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文檔加密 > 從華夏到中國pdf

從華夏到中國pdf

發布時間:2023-07-24 00:58:33

⑴ 外國資產階級是怎樣看待中國歷史的 pdf

自海通以還,新學漸興,域外學術書籍譯介遂成近代中國「輸入學理,再造文明」(胡適語)之重要途徑;而對外國學者中國史研究著述的譯介,不僅有益於學術的繁榮發展,更有助於我們在一定程度上克服因「身在此山」而形成的某些局限。但國外中國史研究林林總總,洋洋大觀,幾十年來(特別是近20年)對其譯介雖多,終也只能是「取一瓢飲」,因此這種譯介的態度和選擇標准本身小而言之實際又是學術變遷的反映,大而言之甚至可說是時代、社會變化的一種折射,成為值得研究的對象。本文不擬對50年來海外中國近代史研究著作譯介的豐碩成果作全面研究述論,更非具體的書評書介,僅想對這種譯介在不同時期的主要特點、對國內中國近代史研究的主要影響和意義等試作初步研究概述,難免掛一漏萬,誠祈方家指正。

(一)
1949年中華人民共和國的成立並不僅僅是一種政權的更迭,而是從經濟基礎、社會結構到上層建築深刻而全面的巨變,馬克思列寧主義上升為國家意識形態。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認為,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築,但上層建築反過來又會影響經濟基礎,因此一種全面的社會變動要求一種全新的意識形態與之相應。「學術」屬上層建築.所以對舊有的學術進行「改造」就「勢所必至」了。由於對中國近代歷史的認識與中國革命關系重大,所以中國近代史研究中的馬克思主義學派在中國共產黨奪取政權的革命戰爭年代就已相對成熟;但在原先的高等院校的知識分子中,這一時期占統治地位的一直是種種非馬克思主義學派。這樣,以前者改造後者,對資產階級學術思想進行批判,自然成為這一領域的中心任務,對海外中國近代史研究著作的譯介,自然也不可能離開這一中心任務。
對此意圖,當時出版的所有海外中國近代史研究著作譯介幾乎都有明確的說明。《中華帝國對外關系史》的「中譯本序言」談到之所以翻譯此書一是因為該書的資料「有不小的利用價值」,但更重要的一個理由」是因為它「一向被中外資產階級學者奉為圭臬之作」,現在「不要忘記這些謬論在很長的一個時期中,曾經嚴重地毒害了中國的思想界。應該說在殖民主義理論的作品中,這部書是占著非常重要的地位的,因而也就是反對殖民主義者所應該注意閱讀的東西」。①丹涅特著《美國人在東亞》、萊特著《中國關稅沿革史》、約瑟夫著《列強對華外交》、威羅貝著《外人在華特權和利益》、伯爾考維茨著《中國通與英國外交部》的譯者「前言」或「後記」,都毫無例外地鄭重聲明了這一點。

在當時百廢俱興的歷史條件下,就數量而言,翻譯出版的海外中國近代史研究著作並不算多。但從學術研究的角度看,50年代組織選譯的絕大多數著作的確代表了國外有關學術研究的一流水平,選書之精當與譯品質量之高至今仍令人欽佩,此皆說明選譯者眼光的不凡、學識的深厚與態度的嚴肅認真。例如,直到現在《中華帝國對外關系史》仍是被國內中外關系研究者引征最頻的著作之一;《外人在華特權和利益》一書在整體上仍未被超越……更有意義的是,當時代環境發生變化後,這些譯著的學術性便立即顯示出來,為一些相關學科在新時期的迅速發展打下一定基礎。
更值得注意的是,50年代初期對蘇「一邊倒」,各學科都在自身建設方面競相翻譯出版「蘇聯老大哥」的有關著作作為「教科書」,並奉為「典範」時,有關研究中國近代史的著作卻翻譯出版極少,更無被視為「典範」之作。這也從一個方面說明在中國近代史學科中中國的馬克思列寧主義學派當時即已相對成熟,已基本形成了自己的理論體系、框架和方法,無需像其他不少學科那樣匆忙照搬蘇聯的「教科書」。

隨著國內政治形勢的變化和發展,「階級斗爭」愈演愈烈,對外國資產階級學者的分析、批判言辭也日趨激烈,這種「譯介」更明確被提到「了解敵情」、「興無滅資」、「反帝反修」的程度。《外國資產階級是怎樣看待中國歷史的——資本主義國家反動學者研究中國近代歷史的論著選譯》(第1、2卷)和《外國資產階級對於中國現代史的看法》近120萬字,選譯了從19世紀末葉以來,尤其是近幾十年來仍有影響的英、美、法、德、日等國數十位資產階級學者對中國近代社會性質、近代經濟及文化問題、中外關系、農民戰爭、邊疆危機、中國革命、國共斗爭……等各方面有代表性的論述。在長達萬言的「序言」中,選編者對近百年來外國資產階級學者的中國研究狀況進行了高度的概括,對各種觀點進行了嚴厲的政治批判,並進一步申明了編譯的目的:「我們選譯這些資料,即是為了了解敵情和提供反面教材進行興無滅資的斗爭。我們從這些資料里可以進一步認清學術思想領域內,外國資產階級學者的真面目,認識帝國主義通過文化侵略毒化中國人民的罪惡活動,藉以激發我們民族自尊心和愛國主義思想,積極參加反對帝國主義和現代修上主義的斗爭,並且從斗爭中清除資產階級歷史學在中國史學界的流毒和影響,壯大歷史科學隊伍,團結一切愛國的歷史科學工作者,共同建設社會主義和共產主義的新文化。」②

十年「文革」特別是它的中後期,有關俄蘇研究中國近代史的著作在一片荒蕪的學術園地中突然「一花獨放」,翻譯出版了一大批。這種「一花獨放」,完全是由於「反修」斗爭和中蘇邊境沖突的需要。齊赫文斯基主編的《中國近代史》的中譯本「出版說明」寫道:「本書炮製者以極其卑劣無恥的手法,全面、系統地偽造近代中國歷史」,「惡毒誹謗攻擊中國人民的偉大革命斗爭和中國共產黨的馬列主義正確路線」。這篇個到5000字的「說明」充滿了「恬不知恥」、「瘋狂攻擊」、「秉承其主子出意旨」……這樣一些幾近謾罵的文字,並認定這部書的目的是「妄圖否定毛主席關於中國近代史的一系列科學論斷,否定毛主席為中國革命制定的馬列主義正確路線」,「變中國為蘇修社會帝國主義的殖民地」。③當時的「時代精神」可說盡在其中。而有關中俄邊境著述的譯介更多,由於這些譯著以資料、回憶錄為主且限於本文篇幅,恕不細述。但是這些翻譯為後來的中俄關系史研究打下了較為深厚的基礎。

另外值得一提的是,由於中美關系在1971年開始解凍,費正清的名著《美國與中國》也在「供有關部門研究中美關系時批判和參考之用」的名義下,由商務印書館組織翻譯出版。

(二)
「文革」結束後,隨著改革開放的新時期的開始,沉寂已久的學術開始復甦,由於較長時期的自我封閉,學界對國外學術研究的了解尤其必要、急迫。這種形勢,為海外中國近代史研究譯介的繁榮發展提供了客觀條件,而開風氣之先且成效最著的則為中的社會科學院近代史研究所在國門初啟的1980年創辦的不定期刊物《國外中國近代史研究》。
該刊編者在創刊號中明確表示其「目的在於及時介紹外國研究中國近代史的情況,了解外國研究中國近代史的動態,溝通中外學術交流」。承認「近年來,在中國近代史這個學術領域內,國外的研究工作發展較快」,「一些我們還未涉及的問題,國外也有了較深入的研究;國外還不時對我國近代史研究上的某些觀點提出不同意見,進行商榷或爭論。凡此種種,都需要我們及時了解,以改變閉目塞聽的狀況,活躍學術空氣,促進研究工作的發展」。「所收文章主要看其是否有新觀點、新資料,或新進展,至於內容與觀點正確與否,則不一定要求」。④從「了解敵情」、「反面教材」……到「溝通中外學術交流」、彼此平等地「進行商榷或爭論」,承認自己多有不足、曾經「閉目塞聽」……這種轉變是巨大的、根本性的。這篇「編者的話」雖只短短400多字,但卻從一個側面反映出新時代的新精神,亦說明所謂新時期確非虛言泛論,而是實實在在地發生了方方面面巨大的新變化。後人或許很難想像,這種平實如常的語言所說的本是最「平常下過」的道理、然而實際卻是那樣地「不平常」,因為它是那樣地來之不易。這種態度,可說是新時期譯介的代表。從1980年創刊到1995年終刊,《國外中國近代史研究》15年來共出版27輯,發表了40O余篇近80O萬字的譯作。其中有國外學術期刊的論文翻譯,也有著作摘譯,文種涉及性、日、俄、法、德等諸多語種,以較快的速度、較為全面地向國內學術界介紹了外部世界的有關信息,對學術研究起了重要作用。對學術發展如此重要的刊物卻因種種原因不得個於幾年前停刊,學界至今仍咸為惋惜。另外,由中共中央黨史研究室主辦的《國外中共黨史研究動態》從1990年創刊到1996年停刊,共出刊42期,也曾是了解國外有關學術發展的一個重要窗口。
在最近20年中,有關譯介越來越多,越來越快,其中影響較大的譯叢有:

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從1987年起出版「中國近代史研究譯叢」,陸續出版的有美國學者魏斐德著《大門口的陌生人——1839―1861年間華南的社會動亂》、孔飛力著《中華帝國晚期的叛亂從其敵人——1796―1864年的軍事化與社會結構》、費維愷著《中國早期工業化——盛宣懷(1844―1916)和官督商辦企業》、陳錦江著《清末現代企業與官商關系》、施堅雅著《中國農村的市場和社會結構》、英國學者楊國倫著《英國對華政策(1895―1902)》、日本學者濱下武志著《近代中國的國際契機——朝貢貿易體系與近代亞洲經濟圈》。
江蘇人民出版社從1988年起陸續出版的「海外中國研究叢書」中與近代中國有關的譯著有美國學者費正清、賴肖爾著《中國:傳統與變革》、羅茲曼主編《中國的現代化》、格里德著《胡適與中國的文藝復興——中國革命中的自由主義(1917―1950》、郭穎頤著《中國現代思潮中的唯科學主義(1900―1950)》、史華茲著《尋求富強:嚴復與西方》、柯文著《在傳統與現代性之間:王韜與晚清改革》、墨子刻著《擺脫困境——新儒學與中國政治文化的演進》、周錫瑞著《義和團運動的起源》、杜贊專著《文化、權力與國家——190O―1942年的華北農村》、艾愷著《最後的儒家——梁漱溟與中國現代化的兩難》、張灝著《梁啟超與中國思想的過渡(1890一1907)》、任達著《新政革命與日本——中國,1898―1912》、周策縱著《五四運動:現代中國的思想革命》、蕭公權著《近代中國與新世界:康有為變法與大同思想研究》。
山西人民出版社1989年出版的「五四與現代中國」叢書收有譯著《五四:文化的闡釋與評價——西方學者論五四》、美國學者施瓦支(舒衡哲)著《中國的啟蒙運動——知識分子與五四遺產》、張灝著《危機中的中國知識分子》、紀文勛著《現代中國的思想遺產——民主主義與權威主義》、日本學者近藤邦康著《救亡與傳統》。

其他譯著更是難以勝數,對不同專業領域都有相當的影響。
通論性的主要有費正清編《劍橋中國晚清史》(兩卷)、《劍橋中華民國史》(兩卷),另外費氏的《美國與中國》不斷重印,《費正清集》、偉大的中國革命(1800―1985)》、《費正清自傳》和《費正清看中國》等都翻譯出版。還有美國學者石約翰著《中國革命的歷史透視》、史景遷著《天安門》、柯文著《在中國發現歷史——中國中心觀在美國的興起》,以及日本學者溝口雄三著《日本人視野中的中國學》等。

經濟史方面主要有美國學者郝延平著《中國近代商業革命》、《十九世紀的中國買辦——東西間橋梁》、劉廣京著《英美航運勢力在華的競爭(1862―1874)》、日本學者中村哲著《近代東亞經濟的發展和世界市場》、美國學者珀金斯著《中國農業的發展——1368―1968》、黃宗智著《華北的小農經濟與社會變遷》、《長江三角洲小農家庭與鄉村發展》、《中國農村的過密化與現代化》、楊格著《近百年來上海政治經濟史(1842―1937)》、法國學者白吉爾著《中國資產階級的黃金時代(1911―1937)》等。
政治、軍事、社會史方面的譯著主要有美國學者周錫瑞著《改良與革命——辛亥革命在兩湖》、易勞逸著《1927―1937年國民黨統治下的中國流產的革命》、胡素珊著《中國的內戰》、齊錫生著《中國的軍閥政治(1916―1928)》、小科布爾著《江浙財閥與國民政府(1927―1937)》、鮑威爾著《中國軍事力量的興起(1895―1912)》、施堅雅著《中國封建社會晚期城市研究》、英國學者貝思飛著《民國時期的土匪》、加拿大學者陳志讓著《軍紳政權——近代中國的軍閥時期》、蘇聯學者卡爾圖諾娃著《加倫在中國,1924―1927》、切列潘諾夫著《中國國民革命軍的北伐》、賈比才等著《中國革命與蘇聯顧問》、論文集《共產國際與中國革命——蘇聯學者論文選譯》等。

有關中外關系史的譯著主要有英國學者季南著《英國對華外交(1880―1885)》、美國學者李約翰著《清帝遜位與列強(1908―1912)》、威維爾著《美國與中國:財政和外交研究(1906―1913)》、柯里著《伍德羅·威爾遜與遠東政策(1913―1921)》、塔克曼著《史迪威與美國在華經驗(1911―1945)》、菲斯著《中國的糾葛——從珍珠港事變到馬歇爾使華美國在中國的努力》、科爾著《炮艦與海軍陸戰隊——美國海軍在中國(1925―1928)》、沙勒著《美國十字軍在中國(1938―1945)》、柯偉林著《蔣介石政府與納粹德國》、包瑞德著《美軍觀察組在延安》、布賴克福特著《卡爾遜與中國》、凱恩著《美國政治中的「院外援華集團」》、孔華潤著《美國對中國的反應》、謝偉思著《美國對華政策(1944―1945)》、日本學者藤村道生著《日清戰爭》、蘇聯學者鮑里索夫等著《蘇中關系》等。
思想文化史方面的譯著主要有美國學者伯納爾著《一九○七年以前中國的社會主義思潮》、林毓生著《中國意識的危機——「五四」時期激烈的反傳統主義》、盧茨著《中國教會大學史》、日本學者實藤惠秀著《中國人留學日本史》、法國學者衛青心著《法國對華傳教政策——清末五口通商和傳教自由(1842―1856)》(兩卷)等。

人物研究方面的譯著主要有美國學者德雷克著《徐繼畲及其〈瀛寰志略〉》、史扶鄰著《孫中山與中國革命的起源》、薛君度著《黃興與中國革命》、麥柯馬克著《張作霖在東北》、日本學者松本一男著《張學良》、蘇聯學者普里馬科夫著《馮玉祥與國民軍》、英國學者施拉姆著《毛澤東》、美國學者特里爾著《毛澤東傳》、邁斯納著《李大釗與中國馬克思主義的起源》、周明之著《胡適與中國現代知識分子的選擇》、弗思著《丁文江——科學與中國新文化》等。
以上僅是一個極為粗略的鳥瞰,但從中卻足可看出海外中國近代史研究著作的譯介在這20年中的繁榮盛況,確實起到了「改變閉目塞聽的狀況」、「溝通中外學術交流」的作用,對這期間中國近代史學界學術的活躍和發展起了不能忽視的推動作用。

(三)
這期間的海外中國近代史研究著作譯介對國內有關研究的影響、促進是多方面的。當然,學術的變化、各種新觀點的產生總體而言自有更為深刻的社會與學術自身的背景和原因,這種「譯介」只是其中因素之一。但由於本文的任務只是分析這種「譯介」的作用,不必對其他背景與原因作深入探討與詳細論述,故祈讀者勿因此而以為筆者認為新時期的種種新觀點完全是這種「譯介」外在作用的結果;同樣,對各種新觀點本身的具體分析、深入研究和評判也不是本文的任務。故本文亦僅限於客觀論述「譯介」對各種新觀點的影響和作用。大體而言,這種影響有以下幾個方面:
新時期中國近代史研究中一個引人注目、也引起激烈爭論的觀點是從現代化(本文中「現代化」與「近代化」二詞意義相同,根據行文需要選擇使用)的角度,而不僅僅或主要不是從階級斗爭、民族斗爭的角度來看待中國近代史。「海外中國研究」叢書的「總序」明確表示:「故步自封,不跳出自家的文化圈子,透過強烈的反差去思量自身,中華文明將難以找到進入其現代形態的入口」。「收入本叢書的譯著,大多從各自的不同角度、不同領域接觸到中國現代化的問題」。在很長的一個時期內,以費正清為代表的「西方沖擊一中國反應」模式是西方中國近代史研究中佔主導地位的學派。這一模式認為「傳統」與「現代」互相對立,中國近代的歷史尤其是現代化史的動力完全來自外部的刺激和挑戰,因此「19世紀之前使得中國如此偉大的東西,恰恰被證明也就是後來嚴重地阻礙著中國實現現代化轉換的東西」。「中國作為『中央之國』,其自我獨立的政治和文化運轉體系,以長期未受到外來挑戰而聞名於世」。但也因此「直到現代挑戰不可避免地降落到它的大門口之時,都未能領悟到這種挑戰的性質」,因而錯過了現代化的時機。⑤新觀點也正是從這一角度出發,從中國近代自身的政治、經濟、文化等方面探討現代化受挫的原因;同時對西方的侵略帶來的不同(廣義的)文化的「碰撞」以及這種「碰撞」引起的中國社會的變化等作了不同以往的結論。在現代化理論框架中,洋務運動自然成為「中國早期工業化」的一個重要階段,而興辦洋務的最初動機則無足輕重,也因此才會在80年代形成洋務運動研究熱。同樣,一些研究者對民國時期尤其是抗戰前的經濟狀況也作了更為客觀的研究。

近代中國的「市民社會」、國家與社會的關系、公共領域等是近些年美國學界的一個研究熱點,並有激烈的爭論,而近年中國的有關研究,如對晚清商會、自治社團或組織、地方精英、公共機構等方面的研究成果甚豐,明顯受此影響與啟發。甚至對近代中國「市民社會」這種觀念提出質疑、反對意見的,其基本「理論資源」也還是來自美國學界的不同觀點,亦見其影響之深。

由於主要地不是從階級斗爭或民族斗爭而是從中西文化沖突、互補(在近代中國實際幾乎是西方文化向中國文化的單向流動)的角度出發,不少研究者更側重於「買辦」、「租界」在東西方文化交流中的作用與意義。同樣,傳教士、教會學校在中國現代化過程中所起的積極作用,主要是傳播近代科學文化知識,近年也得到更多的強調與重視。文化與社會的關系或曰文化背後的社會意義,是近些年來在西方興起的一種新的學術觀點、方法和思潮,《義和團運動的起源》和《文化、權力與國家——1900―1942年的華北農村》便是這種新範式在中國近代史研究領域的代表作。前者對19世紀山東省的社會、經濟結構作了區域性分析,尤其是用文化人類學的方法對魯西北地區的民間文化,如社戲、話本、宗教、廟會、集市、尚武傳統、中西文化沖突的歷史等都作了細致的研究。在此基礎上,作者認為義和團運動的爆發是魯西北的社會經濟結構與文化傳統之間由多種原因「互動」的結果。後者力圖打通歷史學與社會學的間隔,從「大眾文化」的角度,提出了「權力的文化網路」等新概念,以華北農村為例,詳細論證了國家權力是如何通過種種渠道,諸如商業團體、廟會組織、宗教、神話等深入社會底層的,如「龍王廟」的實際意義是掌管水資源的分配,鄉紳關注「關帝廟」是將其。既作為國家的守護神又作為地方的保護者。這兩本書對近年來國內的有關研究產生了明顯的影響,如傳統文化與義和團的關系,廟會的社會文化意義、功能都受到研究者的重視。
在中外關系史研究中,一些研究者認為中國被納入近代國際體系的過程當然是國家主權受侵犯的過程,是被殖民的過程,但同時也是近代中國「睜眼看世界」、破除「華夏中心」的過程,是外交近代化,即近代外交觀念、制度產生和發展的過程。幾十年前的「侵華史」已漸為現在更加中性的「中外關系史」所取代,雖只一名之興替,卻也可略窺學術之變化,表明研究的「理論預設」今昔已有所下同。

在思想史研究方面,以前未獲研究的「唯科學本義」開始被研究者注意,對自由主義及其代表人物的研究更加客觀,已從「政治批判」轉入「學術研究」,這反映出「譯介」的影響。《中國的啟蒙運動——知識分了與五四遺產》一書中對「啟蒙」與「救亡」關系的探討,使中國思想、學術界深受啟發。從70年代後期起,美國的中國史研究中「傳統」與「現代」互相對立的模式漸為新的現代化理論所取代,即「現代」從「傳統」中發展而來,應更加註重承繼、利用種種傳統資源。《中國意識的危機——「五四」時期激烈的反傳統主義》一書更側重對近代中國,尤其是五四時期「激烈」「全面」反傳統思想的負面作用進行分析,在80年代中後期「文化熱」、「激烈反傳統」思潮再度產生的背景下,該書的翻譯出版確引人注目,作者可能也未想到,該書實際為90年代因種種原因而異軍突起的「文化保守主義」作了重要的理論鋪墊。
在人物研究方面,《孫中山與中國革命的起源》將孫中山個人與社會環境緊密結合起來考察,突破了以往人們譏稱的「孫中心」框框。《黃興與中國革命》一書對以往注意不夠的黃興與辛亥革命的關系作了細致的研究,引起了有益的探討,促進了有關研究的深化。而且,以上兩書均在國門初啟時翻譯出版,當時也更引人注目。《李大釗與中國馬克思主義的起源》一書對李大釗思想與民粹主義的關系作了深刻的研究和分析,啟發了關於民粹主義對中共其他領導人思想影響的研究,這種研究直到現在仍引起熱烈的爭論。相對於國內的人物研究以前主要集中於政治人物,國外對「文化人物」的研究一直比較重視,如對梁漱溟、丁文江、錢穆、洪業等都有研究專著,這些專著的譯介對國內有關研究有著明顯的推動作用。

簡言之,50年來海外中國近代史研究著作的譯介與中華人民共和國的歷史一樣走過了曲折發展的過程,現在確可說是百花齊放。但在這種繁榮之下卻仍有不能忽視的隱憂,即譯作的質量有每況愈下之勢,一些錯譯、誤譯反而起了學術的「誤導」作用,倘長此以往,會使人對所有「譯介」的准確性都產生懷疑,終將使這種學術發展必不可少的「譯介」本身受到嚴重損害。提高譯作質量,是譯介者的當務之急。當然,每個研究者都必須面對的挑戰是,在如此多樣化的譯作面前如何能真正擷其精華而不是食洋不化,機械照搬。而這,卻是更加艱難,也更加重要的。

注釋:
本文寫作中承蒙曾學白女士幫助搜集部分資料,謹表謝忱。
① 邵循山:「中譯本序言」,〔美〕馬士著,張匯文等譯:《中華帝國對外關系史》第1卷,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1957年版,第1―2頁。該書第2卷、第3卷均為張匯文等譯,分別由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1958年、商務印書館1960年出版。
②「序言」中國科學院近代史研究所資料編譯組編譯:《外國資產階級是怎樣看待中國歷史的——資本主義國家反動學者研究中國近代歷史的論著選譯》第1卷,商務印書館1961年版,第10―14頁。
③ 「出版說明」,〔蘇〕齊赫文斯基上編,北京師范大學歷史系、北京大學歷史系、北京大學俄語系翻譯小組譯:《中南近代史》上、下冊,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1974年版,第1―6頁。
④ 「編者的話」,《國外中國近代史研究》第1輯,中國主會科學出版社198O年版。
⑤ 〔美〕羅茲曼主編、國家社會科學基金「比較現代化」課題組譯:《中國的現代化》,江蘇人民出版社1988年版,第669頁。

⑵ 《中國文化二十四品(精裝套裝全24冊)》pdf下載在線閱讀,求百度網盤雲資源

《中國文化二十四品(饒宗頤、葉嘉瑩顧問 套裝全24冊)》(陳洪 、 徐興無等)電子書網盤下載免費在線閱讀

資源鏈接:

鏈接:

提取碼: 1234

書名:中國文化二十四品(饒宗頤、葉嘉瑩顧問 套裝全24冊)

作者:陳洪 、 徐興無等

出版年份:2019-1

內容簡介:1、龍鳳呈祥

龍是華夏祖先的化身,鳳是民族飛翔的理想,龍和鳳是中華民族的圖騰。龍鳳呈祥,象徵著我們民族多元一統的摶成歷程,凝聚著中國文化剛柔相濟的力量和陰陽和諧的情韻,象徵著太平盛世的到來。中國文化龍飛鳳舞,自強不息。其特徵沉潛而升騰,悠久而日新;其結構簡易而精緻,平衡而變通;其精神雄渾而典雅,中庸而剛健。談龍說鳳,走進中國文化的美麗殿堂。

2、書同文字

漢字古老悠遠,是一條蜿蜒無垠的歷史長河;漢字構形奇妙,是先人偉大智慧的結晶;漢字靈動飄逸,展現了中華民族非凡的藝術創造。「文」是花紋,是萬事萬物的象形符號;「字」是生育,是文與文相親相愛繁衍出的子子孫孫,中國文化的基因和血脈由漢字組成。漢字的理想是「書同文字」,統一的字形與書寫,鍛造了中國文化的堅強骨骼。漢字以整齊的身姿站立著,砌成中華文明的長城。

3、載之書冊

《尚書》有雲:「惟殷先人,有典有冊。」古代中國曾是世界上書籍多的國度,在書寫、形制、印刷、流播、收藏、分類等方面形成了完備的體系與制度,珍存了豐富的歷史經驗與智慧。典冊從契刻發展到書寫,以甲骨、簡帛、金石等形態而存在,而紙的發明帶來了書寫與傳播的便利,進而製作出紙墨飄香、書法雋美的印刷書籍。經典於是乎產生,傳統於是乎繼承,學術於是乎發明。

4、仁義禮智

仁、義、禮、智,是中華倫理的「四維」,支撐起中國人的核心價值。它們根源於人類的惻隱之心、羞惡之心、恭敬之心和是非之心,蘊育於上古禮樂文化,由孔子創發,孟子闡明,在漢代形成了牢固的思想體系,成為傳統文化中安身立命、維系人倫、高揚人道的道德標准。它們既是個人修身養性、努力向善的行為規范;也是社會和諧、民族凝聚、人類和平的道德理想。

5、君子之學

在世界文明古國中,唯有中國的文化悠久而綿延、源遠而流長、古老而常新,重視教育是其內在的文化動力。古代中國創造了自成系統的官學、私學以及書院等教育機構和制度;確立了被譽為「世界第五大發明」的科舉制;積累了豐富的教育理念和方法。從孔子開始,中國古代的思想家大多是教育家,有教無類,誨人不倦,體現了自覺而覺人,己欲立而立人的仁愛精神。教育既是成人之道,更是治民之道,富之而後教之,使之成為君子。

6、王霸之道

「天下為公」「天下大同」,中國的文化理想就是政治理想,政治是中國歷史車輪的軸心。歷代政治家、思想家對國體設計、德刑關系有著精緻的設計與闡述。從周公制禮,到商鞅變法,中國古代社會由宗法封建王國發展為統一郡縣帝國,其政治和文化制度在禮法並存、王霸雜用的張力之中不斷地變革、更張。興亡成敗,載舟覆舟,為後世留下有益的經驗和沉痛的教訓,塑造了中國人情理兼顧、改革變通的政治性格。

7、四海之內

中華民族起源於中國大地上不同的地域文明,五十六個民族來自歷史上諸多的古老群體,他們都為中國文化貢獻了聰明才智,正如孟子所說:舜為東夷人,文王為西夷人,皆能「得志行乎中國」。古代各民族共生共存,既有和親、會盟、互市、通貢的和平友好,又有對抗、沖突、割據、兼並的利益斗爭。歷經時間長河的洗禮,他們形成了一個文化共同體,升華出「四海之內皆兄弟」的高尚情懷,蘊育出強大的民族精神和凝聚力,這正是中國不斷復興並走向強盛的關鍵。

8、赤縣神州

中國居天下八十一分之一,名曰「赤縣神州」。大禹治水,又將中國劃分為九州。這是戰國時代思想家的奇思妙想,是中國地理文化的神話傳說,它消解了封建國家的政治主體,呼喚著宏大的政治空間,「九州」象徵著中國統一的文化地理觀念。不同的地理環境造就了不同的生存方式,每一個「州」都具備獨特色彩的土壤、獨特品質的人性與物產、獨特的自然風景和文化名勝。讓我們打開古老的《山海經》,游覽天下名山大川,領略中國的地理文化。

9、風土人情

「千里不同風、百里不同俗」。中華大地縱橫萬里,百族共生,風土人情,五彩繽紛:合兩性之好的婚規、舌尖百味的飲食、繼祖正體的姓名、和睦人群的禮儀、祈福求吉的信仰、普天同慶的節日,描繪出中華民族數千年社會生活的風俗畫卷。推開歷史的窗口,用長鏡頭聚焦源流,管窺先民的生生息息;用近鏡頭紀錄寫真,剪裁中國的衣食住行,去發現「人情似故鄉」的中國。

10、九流十家

百家爭鳴的先秦諸子,是中國傳統思想的淵藪與源泉。春秋戰國時代,社會劇烈變動,知識普及,思想自由而活躍,諸子們以「當今之世,舍我其誰」的使命擔當,游說救世,儒、道、陰陽、法、名、墨、縱橫、雜、農、小說,九流十家,蜂出並作,各引一端。他們一方面激烈辯論,水火不容;一方面百慮一致,殊途同歸,都是入世或經世之術。相互之間可以論衡而融合,可以並行而不悖。中國思想綜合創新的基調和走向由此確立。

11、內聖外王

它是中國文化的主流思想之一,雖屢經坎坷,甚至瀕臨滅頂之災,但至今仍然流淌在中華兒女的血脈之中,在中國人的價值取向、思維方式、行為規范與社會心理中打下了深深的烙印,成為塑造中華民族精神不可或缺的重要因素;它源起於洙泗之間,由孔子開宗立說,將西周禮樂文明的精神創發為「放之四海而皆準」的倫理價值,經過歷代仁人志士的闡釋與履踐,如大江大河,澤潤了中國和東亞,並匯入世界文明的海洋。這就是儒學,是「內聖外王」之道,是成人立德之教。

12、蓮花凈土

從絲綢之路來到中國的佛教,與中國本土成長起來的儒、道兩家,共同構成了中華文化主要的三個精神傳統,共同關照人與自然、人與社會、人與身心的文化取向,因此,要了解中國文化,必須了解佛教在其中的形成、綿延和影響。凈土開出的蓮花,根源於古老的印度文化,延展出中國、東亞和世界的繁茂枝葉,開放出多姿多彩的信仰與藝術之花,結出了外來文化和中國文化融合的碩果。

13、抱朴歸真

道教是中國古代巫術與道家思想凝聚而成的本土宗教,在宗教、哲學、美學、文學、科技等諸多方面對中國人的思想與生活產生了浪漫而深刻的影響。它探索宇宙的奧秘,尋找長生的秘訣,故而煉丹、畫符、運氣、行醫;它並不禁慾,但擯棄名利,故而仙樂飄緲,男女神交;它並不玄想,故而飲酒服葯,羽化登仙。它熱愛生命,崇尚自然,抱朴歸真。

14、文苑英華

中國古代文學是禮樂文明開出的奇葩,禮是社會規范,發為文章;樂是心志情懷,發為詩歌。詩言志而緣情,文明道以立言,它們是中國文學的正統,是中國書寫的範式。詩意和文采是中國任何一種藝術的靈魂。在藝術上,它們或溫柔敦厚,或綺靡朗麗,或平淡自然,或空明寧靜,或豪邁飄逸,或沉鬱頓挫;沉思翰藻,煉字度句;比興寄託,境界高遠;文苑英華,美不勝收。

15、今古傳奇

說部之體,淵源於史傳;志怪志人,濫觴於六朝。唐傳奇、宋話本,各擅其勝,文言白話,自此始分,小說之義,漸與今同。章回長篇,明清為盛,四大奇書,雅俗共賞,《紅樓》一夢,是為*。而話本短篇,「三言」「二拍」,坊間刊刻,流播市井。諷時罵世,談鬼說神,演說痴情,了斷公案,演繹歷史,表彰忠義,盡在今古傳奇之中。

16、花雅爭勝

百戲雜劇、南戲傳奇、海鹽弋陽、花雅爭勝,中國戲曲早形成於民間社會,隨著歷史的推移,文人雅士參與創作,產生了許多精湛的經典之作,由民間文化上升為高雅文化,進入中國文化的大傳統中。悲壯的《竇娥冤》、凄涼的《梧桐雨》、華美的《牡丹亭》、幻滅的《桃花扇》,舞台春秋,人生寫照;生旦凈丑,粉墨登場;一折一出,顧盼生姿;感天動地,曲盡悲歡。

17、藝舟雙楫

毛筆是中國造型藝術獨步於世界的工具,書寫勾勒,氣韻生動,濃墨淡彩,隨類賦形。書畫同生於錐穎,如江河同源於昆侖,流為山水花鳥的畫卷,流為篆隸真草的碑帖。在墨香紙韻的支持下,毛筆抒發了中國人對自然的胸襟意氣和對人生的心靈感懷:「丹青不知老將至,富貴於我如浮雲。」

18、金聲玉振

音樂是維持道德教化和抒發個人情志的工具,中國古代音樂在制度、機構、樂器、樂理等方面均有獨造,《詩經》皆是樂曲,《楚辭》亦為歌詩。窈窕淑女,鍾鼓樂之;制禮作樂,金聲玉振;五聲六律,調和律呂;祭唱歌贊,和諧天人。漢武樂府,廣采「趙、代之謳」「秦、楚之風」;隋唐燕樂,融匯胡漢中外之音。而音樂高妙,知音難覓,令人悵惘。所謂高山流水,大音希聲。古人詩雲:「曲終人不見,江上數峰青。」

19、採菊東籬

山水、園林、飲饌、游藝,表達了中國人高雅的生活姿態和詩意的棲居方式。山水本是自然之物,古人卻賦予它生命肌理,「仁者樂山,智者樂水」,寄託了人生的志向與抱負。古典園林,壺天自春,以小見大,融自然、藝術、意境之美為一體。飲食茶酒,調和鼎鼐,烹煮蒸炒而特重滋味。圍棋、蹴鞠、投壺、酒令,游於藝而娛身心,雖為小道而見妙理,蘊含著智慧和樂趣。

20、紅粉閨秀

紅粉與閨秀,是中國古代兩大女性群體。在家庭倫理和男權社會的制約下,她們的社會生活空間受到制約,但是她們創造了別具一格的女性文化,贏得了尊嚴與地位,母教淑儀、賢媛才女,層出不窮,尤其在文學藝術方面成就突出,因為她們的感情細膩而豐富,或溫婉地抒發了閨怨之情,或率性地吟唱著艷歌情曲。山間竹喧歸浣女,潯陽江頭聽琵琶。感傷如夢青春,珍惜花樣年華。

21、天工開物

被科學視為巫術的中國古代數術文化,積累了中國人與大自然交往的經驗和手段,恰恰是古代科技的萌芽。中國人用陰陽五行分析物質關系,催生了發達的物質文明。被全世界譽為中國古代四大發明的造紙術、印刷術、指南針和火葯,皆發明於漢唐這兩個中國歷史上的盛世。中醫、陶瓷、制茶、絲綢及其它傳統手工藝至今仍是獨到的科技。中國的科技思想充滿了倫理因素,主張道技結合,天工開物,啟發我們反思現代科技面臨的倫理和生態困境,是珍貴的思想遺產。

22、懸壺濟世

中國古代醫學辨五味以養形,節情慾以養神,和天氣以養精。從調養五臟,到調治性情,再到察占節氣,使自然賦予身體的元氣精神得以保持,形體血氣得以長養,包涵於其中的道德心靈得以培育,人民安康而臻於王道。故醫道即人道,治病即治國,懸壺濟世,救民水火,古人雲:「君親有疾不能療之者,非忠孝也。」又曰:「不為良相,則為良醫」。傳統中醫學蘊含著濃厚的人文情懷,積極探索天人之道和倫理精神。

23、風月同天

「山川異域,風月同天。寄諸佛子,共結來緣。」公元8世紀日本聖德太子的話,呼喚起唐代高僧鑒真和尚東渡傳法的信心。從漢至唐,東亞各國分享中國的文化成果,並各自奉獻出智慧,共同建構了以中國文化為軸心的古代東亞文明。儒學和佛教摶成了整個東亞文明圈的制度與信仰,而漢字成為東亞文明的通用文字,中國的詩文典範和書寫體式被廣泛應用於文學創作和精英的書寫,創造了精神文明的高級成果。正如唐代詩人溫庭筠的詩句所雲:「疆理雖重海,車書本一家。」

24、變法圖強

文化因傳承而不息,因變通而不衰。明清以來,中國因專制自大而固步自封,漸失活力,國勢不振,弊政叢生。至近代列強紛至,國門洞開,民族危難日益深重。於是窮則思變,仁人志士借鑒西方文化,探尋救國之道,企求革故鼎新,變法圖強,雖屢遭挫折,仍前赴後繼,譜寫了爭取民族和文化復興的壯麗樂章。

⑶ 《遊民文化與中國社會》pdf下載在線閱讀,求百度網盤雲資源

《遊民文化與中國社會》(王學泰)電子書網盤下載免費在線閱讀

資源鏈接:

鏈接:https://pan..com/s/1zUejSgHe__X6niOILg5gSw

提取碼:q9g9

書名:遊民文化與中國社會

作者:王學泰

豆瓣評分:8.5

出版社:同心出版社

出版年份:2007-7

頁數:750

內容簡介:

江湖是遊民生活的空間,也是干犯法紀、為非作歹的淵藪。凡是敢於與主流社會對抗的秘密組織成員、打家劫舍的綠林豪強、闖盪江湖的各類人士,乃至稱霸一方、為人所懼的痞棍,都會被畏懼者恭送一頂「好漢」的帽子。逼上樑山是「造反有理」的過程與歸宿。不義之財,取之何礙,是遊民劫掠生涯中的一個重要的「理論」,總的說來,它仍是「強盜邏輯」。

本書全面系統地論述了遊民、遊民文化與中國傳統文化、傳統文學的密切關系,遊民文化對於文學創作,特別是對於通俗文學的創作產生了深刻的影響,他們的思想意識,習慣作用,也因通俗文藝的流傳而深入到了各個階層,本書闡述深刻,可讀性強。

作者簡介:

王學泰,原籍山西清源(現名「清徐),1942年底生於北京。1964年畢業於北京師范學院中文系。曾任中國社會科學院文學研究所《文學遺產》編輯,1988年轉到文學研究所古代文學研究室從事研究工作。比較關注文學史與文化史的交叉研究。2003年退休前任文學研究所古代室研究員,後兼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生院教授。

主要著作:《中國人的飲食世界》、《中國遊民》、《華夏飲食文化》、《幽默中的人事百態》、《中國人的幽默》等;學術隨筆集《燕談集》、《多夢樓隨筆》、《偷閑雜說》等;整理了《杜工部集》、《唐詩評選》,與傅璇琮、許逸民等人主編了《中國詩學大詞典》。

⑷ 求歷史學考研教材11本的 電子檔 PDF最好 北師大版的最好 郵箱[email protected]

第一單元的中國文明的起源

中國古人類的第一課土地
1.D 2.B 3.C 4.C 5.D 6.A 7。 C 8。 ?9.B 10.D
11。北京人 - B,E元謀人 - 山頂洞人 - C,D,F,?
12(1)A - 北京人B - C - 穴居人
(2)人類遺址元謀人,主要位於河,流域,土地肥沃,水源豐富的地區。
13。注意事項:

(1)天勞動:收集水果的婦女和兒童,男人捕魚,集體狩獵野獸,獲取食物;學習日:老年教年輕的狩獵技能和生活經驗;娛樂
天:晚上了盛大的篝火晚會,體育比賽;
重要提示:晚上必須負責保管火的人;
:展開合理的想像。
(2)多喝水:北京人會使用天然火。
不喝酒,根據時間是沒有一艘船。

第2課星羅棋布的氏族定居點
1.D 2.D 3.C 4.D 5.D 6.B 7.D 8.D 9.C 10.A /> 11。 (1)半坡河姆渡(2),陝西和浙江(3)粢飯(4)黃河流域,長江流域
12。 (1)黑色陶博俞文彩陶盆,河姆渡定居點和半斜坡定居點。 (2)黑陶,彩陶。
(3)當人們已經知道,畜牧,原始畜牧業開始萌芽,還經常撈去補充食品,但也反映了原始的藝術追求。
13。稍微
14。提示:(1)種植農作物,生產自己的食物。 (2)生產工具,農作物種子。 (3)略。

教訓的傳奇時代文明的曙光
1.C 2.D 3.B 4.C 5.D
6炎帝在中國漢族之間,黃帝炎帝
7。戰爭堯,舜禪讓
作為華夏子孫的許多發明的祖先黃帝被認為是通過對黃帝的功德,傳說玉為武器,提出的旅程的弓,染料的顏色的衣服。的妻子嫘祖的教民養蠶。將被連接,而不是所有人都認為這些傳說,其中包含的後代組成的。但真正的歷史事實,其中包含至少有助於我們理解,時代的黃帝生產工具的改進和農業文化的進步。
9。提示:環保意識,奉獻精神,毅力品質和創造性思維能力。
10。請參閱第8題,另外補充:黃帝領導的兩倍生存的戰爭,炎帝投降。炎黃走向聯合的婚姻代占據了中原地區繼續繁衍,形成了後來的華夏人。
11。 (1)禪讓系統(2)以自己的角度來看,在符合客觀事實可以知道結果。

第4課裂紋彩繪陶器之謎
光滑的人形陶器「這是一個美麗而優雅的小女孩,小女孩的面部表情可以看出,一個美好的新生活的嚮往。類型陶器可以充滿了水,小口的人背灌溉的,小女孩的嘴用的水。
「尖口的小口瓶獨特的形狀像人的耳朵小環兩邊的瓶子上,像帽子一樣的瓶子,幾何圖案像人的頭發,你看,「她尖尖的下巴非常像人的頭部形狀啊!」提示結束時的小口瓶的水從河兩側的小環該瓶可綁一條繩子,很容易提取。 「提示結束時入水的小口瓶,一個奇妙的現象時有發生:瓶子將小幅回落,水會慢慢流進嘴裡的瓶子,沉了一會兒,瓶子的底部時,垂直的水,「小口尖底的瓶子瓶」已經充滿了一根繩子在水面上,你可以背在身上,回到住處。
「海員紋彩陶盆,可用於提供食物,水,種子,這個美好的陶器在該盆地的格局,一些神秘的圖案,圖案的幾何形狀構成的盆地,無論是當時的人們已經形成了原始的數學思維。
舞花紋彩陶盆泥濘的兵馬俑,大口微斂,鼓腹,小平底輪輞和內,外牆壁的整體造型應用在布朗紋身的可疑大型容器。各組的舞蹈圖五,手牽手,右前方的頭部,面部,右小腿,左前方,踏著節拍,選擇跳舞,有強烈的動態和節奏。 2.C

(1)圖A使用蒸米飯,有權想像的問題,只要是有道理的,因為它的生活相結合。 (2)B是魚和鹿的格局。半坡捕魚狩獵的原始居民,以補充食品。

第一單元單元測試題參考答案
1.B 2.A 3.B 4.B 5.D 6.B 7.C 8.B 9.C 10.D 11 。B 12.C 13.D 14.A 15.A 16.B 17.B 18.D 19.D 20.B(每題2分,共40分)

21。 (12分)答:在船上彩陶壺 - 半坡居民B:骨針 - 穴居人
C:魚紋彩陶盆 - 半坡居民e:的豬糧黑色滔博 - 河姆渡居民
> 22。 (10分)①的半坡原始的居民生活在固定的房子,他們已經學會了紡紗,織布,服裝;
②彩繪圖案,魚和鹿的形象,我們可以看到半坡原始居民生活捕魚狩獵的食品補貼。
23。 (回答任何4點至12點)。「歷史研究」,旨在探討學生正確認識歷史的能力。
A-考古發現,他們可以建立一個半地下的房子
B-河姆渡聚落遺址出土的稻穀遺存
C-縫制的衣服,發現在廢墟中的裝飾品
D-大汶口遺址墓葬,隨葬品的數量
E-區別半坡遺址出土的彩陶壺船
24。 (13分)洞穴潮濕,陰暗,不利於人體的健康;生活在山洞裡,有可能被洪水淹沒,野獸侵入不安全的河姆渡原始居民,和半坡原來的居民從事原來的農業,養殖紡織決定,他們必須是穩定和久坐不動的生活。
25。 (13分)(1)噴槍堵塞,於中汲取經驗教訓的失敗的槍洪水的堤防和疏通河道相結合。 (2)要注意的河流上游的植被,以維持土壤和水堤(修建水庫)和疏通河道相結合。

第二台機組發電和社會變革

第5課夏,商,西周交替
1.C 2.A 3.B 4D。5。 - 6.C 7.C 8.A 9.B 10.B 11。地政總署署長12.C 13.A 14.A 15.C 16.B 17.A 18.B
19。夏:AFGJ供應商:中德學院西周:BEIL
20。 (1)夏桀奢侈殘暴的人有沒有在水深火熱之中的尊嚴;(2)導致民眾的不滿,反抗,消滅沸騰;(3)收益及虧損流行的觀點談點。
21。 (1)是一個世界,同一個原始社會,奴隸社會家世界。 (2)材料酋長更換方法,如更換堯,舜禪讓。 (3)的材料更換兩個首領的世襲制,於Zhuanzai家世界的方式。 (4)從禪讓的重點選賢任能,從點的世襲制度,是生產力的發展和私有制的必然結果,是歷史發展的必然趨勢。 (5)從社會發展的角度來看,王位世襲制代替禪讓系統是生產力的發展和私有制的必然結果,是歷史發展的必然趨勢,促進我們的社會進入奴隸制階段,兩人的物質基礎,前者占據了上風,生產力發展水平較低的,後者佔了上風,生產力水平有了一些進展。

第6課夏商西周的社會和國家
1.C 2.D 3.D 4.D 5.D 6.B 7.C 8.B 9.D
10。天子,諸侯,卿大夫,士,平民,奴隸
11。 (1)系統奴的犧牲品(2)狀態悲慘,可以被任意殺害和交易
12(1)血緣關系的親密程度。 (2)早期的祭祀天地和自然崇拜的神靈,以祈求神靈保佑,保佑避免災難的發生。後來宗廟祭祀,以維護宗法等級秩序,加強血親意識的重要手段,以提升家族的凝聚力。 (3)主要是指禮儀教化與暴力鎮壓,理解略有下降。

第7課和演變的戰國
1.C 2.A 3.B 4.B 5.C 6.B 7.D 8.A 9.C 10。越來越多的D11.B 15.D 12.B 13.C 14.A 16.A 17.D
18(1)(2)(3)略
(4)原因:周王室的下降周天子失去了權力,強大的諸侯國繼續爭奪土地,人口和其他諸侯國的控制權,的冠軍成為主導,這是春季和霸權的本質。
實質:諸侯爭霸的目的是為了爭奪土地,人口,敬意和特權。
19。晉文公 - 保家衛國 - 尊王攘夷晉國 - 齊東 - 南齊 - 金
吳王闔閭齊桓公 - 晉文公 - 越王勾踐

課8鐵的牛耕引發的齊桓公社會變革的
1.C 2.D 3.A 4.D 5.D 6.C 7.B 8.C 9.A 10.D 11。乙12.D
13。 (1)使用鐵和牛耕和推廣;春秋
(2)鐵農場實耐用,價格低廉,勞動效率高。
(3)提高生產效率,促進農業生產的發展,個人的生產成為可能,個性化生產將取代大規模強制性集體耕作,個體小農戶逐漸成為社會的基本單位,新興地主階級開始登上歷史舞台。
(4)地主階級
(5)政治國家的政治改革,思想上,百家爭鳴的情況
14
(1)為了實現富國強兵。 (2)治理國家,與本國國情相結合,進行改革,以促進國家的發展。 (3)商鞅違反舊貴族的利益,但在上楊琴成為最繁榮的國家,在戰國後期創造的物質條件,統一六國

第9課甲骨文和青銅器的
1.C 2.B 3.D 4.B 5.C 6.B 7.C 8.D天氣預報 - 占卜的結果;夏天 - 供應商;夏天 - 供應商;夏天 - 供應商;夏天 - 供應商
10(1)司母戊鼎1939年出土於河南安陽,供應商的兒子汪屋頂施放崇拜的母親,是世界上最大的世界上已知的青銅器;
IV羊方尊:商代青銅器精品酒器;
青銅立法肖像:1986年出土於三星堆商代古蜀文化的優秀作品。使用的子鑄造方法。
(2)馬猴羊雞狗豬鼠牛虎兔龍蛇
(3)出土的甲骨卜辭記錄和反映了商王的活動和商代的政治和經濟形勢,研究商代歷史的顯著值。
11(1)大禹治水,國家最高權力的象徵。 (2)有很大取代周天子的意向。 (3)權威(描述為一個字可以發揮重要的作用)問鼎中原(解釋略)。

課,思想活躍,百家爭鳴
1.C 2.B 3.A 4.B 5.D 6.B 7.A 8.B 9.C 10.C 11。 e12.D
13。
(1)孔子,儒家學說的創始人,中國偉大的思想家和教育家。
(2)孔子是中國文化的象徵,我們應該發揚,向他學習什麼樣的好點子,好做法(要知道的結果,這意味著你可以)。
(3)略有下降;結合周圍各種思想闡述了之前的例子。
14。 (1)作學問必須面對現實。
(2)溫故而知新,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危險三人行必有我師。
(3)興辦私學,廣收門徒,提倡有教無類,受過教育的范圍擴大,鼓勵學生獨立思考,敢於堅持正確的意見「當仁不讓分工,」個性化。
15。 (1)(2)--- D --- B --- A --- C(3)--- E ---一(4)--- C ---一(5)--- F --- D(6)--- B ---?

第11課祖先的智慧和創造力
1.C 2.D 3e4.A 5.A 6。 ?7.D
8(1)流域魚嘴寶瓶口,飛沙堰(2)(加熱或冷卻的岩石突發大火石頭的原則)
9(1)無論是贊成或反對,說這合理的。 (2)的答案是開放的,創造性的,這是有道理的。什麼「歷史」

第12課略

閱讀全文

與從華夏到中國pdf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什麼型號的板子能上伺服器內存 瀏覽:397
androidapk圖標設置 瀏覽:42
最早提出分數運演算法的著作 瀏覽:922
安卓郵箱怎麼保存照片 瀏覽:269
hdfspythonapi 瀏覽:851
qt如何搭建web伺服器 瀏覽:58
程序員紅包演算法 瀏覽:792
亞馬遜安全的更換雲伺服器 瀏覽:728
伺服器線程數怎麼設置 瀏覽:605
考研詞彙紅寶書2019pdf 瀏覽:981
如何利用安卓手機wifi修改密碼 瀏覽:373
辭海分冊pdf 瀏覽:935
安卓系統頁面怎麼調 瀏覽:775
壓縮文件的用法 瀏覽:34
如何用瀏覽器訪問伺服器地址 瀏覽:207
soft編譯器 瀏覽:113
三軸車床的編程指令 瀏覽:71
天生敏感pdf 瀏覽:565
西瓜星球伺服器怎麼刷鑽石 瀏覽:838
php生成chm 瀏覽:658