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王羲之優秀的草書作品欣賞
草書是我國書法字體中的一種風格,它對我國書法的發展有一定的影響。現如今,王羲之的草書作品有非常高的藝術特色與地位。下面是我整理的王羲之優秀的草書作品欣賞。
草書是漢字的一種字體,特點是結閉李構簡省、筆畫連綿。形成於漢代,是為了書寫簡便在隸書基礎上演變出來的。草書分為章草和今草,而今草又轎猜遲分大草(也稱狂草)和小草,在狂亂中覺得優美。
從草書的發展來看:草書發展可分為早期草書、章草和今草三大階段。
早期草書是跟 隸書平行的書體,一般稱為隸草,實際上夾雜了一些篆草的形體。
初期的草書,打破隸書方整規矩嚴謹,是一種草率的寫法。稱為“章草”。章草是早期限草書和 漢隸相融的雅化草體,波挑鮮明,筆畫鉤連呈“波”形,字字獨立,字形遍方,筆帶橫勢 。章草在漢魏之際最為盛行,後至元朝方復興,蛻變於明朝。
漢末,章草進一步“草化”,脫去隸書筆畫行跡,上下字之間筆勢牽連相通,偏旁部首也做了簡化和互借,稱為“今草”。今草,是章草去盡波挑而演變成的,今 草書體自魏晉後盛行不衰。到了唐代,今草寫的更加放縱,筆勢連綿環繞,字形奇 變百出,稱為“狂草”,亦名大草。
2. 王羲之最好的草書作品
王羲之最好的草書作品如下:
1.《草訣百韻培和笑歌》是中國古代一本重要的草書歌訣,學草書的重要門徑,作者署名王羲之,然據相關資料顯示,此書最早見於北宋,偽托王羲之之名,如明代楊棚蔽慎的《升庵外集》卷88雲:「《草訣百韻歌》乃宋人編成,以示初學者,託名王羲之。
釋文:
知彼乃爾。切切!汝乃獨坐,但有憂邑。懸遠,不能得遣人。且吾無復久意,果去,當南視汝等也。
3. 王羲之的草書帖有哪些
王羲之草書有《想弟帖》、《謝生帖》、《今日熱甚帖》等。
王羲之草書欣賞《想弟帖》四種,收刻於《大觀帖》、《澄清堂帖》、《玉煙堂帖》中。帖文中有二處歷來有爭議:即第二行的「復期」二字。「復」字有釋為「後」、「役」兩說;「期」字有釋為「斯」者。當脊譽作「後期」為是。帖文大意是:料想弟一定會經過彼地,暫且抒懷念之意。如誤了如此時機,以後約會恐難以希求。臨書多有嘆息!我已經衰弱得勝任不了任何事情,寫完此信,便感到極端的困頓。於此,王羲之寫此信時身體狀況格外糟糕,幾乎是氣息奄奄,他自己也感櫻孝段到生命行將走到盡頭。當是晚年所寫。慎純
4. 王羲之的草書介紹
王羲之學習草書的藍本,最可靠的是索靖的《七月廿六日帖》。此帖由王羲之的叔父所贈。
王羲之章草傳世作品甚少,較為可靠的是《豹奴帖》。他的章草,寫得非常精美,令人嘆服。 王羲之在草書方面的建樹,並不是舊體的章草,而是新興的今草。後人肯定的、崇拜的,就是他增損古法、裁成一體、變古制今的今草。 王羲之的今草書,是在揚棄張芝章草書的過程中生成的。與張芝的章草相比,王羲之的今草使轉靈動,點畫放縱,筆勢流暢遒逸。雖然王羲之筆勢的連屬飛移多體現在一字之內,但其所呈現的,是神采上的貫通,而非形式上的連屬,即是唐太宗所謂的『狀若斷而還連』。這樣,章草書體字字獨立的形態與今草書體流暢縱逸的筆勢,這看似不協調的兩端,在王羲之的今草書中得到了融匯貫通,別出新貌。 王羲之的今草書,在用筆和結構的變化上,都達到了極致。用筆以方折為主,斬釘截鐵,干凈簡捷,從容不迫。『一畫之間,變起伏於峰杪;一點之內,殊衄挫於毫芒』(唐孫過庭《書譜》)。點畫的『形』與『勢』,有偃有仰,有正有斜,或長或短,或方或圓,近乎絕技,自然天成。
《十七帖》是王羲之今草書的代表作品。《十七帖》是稱情疾書的尺牘。尺牘既是一種文體,又是一種形式,是魏晉以來文人書法的主要載體。北齊顏之推說:『真草書跡,微須留意。江南諺雲:「尺牘書疏,千裡面目也。」』 (《顏氏家訓•雜藝篇》)北宋文學家歐陽修說:『余嘗喜覽魏晉以來筆墨遺跡,而想前人之高致也!所謂法帖者,其事率皆吊哀候病,敘睽離,通訊問,施於家人朋友之間,不過數行而已。蓋其初非用意,而逸筆余興,淋漓揮灑,或妍或丑,百態橫生,披卷發函,燦然在目,使驟見驚絕,徐而視之,其意態如無窮盡,使後世得之,以為奇觀,而想見其帶寬為人也!』 (《集古錄跋尾》)《十七帖》正是這樣梁正一種堪稱法帖的尺牘。通篇不假修飾,結構在疾書的情狀下隨勢生發蠢渣亮,隨機變化。技法與才情,理性與感性,自然地融為一體。
5. 王羲之行草書集字詩詞作品圖片
論中國書法影響力最大的莫過於王羲之創作的書法字體,他創作的書法字體受到了許多人的贊賞,對我國書法的發展有著促進的作用。下面是我整理的王羲之行草書集字詩詞作品圖片。
少從叔父,後又從衛夫人學書,得見漢魏以來諸名家書法,草書學張芝,正書學鍾繇,兼善隸、草、正、行各體,博採眾長,備精諸體,擺脫了漢魏筆風,自成一家。筆勢開放俊明,結構嚴謹。楷書以《黃庭經》、《樂毅論》為最;行書以《蘭亭序》為最;草書以《快雪時晴貼》、《初目帖》等為最。唐太宗視為國寶,號召天下臨摹他的字體,其書法成為代替漢魏筆法的書體正宗。其字被譽為“飄若浮雲,矯若驚龍”、“鐵書銀鉤,冠絕古今”,後世尊稱為“書聖”。據傳說其行書真跡《蘭亭序》隨葬李世民。現傳世均為臨摹本。
王羲之的書法影響到他的後代子孫。其子獻之,善草書;凝之,工草隸;徽之,善正草書;操之,善正行書;煥之,善行草書;獻之,則稱“小聖”。黃伯思《東觀徐論》雲:“王氏凝、操、徽、渙之四子書,與子敬書俱傳,皆得家范,而體各不同。凝之得其韻,操之得其體,徽之得其勢,煥之得其貌,獻之得其源。”其後子孫綿延,王氏一門書法傳遞不息。武則天嘗求王羲之書,王羲之的九世重孫王方慶將家藏十一代祖至曾遲沒祖二十八人書跡十卷進呈,編為《萬歲通天帖》。南朝齊王僧虔、王慈、王志都是王門之後,有法書錄入。釋智永為羲之七世孫,妙傳家法,為隋唐書學名家。後戰亂中,其後世走亂,家譜遺失,後世分布在沈陽,海倫等地。現知其後世有王慶凱、王瀟丹等人。
王羲之書法影響了一代又一代的書苑。王羲之書聖地位的確立,有其演變過程。南朝宋泰始年間的書家虞和在《論書表》中說:“洎乎漢、魏,鍾(繇)、張(芝)擅美,晉末二王稱英。”右軍書名蓋世於當時,而宋齊之間書學地位最高者則推王獻之。獻之從父學書,天資極高,敏於革新,轉師張芝,而創上下相連的草書,媚妍甚至超過其棚櫻父,窮微入聖,與其父同稱“二王”。南朝梁陶弘景《與梁武帝論書啟》雲:“比世皆尚子敬書”,“海內非惟不復知有元常,於逸少亦然”。改變這種狀況的是由於梁武帝蕭衍推崇王羲之。他把當時的書學位次由“王獻之——王羲之——鍾繇”轉變為“鍾繇——王羲之——王獻之”,在《觀鍾繇書法十二意》中,蕭衍雲:“子敬之不迨逸少,猶逸少之不迨元常。”“不迨”,或作“不逮”,不及之意。蕭衍的地位使他的品評有特殊的感召力,因而輿論遂定。
6. 十七帖王羲之精美的書法作品欣賞
十七帖是東晉時期王羲之創作的草書代表作品,這部作品有非常高的藝術魅力。現如今,王羲之的十七帖作品有非常高的藝術特色與風格特點。下面是我整理的十七帖王羲之精美的書法作品欣賞。
《十七帖》是王迅兆敗羲之草書的代表作之一。在中國古代書法史上,王羲之的地位非常獨特。因為經唐太宗李世民的大力提倡,王羲之的書法被確認為古代書法藝術的典範。此後的一千多年時間內,王羲之的書法藝術地位一直非常牢固,人們將他尊為“書聖”和中國書法文化的代表。
7. 王羲之《草訣歌》書法作品圖片共21張,帶賞評敬請欣賞
《草訣歌》又名《右軍草法至寶》。傳為王羲之所書,其祖本已無可考,陳元靚《事林廣紀》記載的北宋署名「采真子」的本子,是作者就當時流行的「一百二十韻,凡四百一十字」的底本加以修訂而成「一百韻」的,但其書已不傳。
【註解 、解釋一】:
1、草聖最為難,龍蛇競筆端。亳厘雖欲辨,體勢更須完。
第一句是說寫草書難,要寫好草書更難。第二句是講草書的形態。草書以最具韻味的抽象形式來體現書法之最生動的意象和最高的境界。其猶如「龍跳天門、虎卧鳳闕、驚蛇入草」的生動姿態都在草書人的筆端強勁地表現出來。第三句說的是寫草字要有法度,所謂「差之毫釐,失之千里」,毫釐之差就成了不同的字,筆劃的長短也可以改變一個字,但這些都有它的判別方法。而更重要的是第四句,即草書寫得好壞在於其體勢要圓滿,也就是我們常說的氣勢,氣勢不好就是筆法再好也不是好作品。
2、有點方為水,空挑卻是言:以有點或無點來區分三點水旁和言字旁,其實也不一定,看本頁的須字即可知。
3、綿頭無左畔,辵遶闕東邊:寶蓋頭音綿,寫時不必寫左邊那一點;辵音chuò,遶同繞,寫走之底時,只要在左邊豎下右繞即可;建字底(廴)也同此處理。
【註解 、解釋二】:
1、長短分知去,微茫視每安:知和去兩個字很相似,其區別主要在於最後一畫的長短;每和安兩個字只有微小差別,要注意區分。
2、步觀牛引足磨罩,羞見羊踏田: 「步」字是先寫牛,至末筆轉鋒左下撇出即成;而「羞」字很像是羊字下連筆寫田字而成。
3、六手宜為稟,七紅即是袁:說是上寫「六」,連筆下寫「手」就成了「稟」字;上「七」下「紅」就成了「袁」字。
4、十朱知奉己,三口代言宣:「奉」字的寫法:上寫十,下寫朱,十的第二筆和朱的第一筆連寫;上寫三,下連筆寫口就成為「言」字,碰賣「代言宣」:代替言字宣布自己的存在。
5、左阜貝丁反,右刀寸點彎 :是說左邊的笑游逗耳旁和貝旁好像反寫的丁字; 在右邊的刀旁和寸旁的寫法:上為一點,下為橫折鉤。
【註解 、解釋三】:
1、曾差頭不異,歸浸體同觀 :「曾」和「差」字的起首部寫法相近似; 「歸」(歸)和「浸」兩個字右半部寫法相同。
2、孤殆通相似,矛柔總一般 :「孤」和「殆」兩個字很相似,左旁相似右旁有差別; 「矛」和「柔」總體上看很相像。
4、思惠魚如畫,禾乎手似年 :「思」、「惠」、「魚」有和「畫」(畫)字相同部分,可要注意區別; 「禾」、「乎」、「手」也與「年」字十分相似,須仔細辯別。
5、既防吉作古,更慎達為連:不要把「吉」字寫成「古」字; 寫「達(達)」更要慎重, 別寫成了「連(連)」字。
【註解 、解釋四】:
1、寧乃繁於叔,侯兮不減詹:「寧」字「叔」字差不多,只是寫「寧」字第一筆要多一個右鉤,似乎繁了一點;寫「侯」字不比「詹」字簡單,只是一筆成而已。
2、稱攝將屬倚,某棗借來旋 :「稱(稱)」、「攝」兩字,左旁有差別,右邊都「倚靠」在屬字上(其實是屬字的下半部);「某」和「棗」字借「來」字轉變(旋)而成。
3、慰賦真難別,朔邦豈易參:「慰」、「賦」兩個字真難區別(但細看還是差別的);「朔」和「邦」字幾乎一樣,能參得透嗎?
4、之加心上惡,兆戴免頭龜 :「之」字下加「心」就成了「惡」字;兆字「戴上」免字的上半部就成了「龜(龜)」字。
5、點急堪成隱,勹於認是卑 :「急」字頭上加一點,可以成為「隱」字;上一橫勾下加「於」就成了「卑」字。
【註解 、解釋五】:
1、壽宜圭與可,齒記止加司 :「壽」字的一種寫法:上寫「圭」字,連筆寫「可」字的下半部(注意此處的草書「與」字並不規范);記住「齒」字的寫法是上為「止」,下為「司」。
2、右邑月何異,左方才亦為:右耳旁的寫法和「月」的寫法有什麼差別?(注意帖中草書邑是邑字而不是右耳旁的寫法,可參看上頁朔、邦二字)左「方」旁可用「才(實為提手旁)」字代替(但注意:有的字則不可,如「施」字,如用「才」則成了「拖」字! )。
3、舉身為乙未,登體用北之 :「舉」字可寫成「乙」下加「未」;「登」字則用上「北」下「之」組成。
4、路左言如借,時邊寸莫違 :「路」字的「足」旁很像是借用了「言」旁;「時」字的右旁是「寸」字,別弄錯了。
5、草勾添反慶,乙九貼人飛 :「慶」字的寫法:從上至下「艹」→橫勾→「反」; 「乙」字下連寫「九」,然後在「九」字的末筆上寫「人」即成「飛(飛)」字。
【註解 、解釋六】:
1、惟末分憂夏,就中識弟夷:區分「夏」與「憂」:在「夏」的底部加「一」,就成「憂」(憂)字;「弟」和「夷」兩字的差別在中部。
2、齋齊曾不較,流染卻相依 :「齋(齋)」「齊(齊)」兩個草書字原來就通用,寫法略有不同;「流」和「染」有點「形影相依」,寫時要注意區別。
3、或戒戈先設,皋華腳預施:寫「或」和「戒」字要先寫「戈」,但准確的說,是先寫「戈」字的橫和斜勾;寫「皋」和「華(華)」字時,頭寫好後,接著寫中間豎畫一直到腳,然後才寫中部。
4、睿虞元彷佛,拒捉自依稀 : 「睿」和「虞」有點類似;「拒」和「捉」字差一點就完全一樣了。
5、頂上哀衾別,胷中器谷非 :「哀」和「衾」的差別就在頭部;「器」和「谷」字差別在中部。
【註解 、解釋七】:
2、奪舊元無異,嬴羸自有因 :「奪」(奪)和「舊」(舊)字的頭部沒有差異(注意下面的「身子」可不一樣了);「嬴」和「羸」字自有其區別之處:就在於下部(下部中間的「女」和「羊」)。
5、而由問上點,早得幸頭門:即「而」字的寫法: 「問」上加一橫點即成; 「早」字得於幸字頭上加一門字(此句不太確切)。
3、勢頭宗掣系,章體效平辛 :「勢」的頭部宗法「掣」「系(系)」的寫法; 「章」的下部可與「平」和「辛」比較(其微細的區別)。
4、欲戒哉依歳,寜容拳近秦 :要注意別把「哉」寫成「歲(歳)」字;也別把 「拳」和「秦」的寫法相混淆了。
5、邪聽行復止,郎斷屈仍伸 :「邪」和「聽(聴)」也十分相似,但其右旁一動一靜還是有區別的;指的是「郎」的右旁應屈,而「斷」右旁要伸,因為其左旁「斷」的下部和「郎」可寫成一樣,所以特別要注意右旁的寫法。
【註解 、解釋八】:
1、田月土成野,七九了收聲:「田」、「月」、「土」組志「野」字;從上至下「七」、「九」、「了」三字一氣呵成「聲(聲)」字。
2、最迫艱難嘆,尤疑亊予爭 :「艱」、「難」、「嘆」三字的左旁都一樣,要記住右旁的差別;「事」、「予」、「爭」三字看似相同,讓人迷惑。
3、葛尊草上得,廊廟月邉生 :「葛」、「尊」字都寫成「艹」頭,只下部有微妙差別;「廊」、「廟(廟)」二字內部的「郎」「朝」的左旁都寫成草書的「月」(注意「月」左邊的差異)。
4、里力斯成曼,圭心可是舂 :「里」字下加「力」即成「曼」字;而「舂」字的寫法:「圭」下加「心」。
5、我家曾不遠,君畏自相仍 :「我」和「家」很相近,注意頭部不同; 「君」和「畏」也很像,其實大有區別,應看仔細。
【註解 、解釋九】:
1、甚乂犬傍獲,么交玉伴瓊 :「獲」字的結體:左 「犬」旁,右旁上為「甚」,下為「乂」; 「瓊(瓊)」字的結體:左旁為「玉」(也就是「王」字旁),右旁上部為「么」,下部為「交」。
2、出書觀項轉,別列看頭平:「出」與「書」字就看其「頸部」(第二筆起筆處)的區別(其實收筆處也不一樣); 區別「別」字和「列」字,就看頭部是點還是橫平。
3、膝滕中委曲,次比兩分明 :「膝」和「滕」兩字從其右旁中部的委曲變化來區分;「次」和「比」其差別就是明顯的了。
4、二下客為亂,宀藏了則寧 :「亂(亂)」字的寫法:「二」下面寫「客」即成; 「寧(寜)」字的寫法:「宀」下寫「了」。
【註解 、解釋十】:
1、恥死休相犯,貌朝喜共臨 :「恥」和「死」很相像,別弄混字了; 「貌」和「朝」也易混淆,放在一起(來臨寫)就好注意其區別。
2、鹿頭真戴草,狐足乃疑心:為「鹿」字的寫法,要有「艹」頭才是對的,(是原於象形字); 「狐」字右旁腳部可真像是「心」字。
3、勿使微成漸,奚容悶即昆:不要把「微」寫成「漸」, 其區別在中間部分; 也不要「悶」「昆」相混,注意兩字的差別。
4、作南觀兩甫,求鼎見棘林:想寫「南」字嗎?看看「兩」和「甫」吧,外取「兩」,內取「甫」;學會「鼎」字可方便學「棘」和「林」字呢(但要注意三字的微細區別)。
5、休助一居下,棄奔七尚尊:寫「休」和「助」字不要忘了下面加「一」字; 棄」和「奔」字的頭部都像「七」字。
3、采夆身近取,熙照眼前看 :「夆」音逢。「采」和「夆」兩個字的形體幾乎一樣,即所謂「身近取」;熙」和「照」兩個字的上部很像「眼」字,好好看看有何不同?要注意區別啊。
【註解 、解釋十一】:
1、隸頭真似系,帛下即如禽 :「隸」「系」(「隸」「系」)的頭部相似,也可寫成一樣; 「帛」字的下部與「禽」字的下部寫法寫一樣。
2、溝諜皆從戈,紙箋並用巾 :「溝」和「諜」字的右旁頭部都可用「戈」; 「帋」(紙)和「箋」字腳部都寫成「巾」字。
3、懼懷容易失,會念等閑並 :「懼(懼)」和「懷(懷)」兩字易寫錯而混淆;「會」和「念」字相混,很容易寫錯。
4、近息追微異,喬商矞不群 :「近」、「息」和「追」差異小,易混,請注意; 「喬」、「商」和「矞」三字並非一類,注意判別。
5、欵頻終別白,所取豈容昏 :「欵(款)」和「頻」字相似,但終有差別,; 「所」字(的這種寫法)容易與「取」字相混,注意末筆。
【註解 、解釋十二】:
1、戚感威相等,馭敦殷可親 :「戚」、「感」和「咸」字相等嗎?否,相似而已(注意這里的「相」字草法不規范); 「馭」、「敦」(此字帖中誤注為「登」)和「殷」字易混,只有左上角那一點點差別。
2、台名依召立,教類逐嚴分 :「台」、「名」字的形體都可依從「召」字來寫(此句亦不確,此三字區別還是很明顯的);「類(類)」和「嚴(嚴)」字相似,但又有分別(此句第一字草書為「敕」,楷書所注卻是「教」,似應是教,意為教你嚴格區分類字與嚴字)。
3、鄒歇歌難見,成幾賊易聞:「鄒」、「歇」、「歌」都很難區別呢;「成」、「幾(幾)」、「賊」三字雖有相似之處,但容易區別。
4、傅傳相競點,留辯首從心:「傅」與「傳(傳)」只一點之差,記住:多一點為「傅」,少一點為「傳」,千萬別寫錯;「留」和「辯」字的頭部都是「心」。
5、昌曲終如魯,食良末若吞 :「昌」、「曲」字和「魯」字下半部寫法相近; 「食」、「良」字的腳和「吞」的腳彷彿(其實不一樣)。
【註解 、解釋十三】:
1、止知民倚氏,不道樹多枝 : 只知道「民」和「氏」是相互依賴的,(「氏」字頭多一小橫畫就成「民」字);就不知道「樹」比「枝」字的右旁多了一些(筆劃)嗎?
2、慮逼都來近,論臨勿妄窺 : 「慮」和「逼」多麼相似呀!區別在於底部;「論」和「臨」字也很相像,看清楚,別弄錯啊!
3、起旁合用短,遣上也用迷 : 「起」和「短」字左旁同用「走」旁的寫法;「遣」字的頭部和「迷」的頭部相近。
4、欲識高齊馬,須知兕(sì)既兒: 想知道「高」、「齊」、「馬」三字區別嗎;那也要搞清楚「兕」、「既」、「兒」三字的區別啊。
5、寺專無失錯,巢筆在思維 : 以為「寺」和「專(専)」字沒區別就錯了;寫「巢」和「筆」二字時要想一想它們的差別在哪裡!
【註解 、解釋十四】:
1、丈畔微彎使,孫邊不緒絲:先橫折再寫「丈」字就是「使」字了;寫「孫」字,右旁不要寫「糸」的頭,只寫個「小就行了」。
2、常收無用直,密上不須宀(綿):「常」字的末筆不必用豎畫,只要用點就行了;寫「密」字不需要寫寶蓋頭。
3、才畔詳箋牒,水元看永泉:「箋」、「牒」的「片」字旁都可用才(提手)旁,所以要在右部去分辨;在「水」字的頭上去看「永」和「泉」字吧,它們的起始部不一樣呢。
4、柬同東且異,府象辱還偏:「柬」「東」字形相似,差別也顯然;「府」字雖象「辱」字,但還是有所偏差。
5、才傍干成卉,勾盤柬作闌:寫「才」字連筆在右旁寫「干」字就成「卉」字;寫橫鉤(門的通用寫法)下寫「柬」字即成「闌」字。
【註解 、解釋十五】:
1、鄉卿隨口得,愛鑿與奎全:知道了「口」字的寫法,「鄉」、「卿」兩字很容易得到,(注意這三個字的區別);「愛」加「人」字頭即是「鑿」字,兩字下部都是奎字的下部。
2、玉出頭為武,干銜點是丹:「玉」字出了頭就成「武」字;「干」字加一點即「丹」字。
3、蹄號應有法,雲虐豈無傳 : 「蹄」和「號」(號)自有其區別之法; 「雲」(雲)和「虐」雖是易混字,又豈能無法分辯。
4、盜意腳同適,熊弦身似然 : 「盜」、「意」、「適」三字腳的寫法相近; 「熊」、「弦」和「然」字也相似,要注意區別。
5、矣其頭少變,兵共足雙聯 : 「矣」和「其」字下部相同,頭部有少許不同; 「兵」和「共」字下部寫法一樣(凡「八」字底都可以這樣寫)。
【註解 、解說十六】:
1、莫寫包為守,勿書綠是緣:別把「包」字寫成「守」字,兩字的下半部大不一樣;也不要把「綠」寫成了「緣」,注意這兩字右邊下半部的寫法。
2、漫將繩當臘,休認寡為寬:不要把「繩」字寫成「臘」字,兩字的右旁頭部寫法不一樣;莫把「寡」字當成「寬」字啊。
3、即腳猶如恐,還身附近遷:其實,「即」腳為點,「恐」腳為「一」;「還(還)」的形體有一點類似「遷」(遷)字。
4、寒空容有象,憲害審相牽 :「寒」、「空」、「容」三字各有其形象,寫法不都一樣;「憲」、「害」、「審(審)」三字有相同之處, 也有不同之處,注意區別。
5、滿外仍知備,醫初尚類堅 :「滿」字外形如同「備」字;「醫」和「堅」的上部也很類似。
【註解 、解釋十七】:
1、直須明謹解,亦合別荊前:必須明白「謹」和「解」的寫法,右旁相似,左旁絕不相同;「別」、「荊」和「前」字都有「刂」字旁,其法相同,有點無點都一樣。
2、顙向戈牛始,雞須下子先 :「顙」字左旁的寫法,先寫「戈」往下寫「牛」;寫「雞」字,先寫「下」,下寫「子」。
3、撇之非是乏,勾木可成村:一撇下加「之」不是「乏」字!多了一點;「村」字的寫法:「木」加鉤。
4、蕭鼠頭先辨,寅賓腹里推:「蕭」和「鼠」從其頭部區別;「寅」和「賓」其差別在「宀」的下面。
5、莫教凡作願,勿使雍為離 :「凡」和「願」字的寫法極其相似,不要寫錯了;「雍」和「離」,右邊相近,左邊不同。
【註解、解釋十八】:
1、醉碎方行處,麗琴初起時 : 判別「醉」和「碎」可根據左旁部首(即「方行處」); 「麗」和「琴」字上半部寫法不同。
2、栽裁當自記,友發更須知 :「栽」和「裁」二字寫法的不同要好好記住;「友」和「發(彂)」其頭部寫法不同更要知道。
3、忽訝劉如對,從來缶是垂 :真驚訝「劉」字寫得像「對」字一樣,(其實王羲之寫過,史游也寫過);「缶」和「垂」的字形也是從來就有相混的,(懷素寫過)。
4、含貪真不偶,退邑尚參差 :「含」和「貪」並非孿生的一對(其下部可不同);「退」和「邑」寫法也是不一樣的。
5、減滅何曾誤,黨堂未易追 :「減」和「滅」有明顯的不同,怎能弄錯?「黨」和「堂」幾乎一樣,可不好追尋呢,(同類還有「常」、「當」等)。
【註解、解釋十九】:
1、女懷丹是母,叟棄點成皮:「女」懷了「胎兒」(就是一點——「硃砂一點」),就要當母親了;「叟」去掉第一點就成了「皮」字。
2、若謂涉同淺,須教賤作師:如果說「涉」字同「淺」字;那末你就要讓「賤」變成「師」字了。(此四字區別微妙)
3、黿鼉鼌一類,茶菊策更親 :「黿」、「鼉」和「鼌」同類(頭部可不一樣);「茶」、「菊」和「榮」三字歸了一個部首,「榮」字的頭可寫成「艹」頭。
4、非作渾如化,功勞總若身 :「非」和「作」真有點象「化」字,(其實差的很多,而「非」和「作」兩字更容易寫錯);「功」和「勞」字也有點象「身」字,(易混的是「功」和「勞」,須細辨)。
5、示衣尤可惑,奄宅建相鄰 :「示」和「衣」尤其容易寫錯,(要注意其差別);「奄」和「宅」字很相似,(其實區別很大)。
【註解 、解說二十】:
1、道器吳難測,竟充克有倫 :「道」、「器」、「吳」三字易混,上部幾乎相同,但腳不同;「竟」、「充」、「克」三字為同類,注意區分。
2、市於增一點,倉欲可同人:「市」字的右上部加一點就成「於」字, 「倉」和「欲」也可算是「同人」了(其區別細微)。
3、數段情何密,曰甘勢則勻 :「數」與「段」字太相似了, (注意其頭部和中部一點之不同);「曰」和「甘」字的筆勢都差不多(只是筆劃長點短點而已)。
4、固雖防夢蕳,自合定浮淳:「夢」和「蕑」固然難防混淆;而「浮」和「淳」字也要認真判定。
5、添一車牛幸,點三上下心 :「牛」添「一」即「車」;「上」、「下」、「心」都是寫成三點(其中如數學符號「∵」是「上」,「∴」是「下」;而「心」則為橫排的波浪式三點)。
1、叅參全不別,閧巽豈曾分 :「叅」和「參」兩字原本就沒有差別(還是有差別的);「閧」和「巽」有什麼區分(其實區別在頭尾)。
【註解 、解釋二十一】:
1、改頭聊近體,曹甚不同根 :「改」和「頭」的結體,姑且說略微一樣(「頭」字還有其他寫法,和「改」字的寫法大不一樣);「曹」和「甚」的根不同,也即腳部不同。
2、舊說唐同雁,嘗思孝似存:過去曾說「唐」與「雁」相同;也曾感到「孝」和「存」有點相似。(其實差別很明顯)
3、掃搊休得混,彭赴可相侵 :「掃(掃)」和「搊」可別弄混字;「彭」字用此寫法(可參閱<蘭亭序>中的彭字)和「赴」字也易相混。
4、世老偏多少,謝衡正淺深 :「世」和「老」的差別只在腳部的多與少;「謝」和「衡」個字的區別則在右旁上部(一淺一深)。
5、酒花分水草,技牧別支文 :「酒」字用「氵」旁,「花」字用「艹」頭(這是它們的分別);「技」和「牧」字的區別在右旁的「支」和「文」。
【註解、解釋二十二】:
1、可愛郊鄰郭,偏宜諶友湛:「郊」和「郭」象好鄰居一樣(同部首,且左旁也相似);「諶」與「湛」也像是好朋友(它們不同之處在其偏旁,也就是「有點方為水」和「空挑卻是言」。但這兩句並不通用,在歷代草書中「亻」、「彳」、「訁」、「氵」旁多相混,要注意判別)。
2、習觀羲獻跡,免使墨池渾:學習草書一定要多看王羲之和王獻之的草書真跡,免得白糟蹋墨水,還連累墨池的水也渾了。
3、意到形須似,體完神亦全。
4、斯能透肝腑,落筆自通玄。
本文轉自微信公眾號琴棋書畫APP,如有爭議請聯系刪除!
8. 王羲之的草書貼有哪些
有很多,傳世著名者有摹本《初月帖》、《寒切帖》、《行穰帖》、《上虞帖》,還有刻本《十七帖》、《王略帖》等
但這些均為今草書。虞龢《論書表》中說右軍:「嘗以章草答庾亮,亮以示翼,翼嘆服,因與羲之書雲:『吾昔有伯英(張芝)章草書十紙,過江亡失,常痛妙跡永絕,忽見足F答家兄書,煥若神明,頓還舊觀。』」由此可知,羲之精於章草。這在當時應是十分規范、法度甚為謹嚴的草體,士大夫文人圈中將此體視作極髙的、很能顯示功力的書體。大王章草取法張芝,又自此張芝,有「雁行」之評,但如今傳世的唐摹本皆屬今草,不知何故,或為唐人因時風所尚,看重其今草?在上舉諸帖中,數《寒切帖》最為豐潤靈和,筆勢流暢,體態圓麗,其韻致頗近於西晉陸機《平復帖》,區別在於《寒切帖》流利豐潤,《平復帖》則沉朴蒼渾,明顯有章草遺意。但在筆勢及筆法上明顯可見西晉草書與王氏草書的傳承關系。而《十七帖》所集全為王羲之信札,乃唐太宗李世民所藏羲之書卷之一。其前面大部分信札的書法與《寒切帖》同一意趣。而英國博物館所藏唐人臨本《瞻近•龍保》二帖,與法國巴黎國立圖書館藏唐人臨本《回近帖》(圖79),均臨自《十七帖》,相比之下,可見明顯的庸人書風的作用,與大王書梁如跡有較大的差異。另如摹本《初月帖》與《上虞帖》、《王略帖》(《寶晉齋法帖》刻本),與《十七帖》中最後數札意趣近似,較《寒切帖》多剛健之氣,且筆畫之間、字與字間連筆較多,沉著痛快,與《寒切帖》蕭散空靈為兩種氣象。而《行穰帖》為大王草書中最為奔放爽暢之作,似正顯示著其書筆勢由內擷轉向外拓的跡象。傳世大王草書帖,大體可分為上述三類,可能為其三個時期所作。虞龢《論書表》中所謂「二王暮年皆勝於少』』。從這幾件作品的書法本身來分析,似乎《寒切帖》為最早,帖中字與字間除偶有連筆外,基本上字字獨立,偏旁之間也少見連綿筆法,而且點畫豐潤穩厚,頗存古意,可與西晉人草書相接。《初月》、《上虞》等帖筆勢較《寒切帖》放縱、流暢,連筆增多,無論偏旁間還暈字與字間多一氣相連,節律感增強,是晚於《寒切帖》的作品。最晚的可能是《行穰帖》,其字與字大小懸殊前所末見,且字勢一瀉而下,體格開張,姿態多變,甚於前述諸帖,正開王獻之「尚奇」書風之先河。宋代朱熹雲:「《十七帖》玩其筆意,從容衍裕,而氣象超然。不與法縛,不求法脫,真所謂一一從自己胸襟流出者。竊意書家者流,雖知其美,而未必知其因此美也。」因為他寫字能自橡搏然抒發性靈(「一一從自己胸襟流出」),敵而他能筆筆在法度之中,又不為法度所拘,因勢變化,應情立形(「不與法縛,不求法脫」),毫無強作姿態之處。中國古代書法的審美觀與創作觀,在王羲之書法中得到了很好的體現。重性情流露而不是著意表現,這正是傳統的書法藝術之因此歷來艱作士橡並大夫文人修心養性的髙級手段的原因。
9. 王羲之書法作品欣賞大全
王羲之的書法作品欣賞:
1、蘭亭序
王羲之《蘭亭序》,被譽為「天下第一行書」。《蘭亭序》具有很強的藝術特色。其突出之處就是章法自然,氣韻生動。通觀全文,從容不迫,得心應手,使藝術風格同文字內容有機結合起來,充分表現了王羲之與朋友聚會時快然自足之情懷。情文並茂,心手合一,氣韻生動,被歷代學書者奉為學習行書的典範。
10. 王羲之的草書字帖大圖欣賞
王羲之是東晉時期著名的書法家之一,他創作的草書字體得到人們的欣賞與喜愛。現如今,草書的字帖受到人們大量的學習。下面是我整理的王羲之的草書字帖大圖欣賞。
初期的草書,打破隸書方整規矩嚴謹,是一種草率的寫法。稱為“章草”。章草是早期限草書和 漢隸相融的雅化草體,波挑鮮明,筆畫鉤連呈“波”形,字字獨立,字形遍方,筆帶橫勢 。章草在漢魏之際最為盛行,後至元朝方復興,蛻變於明朝。
任何書體在使用中都有簡便易寫的要求,發生省簡筆畫和潦草的趨勢。這種趨勢是文字演變的主要原因。每當社會變革和文化大發展的時期,文字應用頻繁,個人隨手省簡, 異體字出現的速度加快,為了使文字更加利於應用,勢必要加以糾正。 甲骨文時期有草寫的痕跡。“周宣王太史作籀書”、“ 李斯作 小篆”、“ 程邈作隸書”以及 蔡邕以八分書寫熹平石經等,都是兩周、秦、漢各自對當時流行的字加以規范化而頒定的標准字樣,也是公認已形成的新的書體為 正體字的開端。
但是要求簡易的趨勢並不因此停止。早在記錄帝王公卿大事的商代甲骨文、周代 金文里就有簡筆和潦草的字跡,史籍中“ 屈原屬草藁”、“ 董仲舒 藁書未上”,說明戰國古文和西漢隸書在急速書寫時也非 正體。據魏晉人記載,東漢北海敬王 劉睦“善史書,當世以為楷則”,劉睦死前,明帝派 驛馬“令作草書尺牘十首”。章帝時,齊相 杜度善作習字的範本,章帝曾詔令杜度草書奏事。可見公元 1世紀中葉以來, 草字已經不盡是出於匆促書寫而是被珍視和仿習的字體了。從近世出土的 漢簡可以看到,西漢武帝時字劃省簡的隸書已經通行。到新莽時期,有更多省劃和連筆的字。東漢光武帝建武二十二年(公元46年)簡就已經完全是草書了。但是從周代到新莽時期都不曾把草書列為一種 書陸神首體。
《 說文解字》成書於和帝十二年(公元 100年), 許慎在《敘》里說“漢興有草書”,是以草書為一種書體之始。東漢末期, 張芝其同時以及稍晚的 鍾繇等名家輩出,各成流派。當時趙壹有《非草書》之文,蔡邕有類似之議,以維護正體字的地位,這反映出草書已極一時之盛。漢末直到唐代,草書從帶有隸書筆意的章草發展成韻秀宛轉的今草,以至 奔放不羈、氣勢萬千的狂草。
章草起瞎神於西漢,盛於東漢,字體具隸書形式,字字區別,不相糾連;歷代對 章草的名稱有不同的說解。有見漢末以來《 急就章》有草書寫本而說章草因《急就章》的章字得名的,最為無稽。有以 章帝愛好草書或曾令用草書作奏章,甚至說章帝創造草書的,都屬臆測。有以 章法之章與 章程書、 章楷的章同義,符合早期草書略存八分筆意,字與字不相牽連,筆畫省變有章法可循的事實,近人多信此說。
今草起於何時,又有漢末 張芝和東晉王羲之、 王洽兩種說法。從傳世的表、帖和出土的漢簡、漢磚看,在漢末以八分書為 正體字的同時,已經出現近似 真書的寫法。草書也會隨之變異。略晚於張芝的草書家崔瑗作《 草書勢》,對草書有“狀似連珠,絕而不離”、“絕筆收勢,餘綖糾結”、“頭沒尾垂”、“機微要妙,臨時從宜”的描述,可見漢末的草書筆勢流暢,已不拘於章法。書體演變本來沒有截然的劃分。說今草起於張芝是從新體的萌芽看;說今草起於 二王,是著眼於典型的形成。唐代以來真書沿襲至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