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word生成pdf,用什麼工具可以生成「文檔結構圖」一樣的目錄樹
創建書簽
書簽是導覽工具,您可以使用它快速方便的瀏覽文檔。PDF文件里的書簽提供互動式鏈接,用戶只要單擊書簽就可以跳到指定的頁面瀏覽。
用戶可以很輕松的用書簽跳轉到做標記的地方,可以創建自己想要的書簽結構、名稱,如果安全許可,您還可以編輯、刪除書簽。
添加書簽
PDF文檔添加書簽步驟:
1. 打開您想要書簽鏈接的頁面,並調整視圖設置。選擇新書簽放置在那個書簽目錄下,如果尚未選定書簽,默認情況下,新書簽自動創建在書簽列表的最後。
2. 創建書簽按下面不同的方法,執行下面任一操作: 鏈接頁面的某一部分:把該頁面的鏈接主題內容調整到窗口的中心位置,然後單擊書簽面板右上角的添加書簽按鈕,或滑鼠右擊選中的書簽,在彈出的菜單里選擇「添加書簽」;然後輸入書簽名稱,按回車鍵。
文本選擇工具創建書簽:選擇要鏈接的標題或文本,單擊書簽面板右上角的創建書簽按鈕或者滑鼠右擊選中的文本,然後選擇「添加書簽」。所選的文本則自動成為書簽的名稱。
創建書簽層次
您可以嵌套書簽列表來顯示主題之間的主次關系,嵌套父級或子級書簽,可以根據需要展開或折疊書簽層次列表。
選擇您想要移動或嵌套書簽,執行以下任一操作: 按下滑鼠左鍵不放,直接拖動書簽圖標放到您想要放置的任何地方。這個虛線圖標顯示了您將要放置的位置。
福昕閱讀器 3.1 用戶手冊
滑鼠右擊書簽圖標,在彈出的菜單里選擇「剪切」,滑鼠右擊想要移動到該位置上的書簽,選擇「粘帖在所選書簽後」或「粘帖在所選書簽下」,若選擇前者,則把書簽移動到所選書簽的後面,和選中的書簽是同級;若選擇後者,則把書簽移動到所選書簽的下一級。
【注】移動書簽的位置後,書簽鏈接的目的地是不變的。
重組書簽
書簽是層狀結構,是不同級別的大綱。書簽是快速瀏覽和定位PDF文檔的一種有效的方式,它覆蓋文檔的各個章節,用戶可以制定不同級別的書簽顯示文檔內容。書簽的嵌套移動請參閱移動書簽。
展開或折疊書簽
單擊書簽前的「+」 ,顯示所有的子書簽;單擊書簽前的「-」隱藏所有的子書簽(折疊)。
書簽重命名 右擊書簽,在彈出的菜單里選擇「重命名」。
雙擊書簽,然後輸入新的書簽名。
更改書簽的目標
1. 請單擊書簽,選定書簽。
2. 在文檔區域,移動頁面到您想要設置的新的鏈接位置。
3. 調整瀏覽視圖范圍。
4. 滑鼠右擊書簽,選擇「設置目的位置」。
福昕閱讀器 3.1 用戶手冊
81
自定義書簽的外觀
您可以改變書簽的字形或顏色,使它閱讀起來更方便: 在書簽面板里,右擊書簽,選擇「屬性」。
在屬性對話框里,單擊「外觀」選項,選擇字體的字形和顏色。
添加動作到書簽
書簽也可以執行相應的動作響應,例如:打開一個文件, 執行菜單項,提交表單等。操作過程如下: 滑鼠右擊書簽,選擇「屬性」。
在屬性對話框里,選擇「行為」選項。
從動作選項菜單里選擇一個動作,然後單擊「添加」。
刪除書簽
如果您想要刪除書簽,請執行以下任一動作: 選擇您想要刪除的書簽,單擊書簽面板上的刪除按鈕。
滑鼠右擊您想要刪除的書簽,選擇「刪除」。
【注】刪除了書簽,該書簽包含的下級書簽也被刪除。
B. 原子結構的每層名稱
原子結構主殼層名稱:能量由小到大分別為KLMNOPQ
原子結構支殼層名稱:擾陪能量由小到大分陪嫌別為spdfghi
圖中+-號代表不可分割的最小正負電磁信緩亂蠢息單位-量子比特(qubit)
(名物理學家約翰.惠勒John Wheeler曾有句名言:萬物源圖於比特 It from bit
量子信息研究興盛後,此概念升華為,萬物源於量子比特)
註:位元即比特
C. 像素格式的格式管
Windows下的調色板:OpenGL可以使用16色、256色、64K和16M真彩色。真彩模式下不需要調色板,而在16色模式下根本不可能得到較為滿意的效果,因此對OpenGL而言,調色板只有在256色模式下才有意義。
我們知道,Windows把調色板分為系統調色板和邏輯調色板。每個應用程序都擁有一套自己的邏輯調色板(或使用預設調色板),當該應用程序擁有鍵盤輸入焦點時可以最多使用從16M種色彩中選取的256種顏色(20種系統保留顏色和236種自由選取的顏色),而失去焦點的應用程序可能會有某些顏色顯示不正常。系統調色板由Windows內核來管理,它是由系統保留的20種顏色和經仲裁後各個應用程序設置的顏色組成,並與硬體的256個調色板相對應。應用程序的邏輯調色板與硬體的調色板沒有直接的對應關系,而是按照最小誤差的原則映射到系統調色板中,因此即使應用程序自由選取256種不同顏色構成自己的邏輯調色板,也有可能某些顏色顯示到屏幕上時是一樣的。
當應用程序的窗口接收到鍵盤輸入焦點時,Windows會向它發送一條WM_QUERYNEWPALETTE消息,讓它設置自己的邏輯調色板,此時Windows會在系統調色板中盡量多地加入該應用程序需要的顏色,並生成相應的映射關系。接著Windows會向系統中所有的覆蓋型窗口和頂級窗口(包括擁有鍵盤輸入焦點的窗口)發送一條WM_PALETTECHANGED消息,讓它們設置邏輯調色板和重繪客戶區,以便能更充分地利用系統調色板,已擁有鍵盤輸入焦點的窗口不應再處理這條消息,以避免出現死循環。 OpenGL的顏色表示與轉換:
OpenGL內部用浮點數來表示和處理顏色,紅綠藍和Alpha值這四種成份每種的最大值為1.0,最小值為0.0。在256色模式下,OpenGL把一個像素顏色的內部值按線性關系轉換為8比特(Bit)來輸出到屏幕上,其中紅色占最低位的3比特,綠色佔中間的3比特,藍色占最高位的2比特,Windows將這個8比特值看作邏輯調色板的索引值。例如OpenGL的顏色值(1.0,0.14,0.6667)經過轉換後二進制值為10001111(紅色為111,綠色為001,藍色為10),即第143號調色板,該調色板指定的顏色的RGB值應與(1.0,0.14,0.6667)有相同的比率,為(255,36,170),如果不是該值,那麼顯示出來的顏色就會有誤差。 調色板的生成演算法:
很明顯,OpenGL輸出的8比特值中直接表明了顏色的組成,為了使圖形顯示正常,我們應以線性關系來設置邏輯調色板,使其索引值直接表明顏色的組成。因此生成調色板時,把索引值從低位到高位分成3-3-2共三個部分,將每一部分映射到0-255中去,這樣3比特映射為{0,36,73,109,146,182,219,255},2比特映射為{0,85,170,255},最後把三部分組合起來成為一種顏色。
經過上面的處理後,256種顏色均勻分布在顏色空間中,並沒有完全包含系統保留的20種顏色(只包含了7種),這意味著將會有數種顏色顯示成一樣,從而影響效果。一個較好的解決辦法是按照最小均方誤差的原則把13種系統顏色納入到邏輯調色板中。
從原理上來說,並非一定要使用線性映射,還可以用其它一些映射關系,如加入Gamma校正以便更能符合人眼的視覺特性,不過這些映射關系應用得並不廣泛,在此不再討論。 像素格式是OpenGL窗口的重要屬性,它包括是否使用雙緩沖,顏色位數和類型以及深度位數等。像素格式可由Windows系統定義的所謂像素格式描述子結構來定義(PIXELFORMATDESCRIPTOR),該結構定義在windows.h中。
在該結構中包含有26個屬性信息,其形式為:
typedef struct tagPIXELFORMATDESCRIPTOR
{
WORD nSize;
WORD nVersion;
DWORD dwFlags;
BYTE iPixelType;
BYTE cColorBits;
BYTE cRedBits;
BYTE cRedShift;
BYTE cGreenBits;
BYTE cGreenShift;
BYTE cBlueBits;
BYTE cBlueShift;
BYTE cAlphaBits;
BYTE cAlphaShift;
BYTE cAccumBits;
BYTE cAccumRedBits;
BYTE cAccumGreenBits;
BYTE cAccumBlueBits;
BYTE cAccumAlphaBits;
BYTE cDepthBits;
BYTE cStencilBits;
BYTE cAuxBuffers;
BYTE iLayerType;
BYTE bReserved;
DWORD dwLayerMask;
DWORD dwVisibleMask;
DWORD dwDamageMask;
} PIXELFORMATDESCRIPTOR;
各變數的含義如下:
nSize:該結構所佔內存空間。
nVersion:版本號,當前為1。
dwFlags:指定像素格式屬性,可選參量如表1.1所示。 標識符解釋
PFD_DRAW_TO_BITMAP 支持內存中繪制點陣圖
PFD_DRAW_TO_WINDOW 支持屏幕繪圖
PFD_DOUBLEBUFFER 支持雙緩沖
PFD_GENERIC_FORMAT 指定選擇GDI支持的像素格式
PFD_NEED_PALETTE 指定需要邏輯調色板
PFD_NEED_SYSTEM_PALETTE 指定需要硬體調色板
PFD_STEREO NT不支持
PFD_SUPPORT_OPENGL 支持OpenGL
PFD_SUPPORT_GDI 支持GDI,此時不可使用PFD_DOUBLEBUFFER
iPixelType:像素顏色模式,可選項為PFD_TYPE_RGBA或PFD_TYPE_INDEX,分別對應於RGBA模式和顏色索引模式。
cColorBits:指定顏色的位數。
cRedBits:採用RGBA模式時,紅色組分佔用位數。
cRedShift:採用RGBA模式時,紅色組分偏移量。
cGreenBits:採用RGBA模式時,綠色組分佔用位數。
cGreenShift:採用RGBA模式時,綠色組分偏移量。
cBlueBits:採用RGBA模式時,藍色組分佔用位數。
cBlueShift: 採用RGBA模式時,藍色組分偏移量。
cAlphaBits:採用RGBA模式時,Alpha組分佔用位數。
cAlphaShift:採用RGBA模式時,Alpha組分偏移量。
cAccumBits:指定累積緩沖區表示一個像素所用位數。
cAccumRedBits:指定累積緩沖區表示紅色組分佔用位數。
cAccumGreenBits:指定累積緩沖區表示綠色組分佔用位數。
cAccumBlueBits:指定累積緩沖區表示藍色組分佔用位數。
cAccumAlphaBits:指定累積緩沖區表示Alpha組分佔用位數。
cDepthBits:指定深度緩沖區表示一個像素所用位數。
cStencilBits:指定模板緩沖區表示一個像素所用位數。
cAuxBuffers:指定輔助緩沖區,Windows9x、NT不支持。
iLayerType:Windows9x、NT下只能是PFD_MAIN_PLANE。
bReserved:=0。
dwLayerMask:指定覆蓋層的屏蔽,Windows9x、NT不支持。
dwVisibleMask:Windows9x、NT不支持。
dwDamageMask:Windows9x、NT不支持。
Windows提供了四個像素格式管理函數,分別介紹如下:
(1) int ChoosePixelFormat(HDC hdc,
PIXELFORMATDESCRIPTOR *ppdf)
該函數比較傳過來的像素格式描述和OpenGL支持的像素格式,返回一個最佳匹配的像素格式索引。該索引值可傳給SetPixelFormat為DC設置像素格式。返回值為0表示失敗。
在比較像素格式時,匹配優先順序順序為像素格式描述子結構中的下述各域:
dwFlags->cColorBits->cAlphaBits->cAccumBits
->cDepthBits->cStencilBits->cAuxBuffers->iLayerType
硬體支持的像素格式優先。
(2) int DescribePixelFormat(HDC hdc, int iPixelFormat, UINT nBytes,
LPPIXELFORMATDESCRIPTOR *ppfd)
該函數用格式索引iPixelFormat說明的像素格式來填寫由ppfd所指向的像素格式描述子結構,利用該函數可以枚舉像素格式。
(3) int GetPixelFormat(HDC hdc)
該函數用於獲取hdc的格式索引。
(4) BOOL SetPixelFormat(HDC hdc, int iPixelFormat,
LPPIXELFORMATDESCRIPTOR *ppfd)
該函數用格式索引iPixelFormat來設置hdc的像素格式。在使用該函數之前應該調用ChoosePixelFormat來獲取像素格式索引。另外,OpenGL窗口風格必須包含WS_CLIPCHILDREN和WS_CLIPSIBLINGS類型,否則設置失敗。
應該注意的是ChoosePixelFormat函數並不一定返回一個最佳的像素格式值,可以利用DescribePixelFormat來枚舉系統所支持的所有像素格式。OpenGL的通常支持24種不同的像素格式,如果系統安裝了OpenGL硬體加速器,它可能會支持其它的像素格式。
D. 如何使用Acrobat瀏覽PDF文檔內部結構
下面來為大家詳細的介紹。
方法和步驟1、在印前檢查窗口中,從選項菜單中選擇瀏覽內部 PDF 結構。內部 PDF 結構窗口打開,顯示文檔信息和文檔目錄(文檔的對象層次的根)的樹視圖。
2、展開每個樹項來查看文檔結構。
3、單擊頁面按鈕
來查看每個頁面的結構。
4、要更改內容流出現在樹視圖的方式,請在工具欄里選擇查看模式:a、經典:按頁面內容操作符的順序顯示內容流。針對操作符展開子樹來查看其作用域。此為默認視圖。b、Q:用一對 q/Q 操作符中相同的圖像狀態嵌套級別來分組內容流中的所有操作符。針對一對 q/Q 展開子樹來查看操作符和其中的參數。c、BMC:和 Q 相似,但是按標記內容(BMC/EMC)嵌套級別來排列內容。d、BT/ET:按文本塊來排列內容流,哪個離 BT 和 ET 操作符更近。e、片斷:顯示內容流為一系列片斷。片斷是共享相同圖形狀態的連續對象組。
注意事項1、檢查 PDF 語法、顯示修復結果或確定不匹配的原因。在五種不同方式組織內容流的視圖模式中選擇。您無法在內部 PDF 結構窗口中編輯 PDF。
2、不要將內部結構同針對視力不佳讀者提升輔助功能的加標簽的 PDF 中的邏輯結構相混淆。內部結構是文檔內所有對象包括標簽的父集。
E. pdf和word的區別
1、格式技術的不同,PDF主要技術由派生自PostScript頁面描述語言的子集,字體嵌入/替換系統,結鬧虧構化的存儲系統三大類組成。
而鏈辯Word並沒有統一規范化,其文件格式的詳細數據並不對外公開;
2、閱讀觀感上的不同,PDF支持無級液喚神放大(矢量格式),而且PDF格式圖形不可編輯,大部分的PDF瀏覽器都不能編輯;由於Word在不同版本中有格式兼容的問題,可能會導致編輯好的版式出現不同,因此在觀感上不如PDF;
3、編輯性,PDF只能通過Adobe公司提供的acrobat等少數軟體實現編輯功能,不如Word方便,Word在可編輯程度上要遠遠高於PDF。
F. 毛淑德:一些天文學軼事
如今,中國天文正努力向前,走上世界舞台 | 圖源:pixabay.com
導 讀
「遂古之初,誰傳道之?」,中國先民對於宇宙的好奇與 探索 古已有之,中國天文也曾有過輝煌燦爛的 歷史 ,擁有世界上最完美的彗星以及超新星記錄。四百多年前,隨著望遠鏡的誕生,中國天文、 科技 反而逐漸落後於人,令人痛心遺憾。如今,隨著一代代天文人的努力,中國天文正努力向前,走上世界舞台。
天體很遠,而天文很近。對於大多數天文學家來說, 探索 宇宙不僅僅是一份工作,更源於人類對於宇宙超脫世俗和浩瀚無垠的熱愛。今天,我們重新刊發清華大學天文系教授毛淑德的評論文章,談談天文學術圈的軼事雜談,以饗讀者。文章首發於2017年7月18日《知識分子》微信公眾號。
撰文 | 毛淑德
責編 | 鄭曉晨
空氣,看不見,摸不著,卻關乎存亡。
學術氣氛 ,對一個一流的研究所來說,從某種意義上講,就如同空氣之於人類的重要性一樣。但學術氣氛這一科研要素,卻很難定量評估,不如基金項目和發表論文的多寡那麼直觀、定量可比,往往不得重視。
圖1 普林斯頓大學天體物理系 Peyton Hall:典雅的兩層建築(地上和地下各一層)。這里有我敬仰的教授和四年的美好回憶,攝於2015年7月17號。
這些年來,我訪問過眾多國內外研究所、天文機構,可以很明顯的感覺到兩種截然不同的狀態, 有些研究所內門庭緊閉,大家互不交流往來,沉悶感油然而生,有些則不然。
拿我曾多次訪問的 英國劍橋大學天文研究所 為例,該所在國際上享有很高的聲譽,第一任所長是工作比肩諾貝爾獎的 Fred Hoyle 教授 [1] 。天文所每天上、下午各有一次茶歇,大家自發地聚集在一個開放空間進行學術討論,其中不乏皇家學會會員 [2] ,那種沸沸揚揚的討論場面足以震撼每一位訪客,濃郁的學術氣氛撲面而來。
我的母校 普林斯頓大學天體物理系 也是一個學術氣氛相當濃厚的地方。1988-1992年,我在那裡攻讀博士學位,當時博士還是四年學制 (現已改為五年) 。彼時,系裡不過只有15名教授,與學生總數相當。四年下來,每位教授平均指導一名學生。研究生前兩年主修基礎課,課程倒是不多,不過五門 (恆星物理、星際間界質、星系動力學、高能天體物理、河外天文學/宇宙學) 。
除此之外,每名研究生每年還需要准備兩次前沿報告,分別關於理論天體物理和觀測天文學。其餘時間,學生們每學期將在不同導師的指導下開展研究,完成相應課題並發表。如此兩年下來,學生們往往能夠深入了解天文學各領域知識和進展,明確自己的興趣與特長,從而選定合適的博士論文題目,最終完成自己的博士學業。
與英國劍橋大學天文研究所一樣,普林斯頓天體物理系裡每天下午三點也有個 茶歇 ,少不了眾多教授和學生的參與,大家習慣於一邊愜意地喝茶,一邊嚴謹地討論科學問題。
這些年過去,很多事很多人漸漸在腦海中淡去,唯有茶歇時的某些討論仍令我記憶猶新,比如某次關於1987A超新星的討論。當時,有人聲稱1987A超新星產生了一個周期為半秒的脈沖星信號 [3] ,但理論上講,轉速如此快的脈沖星不應或很難存在,因為巨大的離心力會將中子星撕地粉碎 (見附錄) 。
大家對發表的觀測結果很是困惑,茶歇時議論紛紛,系主任 Jerry Ostriker 教授也加入了討論,面對大家的問詢,他想也沒想地回道:「應該是噪音,」 他頓了頓,又補充道,「如果不是噪音,我還有三個理論解釋」。有意思的是,這個所謂的 「半秒脈沖星信號」,最終被證明確實是假的。
後來,Jerry在一次喝茶時調侃,稱自己在《自然》雜志上發表的所有文章也都是有錯誤的,因為《自然》雜志往往過於追求新聞效應而缺乏足夠考證,並不能盲信。喝茶時能聽到教授們對那些尚無定論的課題展開激烈討論,這一過程往往比上課還要獲益良多。
圖2 普林斯頓幽靜的研究生宿舍(graate college,筆者攝於2017年7月)
提及 Jerry Ostriker 教授,他的思維敏捷、能言善辯 (有人說是詭辯) 在天文圈裡是出了名的。我曾擔任過他半年的研究助理,不時找他討論,往往進門前堅信他的錯漏,出來時卻已被他說服。如此反復,最終常常難以達成共識 (不過,後來的觀測表明,由他提出的 「BL Lac天體是由於微引力透鏡效應造成的」 這一理論確實不對) 。
猶記得第一次見到 Jerry Ostriker 教授,是在1988年的一個秋天,我懷著忐忑不安的心情拜訪他,希望可以在他的指導下開展一些課題研究。他問我:「你想做什麼?」,「量子宇宙學。」 我答道。他愣了足足半分鍾才道:「這個比較難,除了這個,你可以在我的一百多篇文章中任意挑選一個題目」。我研讀了半年文獻後,選擇了一個有關微波背景輻射的課題。
時值天文學家通過火箭實驗發現,微波背景輻射的能譜偏離黑體輻射 (見圖3左) ,而 Jerry Ostriker 教授恰巧有個理論可以解釋這一偏離,於是他建議我計算一下。可惜,當時我初到美國,迷上了計算機,在課題上花的時間寥寥,進展緩慢。更不幸的是,這個課題尚未完成,就在1990年被 COBE衛星發現之前的觀測結果是錯誤的,微波背景輻射能譜明明是完美的普朗克黑體譜 (見圖3右) 。
這次並不成功的合作,有部分原因可歸於科學的不可預見性,但卻令我深以為憾。直到2004年,我以及另外兩名天文學家終於和他一起合作完成了一篇關於引力透鏡和暗物質子結構的文章,總算是了了遺憾,達成了與他合作的心願!
圖3 左)Matsumoto et al. (1988)用火箭觀測到的微波背景輻射能譜。其中黑點2,3明顯偏離溫度為2.74K(攝氏零下270.26度)的黑體輻射譜。右)COBE 衛星觀測到的能譜是完美的普朗克黑體曲線;黑點為數據點,紅線為普朗克曲線。
除了 Jerry Ostriker 教授,系裡的其他教授也都是天文界的翹楚,包括我的導師,Bohdan Paczynski 教授 (我已另有撰文紀念他 [4]) 、James Gunn 教授、Richard Gott 等。其中,James Gunn 教授是天文界唯一一位能夠同時兼顧理論、觀測和儀器製造的全能科學家。據我所知,在儀器製造方面,他曾參與設計了Palomar天文台的雙色光譜儀和哈勃望遠鏡上的儀器 (WFPC) ,也正是他所製造的五色相機保證了SLOAN數字巡天計劃能在2000年順利開展。
目前,基於SLOAN數字巡天計劃的文章、引文成千上萬,這一計劃也成為天文史上最成功的巡天計劃,將在幾十年內對天文學領域產生極其深遠的影響。另一位教授 Richard Gott 對 James Gunn 教授的評價非常貼切, 「如若末日降臨,世間只剩Gunn教授一名天文學家,他也能恢復重建整個天文學。」
James Gunn 教授的夫人 Jill Knapp 也是系裡的教授,且在觀測方面頗有建樹。我申請普林斯頓研究生時,她恰好負責系裡的招生,曾警告我美國官僚主義的嚴重,早早地打破了我的美好幻想。他們夫妻伉儷情深,幾乎每天都同時上、下班,有一次還見他們肩並肩坐在系所樓前的石階上,仰望星空,真是無盡的浪漫!
Richard Gott 也是一位頗具傳奇色彩的教授。他非常健談,且能暢聊數個小時不休,這一點曾讓許多學生很是無奈。所以,如若必須見他,大家都會選擇即將下班的時間點,或者提前和其他學生約好,定點 『馳援』。他是相對論和宇宙大尺度結構領域的專家,我曾有幸和他一起合作完成了一篇關於宇宙拓撲結構的論文。也正是他,與北大的李立新教授聯合發現了利用宇宙弦或可實現時空穿越。
有人玩笑說,時空穿越對其他人來講或許不可能,但Gott 不同,他是萬能的上帝 (Gott原為德文,有 「上帝」 之意) 。有一次,辦公樓前的一棵樹被閃電擊中而攔腰折斷,大家調侃道:「這大概是來自上帝的警告,因為我們弄錯了宇宙學。」
普林斯頓天體物理系除了這些聲名赫赫的教授外,每周三還會邀請一位國際知名學者前來做學術報告 (colloquium) ,這是拓寬知識面的寶貴機會,幾乎每個教授和學生都會自發參加。高年級學長甚至曾告誡我,一定要去參加學術報告,哪怕在那裡睡覺。
實際上,曾被費曼在書中多次提及的天體物理系第一任系主任——大名鼎鼎的 Henry Russell 教授,他就是逢報告必睡的典型 [5] 。這一優良傳統顯然得到了很好的傳承,據我博士生期間觀察,當時的系主任 Jerry Ostriker 教授聽報告時也幾乎場場入睡,不過令人拍案稱奇的是,報告一結束,他便能立馬醒來提問,且問題往往犀利而正中要害。
圖4 普林斯頓Nassau街上的Hoagie Haven 小店 | 圖源:twitter.com/hoagiehaven
學術報告之外,物理系的學生們常邀請報告人共進午餐 (Wednesday Lunch,Wunch) ,餐點通常是采購於普林斯頓人盡皆知的小餐館Hoagie Haven [6] 中的三明治。大家不遺餘力地利用午餐時間,一方面向報告人宣傳自己的工作,一方面打聽物理系之外的訊息。這樣的餐會,我參加過多次,其中印象最深的是 S.Chardrasekhar,James Binney 和 Peter Goldreich 三位教授。
圖5 Subrahmanyan Chandrasekhar 教授 (1910.10.19-1995.8.21)| 圖源:芝加哥大學
Chandrasekhar教授供職於芝加哥大學,他是 Jerry Ostriker 教授的導師,曾因發現白矮星的質量上限而獲得1983年的諾貝爾物理學獎。據說,他授課時,曾創造了班內所有成員 (李政道和楊振寧,包括他自己) 都獲得諾貝爾獎的 「奇跡」 [7] 。他一生涉獵極廣 [8] ,且工作方式奇特:某一時期只專注於一個領域的工作,解決問題發表專著後,進入下一個領域,並從此再不涉足上一個領域。
某次,Chandrasekhar教授前往普林斯頓高等研究院訪問期間,兩位印度研究生費了九牛二虎之力將他請來參加我們的午餐會,大家都非常激動。按照慣例,大家依次介紹自己的工作,期待他的評價,結果他僅說了一句 「你們做的東西我都不清楚」,便開始重點描述他自己手頭的工作,當時他正在研究牛頓的《自然哲學的數學原理》, 對牛頓推崇備至 [9] 。不得不說,他的言行中處處透露出一名學者的清高與孤傲,給我留下了極深的印象,他的一句話讓我牢記至今—— 科學追求,永無止境 (the endless pursuit of science) 。
圖6 牛津大學James Binney 教授 | 筆者攝於2017年3月30日
另一位來自加州理工學院的 Peter Goldreich 教授也對我影響深遠,他曾在行星形成、動力學以及脈沖星原理等方面都做出了傑出的貢獻。午餐會時,他坦率地提及,科研往往會碰壁 (run into a brick wall) ,碰壁時也無需泄氣,不過是換一個課題或改變一下研究方式,僅此而已。此後幾十年漫漫科研路,我每每碰到困難時,不時憶起他的話,方能保持初心堅持至今。
我們的午餐會也曾邀請過牛津大學的 James Binney 教授,他撰寫的《星系天文學》和《星系動力學》頗為流行,天文界幾乎人手一冊。James Binney教授知識面極廣,午餐會時能夠對每一個學生的工作做出詳細評點。
後來,我應邀前往牛津去參加一位博士生的畢業答辯,再次與 James Binney 教授相遇。英國的博士畢業答辯 (viva) 委員會通常由一個校外考官和一個校內考官組成。答辯前,由每個教授各自撰寫評語。答辯時,學生可以在5-10分鍾內做一個簡短的工作總結,重點是提問環節,教授可就論文中的任何內容提問,時間不限, (往往) 問到學生答不出來為止。答辯結束後,兩位教授將一起撰寫答辯和綜合評語。
在英國,參加一位學生的博士論文答辯,從論文研讀到評語撰寫,往往需要花費很長的時間,報酬卻很少,大約150英鎊左右。相比而言,國內的答辯往往流於形式。但即便如此,還是有不少教授反映,英國的博士文憑含金量正在逐年下降。當時,我擔任那位博士生的校外考官,而 James Binney 教授恰好是那場博士答辯的校內考官。
答辯時還發生了一個小插曲,當時我們正聊得高興,他突然一拍腦袋,「糟了,我忘了穿學位袍 (academic gown) 」,立馬帶著我大步流星地前往他的Merton學院去取學位袍,總算是保證了答辯的合規有效。答辯時,他精力充沛,不停發問,三個小時後仍沒有任何停止的跡象,我最後不得不打斷他,算是解救了那位答辯的學生——Vaslily Belokurov,現已成為劍橋大學教授。
2017年3月末,James Binney 教授作為中科院的國際傑出學者,應邀訪問了國內多所大學及研究機構。在受邀在清華大學作報告時,快到報告時間,才見他自遠處大步流星的走來,與三十年前匆忙取學位袍的他殊無二致。
前些年,我在加州理工學院偶遇了 Jill Knapp 教授,她對我說,「討論才是我們天文學家必須要做的事情 (all we astronomers do is talk) 」,令我頗為觸動,畢竟,我們這些天文人都不是急功近利的商人,平生所願不過是能留下一些可傳於世,可表於書的工作,周圍良好的學術氣氛,專業互補的討論至關重要。
但願不久的未來, 大多數天文研究院所、機構都能敞開大門,以開放的胸襟讓每一位訪客都能感受到其由內而外散發出的濃郁學術氣氛 ,雖然,這本應是一個科研單位永葆活力的根本,卻也正是躋身世界一流的關鍵之所在!
附 錄
讓我們考慮一個恆星(見圖),其質量為M, 半徑為R,轉動角頻率為ω。在旋轉坐標系下,處於恆星表面的粒子上將受到兩個力:萬有引力和離心力。為了保證脈沖星不被撕碎,則萬有引力(F)必須大於離心力(F』):F=mGM/R2 F』=mω2R , ω=2π/T ,其中T為周期。據此,我們可得出 :
對於一個脈沖星,M 1.4太陽質量=2.8*1030kg,R 10km,則T 1ms。除非質量很大,或半徑很小 (這需要比較特殊的狀態方程),旋轉周期很難小於1毫秒。
參考文獻:
1.http://en.wikipedia.org/wiki/B2FH_paper
2.Martin Rees (皇家學會前會長), Richard Ellis, Max Pettini, Andy Fabian, Robert Kennicutt 和 Donald Lynden-Bell.
3.Murdin, P. 1990, Nature, 347, 511.
www.nature.com/nature/journal/v347/n6293/pdf/347511a0.pdf
4.賽先生天文,「Bohdan Paczynski教授去世十周年祭」,毛淑德
5.「If Professor Russell falls asleep -- and he will undoubtedly fall asleep -- it doesn't mean that the seminar is bad; …」 摘自費曼 「Surely, you are Joking, Mr. Feynman」
6.http://www.hoagiehaven.com
7.後來發現這是個誤傳,其實另一位著名天天物理學家,Donald Osterbrock 其實也在班上。
8.詳見 http://en.wikipedia.org/wiki/Subrahmanyan_Chandrasekhar;他的研究領域涉及:恆星結構,星系動力學,輻射轉移,等離子體物理,流體和磁流體不穩定性,橢球體的平衡態(ellipsoidal figures of equilibrium),黑洞的數學理論,還有下面提到的對牛頓的研究。
9.S. Chandrasekhar, 「Newton's Principia for the Common Reader」
毛淑德
《知識分子》總編
毛淑德,教授,博士生導師,《知識分子》總編。1987年考取由李政道先生主持的CUSPEA項目,次年赴美,1992年獲普林斯頓大學天體物理系博士學位,博士後期間供職於哈佛-史密松天體物理中心、馬普天體物理所;2000年前往英國曼徹斯特大學,2006年升任教授。2010年回國。現為清華大學天文系主任,主要研究方向為星系動力學、系外行星搜尋、引力透鏡以及暗物質研究。
G. [褲子結構的設計方法]結構設計原理第三版pdf
1立襠深與褲子其它部位的關系 立襠部位是人體的腹部中、下端,也是腰的最細處到臀根部的長度。在褲子的結構圖中是指橫襠線以上的部分。立襠深是否合適,直接影響著褲子的造型是否美觀,也影響著穿著是否舒適。因此,掌握好立襠深與褲子相關其它部位的比例關系,是非常必要的。從人體發育情況來看,人體的軀干與下肢的發育不完全是按比例增減的,也就是說:人體高了,褲子加長,立襠深也不一定完全跟著按比例增長。相反人矮了,褲子要短,立襠深不一定完全跟著按比例減短。另外,人體腹部與臀部的變化,對立襠深度也有一定的影響,但也不是絕對的。從穿著褲子的宏帶中習慣來看,各有所好,有的喜歡將褲腰系在腹部上端,有的喜歡系在腹部中間也就是胯骨上端,這些情況要考慮不同消費對象,特別是近年來不管是中年或是青年大多數消費者都喜歡穿立襠短的褲子,因此,在進行結構設計時即要考慮身高又要考慮人體臀圍的大小,還要考慮流行與穿著習慣,這樣在制圖時要引起注意,才能裁出具有時代感、符合消費者要求的服裝。
在人體結構中影響立襠深的因素是多方面的,表 1、表 2 分別為男女基本型立襠深尺寸,以便於掌握標准褲子立襠的尺寸,這些標准尺寸比較符合現代人們穿著褲子的習慣。
從表 1、表 2 可得出以下結論:
(1)褲長每增加 3 cm,立襠深增大 0.3 cm。可把立襠深與褲長的關系歸納為:立襠深 = 褲長/10 + 15.9。
(2)臀圍蔽山每增大 2 cm,立襠深加大 0.3 cm。可把立襠深與臀圍深的關系為歸納為:立襠深 = 3臀圍/20 + 9.5。
表 1、表 2 中立襠深不包括褲腰寬。從大量的實踐證明,比較符合人體穿著要求的褲裝的立襠深既要考慮褲長、臀圍,也要考慮流行,可以把立襠深與褲長、臀圍的關系為歸納為:立襠深 = 褲長/10 + 臀圍/10 + 4.5。
臀圍每增大 2 cm,立襠深加大 0.5 cm。可把臀圍與立襠的關系為歸納為:立襠深 = 臀圍/4 - 1.5 cm。
按下肢體的體型特徵來看,女性的腰節較高,從腰的最細處到股溝的距離較長;男性的腰節較低,從腰的最細處到股溝的距離短。按傳統的計算方法女褲比男褲立襠要大 0.8 cm左右。但是現代人們的穿著習慣有所改變,女士大多喜歡穿襠短點的褲裝,襠短的褲子可使女性下肢體顯得挺拔美觀。因此,男女立襠深可以用同一種公式計算。
以上幾種立襠深的計算方法都是從經驗中總結得出的,各有優缺點,但在實際應用時現在多採用立襠深 = 褲長/10 + 臀圍/10 + 4.5 cm比較合適。總之,不管用那種方法,以臀圍、褲長為基準按一定比例推算出立襠深尺寸,用於標准體的制板中比較准確、方便。
2褲中線的作用
褲中線也稱為燙跡線,它是橫襠大、中襠大、腳口大等部位的對稱中心,在把褲子製成成品時,它又是褲子整燙折疊的依據。
在褲子結構設計中,褲中線是重要的基礎線。在計算出橫襠大後,在橫襠大的 1/2 處作與褲子上平、下平線相交的直線作為褲中線,在依靠褲中線為中心,把腳口、膝圍等分於兩側。而褲子側縫線與下襠縫的完成線,也離不開褲中線。
褲後片的褲中線也是以前片褲中線為基準形成的,所不同的是,在褲膝以上的位置要有所轉移。轉移的尺寸一般在 2 ~ 3 cm左右,主要用於褲子後片的歸拔定形,在製作時把褲後片的下襠縫與側縫比齊,對折起來,將縫子一側擺直, 用熨斗把褲後片臀部推出,這樣處理的結果是:褲子臀部圓出,下襠平伏、不弔,褲形外觀符合人體曲線。
3臀圍與其他部位的關系
臀圍的位置處在褲腰與橫襠之間,一般占立襠深的 1/3,靠近橫襠處。臀圍在褲子結構設計中起著重要的作用,臀圍的大小是否合適關繫到褲子活動的機能性,臀部的尺寸變化較大,直接影響著其他部位,臀圍在結構設計中是褲腰圍、橫襠大、襠寬的基礎尺寸。一般男基本型褲子的成品臀圍比凈臀圍大 14 ~ 16 cm,女基本型褲子的成品臀圍比凈行握臀圍大 8 ~ 10 cm。這些餘量的大小要根據穿著服裝的要求確定,在單量單裁中,一定要考慮年齡與材料等方面的問題,做相應的調整,不能千篇一律。臀圍與腰圍大小關系一般是臀大腰小,人體下肢部最粗的部位就屬臀部,褲子製成後要符合人體的穿用功能,臀大腰小就會在腰部形成餘量,這些餘量稱之為臀腰差,在設計時一般採用收省和捏褶的方法,並從側縫和後襠縫、前襠縫來收小腰口,突出臀部,以調整臀腰差。由於人的體型各不相同,所以臀腰差的大小各不相同。臀腰差越大,省、褶量應大;反之,則小。臀腰差過大還可以加大前襠線撇腹量,通過加大前襠線的撇腹量來調整,以防止前褲片側縫腰口處收進太多而形成鼓包。
褲子的襠寬與前後襠彎結構形成都與臀部大小或臀部與下肢連結處所形成的結構特徵是分不開的。首先,襠的寬度是由人體臀部的厚度決定的,從臀部前後形體來看,人體臀部處的凸度大於腹部。另外,從人體臀部的活動規律來看,後襠寬應增加必要的活動量,因此,在褲子的結構設計時,後襠寬要大於前襠寬,男基本型褲前襠寬的大小現多採用臀圍/20,女基本型褲前襠寬的大小現多採用臀圍/20減去 0.7 cm;男基本型褲後襠寬的大小採用臀圍/10,女基本型褲後襠寬的大小採用臀圍/10減去 1 cm。還有在褲子結構處理時,一定要注意臀圍大小相同的人,襠寬不一定相同,臀厚而窄的人,襠寬應適當加大,臀薄而寬的人襠寬應適當減小。從人體臀部剖面圖看,臀溝處的形狀呈前高後低,因此,前後襠寬不能在一條水平線上,前襠高後襠低,這樣通襠才能對接圓順,符合人體體型。基本褲的低落量在 1 ~ 1.3 cm之間。因後襠寬的寬度大於前襠寬,後片下襠縫的長度大於前褲片下襠縫,只有後襠低落,褲子前後下襠縫長短才一致便於縫合。
4後襠斜度與後翹高低的關系
後襠斜度是指後襠直線與褲中線的對比而言,是由臀腰差的數值所決定的,在臀圍相同的條件下,腰圍越大,斜度越小;反之,斜度越大。後翹是指後褲片腰口線與後襠縫交叉點,它的作用是滿足人體在運動中的需要,人在彎腰、蹲、跨、跳、坐時,單靠直襠的長度是不夠的,而且人體的臀部突出,所以褲子在結構設計時必須加後翹,後翹是後襠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在通常的的應用中,後襠的斜度與後翹大小變化不大,一般來說,後襠斜度大都在 5 ~ 7 cm左右,後翹高在 2 ~ 3.5 cm之間。後翹的高度與後襠斜度的正常關系是:不論後翹與後襠斜度如何變化,後襠縫與後腰口形成的角度必等於或稍大於直角。這樣才能保證後襠縫縫合後,後腰口線平整。有的女性,腰小臀大,按常理來處理,應該增大後襠的斜度與後翹的高度,但當今女褲為使褲型後臀部處顯得挺拔美觀,緊包臀部,也常採用低後翹。特別是牛仔褲,後翹要低,後襠斜度要小,褲型才美觀。
一般來說,後翹高後襠斜度大,褲子穿著舒適,但從美觀的角度看,後翹不宜過高。後襠斜度與後翹高在如果掌握不好,出現關系失調時,會產生以下二種常見情況:一是後翹過高,後襠斜度大,後襠縫過長,造成後腰起空,不貼身,後襠下垂;二是後翹過低,後襠斜度小,造成後腰部離位,嚴重是側縫處起綹,後襠縫起吊,臀部不平,影響人體正常的活動。因此,在進行褲子的結構設計時一定要注意與服裝的款式、布料、人體的體形等因素相結合來調後襠斜度與後翹高大小。
5用圍襠確定立襠深的作法
圍襠是指沿著襠縫從前襟量至後翹端點的尺寸,它包括前後立襠、小襠寬、大襠寬及腰頭寬,用圍襠確定立襠深的設計方法是一種較傳統的作法。由於人體體形的差異,即使在臀圍尺寸相同的情況下,臀部的前後襠縫也不一定是一樣的,在這種情況下,圍襠法將起到積極作用。如果圍襠數值超過 86 cm,人體就為准胖體了,要是圍襠超過 90 cm就是胖體。用圍襠大小來確定立襠大小可採用下列方法,樣板的前後立襠之和,與測量到的圍襠凈尺寸之差,就是裕量與運動量。在通常情況下,這個差數為 2 ~ 3 cm比較合適。
還有在畫前後襠彎弧線時,前後襠弧度的大小,對褲子的外觀造型影響很大,前襠彎度過大,小襠寬又窄,小襠弧線不易畫順,褲前小襠處會出現褶皺。後襠彎過直,後臀部綳緊,下襠起空;後襠彎過深,會出現勾襠。因此,在畫襠彎弧線時,一是要掌握襠彎弧線的深度;二是前後一定要對稱,前平、後凹、前高、後低;第三是一定要訂正前後襠縫,要使前後襠縫對接圓順。此外,在畫襠彎弧線時起落手要掌握好,前後身褲片都要從臀部開始,使前後的曲線順接、自然。
以上從 5 個方面分析了褲子的結構設計要領,這些方法都具有很好的指導意義,可供參考。在進行褲子的結構設計時,不管是男性、女性、老人、中青年,首先要測量好尺寸再使用這些方法,都會達到較為滿意的效果。
H. 用acrobate adobe 7.0將word轉換為pdf文件,word裡面的文檔結構圖能直接轉換為書簽嗎
可以生成:你需要把要變成書簽的文字設定為「標題」,所有標題都可以轉換為pdf的書簽。
標題1--父書簽
標題2--子書簽
標題前慶3--孫書簽
word中的pdf轉換工具按棗悉鈕慧岩握中有「轉換設置」,見附圖。
I. indesign 導出是pdf交互格式 和列印格式有什麼區別。。。
主要區別:交互格式導出採用RGB色,這是電腦展示看到的最好顏色效果。列印格式導出採用CMYK印刷色,也就是說列印用的印刷顏色。如果文稿需要列印出來的話,就選列印格式,如果只是在電腦上瀏覽,選用交互格式。
一、交互,相當於列印選項的簡化版,它把跟交互相關的命令提取出來單獨使用。主要用於導出電子書時使用。可以包含在PDF中設置的動畫、交互按鈕等等
二、列印,主要用於導出用於印刷的PDF文件,這里的設置都是跟後期印刷有關的。當然也可以包含部分交互的內容。這里的選項是最全的。
三、看最終PDF的用途,如果是用於電腦上查看(比如電子書、電子雜志、幻燈片),就用交互,如果PDF用於印刷,那就選列印。
(9)子結構pdf擴展閱讀:
InDesign對PDF有一個特色功能:印前檢查
InDesign對PDF有廣泛的支持,可以直接存儲PDF格式,而不需要通過Acrobat Distiller一樣的中間程序,這對將來PDF徹底成為標准時具有明顯的優勢。
在設計時進行印前檢查。連續的印前檢查會發出潛在生產問題的實時警告,以便您快速導航到相應問題,在版面中直接修復它並繼續工作。
InDesign在排版軟體中的出類拔萃的優勢無需置疑,在專業領域InDesign代替PageMaker成為行業專業軟體的主流是必然的趨勢。
J. 《原子核結構理論》pdf下載在線閱讀,求百度網盤雲資源
《原子核結構理論》(曾謹言)電子書襪緩網盤下載免費在線閱讀
資源鏈接:清好悉
鏈接:https://pan..com/s/1boUH0fShxsTC0SO5CnwcLQ
書名:原子核結構理論
作者:曾謹言
出版社: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社
出版年份:1987-12
頁數:503
內容簡介:
本書著重闡述了原子核結構的一些基礎理論、近年來的重要進展以及存在的主要問題,其中主要包括:原子核的費米氣體模型、殼模型、轉動與振動、相互作用玻色子模型、對關聯、高自旋態、巨共答乎振及同位旋多重態等。讀者根據工作需要選讀有關章節後,就可以進一步閱讀有關專門文獻以及開展工作。
本書可以作為理論物理和核物理等專業研究生的教學參考書,也可作為核物理領域的科學工作者的參考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