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文檔加密 > 城市社會學pdf

城市社會學pdf

發布時間:2022-02-23 13:57:21

㈠ 求一篇城市社會學論文

論城市生態化與生態城市城鎮建設論文作者:本站 來源:網路 發布時間:2006-9-22 18:34:00 發布人:admin 從人類文明發展史角度看,人類經歷了蒙昧、野蠻而逐步走向文明,從漁獵文明發展到農業文明再發展到現在的工業文明,每一次文明更替都是一次社會革命,促進了社會經濟的大發展、大進步。目前的工業文明雖取得很大成就,但因其固有問題的嚴重化,已經開始走向衰退,當前一種新的文明,作為工業文明的替代力量正在興起,這就是說現在面臨著工業文明向一種新的文明的過渡,這種新文明即為生態文明。人類社會也將從工業社會轉向生態社會,從工業化發展模式轉向生態化發展模式。

生態化發展模式是在工業化發展模式的基礎上發展起來的,是對工業化發展模式的辯證否定,它揚棄了只注重經濟效益不顧人類福利和生態後果的唯經濟的工業化發展模式,轉向兼顧人口、社會、經濟、環境和資源持續發展的,注重復合生態整體效益的發展模式。生態化發展模式是人們對人類進入工業文明以來所走過的道路進行深刻反思的結果。這是人類文明進化的歷史性的重大轉折,是人類改變傳統發展模式和開拓新文明的一個重要的里程碑。

1 城市生態化及其發展對策

在世紀之交,新舊文明轉換之際,我國城市發展面臨兩種選擇。或者走傳統工業化發展道路,生產和生活方式不發生根本改變,最多隻進行適當的調整;或者對傳統發展模式進行根本性變革,探索一條符合中國國情的生態化發展之路。第一種選擇是危險的,"邊發展、邊治理"或"先發展、後治理"使人類"生存危機"無法從根本上解決甚至拖延解決,只會使為之付出的代價越來越大,到最後可供選擇的餘地也愈來愈小。我國應該也必須選擇第二種,盡管我國城市將在發展中面臨更多挑戰。城市走生態化發展道路是實現城市可持續發展,走出"城市病"困境的必然選擇,是提高人居環境質量,維護全球生存與發展的迫切要求,變革勢在必行。

所謂城市生態化簡單地說就是實現城市社會-經濟-自然復合生態系統整體協調而達到一種穩定有序狀態的演進過程。這里"生態化"已不再是單純生物學的含義,而是綜合、整體的概念,蘊含社會、經濟、自然復合生態的內容,城市生態化強調社會、經濟、自然協調發展和整體生態化,即實現人-自然共同演進、和諧發展、共生共榮,它是可持續發展模式。社會生態化表現為人們有自覺的生態意識和環境價值觀,生活質量、人口素質及健康水平與社會進步、經濟發展相適應,有一個保障人人平等、自由、教育、人權和免受暴力的社會環境。經濟生態化表現為採用可持續的生產、消費、交通和住區發展模式,實現清潔生產和文明消費。對經濟增長,不僅重視增長數量,更追求質量的提高,提高資源的再生和綜合利用水平。環境生態化表現為發展以保護自然為基礎,與環境的承載能力相協調,自然環境及其演進過程得到最大限度的保護,合理利用一切自然資源和保護生命支持系統,開發建設活動始終保持在環境承載能力之內。

城市走生態化發展之路標志著城市由傳統的唯經濟開發模式向復合生態開發模式轉變,這意味著一場破舊立新的社會變革,因為它不僅涉及到城市物質環境的生態建設、生態恢復,還涉及到價值觀念、生活方式、政策法規等方面的根本性轉變。我國是發展中國家,綜合國力、科技水平、人口素質、意識觀念與發達國家相比有很大差距,這些因素都將影響到城市生態化發展。底子薄、人口多的國情決定了必須開辟一條非傳統式又非西方化的"中國特色"城市生態化發展之路。以下幾點建議對促進城市生態化發展是重要的。

1.1 加強宣傳教育,普及和提高公眾的生態意識

實現城市生態化發展,首先必須宣傳、普及生態意識,倡導生態價值觀,使公眾特別是領導決策層的觀念轉變過來,樹立人與人、人與自然和諧的生態價值觀。只有改變原有的價值觀,人們的態度和行為才會改變!自覺的生態意識是實現城市生態化發展的關鍵。

1.2 制定行動計劃,實施符合城市生態化發展的政策

城市生態化應作為我國城市今後發展的重要目標和內容,並與《中國21世紀議程》結合起來,把這種思想貫徹到政策、計劃中去。改變以前不符合生態要求的政策、計劃,制定城市各領域、各行業生態化發展的戰略、步驟、目標等,並確定優先發展領域,制定一系列鼓勵政策,加快城市生態化發展步伐,使城市逐步走上生態化發展道路。

1.3 加強生態立法

建立適應城市生態化發展的法規綜合體系,使城市生態化發展法律化、制度化,是保證其戰略、政策順利實施的有效途徑,這樣城市生態化發展得到法律保證,有法可依,對不符合生態化發展的行為採取必要的行政和經濟手段,保證計劃的順利實施。

1.4 設立適應城市生態化發展的職能機構

在城市各機構中可通過聯合設立綜合的、跨部門的生態化發展管理決策機構,組織、協調、監督城市生態化發展戰略的實施。同時也作為城市生態化發展的宣傳、咨詢、交流和推廣中心。

1.5 重視生態技術的開發與應用

凡是破壞生態平衡,導致環境污染、社會異化、經濟非持續發展的技術,都是與生態化發展相違背的,解決的根本出路在於依靠現代科學技術,結合生態學原理創造新的技術形式--生態技術。城市生態化發展必須重視增加科技投入,研製、開發生態技術、生態工藝,積極選擇"適宜技術",推廣生態產業,保證發展過程低(無)污、低(無)廢、低耗,提高資源循環利用率,逐步走上清潔生產、綠色消費之路,是實現城市生態化的基礎。

1.6 重視城市間、區域間的合作

城市僅僅注重自身繁榮,而掠奪外界資源或將污染轉嫁於周邊地區都是與生態化發展背道而馳的。城市間、區域間乃至國家間必須加強合作,建立公平的夥伴關系,技術與資源共享,形成互惠共生的網路系統,城市在發展過程中應承擔相應的義務和責任,確保在其管轄范圍內或在其控制下的活動不致損害其它城市的利益。

2 走向生態城市

2.1 生態城市釋義

城市走生態化發展之路,為城市發展提出了明確的目標--建設生態城市(ecocity)。"生態城市"是在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發起的"人與生物圈(MAB)"計劃研究過程中提出的一個概念。它的內涵隨著社會和科技的發展,不斷得到充實和完善。前蘇聯生態學家楊諾斯基、美國生態學家理查德·瑞傑斯特等國內外學者對生態城市進行了研究〔1,2〕。生態城市現已超越了保護環境即城市建設與環境保持協調的層次,溶合了社會、文化、歷史、經濟等因素,向更加全面的方向發展,體現的是一種廣義的生態觀。

生態城市是城市生態化發展的結果,簡單地說它是社會和諧、經濟高效、生態良性循環的人類住區形式,自然、城、人溶為有機整體,形成互惠共生結構。生態城市的發展目標是實現人-自然的和諧(包含人與人和諧、人與自然和諧、自然系統和諧三方面內容),其中追求自然系統和諧、人與自然和諧,是基礎、條件,實現人與人和諧才是生態城市的目的和根本所在,即生態城市不僅能"供養"自然,而且滿足人類自身進化、發展的需求,達到"人和"。

從生態哲學角度看,生態城市實質是實現人-自然的和諧,這是生態城市價值取向所在,只有人的社會關系和文化意識達到一定水平才能實現。從生態經濟學角度看,生態城市的經濟增長方式是"集約內涵式"的,採用有利於保護自然價值,又有利於創造社會文化價值的"生態技術",建立生態化產業體系,實現物質生產和社會生活的"生態化",太陽能、水電、風能等綠色能源將成為主要能源形式,智力將成為資源的開發方向〔5〕,不可再生的自然資源得到有效保護和循環利用;從生態社會學角度看,生態城市的教育、科技、文化、道德、法律、制度等都將"生態化"。倡導生態價值觀、生態倫理,人們有自覺的生態意識,建立有自覺保護環境、促進人類自身發展的機制,有公正、平等、安全、舒適的社會環境;從城市生態學角度看,生態城市的社會-經濟-自然復合生態系統結構合理、功能穩定,達到動態平衡狀態。它具備良好的生產、生活和還原緩沖功能,具備自組織、自催化的競爭序主導生態城市發生和發展,以及自調節、自抑制的共生序保證生態城市的持續穩定〔6〕。物質流、能量流、信息流高效利用,自然的演進過程也得到保護和發展;從城市規劃學角度看,生態城市空間結構布局合理,基礎設施完善,生態建築廣泛應用,人工環境與自然環境融合,城市景觀成為城市文化的空間構成與表現。從地理空間角度看,生態城市是一城市化區域、城鄉復合體,城與鄉融合、互為一體,這里城與鄉只是分工上的不同,與傳統城市和鄉村對立的二元經濟模式有本質區別;從不同角度來看生態城市,它會有不同的"面目",即從不同側面反映了生態城市的內涵。以上幾方面實際上也不是獨立的,而是相互聯系、交叉的。總之,生態城市包含以下幾方面內容:社會生態化、經濟生態化和自然生態化,社會-經濟-自然復合生態化。自然生態化是基礎,經濟生態化是條件,社會生態化是目的,復合生態化是前提。

2.2 生態城市主要特點

生態城市與傳統城市相比,有本質的不同,主要有以下幾大特點。

p和諧性 生態城市的和諧性,不僅反映在人與自然的關繫上,自然、人共生,人回歸自然、貼近自然,自然融於城市,更重要的是在人與人關繫上。現在人類活動促進了經濟增長,卻沒能實現人類自身的同步發展,生態城市是營造滿足人類自身進化需求的環境,充滿人情味,文化氣息濃郁,擁有強有力的互幫互助的群體,富有生機與活力,生態城市不是一個用自然綠色點綴而僵死的人居環境,而是關心人、陶冶人的"愛的器官",文化是生態城市最重要的功能,文化個性和文化魅力是生態城市的靈魂。這種和諧性是生態城市的核心內容。

p高效性 生態城市一改現代城市"高能耗"、"非循環"的運行機制,提高一切資源的利用效率,物盡其用,地盡其利,人盡其才,各施其能,各得其所,物質、能量得到多層次分級利用,廢棄物循環再生,各行業、各部門之間的共生關系協調。

p持續性 生態城市是以可持續發展思想為指導的,兼顧不同時間、空間,合理配置資源,公平地滿足現代與後代在發展和環境方面的需要,不因眼前的利益而用"掠奪"的方式促進城市暫時的"繁榮",保證其發展的健康、持續、協調。

p整體性 生態城市不是單單追求環境優美,或自身的繁榮,而是兼顧社會、經濟和環境三者的整體效益,不僅重視經濟發展與生態環境協調,更注重對人類生活質量的提高。是在整體協調的新秩序下尋求發展。

p區域性 生態城市作為城鄉統一體,其本身即為一區域概念,是建立區域平衡基礎之上的,而且城市之間是相互聯系、相互制約的,只有平衡協調的區域才有平衡協調的生態城市。生態城市是以人-自然和諧為價值取向的,就廣義而言,要實現這一目標,全球必須加強合作,共享技術與資源,形成互惠共生的網路系統,建立全球生態平衡。廣義的區域觀念就是全球觀念。

2.3 生態城市創建策略

現代城市與生態城市相比,有很大差距,不能因此而認為生態城市是一種盡善盡美、不可實現的理想烏托邦。現代城市到生態城市可能是個很漫長的發展過程,需要好幾代人的努力。美國生態學家Richard Register(1990)提出了"生態結構革命"的倡議,並提出了生態城市建設的十項計劃〔7〕。

普及與提高人們的生態意識;致力於疏浚城市內部、外部物質與能量循環途徑的技術和措施研究,減少不可再生資源的消耗,保護和充分利用可再生資源;
設立生態城市建設的管理部門,完善生態城市建設的管理體制;
對城市進行生態重建(Ecological Rebuilding),力求為居民創造多樣的自由生存空間;
建立和恢復野生生物的生境;
調整和完善城市生態經濟結構;
加強舊城、城市廢棄土地的生態恢復;
建立完善的公共交通系統;
取消汽車補貼政策;
制定政策,鼓勵個人、企業參與生態城市建設。

這十項計劃比較全面地反映了西方國家生態城市建設的熱點和發展趨勢。當然中國城市不可照搬,只有從國情和城市實際出發來尋求適合自身發展的建設生態城市道路。但一些成功經驗應該借鑒的。

建設生態城市可分"三步走",即三個階段:
第一步:起步期(初級階段) 大力宣傳、倡導生態價值觀,喚起人們對生態城市建設的重視,制定行動計劃,建立示範工程,加強能力建設,對社會經濟組織結構、功能進行初步調整,為建設階段作好准備、打下基礎。第二步:建設期(過渡階段)重在逐步調整、改造社會經濟組織結構,提高生活質量,改善環境質量,加強生態重構和生態恢復,增強城市共生能力,進一步增強人的生態意識,使之自覺廣泛參與生態化建設。第三步:成型期(高級階段) 這一階段生態城市並不是處於"靜止"的理想狀態,而是自覺地通過各種技術的、行政的和行為誘導的手段實現其動態平衡、持續發展,自組織、自調節能力強。但若其正負反饋失衡或自我調控失靈也會導致衰敗。

以上三個階段,對於不同城市因其發展水平參差不齊,每一階段的時間跨度也不盡相同。第一步和第二步實際上就是城市生態化發展階段,生態城市則是城市生態化發展的高級境界。可喜的是我國已有不少城市已處於起步階段,但還有很多城市仍在繼續重蹈傳統工業化發展老路。

3 結語

當前無論是大中城市還是小城鎮和鄉村,生態化建設實踐已在我國蓬勃展開。人們越來越意識到城市生態化發展及建設生態城市的重要性和迫切性。

面向新世紀,人類的取向和選擇必然是生態化。城市走生態化發展道路、建設生態城市是歷史發展的必然趨勢。建設生態城市離不開創造性的規劃設計,創造性的規劃設計需要前瞻性的理論指導。開展對生態城市的研究成為城市(規劃)研究的前沿課題。因為傳統的城市規劃價值觀是"反自然"的,與生態城市價值觀是相悖的,有必要在新的生態價值觀指導下對當前城市規劃理論進行根本性變革,系統地研究生態城市理論、原理及其規劃設計方法、手段、技術等一系列問題。城市規劃師、建築師更應該改變觀念,以適應時代發展潮流。

㈡ 3、中國城市社會學發展現狀如何,存在什麼問題

中國正在實施現代化的過程中是以城市為中心的,也是推動社會發展的動力。城市社會問題比過去都要尖銳、復雜嚴重很多。比如說城鎮化的質量問題,老齡化社會問題、人口就業問題、城市貧困差距問題。我國正處在重大轉型發展時期,巨大的社會轉型和日益緊張的人口-資源-生態環境的關系,將會是未來城市社會研究的熱點。

㈢ 城市社會學怎麼樣

首先,這本書很好讀。書中的字里行間顯露出獨特的鄭氏風格,可能是因為該書是同名課程的實錄。但鄭老師上課絕對不會局限於書中的內容,他認為,「書的出版就是講課的死亡」,為了不死,他的課比書本講得更豐富,更刺激,更發散,而且非常注重交流和對話,雖然我們說不過他。 其次,這本書很學術。雖然看起來這本書並非案頭大著,但是書中充滿著扎實的理論、豐富的資料、理性的邏輯,加上作者「雜而不亂」的深厚知識基礎,每一個看上去很隨意的結論都是那麼地擲地有聲。這就是「深入淺出」。 再者,這本書很犀利。幾乎每篇文章都鋒芒畢露,觀點鮮明,甚至顛覆了很多我固有的思維(當然也是因為我自己被蒙蔽得太多了)。作者開篇就講,隨著中國城市化的進程,社會學中農村研究將邊緣化。他說,「你研究農民工,這是發生在城市的,這個是城市社會學的問題了,而不是農村研究的問題。」在談到中國古代城市時,作者說道,中國的封建制結束於秦帝國,其後是帝制,而非封建制。等等等等。 還有,這本書很現實。在內容方面,作者專篇講述農民工、交通、住房、公共空間等現實生活中的問題;在教學方面,作者走的是「帕克路線」。在跨入學界之前,羅伯特·帕克做了多年的記者,他在學術上,帶領學生做大量的參與觀察,堅持做底層和邊緣人的經驗研究,還有就是將生態學和社會學結合起來。個人覺得,鄭老師受帕克影響很深。一般他講一門課不超過5輪,但是城市社會學這門課卻講到了第8輪,他說,主要是「通過這門課敦促和指導同學從事關於城市現象的調查」。他希望同學們能夠從觀察調查中吸收很大的營養。 然而,這本書也很不「循規蹈矩」。作者從城市研究的各個流派入手,不僅講了城市社會學,還講了城市地理學,城市歷史學,甚至還介紹了生態學理論。作者不僅講了城市社會學的核心命題,還涉及到了垃圾政治學、水危機等非常獨特的視野。不過,他自己也認為,從根本上說,城市社會學不是某種理論,而是不斷更新的經驗認識。他強調,要兼愛。 我覺得,這本書對於本科學生來說,是啟發比較大的。拋開學術的具體內容,我對書中點點滴滴透露出的學術態度和「學習何為」的認識,是倍感觸動的。

㈣ 關於帕克的城市社會學理論,急求

以下是我嘔心瀝血苦苦搜羅來的 希望對你有幫助
具體可參照帕克1987年版的城市社會學原書

Park,Robert Ezra (1864~1944)
美國社會學家,芝加哥學派的主要代表人物之一。1864年 2月14日生於美國賓夕法尼亞州魯澤恩郡一個商人家庭。就學於密執安大學,1887年獲哲學學士學位。隨後投身新聞界,熱衷於城市社會問題和貧民階層的調查報道。自1898年起,先後到哈佛大學、海德堡大學深造,師從W.詹姆斯、J.羅伊斯、G.齊美爾等。1904~1905年任哈佛大學哲學助理教授,曾協助黑人領袖B.T.華盛頓研究種族問題。1914~1936年在芝加哥大學社會學系任教。1925年任美國社會學會主席。主要著作有:《社會學導論》(與E.W.伯吉斯合著,1921)、《城市——對都市環境研究的提議》(與伯吉斯和R.D.麥肯齊合著,1925)、《人種與文化》(1950)、《人類社區,城市和人類生態學》(1952)。
帕克認為社會學是一種研究人類行為的自然科學。他在社會學研究上有兩大興趣,即種族和城市。在種族研究中,提出了表示個人間、團體間的密切程度的「社會距離」概念,並探討「種族偏見」與「種族沖突」的關系。他認為,美國社會較其他社會種族偏見小但沖突大,這是因為美國社會開放、進步,黑人不滿意、不順從傳統的不平等秩序。帕克從新聞媒介、商業活動、行政管理三個方面為城市下定義,認為城市是人類文明的一種方式。他對城市的研究主要包括人口、鄰里關系、職業三個方面。他根據社會成員行為上相互作用的方式,把社會發展過程分為四個階段:競爭、沖突、調節、同化。帕克對社會學的貢獻還突出地表現在對社會學人才的培養方面,如E.W.伯吉斯、L.沃思等著名社會學家曾是他的學生。美國社會學家。芝加哥學派的代表人之一。早年就學於密歇根大學 ,1887年獲哲學學士學位 。自1898年起 ,先後到哈佛大學 、海德堡大學深造 。1904~1905年任哈佛大學哲學助理教授,1914~1936年在芝加哥大學社會學系任教 。1925年任美國社會學會主席。帕克認為社會學是一種研究人類行為的自然科學。他主要研究種族和城市問題,在種族研究中 ,提出了表示個人間 、團體間的密切程度的「社會距離」概念,並探討「種族偏見」與「種族沖突」的關系。他認為美國社會較其他社會種族偏見小但沖突大。帕克從新聞媒介、商業活動 、行政管理3個方面為城市下定義 ,認為城市是 人類文明的一種方式。從城市的人口 、鄰里關系 、職業3個方面著手研究 。他根據社會成員行為上相互作用的方式,把社會發展過程分為4個階段 :競爭 、沖突、調節、同化。帕克對社會學的貢獻還突出地表現在對社會學人才的培養方面,E.W.伯吉斯、L.沃克等社會學家曾是他的學生。著有《社會學導論》(合著)、《城市——對都市環境研究的提議》(合著)、《人種與文化》、《人類社區,城市和人類生態學》。

R.E.帕克認為,社區的本質特徵是:①有一個以地域組織起來的人口;②這里的人口或多或少紮根於它所佔用的土地上;③這里的人口的各個分子生活於相互依存的關系之中。帕克關於社區本質特徵的觀點,對社區的研究產生了相當大的影響。

芝加哥學派與社會分析
芝加哥學派在二十世紀初興起,主要由芝加哥大學的R·E·帕克(Robert Ezra Park)、E·伯吉斯(Ernest Burgess)及其它城市社會學家所建立。二十年代帕克和伯吉斯指出五種經常在城市發展中出現的同心圓區域,當中包括被視為最易爆發危機或分崩離析的「轉變中區域」。在四十年代,亨利·麥凱(Henry McKay)和Clifford R. Shaw 聚焦於少年越軌行為(Juvenile Delinqency),發現他們都集中到「轉變中區域」。芝加哥學派採取社會生態學方法研究城市,並認為大部份的貧窮居民都在社會結構和家庭、學校等地方感到挫敗。這造成 社會解體,縮小家庭與學校等社會組織控制行為的能力,與及創造偏差行為的環境誘因。其它學者認為社會-心理因素也有影響。

現在,歷史的聚光燈該將自己的光芒投向羅伯特帕克,這個在1914年已經50歲時才步入芝加哥殿堂的「大器晚成者」。雖然他年近半百才來到芝加哥,但在密執安上大學時,受約翰%26#8226;杜威的影響,已經使他與芝加哥有了某種精神上的聯系。大學畢業以後,帕克的經歷可以分為四個時期:第一階段是1887-1898年的記者生涯,在這11年裡,帕克輾轉於明尼蘇達、底特律、丹佛、紐約和芝加哥這5大新興城市之間,並對城市生活有了獨特的感受;第二階段帕克再返校園,先在哈佛大學後赴德國求學,這期間他不僅在柏林的Friederich-Wilhelm大學成為齊美爾的學生(這也是他一生接受的唯一正規的社會學教育),而且萌生了對社會心理學尤其是集群行為研究的濃厚興趣,1903年帕克憑《群眾與公眾》(Crowd and Public)一文從新康德主義者文德爾班手中獲得博士學位;第三階段帕克再度回到社會之中,1905年他結識了黑人領袖B.T.華盛頓,並與後者密切合作了7年,「逐漸了解了黑人的生活、習俗和狀況」;第四階段,因為托馬斯的熱誠相邀,帕克於1913年來到芝加哥社會學系,為學生開設「美國黑人」的課程。盡管由於社會學系沒有編制,帕克是以神學院教授級講師(professional lecture)的名義進入芝大的,並且在這個幾乎無薪的位置上一待就是九年,但是憑著對城市生活獨一無二的理解,對社會學和社會心理學近乎著迷般的傾心,帕克於1923年升任正教授,並很快成為芝加哥學派的中心人物。
帕克這位後來者在1920年代以後能夠成為芝加哥學派的掌門人,還與這樣一些因素有關:1918年,將他引入芝加哥社會學殿堂的托馬斯因「生活不檢點」而被迫離開了芝加哥;1925年,芝加哥社會學系的創始人斯莫爾退休,1年後去世;也是在1925年,1919年返回芝加哥接替托馬斯的社會心理學教席的埃爾斯沃斯法里斯繼斯莫爾之後成為社會學系主任,不知是否與法里斯的兒子羅伯特%26#8226;法里斯跟隨帕克攻讀博士學位有關,這位新系主任給了帕克更大的發揮自己才華的空間。
有關帕克學術貢獻的文獻稱得上汗牛充棟,2000年90歲高齡的費孝通還為自己的這位老師寫下了整整100頁學術札記(費孝通,2001:133-234)。確實,帕克和托馬斯一樣,是將社會學與社會心理學從「扶手椅」中解放出來,賦予其現實品格的第一批學者。在1921-1931的10年間,帕克指導的博士研究生進行了15項有關城市生活和城市社會問題的研究,其對象包括非法團伙、流浪漢、職業舞女、妓女、吸毒、青少年犯罪以及猶太移民等等。1932年,即在帕克從芝加哥社會學系退休的前一年,這個來到中國北京燕京大學擔任訪問教授的老人,還帶著費孝通「這批小夥子到北京的天橋去參觀『下層社會』」,他希望學生能夠從人們的實際生活中學習社會學。
在帕克留下的為數不多的學術著作中,用費孝通的話來說有兩部是不能不關注的:其一是他與伯吉斯合作寫成的《社會學這門科學的導論》(Introction of the Science of Sociology, 1921),其二是他與伯吉斯、麥肯齊和沃斯合作的《城市》(The City,1925)。在前一部長達1000頁的教科書中,帕克和伯吉斯共選擇了14個主題,其主要內容涉及人類本性、人類生態學(Human Ecology)、人的社會化和集群行為,它規整了1920年代後美國社會學的基本發展方向;而在後一部200多頁的小冊子中,帕克和此時芝加哥社會學的另幾位主將鮮明地提出,城市決不是一種與人類無關的外在物,也不只是住宅區的組合;相反,「它是一種心理狀態,是各種禮俗和傳統構成的整體,……城市已同其居民們的各種重要活動密切地聯系在一起,它是自然的產物,而尤其是人類屬性的產物」。眾所周知,正是在這本著作中,麥肯齊提出了後來流傳盛廣的「同心圓說」,將一個現代都市劃分為中心商業區、過渡區(帕克和伯吉斯都認為,這是各種社會問題的集中地)、工人住宅區、中產階級住宅區和郊區或往返帶(commuters』 zone);也是這本著作連同這些作者的其他文獻,確立了城市社會學的最初地位。
1933年,帕克從中國返回芝加哥不久就退休了。帕克的退休不僅是其個人學術生涯的結束,也象徵著芝加哥學派的衰落。有關芝加哥學派的衰落可以找到的原因有許多:包括美國整個社會背景的變化,在經歷了最初的工業化浪潮之後,美國的移民潮已經回落,城市已經多少變得井然有序,人的邊際性也開始減少;包括社會學力量在其他學校的崛起,比如,由索羅金創辦的哈佛大學社會學系在戰後因帕森斯在理論方面的建樹和塞謬爾使得已經成為中堅力量的布魯默、里斯曼、沃納和休斯陸續離去;還包括美國社會學已經從齊美爾的人道主義和解釋性傳統,轉向高度定量化和統計性的,另外美國社會學家對芝加哥社會學家普遍懷有的社會心理學的興趣也開始下降;最後,造成芝加哥社會學衰落的直接原因是1935年職業社會學家的反叛,這一反叛的標志是創立了另一本雜志《美國社會學評論》(ASR),它結束了芝加哥社會學家對《美國社會學雜志》(AJS)長達31年的統治。盡管在反叛後的1936年,美國社會學協會的大權又重新落到芝加哥學派的埃爾斯沃斯%26#8226;法里斯手中,但芝加哥社會學君臨天下的「霸主」地位已經消失,新的強勢集團正在東部的哈佛大學和哥倫比亞大學浮現。

1921年美國社會學者帕克((R.E. Park)在《社會學導論》一書中提出了Humanecology一詞(曾譯為人文區位學)。1923年美國地理學者巴羅斯(H.H. Barrows)提出人類生態學概念,他在美國地理學者協會會刊上發表了《人類生態學》一文,主張地理學研究的目的不在於考察環境本身的特徵與客觀存在的自然現象,而是研究人類對自然環境的反應,「地理學以弄清自然環境和人類分布、人類活動之間所存在的關系作為目標」,「以人類適應環境的觀點,來觀察這個問題較諸從環境的影響出發為明智」,人是中心論題,宣稱地理學的中心課題是研究特定地區間的「人類生態學」。但當時沒有得到地理學家的支持。1924~1926年美國社會生態學家麥肯齊(Me-Kenzin)嘗試把植物生態和動物生態的概念運用於人類群落的研究,這一新學科被學術界命名為人類生態學,麥肯齊對人類生態學曾下過經典性的定義,即人類在受選擇、分布和對環境適應能力影響下的空間和時間關系。50~60年代以來隨著經濟發展,人口急劇增加,能源危機和環境污染日趨嚴重,生態和環境問題引起生態學家和地理學家的關注。地理學從人地關系論出發再次引伸出人類生態學概念,認為人類生態學以前的人地關系只停留在地理哲學研究階段;而現代的人地關系則注重於人類與環境的相互作用機制和全球生態效應研究。從社會科學角度出發的人類生態學則注重於生態經濟學研究。70年代以來有更多的人類生態學論著問世,逐步形成以現代生態學理論為基礎,以人類經濟活動為中心,以協調人口、資源、環境和社會發展之間相互關系為目標的現代人類生態學。

Robert Ezra Park (February 14, 1864–February 7, 1944) was an American urban sociologist, one of the main founders of the original Chicago School of sociology.

Life
Park was born in Harveyville, Pennsylvania, and grew up in Minnesota. He was ecated at the University of Michigan, where he was taught by the pragmatist philosopher John Dewey. His concern for social issues, and especially issues related to race in the cities, led him to become a journalist in Chicago.

After being a journalist in various U.S. towns 1887-1898, he then studied Psychology and Philosophy for an MA at Harvard 1898-9, being taught by another prominent pragmatist philosopher, William James. After graation, he went to Germany, studying in Berlin, Straßburg (Today Strasbourg, France) and Heidelberg between 1899 and 1903, before returning to the United States. He studied philosophy and sociology in 1899-1900 with Georg Simmel at Berlin, spent a semester in Straßburg 1900, and took his PhD in Philosophy in 1903 at Heidelberg under Wilhelm Windelband (1848-1915) and Alfred Hettner (1859-1941); Dissertation: Masse und Publikum. Eine methodologische und soziologische Untersuchung. He returned to the U.S. in 1903, briefly becoming an assistant in philosophy at Harvard 1904-5.

Park taught at Harvard, until Booker T. Washington invited him to the Tuskegee Institute to work on racial issues in the southern U.S. He joined the Department of Sociology at the University of Chicago in 1914, staying there until his retirement in 1936. He continued teaching until his death, however, at Fisk University. Park died in Nashville, Tennessee at the age of seventy-nine.

"The marginal man...is one whom fate has condemned to live in two societies and in two, not merely different but antagonistic cultures....his mind is the crucible in which two different and refractory cultures may be said to melt and, either wholly or in part, fuse." [Robert E. Park, 1937]

During his lifetime Park became a well-known figure both within and outside the academic world. At various times from 1925 he was president of the American Sociological Association and of the Chicago Urban League, and was a member of the Social Science Research Council.

"Go and sit in the lounges of luxury hotels and on the doorsteps of the flophouses; sit on the Gold Coast settees and on the slum shakedowns; sit in the Orchestra Hall and in the Star and Garter Burlesque. In short go and get the seat of your pants dirty in real research." [Robert Park, 1927]

[edit] Work
Park was influential in developing the theory of assimilation as it pertained to immigrants in the United States. He argued that there were four steps to the Race Relations Cycle in the story of the immigrant. The first step was contact then followed by competition. In the third step each group would accommodate each other. Finally, when this failed, the immigrant group would learn to assimilate. "Park probably contributed more ideas for analysis of racial relations and cultural contacts than any other modern social scientist."[1]

What is more important, this theory of four steps (or four levels), according to its author, may be applied not only to immigration, but also to all other dynamic social processes.

During Park's time at the University of Chicago, its sociology department began to use the city that surrounded it as a sort of research laboratory. His work – together with that of his Chicago colleagues, such as Ernest Burgess, Homer Hoyt, and Louis Wirth – developed into an approach to urban sociology that became known as the Chicago School: "I have been mainly an explorer in three fields: Collective Behavior; Human Ecology; and Race Relations."[1]

"At the University of Chicago, where American sociology became involved more with people than with methodology, Robert Ezra Park developed the idea of a marginal personality (Park & Burgess, 1921). He postulated that the loyalties that bind persons together in primitive societies are in direct proportion to the intensity of the fears and hatreds with which they view other societies. This concept is developed as theories of ethnocentrism and in-group/out-group propensities. Group solidarity correlates to a great extent with animosity toward an out-group." Billie Davis, Marginality in a Pluralistic Society

Park's introction of the term ecology into sociology came via inspiration from one of the founders of ecology, the botanist Eugen Warming,[2] but also from geographers such as J. Paul Goode who developed a first version of human ecology before WW I.[3]

[edit] Bibliography
1903: Masse und Publikum. Eine methodologische und soziologische Untersuchung (Ph.D. thesis) publ. Berlin: Lack & Grunau, 1904
1912: The Man Farthest Down: a Record of Observation and Study in Europe with Booker T Washington, New York: Doubleday
1921: Introction to the Science of Sociology (with Ernest Burgess) Chicago: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1921: Old World Traits Transplanted: the Early Sociology of Culture with Herbert A Miller, & Kenneth Thompson, New York: Harper & Brothers
1922: The Immigrant Press and Its Control New York: Harper & Brothers
1925: The City: Suggestions for the Study of Human Nature in the Urban Environment (with R. D. McKenzie & Ernest Burgess) Chicago: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1928: Human Migration and the Marginal Man, American Journal of Sociology 33: 881-893
1932: The University and the Community of Races Hawaii: University of Hawaii Press
1932: The Pilgrims of Russian-Town The Community of Spiritual Christian Jumpers in America, by Pauline V. Young Ph.D. with an Introction by Robert E. Park, Chicago: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1937: Cultural Conflict and the Marginal Man in Everett V Stonequist, The Marginal Man, Park's Introction, New York: Charles Scribner's Sons
1939: Race relations and the Race Problem; a Definition and an Analysis with Edgar Tristram Thompson, Durham, NC: Duke University Press
1940: Essays in Sociology with C W M Hart, and Talcott Parsons et al., Toronto: University of Toronto Press
1946: An Outline of the Principles of Sociology, with Samuel Smith, New York: Barnes & Noble, Inc
1950: Race and Culture, Glencoe Ill: The Free Press, ISBN 0-02-923780-7
1952: Human Communities: the City and Human Ecology Glencoe, Ill: The Free Press
1955: Societies, Glencoe Ill: The Free Press
1967: On Social Control and Collective Behavior, Chicago: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ISBN 1-135-54381-X
1969: Human Migration and the Marginal Man. in The Classic Essays on the Culture of Cities. Ed. Richard Sennett. New York: Appleton-Century-Crofts, 1969, pp.131-142
1975: The Crowd and the Public and Other Essays, Heritage of Society

[edit] Notes
^ a b Robert E. Park, President 1925 at www2.asanet.org
^ Gaziano, Emanuel (1996) Ecological Metaphors as Scientific Boundary Work: Innovation and Authority in Interwar Sociology and Biology. The American Journal of Sociology 101 (4): 874-907.
^ M., Gross (2004). "Human Geography and Ecological Sociology: The Unfolding of a Human Ecology, 1890 to 1930--and Beyond" (full text). Social Science History 28 (4): 575. doi:10.1215/01455532-28-4-575.

他,是一個當過11年Reporter的Sociologist .
他,雖然是一個Sociologist,但只學過一門社會學Course,老師是Georg Simmel.
他,在德國念了博士,寫了德文Dissertation,也去過澳洲、南非、印度、巴西,還有我們中國。
他,認為The sociologist is very much like the reporter.
他,對社會生活熟悉,能把整個Chicago作為Research Laboratory.
他,曾因為sick and tired of the academic world,而想要get back into the world of men.
他,將Sociology當作The outcome of human communication.
他,說過Science is not knowledge. It is the pursuit of knowledge.

㈤ 什麼是城市社會學

城市社會學是社會學中最早的分支學科之一。主要研究城市的各種社會問題、城市生活方式和社會組織。研究內容包括:人類生態學;城市社區的劃分;城市問題(如失業、住房緊張、環境惡化、種族歧視、階級沖突、貧富不均、犯罪等)對策與規劃;城市化。起源於19世紀末、20世紀初。在城市化國家,城市社會學與任何一門社會學科都有聯系,如犯罪學和異常行為研究主要針對城市治安狀況;人口統計學中很大部分涉及到城市人口遷移過程和農村人口變為城市人口的過程;對社會政策、家庭、老齡化、醫療、社會差別等的研究都與城市社會學有關。
研究內容
1.城市社會的產生,形成和發展規律;
2.城市環境。主要指都市的自然環境,如地域、水源、氣候、綠地、自然資源等,也包括都市的人工環境;
3.城市的社會結構。都市的經濟結構、勞動結構、職業結構、家庭結構以及階級和階層結構等;
4.城市社會組織。大體可分為經濟類,行政類、文化類、政治類、社區類、家庭類以及其他類型的社會組織;
5.城市生活方式。包括都市生活方式的構成要素、特點以及影響都市生活方式變革的社會因素等;
6.城市社會心理。城市社會學很重視都市社會心理的發展變化對都市社會的影響;
7.城市問題。包括社會問題,如城市建設、人口,住宅、交通、治安、環境保護等等。
主要流派
都市社會學經過長期發展,已經分化出許多不同的流派。主要有:
①都市化派。該派認為,都市的主要特點在於角色分化、次屬關系、價值觀的世俗化以及規范秩序解體。他們主要研究與農村生活方式相聯系的社會機制如何被都市取代。
②亞社會派。該派的基本觀點是競爭,把人視為自然界的組成部分,認為人類在生物亞社會的壓力和動力下被迫作出種種反應,人類行為就是這種亞社會壓力和動力共同作用的結果。
③生存學派。該派主要研究居民如何組織自己以保證人類生存的需要。他們認為,都市化是居民創造出來的,用以容納大量居民的組織形式;都市化的進程直接取決於生存活動的分工程度,分工又取決於社會技術發展水平。
④經濟學派。該派主要從經濟角度分析都市化和都市社會問題,認為都市化是市場和經濟活動的重新組合,原來單一的第一產業逐漸派生出第二、第三產業;與此同時,整個社會,特別是都市的社會組織也隨之變化。
⑤環境學派。該派認為,都市表現了人類在生存斗爭中的適應性,都市問題基本上是由於都市生活背離了人性的尺度和大自然環境,工業都市破壞了人與自然的和諧關系,都市污染正威脅人類生存。他們主張徹底改造都市結構,以達到與自然和諧一致的目的,並且提出了許多都市規劃和都市改造的意見。
⑥技術學派。該派主要從技術角度研究都市位置、都市間的相互依賴關系、都市人口和經濟活動的空間模式。他們往往忽視非技術因素對都市化的影響。
⑦價值學派。該派強調非經濟的、非技術的價值觀對都市結構和土地使用模式的影響,認為社會文化制度對都市模式具有重要的作用,居民價值觀和感情上的差別造成都市的差別。
⑧權力學派。該派主要研究都市中各個利益集團之間的競爭能力,權力在都市規劃中所起的作用。以上各種流派的觀點也常相互影響,相互滲透。

㈥ 國內城市社會學區別於國外社會學的特色是什麼

摘要 您好,您的問題我已經看到了,正在整理答案,請稍等一會兒哦~

㈦ 中國城市社會學與國外城市社會學的區別

咨詢記錄 · 回答於2021-03-28

㈧ 城市社會學的研究內容

城市社會學是社會學中最早的分支學科之一。社會學的芝加哥學派。主要研究城市的各種社會問題、城市生活方式和社會組織。研究內容包括:①人類生態學;②城市社區的劃分;③城市問題對策與規劃;④城市化。起源於19世紀末、20世紀初。在城市化國家,城市社會學與任何一門社會學科都有聯系,如犯罪學和異常行為研究主要針對城市治安狀況;人口統計學中很大部分涉及到城市人口遷移過程和農村人口變為城市人口的過程;對社會政策、家庭、老齡化、醫療、社會差別等的研究都與城市社會學有關。

㈨ 城市社會學怎麼樣啊,好過么

城市社會學是社會學中最早的分支學科之一。

城市社會學,又稱都市社會學,以城市的區位、社會結構、社會組織、生活方式、社會心理、社會問題和社會發展規律等為主要研究對象的一門學科。

城市社會學專業就業方向分析

1、專業的調查公司。包括媒體調查公司和市場調查公司,例如央視零點調查公司。

2、文秘和咨詢方面的工作。目前咨詢公司很多,需要社會學方面的人才。

3、雜志,電台、電視台等傳媒方面的記者、編輯和策劃的工作。

4、應聘國內外的NPO、NGO組織。目前國外此類組織越來越多地在中國設立分支機構,包括中國兒童村、環保組織等。

5、公務員。各級黨委城市主管部門、組織部門、宣傳部門、人事部門、民政部門;各街道辦事處、社區居委會;有意於從事社會工作的社會各界精英人士。政府機關,事業單位,媒體,企業管理人員等。

閱讀全文

與城市社會學pdf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下班之後的程序員 瀏覽:69
檢測支持ssl加密演算法 瀏覽:340
衢州發布新聞什麼APP 瀏覽:82
中國移動長沙dns伺服器地址 瀏覽:249
wifi密碼加密了怎麼破解嗎 瀏覽:596
linux命令cpu使用率 瀏覽:67
linux實用命令 瀏覽:238
傳奇引擎修改在線時間命令 瀏覽:109
php取域名中間 瀏覽:897
cad命令欄太小 瀏覽:830
php開發環境搭建eclipse 瀏覽:480
qt文件夾名稱大全 瀏覽:212
金山雲伺服器架構 瀏覽:230
安卓系統筆記本怎麼切換系統 瀏覽:618
u盤加密快2個小時還沒有搞完 瀏覽:93
小米有品商家版app叫什麼 瀏覽:94
行命令調用 瀏覽:436
菜鳥裹裹員用什麼app 瀏覽:273
窮查理寶典pdf下載 瀏覽:514
csgo您已被禁用此伺服器怎麼辦 瀏覽:3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