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南宋寒冷期
飲食與氣象
人體必須每天攝入一定量的熱量和蛋白質等營養素 ,但不同民族各種營養素攝入量和差異較大,這可能和體格, 飲食習慣以及經濟發展有關,不可否認,氣象條件的影響也不右忽略。同一個人在不同的季節營養素的攝入量是不相同的,這明顯與氣候的季節變化相一致。夏季,人體攝入的熱量和蛋白質要比冬季少得多。據資料統計, 氣溫的人體攝入的熱量呈明顯的直線(負)相關。
氣候環境對飲食習慣有較大影響。在高溫高濕的夏季,人們食慾不振,愛吃含水分、澱粉和糖分多的食品和有香氣、刺激性強的食品。冬季人們的食慾較好,愛吃發熱量大、含脂肪和蛋白質高的食物。在陰冷、 濕潮和高寒山區,多食辣椒可防止消化液泌減少和胃腸蠕動減弱。在涼季高濕地區食辣椒還可防止風濕病和腰肌病。
氣象條件的季節變化決定了食物生產的季節變化。糧食、蔬菜和水果都有不同的生育期,對溫度、光照、水分都有不同的要求,所以不同季節就有不同的糧食、蔬菜、水果面市以滿足需要。這一特點變得不很明顯。但是,只是某季節上市的新鮮貨味道最佳,營養最多。
氣象條件的季節變化也決定了食物需求的季節變化。不同季節人的所需食物的種類差異較大,如夏季,水分含量高,澱粉和糖分多的食品較受歡迎,啤酒銷量最大,而冬季脂肪和蛋白質含量較高的食物消耗較多。
(http://www.geo.ntnu.e.tw/laboratory/climate/word/200012.pdf)飲食與氣候
在北宋的時候,飲食形成了南食和北食兩大系統,因為氣候條件的不同,小麥喜
好寒冷乾燥的氣候,水稻則需要溫暖潮濕的環境才能生長,因此北食以麥面類為主
食,南食則以稻米製品為主食.但到了南宋初年,南方小麥產量激增,南宋臨安府的
飲食店中,麵食店明顯增多,麵食製品也更加豐富.吳自牧《夢粱錄》卷十三〈天曉
諸人出市〉中記載著最熱鬧大街上的麵食店「通宵買賣,交曉不絕」,幾乎處處都有
麵店.另外種類也增加很多,湯餅不僅成為煮餅或面片湯,而且主要成為各種面條.
黃庭堅的詩中說:「湯餅一杯銀線亂」具體的說明湯餅也是一種白面條,而在臨安府
的飲食店中也有十幾種面條供應.麵食的大量增加除了資料中記載的因為北人南遷,
「西北流寓之人遍滿」,造成麵粉消費量激增之外,氣候因素也是很重要的一環.在
南宋的時候(西元十二世紀),是中國氣溫相當寒冷的時期,也正因為如此,南方才能
栽種大量的小麥,出現南方農民「競種春稼,極目不減淮北」.如果單單因為社會需
求量增加,而沒有氣候環境的配合,是不可能輕易就改種大量的小麥的,而且南方農
民競相種的是「春稼」,由此可知當時的氣候是很寒冷的,因此無法種植冬麥,必須
種植春麥.所以我們相信這項糧食作物栽種的變化,和當時的氣候環境有相當大的關
系.
在宋代的葷菜方面,北宋時北方以羊肉為主,南方則以豬肉為主,這應該也是氣
候因素使然,豬能提供的熱量較牛羊為少,所以北方人很少吃豬肉.到了南宋的時候,
雖然臨安的豬肉食品還是佔大多數,而且有肉市和豬行的形成,但羊肉在食品中也占
有了很高的比重,根據推測,就如同糧食作物的情形一般,除了北方人飲食習慣的影
響之外,南方氣候趨於寒冷應該也是原因之一.
宋代是中國史上糖果食品和甜食突飛猛進的時期.例如臨安市場上有各式各樣的
水果糖,像西川乳糖獅子,麝香糖,杏仁糖,五色糖等等,還有專供兒童食用的「戲
劇糖果」,而且品質都很好,尤其乳糖(類似今天的牛奶糖)還有止渴去煩和解酒毒的
功效.另外糖還被添加到米食和麵食中,製成各種甜食.例如米食有豆沙加糖粥,糖
粥,蜂糖糕,糖蜜巧粽,糖蜜糕等;麵食有糖肉饅頭,活糖豆沙餡春卷,薑糖饅頭,
月餅等等.而這些糖果和甜食的大量出現,可能是因為氣候冷,人體需要較多的熱量,
為了因應這種情況而產生的.
飲茶的習慣在唐代開始出現,而到宋代才普及到日常生活中.宋代的茶葉分為片
茶,散茶和臘麵茶三種.北宋為了克服蒸青片茶有苦味的缺點,發明了蒸青散茶,到
了南宋的時候又進一步改良發明了炒青散茶,飲用的時候全葉沖泡,而且宋代人在飲
用茶的時候已經普遍不加鹽,姜或香料等調味料,為的是要保持茶葉的真味.宋代人
將茶葉看成和米,鹽同樣重要的生活必需品,所以以很多鑒賞茶葉的方法,鬥茶的風
氣十分盛行,例如唐庚的《鬥茶記》提出茶不問團或胯,要之貴新;水不問江或井,
要之貴活.這些都在在顯示出茶對於宋代人民的重要.而為何茶會在宋代這麼受到重
視的原因也可能和氣候有關.茶喜歡生長在涼爽,潮濕,多雲霧的氣候條件下,而根
據竺可楨先生的研究,我們知道宋代是中國歷史上氣溫較低而且水患較多,較濕潤的
時期,而這種氣候環境剛好適合茶葉的生長,而且在寒冷的時候人們也比氣溫溫暖的
時候喜歡喝熱茶,所以茶在宋代的普及可能也有氣候的因素包含在內.
在當時的北方先後有遼,金兩個政權.因為中國北方的氣候寒冷而乾燥,植物不
容易生長,故最初契丹人的主要飲食以肉,乳為主.《遼史 營衛志》中說,「契丹之
初,草居野次,靡有定所」,「生生之資,仰給畜牧,績毛飲湩,以為衣食」.但是慢
慢隨著契丹政權南下,穀物類也成為契丹人的主食之一,又因為緯度,氣溫的不同,
所食用的穀物也有所差別,例如當時的南京析津府(今北京地區)出產黍,稷,稻等,
而渤海故地(今東北地區)則主要為粟,麥,穄(糜)等.另外契丹人以肉,乳為主食,
又因為天寒而缺少蔬菜水果,所以飲茶遂成為日常生活中的重要內容,只是茶葉並不
是當地栽種,而是從北宋進口的.
到了金代,由女真人的傳統食品中也可以看出深受氣候的影響.在遼金之際,遼
東一代的民間流行製作一種稱為「蜜糕」的點心,其中很重要的原料是松實和胡桃肉,
由此可知當地氣候寒冷,有大量的針葉林,民眾就地取材利用針葉林的果實製作食
品.另外因為北方的氣候寒冷, 很少有新鮮的蔬菜可食用,所以金人多半會腌制咸
菜和酸菜,以便長久貯存.在這個時期比較特別的是西瓜的深受歡迎,曾經出使金朝
的南宋使者范成大寫過一首題為〈西瓜園〉的詩:「碧蔓凌霜卧軟沙,年來處處食西
瓜.形模濩落淡如水,未可蒲萄苜蓿誇.」詩人在題下注:「味淡而多液,本燕北種,
今河南皆種之.」現今大家的印象中,西瓜是生產在炎熱的夏季,但在當時反而是由
較為寒冷的北方再南傳到宋地,除了當時南北文化,物種的相互交流之外,我們猜想
同時可能也因為宋代的氣候變得較為寒冷,因此原本能適應北方氣候的西瓜,慢慢的
往宋地遷移.
參考資料:http://www.ceass.com/infolist.jsp?info_id=12712&info_type=120
② 小升初入學考試復習資料
《數學小升初入學考試名校名試卷復習測試模擬真題假期作業(小學生家長慧整理)》網路網盤資源免費下載
鏈接:https://pan..com/s/1dGA9Hw-y86QRObmE3Jxypg
③ 快速提高閱讀速度的方法
「速讀」就是首先要讀得快,在快速閱讀中掌握理解和記憶。讀得快,要求對所讀書籍或文章的理解得快,記得快,講究看書的「高效率」。否則,一味求快,浮光掠影,沒有效果,快了也沒用。精英特速讀記憶專家認為:「快速閱讀的能力包含著快速理解和快速記憶的能力。快,容許略,不容許粗,更不容許錯。快速閱讀的能力不是一個孤立的能力,理解、記憶、速度三個方面構成閱讀能力的整體,因此,我們的速讀訓練還必須從以下五個方面來增強速讀能力:
一、掌握看書掃視法。
要讀得快,就要眼睛看得快。小學生開始讀書的時候,往往要用手指著書上的字,一個一個念,這樣讀書當然是慢的。我們要讓學生養成以詞句為單位的整體性閱讀的習慣,學會合理掃視,糾正按「字」閱讀、默讀時動嘴、眼動沒有規律等不良習慣,逐步擴大學生的「視知覺廣度」。「視知覺廣度」大,由於眼球注視時間短和中途回視的次數少,其閱讀的平均速度就比較快。據我們上萬學員的訓練體會可以看出「有經驗的閱讀者每一次注視所能閱讀的內容至少是初學閱讀者的三倍」。用「掃視法」訓練速讀的方式是很多。除了運用我們的訓練軟體外,還可以可用卡片、幻燈或個人電腦來展示片語、句子、句群,在規定時間內要求每個學員盡量地掃視,後回答。例如「白求恩同志是加拿大共產黨員,五十多歲了,為了幫助中國的抗日戰爭,受加拿大共產黨和美國共產黨的派遣,不遠萬里,來到中國。」然後問學生「什麼人?什麼事?什麼地方?什麼原因?怎樣來的?」等問題,要學生回憶這些句子,同時也使他們明白記敘文章的五個要素,進而全面掌握掃視法,自如地用整篇(段)文章進行掃視訓練。
二、掌握看書搜索法。
要提高閱讀速度,具有看書時的快速搜索能力是必要的。即在看書時能快速找到所需文章目錄,文章重點或你對文章所關心的部分。我們在訓練中必須養成學員有目的有重點地進行閱讀的習慣,使他們在閱讀時善於發現重點,善於發現新問題、新觀點和新材料。這可以用提要法進行訓練。訓練的材料,可以用訓練文章中的「短篇」、「閱讀」的閱讀文章。對這些各類文章要求學員能抓住各段大意。掌握段意最方便的辦法是抓「主句」,也就是抓住說明全段主要意思的句子。例如《崇高的理想》一文中第五自然段開頭一句:「理想問題,實際上是一個人的世界觀問題。」這就是主句。其次,要求學員能夠迅速抓住文章的脈絡。例如《卓越的科學家竺可楨》一文是按邏輯順序來安排的,文章從五個方面表現竺可楨同志在向科學高峰進軍中不辭勞苦、鞠躬盡瘁的革命精神和嚴肅認真、一絲不苟的治學態度。
三、掌握速讀中心法。
這種快速閱讀技巧就是要求學員在訓練中能迅速找到所看書本或文章的中心思想。有的文章,標題就說明了中心思想(如《要造成一種****空氣》),有的在文章開頭和結尾點明中心思想(例如《講講實事求是》、《為了六十一個階級弟兄》),有的則通過主要事件來表達中心思想,只要根據主要事件,就能很快確定中心思想(例如《荷花澱》、《反割頭稅的斗爭》)。
四、掌握速讀概括法。
通過快速閱讀要求學員能看清書籍或文章的內容提要,迅速把握文章主要脈絡和大意。有的是寫情節提要(如《「老虎團」的結局》),有的寫中心論點和分論點(如《民族的科學的大眾的文化》)。有的可制圖表(如《人類的出現》)。第五,要求學生摘錄警句(例如《記念劉和珍君》)和佳句(如《土地》、《秋色賦》)等。這幾種要求,不是讀每篇文章都要做到的。根據不同的閱讀材料和學生的不同特點,提出不同的要求,久而久之,就能使學生養成正確的學習方法和學習習慣,提高閱讀的效率。
五、 掌握速讀提問法。
看書與做事一樣如果想要好的效果,在起初必須有明確的目標和看書指向,即需要向書中了解和掌握什麼東西,記憶什麼內容,特別是在面臨考試復習是看書,目的性就更要明確。這樣看書時我們就容易形成帶著問題去看書和復習課文的習慣,這樣往往事半功倍了。葉聖陶先生說過,「無論閱讀何種書籍,要把應當記憶的記憶起來,把應當體會的體會出來,把應當研究的研究出來,總得認清幾個問題──也可以叫做題目」。「善於讀書的人,一邊讀下去,一邊自然會提出一些問題和題目來」。在培養速讀能力時,可提出一些問題,要學員能迅速閱讀後解答,例如教《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准》時可提問:為什麼說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是社會實踐?學員要迅速在書上找到一段話作為答案:「這是因為──科學史上的無數事實,充分說明了這個問題。」這些問題要有思考性,要讓學員想一想之後能夠回答。在提示之外,學員如能自己提出,當然大可獎勵。但是提得有無價值,得當不得當,還須由教師注意與指導。有些文章的內容,可由自編一些題目來概括,例如《崇高的理想》一文就可以編出一系列的問題:什麼是理想?為什麼說理想是有社會性、階級性的?什麼是偉大的理想?為什麼說實現共產主義是我們最崇高最偉大的理想?到了高年級,還可以進行專題閱讀,由教師出一專題,讓學員自找參考書閱讀後解答,養成學員「選讀」的習慣和能力,也可以提高閱讀的速度。例如教師布置學員找一些材料說明「用眼衛生」的問題、「文明禮貌」的問題等等。
總之,閱讀速度同視知覺廣度、閱讀者的經驗知識、思維能力和閱讀習慣方法以及年齡特徵有關。要培養學員的速讀記憶能力,就要看得快,懂得快,記得快,在「懂、巧、熟」上下功夫。
④ 太陽黑子對地球氣候的影響
很明顯,太陽是地球上光、熱和生命本身的源泉。甚至在史
前時代,人類就必定會把太陽當做神來崇拜,我們所知道的第一
個一神論者,是公元前1379年取得埃及王位的法老埃赫那頓,他
就把太陽當做惟一的神。在中世紀時代,太陽是完美的象徵,雖
然它本身沒有被認為是神,但無疑地認為它代表著上帝的完美。
最早對太陽的實際距離有概念的是古希臘人。阿利斯塔克的
觀測指出,太陽離我們至少有數百萬公里遠,因此根據肉眼所見
的大小來判斷,它必然比地球大。然而只是大小尚不能給人以深
刻的印象,因為很容易把太陽設想成是一個僅由非實體的光所構
成的大球。
直到牛頓時代才知道,太陽不僅比地球大,它的質量也遠超
過地球。同時還知道,地球精確地沿一定的軌道繞太陽運行,是
因為地球受到太陽的強大的引力場的影響。我們現在知道,太陽
距離地球1.5×108公里;直徑1,392,000公里,是地球直徑的 110 倍。
它的質量是地球的33萬倍,也是太陽系所有行星物質總和的745倍。
換句話說,太陽佔有太陽系中99.86%的物質,是這個系統中壓倒
一切的首領。
然而我們不應當過分注重它的大小;其實它並不是一個完美
的天體——如果我們像中世紀的學者們那樣,把完美定義為亮度
均勻和毫無斑點的話。
在1610年將近年底的時候,伽利略用他的望遠鏡在黃昏的霧
靄中觀察太陽,結果每天都在日輪上看到深色的黑子。根據這些
黑子橫過太陽表面穩定前進,以及它們在接近太陽邊緣的過程中
縮短的情形,伽利略斷定,這些黑子是太陽表面的一部分,同時
推斷,太陽在略多於25個地球日的時間內繞自己的軸自轉一周。
當然,伽利略的發現遭到強烈的反對;因為根據古老的觀念,
這簡直就是對神明的褻讀。德國天文學家席納爾也觀察到了這些
黑子,不過他認為,這些黑子並不是太陽的一部分,而是一些繞
太陽旋轉的小天體,只不過在明亮的日輪的襯托下顯得較為黑暗
而已,但是伽利略獲得了這場爭辯的勝利。
1747年,蘇格蘭天文學家威爾遜在靠近太陽邊緣的地方看到
了一個太陽黑子,當從側面看的時候,有些內凹,彷彿是太陽上
的一個火山口。這一點在1795年被W·赫歇耳所採納。W·赫歇
耳認為,太陽是一個既黑暗又寒冷的天體,被一層燃燒著的氣體
包圍著。按照這一觀點,太陽黑子則是一些洞,透過這些洞可以
看到裡面那個寒冷的天體。W·赫歇爾猜測,那個寒冷的天體上
可能有一些有生命的東西居住著。(請注意,優秀的科學家也會
提出一些魯莽的理論,這些理論在當時的知識背景之下,似乎是
合理的,但是隨著日後更多證據的累積,終於被證明原來是非常
荒唐的錯誤。)
實際上,太陽黑子並不真正是黑色的。它們是太陽表面上一
些比較冷的區域,所以看上去顯得比較暗。然而,如果水星或金
星運行到地球和太陽之間的話,都會在日輪上顯出一個真正的小
黑圓圈。如果這個圓圈移動到一個太陽黑子附近,人們就會發現
太陽黑子其實並不真正是黑色的。
然而即使是完全錯誤的觀點也會有用,因為W·赫歇耳的看
法使人們增加了對太陽黑子的興趣。
癖好天文學的德國葯劑師施瓦貝在這個問題上卻有了真正的
突破。由於他白天整天工作,無法晚上熬夜來看星星,便設法給
自己找一件白天能做的事,最後決定觀察日輪,尋找接近太陽的
行星,行星從太陽前面經過,可以證實這些行星的存在。
1825年,他開始觀察太陽,因而經常看到太陽黑子。過了一
段時間以後,他把行星的事丟到了腦後而開始描繪這些每天都改
變位置和形狀的太陽黑子。只要不是全陰天,他就天天觀察太陽,
一直堅持了17年之久。
到了1843年,他非常有把握地宣稱,這些太陽黑子並不是隨
意出現的,而是有一個周期,年復一年,太陽黑子愈來愈多;一
直達到一個頂峰;然後數量逐漸減少,直到幾乎沒有;於是一個
新的周期再度開始。我們現在知道,這個周期有點不規則,但平
均起來大約是11年。施瓦貝的發現並沒有受到重視(畢竟,他
只是個葯劑師);直到著名的科學家洪堡1851年在他的一部科學
著作《宇宙》中提到這個周期之後;才為人們所接受。
此時,蘇格蘭血統的德國天文學家拉蒙特在測量地球的磁場
強度。他發現地球磁場的強度有規律地上升和下降。1852年,美
國物理學家賽賓指出,這個周期與太陽黑子的周期時間相合。
這樣看來,太陽黑子對地球有影響,因而人們開始懷著濃厚
的興趣研究太陽黑子。每年都根據一個公式給出一個蘇黎世太陽
黑子數,這個公式是在蘇黎世工作的瑞士天文學家沃爾夫1849年
首先提出的。(他還率先指出,極光發生率的升降也與太陽黑子
的周期合拍。)
太陽黑子似乎與太陽的磁場有關,並且似乎出現在磁力線的
出射點上。1908年,在發現太陽黑子3個世紀之後,海耳探測到
一個與太陽黑子相聯系的強力磁場。太陽的磁場為什麼會有那些
表現,為什麼會在不固定的時間和地點出現在太陽表面上,為什
么其強度會隨著某些不規則的周期而增減?這些問題到目前為止
仍屬於未能解決的太陽之謎。
1893年,美國天文學家蒙德為了建立伽利略發現太陽黑子後
的第一個世紀中太陽黑子周期的資料,檢查了所有早期的報告。
他驚訝地發現,在1645年——1715年竟然沒有有關太陽黑子的報
告。諸如J·D·卡西尼等重要天文學家都尋找過太陽黑子,並
對他們一個黑子也沒有找到的事發表過評論。蒙德1894年將此發
現予以公布,1922年再次公布,但是,他的工作沒有受到重視。
太陽黑子的周期已經被證實得如此充分,以致要說有一段70年的
時間幾乎沒有太陽黑子出現,這似乎是難以令人相信的。
20世紀70年代,美國天文學家埃迪無意中發現了這份報告,
經仔細檢查,發現的確有所謂的蒙德極小期。他不僅重復了蒙德
的研究,而且調查了從包括遠東在內的許多地區收集來的用肉眼
觀測到的特大太陽黑子的報告——這些都是蒙德未得到的資料。
這些紀錄追溯到公元前5世紀,通常每個世紀有5~10次的觀測記
錄。在這中間也有間斷,其中一次間斷跨越了蒙德極小期。
埃迪還檢查了關於極光的報告。極光的頻率和強度以太陽黑
子的周期升降。結果表明,1715年以後這種報告很多,1645年以
前也不少,但是在1645年——1715年卻一份也沒有。
再者,當太陽磁場活躍並有許多太陽黑子時,日冕會充滿日
冕射線而顯得非常美麗。當缺乏太陽黑子時,日冕看起來像是毫
無特色的煙霧。日冕在日食時可以看到;盡管在17世紀天文學家
很少旅行去觀察日食,但是,在蒙德極小期期間同樣存在著日食
報告,這樣的報告講的一律都是沒有或很少有太陽黑子時的那一
類日冕。
最後,在黑子極大期之時,會發生一連串的事件,使碳-14
的產量比平常低。因此,可以分析樹木年輪中碳14的含量,以碳
14含量的升降來判斷太陽黑子的極大期或極小期。這種分析也證
明了蒙德極小期的存在,實際上,在更早的一些世紀中已有許多
個蒙德極小期。
埃迪的報告指出,在最近的5000年內大約有12個周期,而每
次蒙德極小期持續的時間從50年—200年不等。 例如,在1400年
—1510年就有一個蒙德極小期。
既然太陽黑子的周期對地球有影響,我們或許會問,蒙德極
小期對地球有什麼影響?這個影響可以說與冷期有關。在17世紀
的第一個10年當中,歐洲的冬天非常寒冷,以致被稱為小冰河時
期。在1400—l510年的蒙德極小期期間也很寒冷,當時格陵蘭島
上的挪威移民都消失了,因為天氣冷得簡直無法生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