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文檔加密 > 大佛首頂楞嚴經pdf

大佛首頂楞嚴經pdf

發布時間:2023-03-23 03:48:20

⑴ 《大佛頂首楞嚴經》pdf下載在線閱讀全文,求百度網盤雲資源

《大佛頂首楞嚴經》網路網盤pdf最新全集下載:
鏈接:https://pan..com/s/13qy3cnihIPJWLCV2kDIK-g

?pwd=umkj 提取碼:umkj
簡介:《大佛頂首楞嚴經》全經名《大佛頂如來密因修證了義諸菩薩萬行首楞嚴經》,是佛教的一部極為重要的經典。在《法滅盡經》上說:末法時代,《楞嚴經》先滅,其餘的經典跟著就滅了。如楞嚴經不滅,正法時代就現前。楞嚴經包括:序分、三番破識、十番顯見、剖妄出真、會通四科、圓彰七大、審除細惑、從根解結、二十五聖圓通章、四種清凈明誨、楞嚴神咒、十二類生、歷位修證、七趣、五十陰魔。

⑵ 大佛頂首楞嚴經敘的文章

跋767
釋題
○ 甲一釋法題
○ 乙一合釋
此序以單法立題。只一法字,義含十雙。謂教義、性修、事理、境智、止觀、正助、行位、因果、體用、六即也。初言教義一雙者:教、謂能詮,即經敘二字;義、謂所詮,即大等六字。此一是通義,九雙是別義。二就所詮義中,言性修一雙者:性、即大佛頂;修、即首楞嚴也。意欲令人悟大佛頂法,即心自性,始知從性起修故。三就修中言事理一雙者:謂梵語首楞嚴,華言一切事畢竟堅固。今言事,即一切事;謂陰入處界也。理、即畢竟堅固,謂妙覺明體也。既知從性起修,必知全修在性故。四就事理中言境智一雙者:謂上之事理皆可為境,依境修觀,觀名為智,以境發智,以智照境故。五就境智中言止觀一雙者:謂境是所觀,智是能觀:所觀、即一境三諦;能觀、即一心三觀。亦即一心三止,亦名圓頓止觀,以止觀不二故。六就止觀中言正助一雙者:圓頓止觀是正行,即二十五門是。如其理障惑強,止觀功微,務須加持神咒,故有三七建壇。經雲:更以異方便,助顯第一義。正助並行,收功彌速故。七就正助中言行位一雙者:行有進趣之功,能趣、即三漸次;所趣、即五十五位,行必入位故。八就行位中言因果一雙者:行位未極,總屬因心;圓滿菩提,方稱果覺,因必?果故。九就因果中言體用一雙者:自行因果是體,化他因果為用,體必發用故。十就體用後言六即一雙者:以自他俱有六即故:謂六、分因果之事殊;謂即、顯凡聖之理等。明六義,不生上慢。明即義,不生退屈。約性約理,則知六而常即;言修言事,則知即而常六故。今言大佛頂者,非因非果之妙性也。首楞嚴者,通因徹果之妙修也。是故出世行人,先須悟大佛頂理。了知五陰、六入、十二處、十八界、本如來藏妙真如性。然後於陰入處界等諸法,隨拈一法,無非即空即假即中圓三諦理,皆得為所觀境。依境修觀,能觀之智,即一心三觀,亦名一心三止。照真諦理,即空觀。照俗諦理,即假觀。照中諦理,即中觀。空觀,即體真止。假觀,即方便隨緣止。中觀,即息二邊分別止。又三止,即空觀。三觀,即假觀。止觀不二,即中觀。在因曰止觀,在果曰定慧。止觀功成,即名首楞嚴王妙三摩提。以此為因,即名如來密因。修此一行,具足菩薩萬行。大佛頂是所庄嚴,首楞嚴為能庄嚴。能所不二,為妙庄嚴。故曰十方如來一門超出妙庄嚴路。具詮諸義,即名經。懸述綱要,名為序也。合釋竟。
○ 乙二離釋
○ 丙一釋別題
○丁一釋大佛頂
大佛頂三字,事釋、理釋、古今疏解,不啻盈棟,茲不暇錄,今直就一切眾生現前一念心性而發明也。以吾人現前一念之心,本非肉團,亦非緣影。實無方隅,亦無分劑。是故不在內、外、中間。無有前後,並無時劫,是故不屬過、現、未來。然此心非一切法,一切法不能收攝。而此心即一切法,一切法莫可逃遁。離即離非,是即非即,言語道斷,心行處滅,不得已強名曰大。非對小言大,以對小言大,則大有分量,非真大故。亦非先小後大,以先小後大,則大有始終,非本大故。要之十方無盡,三際莫窮,故言曰大。大有三義:一、離過絕非義,即體大。二、豎窮橫?義,即相大。三、具足恆沙義,即用大。以吾人現前一念之心,靈明不昧,了了常知,故名曰佛。佛者,覺也。覺有三義:一、圓明獨照義,即自覺。二、隨緣照了義,即覺他。三、徹照心源義,即滿覺。以吾人現前一念之心,量絕邊涯,體尊無極,故名為頂。頂有三義:一、最尊義,一切諸法莫可比擬故。二、不可見義,四過咸離,百非俱絕故。三、放光現化義,隨緣普應,不染諸塵故。一字具三,三三具九。若細分之,義應無量。無量妙義,唯是一心,故言一心為大佛頂。乃眾生之性德,為當經之正體,仍?為一切諸大乘經之體。以如來所說一代時教,皆是稱性之談。故曰佛說上下法,唯是一心作。作是說者,名為正說。若他說者,即波旬說。復次,若能悟斯大佛頂義,便能?達全經妙義。茲不避繁文,撮其樞要,?為點示。經初阿難請妙奢摩它、三摩、禪那、最初方便。悟大義,是禪那之方便。悟佛義,是奢摩之方便。悟頂義,是三摩之方便。又體大,是禪那之方便。相大,是奢摩之方便。用大,是三摩之方便。又奢摩,是自覺。三摩,是覺他。禪那,是滿覺。又禪那,是最尊。奢摩,是不可見。三摩,是放光現化。又三即一,是奢摩。一即三,是三摩。非一非三,而三而一,是禪那。又即常住真心性凈明體:性明,是奢摩,即相大。性凈,是三摩,即用大。常住,是禪那,即體大。佛頂各三,乃至三一一三。非一非三,而三而一,如上說。七處征心文中:正破七處咸非,即相大。旁顯七處皆是,即用大。有三摩提名首楞嚴王,即體大。三一一三,乃至佛頂各三,如上說。十番辨見文中:番番皆有斯義。今?舉二三:主與空,俱是相大。客與塵,俱是用大。皆無二性,即體大。指皆是物,無是見者,即相大。微細發明,無非見者,即用大。元是菩提妙凈明體,雲何於中有是非是,即體大。見與見緣並所想相,如虛空華本無所有,即相大。本是妙明無上菩提凈圓真心,妄為色空,及與聞見,即用大。此見及緣,元是菩提妙凈明體,即體大。三一一三,乃至佛頂各三,如上說。四科文中:性真常中,求於去來迷悟生死了無所得,即相大。幻妄稱相,即用大。其性真為妙覺明體,即體大。七大文中:周?法界,即相大。性色真空,性空真色,循業發現,即用大。清凈本然,即體大。大眾圓悟文中:心遍十方,空如葉物,即相大。父母生身,如塵如漚,即用大。物即妙心,心精含裹,即體大。三如來藏,一切俱非,即相大。一切俱即,即用大。離即離非,是即非即,即體大。二十五門所觀之境,一一皆具圓通常三真實:圓真實,即相大。通真實,即用大。常真實,即體大。五會神咒,名摩訶悉怛多?怛啰,此雲大白傘蓋。白,即相大,傘蓋,即用大。摩訶,即體大。六十聖位,第三漸次文中雲:一切如來密圓凈妙皆現其中:圓、即相大。凈、即用大。密、即體大。非一非三,而三而一,三一俱不可思議曰妙,三一一三,乃至佛頂各三,皆如上說。點全文大旨竟。
○丁二釋首楞嚴
首楞嚴三字,直指一切行人全性起修之性定,乃大定之?名也。具足應雲大佛頂首楞嚴王。首楞嚴,雲一切事畢竟堅固:今謂事言一切者,即總收十法界之根身器界,所謂五陰、六入、十二處、十八界、七大也。言畢竟堅固者:畢竟,即徹底義,堅固,即常住義。所謂徹法底源,無動無壞也。意謂、行者既悟大佛頂性,便能了知一性一切性,一切性一性。是故陰處界等一切諸法,一一無非大佛頂性,故曰本如來藏妙真如性也。經雲:色心諸緣,及心所使,諸所緣法,唯心所現。汝身,汝心,外及山河虛空大地,咸是妙明真精妙心中所現物耳。了知全性起修,自然全修在性,非離性外別有修也,以性無外故。復次、只此修法,仍當會取經中修行妙旨。言依一切事畢竟空修,成奢摩它真諦三昧。依畢竟假修,成三摩?提俗諦三昧。依畢竟中修,成禪那中諦三昧。又三即一,是真諦三昧。一即三,是俗諦三昧。非一非三,而三而一,是中諦三昧,三一圓融,故名為妙。只一三昧,統收一切三昧,故曰首楞嚴王。二十五聖所修三昧,即此三一圓融之三昧也。良以法門平等,原無優劣。且文殊獨選耳門為最勝者,乃就當時一類之機,欲其就路還家耳,非有私於觀音也。大抵悟心大士,既悟大佛頂性,必能了達一切諸法平等之性。是故隨拈一法,皆得為所觀境,皆具圓通常三真實義,非獨觀音為然也。慧學之流,不可不知。是故余嘗謂,靈?旭祖科前三卷半經,為顯如來藏妙真如性圓三諦理,以酬當機最初方便之請,為千古之獨唱。苟非升天台之堂,入聖祖之室者,安有若斯超邁之見。佛頂文句詳明其旨,智者細心味之,自見其妙。前來一切三義,皆是不思議境,行者依之修觀。所觀之境,隨拈一法,皆具三諦。能觀之心,隨舉一念,皆具三觀,亦即三止,諦觀不二,止觀不二,故稱妙也。一切眾生,是理即大佛頂首楞嚴。聞名生解,是名字即大佛頂首楞嚴。圓起妙修,是觀行即大佛頂首楞嚴。六根清凈,是相似即大佛頂首楞嚴。無明豁破,是分證即大佛頂首楞嚴。五住究盡,是究竟即大佛頂首楞嚴也。釋別題竟。
○丙二釋通題
上六字是別名,乃一經所詮之法義。經序二字是通名。經字,別指當部能詮之文字。序字,單指此篇之別目也。言經者,徑也。謂此經乃超凡入聖,返本還元之徑路也。序者,懸述也。謂懸述經中綱要,使後學開卷瞭然,如視諸掌也。又說此大義,述此宏綱,名為經序。又大佛頂,即理經。首楞嚴,即行經。經序,即教經。復次大佛頂,序體。首楞嚴,序宗。從性起修,修有伏斷,序用。體宗用次第不紊,序教。立此為題,序名。三經具足,五玄備周,言雖簡,意盡詳矣。釋題竟。
○甲二列人題
古吳師子林天如禪師唯則撰序
釋文
○甲一序一經大旨
○乙一提全文綱要
首楞嚴經者,諸佛之慧命,眾生之達道,教網之宏綱,禪門之要關也。
此節總提全文之綱要也。初句,標征。首楞嚴三字,如題釋。者、是征起之辭,又即物而襯墊之詞。將釋其中旨趣,先用者字墊之,引出文中所以也。次四句,釋義。首句,諸者,眾也。有時處二義:舉時,則攝過去、現在、未來;言處,則該四方、四隅、上下。佛者,覺也。覺有三義:一自覺,謂覺了自性真常,悟知煩惱虛妄。二覺他,謂自既覺悟,還須運無緣慈,普度未悟。三覺滿,謂窮源極底,福智圓明。三覺皆圓,萬德具足,故稱為佛。此是極果之稱。若雲當人自己,謂一念不迷,曰覺。覺者即佛也。若一覺之後,不復更迷。如日出無暗,即與佛同儔。之者,語助辭。句文不足,添之字助之。慧者,照了之義。謂自性靈通,觸物即了。命有二:一四聖,唯智為命。二六凡,連持色心為命。今言慧命者,唯指聖人,以智慧為命也。意謂、此經是十方三世諸佛之慧命,乃舉諸而顯一也。當知心佛眾生,三無差別。舉諸佛之慧命,即顯我本師之慧命。顯本師之慧命,即顯吾人之慧命,亦即顯一切眾生之慧命。以吾人與眾生,即未來之諸佛也。須知諸佛之慧命無他;即吾人現前一念之心。故曰是心作佛,是心是佛。若離心言佛,即同魔說。經中七處征心,即是正破妄執,密顯真心。十番辨見,正是徹底談心。陰入處界,就事顯心。地水火風,即相明心。大眾圓悟,悟此妙心。便雲、瞭然自知,獲本妙心。是故當機陳謝,直曰不歷僧祇獲法身。法身,即慧命也。明三如來藏竟,亦雲疑惑消除,心悟實相。實相,即慧命之異稱也。豈非以現前一念之心,為諸佛慧命之明證乎。其間明決定,審根本,定六根,陳圓通,攝心軌則,安立道場,乃至懸示六十聖位,是為大開修證之門。修、即修此慧命,證、即證此慧命,非離此外別有修證也。而後廣示七趣,詳辨五魔,無非指示現前一念迷悟之差別耳。迷、即迷此慧命,悟、亦悟此慧命。要而言之,請此、說此、解此、修此、證此、迷悟差別,皆此也。故曰是經者,諸佛之慧命也。二句、言眾生者,十界中唯除佛可稱非眾生。其餘九界,皆是也。世間六凡,出世三聖,無明未盡,皆有生在。生必五眾和合而成,名眾生也。達道二字,各有二義:若謂達是通達,道是道理,即指第一大科悟圓理義。經雲:為令眾生修大乘者,通達實相。又雲疑惑消除,心悟實相之類。如謂達是了達,道是道路,即指第二第三修證二大科文。經雲:明了其家,所歸道路。又雲五十五位,真菩提路。後文七趣升沈,是未達道之差別。五魔擾亂,是行道路之差別。故曰是經者,眾生之達道也。三句、教、指佛說一大藏教。網、是譬喻,言網目之多,喻佛教門之多也。梵網經雲:時佛觀諸大梵天王網羅幢。因為說無量世界,猶如網孔,佛教門亦復如是。言教門多者,如來說法,貴在逗機。機既萬殊,法亦千變。概而言之,有四種教:良以眾生流轉生死,祗因二種無明,一迷中無明,二迷真無明。迷真、故有分段生死。迷中、故有變易生死。而二迷復各有輕重不同。故界內外人,又各有利鈍根異。迷真重者,為界內鈍根。非析空觀,莫生其解,故有藏教法起。輕者、為界內利根,非體空觀,莫逗其宜,故有通教法起。迷中重者,為界外鈍根,非次第三觀,莫治其惑,故有別教法起。輕者、為界外利根,非一心三觀,莫開其悟,故有圓教法起。就此四教,各有四門入道。謂有門、空門、亦有亦空門、非有非空門。四教共一十六門。又各具四種悉檀:謂眾生聞一一門,或得歡喜益,是世界悉檀。得生善益,是為人悉檀。得滅惡益,是對治悉檀。得入理益,是第一義悉檀。又有信行人、法行人。自行化他等法門無量,故如網目之多也。宏、大也。綱、是網口之大繩,提舉之則網目悉張也。網、喻大藏諸經。綱、喻楞嚴一經。意謂、大藏中諸經無量。若謂開妙理之深藏,示修證之大途,指迷悟之差別,明禪定之境相。明顯宣示,當遜斯經。故曰是經者,教網之宏綱也。末句、梵語禪那,此雲靜慮,又雲思惟修。通途言之,一切行門,皆禪也。所謂真諦三昧,俗諦三昧,中諦三昧,次第三昧,一心三昧。行為入理之門,故曰門也。言禪門要關者,禪門二字,通指宗下參玄行者。要關二字,的指斯經。以經中第一大科顯圓理文,正宗門中法身向上一著。第二第三二科開修證門,正悟後履踐之實事。第五科廣示七趣,第六科詳辨五魔,真宗門中之明鏡,所謂懸寶鏡於高堂,胡漢俱現是也。經雲:不作聖心,名善境界。若作聖解,即受?邪。真照膽語,明指是經。凡參宗人,尤為緊要,故曰禪門之要關也。要者,的的不可少之謂。關者,阻節要會之處也。上來四句釋義,句句通論全文要旨。若分而論之,亦無不可。今為點示。首句、是第一大科之要旨,謂顯圓理也。此理乃當人之妙心,即諸佛之慧命也。二句、是第二大科之要旨,謂示觀門也。觀為能達,理為所達。自觀行至分證,皆名為路,故曰眾生達道。三句、是三四五科之要旨,大意謂悟此一心,則真如熏於無明,而成凈用,為單復十二聖位。迷此一心,則無明熏於真如,而成染用,為顛倒十二類生。可見現前一念迷悟,實教網之宏綱也。末句、是第六大科之要旨,謂辨五魔也。斯文、正如王度寶鏡,真禪門之要關也。提綱要竟。
後續文章連接:

⑶ 楞嚴經主要講什麼

問題一:《楞嚴經》主要講的是什麼? 楞嚴經 boruo.goodweb/article/0082 大佛頂首楞嚴經白話(北京社科院宗教研究所編譯) 楞嚴經大義(惠空法師主講) hi./...0 大佛頂首楞嚴經講義(圓瑛大師著) boruo.goodweb/article2/1472

問題二:楞嚴經主要講什麼內容? 《楞嚴經》,佛教經典。又稱《首楞嚴經》、《大佛頂經》、《大佛頂首楞嚴經》、《中印度那爛陀大道場經》。全稱《大佛頂如來密因修證了義諸菩薩萬行首楞嚴經》。唐般剌蜜帝譯。10卷。關於此經的譯者,有各種不同傳說,大多認為譯者般剌蜜帝為中印度人,居廣州制止道場,於唐神龍元年(705)從灌頂部中誦出,烏萇國沙門彌伽釋迦譯語,房融筆受,懷迪證譯。中國歷代皆視此經為佛教主要經典之一。清代,章嘉呼圖克圖等將其譯成藏文,並刊有漢、滿、藏、蒙四體 合璧臘橡纖的《首楞嚴經》全帙。在日本,此經亦流傳不斷。
此大佛頂首楞嚴經原來是藏在龍宮;龍勝菩薩(亦即龍樹菩薩之異名)至龍宮說法,見龍藏中有此經,拜閱之下,嘆為稀有,便將全經默誦下來,以利益閻浮提眾生;出龍宮後,便將此經誦出,記錄下來,呈給王家,王家也把它視為稀有之法寶,珍藏在國庫中,並禁止傳到外國。雖然此經尚未傳到中土,但其威名早已為大家所知;曾有一位梵僧,見智者大師所立之三觀,而告訴智者大師說與他們國中的楞嚴經之意旨相符合;於是智者大師便設了一個拜經台,西向拜經,但拜了十八年,終未得見楞嚴經(到現在,天台山的拜經台還在)。
話說本經譯主般剌密諦,依於願力,要利益中土之人,第一次身上藏著楞嚴經東來之時,被守邊界的官吏查獲,而不許他出境,這反而更激發了他宏法之願,更加堅定,並且更加精進。他並想到了一個方法,可以將此經攜帶出境而不被發覺;他用極細的白絹書寫此經,然後剖開自己的肩膊,將經文縫藏在其中,等瘡口平復之後,再申如鍵請出國,海關搜查無疑,才得航海東來。大師於唐中宗神龍元年(西歷七0五年)到達廣州,那時正好首相房融被貶在廣州,房融便請大師住在制止寺,於是剖膊出經,譯成漢音,譯事完畢,便速回本國,以解除邊吏所受之難;由於譯主藏經出國,國王因此罪責守邊之官吏查緝不嚴,因此大師譯經完成之後,便速即回國,原以自身承當所有罪責。大師如此冒險艱苦,乃至不惜身命榮辱,正是所謂重法輕身,所成功德,不可思議;我國之眾生,均沾其法施之益。
[譯]:般剌密諦法師所譯的,不是將原文譯成漢文,而是將梵音的經文用漢字拼出來,由烏萇國沙門彌伽釋迦譯語,羅浮山南樓寺沙門懷迪證譯,菩薩戒弟子。前正議大夫 同中書門下平章事 清河房融 筆受
以下皆截自台北大毗盧寺成觀大法師編撰之《大佛頂首楞嚴經義貫》
楞嚴經,眾所周知,是一部極重要的大經,可說是一部[佛教修行大全],亦不為過。因為此經在內容上,包含了[顯密性相],各方面重要的道理;在宗派上則橫跨[禪凈密律],均衡發揮,各得其所;在修行的次弟上,則更是充實、圓滿:舉凡發心、解、行、證、悟,皆詳盡剖析開示――從教令正發心起,經循循善誘的破惑、見真(明心見性)、依性起修(設壇結界、於實際上起正修行),並詳細開示了一切凡聖境界(二十五聖圓通、三界七趣眾生),令於聖境起企慕、而於凡外得知解,從而不受迷惑、不入岔道;又詳述六十位修證(三漸次、乾慧地、十信、十住、十行、十迴向、四加行、十地、等覺、妙覺)令行者於菩提道上知所趣向;最後更廣開示五陰魔境,及其破除之法,俾於菩提道上能克服魔怨留難,所修圓滿成就。
由於本經有這些稀有的特點,因此歷來皆被修行者奉為必修的無上圭臬,尤其是對習禪者而言,更是如此。再者,漢傳佛寺中,僧眾每日早課都必須誦楞嚴咒,而輪仿且歷代在打禪七之前,傳統上都是要先修七日到七七日的[楞嚴會],以除魔障。又,以本經中,顯密性相上的道理均發揮無遺,故是一部在法門上十分均衡,沒有宗派偏倚的圓滿法門。因此本經是一部非常難得的無上大法寶。也因本經具有如此的重要性,所以歷來註解楞嚴經的著作非常豐富。盡管如是,但很令人遺憾的是......>>

問題三:楞嚴經十卷每一卷的內容概括 大概講了什麼 認真回答哦 第一卷敘阿難因乞食,被摩登伽女用幻術攝入席,將毀戒體。如來放光,並任氖饈利以神咒往護,遂將阿難及摩登伽女來歸佛所。阿難見佛,頂禮悲泣,悔恨自己一向多聞,道力未全,因而啟請宣說十方如來得成菩提妙奢摩他,三摩,禪那最初方便。佛告以一切眾生從無始來生死相續,皆由不知常住真心性凈明體,有諸妄想故有輪轉。又告以有三摩提,名大佛頂首楞嚴王、具足萬行、十方如來、一門超出妙庄嚴路。能破客塵煩惱,以顯常住真心性凈明體雲雲。
第二卷因波斯匿王之問,顯示真性圓明無生無滅本來常住之理。並說一切眾生輪回世間由二顛倒分別妄見,隨業輪轉:一、眾生別業妄見,二、眾生同分妄見。應當抉擇真妄,而明五陰身心不有,世界本空,破我法二執,顯本覺真如,顯示五陰本如來藏妙真如性。
第三卷佛對阿難陀就六入、十二處、十八界、七大等一一說明本如來藏妙真如性。
第四卷因富樓那之問,顯示世間一切根塵陰處等皆如來藏清凈本然,但以三種相續:即世界相續,眾生相續,業果相續,諸有為相循業遷流。妄因妄果其體本真。真智真斷不重起妄,是故如來證真故無妄。四大本性周遍法界。歇即菩提,不從人得等。
第五卷x陳如五比丘,優波尼沙陀、香嚴童子、葯王葯上二法王子、跋陀婆羅等十六開士、摩訶迦葉及紫金光比丘尼等、阿那律陀、周利特迦、轎梵缽提、畢陵伽婆蹉、須菩提、舍利弗、普賢菩薩、孫陀羅難陀、富樓那彌多羅尼子、優波離、大目犍連、烏芻瑟摩、持地菩薩、月光童子、璃光法王子、虛空藏菩薩、彌勒菩薩、大勢至菩薩等,各各自說最初得道的方便以顯圓通。
第六卷最後觀世音菩薩說耳根圓通,以聞熏聞修金剛三昧無作妙力,成三十二應,入諸國土。獲十四種無畏功德,又能善獲四不思議無作妙德。文殊師利以偈贊嘆。佛更為說四種律儀(、殺、盜、妄),令離禪魔。
第七卷佛說四百三十九句大佛頂陀羅尼。此即大白傘蓋佛頂陀羅尼經。並說安立壇場法則及持誦功德。次因阿難請問修行位次,佛先為說十二類眾生(胎、卵、濕、化、有色、無色、有想、無想、非有色、非無色、非有想、非無想)顛倒之相。
第八卷說明三摩提三種漸次。次明五十七位:乾慧地、十信、十住、十行、十迴向、四加行、十地、等覺、妙覺。又因文殊問,示經五名,說明經的歸趣。因阿難問,說地獄趣造十習因,受六交報,以及鬼、畜、人、仙、修羅、天等七趣,自業所感差別。
第九卷說明三界二十五有之相。次明奢摩他中微細魔事,即五陰魔等。
第十卷說五陰的行陰魔中十種外道(二無因論、四編常論、四一分常論、四有邊論、四種顛倒不死矯亂遍計虛論、立五陰中死後有相心顛倒論、立五陰中死後無相心顛倒論、立五陰中死後俱非心顛倒論、立五陰中死後斷滅心顛倒論、立五陰中五現涅心顛倒論)。識陰魔中禪那現境十種魔事。次明五陰相中五種妄想等。
祝吉祥如意
南無葯師琉璃光如來

問題四:楞嚴經說什麼 《楞嚴經》又名《大佛頂如來密因修證了義諸菩薩萬行首楞嚴經》。楞嚴經是諸佛之秘密寶藏、修行奇妙之門、解脫迷悟之根本。其經專門開示直指清凈一味如來藏真心。此真心本自靈明清凈,廣大無邊,平等如如,絕諸名相,聖凡一體,生佛相同。迷則生死茫茫,悟則頓超輪回。《楞嚴經》是大乘佛教的一部單譯經,歷代佛經目錄都把《楞嚴經》歸入大乘密部。因為它不屬於般若、寶積、大集、華嚴、涅盤這五大部中的任何一類,也與《法華》、《維摩》、《勝N》及菩薩一類的大乘經有明顯的區別,同時,在《楞嚴經》的卷七裡面主要講述如何建立道場,如何念誦神咒的種種儀軌,佛還宣示了楞嚴神咒,開示了神咒的種種法力。因此,一般來說《楞嚴經》在分類時就被劃入大乘密部經類。但它的中心思想卻是關於清凈一味如來藏真心以及諸法實相、萬法一心等與諸多大乘顯教的學說相同的思想。它既有明顯的兼容並蓄的包容特點。又有般若經諸法性空的思想。還包含有華嚴的三界唯心和十方諸佛,以及十地等菩薩修行的種種十法階位的內容。並且法華中的諸法實相,開權顯實的思想和涅盤經的關於佛性的學說,以及禪定、律儀、咒等大乘佛教關於修行方面等等內容都盡攝無余。《楞嚴經》以其重理論和實證的經義,成為大乘佛法解證並行的至寶,開啟了佛教理論和修行兩方面並重的寶庫,實為極為圓融的佛法經教。古德有:「自從一讀楞嚴後,不看人間糟粕書」的說法,可見其重要性所在。《楞嚴經》經名的全文,在一切佛經中,是最長的經名。『大』――是說明此經內容廣大不可思議,過去未來和現在,天地萬物盡宇宙都包括在其內。『佛頂』――『佛』字是印度文『佛陀』的略稱。『佛陀』的含義是『覺』。佛證到了宇宙間最高的智慧成果,所以稱為『頂』,這里用『佛頂』來比喻本經。就是說此經中所講的道理,最高最深奧,好比佛的頭頂,沒有任何理論能夠超越之上。『如來』――是『佛』的另一種稱號。如果有人證到佛的境地,就和過去所有的佛一樣,沒有高下之分別,猶如過去的佛再來一般,其實是不來亦不去。『密因』――宇宙萬事萬物的產生和發展都離不開『因果』二字。即常言說的:『種瓜得瓜,種豆得豆』。明天我們要想結成來日的佛果,今天就首先必須先種下成佛的因(種子)。這個因高深微妙,非是一般人所能理解。因為不能理解,所以認為是一種秘密,其實,諸佛從來沒有秘密,有秘密是因為我們沒有智慧,不能理解罷。『修證』――『修』就是一種行為。我們既然明白了這個高深微妙成佛的道理,就必須按照道個道理結合行為去實踐它,這個實踐的過程就名為『修』。不但要『修』,而且還要從『修』當中去『證』到最後的結果。這就名為『修證』。『了義』――『了義就是真實的道理;『不了義』就是方便的說法。進一步說『了義』就是能夠徹底通達宇宙人生的真實義理,但這個不在語言文字本身。『諸菩薩』――『菩薩』是印度文『菩提薩省的略稱。『菩提』的含義是『覺』,『薩省是有情,合起來就是『覺有情』。但一切眾生都因無智慧而迷惑於生死中,不能出離。我們一發成佛的心就是菩薩,『諸菩薩』就是指發各種心處於不同層次的眾菩薩。『萬行』――普通的凡夫,發心修行,出離生死。經過『菩薩』的階段,直到最後證到佛果。這中間有千差萬別不同的道路,謂之『菩薩萬行』。『首楞嚴』――《涅經》里釋迦釋迦牟尼佛世尊解釋『首楞嚴』三字的含義說:『首楞嚴者,名一切事畢竟,嚴者名堅,一切畢竟而得堅固名首楞嚴』。這是說的什麼意思呢?即是說窮盡天地萬物宇宙人生的本源,從而證到永恆堅固不壞的結果,這也是我們學習佛法的最終目的。『經』――『經』字有三個意義:一者『永恆不變』,二者『方法』,三者『道路』。即是:『這是一條......>>

問題五:楞嚴經講的是什麼 助人智,解宇宙真相。
《楞嚴經》,大乘佛教經典,全名《大佛頂如來密因修證了義諸菩薩萬行首楞嚴經》,又名《中印度那爛陀大道場經,於灌頂部錄出別行》,簡稱《楞嚴經》、《首楞嚴經》、《大佛頂經》、《大佛頂首楞嚴經》。唐般剌密諦傳至中國,懷迪證義,房融筆受。印順法師認為它與《圓覺經》、《大乘起信論》屬於晚期如來藏真常唯心繫的作品。由於《楞嚴經》內容助人智解宇宙真相,古人曾有:「自從一讀楞嚴後,不看人間糟粕書!」的詩句。

問題六:楞嚴經里講的三科七大是指的什麼 三科者,陰界入。陰是五陰:色受想行識。入是十二入,外六塵:色、聲、香、味、觸、法;內六門:眼、耳、鼻、舌、身、意。界是十八界:六塵、六門、六識是也(參考六祖壇經)
七大:地,水,火,風,空,六根,識。(參考大梵天王問佛決疑經)
個人見解。可以到寺院請問法師,也可先將問題放下,在專心看佛經。日久自知。

問題七:大家認為楞嚴經講的是什麼道理? 10分 宇宙真相。1.2.3章主要心在哪?心既是如來藏。4.5.6章主要教怎樣修行得三摩地。7.8章主要講持咒功德和菩薩有五十五位置的修行果位與地獄的十因六果。9.10章講二十八層天和五十陰魔。

⑷ 大佛頂首楞嚴經白話

學《楞嚴經》建議,以中伏禪塵缺禪華佛典寶庫-----譯著襲滾之家-----《楞嚴經》語譯版本為主,大心之人最直接的佛學入門書!!!

⑸ 大佛頂首楞嚴經淺釋

大佛頂首楞嚴經淺釋

《楞嚴經》是佛的真身

宣化上人開示

開經偈

無上甚深微妙法百千萬劫難遭遇

我今見聞得受持願解如來真實義

在佛教裡面,有很多的經非常重要,但是最重要的經典就是《楞嚴經》:有《楞嚴經》的地方,就是正法住世;《楞嚴經》沒有了,這就是末法現前了。所以我們每一個佛教徒,必須要拿出我們的力量來,拿出我們的血來,拿出我們的汗來擁護這一部《楞嚴經》。

在《法滅盡經》上說得清清楚楚:末法時代,《楞嚴經》先滅,其餘的經典跟著就滅了。如果《楞嚴經》不滅,那麼正法時代就現前。因為這山櫻游個,我們佛教徒必須要以生命來護持《楞嚴經》,以我們的血、我們的汗來護持《楞嚴經》,以我們的志願來護持《楞嚴經》,令《楞嚴經》發揚光大,流通到每一個角落去,流通到每一粒微塵裡面去,流通到盡虛空、遍法界裡面去;如果能這樣子,這就是正法大放光明的時候!

為什麼《楞嚴經》會先滅呢?就因為它太真了!《楞嚴經》是佛的真身,《楞嚴經》是佛的舍利,《楞嚴經》就是佛真正的塔廟!因為《楞嚴經》這樣真,一切的魔王就用出種種的方法來毀滅《楞嚴經》,首先他就造謠,說《楞嚴經》是假的。為什麼逗銷他說《楞嚴經》是假的?就因為《楞嚴經》所說的太真了,尤其是四種清凈明誨、二十五聖各述圓通、五十種陰魔的境界,這都是旁門外道、妖魔鬼怪所受不了的,所以有一些個無知的人,就說《楞嚴經》是偽造的。

《楞嚴頌毀經》所說的道理,既正確、又合理,妖魔鬼怪、旁門左道都無所遁形。一般無知的人,尤其是一些無知的學者、無知的教授,妄測聖言;他們一知半解,糊糊塗塗的,沒有什麼學識,沒有真正的智慧,所以就妄加批評。我們學佛法的人要深深知道這種關系,所以我們要到處提倡《楞嚴經》,我們要到處宣講《楞嚴經》,我們要到處為人解說這部《楞嚴經》。為什麼?我們要令正法久住於世。

我願意向大家提出保證,保證《楞嚴經》是真經!如果《楞嚴經》是真的,這當然沒有什麼問題;如果《楞嚴經》是假的,我願意永遠永遠都墮地獄去!因為我不認識佛法,以假當真了。如果《楞嚴經》是真的,那麼我就生生世世都發願要弘揚這個楞嚴大法,隨時隨地我要弘揚楞嚴的真理──這一點各位應該注意的,《楞嚴經》要不是佛所說的,任何人也說不出來的!所以這些個無知的人是妄加批評,希望他們趕快地醒悟,不要再造墮拔舌地獄的這種苦因。無論哪一個學者、哪一個國家學佛法的人,趕快要痛改前非,自己知錯能改,善莫大焉。最後我預祝所有看見《楞嚴經》的人,所有聽見《楞嚴經》的人,所有研究《楞嚴經》的人,都很快早成佛道!

⑹ 大佛頂首楞嚴經講義的作品目錄

大佛頂首楞嚴經講義(第一卷)
大佛頂首楞嚴經講義(第二卷)
大佛頂首楞嚴經講義(第三卷)
大佛頂首楞嚴經講義(第四卷)
大佛頂首楞嚴經講義(第五卷)
大佛頂首楞嚴經講義(第六卷)
大佛頂首楞嚴經講義(第七卷)
大佛頂首楞嚴經講義(第八卷)
大佛頂首楞嚴經講義(第九卷)
大佛頂首楞嚴經講義(第十卷)
大佛頂首楞嚴經講義(第十一卷)
大佛頂首楞嚴經講義(第十二卷)
大佛頂首楞嚴經講義(第十三卷)
大佛頂首楞嚴經講義嫌拍悶(第十四卷)
大佛頂首楞嚴經講義(第十五卷)
大佛頂首楞嚴經講義(第十六卷)
大佛頂首楞嚴經講義(第十七卷)
大佛頂首楞嚴經講義(第十八卷)
大佛頂首楞嚴經講義(第十九卷)
大佛頂芹彎首楞嚴經講義(第二十卷)
大佛頂首楞嚴經講義(第二賀判十一卷)
大佛頂首楞嚴經講義(第二十二卷)
大佛頂首楞嚴經講義(第二十三卷)
大佛頂首楞嚴經講義(第二十四卷)

⑺ 求《大佛頂首楞嚴經淺釋-宣化上人講述》,要全的。我找的都下載不了。哪位有能穿給我嗎

看解不如讀原文,他解不如己解,書讀百遍,其餘罩襲義自現。經豎兄是拿來誦的,心誠意正,一路誦過去,不加分別,天長日久,心開意解,業消智朗,無量經意悶笑,自然顯現。

⑻ 求佛教《楞嚴經》全文

楞嚴經 (全文)
大佛頂首楞嚴經 (卷一)
如是我聞,一時,佛在室羅筏城,祇桓精舍。與大比丘眾,千二百五十人俱。皆是無漏大阿羅漢。佛子住持,善超諸有,能於國土,成就威儀。從佛轉輪,妙堪遺囑;嚴凈毗尼,弘范三界,應身無量,度脫眾生,拔濟未來,越諸塵累。其名曰:大智舍利弗、摩訶目犍連、摩訶拘絺羅、富樓那彌多羅尼子、須菩提、優波尼沙陀等,而為上首。復有無量辟支無學,並其初心,同來佛所,屬諸比丘,休夏自恣。十方菩薩,咨決心疑,欽奉慈嚴,將求密義。即時如來,敷座宴安,為諸會中,宣示深奧,法筵清眾,得未曾有。迦陵仙音,遍十方界。恆沙菩薩,來聚道場,文殊師利而為上首。時波斯匿王,為其父王諱日營齋,請佛宮掖,自迎如來,廣設珍饈,無上妙味,兼復親延,諸大菩薩。城中復有長者、居士,同時飯僧。佇佛來應。佛敕文殊,分領菩薩,及阿羅漢,應諸齋主。唯有阿難,先受別請。遠游未還,不遑僧次;既無上座,及阿闍黎。途中獨歸。其日無供,即時阿難,執持應器,於所游城,次第循乞。心中初求,最後檀越,以為齋主,無問凈穢,剎利尊姓,及旃陀羅,方行等慈,不擇微賤,發意圓成,一切眾生,無量功德。阿難已知,如來世尊,訶須菩提,及大迦葉,為阿羅漢,心不均平。欽仰如來,開闡無遮,度諸疑謗。經彼城隍,徐步郭門,嚴整威儀,肅恭齋法。爾時阿難,因乞食次,經歷淫室,遭大幻術。摩登伽女,以娑毗迦羅、先梵天咒,攝入淫席。淫躬撫摩,將毀戒體。如來知彼,淫術所加,齋畢旋歸。王及大臣、長者、居士,俱來隨佛,願聞法要。於時世尊,頂放百寶無畏光明,光中出生千葉寶蓮,有佛化身,結跏趺坐,宣說神咒。敕文殊師利,將咒往護。惡咒消滅。提獎阿難,及摩登伽,歸來佛所。阿難見佛,頂禮悲泣,恨無始來,一向多聞,未全道力。殷勤啟請,十方如來,得成菩提,妙奢摩他、三摩、禪那,最初方便。於時復有,恆沙菩薩,及諸十方大阿羅漢、辟支佛等,俱願樂聞。退坐默然,承受聖旨。爾時世尊,在大眾中,舒金色臂,摩阿難頂,告示阿難,及諸大眾:有三摩提,名大佛頂首楞嚴王,具足萬行;十方如來,一門超出,妙庄嚴路。汝今諦聽。阿難頂禮,伏受慈旨。佛告阿難:汝我同氣,情均天倫。當初發心,於我法中,見何勝相,頓舍世間,深重恩愛。阿難白佛:我見如來三十二相,勝妙殊絕,形體映徹,猶如琉璃。常自思惟:此相非是欲愛所生。何以故?欲氣粗濁,腥臊交遘,膿血雜亂,不能發生,勝凈妙明,紫金光聚。是以渴仰,從佛剃落。佛言:善哉!阿難!汝等當知:一切眾生,從無始來。生死相續,皆由不知常住真心,性凈明體,用諸妄想。此想不真,故有輪轉。汝今欲研無上菩提,真發明性,應當直心,酬我所問。十方如來,同一道故,出離生死,皆以直心;心言直故,如是乃至,終始地位,中間永無諸委曲相。阿難,我今問汝:當汝發心,緣於如來三十二相,將何所見?誰為愛樂?阿難白佛言:世尊!如是愛樂,用我心目;由目觀見,如來勝相,心生愛樂!故我發心,願捨生死。佛告阿難:如汝所說,真所愛樂,因於心目,若不識知,心目所在,則不能得,降伏塵勞。譬如國王,為賊所侵,發兵討除,是兵要當知賊所在。使汝流轉,心目為咎,吾今問汝:唯心與目,今何所在?
阿難白佛言:世尊,一切世間,十種異生,同將識心,居在身內;縱觀如來,青蓮華眼,亦在佛面。我今觀此浮根四塵,祇在我面;如是識心,實居身內。佛告阿難:汝今現坐如來講堂,觀祇陀林,今何所在?世尊!此大重閣,清凈講堂,在給孤園;今祇陀林,實在堂外。阿難,汝今堂中先何所見?世尊!我在堂中,先見如來,次觀大眾;如是外望,方矚林園。阿難,汝矚林園,因何有見?世尊!此大講堂,戶牖開豁,故我在堂,得遠瞻見。佛告阿難:如汝所言:身在講堂,戶牖開豁,遠矚林園。亦有眾生,在此堂中,不見如來,見堂外者?阿難答言:世尊!在堂不見如來,能見林泉,無有是處。阿難,汝亦如是。汝之心靈,一切明了。若汝現前,所明了心,實在身內,爾時先合了知內身,頗有眾生,先見身中,後觀外物?縱不能見心、肝、脾、胃,爪生、發長,筋轉、脈搖,誠合明了,如何不知,必不內知,雲何知外?是故應知,汝言覺了能知之心,住在身內,無有是處。
阿難稽首,而白佛言:我聞如來,如是法音,悟知我心,實居身外。所以者何?譬如燈光,然於室中,是燈必能先照室內,從其室門,後及庭際;一切眾生,不見身中,獨見身外,亦如燈光,居在室外,不能照室。是義必明,將無所惑。同佛了義,得無妄耶?佛告阿難:是諸比丘,適來從我,室羅筏城,循乞摶食,歸祇陀林,我已宿齋。汝觀比丘,一人食時,諸人飽否?阿難答言:不也,世尊!何以故?是諸比丘,雖阿羅漢,軀命不同,雲何一人,能令眾飽?佛告阿難:若汝覺了知見之心,實在身外;身心相外,自不相干,則心所知,身不能覺;覺在身際,心不能知。我今示汝兜羅綿手,汝眼見時,心分別否?阿難答言:如是,世尊。佛告阿難:若相知者,雲何在外?是故應知,汝言覺了能知之心,住在身外,無有是處。
阿難白佛言:世尊!如佛所言,不見內故,不居身內,身心相知,不相離故,不在身外。我今思惟:知在一處。佛言:處今何在?阿難言:此了知心,既不知內,而能見外,如我思忖,潛伏根里。猶如有人,取琉璃碗,合其兩眼,雖有物合,而不留礙,彼根隨見,隨即分別。然我覺了能知之心,不見內者,為在根故;分明矚外,無障礙者,潛根內故。佛告阿難:如汝所言,潛根內者,猶如琉璃。彼人當以琉璃籠眼,當見山河,見琉璃否?如是,世尊,是人當以琉璃籠眼,實見琉璃。佛告阿難:汝心若同琉璃合者;當見山河,何不見眼?若見眼者,眼即同境,不得成隨;若不能見,雲何說言,此了知心,潛在根內,如琉璃合?是故應知:汝言覺了能知之心,潛伏根里,如琉璃合,無有是處。阿難白佛言:世尊!我今又作如是思惟:是眾生身,腑藏在中,竅穴居外,有藏則暗,有竅則明。今我對佛,開眼見明,名為見外;閉眼見暗,名為見內,是義雲何?佛告阿難:汝當閉眼見暗之時,此暗境界,為與眼對?為不眼對?若與眼對,暗在眼前,雲何成內?若成內者,居暗室中,無日、月、燈,此室暗中,皆汝焦腑?若不對者,雲何成見?若離外見,內對所成,合眼見暗,名為身中;開眼見明,何不見面?若不見面,內對不成;見面若成,此了知心,及與眼根,乃在虛空,何成在內?若在虛空,自非汝體,即應如來,今見汝面,亦是汝身?汝眼已知,身合非覺。必汝執言:身眼兩覺,應有二知,即汝一身,應成兩佛?是故應知:汝言見暗,名見內者,無有是處。
阿難言:我嘗聞佛,開示四眾:由心生故,種種法生;由法生故,種種心生。我今思惟:即思惟體,實我心性?隨所合處,心則隨有,亦非內、外、中間三處。佛告阿難:汝今說言,由法生故,種種心生,隨所合處。心隨有者,是心無體,則無所合;若無有體,而能合者,則十九界,因七塵合,是義不然?若有體者,如汝以手,自挃其體,汝所知心,為復內出?為從外入?若復內出,還見身中;若從外來,先合見面。阿難言:見是其眼,心知非眼,為見非義。佛言:若眼能見,汝在室中,門能見不?則諸已死,尚有眼存,應皆見物,若見物者,雲何名死?阿難!又汝覺了能知之心,若必有體,為復一體?為有多體?今在汝身,為復遍體?為不遍體。若一體者,則汝以手挃一支時,四支應覺。若咸覺者,挃應無在。若挃有所,則汝一體,自不能成。若多體者,則成多人,何體為汝?若遍體者,同前所挃;若不遍者,當汝觸頭,亦觸其足,頭有所覺,足應無知,今汝不然。是故應知,隨所合處,心則隨有,無有是處。
阿難白佛言:世尊!我亦聞佛,與文殊等,諸法王子,談實相時,世尊亦言:心不在內,亦不在外。如我思惟:內無所見,外不相知;內無知故,在內不成;身心相知,在外非義。今相知故,復內無見,當在中間。佛言:汝言中間,中必不迷,非無所在?今汝推中,中何為在?為復在處!為當在身!若在身者,在邊非中,在中同內;若在處者,為有所表?為無所表?無表同無,表則無定。何以故?如人以表,表為中時,東看則西,南觀成北。表體既混,心應雜亂。阿難言:我所說中,非此二種。如世尊言:眼色為緣,生於眼識,眼有分別,色塵無知,識生其中,則為心在。佛言:汝心若在根塵之中,此之心體,為復兼二?為不兼二?若兼二者,物體雜亂,物非體知,成敵兩立,雲何為中?兼二不成,非知不知,即無體性,中何為相?是故應知,當在中間,無有是處。
阿難白佛言:世尊!我昔見佛,與大目連、須菩提、富樓那、舍利弗四大弟子,共轉***。常言:覺知分別心性,既不在內,亦不在外,不在中間,俱無所在,一切無著,名之為心。則我無著,名為心不?佛告阿難:汝言覺知,分別心性,俱無在者,世間虛空,水、陸、飛行,諸所物象,名為一切,汝不著者,為在?為無?無則同於龜毛、兔角,雲何不著?有不著者,不可名無;無相則無,非無則相,相有則在,雲何無著?是故應知,一切無著,名覺知心,無有是處。
爾時阿難,在大眾中,即從座起,偏袒右肩,右膝著地,合掌恭敬,而白佛言:我是如來最小之弟,蒙佛慈愛,雖今出家,猶恃憍憐,所以多聞,未得無漏。不能折伏,娑毗羅咒,為彼所轉,溺於淫舍。當由不知,真際所詣!惟願世尊,大慈哀愍,開示我等,奢摩他路,令諸闡提,隳彌戾車。作是語已,五體投地。及諸大眾,傾渴翹佇,欽聞示誨。
爾時世尊,從其面門,放種種光,其光晃耀,如百千日。普佛世界,六種震動。如是十方微塵國土,一時開現。佛之威神,令諸世界,合成一界。其世界中,所有一切,諸大菩薩,皆住本國,合掌承聽。佛告阿難:一切眾生,從無始來,種種顛倒,業種自然,如惡叉聚。諸修行人,不能得成無上菩提,乃至別成聲聞、緣覺,及成外道,諸天魔王,及魔眷屬。皆由不知二種根本,錯亂修習,猶如煮沙,欲成嘉饌,縱經塵劫,終不能得。
雲何二種?阿難,一者、無始生死根本。則汝今者,與諸眾生,用攀緣心,為自性者。
二者、無始菩提涅槃,元清凈體。則汝今者識精元明,能生諸緣,緣所遺者。由諸眾生,遺此本明,雖終日行,而不自覺,枉入諸趣。
阿難,汝今欲知奢摩他路,願出生死,今復問汝。即時如來舉金色臂,屈五輪指,語阿難言:汝今見不?阿難言見。佛言:汝何所見?阿難言:我見如來舉臂屈指,為光明拳,耀我心目。佛言:汝將誰見?阿難言:我與大眾,同將眼見。佛告阿難:汝今答我,如來屈指,為光明拳,耀汝心目。汝目可見以何為心,當我拳耀?阿難言:如來現今徵心所在,而我以心推窮尋逐,即能推者,我將為心。佛言:咄!阿難,此非汝心。阿難矍然!避座合掌,起立白佛:此非我心當名何等?佛告阿難:此是前塵,虛妄相想,惑汝真性,由汝無始,至於今生,認賊為子,失汝元常,故受輪轉。阿難白佛言:世尊!我佛寵弟,心愛佛故,令我出家。我心何獨供養如來,乃至遍歷恆沙國土,承事諸佛,及善知識,發大勇猛,行諸一切難行法事,皆用此心,縱令謗法,永退善根,亦因此心。若此發明,不是心者,我乃無心,同諸土木?離此覺知,更無所有,雲何如來,說此非心?我實驚怖!兼此大眾,無不疑惑。惟垂大悲,開示未悟。爾時世尊,開示阿難,及諸大眾,欲令心入無生法忍。於師子座摩阿難頂,而告之言:如來常說諸法所生,唯心所現;一切因果,世界、微塵,因心成體。阿難:若諸世界,一切所有,其中乃至草葉縷結。詰其根元,咸有體性,縱令虛空,亦有名貌。何況清凈,妙凈明心,性一切心,而自無體?若汝執吝,分別覺觀,所了知性,必為心者,此心即應離諸一切色、香、味、觸諸塵事業,別有全性。如汝今者,承聽我法,此則因聲,而有分別。縱滅一切見、聞、覺、知,內守幽閑,猶為法塵,分別影事。我非敕汝,執為非心,但汝於心,微細揣摩,若離前塵,有分別性,即真汝心。若分別性,離塵無體,斯則前塵,分別影事。塵非常住若變滅時,此心則同龜毛兔角;則汝法身,同於斷滅。其誰修證,無生法忍?即時阿難,與諸大眾,默然自失!佛告阿難:世間一切諸修學人,現前雖成九次第定,不得漏盡成阿羅漢,皆由執此生死妄想,誤為真實。是故汝今雖得多聞,不成聖果。阿難聞已,重復悲淚!五體投地,長跪合掌,而白佛言:自我從佛,發心出家。恃佛威神,常自思惟,無勞我修,將謂如來,惠我三昧。不知身心本不相代,失我本心,雖身出家,心不入道;譬如窮子,舍父逃逝。今日乃知:雖有多聞,若不修行,與不聞等;如人說食,終不能飽。世尊!我等今者,二障所纏,良由不知寂常心性,惟願如來,哀愍窮露,發妙明心,開我道眼。即時如來,從胸卍字,湧出寶光,其光晃昱,有百千色。十方微塵,普佛世界,一時周遍,遍灌十方,所有寶剎,諸如來頂,旋至阿難,及諸大眾。告阿難言:吾今為汝,建大法幢;亦令十方,一切眾生,獲妙微密,性凈明心,得清凈眼。
阿難,汝先答我,見光明拳。此拳光明,因何所有?雲何成拳?汝將誰見?阿難言:由佛全體,閻浮檀金,赩如寶山,清凈所生,故有光明;我實眼觀;五輪指端,屈握示人,故有拳相。佛告阿難:如來今日,實言告汝:諸有智者,要以譬喻,而得開悟。阿難,譬如我拳,若無我手,不成我拳;若無汝眼,不成汝見;以汝眼根,例我拳理,其義均不?阿難言:唯然,世尊!既無我眼,不成我見;以我眼根,例如來拳,事義相類。佛告阿難:汝言相類,是義不然?何以故。如無手人,拳畢竟滅;彼無眼者,非見全無?所以者何?汝試於途,詢問盲人:汝何所見?彼諸盲人,必來答汝:我今眼前,唯見黑暗,更無他矚。以是義觀,前塵自暗,見何虧損?阿難言:諸盲眼前,唯睹黑暗,雲何成見?佛告阿難:諸盲無眼,唯觀黑暗,與有眼人,處於暗室,二黑有別?為無有別?如是世尊:此暗中人,與彼群盲,二黑較量,曾無有異。阿難,若無眼人,全見前黑,忽得眼光,還於前塵,見種種色,名眼見者;彼暗中人,全見前黑,忽獲燈光,亦於前塵,見種種色,應名燈見?若燈見者,燈能有見,自不名燈;又則燈觀,何關汝事?是故當知:燈能顯色,如是見者,是眼非燈;眼能顯色,如是見性,是心非眼。
阿難,雖復得聞是言,與諸大眾,口已默然,心未開悟,猶冀如來,慈音宣示。合掌清心,佇佛悲誨。爾時,世尊,舒兜羅綿網相光手,開五輪指,誨敕阿難,及諸大眾:我初成道,於鹿園中,為阿若多五比丘等,及汝四眾言:一切眾生不成菩提,及阿羅漢,皆由客塵煩惱所誤。汝等當時,因何開悟,今成聖果?時,憍陳那,起立白佛:我今長老,於大眾中,獨得解名,因悟客、塵二字成果。世尊!譬如行客,投寄旅亭,或宿、或食,食、宿事畢,俶裝前途,不遑安住;若實主人,自無攸往。如是思惟:不住名客,住名主人,以不住者,名為客義。又如新霽,清暘升天,光入隙中,發明空中,諸有塵相。塵質搖動,虛空寂然。如是思惟:澄寂名空,搖動名塵,以搖動者,名為塵義。佛言:如是!即時如來,於大眾中,屈五輪指,屈已復開,開已又屈,謂阿難言:汝今何見?阿難言:我見如來,百寶輪掌,眾中開合。佛告阿難:汝見我手,眾中開合,為是我手,有開有合?為復汝見,有開有合。阿難言:世尊寶手眾中開合,我見如來,手自開合,非我見性,有開有合。佛言:誰動?誰靜?阿難言:佛手不住,而我見性,尚無有靜,誰為無住?佛言:如是。如來於是,從輪掌中,飛一寶光,在阿難右,即時阿難,回首右盼;又放一光,在阿難左,阿難又則回首左盼。佛告阿難:汝頭今日何因搖動?阿難言:我見如來出妙寶光,來我左右,故左右觀,頭自搖動。阿難,汝盼佛光,左右動頭,為汝頭動?為復見動?世尊!我頭自動,而我見性,尚無有止,誰為搖動?佛言:如是。於是如來,普告大眾:若復眾生,以搖動者,名之為塵;以不住者,名之為客。汝觀阿難,頭自動搖,見無所動;又汝觀我,手自開合,見無舒捲。雲何汝今,以動為身?以動為境?從始泊終,念念生滅?遺失真性,顛倒行事,性心失真,認物為己,輪回是中,自取流轉

(因為字數限制,只能奉上卷一)

⑼ 跪求《大佛頂首楞嚴經》電子書網盤下載地址

大佛頂首楞嚴經.6寸版.pdf

鏈接:https://pan..com/s/1D_5c4aP9ZMCg3aIEk2tC5A

提取碼:59fg

閱讀全文

與大佛首頂楞嚴經pdf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微信聊天界面源碼 瀏覽:24
seo競價推廣點擊價格演算法公式 瀏覽:319
框架結構可以加密嗎 瀏覽:218
python編譯器怎麼清除 瀏覽:73
linux全局socks代理 瀏覽:611
php微信抽獎 瀏覽:771
壓縮演算法嵌入式移植 瀏覽:531
php新手小例子 瀏覽:233
按照醫生的演算法一周是幾天 瀏覽:805
三次b樣條曲線演算法 瀏覽:924
java7特性 瀏覽:555
愛山東app小學報名怎麼知道報沒報上 瀏覽:458
android獲取wifi信號 瀏覽:133
娜拉美妝app怎麼使用 瀏覽:760
有了源碼要買伺服器嗎 瀏覽:365
app怎麼查看自己的存款利息 瀏覽:515
碧藍安卓與b站有什麼區別 瀏覽:342
php靜態塊 瀏覽:719
ftpmget命令 瀏覽:475
源碼時代怎樣 瀏覽:4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