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介紹一些關於古代兵器的書籍
【商品名稱】:《中國兵器收藏與鑒賞全書》
【出 版 社】:天津古籍出版社
【裝 幀】:16開 豪華精裝 全2卷
【內容簡介】:本書大量引用重大考古發現和考古研究的成果,通過豐富的圖版說明,論述了中國古代、近代兵器以及戰車、戰船、騎兵等的發生、發展的歷史,分類、分材質地對各種兵器進行分析鑒賞,是廣大讀者認識、了解、收藏、鑒賞我國古代兵器的一部重要參考資料。
【商品名稱】:《中國軍事網路》
【出 版 社】:遼海出版社
【開本冊數】:16開 豪華精裝 全4卷
【內容簡介】:全書包括歷代軍制、歷代騎兵、歷代疆域、因防建設、對外戰史。軍事武器、軍事通信、諜戰詭影、著名戰役、軍事將坤、軍事名著、軍事智道、軍事謎案等內容,並通過新穎的版式設計將圖片與文字敘述有機結合,將豐宮的罕事知識融入到輕私的閱讀當中,同時有益5-軍事愛好者開拓祝野,豐富知識結構,提高素質。
【商品名稱】:《中國軍事網路》
【出 版 社】:中華書局出版
【開本冊數】:16開 平裝 全2卷
【內容簡介】:基本包括了北宋以前的我國古代軍事著作的代表作,是我國冷兵器時代軍事思想的智慧結晶,是中國古代兵書的精華,是中國軍事理論殿堂里的瑰寶。它奠定了中國古代軍事學的基礎,對中國和世界發展近代、現代軍事科學起了積極的作用。校定、頒行《武經七書》,是北宋朝廷在軍事理論建設上的一個貢獻。它闡述了一系列軍事戰略思想和戰術原則,凝聚了中國古代人們對戰爭的認識的精華。不論在軍事理論上,還是在戰爭實踐中,它都對後世乃至世界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商品名稱】:《中國古代兵器圖冊》
【出 版 社】:北京圖書館出版社
【開本冊數】:16開 平裝 全1卷
【內容簡介】:介紹中國古代兵器的圖冊。該書從數十種史籍和期刊中,輯錄了我國歷代兵器圖1460幅,按兵器性質歸納成25個大類,並加簡要的文字敘述,系統地層觀了我國從殷周至明清歷代各種兵器的式樣及其演變情況。
Ⅱ 《刀槍劍戟十八般中國古代兵器》pdf下載在線閱讀全文,求百度網盤雲資源
《刀槍劍戟十八般》(段清波)電子書網盤下載免費在線閱讀
鏈接: https://pan..com/s/100HLqZq_2HzvjWX7UBhYZQ
書名:刀槍劍戟十八般
作者:段清波
豆瓣評分:6.3
出版社:四川教育出版社
出版年份:1998-7
頁數:258
Ⅲ 《中國傳統兵器圖鑒》pdf下載在線閱讀,求百度網盤雲資源
《中國傳統兵器圖鑒》(伯仲)電子書網盤下載免費在線閱讀
鏈接:
書名:中國傳統兵器圖鑒
作者:伯仲
豆瓣評分:6.9
出版社:東方出版社
出版年份:2010-1
頁數:178
內容簡介:
《中國傳統兵器圖鑒》回顧了中國傳統兵器種類及其發展過程,對傳統兵器的基本形態以及古代科學技術進行了全面系統的圖文展示,讓您在輕松閱讀中,了解中國深厚的兵器文化。
Ⅳ 《中國兵器史》pdf下載在線閱讀,求百度網盤雲資源
《中國兵器史》(周緯)電子書網盤下載免費在線閱讀
資源鏈接:
鏈接: https://pan..com/s/1zOyw5d-Oioq-dlBdfwZfyg
書名:中國兵器史
作者:周緯
豆瓣評分:8.2
出版社:中國友誼出版公司
出版年份:2015-9
頁數:372
內容簡介:
中國古代兵器研究的先驅周緯先生的《中國兵器史》一書是中國古兵器研究領域至今絕無僅有的通史類讀物,被視為中國古代物質文化史研究的經典之作,以詳實的文獻史料,稀有的兵器實物照片,系統研究了中國古代兵器的發展源流、形制演變與製作工藝。
作者簡介:
周緯,中國古代兵器研究的先驅,曾參加中國政府代表團出席巴黎和會。周緯先生雖以外交、法學及經濟為專業,卻廣泛接觸兵器研究者和收藏家,遍訪圖書館與博物館,搜集研讀相關著述,更出資收集了幾百件古兵器珍品和近萬幅資料圖片。在大量第一手資料的基礎上,他對中國歷代兵器的發展源流、形制演變、製作工藝進行了開拓性的研究,取得了豐碩的成果。
Ⅳ 中國十八般兵器的圖文資料
九短:刀、劍、鞭、鐧、拐、斧、棒、椎、杵。
九長:刀、槍、棍、鉞、叉、鐺、鉤、槊、戟。 十八般乃:一弓、二弩、三槍、四刀、五劍、六矛、七盾、八斧、九鉞、十戟、十一鞭、十二鐧、十三槁、十四殳、十五叉、十六耙頭、十七綿繩套索、十八白打。1、刀
刀是我國最早出現的兵器之一,《初學記·武部·刀》:歷代有吳刀、赤刀、容刀、鸞刀、鄭刀、孟勞、西戎利刀、昆吾割玉刀、鳴鴻刀、百辟寶刀、百鏈、青犢、漏影三刀。2、槍
槍和矛一樣,是古代戰場上使用最廣的長形刺兵,後漢已有載錄,但是 度銳長,還未脫離矛頭形式。因為長矛使用不便,晉代開始逐漸流行用槍。宋代以後,矛在基本上就被槍所代替了,未曾公亮的《武經總要》就列舉了十八種宋代長桿鐵槍,其中有:搗馬突槍、雙鉤槍、環子槍、單勾槍、拐槍、拐突槍、錐槍等。南宋抗金名將岳飛,極善使槍,至今尚有岳家槍法。3、劍
劍創始自軒轅黃帝時代。綜合劍史所記,大抵古劍之長,由一尺三寸至四尺多不等,其重量則為二至三斤,正符因人設制,應屬可信。劍的招式是以劈、砍、崩、撩、格、洗、截、刺、攪、壓、掛、雲等為主。它的特點是剛柔相濟、吞吐自如,飄灑輕快,矯健優美,正如拳諺所形容的「劍似飛鳳」,由此可知其妙。4、戟
戟為古兵器之一,創於弓箭之後,形與戈略同,周代大戟的出土,說明在周時已廣為使用。這種中國特有的兵器,至少已有三千年以上的歷史。5、斧
與戈矛同時,亦為古仗之一。黃帝時即有斧銊之名,在當時非但用為兵器,抑且用為刑罰之具。宋曾公亮《武經總要》載有大斧、鳳頭斧,都是隋、唐遺制。元代軍隊喜用小斧、大斧和寬體大斧。清代將士喜用雙斧,斧柄僅有尺余,斧刃甚小,雙斧均可插腰,戰場上使用靈活。6、鉞
銊為斧之由來,以時代論則為同時,以形式論亦正彷佛;書曰:「王左杖為銊,注銊大斧也。」按此可見斧銊本無甚巨大之分當,惟銊與斧,如完全相同,何不徑名之曰大斧,而必名之為銊,此顯見其相似而不能相混也。銊頭較斧大三之一,桿端比斧多一矛頭,長約一尺六寸,故銊桿長於珬U者亦尺六七寸;斧桿末端無鑽,故三十六法中無點逗各法也;銊則亦如槍桿,末端有三尖之鑽,以備匆忙時作點格之用;至其餘之搆造,則完全與斧相同,重量亦彷佛。斧之與銊,亦猶槍之與矛,箭之與弩,形式之不同者,僅毫釐問耳;至其功能,亦不甚判別,故能得三十六法之精髓者,銊斧可並用也。鉞是斧的一種,但比斧大。7、鉤
武術器械,古代兵器之一。由戈演變而成。春秋時期,鉤與戈、戟並用之。武術中所用的鉤有單、雙鉤之分。技法有鉤、縷、掏、帶、托、壓、挑、刨、掛、架等。演練時起伏吞吐如浪式。8、叉
叉之由來,較各種兵器為後,宋元以前,初不見用諸戰陣,或謂漢時蠻人,皆以此為利器;又謂叉為古時獵獸之器。至於飛叉之法,宋代以前,迄無所聞,相傳創之者為宗澤偏將張純。純為花縣人,力猛侞虎,善使飛叉,能於二十步外取人,發無不中……9、鎲
武術長重器械。形似叉,中有利刃似槍尖,稱"正峰"或"中叉鋒",長一尺半;兩側分出兩股,彎曲向上成月牙形。下接楸E ,柄長六至七尺。鎲始於明代,逐漸由槍演變而成。至清代常見使用,現今使練者甚少。用法有拍、砸、拿、滑、壓、橫、挑、扎等。10、棍
殳(棍)之由來已久,古人山居穴處,不免為蛇猛獸之侵凌,又無銳兵利刃以御敵;山間樹木叢雜,隨處皆是,往往折之以為自衛之器。殳長約一丈二尺,粗細不等,蓋亦視人力而為標准者。
殳法初無一定之組織,任意撲擊耳,後人實創之,惟嫌其太長,使展不甚便利,故改為八尺,易名為棍,後又以人體之長度為准,使殳及其人之眉間而止,名之曰齊眉棍,始有棍之傳世。11、槊
硬木製成,分槊柄和槊頭兩部分。槊柄一般長六尺。槊頭呈圓錘狀,有的頭上裝有鐵釘若干。有的槊柄尾端裝有鐏。其主要技法有劈、蓋、截、攔、撩、沖、帶、挑等。
丈八槊:槊的一種。長一丈八尺,故名。12、棒
同屬棍種。棒長約五尺,以堅韌白蠟木製之。棒身兩端粗細不一,一端粗可盈把,此端是握手處。往上愈細,頂端粗為八寸。棒的種類較多,僅《武經》記載即有鉤棒、抓子棒、狼牙棒、杵棒、桿棒、大棒、夾鏈棒七種。13、鞭
鞭亦為短兵之一種,其由來與鐧相同,惟戩必雙用,鞭則有單雙軮硬之分;考諸古籍所載,大都系單鞭硬鞭;稽之現在,則都重荼I蕖]I鞭之制,不知起於何時?創自何人?至雙鞭之法,疑後人因見於戩法雙用,攻御並行之便利,故竊其法,易單為雙。然鞭戩同為無刃之短兵,不過形式稍異;至若掄舞攻御之法,主力點既完全相同,自不能大異,彼創雙鞭者,亦正見其矜奇眩世耳。鞭之區別如是,而名稱亦至不一,即就硬鞭而言,有竹節鞭,虎尾軮等數種,其餘無論矣;大概皆就其形式而釐定其名耳。
鐵鞭為六角形,鐵鐧為四楞形「大小短長,隨人力所勝用之。」有的鞭首上聯綴一條短鐵鏈,上系兩節鐵棍,稱做聯珠雙鐵鞭。還有一種鐵鏈夾棒,出自西北地區,是受農家打禾連枷啟發創制而成的。
鞭、鐧二者,始源甚早,但鮮見出土文物。《史記·伍子胥列傳》:「及吳兵入城,伍子胥求昭王,乃掘楚平王墓,出其屍,鞭之三百,然後已。」說明春秋、戰國時期已開始用。
明代出現了兩節鐵鞭,其形略如宋代鐵鏈夾棒,但宋器鐵鏈頗長而短棒怍方體;明器則中鏈甚短,而上下棒均系細圓體,所以其名叫鞭。其他鞭,明代甚多,何良臣《陣紀》說:「鈀尾鞭、丈八鞭、連珠鐵鞭、豹尾鞭、鐵鞭,各有專門,但身法、手法、步法,皆由拳棍上來。」此可知,明軍中多有用鞭者,而且重視以拳棍技術為基礎,來提高高鞭的實戰能。
清代鞭形制已有軟硬之分,但軟硬之廣用,是在清軍入關之後,因為當時滿族人及北方人喜練這種鞭。當時為九節鞭,每一節長僅三至四寸,聯以鐵環,不用時,可以收小握於一手之中,或圍繞腰際。用時抽開鞭頭,套索於腕,猛力一抽,鞭即挺直,可用其擊、笞、勾、縛,善用者常可勝敵人之刀劍,一擊而可拖拉敵頸或腿,使其倒地。
鞭有單、雙、軟、硬之分,其質有銅、鐵、鐵木、純木之別,與用皮革製成,驅趕牛馬的鞭子,是完全不同的器具。但軟鞭類的七節鞭、九節鞭、十三節鞭等,與趕牛馬的鞭子,在來源上,可能有一定的關系。
鞭與鐧使法相似,主要以擋、摔、點、截、掃、盤、板、戳、攔、撩、撥,以及絞壓等主。它要求演習者在身法上轉折圓活,剛柔合度;步伐輕捷奮迅,與手法緊密配合。14、鐧
鐧為短兵之一,方形有四棱,連把約長四尺,因形似簡故名。鐧無刃,每距六七寸有節者,名竹節鐧;自把至端,完全平直者,名方棱鐧;蓋以形之不同而變更其名也。
考鐧之由來,與劍為同時;至二十四法之出,則在秦漢以後,創自何人,亦不復可考;
惟以短兵利於步戰之故,後人多有習之者,即今南北拳家,類能嫻之;亦正如單遁I鞭之攜帶便利,可隨身防護也。惟鐧無單用,法重雙行,故後人有雌雄鐧鴛鴦鐧等名,亦矜奇胘異,增減原有之二十四法,而另立門戶者;然終脫不了此母法也。且有用長兵之人,而藏鐧腰間,以防不測者;是則鐧為短兵而兼為暗器矣,此大都皆後人之自作聰明,立偽欺人,不可為訓也;世之學武者,宜遵古法行之,庶不至多所皆謬。
鐵鞭為六角形,鐵鐧為四楞形「大小短長,隨人力所勝用之。」鞭、鐧都屬短兵器,因為二者形制相似,所以歷代都把鞭、鐧相提並論。宋《武經總要》:「鐵鞭、鐵鐧二色,鞭,其形大小長短,隨人力所勝用之。有人作四棱者,謂之鐵鐧,謂方棱似形,皆鞭類也。」明《武備志》亦同。
清王《兵仗記》說:「與劍相類者為鐵鐧,無刃起四棱,言方棱似也;有與為類者為鐵鞭,純鐵為之,狀如竹根節也。鞭、鐧大小長短,各隨力所勝用之。」由以上歷史專著,我們可以了解,鞭形戕如竹根節,而狀為四棱體,二者長短因人而異,以力量大小而權衡。鞭與鐧歷代視之為雜兵,因為在短兵器中不及刀、劍用之廣,除雙鞭雙鐧外,多配於其他兵器作戰,尤其和長兵為伍來使用。唐初的戰將秦瓊善使雙鐧。15、錘
屬鎬種。錘,是一種帶柄的狀打擊兵器。元朝蒙古騎兵善用鐵錘,一種六棱形,稱「西夏帕耳」;一種錘頭為六角形,用短鐵鏈系於柄上,稱「佛來爾」。清軍入關前也很喜歡用錘,成立過鐵錘軍,定鼎中原後,遂不復用。16、撾
屬鎬種。撾是一種構造較復雜的兵器。宋代有兩種長兵,一種抓槍,長二丈四尺;一種抓子棒,無刃而有鐵爪,都有擊抓之作用。但這種「抓」與「撾」是否一物呢?明茅元儀《武備志》上圖示了一種雙飛撾,「用凈鐵打造,若鷹爪樣,五指攢中,釘活,穿長繩系之。始擊人馬,用大力丟去,著身收合,回頭不能脫走。
撾兼有抓勾之作用,與宋之抓槍、抓子棒相似,但撾要拋,而抓則不離雙手;同時撾五指活動具有機械能力,被抓住即難逃脫,可輔助長短兵器之不足。何良臣《陣記》亦提到明有抓槍與抓子棒,說明「撾」與抓」是有明顯區別的兵器。清代有一種飛爪,脫胎於棉繩套索,《中國兵器史稿》說:「此器僅一繩一爪,爪以鐵制,與人掌同;惟而略短,每指除大指外,亦均三節。第一節之端銳利有如雞爪,每一節相連之處,皆活絡,裝有極小及靈活之機關,能使各節伸縮活動,蓋每節小機括,亦有弦索通於總索也。飛爪著人,將索一抽,小機括使爪深陷入人體,敵掙奔則愈深,萬難逃脫。」估計,飛爪可能是承襲《武備志》之雙飛撾而制,而且因明之雙飛撾不便,而改為單爪。17、拐子
短兵械.拐俗稱"拐子",由民間老人之拐杖而演變成的一種武術器械。由鐵制或木製。按其形式可分為長拐和短拐兩類。長拐一般長四尺。拐柄為圓柱形。在其柄端垂直處,有一突出之橫拐。使用時可雙手持柄,也可一手持柄一手持拐。端拐多為丁字形,長不足三尺。短拐可雙拐同使,也可以與刀劍之類兵器同使。18、流星錘同屬鎬種。鏈子錘。
Ⅵ 《圖說中國古代兵器與兵書》pdf下載在線閱讀全文,求百度網盤雲資源
《圖說中國古代兵器與兵書》(杜文玉)電子書網盤下載免費在線閱讀
鏈接: https://pan..com/s/1pxPhms6plMs36GzJrRX7Ow
書名:圖說中國古代兵器與兵書
作者:杜文玉
豆瓣評分:5.9
出版社:北京世界圖書出版公司
出版年份:2007-2
頁數:238
內容簡介:
《圖說中國古代兵器與兵書》一書,在全面、系統地介紹我國古代兵器和兵書知識的同時,還附有大量的圖片,力爭做到圖文並茂,使廣大讀者能夠更直觀地了解這些知識,從而避免了單純文字介紹的弊病。在文字方面,該書運用了比較生動的語言:在圖片方面,盡量選用比較精美的圖像資料在印刷方面,也力圖做到盡善盡美,以符合當今讀圖時代廣大讀者的要求,使《圖說中國古代兵器與兵書》在傳播歷史知識、鑒賞我國古代兵器製作高超水平的同時,並成為一種社會上所喜聞樂見的收藏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