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求分享《季羨林生命沉思錄 》電子書百度雲資源下載
季羨林生命沉思錄斗塌
鏈接老銷世:https://pan..com/s/1HbvFLECGdLeV1UjLK0vg2A
⑵ 《生命沉思錄寫給2012的文化焦慮》epub下載在線閱讀,求百度網盤雲資源
《生命沉思錄》(曲黎敏)電子書網盤下載免費在線閱讀
資源鏈接:
鏈接:https://pan..com/s/1CBXlhTPKrQ274rdMt_uW9A
書名:生命沉思錄
作者:曲黎敏
豆瓣評分:7.5
出版社:長江文藝出版社
出版年份:2012-3
頁數:325
內容簡介:
《生命沉思錄:寫給2012的文化焦慮》講述了從「養生」到「養心」,實現華麗轉身。面對2012的文化焦孫睜慮、社會變革,作者走筆春秋,揚湯止沸,對衣食、男女、婚姻、性愛、人性、生死、靈魂、宗教等問題進行深入探討。全書詩情洋溢、哲思通透、睜凱陵禪意悠遠,行文流動雋永。作者強烈的文化使命感躍然紙上,「地勢坤,君子以厚德載物」的女性知識分子情懷,令人動容。
「醫葯只能部分地解決人肉體層面的問題,而更大的問題悉戚在於養心和養神。要想'離苦得樂',還要內心的覺悟。」
⑶ 《沉思錄》pdf下載在線閱讀全文,求百度網盤雲資源
《沉思錄》網路網盤pdf最新全集下載:
鏈接: https://pan..com/s/1fDfp4xN7HlL7MUdKy6-ccA
⑷ 馮至十四行集的生命沉思有哪些內容
生命的沉思
——論馮至詩歌的主題意蘊
袁瑾
(西安石油大學人文學院,陝西西安710065)
在群星璀璨、才俊輩出的中國現代詩壇上,馮
至是最引人注目的,他起伏跌宕的創作軌跡和散發
著現代氣息的詩作,大大推動了中國詩歌的現代化
進程。如果說,中國現代詩人是當之無愧的時代的
歌者,那麼馮至則是生命的守望者。他在詩中吟詠
著自我、他者和群體的生命,抒寫著他獨特的生命
體驗。1929年,馮至在《北游及其它·序》里說這
些詩「是從我『自己的』園里產出的」,從中「能聞
出一點本色的土的氣息」。
[1]
這里既可以看出馮至對
詩歌獨特個性的自覺追求,也表明他在創作初期就
擁有了「自己」——區別於他人的藝術個性。馮至
的詩歌最具個性的是生命存在的詩學主題,內潛式
詩學思維方式和獨立的詩學品格,他的創作實踐為
中國現代詩如何在矛盾糾結中保持獨立,提供了純
潔的榜樣。
李廣田把馮至的《十四行集》稱為「沉思的
詩」。
[2]
一般的論者在論及《十四行集》時也都會注
意到詩人對生命的體驗、沉思的傳達。這無疑是正
確的。但是,馮至在詩歌中傳達他的生命體驗,決
不是自《十四行集》才開始的。事實上,從上世紀
20年代他寫的第一首詩《綠衣人》中即可看到這個
苗頭。有人分析這首詩說:「好像與時代生活沒有多
大的聯系,但是卻反映了社會生活的一個側面,說明
了當時社會的動盪與不安,道出了整個時代的特徵,
從而間接地、曲折地抨擊了當時社會的弊端。」
[3]
這種
分析固然不無道理,但僅僅是從一般的社會層面思
考的結果。其實,在一般的社會意義之外,馮至的
詩歌還傳達了對命運無常、生命多艱的深刻體驗。
這種體驗滲透於詩中,他對讀者的沖擊力是要遠遠
大於所謂的對時代特徵的反映和對社會弊端的抨擊
的。馮至從兩位母親的早逝中體悟到了人世的無
常,從家道的艱難中體會到了人生的多艱。這種對
人生的深刻體驗可以說滲入到了他的骨髓之中,所
以在他見到綠衣郵差之後,才會有那樣的想法。這
首詩正是綠衣人送信這個特定情境與他內心體驗契
合、碰撞的產物。馮至的第一首詩中對生命體驗的傳
達,預示了他此後詩歌與他生命體驗的密切關系。
《昨日之歌》、《北游及其它》兩部詩集主要都
是關於青春、昌禪愛情的主題,也有一些對現實表示關
注的詩作。但是在這些作品中幾乎都滲透了他對生
命的體驗,或者說,生命體驗是他早期詩作的隱性
主題。
馮至早期詩歌中寫愛情的最多。除《月下歡
歌》等少數篇什外,詩歌中的愛情都是註定沒有結
果的,但抒情主人公偏對無望的愛情抱著令人感動
的執著。因而,他的愛情詩中往往彌漫著一種濃郁
的感傷情調。馮至的愛情詩不僅僅停留在對愛情的
嚮往、追求上,而要借對愛情的抒寫來表達他對愛
情的體驗。
《蛇》是馮至的代表作之一,也是一首膾炙人
口的愛情名篇。《蛇》比喻奇特,比較少見。一般的
論者都認為這首詩傳達了抒情主人公對愛情對象的
思戀、追慕之情。但這首詩和一般表達愛慕之情的
愛情詩不同:它耐圓塵在非常貼切的比喻和奇特的想像中
間,融入了自己陷入愛情的漩渦時對寂寞的獨特而
又深切的體驗。馮至對寂寞懷有一種矛盾、復雜的
態度,一方面覺得寂寞難耐,希望擺脫它;另一方
面又覺得在沒有任何伴侶的寂寞中,只有寂寞緊緊
相伴,寂寞反倒顯出它的忠誠來,因而更像一個忠
誠的伴侶。於是對寂寞產生了親密的感情。因腔告此詩
中對比喻著寂寞的「蛇」的感情指向也有一個微妙
的變化。起初,正是由寂寞的難耐與難以擺脫而想
到它如糾纏主人不放的長蛇一樣可怕,當意識到除
了寂寞之外便別無他物相伴之後,又把它視為最忠
誠的伴侶,但詩人並不真正從心底里願意和這個即
使是最忠誠的伴侶的「蛇」為伴。他只不過要讓他
幫個忙,去銜來少女的夢境。詩歌對寂寞的體驗層
層深入:第一層,感到寂寞難耐;第二層,由難耐
反覺其忠誠,這是更深更持久的寂寞中的體驗;第
三層,即使忠誠,也只可充當使者,因為它畢竟不
能代替少女的夢境。三層既順序遞進,又形成一個
小小的閉合圓圈。《蛇》在詩人對自己熱烈相思之情
傾訴的背後,傳達了他對寂寞的復雜情緒體驗。
《我是一條小河》、《遲遲》、《什麼能夠使你歡
喜》、《橋》等詩篇都表達了詩人對愛的一片赤誠。但
這種赤誠因為得不到回報而陷入近於絕望的掙扎。
如果說,得不到響應的愛情是令詩人傷心欲絕
的,那麼,得到響應的愛情則讓詩人感受到了一種
更復雜的情感體驗。《南方的夜》被藍棣之視為「馮
至20年代詩歌的壓卷之作」
[4]
。一方因為北方湖濱
的燕子,而想到了南方湖濱的燕子、蘆葦、棕櫚,
另一方卻由大熊星而想到寒帶的白熊,由眼前的白
果松而想到沒有消融的積雪,這兩組意象一冷一
熱,形成鮮明對照,暗示著愛情雙方心態上積極與
消極的差別。詩人對這種細微心態差別的體驗是非
常細膩、深切的。
馮至愛情詩中的情緒,並不僅僅停留在他的生
活體驗層次上,而是明顯地超越於他實在的生活體
驗,具有更多玄學的或抽象的性質。在細膩、深切的
生活體驗深層,滲透了他關於愛情形而上的思考。
詩人的愛是赤誠的,無條件的,愛人是他心中
的「神」。當他的愛得不到響應時,他除了為自己的
理想未能實現而傷心失望外,更為一份最真摯的愛
不能有一個好的歸宿而感到深深惋惜。這種惋惜,
不僅僅是為他自己,更是一個愛情至上主義者對所
有不圓滿感情的惋惜。《問》中,最後「他」問他至
愛的人,「你愛我,要怎樣?/她不能回答,——/
被快樂隱去的淚,一起流出來了!/他們身旁的玫
瑰,一朵也沒有了。」《殘余的酒》:「上帝給我們,
/只這一杯酒啊!/這么一杯酒。/我又不知愛惜
——/走過一個姑娘,/我就捧著給她喝;/她還
不曾看見,/酒卻撒了許多!/我只好加水吧,/
不知加了多少次了!‖可憐我這一杯酒啊!/一杯
酒的殘余呀!/那些處女的眉頭,/是怎樣一杯濃
酒的充溢!/我實在有些害羞了,/我明知我的酒
沒有一些酒力了,/——我還是不能不,/把這杯
淡淡的水酒,/送到她們絳紅的唇邊,/請她們嘗
一嘗啊!」當詩人滿懷赤誠和希望准備向愛人奉獻一
切時,卻不被接納。雖然不甘放棄,但繼續追求的
熱情卻因為第一次的傾盡全力和曾受拒絕的陰影而
逐漸退去。這樣,當愛人在詩人心灰意冷、精疲力
竭時才明白對方愛的價值而遲到的回心轉意,則讓
人有撕心裂肺的劇痛。因為他不但追求結局的完
滿,而且也希望付出的、獲得的,都是最高的愛。
可是他卻不得不處於一個悖論之中:結局的完滿必
然要以感情質量的下降為代價。正如那一杯杯給姑
娘們捧上前去的美酒,最濃的時候,卻沒人看見,
詩人的執著使他一遍一遍地把酒「送到絳紅的唇
邊」,直到有人嘗了才肯罷休。但最令他痛苦的似乎
不是久久無人嘗他的酒,而是他不得不一遍一遍地
加水。他不願意看到姑娘接納他的愛時,「他們身旁
的玫瑰,一朵也沒有了」。如果說愛而不得是悲劇的
話,那麼,得到了卻體驗不到期望中愛的甘甜,則
一定是更讓人痛苦、絕望的悲劇。這兩首詩也許正
是要告訴讀者這樣一種對愛的體驗和思索。
詩人對愛情的悲劇性的體驗與思索也是他三首敘
事詩《吹簫人的故事》、《帷幔》、《蠶馬》的主題。
馮至詩歌早期的表層主題除愛情外還有孤獨和
死亡主題。在他的詩中有大量孤獨漂泊者的象徵性
意象。如在大風浪盪里飄搖的「小艇」(《小艇》),
由那北方城裡飄來的「孤雲」(《孤雲》),象徵著
「生命」的孤獨與飄零者命運的「風夜」(《風
夜》),日日向「暗森的巷中走去」的盲者(《瞽者的暗
示》)……這些意象都滲透了詩人對孤獨的獨特體驗。
《不能容忍了》這首詩中,詩人想要獲得理解
和交流,但人們都拒絕了他,這里表達的是一種交
流的不可能而帶來的絕對孤獨的體驗。這樣的體驗
與存在主義的某些命題,如人生在世是孤獨的,已
經達到了不自覺的契合。
馮至從白發祖母的「死」、少女的堂姊姑母的
「死」,尤其是中年母親的「死」,提前體驗到了死
亡帶給生人的沖擊與壓力。這啟發了他關於死與生
的思考。在給他的好友楊晦的信中,他寫了這樣幾
句詩:「暗淡的燈光下,/盡可以強為歡笑——/昨
日的青春,/死去的母親,/是再也回不來了。」
[5]
在失去母親的哀痛中滲透著這樣的體驗:死亡是一
條不歸之路,死去的人永遠也不可能返回。《中秋》
詩中的一節:「生和死,同是一樣的秘密,/一種秘
密的環把他們套在一起;/我在這秘密的環中,/
解也解不開,跑也跑不出去。」詩人對死亡既覺得無
法完全弄明白它的意義,又覺得自己也無法逃出死
和生的怪圈。這里,死亡的主題已不再是對親人經
歷的哀訴,而帶有濃厚的形而上色彩。
在第一個創作階段後期,詩人開始從人生的整
體層面上來思索人生的意義、人存在的本質。這種
思索主要體現於他的長詩《北游》之中:「匆匆地
來,匆匆地去,什麼也不能把定,/匆匆地來,匆
匆地去,匆促的人生。」(《車中》)「我是這樣地虛飄
無力,/何處是我生命的途程?」(《公園》)如果這
幾句還是偏重於對人生感性、直接的體驗的話,那
么,下面的詩句:「我望著寧靜的江水,拊胸自問:
/我生命的火焰可曾有幾次燒焚?/在幾次的燒焚
里,/可曾有一次燒遍了全身?/二十年中可曾有
過真正的歡欣?/可經過一次深沉的苦悶?/可曾
有一刻把人生認定,/認定了一個方針?/可真正
地讀過一本書?可真正地望過一次日月星辰?/欺
騙自己,我可曾真正地認識/自己是怎樣的一個
人?」(《中秋》)這里則完全是對自己生命過程沉思
之後的反省與追問。
詩人在沉寂了近十年之後,終於在1941年冬天
的昆明迎來了他詩歌創作的第二個高潮,這次高潮
的成果就是收入《十四行集》的27首十四行詩。馮
至在《十四行集》再版自序里這樣描述了創作的動
機:「有些經驗,永遠在我的腦里再現,有些人物,
我不斷地從他們那裡吸收養分,有些自然現象,它
們給我許多啟示:我為什麼不給他們留下一些感謝
的紀念呢?由於這個念頭,於是從歷史上不朽的人
物到無名的村童農婦,從遙遠的千古的名城到山坡
上的飛蟲小草,從個人的一小段生活到許多人共同
的遭遇,凡是和我的生命發生深切的關聯的,對於
每件事物我都寫出一首詩。」
[6]
在另外一篇文章里,
馮至說這些詩歌是要「表達人世間和自然界互相關
聯與不斷變化的關系」。
[7]
《十四行集》寫的都是關於生命的體驗與沉
思,與第一階段相比,這種體驗和沉思要純粹深刻
得多。
李廣田對這部詩集的解釋如下:「是說出那『剎
那亦永恆』的觀念,把時間,把歷史,看作了一道
永遠向前的不斷的洪流。從縱的方面說是如此。而
從橫的方面,如前面所說,就融合了那人與人,人
與物的生命,這就是所謂:天地與我並生,萬物與
我為一。而時間與空間又是不能分開的,這就是宇
宙人生的本體。在這整個的大生命中,任何一部分
的變化,死亡或新生,都互相牽涉,互相作用,萬
物如此,更何況那『只有一個祖母,同一祖父的血
液在我們身內周流』(《十四行集》附錄《給秋心之
二》)的你和我。這就正如John Donne所說的是一
樣:『沒有一個人是獨立,惟我獨尊的;每一個人都
是大陸的一分子,大海的一部分:倘若一隻土蜂被
大海淹沒,歐洲便少了一部分,正如你的海峽或你
友人或你自己的菜地被淹沒一樣;任何人的死亡對
我都是損失,因為我是人類的一部;所以不要疑問
這喪鍾是為誰而敲;它就為你而敲。』(見Ernest
Hemingway 在「For Whom The Bell Tolls」中所引)
馮至先生在《十四行集》中充分地表現了這種體
認,這類詩,成為這詩集中的主要部分,就是只站
在藝術的觀點上看,這也正是那最精彩的部分。」
[8]
本文借李廣田的分析,把《十四行集》的主題
分為三類:宇宙在空間上的相通;萬物在時間上的
溝通;人在宇宙中對其生命存在的不確定性、虛無
性的焦慮。
宇宙在空間上的相通。第25首中,「案頭擺設
著用具,/架上陳列著書籍,/終日在些靜物里,
/我們不住地思慮。‖言語里沒有歌聲,舉動里沒
有舞蹈,/空空問窗外飛鳥,/為什麼振翼凌空。
‖只有睡著的身體,/夜靜時起了韻律:/空氣在
身內游戲,‖海鹽在血里游戲——/睡夢里好像聽
得到/天和海向我們呼叫。」天海和人可以融為一
體。那麼,宇宙的本質也存在於一切有生命和無生
命的東西之中,所以詩人也會去贊譽「默默地成就
你的死生」的鼠麴草和「有如一個勝者的身體,升
華了全城市的喧嘩」的有加利樹。馮至在這里表達
了莊子「齊物論」的思想。宇宙間的萬物你中有
我,我中有你,正如空氣和身體,海鹽與血液一樣
溶為一體不可分割。馮至強調宇宙在空間上的相
通,並不主要指外形上、物質層面上的相通,而首
先是指萬物都體現著宇宙的本質這一點上的相通。
既然萬物都蘊含著宇宙的本質,那麼,它們在這一
點上就是絕對平等的。馮至通過對這種平等的強調
來抹去萬物在物質層面上的差別。自卑的馮至一直
期望以某種方式走出自卑。這種方式就是尋求平
等。馮至在宇宙空間上相通的觀念中找到了平等,
而這個觀念本身則不過是他為體驗生命的平等而搭
起的一塊哲理的跳板。由此,它超越了自卑的體
驗,實現了對生命平等的體驗。
既然宇宙間的萬物是相通的,那麼,人與自
然,人與人也更是相通的。如第16首:「我們並立
在高高的山巔,/化身為一望無邊的遠景,/化成面
前的廣漠的平原,/化成平原上交錯的蹊徑。//哪條
路,哪道水,沒有關連,/哪陣風,哪片雲,沒有呼
應:/我們走過的城市、山川/都化成了我們的生
命。」這里,生命存在空間上的延伸和敞開,超越了
生命存在時間上的有限性。這種延伸和敞開,具體
地說,就是人與人之間的溶入與關懷。生命作為個
體存在,應該是平等和獨立的,但是作為一個類的
存在則應該是互相關聯的。或者說,個人必須與他
人共在才能使自身達到真實的存在。聯系《十四行
集》創作的時代,就不難體悟到詩人對戰爭和民族
命運獨特思考的現實意義:一方面,忘記人類應該
相互關懷的人發起了戰爭;另一方面,中華民族內
部的體諒和團結則有助於戰勝敵人。
萬物在時間上也是呼應的。第19首:「為了再
見,好象初次相逢,/懷著感謝的情懷想過去,/象
初晤面時忽然感到前生。」第24首:「這里幾千年前
/處處好象已經/有我們的生命;/我們未降生前//
一個歌聲已經/從變幻的天空,/從綠草和青松/唱
我們的運命。」這幾首詩表現的則是人與人在時間流
中的心靈呼應和契合。人類歷史是由一個一個、一
代一代的人構成的。特定的生命個體之間或許並沒
有直接聯系,但因為同處於時間的河流之中,他們
之間是互相呼應的。馮至對生命體驗的結論是:生
命不但可以超越空間的分割和限制,還同樣可以超
越歷史。馮至把自己融於萬物之中,從而在縱橫兩
個坐標上發現了突破生命有限性的途徑,達到了平
和、豁達的境界。
對人生命的不確定性、虛無性的焦慮是馮至對
生命存在體驗思考的必然產物。第15首:「看這一
隊隊的馱馬/馱來了遠方的貨物,/水也會沖來一些
泥沙/從些不知名的遠處,//風從千里外也會/掠來
些他鄉的嘆息;/我們走過無數的山水,/隨時占
有,隨時又放棄,//彷彿鳥飛行在空中,/它隨時都
管領太空,/隨時都感到一無所有。//什麼是我們的
實在?從遠方什麼也不帶來?/從面前什麼也不帶
走?」這是對生命過程本質的追問。第20首「誰能
把自己的生命把定/對著這茫茫如水的夜色」,則是
面對命運的無奈。生命被賦予了人,但人並不是它
真正的主宰。第21首:「我們聽著狂風里的暴雨,/
我們在燈光下這樣孤單,/我們在這小小的茅屋裡/
就是和我們用具的中間//也生了千里萬里的距離:/
銅爐在嚮往深山的礦苗/瓷壺在嚮往江邊的陶泥,/
它們都像風雨中的飛鳥//各自東西。我們緊緊抱
住,/好象自身也都不能自主。/狂風把一切都吹入
高空//暴雨把一切又淋入泥土,/只剩下這點微弱的
燈紅/在證實我們生命的暫住。」生命的不能自主與
生命本然的絕對孤獨使得人急於從外物中獲得對生
命本質的確證。盡管生命個體在時空上是相同的,
呼應的。但生命主體對生命過程本身的體驗仍然是
孤獨和焦慮。相通、呼應是相對的,孤獨、焦慮是
絕對的。生命的意義並不是自足的,它需要借他物
的確證來實現。那麼,人作為生命主體自身的價值
到底如何體現呢?對生命意義、本質徒勞的追問,
使詩人陷入了對生命的孤獨的狀態、生命意義的不
確定性、虛無性的無奈和茫然。
和對生的焦慮相對的是對死的思考。馮至強烈
地意識到死亡是生命的界限。但是對生命有限性的
這種自覺,並沒有使馮至對生命產生悲觀主義、虛
無主義的態度。相反,在馮至看來,「界限,是一個
很可愛的名詞,由此我們才能感到自由的意義。」
[9]
馮至認為生命的意義不在於如何逃避死亡,而在於
如何坦然地迎接有價值的死亡:「我們贊頌那些小昆
蟲,/它們經過了一次交媾/或是抵禦了一次危險,//
便結束他們美妙的一生。」(第1首)死亡在這里並
不是生命的真正結束,而是生命的輝煌完成。馮至
把死亡納入生命之中,主張以「融容」的樂觀態度
對待死亡,以飽滿的熱情傾注於現在的努力,以便
領受生命這最完美的時刻。死亡在馮至看來,對生
命還有第二層意義,那便是賦予生命的意義:有怎
樣的死亡,便有怎樣的生存,死亡是衡量生存價值
的尺度。死亡對於生命的第三層意義在於:死亡可
以提前進入人的生命,催促生命的升華。「我們把我
們安排給那個/未來的死亡,象一段歌曲,//歌聲從
音樂的身上脫落,/歸終剩下了音樂的身軀/化做一
脈的青山默默。」(第2首)人帶著對死亡的先行理
解,把死亡納入生命之中,因而人努力求生的過程
也就是人自覺地支配死亡的過程,生與死在這里被
統一了。對死亡的支配,是人的一種生命自覺,只
有達到這種自覺,才會有意識地尋求「正當的死生」
(第10首),而不是渾渾噩噩地消磨生命。
所謂「正當的死生」就是有價值有意義的死
生,它與常人的死生相比,應該是獨特的,或者說
是有所超越的。作為自覺的生命個體,人應當力求
正當的死生,堅持正當的為人。當然,馮至無意為
人類制定一套確定的倫理規范。所謂「正當的死
生」和「認真的為人」在馮至這里並不具有倫理學
規范的意義,而是帶有一種存在主義色彩的人生態
度,是他對生命體驗、思索後尋找出的一條使生命
擺脫平庸的出路。第9~14 這6首懷人詩中的主人公
都是尋求「正當的死生」的典型。「你的姓名,常常
排列在/許多的名姓里邊,並沒有/什麼兩樣,但是
你卻永久/安於保持住自己的光彩;」(第10首)這
首詩歌頌的是蔡元培生命的獨特光輝,其實也可以
移來描述一切追求「正當的死生」的人。但是為了
這種追求,人是要付出代價的。
6首懷人詩中詩人就揭示了獲得「正當的死生」
的這種代價,那就是與常人的疏離。第9首:「你在
戰場上,像不朽的英雄/在另一個世界永向蒼穹,/
歸終成為一支斷線的紙鳶。」第11首:「我永遠懷著
感謝的深情/望著你,為了我們的時代:/他被些愚
蠢的人們毀壞,/可是它的維護人卻一生//被摒棄在
這個世界以外——/你有幾回望出一線光明,/轉過
頭來又有烏雲遮蓋。//你走完了你艱險的行程,/艱
苦中只有路旁的小草/曾經引出你希望的微笑。」因
為獲得「正當的死生」的人畢竟只有少數體悟到了
生命本質的精英,所以他們受到庸眾的疏離冷落也
就是很自然的了。精英是寂寞的,人類的個體也是
寂寞的。
馮至詩歌中的體驗不是被動的經驗認識,而是
主動積極地對有限生命的反思。這需要從生命主體
對外在世界的內在感受出發,去把握生命的意義和
價值,從而具有一種穿透能力。就詩人而言,體驗
就是通過對外在世界的觀察、沉思,透視自己的內
心情感。詩人自己內在生活的結構決定了他體驗程
度的深淺,也決定了他內在價值的深淺。詩人之所
以能從一件普通的事物、事件中挖掘出真正富有意
義的價值,就在於他能從自己內在精神透視具體事
物表面之下的本質和意義。它不同於直觀的觀察,
沒有擔當命運,沒有與命運碰撞,沒有注入內在的
反思,就不是體驗。馮至的體驗是尋求意義、指向
意義的活動。正是在這一點上,馮至顯示了和其他
人的不同。
參考文獻:
[1]馮至.《北游及其它》序[A].北游及其它[M].北平:沉鍾
社,1929.
[2]李廣田.沉思的詩[A].李廣田文學評論選[C].昆明:
雲南人民出版社,1983:269.
[3]劉瑩.馮至早期抒情詩特點管見[J].四川師范學院學
報(哲社版),1992 (1).
[4]藍棣之.論馮至詩的生命體驗[J].貴州社會科學,
1992( 8).
[5]馮至.沉鍾社通信選(二)[Z].新文學史料,1987
(4).
[6]馮文炳.談新詩[M].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1984: 216.
[7]馮至.外來的養分[A].立斜陽集[M].北京:工人出版
社,1989:198.
[8]李廣田.沉思的詩[A].李廣田文學評論選[C].昆明:
雲南人民出版社,1983:277-278 ,287.
[9]馮至.界限[A].馮至選集(第2卷)[M].成都:四川
文藝出版社,1985.
⑸ 生命沉思錄哪個出版社版本好
《生命沉思錄》是湯姆·哈克特的著作,出版社眾多,但是要選擇一個最前衡好的出版社版本,我認為應該是南海出版社的版本。這個版本的書籍質量很高,精裝本的紙張質地凱遲很好,印刷精美,細節處理得很到位,每一頁都慧孫做十分精美,看起來很有氣質。此外,書中的文字也十分清晰,字體也很大,很容易閱讀,更能深刻體會作者的思想。另外,書中的圖片也很精美,色彩鮮艷,搭配十分到位,可以更好的幫助讀者理解文章的內容。總之,南海出版社的《生命沉思錄》是一本很好的書籍,值得推薦給讀者。
⑹ 生命沉思錄有幾個版本
《生命沉思錄》是一部哲學隨筆,由法國哲學家兼神學家帕斯卡在17世紀中期創作。由於帕斯卡的手稿在他去世後被編輯整理,所以最初出現了不同版本的《生命沉思錄》。目前主要的版本有以下幾種:
1. 1670年出版的第一版,被稱為C版;
2. 1678年出版的第二版,被稱為B版;
3. 1779年出版的第三版,被稱為A版。
此外,還有其他一些較小的版本和修訂的版本,但它們並不像以上三個版本那樣有廣泛的影響激喊力。不同版本的《生命沉思錄》之間存在一些文字上的差異和排版好宏上的差異,但整體內容差別不大,都是帕斯卡對人類思考、信仰和明襪野存在的深刻反思。
⑺ 《如若相愛,便攜手到老》pdf下載在線閱讀,求百度網盤雲資源
《如若相愛,便攜手到老》(王思漁)電子書網盤下載免費在線閱讀
資源鏈接:
鏈接:https://pan..com/s/11Na0sXDkRbJp_XBjyGZryA
書名:如若相愛,便攜手到老
作者:王思漁
出版社:百花文藝出版社
出版年份:2015-10
頁數:272
內容簡介:
如若相愛,便攜手到老;如若錯過,便護她安好。咋見之歡,不如處久戚尺不厭;處久不厭,不如只如初見!即便愛你只是一場徒勞,我也會在愛情路上漸行漸遠!這是一場關於愛,關於生命迅鉛的沉思;是一本關於你,關於我,關於男人女人的隨筆。人生百態,芸芸眾生,審視別人,反過來感知自己,怎樣的愛情值得一生珍惜,怎樣的男人值得攜手到老?愛過方知愛可貴,分手方知請難續。
這是心靈治癒咨詢師寫給都市女性的愛情枕邊書。60個溫暖勵志的瞬間,告訴你,成熟不是四大皆空,而是懂得珍惜;相愛不是吵鬧,而是攜手到老;放下不是拚死不放,而是護她安好。
作者簡介:
王思漁,新銳情感作家、國家三級心理咨高昌高詢師,《北京青年報》心靈解碼撰稿人,文字散見全國近百家雜志報刊,擅以獨特的視角關注生活,喜歡深入研究兩性心理和情感。長期以來為女人立言、指點迷津,曾被譽為女性內心強大的指導師。 代表作有《做內心強大的女人》《美麗的心靈物語》《九天看透男人心》、《狠心做事善心做人》和《七天找到你的生命伴侶》等。
⑻ 《選舉社會及其終結秦漢至晚清歷史的一種社會學闡釋》pdf下載在線閱讀,求百度網盤雲資源
《選舉社會及其終結》(何懷宏)電子書網盤下載免費在線閱讀
鏈接:https://pan..com/s/19RFtMIr9kGXkvdw_bzqTqw
書名:選舉社會及其終結
作者:何懷宏
豆瓣評分:7.5
出版社: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
出版年份:1998-12-1
頁數:438
內容簡介:
這是一部知識視野開闊,用力很勤,材料極富,獨到新見頗多的佳作。尤其是第二編對構成中國古代科舉考試制度中心環節的試卷——八股文的研究,通過對歷朝經義範文的剖析,揭示了科舉考試形式、內容、性質、功能及其社會意義與影響,有助補正長期來我們認識上簡單片面貶斥的偏頗。
作者簡介:
何懷宏:哲學博士,中國藝術研究院中國文化研究所研究員。1954年生於江西清江,1988-1995年在中國青年政治學院任教,1995年調入中國文化研究所。主要領域:倫理學、人生哲學、社會史。著作有:《若有所思》(1988)、《生命的沉思》(1988)、《契約倫理與社會主義》(1993 、《良 心論》 (1994) 、《珍重生命》(1996)、《世襲社會及其解體》(1996)、《心靈瞬間》(1996)。譯著有:《倫理學概論》、《道德箴言錄》、《沉思錄》、《無政府,國家與烏托邦》、《倫理學體系》(合譯)、《正義論》(合譯)、《超越的愛》(合譯)、《帕斯卡爾文選》(合譯)等。
⑼ 摘抄 《生命沉思錄》
生命能否以一祥埋種沉思的方式、以一種文學的方式,來詮釋和解讀?生命如此炫目、美麗,我們干嗎沉溺在病痛的掙扎中,沉溺在刀槍劍戟中?生命對於我們,無論一次,還是兩次,還是無窮無盡,我們都可以美美地痛飲這生命的瓊漿,把她當一次歷練,當一次覺悟,當一次涅槃,當一次重生,讓她不枉此行……這是一次憂郁而又快樂的心路歷程,在生命的風景線中,踟躕、徜徉,低吟、長嘯,並以冥想的方式、以書寫的方式、以吟誦的方式,來構建自己的道場。在那道場的中心,是精拿稿神的曼陀羅花、酷烈的陽光和黑洞般被吸附的宇宙。於是,百般被世俗荼毒、碾壓的肉身和思想,再次從桎梏中得到解放和飛升……
生不可喜,死不可悲。人的一切信念,都從體驗生死而來。對死亡的恐懼、對愛情與信仰的渴求,使生命炫美如詩。因愛而生,因幸福和成就而存在,最終有尊嚴而逝。
現實中的人,對肉身的固化充滿了不可思議的欲求——祈求生長,謹敏螞渴望更壯大,拒絕衰老,恐懼死亡……誰都想讓終結生命的子彈對自己擦身而過、拐彎、落於虛空,人人都想在被抓住的同時又被放下,可是,肉身頑強地遵循著自己的路徑,一路快速前行。
越來越深刻地認知到:有些疾病的降臨,僅僅是為了粉碎人類的野心。
而真正的生活,大多數時光是「簡單的重復」,可怕的是,思想也簡單地重復著,昨兒前兒的那些慾念又卷土重來,讓人不得不惶恐:輪回,原來就在每天,就在每時每刻
一切信念,都從體驗生死而來。
人因慾望而生,因慾望而死,所以,生門即死門。萬物生於土,也歸於土。榮耀歸於至高無上的道。
在活著之外,有愛和美,而且正是它們,賦予了「活著」無比絢麗的色彩和神秘的力量。
唯有美,唯有愛,可以讓生命激盪,可以讓我們完整地看待一切,包括惡和天道的無情,並使我們的生命接近那無限,並得以超越。
美是一種無意識的自由,但這種自由一定命中和契合人性中最高的那部分神性,才有意義。
人生苦短。別太隱忍,因為人生的究竟是「無意義」,只是「白駒過隙」,關鍵看那縫隙中的一閃你白不白、亮沒亮、飄逸不飄逸。哪怕是苦,也苦出點美感。
其實,上天給所有人的都是「隙」,小人物總以為大人物的舞台大,等你走到他那個位置才知那舞台依舊是個「隙」。每個人的一生都有擦傷泣血,所不同的只是有人是揮著鞭子唱著歌過去的,有人是爬著過去的,有的人是憋死的。
你我各有各的世界,
你得你世界的碎片,
我得我世界的天。
其實,生命本身就有雙重性。白天我們強大的神經和自保支撐著我們要做一個有禮有節的、既被現實操縱又試圖操縱現實的「人」。入夜,我們便丟盔卸甲,在眾多的時空里神魂飄盪。讓睡眠修復我們、重整我們、成長我們,並熨平我們白日的傷痛。
我們會變成真正的「倮蟲」,不再防衛、不再抵抗,在夢里,我們打開了生命根底的記憶和幻象,如來,如來,栩栩然蝴蝶也。
每天,我們都在看誰的力量更大,看誰最後得勝——但通常是,現實偷走了你的夢,贏得了你的人生。
生,是化臭腐為神奇;死,是化神奇為臭腐。
是男人,是女人,已不重要;是否長壽,是否短命,也已不重要。重要的是,你真性情地活過,你善意地與這個世界和解了,你美美地享受了肉身和人類精神這雙重盛宴。你來過了,你也可以坦然地走了。
人,最好是:左手把玩永恆,吟月誦風;右手把玩無常,夏冰秋蟲。如此,便以一種疏離的高貴水墨了時光。
養生並不局限於吃吃喝喝,而是打開肉體的桎梏,與萬物謀求和諧的靈性成長。
據說人有五張面孔:
(1)公眾自我——走在大街上的你。
(2)職業自我——你的履歷和你願意分享的部分。
(3)個人自我——你只分享給朋友的部分,你的日程、健康狀態。
(4)隱私自我——你分享給密友和親人的部分,比如你的婚姻、性或個人癖好等細節。
(5)秘密自我——你從不示人的東西,你的各種幻想、你難以啟齒的往事或各種沉迷。
除此之外,還有兩個本我。一個是後天本我——這是由受精卵而生成的那個我,容貌、身架、膚色、語言等等。一個是先天本我——靈魂的秘密、家族的秘密和命運、為何生於此家而非他家等等。
所以我們很難全面地認識一個人
人為什麼要偽裝自己?要麼是對別人太在意,要麼是對自己的「真我」不滿意。
有的人說個不停,其實,說的是孤獨;有的人吃個不停,其實,吃的是寂寞。
緊閉雙唇,或雙唇微啟,都是你內心的表達。一個是拒絕抵抗,一個是渴望。
因為幸福著,所以不孤獨;因為痛苦著,所以不畏懼;因為純真著,所以不媚俗;因為熱愛著,所以不放棄。
病,不是單純指身體的不適與困頓,其中還包括神魂的不安、顛倒與飄零;不病,不是指渾渾噩噩地活著,而是指清醒地、安詳地、智慧地活著。
對於中國人來說,也許只能有一個卵泡能夠走出生命的絕境,並完整地走完人生的軌跡,這概率,比中獎還難,猶如人生,大多數人默默,而且孤獨。有時候有好卵子,沒有好精子;有時候有好精子,而卵泡尚未發育成熟;有時候多次的刮宮又把土壤變薄……所以多不容易啊,你、我,能有此生、能看到這美好的五月天,能感受這習習涼風。
有人說:活著,就是中了人生第一大獎。
有人說:所以,人的努力更多的是不被認可;更多的種子是不能發芽,更多的千里馬是歿在荒郊野壩;有幸來到這世上,有幸有了表現的舞台,不鳴就枉有此生。
曲曰:唉!有時認命也是一種覺悟。
知道女子為什麼貞專、男子為什麼濫情嗎?女子的卵子是個定數,大且少,成熟後一月排一個或兩個;男子的精子小而多,一次有幾億個。大的東西一般啟動慢,有些被動;小的東西精力旺盛,東奔西跑,異常主動。少的東西「物以稀為貴」,所以金貴、矜持;多的東西不浪費點都顯得不大氣。所以,唉,就這樣吧……
而且,漫長的孕期也使得女人需要穩定的環境和心情,十個月,一個小小的蟄伏的生命,會把女人甜蜜地套牢,而忽略了外面的春夏秋冬。而男人,則對那個不可知的陌生的骨血感到不安和輕微的恐慌——他原本只想沉溺於情慾,只想探索一切未知的領域,卻沒想到他原始的生命喜歡造化,並樂於生根發芽……
在得到一個溫暖的女人後,還附帶得到了一串孩子,這對男人,是上天的恩寵,還是懲罰?是消費了,還是被消費了?呵呵。
太陽底下無新鮮事,一切都不過過眼雲煙。世界往前看看不清楚時,可以往回看,喝著酒,在淅淅瀝瀝的雨夜裡,聽著音樂,看歷史,讀史使人明鑒。
丘吉爾說過:你能看多遠的過去,就能看多遠的未來。
人為了保衛自己的私密空間,會像蠶那樣為自己造個繭,自己的座位、自己的汽車、自己的房子、自己的床鋪……久而久之,人和自我空間會形成一體,風格、氣味、癖好等等完全一致,哪怕在最黑暗時,人也能自如地穿越。所以,私密空間並不只是個地方,而是我們安全感和保持心靈靜謐的源泉。
所以,人的安全感和心靈深處的渴望,是有自己的一席之地,在那裡可以自由地呼吸,可以寬袍大袖,可以不修邊幅,可以赤身裸體。其實,人更多的需求是——一種放肆的自由。
越來越感慨,沉靜地對待生命是一種非常重要的品質。有病時,先想想生活出了什麼問題、情感出了什麼問題……把這些繩扣解開了,生命的大葯系統也就開始啟動並發揮作用了。從某種意義上說,生命的本質在於和解,而不是對抗。不要急於消病,而是要消除病因。如果能找出病因中隱藏著的生命焦渴、委屈、憤怒、恐懼和不平,屆時病症都不再有意義,治病的最大意義應該在於重新喚醒和拯救我們的人生。
是活在愁眉苦臉病人堆里,還是活在打著鼓唱著歌的歡樂人群中,其結果肯定不一樣,我願我的群是後者。長壽短壽不重要,肥了瘦了不重要,天生螞蟻,也生大象。不就是想活明白嗎?!不就是想用眼耳鼻舌身意把這天地人情享盡嗎?!佛還示疾呢,不照樣璀璨,為我們漫長的黑暗敲響了永生之鼓!合十贊嘆,奮起直追吧!
大環境是道。人的命和運都要依存於道,而且,更有大的宇宙法則在等著我們,不用急,不用怨,芻狗而已。
唯有心靈的蘇醒和凈化是人最後的依傍。
對應以上西醫腺體之說,密宗氣脈的理論說人體有三脈七輪之說,中醫有「三焦」和「三關」說。
1.三脈
密宗氣脈的理論認為,人體主要的氣脈有三脈七輪。三脈是中脈、左脈和右脈。中脈是最重要的一條脈,藍色,在脊髓中間,由海底至頭頂。海底即肛門前的一片三角形地帶,相當於中醫之「會陰穴」,又稱為「生法宮」。如果是女性的話,海底就是子宮。
在中脈的兩邊,有左脈和右脈,與中脈平行,距離極近。左脈為紅色,右脈為白色。左脈下通右睾丸、右脈下通左睾丸,女性則通子宮。因為氣脈是交叉的,它的路線與西醫之神經有關,所以右邊病時則左邊痛,左邊病時右邊痛。三脈是肉眼看不見的,只有在靜定時,氣脈通了,才會看見它們。
2.七輪
是海底輪、生殖輪、臍輪、心輪、喉輪、眉間輪和頂輪。此外還有一個梵穴。
【海底輪】
在脊柱下之基處,肛門二指之上,所在地約四指寬,相當於男性「會陰穴」、女性子宮口,又名基礎輪。因其餘之輪皆在此輪之上,所以,此輪為所有輪之力量與精神的供應處,其形有四葉。印度古瑜伽認為,有靈蛇(又稱拙火、靈力、靈熱、軍荼利)以三蜷半之形其頭向下垂落,在此中睡眠。此輪對應人體機能,與性腺、腎臟有關。
在情志上,此處是生與死、恐懼、不安全感、疼痛、混亂和忠誠的交集。當此處受沖擊時,人會極度不安,有對生命根 基的恐懼和對上天恩寵的渴望。
中醫的命門與天癸之說與此相類。屬先天本能部分,在人類快速生長的童年階段,它如密閉之月光寶盒,絕不輕易地啟動。
【生殖輪】
在生殖器根處,其形有六葉,主管性腺、卵巢、睾丸、前列腺等。
在情志上,此處跟慾望——佔有欲與被佔有欲、創造欲、激情、任性、罪惡感及禁慾有關。它常常被人的二元性所操控,即狂放又拘謹,首鼠兩端。
【臍輪】
在肚臍處,其形有十葉,乃一極重要的中心點,相當於道家的下丹田部位,主管脾、肝、胰和腎上腺等。
在情志上,跟意志與平衡感有關。是人的勇氣或懦弱的來源,藏著掖著,優柔寡斷,在憤怒、貪婪、恥辱、失望等中糾結徘徊。
【心輪】
位於心窩處,有12葉,主管胸腺、心臟、肺臟等,相當於道家中丹田。
其良性反應涉及慈悲、慷慨、寬恕、服務、愛。其負面則是悲傷、執著、與環境隔絕、脆弱、依賴他人的愛和情感、害怕被拒絕、過分的熱心或鐵石心腸。
【喉輪】
位於喉根處,有16葉,主管甲狀腺、扁桃腺和唾腺等。
涉及交流的困境與流暢。羞怯、敏感和畏懼會使得此處出問題。而自信的人則會利用健康的自我表達和互動,來傳達神的意志或魔鬼的意志。
【眉間輪】
位於眉心處,有二葉,主管腦下垂腺,相當於道家祖竅。跟洞察力、視覺力和理解力有關,與先天的關注點有關,屬於自我啟蒙的地方。它只幻想和專注自己感興趣的東西,同時容易困惑、沮喪、過分智力化。
【頂輪】
位於頭頂內,形如千葉蓮花,即喻有一千氣脈由此輪發出,相當於道家「泥丸穴」。
海底輪之靈蛇(拙火)醒覺,經各輪上升到此輪,便與明點(又稱大自在)會合,修持者可享無上之大安樂,故又名大樂輪,主管松果腺。這里是靈魂的基地和最高自我的連接,與覺悟、結合、提升和未知領域有密切關系。承擔著人類的悲傷、與存在分離的感覺、負擔,以及對死亡的恐懼和神秘的憂郁。
【梵穴】
位於兩顱頂骨與後頭骨之間,即初生嬰兒頂門跳動極軟之處;另一說在頂輪在此處四指外上方,離開頭頂。在這里人體放出光芒,中脈以此為出口。
身密修氣脈之法,主要是喚醒在海底輪沉睡之靈蛇(性能)即拙火。逐輪上升,最後到達頂輪,與明點相會合,進入三摩地(入定),流下甘露(又名聖酒、醍醐),滋潤全身,得大安樂境,藉以治病、強身、延年、產生人體的超能力。
【生老病死】
生是無明苦,老是無奈苦,病是錐心苦,死是游離苦,由此,快樂成了一種奢侈,歡喜成了一種難得。但人活著,就要頑固地、堅強地「離苦得樂」。
如何得到快樂?先要明白快樂也是分層次的——餓時得到食物是快樂;冷時得到衣服是快樂;小朋友得到糖是快樂;過節時有朋友在身邊是快樂;下雨時在昏暗中讀詩是快樂;雪天有朋友來訪是快樂;花開時是樹的快樂……但最大的快樂是浪子回頭,是幡然悔悟,是勘破無明和黑暗,是對生命根本的覺悟……那一瞬間,肉身血脈如蜜膏,如醍醐,融入大美,融入宇宙。
快樂可以通經脈,快樂可以把你的生物場擴大,快樂可以治癒憂傷,快樂可以延長壽命,快樂可以讓你的臉上有喜樂紋,快樂可以祛除你的蝴蝶斑,快樂還可以使你變傻,變得大度、包容,也可以使你在喜樂的修行中加快步伐……
人對生命的感覺,有時可以言說,有時不能言說。語言,在強大的生命面前,常常蒼白無力。
肉體真可憐,它封閉了我們,窒殺了我們,它就像一輛用舊的破汽車,帶著我們,小心翼翼、氣喘吁吁地在擁擠的雪後的道路上慢慢迂迴,盲目而又堅定地變老……肉體又真燦爛,晶瑩剔透,珠潤光圓,在黑暗中,它也是璀璨的一顆星……
變老,是一種無奈,也是一種勇氣。
一切都是悄然開始的,你的愛情、你的病痛、你的傷感……
但,最終,它們一定變得洶涌,變得讓你無法控制,變得讓你絕望,變得讓你從靈魂到肉體都面目全非。
生活之道
現代人的病大多是從無形上得的,所以,如不從無形處下手,還是無能為力。因此說有些病人的病不是用葯就可以治癒的,因為葯是有形的,只能治療有形的病。無形的病不過從人的慾念上得,從貪嗔痴上得——貪則積,則提心吊膽;嗔則結,則心怨肝硬;痴則執,則痴心妄想——如此神明已亂,百病纏身,能破妄念者方為上醫。
讀《內經》可以明了生命內在的運行大道,但我們還要明了生活之道。生活之道在很大程度上由眼耳鼻舌身意左右,你之所見、所聞、所嗅、所舐、所觸、所想,使你的身體不像你的身體,你以為自己是自己的主人翁,但事到臨頭, 你才知,你已無法控制自己,你一頭栽進滾滾紅塵,總是隨波逐流……
一個人的五行:(1)和自然的關系。風寒暑濕會影響你的生活或你的情緒。(2)和社會的關系。社會制度、生活方式、法律、風俗、金錢等等會制約你。(3)和他者的關系。有生你的有克你的,有養你的有害你的。(4)和自己的關系。自己的命和運,自己的心靈和肉體,自己的理性和本能。所以,人想要自由,談何容易!
1.守本分
「本分」不過是人心靈美善的自然流露,是推己及人,不作偽,不虛飾。生活簡單、待人真誠、禮尚往來等等只是本分。本分,是我們東方人的生活定律。對於女人而言,做母親愛孩子是本分,做兒女體諒父母是本分,做妻子愛丈夫愛家庭是本分。但,愛情不是本分,情慾不是本分,多嘴多舌不是本分,它們有的是本能,有的是惡習。男女守其乾德坤德之本,盡其義務之份。所以,為了避免罪惡感這個詞的糾纏,東方人便內斂地活了那麼久。想讓自己少煩惱,在於「守時守位」——就是在正確的時間干正確的事,在自己的位置上干好自己的事。天道也是如此,如果沒有軌道秩序,宇宙便不存在。剩女的煩惱是該嫁時不嫁,總想嫁最好的,但最好的都是別的女人培養出來的;該生孩子時不生,要生時又沒了月經。剩男都想掙夠了錢再娶,但掙了錢又擔心女人愛的是財……如此算計如此煩惱,生命自然蹉跎,感慨自然良多。
2.學會控制情緒
控制情緒的方法不是發泄,發泄有時會讓事情不可收拾,而是:(1)換位思考。有人碰撞到你,也許是他心裡有急事。(2)分心,太糾結於此則會越想越恨,想點別的事。(3)深呼吸,氣一沉,腦子就不會發昏了。人生苦短,最好把精力花在有意義和美好的事情上。
生活中肯定有討厭的人或事,命相犯沖的人會有天生的反感,何況佛教還說有前世孽緣,有些事和人是躲不過去的,乾脆拿它當修行了,拿他當來度你的菩薩。若沒信仰約束,再沒點二皮臉精神,在這世道,活,不僅難,還苦。氣著了,憋著了,還百病叢生,又不會寫詩怡情,這一趟,不白來了?還是自己找點樂吧。
一般說來,心態好的,大多過得好;心態不好的,都不太好過。說白了,心態好的,容易知足,懂得感恩;心態不好的,喜怨。
3.學會享受孤寂
很多人只覺得心裡空,並以為這個「空」用一個完美的男人或女人就可以填補。其實這「空」無非是原古的靈魂之空,是生命本源的寂寞,是存在之虛無。有此「空」,人才活著;覺此「空」,人才悟著。空中得光,人則尊;空中得黑,人即魔。所以,「空」是福報,要安享之。
人之痛苦,並不源於所得到的,而是源於永遠得不到的。能得到的都是物質,得不到的一定不是物質。在我們內心深處有一個空,那個「空」是我們對無限的渴望,對彼岸的渴望,我們知道人生不只是活著,哪怕是活到天年,如若沒有和那至聖的完美合一,我們的人生依舊沒有意義。
這世上,凡「大」者,必孤獨。大海孤獨,天空孤獨,山脈孤寂,大地孤寂。所以,從你開始孤寂的那一刻起,你開始變「大」。但這種「大」有時讓你受不起,有時讓你害怕。因此,你必須鍛煉自己,靜靜地審視自己,如若不行,先回到人群,等待自己靈魂的強壯與完整,直到有一天你以孤寂為美,你開始享受「大」帶給你的遼闊,你便永遠與那個小我分了手,你便永不回頭。
4.身心放鬆法
(1)打坐,用身的靜謀靈的靜。
(2)泡浴,涉及清潔、洗禮、再生等主題。
(3)發呆,但要在旅行地而不要在家裡,在海邊看日出日落。用環境放鬆身體。
(4)聽柔和的音樂。
(5)香氛按摩。讓一個充滿愛心的人愛撫你的每一寸肌膚。(6)微醺,迷迷糊糊地美美地傻笑。
(7)獨處,寬袍大袖,蓬頭垢面。
(8)和相知已久的人在陽台上無言默坐,眺望遠方…… 人,當從不變處用功,不要在變化處用功。容貌與心靈和性情相比,是必然要變的、要衰老的,而心靈可以保持永遠年輕靈動,因為,靈魂的本質在於神性,而容貌肉體等不過遵循成住壞空。所以,在不變處用功,善護念真性情和心靈,才是人生根本。總之,有真,才有善,才有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