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中國社會史》pdf下載在線閱讀,求百度網盤雲資源
《中國社會史》(梁庚堯)電子書網盤下載免費在線閱讀
資源鏈接:https://pan..com/s/1N5l2Bw2rJ-vxE3wfYhYl7w
書名:中國社會史
作者:梁庚堯
豆瓣評分:9.4
出版社:東方出版中心
出版年份:2016-5-1
頁數:420
內容簡介:
本書是中國社會史研究與撰述的重要創獲。
作者以數十年專治中國史的功夫,於上古至近代各類文獻、考古發現和前賢時彥的研究成果均有相當全面的掌握。其運思於傳統中國社會的發展、存續和變遷,尤其是社會結構、社會組織、階層群體、典章制度乃至文化宗教的生成演變和相互作用,所見既深且切,所析既通且正,論斷自出機杼,檢討折中均衡而精密,從中不僅可了解傳統中國數千年的基本狀貌與內部律動,且能體察作者洞幽發微、鑒古開新的人文情懷。
作者簡介:
梁庚堯,當代著名歷史學家。祖籍廣東省新會縣,1948年生於廣州,1956年定居台北。台灣大學歷史系學士,台灣大學歷史研究所碩士、博士。歷任台灣大學歷史系講師、副教授、教授。梁氏治史,尤精於中國社會史研究和宋代歷史研究。著有《南宋的農地利用政策》《南宋的農村經濟》《宋代社會經濟史論集》《南宋鹽榷——食鹽產銷與政府控制》《宋代科舉社會》等。
2. 《馬克思古代社會史筆記》pdf下載在線閱讀,求百度網盤雲資源
《馬克思古代社會史筆記》([德] 卡爾·馬克思)電子書網盤下載免費在線閱讀
資源鏈接:
鏈接:https://pan..com/s/1EJCl6rB9DNWm01VfcuYzNw
書名:馬克思古代社會史筆記
作者:[德] 卡爾·馬克思
豆瓣評分:8.9
出版社:人民出版社
出版年份:1996-08
頁數:652
內容簡介:《馬克思古代社會史筆記》收入了1879-1882年間馬克思所寫的五篇讀書筆記。馬克思自70年代中期起就加緊進行對前資本主義社會形態的研究,作了大量讀書筆記,這五篇筆記是其中的一部分。按照馬克思主義理論,古代民族的社會形態,是由兩個自發產生的社會關系即血緣親屬關系和生產資料公社所有制決定的。直到資本主義社會確立以前,在所有社會特別是在發展比較緩慢的社會中,都程度不等地存在著這兩種社會關系或者它們的變種的影響,在社會生活的各個方面都留有它們不同程度的印記。本書五篇筆記的基本主題,就是對這些古老的社會關系的歷史考察。馬克思對他所閱讀的各家著作的畏心摘錄和處理,特別是他寫下的許多批註和評語,不僅表明他晚年如何努力開拓新的研究領域,而且也體現出他的理論的新的發展。這部著作和《卡爾·馬克思歷史學筆記》是馬克思晚年的重要史學著作,但和《歷史學筆記》不同的是,《歷史學筆記》的對象是歐洲歷史,其寫作以時間為載體,記敘了歐洲古代的歷史發展,是典型的歷史著作。而《古代社會史筆記》則包括除歐洲以外的廣大亞非拉地區;內容上囊括了哲學、政治經濟學、歷史學、政治學、民族學、宗教、道德等學科;文化上涉獵到東西方文化、史前文化與有史文化;方法上注重於實證的研究,強調分析、綜合、比較、思辨的總體運用。屬於社會歷史學范疇,同時也具有較濃厚的文化人類學和民族學色彩,因此《古代社會史筆記》又稱《人類學筆記》或《民族學筆記》。同時這也是研究馬克思的東方社會理論和廣義政治經濟學極其重要的一部著作。後來恩格斯根據該筆記中的《路•亨•摩爾根的〈古代社會〉一書摘要〉》寫下了恩格斯的經典著作《家庭、私有制和國家的起源》。
3. 《發掘新聞美國報業的社會史》pdf下載在線閱讀,求百度網盤雲資源
《發掘新聞美國報業的社會史》[美]邁克爾·舒德森(MichaelSchudson)電子書網盤下載免費在線閱讀
鏈接: https://pan..com/s/10wOD7-EJc8FEv-4NRcUtxw
書名:發掘新聞——美國報業的社會史
作者名:(美)邁克爾·舒德森
出版社:北京大學出版社
出版年份:2016年
內容介紹:
本書以社會學為背景,將客觀性當作一種文化現象加以考察,以此研究新聞專業性和媒介機構。 在研究美國現代報業慶鏈開端時,著重解剖了兩種報道模式——「裂差戚故事模式」與「信息模式」。本書為我們提供了社會學視角的新聞事業變遷史,其理論框架與研究方法突破了傳統的研究,把報業融入社會體系之中,又以新聞專業主義為中心,緊緊抓住與「客觀性」相關聯的新聞表現手段及其源起、目的,具有很強的現實意義。本書作為新聞傳播學領域的經典讀物為廣大學者所推崇。
4. 上海財經大學 社會學
上海財經大學社會學網路網盤資源免費下載
https://pan..com/s/1rJogtvf3N8Um3IMOAbJeow
上海財經大學社會學|外國社會學|社會學原理|社會學教程|社會學概論|社會統計學|上海財經大學社會學歷年真題|上海財經大學社會學歷年大綱匯總|上海財經大學參考書電子版|西方亮培社會學理論.pdf|外國社會學史(修訂本).pdf|社會清鍵隱答廳學教程.pdf|上海財經大學社會學歷年數據匯總.xlsx|2017上財招生簡章.pdf|2017上財大綱.pdf
5. 社會學史的簡介
:一般認為,社會學產生於19世紀30~40年代的歐洲,它是當時歐洲社會、政治、經濟和科學技術長期發展的產物。
作為綜合研究人類共同生活的條件和社會運行機制的社會學的產生,是人類知識逐漸積累和持續發展的必然結果。它繼承和發展了人類幾千年來的文明成果,特別是18世紀至19世紀30年代的科學源則成果。多數社會學者傾向於認為社會學的創始人是法國實證主義哲學家孔德。孔德在《實證哲學教程》(1830~1842)中最早使用「社會學」這一術語,認為它是系統表述社會秩序和社會進步的一門綜合性科學。社會學在孔德那裡,被看作是「社會物理學」,就其性質而言,和自然科學沒有區別,它可分為研究秩序結構的「社會靜力學」和研究進步過程的「社會動力學」;就其方法論而言,社會學又相當於生物學,二者的區別僅在於:生物學研究有機體的「組織和生命」,而社會學則研究社會的「秩序和進步」。孔德嘗試用實證方法對過去時代關於社會、人文、經濟和歷史的知識進行綜合。他反對一切空想的、批判的社會學說,而把重建法國大革命後的社會的希望寄託在工業社會自身的秩序上,並以此作為他的社會學所要完成的任務。
社會學創立時期的另一重要人物是比孔德稍後的英國社會學家斯賓塞。他所建立的社會學體系的兩個主要方面是普遍進化原理和社會有機體論,這也是後來社會達爾文主義的理論基礎。斯賓塞在其三卷本的《社會學原理》(1876~1896)中,集中闡述了社會是一個有機體或超有機的集合體思想。認為社會與其周圍環境之間的關系是由能量守恆定律來調適的;這種調適既表現在社會與其環境之間的生存斗爭中,也表現在不同類型的社會之間,以及構成某一社會的個體的人之間的生存斗爭之中。物競天擇、適者生存、自由競爭、自然淘汰是有機界的普遍法則,也是推動社會進化和持續發展的根本動因。
在社會學創立時期,還出現過不少以自然科學方法研究社會的實證主義社會學流派,其中比較重要的有地理環境決定論、社會有機體論、人種中心論、社會進化論、機械論以及社會統計學派等。這一時期的社會學具有經驗主義色彩,拒斥抽象思辨,主張從整體角度研究社會。在方法論上,堅持統一的科學觀,反對把自然科學與社會科學作明確的區分;主張社會學沿用自然科學方法並以自然科學研究模式為社會學研究的理想模式;強調社會學是一門純粹經驗的科學,應以實然存在為研究對象,而不涉及應然價值的問題,亦即主張在事實與價值之間作出明確劃分;在對社會結構的認識上,基本沿襲孔德的秩序——進步亦即結構——過程的二分法,以整體均衡和秩序為前提預設,強調社會學以調適人際關系、醫治社會弊病為目的,具有明顯的社會改良主義色彩;在對社會過程的解釋上,尤其是對社會變遷的原因和動力的認識,還帶有歷史唯心主義的因素。 社會學在初創階段,通過孔德和斯賓塞等人的努力,確立了社會學在一般科學分類中的地位,並且初步論述了它的研究對象、一般理論和方法論問題。但是,以「實證哲學」為基礎的孔德「社會學」,只是社會科學的統稱,其內容有許多含混不清和有待解決的問題。譬如,在研究對象上它與其他各門社會科學的關系並未明確,標志一門學科取得獨立地位的一般理論和方法論尚付闕如。在上述幾個方面的問題的理論探索和經驗研究中,活躍於19世紀下半期和20世紀初的歐洲的一批社會學家,其中最重要的有迪爾凱姆和韋伯,以殲棚及帕雷托、滕尼斯、齊美爾等人,從理論研究和應用研究兩方面對社會學的學科化建設起了重要推動作用。
迪爾凱姆繼承並發展了孔德的實證主義思想,他強調社會學的研究對象是「社會事實」而不是作為社會原子的個人,並反對把社會現象化約為生物因素氏裂則或心理因素的各種形式的還原主義。這種以社會為分析單位和從整體上研究社會現象的觀點被稱為「社會學主義」。迪爾凱姆重點關注與社會結構相關的社會秩序和進化問題,詳細論述了以社會分工形式為表現的人群組合的「機械團結」向「有機團結」的進化,以及使社會形成精神統合和團結協調一致的「集體意識」和「集體表象」問題,從維系社會整合角度闡明了從傳統社會向工業社會變遷過程的功能機制。他的社會學觀點及其整個研究取向,為西方社會學奠定了理論和方法論的基礎。
德國社會學家韋伯倡導一種「理解的社會學」觀點,他把社會學的研究對象規定為社會行動者的「主觀意義」,即驅使人們作出社會行動的動機和價值取向,並認為個體行動者是社會學分析的最基本單位。他基於對自然現象與社會現象的區分,主張通過「理想類型」的純粹主觀思想建構,藉助價值關聯對行動者的主觀動機進行理解,同時排除價值干擾對社會行動的客觀可能性和適合的因果性做出解釋。韋伯的「理解」方法既是「理解性的解釋」,又是「解釋性的理解」。
義大利社會學家帕雷托把社會看作自身維系動態均衡的系統,社會變遷是原有平衡的破壞復又逐漸恢復平衡的過程。他強調社會精英人物在社會發展中的主導作用,並率先從結構上研究上層人物和下層人物的社會流動。德國社會學家滕尼斯開創了社會學理論中的意志說。他把人群組合的形式分為靠傳統習俗禮儀維系的「社區」(又譯共同體)和以理性、制度、規章維系的「社會」;前者是由人的本質意志創造的有機說,後者則是由人的選擇意志決定的契約說。「社區」表徵的是「文化」,與人的創造本能相聯系,決定於人的本質意志;「社會」代表的是「文明」,與工藝技術相聯系,起源於人的選擇意志。人類社會組織作為集體意志的表現,既有本質意志成分又有選擇意志成分。社會歷史發展則是由傳統性(本質意志)因素居多的「社區」向合理性(選擇意志)因素佔主導地位的「社會」的變遷過程,與這一過程同步發生的是由崇尚獨創性的「文化」向熱衷工藝技術的「文明」的變化過程。這種從「文化批判」的角度看待現代文明的立場以及由此得出的對社會結構和過程的獨特見解,成為後來各種社會批判理論的思想來源之一。齊美爾把社會學規定為研究人們相互交往行動的純粹形式,而不是交往行動的具體內容。認為社會只是進行交往行動的個人的名稱,而不是真正的實在,社會的實在是構成它的眾多個體的人。他把社會學視為社會科學中的一般學科或「幾何學」,並嘗試對構成多種復雜社會現象的人們相互交往行動進行形式分類。齊美爾的理論觀點被稱為社會唯名論,他的社會學被稱為形式社會學;他對交往行動中的沖突的論述,成為後來不同形式的沖突理論的重要思想來源之一;他對社會學性質的看法,與迪爾凱姆的「社會學主義」大相徑庭,由此形成了一般理論中的社會唯名論和社會唯實論之爭。在這種關繫到社會學學科根本性質的兩種理論觀點的爭論中,社會學研究在關注整體社會論述的同時,開始重視對具體個人行動的分析,宏觀社會學和微觀社會學逐步成為整個社會學研究的兩個不可分割的組成部分。 美國早期社會學19世紀末,社會學傳播到美國,與美國本土的實用主義思潮相結合,逐漸轉向採用自然科學的先進技術和方法,力求對社會現象作出精確的計量研究,注重解決實際社會問題的應用研究方向。20世紀上半期,美國出現了一大批著名社會學家,他們在社會學理論和應用研究上取得巨大進展,從而為社會學這門獨立學科的制度化發展作出了重要貢獻。1892年,A.W.斯莫爾率先在芝加哥大學建立了第一個社會學系,1895年又創辦了《美國社會學雜志》。1905年,L.F.沃德和W.G.薩姆納組建了美國社會學會。美國早期幾位社會學家大多受過宗教教育,他們關注社會倫理道德和人的情操、精神生活問題,他們的社會學理論具有明顯的心理學色彩。20世紀20年代,以R.E.帕克為代表的芝加哥學派對美國的都市化、移民、種族沖突、貧民、犯罪等問題做了大量實證的經驗研究,使社會學在解決實際社會問題中顯出了實效,對美國社會學向著應用研究方向發展起了重要作用。W.I.托馬斯和F.W.茲納尼茨基兩人合作使用了一種與自然科學的實驗過程相類似的調查方法,研究了在歐洲和美國的波蘭農民狀況,這對社會學用科學方法搜集和分析資料起到了示範作用。
社會學在英、法、德等國的發展斯賓塞以後,英國最重要的社會學家是L.T.霍布豪斯。他於1908年創辦《社會學評論》雜志,深受斯賓塞社會進化論的影響,但他不同意社會達爾文主義把生存競爭的生物性本能因素強調到絕對的地步,認為社會進化在相當大的程度上取決於人的理性因素的作用。B.K.馬林諾夫斯基和A.R.拉德克利夫—布朗是英國社會人類學的代表。他們倡導功能方法,反對只對社會現象做經驗性描述,主張通過事實的功能來研究社會現象的發生、存在和消失的原因。
20世紀初,社會學在法國的發展也與人類學密切聯系在一起。迪爾凱姆領導的社會學年鑒派推動了20世紀上半期法國人類學的發展。他的學生M.莫斯用人類學材料進行比較分析,通過對「贈禮」的研究提出了贈禮和回贈的交換儀式理論。一些關注宗教活動的地理學家和歷史學家一起創建了法國的宗教社會學,它是法國社會學中具有特色的分支學科之一。
德國社會學具有注重歷史綜合和人文主義的特點。20世紀初,A.菲爾坎特繼承齊美爾的形式社會學思想,倡導「文化社會學」,主張對民族學、人類學和其他研究現代社會固有生活方式和行為方式的各門學科的經驗資料進行理論分析,使社會學成為一門關於文化變遷的理論。 L.von維澤強調對德國的歷史社會學、社會地理學和民族社會學等進行「系統歸納」,目的是使社會學成為一門有別於歷史哲學和人類學的獨立學科。K.曼海姆的「知識社會學」觀點試圖從社會結構發展的規律和規范上研究人的思想、精神價值體系、政治觀點和群體組織的特點。30年代以前,德國的社會學有了很大發展,但A.希特勒上台後殘酷迫害猶太人和知識分子,致使大批社會學家被迫流亡國外,德國社會學一度陷於停頓狀態。 戰後西方社會學概況第二次世界大戰後,世界歷史進入了一個新時期,以此為契機,社會學的發展也進入一個新階段。戰後,世界各國相對平穩的社會發展,以當代科學技術革命為標志的社會生產力的騰飛,一方面使人類的社會生活增添了更豐富的內容,要求人們在思維方式和行為方式上作出相應的調整,由此產生了許多新的社會問題亟待研究和解決;另一方面,科學技術的發展為社會學研究提供了更先進的技術手段,使人們對社會現象的認識有可能進入更深的層面和更廣闊的范圍,在解決實際社會問題上更精確、更有效。當代社會學從研究規模上看,除了具有社會學研究傳統的發達國家外,許多殖民地和半殖民地國家取得獨立後,也都陸續開展社會學研究,以解決自身在現代化過程中出現的各種社會問題。在1982年第10屆世界社會學大會上,有150個國家和地區派出5200名代表參加會議的學術交流。從學科體系建設上看,無論是理論還是研究方法都日趨完備和嚴密,各分支學科以及與其他學科之間的邊緣交叉學科迅速發展、分化。
50~60年代的社會學主流由美國哈佛大學社會學教授T.帕森斯為代表的結構功能主義,在50~60年代曾是西方社會學中佔主導地位的理論和方法論。帕森斯著意對帕雷托、A.馬歇爾、迪爾凱姆和韋伯的不同理論觀點實行綜合,將英國的功利主義經濟學、法國的實證主義和德國的歷史主義傳統有機地結合起來,構築了一個以意志為起點的行動理論,用以取代美國盛行的實證主義變種──心理學主義的社會行為理論。按照帕森斯的理論,每個行動者對手段和目標的抉擇具有一定的選擇自由,這種選擇深受環境的制約和影響,並須受到人們共有的規范性標准和價值觀念的調節。帕森斯強調對共同價值的意見一致是社會秩序形成的基本因素,他深入地探討了由不同人的主觀取向所導致的個體行動如何結合在一起構成相互依存的社會行動。其中,他關於普遍主義與特殊主義、成就表現與先賦性質、情感與非情感、專門性與擴散性、自我取向與集體取向 5種模式變項是對以社會行動為表現的人們需求滿足方式的論述,AGIL(適應、目標達成、整合、潛在模式維系)分析模式是對社會系統功能要求的強調;兩者相互關聯又相互交織,從而使結構功能主義以高度理論抽象的形式實現對早期行動理論和功能主義的綜合。
作為一種社會學理論,結構功能主義的一個基本假設認為,社會是由諸多相互依存的單元組成的統一系統,內部存在著結構上的分工,每個單元都各自發揮著特定的功能,它們相互依存又相互制約,維系著社會作為一個整合系統而存在。倘若一個部分發生變化,勢必影響到其他部分乃至整體發生變化。系統一般維持均衡狀態,當受到外部或內部因素刺激時,原有的均衡被打破,系統內部開始進行調整,為適應變化了的新環境而出現結構分化,繼而吸收或同化干擾,爾後建立新的均衡。作為一種社會學分析方法,結構功能主義的基本戰略是,認清所研究系統的基本功能要求,分析滿足這些功能要求的特殊社會結構。
結構功能主義作為一種高度抽象綜合的巨型理論,是對西方社會歷史和現實發展的概括,它需要在非西方國家的研究中得到證實。然而,用結構功能主義指導下的現代化理論、工業主義等概念研究發展中國家的變遷,由於未考慮不同民族和地區作為歷史的個體在文化背景和傳統上的差異性、特殊性,出現了許多與發達國家發展模式完全不同的情況。結構功能主義從均衡出發強調社會是個自穩態系統,但現實社會中無處不見的諸多矛盾表明沖突比均衡更普遍存在。此外,這一理論忽視了作為社會生活主體的個人和小群體之間的互動,無法用它進行微觀社會研究,無法用經驗事實加以驗證。60年代以後,它受到來自不同方面的批評和修正。
6. 《明清社_史_》pdf下載在線閱讀,求百度網盤雲資源
《明清社會史論》(何炳棣)電子書網盤下載免費在線閱讀
資源鏈接:
鏈接:https://pan..com/s/1uIAlke9Bw0gbNthwYlQyUQ
書名:明清社會史論
作者:何炳棣
譯者:徐泓 譯注
豆瓣評分:9.5
出版社:中華書局
出版年份:2019-9
頁數:456
內容簡介:
《明清社會史論》,550千字,是何炳棣著作集中最重要的一種,是何炳棣先生探索明清500多年間中國社會結構及階層流動的歷史巨著。何先生運用明清兩代近100種科舉史料,以計量法統計附有三代履歷的明清進士登科錄及會試、鄉試同年齒錄等關鍵性史料,分析進士及舉貢四萬個案例,並運用社會分層化和社會流動理論,解釋明清科舉制度與中國社會階層變化的緊密聯系。何炳棣先生善用律令、方誌、傳記、家譜、社會小說等史料,觀察明清兩代社會與家庭事務,探討社會流動的制度化與非制度化因素,以及某些社會概念與困惑,深入地詮釋了科舉體高散制下的社會流動。本書對明清時期科舉、社會階層及社會流動之研究影響深遠戚姿氏,在歷史學界的地位迄今屹立不倒。 本書資料詳實,論證嚴密,是不可多得的學術著作。譯者徐泓先生,歷任台灣大學、香港科技大學、東吳大學等教授,亦是治明史專家,翻譯專業准確而順達。尤其難得的是,徐泓先生翻譯的同時添加了長達萬言的譯者注,詳列並評介過去幾十年間涉及明清時期社會階層、結構與流動的各種文字的專著與論文,對於廣大讀者理解原著提供了極大的便利和參考價值。
作者簡介:
何炳棣,1917年生於天津市,祖籍浙江金華。1938年畢業於清華大學,1944年考取了清華第六屆留美公費生,1945年底赴美國哥倫比亞大學攻讀西洋史,1952年獲哥倫比亞大學英國史博士學位。之後,何炳棣先生逐漸轉入國史研究,成績斐然。1966年,何炳棣先生選為台灣「中央研究院」院士。1979年,何炳棣先生被選為美國藝文及科學院院士。代表作:《明初以降人口及其相關問題》《明清社會史論》《黃土與中國農業的起源》《冊早讀史閱世六十年》等。
徐泓,台灣大學歷史系文學士、文學碩士及博士。現任東吳大學歷史系教授及暨南國際大學榮譽教授、廈門大學終身講座教授,明代研究會(台灣) 常務監事。曾任台灣大學歷史系教授兼系主任、藝術史研究所創所所長,香港科技大學歷史學講座教授兼人文學部創設學部部長及人文社會科學學院署理院長,暨南國際大學歷史學研究所創所所長及系主任、教務長及代理校長及明代研究會理事長。教學研究的領域,主要是明清史、中國社會經濟史,已發表明清鹽政與鹽業、明清社會風氣、明代婚姻與家庭、明初國內大移民、明代城市、清代台灣自然災害及明清史學相關學術論著八十餘種、學術評論三十餘篇。
7. 《選舉社會及其終結秦漢至晚清歷史的一種社會學闡釋》pdf下載在線閱讀,求百度網盤雲資源
《選舉社會及其終結》(何懷宏)電子書網盤下載免費在線閱讀
鏈接:https://pan..com/s/19RFtMIr9kGXkvdw_bzqTqw
書名:選舉社會及其終結
作者:何懷宏
豆瓣評分:7.5
出版社: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
出版年份:1998-12-1
頁數:438
內容簡介:
這是一部知識視野開闊,用力很勤,材料極富,獨到新見頗多的佳作。尤其是第二編對構成中國古代科舉考試制度中心環節的試卷——八股文的研究,通過對歷朝經義範文的剖析,揭示了科舉考試形式、內容、性質、功能及其社會意義與影響,有助補正長期來我們認識上簡單片面貶斥的偏頗。
作者簡介:
何懷宏:哲學博士,中國藝術研究院中國文化研究所研究員。1954年生於江西清江,1988-1995年在中國青年政治學院任教,1995年調入中國文化研究所。主要領域:倫理學、人生哲學、社會史。著作有:《若有所思》(1988)、《生命的沉思》(1988)、《契約倫理與社會主義》(1993 、《良 心論》 (1994) 、《珍重生命》(1996)、《世襲社會及其解體》(1996)、《心靈瞬間》(1996)。譯著有:《倫理學概論》、《道德箴言錄》、《沉思錄》、《無政府,國家與烏托邦》、《倫理學體系》(合譯)、《正義論》(合譯)、《超越的愛》(合譯)、《帕斯卡爾文選》(合譯)等。
8. 《科學社會學(全二冊)》pdf下載在線閱讀,求百度網盤雲資源
《科學社會學(全二冊)》([美]R.K.默頓)電子書網盤下載免費在線閱讀
資源鏈接:
鏈接:https://pan..com/s/1iLkUV3L5DOysQSUaNvHPbw
書名:科學社會學(全二冊)
作者:[美]R.K.默頓
譯者:魯旭東
豆瓣評分:8.0
出版社:商務印書館
出版年份:2003-11
頁數:895
內容簡介:
本書是美國著名的社會學家、科學社會學的奠基人和結構功能主義流派的代表性人物之一羅伯特·金·默頓(1910—2003)所著,標志著科學社會學作為一門學科的出現。作者在本書前半部分追溯了科學社會學思想的起源,回顧了他自己思想的形成和發展,以及該學科早期發展的歷史;在後半部分討論了科學社會學、科學史和科學哲學三者之間的互動關系,認為它們共同的研究對象—科學,使這三者之間建立了密切的聯系。本書的研究思想經由巴伯、哈格斯特龍等人的發展,形成了功能主義的科學社會學研究傳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