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我想知道應縣木塔的圖紙和具體尺寸
全稱:應縣佛宮寺釋迦塔
俗稱和簡稱:應縣木塔,應州塔,釋迦木塔,應縣釋迦塔
建築概況:
應縣佛宮寺釋迦塔位於山西應縣城內西北佛宮寺內,俗稱應縣木塔。建於遼清寧二年(公元1056年),金明昌六年(公元1195年)增修完畢。是我國現存最高最古的一座木構塔式建築,也是唯一一座木結構樓閣式塔,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木塔位於寺南北中軸線上的山門與大殿之間,屬於「前塔後殿」的布局。塔建造在四米高的台基上,塔高67.31米,底層直徑30.27米,呈平面八角形。第一層立面重檐,以上各層均為單檐,共五層六檐,各層間夾設暗層,實為九層。因底層為重檐並有迴廊,故塔的外觀為六層屋檐。各層均用內、外兩圈木柱支撐,每層外有24根柱子,內有八根,木柱之間使用了許多斜撐、梁、枋和短柱,組成不同方向的復梁式木架。有人計算,整個木塔共用紅松木料3000立方,約2600多噸重,整體比例適當,建築宏偉,藝術精巧,外形穩重庄嚴。
該塔身底層南北各開一門,二層以上周設平座欄桿,每層裝有木質樓梯,遊人逐級攀登,可達頂端。二至五層每層有四門,均設木隔扇,光線充足,出門憑欄遠眺,恆岳如屏,桑乾似帶,盡收眼底,心曠神怡。塔內各層均塑佛像。一層為釋迦牟尼,高11米,面目端莊,神態怡然,頂部有精美華麗的藻井,內槽牆壁上畫有六幅如來佛像,門洞兩側壁上也繪有金剛、天王、弟子等,壁畫色澤鮮艷,人物栩栩如生。二層壇座方形,上塑一佛二菩薩和二脅侍。三層壇座八角形,上塑四方佛。四層塑佛和阿難、迦葉、文殊、普賢像。五層塑毗盧舍那如來佛和人大菩薩。各佛像雕塑精細,各具情態,有較高的藝術價值。
塔頂作八角攢尖式,上立鐵剎,製作精美,與塔協調,更使木塔宏偉壯觀。塔每層檐下裝有風鈴,微風吹動,叮咚作響,十分悅耳。
設計成就:
應縣木塔的設計,大膽繼承了漢、唐以來富有民族特點的重樓形式,充分利用傳統建築技巧,廣泛採用斗拱結構,全塔共用斗拱54種,每個斗拱都有一定的組合形式,有的將梁、坊、柱結成一個整體,每層都形成了一個八邊形中空結構層。設計科學嚴密,構造完美,巧奪天工,是一座既有民族風格、民族特點,又符合宗教要求的建築,在我國古代建築藝術中可以說達到了最高水平,即使現在也有較高的研究價值。
該塔設計為平面八角,外觀五層,底層擴出一圈外廊,稱為「副階周匝」,與底屋塔身的屋檐構成重檐,所以共有六重塔檐。每層之下都有一個暗層,所以結構實際上是九層。暗層外觀是平座,沿各層平座設欄桿,可以憑欄遠眺,身心也隨之溶合在自然之中。全塔高67.3米,約當底層直徑2.2倍,比例相當敦厚,雖高峻而不失凝重。各層塔檐基本平直,角翹十分平緩。平座以其水平方向與各層塔檐協調,與塔身對比;又以其材料、色彩和處理手法與塔檐對比,與塔身協調,是塔檐和塔身的必要過渡。平座、塔身、塔檐重疊而上,區隔分明,交代清晰,強調了節奏,豐富了輪廓線,也增加了橫向線條。使高聳的大塔時時回顧大地,穩穩當當地坐落在大地上。底層的重檐處理更加強了全塔的穩定感。
由於塔建在4米高的兩層石砌台基上,內外兩槽立柱,構成雙層套筒式結構,柱頭間有欄額和普柏枋,柱腳間有地伏等水平構件,內外槽之間有梁枋相連接,使雙層套筒緊密結合。暗層中用大量斜撐,結構上起圈樑作用,加強木塔結構的整體性。塔建成三百多年至元順帝時,曾經歷大地震七日,仍巍然不動。塔內明層都有塑像,頭層釋迦佛高大肅穆,頂部穹窿藻井給人以天高莫測的感覺。頭層內槽壁面有六尊如來畫像,比例適度,色彩鮮艷,六尊如來頂部兩側的飛天,更是活潑豐滿,神采奕奕,是壁畫中少見的佳作。二層由於八面來光,一主佛、兩位菩薩和兩位脅從排列,姿態生動。三層塑四方佛,面向四方。五層塑釋迦坐像於中央、八大菩薩分坐八方。利用塔心無暗層的高大空間布置塑像,以增強佛像的庄嚴,是建築結構與使用功能設計合理的典範。
文化積淀:
木塔自建成後,歷代名人掛匾題聯,寓意深刻,筆力遒勁,為木塔增色不少。其中:明成祖朱棣於永樂四年(公元1406年),率軍北伐,駐宿應州,登城玩賞時親題「峻極神功」;明武宗朱厚照正德三年(公元1508年)督大軍在陽和(山西陽高縣)、應州一帶擊敗入塞的韃靼小王子,登木塔宴請有功將官時,題「天下奇觀」。塔內現存明、清及民國匾、聯54塊。對聯也有上乘之作,如「拔地擎天四面雲山拱一柱,乘風步月萬家煙火接雲霄」;「點檢透雲霞西望雁門丹岫小,玲瓏侵碧漢南瞻龍首翠峰低」。此外,與木塔齊名的是塔內發現了一批極為珍貴的遼代文物,尤其是遼刻彩印,填補了我國印刷史上的空白。文物中以經卷為數較多,有手抄本,有遼代木版印刷本,有的經卷長達30多米,實屬國內罕見,為研究我國遼代政治、經濟和文化提供了寶貴的實物資料。
保護狀況:
應縣佛宮寺釋迦木塔,歷900多年的風雨侵蝕、地震戰火,至今仍保存完好,除其塔基牢固,結構謹嚴外,歷代不斷維修也是重要原因,特別是新中國成立後,進行了系統的修繕和管理。1953成立了文物保管所,1974年至1981年,國家撥大量專款,調撥優質木材對木塔進行全面搶修,使這座當今世界上保護最完整、結構最奇巧,外形最壯觀的古代高層木塔建築煥然一新,巍然屹立。並以其悠久的歷史、獨特的藝術風格和高超的建築技術,吸引著國內外遊客。 http://ke..com/view/71926.htm
名稱:應縣木塔
地址:大同南行約70公里,應縣城內
應縣木塔 即(佛宮寺釋迦塔)俗稱應縣木塔, 在山西應縣城佛宮寺內。遼清寧二年(1056年)建。塔平面八角形,外觀五層,夾有暗層四級,實為九層。總高67.13米,底層直徑30米。是國內外現存最古老最高大的木結構塔式建築。塔建在4米高的兩層石砌台基上,內外兩槽立柱,構成雙層套筒式結構,柱頭間有欄額和普柏枋,柱腳間有地伏等水平構件,內外槽之間有梁枋相連接,使雙層套筒緊密結合。暗層中用大量斜撐,結構上起圈樑作用,加強木塔結構的整體性。塔建成三百多年至元順帝時,曾經歷大地震七日,仍巍然不動。塔內明層都有塑像,頭層釋迦佛高大肅穆,頂部穹窿藻井給人以天高莫測的感覺。頭層內槽壁面有六尊如來畫像,比例適度,色彩鮮艷,六尊如來頂部兩側的飛天,更是活潑豐滿,神采奕奕,是壁畫中少見的佳作。二層由於八面來光,一主佛、兩位菩薩和兩位脅從排列,姿態生動。三層塑四方佛,面向四方。五層塑釋迦坐像於中央、八大菩薩分坐八方。利用塔心無暗層的高大空間布置塑像,以增強佛像的庄嚴,是建築結構與使用功能設計合理的典範。近年來在整修塑像時,發現一批遼代寫經,刻經和木板套色絹質佛像畫等珍貴文物,在進一步研究遼代
http://www.sxta.com.cn/lvjd/hsyxmt.htm
『貳』 有沒關於古建築模型製作具體施工尺寸的書籍
藉助圖書來學習只是學習理論知識的一種方法,最主要的還是實際操作,當然如果說樓主只局限與了解一個理論 的話書籍是最好的方法了
中國古建築電子書籍書目
1、《營造法式》.jpg陶本
2、《營造法式》.pdg全四冊1933年初版
3、《營造法式注釋》.pdg—梁思成
4、《營造法式大木作制度研究》.pdf—陳明達【有原書】
5、《營造法式解讀》.pdf—潘谷西(部分)【有原書】
6、《營造法式》研究札記.pdf(續一)—陳明達【有原書】
7、《營造法式》圖樣.jpg
8、《營造法原》.pdf—姚承祖【有原書】
9、《中國古建築術語辭典》.pdf【有原書】
10、《梁思成全集》.pdf(缺第十卷)【有原書】
11、《清式營造則例》.pdf—梁思成【有原書】
12、《中國古建築圖典》.pdf—林洙
13、《枓栱》—潘德華(部分).jpg【有原書】
14、《工程做法注釋》.jpg—王璞子(部分)【有原書】
15、《中國古代建築技術史》.pdf【有原書】
16、《中國古代木結構建築技術》.pdf—陳明達
17、《中國木構建築營造技術》.pdg—馬炳堅【有原書】
18、《中國古建築瓦石營法》.pdf—劉大可【有原書】
19、《中國古代建築史》.pdf—劉敦楨【有原書】
20、《中國古代建築史》.pdf第二卷 兩晉、南北朝、隋唐、五代建築【有原書】
21、《中國古代建築史》.pdf第三卷 宋、遼、金、西夏建築【有原書】
22、《中國古代建築史》.pdf第四卷:元明建築【有原書】
23、《中國古代建築史》.pdf第五卷 清代建築【有原書】
24、《華夏意匠》:中國古典建築設計原理分析—李允鉌.pdf【有原書】
25、《祁英濤古建築論文集》.jpg【有原書】
26、《山東廣饒關帝廟正殿》—顏華
27、《應縣木塔》.pdf—陳明達【有原書】
28、《園冶》【有原書】
29、《中國城牆》.pdf—羅哲文
30、《中國傳統建築的十三個特徵》.pdf
31、《中國古代城市規劃、建築群布局及建築設計方法研究》.pdf—付熹年【有原書】
32、《中國古典園林分析》.pdg—彭一剛【有原書】
33、《中國古建築構件圖典》.pdf
34、《中國古建築裝飾彩繪工程技術》.jpg—速算速詢卡【有原書】
35、《中國建築設計參考資料圖說》.pdf—馮建逵
36、《中國建築史(光碟)參考圖》—潘谷西主編
37、《中國建築史》東南大學電子教案
38、《中國塔》.ebook—張馭寰
39、《中國古建築二十講》.pdf
40、《中國建築藝術二十講》.pdf—梁思成
41、《中國清代官式建築彩畫技術》.pdf【有原書】
42、《中國營造學社匯刊 》.pdf 精裝 十一冊【有原書】
43、《營造法式初探》.pdf—潘谷西
44、《佛教建築與地理風水》.pdf
45、《柴澤俊古建築文集》.pdf【有原書】
46、《陳明達古建築與雕塑史論》.pdf【有原書】
47、《傅熹年建築史論文集》.pdf【有原書】
48、《建築考古學論文集》.pdf—楊宏勛
49、《劉敦楨文集》.pdf第一卷
50、《傳統灰作基本操作與應用之研究》.pdf
51、《仿古建築施工實用技術》.pdf
52、《風水理論研究》.pdg—王其亨【有原書】
53、《古代大木作靜力初探》.pdf—王天【有原書】
54、《古建築勘查與探究》.pdf—張馭寰
55、《古文物稱謂圖典》 .pdf
56、《華嚴寺》.pdf【有原書】
57、《繪圖魯班經》.pdf
58、《匠學七說》.pdf—張良皋
59、《美的歷程》.pdf(插圖本珍藏本)—李澤厚
60、《麥地里的飛檐》.doc【有原書】
61、《清代匠作則例》.pdf 第一卷—王世襄
62、《明式傢具萃珍》.pdf—王世襄
63、《明式傢具研究》.pdf—王世襄
64、《明式傢具珍賞》.pdf—王世襄
65、《髹飾錄解說》.pdf:中國傳統漆工藝研究(修訂版)—王世襄【有原書】
66、《中國古代門窗》.pdg—馬未都
67、《明清傢具鑒賞與研究》.pdf—田家青.pdf
68、山西榆次永壽寺雨花宮
《營造法式》解讀-密碼材栔雙全的QQ號
69、《園綜》—陳從周
70、《中國園林鑒賞辭典》.pdf—陳從周【有原書】
71、《蘇州古典園林》.pdg—劉敦楨
72、《鄉土建築裝飾藝術》.jpg—樓慶西
73、《古建築文化圖說》.pdf 說樓—覃力
74、《古建築文化圖說》.pdf 說門—覃力
75、《古建築文化圖說》.pdf 說弄—張錫昌
76、《古建築文化圖說》 .pdf 說牆—尹文 .pdf
77、《古建築文化圖說》 .pdf 說台—韋明鏵.pdf
78、《古建築文化圖說》 .pdf說亭—覃力 .pdf
79、《古建築文化圖說》 .pdf說園—陳從周.pdf
80、《山東寺廟塔窟》.pdf—趙浦根
81、《伯希和敦煌石窟筆記》.pdf
82、《中國古代風水與建築選址》.pdf--一丁 雨露 洪涌
83、《中國建築藝術全集》.pdf18 私家園林
84、《中國建築藝術全集》.pdf12 佛教建築 (一 北方)
85、《中國古代建築文獻注譯與論述》.pdf—李書鈞
86、《不只中國木建築》.pdg—趙廣超
87、《弘一大師全集》.pdf·第9冊:書法卷.djvu
88、《中國古代服飾研究》.pdf 沈從文【有原書】
89、《中國傳統工藝全集》.絲綢織染.pdf
90、《中國傳統工藝全集》.造紙與印刷.pdf
91、《中國傳統工藝全集》.漆藝.pdf
92、《中國傳統工藝全集》.中葯炮製.pdf
93、《中國傳統工藝全集》.雕塑.pdf
94、《中國傳統工藝全集》.金銀細金工藝和景泰藍.pdf
95、《中國建築類型及結構》--劉致平.pdf
《唐長安大明宮含元殿原狀的探討》.jpg付熹年 (文物1973.7)
中國古代建築代表博物館
中國古建築精粹電子書
中國古建築圖譜
中國全史
《漢語大字典》
《康熙字典》
唐_北宋木結構建築_平面尺寸_之分析
園林景觀設計
***《中國營造學社彚刊》第一卷 第一期 【有原書】
***《中國營造學社彚刊》第一卷 第二期 【有原書】
***《中國營造學社彚刊》第二卷 第一期 【有原書】
***《中國營造學社彚刊》第四卷 第三、四期 【有原書】
***《中國營造學社彚刊》第五卷 第二期 【有原書】
***《中國營造學社彚刊》第五卷 第三期 【有原書】
***《中國營造學社彚刊》第五卷 第四期 【有原書】
***《中國營造學社彚刊》第六卷 第一期 【有原書】
***《中國營造學社彚刊》第六卷 第二期 【有原書】
***《中國營造學社彚刊》第七卷 第一期 【有原書】
***《中國營造學社彚刊》第七卷 第二期 【有原書】
1《文物建築》第一輯 河南古建 【有原書】
2 陳萬里陶瓷考古文集 【有原書】
3 東方建築研究 (上冊) (超星)
4 東方寺廟明珠:南禪寺、佛光寺 (超星)
5 敦煌傢具資料
6 佛像藝術造型
7 古建築保護與研究 【有原書】(超星)
8 建築歷史研究 第一輯 【有原書】(超星)
9 江南園林志 (第二版) 【有原書】(超星)
10 叩開魯班的大門——中國營造學社史略 【有原書】(超星)
11 劉敦楨文集 (一) (超星)
12 劉敦楨文集 (二) (超星)
13 劉敦楨文集 (三) 【有原書】(超星)
14 凝固的藝術魂魄:晉東南地區早期古建築考察 (超星)
15 曲阜孔朝建築 【有原書】(超星)
16 園冶注釋 (第二版) 【有原書】(超星)
17 中國古代高建築 (超星)
18 中國古代建築裝飾 彩畫
19 中國古代建築裝飾 雕刻
20 中國古代建築裝飾 裝修
21 中國古建探微 (超星)
22 中國古建築 (超星)
23 中國古建築百問 (超星)
24 中國古建築全覽 (超星)
25 中國江南禪宗寺院建築 (超星)
26 中國民族建築 第一卷 (超星)
27 中國民族建築 第二卷 (超星)
28 中國民族建築 第三卷 (超星)
『叄』 古建築結構的問題
古建築哪個資料?常見的木結構方式有穿斗式構架、抬梁式構架、混合式構架、干欄式構架、井乾式構架等。更多古建築資料,也可以搜索古建家園查看
『肆』 我想知道應縣木塔的圖紙和具體尺寸
俗稱和簡稱:應縣木塔,應州塔,釋迦木塔,應縣釋迦塔
木塔位於寺南北中軸線上的山門與大殿之間,屬於「前塔後殿」的布局。塔建造在四米高的台基上,塔高67.31米,底層直徑30.27米,呈平面八角形。第一層立面重檐,以上各層均為單檐,共五層六檐,各層間夾設暗層,實為九層。因底層為重檐並有迴廊,故塔的外觀為六層屋檐。各層均用內、外兩圈木柱支撐,每層外有24根柱子,內有八根,木柱之間使用了許多斜撐、梁、枋和短柱,組成不同方向的復梁式木架。有人計算,整個木塔共用紅松木料3000立方,約2600多噸重,整體比例適當,建築宏偉,藝術精巧,外形穩重庄嚴。
該塔身底層南北各開一門,二層以上周設平座欄桿,每層裝有木質樓梯,遊人逐級攀登,可達頂端。二至五層每層有四門,均設木隔扇,光線充足,出門憑欄遠眺,恆岳如屏,桑乾似帶,盡收眼底,心曠神怡。塔內各層均塑佛像。一層為釋迦牟尼,高11米,面目端莊,神態怡然,頂部有精美華麗的藻井,內槽牆壁上畫有六幅如來佛像,門洞兩側壁上也繪有金剛、天王、弟子等,壁畫色澤鮮艷,人物栩栩如生。二層壇座方形,上塑一佛二菩薩和二脅侍。三層壇座八角形,上塑四方佛。四層塑佛和阿難、迦葉、文殊、普賢像。五層塑毗盧舍那如來佛和人大菩薩。各佛像雕塑精細,各具情態,有較高的藝術價值。
塔頂作八角攢尖式,上立鐵剎,製作精美,與塔協調,更使木塔宏偉壯觀。塔每層檐下裝有風鈴,微風吹動,叮咚作響,十分悅耳。
設計成就:
應縣木塔的設計,大膽繼承了漢、唐以來富有民族特點的重樓形式,充分利用傳統建築技巧,廣泛採用斗拱結構,全塔共用斗拱54種,每個斗拱都有一定的組合形式,有的將梁、坊、柱結成一個整體,每層都形成了一個八邊形中空結構層。設計科學嚴密,構造完美,巧奪天工,是一座既有民族風格、民族特點,又符合宗教要求的建築,在我國古代建築藝術中可以說達到了最高水平,即使現在也有較高的研究價值。
該塔設計為平面八角,外觀五層,底層擴出一圈外廊,稱為「副階周匝」,與底屋塔身的屋檐構成重檐,所以共有六重塔檐。每層之下都有一個暗層,所以結構實際上是九層。暗層外觀是平座,沿各層平座設欄桿,可以憑欄遠眺,身心也隨之溶合在自然之中。全塔高67.3米,約當底層直徑2.2倍,比例相當敦厚,雖高峻而不失凝重。各層塔檐基本平直,角翹十分平緩。平座以其水平方向與各層塔檐協調,與塔身對比;又以其材料、色彩和處理手法與塔檐對比,與塔身協調,是塔檐和塔身的必要過渡。平座、塔身、塔檐重疊而上,區隔分明,交代清晰,強調了節奏,豐富了輪廓線,也增加了橫向線條。使高聳的大塔時時回顧大地,穩穩當當地坐落在大地上。底層的重檐處理更加強了全塔的穩定感。
由於塔建在4米高的兩層石砌台基上,內外兩槽立柱,構成雙層套筒式結構,柱頭間有欄額和普柏枋,柱腳間有地伏等水平構件,內外槽之間有梁枋相連接,使雙層套筒緊密結合。暗層中用大量斜撐,結構上起圈樑作用,加強木塔結構的整體性。塔建成三百多年至元順帝時,曾經歷大地震七日,仍巍然不動。塔內明層都有塑像,頭層釋迦佛高大肅穆,頂部穹窿藻井給人以天高莫測的感覺。頭層內槽壁面有六尊如來畫像,比例適度,色彩鮮艷,六尊如來頂部兩側的飛天,更是活潑豐滿,神采奕奕,是壁畫中少見的佳作。二層由於八面來光,一主佛、兩位菩薩和兩位脅從排列,姿態生動。三層塑四方佛,面向四方。五層塑釋迦坐像於中央、八大菩薩分坐八方。利用塔心無暗層的高大空間布置塑像,以增強佛像的庄嚴,是建築結構與使用功能設計合理的典範。
文化積淀:
木塔自建成後,歷代名人掛匾題聯,寓意深刻,筆力遒勁,為木塔增色不少。其中:明成祖朱棣於永樂四年(公元1406年),率軍北伐,駐宿應州,登城玩賞時親題「峻極神功」;明武宗朱厚照正德三年(公元1508年)督大軍在陽和(山西陽高縣)、應州一帶擊敗入塞的韃靼小王子,登木塔宴請有功將官時,題「天下奇觀」。塔內現存明、清及民國匾、聯54塊。對聯也有上乘之作,如「拔地擎天四面雲山拱一柱,乘風步月萬家煙火接雲霄」;「點檢透雲霞西望雁門丹岫小,玲瓏侵碧漢南瞻龍首翠峰低」。此外,與木塔齊名的是塔內發現了一批極為珍貴的遼代文物,尤其是遼刻彩印,填補了我國印刷史上的空白。文物中以經卷為數較多,有手抄本,有遼代木版印刷本,有的經卷長達30多米,實屬國內罕見,為研究我國遼代政治、經濟和文化提供了寶貴的實物資料。
保護狀況:
應縣佛宮寺釋迦木塔,歷900多年的風雨侵蝕、地震戰火,至今仍保存完好,除其塔基牢固,結構謹嚴外,歷代不斷維修也是重要原因,特別是新中國成立後,進行了系統的修繕和管理。1953成立了文物保管所,1974年至1981年,國家撥大量專款,調撥優質木材對木塔進行全面搶修,使這座當今世界上保護最完整、結構最奇巧,外形最壯觀的古代高層木塔建築煥然一新,巍然屹立。並以其悠久的歷史、獨特的藝術風格和高超的建築技術,吸引著國內外遊客。 http://ke..com/view/71926.htm
名稱:應縣木塔
地址:大同南行約70公里,應縣城內
應縣木塔 即(佛宮寺釋迦塔)俗稱應縣木塔, 在山西應縣城佛宮寺內。遼清寧二年(1056年)建。塔平面八角形,外觀五層,夾有暗層四級,實為九層。總高67.13米,底層直徑30米。是國內外現存最古老最高大的木結構塔式建築。塔建在4米高的兩層石砌台基上,內外兩槽立柱,構成雙層套筒式結構,柱頭間有欄額和普柏枋,柱腳間有地伏等水平構件,內外槽之間有梁枋相連接,使雙層套筒緊密結合。暗層中用大量斜撐,結構上起圈樑作用,加強木塔結構的整體性。塔建成三百多年至元順帝時,曾經歷大地震七日,仍巍然不動。塔內明層都有塑像,頭層釋迦佛高大肅穆,頂部穹窿藻井給人以天高莫測的感覺。頭層內槽壁面有六尊如來畫像,比例適度,色彩鮮艷,六尊如來頂部兩側的飛天,更是活潑豐滿,神采奕奕,是壁畫中少見的佳作。二層由於八面來光,一主佛、兩位菩薩和兩位脅從排列,姿態生動。三層塑四方佛,面向四方。五層塑釋迦坐像於中央、八大菩薩分坐八方。利用塔心無暗層的高大空間布置塑像,以增強佛像的庄嚴,是建築結構與使用功能設計合理的典範。近年來在整修塑像時,發現一批遼代寫經,刻經和木板套色絹質佛像畫等珍貴文物,在進一步研究遼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