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文檔加密 > 鏈路加密和端到端特點

鏈路加密和端到端特點

發布時間:2022-02-24 11:41:26

A. .網路加密常用的方法有鏈路加密,節點加密和( )

網路加密常用的方法有鏈路加密、端點加密和節點加密三種。
鏈路加密的目的是保護網路節點之間的鏈路信息安全;
端-端加密的目的是對源端用戶到目的端用戶的數據提供保護;
節點加密的目的是對源節點到目的節點之間的傳輸鏈路提供保護

B. 鏈路加密的優點有哪些

鏈路加密的優點:密文在該裝置中被解密並被重新加密,明文不通過節點機,避免了鏈路加密關節點處易受攻擊的缺點。

鏈路加密主伺服器端的數據是明文的,當它離開主機的時候就會加密,等到了下個鏈接(可能是一個主機也可能是一個中集節點)再解密,然後在傳輸到下一個鏈接前在加密。每個鏈接可能用的不同的密鑰或不同的加密演算法。這個過程將持續到數據的接收端。

鏈路加密加密發生在最低協議層(OSI模型的第一二層)。因為這一過程保護了傳輸的數據,鏈路加密在不能保證傳輸線的安全的時候就變得尤為重要。然而由於信息在每個傳輸路徑上的主機里解密,當信息必須經過那些不能確定主機間是否安全的通路時。

(2)鏈路加密和端到端特點擴展閱讀

在線路/信號經常不通的海外或衛星網路中,鏈路上的加密設備需要頻繁地進行同步,帶來的後果是數據丟失或重傳。另一方面,即使僅一小部分數據需要進行加密,也會使得所有傳輸數據被加密。

在一個網路節點,鏈路加密僅在通信鏈路上提供安全性,消息以明文形式存在,因此所有節點在物理上必須是安全的,否則就會泄漏明文內容。

然而保證每一個節點的安全性需要較高的費用,為每一個節點提供加密硬體設備和一個安全的物理環境所需要的費用由以下幾部分組成:保護節點物理安全的雇員開銷,為確保安全策略和程序的正確執行而進行審計時的費用,以及為防止安全性被破壞時帶來損失而參加保險的費用。

在傳統的加密演算法中,用於解密消息的密鑰與用於加密的密鑰是相同的,該密鑰必須被秘密保存,並按一定規則進行變化。這樣,密鑰分配在鏈路加密系統中就成了一個問題,因為每一個節點必須存儲與其相連接的所有鏈路的加密密鑰,這就需要對密鑰進行物理傳送或者建立專用網路設施。而網路節點地理分布的廣闊性使得這一過程變得復雜,同時增加了密鑰連續分配時的費用。

C. 如何利用端到端加密な

信息加密是網路安全的有效策略之一。一個加密的網路,不但可以防止非授權用戶的搭線竊聽和入網,而且也是對付惡意軟體的有效方法之一。信息加密的目的是保護計算機網路內的數據、文件,以及用戶自身的敏感信息。網路加密常用的方法有鏈路加密、端到端加密和節點加密三種。鏈路加密的目的是保護鏈路兩端網路設備間的通信安全;節點加密的目的是對源節點計算機到目的節點計算機之間的信息傳輸提供保護;端到端加密的目的是對源端用戶到目的端用戶的應用系統通信提供保護。用戶可以根據需求酌情選擇上述加密方式。信息加密過程是通過各種加密演算法實現的,目的是以盡量小的代價提供盡量高的安全保護。在大多數情況下,信息加密是保證信息在傳輸中的機密性的惟一方法。據不完全統計,已經公開發表的各種加密演算法多達數百種。如果按照收發雙方密鑰是否相同來分類,可以將這些加密演算法分為常規密鑰演算法和公開密鑰演算法。採用常規密鑰方案加密時,收信方和發信方使用相同的密鑰,即加密密鑰和解密密鑰是相同或等價的,其優點是保密強度高,能夠經受住時間的檢驗和攻擊,但其密鑰必須通過安全的途徑傳送。因此,密鑰管理成為系統安全的重要因素。採用公開密鑰方案加密時,收信方和發信方使用的密鑰互不相同,而且幾乎不可能從加密密鑰推導出解密密鑰。公開密鑰加密方案的優點是可以適應網路的開放性要求,密鑰管理較為簡單,尤其可方便地實現數字簽名和驗證。加密策略雖然能夠保證信息在網路傳輸的過程中不被非法讀取,但是不能夠解決在網路上通信的雙方相互確認彼此身份的真實性問題。這需要採用認證策略解決。所謂認證,是指對用戶的身份「驗明正身」。目前的網路安全解決方案中,多採用兩種認證形式,一種是第三方認證,另一種是直接認證。基於公開密鑰框架結構的交換認證和認證的管理,是將網路用於電子政務、電子業務和電子商務的基本安全保障。它通過對受信用戶頒發數字證書並且聯網相互驗證的方式,實現了對用戶身份真實性的確認。除了用戶數字證書方案外,網路上的用戶身份認證,還有針對用戶賬戶名+靜態密碼在使用過程中的脆弱性推出的動態密碼認證系統,以及近年來正在迅速發展的各種利用人體生理特徵研製的生物電子認證方法。另外,為了解決網路通信中信息的完整性和不可否認性,人們還使用了數字簽名技術。

D. 鏈路加密的加密方式比較

加密傳輸方式的比較
數據保密變換使數據通信更安全,但不能保證在傳輸過程中絕對不會泄密。因為在傳輸過程中,還有泄密的隱患。 採用鏈路加密方式,從起點到終點,要經過許多中間節點,在每個節點地均要暴露明文(節點加密方法除外),如果鏈路上的某一節點安全防護比較薄弱,那麼按照木桶原理(木桶水量是由最低一塊木板決定),雖然採取了加密措施,但整個鏈路的安全只相當於最薄弱的節點處的安全狀況。
鏈路加密,每條物理鏈路上,不管用戶多少,可使用一種密鑰。在極限情況下,每個節點都與另外一個單獨的節點相連,密鑰的數目也只是n*(n-1)/2 種。這里n是節點數而非用戶數,一個節點一般有多個用戶。 採用端--端加密方式,只是發送方加密報文,接收方解密報文,中間節點不必加、解密,也就不需要密碼裝置。此外,加密可採用軟體實現,使用起來很方便。在端--端加密方式下,每對用戶之間都存在一條虛擬的保密信道,每對用戶應共享密鑰(傳統密碼保密體制,非公鑰體制下),所需的密鑰總數等於用戶對的數目。對於幾個用戶,若兩兩通信,共需密鑰n*(n-1)/2種,每個用戶需(n-1)種。這個數目將隨網上通信用戶的增加而增加。為安全起見,每隔一段時間還要更換密鑰,有時甚至只能使用一次密鑰,密鑰的用量很大。

E. 網路數據加密的鏈路加密

對於在兩個網路節點間的某一次通信鏈路,鏈路加密能為網上傳輸的數據提供安全保證。對於鏈路加密(又稱在線加密),所有消息在被傳輸之前進行加密,在每一個節點對接收到的消息進行解密,然後先使用下一個鏈路的密鑰對消息進行加密,再進行傳輸。在到達目的地之前,一條消息可能要經過許多通信鏈路的傳輸。
由於在每一個中間傳輸節點消息均被解密後重新進行加密,因此,包括路由信息在內的鏈路上的所有數據均以密文形式出現。這樣,鏈路加密就掩蓋了被傳輸消息的源點與終點。由於填充技術的使用以及填充字元在不需要傳輸數據的情況下就可以進行加密,這使得消息的頻率和長度特性得以掩蓋,從而可以防止對通信業務進行分析。
盡管鏈路加密在計算機網路環境中使用得相當普遍,但它並非沒有問題。鏈路加密通常用在點對點的同步或非同步線路上,它要求先對在鏈路兩端的加密設備進行同步,然後使用一種鏈模式對鏈路上傳輸的數據進行加密。這就給網路的性能和可管理性帶來了副作用。
在線路信號經常不通的海外或衛星網路中,鏈路上的加密設備需要頻繁地進行同步,帶來的後果是數據丟失或重傳。另一方面,即使僅一小部分數據需要進行加密,也會使得所有傳輸數據被加密。
在一個網路節點,鏈路加密僅在通信鏈路上提供安全性,消息以明文形式存在,因此所有節點在物理上必須是安全的,否則就會泄漏明文內容。然而保證每一個節點的安全性需要較高的費用,為每一個節點提供加密硬體設備和一個安全的物理環境所需要的費用由以下幾部分組成保護節點物理安全的雇員開銷,為確保安全策略和程序的正確執行而進行審計時的費用,以及為防止安全性被破壞時帶來損失而參加保險的費用。
在傳統的加密演算法中,用於解密消息的密鑰與用於加密的密鑰是相同的,該密鑰必須被秘密保存,並按一定規則進行變化。這樣,密鑰分配在鏈路加密系統中就成了一個問題,因為每一個節點必須存儲與其相連接的所有鏈路的加密密鑰,這就需要對密鑰進行物理傳送或者建立專用網路設施。而網路節點地理分布的廣闊性使得這一過程變得復雜,同時增加了密鑰連續分配時的費用。
節點加密
盡管節點加密能給網路數據提供較高的安全性,但它在操作方式上與鏈路加密是類似的兩者均在通信鏈路上為傳輸的消息提供安全性;都在中間節點先對消息進行解密,然後進行加密。因為要對所有傳輸的數據進行加密,所以加密過程對用戶是透明的。
然而,與鏈路加密不同,節點加密不允許消息在網路節點以明文形式存在,它先把收到的消息進行解密,然後採用另一個不同的密鑰進行加密,這一過程是在節點上的一個安全模塊中進行。
節點加密要求報頭和路由信息以明文形式傳輸,以便中間節點能得到如何處理消息的信息。因此這種方法對於防止攻擊者分析通信業務是脆弱的。
端到端加密
端到端加密允許數據在從源點到終點的傳輸過程中始終以密文形式存在。採用端到端加密(又稱脫線加密或包加密),消息在被傳輸時到達終點之前不進行解密,因為消息在整個傳輸過程中均受到保護,所以即使有節點被損壞也不會使消息泄露。
端到端加密系統的價格便宜些,並且與鏈路加密和節點加密相比更可靠,更容易設計、實現和維護。端到端加密還避免了其它加密系統所固有的同步問題,因為每個報文包均是獨立被加密的,所以一個報文包所發生的傳輸錯誤不會影響後續的報文包。此外,從用戶對安全需求的直覺上講,端到端加密更自然些。單個用戶可能會選用這種加密方法,以便不影響網路上的其他用戶,此方法只需要源和目的節點是保密的即可。
端到端加密系統通常不允許對消息的目的地址進行加密,這是因為每一個消息所經過的節點都要用此地址來確定如何傳輸消息。由於這種加密方法不能掩蓋被傳輸消息的源點與終點,因此它對於防止攻擊者分析通信業務是脆弱的。

F. 網路數據加密主要有哪三種方式

一般的數據加密可以在通信的三個層次來實現:鏈路加密、節點加密和端到端加密。
1.鏈路加密

對於在兩個網路節點間的某一次通信鏈路,鏈路加密能為網上傳輸的數據提供安全保證。對於鏈路加密(又稱在線加密),所有消息在被傳輸之前進行加密,在每一個節點對接收到的消息進行解密,然後先使用下一個鏈路的密鑰對消息進行加密,再進行傳輸。在到達目的地之前,一條消息可能要經過許多通信鏈路的傳輸。

2.節點加密

盡管節點加密能給網路數據提供較高的安全性,但它在操作方式上與鏈路加密是類似的:兩者均在通信鏈路上為傳輸的消息提供安全性;都在中間節點先對消息進行解密,然後進行加密。因為要對所有傳輸的數據進行加密,所以加密過程對用戶是透明的。

3.端到端加密

端到端加密允許數據在從源點到終點的傳輸過程中始終以密文形式存在。採用端到端加密(又稱脫線加密或包加密),消息在被傳輸時到達終點之前不進行解密,因為消息在整個傳輸過程中均受到保護,所以即使有節點被損壞也不會使消息泄露。

G. 請問什麼是端到端語音加密

解釋:端到端加密允許數據在從源點到終點的傳輸過程中始終以密文形式存在。採用端到端加密(又稱脫線加密或包加密),消息在被傳輸時到達終點之前不進行解密,因為消息在整個傳輸過程中均受到保護,所以即使有節點被損壞也不會使消息泄露

端到端加密系統的價格便宜些,並且與鏈路加密和節點加密相比更可靠,更容易設計、實現和維護。端到端加密還避免了其它加密系統所固有的同步問題,因為每個報文包均是獨立被加密的,所以一個報文包所發生的傳輸錯誤不會影響後續的報文包。此外,從用戶對安全需求的直覺上講,端到端加密更自然些。單個用戶可能會選用這種加密方法,以便不影響網路上的其他用戶,此方法只需要源和目的節點是保密的即可。
端到端加密系統通常不允許對消息的目的地址進行加密,這是因為每一個消息所經過的節點都要用此地址來確定如何傳輸消息。由於這種加密方法不能掩蓋被傳輸消息的源點與終點,因此它對於防止攻擊者分析通信業務是脆弱的。

H. 數據加密技術有幾部分組成

一般的數據加密可以在通信的三個層次來實現:鏈路加密、節點加密和端到端加密。(3)
鏈路加密
對於在兩個網路節點間的某一次通信鏈路,鏈路加密能為網上傳輸的數據提供安全證。對於鏈路加密(又稱在線加密),所有消息在被傳輸之前進行加密,在每一個節點對接收到消息進行解密,然後先使用下一個鏈路的密鑰對消息進行加密,再進行傳輸。在到達目的地之前,一條消息可能要經過許多通信鏈路的傳輸。
由於在每一個中間傳輸節點消息均被解密後重新進行加密,因此,包括路由信息在內的鏈路上的所有數據均以密文形式出現。這樣,鏈路加密就掩蓋了被傳輸消息的源點與終點。由於填充技術的使用以及填充字元在不需要傳輸數據的情況下就可以進行加密,這使得消息的頻率和長度特性得以掩蓋,從而可以防止對通信業務進行分析。
盡管鏈路加密在計算機網路環境中使用得相當普遍,但它並非沒有問題。鏈路加密通常用在點對點的同步或非同步線路上,它要求先對在鏈路兩端的加密設備進行同步,然後使用一種鏈模式對鏈路上傳輸的數據進行加密。這就給網路的性能和可管理性帶來了副作用。
在線路/信號經常不通的海外或衛星網路中,鏈路上的加密設備需要頻繁地進行同步,帶來的後果是數據丟失或重傳。另一方面,即使僅一小部分數據需要進行加密,也會使得所有傳輸數據被加密。
在一個網路節點,鏈路加密僅在通信鏈路上提供安全性,消息以明文形式存在,因此所有節點在物理上必須是安全的,否則就會泄漏明文內容。然而保證每一個節點的安全性需要較高的費用,為每一個節點提供加密硬體設備和一個安全的物理環境所需要的費用由以下幾部分組成:保護節點物理安全的雇員開銷,為確保安全策略和程序的正確執行而進行審計時的費用,以及為防止安全性被破壞時帶來損失而參加保險的費用。
在傳統的加密演算法中,用於解密消息的密鑰與用於加密的密鑰是相同的,該密鑰必須被秘密保存,並按一定規則進行變化。這樣,密鑰分配在鏈路加密系統中就成了一個問題,因為每一個節點必須存儲與其相連接的所有鏈路的加密密鑰,這就需要對密鑰進行物理傳送或者建立專用網路設施。而網路節點地理分布的廣闊性使得這一過程變得復雜,同時增加了密鑰連續分配時的費用。
節點加密
盡管節點加密能給網路數據提供較高的安全性,但它在操作方式上與鏈路加密是類似的:兩者均在通信鏈路上為傳輸的消息提供安全性;都在中間節點先對消息進行解密,然後進行加密。因為要對所有傳輸的數據進行加密,所以加密過程對用戶是透明的。
然而,與鏈路加密不同,節點加密不允許消息在網路節點以明文形式存在,它先把收到的消息進行解密,然後採用另一個不同的密鑰進行加密,這一過程是在節點上的一個安全模塊中進行。
節點加密要求報頭和路由信息以明文形式傳輸,以便中間節點能得到如何處理消息的信息。因此這種方法對於防止攻擊者分析通信業務是脆弱的。
端到端加密
端到端加密允許數據在從源點到終點的傳輸過程中始終以密文形式存在。採用端到端加密,消息在被傳輸時到達終點之前不進行解密,因為消息在整個傳輸過程中均受到保護,所以即使有節點被損壞也不會使消息泄露。
端到端加密系統的價格便宜些,並且與鏈路加密和節點加密相比更可靠,更容易設計、實現和維護。端到端加密還避免了其它加密系統所固有的同步問題,因為每個報文包均是獨立被加密的,所以一個報文包所發生的傳輸錯誤不會影響後續的報文包。此外,從用戶對安全需求的直覺上講,端到端加密更自然些。單個用戶可能會選用這種加密方法,以便不影響網路上的其他用戶,此方法只需要源和目的節點是保密的即可。
端到端加密系統通常不允許對消息的目的地址進行加密,這是因為每一個消息所經過的節點都要用此地址來確定如何傳輸消息。由於這種加密方法不能掩蓋被傳輸消息的源點與終點,因此它對於防止攻擊者分析通信業務是脆弱的。

I. 網路信息安全層次結構是什麼.

信息安全主要涉及到信息傳輸的安全、信息存儲的安全以及對網路傳輸信息內容的審計三方面。
鑒別

鑒別是對網路中的主體進行驗證的過程,通常有三種方法驗證主體身份。一是只有該主體了解的秘密,如口令、密鑰;二是主體攜帶的物品,如智能卡和令牌卡;三是只有該主體具有的獨一無二的特徵或能力,如指紋、聲音、視網膜或簽字等。

口令機制:口令是相互約定的代碼,假設只有用戶和系統知道。口令有時由用戶選擇,有時由系統分配。通常情況下,用戶先輸入某種標志信息,比如用戶名和ID號,然後系統詢問用戶口令,若口令與用戶文件中的相匹配,用戶即可進入訪問。口令有多種,如一次性口令,系統生成一次性口令的清單,第一次時必須使用X,第二次時必須使用Y,第三次時用Z,這樣一直下去;還有基於時間的口令,即訪問使用的正確口令隨時間變化,變化基於時間和一個秘密的用戶鑰匙。這樣口令每分鍾都在改變,使其更加難以猜測。

智能卡:訪問不但需要口令,也需要使用物理智能卡。在允許其進入系統之前檢查是否允許其接觸系統。智能卡大小形如信用卡,一般由微處理器、存儲器及輸入、輸出設施構成。微處理器可計算該卡的一個唯一數(ID)和其它數據的加密形式。ID保證卡的真實性,持卡人就可訪問系統。為防止智能卡遺失或被竊,許多系統需要卡和身份識別碼(PIN)同時使用。若僅有卡而不知PIN碼,則不能進入系統。智能卡比傳統的口令方法進行鑒別更好,但其攜帶不方便,且開戶費用較高。

主體特徵鑒別:利用個人特徵進行鑒別的方式具有很高的安全性。目前已有的設備包括:視網膜掃描儀、聲音驗證設備、手型識別器。
數據傳輸安全系統

數據傳輸加密技術 目的是對傳輸中的數據流加密,以防止通信線路上的竊聽、泄漏、篡改和破壞。如果以加密實現的通信層次來區分,加密可以在通信的三個不同層次來實現,即鏈路加密(位於OSI網路層以下的加密),節點加密,端到端加密(傳輸前對文件加密,位於OSI網路層以上的加密)。

一般常用的是鏈路加密和端到端加密這兩種方式。鏈路加密側重與在通信鏈路上而不考慮信源和信宿,是對保密信息通過各鏈路採用不同的加密密鑰提供安全保護。鏈路加密是面向節點的,對於網路高層主體是透明的,它對高層的協議信息(地址、檢錯、幀頭幀尾)都加密,因此數據在傳輸中是密文的,但在中央節點必須解密得到路由信息。端到端加密則指信息由發送端自動加密,並進入TCP/IP數據包回封,然後作為不可閱讀和不可識別的數據穿過互聯網,當這些信息一旦到達目的地,將自動重組、解密,成為可讀數據。端到端加密是面向網路高層主體的,它不對下層協議進行信息加密,協議信息以明文形式傳輸,用戶數據在中央節點不需解密。

數據完整性鑒別技術 目前,對於動態傳輸的信息,許多協議確保信息完整性的方法大多是收錯重傳、丟棄後續包的辦法,但黑客的攻擊可以改變信息包內部的內容,所以應採取有效的措施來進行完整性控制。

報文鑒別:與數據鏈路層的CRC控制類似,將報文名欄位(或域)使用一定的操作組成一個約束值,稱為該報文的完整性檢測向量ICV(Integrated Check Vector)。然後將它與數據封裝在一起進行加密,傳輸過程中由於侵入者不能對報文解密,所以也就不能同時修改數據並計算新的ICV,這樣,接收方收到數據後解密並計算ICV,若與明文中的ICV不同,則認為此報文無效。

校驗和:一個最簡單易行的完整性控制方法是使用校驗和,計算出該文件的校驗和值並與上次計算出的值比較。若相等,說明文件沒有改變;若不等,則說明文件可能被未察覺的行為改變了。校驗和方式可以查錯,但不能保護數據。

加密校驗和:將文件分成小快,對每一塊計算CRC校驗值,然後再將這些CRC值加起來作為校驗和。只要運用恰當的演算法,這種完整性控制機制幾乎無法攻破。但這種機制運算量大,並且昂貴,只適用於那些完整性要求保護極高的情況。

消息完整性編碼MIC(Message Integrity Code):使用簡單單向散列函數計算消息的摘要,連同信息發送給接收方,接收方重新計算摘要,並進行比較驗證信息在傳輸過程中的完整性。這種散列函數的特點是任何兩個不同的輸入不可能產生兩個相同的輸出。因此,一個被修改的文件不可能有同樣的散列值。單向散列函數能夠在不同的系統中高效實現。

防抵賴技術 它包括對源和目的地雙方的證明,常用方法是數字簽名,數字簽名採用一定的數據交換協議,使得通信雙方能夠滿足兩個條件:接收方能夠鑒別發送方所宣稱的身份,發送方以後不能否認他發送過數據這一事實。比如,通信的雙方採用公鑰體制,發方使用收方的公鑰和自己的私鑰加密的信息,只有收方憑借自己的私鑰和發方的公鑰解密之後才能讀懂,而對於收方的回執也是同樣道理。另外實現防抵賴的途徑還有:採用可信第三方的權標、使用時戳、採用一個在線的第三方、數字簽名與時戳相結合等。

鑒於為保障數據傳輸的安全,需採用數據傳輸加密技術、數據完整性鑒別技術及防抵賴技術。因此為節省投資、簡化系統配置、便於管理、使用方便,有必要選取集成的安全保密技術措施及設備。這種設備應能夠為大型網路系統的主機或重點伺服器提供加密服務,為應用系統提供安全性強的數字簽名和自動密鑰分發功能,支持多種單向散列函數和校驗碼演算法,以實現對數據完整性的鑒別。
數據存儲安全系統

在計算機信息系統中存儲的信息主要包括純粹的數據信息和各種功能文件信息兩大類。對純粹數據信息的安全保護,以資料庫信息的保護最為典型。而對各種功能文件的保護,終端安全很重要。

資料庫安全:對資料庫系統所管理的數據和資源提供安全保護,一般包括以下幾點。一,物理完整性,即數據能夠免於物理方面破壞的問題,如掉電、火災等;二,邏輯完整性,能夠保持資料庫的結構,如對一個欄位的修改不至於影響其它欄位;三,元素完整性,包括在每個元素中的數據是准確的;四,數據的加密;五,用戶鑒別,確保每個用戶被正確識別,避免非法用戶入侵;六,可獲得性,指用戶一般可訪問資料庫和所有授權訪問的數據;七,可審計性,能夠追蹤到誰訪問過資料庫。

要實現對資料庫的安全保護,一種選擇是安全資料庫系統,即從系統的設計、實現、使用和管理等各個階段都要遵循一套完整的系統安全策略;二是以現有資料庫系統所提供的功能為基礎構作安全模塊,旨在增強現有資料庫系統的安全性。

終端安全:主要解決微機信息的安全保護問題,一般的安全功能如下。基於口令或(和)密碼演算法的身份驗證,防止非法使用機器;自主和強制存取控制,防止非法訪問文件;多級許可權管理,防止越權操作;存儲設備安全管理,防止非法軟盤拷貝和硬碟啟動;數據和程序代碼加密存儲,防止信息被竊;預防病毒,防止病毒侵襲;嚴格的審計跟蹤,便於追查責任事故。

信息內容審計系統
實時對進出內部網路的信息進行內容審計,以防止或追查可能的泄密行為。因此,為了滿足國家保密法的要求,在某些重要或涉密網路,應該安裝使用此系統。

閱讀全文

與鏈路加密和端到端特點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安卓手機的表格里怎麼打勾 瀏覽:407
阿里雲伺服器有網路安全服務嗎 瀏覽:966
超解壓兔子視頻 瀏覽:20
單片機怎麼測負脈沖 瀏覽:172
魅族備份的app在哪裡 瀏覽:738
java倒三角列印 瀏覽:112
通達信回封板主圖源碼 瀏覽:44
戰地什麼伺服器 瀏覽:299
安卓為什麼老是閃退怎麼辦 瀏覽:803
樂高機器人的編程軟體下載 瀏覽:223
工作中怎麼使用加密狗 瀏覽:735
雲伺服器的後台找不到 瀏覽:98
php逐行寫入文件 瀏覽:912
javaoracleweb 瀏覽:440
京東加密碼怎麼弄 瀏覽:467
單片機程序員培訓 瀏覽:992
PHP商城源代碼csdn 瀏覽:636
怎麼把電腦里文件夾挪出來 瀏覽:693
java流程處理 瀏覽:685
ftp創建本地文件夾 瀏覽:6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