大學學神學,同年寫出處女作是喜劇《年輕的學者》。1760年之 前,從事編 輯和撰稿工作,主編過《柏林特許報》文學副刊等。創作了《薩拉·薩姆遜小姐》(1755)和翻譯了《狄德羅先生的戲劇》(1760)。之後完成了反普魯士的喜劇《明娜·封·巴爾赫姆》(1767)。漢堡劇院成立後任戲劇藝術顧問,並寫成《漢堡劇評》。之後又完成名悲劇《愛米麗雅·迦洛蒂》(1772)、《智者納旦》(1778),與《薩》劇構成萊辛的三大名劇。評論集是《新文學通訊》和《漢堡劇評》。前者有17封信,基本上包括了他戲劇理論的主要觀點:創立與本民族歷史和現實緊密結合的民族文學和戲劇;民族戲劇不應以法國古典主義戲劇為模式而應以莎士比亞和英國戲劇為榜樣,同時還吸收自己的民族傳統。後者是由104篇評論組成,也概括了他的理論觀點,崇尚亞里士多德和莎士比亞而泛古典主義戲劇。
萊辛1781年死於Braunschweig。
萊辛工作和生活的時代恰逢德國思想史上的一個重要節點——在他之前,以斯賓諾莎和萊布尼茨為代表的理性主義學派大行其道;在他身後,德國唯心主義浪潮開始興起。在文學上,是萊辛讓德國文學擺脫了高特雪特的束縛,也即是在模仿法國的基礎上發展的新古典主義的束縛;是萊辛把德國文學帶進了一個突飛猛進的時代,德國文學界開始推崇莎士比亞的作品;之後,德國文學進入了以歌德和席勒為代表的時代,也就是從這個時期開始,德國文學界對於古典主義有了全新的理解。在宗教上,他在天主教和當時的激進派之間斡旋調停。而他所作的一切,都是在德國尚未統一的背景下完成的。
萊辛在諸多方面都有涉獵,包括文學和文學批評、神學和哲學、評論、通訊和翻譯。即使是不了解萊辛作品的重要性和他本人的多才多藝,人們還是能夠看出他身上的一些特點來,這些特點不斷地體現出來,同時又保持著相當的一致性。萊辛有一種很靈活,同時又很全面的辯證思維模式。對他來說,思考就像是一個探索的過程;有些思想離經叛道(除了有關上帝的思想),也沒有什麼可靠的依據,卻也能夠為他指引方向。也就是因為如此,萊辛雖然涉獵廣泛,但他卻要不知疲倦地來質疑一切。他抨擊當時盛行的觀點和所謂的「真理」。雖然他的那種辯論熱情有時候的確是讓人覺得近似於粗魯,但這種熱情卻正是他身上光輝的閃耀。他相信「在矛盾中發展」的觀點,也相信教育是進步的階梯。《殘篇》是他早期一部未完成的作品,於1784作者死後付梓。在這部作品中,萊辛認為,人類只可以接近完美,而純粹的完美只留存於上帝手中。這一思想貫穿於他的作品始終。在《智者納坦》和他最後一部完整的戲劇《人類的教育》中,這一觀點體現到了極致。盡管在啟蒙運動時期的思想家中,秉承「教育是進步的階梯」的人並不鮮見,但是無論是在自己的生活還是工作中,萊辛都拒絕去默許理性主義者關於教育的觀點——理性主義者認為,原因或者理性可以推理出一個符合邏輯的結果,而理性認識就可以通過理解這一過程來進行訓練。在萊辛的個人生活中,他喜歡在學術研究之餘去戲院、咖啡廳和酒吧之類的地方走走,或在賭桌上試試手氣。有位學者指出,在萊辛早期的評論中,他對那些不光有思想上的光輝,也能夠讓內心受到感染的書籍都給出了積極的評價;在這些評論中也能夠看出,為什麼在他之後的神學著作中,萊辛更注重「感覺上的基督教」而不是「理性中的基督教」。萊辛的神學研究也影響到了他的文學創作。文學應該為社會意識服務,也應當擔負起道德教化的作用。這種說法在萊辛的觀念中並不少見。盡管如此,萊辛還是與理性主義者在這點上劃清了界限,因為他認為,光靠理性是無法達成這一目標的。而有時候,萊辛會把戲劇舞台稱為是他自己的「佈道壇」。萊辛最後還是把自己的同情給了那些最弱小的人,也就是那些沒有能力為自己辯護的人們。對於那些被宣布為異端的人的作品,他挖掘出了更深刻的內涵;對於那些飽受非議的古今各類作品,萊辛為它們恢復了應有的榮譽;他還把一個被稱為「社會的棄兒」的猶太人,塑造成了舞台上一個振奮人心的英雄。萊辛與猶太裔哲學家摩西.門德爾松(1729-1786)有長久的友誼,也與共濟會的成員有頻繁的交往——而這些都表明,萊辛在踐行著社會平等、政治平等和宗教平等的理念。
『貳』 《JerusalemTheBiography》pdf下載在線閱讀,求百度網盤雲資源
《Jerusalem》(Simon Sebag Montefiore)電子書網盤下載免費在線閱讀
資源鏈接:
鏈接: https://pan..com/s/1DGOnIsQBv_8rp2AQNKW9Hg
書名:Jerusalem
作者:Simon Sebag Montefiore
出版社:Orion Publishing Group
出版年份:2011-5-1
頁數:672
內容簡介:
Jerusalem is the universal city, the capital of two peoples, the shrine of three faiths; it is the prize of empires, the site of Judgement Day and the battlefield of today's clash of civilisations. From King David to Barack Obama, from the birth of Judaism, Christianity and Islam to the Israel-Palestine conflict, this is the epic history of 3,000 years of faith, slaughter, fanaticism and coexistence. How did this small, remote town become the Holy City, the 'centre of the world' and now the key to peace in the Middle East? In a gripping narrative, Simon Sebag Montefiore reveals this ever-changing city in its many incarnations, bringing every epoch and character blazingly to life. Jerusalem's biography is told through the wars, love affairs and revelations of the men and women - kings, empresses, prophets, poets, saints, conquerors and whores - who created, destroyed, chronicled and believed in Jerusalem. As well as the many ordinary Jerusalemites who have left their mark on the city, its cast varies from Solomon, Saladin and Suleiman the Magnificent to Cleopatra, Caligula and Churchill; from Abraham to Jesus and Muhammad; from the ancient world of Jezebel, Nebuchadnezzar, Herod and Nero to the modern times of the Kaiser, Disraeli, Mark Twain, Rasputin and Lawrence of Arabia. Drawing on new archives, current scholarship, his own family papers and a lifetime's study, Montefiore illuminates the essence of sanctity and mysticism, identity and empire in a unique story of the city that many believe will be the setting for the Apocalypse. This is how Jerusalem became Jerusalem: the only city that exists twice - in heaven and on earth.
作者簡介:
西蒙•蒙蒂菲奧里(Simon Sebag Montefiore)
生於1965年,曾在劍橋大學攻讀歷史。
他是英國皇家文學學會研究員,耶路撒冷舊城外第一座猶太住宅區的建造者摩西•蒙蒂菲奧里爵士的曾孫,紀錄片《耶路撒冷:一座聖城的誕生》()主持人。
他的作品被翻譯成三十五 種語言,暢銷多個國家,曾獲得英國科斯塔傳記獎、美國《洛杉磯時報》傳記圖書獎、法國政治傳記大獎,以及奧地利克萊斯基政治文學獎等眾多大獎。
《新聞周刊》評論蒙蒂菲奧里說,他能將龐大的歷史書籍寫成極為好看的驚悚作品;他知道怎樣才能讓歷史變得淺顯易懂;他的博學、睿智使人忍不住想向美國國務卿推薦,聘請他擔任幕僚。
張倩紅(譯者)
猶太文化研究專家,中國中東學會常務理事,中國世界民族學會常務理事,中國世界現代史研究會理事,河南大學副校長。其在猶太學領域所作的貢獻獲得國內外學術界的廣泛認可,是首位在劍橋大學Journal of Jewish Studies上發表論文的亞洲學者,也是2008年以色列六十周年國慶大典上兩位接到佩雷斯邀請的中國學者之一。
馬丹靜(譯者)
法學博士,畢業於中國社會科學院俄羅斯東歐中亞研究所,現為河南大學猶太—以色列研究中心研究人員,主要從事猶太—以色列史研究。
『叄』 《黑信封》pdf下載在線閱讀,求百度網盤雲資源
《黑信封》([羅馬尼亞] 諾曼·馬內阿)電子書網盤下載免費在線閱讀
資源鏈接:
鏈接:https://pan..com/s/1C4k3Qg1ffsYJKmbmc--kQA
書名:黑信封
作者:[羅馬尼亞] 諾曼·馬內阿
譯者:鄒亞
豆瓣評分:8.7
出版社:新星出版社
出版年份:2021-1
頁數:352
內容簡介:◎古根海姆獎、麥克阿瑟天才獎 、美國國家猶太圖書獎、諾尼諾國際文學獎、美第奇外國小說獎獲獎作家
◎得到菲利普·羅斯、索爾·貝婁、君特·格拉斯、奧爾罕·帕慕克高度贊譽
------------------------------------------------
★內容介紹
在「精神病人」托萊亞的眼裡,布加勒斯特的這個春天燦爛瘋狂,彌漫著躁動、毒素和乖張。這位出身高貴的知識分子,少年時代因一起交通事故惹下命案,留下心理創傷;青年時代,才華橫溢的他又因「道德問題」被迫離開教師崗位,曾被投入大牢,又被離奇釋放,命運跌宕,與世界格格不入。為了解開40年前哲學家父親老馬爾庫·萬恰的死亡之謎,還有萬恰家族一夜之間突然衰敗的重重疑雲,舉止怪異、目空一切的托萊亞掙扎、周旋在這個極權統治下的物質匱乏、精神蒼白的社會里,以無與倫比的洞察力撕扯著一張張假面具,卻發現自己不可救葯地陷入一張懸念迭生的大網……全書由一個個似是而非的場景構成,組成了一幅令人震撼的20世紀80年代羅馬尼亞知識分子的風貌畫卷。
------------------------------------------------
★名家推薦
除了馬內阿,沒人可以如此成功地用一種逼真而令人窒息的方式來描述獨裁的氣氛。——君特·格拉斯(諾貝爾文學獎得主)
馬內阿是一位偉大的作家,他可以在一個徹底的荒漠里成長。在他的傑作里,他解釋了在時間里尋根和放逐,眾所周知,像摩西一樣,他永遠也不會到達真正的福地。——克拉迪奧·馬格利斯(義大利作家)
一個卡夫卡式的寓言世界傾覆在我們這噩夢般的世紀,這是一本神秘的、深刻的、引人入勝的小說。——愛德華·赫西(美國詩人)
作者簡介:諾曼·馬內阿 Norman Manea
1936年出生於羅馬尼亞。納粹集中營的倖存者。1986年因當時的政治社會環境離開羅馬尼亞,先到西柏林,1988年到美國,從此在美國紐約定居,並以執教、寫作為生。代表作有《歸來》《巢》《黑信封》《法定幸福》《十月,八點鍾》等。
馬內阿是當今世界被翻譯得最多的羅馬尼亞作家,諾貝爾文學獎的有力競爭者,與塔赫·米勒並稱為羅馬尼亞最耀眼的「雙子星座」。有評論者認為馬內阿是比昆德拉更深刻、更純粹的東歐作家,甚至把他比作卡夫卡的繼承者。他的作品不僅被認為是近半個世紀東南歐文學的驕傲,也是當代世界文學罕有的精品,在世界各國獲得了許多文學大獎。
『肆』 《西方宗教學名著提要》pdf下載在線閱讀,求百度網盤雲資源
《西方宗教學名著提要》(孫亦平 編)電子書網盤下載免費在線閱讀
資源鏈接:
鏈接:
書名:西方宗教學名著提要
作者:孫亦平 編
豆瓣評分:8.2
出版社:江西人民出版社
出版年份:2002-5
頁數:1005
內容簡介:本書收錄的主要是西方宗教學創立以來的著名學者具有代表性的著作,以期通過這些著作來反映西方宗教學的大致風貌。根據實際情況,本書以中譯本的西方宗教學名著為主,同時也適當收入了少量十分重要而尚未譯成中文的外文原著,以使本書的內容更加豐富。 本書從已譯成中文的當代基督教神學著作中選擇了少量比較有代表性的著作,放在宗教學名著之後,供讀者參閱,以便從更廣闊的背景或領域來了解當代西方宗教學的發展態勢以及與基督教神學互動發展的進路與特色。
【圖書目錄】 - 西方宗教學名著提要
呂大吉 序一
卓新平 序二
孫亦平 前言
麥克斯·繆勒 《宗教學導論》(1870年)
愛德華·泰勒 《原始文化》(1871年)
麥克斯·繆勒 《宗教的起源與發展》(1878年)
威廉·詹姆斯 《宗教經驗之種種》(1902年)
馬克斯·韋伯 《新教倫理與資本主義精神》(1904-1905年)
列維·布留爾 《原始思維》(1910-1922年)
愛彌爾·杜爾凱姆 《宗教生活的基本形式》(1912年)
西格蒙德·弗洛伊德 《圖騰與禁忌》(1913年)
馬克斯·舍勒 《愛的秩序》(1913-1917年)
馬克斯·韋伯 《儒教與道教》(1915年)
魯道夫·奧托 《論「神聖」》(1917年)
詹姆斯·喬治·弗雷澤 《金枝》(1922年)
馬丁·布伯 《我與你》(1923年)
恩斯特·卡西爾 《神話思維》(1925年)
馬林諾夫斯基 《巫術、科學、宗教與神話》(1925-1926年)
威廉·施密特 《原始宗教與神話》(1930年)
亨利·柏格森 《道德與宗教的兩個來源》(1932年)
范·德·萊烏 《宗教的本質與表現形式》(1933年)
列夫·舍斯托夫 《雅典和耶路撒冷:宗教哲學論》(1938年)
西格蒙德·弗洛伊德 《摩西與一神教》(1939年)
米夏·伊利亞德 《宇宙和歷史》(1949年)
埃利希·弗洛姆 《精神分析與宗教》(1950年)
拉德克利夫·布朗 《原始社會的結構和功能》(1952年)
米夏·伊利亞德 《神聖與世俗》(1957年)
克里斯托弗·道森 《宗教與西方文化的興起》(1958年)
約阿欣·瓦哈 《比較宗教學》(1928年)
約翰·希克 《宗教哲學》(1963年)
埃文斯·普理查德 《原始宗教理論》(1965年)
彼得·貝格爾 《神聖的帷幕--宗教社會學理論之要素》(1967年)
彼得·貝格爾 《天使的傳言--現代社會與超自然的再發現》(1969年)
羅伯特·N·貝拉 《超越信仰:後傳統世界的宗教研究》(1970年)
英格 《宗教的科學研究》(1970年)
R·露伊卡 《宗教與現代科學的興起》(1973年)
埃里克·J·夏普 《比較宗教學史》(1975年)
約翰·麥奎利 《20世紀宗教思想-1900年-1980年的哲學與神學之邊緣》(1981年)
賴齊克·柯拉柯夫斯基 《宗教:如果沒有上帝……》(1982年)
羅納德·L·約翰斯通 《社會中的宗教:一種宗教社會學》(1983年)
斯特倫 《人與神--宗教生活的理解》(1985年)
布朗 《宗教心理學》(1987年)
鄧尼絲·卡莫迪 《婦女與世界宗教》(1989年)
加里·W·特朗普 《宗教起源探索》(1990年)
卡爾·巴特 《教會教義學》(1932年)
迪特里希·朋霍費爾 《獄中書簡》(1951年)
保羅·蒂里希 《文化神學》(1959年)
約翰·麥奎利 《談論上帝》(1967年)
漢斯·昆 《論基督徒》(1974年)
小約翰·科布、大衛·格里芬《過程神學:一個引導性的說明》(1976年)
J·B·默茨 《歷史與社會中的信仰》(1977年)
H·奧特 《不可言說的言說》(1978年)
孫亦平 後記
『伍』 求《人生永遠沒有太晚的開始》by摩西奶奶全文 txt或pdf格式都可以!不勝感激!
【作 者】(美)摩西奶奶著;老薑,張美秀翻譯
【ISBN號】978-7-5133-1624-8
【頁 數】 152
【原書定價】39.80
【主題詞】人生哲學-通俗讀物
【中圖法分類號】B821-49
『陸』 《人生只有一次,去做自己喜歡的事》pdf下載在線閱讀,求百度網盤雲資源
《人生只有一次,去做自己喜歡的事》([美國] 摩西奶奶)電子書網盤下載免費在線閱讀
資源鏈接:
鏈接:https://pan..com/s/1-E2JvyvXgq_HrPQE_Y9scQ
書名:人生只有一次,去做自己喜歡的事
作者:[美國] 摩西奶奶
譯者:姜雪晴
豆瓣評分:7.3
出版社:北京聯合出版公司
出版年份:2015-4-1
頁數:192
內容簡介:
編輯推薦
美國摩西奶奶基金會唯一授權,摩西奶奶後人欽定譯者姜雪晴翻譯並親自推薦
風靡全球、火爆網路的摩西奶奶生前經典作品首次出版,寫給萬千讀者的治癒之作!
影響馬雲、稻盛和夫、俞敏洪、李嘉誠、渡邊淳一、梵高、村上春樹等無數成功人士的根本力量
摩西奶奶說,怎樣才是最好的一生?其實,求很簡單。做你自己喜歡的事情,與你喜歡的人在一起。上帝會高興地幫你打開幸福之門。
人到底該在什麼時候做什麼事,並沒有誰明確規定。如果我們想做,就從現在開始。
該書尚未出版,片言只語便流傳於微博、博客、豆瓣、貼吧、各大論壇,引發網友熱烈討論
摩西奶奶是美國最著名做多產的畫家之一,她76歲開始拿起畫筆,大器晚成。數十年來,摩西奶奶的影響力跨越國界,直至加拿大、英國、法國、德國、墨西哥、中國、日本等諸多國家和地區,影響了一代又一代的年輕人,給予他們生活與工作中源源不斷的動力與啟迪。
《人生只有一次,去做自己喜歡的事》是摩西奶奶生前經典之作,由美國摩西奶奶基金會獨家唯一授權,摩西奶奶後人欽定譯者姜雪晴翻譯並親自推薦。
全書完美再現了摩西奶奶清新溫雅的筆觸,她用自己百年人生的經歷娓娓道來,講述人生的真諦與本質。從七十歲前的田園生活,到年近八十開始繪畫,摩西奶奶將一切過往感悟緩緩寫出,睿智又精煉,從容而樂觀,猶如一道心靈溫泉,給迷茫與困惑中的年輕人帶來啟示與激勵。正如,她在本書序言中所說:「在我們漫長而又短暫的一生中,找到自己發自內心喜愛去做的事情,堅持做下去。讓這一點點小小的堅持,帶給我們微妙的喜悅。」
作者簡介:
摩西奶奶是美國最著名做多產的畫家之一,她76歲開始拿起畫筆,大器晚成。數十年來,摩西奶奶的影響力跨越國界,直至加拿大、英國、法國、德國、墨西哥、中國、日本等諸多國家和地區,影響了一代又一代的年輕人,給予他們生活與工作中源源不斷的動力與啟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