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文檔加密 > 你是孩子最好的玩具pdf

你是孩子最好的玩具pdf

發布時間:2023-05-03 08:18:50

❶ 《你就是孩子最好的玩具》——不止玩具這么簡單

這本書的名字,乍一聽不知道是說什麼的,但從英文名字the go-to mom's parents' guide to emotion coaching young children,可以知道,這是一本關於用情感引導的陪伴式教育孩子的書籍。

通過這種方式,不但能更有效的達成教育的目的,還能增進親子關系,培養孩子情緒管理能力,以及對別人情緒的感知能力,也就是我們常說的「情商」。

情商的重要性,相信大家都非常清楚,在很多關於管理,溝通,教練技術,人際關系的書籍中,都涉及到情緒管理,情緒的掌控能力是實現這一切的基礎。

書中指出:情感引導的本質就是允許孩子自由輕松地表達情感,而不是受到任何壓抑和否定,這不但能達到教育的目的,還有利於情緒暢通,生機暢達,對身心健康大有益處。那麼,父母首先要幫助孩子認識情感,掌握大量表達情感的詞彙,能讓孩子准確的表達自己的情緒,而不是通過其他方式發泄或者壓抑情緒。

我們每個父母管教孩子的出發點、初心都是好的,但為什麼常常收不到我們想要的結果,甚至事與願違呢?因為我們管教孩子時會經常陷入以下幾種常見的誤區:

表現:出現問題的時候,用威脅,懲罰的手段,數三聲就要停止。

結果:會出現兩個極端。要不就是特別懦弱,因為被制服了,自信心被打擊沒了;要不就是模仿父母,變得有很強烈的控制欲、很霸道,而事實上這個世界搜祥上,能夠被控制的事情,是少之又少,所以這個人就會特別痛苦。

表現:與第一種父母正好相反,不關注孩子的表現和感受,放任不管,好像很民主自由,實際上是父母的失職。比如孩子哭的時候,說沒事兒,讓他哭,不要抱,不要哄,會慣壞,哭半個小時對身體好等等。這樣孩子會沒有安全感和邊界,一定的規則紀律是對孩子的保護,所以佛教說,戒律不是用來約束你的,而是用來保護你的,遠離五毒的侵害。

後果:孩子會因為得不告坦到父母的支持和指導,而沒安全感和價值感,長大後會缺乏團隊的歸屬感,感覺自己不被愛,會缺乏親密的依賴關系,很難與他人走近,會在是非觀和情感上遭遇到嚴重的困難。還可能會有成癮性的不良習慣。

這兩種管教方式,一個是過,一個是不及,過猶不及,都不是合適的教育方法,都不會讓孩子成為有責任感的人。

表現:孩子出現問題的時候,通過談條件,交易、獎勵等的方式解決問題。比如孩子哭的時候,說不哭了,爸爸給你買糖吃。這種方式通常會很湊效,但同時也會埋下隱患。

隱患:孩子感受不到做這正確事情本身的意義和樂趣,長大後他做任何事情都會非常被動,要靠外界的反饋或者指令做事,沒有來自內心的動力。但是我們做每一件事都會有人給你反饋嗎?我們做的事情都是為了取悅別人嗎?這樣人生的開關就掌握在別人的手裡了,對自己沒有清晰的定位,也不知道自己想襪漏桐要的什麼,一旦失去外部的確定,就會喪失人生的意義,覺得抑鬱。

表現:過分強調正面價值,抑制負面感受。比如孩子摔一跤,說不疼不疼,快起來,男孩子要堅強,哭多丟臉啊……

後果:如果父母經常忽略孩子的感受,會讓孩子覺得你不重視他,不理解他,慢慢的就會覺得自己不重要,自己的感受不重要。同時孩子也會慢慢的體會不到別人的感受,會造成很多溝通的障礙,不能換位思考,也很難對別人產生同理心。

表現:這里要區分兩個概念,直接後果和消極後果,懲罰孩子可以用直接後果。比如說,叫孩子吃飯,孩子說不吃,過了吃飯的點,就沒飯吃了,餓就是直接後果,可以作為懲罰,但同時父母可以表示理解孩子的感受,安慰他的情緒。

而消極後果,通常父母是為了想給孩子一個教訓,後果與過錯之間沒有必然的聯系,而且用消極後果來懲罰只會引發抗拒,而不是心悅誠服。

後果:孩子會因為害怕懲罰而暫時的屈服,但不能認識的錯誤本身,或者會變得不敢說實話,撒謊欺騙父母,這樣父母跟孩子的隔閡就會越來越大。

情感引導就是要通過觀察,找到孩子行為背後的動機和心理,或者是未被滿足的需求。 通常家長會忽略這些,而直接施予懲罰,孩子就會覺得委屈,並且孩子不能從中吸取教訓,所以通常這種懲罰只能讓孩子害怕而屈服,不能達到教育的目的。

另外一種情況是,父母會抱有不切實際的期望,希望孩子的表現達到自己的標准,而實際上孩子的年齡擺在那裡,很多標准只是家長的一廂情願,孩子是無法達到的,如果父母不能換位思考,或者多了解一下孩子成長的規律,就不能理解孩子為什麼老是達不到自己的要求。

還有就是每個孩子的天生性格是不一樣的,《不吼不叫》裡面叫做不同天生氣質,父母要帶上氣質的眼鏡,就會多很多的理解和包容。

情感引導重要性的一個重要體現在於:能與孩子建立親密的關系和親和力,這是你跟孩子互動的前提條件。孩子在不乖的時候,更需要父母的指導和支持,父母是孩子的最後一道保護屏障,所以這時候他們最需要父母的保護,也是建立親密及信任的最佳時機。情感引導在這時派上用場是最好不過的了, 怎樣進行情感引導呢?

1,播下種子

播下種子是要提前讓孩子知道,在特定的情況下會發生什麼事情,以及你對他的要求是什麼,他知道怎樣做是可以的。

2,觀察和判斷

觀察和判斷的本質是關注。就是前面說的,通過觀察感受,結合孩子的個性、年齡,找到行為背後的動機,原因,需求。

一旦孩子被理解了,需求被滿足了,孩子很快就會恢復正常。

3,聆聽

聆聽的重要性也不必多說了,在成人的管理,領導力,溝通對話等方面,是特別強調的,聆聽對孩子同樣也是不可缺少的,現在的孩子太需要被聽見了,聆聽代表被尊重 ,代表重要性。對孩子的聆聽最好要蹲下來眼睛與他們平視,以便進行眼神的交流,讓他們知道你是在專心致志的關注他。

4,體察並理解孩子的感受

承認並接受孩子的情緒,並幫他說出此時的感受,這樣孩子也會掌握更多的情感類詞彙。當再出出現情緒的時候,孩子就會更好的表達自己的情緒,而不是把情緒發泄到其他孩子身上。

5,同情

同情就是站在對方的角度去思考,走進孩子的世界,陪她在他的情緒裡面一起走一段路,讓她不再覺得孤單和無助,而不是去說服或者出謀劃策,這樣他的負面情緒會更快的消失。當建立的充分的信任後,我們再慢慢的正面引導,讓她走出情緒的陰霾,心理學裡面叫做「先跟後帶」。

能解決孩子所有教育問題的萬能方法是不存在的 ,所以父母應該跟孩子一道成長,學習更多的教育技巧,並能根據孩子的實際情況,調整教育方法。當然我們首先要接納孩子的現狀,也就是孩子有一些煩人的行為,其實是正常發育的一部分。

《少有人走的路》 指出,父母的角色和心理醫生相似,在教育孩子的同時,也是父母拓展自我,實現自我完善的過程。所以父母一定不能錯過與孩子共同成長的機遇,學習正確的教育方法,讓彼此都從中受益。

在沒有萬能方法的情況下,我們應該相信我們的直覺,在與孩子一同成長的過程中不斷的問自己:「我的教育方式是會加深我和孩子的感情,還是會給他的成長帶來潛在的危害呢?」,這樣我們就是適時的學習並調整我們的教育方法,而不會固執己見,頤指氣使。這也暗合了王陽明所說的「致良知」,我們做的合適不合適,我們內心是知道的,只要我們的心沒有被遮蔽。

《不吼不叫:如何平靜的讓孩子學會與父母合作》

❷ No.2育兒類《你就是孩子最好的玩具》

       在處理與孩子溝通的問題時,父母常常採用控制、放任、賄賂、威脅的方法,這些方法會導致孩子無法以恰當的方式來表達自己的情感和進行溝通,那有其他更好的辦法嗎?

作者寫書原因:

     父母與孩子之間的親密關系是家庭中所有溫暖的源泉,且可以給孩子帶來安全感和歸屬感。情感引導的教育更加充滿關愛,也能更好的了解孩子的內心世界。情櫻吵塵感引導的培養取決於孩子的0-7歲,讓孩子學會在成人的幫助下自己解決問題,並學會如何與他人建立良好、親密的關系。

作者介紹:

金伯莉·布雷恩,最早在世界上提出「情感引導式教育」的兒童教育專家,注冊家庭與兒童心理治療師,同時也是兩個孩子的母親。

書籍內容介紹: (本書共分為五部分)

第一部分:在管教孩子的四種常見情況中情感引導能幫你做什麼?

1、控制型父母—常用命令和威脅

     舉例:就在我看完這本書的當晚,我洗完衣服遞給老公,說:「晾起來。」女兒突然說:「你總是命令別人」。我當時非常的意外和震驚。

     摘錄:你希望孩子出於對你的恐懼而聽從你的建議還是出於尊重和愛戴呢?

2、輕視、低估和否定孩子的感受

把自己的感受和觀點凌駕於孩子之上

學會換位思考,當孩子出現情緒低落時,從同情和理解的角度,回應孩子的痛苦、羞恥、內疚乃至憤怒等消極情緒。

3、獎勵

應該讓孩子知道,即使沒有獎勵也應該去做正確的事情。

4、以消極後果作為懲罰

通過觀察找出孩子行為背後的動機和心理,孩子不乖通常都是事出有因的。

核心:多陪孩子玩,給孩子支持和理解,關心孩子的需求,聆聽孩子的心聲。

    第二部分:情脊禪感引導的重要性(應該怎麼做)

認識到溝通、尊重和交流對於增進感情的重要性。

1、當孩子情緒激動時,父母應正視,忽視和輕視只會令孩子感到沮喪和誤解;

     舉例:有次我女兒哭了,我覺得這事她不該哭,所以我就不理她,結果她就坐在我旁邊一直哭了40分鍾並且如果我不安慰她她沒有停下來的准備。現在回想起來,她的內心當時一定是難受極了,而不是我以為的矯情。

2、孩子看到父母尊重自己的意見,心裡的不滿和對立情緒會減弱;

3、同情很簡單,感受孩子的感受。並且通過陳述孩子的感受,擴充他現有的情感詞彙量;

4、了解孩子的個性和平日里的正常表現,根據孩子的特點來調整情感引導方式;

5、提前讓孩子知道,在特定情況下會發生什麼事情以及你對他的要求是什麼;

6、聽年幼的孩子說話需要同時用眼睛和耳朵去關注他;

7、道歉的內容要具體,點明錯誤所在,並和孩子分享當時的心理狀態和之後的感受。

     第三部分:0-7歲分為三個年齡段對親密培養的重要性

0-1歲:建立情感紐帶的關鍵時期

1、認真觀察孩子的肢體語言(微笑、流淚、皺眉等),並慢慢成為一個解讀孩子的專家;

2、學碰租會分辨哭聲的差異(疲倦、疼痛等);

3、孩子是最了不起的模仿者,我們要隨時隨地表現良好;

4、與孩子互動:反復模仿寶寶所發出的聲音、觸覺游戲、說個不停、情感啟蒙;

5、允許孩子做可以做的事情,否則就轉移他的注意力,不要輕易說「不」;

6、嬰兒往往5-9個月開始對毯子和毛絨玩具產生依賴情緒;

7、遵守固定的睡覺時間並保持每晚作息習慣,可以更穩定的入睡;

8、孩子的不同階段,對父母有著完全不同的需要。

     書中案例:安撫奶嘴、吸吮拇指、帶嬰兒外出和度假、處理孩子的分享焦慮、當媽媽去上班……

2-3歲:具有挑戰性的時期,在孩子需要你的時候以他需要的方式去幫助他

1、制訂規矩,讓他知道做什麼事情「行」,什麼「不行」並說明原因;

2、請記住你的任何情緒波動都是無可厚非的,不存在對錯,每個正常人都會有喜怒哀樂;

3、打屁股會降低孩子智商,而平靜和安定的狀態最利於大腦學習;

      摘要:為什麼傷害動物叫虐待,傷害成年人叫毆打,而傷害孩子卻叫作管教呢?

4、教會孩子自我激勵、如何與人協商、在必要的時候妥協以及用和平的方式解決矛盾;

5、[e相對於玩具來說,孩子更容易為了獲得愛、關注、交流和認可而努力表現;

6、用欣賞和認可來取代表揚和獎勵;

7、孩子耍脾氣是因為他們的生理和情感發育超過了溝通能力,一般是為了表達不滿或者尋求關注;

8、不肯分享的孩子,兩歲以下採用轉移注意力的方法,而兩歲以上,他會以父母為榜樣,父母能夠做到分享,孩子遲早也會這樣做;

9、教育孩子最好的方式是給他們示範正確的行為;

10、幫助孩子對付恐懼最有效的方式是給他們支持和鼓勵;

    案例:用冷靜法則代替暫停活動、咬人、打人、到處亂跑、分享、看牙醫、如廁訓練……

4-7歲:保持親密,沒有哪種教育方法是萬能的,不同的孩子要用不同的方式來教育。

1、感到悲傷和表達悲傷是正常的,要讓孩子知道,父母有辦法來幫助他們緩解痛苦,並且任何時候父母都願意幫助或傾聽他們的訴說;

2、教會孩子如何道歉,但不要強迫他們做出不真誠的道歉;

3、六歲以下尿床算不上異常行為,只要有足夠的耐心和無條件的愛心,就能戰勝;

4、孩子不認真吃飯不是因為食物本身,是因為他們有比吃飯更想做的事情。

    案例:抱怨、愛尖叫、害羞、尿床、收拾玩具、吃飯、二胎……

   第四部分:育兒是世間 最困難的工作( 無條件的愛)

       任何父母不經歷一番磨難,都不可能成為合格的好家長。你想知道,你在孩子心目中的形象是怎樣的嗎?

1、不要讓成年人的煩惱去打擾孩子的世界;

2、騰點時間給自己,把自己照顧好才能更好的照顧孩子;

3、認識自己的弱點、正視自己的過去,你不是超人;

4、離婚和單親家庭。

    第五部分:作者回答父母的常見問題

1、為什麼我的孩子特別黏我?

2、什麼時候可以輕微地體罰孩子?

3、我們是否對孩子保護過度?

4、我和丈夫的教育方式截然相反,我該怎麼做?

(家庭自製安全橡皮泥)

後記:育兒之路需要我們不斷去探索、學習和改進,任何時候改善親子關系都不晚。

本書中推薦書籍:

6、《婚姻保衛戰:如何積極預防離婚和維系持久的愛情》

個人感受:

     我經常對女兒說,為什麼你看到你的好朋友難過的時候卻從不去安慰她呢?直到我看到這本書後才理解,我就是書上說的那種:孩子摔跤了不會去扶、孩子哭了不會去安慰……告訴她不要嬌氣、要勇敢,但卻忽略了她內心的感受和害怕。一個沒有得到過同情的孩子,怎麼會去同情別人呢?

      情感引導需要投入大量時間和不懈的努力,必須要有足夠的耐心。本書所列舉的案例非常多,讀起來也很輕松。這些案例幾乎是我在養育孩子的道路上都遇到過的,並且給出了可行性的建議,非常的實用。

     這是一本我會經常拿出來反復讀的書,推薦給你們。

❸ 《你就是孩子最好的玩具》第四章書摘

兩歲的乖寶寶,三歲的淘寶寶:建立親密關系的關鍵期

1、最好的教育源自內心,體現在日常生活的每時每刻。孩子的第一次激動、悲傷、憤怒或者害怕,你都要陪他們度過。為人父母其實就是要在孩子最需要你的時候以他最需要的方式去幫助他們。  —John Gottman

2、曾經活潑開朗的孩子現在變成了一個能量小超人。

3、單靠情感引導是不夠的—在孩子的成長過程中,父母都應該對孩子加以約束,讓他們清楚什麼事情可以做,什麼事情絕對不可以做。情感引導和設定限度是教育孩子的兩個最關鍵的環節—一個是要給予孩子無條件的愛,另一個則是制定簡單明了的規則。

設定限度或者制定家規並不意味著要威脅或者恐嚇孩子,你只是要讓他們知道做什麼事情「行」,做什麼事情「不行」。

你必須記溫和又堅定,嚴格按照定下來的規矩執行。

4、孩子需要自信心:

權力和自立會讓孩子感到自信滿滿。

如果你希望孩子擁有充分的自由,並對自己的決定充滿信心的話,那麼你需要為他們創造一個成功的環境——這往往意味著你要讓他們有「我說了算」的感覺。父宴仿母不應該頻繁的否定孩子們的決定,所以,倘若你知道孩子的自製能力有限的話,就不要帶他們去玩具店或者糖果店這樣的場所,以免不得不一再拒絕他們的要求。

5、為什麼打屁股沒有用?

1)沒有暴力,只有呵護的環境最有利於發育。

2)打屁股會損害孩子的學習能力影響孩子的在校表現。

研究表明,打屁股會降低孩子的智商,而平和和安定的狀態是最利於大腦學習的。經常在對暴力的恐懼中的孩子會處於半驚慌的狀態,在學習上自然也難以提高。

3)打孩子就是唆使他們使用暴力。

他們需要的是愛和鼓勵,他們需要的是可敬可愛的父親,而不是讓他們膽戰心驚的人;最重要的是,他們需要一個好榜樣。——Gordon Hinckley

4)體罰可能會造成傷害。

5)打孩子會傷害他們的自尊。

為什麼傷害動物叫虐待,傷害成年人叫毆打,而傷害孩子卻叫做管教呢?——佚名

6、不能打,那該怎麼辦?

「管教」的真正含義是引導,而引導的意味著指教。

孩子通過效仿榜樣來培養良好的行為舉止,父母則是孩子在道德、品行和同情心方面的導師晌消纖。想要讓你的孩子帶著寶貴的生活技能邁入成年人的世界的話,就要教會他們自我激勵的意義,如何與人協商的時候,在橋族必要的時候妥協以及用和平的方式順利地解決矛盾。

7、許多父母正在摧毀孩子的天性,這真是令人心碎的場景。——埃爾菲·科恩  巜無條件養育》

8、能夠認清孩子的發育水平的父母往往能以一種合理、冷靜和耐心的態度去對待孩子。

9、同情孩子可以加深和鞏固親子關系。

10、為什麼暫停活動發不起作用?年幼的孩子不理解暫停活動的意義。

11、讓孩子有冷靜和思考的機會

在孩子可以獨立面對世界之前,孩子家長都要給予他們指引和教導。

溝通,對於我們引導孩子至關重要,處罰會讓我們和孩子疏遠,妨礙我們幫助他們成為獨立的人。

應用冷靜法則和談心策略是兩種不錯的方式。

12、為什麼獎勵無法奏效?

1)家長應該依靠他們和孩子之間的感情來激勵孩子,而不是靠獎勵。

2)獎勵可能會適得其反以下是獎勵可能導致的一些常見問題。

孩子們會為了獎勵或者表揚做事,但並不是真的想做。

稱贊孩子的潛力會對他們的心理造成負面影響。

獎勵聽話的孩子是一種操縱,孩子們可以輕而易舉地發覺你在試圖操控他。

孩子們能感覺到你的把自己的意願強加到他們身上。

13、我們都不希望自己的孩子成為獎勵的癮君子、大眾的取悅者或者認可的追求者,而應該希望他們成為能夠自我激勵、走自己的路、追求自己的理想的人。    ——羅賓·格瑞爾博士  《為一個和平的世界而育兒》

14、當孩子耍脾氣的時候怎麼辦?

常見的耍脾氣行為可以分為兩種類型:一種是為了表達不滿,一種是為了尋求關注。

以下是我和其他家長總結出來的一些技巧,可以幫助您處理為尋求關注而發脾氣的孩子。

1)提前計劃、並告訴孩子計劃。

2)表達對孩子的理解和同情,並表示自己需要孩子的配合和幫助。

3)不去理睬。只有你在家的時候才能這么做。千萬不要對孩子發脾氣或者和他爭吵,那樣只會火上澆油。

15、當孩子在公眾場合耍脾氣的時候,充分體諒孩子的心情,再根據雙方的需要來制定計劃為。

1️)首先要尊重孩子的感受。

2)告訴孩子,你希望他怎麼做?

3)讓孩子知道你會幫助他。

16、有些煩人的行為,其實是正常發育的一部分。

17、幼兒也能認知他們在世界上的角色和他們所具備的能力。

18、為了防止孩子打別人,首先要杜絕的是孩子打你的行為。可以告訴孩子:生氣的時候可以說出來,打人會痛,而且是錯誤的。

19、到處亂跑

1)提前提醒孩子,不能亂跑。

2)到達目的地之後,預留一定的時間給孩子亂跑。

3)練習和孩子玩停止的游戲。

4)讓孩子抓著你的手或給孩子點心吃。

20、你需要的孩子適合做,而不是順從。教育孩子的最好的方式,是給他們示範正確的行為。

21、關於恐懼:各種年齡段的兒童都有害怕的東西,有些恐懼甚至會持續到成年之後,幫助孩子對付恐懼,最有效的方式是給他們支持和鼓勵,否認或輕視孩子的恐懼,只會讓他們感到脆弱無助。

❹ 《你就是孩子最好的玩具》讀書筆記

1、控制性父母,當孩子哭鬧時父母會通過倒數來控制孩子。時刻控制這孩子,孩子會變的特別懦弱;

2、放任型父母,孩子哭鬧父母不管,孩子會極度缺乏團隊歸所感,會過度的依賴性,常見會網路上癮;

3、賄賂型父母,孩子做任何事都沒有來自於內心的動力,都需要外部的確認,感受不到事情本身的樂趣。如果感受不到一個事情本身的樂趣如唯,會覺得人生沒意思。

4、忽視和低估否定孩子的感受,如果父母經常忽視孩子的感受,孩子也感受不到別人的痛苦,孩子也會忽視別人的感受。

5、以消極後果懲罰孩子,要用直接後果懲罰孩子。孩子把杯子打碎了不能看動畫片,這都是消極後果懲罰,因為杯子打碎了和不能看動畫片之間沒有必然聯系。這樣孩子會變得更會欺騙父母。比如一直喊孩子吃飯,孩子一直不過來,家長把飯吃完了,孩子就沒有飯吃了,這就是直接後果懲罰。

偶爾的體罰是可以的,比如打手板、打屁股等等。孩子不是怕父母打他,而是父母突然的翻臉,當父母特別生氣要打孩子之前那個情緒控制不好,父母會失控。當以後父母但凡有一點指責孩子,孩子就接受不了,因為對孩子來說指責只是前奏,後面就要面對父母情緒的失控。

情感引導。幫助孩子建立大量的情感類的詞彙。(開心,沮喪,堅持、努力,分享、自律等...),孩子才能學會用成人的方式跟家長溝通。

情感引導過程怎麼做:

1、給孩子埋下一個種子,得讓孩子知渣老培道怎麼做是對的,(不能籠統的說要具體到細節)而且要多次重復的講,確保孩子知道怎麼做是對的。

2、不斷的觀察和判斷孩子,要知道此刻孩子的狀態是怎麼樣的,情緒是否在正常范圍;

3、聆聽。蹲下來,直視孩子。聽孩子講,了解孩子的感受。

4、當孩子很生氣時需要反應情感,准確反應出孩子的感受,孩子的情緒才會快速下含正降,當孩子的情緒水平沒有恢復正常時,家長講任何道理都是沒用的。父母在跟孩子溝通時要做到「雙核」談話,既要考慮到談話的內容也要考慮到談話的氛圍。當孩子的情緒已經抓狂時父母還在後面不停的嘮叨,這樣只會適得其反。

5、引導孩子解決問題。當孩子遇到問題時不要直接告訴孩子應該怎麼解決,而是要問孩子你覺得應該怎麼做。

6、當孩子把這件事做對的時候,家長也要引導,你這個行為就叫做(堅持、耐心、自律...)

孩子是父母的復印件,當復印件出了問題那都是父母出現了問題。

無條件的愛,不等於溺愛。當孩子做錯事情時,是要批評教育並且告訴孩子怎麼做是對的,同時要堅定的告訴孩子,正是因為爸媽愛你才會批評你,告訴你以後再遇到問題要怎麼做。

培養一個人最重要的時候不是他做錯事情的時候而是他做對的時候,告訴他為什麼是對的並且告訴他為什麼,這樣孩子才能積攢到大量的詞彙,孩子才會越來越自信,他跟這個社會是和諧的。

❺ 《你就是孩子最好的玩具》讀書分享稿

無戒學堂IP營打卡第57天,字數2830字,累計字數87021字。(7月1日為更文第一天)

這本書的作者是美國著名的兒童教育專家金伯莉·布雷恩寫的,她是最早在世界上提出「情感引導式教育」的兒童專家,後來大多的書籍都是參照這本書的理念。

看這本書後,你就會知道,孩子們需要的並不是昂貴的玩具和電子產品,他們需要的是我們自己!

金伯莉·布雷恩是注冊家庭與兒童心理治療師,同時也是兩個孩子的母親。

她還是網路教育電視台的創始人和製作人,同時還是雅虎的節目製作人、雅虎媽媽博客協會的成員。

還經常在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開辦早期兒童大腦發育和正面管教策略方面的講座,並擔任美國健康和人文服務部下屬的SAMHSA分支發起的一項早期兒童心理健康促進活動的社會推廣總監。

目前的育兒理念都提倡溫柔又有邊界的教育方法,這就是我們既要給予孩子陪伴、支持,又要尊重、鼓勵和包容孩子。

所以我一般每天都會單獨抽時間來陪孩子。

這本書被稱為育兒神書,在西方已經深入人心,我雹飢伍們中國是後來才引進的。

我是在18年的時候就在app上聽過音頻解讀版,當時聽後就很受震撼,完全顛覆了我之前的育兒觀。

這本書紙質書我之前一直沒有看,直到報名分享讀書官我才有機會把紙質書認真看了一遍,確實讓我加深了不少印象。

當孩子們沒有按照我們希望的那樣做時,我們通常會怎麼樣呢?

憑借本能我們可能會生氣、會發火,打罵恐嚇、可能還會縱容賄賂,也可能會忽視不理,但是從專業的角度來講,這都是錯誤的方法。

特別是中國的環境一直受「棍棒出孝子」「不打不成才」的影響,所以隨處可見還在效仿著老一輩的方法。

前幾天一個中學的年輕老師給我說:「現在的孩子就要打,已經被寵得無法無天了,現在的教育又不讓打不讓罵,真不知如果管了。」

經過研究證明,打罵雖然能暫時起到效果,但是從長遠來看並不利於孩子的成長,通過打罵長大的孩子大多的天性和潛能都被扼殺掉了。

打罵和恐嚇是對待寵物都不應該使用的方式,更何況是對我們的孩子呢。

好多人說我們不就是在那樣的環境下長大的嗎?不也成材了,可是我們真的過得好嗎?我們的情緒處理得好嗎?我們的內心富足嗎?

問大家一個問題:

你是希望孩子出於對你的恐懼而聽從你的建議,還是出於對你的愛戴和敬重而聽從你的建議呢?

如果有一種科學且充滿愛心的全新教育方式,能夠幫助我們培養出快樂乖巧,適應能力強的孩子,讓他們成人以後能夠與人和諧相處,自信果斷,我們為啥不用呢?這就是情感引導式教育法。

一、 什麼是情感引導?

情感引導其實就是向孩子傳授情感規則,讓他們知道如何辨認情感,並且以恰當的方式來表達。

也就是在孩子表現出情緒的時候准確地教會他這種情緒叫作什麼,我們可以怎麼做,所以這就得考驗父母處理情緒方法和能力,需要足夠的耐心。

二、不正確的教育方法

採用外部激勵和獎賞的手段: 比如孩子成績好就帶去旅遊,用小貼紙獎勵孩子的新習慣等等,這種源或行為叫作賄賂,用獎勵來操縱孩子的表現是錯誤的,我們也有責任讓孩子們知道,即使沒有獎勵也應該去做正確的事情。

這個方法我家裡老人經常用,後來發現孩子越獎勵越得寸進尺。

消極後果作為懲罰: 孩子犯錯時可以採用直接後果處理而少用消極後果。

直接後果:比如孩子貪玩錯過了吃飯時間,結果沒飯吃,這叫直接後果,可以給孩子解釋清楚為什麼沒飯吃。用講道理的談話方式更能教會孩子如何正確處事。

消極後果:孩子貪玩打碎花瓶,家長懲罰不許看動畫片,看動畫片和打碎花瓶沒有任何聯系,這就會讓孩子很迷惑,就能感受到家長負面的情緒,並學會用暴力溝通的方法對待他人。

三、情感引導的關鍵步驟。

1、 播下種子

就是我們要提前種下合作的種子。比如我們打算帶孩子外出吃飯,我們就要提前讓孩子知道我們的要求是怎樣的,我們可以這樣說:「我們等會要出去吃飯,但是在飯店不能到處亂跑、也不能大吼大叫,能做到嗎?」我們可以在出門前、在乘車路上、在進入飯店之前重復提醒;「還記得媽媽對你們說過的話嗎?」

在飯店可能孩子會坐不住,所以我們還要提前帶上玩具包,方便他們在還沒吃飯的時候玩。

2、 觀察和判斷 。

觀察和判斷的本質就是關注。我們需要關注孩子的行為,觀察他在什麼情況下最容易煩躁、吵鬧或者沮肢芹喪?

比如孩子在玩某個玩具時表現得很煩躁,或者需要幫助時,一定要陪他一起玩,觀察他並在他需要幫助的時候提供幫助,不要直接告訴他答案或者乾脆代勞,而是要引導他去掌握方法。

假如孩子是不是餓了、渴了,熱了、累了、冷了或者過度興奮,不乖的行為往往是孩子表達這些基本需求的手段,一旦滿足了這些需求,孩子很快就會恢復正常。

3、 聆聽。

其實大多時候我們沒有真正注意孩子們在說什麼,

聆聽的能力對於情感引導而言至關重要,聽孩子說話需要同時用眼睛和耳朵去關注他,還可以蹲下來和他視線齊平,以便能直接的和孩子進行眼神交流,讓孩子知道我們確實在專心的關注著他。良好的聆聽不僅意味著要注意孩子所說的話,同時也要觀察他的肢體語言。

4、 體察並理解孩子的感受 。

比方說,當你的孩子因為有人對他惡言相向而紅著臉哭,你有兩種方式可以處理這種情況:一種是不把孩子的感受當回事,立即試圖說服孩子不要去理睬別人說的話;另一種是承認並接受他的情緒:「我知道你在生氣,你需要媽媽幫忙嗎?」父母作為情感引導者的責任都要幫助孩子認識自己的感受。然後他就知道原來這種感覺叫做生氣,漸漸的他便能判斷別人的情緒了。

5、 同情

同情的力量是驚人的,特別是當孩子經歷消極情緒時,如果能把自己放在他的角度去思考,而不是輕視他的感受或者試圖轉移他的注意力,這種消極情緒會很快消失。

其實具體方法大家也可以參照《媽媽知道怎麼辦》里的方法,那裡面幾乎能解決大部分的育兒問題,有興趣的大家可以看看。

但是能解決孩子所有教育問題的萬能方法是不存在的,就算是本書的作者也時常會墜入錯誤教育方式的漩渦中去,所以我們就算用錯方法了也不必自責,只要想改變,隨時都能發生變化。

其實情感引導越早越好,從嬰兒期我們就要開始和孩子建立親密關系,當然也不是說長大了就不行了,只要我們任何時候都願意理解、傾聽、幫助孩子成長,無論他是一歲、三歲、十四歲、還是二十歲都同樣有作用,前提就是要對孩子擁有條件的愛。

無條件的愛是指不管孩子健康還是病弱、漂亮或是醜陋、成績好還是成績差,父母都會永遠愛著他們。

然而這並不意味著我們不會設定嚴格的限度或者使用有效的策略來引導我們的孩子們做出最正確的選擇。

情感引導的核心就是由父母來幫助孩子認識情感、人際關系、社會行為和他們所生活的世界。本質就是允許孩子自由輕松的表達情感,而不受任何壓抑或否定。對孩子的各種情感都要表現出同情和支持。

引導不等於溺愛,情感引導是先判斷情況,然後再作出處理,這不是在溺愛,而是在塑造和引導孩子的情感經歷,無論是悲傷飢餓,疲倦還是恐懼,我們的目標是要讓孩子學會控制自己的感情,但也要給他們規定適當的限度。

只有情感引導的教育方法更加充滿關愛,也更符合邏輯和人性。因為情感引導型父母才會把這些棘手的情況當成了解孩子內心世界的好機會,並且對孩子的情緒給予同情和理解,在溝通中增進親子關系,進而提高孩子的情商和溝通能力,為他們將來的成長打下最有益的基礎。

❻ 讀《你就是孩子最好的玩具》P76–P121(Chapter 4)讀書筆記

本章講的是對於兩到三周歲的寶寶,不同情境下如何正確地使用情感引導,從而建立親密關系。

下面是本章的目錄

"最好的教育源自內心,體現在日常生活中的每時每刻。孩子的每一次激動、悲傷、憤怒或者害怕,你都要陪伴他們度過。為人父母其實就是要在孩子最需要你的時候以他最需要的方式去幫助他。"——約翰·戈特曼

【作者認為,兩歲到三歲是孩子精力迅速增長的時期,也是家長教育孩子最有挑戰性的時期。這個時期的寶寶已經開始激襲會說話,因此可以慢慢增加情感引導,而非轉移孩子的注意力。】

下面將根據目錄對這些情境做一些筆記

設定限度

「情感引導和設定限度是教育孩子的兩個最關鍵的環節——一個是要給予鍵盯孩子無條件的愛,另一個則是制定簡單明了的規則」

「因為孩子正處在學習和培養道德觀念的過程中,父母應該向他們解釋可以做和不可以做某些事情明亮兄的理由。」

【情感引導不並是全然地讓孩子隨心所欲地想干什麼就干什麼,而是要說明不能做某些事情的理由。這就很尊重孩子,而不是霸道地說這不行。像我們大寶,晚上9點了,她想去隔壁鄰居家玩,我們會說「今天太晚了,姐姐要睡覺了,你也要睡覺了」,然後第二天她爸爸也是晚上問她要不要去隔壁姐姐家玩,她就會自己拒絕說「不要,太晚了!」我們就很驚喜!再比如,給她看卡片,上面有個冒熱氣的水壺,跟她講過水壺很燙不能碰,下次再看到,她就很興奮地說「太燙了!不能碰!」而且重復說幾遍。不過有時候真的是在外面玩很久,還是不想回,只好直接把她給抱走,幸而不會大哭大鬧】

孩子需要自信心

「如果你希望孩子擁有充分的自由,並對自己的決定充滿信心的話,那麼你需要為他們創造一個成功的環境——這往往意味著你要讓他們有『我說了算』的感覺。父母不應該頻繁地否定孩子們的決定。所以,倘若你知道孩子的自製能力有限的話,就不要帶他們去玩具店或者糖果店這樣的場所,以免不得不一再拒絕他們的要求。」

【在這一點上,似乎年輕的父母都很能讓孩子自己去玩,特別是爸爸們。因為爸爸媽媽這時候就可以干自己的事情了。當然這很容易變成一種放任自由。我喜歡給寶寶創造一種開放安全的環境,然後就可以隨便她去玩,然而寶寶似乎還是很喜歡拉著媽媽一起玩。】

為什麼打屁股沒用?

1. 沒有暴力只有呵護的環境才是最利於發育的

「我們發現,在大腦發育早期遭受過忽略和壓力的動物在成年後更容易恐懼、焦慮和緊張。我們認為人類也是如此」——馬丁·泰切爾博士

2. 打屁股會損害孩子的學習能力,影響孩子的在校表現

「研究表明,打屁股會降低孩子的智商,而平靜和安定的狀態是最利於大腦學習的。如果孩子因為挨打而感到憤怒或是害怕的話,他就會提心吊膽,學習也就戛然而止。經常生活在暴力的恐懼中的孩子會處於半驚慌的狀態,在學習上自然也難以提高。」

3. 打孩子就是唆使他們使用暴力

4. 體罰可能會造成傷害

「許多家長之所以捍衛自己打孩子的權力,是因為暴力為他們提供了發泄失望和憤怒的渠道」「世上根本不存在打孩子的恰當時機和安全方法,因為暴力行為的本質決定了它只會隨著時間的推移而升級」

【因為我家從來不打孩子,所以我很堅信對於我的孩子我們也不會使用暴力。然而,我很慚愧地說我曾對在雲南教書時候的孩子用過體罰。那裡的老師們很常用體罰,我也受到影響。面對一個幾次作業不做好,空了大半本練習本的孩子,我那時就控制不了自己的情緒,硬生生讓她蹲馬步蹲了很久,最後她哭了。但體罰之後,她也並沒有把空的本子做完。我想,如果當初是有計劃性地指導她慢慢完成更能達到目的。畢竟,就算體罰了,對於空了大半本的她,已經很多不會做了,而且孩子本身面對這樣一大本書已經選擇放棄了吧。】

5.打孩子會傷害他們的自尊心

「很多人會說:『我從小就挨打,現在不是很好嗎?』或者說:「『我當時太淘氣了,確實欠揍。」

「為了不至於讓自己覺得喪失了父母的疼愛,我們寧願否認曾經受過的傷害——無論父母做錯了什麼事情 ,我們都會為他們辯護,只是我們不願意承認這個事實。」

【自打做了父母後,回憶童年時候的經歷,我也沒挨過打,但我也受到過傷害,甚至影響至今。我並不否認父母是愛我們的,但我肯定在他們無法控制自己情緒的時候,也對我做出過讓我受傷的事情。就像我現在對孩子有時候也很難控制自己一樣,那時候就沒有那麼愛了,只是事後會特別後悔。希望這樣的時候少一些再少一些】

6.不能打,那該怎麼辦?

「想要讓你的孩子帶著寶貴的生活技能邁入成人世界的話,就要教會他自我激勵的意義、如何與人協商、在必要的時候妥協以及用和平的方式順利地解決矛盾。」

【我想,這對成年人來說也特別有意義】

方法如下

為什麼暫停活動法不起作用?

暫停活動就是把孩子丟到一個角落裡,讓她/他停止現有的活動,甚至還要讓其獨立思考為什麼錯了、承諾下次不這樣了。然而研究表明「孩子在情緒壓力(被暫停活動所引起的)下很難理解父母所說的話和要求。她根本不清楚『不鬧』是什麼意思,所以即使孩子點頭答應了,她也不知道她答應的是什麼」。孩子被暫停活動後,可能會按照父母的要求做,但那時會哭,也會答應,但她那時候只是因為害怕父母,只是因為會失去父母的愛。

「對大多數兩歲以上的孩子,可以用談心的方式。談心的方式是溫和且不帶懲罰意味的,它目的是讓孩子在父母的陪伴下逐漸冷靜下來,反思他的所作所為,並為他提出一個更好的解決方案。不過無論是談心還是各種形式的暫停活動,都不適用於兩歲以下的兒童。」

採用談心法的方法

為什麼獎勵無法奏效?

「如果我們不斷承諾,孩子也會不斷要求……而這不是孩子的正常成長過程,也不是我們人類社會運轉的方式」

「相對於玩具來說,孩子更容易為了獲得愛、關注、交流和認可而努力表現。家長應該依靠他們和孩子之間的感情來激勵孩子,而不是靠獎勵。」

「研究表明,看重獎勵的孩子的表現並不怎麼好,相比之下,還不如那些沒有期待獎勵的孩子。而且,更糟糕的是,追求獎勵的孩子往往只想完成最低要求,而大多數家長都希望自己的孩子能盡力而為,並從中獲得成就感。顯然,獎勵無法起到這種激勵作用或者讓人獲得滿足感。」

「只有當孩子們發自內心地想要完成某項任務的時候,他們才會有成功的願望。」

「外部獎勵也容易上癮,因而孩子可能會無休止地尋求關注,從而喪失對其他事物的興趣。一旦他們無法從別人那裡感覺到自身的價值,就會產生失敗感。」

「稱贊孩子的潛力會對他們的心理造成負面影響」「例如『我就知道你能行』;『來吧!你可以做得更好!』」「稱贊孩子的潛力會讓他們感到你的失望,因為父母的言外之意是『你現在還不夠好』」

「與其說『好寶貝,你吃完了所有的晚餐』,倒不如說『哇,你吃掉了全部的晚餐,你很愛吃豆角嘛!』」

「贊美可能妨礙到孩子的願望和個人成就感,孩子們甚至可能會放棄做他們天生擅長的事情,因為他們的父母表現出了過度的期待。」

「你可以盡情地陶醉於孩子的快樂和成就,只是不要去指揮和評斷他」

「表揚或其他獎勵的確可以讓孩子們去做他們不想或者不愛做的事情。但是,他們並不快樂。因為幸福只能來自我們的內心感到滿足的東西,而這並不需要別人的掌聲。我們都不希望孩子成為獎勵的癮君子、大眾的取悅者或者認可的追求者,而應該希望他們成為能夠自我激勵、走自己的路、追求自己的理想的人。」

「兒童天生就具有強烈的學習慾望,他們的內心本就蘊含著誠實、憐憫和體貼。這些品質要靠我們的引導、示範和鼓勵才會浮現出來。」

那麼不表揚,我們應該怎麼做呢?

【說真的,鼓勵和表揚很難界定。我們能做到說一句贊美的話已經很不容易了,還要去思考這樣說對孩子是不是起到積極作用,有點困難。但按我曾經的親身經歷來說,這又很簡單,比如人家說「你這套設計得真好看啊!」,我就會覺得不真誠很敷衍,那如果說別人說「你這個地方用了什麼什麼,尺寸用得剛剛好」或者說「哇,這個裝飾我好喜歡啊,我家如果裝修的話也想弄這一個」,那感覺完全是不一樣的,就會覺得人家是很認真地去看過的。那同樣,對孩子來說應該是一樣的吧。更別說,在學校里,老師會表揚那麼幾個,那另外的孩子又會怎麼想呢?但,在中國的大班式教學中,老師確實很難顧及到每個孩子的感受,而且就算有意識,也很難有這樣的教學智慧】

當孩子耍脾氣的時候怎麼辦?

常見的耍脾氣有兩種,一種是尋求關注,另一種則是表達不滿。前者可以採取設定限度後走開的方式;後者則需要父母長時間的幫助和同情。

表示這個也很需要智慧呀

有個小案例,很智慧

當孩子在公眾場合耍脾氣的時候

可以帶孩子來到安靜的地方,分析一下現在的情況,讓孩子知道你願意幫他且對他的期望是什麼。

有些煩人的行為其實是正常發育的一部分

「如果你發現孩子總是悶悶不樂的話,應該重新評估一下你的日常活動:你是否給了孩子足夠的運動時間、安靜時間和各種活動來鍛煉孩子的智力和體能呢?孩子需要定期學習新的技能,當孩子們學習和掌握新知識的時候,他們的煩惱就會減少很多。」

【我在想可以讓孩子定期學習的新技能有什麼呢?這比變著花樣做菜還難呢】

1. 咬人

孩子咬人多是因為焦慮時找不到其他的發泄手段,或者是長牙

【目前我家沒有,暫時不看了,可參考P101】

2.打人

打開孩子,談心,只同情不懲罰

【目前我家沒有,暫時不看了,可參考P102~P104】 

3.到處亂跑

這種是正常行為。但也要看好孩子,給他們可以有四處跑的時候,也要讓他們明白喊停的時候,他就應該停下來。

教會幼兒和學齡前兒童如何分享

「當你的孩子拒絕和朋友分享他的玩具的時候,他並不是真的自私——他的年齡決定了他的行為。分享是一種慢慢養成的好習慣,而在這之前,爭奪玩具是不可避免的普遍行為。」

可以教孩子一些恰當的分享用語:「我能玩一會兒嗎?」「等你用完了,我可以用嗎?」「你想試試嗎?」「我能和你一起玩嗎?」【雖然覺得這些放在成人世界很正常,但如果從一個兩歲寶寶的嘴裡說出來,確實會讓人覺得震驚】

【作者建議:

對於不愛分享的孩子,在兩周歲之前可以通過轉移注意力的方式,並且通過大人的示範,慢慢教會孩子分享,孩子會模仿;

三歲後,可以允許他把不想跟人分享的玩具藏起來一部分,但是外面的玩具可以小朋友一起玩;也可以讓寶寶對於喜歡的玩具先獨佔一會兒,再試圖讓他與別人輪流玩】

在游樂場所應該遵守的禮貌

示例,教孩子換位思考

【關於衣服弄不弄臟的,真是寫得太好了,我要試圖說服我媽媽,我媽總是怕我家寶寶弄臟,這不讓那不讓。大概衣服是她洗的,另外干凈的寶寶帶出去倍兒有面吧】

童年初期常見的恐懼

「幫助孩子對會恐懼最有效的方式是給他們支持和鼓勵,否認或是輕視孩子的恐懼只會讓他們感到脆弱無助。兒童的想像力是隨著年紀增長的,其中也包括對恐怖事物的想像力,所以各個年齡段的兒童的恐懼是不同的」

【我覺得很神奇的是,中國的父母老人很喜歡說對孩子說,天黑了外面就會有大怪獸,會來吃掉你。雖然是不想讓孩子晚上了再出去,但是貌似會讓孩子很怕黑夜,而忘記抬頭看天上的星星和月亮。我記得我小時候就很怕】

「幼兒可能害怕黑暗、雷電、大的聲音、動物、陌生人或是和親密的人分離」(所以學步期的孩子開始不喜歡陌生人抱)

「四歲的孩子可能會擔心失去父母或者失去某些權力。」(例如會害怕游泳、結交新朋友或適應新環境)

「五歲的孩子則會害怕更加具體的或者實際的東西:例如受傷、當眾出醜、被拒絕、動物、黑暗、死亡或者和爸爸媽媽分離」

不管多大的孩子,在他面對恐懼時,要給以足夠的支持,比如這樣說:「我看你好像不太喜歡待在游泳池裡,先上來吧,什麼時候你想下去再告訴我。」「哇,這里有很多你不認識的孩子,你不知道該跟誰一起玩吧?」

帶孩子外出就餐

講真,我從內心是有點排斥帶娃一起出去吃飯的,因為真的可能吃不飽,或者不一會兒就是追著她跑來跑去。

作者的心態很好,她很明白帶娃出去吃,可能只能享受一小段愉快的進餐時光,所以當孩子開始鬧的時候,她會平靜地說:「親愛的,我想我必須帶著這個小野人回到車上去,請幫我打包我的晚餐。」看,多從容多淡定呀!應該學著這樣。

我覺著帶娃出去吃,可以讓她去玩一下,探索一下外面的世界其實是一件很有益的事呢!

幼兒的牙齒保健和第一次看牙醫

很慚愧,一直都沒有好好監督寶寶刷牙,導致她前面的兩顆大門牙黃巴拉幾的,希望可以堅持到換牙。是該認真地對待牙齒問題了!二寶呢,就要從他半歲開始,用濕毛巾給他清潔牙齦。

另外,作者帶孩子去看牙醫也十分智慧。她是這樣做的:去之前就問好醫生檢查的程序,檢查完會不會有什麼禮物——然後告訴孩子我們要去看牙醫,而且每個小朋友都要這么做——告訴他醫生會怎麼給他檢查——在家裡扮成牙醫和孩子做游戲,讓他覺得看牙醫是件有趣開心的事——然後一起開開心心地去看牙醫。

作者真的是個十分細心的媽媽,而且感嘆於國外的醫生也是挺配合家長的。總之,覺得作者帶孩子做一些事情前,總會事先告訴一下孩子接下去做什麼、會怎麼做、你要注意什麼,打好預防針,這很尊重孩子。而不是要給一個所謂的驚喜,然後導致一個不歡而散。

如廁訓練

「孩子們平均需要花費至少十二個月才能掌握這項本領。女孩通常在兩歲半開始學會使用便盆,而男孩子們則要等到三周歲的時候才行。」

「在溫暖的季節把寶寶帶到戶外,並讓孩子脫了紙尿褲玩。孩子需要知道他們的尿尿來自哪裡。」

【啊,有個心理准備,這樣不至於太心急啦。】

睡眠問題

「孩子在五歲之前,有一半的時間都花在了睡覺上。從生物學的角度來講,孩子的身體和大腦需要盡可能多的睡眠,以便他能集中精神、控制情緒和正常發育。」

「睡眠不足或者入睡困難會導致幼兒無法集中精神,讓他們更容易情緒失控,結果使得他們因為經常和小朋友發生矛盾而難以和人共處。」

「雖然不能強迫孩子去睡覺,但可以為什麼創造一個舒適的入睡環境。」「有什麼比父母和孩子相互依偎在燈光柔和的房間里用溫柔的語調講故事更讓人容易入睡呢?」【可見室內燈光設計的重要性】

關於電視和DVD

大眾的觀點一般都是讓孩子遠離媒體,但作者並不否認這點。她認為「嬰幼兒最好是通過和父母以及身邊環境的交流來學習,而不是通過電視或者DVD來學習」「嬰幼兒依靠觸摸、感覺和體驗真實的、立體的世界來茁壯成長。」

然而,當今世界很難讓孩子離開這些電子產品,電子產品上也不乏一些好的東西,如果真的把孩子與電子產品隔離,怕也是落後於時代的。

作者的閃電妙語小貼士

【我想去試試方法一和方法二,至於方法二,家裡玩具本身不多,似乎也沒有丟、藏的必要。】

❼ 《你就是孩子最好的玩具》讀後感一

《你就是孩子最好的玩具》這本書,我是在樊登讀書APP上面知道的。

我覺得自從孩子出生以後,尤其是孩子六個月後,我突然間變得尤為地焦慮。因為有一天,我突然發現,我不懂他了,他似乎在一夜之間由一個小嬰兒突然長大了,在我可控的知識范圍之內讓我措手不及。

人的焦慮或者壓力感很多時候,就是來源於對未知的恐懼。因為心中無丘壑,你會因為這個事情的出現不知解決的方法而感到焦慮,也就產生了你自己都可能感知不到的無形的壓力。

我看著我的孩子在成長,在變化,並且成長速度之快超乎我的想像。我生怕因為腔拆簡自己無知,給他造成不必要的傷害。

有人說,你就無條件地愛他,呵護他,怎麼會有傷害呢?

世界上沒有一個父母不愛自己的孩子,可是有的愛會把一塊璞玉雕琢成一件藝術品,而有的愛會把一塊璞玉折磨成一塊廢石。你說雕工手中的刻刀不是充滿愛么,哪一位御純雕工在拿到一塊璞玉時,不想做成一件藝術品,可是愛的初衷是一樣的,但愛的方式不一樣,產生的結果就千差萬別。

也就是在那時候,我意識到,我必須得學習。只有我自己成長,我才能不讓自己固化的思維限制了自己成長,阻礙了孩子自由成長的生命規律。

於是,我就開始買了挺多育兒書籍,每一本書讀完,我都會做相應的梳理,寫讀後感,寫總結,整理在自己文檔上。久而久之,對於書籍的鑒別能力我慢慢有了自己選擇評判的標准。

在閱讀過的十幾本書籍里,今天我推薦的就是這一本《你就是孩子最好的玩具》。這本書打動我的,不僅僅是因為書中的理論知識深得人心,更難能可貴的是作者給出了具體的操作方法。面對孩子出現的問題,都會舉例說明怎麼做,或者分享自己是怎麼做的。引導我們學會分析找原因以後,教會我們怎麼去思考和啟發自己,然後巧妙地運用書中的教育方法去引導孩子。

本書我認為最大的亮點就是提倡情感引導的重要性。何為情感引導,如何進行有效地科學地情感引導,在於孩子相處過程中,怎樣避免出現錯誤等。

比如有的父母過於放任孩子,有的父母又是控制孩子,有的是忽視孩子,典型的代表就是孩子摔了,哭了,我們到底怎麼做?很多父母可能就是會告訴孩子,爬起來,不痛,你是男子漢。這往往就是忽視孩子情感的表現。缺乏一種共情力。

情感引導中,最關鍵的幾個步驟就是播種、觀察和判斷、傾聽。作者也專門用一個章節來深入闡釋。

同時,本書吸引我的另一個亮點,就是教會我們如何在生活中,有意識地引導孩子擴充他們的情感詞彙量。要不是讀了這本書,我真不知道,我們可以這樣去引導孩子認識高興、生氣、難過等詞彙。舉一反三,我們也可以用類似方法教會孩子很多的動詞,比如分享,感恩、合作等詞彙。

我喜歡作者第一章的前言一句話:「孩子們從體驗中學習。他們就像尚且濕軟的水泥,所聽到的每字每句都會在他們身上留下印記」。這也是為什麼,在有了孩子伍褲以後,我發現我變得積極而上進。

為人父母就是一輩子的事業。如果能夠把教育養育孩子當成自己的事業來做,也許我們的孩子都會健康成長。我們不苛求他們未來如何出色,至少我們可以保證他們擁有健康的人格,熱愛生活,熱愛生命!

今天的分享暫且到此哈。有興趣的寶媽們可以買此書閱讀,相信你也會受益。我寫讀後感不會一下子就寫很多,或者很全面。很多時候,是閱讀到哪裡,突然有了想法就斷斷續續記錄一些。

這本書我還沒完全讀完,我還會陸陸續續做記錄。

閱讀全文

與你是孩子最好的玩具pdf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java修改ip 瀏覽:149
php不需要編譯嗎 瀏覽:134
特斯拉新車如何用app控制 瀏覽:185
文檔拖到文件夾就不見了 瀏覽:814
標致308壓縮比是多少 瀏覽:749
伺服器和備用伺服器地址 瀏覽:926
程序員加班跳槽 瀏覽:706
青年員工在工作中如何化解壓力 瀏覽:602
包子解壓神器怎麼玩才爽 瀏覽:733
聯想加密電腦怎麼做系統 瀏覽:881
解壓最近的壓力 瀏覽:709
如何知道王牌戰爭新出來的伺服器 瀏覽:591
程序員建的房子 瀏覽:419
navicatlinux破解版 瀏覽:454
找個輔警或者程序員 瀏覽:452
軍團td預言命令 瀏覽:114
營指揮員下達作戰命令 瀏覽:258
exe打開指定文件夾 瀏覽:266
pdf裡面怎麼去水印 瀏覽:845
appleid賬號加密碼 瀏覽:2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