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求《讀者 2012.17》的幾篇文章
如果你體驗了20年前的日本大家都認為不可能的事,往往是情理之中的事情。20年前,不光日本人,就連中國人也不會想到日本會失去以後的二十年。
當時的日本旭日東升,有凌駕美國的勢頭。感到不安的美國人走到街頭抵制日貨,用錘頭砸爛日本家電。有一本美國人寫的名為《日本作為世界第一》的書風靡全球,尤其在日本銷量特大,著實地讓日本老百姓飄飄然了一陣子。
我永遠也忘不了當時房價居高不下的理論,那就是「土地不能生產」,意思說它只會越來越少,也就變相說它會越來越貴。很多人現在還在為當時的投資埋單,因為他們恐懼將來更買不起房子,就硬著頭皮貸款買房,而那一刻正是最泡沫的幾年裡的一刻。
我也忘不了日本政府刺激經濟的常用手段,那就是「加大公共投資」。GDP成長率稍微下降了,人們首先想到的是政府,是公共投資。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都高興,利益鏈上的公司和個人也高興,大家都說應該修路,他們都個默認一個前提:人口會不斷增加,經濟也會持續增長。
最火的時候,我的日本同學都買了股票,很多主婦都成了投資名人。到了1989年,東證股指在接近4萬日元後,就開始跌跌不休,每況愈下,一時返回2萬多點之後,再也無利返回2萬大關。
我國2007上證股指達到6千多點時,股民也是一片瘋狂,學生上課炒股,退休大媽排隊買基金。後來股市一泄千丈,一時返回3千以上後,再也難碰3千大關了。用倍數算算,你會發現這些拐點數據相似的多麼驚人。
不動產又怎樣了呢?當時的日本人見了外國人就嘆氣,說我們日本人拚命勞動讓經濟復甦了,可是我們的老百姓卻沒地方住了。他們也想了很多壓制房價的政策,也蓋了好多公共房,連我都住過呢。不過最後房價還是被房價自己壓垮了,尤其是那些地方城市和大城市的郊區,如今房價是當時十分之一也不算稀罕。
我岳母當時就因扛不住壓力,為了我妻子的將來,在福岡買了塊地,現在那塊地長滿了雜草,恐怕白給都沒人要。日本實際上從90年代就開始了人口減少,現在老齡化已經非常嚴重。年紀大的人不喜歡不方便的郊區,寧肯擁擠點,也願住在市內,醫院近,購物方便。房間少點,更便於清掃打點。過去繁榮嘈雜的郊區小區,現在都成了鬼城,只剩下些沒有去處的老人。
我們再看看汽車。我在北海道大學讀書時,正是日本泡沫經濟加深加重的幾年。家庭富裕的大學生們開始有車,和女朋友約會時有車是非常光彩的事。很多年輕人都省吃儉用攢錢買車,車是當時年輕人談話的焦點之一。周末你能常能看到一邊吃方便麵一邊擦車的年輕人。
可現在的日本呢,很少有人把車當做顯示身份的道具,只是當做移動工具,很多情侶們寧肯坐公交出遊,省心省力,更有情致。也許在我們看來他們缺乏熱情,老成愛靜,但我們中國的年輕人真的活得舒服嗎?他們是不是為了很多不必要的攀比而活得很累?
很多人以為日本產品原來就是安全精細,其實不然,20年前日本也很不規范。撕不破的包裝袋,噴射果汁的包裝盒,我都記憶猶新。我記得有一次去一個食品公司,那裡的職員就告訴我他從不吃自己公司生產的東西,因為他知道用料和生產過程。
我不認為當時的日本食品質量就和現在的我國一樣,但起碼是現在的日本不可想像的。日本是一個不斷改良的國家,也是消費者輿論非常給力的國家。當發現某個企業作假或摻入不當成分時,這個企業必須及時向消費者道歉,賠償損失,並保證今後不再發生同類問題,不然這個企業必死無疑。因為它的產品再也無人問津,代理商也不會將其放到貨架上。
北海道的「雪印」公司,是日本最有歷史和影響的食品公司之一,比我們的某個奶製品公司有名多了。就是因為一個產品在生產過程中混進了毒菌,而且處理不當引起民憤,就破產了。盡管看起來好好的一個老牌企業就為一件事倒產有點可惜,但是對整個產業卻起到了最好的示範作用。盡管倒產了一個公司,但一個產業得救了,老百姓的健康得救了,一個國家的形象也得救了。
有人說,不讓作假公司倒產是為了維護國家利益,因為國家是大股東,我不知是真是假。但是無論誰持有這樣的公司,都應該讓其倒閉,為了我們自己,為了我們的後代,也為了我們的國家。
告別高速成長之後,日本已經走過了20多個年頭,這期間日本產生了很多問題,經濟成長率一直很低,為此有人說這20年是日本失去了的20年。但是這20年又是日本走向成熟,走向精細的20年。當今我們為之誘惑的產品和服務,都是經過這20年的進化而產生的,你說我們能說他們失去了20年嗎?
我通過自己的經營和生活體驗覺得,我們現在的處境和20年前的日本相似的地方太多了。我國今後的20年如何發展,我不得而知,但吸收日本的經驗是讓我們20年後活得更好的捷徑。如果你體驗了20年前的日本,你會對此深信不疑。
急診室手記
醫學院當了5年老師後,我又去報考研究生,因為想做醫生。
為啥想做醫生?我去醫院實習還是在20世紀80年代,看到很多人在受病痛之苦,而醫生可以解除病人的痛苦,我覺得醫生這個職業很神聖。
幾年後我研究生畢業,如願進了杭州一家三甲醫院做了一名血液科醫生。為了把做醫生的底子夯實,我又讀了博士,專攻血液學。後來醫院調我進入急診科當科室主任。
在急診科做得辛苦,但得到了不少肯定,獲得了「杭州市十佳醫衛青年」「杭州市五四青年獎章」「浙江省優秀青年衛士」……不好意思說了,其實我很簡單,只想做個好醫生。
能救命,救不了心
急診室只有幾百平方米大,在這里,生死逆轉有時只是瞬間之事,這里上演著生離死別,發生的事情無奇不有,大悲或大喜都直面人性,照出的是大社會的縮影。
有一天計程車送來一個心腦血管發生意外、呼吸心跳停止的老人。陪老人一起來的是他的老妻。我們這邊忙著打通氣道,胸外按壓,開通輸液管道,緊張搶救,老妻在一邊提要求,要求我們救活的同時還要保證患者能照常工作。當時我們就想,從來沒見過誰在這樣性命攸關的時候,提出這樣的要求。
這對老人都是高級工程師,男的退休後一直在工作,70多歲了,一天都沒有休息過。事發這天早晨,他和往常一樣出門,剛走到大門口就感到胸悶氣急,還沒走回家就跌倒了。
老人經搶救,生命體征基本穩定,但意識不清。第二天,他們的女兒從上海被叫了回來,她對我們說,她要上班,無法照顧父親。老太太也對我們說,「要我照顧他,我吃不消。」
我們不曉得她們是啥意思,就對她們說,老人暫時病情穩定,但需要住院。而老太太提出,要拔除各種搶救的插管。像這樣家屬決然地放棄一個70多歲的老人的情況,還是很少見到的。這或許和觀念有關,我無可非議。
但接下來老太太說的話讓我驚愕。「他這樣子活著,他痛苦,我也痛苦。再說,他不能工作了,那不是沒用了嗎?」
在親人眼中,他活著的價值只是為了工作,我為患者感到悲哀。
人真的不一樣啊。有一位老婆婆,每年都會陪著老伴來看急診。老伴現在80多歲了,16年前中風,從此長期癱瘓在床,整個人佝僂成一團,不會說話,沒有意識,大小便失禁,不會吃飯,得把食物磨成糊狀,靠一根胃管打進去。
老婆婆服侍了16年,怕他長期導尿引起感染,為他手工縫制了尿兜,布帶是軟軟的,不會弄痛他,也不會弄臟身子。在她眼中,老頭只是不會說話,他心裡什麼都曉得的。
家裡有好吃的,每次她都想讓他嘗嘗味道。老婆婆說,做人體會的就是這一日三餐的甜酸苦辣。她喂他的時候總是說:「吃吃看,吃吃看!」她以為人間時鮮,老頭總能咂出個味道。然而,老頭多半無法下咽,嗆到肺里,輕則嗆一下過去了,重則成吸入性肺炎,送到醫院搶救。
每次我們和老婆婆說,以後不要從嘴裡餵食了,老婆婆總是念叨:「他年輕的時候蠻苦的,兒女剛剛出息,我們的日子才好起來,他就得了這個病。」
老婆婆和老伴的故事還在繼續,這樣的夫妻感情,恐怕現在的人是學不來了。
人啊,就是不一樣,命在不同的人心中的分量也是不一樣的。做醫生的,能救命,但救不了心。
生命之輕
生命沒有回頭路。醫學再進步,生老病死有其自然法則,不是醫生本事大就一定能救回來的。有的病人一輩子就看了一次病,病歷冊上就只有一頁,這一頁卻是死亡記錄。若能把生命留住,還有什麼比這個更讓人自豪的?
3年前的一個大熱天,救護車送來時,病人已經沒有呼吸和心跳了。隨車醫生說,他們到達時就已經沒有生命體征了。對於這樣的病人,我們通常還是要進行搶救的,不為別的,為了那百分之一或更少的存活希望,也為了道義。
這個安徽小夥子,經過40分鍾的心肺復甦,恢復了心跳,也有了微弱的呼吸。啥叫心肺復甦?就是不間斷地胸腔外按壓,配合高級生命支持和機械通氣。尤其是胸腔外按壓,一個年輕力壯的醫生15分鍾下來就會渾身汗濕。按壓的力量不能太重,又不能太輕,過重肋骨會被壓斷,太輕,心臟跳不起來。
晚上,我們3個醫生和3個護士通宵守護。後半夜小夥子又是兩次呼吸、心跳突然停止,都被我們及時救了回來。他年輕,我們抱著很大的希望。整整一個晚上,我們都不敢大意,因為監護儀上的呼吸曲線一直不穩,時有時無,總讓我們不踏實。
第二天早上9點,已經過去了整整15個小時,就在看似穩定的時候,小夥子的呼吸和心跳突然又停止了,這次不管我們怎樣搶救,他的心臟都沒能再跳起來。
看著聲嘶力竭的家屬,再看看我們疲憊不堪的醫生和護士,我只感到心酸,眼淚就要滴下來。這在我身上是很少發生的,有委屈的成分,因為我們所有的勞累和付出沒有一丁點兒的回報,那條命輕飄飄地走遠了。
這些生命雖然在病歷冊上只留有一頁,但是在我心裡卻留下了極深的烙印。
記得一位科學家說過,「醫學是沒有真理的科學」。我會思考留在我心裡的那些揮之不去的病例,希望找到更個體化、更合適的辦法,比如搶救方案、用葯的劑量等等細節,如果再大膽些,是否可以挽回他們的生命?
醫生必須冷靜、理智
有人說醫生鐵石心腸,他們哪裡曉得,感情用事,是做醫生的大忌。面對突然颳起的12級台風,醫生就是風眼中的那個將軍,必須冷靜、理智。
救護車送來的,大都是命懸一線的病人,生死就在一瞬間。病人往往言語困難,我們肉眼所見僅是表面症狀,我們必須通過表象,抽絲剝繭。有時留給醫生的就只有10秒20秒的思考時間,醫生要在極短的時間內做出一個相對准確的初步診斷,進行應急處理。
此時,我們通常面無表情,內心卻風起雲涌。
這個病人只有36歲,是從貴州出來打工的,他曉得自己不行了,前一天就打電話通知家裡,讓設好靈堂等他回去。
第二天一早,車票還沒來得及去買,這邊人就沒了氣。救護車送來,稍作檢查後我們就確診病人是重症肺結核引起呼吸衰竭。我們當場為他做了氣管切開術,插管,建立靜脈通路,穩定生命體征,穩定血壓,迅速補液,並速請相關科室醫生會診,迅速制訂治療方案,24小時監護。
從我們開始搶救,他老婆就一直跪在那裡。
他們有兩個兒子,大的10歲,小的鬧著玩時被人推入池塘淹死了。因為傷心,夫妻倆就離開家鄉出來打工。打工大多是干體力活,男的有病,找工作就相當困難,輾轉多個城市,最後到達杭州,在杭州也沒有找到工作,病卻越來越重,身上只剩下40元錢。
面對這樣的病人,我們每個人心裡都很沉重,醫療費用和重危病情把這個家庭壓得抬不起頭來。我和同事說,一定要想辦法救活他,至少要讓他活著回家。
到第三天,不要說治療費用,他們連吃飯都成了問題。先是我們護士長從自己家裡帶吃的給他們,但總不是長久之計,我們商量後決定在科室里發動捐款。像這種捐款對我們來說是常有的事,沒有一個人會覺得不妥當。後來捐款范圍擴大到整個醫院,再後來通過媒體,社會上也有人來捐款。
病人家屬拿到錢後,如數交給醫院作為治療費用。他們的朴實讓我感動,因為我們碰到過這樣的事,有的人拿到捐款就馬上裝進自己的口袋,醫療費用能拖則拖。
12天後,病人的氣管插管順利拔掉,能夠進食了,精神也明顯好轉。到出院結算時,除去醫療費用,還剩下1萬多元錢他們可以帶回家。這讓我稍稍感到寬慰。
第15天,我讓同事幫他們買了回貴州的車票,還買了路上吃的點心,送他們上了火車。
但是我曉得這個病人的未來是不好的,如果沒有錢做後續治療,回去就是等死。
這輩子,我能救回多少條命
前年的一天,我在家剛吃過晚飯,手機響了,要我趕快去醫院,說是狀況比較疑難。這里插一句,我們急診室全體醫生護士都一樣,手機是全天候開機,一個電話,沒有二話,立即趕到醫院參與急救,不管是前半夜還是後半夜,第二天還要照常上班,一直都這樣。家裡的事就全部交給妻子了,她是眼科醫生,對我還是理解的。
趕到科里,發現搶救床上沒有病人。一問,病人好端端地坐著,一位70多歲的老人,精神狀態尚可,問他,也沒有什麼不舒服。
我一看,他的嘴唇很紫,不是一般的紫。應該是嚴重缺氧,氧飽和度檢測只有90%不到。如果這種低氧血症的狀態持續下去,將引起全身缺氧、多臟器衰竭,導致死亡。
醫生已經在給他吸氧了,但是血氧飽和度絲毫沒有改善,這可不是兒戲。好端端一條命說走就走,我們見得多了。
原因不明,醫生不敢用葯。對症的葯物是有的,但葯物本身就有毒性,如果用得不對路,對病人不僅無效,反而會雪上加霜。
醫生一遍遍追問都沒有找到病因。根據經驗,老人應該是亞硝酸鹽中毒,毒物一般都來自食物,比如,腌過的、發霉的東西都可能造成食物中毒。但是老人和老伴都矢口否認進食過這類食物。
追問無果,我開始翻看老人的病歷,一頁頁看過去,發現老人上半年去外科看過膽囊炎,病歷上顯示,老人拒絕開刀,改服中葯。我心裡一動,問老人,葯方當中是否有需要分開服用的中葯?老人想了一下,說有的,有一包分開包的白色的粉需要沖服。「是什麼?」「硝石。」「就是它!」我叫了出來。
我對一邊的醫生護士說,所有的監護撤除,亞甲藍靜脈推注,15分鍾後,老人就可以回家了。
一切如我所料,推注葯物後,氧飽和度很快升到100%,老人的唇色恢復正常。我們的年輕醫生和護士說:「主任,你好牛啊!」其實,我是中醫出身,聽到老人服用中葯時,我就想到了硝石,這是中醫治療膽囊炎常用的一味葯。硝石的成分是火硝,亞硝酸鹽含量極高,完全可能引起中毒。
那天我站在科室門口,目送這對老人走出醫院,有種平靜的滿足感,那個念頭又出現在我的心中:這輩子,我能救回多少條命?
依然想做個好醫生
我們急診科的醫生,每天和心腦血管病、墜落傷、刀傷、外傷、溺水、服毒自殺的人打交道。那些常人眼中極其敏感的事物我們雖已司空見慣,但它們對我們內心的負面影響還是有的。
我們大都睡眠不好,但是我們連吃安眠葯都要看時間,不是隨便就可以吃的,比如後半夜要值班,前半夜敢吃嗎?不敢的。
現在的醫療環境大家都曉得,醫患關系緊張,來自社會上的各種各樣的因素太多,並不是醫生單方面造成的,有其社會根源。尤其是醫患之間的信任危機,阻礙了醫生在對患者治療上的創新,我們必須隨時和家屬溝通,反復征詢意見,從某種角度來說,我們失去了搶救病人應有的主動。
我們曾經救過一個病人,冠心病,大面積心肌梗死。送來時,那口氣眼看著沒有了,但是被救了回來。接下來必須盡快做支架植入手術,而病人家屬就是不信任我們,要求轉院。
後來到了省級醫院,手術成功後,病人給醫生送去錦旗。醫生對他們說,我們手術成功,是多虧了前面那家醫院的急救,他們的心肺復甦蠻成功的,才有機會讓我們做手術,你們還是去謝謝那家醫院的醫生吧。後來病人果然來了,送來錦旗時說了這番話。
有時,我真的很想對病人家屬說,無論社會上對醫生怎麼看,無論有什麼傳言,在整個醫生群體中,好的醫生一定是佔大多數的。哪個醫生不想把病人治好?治好病幾乎是每個醫生的終極願望。我曉得在當下說這些或許沒有人願意聽,但這是真話。尤其在搶救病人時,病人及家屬更應該和醫生站在一起,相信醫生,這樣對病人好,對醫生也好。
醫生的辛苦忙碌是大家都曉得的,暫且放開不說,我不喜歡訴苦,因為作為一個醫生,對某些東西必須有承受能力。
做醫生難,做好醫生更難。但只要每天能把病人從死亡線上拉回來,那種成就感足以支撐我繼續做醫生,而且是做一個好醫生。
你並不特別
波士頓韋爾斯利高中教師小戴維·麥卡洛的畢業致辭:你並不特別
畢業典禮是生命中重要的儀式性開端,有其自身的影響並具有非常恰當的象徵意義。此時此刻,我們面臨著均等的機會。這一點很重要。這說明了一些問題。
你們的畢業禮服肥肥大大,款式統一,只有一個號碼。無論男還是女,高還是矮,優等生還是差生,你們會注意到,你們每個人穿得都一模一樣。還有你們的畢業證書,除了名字之外,也都是完全一樣的。
這一切本就應該如此,因為你們中沒有人是特別的。
你並不特別。你並不與眾不同。
可以看到的證據無處不在。在全國各地,現在至少有320萬名中學生即將從超過3.7萬所中學畢業。就算你是百萬里挑一的人才,但地球上有68億人口,這就意味著有將近7000人與你一樣。你們看,如果每個人都是特別的,那麼便沒有人特別了。我們美國人近來變得更加熱愛贊美,而非真正的成就,這對我們是有害的。
這是一種傳染病——在其傳播過程中,就連我們所珍視的、歷史悠久的威爾斯利中學也沒能倖免……在全國3.7萬所中學里,威爾斯利中學是最好之一……在這里,「良好」已經不夠好了,B檔是過去的C檔,中學水平的課程被稱為大學預修課程。我希望你們注意我剛才用了「最好的之一」這個說法,我說「最好的之一」可以讓我們的自我感覺更加良好,可以讓我們沉浸在這種唾手可得的小榮譽所帶來的喜悅中,盡管這種榮譽是含糊和無法確證的。然而,這種說法不符合邏輯。根據定義,最好的只能有一個。你是就是,不是就不是。
如果說,你們在本校讀書的日子裡學到了什麼東西的話,我希望你們了解到,接受教育是應當為了獲得學習的樂趣,而不是物質上的聽得。我希望你們也了解到,智慧是快樂的主要組成部分。我還希望你們學有所成,從而認為到你們現在知道的是多麼少,因為今天只是開始。未來的道路才是關鍵。
在你們畢業之際,在你們各奔東西之前,我勸你們在做任何事的時候都只是因為你熱愛它,並相信它很重要。要抵制住沾沾自喜的輕松舒適、物質主義的浮華誘惑和自鳴得意的迷幻麻痹。
要多看書……保持閱讀的習慣……把閱讀當作一個關乎原則的問題,一個關乎自尊的問題。把閱讀作為滋養生命的精神糧食。培養和維護一種道德情懷,並且要顯示出展現這種情懷的品性。要有遠大夢想。要努力工作。要獨立思考。全心全意地去愛你所愛的每件事、每個人。在這么做時,請保持緊迫感,因為時間在一分一秒地流逝。
與贊美的本來面貌一樣,充實生活是一種結果,一種令人愉悅的副產品。當你在思考更重要的事情時,生活自然會充實起來。爬山不是為了插上旗幟,而是為了迎接挑戰,享受空氣和欣賞風景。爬上去,你們就會看到世界,而不是讓世界看到你。
行使自由的意志,發揮創造性的獨立思考能力,不是為了它們將給你帶來的滿足,而是為了他人的福祉。然後,你們也會發現人類經驗中的那個偉大並且奇妙的事實:無私是我們能夠為自己做的最棒的事。接著,生命中最快樂的事便會隨之而來,前提是你認識到你並不特別。
因為每個人都是特別的。
只找到這幾篇,望採納o(∩_∩)o
B. 2010心肺復甦指南(中文版)
《2010`AHA CPR&ECC 指南》新亮點
《2010`心肺復甦與心血管急救指南》已經公開發表,該指南框架結構與《2005`心肺復甦與心血管急救指南》基本相似。
經過五年的應用實施,有相應的調整!
幾個最主要變化是:
1.生存鏈:由2005年的四早生存鏈改為五個鏈環:
(1)盡早識別與激活EMSS;
(2)盡早實施CPR:強調胸外心臟按壓,對未經培訓的普通目擊者,鼓勵急救人員電話指導下僅做胸外按壓的CPR;
(3)快速除顫:如有指征應快速除顫;
(4)有效的高級生命支持(ALS);
(5)綜合的心臟驟停後處理。
2.幾個數字的變化:
(1)胸外按壓頻率由2005年的100次/分改為「至少100次/分」
(2)按壓深度由2005年的4-5cm改為「至少5cm」
(3)人工呼吸頻率不變、按壓與呼吸比不變
(4)強烈建議普通施救者僅做胸外按壓的CPR,弱化人工呼吸的作用,對普通目擊者要求對ABC改變為「CAB」即胸外按壓、氣道和呼吸
(5)除顫能量不變,但更強調CPR
(6)腎上腺素用法用量不變,不推薦對心臟停搏或PEA者常規使用阿托品
(7)維持ROSC的血氧飽和度在94%-98%
(8)血糖超過10mmol/L即應控制,但強調應避免低血糖
(9)強化按壓的重要性,按壓間斷時間不超過5s
3.整合修改了BLS和ACLS程序圖
2010新亮點:《2010`心肺復甦&心血管急救指南》
《2010`AHA CPR&ECC指南》
《2010`AHA CPR&ECC指南》
成人CPR操作主要變化如下:
突出強調高質量的胸外按壓
保證胸外按壓的頻率和深度,
最大限度地減少中斷,
避免過度通氣,
保證胸廓完全回彈
提高搶救成功率的主要因素
1、將重點繼續放在高質量的CPR上
2、按壓頻率至少100次/分(區別於大約100次/分)
3、胸骨下陷深度至少5 ㎝
4、按壓後保證胸骨完全回彈
5、胸外按壓時最大限度地減少中斷
6、避免過度通氣
CPR操作順序的變化:A-B-C→→C-A-B
★2010(新):C-A-B
即:C胸外按壓→A開放氣道→B人工呼吸
●2005(舊):A-B-C
即:A開放氣道→B人工呼吸→C胸外按壓
生存鏈的變化
★2010(新):
1、立即識別心臟驟停,激活急救系統
2、盡早實施CPR,突出胸外按壓
3、快速除顫
4、有效地高級生命支持
5、綜合的心臟驟停後治療
●2005(舊):
1、早期識別,激活EMSS
2、早期CPR
3、早期除顫
4、早期高級生命支持(ACLS)
應及時識別無反應徵象,立即呼激活應急救援系統。
如無呼吸,應立即進行胸外按壓。
★2010(新):
胸外按壓先於通氣
●2005(舊):
成人心肺復甦,首先開放氣道,檢查是否有正常呼吸,2次通氣後再做30次胸外按壓,如此循環
原因:
1、胸外按壓能夠向心臟和腦提供重要的血流量,研究表明,心臟驟停時,患者經過搶救的生存率要比那些未作CPR的高。
2、動物數據表明,延誤胸外按壓會減少生存率,所以被延誤的情況應最小化。
3、胸外按壓不受體位的影響,可以即時進行,而定位頭部和進行嘴對嘴呼吸都需要花費時間。
4、在雙人搶救時,C-A-B的優勢更突出,在第一個搶救者進行胸外按壓的同時,第二個搶救者施行開放氣道。在開始做人工呼吸時,第一個30次胸外按壓也就結束了。
5、不管是單人還是多人搶救,以胸外按壓開始CPR不會推遲進行人工呼吸這點應該明確。
強調胸外按壓的重要性
★2010(新):
明確:如果旁觀者沒有經過心肺復甦術培訓,可以提供只有胸外按壓的CPR。
即「用力按,快速按」,在胸部中心按壓,直至受害者被專業搶救者接管。
訓練有素的救援人員,應該至少為被救者提供胸外按壓。
另外,如果能夠執行人工呼吸,按壓和呼吸比例按照30:2進行。
在到達搶救室前,搶救者應持續實施CPR
●2005(舊):
沒有區別搶救者是否受過培訓。
僅建議旁觀者可以在指導下行胸外按壓。
原因:
對於未受過培訓的搶救者來說,通過電話,就可實行僅有胸外按壓的CPR。
然而,經過訓練的救援人員,還是應該胸外按壓和通氣同時進行。
取消「一聽二看三感覺」
★2010(新):
CPR中不再有「一聽二看三感覺」。
30次胸外按壓後,單人搶救者開放被救者的氣道,並給予2次通氣。
●2005(舊):
開放氣道實施時CPR的前提。
氣道開放後,通過「一聽二看三感覺」來評估呼吸。
評估沒有呼吸心跳後,在進行胸外按壓!
原因:
按照心肺復甦術中C-A-B的順序,對於沒有意識,呼吸或不能正常呼吸的成人,應首先給予胸外按壓。
因此,呼吸作為心臟驟停後簡要檢查的一部分,應放在胸外按壓,開放氣道,2次通氣之後
胸外按壓頻率:至少100次/分
★2010(新):
以每分鍾至少100次的頻率,進行胸外按壓。 ≥100次/分
●2005(舊):
以每分鍾100次的頻率,進行胸外按壓 =100次/分
原因:
按壓次數,中斷時間,決定了胸外按壓的頻率。
這也是影響正常循環和神經功能的重要因素。
在大多數研究中,胸外按壓次數與存活率成正比。
作為CPR組成的重要部分,胸外按壓不僅要把重點放在按壓頻率上,也要盡量縮短中斷時間。
按壓不足或頻繁中斷將會使每分鍾的按壓次數減少。
胸外按壓的深度:至少5 ㎝ ≥5cm
★2010(新):
成人胸骨下陷的深度至少 5㎝ ≥5cm
●2005(舊):
成人胸骨下陷的深度 4㎝-5 ㎝ 4-5cm
原因:
胸外按壓通過擠壓心臟增加的血流量,可以為腦和心臟提供氧和能量。
盡管建議按壓時要用力按,快速按,從幾年來的實際操作情況看,多數搶救者按壓深度還是不夠。
此外,現有科學表明,按壓深度至少5 ㎝時比4 ㎝更有效。
介於這個原因,2010AHA規定了CPR和ECC胸外按壓時的最小深度。
具體可以搜索:2010美國心臟協會心肺復甦及心血管急救指南 官方簡體中文版.PDF
網路醫療團《醫生工會》感謝你的熱情與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