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世界科學史的內容簡介
本書將漫長的科學發展史劃分為90個時間段,以90份條目清晰的「科答氏學年鑒」介紹了各個具體學科的重大事件、傑出人物等內容,簡明扼要,一目瞭然。其中意義非凡的「代表」採用專題的形式展開廳舉棗講解,以點帶面反映每個時段的科技發展特點。並且通過包括歷史場景照片、原理解析圖、文物照片、人扮拆物肖像等在內的上千幅珍貴圖片資料,立體還原了人類幾百萬年的科技發展足跡,為讀者深入理解和掌握深奧的科學原理提供了淺顯易懂的註解。
『貳』 《世界哲學史》pdf下載在線閱讀,求百度網盤雲資源
《世界哲學史》((德)漢斯·約阿西姆·施杜里希)電子書網盤下載免費在線閱讀
鏈接:https://pan..com/s/1zEgwV0tU6BERj6BOQYvMQA
書名:世界哲學史
作者:(德)漢斯·約阿西姆·施杜里希
譯者:呂叔君
豆瓣評分:9.1
出版社:理想仿返國 | 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
出版年份:2017-1
頁數:768
內容簡介:
本書講述了公元前兩凳大敏千多年至今的哲學思想史,既有婆羅門教、佛教、儒家、道家等東方思想,棗枝也涵括了從古希臘羅馬哲學、中世紀哲學一直到當下的存在主義等西方流派。當然,它不可能窮盡所有的思想,更沒法解答一切疑問,但通過把其中那些最傑出的成果,那些關於人生最根本問題的回答,以簡潔有力的方式傳達出來,讓我們得以穿透漫長的時空,從這些偉大心靈中汲取養分和勇氣,去追尋自己的答案。我們將會發現,四千年來,從古印度的無名作者到哲學巨擘康德,從中國到歐洲,對何以為人、何為良好生活的追問從來沒有停止過。
作者簡介:
【作者】漢斯約阿西姆施杜里希(Hans Joachim Strig,1915—2012)
出生於德國奎恩施戴特,曾就學於弗萊堡大學、科隆大學、哥尼斯堡大學、巴塞爾大學、漢堡大學和柏林大學,學習哲學、歷史、社會學和法學,獲哲學博士和法學博士學位。1963年至1983年,他曾經擔任慕尼黑辭典編纂學研究所所長,1983—1991年,他任教於慕尼黑大學。1991年起,他是慕尼黑大學的榮休教授。主要著作有《世界哲學史》、《世界科學史》、《語言的歷險》、《科諾斯現代天文學》、《世界的語言——歷史、事實、秘密》和《記憶的碎片》等,此外他還主編了《多瑙蘭大網路辭典》和擁有65000詞條的《科諾爾德語大辭典》等。
【譯者】呂叔君
現為山東大學外國語學院德語系主任。1986年畢業於上海外國語大學德語系德語語言文學專業,曾在德國慕尼黑語言與翻譯學院做訪問學者。主要研究領域:德語文學、德國哲學、德國文化史和跨文化交際學。主要譯著有《世界哲學史》、《世界語言簡史》、《世界文化與自然遺產1000》、《人類第一次》等。
『叄』 《耶魯極簡科學史》pdf下載在線閱讀,求百度網盤雲資源
《耶魯極簡科學史》([英]威廉·拜納姆)電子書網盤下載免費在線閱讀
資源鏈接:
鏈接:https://pan..com/s/1He6lNoL4T4iLaSwH_FlJWQ
書名:耶魯極簡科學史
作者:[英]威廉·拜納姆
譯者:高環宇
豆瓣評分:7.9
出版社:中信出版集團
出版年份:消檔2019-1
頁數:344
內容簡介:
本書內容包含天文、數學、醫學、化學、地理、物理、生物演化、信息技術等多領域,從微觀到宏觀,從大爆炸到數字時代,精煉淺白,是一本超級濃縮的「極簡科學史」。
它向我們講述空間的無限延展、知燃最細微的生物、人體和我們星球的歷史。如何感知這個世界並運用其搭橋虛力量,這是科學永恆的主題。
在這本書里,有人們耳熟能詳的科學家的名字,也有一些不為人知的科學家的私人故事,人類5000年的探索盡在其中,文字凝練優美,引人入勝。
作者簡介:
威廉·拜納姆(William Bynum):英國倫敦大學學院醫學史名譽教授,專攻瘧疾史和進化論對醫學的影響,著有《偉大的醫學發現》(2011)和《科學史詞典》(1981)等多部著作。
『肆』 《20世紀化學史》pdf下載在線閱讀,求百度網盤雲資源
《20世紀化學史》(郭保章)電子書網盤下載免費在線閱讀
資源鏈接:
鏈接:https://pan..com/s/1HRNWs3Dq6zr745ldLlRQNg
書名:20世紀化學史
作者:郭保章
出版社:江西教育出版社
出版年份:1998-07
頁數:748
內容簡介:
本書以豐富翔實史料為依據描 繪20世紀化學史的絢麗篇章。傳統 化學學科派培老樹發新枝,高分子化學、 葯物化學已從有機化學獨立出來; 今日分析化學稱之為分析物理不算 過分。物理化學猶如一匹奔馬,化學 熱力學、化學動力學、結構化學和量 子化學是它的四條腿,加上電化學 和光學,在本書皆專章描述。生物化 學在本世紀崛起,分子生物學成為 熱門,本書重點侍羨斗評述。對新興的環境 化學和與增產糧食有關的化肥與農 葯在本書有適當篇幅,體現了對生 存與發展的關注。從60年代起,化 學又帶上電子技術和計算機技術的 翅膀,本書所描述的是奔向21世紀 的新化學的歷史。學科日益交叉是 本世紀的特點,本書開宗明義第一 章「新物理學促使化學面貌一新」。 書末附有諾貝爾化學獎獲得者簡況 表,堪稱20世紀化學大事記。
《20世紀化學史》的書摘
第一章
新物理學促使化學面貌一新
化學,在19世紀大發展的基礎上,在20世紀繼續有所前進,有所擴展。然而,20世紀的化學發展,絕不只是對19世紀的化學成就做出一些增補或是填充部分空白,而是發生了一系列革命性的變化。這首先是由世紀之交物理學三大發現開始的,X射線、放射性和電子的發現,揭開了一個客觀存在的、但我們一直沒有覺察到的嶄新世界——「微觀世界」。這個嶄新世界的揭露是非常可喜的現象,因為人類認識自然的本領有了新的躍進,從「宏觀世界」進入到「微觀世界」。但是微觀世界的自然規律有別於宏觀世界,牛頓力學的體系顯然不能適用了,這就要求人們在觀念上作出革新。這就是通常所說的發生在20世紀之初的物理學革命。1900年由普朗克(MaxKarl ErnstLudwig,1858—1947)提出的量子論,1905年由愛因斯坦(AlbertEin-stein,1879—1955)提出的狹義相對論,吹響了20世紀物理學革命進軍的號角。從此,不僅在物理學中引起一系列的變革,並且還帶動了其他學科,特別是化學的革命發展。物理學革命的一系列成果,如量子論、相對論、光電效應、波粒二象性、量子力學、測不準原理等構成的新物理學,促使化學面貌一新,登上了一個嶄新的台階老磨。化學研究的對象,也發生了天翻地覆的變化。恩格斯說:「在19世紀,對於化學家是原子的世紀。」道爾頓的原子論和門捷列夫周期表等偉大成果,皆出自化學家之手,而分子運動論的業績則屬於物理學家們。因此,對於物理來說,可稱為分子的世紀。但是到了20世紀,情況發生了逆轉。原子物理學都是物理學家們的業績,而化學家則工作於分子的領域。因此,可以說,在20世紀,對於物理來說是原子的世紀,而對於化學來說是分子的世紀。但是,分子是由原子組成的,原子並非莫破質點而是有結構的。化學工作在新物理學的基礎上,因而面貌一新,並在知識層次上登上一個新的台階。這就解釋了編寫20世紀化學史為什麼要從物理學革命寫起。因為不這么做,就不能把化學在20世紀的發展變化寫清楚。這是兄弟學科之間交流和借鑒的問題,而非學科的隸屬問題,也不能認為化學於19世紀在原子學科上帶了頭,就可以老子天下第一。
一、早期量子論的誕生
從整個發展過程來看,通常把普朗克在1900年提出的「量子論」做為20世紀物理學革命的開端。但是正像科學史上許多帶有劃時代的重要事件一樣,在一開始的時候,它的提出者有可能認識不到它的份量和深遠意義。這就無怪乎普朗克在30多年以後還把他當年的貢獻稱為「孤注一擲的行動」。「一言以蔽之,我所做的事情可以簡單地叫做孤注一擲的行動。我生性平和,不願進行任何吉凶未卜的冒險。然而……一個理論上的解釋……必需……以任何代價非把它找出不可,不管代價多麼高……我認為,那兩條(熱力學)定律必須在任何情況下都保持成立。至於別的一些,我就准備犧牲我以前對物理定律所抱的任何一個信念……」以上是1931年10月7日普朗克給羅伯特·威廉·伍德(RobertWilliamWood)的信。什麼事情使「生性平和」的普朗克,不惜付出「代價」和「犧牲」,甘願從事「孤注一擲」的冒險呢?這就是發生在20世紀初的「紫外災難」。
作者簡介:
郭保章,安徽阜南人。1926年生。1950年畢業於北京大學化學系。歷任首都師范大學化學系教授、《化學通報》、《化學教育》編委、近現代化學史專業碩士研究生導師。主要著作有:《世界化學史》(1992年)、《化學史簡明教程》(1985年,合著)、《中國化學教育史話》(1993年,合著)、《中國現代化學史略》(1995年)、參編《中國大網路全書》(化學卷)(1989年),校訂《化學文獻的使用》(1987年)。發表有關自然科學史論文20餘篇。
『伍』 《世界科學技術通史(英文版)》txt下載在線閱讀全文,求百度網盤雲資源
《Science and Technology in World History》(James E. McClellan)電子書網盤下載免費在線閱讀
鏈接:https://pan..com/s/1mTiKqDxnHyF17VkLTuGIFQ
書名:派衡仔Science and Technology in World History
作者:James E. McClellan
出版社:Johns Hopkins University Press
出版年份:2006-4-14
頁數:496
內容簡介:
Now in its second edition, this bestselling textbook may be the single most influential study of the historical relationship between science and technology ever published. Tracing this relationship from the dawn of civilization through the twentieth century, James E. McClellan III and Harold Dorn argue that technology as "applied science" emerged relatively recently, as instry and governments began funding scientific research that would lead directly to new or improved technologies. McClellan and Dorn identify two great scientific traditions: the useful sciences, patronized by the state from the dawn of civilization, and scientific theorizing, initiated by the ancient Greeks. They find that scientific traditions took root in China, India, and Central and South America, as well as in a series of Near Eastern empires, ring late antiquity and the Middle Ages. From this comparative perspective, the authors explore the emergence of Europe and the United States as a scientific and technological power. The new edition reorganizes its treatment of Greek science and significantly expands its coverage of instrial civilization and contemporary science and technology with new and revised chapters devoted to applied science, the sociology and economics of science, globalization, and the technological systems that underpin everyday life.
作者簡介:
詹姆斯·E·麥克塵汪萊倫第三(1946一),1975年獲普林斯頓大學博士學位,現為美國史蒂文斯理工學院科學與藝術學院副院長、科學史教授。著有《科學重組:18世紀的科學學攔顫會》、《殖民主義與科學:舊王朝時代的聖多曼格》等。論著《專家控制:巴黎皇家科學院的出版委員會(1700—1793)》獲美國哲學會頒發的2003年度劉易斯獎。
哈羅德·多恩(1928一),1970年獲普林斯頓大學博士學位,現為美國史蒂文斯理工學院人文與社會科學系科學技術史名譽教授。著有《科學地理學》等。
『陸』 《科學革命》pdf下載在線閱讀,求百度網盤雲資源
《科學革命》([美] 勞倫斯·普林西比)電子書網盤下載免費在線閱讀
資源鏈接掘畢:
鏈接:https://pan..com/s/1P5jT2G771kaFkviLMQ-AIw
書名:科學革命
作者:[美] 勞倫斯·普林西比
譯者:張卜天
豆瓣評分:8.8
出版社:譯林出版社
出版年份:2013-12
頁數:288
內容簡介:
16和17世紀,人們對自然世界展開狂熱探索,是為「科學革命」時期。或是出於宗教熱情,或是出於實際需求,或是出於名與利的前景,或是僅僅出於求知的慾望,各色思想者和實幹家探究並重新審視著身邊的世界。哥白尼、伽利略、牛頓,這些人類整個科學史上*為耀眼的星辰,以及其他許多雖無盛名卻同樣重要的名字,不停地給出、拋棄、再給出各種解釋體系。
在這本極簡介紹中,勞倫斯•普林西比探索了科學革命時期天體科學、地球科學、物質與運動科學以及生命科學領域激動人心的革新與發展。在敘述中,作者採用了歷史人物本身的視角,突出強調了他們的背景、環境、推理與動機,破除了科學史上的種種陳腐迷霧。
作者簡介:
勞倫斯·普林西比(Lawrence M. Principe)
美國約翰斯·霍普金斯大學科學技術史系和化學系教授。主要研究早期化學史、煉金術史。由於對科學史研究的卓越貢獻,被授予培根獎章。另著有《火中試驗煉金術:斯塔基、玻意耳以及海爾蒙特派化學家的命運》余攜(2002,與W.R.紐曼合著)、《雄心判毀芹勃勃的煉金術士:羅伯特•玻意耳和他的煉金術探索》(1998)。
『柒』 《老科技的全球史》pdf下載在線閱讀全文,求百度網盤雲資源
《老科技的全球史》網路網盤pdf最新全集下載:
鏈接:https://pan..com/s/1NBEQKedMB1BGjl0TovbrCg
『捌』 世界科學技術史的《世界科學技術史》
第一章生存的技術和文明的起點
第二章尼羅河畔的永恆
第三章兩河流域的遺產
第四章愛琴海岸的理性之光
第五章羅馬帝國的技術和影響
第六章古印度文明中的知識
第七章古代中國的科學和文明
第八章中世紀阿拉伯和歐洲的學術與的技術 第九章新時代的到來
第十章理解天體和地上物體的運動
第十一章探索生命的奧秘
第十二章追究元素和物質變化慎鬧
第十三章測熱和發現熱力學定律
第十四章研究電磁及其關系
第十五章考察光現象
第十六章工業時代的技術發展 第十七章控幽索微的物理學革命
第十八章元素可變和新化學理論
第十九章追尋宇宙邊界的天文學
第二十章勘探地球的演化和構造
第二十一章詰問生命的本質
第二十二章現代數字的本性和前沿
第二十三章綜合性科學的出現
第二十四章探索復雜性的非線裂衫性科學
第二十五章應用性科學和技術的發展
第二十六章現代主導技術的突破寬源罩
『玖』 《19世紀醫學科學史》pdf下載在線閱讀,求百度網盤雲資源
《19世紀醫學科學史》((英)威廉.F.)電子書網盤下載免費在線閱讀
資源鏈接:
鏈接:https://pan..com/s/18-5_VvwSBEMDRqD4OoVkXg
書名:19世紀醫學科學史
作者:(英)威廉.F.
豆瓣評分:7.3
出版社:復旦大學出版社
出版年份:2000-02-01
頁數:430
內容簡介:
本書集中介紹19世紀的醫學科學史,從醫學的概念、組織機構的形式以及專業或緩枯配置等方面重點闡述了1800年至第一次世界大戰前現代醫學的形成過程。全書涉及到生理學、病理學、細菌學、免疫學、臨床實踐、預防醫學、醫院醫學、社區醫學、哪咐實驗室醫學等方面的演進過程。本書還從診斷儀器的使用過程說明醫學同科技發展的有機聯系。 本書是《劍橋科學史叢書》中的一種,可供從事科學史、哲學史、思想史等方面的教學衫洞研究人員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